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哈尼族服饰文化中的历史记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哈尼族历史研究仅明确其氐羌族源,对迁徙时间、路线未有清晰考证。哈尼人口述史叙述了先民自遥远北方“虎尼虎那”开始,经“什虽湖”、“惹罗普楚”、“诺玛阿美”一路向南,到达洱海边的“色厄作娘”,辗转滇池边的“谷哈密查”,最后退居红河两岸的漫长历史。由于时空跨度大,加之指涉时间、地名、族群名与实际地理、汉文史籍难以对接,其中重要的历史信息不为学者所关注。
     古歌、家谱以及仪式是哈尼人男性社会记录和保存历史记忆的主要方式。此外,哈尼人的历史记忆还保存在哪里?哈尼族传统民族服饰是哈尼女性创造、使用并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如何透过服饰的物质层面,解读其文化内涵,进而探索巧妙隐藏其中的历史信息,使民族服饰研究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论据和突破口?
     论文将本体“服饰”置于主体“人”的生活、文化、历史之中进行民俗整体研究。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主体日常生活、节日祭祀、人生礼仪中服饰的立体研究,指出具有护佑神性、实现人神沟通的传统服饰核心要素实质是哈尼先民历史的重要承载物。所谓“神性”就是传统性,所谓“神”就是祖先。服饰文化中的历史记忆正是基于这种“神化”的传统和信仰传承至今。
     论文借助民族口述史、汉文史籍、考古资料及语言分析,通过对哈尼族服饰中“服黑饰红”、“棉纺”、“饰贝”、“饰竹”、“饰鱼”等核心传统要素的多重考证,对哈尼人迁徙口述史中指涉的古代历史时期、地名以及族群互动提出了较为清晰的论述。不仅探讨了哈尼先民的古羌渊源,而且提出了哈尼先民与古蜀、古滇历史的密切关联,并论述了哈尼人进入元江、红河流域的时间。为重建完整、真实的哈尼族历史提供可资参考的时间线索和地理框架;为西南民族历史、藏彝走廊族群研究提供一种哈尼视角。
     对于无文字边缘族群来说,服饰是一种特殊的女性视角、民间立场的记忆手段。少数民族女性作为“边缘中的边缘”,也拥有书写历史的权利和能力。揭示少数民族女性、民族服饰与历史记忆的深层关系,为研究无文字边缘族群的历史提出新的视角。重视与加强边缘族群研究,尊重其历史书写,打破历史书写的中心主义,我们才有可能重建边缘族群历史,并以此与华夏中心历史互证,还原中华民族真实历史。
At present, the study of Hani history only confirms their origins of ancient Di and Qiang, but there is still no specific research on migration time or route. The oral history tells the long migration history of Hani ancestors - they went from the remote Hunihuna in the north, passed Shisui Lake, Reluopuchu, Nuomaamei southwardly one after another, to Se'ezuoniang at the side of Erhai Lake, then moved to Guhamicha beside Dianchi Lake, finally stopped to live by the sides of the Honghe River. But scholars could hardly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iderabl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large span of space and time, and the differences of time and names of the places and ethnic groups between oral history and Chinese historical books.
     Ancient songs, pedigrees and rites are the main ways of Hani male-dominant society to record and keep social and historical memories. Besides, where else could Hani historical memories be possibly kept? The traditional Hani costumes are the precious treasure created and inherited by Hani female. How to interpret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under the costume materials, discover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hidden behind, and make ethnic costume studies important evidence and breakthrough point of ethnic history and culture research?
     The thesis carries out a way of holistic folk study in putting the costumes as the noumenon into lives, culture and history of human as the subject. Based on abundant fieldwork, through the full-scale study on daily lives, festivals, sacrificing and life rituals, it indicates that the traditional costumes core elements with endowed divinity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 and God are Hani ancestry historical bearers. The so-called divinity is the traditionalism, the God is the ancestors. Rooted in the apotheosized tradition and belief, historical memories hidden in the costumes are passed on till now.
     This thesis states a relatively clear argumentation on ancient historical time, places and ethnic groups interaction in oral migration history of Hani people in virtue of oral history, Chinese historical books, archeology materials and linguistics knowledge, and according to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Hani costumes which include "black dress and red adornment", adorning shell, adorning bamboo, adorning fish, cotton textile tradition and so on. The thesis not only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ancient Qiang, indicat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i ancestors and history of Ancient Shu and Dian, but also discusses the time of Hani people entering the drainage area of Yuanjiang River and Honghe River. It provid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mplete and true Hani history with important time line and geographical frame, and the study of ethnic groups in southwest and Zang-Yi corridor with a Hani perspective. For those marginal ethnic groups with no characters, costume is a special memorizing method from feminine perspective and folk standpoint. As the margin of margin, ethnic females also have the rights and abilities of history writing. It points out the deep relationship among ethnic females, group costumes and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gives a new viewpoint on historical studies of marginal ethnic groups with no characters. Only if the marginal ethnic groups studies were emphasized, their history writing were respected and its centralism was broken, could we possibly reconstruct marginal ethnic groups' history, inter-confirm with Hua Xia central history, and restore the true Chinese history.
