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长篇世情小说交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交友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说作为原形再现生活的文学样式,自然也广泛表现了交友问题。本文首先对友伦的文化传统做了梳理与阐释,并概略描述了中国文学特别是古代小说对交友问题的书写。然后以《金瓶梅》、《儒林外史》、《歧路灯》三个小说文本为重点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明清长篇世情小说中的交友问题。文章分为七个部分。引言分析了小说创作重视交友题材而小说研究对此没有给予应有重视这一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作了界定和说明。第一章论述了友伦的文化传统和交友问题的小说书写两大问题,分别从哲学理论和文学理论两方面为后文讨论明清长篇世情小说中的交友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节从朋友的演化和特征、朋友的价值、朋友的选择、朋友相处之道等方面来阐述友伦的文化传统。第二节从交友问题的文学书写和交友问题的小说表现两个方面论述了文学尤其是小说对交友问题的表现。第二章论述了《金瓶梅》中的交友问题,从商人交友、帮闲交友、妻妾交友、官员交友等方面来阐述市侩社会中的各色交友。具体来说,商人交友展现了金钱的魔力和虚幻,帮闲交友展现了一种卑劣的生存方式,妻妾交友成为一夫多妻制度下的争宠手段,官员交友成为变相的结党营私和钱权交易。第三章论述了《儒林外史》中的交友问题,分析了科举环境中的文人交友状况。一方面分析了科举环境中文人交友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则分析了文人对理想交友的探求,重点探讨了功名富贵对友伦的冲击。第四章论述了《歧路灯》中的交友问题,分析了交友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关系。以谭绍闻为例,分析了交友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特殊影响。通过对谭家父子交友状况的对比分析,总结出正己、审交、慎处是青少年交友应该遵循的三大步骤。第五章从个案讨论回到整体观照,透过世情小说观察明清友伦败坏的状况及所折射的文化异动。第一节总结分析了世情小说凸显明清友伦败坏这一特点。第二节从市侩社会、科举环境、交友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明清友伦败坏的原因。结语指出研究小说中的交友问题不仅具有历史的反思价值,而且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Making friend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society, and it widely exists in the novels. 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ng the problem of making friends in the full-length realistic novel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by analyzing three typical novels--Chin P'ing Mei, The Scholars and Qi Lu Deng. This paper contents seven parts. The preface analyzes the situation that novel creation pays attention to the theme of making friends but novel research ignores it. It also defines and instructions the object of study. Chapter one discusses two questions: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friend ethics and the problem of making friends in the novels. It Lay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ollowing article. 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friend ethics by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riends, the value of friends, how to choose friends and how to make friends. 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making friends in the novels by analyzing how the literature express the problem of making friends and how the novels express the problem of making friends.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making friends in Chin P'ing Mei. It analyzes the different kinds of friends in philistine society, such as how to make friends in the group of Businessmen, hacks, wives and officials. Specifically speaking, Businessmen focus on the money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friends. Hacks think of it as a despicable way of life. Wives think of it as a way to dispute their husbands'love. Officials think of it as a way to struggle for power and money.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making friends in The Scholars. It analyzes how to make friends between scholars in the imperial environment. On the one hand, it analyzes dilemma of making friends in the imperial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analyzes how the scholars looking for the ideal to make friends.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ame and fortune to friend ethics.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making friends in Qi Lu Deng. It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iendship and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Making friends has a special impact in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It summarizes three steps for young people to make friends. The first step is enriching themselves. The second step is choosing friends carefully. The third step is making friends correctly. Chapter five focus on the friend ethics in Ming and Qing society. The first sectio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friend ethics goes bad in Ming and Qing society. The second section analyzes the reason of it by three aspects. The epilogue comes to an conclusion that the study to the problem of making friends not only help to reflect on history, but also help to reflect on contemporary.
