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犯罪特殊诉讼程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特殊诉讼程序是针对腐败犯罪特点而采取的应对程序,是普通程序的完善与补充。本文以我国腐败犯罪特殊诉讼程序为研究对象,围绕腐败犯罪给诉讼程序带来哪些难题,诉讼程序应当如何应对,应对措施如何法治化等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现阶段腐败犯罪案件具有涉及面广、大案要案频繁、携款外逃情况严重等特点,而由于侦查权力分散、主动性侦查措施不足、缺席审判犯罪控制功能缺失、以及司法协助困难等原因,现行诉讼程序难以应对,腐败犯罪的发现难、取证难、追逃难一直困扰着司法机关。面对犯罪控制的压力,超越法律,实施法外治理,成为司法机关的无奈选择。程序的隐形化既不利于犯罪控制又不利于人权保障。
     解决上述问题的特殊诉讼程序主要涉及四个关键环节:第一,在侦查权力的配置与运行上,赋予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权和诱惑侦查权,规范侦查权的适用条件和程序;第二,在证明方式上,采用刑事推定、作证豁免制度,明确其适用条件与规则,以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第三,在缺席审判功能上,兼顾权利保障与犯罪控制;第四,在司法协助上,实施跨国联合侦查与资产直接追回机制。特殊诉讼程序增强了司法机关的犯罪追诉能力,同时也明确了权力行使的规则,兼顾了犯罪控制与人权保障。
     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腐败犯罪特殊诉讼程序在强化犯罪控制、保障刑法功能的同时,防止程序的隐形化、任意化,实现特殊程序的法治化,保障基本人权。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在腐败犯罪诉讼程序向辩方失衡的格局中,特殊程序是对程序失衡的矫正,是程序动态平衡的一种表现。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动态平衡观,以及特殊诉讼程序的设计,对于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特殊类型犯罪诉讼程序的建立与完善,具有示范意义。
Special proceedings against Corruption are the perfection and supplement of normal proceedings, respon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me of corruption. This discretion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 what kinds of difficulty does corruption crime bring to the proceeding? How should proceedings dealt with it? And How to legalize the counter measures?
     Corruption in China at this stage is pervasive and frequent, accompanying by abscond to foreign countries. The difficulty of discovery, investigation and pursuit caused by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investigation power, inadequacy of initiative investigation measures, absence of the system of trial by default and the difficulty of international judicial assistance implementation has been eating at judicial organs. Faced by the pressure of crime control, the extra-judicial governance has become the only choice of judicial authority. However, the invisibility of procedure makes against both crime control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 dealing with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special proceeding involves four key links. First, on the allocation and operation of investigation power, it empowers investigation organ to apply 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entrapment detection. Second, on demonstration, it establishes criminal presumption system and witness exemption system. Third, it includes the system of trial by default,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both crime control and rights protection. Fourth, on judicial assistance, it invites trans-national co-investigation and property recovery. Special proceeding improves the ability of judicial organ to prosecute crime, clarifies rules of the operation of power and finds a balance point between crime control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e special proceeding of corruption crime strengthens crime control and guarantees the functions of criminal law while prevents the invisibilization and arbitrariness of proceeding, realizes the legalization of special proceeding and protects human right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dissertation lies in necessity to correct the excessive prosecution functions and to maintain the dynamic balance of the proceedings. The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crime control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together with the design of special prosecution proceeding, set up an exampl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secution proceeding against special crimes such as organized crime, drug crime and so on.
引文
9参见孙恒山:《腐败犯罪控制论》,博士论文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图书馆,2006年,第27页;刘生荣等:《贪污贿赂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9页。
    11参见李秀娟:《〈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2006年。
    12陈光中、胡铭:《〈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1期。
    13高铭暄、张杰:《论国际反腐败犯罪的趋势及中国的回应——〈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参照》,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
    14陈学权:《〈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中国刑事法之完善》,载《法学》2004年第4期。
    15郑列:《〈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角下的特殊侦查措施》,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8期。
    16杨宇冠、宋蕊:《〈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
    17周国均、刘蕾:《贿赂犯罪案件污点证人权利之保护——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视角》,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18王剑虹:《论对外逃贪官缺席审判制度的构建——以〈联合国国反腐败公约〉为背景》,载《求索》2007年10期。
    19郭志远:《〈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缺席判决制度之构建》,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6期。
    20徐汉明、阎利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资产追回和返还机制与完善我国诉讼制度之探讨》,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期。
    21陈结淼:《〈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框架下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5期。
    22吴高庆:《论直接追回腐败资产的国际合作机制——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资产追回机制为研究视角》,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11期。
    23左起德:《职务犯罪侦查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2004年。
    24余捷:《职务犯罪侦查模式论》,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2006年。
    25参见雷华:《检察一体化视野中的职务犯罪侦查》,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2008年;铁晓迪:《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专业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2008年。
    26庄建南等:《论职务犯罪侦查权的配置》,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5期。
    27朱孝青:《职务犯罪侦查措施研究》,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28姚志清:《我国职务犯罪侦查监督机制评析及模式选择》,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4期。
    29参见《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41条、第273条规定。
    30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7条第1款、第181条第1款规定。
    31参见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6条第9项、第294条第2款规定。
    32参见杨立新:《刑事诉讼平衡论》,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2005年,第2页。
     33陈光中等:《追求刑事诉讼价值的平衡——英俄近年刑事司法改革述评》,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l期。
    
    34于风政:《论“腐败”的定义》,载《新视野》2003年第10期。
