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侦查权配置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侦查权配置是构建侦查制度的基础和根据。侦查权配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诉讼中公权力与私权利能否平衡,而且也影响到司法活动能否公正、高效、权威、顺畅的运行。因此,本文从理论和实务,域内和域外,纵向和横向多视角对侦查主体设置、侦查权限划分及侦查权控制三个方面对侦查权配置进行探索和比较,并结合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逐一进行剖析和论证,提出尽可能详尽的立法建议与改革方案。
     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侦查权配置相关基本范畴。以侦查概念为研究起点,重点围绕侦查权与侦查主体进行探究。首先,从诉讼一体化视角出发,指出我国侦查权属于司法权(诉讼权),而不是行政权。其次,从概念的逻辑关系出发,厘清侦查主体与侦查机关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目前我国共有五个侦查主体,三个侦查机关,且侦查机关的性质不应由侦查权属性决定,而应由侦查机关所依附的国家机关基本职权性质决定。进言之,作为侦查机关的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属于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则属于司法机关,军队保卫部门为军事机关,监狱属于司法行政机关、海关总署走私侦查部门属于行政机关。
     第二章,侦查权配置理论基础。重点探究侦查权配置的理论架构。侦查权配置的理论基础由三个部分组成:基础理论、诉讼理论和特色理论。其中,国家契约论、人民主权论、分权制衡论、权力合法论、权力有限论等当代国家权力配置学说是侦查权配置的基础理论;权力法定、控审分离、控辩平等、参与民主、司法控制等刑事诉讼权力配置理论是侦查权配置的直接理论;我国侦查权配置的特色理论与原则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列宁检察制度理论指导下的法律监督原则。
     第三章,外国与我国港澳台地区侦查权配置考究。以不同法域、不同国家为视角,对侦查主体、侦查权限及侦查权控制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考察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既可以拓宽研究视野,也为我国合理配置侦查权提供更加丰富的可供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第四章,我国侦查主体的设置。在对我国侦查主体设置状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并提出我国设置侦查主体应当遵循的五项原则: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设立侦查主体原则、侦查主体权力性质协调一致原则、侦查主体设置必要性原则、侦查活动便利性原则和侦查资源有效利用原则;同时针对我国侦查主体资格及权力授予程序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进行反思。其中,对监狱侦查权的法律授予程序、赋予检察机关侦查权的正当性及实践中出现的“行业公安”扩大化、公安机关内部侦查权泛化等问题逐一进行剖析论证,并对当前社会中自发涌现的私人侦探业提出应当尽早纳入法治轨道,并对其从组织管理、行为方式、受案范围、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法律规制。
     第五章,我国侦查权限的划分。重点探究三个问题。其一,勾勒我国侦查权限划分的基本框架,即从刑事案件管辖权范围的宽窄、强制侦查权适用的主体范围、侦查权的适用程序等方面划分权限。其二,提出我国侦查权限划分的五项原则:权力与职责相匹配原则;权力与权利相平衡原则;权力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原则;权力强度与程序繁简程度成正比原则;权力效益最大化原则。其三,对我国实践中有关侦查权限划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立法修改建议。
     第六章,我国侦查权控制机制。主要围绕诉讼框架内如何完善侦查权控制体系展开探究。首先,归纳了我国侦查权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侦查主体的内部监督、人民检察院对侦查活动司法控制,以及人民法院对侦查活动事后控制。其次,指出现行控制模式存在行政色彩过浓,监督机制过弱,不能起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作用等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建议,即在强化检察机关自侦权内部监督的同时,加强外部的诉讼监督机制,并取消羁押场所的侦查职能,确立羁押复查制度。
The distribution of investigation power is the foundation and basis of establishment investigation system. Whether it is reasonable has an influence not only on the balance between public power and private rights in proceedings, but also on whether the judicial activities can operate fairly, efficiently, authoritatively and smoothly. Therefore, from multi-angl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tra-and extra-territorial,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the author explores and compares the settings of investigative subject, the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 of investigation power. After that,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demonstrates the emerging issues requiring urgent solution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Lastly, some constructive reform proposals and programs are put forward.
     This dissertation contains six chapters as follows.