引文
1 “哈尼族自称、他称及历史称谓”见附录一;“哈尼族支系称谓的文化内涵”见附录二:“哈尼族各支系主要居住地”见附录三;“哈尼族世居地人口分布表”见附录四.
    2 国外哈尼人口统计数据较模糊。缅甸30余万;泰国近10万;老挝10余万;越南近10万。
    3 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 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19页.
    5 编篡委员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辞典.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第4页.
    6 编纂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哈尼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第107页.
    1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第7页.
    2 沈海梅.文化中心主义下的西南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3).
    1 张原.对《华夏边缘》的几点评论.西北民族研究.2008(2).
    1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社会科学.1980(1).
    2 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10页.
    4 周大鸣.中国族群与族群关系.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第8页.
    5 周大鸣.中国族群与族群关系.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第42页.
    6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20页.
    1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40页.
    2 黄晓晨.文化记忆.国外理论动态.2006(6).
    3[美]保罗康纳顿.社会是如何记忆的.纳日碧力格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0.第13、15页.
    4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 彭兆荣.论民族作为历史性的表述单位.中国社会科学.2004(2).
    2 监达居.历史人类学简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1).
    3 一、“历史上的迁徙”成为一种虚构的社会记忆,人们利用此记忆来宣称我族或他族的起源,以此表达我群或他群的族群本质;二、“氐”、“羌”、“夷”都是汉人对异族的称号,而非某族群的自称。因此这是汉人与边缘人群的互动,以及汉人对边缘人群的认识和分类的问题,而非如《后汉书两羌传》所说,某一羌人祖先(卯)的后代生养、分支、迁徙造成整个西南地区的羌人分布。三、如果我们将汉代的河湟羌、参狼羌、白马羌、大牂夷种、龙桥、薄申等羌与牦牛羌,由北至南连成一线,这条线便是汉代以“羌”此一异族概念来划分的华夏西方族群边界。见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2、160、161页.
    1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史研究引言.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2 孙琦.云南物质文化卷·少数民族服饰工艺.绪论.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
    1 中国少数民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334页.
    2 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1页.
    3 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第82页.
    1 史军超.滨海文化与高原文化的嫡裔.载边疆文化论丛(第一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2 李宣林.哈尼族的历史渊源及社会发展.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3).
    3 毛佑全.哈尼族历史源流及其南迁活动.玉溪师专学报.1996(3).
    4 朱文旭、李泽然.哈尼族祖居地考.思想战线.1998(2).
    5 黄绍文.哈尼族文化源地.红河学院学报.2005(10).
    1 十八土司一般指思陀、溪处、落恐、瓦渣、左能、勐丁、纳更、稿牾卡、瓦遮、勐弄(以上十司为哈尼族)者米、勐拉、茨通坝、五邦、五亩、纳楼、宗巧、亏容(分属傣族和彝族)。
    2 白们普等演唱.卢保和等翻译整理.都玛简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第190页.
    3 参见绿春县志编纂委员会.绿春县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1 白保鲁,男,哈尼族,1961年出生于窝拖布玛。
    2 伙拖,哈尼语,一种长有倒钩刺的藤子,当地汉语方言称臭菜、臭刺梅儿。
    3 白嘎成,男,哈尼族,1928年出生于窝拖布玛,寨中德高望重的寨佬之一。
    4 1990年搜集于绿春窝拖布玛。搜集人白祖额,男,哈尼族,1929年出生于窝拖布玛最巴白家。
    1 其中罗姓哈尼因为祖源为元阳傣族,迁至窝拖布玛仅百余年,不使用哈尼父子连名家谱。
    2 “各地哈尼族家谱对照表”见附录五。
    3 也记作尊唐盘、直他朋、扎它朋、撮太破、直塔婆、嘴同朋、最同彭、据太跑、集沓婆等。
    4 杨忠明.西双版纳哈尼史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45页.
    5 窝拖布玛白友红搜集、记录,2009年2月。
    6 哈尼语,意为“胳膊粗壮、力量过人的头人扁玛”。
    7 哈尼语,意为“可以出钱请来打战的人”,即雇用武卒。
    1 金平县大老坛村朱有才家谱。白祖额1990年5月21日记录。
    2 何正廷.侬智高率部落籍元江行踪考.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111页.
    3 编篡委员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辞典.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第15页.
    4 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整理.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第210页.
    1 编篡委员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辞典.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第21页.
    2 编篡委员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辞典.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第20页.
    3 杨忠明.西双版纳史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第64页.
    1 访谈人,石成中,男,65岁,县粮食局退休职工。石家家谱及地产证明见附录六。
    1 访谈人:陈期斗,Qildee,64岁,铁匠陈家嫡传:龙三车,Salcee,67岁,陈期斗之妻。
    2 访谈人:罗诚忠,50岁,曾任窝拖布玛大队长、村支书。
    3 咪谷的副手,直接配合咪谷完成各种神圣祭祀。共两位,一位必须出自咪谷白家,另一位由村民在其他家族中公推。
    4 本文所有示意图均由本人独立绘制。
    1 白嘎成,男,哈尼族,1928年出生于窝拖布玛最巴白家,寨中德高望重的寨佬之一。
    2 白阿发,男,哈尼族,1933年生于窝拖布玛咪谷白家。担任咪谷25年,2002年因妻子生病去世不能再主持祭祀,咪谷之位经占卜传与其二子白保鲁。
    3 白碧波、白祖额.哈尼族礼仪习俗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第535页.
