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图”到“搭班”:上海民俗音乐传统的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对上海民俗音乐传统在当代如何发生变迁的研究。文章以多个案、宽视野的田野考察资料为基础,结合大量地方文献资料,运用音乐人类学方法,以上海民俗音乐艺人班社的组织方式为切入点,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中,艺人如何遵守“门图”制民俗规约,又如何通过“搭班”调整生存机制以适应变迁的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描述、分析和阐释。
     全文主体部分由绪论、四章正文、结论和余论组成。“绪论”主要交待本论题的缘起、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对旧时上海民俗音乐班社“门图”制的追溯和分析,其中包括对“门图”、“六色人”特征的解释和对乐班在行艺范围、用乐规定等方面如何遵守民俗规约的阐述;“第二章”是对当下上海民俗音乐艺人“搭班”制的描述和解析,其中包括对如何“搭班”、用何种音乐,怎样适应新时代、城市化而调适其生存机制等问题的分析研究;“第三章”以上海民俗音乐形态的历史演变为主线,阐述了从“门图”到“搭班”这一乐班习规变化的过程及对音乐的影响;“第四章”对“门图”制如何转化为“搭班”制的原因做了推论性的解释,并从中探究了民俗音乐文化如何以及为何从“过去”转化到“现在”的原因。在“结论”中,笔者借鉴洛秦的“音乐人事与文化研究”模式,解读上海民俗“音乐人事”是由怎样的特定机制支撑和促成的,特定机制又是在受到什么样的历史场域作用下的音乐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以试图多层面地阐释民俗音乐的“传统”与“现代”如何得以承接和怎样产生变异的关系;文后的“余论”是对如何认识“民俗音乐传统”以及如何看待上海城市中的民俗音乐传统所做的进一步理论思考和观点阐释。
     笔者从两年来的田野考察中获知,传统民俗和民俗音乐仍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对生活在上海这个现代化大都市中的一部分民众的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作用。这种现象无疑是音乐人类学(尤其是城市音乐人类学)值得调查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正是以试图了解这一“地方性知识”为主旨,从“传统在现在”的历史观照和现实追问中,呈现了这一“地方性知识”的历史与现状,延伸了因这“地方性知识”而引发的音乐人类学在现代城市民俗音乐研究领域的理论思路。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hange of folk music tradition today in Shanghai. The argument bases mainly on various cases and multi-perspective first-hand sources from fieldwork, together on supplementary literatures, aiming to do a holistic ethnomusicological study that taking the folk music into the context of folk events. In this paper, I will focus on 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folk musicians'society in different times and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describing,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process that musicians disciplined themselves by 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Mentu (门图) "and the way they are maintaining their living through "Daban (搭班) "in order to adapt to changing context.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introductory part includes the background, concepts, theoretical framework, methodology and sources of data; Chapter one is an overview on the "Mentu (门图) "in old times, including an explan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ntu (门图) "and "Liuseren (六色人) "together with an discussion on the folk limitation on region of their activities and music they can use. Chapter two begin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another organization form of "Daban (搭班) "in nowadays, including the way that secure this form, the music played, the method used to adapt to new times and increasing urbanization;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folk music, discussing the process from "Mentu (门图) "to "Daban (搭班) "and the influences they brought to music. Chapter four is an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 that drives this change, trying to reveal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ange from "Mentu (门图) "to "Daban (搭班) "and the reason behind. In the conclusion part, this paper adopts Luoqin's analytical model——"Cultural Study of Man and His Doing in Music (音乐人事与文化研究)"——for the analyze on what kind of unique mechanism maintaining the "Man and His Doing in Music (音乐人事)", and for the uncover of what kind of historical context determines the emergency of specific mechanism. In the end this paper is to give an interpretation on folk music's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nd the transition process in-between. The supplementary conclusion is a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how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folk music tradition" and how to perceive the folk music tradition as a whole in Shanghai.
     From this two-year long fieldwork, I understand that folk music still play a key role in some people living in modern Shanghai. It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issue worthy of study,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urban-ethnomusicology. This paper thus explains the above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 knowledge" and demonstrating the history and today of it in the course of inquiring on "tradition in today", which extend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in the field of urban folk music.
