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抱朴子外篇》是葛洪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此次著述的完成为更好地了解葛洪以及两晋时期的思想状况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作为其时南中国区域非常突出的一部子书,这一著作也为研究江南学术风尚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全文共分五章,依次对葛洪家世、《抱朴子外篇》的文本、《抱朴子外篇》的思想以及其与时代思潮的关系进行了某些探讨,试图对葛洪其人其书所蕴含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地梳理。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葛洪的家世。葛洪虽自述为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但其先祖却在西汉末季、东汉初叶由北方迁入。本文经过考证认为,葛洪其先为梁国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一带)人,后因反对王莽统治被迫移居琅邪(今山东诸城东南)。其后,葛氏一支离开政治中心南迁句容,由一武力强宗逐步向文化世族过渡。在前贤时哲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对葛洪的家族世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清理,明晰了葛洪自十世先祖以来的世系情况。对争论较大的葛洪卒年问题,本章经过对文献的重新分析,认定葛洪享年八十一岁。通过对葛洪家学、师承、交游等的分析,本章明晰了葛洪生平、时代与其思想的关系。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抱朴子外篇》的文本情况。葛洪撰著《抱朴子外篇》主要源于成一家之言、表达现实关怀、驰骋辞章三方面的考虑,而《抱朴子外篇》的著述前后经过了酝酿、草稿、定稿、订补、修订诸阶段,主体部分的写作绵延近十五、六年,是葛洪倾尽心力之作,是其思想成熟的集中体现。《抱朴子外篇》著成之后在当时即引起较大反响。但是,现存《抱朴子外篇》的文本缺佚情况是大量存在的,这从历代史志对《抱朴子外篇》的著录情况可以考见,也能从唐、宋类书征引《抱朴子外篇》文字不见于今本者得知,其佚亡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梁、隋之际与唐、宋之间,战火频仍或许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现今可知最早的《抱朴子外篇》版本是明本,其与原始形态已有较大差异。根据葛洪的自述和历代史志以及目录书的记载,六朝本《抱朴子外篇》当有手写本五十卷。宋本《抱朴子外篇》出现十卷本、二十卷本、三十卷本、五十卷本等多种版本,主要以刻本的形式流传。明本《抱朴子外篇》以四卷本与五十卷本为多。而清本《抱朴子外篇》也主要以四卷本与五十卷本的形式流传,其版本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颇为可观的。特别是清代学人对《抱朴子外篇》的校勘成就突出,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章还探讨了《抱朴子外篇》在当时以及其后所产生的影响,从中可以略窥其价值之一斑。
     第三章探讨了《抱朴子外篇》的政治和社会思想。葛洪的政治思想有很强的法家意味。葛洪强调严格的君臣之分以及君臣关系,认为两者各负其责、不可逾越,如此方能有效地维护政治秩序。他对废立君主的行为抨击有力,并不惜借批评伊尹、周公、霍光等圣贤名臣来强化这一批评。显然,葛洪如此看重君臣关系的措置有其现实背景的刺激,是与魏晋之际篡弑严重的社会历史实际相联系的。同样,葛洪也异常看重刑法的作用,强调严刑重法,认为刑法从积极作用上可以惩奸除恶,从消极作用上可以预防犯罪的发生,他也指出了人君赏罚不当的恶果,强调了执法者的素质。葛洪在选举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他指出,汉晋之际选举弊端丛生,主要表现在名实不符、徇私舞弊、大族垄断三个方面,为了矫正这一不良状况,葛洪建议应该扩大察举策试的广度、加大惩治选举不法行为的力度、注重基层吏治建设与人才选拔来改善选举的弄虚作假情形。葛洪对选举的设想颇与以后的科举制度相契合。在仁明思想上葛洪主张明先仁后、舍仁用明,这种思想与儒家大异其趣,实受魏晋之际才性论以及社会现实的影响甚深,也是魏晋之际知识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抱朴子外篇》的社会思想均是针对魏晋之际的社会、风教、礼俗有感而发,对其时的社会状况多有批评,并多愤激之辞。葛洪批评了放达之风、婚丧无礼、酗酒无度等等诸种恣意妄为、不遵礼法的行为,认为这些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消弱了政治统治力,十分有害而危险。通过这些批评,葛洪希望社会能够做到遵礼守法、节制私情、稳定有序。通过葛洪的论述,我们也能了解魏晋之际个人与社会、礼法与情感、名教与自然等冲撞与协调的历史面貌。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抱朴子外篇》的士人精神、学术思想以及历史人物评价问题。葛洪的人生观表现出很大的内倾趋势,即对外物的追求欲望极少,甚至不屑一顾,而对内心的自我调试、自我满足非常在意,有一种高扬精神的气度。重内轻外、抱朴自守是其表现。这种思想倾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轻物重生,非常看重个体生命的如何安顿,不为外物的掠取而损害生命。葛洪强调士人气节对于士人人格的重要作用,那就是不能屈服权力与富贵,而要以学识与道德为修养、为富贵,从而力图超越传统的富贵观点,重塑士人人格。葛洪议政救世、不计成败的政治态度,也为士人的批判性人格与独立性人格树立了榜样。葛洪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历史观、文章观、礼制观等。葛洪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同时认为当代历史并不比古代历史差。葛洪的礼制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他指出礼制在社会政治中的重要作用,阐明礼制之必要及不可缺乏;另外一方面,他又指出对待礼制不能采取信守不变的方针,主张礼制应该切于实用,所以提倡删礼省烦,删减礼制中繁冗浮杂之处,并分门别类排列以便于指导现实。葛洪提出前者是为了反对两晋之际不遵礼法、群趋放诞的社会风气;提出后者主要是反对礼学家的繁琐之弊,使礼制切实可行。葛洪的文章观主张文行并重、尊崇子书、注重实用、今不弱古。葛洪在历史人物评价上,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眼光,他视伊、周为乱臣贼子,视吕尚为无仁屠夫,葛洪之所以如此评论,前者是为了维护君臣关系,后者是为了替隐士辩护。因此不难看出,葛洪的历史人物评价往往是为了以古刺今,有其现实的考虑在内。
     第五章主要探讨了《抱朴子外篇》与《抱朴子内篇》的关系。葛洪著《抱朴子》内、外篇,两书基本完成于东晋初年,时当葛洪三十五、六岁左右,代表了葛洪成熟的思想。葛洪同时著有《抱朴子》内、外篇,这绝不是简单的篇目划分,也并非是思想的断裂,而实是葛洪思想一致的贯穿。葛洪在道本儒末的思想基础上,打通儒、道、墨、法诸家,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创立了自身的思想体系。葛洪是通过处理儒家与道家、治身与治国、出世与入世的关系上具体地表现了其以《内》统《外》的思想。所以,《抱朴子》一书分内、外篇,以《内》统《外》、两者贯通,是葛洪思想浑然一体的表现,这一思想样态的出现与魏晋之际的时代思潮以及葛洪道教理论学者的身份息息相关。只有视《抱朴子》内、外篇为一整体,才能更全面、更具体、更准确地理解葛洪的思想,也才能更好地把握葛洪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Outer Chapter of BaoPuZi was Ge Hong's representive one of his works. It provided the fresh and live sample about thought condition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is work kept the precious data for studying scholarship vogue of JiangNan.
     The full text was divided into totally five chapters. One by one in order studying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Ge Hong, the text of Outer Chapter of BaoPuZi, the thoughts of Outer Chapter of BaoPuZi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ages current of thought.
     The first chapter studied the family background of Ge Hong. Ge Hong household was LiangGuo NingLing. The last year of West-Han Dynasty and the early year of Dong-Han dynasty, they moved to Lang Ya under the pressure of Wang Mang. Again afterwards, they moved to JuRong in the early year of Dong-Han dynasty. Gradually, the household transited from force family to culture family. The chapter proceeded to further tidy up the seniority of Ge Hong. The chapter affirmed that Ge Hong lived 81 years old passe by to analyze the related data.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d the test of Outer Chapter of BaoPuZi. Ge Hong composed the book there was three purposes. One, acquired the immortal fame; Two, express realistic concerning; Three, manifested liking literature. The book cost very long time. It included primarily fermented, drafted, completed, repaired and revised five stages. After completed, Outer Chapter of BaoPuZi caused big influence at that time. But its incomplete circumstance was large quantity exists. These appeared primarily at moment Liang-Sui Dynasties and Tang-Song Dynasties. Six Dynasties text had handwritten 50 volumes. Song Dynasty text had various editions, such as 10 volumes , 20 volumes , 30 volumes , 50 volumes. Ming Dynasty text had 4 volumes and 50 volumes. Qing Dynasty text main spread with 4 volumes and 50 volumes. Its edition was all very considerable in spite of from a quantity still a quantity.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d the politics thoughts and the society thoughts of Outer Chapter of BaoPuZi. The politics thoughts of the Ge Hong contain very strong Legalist meaning. He emphasized relations the king and his ministers. He thought the relations can't exceed. Then can support the political order availably like these. This kind of standpoint there was the incitement of its realistic background. Ge Hong also thought greatly of the function of the law unusually. From the positive effect, the law punished the bad persons. From the negative effect, the law can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the crime. He pointed out that election irregularity was many. His suggestions were that extended wide degree of "ChaJu" test, punished the illegal actions and valued officialdom selection of places. He criticized social values of corrupting. He hoped society can attain obeying the rite and the law, forbearing the personal feeling and maintaining stability.
     The forth chapter studied the intellectual spirit, scholarship thought and the evaluation history person. Ge Hong thought the intellectual should safeguard the inner spirit. He insisted that the body excel the material. He emphasized that the intellectual's moral integrity was very important. These set up the model for the intellectual i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judgment personality. He thought history was developing and variety. The rite thought of the Ge Hong included two aspects primarily. On the other hand, he pointed out the rite had important function in social political of. Another on the other hand, he thought the rite should match the actuality. His article view asserted that the literature and virtue had similar value, respect the Zi-book, make a point of practical and today not weak before.
     The fifth chapter studied the relation Outer Chapter of BaoPuZi and Inner Chapter of BaoPuZi. Ge Hong wrote the two works at the same time. This was a express of consistent through of Ge Hong. He mastered various thoughts established at the foundation of Tao was initial and Confucius was end. He established the systems of thought oneself through this kind of method. Its emergence of this kind of thought was vitally related to ages thought. Of course, it was related to Ge Hong oneself as a Taoism theory scholar. Only united Outer Chapter of BaoPuZi and Inner Chapter of BaoPuZi as one, then we can specific, accurately and completely to comprehended the thought of Ge Hong.
引文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4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4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第3411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④ [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第3425—3426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⑤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第1557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①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第1636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②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第1636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③ [唐]林宝:《元和姓纂》,清光绪六年(1880)金陵书局刊本。
    ④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五《韩棱传》,第1534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⑤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上《葛龚传》,第2617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⑥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第1559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⑦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郡国志二》,第3426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⑧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十四《地理志上》,第42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⑨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4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陈飞龙:《葛洪之文论及其生平》,第112—122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89—79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45—64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南朝·梁]陶弘景:《华阳陶隐居集》卷下《吴太极左宫葛仙公之碑》,第650页,收《道藏》第二十三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四《金丹》、卷八《释滞》,第71、150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4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三《葛仙公》,第229页,收《道藏》第五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④ [明]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第846页,收《道藏》第六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⑤ 邹远志:《葛洪家族世系考辨》,第171页,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8卷第2期。
    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百官志一》,第3563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⑦ 详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上》、卷一下《光武帝纪下》,第23页、第55页、第68页、第79页,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① [清]万斯同:《东汉将相大臣年表》,见《二十五史补编》(二),第1933—1935页,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② [清]:钱大昭:《补后汉书表》,见《二十五史补编》(二),第1867页,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③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三《葛仙公》,第229页,收《道藏》第五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④ [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1445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① [南朝·梁]陶弘景:《华阳陶隐居集》卷下《吴太极左宫葛仙公之碑》,第650页,收《道藏》第二十三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②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三《葛仙公》,第229页,收《道藏》第五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③ [明]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第846页,收《道藏》第六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④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三《葛仙公》,第230页,收《道藏》第五册:[明]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第846页,收《道藏》第六册。
    ① [明]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第846页,收《道藏》第六册.
    ②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三《葛仙公》,第230页,收《道藏》第五册.