    4 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18页.
    5 张牛朗等演唱、赵官禄等整理.十二奴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107页、109页.
    6 赵呼础等演唱、李期博等整理.斯批黑遮.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第129页.
    7 杨忠明.西双版纳哈尼族史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第1页.
    1 杨六金.云南与中南半岛民族研究.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第82页.
    2 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整理.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41、47、53、86页.
    3 史军超.哈尼族文化大观;白克仰.红河哈尼族文化调查;
    4 张牛朗等演唱、赵官禄等整理.十二奴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107页.
    5 哲赫.三星堆果真是哈尼人创造的吗.云南日报.2008年6月.
    6 白学光.试论哈尼族儿歌的审美意义.中国哈尼学(第—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第130页.
    1 白祖额.男.哈尼族.1929年出生于窝拖布玛.
    2 白们普等演唱.卢保和等翻译整理.都玛简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191页.
    3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哈尼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4.65页.
    4 康熙《临安府志》卷3、雍正《临安府志》卷2、嘉庆《临安府志》卷18“土司志”、道光《云南通志》卷135.民国《续修建水县志稿》卷2“十五猛”.
    5 绿春县政协.绿春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红文新内资字(96)第39号.第2页、第8页.
    6 张牛朗等演唱、赵官禄等整理.十二奴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120页.
    1 施达、阿海译.雅尼雅嘎赞嘎.昆明:云南人出版社.1992.21页.
    2 杨忠明.西双版纳哈尼史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18页.
    3 编篡委员会.元江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3.第27页.
    4 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12页.
    1 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11页.
    2 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26页.
    3 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16页.
    4 转引自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5 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47页.
    1 白门普等演唱.卢保和等翻译、整理.都玛简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244页.
    2 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哈尼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第65、64页.
    3 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哈尼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第63、64、65、68页.
    4 “昂玛熬”是哈尼人一年中最重大的村落祭祀。“昂玛”直译为“力量之母”,意为“护佑村落的神灵”:“熬”意为“献祭、祭祀”;“昂玛熬”祭祀对象为寨神林“昂玛阿波”。
    5 西哈腊依Siiqhaqlaqyil,寨名取自当地生长的植物“西哈腊依”;窝拖布玛Hholtolbuma,即伙拖布玛,因当地生长伙拖树而得名;广玛Gaolma,意为山上有山的山顶之寨;松东Saoldao,第三座大山上的寨子;小新寨,从窝拖布玛新分出的子寨;上寨Hhaqmapuqsiq,迁自Hhaqma,意为上方的寨子;阿倮那Aqloqnal,意为仙人“阿倮”休息过的地方;那倮果Naqlolgo,意为沟边休息之地;牛洪Niuqhaoq,牛打滚的地方;阿倮坡头Aqloputeel,阿倮地方的高地;洛瓦Loqhhaq,形似马驮德山凹之地;俄批轰巩Hhoqvpilhaolgaol,阳光照入的林间之地。
    1 踪头,负责传达和督办咪谷交办的具体事务和钱粮收取,由村民推举产生,要求身体健康无残疾、为人正直清白、夫妻健在和睦、子女双全且健康周正。
    2 咪谷腊扎,即咪谷的副手。要求身体健康无残疾、为人正直清白、夫妻健在和睦、子女双全且健康周正。
    1 扎赫Zalheel,哈尼语,意为神灵赐福过的吃食,即集体祭祀后各户分食的祭品。
    2 为则.哈尼族自然宗教形态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90页.
    1 访谈人:陈期斗,男,哈尼族,1944年生于窝拖布玛。
    2 都玛Dulma,哈尼语,兄弟对姐妹的称呼。此处以简收之兄简处的口吻称呼。此外,还称为“迷达搓奎”或“奥达搓奎”,前者意为“智慧超凡的女人”,后者意为“天上的聪明人”。
    3 白波纽.多娘哈尼族祭献分水岭记述.绿春县文史资料选辑.红文新内资字(96)第39号.
    4 白们普等演唱.卢保和等翻译整理.都玛简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133、197页.
    1 白们普等演唱.卢保和等翻译整理.都玛简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240、245、247页.
    2 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47页.
    1 白们普等演唱.卢保和等翻译整理.都玛简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128页.
    1 彭兆荣.论民族作为历史性的表述单位.中国社会科学.2004(2).
    2[美]保罗康纳顿.社会是如何记忆的.纳日碧力格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0.第13、15页.
    3 黄晓晨.文化记忆.国外理论动态.2006(6).
    1 白嘎成,男,哈尼族,1928年出生于窝拖布玛最巴自家,寨中德高望重的寨佬之一。
    1 绿春县政协.绿春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红文新内资字(96)第39号.第4页.
    2 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整理.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29、49页.
    3 转引自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52页.
    1 本文所有照片均由本人拍摄。
    2 绿春县志编纂委员会.绿春县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346页.
    1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45页.
    2 张牛朗等演唱.赵官禄等搜集整理.十二奴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155、159页.
