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主义与俄罗斯的复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地跨欧亚的俄罗斯是世界大国,也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中俄有着十分密切的地缘政治关系。历史上俄国就是一个扩张性的国家,俄罗斯的兴衰变化时刻引起世人包括中国的关注。在并不漫长的千余年历史中,俄罗斯在国家发展道路上始终在东西方摇摆中艰难前行。公元10世纪皈依源于西方基督教的支派东正教开始,拉开了俄国“西方化”的序幕。然而,从13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发展道路却几经转向,十月革命后又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现代化新路,然而在这条道路上走过不足一个世纪的苏联,顷刻问突然解体,俄罗斯重新思考起国家的未来。始于19世纪的俄罗斯与东西方关系的争论,西方化与东方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困扰着一代又一代学者,他们不停地思索民族的命运,探寻国家的出路。不同思想流派的社会思潮对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俄罗斯独立以来,欲重新融入欧洲的进程未能实现,在社会转型和国家复兴全面受挫之后,俄罗斯思想文化界开始了又一轮的反思。基于民族传统与文化的欧亚主义,以其东西方平衡的独特内涵成为知识分子及政治家讨论的热点,也成为俄罗斯国家选择国家发展道路的指南。欧亚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为俄罗斯民族在对国家定位和处理国际关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Russia, a large country in the world, spans Europe and Asia. As China's largest neighboring country, Russia has a close geopolitical relationship to China. In its history, Russia was a country of expansion, its rise and decline always arousing concerns in the world, and especially for China. In less than a millennium, Russia has pushed ahead, vacillating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its development. Russia's conversion to the Orthodox Eastern Church, which had its origins in Christianity in the West, in the 10th century AD, can be seen as a prelude to its westernization. From the 13th century, when Russia was under the control of Mongolian Tartar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hen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ook place, Russia went through several upheavals, after which it commenced a period of modernization different from before. However, for less than a century, the Soviet Union collapsed, which caused Russians to re-examine their country's future. The argument over Russia's relationship to the East and the West started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alignment to either Orientalization or Westernization remains unresolved. These problems have perplexed several generations of scholars, who have explored the consequences of such an alignment and have come to various conclusions. Despite the diversity of viewpoint, the discussion has influenced in a number of ways the process of Russia's modernization. Since Russia's independence, the desire to reintegrate into Europe has not yet been satisfied; Russians have experienced an overall setback for the country's renaissance and social transition. Thus, another round of rethinking wages in Russian cultural circles. The probe into the path of Russia'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urasianism, based on tradition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s debated heatedly by intellectuals and politicians. The exploration into Eurasianism and the path to the country's renaissance continues today in Russia. As a precious ideological resource, the Eurasianism trend of thought provides enlightenment in respect of Russia's self-orientation, the selection of the paths to development, and the handling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引文
①[俄]彼得·萨维茨基:《欧亚主义》,中译文《哲学译丛》1992(6),转引自李兴耕:俄罗斯的新欧亚主义思潮与欧亚党,《俄罗斯研究》2003(2)。
    ①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页。
    ②[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①参看白晓红.俄国的斯拉夫主义(第1-2章)[M],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
    ①[俄]B.A.马里宁:《俄国空想社会主义简史》[M].,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89页。
    ②[俄]А.И.赫尔岑:《往事与随想》[M].中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①[俄]M.P.泽齐娜.《俄罗斯文化史》[M].刘文飞、苏玲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①[俄]M.P.泽齐娜:《俄罗斯文化史》[M].刘文飞、苏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②[俄]根·久加诺夫:《全球化与人类命运》[M].何宏江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52页。