     Chapter 1, The relative concept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vestigation power. Starting from a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investigation,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power and investigative subject. Fir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ed litiga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China's investigation power belongs to the judicial power (right of action), rather than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Secondly, from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concep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igative subject and investigation organs is clarified. After that,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there are five investigation subject and three investigative organs in China at present and the nature of the investigation organs should not be determined by the attribute of the investigation power, but by the nature of the basic empowerment of the investigation organs which are subsidiary to state organs.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the state security organ and the smuggling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 of the maritime customs administration belong to administrative organ; inspection organ belongs to judicial organ; the armed forces belongs to military organ and the prison administration belongs to the judicial organs.
     Chapter 2,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vestigation power.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nvestigation power which is composed of basic theory, lawsuit theory and typical theory. The basic theory includes the national power distribution theory such as state contract theory, people's sovereignty, power separation theory, legal rights theory, limited power theory, etc; the direct theory includes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rights distribution theory such as statutory authority, separation of prosecution and trial, equality between prosecution and defense,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judicial control power distribution, etc; and the typical theory and principle include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regime theory, the people ' s congress system and legal supervision principle under guidance of Lenin's theory of the prosecution system.
     Chapter 3, The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vestigation power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jurisdictions and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subject, the purview and the control of investigation power. This approach can not only broade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but also provide ric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investigation power.
     Chapter 4, The setting of China’s investigation subject. Base on the exploration of China's investigation subject setting, the author argues that China’s investigation subject setting should follow five main principles: the investigation subject should be established by the highest authority; the characters of the power of investigation subject should be coordinated; the investigation subject should b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real situation;the investigation activities should be convenient; the investigation resources should be used efficiently. At the same time, this chapter reflects on the unreasonable phenomenon existing in the qualifications of investigation subject and the investigation power granting procedures. After that, the granting procedure of the prison investigation power, the rightness of granting the investigation power for the inspection organ, the expansion of "public security industry" in practice, and the overuse of investigation power among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are analyzed one by one. After that,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private detective industry which emerges spontaneously in our society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law track as soon as possible. Furthermore, a comprehensive legal regulation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private detective industry in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behavior patterns, scope of accepting cases, legal liability, etc.
     Chapter 5, The division of China’s investigation purview.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ree issues: firstly, outl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 framework of China’s investigation authority granting, which includes the jurisdiction of criminal cases,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the mandatory investigation power and the division jurisdic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power; secondly, proposing five principles of China’s investigation authority division: th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ies should be matched; the power and the rights should be balanced; the decentralization and focus of the power should be combined; the intensity of power should be in proportion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cedure;the maximiz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ower; thirdly,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of China's division of investigation power and proposing legislative amendments.
     Chapter 6, The control mechanism of China’s investigation power.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control system of China’s investigation power surrounding the litigation framework. Firstly,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three main control modes of China’s investigation power: investigation subjects’internal supervision, the People Procuratorate’s judicial control on the investigation activities of, as well as the People Court’s post-control of the investigation activities. Secondl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re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ntrol mode, which cannot play an effective role of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as a result of heavy administration color and weak monitoring mechanisms. Finally, a sound proposal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inspection organ by both themselves and the third party is put forward. Besides, the author advises to abolish the investigation function of detention places, and to establish detention review system.
引文
4孟建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载《求是》杂志,2008年第21期。
    5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6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7〔美〕尤劳:《政治行为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2页。
    8〔美〕韦恩W·贝尼特、凯伦M希斯:《犯罪侦查》,但彦铮等译,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9郝宏奎:“侦查模式若干问题思考”,载郝宏奎主编《侦查论坛》(第1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10 Herery Corpell Bleack: Black′s Law Dictionary,Fifth Edition,740,West Publishing Co,1970.