    35参见复亮:《当代中国反腐败问题与对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3页。
    36参见任建明:《讨论腐败定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载《反腐败导刊》2001年第7期。
    37参见[新西兰]杰瑞米·波普:《制约腐败——构建国家廉政体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研究室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38参见任建明:《讨论腐败定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载《反腐败导刊》2001年第7期;[新西兰]杰瑞来·波普:《制约腐败——构建国家廉政体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研究室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39参见楚文凯:《腐败概念的泛化和界定》,载《中国检察》2005年第16期。
    40参见王沪宁主编:《腐败与反腐败——当代国外腐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3-84页。
    41参见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42参见何承斌:《贪污犯罪比较研究——兼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看中国廉政法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郭国松:《制度阻断腐败:廉政立法在即》,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2月21日。
    43参见林喆、马长生、蔡雪冰主编:《腐败犯罪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2页。
    44参见张智辉:《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腐败犯罪——兼论贿赂犯罪的立法完善》,载陈明华等主编:《刑法热点问题与西部地区犯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42页。
    45参见赵秉志等主编:《国际法与国际犯罪专题探索》,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314页。
    46参见孙恒山:《腐败犯罪控制论》,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图书馆,2006年,第27页;刘生荣等:《贪污贿赂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9页。
    47孙恒山:《腐败犯罪控制论》,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图书馆,2006年,第27页。
    48参见何承斌:《贪污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49储槐植、杨书文:《公务活动中单纯受贿行为之贪污罪处理》,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0参见王俊平、李山河:《受贿罪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
    51参见1952年国务院公布的《惩治贪污条例》规定。
    
    52参见关福金:《渎职,社会不和谐的诱因》,载《检察日报》2005年6月2日。
    53蒋小燕、王安异:《渎职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61樊风林、宋涛主编:《职务犯罪的法律对策及其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8-89页。
    62施坚轩、朱泳武:《上海检察机关专项追捕贪污贿赂在逃者》,载《解放日报》2000年10月20日。
    63数据来源于2004年9月11-12日在广州中山市召开的全国检察机关境外追逃工作会议上的材料。
    64马海军:《转型期中国腐败问题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65裘树祥主编:《职务犯罪侦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9页.
    66朱孝青:《检察机关侦查教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67李伟迪:《国家工作人员与亲属共同受贿犯罪的举证责任》,载《法学》2003年第6期。
    71参见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74参见我国《刑法》第67条、第68条规定。
    75参见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
    78佟强:《检察机关刑事司法协助研究——以中俄边境地区实务为视角》,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图书馆,2006年,第6页。
    79顾超:《论我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构建思考》,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2008年,第4页。
    80杨宇冠、吴高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5页。
    81刘家琛:《新刑法条文释义(新编本)》(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页。
    82参见储槐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6-77页。
    
    83参见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2款规定。
    84参见《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6条、第36条规定。
    85参见《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50条第1款规定。
    86肖胜喜:《刑事诉讼证明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87参见《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46条第3款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1条、第208条、第209条规定。
    88田立晓:《第一项全球性反腐败法律文书》,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89吴高庆:《论直接追回腐败资产的国际合作机制》,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11期。
    90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10页。
    91宋英辉、罗海敏:《程序法定原则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载《燕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92参见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原则:程序正义的基石》,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93 [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94万毅、林喜芬:《现代刑事诉讼法的“帝王”原则:程序法定原则重述》,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1期。
    95参见刘杨:《正当性与合法性概念辨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
    96 [日]平野龙一:《刑法总论》,有斐阁1972年版,第47页。转引自陈兴良:《刑法谦抑价值蕴含》,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6期。
    97参见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233页。
    98谢佑平、万毅:《刑事侦查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99林山田:《论刑事程序原则》,载台湾《台大法学论丛》第28卷,第2页。
    100 Matthew Diller, P overty Lawyering in the Golden Age, 93Mich. L. Rev. 1401, 1428(1995).
    101参见《世界人权宣言》第8条规定;《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3条规定。
    102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
    103参见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
    104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调整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侦查分工的通知》(高检发2004第21号文)规定。
    105参见李卫平:《各国(地区)职务犯罪侦查机构比较》,载《河北法学》第2004年第7期。
    106参见我国《宪法》第131条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8条规定。
    107参见1997年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08参见2002年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09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课题组:《论职务犯罪侦查启动程序的构建》,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5期。
    110例如,重庆市1998年建立了反贪与法纪合并的职务犯罪侦查局;北京市通州区,云南省个旧市等地也将反贪与法纪合并成立职务犯罪侦查局,并报当地编制委员会获准审批,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11孙谦主编:《中国检察制度论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112参见陈兴实主编:《检察业务新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113朱广东:《浅谈人民检察院机动侦查权的立法完善》,载《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1999年第3期。
    114参见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2款规定。
    115参见198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协助人民检察院对重大经济案件使用技侦手段有关问题的答复》规定。
    116参见1993年颁布的我国《国家安全法》第10条规定;1995年颁布的我国《人民警察法》第16条规定。
    117 [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118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119参见我国《国家安全法》第10条规定;我国《人民警察法》第16条规定;相关解释参见郎胜、王尚新主编:《〈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释义》,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72页。
    120参见198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协助人民检察院对重大经济案件使用技侦手段有关问题的答复》规定。
    121参见1993年颁布的我国《国家安全法》第10条规定;1995年颁布的我国《人民警察法》第16条规定。
    122彭真:《论新中国的政法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页。
    
    125参见1995年江泽民在北京召开的第七界国际反贪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26参见2002年4月尉健行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
