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研究——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地关系紧张,土地承包政策落实的状况对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行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但研究和实践表明这项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山东省烟台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30年不变”政策在该地区的实施状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和农户两者之间行为的默契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从国家社会宏观角度和农民微观角度两个方面研究给出一些政策性建议,从而为“30年不变”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供思路。该文认为大部分村庄已经施行“30年不变”政策,政策的后续工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也开展的有声有色,形成了许多的经验做法,但是在推行政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政府的推动为土地的流转创造了条件,但仍然存在强制性、考虑眼前利益、混淆土地承包权与经营使用权关系的现象,特别是把土地流转作为增加乡村收入的手段或作为地方“政绩”形象工程的手段而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表明土地承包权所包含的内容尚未定型和系统化,承包土地的市场配置缺乏有效的规范化的流转机制,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和价格缺乏计量和考核标准,实现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因此该文认为政府在当前土地使用制度创新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应担当起弥补制度供给不足缺陷的责任。此外要尽快完善承包土地流转的基础性工作,同时要下大力气改善土地承包权的外部环境。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became tension in the eastern economic developed areas of China. It had significant role to develop rural economy and social stability by putting land contract policy into effect. The key of the reform of the institution of current rural land use was to carry the policy of "30 years fixedness" out and keep land contract right stabilization and land use right activation. However,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work showed the effect was not so perfect. So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study how the policy of "30 years fixedness" working in this areas. Depending on the groundwork, illuminated 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farmers_was good or not and what was the problem. Then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would be given from two ways of social (macro-) and farmer individual (microcosmic). Those will give a new idea to perfect the policy of "30 years fixedness" further and the institution innovation of rural land use. Most of area
    s had carried the policy of "30 year fixedness" out and land use right turnover in progress. Those practices not only formed many experience ways, but caused lots of trouble. The rural labor force flowage and government force had created the circumstance for land turnover. On the other side, caused problems as compulsion, only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benefits and confusion land contract right and land use right etc., especially took land turnover as the means to increase rural input or as local achievement to damage the farmers' benefits. All those questions showed the contents of land contract right still not completed and systematized, and contracted land market scheme lacked validness and standardization, the value and the price of land use right were devoid of measure and assessment criterion, also some agencies for realizable land turnover developed lag. So government should take the key role on the institution innovation of current land use and remedy the systematic deficiency duty and perfect the land
     turnover basic work and improve the surroundings of land contract right.
引文
1.包学松.论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创新.学术交流,2002年第1期。
    2.程棣,孙明义,逯秀英.建立土地承包档案的探讨.农场经济管理,2000年第1期。
    3.常红晓.探访德清“股票田”.农村工作通讯,2001年第8期。
    4.陈伯庚,吴志冲.农民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2期。
    5.成汉昌.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20世纪前半期.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
    6.邓大才.家庭土地承包权的变迁路径分析及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7.房慧玲.广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3期。
    8.冯继康,赖昭瑞.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构建.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9.冯淑怡、陆华良.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思考.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年第1期。
    10.谷城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暂行办法.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年第10期。
    11.何为.合理促进土地流转的认识与思考.农村经济,2000年第11期。
    12.桓台县农村改革试验办公室.桓台县积极进行“股田制”试验,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1999年2月。
    13.季虹.论农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转.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14.蒋励.股份合作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最优选择.农业经济问题,1994年第12期。
    14.赖泽源等.比较农地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1月。
    15.刘建国.朝阳市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2001年第11期。
    16.李燕琼,范高林.四川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农村经济问题,2002年12期。
    17.冷崇总.试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上海农村经济,1999年第4期。
    18.李廷轩,夏建国等.建立和试行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中的问题探讨.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9.李振华.一样的土地两样的效益——巴中市巴州区土地“反租承包”的调查.农村经济,2001年第9期。