    1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669页。
    12《辞海》(上)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545页。
    13肖贤富主编:《现代日本法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62页。
    14〔日〕平野龙一:《刑事诉讼法》,有斐阁1958年版,第83页。转引自彭勃:《日本刑事诉讼法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15参见田宫裕:《刑事诉讼法(新版)》,有斐阁1990年版,第49页;松尾浩也:《刑事诉讼原理》,东京大学出版会1974年版,第252页以下。转引自彭勃:《日本刑事诉讼法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16参见〔日〕田守口一:《刑事诉讼法》,刘迪、张凌等译,法律出版社1978年版,第29-30页。
    17参见王国枢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页。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8页。崔敏主编:《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3页。
    
    21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629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6页。
    23汪建成:《冲突与平衡——刑事程序理论的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24参见高文英:《警察行政法探究》,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25参见宫万路:“论侦查监控权主体的确立及其权能划分”,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第5期。
    26姜南:“关于检察机关侦查权配置模式的几点思考”,载2003年10月1日中国司法改革网http://www.chinajudicialreform.cn/info/newsdetail.php?newsid=690。
    
    27大陆法系中的法国、德国以及台湾地区都实行“警检一体化”的侦查模式。
    28参见毕惜茜:“论我国侦查权的性质”,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3月。
    29参见[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5页。
    30参见胡建淼主编:《公权力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前言。
    31参见谢佑平、万毅:《刑事侦查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32参见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
    33参见谢佑平、万毅:《刑事侦查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34参见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
    35参见胡建淼主编:《公权力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94页。作者列举了六种不同的表述。
    36 [美]威洛比:《行政学原理》,1928年英文版,第1页,转引自2008年10月25日http://zf.ycu.jx.cn/jpkc/gg/kcjs.htm。
    37 [美]古得诺:《政治与行政》,王元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38参见孙万胜:《司法权的法理之维》,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39参见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
    41参见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页。
    47参见[美]哈罗·k·贝克尔、唐娜·l·贝克尔:《世界警察概览》,刘植荣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48参见[法]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4页。
    49参见应松年:“论行政权”,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50参见何家弘:《毒树之果》,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51参见谢佑平、万毅:“侦查法律关系论纲”,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52参见崔敏主编:《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105页。
    58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
    63参见魏东:“论侦查权的根据与性质”,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64参见郝宏奎:“侦查与侦查学若干基本问题探讨”,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5参见席月民:“我国涉税犯罪侦查权配置的立法建议”,载《成人高教学刊》,2004年第6期。
    66参见刘方权、王锡章:“论侦查资源的配置与侦查效益”,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71参见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页。
    72参见〔英〕洛克:《政府论》(下册),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2-89页。
    73参见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45页。
    7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54-156页。
    75参见〔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0页。
    
    76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77〔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页。
    78〔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7页。
    79〔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页。
    80信春鹰:“宪法的历史发展”,载李步云主编:《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81〔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第262页。
    82〔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知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0年版,第264页。
    83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页。
    84参见〔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页。
    85参见〔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4页。
    86参见〔法〕布迪厄:“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强世功译,载《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2辑。
    87参见崔敏主编:《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90参见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91〔法〕卡斯东·斯特法尼、乔治·勒瓦索、贝尔纳·布洛克:《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上),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92页。
    93参见崔敏主编:《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7页。
    94〔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有之义,故没有再单列出来。
    97出自欧洲人权委员会对Ofner and Hopfinger v.Austria一案裁决中的观点。
    98参见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法原则:程序正义的基石》,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99〔德〕约阿希姆·赫尔曼:《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柯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引言”。
    100参见〔德〕约阿希姆·赫尔曼:《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柯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01参见〔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2-3页。
    102参见〔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8页。
    106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107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108《培根论说文集》,水同天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3页。
    109转引自胡锡庆:《诉讼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03页。
    110《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页。
    125《英国总检察长》,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126参见本书课题组编著:《外国司法体制若干问题概述》,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128参见宋世杰:《外国刑事诉讼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438-441页。
    129参见何家弘:《从它山到本土——刑事司法考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56-86页。
    130参见何家弘:《从它山到本土——刑事司法考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142《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余叔通、谢朝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143参见周建华:“法国预审法官存废之争”,《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3期。
    144参见严明:“法国总统推出新一轮司法改革”,新华网2009年01月08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1/08/content_10620932.htm。
    145参见〔法〕卡斯东·斯特法尼乔治·勒瓦索贝尔纳·布洛克:《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上),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6页。
    147参见周欣:《欧美日本刑事诉讼——特色制度与改革动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148本文将1974年废除预审法官后专司司法令状的法官称为“侦查法官”,但其不再履行侦查职能,而是专门针对检察官和警察的侦查活动进行监督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149参见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第3款。
    150参见本书课题组编著:《外国司法体制若干问题概述》,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176页。
    
    151参见何家弘:《从它山到本土——刑事司法考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页。
    152参见何家弘:《从它山到本土——刑事司法考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181页。
    153〔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诉讼》,丁相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156参见彭勃《日本刑事诉讼法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160参见周欣:《欧美日本刑事诉讼——特色制度与改革动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163参见周伟主编:《中国大陆与台港澳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5-317页。
    164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第229条-第231条。
    165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第218条第1项。
    166参见蔡墩铭主编:《两岸比较刑事诉讼法》,五南图书出版社中华民国85年版(1996年),第13-14页。
    168参见何家弘:《犯罪鉴定大师李昌钰》,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64-265页。
    169参见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172英国侦查警察还有现场勘查权、鉴定权等,只是因为这些权力不直接针对当事人,因此,没有一一列举。
    173参见〔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177参见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等:《外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261页。
    178 Stewart Field and Caroline Pelser (eds): Invading the Private-State Accountability and New investigative Methods in Europe,Athenaeum Press1998,pp.8-9.