    1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5页。
    128参见陈光中、宋英辉:《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129王琳:《论刑事诉讼中的“监听”》,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9期。
    130樊崇义:《论反贪秘密侦查及其证据力》,载《人民检察》1996年第11期。
    131参见韩德明:《技术侦查措施论》,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32万毅:《西方国家刑事侦查中的技术侦查措施研究》,载《上海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133参见《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00条规定;《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98条a第1款规定。
    134宁建新:《职务犯罪案件技术侦查适用的制度构建》,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4期。
    135参见《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98条a项、第100条a项、第100条c项规定;《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00条规定。
    136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2页。
    137参见《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00条a规定;《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笫98条a项第3款、第98条b项第1款规定。
    138徐静村主编:《21世纪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修正案》(学者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139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362页。
    140参见《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00条B项规定;《法国刑事诉讼法第》第100条规定。
    141参见[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德]约阿西姆·赫尔曼:《德国刑事诉讼法》,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批1995年版,第243页;[日]《日本刑事诉讼法》,宋英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142参见《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00条第4款、第6款规定;《美国国家法典》第2518条第82项a项规定;《加拿大刑事法典》第187条规定。
    143参见《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第271条第1项规定;澳门《刑事诉讼法典》第174条规定。
    145参见[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146参见何家弘、龙宗智:《诱惑侦查与侦查圈套》,载《证据学论坛》(第3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
    
    147杨子明:《中国道德政治法律全面拒绝“诱惑侦查”》,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7期。
    148林东品:《诱惑侦查“建议”是个馊主意》,载《检察风云》2006年第4期。
    152参见马滔:《诱惑侦查之合法性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5期。
    
    153参见龙宗智:《证据法的理念、制度与方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154 [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155 [美]弗雷德·英博:《审讯与供述》,何家弘等译,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275页。
    156参见庞兴华:《侦讯谋略》,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157参见龙宗智:《证据法的理念、制度与方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158参见江舜明:《监听界限与证据排除》,载台湾《法学丛刊》第171期,第98页。
    159 [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160参见《世界人权宣言》第29条第2款规定。
    161参见陈卫东主编:《刑事审前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162 Marx G.T.,Undercover:Police Surveillance in America,p.8.
    163 Jacqueline E.Ross,Dilemmas of Undercover Policing in Germany:The Troubled Quests for legitimacy,unpublished paper with file on author,p.65.
    164 Theo De Roos,Special Police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New Legislation in the Nether-lands,P.106.
    166 Jacqueline E.Ross,Trade offs in Undercover Investigation: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69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Summer 2002.
    167参见《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10条a项第1款规定;《荷兰刑事诉讼法典》第126h条第1款规定。
    168参见庞仕平:《国家安全执法论》,长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169 J.Gregory Deis, Econmics,Causation,and The Entrapment Defense,2001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
    170参见谢志鸿:《陷阱侦查于刑事诉讼上之效力》,载台湾《辅仁法学》第20期,第133页。
    171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
    172参见[德]克劳斯·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页。
    173参见[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174程雷:《秘密侦查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3页。
    175林裕顺:《诱捕侦查之刑事法律问题》,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家图书馆资料,2005年,第123页。
    176 Pierce v. United States,414F.2d 163,165-66(5th Cir.1969).
    177 Paul Marcus,The Entrapment Defense 12(3d ed.2004).
    178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2页。
    179参见叶高峰:《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6页。
    180参见林亚刚:《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阴谋犯》,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81参见林亚刚:《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阴谋犯》,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82参见谢佑平、万毅:《刑事侦查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1页。
    183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12页。
    184参见林亚刚:《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阴谋犯》,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85 DR.Ian Walden and Anne Flanagan,Honeypots:A Sticky Legal Landscape?2003,29 Rutgers Computer&Tech.L. J.317.
    186谢志鸿:《陷阱侦查于刑事诉讼上之效力》,载台湾《辅仁法学》第20期,第132页。
    187 David J.Elbaz,Note,The Troubling Entrapment Defense:How About an Economic Approach?, 36 Am. Crim. L. Rev.117, 119(1999),at 134.
    188 United States v.Evans,924 F.2d 714,717(7th Cir.1991).
    189 Ronald J.Allen et a1.,Clarifying Entrapment,89 J.Crim.L.& Criminology 407,415(1999).
    190 R.v.Mack,Supreme Court of Canada,6 W.C.B.(2d)80;1988 W.C.B.LEXIS 7120;44 C.C.C.(3d)513 December 15,1988,Decided.MACK.http://www.1exisnexis.com.cn最后访问日期:2008年5月8日。
    191 [德]克劳斯·罗科信:《德国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192参见郭纬中:《诱捕侦查与诱捕抗辩》,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家图书馆资料,1999年,第156页。
    193谢志鸿:《陷阱侦查于刑事诉讼上之效力》,载台湾《辅仁法学》第20期,第109页。
    194 David J.Elbaz,The Troubling Entrapment Defense:How about an Economic Approach?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 Winter,1 999 36 Am. Crim. L. Rev.117.
    195 [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196 J.Gregory Deis, Econmics,Causation,and The Entrapment Defense,2001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
    197 Rebecca Roiphe,The Serpent Beguiled Me:A History of the Entrapment Defense,2003.33 Seton Hall L Rev.257.
    198 Rivera v.State 846 P.2d 1,11n.6(wyo.1993)(Urbigkit,J.,dissenting).
    199王新环:《法律如何面对警察圈套》,载《检察新世纪》2000年第1期。
    200吴宏稚:《论我国诱饵侦查制度的立法建构》,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
    201参见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规定。
    202 Joan Malmud,Comment:Defending a Sentence:The Judicial.Establishment of Sentencing Entrapment and Sentencing Manipulation Defenses,May,1997,145 U.Pa.L. Rev.1359.