    ③#12
    ④#12
    ①[俄]Г.В.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0页。
    ②刘涧南:《新欧亚主义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③[德]阿尔弗雷德·韦伯:《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文化史》[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204页。
    ①#12
    ①#12
    ②[俄]“欧亚党”网站:2002年5月30日。
    ③#12
    ①[俄]В.Я.恰达耶夫:《俄罗斯思想文库·箴言集》,刘文飞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页)
    ①海运、李静杰:《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M].政治卷2001年版第322页。
    ②#12
    ①#12
    ①[俄]В.Я.恰达耶夫:《哲学书简》[M],作家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197页。
    ①参见《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M].(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徐葵译,178页—187页
    ②#12
    ①#12
    ②刘文飞:“俄罗斯问题”:索尔仁尼琴“政论三部曲”中的新斯拉夫主义[J],《俄罗斯研究》,2006(2)。
    ①刘文飞: “俄罗斯问题”:索尔仁尼琴“政论三部曲”中的新斯拉夫主义,[J],《俄罗斯研究》,2006(2)。
    ②#12
    ①#12
    ②#12
    ③江流、陈之骅:《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37页。
    ①#12
    ②[加]阿列克斯。巴特勒:《21世纪:没有俄罗斯的世界》[M],张建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2页。
    ③董君甫:《俄罗斯的新欧亚主义》
    ①童广运《“权威”重于“自由”——析传统与现实交融中的叶利钦现象》[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3).第50页。
    ②#12
    ①#12
    ①#12
    ①参见冯绍雷,相蓝欣主编:转型中的俄罗斯对外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9-60页。
    ①E.普里马科夫:《大政治年代》[M],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页。
    ①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②参见刘涧南,《新欧亚主义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③参见陆齐华,《俄罗斯和欧洲安全》[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95-136页.
    ④[美]亨利·赫坦巴哈:《俄罗斯帝国主义》[M],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4页。
    ①冯绍雷等著:《国际关系新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05页。
    ②新旧俄罗斯的相遇与歧路-欧亚主义视野下俄罗斯复兴之历史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6(2).
    ③马克思:《18世纪外交史内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2页。
    ①米兰·霍勒:《理解亚洲:俄罗斯亚洲心脏地带的昨天和今天》,伦敦1990年版,第70页。
    ②#12
    ③[俄]根·久加诺夫:《全球化与人类命运》[M],何宏江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54页。
    ①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43页。
    ①Vladimir SHEVCHENKO, Russia's Role in Setting a Conflict of Civilization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Social Sciences,2004,Vol,35 Issue 3.转引自刘军,“全球化背景下的俄罗斯国家定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2004年第3期.
    ②参见刘军,“全球化背景下的俄罗斯国家定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2004年第3期.
    ③参见余伟民:“俄罗斯的国家定位及东北亚政策”,《亚洲研究》(香港)2002年第3期
    ②James.H.Billington,Russia in Search of Itstl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Baltimore and London,2004, p.2.
    ④[美]罗伯特·A.帕斯特编:《实际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3页。
    ①Andrei Kokoshin, " What is Russia:a Superpower, a Great Power or a Regional Power? " International Affairs, Moscow,No.6.2002,p.187.
    ①#12
    ②#12
    ①《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112页。
    ②《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③《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8页。
    ④“人民网”2002年1月15日莫斯科电。转引自李兴耕:俄罗斯的新欧亚主义思潮与欧亚党[J],《俄罗斯研究》,2003(2)。
    ①《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49页。
    ①#12
    ②《普京文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4页。
    ③#12
    ①#12
    ②郑羽:《普京时代2000-2008》[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①张蕴岭:《21世纪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M],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50页。
    ①左风荣:《重振俄罗斯》[M],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30页。
    ②穆二青:“俄公布2012年核计划”,[N]《环球时报》2006年12月15日。
    ①#12
    ②王郦久:《俄罗斯的独联体政策及其走势》[J]. 《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1期。
    ③陈玉荣.《“颜色革命”与美俄角逐独联体》,[J].《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4期,第17-19页。