    179本文采用了“技术侦查”一词,但这并不是表示本人赞同这种提法,只是为了回避有关概念方面争议颇多的问题。
    180 1968年《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00a条,后在此条基础上增加了关于电话通话监听的条款。
    184参见万毅:“西方国家刑事侦查中的技术侦查措施研究”,载《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04期。
    185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
    
    186电子监视包括秘密拍照、录像以及使用其他特殊设备。
    187参见程雷博士论文《秘密侦查研究》(未发表),第405页。
    
    188参见陈卫东、李奋飞:“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189参照最高裁判所判例昭和44年3月18日,刑集22卷3号153页。
    190参见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191参见孙长永、高峰:“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制度探析”,孙长永主编:《现代侦查取证程序》,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页。
    192最高裁判所判例昭和53年9月7日,刑集32卷6号1672页。
    193参见〔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李海东等译,法律出版社与日本成文堂出版社1997年版,第47-48页。
    201参见1998年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的通知,公通字[1998]80号。2
    202 1998年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的通知,公通字[1998]80号。
    203参见梅坤、万勇斌:“派出所性质认识的历史变迁”,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1月第6期。
    204参见李六伶:“公安派出所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载《政法学刊》,1998年第4期。
    211转引自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第20页。
    212 [法]莱昂·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231页。
    213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9页。
    
    219参见谢佑平、万毅:《刑事侦查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0页。
    
    
    221参见尹鸿伟:“行业警察的设置冲动”,载《南风窗》杂志,2006年第2期。
    222参见尹鸿伟:“行业警察的设置冲动”,载《南风窗》杂志,2006年第2期。
    223参见尹鸿伟:“行业警察的设置冲动”,载《南风窗》杂志,2006年第2期。
    232参见朱孝清:“职务犯罪侦查措施研究”,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233参见朱孝清:“职务犯罪侦查措施研究”,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234关英彦:“检察侦查权若干问题探讨”,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期。
    237本文第176页。
    238参见2008年12月9日河北新闻网http://www.hebnews.cn。
    239参见2008年12月9日河北新闻网http://www.hebnews.cn。
    1.陈光中:《法学文集》(第二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陈光中主编:《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光中主编:《中国司法制度的基础理论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陈光中主编:《刑事司法论坛》(第一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7、8卷),法律出版2002年版。
    7.陈光中、丹尼尔·普瑞方廷(加)主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8.陈光中、崔敏:《刑事诉讼法学50年》,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陈光中、严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与论证》,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10.陈光中、陈卫东:《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11.陈光中主编《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12.樊崇义:《迈向理性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4.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16.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樊崇义、顾永忠主编:《侦查讯问程序改革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樊崇义:《诉讼法学研究(第一、二、九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19.樊崇义主编:《刑事审前程序改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樊崇义:《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崔敏:《中国刑事诉讼法的新发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崔敏:《刑事诉讼法学的学科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崔敏:《呼唤法制文明——为健全诉讼法制呐喊》,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4.崔敏主编:《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宋英辉:《刑事诉讼原理导读》,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26.宋英辉:《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7.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
    28.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宋英辉主编:《刑事程序法功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卞建林:《刑事诉讼的现代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31.卞建林、刘玫:《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卞建林:《加拿大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陈卫东:《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陈卫东:《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36.陈卫东:《刑事审前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陈瑞华:《程序性制裁理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38.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9.陈瑞华:《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0.陈瑞华主编:《未决羁押制度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41.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2.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3.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程味秋:《中外刑事诉讼比较与借鉴》,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45.程味秋、杨诚(加)、杨宇冠编:《联合国人权公约和刑事司法文献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6.杨宇冠:《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杨宇冠:《人权法:〈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杨宇冠、杨晓春编:《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杨诚、单民:《中外刑事公诉制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0.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5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2.