    20.辽中县农村工作委员会.合理配置资源优势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经济,2001年第1期。
    21.骆友生,张红宇.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地制度创新.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
    22.梅建明.再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兼评当前流行的“土地规模经营危害论”.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9期。
    23.曲修珂.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势在必行.农村工作通讯,2001年第2期。
    24.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困境与乡村干部的行为——对乡村干部行为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2期。
    
    
    25.钱文荣.浙北传统粮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26.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27.舒明华,张克明,马飞.做好土地延包后续工作的思考.农村经济,2000年第5期。
    28.唐忠.农村土地制度比较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
    29.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30.王景新.法律要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年第12期。
    31.王景新.中国农村妇女士地权利——意义、现状、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6期。
    32.吴呈良,洪建兴.乐清市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与探索.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年第9期。
    33.王廷成,罗晓东,何开政.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巴中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农村经济,2000年第6期。
    34.王小映.土地制度变迁与土地承包权物权化.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1期
    35.徐旭,蒋文华,应风其.农地产权:农民的认知与意愿——对浙江农户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2期。
    36.许卓云.论延长土地承包期的矛盾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6期。
    37.薛兴利,岳书铭,桂艳等.尽快实现以市场为主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7期。
    38.尹怀全,林兴亭.加强农业承包合同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2001年第4期。
    39.杨承超,欧国胜.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妥善处理突出问题.农村经济2000年第11期。
    40.岳琛等.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9月。
    41.烟台市人民政府主办.烟台年鉴(2002).五州传播出版社,2002年6月。
    42.张忠根,方志伟.我国农村制度创新路在何妨?——“转型时期我国农村制度创新暨温州模式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期。
    43.张琦,高振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体系建设模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6月。
    44.张红宇.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政策的持续创新—对农地使用制度的重新评判.管理世界,1998年第六期
    45.张红宇,刘玫,王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变迁:阶段性、多样性与政策调整.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2期。
    46.张红宇,刘玫,王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变迁:阶段性、多样性与政策调整(二).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3期。
    47.张永丽,柳建平.中国农地制度演变的绩效评析及其启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48.周诚.农村改革的一大探索:土地承包权股份制.浙江经济,2000年第8期。
    
    
    49.朱淑蓉.浅析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经济,2000年第2期。
    50.朱冬亮.土地延包“30年不变”的再认识.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51.朱冬亮.土地调整: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控制.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3期。
    52.周诚.应当重视农村社区集体经济中的土地承包权股份制.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12期。
    53.朱守银,张照新.南海市农村股份合作制度改革实验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
    54.朱晓霞,张襄英.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稳定与规模经营的战略选择.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第6期。
    55.中共上饶县委办公室.在实践中看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的二次分离.农业行政管理,1995年第8期。
    56.张照新.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及其方式.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2期。
    57. Li, -G; Rozelle, -S.; Brandt, -L..Tenure, land rights, and farmer investment incentives in China. Agric-econ Amsterdam; New York: Elsevier, c 1986-. Sept 1998.
    58. Wheeler, -Rachel. Past and present land tenure systems in Albania: patrilineal, patriarchal, family-centered., Land Tenure Cente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c1998.
    59. Payne, -Geoffrey-K.. Urban land tenure and property righ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ondon: 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1997.
    60. Vermeer-EB; Christiansen-F; Vermeer-EB (ed.). Stability first! Chinese rural policy issues 1987-1990., From peasant to entrepreneur: growth and change in rural China: papers originating from the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Leiden, January 14-17, 1991. 1992, 21-39; 3 tab., bibl., OQEH.
    61. Zhang-HongYu; Zhang-HY. Land tenure policy in rural China: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a re-evalua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rural land use., OECD Proceedings: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OECD countries, past policies and future challenges, Paris, France, 19-20 November 1998. 1999,74-84; 5 ref.
    62. Topouzis, -D.; Du-Guerny, -J.. Modules on gender, popul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with a focus on land tenure and farming systems., Rome (Italy). Nov 1995. vp.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