    203 United States v.Staufer,38 F.3d 1107(9th Cir 1994).
    204参见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规定。
    205参见刘长春:《对刑事证据概念表述的理性界考》,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06 [德]莱奥·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207参见秦策:《美国证据法上推定的学说与规则的发展》,载《法学家》2004年第4期。
    208“Presumption”,Henry Campbell Black,M.A.Black's Law Dictionary,Sixth Edition.St.Paul.Minn,West Publishing Co.(1990).; [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邓正来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15页; [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页;[美]罗纳德·J·艾伦等:《证据法:文本、问题和案例》,张保生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52页。
    209参见高铭暄:《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暨对中国刑法学体系的坚持》,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210 This Defendant Knowingly Engaged in the Acts of Using Force and Taking Money (Satisfying“General Intent”), He did not Intend Permanently to Deprive the Bank of itsPossession of the Money (Failing to Satisfy“Specific Intent”).a General Intent Requirement Suffices to Separate Wrongful from“Otherwise Innocent”Conduct. Floyd J. Carter v. United States 530 U.S. 255,120 S. Ct. 2159,147 L. Ed. 2d 203, 68 U.S.L.W.4513 (Cal .2000).
    211张明楷:《刑法学》(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页。
    212彭辅顺:《论法定犯罪目的》,载《现代刑事法治问题探索》(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88页。
    213王少峰主编:《刑事法问题思考与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2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8页。
    215参见向晓静:《对受贿犯罪趋势的新思考》,载《检察日报》2003年6月3日;邹志宏:《受贿案的司法调查》,载《上海检察调研》2001年第2期。
    216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法[2003]167号)第3条第5项规定。
    217邓子滨:《刑事法中的推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121页。
    218张志刚:《共同受贿问题研究——兼谈共同受贿中罪过的推定》,载《山东审判》第24卷(总)第180期。
    219刘生荣、邓思清:《共同受贿罪罪过推定研究》,载《检察日报》2000年12月6日。
    
    220储槐植:《浅议从案例提炼刑法适用解释规则》,载《法制日报》2000年9月17日。
    221参见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第3条第1项规定。
    222参见储槐植:《三论第三犯罪形式“持有”》,载《中外法学》1994年第5期;陈兴良:《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6页;孟庆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客观方面问题探讨》,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孙国祥:《贪污贿赂犯罪疑难问题学理与判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484页。
    223 See Colin Tapper, Cross & Tapper on Evidence, 8th Edition, London: Butter worths,1995, p.137.
    224参见《人民检察院受理立案侦查案件标准的规定(试行)》第1条第9项规定。
    225参见2003年《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第5条第1项规定。
    226赵虎等:《贿赂行为推定的证据适用规则之再思考——兼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比较》,载《国家检察官学报》2001年第2期。
    227参见《外国和港澳地区反贪污贿赂法规汇编》,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法》研究起草小组编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
    228宋军等:《反贪污贿赂的特殊证据规则》,载《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3期。
    229参见新加坡《防止贿赂法》第8条规定;香港《防止贿赂条例》第25条规定。
    230参见《外国和港澳地区反贪污贿赂法规汇编》,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法》研究起草小组编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
    231郭清国:《〈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理解与适用》,载《刑事审判参考》2004年第4期。
    232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2003]1677号)第3条第2项规定。
    233参见[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234参见龙宗智、梅岭:《赃款去向与诉讼证明——对一起贪污案的分析》,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第l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26页。
    235裴苍龄:《论推定》,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4期。
    
    236何家弘主编:《证据法论坛》,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165页。
    237王利明等主编:《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815-816页。
    238 [德]莱奥·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以德国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典为基础撰写》,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页。
    239 [德]汉斯·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240 [英]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87页。
    241 [德]莱奥·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以德国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典为基础撰写》,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242张云鹏:《刑事推定研究》,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0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11页。
    
    243参见《诉讼法》,上海社科院编译,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193页。
    244参见张旭:《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245参见我国《刑法》第67条、第68条规定。
    246参见我国《刑法》第390条第2款、第392条第2款规定。
    247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7年第4期,第128页。转引自项谷、张菁:《论自首立功的从宽处罚》,载《法治论丛》2008年第2期。
    
    248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页。
    249参见《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89条规定。
    250李建玲:《酌定不起诉制度适用考察》,载《国家检察官学报》2009年第4期。
    251彭东、张寒玉:《检察机关不起诉工作实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页。
    252赵永红:《不起诉的实践运作加强与改进——关于对北京市不起诉工作的调查》,载《国家检察官学报》2002年第6期。
    253李建玲:《酌定不起诉制度适用考察》,载《国家检察官学报》2009年第4期。
    254参见唐磊、张明勇:《论我国贿赂犯罪追诉中刑事豁免制度之建构》,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55参见我国《刑法》第68条第1款、第392条第2款规定。
    256 [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257参见唐磊、张明勇:《论我国贿赂犯罪追诉中刑事豁免制度之建构》,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58参见谭世贵、董文彬:《试论在贿赂案件中引入污点证人豁免制度》,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59 [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260孙长永:《沉默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108页。
    261宋英辉:《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页。
    262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76页。
    263参见[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页。
    264肖新征:《从参与方的博弈分析看污点证人的豁免》,载《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
    
    265倪铁:《污点证人豁免及其博弈分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66王以真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30页。
    267孙长永:《沉默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268参见[美]麦考密克:《麦考密克论证据》(第5版),汤维建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页。
    269徐静村、潘金贵:《作证豁免制度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70徐静村、潘金贵:《“污点”的利用与消除———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研究》,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5页。