    ③ 邹远志:《葛洪家族世系考辨》,第172页,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8卷第2期。
    ④ 邱鹤亭:《列仙传今译·神仙传今译》,第31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三洞并序》,李永晟点校,第90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①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卷六十五《王楼贺韦华传》,第1457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4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5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三《弭讼》,第560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191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三洞并序》,李永晟点校,第90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⑧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灵宝纪略》,李永晟点校,第41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⑨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4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⑩ 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第146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
    (11) 王承文:《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事迹释证——以东晋袁宏<罗浮记>为中心》,收陈鼓应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一辑),第180页,三联书店2006年版。
    ①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灵宝纪略》,李永晟点校,第41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② 钱穆:《葛洪年谱》,收《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一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陈飞龙:《葛洪年谱》,见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983年第41期,收朱传誉编《葛洪传记资料》一书,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胡孚琛:《葛洪年谱略述》,载《上海道教》1991年第3期;[日]下见隆雄:《葛洪略历》,收御手洗胜编著《抱朴子外篇简注》(一)一书,広岛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1965年.
    ① 李丰楙:《抱朴子快读——不死的探求》,第20—37页,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
    ② [宋]李昉编:《太平御览》(三)卷三百二十八,第1510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四《吴失》,第14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惠帝纪》,第100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张昌传》,第2612—2614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 胡孚琛:《葛洪年谱述略》,第12页,载《上海道教》1991年第3期.
    ⑦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83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⑧ 曾春海:《玄学及抱朴子外篇中的理想人格》,第602页,载《哲学与文化》1999年第26卷第7期。
    ⑨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思想》,第283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⑩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第97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① 陈飞龙:《葛洪年谱》,收朱传誉编《葛洪传记资料》一书,第19页,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② 胡孚琛:《葛洪年谱略述》,第12页,载《上海道教》1991年第3期。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80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王承文:《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事迹释证——以东晋袁宏<罗浮记>为中心》,收陈鼓应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一辑),第182页,三联书店2006年版.
    ⑤ 钱穆:《葛洪年谱》,收《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一书,第61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⑥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第215页,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⑦ 《晋书》葛洪本传载:“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后忽与(邓)岳疏云:‘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岳得疏,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岳至,遂不及见。时年八十一。”见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 钱穆:《葛洪年谱》,收《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一书,第61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⑨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一《邓岳传》,第213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⑩ 陈飞龙:《葛洪年谱》,收朱传誉编《葛洪传记资料》一书,第19页,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11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80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第97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12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第215页,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九十四《晋纪十六·显宗成皇帝上之下》“成帝咸和五年”条,第2976页, 中华书局年1956版。
    ① [清]万斯同:《东晋方镇年表》,第3455—3457页,见《二十五史补编》(三),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② [民国]吴廷燮:《东晋方镇年表》,第3507页,见《二十五史补编》(三),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成帝纪》,第18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九十六《晋纪十八·显宗成皇帝中之下》“成帝咸康五年”条,第3027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三《庾亮传附庾翼传》,第193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康帝纪》,第185—18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九十七《晋纪十九·康皇帝》“康帝建元元年”条,第3055—3056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⑥ [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灵宝略记》,李永晟点校,第41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⑦ [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三洞并序》,李永晟点校,第90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⑧ 胡孚琛:《葛洪年谱略述》,第12页,载《上海道教》1991年第3期。
    ⑨ 林丽雪:《抱朴子内外篇思想析论》,第39页,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版;王承文:《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事迹释证——以东晋袁宏<罗浮记>为中心》,收陈鼓应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一辑),第182页,三联书店2006年版。
    ⑩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四《金丹》,第71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十九《遐览》,第338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② 陈飞龙:《葛洪年谱》,收朱传誉编《葛洪传记资料》一书,第19页,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0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宋]乐史编:《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岭南道四·惠州·博罗县”条,光绪八年(1882)五月金陵书局刊行本。
    ⑤ [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七十八《灵异部上·仙道》,汪绍楹校,第13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⑥ [唐]王松年:《仙苑编珠》卷上“宋伦游空葛洪兀然”条,见《道藏》第十一册,第23页,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① [宋]李防编:《太平御览》(三)卷六六四,第2964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二《袁宏传》,第2391-2398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五《单道开传》,第249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九《神异上·晋罗浮山单道开传》,汤用彤校注,第36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周叔迦、苏晋仁:《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七《至诚篇第十九》引《冥祥记》,第844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⑤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十三《杂器物部》,汪绍楹校,第12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①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山部上·罗浮山》,汪绍楹校,第1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② 周叔迦、苏晋仁:《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七《至诚篇第十九》引《冥祥记》,第844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③ [宋]苏轼:《书单道开传后》,见《东坡题跋》一书,屠友祥校注,第5页,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年版;[宋]唐庚:《二贤赞》,见清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卷十四《艺文志五·赞》,第723页,收《续修四库全书》第七百二十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④ 王承文先生根据《高僧传》、《法苑珠林》引《冥祥记》等书的材料认定,袁宏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登临罗浮山并撰写了《罗浮记》,“而袁宏并未见到葛洪,《罗浮记》完全是把葛洪作为一位故去已有相当年月的先贤来记载的”。见其《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事迹释证——以东晋袁宏<罗浮记>为中心》一文,收陈鼓应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一辑),第177页,三联书店2006年版。诸书明确指出袁宏在东晋哀帝兴宁元年(363)登临罗浮山,但是并没有提及袁宏此年同时作《罗浮记》,王承文先生把两者发生的时间定在同年尚有疑问。
    ⑤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第955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⑥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第980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⑦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四》,第1068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① 张保见:《<太平寰宇记>成书再探》,第58页,载《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9期。
    ② [宋]高似孙:《郯录》卷三,第556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百八十五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③ [宋]谢采伯:《密斋笔记》卷二,第661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六十四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④ [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九,第671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百八十九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⑤ [宋]施宿:《会稽志》卷九,第187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百八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
    ⑥ [宋]施宿:《会稽志》卷十五,第335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百八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⑧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83—384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⑨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97—79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清]马俊良辑:《龙威秘书》本《神仙传》,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石门马氏大酉山房刊本:[清]王谟辑:《增订汉魏丛书》本《神仙传》,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刊本。
    ② 刘剑锋:《论葛洪的生卒年及相关问题》,第114页,载《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
    ③ 《道藏》第十九册,第309页,文物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第411—41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第41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⑥ 王利器:《葛洪论》,第36页,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
    ① 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收《金明馆丛稿初编》一书,第147—148页,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48—65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86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6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7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5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6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明]谭嗣先:《太极葛仙公传》,第846、850页,见《道藏》第六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六《安贫》,第21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一《嘉遁》,第2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四《金丹》,第71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十九《遐览》,第332—333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五《吴失》,第166、17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五《鲍靓传》,第248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63—66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嵇绍传附从子含传》,第2302—230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八十六《晋纪八·孝惠皇帝下》“惠帝光熙元年”条,第2722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四《金丹》,第70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8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百《叹赏》,学苑出版社1998年据清光绪十四年(1880)南海孔氏三十有三万卷堂刊本影印.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郭璞传》,第1899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九十三《晋纪十五·肃宗明皇帝下》“太宁二年”条,第2925页,中华书 局1956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郭璞传》,第190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71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钧世》,第7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第73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191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四《郭文传》,第2440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三《何准传》,第241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71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⑦ 陈飞龙:《葛洪年谱》,第16页,见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983年第41期,收入朱传誉编《葛洪传记资料》一书,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胡孚琛:《葛洪年谱略述》,第12页,载《上海道教》1991年第3期。
    ① 周天游:《西京杂记校注》卷二,第92页、第96页,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四《吴失》,第16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四《酒诫》,第599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钧世》,第7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一《嘉遁》,第61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⑥ 黄晖:《论衡校释》卷三十《自纪篇》,第1188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⑦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传》,第163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 钟肇鹏、周桂钿:《桓谭·王充评传》,第11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三《喻蔽》,第423、428、43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71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日]大渊忍尔:《道教史研究》,第136—183页,冈山大学共济会书籍部1964年版,并参其《抱朴子研究序说》一文,第15—28页,《冈山大学法文学部学术纪要》第五号,1956年。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五《审举》,第411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⑥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2201页,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① [日]大渊忍尔:《抱朴子研究序说》,第28-33页,《冈山大学法文学部学术纪要》第五号,1956年。
    ② 周振甫:《<诗品>译注),第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③ [宋]李昉编:《太平御览》(三)卷六百○二,第2709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④ [唐]马总:《意林》卷四,第96页,中华书局1991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
    ⑤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九十八《讲谈十三》,学苑出版社1998年据清光绪十四年(1888)南海孔氏三十有三万卷堂刊本影印。
    ⑥ [唐]马总:《意林》卷四,第96页,中华书局1991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
    ① [宋]李昉编:《太平御览》(三)卷六百○2,第2709-2710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第1481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六《交际》,第42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七《刺骄》,第3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辞义》,第39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子学是王官之学逐步下移而形成的,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也是其中一支,与众家并行发展。汉代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立为学官,取得优先发展的地位,以六艺为中心的儒家著作成为凌驾众家之上的“经学”,明代又增加四书,使经学体系固定化。此处所述魏晋子学,乃是指六艺为中心的经典之外的其他学术,包括一部分宗师六艺、发明其意的儒家著作,其划归原则一本《隋书·经籍志三》对子书的分类方法。
    ①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六《经籍志三》,第999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② [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十八《儒林列传》,第661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710、65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三《勖学》,第13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第1003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⑦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第1003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一《徐苗传》,第235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六《安贫》,第20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九《知止》,第58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第1004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第1317—1318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三《庾亮传传》,第191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二《曹毗传》,第2387—2388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二十二《吕光载记》,第3058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五《君道》,第18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第1004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 唐长孺:《清谈与清议》,收《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一书,第290页,三联书店1955年版。
    ④ [晋]陈寿:《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嗣主传》裴注引《襄阳记》,第1174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卞壶传附从父兄敦传》,第187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第1005—1006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 [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八《蜀书·秦宓传》,第973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④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刘晔传传》裴注引《王弼传》,第449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附从弟衍传》,第123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 [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十六《杜崱传附兄岸传传》,第643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⑦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卷下《谗险》,第476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⑧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第1017—1018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⑨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一《刘元海载记》,第264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⑩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二《刘聪载记》,第265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第225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唐]姚思廉:《梁书》卷三十九《羊侃传》,第557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 [唐]李延寿:《北史》卷七十七《杜整传》,第262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五《魏书·贾逵传》,第479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⑤ [清]严可均:《全晋文》卷一百十七,第2129-2131页,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⑥ 参见唐长孺《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一文第一节《名教之治的动摇》、第二节《名理学》,收《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一书,第311-322页,三联书店1955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二《尚博》,第9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⑧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四《百家》,第44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章义和:《正郭与弹祢——<抱朴子外篇>汉末名士评议》,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页,2005年第1期。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第2735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⑤ [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第十七“襄公二十四年”,第10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① 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意义》,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一书,第3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 [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七《扬雄列传下》,第3583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③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第14页,见鬰远、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第102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王隐传》,第2142-214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序》,知不足斋丛书本。
    ① [唐]李延寿:《南史》卷三十三《徐广传附郗绍传》,第859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7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十六《黄白》,第283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717-72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李丰楙:《抱朴子快读——不死的探求》,第69页,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71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陈飞龙:《<抱朴子>修撰过程考论》,第14页,载台北《中大社会文化学报》1994年第1期。
    ③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舆服志下》,第3666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④ 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八《书解篇》,第1150—1151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⑤ 黄晖:《论衡校释》卷十三《超奇篇》,第607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8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⑦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王符传》,第163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第1646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二《陈寿传》,第2138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第334页,见鬰远、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49-65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林丽雪:《抱朴子外篇思想析论——葛洪研究之三》,见朱传誉编《葛洪传记资料》一书,第70页,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5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二《应嘲》,第41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一《嘉遁》,第59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一《嘉遁》,第61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四《吴失》,第17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 唐长孺:《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见《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一书,第80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⑥ 蓝秀隆:《抱朴子研究·弁言》,第1页,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七《刺骄》,第3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关于汉唐之际经学、文学、史学的关系以及文学、史学的走向独立发展,可参看胡宝国先生《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一书中的“经史之学”、“文史之学”两节,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同时,亦可参看逯耀东先生《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一书,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②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见(?)远、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一书,第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6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文中所述“曹公父子”显指曹操、曹丕等人,至于“平原兄弟”为谁则有不同看法。叶嘉莹先生认为当指曹丕、曹植,因为曹植曾为平原侯,“曹公父子”与“平原兄弟”语意略有重复,见其所著《汉魏六朝诗讲录》一书,第12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周振甫先生认为“平原兄弟”当指曹植、曹彪,见其所著《<诗品>译注》一书,第4—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为文语意重叠在南北朝时期是常见现象,并且曹彪为一武夫,未见有多大文学实绩,由此看来叶说似更为可取。
    ⑤ 刘师培:《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陈引驰编校,第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八《博喻》,第26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⑧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八《博喻》,第29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⑨ [宋]李昉编:《太平御览》(三)卷六百二十,第2709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⑩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二《行品》,第536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一《循本》,第40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宋]朱熹:《论语集注·先进第十一》,第103页,收《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十六《黄白》,第283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④ 尤信雄:《葛洪评传》,第35页,台北文津出版社1977年版。