陈兴良主编:《法治的界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3.陈兴良主编:《法治的言说》,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4.陈兴良主编:《法治的使命》,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5.张建伟:《司法竞技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张建伟:《刑事司法体制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徐静村:《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一、三、四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58.徐静村:《21世纪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9.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60.孙长永:《日本刑事诉讼法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1.王以真:《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2.王以真:《外国刑事诉讼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3.宋冰:《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4.宋冰:《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5.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法原则》,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6.谢佑平:《刑事诉讼法学论点要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7.刘立宪、张智辉:《司法改革热点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8.梁玉霞:《论刑事诉讼方式的正当性》,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社2002年版。
    69.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0.杨一平:《司法正义论》,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71.左卫民、周长军:《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2.周士敏:《澳门刑事诉讼制度论》,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73.王敏远:《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检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4.汪建成、黄伟明:《欧盟成员国刑事诉讼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6.郭道晖、李步云、郝铁川主编:《中国当代法学争鸣录》,湖南出版社1998年版。
    77.徐祥民、刘惠荣等编:《政体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8.司法体制改革课题组编著:《外国司法体制若干问题概述》,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9.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0.马贵翔:《刑事诉讼结构的效率改造》,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1.向泽选、武晓晨、骆磊:《法律监督与刑事诉讼救济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李春雷:《中国近代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研究1895~192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彭海青:《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84.高一飞:《刑事法的中国特色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85.汤唯、孙季萍:《法律监督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6.洪浩:《论检察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7.郝银钟:《刑事公诉权原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88.李文健:《刑事诉讼效率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9.孙谦、郑成良《司法改革报告》,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0.胡锡庆:《刑事诉讼热点问题探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1.王策来:《完善刑事诉讼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2.杨仁寿:《西方法学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3.王国枢:《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4.甄贞:《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95.郝宏奎主编:《侦查论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6.赵秉志:《世纪大劫案:张子强案件及其法律思考》,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97.李健明:《刑事司法改革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98.陈国庆、何秉群:《中国诉讼制度与改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9.锁正杰:《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0.陈永生:《侦查程序原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1.李忠诚:《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2.张弢主编:《刑事侦查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3.魏耘等主编:《治安部门侦办95种刑事案件指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4.赵永琛主编:《新编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解说与运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5.高鸿钧:《现代法治的出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6.吴玉章:《现代法治的层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7.程燎原、江山:《法治与政治权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8.郝铁川:《法治随想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09.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0.史立梅:《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1.邓云:《刑事诉讼行为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2.陈复华主编:《古代汉语词典》(大字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13.何勤华:《检察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4.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5.林钰雄:《刑事诉讼法》,台北市林钰雄2003年版。
    116.林山田:《刑事诉讼法》,兴丰印刷厂有限责任公司1981年版。
    117.黄东熊:《刑事诉讼法论》,三民书局1985年版。
    118.林俊益:《程序正义与诉讼经济》,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
    119.宋世杰:《刑事诉讼理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0.张仲麟:《苏俄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1.《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2.黄风:《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3.李昌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4.方蔼如:《法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125.罗杰中:《法国刑事诉讼法》,国际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
