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研究论文采用综合归纳的方法,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生态工程及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出发,运用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全面了解掌握前人研究成果,和本领域研究现状、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以笔者多年从事林业建设管理工作中积累的数据和资料为对象,结合文献资料,回顾分析甘肃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实践,剖析工程建设过程,总结工程建设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自然环境、计划管理、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建设模式、技术体系、以及建设观念和思路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甄别存在的问题,研究工程建设战略目标的可行,探讨解决问题、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的策略和措施。
     研究分析认为,在甘肃省五十余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践中,主要经验有12条:广泛宣传,提高认识;领导重视,保障得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行全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一盘棋战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完善机制,大力倡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严格检查确保质量;靠实责任从严管护;重视各项措施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注意适地适树;细致整地,就地育苗;“三季”造林。主要教训有:树种选择不当;规划设计比较粗放,实施仓促;没有及时解决好林牧矛盾、林权、管护等问题,给工程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8点: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灾害气候频繁,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影响严重;天然林等现有植被的保护任务艰巨;树种单一、适地适树问题突出;关键造林技术仍未彻底解决,林分稳定性问题依然存在;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水平粗放;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科技成果储备不足和科技支撑不力。
     研究结果认为,甘肃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战略目标和布局是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甘肃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和三大高原的交汇之处,腾格里、巴旦吉林、库姆塔格三大沙漠环列省境北缘,是全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同时又是全国生态建设的难点地区和生态建设积累经验的重要地区,是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前沿阵地,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并通过工程建设在全社会树立起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观念,这是甘肃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提出5项策略:(1)深入细致地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和模式,及时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去。(2)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大力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弘扬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二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三是实施必要的生态移民;四是加强管理职能,规范政府行为;五是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六是创新机制,组建专业队伍。(3)科学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一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二是改变传统经营思想与模式,加强对现有植被的保护力度;三是要遵循植被分布规律设计合理的林草植被;四是在选择造林树种要做到适地适林;五是要综合考虑自然的历史变化;六是要注意乔灌草复层混交提高植被的稳定性;(4)提高科技含量,要强化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示范区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5)因时而变,及时调整年度任务,要根据气候条件的年际变化,特别是半干旱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及时调整年度任务,以免在气候条件不利年份强行植树造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This thesis reviews and analyses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in Gansu, dissects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ums up the human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political environment, natural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technical system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drew from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xamines and distinguishes the problems, investigates the feasibility of strategic targe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es the measures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develop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through utilizing the measure of general conclusion and though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ic theorie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forestr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of ecology, forestry and ecological control, and data and materials accumulated from the author’s working experiences for many years.
     The author analyses that during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in Gansu for 50 years, there is 12 pieces of experience as following: wide awareness, leaders’attention, 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measures development, system improvement, combinatio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and people’s production, strict inspection, developing responsibility, combination and operation of all measures, suitable plants in suitable sites, and“three-season”planting. The main lessons are as following: unsuitable trees selection, unsuitable planning, contradictions of forestry and farm grazing, problems occurred in forest rights, and etc. The main problems occurred are as following: low survival and preservation rate, frequent disaster, hard task for present vegetation protection of natural forest, singleness of tree species, lack of key technique of plantation, low management level, lack of financial distribution and technical support.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strategic targets and overall arrangements of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in Gansu are suitable and feasible. Gansu, locat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three natural regions and three plateaus of the state, is one of majo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vinces of the state and is surrounded by three dresent of Tenggeli, Badanjilin and Kumutage. Meanwhile, Gansu is the important region of accumulating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the state. Where the shoe pinches of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in Gansu i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ecological service.
     Five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as following: 1, to sum up the experience, lessons and models; 2, to create the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which includes the awarenes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state, control of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eople’s quality,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ntroduction of social funds, system development; 3, scientific planning, which includes that one is combinatio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forestry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econd is change of traditional management thought and models, third is suitable planning of vegetations, forth is suitable plants in suitable sites, fifth is consideration of historical natural change, and sixth is stability of mixed vegetation;4, to develop the technical contents; 5, to adjust the annual task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climate, especially the change of precipitation in semi-drought area.
引文
1 六大林业工程全部启动[N].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EC-c/182234.htm.
    2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N].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3/content_62358.htm.
    3 甘肃省委、省政府. 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http://www.148online.com/law/showlaw.asp?id=853757135961014037.
    4 马世骏. 生态工程——生态系统原理的应用[J ]. 生态学杂志. 1983(4):20~22.
    5 马世骏. 马世骏文集[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年.
    6 李世东. 世界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及其启示[J]. 林业经济. 2001(12):46~50.
    7 Q in P (钦佩). E cology eng ineering ( in Ch inese). N anjing U niversity Publish ing House, Ch ina, 1998.
    8 李世东, 翟洪波. 世界林业生态工程对比研究[J]. 生态学报. 2002, 22(11):1976~1982.
    9 M itsch, W J and Jo rgensen S E. E colog ical eng ineering. W iley Interscience, N ew Yo rk, U SA , 1989.
    10 颜京松, 王如松. 近十年生态工程在中国的进展[J]. 农村生态环境. 2001, 17(1):1~8,20.