    ⑤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十五《四部正伪中》,第328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八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⑥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五,第1079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⑦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第1251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⑧ 刘师培:《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陈引驰编校,第6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5—69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十六《黄白》,第283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68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5—69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87—68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8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四《金丹》,第70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8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 陈飞龙:《<抱朴子>修撰过程考论》,第17页,载台北《中大社会文化学报》1994年第1期。
    ⑥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八十六《晋纪八·孝惠皇帝下》“惠帝光熙元年”条,第2722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① 王丽英:《道教南传与岭南文化》,第121-122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类》,第125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八十九《晋纪十一·孝愍皇帝下》,第2818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71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5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 [唐]房玄龄:《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191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一《嘉遁》,第55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三《勖学》,第13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四《崇教》,第17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七《刺骄》,第3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一《省烦》,第8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元帝纪》,第15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元帝纪》,第15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元帝纪》,第150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元帝纪》,第150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刑法志》,第940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712—71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钧世》,第7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⑧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郭璞传》,第190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⑨ [晋]郭颁:《魏晋世语》,见[明]陶宗仪纂、陶珽重校《说郛》卷五十九,1927年上海涵芬楼据清顺治三年(1646)宛委山堂刊本铅印。
    ⑩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九十三《晋纪十五·肃宗明皇帝下》“太宁二年”条,第2925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十六《交际》,第42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胡孚琛:《葛洪年谱略述》,第11—12页,载《上海道教》1991年第3期。
    ③ 陈飞龙:《葛洪年谱》,见朱传誉编《葛洪传记资料》一书,第15页,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四《吴失》,第147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② 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第109页,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③ 胡孚琛:《葛洪年谱略述》,第12页,载《上海道教》1991年第3期。
    ④ 丁宏武:《<抱朴子外篇>的成书及思想倾向》,第56页,载《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6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7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71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⑧ 黄晖:《论衡校释》,第1235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五十《自叙》,第693—69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胡孚琛:《葛洪年谱略述》,第11—12页,载《上海道教》1991年第3期。
    ③ 陈飞龙:《葛洪年谱》,见朱传誉主编《葛洪传记资料》一书,第16页,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二《应嘲》,第406—407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二《应嘲》,第40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二《应嘲》,第40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清]严可均:《全晋文》卷一百十七,第2129—2131页,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六,第125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第1006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下》,第2033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三》,第1534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⑥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二,见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第662页,现代出版社1987年版。
    ① [清]严可均:《铁桥漫稿》卷六《代继莲龛为<抱朴子>叙》,第17页,见《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千四百八十九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② 杜泽逊先生指出,从梁朝到隋朝不足一百五十年,八百八十六部别集中的四百十九部已亡佚,其亡佚速度是很快的。见其所著《文献学概要》一书,第220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③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五《艺文志四》,第5208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④ [唐]马总:《意林》卷四,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武英殿聚珍本。
    ⑤ 收《道藏》第二十八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① 这种数卷、数篇并为一卷并在标题下注出合卷的情况在《道藏》收书中较为多见,见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二)一书,第20页,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版。
    ① [宋]王尧臣:《崇文总目》卷三《杂家类》,见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第87页,现代出版社198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四十四《百家》,第44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唐]马总:《意林》“原序二首”,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武英殿聚珍本。
    ④ [唐]姚思廉:《梁书》卷五十《庚仲容传》,第724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⑤ [唐]魏征:《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第1009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⑥ [唐]马总:《意林》卷四,第94—97页,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武英殿聚珍本。
    ⑦ [清]严可均:《全晋文》卷一百十七,第2129—2134页,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道藏》第二十八册,第171页,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44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张撝之、沈起炜、刘德重主编:《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下册),第205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① 赵永纪主编:《清代学术辞典》,第1030页,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② 参见严可均:《铁桥漫稿》卷六《代继莲龛(昌)为抱朴子叙》、《代继莲龛叙抱朴子校勘记》、《代继莲龛叙抱朴子佚文》,光绪乙酉长洲蒋(凤藻)氏重刊《心居斋丛书》本。
    ③ [清]严可均:《全晋文》卷一百十七,第2129—2134页,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④ [清]严可均:《答徐星伯同年书》,收《铁桥漫稿》卷三,光绪乙酉长洲蒋(凤藻)氏重刊《心居斋丛书》本。
    ⑤ [民]孙殿起:《贩书偶记》卷十二《道家类》,第3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⑥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57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9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⑦ 赵永纪主编:《清代学术辞典》,第230页,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① [清]顾广圻:《思适斋集》卷九《抱朴子外篇序》,道光乙酉十月上海徐氏(谓仁)校刻《春晖堂丛书》本。
    ② [清]陈其荣:《抱朴子校勘记识》,清光绪十一年(1885)朱(记荣)氏槐庐刻本《抱朴子》。
    ③ 赵永纪主编:《清代学术辞典》,第838页,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④ 赵永纪主编:《清代学术辞典》,第1103页,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⑤ [清]孙诒让:《札迻》,清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刊本。
    ⑥ [清]俞樾:《读抱朴子》,收《春在堂全书·曲园杂纂》一书,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定刊本;又见李天根辑:《诸子平议补录》卷十一《抱朴子》,第89—93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⑦ [清]王太岳:《钦定四库全书考证》(三),第701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千四百九十九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⑧ 参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卷二十二《子部·道家类》,第1047—10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⑨ 赵永纪主编:《清代学术辞典》,第904页,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⑩ [清]王仁俊:《经籍佚文·抱朴子佚文》,收《玉函山房辑佚丛书续编三种》一书,第459—460页,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附录《佚文第三》,第758—76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胡孚琛:《葛洪年谱略述》,第12页,载《上海道教》1991年第3期。
    ② [晋]陈寿:《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三嗣主传》,第1162页;《三国志》卷六十《贺全吕周锺离传》,第1379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③ [晋]陈寿:《三国志》卷六十三《吴书·吴范刘惇赵达传》,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④ [梁]萧绎:《金横子》,知不足斋丛书本。
    ⑤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七《杂艺》,第581页,中华书局年1993版。
    ⑥ 王卡:《敦煌道教文献研究:综述·目录·索引》,第17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⑦ 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收《永丰乡人稿》(二),民国十二年(1923)上虞罗氏刊本。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第1006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 [唐]马总:《意林》卷四,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武英殿聚珍本;[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志三》,第1534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下》,第2033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第30页,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⑥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二《杂家类》,见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第662页,现代出版社1987年版;[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四《子部·杂家类》,第1749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⑦ [宋]王尧臣:《崇文总目》卷三《杂家类》,见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第87页,现代出版社1987年版。
    ⑧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八《艺文略·杂家》,第797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⑨ [宋]陈骙:《中兴馆阁书目》卷四《子部·杂家类》,赵士炜辑,见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第419页,现代出版社1987年版;[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九《子部·道家类》,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下),第1317页,现代出版社1987年版;[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十三《艺文·诸子》,第426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九百四十四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十五《艺文志四》“子部·杂家类”,第5208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⑩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九十三《陈骙传》,第12017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华书局1985年据辽宁省图书馆藏荣六郎刻本影印。
    ② 韩锡铎:《影印宋刻本<抱朴子内篇>说明》,见《抱朴子内篇》,中华书局1985年据辽宁省图书馆藏荣六郎刻本影印。
    ①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卷一万二百八十七,第4291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 引文均参见《永乐大典》第4917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 引文分别参见《永乐大典》第5169页、第5639页、第5761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 [明]陈第:《世善堂书目》卷上《诸子百家类》,见冯惠民、李万健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第817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②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五《四部正伪中》,第327—328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八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③ [清]朱学勤:《结一庐藏宋元本书目》,见贾贵荣、王冠辑《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一),第63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④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卷四上《子部·道家类》,见冯惠民、李万健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第306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⑤ [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卷四,第834页,见《道藏》第三十六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⑥ [明]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卷八《道家·诸子类》,见冯惠民、李万健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第1000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⑦ [清]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卷四《子类》,潘足荫辑、周少川点校,第174—178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①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二),第19页,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版。
    ② 赵前:《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明本》,第24—2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③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十六《诸王列传一》,第357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第407页,齐鲁书社1999年版。
    ⑤ 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第614页,齐鲁书社1999年版。
    ①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第307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② 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第109页,齐鲁书社1999年版。
    ③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第2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④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子部·道家类》,第125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清]张之洞:《书目答问》,第18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清]缪荃孙:《艺风楼藏书续记》卷二《诸子·道家》,见《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七》一书,第265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清]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十四《子部·道家类》,邵章续录,第6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版;[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五,瞿凤起、潘景郑整理,第4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清]姚际恒:《好古堂书目》“子部·道家”,见《稿抄本明清藏书目三种》一书,第789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⑤ [清]钱曾:《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卷五《子部·杂家》,第131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逸》卷三十《子部·道家》,见《郑堂读书记》(下册),第705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孙殿起:《贩书偶记》卷十二《子部·道家类》,第3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① 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第399页,齐鲁书社1999年版。
    ② 赵永纪主编:《清代学术辞典》,第605页,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③ 赵永纪主编:《清代学术辞典》,第60页,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72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晋]陈寿:《三国志》卷六十三《吴书·吴范刘惇赵达传》裴松之语,第1429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① [南朝·宋]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见《三国志》,第1472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② 分别参见萧绎《金楼子序》、《自序》,收入《金楼子》一书,知不足斋丛书本。
    ③ 分别参见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63页、第655页、第69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唐]令狐德棻:《周书》卷四十二《刘璠传》,第762页,中华书局1971年版。《北史》卷七十《刘璠传》同。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83—68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四《文章》,第260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二《尚博》,第11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⑧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七《杂艺》,第581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70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七《杂艺》,第590—591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70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史臣曰”,第1913—1914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第148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 [唐]马总:《意林》卷四,第96页,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武英殿聚珍本。
    ⑦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二《魏元忠传》,第434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⑧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五《审举》,第39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⑨ [宋]程大昌:《演繁录》卷六,第67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五十二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① [宋]程大昌:《演繁录续集》卷三,第228—229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五十二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八十九《屈突尉迟张秦唐段传》,第3764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一《清鉴》,第515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宋]高似孙:《子略》卷四《抱朴子》,第63页,见《史略·子略》一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⑤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四《葛洪》,第237页,收《道藏》第五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名实》,第499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六《安贫》,第21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一),第69页,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版。
    ④ [明]宋濂:《诸子辩》,收《宋濂全集》(一)一书,第146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⑤ [明]杨慎:《丹铅余录》卷十,第57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五十五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钧世》,第7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明]杨慎:《丹铅续录》卷六《戏妇》,第186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五十五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五《疾谬》,第628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明]杨慎:《丹铅续录》卷六《管辂三斗》,第191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五十五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四《酒诫》,第588—589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⑤ [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九《魏书·管辂传》,第811—812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⑥ [明]杨慎:《丹铅总录》卷十《曹操欲用孔明》,第425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五十五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80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⑧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362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① [明]杨时仪:《诸葛忠武书》卷九,第209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四百四十七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八《史书占毕四》,第253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八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③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五《四部正伪中》,第327—328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八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④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五十五《读诸子》,第416—418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百○八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① [明]朱健根:《刻抱朴子序》,见《抱朴子》一书,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鲁藩刊本影印,《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明]归有光:《诸子汇函》卷二十三,第837—850页,见《四库存目丛书》第一百二十六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①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4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子部·道家类》,第125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③ [清]严可均:《铁桥漫稿》卷六《代继莲龛(昌)为抱朴子叙》,光绪乙酉长洲蒋(凤藻)氏重刊《心居斋丛书》本。
    ④ [清]吴德旋:《初月楼文钞》卷一《书抱朴子后一》,见《初月楼四种》,光绪壬午花雨楼刻本。
    ① [宋]朱熹:《论语集注·述而第七》,第68页,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② 李丰楙:《抱朴子快读——不死的探求》,第82—88页,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
    ③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三十八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93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第123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第1369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清]吴德旋:《初月楼文钞》卷一《书抱朴子后二》,见《初月楼四种》,光绪壬午花雨楼刻本。
    ②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五十五《读诸子》,第416—418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七百○八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③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五《四部正伪中》,第327—328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八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正》,第1013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⑦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五《潜斋处语》,第1083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⑧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十六《黄白》,第283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⑨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⑩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五《虞精集》,第1079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元真子》,第1251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 [清]钮树玉:《读抱朴子》,见《匪石先生文集》(下),民国四年(1915)上虞罗氏《雪堂丛刻》校刊本。
    ③ 尤信雄:《葛洪评传》,第35页,台北文津出版社1977年版。
    ④ 刘师培:《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陈引驰编校,第6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辞义》,第398—39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二《尚博》,第11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四《百家》,第44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清]章学诚:《章氏遗书外编》卷三《丙辰札记》,收《章学诚遗书》,第394—395页,文物出版社 1985年版。
    ② 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卷二《明诗》,第103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清]章学诚:《章氏遗书外编》卷三《丙辰札记》,收《章学诚遗书》一书,第395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①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六百二,第2709—2710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 [清]严可均:《全晋文》卷一百十七,收《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第2132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③ [清]黄汝成:《日知录集释》,第728页、第1068页、第1142页、第1146页、第1162页,岳麓出版社1994年版。
    ① [清]孙志祖:《读书脞录》卷六《两孔明》,见《续惨四库全书》第一千一百五十二册,第274—2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②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一《弄新妇》、《闹房听房》,第322页、第323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外一种),第155页,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8年版。
    ④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⑤ [清]惠栋:《松崖文钞》卷一《<太上感应篇注>自序》,第273页,见《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千四百二十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⑥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三《对俗》,第53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⑦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六《微旨》,第126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① [清]惠栋:《易汉学》卷四《京君明易上附干令升》,第336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五十二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十一《仙药》,第209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③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第105—106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④ [清]惠栋:《易汉学》卷四《京君明易上附干令升》、《易例》卷下,第344页、第396页,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五十二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⑤ [清]方维甸:《校勘抱朴子内篇序》,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88—389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⑥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第233页,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四《金丹》(增订本),第72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六《微旨》(增订本),第124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83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七《仁明》,第22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七《仁明》,第23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宋]朱熹:《论语集注·里仁》,第30页,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⑦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第545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⑧ [清]俞樾:《读抱朴子》,见《春在堂全书·曲园杂纂》一书,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定刊本;又见李天根辑《诸子平议补录》卷十一《抱朴子》,第92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五《荀崧传》,第197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林丽雪:《抱朴子内外篇思想析论》,第146页,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版