    ①#12
    ②[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48页。
    ①普京文集(2002-2008)[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2页。
    ②陆齐华:《俄罗斯和欧洲安全》[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82页。
    ①#12
    ②普京总统在慕尼黑安全政策问题会议上的讲话,
    ①左风荣,《重振俄罗斯-普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8年,325页。
    ①#12
    ②《普京文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96页。
    ①#12
    ②[俄]伊·伊万诺夫著,陈凤翔等译:《俄罗斯新外交》[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110-111页。
    ①[俄]伊·伊万诺夫著,陈凤翔等译:《俄罗斯新外交》[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115页
    ①杨闯:《百年中俄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M],2006年,第337页。
    ①刘清才:《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地缘政治与国家关系》[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2页。
    ②参看普京文集(2002-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64页。
    ①参看普京文集(2002-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428页。
    ①#12
    ②#12
    ③《普京文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21页。
    ①王海运.新时期俄罗斯对华政策的走向及深化两国关系的思考.人民网,2008年5月12日。
    ①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①参见海运,李静杰。《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M].(军事卷)第134-150页。
    [1] #12
    [2] #12
    [3] #12
    [4] #12
    [5] #12
    [6] #12
    [7] #12
    [8] #12
    [9] #12
    [10] #12
    [11] #12
    [12] #12
    [13] #12
    [14] #12
    [15] #12
    [16] #12
    [17] #12
    [18] #12
    [19] #12
    [20] #12
    [21] #12
    [22] #12
    [23] #12
    [24] #12
    [25] #12
    [26] #12
    [27] #12
    [28] #12
    [29] #12
    [30] #12
    [31] #12
    [32] #12
    [33] #12
    [34] #12
    [35] #12
    [36] #12
    [37] #12
    [38] #12
    [39] #12
    [40] #12
    [41] #12
    [42] #12
    [43] #12
    [44] #12
    [45] #12
    [46] #12
    [47] #12
    [48]#12
    [49]#12
    [50]#12
    [51]#12
    [52]#12
    [53]#12
    [54]#12
    [1]徐景学.俄国史稿[M].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2]张建华.俄国史[M].人民出版社2004.
    [3]张建华.红色风暴之谜—破解从俄国道苏联的神话[M]. 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4]白小红.俄国斯拉夫主义[M].商务印书馆,2006.
    [5]张建华.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8.
    [6]曹维安.俄国史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陈之骅主编.苏联史纲(1919-1937)[M].人民出版社,1991.
    [8]陈之骅主编.苏联史纲(1919-1937)[M].1953-1964人民出版社,1996.
    [9]戈.瓦.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M].商务印书馆,1990.
    [10]北京大学历史系.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王仰正.俄罗斯国情文化[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12]尼.别尔嘉耶夫.雷永生等译.俄罗斯思想(译著)[M].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4.
    [13]耶·马·茹科夫.远东国际关系史(1840-1949)[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14]赫坦巴哈.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M].北京:三联书店,1979.
    [15]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6][俄]泽齐娜等著.刘文飞等译.俄罗斯文化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2002.
    [18]瓦列里·列昂尼多维奇·彼得罗夫著,于宝林等译.俄罗斯地缘政治-复兴还是灭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9]邢广程,张建国.梅德韦杰夫和普京最高权力的组合[M].长春出版社,2008.
    [20]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1]张骥,刘中民.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M].人民出版社,2003.
    [22]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人民出版社,2005.
    [23]白建才.俄罗斯帝国[M].三泰出版社,2003.
    [24]刘跃进.国家安全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5]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M].新华出版社,1987.
    [26]冯绍雷.普京外交[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7]冯绍雷,相篮欣.转型中的俄罗斯对外战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8]冯绍雷,相篮欣.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9]冯绍雷相蓝欣.俄罗斯与大国及周边关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0]张树华,刘显忠.当代俄罗斯政治思潮[M].新华出版社,2003.
    [31]张树华.过渡时期的俄罗斯社会[M].新华出版社,2001.
    [32]张树华刘显忠.政治思潮的思想根源[M].新华出版社,2003.