引文
①尽管迄今为止对于小说交友题材的讨论为数不多,但参与讨论的研究者们的贡献是不应当忽略的。赵兴勤在《古代小说与传统伦理》一书中,以一节的篇幅讨论“以诚交友与‘小人拨乱’”,指出小说家“在颂扬以道义相交的真诚友谊的同时,又严厉鞭挞那些隐藏在身边的见利忘义、情随境迁的势利小人,表现出作家在结友上‘以诚信为本’、‘善则辅宣之,过则规诲之’的道德观”。王听在《漫谈“三言”“二拍”》一书中,以一章的篇幅探讨“友谊的主题”,具体分析了“三言”中《羊角哀舍命全交》、《吴保安弃家赎友》、《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四篇小说中的朋友主题。尹恭弘在《(金瓶梅>与晚明文化——<金瓶梅)作为“笑”书的文化考察》一书中设专章“从应伯爵、吴典恩看晚明游民文化的势交利合性”。顾鸣塘《(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中的第四章“《儒林外史》所涉及的江南士绅的文化娱乐与交游”,重点探讨了江南士绅与同道人、与戏子、与青楼女子、与僧道人士、与商贾人士之间的交往。硕士论文《(品花宝鉴)中的士优交往状况初探》研究士优(即知识分子与戏曲演员)之间的交往状况,分别从戏剧史、心态史和风俗史三个层面对中晚清燕京地区的士优交往状况进行了系统地论述。硕士论文《(世说新语>所涉僧人、名士交游研究》着眼于僧人和名士的交往,研究他们的交游背景、交游形式和交游影响。论文《论(歧路灯>反映的社会问题》、硕士论文《(歧路灯)教育思想研究》等涉及到了小说主人公的交友状况、作者的交友思想以及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
    ①向楷:《世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①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六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1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第960页。
    ③本文同意朱凤瀚的看法:“‘朋友’一词重点在‘友’,‘友’是一种具体身份。‘朋’在典籍中,有类、群、辈、党等义,‘朋友’连言,实是‘友辈’、‘友类’之义。”文中与朋友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朋友、友、友爱、交友、友伦、朋友关系、友谊。
    ①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
    ②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311页。
    ③(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康诰》,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7-368页。
    ④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为政》,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1页。
    ⑤查昌国:《先秦“孝”、“友”观念研究兼汉宋儒学探索》,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103页。
    ⑥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子路》,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41页。
    ⑦(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滕文公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86页。
    ⑧(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离娄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99页。
    ①指善的友爱。亚里士多德基于三种可爱的事物,即善、令人愉悦、有用,把友爱分为三种: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有用的友爱。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56、258页。
    ③(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万章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25页。
    ④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⑤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卫灵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26页。
    ⑥(战国)荀况著,王天海校释:《荀子校释·大略》(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1页。
    ①(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万章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90页。
    ①(战国)荀况著,王天海校释:《荀子校释·大略》(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1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01-302页。
    ①(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尽心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76页。
    ②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页。
    ③(元)陈澔注:《礼记·学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01页。
    ①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颜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78页。
    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页。
    ③(战国)荀况著,王天海校释:《荀子校释·大略》(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1页。
    ①(古罗马)西塞罗著,徐奕春译:《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7页。
    ②(北齐)颜之推著,程小铭译注:《颜氏家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
    ③(汉)王充著,张宗祥校注,郑绍昌标点:《论衡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页。
    ④(明)高濂:《遵生八笺》,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323页。
    ⑤(古罗马)西塞罗著,徐奕春译:《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4页。
    ①(明)王达:《笔畴》,《丛书集成新编》一四,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86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著,徐奕春译:《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1页。
    ③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季氏》,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49-1150页。
    ④(古罗马)西塞罗著,徐奕春译:《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7页。
    ①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述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82页。
    ②(宋)袁采:《袁氏世范》,《丛书集成新编》三三,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151页。
    ③(战国)荀况著,王天海校释:《荀子校释·子道》(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0页。
    ④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⑤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雍也》,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28页。
    ①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卫灵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06页。
    ②(古罗马)西塞罗著,徐奕春译:《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2页。
    ③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学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0页。
    ④(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滕文公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86页。
    ⑤(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离娄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55页。