    ③ 章义和:《正郭与弹祢——<抱朴子外篇>汉末名士评议》,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页,2005年第1期。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二《行品》,第53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尤信雄:《葛洪评传》,第42—43页,台北文津出版社1977年版。
    ② 卢建荣:《葛洪——山林中的社会批判者》,第23页,见朱传誉编《葛洪传记资料》一书,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③ 容肇祖:《读抱朴子》,第34页,见朱传誉编《葛洪传记资料》一书,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① 刘泽华:《王权思想论》,第6页,天津人民出版社年2006版。
    ② 《尚书·泰誓上》,见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一书,第242页,岳麓书社1991年版。
    ③ [清]焦循:《孟子正义》卷四《梁惠王下》,第115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④ [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十《深察名号》,第286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⑤ [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十一《为人者天》,第319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⑥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三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⑦ 曹础基:《庄子浅注·外篇·胠箧》,第134页,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2版。
    ⑧ [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收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一书,第169—180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①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34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第9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② 陈飞龙:《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无君论”作者之考辨》,第121—139页,载台北《中大文化学报》1996年第3期。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诘鲍》,第49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七《良规》,第285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诘鲍》,第51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七《良规》,第290—291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诘鲍》,第50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诘鲍》,第538—54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诘鲍》,第558—58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诘鲍》,第52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诘鲍》,第526—527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诘鲍》,第53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诘鲍》,第553—55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宋]朱熹:《论语集注·八佾》,第26页,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齐鲁出版社1992年版。
    ② [宋]朱熹:《孟子集注·告子下》,第180页,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齐鲁出版社1992年版。
    ③ 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七《定贤》,第1110—1111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④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二《明闇》,第59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⑤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10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第5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
    ② [战国]慎到:《慎子·佚文》,第7页,见《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③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十六《难三》,第86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④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一《主道》,第6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⑤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三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⑥ 曹础基:《庄子浅注·外篇·天地》,第158页,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2版。
    ⑦ 曹础基:《庄子浅注·外篇·天道》,第188页,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2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五《君道》,第178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二《明闇》,第54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五《君道》,第178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六《魏书·杜恕传》,第501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五《君道》,第18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八《明忠》,第357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五《君道》,第235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五《君道》,第236—23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五《君道》,第238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高堂隆传》,第714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八《段灼传》,第134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 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第7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⑥ 宗若莉:《葛洪思想研究》,第101页,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1980度硕士论文;郑全:《葛洪哲学思想研究》,第77页,南开大学哲学系2004年度博士论文。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六《臣节》,第251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六《臣节》,第255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六《臣节》,第26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六《臣节》,第271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六《臣节》,第249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⑥ 《尚书·益稷》,见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一书,第223—224页,岳麓书社1991年版。
    ⑦ [汉]荀悦:《申鉴·政体》,第5页,见《诸子集成》第七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① [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五《杨阜传》,第707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②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六《杜恕传》,第501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③ 容肇祖:《读抱朴子》,见朱传誉编《葛洪传记资料》一书,第36页、第46页,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④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卷上《文学》,第119—120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⑤ 邓子琴:《中国风俗史》,第77页,巴蜀书社1988年版。
    ⑥ 唐长孺:《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收《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一书,第238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七《良规》,第280—281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宋]朱熹:《论语集注·为政》,第10页,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② [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三《精华》,第94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313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④ [战国]慎到:《慎子·逸文》,第13页,见《诸子集成》第五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⑤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五十七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150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30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駰传附孙寔传》,第1728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③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第1034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31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二《阮种传》,第144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孝怀帝孝愍帝纪》,第13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王利器:《新语校注》卷上《无为》,第62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⑤ [晋]陈寿:《三国志》卷六十一《吴书·陆凯传》,第1401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⑥ [晋]陈寿:《三国志》卷六十五《吴书·贺邵传》,第1458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⑦ 阎振复、钟夏:《新书校注》卷一《过秦上》,第1页、第3页,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33—33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5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5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59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40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九《广譬》,第34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卷二《说民》,第38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八《守道》,第49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39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九《广譬》,第34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7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7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林丽雪:《抱朴子内外篇思想析论》,第168页,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4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四《奸劫弑臣》,第25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⑤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九《五刑》,第437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①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五《断讼》,第225—22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309—329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③ 陈寿:《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传》,第1133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4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⑤ 侯旭东:《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村里》,第222—223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46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九《广譬》,第34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五《君道》,第20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三十六章》,见楼字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89—90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⑤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七《喻老》,第39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六《刘颂转》,第130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五《君道》,第241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⑧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卷九《主术训》,第299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①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五《衰制》,第241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卷二《无为第二十九》,第118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③ [汉]班固:《汉书》卷一百上《叙传上》,第4209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④ 《尚书·吕刑》,见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一书,第278页,岳麓书社1991年版。
    ①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第1177—11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4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第1099—1100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① [南朝]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第1652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刑法志》,第940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三《魏书·王朗传》,第397—398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刑法志》,第92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7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刑法志》,第932—93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刑法志》,第940—94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七《杜林传》,第938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刑法志》,第92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刑法志》,第94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刑法志》,第92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78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五《审举》,第410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一《(?)毓传》,第235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第1098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⑤ [日]西田太一郎:《中国刑法史研究》,段秋关译,第20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刑法志》,第92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唐]魏征等:《隋书》卷二十五《刑法志》,第707—711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②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五十《刑法志》,第2135—213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第177—17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
    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八《郭太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第2227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卷中《识鉴》,第213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三《石苞传》,第1004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唐]李延寿:《南史》卷十九《谢裕传附纬子朓传》,第534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 [唐]姚思廉:《陈书》卷二十一《孔奂传》,第286页,中华书局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六《正郭》,第467—46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一《清鉴》,第52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二《行品》,第548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二《行品》,第550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二《行品》,第550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二《行品》,第55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二《行品》,第552—55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八《擢才》,第456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七《定贤》,第1120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一《清鉴》,第51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二《行品》,第555—556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九《广譬》,第346—347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黄晖:《论衡校释》卷十一《答佞》,第518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二《行品》,第558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二《行品》,第53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七《刺骄》,第2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一《清鉴》,第523—52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三十八《博喻》,第257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一《清鉴》,第529—530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七《定贤》,第1119—1120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① 黄晖:《论衡校释》卷十一《答佞》,第523—524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② 陈仲安、王素两先生认为,九品中正制并不是一种选举制度,而是一种与选举有关的人事档案制度,见其所著《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一书,第263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汪征鲁先生也认为九品中正制不是一种选举制度,而只是一种考核制度,见其所著《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一书,第29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 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第142—143页,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① 王树民:《二十二史札记校证》卷五《东汉尚名节》,第102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35页,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③ [南朝]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六《许荆传》,第2471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④ [南朝]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六《陈藩传》,第2159—216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⑤ [晋]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32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⑥ 钱穆先生指出:“魏武三令,亦若有欲返‘孝廉’而归‘贤良’”、“他想用循名责实的法治精神,来建立他的新政权。”见其所著《国史大纲》一书,第219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版。
    ⑦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一《熊远传》,第188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名实》,第486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五《审举》,第39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二《考绩》,第68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三《汉过》,第126—127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孝怀帝孝愍帝纪》,第135—13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二《王沈专》,第2382—238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二《本政》,第93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灵帝纪》,第342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曹节传》,第2526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第2042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第1274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④ [唐]杜佑:《通典》卷十四《选举二》,第330页,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⑤ 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略论稿》,第174—176页,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三十三《汉过》,第12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四十九《穷达》,第62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十五《审举》,第396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第1273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③ [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杨阜传》,第706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④ [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八《蜀书·许靖传》,第706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34—35页,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二《樊宏传附子儵传》,第1122—1123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⑦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第179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⑧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五《袁术传》李贤注,第244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自序》,2005年6月第4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八《段灼传》,第134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第1274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毛汉光:《两晋南北朝主要文官士族成分的统计分析与比较》,收其所著《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一书,第186页,上海书店2002年版。
    ⑤ 汪征鲁:《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第210页、第31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十五《审举》,第38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二十八《百里》,第16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⑧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四《崇教》,第16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⑨ 黄晖:《论衡集释》卷十二《程材》,第536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⑩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一《论荣》,第3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三十四《吴失》,第145—14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十八《擢才》,第46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三十四《擢才》,第16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十五《审举》,第399—340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第233—246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② [南朝]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四《胡广传》,第1505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八《纪瞻传》,第181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第173—174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2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十五《审举》,第41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⑥ 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收其所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一书,第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⑦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一《王接传》,第143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八《孔愉传附从子坦传》,第2054—205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十八《五行志中》,第850—85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十五《审举》,第40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第1275—1276页,中华书局196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六《卫瓘传》,第1058页,中华书局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十五《审举》,第41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一《左雄传》,第202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第63—65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2版。
    ②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第67—70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2版。
    ③ [南朝]范晔:《后汉书》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李贤注,第260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十五《审举》,第418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十五《审举》,第410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十五《审举》,第415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第332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2版。
    ④ 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第1222—12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十五《审举》,第405—406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十五《审举》,第386—38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二《考绩》,第71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 [汉]班固:《汉书》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下》,第822页、第830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⑤ [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二《贡禹传》,第3078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① 程树德:《九朝律考》,第131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八《孔愉传附从子坦传》,第205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九《刘隗传》,第183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八《百里》,第4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汉]班固:《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42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③ [南朝]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六《仇览传》,第2480—2481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④ 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增订本),第200页,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八《百里》,第5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八《百里》,第5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八《百里》,第5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第3624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④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四《三式》,第206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七《诸葛恢传》,第204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 [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2512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⑦ [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六《王尊传》,第3228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①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三十四《虞玩之传》,第608页,中华书局1972年版。