引文
①彩头是装饰在乐器上的装饰品,起着增添喜庆气氛的作用,也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②李君如:《松江县工业化、商品化十年的观念与文化心理变化》,载《松江县情论丛》,上海市松江县地方史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第53-54页。
    ①参见汤亚汀:《西方城市音乐人类学理论概述》,载《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第34页。
    ②钟敬文:《民俗学的历史、问题和今后的工作》,载《民俗学讲演集》,张晨紫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第53页。
    ③洛秦:《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下)》,载《音乐艺术》,2009年第2期,第118页。
    ①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关投向人》,载《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2期。
    ②洛秦:《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③洛秦:《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载《书写民族音乐文化》,陈铭道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第147-187页。
    ④薛艺兵:《捕风捉影话田野——音乐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中国思路》,载《音乐艺术》,2010年第1期。
    ①薛艺兵:《我们为什么写作?——谈音乐民族志文本的价值及音乐人类学研究的目的》,载《音乐艺术》,2011年第1期。
    ②朱建明、谈敬德、陈正生:《上海郊区道教及其音乐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第40页。朱建明、谈敬德、陈正生:《上海郊区道教及其音乐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第27页。
    ③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14页。
    ①Bruno Nettl. Eight Urban Musical Cultures: Tradition and Chang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8.
    ②Adam Krims. Music and Urban Geography. Routledge.2007.
    ③Kay Kaufman Shelemay. Soundscapes:Exploring Music in a Changing World. W. W. Norton & Company.2001.
    ④Philip V. Bohlman. A Study of Folk Music in the Modern World.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
    ⑤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⑥李鸣镝:《传统音乐之城市化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2期。
    (?)韦兹朋:《江南丝竹音乐在上海》,赵玥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齐琨:《历史地阐释——上海南汇丝竹乐清音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施祥生:《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阮红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胡斌:《现代认同与文化表征中的古琴—以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为个案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11阮弘:《国乐与都市——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12李莘:《城市化进程中的纳西族音乐文化》,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3殷瑞乔:《从新绛到上海:变化中的绛州鼓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①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①Nketia, Kwabena.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African Music", Ethnomusicology 6(1).1962.
    ②Merriam. Alan P. "Ethnomusiclogy: Discussion and Definition of the Field", Ethnomusicology,ⅳ,1960, p.109.
    ③Merriam, Alan P. "Ethnomusiclogy's Today", Current Musicology,ⅹⅹ,1975, p.57.
    ④Merriam, Alan P. "Definitions of 'Comparative Musicology' and 'Ethnomusicology', Historical-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Ethnomusicology,ⅹⅹⅰ,1977, p.204.
    ①[日]山口修:《出自积淤的水中——以贝劳音乐文化为实例的音乐学新论》,纪太平、朱家俊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4页。
    ②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第13页。
    ③项阳:《论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兼论中国音乐史的研究》,载《音乐研究》,2004年第1期,第18-29页。
    ①此思路参阅了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第15页。
    ①引自洛秦:《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载《书写民族音乐文化》,陈铭道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第165页。
    ②具体内容可参见洛秦:《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载《书写民族音乐文化》,陈铭道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第147-187页。
    1洛秦:《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载《书写民族音乐文化》,陈铭道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第147-187页。
    ①洛秦:《“近我经验”与“近我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意义》,载《音乐艺术》,2011年第1期。
    1洛秦:《民族音乐学作用与历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载《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3期,第38页。
    ①范晓峰:《关于民俗音乐研究学术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兼及民族音乐学及相关问题》,载《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4期。