    126.龚刃韧:《现代日本司法透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127.龚祥瑞等:《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128.周叶谦等:《英美刑法刑事诉讼法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29.《刑事诉讼法参考资料》第二辑上中下册,北京政法学院1980年版。
    130.《刑事诉讼法参考资料》第三辑,中国政法大学1984年版。
    131.中国政法大学研究中心、澳门政府法律翻译办公室编:《澳门刑事诉讼法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32.何家弘:《从它山到本土——刑事司法考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3月版。
    133.何家弘:《外国犯罪侦查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4.何家弘:《刑事司法大趋势——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135.李蓉:《刑事诉讼分权制衡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36.赵秉志:《香港刑事诉讼程序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7:刘玫:《香港与内地刑事诉讼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8.毛立新:《侦查法治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9.《英国警察与刑事证据法》,金城出版社2001年版。
    140.曾波、胡新范:《权力不自由》,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141.陈真、邓剑光:《建构与价值——刑事司法的若干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2.田心则:《刑事诉讼中的国家权力与程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3.谢佑平等:《刑事司法权力的配置与运行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4.英国文化委员会编:《英国法律周专辑——中英法律介绍》,法律出版社、博慧出版社1999年版。
    145.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编:《所有人的正义——英国司法改革报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146.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编:《英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7.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协助外事司、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编:《中英刑事诉讼研讨会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48.罗豪才、孙琬锺:《与时俱进的中国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49.孙万胜:《司法权的法理之维》,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50.熊先觉:《中国司法制度新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51.徐美君:《侦查讯问程序正当性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2.陈永生:《侦查程序原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二、中文译著
    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2.[意]皮罗·克拉玛德雷:《程序与民主》,翟小波、刘刚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7月版。
    4.[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
    5.[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德]Claus Roxin:《德国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三民书局1998年版。
    9.[德]约阿希姆·赫尔曼:《德国刑事诉讼法典》,李昌柯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未来》,刘庸安、张文镇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
    11.[英]丹宁勋爵:《法律的训诫》,杨百揆、刘庸安、丁健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2.[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杨百揆、刘庸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3.[英]麦高伟等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4.[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15.[日]团藤重光:《新刑事诉讼法纲要》,创文社1984年版。
    16.[日]平野龙一:《刑事诉讼法》,有斐阁1958年版。
    17.[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8.[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0.[日]土本武司:《日本刑事诉讼法要义》,董璠舆、宋英辉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
    21.[日]松尾浩也:《日本刑事诉讼法》(上下卷),张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22.[日]西原春夫:《日本刑事诉讼法的形成与特色》,李海东译,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国成文堂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23.[日]松井茂:《警察学纲要》,吴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月版。
    25.[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6.[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南希·弗兰克:《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陈卫东、徐美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0.[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页。
    31.[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32.[美]哈罗·k·贝克尔、唐娜·l·贝克尔:《世界警察概览》,刘植荣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3.[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月版。
    34.[俄]B.B.拉扎列夫主编:《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王哲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4月版。.
    35.[荷]皮特·J.P泰克:《欧盟成员国检察机关的任务和权力》,吕清、马鹏飞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4月版。
    36.[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法]卡斯东·斯特法尼、乔治·勒瓦索、贝尔纳·布洛克:《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上),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8.[法]莱昂?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郑戈、冷静译,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9.[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40.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1.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2.黄风译:《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3.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程味秋等译:《英国刑事诉讼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6.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7.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译:《日本刑法、日本刑事诉讼法、日本律师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陈光中:《刑事诉讼中检察权的合理配置》,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崔敏:《关于对基本法律的修改权限问题》,载《人大研究》2007年第4期。