    ② 卢建荣:《葛洪——山林中的社会批判者》,见朱传誉编《葛洪传记资料》一书,第30页,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七《仁明》,第22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七《仁明》,第234—23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七《仁明》,第227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清]俞樾:《诸子平议补录》卷十一《抱朴子》,李天根辑,第92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五《荀崧传》,第197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唐明贵:《郑玄<论语注>探微》,第83—89页,载《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③ 林丽雪:《抱朴子内外篇思想析论》,第146页,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版。
    ④ 黄晖:《论衡校释》卷九《问孔》,第408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⑤ 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七《定贤》,第1118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⑥ [东汉]徐干:《中论·智行》,见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一书,第288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① [东汉]徐干:《中论·智行》,见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一书,第287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② [东汉]徐干:《中论·智行》,见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一书,第289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三《喻蔽》,第42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晋]陈寿:《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第49—50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⑤ [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附徐干传》,第599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⑥ 徐震崿:《世说新语校笺》卷上《文学》刘孝标注引,第106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七《仁明》,第227—22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曾春海:《玄学及<抱朴子·外篇>中的理想人格》,第605—606页,载《哲学与文化》1999年第7期。
    ③ 蓝秀隆:《抱朴子研究》,第152页,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版。
    ④ 尤信雄:《葛洪评传》,第29页,台北文津出版社1977年版。
    ⑤ 曾春海:《玄学及<抱朴子·外篇>中的理想人格》,第609页,载《哲学与文化》1999年第7期。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七《仁明》,第233页、第23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章义和:《正郭与弹祢——<抱朴子外篇>汉末名士评议》,第9页,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七《塞难》,第138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④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十《明本》,第184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① 逯耀东:《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导言》,第2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第163页,见《诸子集成》第一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
    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一《谯玄传》,第2667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③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第2756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④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第139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⑤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28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附阮修传》,第136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一《嘉遁》,第59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8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八《博喻》,第31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一《嘉遁》,第44—45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8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一《魏书·管宁传》,第360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①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一《魏书·张臶传》,第361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②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一《魏书·胡昭传》,第362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③ [晋]陈寿:《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谯周传》裴松之注引《晋阳秋》,第1033—1034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④ 李丰楙:《抱朴子快读——不死的探求》,第47页,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
    ⑤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第18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2版。
    ⑥ 金毅:《论逸民、隐士及其隐遁权——<庄子>、<法言>、<抱朴子>论隐逸》,第113—124页,载《北京第二外国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一《皇甫谧传》,第1414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6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66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100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100—101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八《释滞》,第151—152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八《释滞》,第152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三《对俗》,第53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九《道意》,第73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③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第28页,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④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一《魏书·田畴传》,第345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八《刘殷传》,第2289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一《皇甫谧传》,第141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附弟万传》,第208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邓粲传》,第215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四《辛谧传》,第244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九《桓玄传》,第2593—2594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二《应嘲》,第406—40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二《应嘲》,第409—41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八《蜀书·秦宓传》,第974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一《嘉遁》,第58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85—8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一《嘉遁》,第6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第242—251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第1369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五《疾谬》,第61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第446—44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孝愍帝纪》,第13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七《刺骄》,第4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二十五(上册)《疾谬》,第619—620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二十五(上册)《疾谬》,第601—60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二十五(上册)《疾谬》,第628—629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六《讥惑》,第11—1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⑤ 李丰楙:《抱朴子快读——不死的探求》,第70页,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六《疾谬》,第12—1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⑦ 唐长孺:《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收《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一书,第377页,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①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第386页,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12月第2版。
    ②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一《务本》,第20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六《交际》,第42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晋]陈寿:《三国志》卷十四《魏书·董昭传》,第442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四《崇教》,第148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四《崇教》,第16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三《浮侈》,第123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五《范汪传附子宁传》,第198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九《对作》,第1182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四《酒诫》,第576—57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三《何曾传》,第998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 徐震崿:《世说新语校笺》卷下《贤媛》,第375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⑧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十七《五行志上》,第820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第91—9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卷二十五《疾谬》,第616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三《浮侈》,第12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一《治家》,第47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二十七(下册)《刺骄》,第4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二十七(下册)《刺骄》,第29—3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阮籍人所熟知,关于戴良的事迹以及对魏晋的影响,可以参看王永平先生《魏晋任诞风气的先声——略论汉末逸民戴良之“诞节”及其与魏晋风度的关系》,第197—202页,载《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③ 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第879—8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④ 牟发松:《说“达”——以魏晋士风问题为中心》,第40—46页,载《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二十七(下册)《刺骄》,第4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二十四(上册)《酒诫》,第568—569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徐震崿:《世说新语校笺》卷中《赏誉》刘注引邓粲《晋纪》,第24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六《江统传附子惇传》,第1539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五《疾谬》,第638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三《勖学》,第11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一《赞学》,第10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 黄晖:《论衡校释》卷十二《量知》,第550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三《崇教》,第17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五《荀菘传》,第197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五《疾谬》,第609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三《弭讼》,第560—56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礼记·曾子问》,见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一书,第501—502页,岳麓书社1991年版。
    ③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第2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
    ④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第29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
    ⑤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第53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⑥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五《断讼》,第236—237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五《断讼》,第236,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三《弭讼》,第56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三《弭讼》,第565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三《弭讼》,第565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三《弭讼》,第56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三《弭讼》,第566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刑法志》,第92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十《礼志中》,第635页、第64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十九《五行志下》,第908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第919—921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六《讥惑》,第1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礼记·杂记下》,见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一书,第586页,岳麓书社1991年版。
    ③ 《礼记·檀弓上》,见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一书,第453页,岳麓书社1991年版。
    ④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二《风操》,第95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⑤ 林丽雪:《<抱朴子外篇>思想析论——葛洪研究之三》,见朱传誉主编《葛洪传记资料》一书,第83页,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六《讥惑》,第16—17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第123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十七《姚兴载记》,第2979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六《讥惑》,第1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礼记·丧大记》,见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一书,第595页,岳麓书社1991年版。
    ③ 《礼记·问丧》,见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一书,第页,第651页,岳麓书社1991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十七《五行志上》,第82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62—66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十九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45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70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名实》,第49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宋]朱熹:《论语集注·述而第七》,第66页,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④ [宋]朱熹:《论语集注·雍也第六》,第53页,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⑤ 曹础基:《庄子浅注·杂篇·盗跖》,第446页,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2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九《任命》,第476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⑦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五十八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152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五《守嵴》,第18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九《知止》,第58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九《知止》,第60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四十六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125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⑤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四十四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122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①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十三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29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 曹础基:《庄子浅注·外篇·秋水》,第250页,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2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六《安贫》,第21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九《知止》,第587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八《博喻》,第28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九《广譬》,第35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一《畅玄》,第2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九《知止》,第61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一《嘉遁》,第4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8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⑧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六《安贫》,第20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六《安贫》,第21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三《石苞传附子崇传》,第1007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唐]李延寿:《南史》卷二十八《褚裕之传附彦回子贲传》,第754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五《疾谬》,第628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⑤ 容肇祖:《读抱朴子》,见朱传誉编《葛洪传记资料》一书,第43页,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名实》,第501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宋]朱熹:《论语集注·卫灵公》,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第162页,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③ [宋]朱熹:《大学章句》,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第10页,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④ [宋]朱熹:《孟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下》,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第80页,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九《广譬》,第32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六《安贫》,第21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9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一《论荣》,第33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一《论荣》,第33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九《广譬》,第358—35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8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三十五《守嵴》,第196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四十九《重言》,第637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九《任命》,第484—485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③ [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1932页,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九《任命》,第483—48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曹础基:《庄子浅注·内篇·应帝王》,第117页,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2版。
    ③ 许地山:《道教史》,第7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六《讥惑》,第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周易·系辞下》,见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第202页,岳麓书社1991年版。
    ③ 陈奇猷:《韩非子校释》卷十九《五蠹》,第104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三(上册)《勖学》,第13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三十九(下册)《广譬》,第34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52—35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190页、第6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5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6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钧世》,第3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一《省烦》,第9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⑦ 《周易·随》、《周易·丰》、《周易·系辞下》,见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一书,第156页、第188页、第201页,岳麓书社1991年版。
    ⑧ 陈奇猷:《韩非子校释》卷十九《五蠹》,第1040—104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61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九《广譬》,第36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黄晖:《论衡校释》卷十八《齐世》,第803—804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① 黄晖:《论衡校释》卷十八《齐世》,第808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② 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九《案书》,第1173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③ 黄晖:《论衡校释》卷十九《宣汉》,第821页、第822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九《广譬》,第348—34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诘鲍》,第49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诘鲍》,第49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诘鲍》,第498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诘鲍》,第50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诘鲍》,第52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诘鲍》,第52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八《诰鲍》,第55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第10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四十四《百家》,第441—44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三十二《尚博》,第116—117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四十五《文行》,第447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三十二《尚博》,第12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六《讥惑》,第1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礼记·曲礼上》,见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一书,第429页,岳麓书社1991年版。
    ③ 章诗同:《荀子简注·非相》,第3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六《讥惑》,第4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章诗同:《荀子简注·礼论》,第20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③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四《班禄》,第16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④ [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1157页,中华书局1982年11第2版。
    ⑤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三《礼乐》,第94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十九《礼志上》,第579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六《讥惑》,第7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⑧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六《交际》,第4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⑨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五《疾谬》,第624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⑩ 唐长孺:《魏晋玄学形成及其发展》,收《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一书,第338页,三联书店1955年版。
    11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五《疾谬》,第601页、第619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二《行品》,第540页、第543页、第547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九《戴若思传附弟邈传》,第1848—1849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五《疾谬》,第635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一《省烦》,第80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一《省烦》,第81—82页,中华数据1997年版。
    ②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三《礼乐》,第98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一《省烦》,第86页,中华数据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一《省烦》,第87页,中华数据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一《省烦》,第9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汉]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传赞》,第3610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① 黄晖:《论衡校释》卷十三《效力》,第583页,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五《郑玄传》,第1212—1213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四《郑袤传附子默传》,第125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九《荀顗传》,第115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四《华表传附子廙传》,第126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 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第77—94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三十一《省烦》,第91—92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应奉传附子劭传》,第1612页,中华书局 1965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刑法志》,第939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刑法志》,第927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① 瞿同祖:《法律与中国社会》,第349页,中华书局 2003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刑法志》,第923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③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八《应奉传附子劭传》,第1612—1623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 林丽雪:《抱朴子外篇思想析论——葛洪研究之三》,见朱传誉编《葛洪传记资料》一书,第81页,台北天一出版社 1985年版。