    11 王如松. 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M]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年.
    12 马尚英. 甘肃林情与科学发展[M]. 兰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年 7 月第 1 版.
    13 孙振声编著. 白话易经[M]. 台北:星光出版社. 1981 年 9 月第 1 版.
    14 诚举,胡兴文,蔡莉译注. 华夏文化经典宝库——管子[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3 年 4 月第 1版.
    15 王礼先. 林业生态工程[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年.
    16 马世骏, 王如松. 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 1984, 4(1):1~9.
    17 马世骏. 加强生态建设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J].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87(3):2~5.
    18 汪敏, 颜京松, 吴琼等. 生态工程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14(5):120~124.
    19 范志平, 关文彬, 曾德慧等. 农田防护林人工生态工程的构建历史与现状[J]. 水土保持学报. Vo l. (4), 49~54.
    20 李世东. 世界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及其启示[J]. 林业经济. 2001(12), 46~50.
    21 赵望秦,张艳云,杨军注译. 白话国语[M].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8 年 5 月第 1 版.
    22 佚名. 周礼[M]. http://www.guoxue.com/jinbu/13jing/zhouli/zl_ML.htm.
    23《甘肃省志?林业志》编委会. 甘肃省志?林业志[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24 马世骏. 生态规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J]. 环境科学学报 1981,1(1):95~100.
    25 马世骏. 经济生态学原则在工农业建设中的应用[J]. 生态学报. 1983,3(1):1~4.
    26 王如松. 生态健康的科学内涵和系统调理方法[J]. 科技导报. 2005,23(3):4~7.
    27 王如松. 生态环境内涵的回顾与思考[J] 科技术语研究. 2005,7(2):28~31.
    28 欧阳志云,王如松.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价值与可持续发展[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2(5):45~50.
    29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64.
    30 范志平,李法云,姜凤歧. 类林业生态工程防护体系及其生态环境价值的经济评价[J]. 防护林科技. 1996(1):27~30.
    31 万志芳, 蒋敏元. 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经济计量的理论和方法研究[J]. 林业经济. 2001(11):24~27.
    32 郎奎建,李胜,殷有等. 林业生态工程 10 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理论和方法[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0,28(1):1~7.
    33 吴晓刚,燕爱玲. 林业生态工程体系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 2005,(1):20~22.
    34 鞠洪波. 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工程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3,18(1):56~58.
    35 朱兆金. 林业生态工程技术体系[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0,2(1):27~31.
    36 邹天福. 甘肃省林业生态工程监理机制的探讨[J]. 甘肃林业科技 , 2003,(02):44~46.
    37 陈治斌.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监理方案初探[J]. 陕西林业科技. 2003(4):81~86.
    38 张岁平. 林业生态工程监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 硕士论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4-04.
    39 宋俊山,杨旗. 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管理技术初探[J]. 森林工程. 2004(1):22~23.
    40 丰开桥. 崛起的绿色屏障——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综述[J]. 国土绿化. 1998(4):3~6.
    41 李世东.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 50 年[J]. 森林与人类. 1999(10):10~11.
    42 李世东. 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世纪回顾与展望[J]. 世界环境. 1999(4):39~40,38.
    43 汪敏,颜京松,吴琼等. 生态工程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4(5):120~124.
    44 王智平. 论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经济概念与原则[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1993,9(3):191~194.
    45 董冶,周梅英,侯丽君. 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因子与发展策略[J]. 防护林科技. 2000(2):50~52.
    46 王兆君. 关于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协同运行的思考[J]. 林业经济 2001(1):40~45.
    47 张志达,李世东,陈应发.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J]. 防护林科技. 2000,(1):31~35,65.
    48 王嘉发. 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 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46~48.
    49 田治威. 关于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经济活力问题的思考[J]. 林业经济. 1995(5):25~27.
    50 许传德,郑洪生,邵侠. 对下世纪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思考[J]. 防护林科技. 1999(4):45~47.
    51 江泽慧.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J]. 林业科学研究. 1999,12(5):447~451.
    52 周跃,朱云海,王宏斌等. 对长江上游林业生态工程产业化的思考[J]. 生态经济. 2001(11):1~4.
    53 周立江. 长江三峡库区及上海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途径及对策分析[J]. 四川林勘设计. 1998(2):1~11,62.
    54 洪雪,杨清福,张光华. 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防护林科技. 2006(5):52~53.
    55 胡莽,胡文杰,王刚. 试论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防护林科技. 2003(4):30~31.
    56 胡建忠 浅谈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J]. 人民黄河. 2001,23(1):24~28.
    57 刘学成. 河南省生态防护工程现状及对策[J]. 防护林科技. 2004(3):24~25,30.
    58 姜凤歧,周新华. 辽宁省主要农业自然灾害防御对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框架[J]. 应用生态学报. 1993,4(2)203~209.
    59 张继义,赵哈林. 黑河中游绿洲林业生态工程体系框架设计[J]. 水土保持通报. 2003,17(6):44~46,50.
    60 王晓辉,王晓明,朱德柱. 黑河地区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3,31(3):57~58.