    3.李健和:《我国警察权力配置的现状、问题与原因》,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4.陈卫东、石献智:《警察权的配置原则及其控制》,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期。
    5.郝宏奎:“侦查与侦查学若干基本问题探讨”,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陈永生:《侦查体制比较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7.陈永生:《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必须突破的理论误区——与柯先生〈修改刑事诉讼法必须重视的问题〉一文商榷》,载《政法论坛》2008年第4期。
    8.黄岭:《司法警察不宜行使侦查权》,载《检察日报》2004年3月31日第4版。
    9.丁志:《中西刑事侦查制度比较》,载《贵州法学》2000年第6期。
    10.何家弘:《我国侦查学二十年来理论发展要览》,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11.梁其兴、范琦武:《对我国侦查权的反思与重构——以我国私家侦探行业兴起为背景的分析》,载《福建法学》2003年第4期。
    12.李然、刘茜:《我国私人侦探业透视》,载《社会》2003年第11期。
    13.刘方权、王锡章:《论侦查资源的配置与侦查效益》,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4.李双其:《犯罪侦查效益浅议》,载《犯罪研究》2002年第2期。
    15.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
    16.刘为军、席月民:《我国涉税犯罪侦查权配置的立法建议》,载《成人高教学刊》2004年第6期。
    17.刘武俊:《司法行政权的界说及其合理配置》,载《理论导刊》2003年第9期。
    18.王祺国:《WTO背景下对构建司法现代化主要途径的思考》,载《杭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19.陈怀安:《论职务犯罪侦查权的优化配置与运行》,载《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0.史微微:《论我国刑事侦查的公正与效率目标》,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1.毛立新:《法治视野下的侦查权重构》,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2.毛立新:《从侦查能力与侦查法治之关系看我国侦查程序改革》,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3.毛立新:《侦查程序改革及公安应对之策》,载《中国刑事警察》2006年第2期。
    24.毛立新:《佘祥林冤案中的侦查错误剖析》,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25.郑铭勋:《侦查构造基本问题探究》,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26.刘武俊:《司法行政权的界说及其合理配置》,载《理论导刊》2003年第9期。
    27.李震:《构建我国侦检关系的思考》,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8.张宏民:《中外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侦查权之比较研究》,载《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9.陈维、全莉《检察侦查权研究》,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30.但伟、姜涛:《论侦查权的性质》,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1.应松年:《论行政权》,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32.朱孝清:《职务犯罪侦查措施研究》,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
    33.刘根菊、杨立新:《对侦查机关实施强制性处分的司法审查》,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4期。
    34.冯军:《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检警关系问题研究》,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5.刘春华:《国务院立法权限若干疑难问题探讨》,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5期。
    36.邹明理:《关于“民间反扒组织”合法性的探讨》,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7.邹明理:《关于我国〈刑事诉讼法〉有关“侦查部分”立法修订的建议》,载《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38.杜晓宁:《私人侦探社的生存发展以及若干法律问题探究》,载《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公安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2期。
    39.王晓木、许凌洁:《对“私人侦探”存在价值的思考》,载《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40.刘静坤:《论侦查的功能、目的和价值》,载《犯罪研究》2007年第3期。
    41.谢佑平、闫自明:《宪政与司法:刑事诉讼中的权力配置与运行研究》,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42.柯大平:《军队侦查权的指挥权属性及其正当性基础》,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3.徐婷:《论司法改革中检察权的合理定位》,载《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4.赵新、姚西翠:《现行检察权配置的结构性缺陷及其完善》,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5.许江、魏昌东:《论澳门检察机关的检察权》,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6.姚忠仁、唐德才、郭颖:《论检察权的性质与法律监督权能之完善》,载《学术论坛》2007年第10期。
    47.樊崇义、刘涛:《检察机关侦查权需要局部适当调整》,载《检察日报》2003年11月13日第8版。
    48.童之伟:《国家权力分解定律作用形式之宪法学透视》,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49.谢维雁:《宪政基本价值论》,载《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6期。
    50.黄裕生:《自由与权利——论康德的政治哲学》,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51.杨利敏:《论我国单一制下的地方立法相对分权》,载《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第1期。
    52.程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警察权控制》,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53.谭迪:《税务警察制度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载《求索》2005年第4期。
    54.张莉:《森林公安体制改革初探》,载《甘肃林业》2005年第5期。
    55.尹鸿伟:《行业警察的设置冲动》,载《南风窗》杂志2006年第2期。
    56.魏东:《论侦查权的根据与性质》,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
    1期。
    57.关英彦:《检察侦查权若干问题探讨》,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期。
    58.万毅:《论侦查权配置的内在原理》,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5期。
    59.万毅:《论检察权的定位——兼论我国检察机构改革》,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60.张玉镶:《关于侦查的几个主要法律问题的思考》,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2期。
    61.孙家农:《私人侦探的刑事侦查主体资格分析》,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62.刘岩:《对我国检察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载《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3.温辉:《中国宪政体制下的检察权》,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64.刘恒:《检警一体化的基础缺陷》,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65.马静华:《侦查权论》,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66.郭晓彬:《侦查的基本原则初探》,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