    ⑥(东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白虎通义》(中),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98页。
    ⑦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里仁》,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67页。
    ⑧(明)李贽:《论交难》,《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①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颜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77页。
    ②(英)培根著,水天同译:《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15页。
    ③(古罗马)西塞罗著,徐奕春译:《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1页。
    ④(东晋)葛洪著,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笺》(上),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31页。
    ①(德)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34页。
    ①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①陆人龙编撰,陈庆洛校点:《型世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8页。
    ②陆人龙编撰,陈庆洛校点:《型世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90页。
    ①(明)兰陵笑笑生著,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校点:《张竹坡批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以下《金瓶梅》原文皆引自这个版本,不再单独出注,只标明页码。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第1152页。
    ③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三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版,第692页。
    ①谭邦和:《明清小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①孙述宇:《金瓶梅的艺术》,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3页。
    ①石昌渝、尹恭弘著:《金瓶梅人物谱》,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页。
    ①石昌渝、尹恭弘著:《金瓶梅人物谱》,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6页。
    ②田秉锷:《(金瓶梅)人性论》,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③黄吉昌:《(金瓶梅)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136页。
    ①黄吉昌:《(金瓶梅)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163页。
    ①田秉锷:《(金瓶梅)人性论》,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①牛贵琥:《(金瓶梅)与封建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①(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儒林外史》原文皆引自这个版本,不再单独出注,只标明页码。
    ①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①(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47页。
    ②(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47页。
    ①(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84页。
    ②陈美林:《论匡二》,《吴敬梓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48页。
    ③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①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泰伯》,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40页。
    ②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③(韩)吴淳邦:《清代长篇讽刺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页。
    ④(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0-1251页。
    ①(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页。
    ②(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页。
    ①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②(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704页。
    ①(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
    ①(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51页。
    ①(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97页。
    ①(清)李绿园著,栾星校注:《歧路灯》,中州书画社1980年版。以下《歧路灯》原文皆引自这个版本,不再单独出注,只标明页码。
    ②向楷:《世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0页。
    ①(清)孙奇逢:《古人交序》,《夏峰先生集》卷三,《丛书集成新编》六八,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528页。
    ②(明)高濂:《遵生八笺》,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324页。
    ③(明)王达:《笔畴》,《丛书集成新编》一四,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85页。
    ①(明)高濂:《遵生八笺》,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324页。
    ②(清)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6页。
    ③(清)曹雪芹、高鹗著,(清)护花主人、大某山民、太平闲人评:《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6页。
    ④(清)张英:《聪训斋语》卷二,《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17页。
    ①(明)李贽:《朋友篇》,《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2页。
    ①(明)李贽:《论交难》,《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6页。
    ②陈美林:《论(儒林外史)中的势利描写——记念吴敬梓逝世二百五十周年》,《吴敬梓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5页。
    ①(清)张英:《聪训斋语》卷二,《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19页。
    1、(明)兰陵笑笑生著,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校点:《张竹坡批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
    2、兰陵笑笑生著,戴鸿森校点,梦梅斋制作:《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3、齐烟、汝梅校点:《新刻绣像金瓶梅》,齐鲁书社1989年版。
    4、(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5、(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6、(清)李绿园著,栾星校注:《歧路灯》,中州书画社1980年版。
    7、(南朝宋)刘义庆撰,张撝之译注:《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8、(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版。