    [33]李静杰郑羽.俄罗斯与当代世界[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34]索洛维约夫等.俄罗斯思想[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中文版)
    [35]安启念.俄罗斯向何处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6]冯玉军.俄罗斯外交决策机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37]郑羽,蒋明君.普京八年:俄罗斯复兴之路(2000-2008)政治卷[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8]郑羽主编.普京时代(2000-2008)[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9]俞邃许新潘德礼.普京能使俄罗斯振兴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0]张豫.一个人的振兴·直面普京[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1]周志淳.再看普京[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42]汪宁.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3]薛君度陆南泉.新俄罗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4]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5]姚海.俄罗斯文化之路[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46]杜正艾.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7]根·久加诺夫著,何宏江等译.全球化与人类命运[M].新华出版社,2004.
    [48]孙雄.神人之际-索洛维约夫宗教哲学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49]陈黎阳.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M].重庆出版社,2006.
    [50]国玉奇.В.П.邱德诺夫:地缘政治学与世界秩序[M].重庆出版社,2007.
    [51]陆齐华.俄罗斯和欧洲安全[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2]姜毅等著.重振大国雄风—普京的外交战略[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53]刘涧南.新欧亚主义的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54]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55]刘清才.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地缘政治与国家关系[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56]杨闯、高飞、冯玉军.百年中俄关系[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57]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58]白建才.俄罗斯帝国[M].三泰出版社,2000.
    [59]李世安,孟广林.世界文明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0]罗伊·麦德维杰夫.俄罗斯往何处去:俄罗斯能搞资本主义吗?[M].新华出版社,2000.
    [61]阿尔巴金主编.俄罗斯发展前景预测----2015年最佳方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2]罗伊·麦德维杰夫.普京时代:世纪之交的俄罗斯[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63]阿列克斯·巴特勒著,张健荣译.21世纪没有俄罗斯的世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4]尼·伊·雷日科夫著,徐昌翰等译.大国悲剧[M].新华出版社,2008.
    [65]薛君度陆南泉.新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6]栾景河主编.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67]郭力.俄罗斯东北亚战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8]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69]宋瑞芝.俄罗斯精神[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70]李静杰等.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卷经济卷外交卷军事卷)[M].人民出版社,2001.
    [71]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2]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M].人民出版社,2004.
    [73]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74]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M].商务印书馆,1992.
    [75]张百春.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M].上海三联书店,2000.
    [76]弗·沃·日里诺夫斯基.俄罗斯的命运[M].新华出版社,1995.
    [77]俞思念.俄罗斯人在想什么[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78]陆南泉,姜长斌.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9]李随安.中苏文化交流史[M].哈尔滨出版社,2003.
    [80]朱晓中.中东欧与欧洲一体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1]袁胜育等著.俄罗斯外交新战略[M].重庆出版社,2007.
    [82]文甘君.忧郁的俄罗斯在反思[M].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0.
    [83]谢林,王新东.对垒---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政治命运[M].新华出版社,2004.
    [84]庞大鹏.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宪政之路[M].长春出版社,2005.
    [85]关海庭.中俄体制转型模式的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6]徐坡岭.俄罗斯经济转型轨迹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7]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著.徐葵等译.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M].新华出版社,2003.
    [88]安德鲁库钦斯主编,沈建译.俄罗斯在崛起吗?[M].新华出版社,2004.
    [89]殷剑平.早期西伯利亚对外经济联系[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
    [90]殷剑平主编.俄罗斯远东经济[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91]陆南泉等主编.中俄经贸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2]陆南泉等主编.新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3]范建中.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择[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94]谢·格拉济耶夫著,佟宪国等译.俄罗斯改革的悲剧与出路-俄罗斯与世界秩序[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5]郑羽,庞昌伟.俄罗斯能源外交与中国油气合作[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
    [96]赵立枝主编.俄罗斯东部经济社会发展概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7]潘德礼,许志新主编.俄罗斯十年[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98]许志新主编.重新崛起之路:俄罗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99]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
    [100]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01]普京.普京文集:文章和讲话文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2]格·萨塔罗夫著.高增训等译.叶利钦时代[M].东方出版社,2002.
    [103]德·谢·利哈乔夫著.杨晖等译.俄罗斯思考[M].军事译文出版社,2002.