    271 KANSAS Code of Criminal Procedure,See22-3102.
    272王进喜:《刑事证人证言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273徐静村、潘金贵:《作证豁免制度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74参见樊崇义主编:《中国诉讼法判解》(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162页。
    275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276参见刘根菊、李秀娟:《构建缺席审判外逃贪官制度探析》,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8期。
    277参见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6条第9项、第294条第2款规定。
    278参见《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41条、第273条规定。
    279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7条第1款、第181条第1款规定。
    280邓思清:《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研究》,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3期。
    281王新清、卢文海:《论刑事缺席审判》,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3期。
    282参见张小玲:《问题与误读: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质疑》,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林国强:《外逃资产追回法律机制新探——兼谈我国确立刑事缺席审判的不可行性》,载《特区经济》2009年第1期;易晓春:《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缺陷研究》,载《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83参见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284参见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3-64页。
    285岳礼玲、陈瑞华:《刑事程序公正的国际标准与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3期。
    286参见宋英辉:《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142页。
    287参见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3-64页。
    288李越、黄渝景:《试论刑事诉讼程序参与原则及其异化初断》,载《法治研究》2008年第9期。
    290参见田圣斌、麻爱民:《我国公诉案件缺席审判制度探析》,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4期。
    291参见余怿:《论公安机关境外追赃》,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92田立晓:《第一项全球性反腐败法律文书——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其与中国法律衔接问题》,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评论》(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293《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6页。
    294冯树梁:《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
    295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296欧卫安:《略谈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类型》,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97张毅:《〈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和〈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载陈光中主编:《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7页。
    298参见《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270条、第410条、第544条规定。
    299王以真:《外国刑事诉讼法学》(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页。
    300参见《德国刑事诉讼法》第232条、第233条规定。
    301刘根菊、李秀娟:《构建我国对外逃贪官缺席审判制度的研讨》,载陈光中主编《〈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302刘根菊:《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之多维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页。
    303参见刘根菊、李秀娟:《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之考察》,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304参见严本道、刘加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被告人缺席审判制度的改进》,载陈光中主编:《〈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169页。
    305熊秋红:《解读公正审判权——从刑事司法角度的考察》,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306参见《英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律研究中心组织编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1页。
    307 [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下),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66页。
    308王圣扬、王冠军:《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研究》,载陈光中、陈卫东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688页。
    310佟强:《检察机关刑事司法协助研究——以中俄边境地区实务为视角》,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图书馆,2006年,第6页。
    311顾超:《论我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构建思考》,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2008年,第4页。
    312赵永琛:《国际刑法和司法协助》,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313马进保:《国际犯罪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1页。
    314张智辉:《国际刑法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317参见张智辉:《国际刑法通论》(增补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454页。
    318成良文:《刑事司法协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页。
    330参见张士金、李年乐:《对资产追回现实困境的思考》,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1期。
    332 See OECD and ADB,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Extradition and Recovery of Proceeds of Corruption in Asia and Pacific, Anti-corruption Initiative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2007,p57.
    333 See OECD and ADB,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Extradition and Recovery of Proceeds of Corruption in Asia and Pacific, Anti-corruption Initiative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2007,p59.
    
    334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
    335参见我国《民法通则》第117条、第92条、第61条规定。
    336史先振:《伊拉克要索回“贿赂金”》,载《北京青年报》2004年2月11日。
    337 See UNODC,The Global Promgrammer Aganist Corruption The United Nations Anti-Corruption Toolk it Second Edition February,2004 ,p579.
    338张士金:《对资产追回民事途径的思考》,载《法学论坛》2010年第1期。
    339 [美]理查德·A·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340 See UNODC,The Global Promgrammer Aganist Corruption The United Nations Anti-Corruption Toolk it lSecond Edition February,2004 ,p579.
    341 See UNODC,The Global Promgrammer Aganist Corruption The United Nations Anti-Corruption Toolk it Second Edition February,2004 ,p579.
    342 See UNODC,The Global Promgrammer Aganist Corruption The United Nations Anti-Corruption Toolk it Second Edition February,2004 ,p585.
    343赵秉志等主编:《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暨相关重要文献资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344 [英]詹宁斯:《奥本海国际法》,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345参见联合国秘书长报告:《防止和打击腐败行经及转移非法来源资产的活动》(A /60/157) (R),第11段。
    346参见联合国秘书长报告:《防止和打击腐败行经及转移非法来源的资金的活》(A/57/158)(R),第38段。
    347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348参见《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权豁免公约》第7条、第8条、第9条规定。
    349参加[德]狄特·克罗林庚:《德国民事诉讼法律与实务》,刘汉富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350参见吴高庆:《惩治腐败犯罪之司法程序——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页。
    351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编:《检察制度参考资料》第3编(1980年),第11页。
    352参见《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85-87条规定;《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396条、第399条规定;《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第77条规定。
    354参加汪维才:《论我国外流腐败资产追回诉讼机制之构建》,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8期。
    355参加王申军:《论民事手段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资产追回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2008年,第24页。
    356参见国有资产管理局《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和产权纠纷处理暂行办法》、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357 UNODC, United Nations Handbook on Practical Anti-corruption Measures for Prosecutors and Investigators. Vienna, 2004,p343.