    1 邓启耀.衣装秘语——中国民族服饰文化象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2页.
    2 集体访谈。访谈人1.陈其脚,女,哈尼族,1938年出生于窝拖布玛,1955年嫁给本村最巴白家;龙谷们,女,哈尼族,1958年出生于阿迪村公所阿扎谷村,1977年嫁入窝拖布玛最巴白家;白普车,女,哈尼族,1959年出生于窝拖布玛,1977年嫁给本村宏甲白家。
    1 绿春县志编纂委员会.绿春县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第1页.
    2 访谈人,龙谷们,女,哈尼族,1958年出生于阿迪村公所阿扎谷村,1977年嫁入窝拖布玛最巴白家。
    3 张牛朗等演唱.赵官禄等搜集整理.十二奴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25页.
    1 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翻译.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86页.
    1 李昆声、周文林.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第3页.
    1 “窝拖布玛村落全年节日与祭祀”见附录七。
    2 “车腊Cella”即十月,“嘎通通Galtaoltaol”直译为“开路、使道路畅通”。收获完毕过大年不忘整修村落、田间道路,以保证来年农耕顺利。
    3 “阿茨Aqciil”即情歌,只能在山野对唱,而且忌讳同宗异性在场。
    4 2004年成功申报了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的宴席”。自2003年起,每年十月年组织县城附近村落统一摆设长街宴,组织相应的文艺歌舞表演。
    1 编篡委员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辞典.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第373页.
    1 即全家在家门外杀鸡煮食,祭献非正常死亡而不能进入祖先村的孤魂野鬼,甘通通、苦扎扎、伙实扎等节日正日子头天晚上都要举行,以此保证次日祖灵能安心享用正式祭献。
    2 “俄最阿培Elzyuaqpeiq”.哈尼人观念里天神“莫咪”最小的儿子.
    1 元阳哈尼族学者卢朝贵介绍:艾罗女子婚嫁必佩挂月亮牌于胸前,以为能驱邪避恶,得到神灵护佑。月亮牌上的图案各有代表意义:鱼——人种来自鱼的脊背,鱼生人、生万物;蟹——哈尼族的水神,当地以篾编螃蟹挂于水井边上,以祈水神护佑;蛙——在梯田里除虫、鸣叫,预报天气:鸟——白鹇,哈尼的吉祥鸟,带领哈尼族进入哀牢山。
    1 白们普等演唱.卢保和等翻译整理.都玛简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1 集体访谈。访谈人1.陈其脚,女,哈尼族,1938年出生于窝拖布玛,1955年嫁给本村最巴白家:龙谷们,女,哈尼族,1958年出生于阿迪村公所阿扎谷村,1977年嫁入窝拖布玛最巴白家;白普车,女,哈尼族,1959年出生于窝拖布玛,1977年嫁给本村宏甲白家。
    2 白永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44页.
    1 白永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52页.
    2 张牛朗等演唱.赵官禄等搜集整理.十二奴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56页。
    1 张牛朗等演唱,赵官禄等搜集整理:十二奴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3页.
    2 阿海、岩温扁:哈尼族古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263、266、269页。
    3 绿春县志编纂委员会.绿春县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125页.
    4 阿海、岩温扁:哈尼族古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41页。
    1[美]詹姆斯·克利德福、乔治·E·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诗学与政治学·总序.第2页.
    2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第7页.
    1 邓启耀.农装秘语——中国民族服饰文化象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73页.
    2 另一种说法:第一声哭是向苍天报讯;第二声哭是呼唤村寨的父老乡亲;第三声是请父亲取个好名字。
    1 白们普等演唱、卢保和等整理.都玛简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134、135页.
    2 犬齿、穿山甲等驱邪灵物由窝拖布玛白福优提供;“龙骨”由窝拖布玛白荣琪提供。
    3 白克仰.红河哈尼族文化调查.红新出[2006]准印字第244号.2006.328页.
    1 邓启耀.衣装秘语——中国民族服饰文化象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77页.
    2 接子歌.山茶.1987(6).
    1 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整理.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第53页.
    2 杨六金.云南与中南半岛民族研究.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第2页.
    1 白碧波、白祖额等.哈尼族礼仪习俗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67-75页.
    2 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87页.
    3 白克仰.红河哈尼族文化调查.红新山[2006]准印字第244号.2006.218页.
    4 朱小和演唱.史军超、卢朝贵等整理.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53页.
    1 白碧波、白祖额等.哈尼族礼仪习俗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第77页.
    2 访谈人,白普抽,女,1958年出生于窝拖布玛,1977年嫁到同村宏甲白家;龙谷们,女,1958年出生于阿迪村公所阿扎各村,1977年嫁到窝拖布玛最巴白家。
    1 邓启耀:农装秘语——中国民族服饰文化象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07页。
    2 白碧波、白祖额等.哈尼族礼仪习俗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03、123页.
    3 白们普等演唱、卢保和等整理.都玛简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第147页。
    1 白祖额、白碧波.哈尼朵阿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257、260页.
    2 白们普等演唱、卢保和等整理.都玛简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第148页.
    1 白碧波、白祖额等.哈尼族礼仪习俗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第125页.
