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中的网民心理与网络舆论引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公共舆论的组成部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在当今社会受到空前高的关注度。网络舆论的形成离不开网民的参与,网民在网络中的心理呈现对网络舆论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网络中网民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的在网络中进行舆论引导。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舆论以及网络舆论的定义,并简述它们的发展历史,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对传统媒体中的舆论和网络媒体中的舆论从理论上做简要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则对传统媒体中和网络媒体中的传受关系进行分析对比,传统媒体由于传播方式上的单一性和网络媒体中便捷的双向交流使得传播过程有所不同,并指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共性在于,传播对象无论面对哪种媒体信息,都会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信息解读;文章的第三部分分析了网民在使用网络时的不同心理特征,主要从网民的匿名心理、自我角色的认同、选择性心理、宣泄与消遣心理进行分析,网民在网络中所具备的这些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在网络社区中的行为,并对网络舆论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这些心理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网民的从众心理行为;文章的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网络中的从众心理,分别对网络舆论研究的两种理论倾向进行了简要分析,文章认为网络中群体规范所带来压力较弱,因此,这种心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从众现象;文章的第五部分从如何对网络舆论中的网民进行舆论引导以及政府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公信力的树立做了简要分析。
As part of the public opinion to influence public opinion,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social to be subjected to a very higher concern nowadays. The forming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ans not get away from the netizen's participation, their participation in a network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public opinion has a critical implications. The network user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that can still better in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This paper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to give a definition about th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networks, and introduces their history, absorbed in study on the basis of the fruits of predecessors, the traditional medium public opinion and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ory to make a brief analysi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media and traditional network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analysis by contrast, traditional media to transmit mode and a network of two-way communication that the diffusion process,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media and the network have a similar point that the object matter to which the media and information on his way to understand the reading; The third section analyzes the user when using the network from the psychological feature mainly from an anonymous user psychology, identity psychology and role selected, analysis and fun out of mind, the net-user on the network in which the psychological feature to some extent, affect them in a network of community, and network formed a variety of public opinion; The fourth part of the article mainly analyses the conformist mentality, each of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tudy the two theories to a brief analysis, specification consider that pressure brought about by the internet community is weak, therefore, this kind of mental state from the strict sense means a phenomenon of the conformist; The fifth part from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conformist mentality guidance a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network of public credibility of the guide set a brief analysis.
引文
①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46页。
    ②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4月版。
    ③柳珊、朱璇,《“批判性受众”的培养——德国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培养的传统、实践与理论范式》,《新闻大学》,2008年第三期。
    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1月,第10页。
    ①吴茂华,《被压倒的理性——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西斯群众心理学>》,《书屋THE STUDY》,2004年第9期,第58页。
    ②温汉华,《受众的从众心理与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新闻采编》,2007年第1期。
    ③威尔海姆·赖希,《法西斯群众心理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④埃米尔·迪尔凯姆, 《自杀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12月版。
    ⑤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①周宏刚,《沉默不再扩散——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变迁》, 《东南传播》,2006年第5期。
    ②郭光华,《论网络交往中“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局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11月,第31卷第6期,第103页。
    ③马学清,《“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375—378页,
    ④刘海龙,《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5期,第62—67页。
    ⑤同上。
    ①程洁、张健,《网络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②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③赵志立,《构建和谐社会与网络传播》,http://www.100xwcb.com/HP/20101208/OTD282606.shtml.
    ④王运宝,《网络舆论引导“策”》,《决策》,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7-22/1138182739346.shtml。
    ⑤汪文正,《关于网络舆论引导的探讨》,秦楚网,http://www.10yan.com/html/CenterNews/fzlt/2009-11/16/100835591_4.html.
    ①金兼斌:《网络舆论调查的方法和策略》,《新闻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7年10月,第35页。
    ②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第47页。
    ①陈力丹:《从舆论导向视角看舆论的基本要素》,《新闻大学》,1997年秋季号。
    ①田发伟:《崛起中的中国网络媒体——现代传播评论圆桌会发言摘要》,《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②蒋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学术论坛》,2000年第5期,第139页。
    ③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7页。
    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5年7月。
    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1月。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1月,第10页。
    ①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84页。
    ②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版,第129页。
    ①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版,第130页。
    ①柳珊,朱璇,《“批判型受众”的培养——德国青少年媒体批判能力培养的传统、实践与理论范式》,《新闻大学》,2008年第三期。 ①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版,第131页。
    ②同上。
    ③护士发微博抱怨深夜收尸 盼病人等其下班后再死:http://comment.news.163.com/news_shehui7_bbs/6TKNINJM00011229.html。
    ①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7页。
    ②N.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267页。
    ①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版,第131页。
    ①德勒兹、伽塔利,《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PENGUIN GROUP,2009年5月版。
    ②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132页。
    ③James,W,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第190页.