    358参见《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35条规定;欧洲委员会《反腐败民法公约》第3条第1款规定。
    [1]卞建林:《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光中主编:《〈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陈光中主编:《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光中主编:《联合国打击有组织犯罪公约与反腐败公约程序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陈光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6]陈光中、宋英辉:《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7]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0]陈卫东主编:《刑事审前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成良文:《刑事司法协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陈正云等:《〈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全球反腐败基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3]程雷:《秘密侦查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陈兴实主编:《检察业务新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
    [15]陈明华等主编:《刑法热点问题与西部地区犯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储槐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樊风林、宋涛主编:《职务犯罪的法律对策及其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8]复亮:《当代中国反腐败问题与对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19]樊学勇:《犯罪侦查程序与证据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樊崇义等:《视听资料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邓子滨:《刑事法中的推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何家弘:《外国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4]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25]何家弘主编:《证据法论坛》,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26]何增科:《反腐新路——转型期中国腐败问题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7]冯树梁:《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刘生荣等:《贪污贿赂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刘根菊:《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之多维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刘方等:《刑法适用疑难问题及定罪量刑标准通解(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1]林喆、马长生、蔡雪冰主编:《腐败犯罪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林山田:《刑事诉讼法》,台湾三民书局1990年版。
    [33]《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4]龙宗智:《证据法的理念、制度与方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5]梁国庆主编:《国际反贪污贿赂理论与司法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36]蒋小燕、王安异:《渎职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慕平、甄贞:《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国内法协调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8]马海军:《转型期中国腐败问题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39]马克昌:《犯罪通论》(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马跃:《美国刑事司法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马呈元:《国际犯罪与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3]马贵翔、胡铭:《正当程序与刑事诉讼的现代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44]马贵翔:《刑事司法程序正义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45]庞仕平:《国家安全执法论》,长城出版社1999年版。
    [46]庞兴华:《侦讯谋略》,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7]裘树祥主编:《职务犯罪侦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48]苏彩霞等:《〈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法的完善》,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0]宋英辉:《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1]孙国祥:《贪污贿赂犯罪疑难问题学理与判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52]孙长永:《沉默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3]孙谦主编:《中国检察制度论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4]万毅:《超越当事人/职权主义》,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55]万毅:《程序如何正义:中国刑事诉讼改革纲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万毅:《变革社会的程序正义:语境中的中国刑事司法改革》,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57]王俊平、李山河:《受贿罪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58]王沪宁主编:《腐败与反腐败——当代国外腐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9]王云海:《美国的贿赂罪——实体法与程序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0]王光鹏:《美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肖胜喜:《刑事诉讼证明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2]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谢佑平等:《刑事司法权力的配置与运行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谢佑平:《程序法定原则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65]谢佑平、万毅:《刑事侦查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6]杨宇冠、杨晓春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7]杨志刚:《诱惑侦查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68]杨迎泽主编:《检察机关刑事证据适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69]杨冠宇、吴高庆主编:《〈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解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叶高峰:《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詹复亮:《当代中国反腐败问题与对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72]詹复亮:《职务犯罪侦查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3]赵秉志等主编:《国际法与国际犯罪专题探索》,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4]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75]张玉镶、文盛堂:《当代侦查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76]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77]朱孝青:《检察机关侦查教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78]张旭:《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9]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0]张明楷:《刑法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1]张智辉:《国际刑法通论》(增补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3]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4]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3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85]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2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译著类:
    [1][德]汉斯·普维庭:《现代证明责任问题》,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德]克劳斯·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德]莱奥·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以德国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典为基础撰写》,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4][德]约阿西姆·赫尔曼:《德国刑事诉讼法》,李昌珂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版),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法律出版2003年版。
    [9][英]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则》,王国庆等泽,华夏出版社1986年版。
    [10][英]詹宁斯:《奥本海国际法》,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11][美]弗雷德·英博:《审讯与供述》,何家弘等译,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12][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美]罗纳德·J·艾伦等:《证据法:文本、问题和案例》,张保生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5][美]摩根:《证据法之基本问题》,李学灯译,台湾世界书局1960年版。
    [16][美]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美]史蒂文·拉布:《美国犯罪预防的理论实践与评价》,张国昭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8][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9][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版。
    [21][新西兰]杰瑞米·波普:《制约腐败——制约国家廉政体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研究室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论文类:
    [1]楚文凯:《腐败概念的泛化和界定》,载《中国检察》2005年16期。
    [2]储槐植、杨书文:《公务活动中单纯受贿行为之贪污罪处理》,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3]陈光中等:《追求刑事诉讼价值的平衡——英俄近年刑事司法改革述评》,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l期。