    ② 主要著作有梁荣茂先生的《抱朴子研究——葛洪的文学观及其思想》(台北牧童出版社 1977年版)、陈飞龙先生的《葛洪之文论及其生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0年版)。文章就更多,比较重要的有陆侃如、牟世金《葛洪的文学观》(《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罗宗强《一个旁观者和他的文学观:读<抱朴子外篇随记>》(《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张宝坤《<抱朴子>的文学思想简论》(《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1期)、邓新华《葛洪文艺接受理论新探》(《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陆勇敏《<抱朴子>之文学创作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等。
    ③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第906页,中华书局 1973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五十《自叙》,第699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宋]朱熹:《论语集注·先进》,第103页,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齐鲁书社 1992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一《循本》,第401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二《尚博》,第107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二《尚博》,第113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⑤ [宋]朱熹:《论语集注·泰伯》,第80页,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齐鲁书社 1992年版。
    ⑥ [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第119页、第136页,中华书局 1982年11月第2版。
    ① [宋]朱熹:《论语集注·八佾》,第24页,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齐鲁书社 1992年版。
    ② 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八《书解》,第1149—1150页,中华书局 1990年版。
    ③ [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八《蜀书·秦宓传》,第974页,中华书局 1982年7月第2版
    ① [南朝·来]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传》,第1629页,中华书局 1965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一《皇甫谧传》,第1409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一《杜夷传》,第2353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④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见鬰沅、张明高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一书,第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
    ⑤ 蓝秀隆:《抱朴子研究》,第6页,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9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五十《自叙》,第697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⑦ [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六百○二,第2709—2710页,中华书局 1960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五十《自叙》,第719—721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三十二《尚博》,第98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四十四《百家》,第441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四十四《百家》,第443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四十四《百家》,第442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三十二《尚博》,第105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四十四《百家》,第444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③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传》李贤注引《袁山松书》,第1629页,中华书局 1965年版。
    ④ 以上所引文字分见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三《喻蔽》,第423页、第425页、第435页、第434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佚文》,第867页,中华书局 1990年版。
    ② 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八《书解》,第1159—1160页,中华书局 1990年版。
    ③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卷一《务本》,第19页,中华书局 1985年版。
    ① [东汉]王粲:《荆州文学记官志》,见鬰沅、张明高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一书,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
    ②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见鬰沅、张明高编《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一书,第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二《应嘲》,第414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辞义》,第398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二《应嘲》,第416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佚文》,第868—869页,中华书局 1990年版。
    ② 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佚文》,第869—870页,中华书局 1990年版。
    ① 尤信雄:《葛洪评传》,第34页,台北文津出版社1977年版。
    ② 马得勇:《传统文化中的托古改制思想》,第68—70页,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③ [汉]班固:《汉书》卷八十七下《扬雄传下》,第3585页,中华书局 1962年版。
    ④ [唐]房玄龄:《晋书》卷九十二《左思传》,第2376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⑤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见《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一书,第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
    ① 以上所引见黄晖《论衡校释》卷十三《超奇》、卷十八《齐世》、卷十九《宣汉》、卷二十《须颂》、卷二十九《案书》,第615页、第809—811页、第821页、第856页、第1173—1174页,中华书局 1990年版。
    ② 黄晖:《论衡校释》卷三十《自纪》,第1196—1197页,中华书局 1990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钧世》,第71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二《尚博》,第120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钧世》,第67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表中所据资料见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钧世》,第69页、第70页、第75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钧世》,第77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② 陈飞龙:《葛洪之文论及其生平》,第14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0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钧世》,第74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钧世》,第73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⑤ 王瑶:《中国文学史论》,第8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1月第2版
    ⑥ 蓝秀隆:《抱朴子研究》,第120—123页,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9年版;邓新华:《葛洪的文学接受理论试探》,第73页,载《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⑦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二《慕贤》,第130页,中华书局 1993年版。
    ①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四《文章》,第268页,中华书局 1993年版。
    ②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七《杂艺》,第581页,中华书局年 1993版
    ③ 罗宗强:《魏晋文学思想史》,第164—165页,中华书局 1996年版
    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三《殷本纪》,第93—99页,中华书局 1982年11月第2版。
    ②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第23—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③ [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1515—1523页,中华书局 1082年11月第2版。
    ④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第2931—2959页,中华书局 1962年版。
    ① [宋]朱熹:《孟子章句·万章下》,第142页,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齐鲁书社 1992年版。
    ② [汉]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2080页,中华书局 1082年11月第2版。
    ③ [汉]班固:《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赞》,第2967页,中华书局 1962年版。
    ④ [汉]班固:《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上》,第4066—4067页,中华书局 1962年版。
    ⑤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十八《盖勋传》,第1883页,中华书局 1965年版。
    ⑥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第37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2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七《良规》,第285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七《良规》,第290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七《良规》,第280—281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七《良规》,第277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② [晋]陈寿:《三国志》卷六十四《吴书·孙綝传》,第1446—1451页,中华书局 1982年7月第2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七《良规》,第288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二《论仙》,第20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六《臣节》,第262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二《行品》,第555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附子咸传》,第1326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九《东海王越传》,第1623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二《刘聪载记附子粲载记》,第2678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八《王敦传》,第2558—2559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七《温峤传》,第1787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七《郗鉴传附情子超传》,第1804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第2578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二十四《慕容盛载记》,第3100—3102页,中华书局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二十四《慕容盛载记》,第3102页,中华书局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七《良规》,第294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1513页,中华书局 1982年11月第2版。
    ② [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下》,第1729页,中华书局 1962年版。
    ③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第1013页,中华书局 1973年版。
    ④ [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下》,第1729页,中华书局 1962年版。
    ① 邱鹤亭:《列仙传今译》卷上《吕尚》,见《列仙传今译·神仙传今译》一书,第5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②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卷十三《外储说右上》,第722—72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第1373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五《范汪传附子宁传》,第1985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⑤ [南朝·梁]沈约:《宋书》卷八十三《吴喜传》,第212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⑥ [北齐]魏收:《魏书》卷九十《逸士传》,第1929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68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69—70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② [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第1661页,中华书局 1962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77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104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八《释滞》,第153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2第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八《释滞》,第153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2第版。
    ④ 黄晖:《论衡校释》卷十九《恢国》,第826页,中华书局 1990年版。
    ⑤ 黄晖:《论衡校释》卷十《非韩》,第438—439页,中华书局 1990年版。
    ① 黄晖:《论衡校释》卷十《非韩》,第439页,中华书局 1990年版。
    ② 黄晖:《论衡校释》卷十《非韩》,第439—440页,中华书局 1990年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八《释滞》,第148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①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三十七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第91—92页,中华书局 1980年版。
    ② 曹础基:《庄子浅注·外篇·天地》,第158页,中华书局 2000年6月第2版。
    ③ 曹础基:《庄子浅注·外篇·天地》,第167页,中华书局 2000年6月第2版。
    ④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六十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157页,中华书局 1980年版。
    ⑤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十三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29页,中华书局 1980年版。
    ① 曹础基:《庄子浅注·外篇·天地》,第173页,中华书局 2000年6月第2版。
    ② 曹础基:《庄子浅注·杂篇·让王》,第429页,中华书局 2000年6月第2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十《明本》、卷八《释滞》,第185页、第148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卷八《时难》、卷十一《贵贤》,第298页、第312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①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② 此处论述墨子思想参考了孙以楷等《道家与中国哲学:先秦卷》,第215—221页,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③ 所引《墨子》之文见孙诒让《墨子闲诂》卷六《节用上》、《节用中》、《节葬下》,卷八《非乐上》,第100页、第101页、第102页、第110页、第11—112页、第157—15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年版。
    ④ 李若晖:《“儒墨”连及与墨家消亡的时间》,第189—190页,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⑤ 周才珠:《墨学中绝探微》,第32—35页,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魏洪峰:《墨学何以成为绝学》,第125—130页,载《船山学刊》1996年第2期;杨建兵:《探询墨学中衰的根源》,第220—223页,载《求索》2006年第3期。
    ① 范亚丽:《墨学衰亡原因考》,第42—44页,载《美与时代》2006年第1期。
    ②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第33—34页,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四《鲁胜传》,第2433—2434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九《重言》,第633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四《吴失》,第166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三《勖学》,第127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⑦ [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卷十二《贵义》,第268—269页,上海书店 1986年版。
    ⑧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八《博喻》,第250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⑨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一《省烦》,第81—82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清]孙诒让:《墨子闲诂》卷九《非儒下》,第18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一《省烦》,第83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一《省烦》,第85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④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一《武帝纪》、卷二《文帝纪》,第53页、第81—82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⑤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第1054—10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① 曹础基:《庄子浅注·杂篇·天下》,第490—491页,中华书局 2000年6月第2版。
    ② 章诗同:《荀子简注·解弊》,第23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六《交际》,第423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五《疾谬》,第628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七《刺骄》,第38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此处引文见孙诒让《墨子闲诂》卷七《天志上》、《天志中》,卷八《明鬼下》,第120页、第123页、第139页,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6年版。
    ② 李金山:《论墨家思想对<太平经>的影响》,第136—140页,载《唐都学刊》2006年第6期。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四《金丹》,第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④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十九《遐览》,第337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⑤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第1038页,中华书局 1973年版。
    ⑥ 邱鹤亭:《神仙传今译》卷四《墨子》,见《列仙传今译·神仙传今译》一书,第255—25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⑦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八《释滞》,第148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① 章义和:《正郭与弹祢——<抱朴子外篇>汉末名士评议》,第5—9页,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六《正郭》,第455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七《弹祢》,第489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一《嘉遁》,第23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十五《疾谬》,第632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8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王明:《论葛洪》,收《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一书,第5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② 陈飞龙:《<抱朴子>修撰过程考论》,第23页,载《中大社会文化学报》创刊号,1994年5月。
    ③ 李刚:《葛洪及其人生哲学》,第109页,载《文史哲》2000年第5期。
    ① 邹远志:《葛洪生平经历与其思想关系考述》,第21—23页,载《上海道教》2005年第1期。
    ② 陈昌文:《葛洪——由儒向道的心理历程》,第45页,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③ 陈昌文:《葛洪<自叙>:一个“内圣外王”的人格分裂文本》,第26—36页,载《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④ 刘玲娣:《从<抱朴子>看葛洪的儒家情怀》,第91页,载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编印《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打印稿。
    ① 尤信雄:《葛洪评传》,第41页,台北文津出版社 1977年版。
    ② 林丽雪:《抱朴子内外篇思想析论》,第173页,台北学生书局 1980年版。
    ③ 李锦全:《徜徉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葛洪儒道兼综思想剖析》,第1—5页,载《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熊铁基:《替葛洪翻案》——略论葛洪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第589—595页;蔡德贵:《葛洪儒道思想的儒道互补特征》,第101—108页。后两文俱见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编印《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打印稿。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三《对俗》、卷九《道意》,第53页、第173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710页、第655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十八《地真》,第325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① 金毅:《葛洪论“道源儒流”与“尊道贵儒”——<抱朴子>为什么分<内篇>、<外篇>?》,第115—120页,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②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子部·道家类》,第1250页,中华书局 1965年版。
    ③ 丁原明:《葛洪神仙道教思想与黄老学的关系》,第75—80页,载《文史哲》2004年第3期。
    ④ 参见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一书,第58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钱穆先生对此稍有论及,他说:“黄、老清净无为,仅足暂度一时,渐渐政事待理,则走上申、韩刑法一路,沿袭秦人‘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之余习。”见其所著《国史大纲》一书,第143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版。金春峰先生也指出,汉初黄老思想的实质是法家思想,其特点可归结为刑德并用,参见其所著《汉代思想史》一书,第49—5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2版。关于黄老的法家思想倾向,前辈学人许地山先生也有论述,他说:“汉代儒法结合,而道家又包容法家,所以汉儡多染黄老色彩。甚至名家也附在道家化的法家里头,而被称为‘刑名之学’,或刑名法术之学。”见其所著《道教史》一书,第8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七《塞难》,第138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②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十八章》、《三十八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43页、第93页,中华书局年 1980年版。
    ③ 曹础基:《庄子浅注·外篇·马蹄》,第128页,中华书局 2000年6月第2版。
    ④ 曹础基:《庄子浅注·外篇·天道》,第191页,中华书局 2000年6月第2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七《塞难》,第140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②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二十二章》、《七十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56页、第176页,中华书局年 1980年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十《明本》,第184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④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四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10页,中华书局年 1980年版。
    ⑤ 曹础基:《庄子浅注·杂篇·天下》,第488—489页,中华书局 2000年6月第2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九《道意》,第170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②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一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1页,中华书局年1980年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一《畅玄》,第2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④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八《释滞》,第152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① 曹础基:《庄子浅注·内篇·大宗师》,第92页、第98页,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2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十四《勤求》,第253—254.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三《对俗》,第53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④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六《微旨》,第125—126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⑤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十《明本》,第186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61—362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② 参阅《庄子·外篇·马蹄》、《内篇·大宗师》,见曹础基《庄子浅注》一书,第128页、第92页,中华书局2000年6月第2版。
    ③ 参阅《老子·八十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190页,中华书局 1980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二《应嘲》,第411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四《崇教》,第173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77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一《嘉遁》,第23页、第32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② 郑全:《葛洪哲学思想研究》,第17页,南开大学哲学系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
    ① [宋]朱熹:《论语集注·学而第一》,第2页,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齐鲁书社 1992年版。
    ② 曹础基:《庄子浅注·外篇·骈拇》,第123页,中华书局 2000年6月第2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十《明本》、卷十四《勤求》、卷八《释滞》,第185页、第259页、第148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十八《地真》,第326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十四《勤求》、卷十二《辩问》、卷十《明本》,第254页、第224页、第188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①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十三章》,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29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 曹础基:《庄子浅注·外篇·在宥》,第143—144页,中华书局 2000年6月第2版。
    ③ 曹础基:《庄子浅注·杂篇·让王》,第429页,中华书局 2000年6月第2版。
    ① 曹础基:《庄子浅注·外篇·天地》,第173页,中华书局 2000年6月第2版。
    ②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35页、第235页,中华书局 1993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四《用刑》,第331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二《尚博》、卷三十七《仁明》,第118页、第231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九《广譬》,第358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92—693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四《金丹》,第86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③ [宋]朱熹:《论语集注·述而》、《泰伯》、《卫灵公》,第64页、第79页、第156页,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齐鲁书社 1992年版。
    ④ [宋]朱熹:《孟子集注·尽心上》,第189页,见《四书章句集注》一书,齐鲁书社 1992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一《嘉遁》,第58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二《逸民》,第100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三十八《博喻》,第289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④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三《对俗》,第52—53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⑤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八《释滞》,第148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九《道意》,第172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八《释滞》,第153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八《释滞》,第153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卷十九《任命》,第481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二《应嘲》,第407—408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二《应嘲》,第409—411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三《喻蔽》,第438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一),第8-15页,东方出版中心 1994年版。
    ② 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第3页,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三《对俗》,第52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六《微旨》,第125—126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九《道意》,第171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十二《辩问》,第224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③ [荷]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裴勇等译:第350—354页,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①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收《金明馆丛稿二编》一书,第284—285页,三联书店2001版。