    ①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版,第133页。
    ①张国良,《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221页。
    ①埃米尔·迪尔凯姆, 《自杀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12月版。
    ②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8页。
    ①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①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344页。
    ①刘海龙,《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5期,第62-67页。
    ②马学清,《“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375—378页。
    ①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传媒的四种理论》戴鑫译,展江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36页。
    ②李一,《网络行为失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92页。
    ①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7页。
    ①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新华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58页。
    ①张建珍,吴海清,《消费你的爱情和脸蛋——由<流星花园>看偶像剧》,《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2004年,第167页。
    ①杭州飙车案胡斌被疑替身出庭法院称无稽之谈:http://comment5.news.qq.com/comment.htm?site=news&id=20001143。
    ②胡斌替身案:越是信任危机越需小心质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7/31/content 11801606.htm。
    ③连玉明,武建忠,《中国舆情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146页。
    ①《社会矛盾新警号:“无直接利益冲突”苗头出现》,《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10月17日,http://news.net.com/legal/2006-10/17/content_5212824.htm。
    [1]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柳珊.朱璇. “批判性受众”的培养——德国青少年媒介批判能力培养的传统、实践与理论范式[J].新闻大学.2008,(3).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1.
    [4]吴茂华.被压倒的理性——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西斯群众心理学》[J].书屋THE STUDY,2004, (9);58.
    [5]温汉华.受众的从众心理与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J].新闻采编,2007,(1).
    [6]周宏刚.沉默不再扩散—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变迁[J].东南传播,2006.
    [7]郭光华.论网络交往中”沉默的螺旋”假说的局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
    [8]马学清.“沉默的螺旋”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中表现方式的差异[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
    [9]刘海龙.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J].国际新闻界,2001,(5);62—67。
    [10]程洁.张健.网络传播学[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11]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12]金兼斌.网络舆论调查的方法和策略[J].新闻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7,(10);35.
    [13]陈力丹.从舆论导向视角看舆论的基本要素[J].新闻大学,1997年秋季号.
    [14]田发伟.崛起中的中国网络媒体——现代传播评论圆桌会发言摘要[J].国际新闻界,2000,(6):49.
    [15]蒋友.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J].学术论坛,2000,(5):139.
    [16]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5.
    [18]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9]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2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2]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3]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4]张建珍.吴海清.消费你的爱情和脸蛋——由《流星花园》看偶像剧[J].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2004;167.
    [25]连玉明.武建忠.中国舆情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46.
    [26]黄俊瑛.网络文化与大众传播[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7]雷健.网络传播[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8]常庆.浅谈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29]刘伯贤.主导性:大众传播媒介的灵魂——对“受众中心论”的再思考[J].学术论坛,2005.
    [30]尹瑞平. “范跑跑事件”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解析[J].东南传播,2008,(10)
    [31]余利花.试论互联网中的“沉默的螺旋”[J].当代传播,2005.
    [32]谢新洲.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2003.
    [33]姚珺.互联网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4]夏志梅.彭光芒.网络空间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局限性[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5]刘建明.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J].现代传播,2002.
    [36]蒋宇. “沉默的螺旋”与网络传播[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7]王美岭.“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空间是否消失[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38]翁杨.永不沉默的螺旋——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与不平衡的传播生态[J]. 当代传播,2006.
    [39]侯桂红.从众心理现象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
    [40]徐阿根.从众心理与逆反心理之比较分析[J].大学时代,2006,(06)
    [41]董秀成.论大众传播中的受众逆反心理[J].新闻传播研究,2007,(4)
    [42]常松.网络时代大众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J].新闻战线,2009,(7)
    [1]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2]威尔海姆·赖希.法西斯群众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古斯塔夫·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
    [6]N.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7]James. W. 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 [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8]雪莉·特克尔.屏幕上的生活:互联网时代的认同[M]New York:Touchstone,1997.
    [9]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戴鑫译,展江校.传媒的
    四种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赵志立.构建和谐社会与网络传播:http://www.100xwcb.com/HP/20101208/OTD282606.shtml 。
    [2]王运宝.网络舆论引导“策”: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7-22/113818273934_6.shtml 。
    [3]汪文正.关于网络舆论引导的探讨:http://www.10yan.com/html/CenterNews/fzlt/2009-11/16/100835591_4.html。
    [4]护士发微博抱怨深夜收尸 盼病人等其下班后再死:http://comment.news.163.com/news_shehui7_bbs/6TKNINJM00011229.html。
    [5]江苏泰州发现明代不腐女尸 睫毛等清晰可见:http://comment.news.163.com/photoview_bbs/PHOTOD 11000100AP.html。
    [6]杭州飙车案胡斌被疑替身出庭法院称无稽之谈:http://comment5.news.qq.com/comment.htm?site=news&id=20001143。
    [7]胡斌替身案:越是信任危机越需小心质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7/31/content_11801606.htm。
    [8]社会矛盾新警号:“无直接利益冲突”苗头出现[J].瞭望新闻周刊,2006.http://news.net.com/legal/2006-10/17/content_5212824.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