    2 白克仰.红河哈尼族文化调查.红新出[2006]准印字第244号.2006.第338页.
    1 苏小燕.凉山美姑彝族新娘盖头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装饰.2006年9月.总第161期.
    2 新娘包头和三色盖头原件均由窝拖布玛龙谷们提供,2008年7月。
    1 新娘长农和银泡褂子原件均由窝拖布玛龙谷们提供,2008年7月。
    2 苏小燕.凉山美姑彝族新娘盖头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装饰.2006年9月.总第161期.
    1 鱼、莲组合胸饰原件均由窝拖布玛陈其脚提供。
    2 俄色米色.哈尼族古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第44页.
    3 神的古经.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家出版社.1990.第1页.
    4 杀鱼取种.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家出版社.1990.第72页.
    5 祖先鱼上山.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家出版社.1990.第48页.
    1 史军超.哈尼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第449页.
    2 杨智勇.西南民族生死观.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第84页.
    3 银链与珐琅莲一原件由窝拖布玛陈其脚提供;珐琅莲二原件为窝拖布玛白三努提供。
    4 杨智勇.西南民族生死观.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第80页.
    1 银葫芦一、二原件由窝拖布玛龙谷们提供;银葫芦三原件由窝拖布玛白普抽提供。
    2 张牛朗等演唱.赵官禄等搜集整理.十二奴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7页.
    1 邢莉.葫芦.母体的象征.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 阿海、岩温扁.哈尼族古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第396、397页.
    1 1990年搜集于绿春窝拖布玛,搜集人白祖额,男,哈尼族,1929年出生于窝拖布玛最巴白家。
    1 李七周、赵呼础演唱.李期博、张佩芝翻译.哈尼求福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1 1999年地方政府统一收缴枪支后,改为鸣放鞭炮。
    2 白祖额1983年搜集于窝拖布玛。
    1 二联遮臀布、梨花脚套、寿鞋提供人张生楼,哈尼族,1910生于戈奎,1939年嫁到窝拖布玛。
    1 杨倮嘎演唱、卢朝贵等整理.阿妈去世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1 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2.53页.
    2[韩]崔昌源.中国古代丧葬仪礼结构之分析.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6).
    3 白波纽.哈尼族的葬礼.绿春县文史资料(第一辑).红文新内资字(96)第39号.
    1 蓝靛,哈尼语称“苗茨miaoqciq”。
    2 转引自调查组编.哈尼族简史简志.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4.第33页.
    1 云南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编.哈尼族文化论丛(第二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第317页.
    2 杨六金.云南与中南半岛民族研究.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第92页.
    3 杨万智.哈尼族服饰中的神性意识.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第58页.
    4 阿海、岩温扁.哈尼族古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476、149页.
    5 墨鹫搜集.先祖的脚印.哈尼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81页.
    1 方国瑜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65页.
    1 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译.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第2页.
    2 阿海、岩温扁.哈尼族古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55页.59页.
    3 杨万智.哈尼族服饰中的神性意识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第58-62页.
    1 易谋远.论“昆”和“尼”是彝族的古代两大族称.贵州民族研究.1998(1).
    2 易谋远.论“昆”和“尼”是彝族的古代两大族称.贵州民族研究.1998(1).
    3 白祖额、李泽然.哈尼族为啥穿黑衣黑裤.云南日报.2000年12月19日.
    1 阿海、岩温扁.哈尼族古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21页.
    2 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整理.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第95页.
    3 杨忠明.西双版纳哈尼史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第123页.
    4 杨六金.云南与中南半岛民族研究.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第125页.
    1 阿海、岩温扁.哈尼族古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320、140、137、314页.
    2 调查组编写.哈尼族简史简志.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4.第12页.
    3 邓启耀.神话及思维功能散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1).
    4 白庚胜.色彩与纳西族民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155-156页.
    1 施惟达、段炳昌编著.云南民族文化概说.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239页.
    2 林继富.藏族白石崇拜探微.西藏研究.1990(1).
    1 疑为《后汉书西羌传》所载之羌人祖先“卯”。
    2 即各地哈尼始祖,塔甫多写作塔婆、唐盘,即最唐盘;睦耶多写作木耶、米耶、梅烟,即阿匹梅烟、阿培米耶。
    3 明红、蓝珊.豪尼人的祖先.哈尼族民间故事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第89页.
    4 阿海、岩温扁.哈尼族古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第179页.
    5 邓启耀.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57页.
    6 白庚胜.色彩与纳西族民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90页.
    1 朱净宁、李家泉.少数民族色彩语言揭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第10页.
    2 白福优,女,1988年生于窝拖布玛,2008年嫁到牛洪村。
    1 转引自方国瑜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第65页.
    2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第25、6页.
    3 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整理.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26页.
    4 阿海、岩温扁.哈尼族古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第135页.
    5 阿海、岩温扁.哈尼族古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第391页.
    1 李七周、赵呼础演唱.李期博、张佩芝搜集整理.《哈尼族求福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2 杨智勇.西南民族生死观.昆明:云南民族教育出版社.2001.第80页.
    3 周雷.解读“三星堆”的阿卡密码.嘹望新闻周刊.2007年12月20日.