    [104]汉斯·摩根索著.徐昕等译.国家间政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5]鲍·尼·米罗诺夫著.张广翔等译.俄国社会史[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106]弗洛罗夫斯基著.吴安迪等译.俄罗斯宗教哲学之路[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07]米哈伊尔·杰里亚金.金禹辰等译.后普京时代-俄罗斯能避免“橙色革命”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8]吉尔·德拉诺瓦著.郑文彬等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三联书店,2005.
    [1]解蕾.试析俄罗斯欧亚主义的兼容性特征[J].俄罗斯研究,1999(5).
    [2]白文昌.俄国欧亚主义学说浅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3]阿·阿尔巴托夫.俄罗斯:90年代的国家安全[J].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94(7).
    [4]肖贵纯.俄罗斯外交中的欧亚主义文化特征[J].西伯利亚研究,2008(5).
    [5]张建华.新旧俄罗斯的相遇与歧路-欧亚主义视野下俄罗斯复兴之历史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6(2).
    [6]杜正艾.地缘特点对俄罗斯外交传统的影响[J].外交学院学报,2005(2).
    [7]林永昌.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出俄国的东方战略[J].辽宁大学学报,2000(5).
    [8]陈训明.阿列克谢耶夫及其欧亚主义国家思想[J].东欧中亚研究,2002(1).
    [9]陈训明.俄罗斯的欧亚主义[J].东欧中亚研究,2000(3).
    [10]陈训明.古米廖夫及其欧亚主义述评[J].东欧中亚研究,2002(3).
    [11]陈训明.萨维茨基及其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J].东欧中亚研究,2001(3).
    [12]夏义善.俄罗斯的外交走向:大西洋主义,还是欧亚主义[J].国际问题研究2003(3)
    [13]伍宇星.欧亚主义:俄国侨民新思潮-古典欧亚主义思潮的历程[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3)
    [14]粟瑞雪.俄罗斯学者关于欧亚主义问题研究综述[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6).
    [15]李兴耕.俄罗斯的新欧亚主义思潮与欧亚党[J].俄罗斯研究,2003(2).
    [16]张树华.当代俄罗斯社会思潮透析[J].东欧中亚研究,1999(6).
    [17]曹特金.俄罗斯学者谈新欧亚主义[J].史学理论研究,1999(4).
    [18]王郦久.俄罗斯的独联体政策及其走势[J].现代国际关系,2005(11).
    [19]陈玉荣.“颜色革命”与美俄角逐独联体[J].国际问题研究2005(4)
    [20]米·季塔连科.俄罗斯新欧亚思想及亚太政策[J].现代国际关系,2005(8).
    [21]潘广辉.冷战后的俄罗斯与朝鲜半岛[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4).
    [22]李静杰.跨入新世纪的中俄关系[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2).
    [23]白晓红.普京的“俄罗斯思想”[J].东欧中亚研究,2000(2).
    [24]朴键一,韩春爱.俄罗斯对朝鲜半岛政策评述[J].当代亚太2001(12).
    [25]刘添才.欧亚主义与俄罗斯的外交取向[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
    [26]宋以敏.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目标及其制约因素[J].国际问题研究,1992(3).
    [27]张国胜.现代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国外社会科学,1994(6).
    [28]高惠群.评俄罗斯当前的政治思潮[J].东欧中亚研究.1995(5)
    [29]贾泽林.欧亚主义思潮与俄国的走向[J].世界哲学1996(1)
    [30]董晓阳.俄罗斯三种社会思想谁主沉浮[J].俄罗斯研究.2002年(2).
    [31]粟瑞雪.欧美学者关于俄国欧亚主义的研究综述[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2)
    [32]乔占元.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他的“斯芬克斯之谜”[J].俄罗斯文艺,2004(2)
    [33]刘文飞.利哈乔夫关于俄罗斯的“思考”[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4)
    [34]李志忠.社会转型时期俄罗斯民族主义产生的根源[J].俄罗斯研究2002(3)
    [35]李玉彩.潘军.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学者谈俄罗斯文化[J].俄罗斯研究2004(1)
    [36]黎浩智.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J].俄罗斯研究2004(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