    ① 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收《金明官丛稿初编》一书,第202页,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七《刺骄》,第29—3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七《刺骄》,第3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二十五《疾谬》,第632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五十《自叙》,第669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② 汤一介:《葛洪与魏晋玄学》,第64—67页;许建良:《玄学伦理的东晋样态——葛洪<抱朴子>伦理思想分析》,第731—749。两文俱载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编印《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打印稿。
    ③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三十八章》、《老子指略》,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95页、第198页,中华书局 1980年版。
    ④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第532页,中华书局 1961年版。
    ⑤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二十《祛惑》,第351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四十九《重言》,第634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② 曹础基:《庄子浅注·杂篇·外物》,第415页,中华书局 2000年6月第2版。
    ③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第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卷三十二《尚博》,第109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⑤ 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收《金明馆丛稿初编》一书,第204页,三联书店 2001年版。
    ⑥ [三国·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见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一书,第82页,中华书局 1980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第1369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②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齐物论》,第50页,中华书局 1961年版。
    ③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逍遥游》,第28页,中华书局 1961年版。
    ① 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收《金明馆丛稿初编》一书,第211页,三联书店 2001年版。
    ② 唐长孺:《魏晋玄学形成及其发展》,收《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一书,第338页,三联书店 1955年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七《塞难》,第137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④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卷十六《黄白》,第287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⑤ 李丰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快读》,第87页,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2004年版。
    ⑥ 孔令宏:《从道家到道教》,第236页,中华书局 2004年版。
    ① [日]村上嘉实:《六朝思想史研究》,第58页,京都平乐寺书店 1974年版。
    ① [日]冈崎文夫:《抱朴子见汉末风格》,第60—65页,载《支那学》1923年第三卷第四号。
    ①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卷上《文学》,第119—120页,中华书局 1984年版。
    ① [宋]李防编:《太平御览》(三)卷三百二十八,第1510页,中华书局 1960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142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48—652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润州》,第591—592页、第598页,中华书局 1983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惠帝纪》,第100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张昌传》,第2612-2614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03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51—653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55—65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9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97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71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5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郭璞传》,第190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⑤ [晋]郭颁:《魏晋世语》,见[明]陶宗仪纂、[明]陶珽重校《说郛》卷五十九,1927年上海涵芬楼据清顺治三年(1646)宛委山堂刊本铅印。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55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71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③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九《华佗传》裴松之注引曹植《辩道论》,第805页,中华书局 1982年7月第2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31—332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38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85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④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08—209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⑤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68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⑥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69—270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⑦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08—709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⑧ 王明:《拖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70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⑨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12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36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35—336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49—150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④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38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⑤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71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98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29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②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33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38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95—697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10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② [宋]李昉编:《太平御览》卷三百二十八,第1510页,中华书局 1960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83—687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惠帝纪》,第100—10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惠帝纪》,第10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84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十八《周处传附子玘传》,第1572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陈敏传》,第2615—2618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87—689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惠帝纪》,第102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⑦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惠帝纪》,第102—103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89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70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惠帝纪》,第106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孝怀帝纪》,第116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89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嵇绍传附嵇含传》,第2301—230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百《叹赏》,学苑出版社 1998年据清光绪十四年(1880)南海孔氏三十有万卷堂刊本影印。
    ⑤ [唐]马总:《意林》卷四,《四部丛刊》初编本,中华书局 1991年影印武英殿聚珍版本。
    ⑥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九十八《谈讲》,学苑出版社 1998年据清光绪十四年(1880)南海孔氏三十有万卷堂刊本影印。
    ⑦ [宋]李昉编:《太平御览》(三)卷六百二,第2709页,中华书局 1964年版。
    ①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百《论文》,学苑出版社 1998年据清光绪十四年(1880)南海孔氏三十有万卷堂刊本影印。
    ② [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第1063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③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下》,第2031页,中华书局 1975年版。
    ④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四》,第1584页,中华书局 1975年版。
    ⑤ [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五《艺文志四》,第5204页,中华书局 1977年版。
    ⑥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八十六《晋纪八·孝惠皇帝下》“惠帝光熙元年”条,第2722页,中华书局 1956年版。
    ⑦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嵇绍传附从子含传》,第2302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⑧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六《刘弘传》,第1767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五《鲍靓传》,第2482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③ [宋]李昉编:《太平御览》(三)卷六百六十四,第2963页,中华书局 1964年版。
    ④ [宋]李昉编:《太平御览》(三)卷六百六十六,第2973页,中华书局 1964年版。
    ⑤ [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卷四《道教经法传授部》“三皇经说”条,李永晟点校,第57页,中华书局 2003年版。
    ⑥ [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卷一百六《鲍靓真人传》,李永晟点校,第2318页,中华书局 2003年版。
    ⑦ [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五《鲍姑传》,李永晟点校,第2542—2543页,中华书局 2003年版。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八《晋纪十·孝怀皇帝下》“怀帝永嘉六年”条,第2790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九《晋纪十一·孝愍皇帝下》“愍帝建兴三年”条,第2824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③ 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收《金明馆丛稿初编》一书,第31—33页,三联书店 2001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12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⑦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四《郭文传》,第2440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①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九《晋纪十一·孝愍皇帝下》“愍帝建兴三年”条,第2818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12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12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九《虞悝传》,第2316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⑥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八十九《晋纪十一·孝愍皇帝下》“愍帝建兴三年”条,第2818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⑦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元帝纪》,第145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⑧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孝怀帝中》“怀帝永嘉五年”条,第2766页,中华书局 1956 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元帝纪》,第144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五《孝怀帝纪》,第122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元帝纪》,第144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95—698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93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⑥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第540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⑦ 陈鼓应:《老子校定文》,见《老子注译及评介》“附录二”,第449页,中华书局 1984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2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3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③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83页,中华书局 1985年3月第2版。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695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①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71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5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 [晋]郭颁:《魏晋世语》,见[明]陶宗仪纂、[明]陶珽重校《说郛》卷五十九,1927年上海涵芬楼据清顾治三年(1646)宛委山堂刊本铅印。
    ④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第137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⑤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36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⑥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类》,第1250页,中华书局 1965年版。
    ⑦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2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⑧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12—714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⑨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元帝纪》,第145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元帝纪》,第149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713页,中华书局 1997年版。
    ④ [民国]秦锡田:《补晋异姓封爵表》,见《二十五史补编》(三),第3372页,中华书局 1955年版。
    ⑤ 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第80页,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元帝纪》,第15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⑦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九十《晋纪十二·中宗元皇帝上》“元帝太兴元年”条,第2865页,中华书局 1956年版。
    ⑧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六《张闽传》,第2018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①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第309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②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润州·丹阳县》,第592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 [清]吴士鉴、刘承干:《晋书斠注》卷七十六《张闽传》,民国二十八年(1939)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
    ④ 《道藏》第十一册,第39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二《干宝传》,第2149—215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四《郭文传》,第2440—244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苏峻传》,第2628—2629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成帝纪》,第17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苏峻传》,第2630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成帝纪》,第17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成帝纪》,第17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④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九十三《晋纪十五·显宗成皇帝上之上》“成帝成和二年”条,第2947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1—191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① [宋]李昉编:《太平御览》(三)卷六百六十四,第2964页,中华书局 1964年版。
    ② [宋]乐史编:《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岭南道四·惠州·博罗县”条,光绪八年(1882)五月金陵书局刊行本。
    ③ [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卷一百八十九《罗浮山部汇考》,1934年中华书局据清光绪十年(1884)上海图书集成铅印印书局排印本影印。
    ④ [清]宋广业编:《罗浮山志会编》卷十五《艺文志六·四言古诗》,收《续修四库全书》第七百二十五册,第7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一《邓岳传》,第2131-213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十五《地理志下》,第465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十五《地理志下》,第468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⑧ [宋]乐史编:《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岭南道四·惠州·博罗县”条,光绪八年(1882)五月金陵书局刊行本。
    ⑨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广东一”条,贺次君、施和金点校,第4583-4584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⑩ [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的》,李永晟点校,第609-610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①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九十四《晋纪十六·显宗成皇帝上之下》“成帝咸和五年”条,第2976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十一《天文志上》,第279—280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一《虞喜传》,第2348—2349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十一《天文志上》,第280—284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③ [宋]乐史编:《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岭南道四·惠州·博罗县”条,光绪八年(1882)五月金陵书局刊行本。
    ①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下册),第806页,中华书局1997年版;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第97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
    ②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九十四《晋纪十六·显宗成皇帝上之下》“成帝咸和五年”条,第2976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③ [清]万斯同:《东晋方镇年表》,第3455-3457页,见《二十五史补编》(三),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④ [民国]吴廷燮:《东晋方镇年表》,第3507页,见《二十五史补编》(三),中华书局1955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成帝纪》,第18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九十六《晋纪十八·显宗成皇帝中之下》“成帝咸康五年”,第3027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三《庾亮传附庾翼传》,第1932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⑦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康帝纪》,第185-186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九十七《晋纪十九·康皇帝》“康帝建元元年”条,第3055-3056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
    ⑧ [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灵宝略记》,第41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⑨ [宋]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三洞并序》,第90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⑩ 林丽雪:《抱朴子内外篇思想析论》,第39页,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版。
    11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71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12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338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① 《道藏》第十九册,第309页,文物书店、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②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第411-413页,中华书局 1991年版。
    ③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册),第413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④ 王利器:《葛洪论》,第36页,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
    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葛洪传》,第1913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
    ⑥ [宋]乐史编:《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岭南道四·惠州·博罗县”条,光绪八年(1882)五月金陵书局刊行本。
    ① [宋]李昉编:《太平御览》(三)卷六百六十四,第2964页,中华书局 1964年版。
    ②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十八《灵异部上·仙道》,汪绍楹校,第13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③ [唐]王松年:《仙苑编珠》卷上“宋伦游空葛洪兀然”条,见《道藏》第十一册,第2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④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四,见《道藏》第五册,第23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⑤ [元]张天雨:《玄品录》卷三,见《道藏》第十八册,第11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⑥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二《袁宏传》,第2391—2398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⑦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五《单道开传》,第2492页,中华书局 1974年版。
    ⑧ [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九《神异上·晋罗浮山单道开传》,第362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唐]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七《至诚篇第十九》引《冥样记》,第844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①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十三《杂器物部》,汪绍楹校,第12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②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山部上·罗浮山》,汪绍楹校,第1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1版;[清]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卷一《地理志一·名胜一》,见《续修四库全书》第七百二十五册,第5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明]郭架:《粤大记》卷十三《宦绩》载:“哀帝时,(袁宏)为南海太守,表章行谊,大兴风教。汉征士番禹董正,学行著在南土,宏奏旌其门。尝登罗浮,纪事作疏。终东阳太守。”第357页,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哀帝在位从从隆和元年(362)——兴宁三年(365),包含了兴宁元年(363)。
    ③ 周叔迦、苏晋仁:《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七《至诚篇第十九》引《冥祥记》,第844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④ [宋]苏轼撰:《书单道开传后》,见《东坡题跋》,屠友祥校注,第5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宋]唐庚:《二贤赞》,见清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卷十四《艺文志五·赞》,收《续修四库全书》第七百二十五册,第72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⑤ [南朝·宋]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见《三国志》,第1472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⑥ [晋]陈寿:《三国志》卷六十三《吴书·吴范刘惇赵达传》裴松之语,第1428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① 可详参《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传》、卷四十八《吴书·三嗣主传》、卷四十九《吴书·士燮传》、卷六十《贺齐传》、卷六十三《吴书·吴范刘惇赵达传》,第891页、第1162页、第1192页、第1379页、第1427—1428页,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② [唐]姚思廉:《梁书》卷五十《刘杳传》、卷五十一《陶弘景传》,第716页、第742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唐]李延寿:《北史》卷二十七《李先传附义徽曾孙昭徽传》、卷三十五《王慧龙传附松年子劭传》,第980页、第1299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唐]李延寿:《南史》卷七十六《陶弘景传》,第189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卷四十二《刘璠传》,第762页,中华书局1971年版;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四《文章》(第260页)、卷六《书证》(第430页)、卷七《音辞》(第557、559页)、卷七《杂艺》(第581、591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版。
    [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西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版。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齐鲁书社1992年版。
    [清]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1986年版。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出版1974年版。
    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
    阎振益:《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
    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
    [东汉]桓谭:《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汪荣宝:《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
    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
    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
    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晋]葛洪:《抱朴子》,平津馆丛书本。
    [晋]葛洪:《抱朴子》,清光绪纪元(1875)湖北崇文书局刊本
    [晋]葛洪:《抱朴子》,清光绪十一年(1885)朱(记荣)氏槐庐刻本。
    [晋]葛洪:《抱朴子》,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鲁藩刊本影印,四部丛刊初编本。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李崇智:《人物志校笺》,巴蜀出版社2001年版。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80年版。
    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
    周叔迦、苏晋仁:《法苑珠林校注》,中华书局 2003年版。
    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 1960年版。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2版。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下),中华书局 1991、1997年版。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唐]马总《意林》,《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涵芬楼影印武英殿聚珍版本;中华书局 1991年版。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清光绪十四年(1880)南海孔氏三十有万卷堂校注重刊本。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 1983年版。
    [北宋]乐史编:《太平寰宇记》,光绪八年(1882)五月金陵书局刊行本。
    [北宋]李昉编:《太平御览》(三),中华书局 1960年版。
    [南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 1967年版。
    [南宋]高似孙:《子略》,上海中华书局据学津讨源本校刻。
    冯惠民、李万健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上),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4年版。
    [明]高儒:《百川书志·古今书刻》,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年版。
    [明]陶宗仪纂、陶珽重校:《说郛》,1927年上海涵芬楼据清顺治三年(1646)宛委山堂刊本铅印。
    《道藏》,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联合影印本1988年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清人书目题跋丛刊七》,中华书局1993年版。
    《清人书目题跋丛刊十》,中华书局1995年版。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瞿凤起、潘景郑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清]钱曾:《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商务印书馆 1959年版。
    《稿抄本明清藏书目三种》,中华书局 2003年版。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清]黄丕烈辑《士礼居黄氏丛书》,嘉庆庚申十一月吴门黄氏士礼居藏版.