    4 杨国荣.哈尼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云南政协报.2006.
    1 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整理.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6、17、18页.
    2 林继富.藏族原始文化中的海洋文化色彩.文化论坛.
    3 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第7页.
    1 编篡委员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辞典.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第391页。
    2 关传友.论云南哈尼族的竹文化.世界竹藤通讯.2008(5).
    1 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翻译.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20-23页.
    2 童恩正著.古代的巴蜀.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第44、46页.
    3 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整理.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214页.
    1 李绍明.说“邛”与“邛竹杖”.四川文物.2002年(1)
    2 邓启耀.衣装秘语.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6页.
    1 史军超.哈尼文学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第517页.
    2 段渝.先秦川西高原的氐与羌.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 哲赫.“哈尼”初考.第六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2008.
    4 袁轲.山海经校注.80页.
    1 史军超.论“和夷”——兼及哈尼族历史文化渊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9).
    2 易谋远.论“昆”和“尼”是彝族的古代两大族称.贵州民族研究.1998(1).
    3 因为最早见诸唐朝记载,于是有些史学家想当然地将其称为“唐代乌蛮仲牟由”,实际上其所处年代至晚也在古蜀“杜宇时代”之前。
    1 童恩正著.古代的巴蜀.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第47页.
    2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温江鱼凫村遗址1999年度发掘报告.成都考古发现1999.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哲赫.“哈尼”初考.第六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2008.
    4 王建华、黄荣生.从谱系看哈尼族和阿卡人的形成.第六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2008.
    1 曾唯一.关于达布人的族别问题.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第四川省民族研究所.1980.第112页.
    1 排,为模糊计量单位。一排,即一名成人双臂平伸,左手指尖到右手之间的长度.约160厘米。
    2 一般称aqhussaqmiq,意为嫁出去的女儿。又按辈份分为aqhuhuqmoq和aqhuhuqssaq,前者即父辈出嫁女,后者为子辈出嫁女。
    3 百衲衣Peilbial由窝拖布玛陈其脚提供。
    1 编辑委员会.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25页.
    2 杨六金.云南与中南半岛民族研究.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第2页.
    3 红石和黑石的岩洞.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2.第241页.
    1 张牛朗等演唱.赵官禄等搜集整理.十二奴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54页.
    1 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整理.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47、51、215页.
    2 李绍先.杜宁“移治郫邑,或治瞿上”考论.文史杂志2007(2).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段注.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
    4 哲赫.三星堆果真是哈尼人创造的吗.云南日报.2008.2.1
    1 应骥.巴人源流及其文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第2、3页.
    2 童恩正著.古代的巴蜀.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第47页.
    3 李绍明.说“邛”与“邛竹杖”.四川文物.2002(1)
    4 童恩正著.古代的巴蜀.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第47页.
    5 佟健华、薛春雷.从《御题棉花图》论棉花的功益和种植起源.农业考古.2005(3)
    6 李璠.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 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整理.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第93页.
    2 毛佑全.哈尼族奕车女子的人生礼仪.红河县文史资料(第五辑).2001.第34页.
    1 王彪.泰北山地民族服饰审美初探——以阿卡民族服饰为例.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2 孙琦.云南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36页.
    3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31页.
    1 孙琦.云南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36页.
    2 缅花戚哩.哈尼俗语.指一目所及的地域.
    3 朱小平演唱.史军超等整理.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15、121页.
    4 汪宁生.中国西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5 秦立凯.先秦两汉时期西南铁器的传播与发展[硕士毕业论文].西南大学.2006.
    1 苏奎、尹俊霞.试论西南地区的三叉格铜柄铁剑.四川文物.2005年第2期.
    2 李力路、Steven D Lord.试论《哈尼阿培聪坡坡》所载各迁徙阶段的历史分期.红河学院学报2008(6).
    3 叟族与昆明族既共同出自氐羌而又交错居住在一起,以后逐渐分化融合,分别成为近代彝、哈尼、拉祜、傈僳、阿昌、景颇等兄弟民族。
    4 经昆明迁至红河两岸的哈尼先民是后来形成今红河州哈尼人的核心集团;从洱海直接进入元江流域的哈尼先民是后来形成西双版纳一带“雅尼”支系、东南亚“阿卡”人的核心集团。
    1 袁姝丽.论四川藏族服怒的腰带装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0).
    2 嘉绒藏族腰带由四川茂县嘉绒藏族杨华珍女士提供;戈奎,系绿春县乡镇之一,帕案由嫁入窝拖布玛的戈奎哈尼女子陈初秋提供。
    3 张昌富.嘉绒藏族的服饰艺术.西藏艺术研究.1998(4).
    4 访谈人:杨华珍,女,四川茂县嘉绒藏族。访谈时间:2009年2月19日。访谈地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现场。
    5 对丧葬银饰琢窝、吾穆的简考见附录九;对长衣的考证文中略有提及;对蕨纹、犬齿纹、三角纹和梨花绣的考证有待深入研究。
    1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221页.
    2 白永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第75页.
    1 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 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59、248、20页.
    2 沈海梅.文化中心主义下的西南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3).
    1 张原.对《华夏边缘》的几点评论.西北民族研究.2008(2).