    [4]陈光中、胡铭:《〈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1期。
    [5]陈学权:《〈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中国刑事法之完善》,载《法学》2004年第4期。
    [6]陈结淼:《〈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框架下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5期。
    [7]陈光中、郑旭:《追求刑事诉讼价值的平衡》,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1期。
    [8]陈富:《查处渎职侵权案件应建立点证人制度》,载《人民检察》2007年1期。
    [9]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基本理念——兼及若干基本原则之修改》,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3期。
    [10]陈雷:《〈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资产追回制度》,载《华东刑事司法评论》2006年第1期。
    [11]邓思清:《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研究》,载《法学研究》2007年第3期。
    [12]高铭暄、张杰:《论国际反腐败犯罪的趋势及中国的回应——〈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参照》,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
    [13]郭志远:《〈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缺席判决制度之构建》,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6期。
    [14]韩德明:《技术侦查措施论》,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5]何家弘:《论司法证明中的推定》,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6]江舜明:《监听界限与证据排除》,载台湾《法学丛刊》1997年总第171期。
    [17]梁玉霞:《论污点证人作证的交易豁免──由綦江虹桥案引发的法律思考》,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6期。
    [18]刘根菊、李秀娟:《构建缺席审判外逃贪官制度探析》,载《人民检察》2005年第8期。
    [19]刘杨:《正当性与合法性概念辨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
    [20]李越、黄渝景:《试论刑事诉讼程序参与原则及其异化初断》,载《法治研究》2008年第9期。
    [21]李卫平:《各国(地区)职务犯罪侦查机构比较》,载《河北法学》第2004年7期。
    [22]李伟迪:《国家工作人员与亲属共同受贿犯罪的举证责任》,载《法学》2003年第6期。
    [23]李宝岳、吴光升:《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及其证明责任研究》,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6期。
    [24]李小华:《严重违反程序法的侦查行为》,载《检察风云》2006年第5期。
    [25]林亚刚:《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阴谋犯》,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6]林东茂:《卧底警探的法律问题》,载台湾《刑事法杂志》第40卷第4期。
    [27]林东茂:《德国的组织犯罪及其法律上的对抗措施》,载台湾《刑事法杂志》第37卷第3期。
    [28]林山田:《论刑事程序原则》,载台湾《台大法学论丛》第28卷。
    [29]林东品:《诱惑侦查“建议”是个馊主意》,载《检察风云》2006年第4期。
    [30]龙宗智:《诱惑侦查不宜针对官员》,载《检察风云》2006年第5期。
    [31]骆绪刚、王荣利:《贿赂犯罪案件诱惑侦查之适用》,载《公安研究》2007年第12期。
    [32]莫燕珍:《论诱惑侦查对反贪工作之借鉴及法律规制》,载《政法学刊》2003年第1期。
    [33]马滔:《诱惑侦查之合法性分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5期。
    [34]马贵翔、谢琼:《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本质透视与程序设计》,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5]马呈元:《经济犯罪资产直接追回制度及其措施探析》,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9期。
    [36]宁建新:《职务犯罪案件技术侦查适用的制度构建》,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4期。
    [37]欧卫安:《略谈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类型》,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8]裴苍龄:《再论推定》,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39]裴苍龄:《论推定》,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4期。
    [40]屈新、梁松:《建立我国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实证分析——以贿赂案件为例》,载《证据科学》2008年第6期。
    [41]邱学强:《论检察体制改革》,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
    [42]秦策:《美国证据法上推定的学说与规则的发展》,载《法学家》2004年第4期。
    [43]宋军等:《反贪污贿赂的特殊证据规则》,载《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3期。
    [44]谭世贵、董文彬:《试论在贿赂案件中引入污点证人豁免制度》,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5]田圣斌、麻爱:《民我国公诉案件缺席审判制度探析》,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4期。
    [46]王剑虹:《论对外逃贪官缺席审判制度的构建——以〈联合国国反腐败公约〉为背景》,载《求索》2007年10期。
    [47]王琳:《论刑事诉讼中的“监听”》,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9期。
    [48]王明高、张静:《论中国贪官外逃赃款追缴机制的完善》,载《云梦学刊》2006年第6期。
    [49]吴高庆:《论直接追回腐败资产的国际合作机制》,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11期。
    [50]吴宏稚:《论我国诱饵侦查制度的立法建构》,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
    [51]王新清、卢文海:《论刑事缺席审判》,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3期。
    [52]王新环:《法律如何面对警察圈套》,载《检察新世纪》2000年第1期。
    [53]徐汉明、阎利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资产追回和返还机制与完善我国诉讼制度之探讨》,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期。
    [54]谢志鸿:《陷阱侦查于刑事诉讼上之效力》,载台湾《辅仁法学》第20期。
    [55]席建林:《试论推定证据规则》,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3期。
    [56]熊秋红:《解读公正审判权——从刑事司法角度的考察》,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57]夏锦文、邱飞:《论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构建》,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8]杨子明:《中国道德政治法律全面拒绝“诱惑侦查”》,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7期。
    [59]姚志清:《我国职务犯罪侦查监督机制评析及模式选择》,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4期。
    [60]于风政:《论“腐败”的定义》,载《新视野》2003年第10期。
    [61]于志刚:《犯罪故意中的认识理论新探》,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
    [62]岳礼玲、陈瑞华:《刑事程序公正的国际标准与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3期。
    [63]周国均、刘蕾:《贿赂犯罪案件污点证人权利之保护——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视角》,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64]周振林:《论权力腐败的表现和成因》,载《理论探讨》2001第3期。
    [65]郑列:《〈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角下的特殊侦查措施》,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8期。
    [66]庄建南等:《论职务犯罪侦查权的配置》,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5期。
    [67]朱孝青:《职务犯罪侦查措施研究》,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68]朱孝青:《试论技术侦查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适用》,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9]赵永柯:《论非法占有目的刑事推定依据的获取途径》,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8期。
    [70]赵虎等:《贿赂行为推定的证据适用规则之再思考——兼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比较》,载《国家检察官学报》2001年第2期。
    [71]钟朝阳:《美国证据法中的刑事推定》,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11期。
    [72]邹志宏:《受贿案的司法调查》,载《上海检察调研》2001年第2期。
    [73]章礼明:《我国通讯监听诉讼规则之构建》,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1期。
    [74]周国均、刘蕾:《贿赂犯罪案件污点证人权利之保护——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视角》,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75]张小玲:《问题与误读: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质疑》,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76]张斌、雷建昌:《能否运用诱惑侦查贿赂案件》,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4期。
    [77]任建明:《讨论腐败定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载《反腐败导刊》2001年第7期。学位论文:
    [1]李秀娟:《〈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2006年
    [2]孙恒山:《腐败犯罪控制论》,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图书馆,2006年。
    [3]余捷:《职务犯罪侦查模式论》,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2006年。
    [4]杨立新:《刑事诉讼平衡论》,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2005年。
    [5]左起德:《职务犯罪侦查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2004年。
    [6]张红霞:《〈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我国刑事诉讼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图书馆,2006年。
    [7]林裕顺:《诱捕侦查之刑事法律问题》,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家图书馆资料,2005年。
    [8]郭纬中:《诱捕侦查与诱捕抗辩》,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家图书馆资料,1999年。外文资料:
    [1] Mark H. Moore:Invisible Offenses:A Challeng,e to Minimally.Intrusive kaw Enforcement,in Gerald M.Caplan eds,ABSCAM Ethics:Moral Issues and Deception in Law Enforcement, Cambridge, 1983,p.21.