    61朱丽辉,王巨斌,柴艳. 关于科尔沁沙地生态工程建设的探讨[J]. 防护林科技. 2006,(1):89~90.
    62 赵鲁平. 张掖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战略研究[J]. 甘肃科技. 1997(3):10.
    63 伍光和, 江存远. 甘肃省综合自然区划[M ].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兰州. 1998 年 6 月.
    64 马尚英. 让绿色托起陇原[M ].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
    65 雒鸣岳. 甘肃干旱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C]. 干旱地区农业的基本出路探讨——甘肃雨水集流研究论文集. 甘肃省水利厅(内部资料) 兰州:1996 年 9 月.
    66《甘肃森林》编辑委员会. 甘肃森林[M]. 甘肃省林业厅内部发行. 1998 年.
    67 李嘉珏, 于洪波. 甘肃黄土高原立地分类与适地适树[M ].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年
    3 月.
    68 吴征镒, 周浙昆, 李德铢等.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 云南植物研究. 2003,25(3):245~257.
    69汤彦承. 中国植物区系与其它地区区系的联系及其在世界区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 云南植物研究. 2000,22(1):1~26.
    70 李志荣, 田刚. 甘肃省情知识简明读本[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7 月
    71 苏荣. 在中共甘肃省十届九次全委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甘肃日报. 2005,12,28.
    72 梅建波. 甘肃省封山育林的探索与实践[J]. 甘肃林业科技. 2006, 31(1)65~68.
    73 胡莽, 胡文杰, 王刚. 试论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防护林科技. 2003(4):30~31.
    74 秦大河主编.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综合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2.
    75 周晓峰.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基本观点和植被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 林业科学. 2001, 37(6):101~108.
    76 张力小, 何英. 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的政策有效性评析[J]. 林业科学. 2002, 38(1):132~137.
    77 董冶, 周梅英, 侯丽君. 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因子与发展策略[J]. 防护林科技. 2000(2):50~52.
    78 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办公室. 退耕还林经济效益型典型模式 60 例[M]. 2003 年 8 月.
    79 许苏民. 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是不同文化类型的基本内核[J]. 新华文摘. 1987(1):183.
    80 张载(宋). 正蒙[M]. http://guji.artx.cn/Article/7684.html.
    81 国家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末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N]. http://gzzlyj.51.net/tz/wcnrstjy.htm.
    82 传红. 多元思考 常谈常新——“科学与人文研讨会”侧记[N]. 科技日报. 2003 年 7 月 18 日.
    83 王利,梁娟. 秦岭野生大熊猫竹林遭外来树种落叶松“蚕食”[N].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uanjing/382880.htm. 新华网 2003 年 8 月 8 日.
    84 黄微. 值得关注的“绿色沙漠”[N].光明日报. 2004 年 3 月 18 日.
    85 章诗同注. 荀子简注[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年 7 月第 1 版.
    86 王莉. 甘肃省正式启动《西部绿化行动》[N]. 甘肃日报. 2006 年 12 月 15 日第 5 版.
    87 中国绿化基金会甘肃省分会. 《西部绿化行动》甘肃实施方案[N]. 甘肃日报. 2006 年 12 月 16日第 2 版.
    88 甘肃省林业厅. 关于在全省重点区域实施封山禁牧的意见[J]. 甘肃林业[J]. 2004,(2)4~6.
    89 梁一民,侯喜录,李代琼. 黄土丘陵区林草植被快速建造的理论与技术[J]. 水土保持学报. 1999(3):2~6,23.
    90 刘新民,赵哈林,徐斌. 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综合研究[M].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年 10月
    91 竺可桢.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 考古学报. 1972(1):2~23.
    92 洪业汤,王志国等. 6000 年干旱降水的变化及未来趋势[C]. 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二〇〇〇年学术年会文集.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年 9 月
    93 李平日,崔海亭,谭惠忠等. 广东全新世埋藏树木研究[J]. 热带地理. 2001,21(3):195~197.
    94 史念海. 历史时期森林变迁的研究[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8(1):1~17.
    95 周佩华, 刘炳武, 王占礼等.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特点与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J]. 1991(5):28~33.
    96 贺庆棠. 气候变化与中国荒漠化防治[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23(5)
    97 S. H. 斯波尔, B. V. 巴恩斯著, 赵克绳, 周祉译. 森林生态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2年 3 月.
    98 王义凤等.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99 梁一民等. 吴旗飞机播种建造草灌植被的试验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1981 ,1 (1) :41~50.
    100 侯喜录等.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及效益分析.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1991 (14) :124~132.
    101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 孙子兵法新注[M]. 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 1 月第 1 版.
    102 行不择路. 龙与凤的起源——理解中华文明廿九[J]. http://blog.163.com/jjwang989/blog/#.
    103 行不择路.多事之秋,中国人的最愁——理解中华文明系列之二[J]. http://blog.163.com/jjwang989/blog/#.
    104 甘肃省林业厅. 甘肃省政府发布全省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N]. http://www.forestry.gov.cn/subpage/content.asp?lm_Tname=lyyw&lmdm=3025&f_lmname=%D7%A8%CC%E2%B1%A8%B5%C0&id=247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