    2 邢莉.中国女性民俗学.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第2、4页.
    3 白永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1]邢莉.中国女性民俗文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5.
    [2]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王明珂.华夏边缘一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周大鸣.中国的族群与族群关系.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6][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郑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德]扬·阿斯曼(Jan Assmann).文化记忆.1997.
    [9][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0][法]巴特.符号学美学.董文学、王葵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1][美]詹姆斯·克利德福、乔治·E·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诗学与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13][美]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15]邓启耀.衣装秘语——中国民族服饰文化象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16]邓启耀.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7]白庚胜.色彩与纳西族民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8]孙琦.云南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
    [19]张英.西南彝族服饰文化历史地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0]杨『F文.苗族服饰文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1]杨昌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22]史军超.哈尼文学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23]调查组.哈尼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4.
    [24]编辑委员会.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
    [25]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6]编纂委员会.绿春县县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27]编篡委员会.元江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3.
    [28]编篡委员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辞典.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29]编纂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哈尼族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0]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31]方国瑜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32]章恩正著.古代的巴蜀.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33]应骥.巴人源流及其文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4]毛佑全、李期博.民族知识丛书·哈尼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35]毛佑全.哈尼族文化初探.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36]杨忠明.西双版纳哈尼族史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37]史军超.哈尼族文化大观.昆明:云民族出版社.1999.
    [38]王清华.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39]云南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编.哈尼族文化论丛(第二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40]云南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哈尼族文化论丛(第三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41]杨知勇.西南民族生死观.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42]杨六金.云南与中南半岛民族研究.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
    [43]程志方、李安泰.云南民族服饰.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44]施惟达、段炳昌编著.云南民族文化概说.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45]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翻译.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46]张牛朗等演唱、赵官禄等整理.十二奴局.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47]赵呼础等演唱、李期博等整理.斯批黑遮.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
    [48]王『F芳主编.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北京:中国民问文艺家出版社.1990.
    [49]白祖额、白碧波.哈尼朵阿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
    [50]施达、阿海译.雅尼雅嘎赞嘎.昆明:云南人出版社.1992.
    [51]阿海、岩温扁.哈尼族古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52]李七周、赵呼础演唱.李期博等翻译.哈尼求福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53]白碧波、李克忠、白祖额.哈尼族礼仪习俗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54]杨倮嘎演唱、卢朝贵等整理.阿妈去世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55]白们普等演唱.卢保和等翻译整理.都玛简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56]绿春县政协.绿春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红文新内资字(96)第39号.
    [57]毛佑全.哈尼族奕车女子的人生礼仪.红河县文史资料(第五辑).2001.
    [58]白克仰.红河哈尼族文化调查.红新出[2006]准印字第244号.
    [1]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社会科学.1980(1).
    [2]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昆明上马村五台山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3).
    [3]接子歌.山茶.1987(6).
    [4]杨万智.哈尼族服饰中的神性意识.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4).
    [5]邓启耀.神话及思维功能散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1).
    [6]林继富.藏族白石崇拜探微.西藏研究.1990(1).
    [7]林继富.藏族原始文化中的海洋文化色彩.文化论坛.
    [8]李期博.哈尼族民间神祗浅析.边疆文化论丛.1991年(3).
    [9]杨万智.从象形符号看哈尼族巫意识的特点.边疆文化论丛.1991(3)
    [10]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文物.1992(7).
    [11]李宣林.哈尼族的历史渊源及社会发展.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3).
    [12]李崇新.《穆天子传》西行路线研究.西北史地.1995(2).
    [13]毛佑全.哈尼族历史源流及其南迁活动.玉溪师专学报.1996.(3).
    [14]朱文旭、李泽然.哈尼族祖居地考.思想战线.1998.(2).
    [15]张昌富.嘉绒藏族的服饰艺术.西藏艺术研究.1998(4).
    [16]易谋远.论“昆”和“尼"是彝族的古代两大族称.贵州民族研究.1998(1).
    [17][韩]崔昌源.中国古代丧葬仪礼结构之分析.内蒙古师大学报.1999(6).
    [18]蓝达居.历史人类学简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1).
    [19]史军超.论“和夷”—兼及哈尼族历史文化渊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9).
    [20]蔡华.试论西王母与道教、彝族的关系.贵州民族研究.2002(4).
    [21]陈佐邦.“西王母国”再考.柴达木开发研究.2002(3).
    [22]李绍明.说“邛”与“邛竹杖”.四川文物.2002年(1)
    [23]邢莉.葫芦.母体的象征.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6).
    [24]何正廷.侬智高率部落籍元江行踪考.广西民族研究.2003(2).
    [25]彭兆荣.论民族作为历史性的表述单位.中国社会科学.2004(2).
    [26]白永芳.哈尼族女性头饰及其象征.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27][德]扬·阿斯曼.有文字的和无文字的社会——对记忆的记录及其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6).
    [28]马莉.历史构建中的民族历史和社会记忆.甘肃理论学刊.2005(9).
    [29]袁姝丽.论四川藏族服怒的腰带装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0).
    [30]苏奎、尹俊霞.试论西南地区的三叉格铜柄铁剑.四川文物.2005(2).