    9、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0、陆人龙编撰,陈庆洛校点:《型世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1、无名氏原著,赵伯陶校点:《人中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2、李渔原著,崔子恩校点:《绝世名言十二楼》,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3、墨浪子编次,黄强校点:《西湖佳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4、(明)冯梦龙编,顾学颉校注:《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15、(明)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16、(明)冯梦龙编,许政扬校注:《喻世明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7、(清)西周生辑著:《醒世姻缘传》,齐鲁书社1980年版。
    18、(清)曹雪芹、高鹗著,(清)护花主人、大某山民、太平闲人评:《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9、(清)李百川著,侯忠义整理:《绿野仙踪》,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0、(清)吴趼人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1、(战国)荀况著,王天海校释:《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白虎通义》(中),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3、(汉)王充著,张宗祥校注,郑绍昌标点:《论衡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
    4、(东晋)葛洪著,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版。
    5、(北齐)颜之推著,程小铭译注:《颜氏家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7、(宋)袁采:《袁氏世范》,《丛书集成新编》三三,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8、(元)陈潞注:《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9、(明)李贽:《朋友篇》,《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明)李贽:《论交难》,《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1、(明)高濂:《遵生八笺》,巴蜀书社1988年版。
    12、(明)王达:《笔畴》,《丛书集成新编》一四,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13、(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铃点校:《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14、(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15、(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6、(清)张英:《聪训斋语》卷二,《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17、(清)孙奇逢:《古人交序》,《夏峰先生集》卷三,《丛书集成新编》六八,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18、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19、钱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0、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1、查昌国:《先秦“孝”、“友”观念研究兼汉宋儒学探索》,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4、(古罗马)西塞罗著,徐奕春译:《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5、(英)培根著,水天同译:《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6、(德)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7、胡发贵:《儒家朋友伦理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28、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9、石昌渝、尹恭弘:《金瓶梅人物谱》,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0、田秉锷:《金瓶梅人性论》,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31、黄吉昌:《(金瓶梅)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牛贵琥:《<金瓶梅)与封建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田晓菲:《秋水堂论金瓶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4、宁宗一:《宁宗一讲金瓶梅》,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35、孙述宇:《金瓶梅的艺术》,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36、尹恭弘:《<金瓶梅>与晚明文化——<金瓶梅>作为“笑”书的文化考察》,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37、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9、陈美林:《吴敬梓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韩)吴淳邦:《清代长篇讽刺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1、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
    42、张国风:《儒林外史试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
    43、顾鸣塘:《<儒林外史>与江南士绅生活》,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4、栾星:《歧路灯研究资料》,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
    45、向楷:《世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6、王增斌:《明清世态人情小说史稿》,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
    47、胡衍南:《从金瓶梅到红楼梦——明清长篇世情小说研究》,里仁书局2009年版。
    48、谭邦和:《明清小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49、王听:《漫说“三言”“二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赵兴勤:《古代小说与传统伦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1、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52、(美)浦安迪著,沈亨寿译:《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
    1、侯步云:《论孔子的交友之道》,《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
    3期。2、赵文彬:《试论孟子的交友之道》,《理论界》,2008年第7期。
    3、王文学:《论中国古代人伦中的朋友伦理》,《江汉论坛》,2007年第12期。
    4、聂希:《夫妇与朋友——先秦两汉儒家的视野》,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赵园:《乱世友道——明清之际有关“朋友”一伦的言说的分析》,《甘肃社会科学》,
    2006年第1期。6、王基:《帮闲蔑片论——从应伯爵到夏逢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93年第6期。7、陈家桢:《应伯爵旧梦重温的悲剧人生》,《学术交流》,2003年第1期。
    8、张世飞:《明清小说中的“帮闲”形象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9、闫焱:《浅论<金瓶梅)与(歧路灯>人物塑造之异同》,《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0、陈桂声:《关于(歧路灯)研究的几点思考》,《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1期。
    11、万建清:《论<歧路灯>中反映的社会问题》,《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3期。
    12、范芃蕊:《(歧路灯)与(金瓶梅>比较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3、王娴:《试论清代小说中的“不肖子”形象——以<醒世姻缘传>、(歧路灯>、<红楼梦>为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4、李鸣:《(歧路灯>教育思想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5、康俊平:《明清长篇家庭兴衰题材小说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6、高永丰:《汉魏六朝交友论文章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7、施文斐:《<品花宝鉴>中的士优交往状况初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8、杨恒:《(世说新语)所涉僧人、名士交游研究》,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