    67.胡静:《中外侦查模式之比较》,载《甘肃农业》2005年第11期。
    68.沈萍:《对我国刑事侦查制度的反思——以两大法系侦查模式的比较为视角》,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9.邓立军、张斌:《意大利刑事侦查制度的改革与嬗变——兼论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载《河北法学》2004年第9期。
    70.王金海、陈建成:《森林公安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原则及对策》,载《绿色中国》2005年第16期。
    71.宗淼:《侦查程序若干问题探讨》,载《巢湖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72.刘晴、赵靖,《检察权科学配置问题研究》,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73.赵林虎:《刑事诉讼视野中检察权的性质及其配置探析》,载《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74.钟长鸣:《对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权配置与制约的探索——兼论司法警察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作用》,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7期。
    75.马悦:《关于检察侦查权存废之思考》,载《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76.梅坤、万勇斌:《派出所性质认识的历史变迁》,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期。
    77.彭勃:“检察权的性质与‘检警一体化’理论试析”,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8期。
    78.信春鹰:“宪法的历史发展”,载李步云主编:《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79.唐雪莲:《公安刑事侦查体制和刑事司法程序改革》,载2006年12月10日中国司法改革网http://www.chinajudicialreform.com/info/newsdetail.php?newsid=1955。
    78.资金星:《论宪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构建》,载2006年7月13日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3/4588768.html。
    80.赵雪敏:《刑事侦查程序中权力制约机制的比较研究》,载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_spid.asp?ArticleID=20371。
    81.刘方权、王锡章:《侦查效益研究论纲》2003年10月1日中国司法改革网http://www.chinajudicialreform.cn/info/newsdetail.php?newsid=690。
    82.林文斌:《双侦查主体》,载学术观察论坛http://www.oao.com.cn/bbs/dispbbs.asp?boardid=17&id=2101。
    83.谢鹏程《检察侦查权刍论》载2001年11月22日正义网http://review.jcrb.com.cn/ournews/asp/readNews.asp?id=63591。
    84 .陈婕:《试论我国私人侦探业》,载于中国侦查网http://www.c007.com/ztsj/3012.htm。
    85.李学谦:《司法能力的内涵及特征》,载2006年3月8日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603/08/197643.shtml。
    86.王强:《律师在刑事诉讼中履行职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法律图书馆网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3448。
    87.邹平学:《国家权力分配原理论纲》,载2007年5月17日法律教育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5300/157/2007/5/li9312372117157002687-0.htm。
    88.胡平仁:《法理学视野中的权力》,载2003年11月19日东方法眼网http://www.dffy.com/faxuejieti/zh/200311/200311 19080842.htm。
    89.周建平:《当前查处职务犯罪的难点和对策》,载2006年9月19日西南法律网http://www.xnfl.net/readnews.asp?newsid=347。
    90.王传贵:《关于中国税务警察制度建设的一些浅见》,载中国财税法网http://www.cftl.cn/show.asp?c_id=27&a_id=2305。
    91.陈明涛:《检察侦查体制改革》,载中国网络法律站点网http://www.chinaweblaw.com/html/c27/2005-07/24065.html。
    92.李旺城:《浅析影响公诉活动的侦查缺陷》,载法律教育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2005/4/ma7298214939814500212464.html。
    93.刘竹冬、肖秀敏:《国家权力配置中的检察权定位分析》,载2006年5月8日西法大在线网http://www.148cn.org/data/2006/0508/article_1444.htm。
    94.姜南:“关于检察机关侦查权配置模式的几点思考”,载2003年10月1日中国司法改革网http://www.chinajudicialreform.cn/info/newsdetail.php?newsid=690。
    95.詹菊生:《从公权配置视角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权能》,载2007年1月5日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701/05/229601.shtml。
    96.武彬:《中国加入WTO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影响及对策》,载2005年1月1日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网http://www.studa.net/2005/1-1/151259-5.html。
    1.Mike Nash, Police Probation & Protecting the Public. 1999 by Blackstone Press Ltd.
    2.Richard A. Spurgeon Hall, The Ethical Foundations of Criminal Justice. 2000 by CRC Press.
    3.A. Barnett, Cadres, Bureaucracy and Political Power in Communist China, 1967.
    4.Lord Templeman & Michael T Molan, Administrative Law. 1997 by Old Bailey Press.
    5.M.L.Dantzker, Criminology and Crominal Justice Comparing, Contrasting, and InterviewingDisciplines. 1998 by Butterwroth-Heinemann.
    6.Lon L. Fuller, The Morality of Law, Revised Edi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7.Nancy Chang, Silencing Political Dissent: How Post-September 11Antiterrorism Measures Threaten Our Civil Liberties, Seven Stories Press in March 2002.
    8 .Robert Cover, Procedure, Foundation Press, 1988
    9. James W. Osterburg and Richard H. Ward, Criminal Investigation: A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the Past, Fourth Edition. LexisNexis Group, 2004.
    10.Tom Williamsom, Investigative Interviewing: rights, research and regulation. Willan Publishing, 2006.
    11. Mark B. Watson: Criminal Law, Roger Williams University Law Review Spring 1997.
    12. Jerold H. Lsrael, Wayne R. Lafave:刑事程序法(影印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3.R.E.Rings, Substantive Due Progress in 1971. 1990. Wisc Law Review.
    14.John Finnis, TimesItalic: 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 Clarendon Press, 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