    [31]陈征平.战国秦汉时期云南的商品经济与货币形态发展.学术探索.2005(3).
    [32]佟健华、薛春雷.从《御题棉花图》论棉花的功益和种植起源.农业考古.2005(3).
    [33]李泽然.从语言学解释哈尼族的族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3).
    [34]黄绍文.哈尼族文化源地.红河学院学报.2005(10).
    [35]秦臻.隐秘的祭祀.一个哈尼族个案的分析.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
    [36]黄晓晨.文化记忆.国外理论动态.2006(6).
    [37]洪敏华.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图案造形分析与设计运用.艺术研究.2006年.
    [38]苏小燕.凉山美姑彝族新娘盖头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装饰.2006(9).
    [39]韦淑珍.社会记忆理论综述.财经界.2007(4).
    [40]李绍先.杜宇“移治郫邑,或治瞿上”考论.文史杂志2007(2).
    [41]段渝.先秦川西高原的氐与羌.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42]王彪.泰北山地民族服饰审美初探—以阿卡民族服饰为例.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7).
    [43]张原.对《华夏边缘》的几点评论.西北民族研究.2008(2).
    [44]沈海梅.文化中心主义下的西南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3).
    [45]关传友.论云南哈尼族的竹文化.世界竹藤通讯.2008(5).
    [46]李力路、Steven D Lord.试论《哈尼阿培聪坡坡》所载各迁徙阶段的历史分期.红河学院学报.2008(6).
    [1]曾唯一.关于达布人的族别问题.见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四川省民族研究所.1980.
    [2]史军超.滨海文化与高原文化的嫡裔.载边疆文化论丛(第一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3]邓启耀.金平哈尼族葬礼换装的象征意义.见李子贤、李期博编.首届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4]白学光.试论哈尼族儿歌的审美意义.见中国哈尼学(第一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5]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温江鱼凫村遗址1999年度发掘报告.成都考古发现1999.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白永芳.哈尼族信仰与神话在女性服饰中的物化.见绿春县文联.阿倮欧滨论坛(上).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7]白永芳.丧葬仪式村落人际关系网络的梳理与强化.见邢莉编.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2008.
    [1]王建华、黄荣生.从谱系看哈尼族和阿卡人的形成.第六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2008年.
    [2]哲赫.“哈尼”初考.第六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2008.
    [1]白祖额、李泽然.哈尼族为啥穿黑衣黑裤.云南日报.2000年12月19日.
    [2]周雷.解读“三星堆”的阿卡密码.嘹望新闻周刊.2007年12月20日.
    [3]杨国荣.哈尼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云南政协报.2006年.
    [4]哲赫.三星堆果真是哈尼人创造的吗.云南日报.2008年6月.
    [1][日]山田小李花.从服饰文化看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变化——以哈尼族服饰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1999.
    [2]白永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3]谭洋洋.哈尼族服饰图案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李伦.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民族民间工艺设计艺术学硕士论文.
    [4]安丽哲.从“遗产''中解读长角苗服饰文化.[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1 糯比也记作“罗比”、“路弼”等;糯美也记作“糯美”、“罗缅”等;果活也记作“国活”、“各活”等:果作也记作“各作”、“锅锉”等:觉围也记作“吉维”“者威”等;觉交也记作“吉直”“者着”等.
    2 编写组.哈尼族简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1 也写作“戈”、“依戈”、“卡戈”.
    2 杨六金.云南于中南半岛民族研究.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
    1 李泽然.从语言学解释哈尼族的族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 绿春县政协.绿春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红文新内资字(96)第39号.1997年4月.
    1 主要参考材料——史军超.哈尼族文化大观.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37.杨六金.云南与中南半岛民族研究.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4.80、90、99页。
    无编改内容
    无编改内容
    无编改内容
    无编改内容
    无编改内容
    1 “思”(sil)为黄色.“禾”(hoq)为饭.这里将糯米饭也叫“禾”.“禾思思”即将糯米饭染成黄色.大寨陈氏、李氏、石氏哈尼人过此节.
    2 “布”(bu)为寨子.“德”(dei)为田.“龙”(laoq)为增多.“互”(huvq)指向上天或神灵祈福.“布龙德龙互”意即为寨子及田地向上天或神灵祈福.据说此日出生的人最有福气.
    3 “苦扎扎”俗称“六月年”.
    无编改内容
    无编改内容
    无编改内容
    无编改内容
    1 鲁牛祭,在阿倮欧滨后一轮属牛日,祭献碑多河边的石牛。“鲁”,即石头;“牛”同牛。当地有耕牛化为石牛的古老传说。联合祭祀十三村落即分布在阿倮欧滨与鲁牛之间。
    无编改内容
    无编改内容
    1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昆明上马村五台山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3期.
    2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文物.1992年第7期.
    3 周雷.解读“三星堆”的阿卡密码.嘹望新闻周刊.2007年12月20日
    4 朱小和演唱、史军超等整理.哈尼阿培聪坡坡.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214页.
    1 李崇新.《穆天子传》西行路线研究.西北史地.1995年第2期.
    2 陈佐邦.“西王母国”再考.柴达木开发研究.2002.第3期.
    3 蔡华.试论西王母与道教、彝族的关系.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