    [清]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光绪十年(1884)三月滂喜斋刻本。
    [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1987年上海广陵古籍刻印社据清光绪丁氏刊本影印。
    [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常熟瞿氏刊于罟里家塾。
    《日本国见在书目》,古逸丛书之十九,遵义黎氏校刻本。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
    [清]李慈铭撰、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商务印书馆 1989年版。
    [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丛书续编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清]俞樾:《春在堂全书·曲园杂纂》,清光绪十一年(1885)重定刊本。
    [清]罗振玉《抱朴子校记》一卷,《永丰乡人杂著续编》,收《永丰乡人稿》(二),民国十二年(1923)上虞罗氏刊本。
    [清]吴德旋:《初月楼文钞》卷一,《初月楼四种》光绪壬午花雨楼刻本
    [清]严可均:《铁桥漫稿》,光绪乙酉长洲蒋(风藻)氏重刊本,《心居斋丛书》本。
    [清]顾广圻:《思适斋集》,道光乙酉十月上海徐氏(谓仁)校刻,《春晖堂丛书》本。
    [清]钮树玉:《匪石先生文集》(下),民国四年(1915)上虞罗氏校刊,《雪堂丛刻》本。
    [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清光绪九年(1883)长沙嫏嬛馆补校刊本。
    [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1934年中华书局据清光绪十年(1884)上海图书集成铅印印书局排印本影印。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清]宋广业编:《罗浮山志会编》,收《续修四库全书》第七百二十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海图书集成局铅印本。
    胡玉缙撰、王欣夫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中华书局1964年版。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许逸民、常振国编:《中国历代数目丛刊》第一辑(上),现代出版社 1987年版。
    《二十五史补编》(三),中华书局 1960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年版。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
    [日]下见隆雄:《葛洪略历》,收入御手洗胜编《抱朴子外篇简注(一)》,広岛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1965年。
    梁荣茂:《抱朴子研究》,台北牧童 1977年版。
    尤信雄:《葛洪评传》,台北文津出版社 1977年版。
    余嘉锡:《四库全书提要辨正》,中华书局 1980年版。
    林丽雪:《抱朴子内外篇思想析论》,台北学生书局 1980年版。
    陈飞龙:《葛洪之文论及其生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0年版。
    陈飞龙:《抱朴子外篇今注今译》,台北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宗若莉,《葛洪思想研究》,硕士论文, 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0。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版。
    卿希泰:《道教文化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卿希泰:《中国道教》,东方出版中心 1994年版。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 1982年版。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顾颉刚:《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 1984年版。
    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六辑,三联书店 1999年版。
    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一辑,三联书店 2006年版。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朱传誉编:《葛洪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 1985年版。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 1985年版。
    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中华书局 1987年版。
    刘汝霖:《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中华书局 1987年版。
    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齐鲁书社 1987年版。
    牟钟鉴:《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 1991年版。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日]窪德忠:《道教史》,萧坤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7月据日本山川出版社 1980年7第二版译出。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 2003年版。
    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胡孚琛:《道教与仙学》,新华出版社 1991年版。
    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 1989年版。
    蓝秀隆:《抱朴子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9年版。
    傅勤家:《中国道教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0年版。
    钟肇鹏:《谶纬论略》,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钟肇鹏:《求是斋丛稿》,巴蜀书社 2001年版。
    吕锡琛:《道家、方士与王朝政治》,湖南出版社 1991年版。
    孔繁:《魏晋玄谈》,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朱越利:《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许抗生:《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齐鲁书社 1991年版。
    陈耀庭、刘仲宇:《道·仙·人——中国道教纵横》,上海科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那薇:《汉代道家的政治思想和直觉体悟》,齐鲁书社 1992年版。
    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 1992年版。
    宁稼雨:《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中华书局 1993年版。
    汤其领:《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史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
    姜生:《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王利器:《葛洪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7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9月第2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东方出版社 1996年版。
    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东方出版社 1996年版。
    许地山:《道教史》,华东师范大学 1996年版。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 1996年版。
    刘师培:《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陈引驰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庞月光:《抱朴子外篇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王子今:《<史记>的文化发掘》,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钟泰:《中国哲学史》,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98年版。
    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
    章义和、陈春雷:《贞节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章义和:《地域集团与南朝政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出版。
    [澳]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傅刚:《<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 1955年版。
    唐长孺:《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饶宗颐:《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 2001年版。
    熊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年版。
    [法]索安:《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吕鹏志、陈平等译,中华书局 2002年版。
    庞天佑:《秦汉历史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刘玲娣:《<抱朴子外篇>与葛洪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论文,打印稿,2002年。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韩]具聖姬:《汉代人的死亡观》,民族出版社 2003年版。
    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首届葛洪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打印稿,2003年。
    邹远志:《葛洪儒道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论文,打印稿,2003年。
    郭勇:《<抱朴子外篇>与葛洪的文学观念及其文学成就》,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论文,打印稿,2003年。
    丁宏武:《葛洪及其<抱朴子外篇>简论》,西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论文,打印稿,2003年。
    郑全:《葛洪哲学思想研究》,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论文,打印稿,2004年。
    夏德美:《葛洪与玄学》,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打印稿,2004。
    李丰楙:《抱朴子快读——不死的探求》,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2004年版。
    孔令宏:《从道家到道教》,中华书局 2004年版。
    张勇:《立言与成仙:<抱朴子>政治思想初探》,南开大学专门史硕士论文,打印稿,2005。
    卢央:《葛洪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逯耀东:《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中华书局年 2006版。
    [日]冈崎文夫:《抱朴子见汉末风格》,《支那学》1923年第3卷第4期。
    [日]大渊忍尔:《葛洪思想》,《史学杂志》1950年第59卷第12期。
    [日]大渊忍尔:《抱朴子研究》,收《初期道教----道教史研究》,东京创文社 1991年版。
    [日]石岛快隆:《抱朴子思想史的考察》,《驹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1968年3月第26期。
    [日]村上嘉实:《葛洪世界观》,《文化史学》1956年10月第11期。
    [日]村上嘉实:《抱朴子外篇内篇关系》,《福井博士颂寿纪念东洋思想论集》,1960/11。
    杨向奎:《论葛洪》,《文史哲》1961年第1期
    陆侃如、牟世金:《葛洪的文学观》,《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
    [日]吉川忠夫:《抱朴子世界》,《史林》1964年第47卷第5期。
    [日]下见隆雄:《抱朴子逸民》,《哲学》1966年10月第18期,
    [日]下见隆雄:《<抱朴子外篇>隐者赞美意味》,《哲学》1970年10月第22期。
    尤信雄:《葛洪的儒家思想》,《鹅湖》1977年第2卷第11期。
    张宝坤:《<抱朴子>的文学思想简论》,《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1期。
    陈飞龙:《葛洪年谱》,《国立政治大学学报》1980年第41期。
    陈飞龙:《抱朴子修撰过程考论》,《中央大学社会文化学报》1994年第1期。
    陈飞龙:《葛洪<抱朴子·诘鲍篇>中<无君论>作者之考辨》,《社会文化学报》1996年第3期。
    焦传斌、李哲夫:《<抱朴子·外篇>中的人才学探微》,《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5期。
    卿希泰:《从葛洪论儒道关系看神仙道教理论特点》,《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1期。
    程喜霖:《葛洪生卒年及隐居罗浮考》,《武汉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王萍:《葛洪的儒道思想》,《科学史通讯》1984年第3期。
    许抗生:《葛洪社会政治思想探析》,《学术月刊》1985第1期。
    伍伟民:《黄老之学与<抱朴子>》,《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年第1期。
    胡孚琛:《葛洪的思想脉络和心理特征》,《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5期。
    王明:《葛洪有无佛教思想探讨》,《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2期。
    胡孚琛:《葛洪年谱略述》,《上海道教》1991年第3期。
    李刚:《葛洪神仙学的哲学思想》,《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
    李刚:《葛洪及其人生哲学》,《文史哲》2000年第5期。
    王宗昱:《评葛洪论儒道关系》,《孔孟月刊》1993年第31卷第5期。
    任重:《论鲍敬言无政府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3年第1期。
    章义和:《论汉魏六朝的隐逸之风》,《中国文化月刊》1993年第170期。
    章义和:《正郭与弹祢——<抱朴子外篇汉末名士评议>》,《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王承文:《葛洪早年南隐罗浮考论》,《中山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罗宗强:《一个旁观者和他的文学观—读<抱朴子外篇>随记》,《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
    陈立旭:《葛洪思想对<桃花源记>的影响》,《齐鲁学刊》1996年第6期。
    金毅:《<抱朴子>二题》,《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第7期。
    金毅:《葛洪<抱朴子外篇>概论》,《北京第二外国与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金毅:《论逸民、隐士及其隐逸权——<庄子>、<法言>、<抱朴子>论隐逸》,《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金毅:《<抱朴子校笺上>笺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4期。
    金毅:《<抱朴子校笺下>校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3期。
    盖建民:《左慈葛洪入闽炼丹略考》,《中国道教》1997年1第期。
    庞月光:《葛洪及其政治观》,《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周浩:《葛洪传略及在鄂州活动考证》,《时珍国医国药》1999年第9期。
    曾春海:《玄学及<抱朴子外篇>中理想人格》,《哲学与文化月刊》1999年7月第302期。
    凌性杰:《抱朴子的文学观探索—以「钧世」、「尚博」为主要分析场域》,《孔孟月刊》2000年第39卷第1期。
    彭慧娴:《从葛洪一生的际遇探讨其入世与出世思想》,《中华佛学研究》2000年第4期。
    杨德贵:《葛洪文艺思想论》,《中州学刊》2000年第3期。
    邓新华:《葛洪的文学接受理论试探》,《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汪大白:《曹植<释疑论>应系葛洪所杜撰》,《学术界》2001年第5期。
    黄霞平:《浅析葛洪的隐修与出仕观》,《中国道教》,2001年第6期。
    陈昌文:《葛洪—由儒向道的心理历程》,《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陈昌文:《葛洪<自叙>—一个内圣外王的人格分裂文本》,《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段致成:《<抱朴子·内篇>中论“儒道关系”初探》,《鹅湖》2001年第27卷第3期。
    邹远志:《葛洪家族世系考释》,《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邹远志:《葛洪生平经历与其思想关系考述》,《上海道教》2005年第1期。
    邹远志:《葛洪生平经历与其思想关系考述》,《青海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
    牟发松:《说“达”——以魏晋士风问题为中心》,《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郭勇:《荀韩与葛洪文学进化论》,《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陆勇敏:《<抱朴子之文学创作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刘玲娣:《葛洪思想体系中的道儒关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刘玲娣:《出外两难——论葛洪隐逸思想的特点》,《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刘玲娣:《近二十年来葛洪研究综述》,《中国道教》2004年第4期。
    陈继华:《葛洪与鲍敬言之辨——<抱朴子·诘鲍篇>分析》,《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1期。
    丁宏武:《<抱朴子外篇>的成书及思想倾向》,《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丁宏武:《葛洪扶南之行补证》,《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4期。
    丁宏武:《<抱朴子外篇>所载东晋初年<庚寅诏书>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李锦全:《徜徉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葛洪儒道兼综思想剖析》,《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庞天佑:《论葛洪的学术思想》,《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王琳、郭勇:《<抱朴子外篇>的说理艺术》,《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
    谢路军:《试析老庄对葛洪道教思想的影响》,《中国道教》2005年第1期。
    刘剑锋:《论葛洪的生卒年及相关问题》,《船山学刊》2005年第4期。
    武锋:《<抱朴子外篇校笺>纠误一则》,《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
    武锋:《葛洪卒年再考证》,《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
    武锋:《葛洪隐居湖州考》,《湖州文物》2006年第3期。
    武锋:《<抱朴子外篇>佚亡情况考辨》,《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武锋:《清代学人论<抱朴子>》,《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
    孔令宏:《从葛洪在岭南的史实论其道术结合的思想》,《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夏德美:《葛洪与玄学》,《管子学刊》2006年第3期。
    解正勋:《由<抱朴子>看葛洪的社会历史观》,《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