    [2] Matthew Diller, Poverty Lawyering in the Golden Age, 93Mich. L. Rev. 1401, 1428(1995).
    [3] Barton L.Ingraham &Thomas P.Mauriello,Police Investigation Handbook5-1(1990). http://www. Lexisnexis.com/cn
    [4] Ronald Dworkin,Hard Cases.Harvard Law Review,Vol.88,1975.S.1057-1109;S.1061.
    [5] Katherine Goldwasser,After ABSCAM:An Examination of Congressional Proposals to Limit Targeting Discretion in Federal Undercover Investigations,Emory Law Journal,1987 Winter
    [6] J.Gregory Deis,Econmics,Causation,and The Entrapment Defense,2001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
    [7] Charles.H.Whitebread: Criminal Procedure and Analysis of Constitutional Case,and Concepts, the foundation press,P566.
    [8] Jarrod S.Hanson,Comment:Entrapment in Cyberspace:A Renewed call for Reasonabe Suspicion, 1996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egal Forum.
    [9] Opinions of The Lords of Appeal For Judgment in The Causeregina v. Looseley (Appellant) http://www. parliament.the-stationery-office.co.uk/pa/ld200102/ldjudgII//jd011025/loose-1.htm
    [10] Jacqueline E.Ross,Dilemmas of Undercover Policing in Germany:The Troubled Quests for Legitimacy,unpublished paper with file on author,p.36.
    [11] Pierce v. United States,414F.2d 163,165-66(5th Cir.1969).
    [12] Jacqueline E.Ross,Trade offs in Undercover Investigation: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69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Summer 2002.
    [13] Theo De Roos,Special Police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New Legisl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13.p106.
    [14] Marx G.T.,Undercover:Police Surveillance in America,p.8.
    [15] Jacqueline E.Ross,Dilemmas of Undercover Policing in Germany: The Troubled Quests for Legitimacy,unpublished paper with file on author,p.65.
    [16] Theo De Roos,Special Police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New Legislation in the Nether-lands,P.106.
    [17] DR.Ian Walden and Anne Flanagan,Honeypots:A Sticky Legal Landscape?2003,29 Rutgers Computer&Tech.L. J.3 17.
    [18] David J.Elbaz,Note,The Troubling Entrapment Defense:How About an Economic Approach?,36 Am.Crim.L.Rev.117,119(1999),at 134.
    [19] United States v.Evans,924 F.2d 714,717(7th Cir.1991).
    [20] Ronald J.Allen et a1.,Clarifying Entrapment,89 J.Crim.L.& Criminology 407,415(1999).
    [21] David J.Elbaz,The Troubling Entrapment Defense:How about an Economic Approach?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 Winter,1 999 36 Am. Crim. L. Rev.117.
    [22] R.v.Mack,Supreme Court of Canada,6 W.C.B.(2d)80;1988 W.C.B.LEXIS 7120;44 C.C.C.(3d)513 December 15,1988,Decided.
    [23] J.Gregory Deis, Econmics,Causation,and The Entrapment Defense,2001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
    [24] Rebecca Roiphe,The Serpent Beguiled Me:A History of the Entrapment Defense,2003.33 Seton Hall L Rev.257.
    [25] Rivera v.State 846 P.2d 1,11n.6(wyo.1993)(Urbigkit,J.,dissenting).
    [26] Joan Malmud,Comment:Defending a Sentence:The Judicial.Establishment of Sentencing Entrapment and Sentencing Manipulation Defenses,May,1997,145 U.Pa.L. Rev.1359.
    [27] United States v.Staufer,38 F.3d 1107(9th Cir 1994).
    [28] Colin Tapper, Cross & Tapper on Evidence, 8th Edition, London: Butter worths,1995, p.137.
    [29]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West Publishing Co.(1 997-1998 Edition),P369.
    [30] Paul B.Weston,Criminal Evidence for Police,Prentice-Hall Inc.(3 rd Editionn),P2.
    [31]“Presumption”,Henry Campbell Black,M.A.Black's Law Dictionary,Sixth Edition.St.Paul.Minn, West Publishing Co.(1990).
    [32] Reading v The king(supra);Maheson v Malaysia Housing Society(supra),Attorney—General for Hongkong v Reid(1994)1Ae324,P336.
    [33] Selanger United rubber Estates Ltd craddock(No.3)(1968)l WlR155 Ungood-thomas J:Karak Rummber Co.Ltd v Burden(No.2)(1972)1 WLR602,Brightman J,Attorney—General for Hongkong v Reid(1994)1Ae324,P336.
    [34] Bandes v. Harlow&.Jones.Inc.,826 F.Supp.700(S.D.N.Y.1993).
    [35] Main Resulte softhe Mexico-U.S. Bi-national Coopeartion Against-Illicit Druges (1995-2000) http://www.ncjrs.gov/ ondcppus/publicational/binational-1995-to 2000index.hmt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