    ②薛艺兵:《“音乐民俗”界说》,载《中国音乐学》,1992年第4期。
    ③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27-28页。
    ①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27-28页。
    ②高丙中:《从义化遗留物到非物质文化遗产》,http://news.folkw.com/www/redianpinglun/073016120.html,2011年4月28日。
    ③高内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64-65页。
    ④钟敬文:《新的驿程》,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第395页。
    ⑤乔建中:《浅议民俗音乐研究》,载《人民音乐》,1991年第7期。
    1http://www.hudong.com/wiki/%E4%B8%AD%E5%9B%BD%E6%B0%91%E4%BF%97%E6%96%87%E5%8C %96互动百科网,2011年4月28日。
    ②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第2页。
    ③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第2页。
    ①详情可参见施镇平:《解放以来的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及城乡关系变动》,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②另一种说法认为“鹤器班”取自演奏乐器“大鹤”的名称。
    ③对于“清音”一侧,民间艺人的说法有:清音是在清朝后期形成的乐种;这种组合形式和演奏的曲目大多是不用锣鼓等响乐器的清雅之音;清音两字是从演奏《清音八拍》而来的。演奏丝竹音乐的民间班社,称为“清音班”(参见上海市南汇县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部编:《上海市南汇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第二分册)》,内部资料,1987,第181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②景蔚岗:《山西民间吹打乐申论》,载《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2期。
    ③景蔚岗:《山西民间吹打乐中论》,载《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2期。
    ①有的艺人认为是“门徒”,有的艺人认为是“门图”。从词义上看,“门徒”仅指徒弟和跟随者。从艺人们的表述中可看出有指艺人活动范围之义,故本文使用“门图”一词。
    ②《汉语大词典》2.0光盘版“图”条目。
    ①顾冠福、龙飞俊:《一位上海城派道士的口述史——顾冠福道长访谈录》,载《史林》,2010年增刊,第99页。
    ②孙鹰海,男,59岁,6年前从事道士,15岁向老先生学习乐器,擅长于笛,17岁左右参加文艺小分队。此次桃花节上,他与顾瑾琪(男,笙)、唐宝林(男,中胡)、朱芳(女,扬琴)、郁才飞(男,琵琶)、钱德荣(男,中阮)、周景康(男,二胡)一起担任伴奏和道乐(玉芙蓉)的演奏。
    ③孙鹰海认为足“门徒”,而非“门图”。
    ①根据笔者于2010年4月4日对散居道士孙鹰海采访的录音进行整理。
    ②王利生,闵行区祖传道士,12岁入道,学习鼓、锣、板、铃等乐器,他父亲王菊祥有四个兄弟都从事道士。笔者经常与王利生QQ\飞信联系,他QQ签名中常出现“累”、“忙”等字眼,问其原因,是由于做道场太多,基本上每天都有,很辛苦。
    ③根据笔者于2011年5月3日对王利生采访的录音进行整理。
    ④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468页。
    ⑤上海市宝山区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宝山区乡镇卷》,内部资料,1989,第55页。
    ⑥上海市上海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上海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9,第24页。
    ⑦齐琨:《历史地阐释——上海南汇丝竹乐清音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58页。
    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转引自《上海风俗古迹考》,顾柄权编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第435页。
    ②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载《上海历代竹枝词》,顾炳权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第366页。
    ③顾炳权卞编:《浦东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第247页。
    ④杨秉文:《略述旧社会中松江婚丧礼仪及六色人众的服务情况》,载《松江文史第1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松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内部资料,1990,第36页。
    ⑤何惠明编:《云间考述》,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第253页。
    ⑥张思莼:《松汀的昆曲》.载《松汀文史第4辑》,政协松汀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内部资料,1983,第27页。
    ⑦李民雄:《探幽发微:李民雄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379页。
    ①胡祖德:《沪谚·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50页。
    ②胡祖德:《泸谚外编·人之异十禽兽者儿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109-110页。
    ③上海市南汇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汇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549页。
    ④松江县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市松江县分卷》,内部资料,1989,第6贞。
    ⑤《汉语大词典》2.0光盘版“门徒”条目。
    ⑥郑土有主编:《上海民俗》,兰州:片肃人民出版社,2002,第110页。
    ①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105页。
    郑十有上编:《上海民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第110页。
    张思莼:《松江的昆曲》,载《松汀文史第4辑》,政协松汀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内部资料,1983,第27页。
    ④上海市青浦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青浦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7,第147页。
    ⑤待东家布置好孝堂以后,道士念经拜忏,进行“按家堂神”,民间俗称“通素”。
    ⑥胡龙吕主编:《鹤沙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第255页。
    企上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958页。
    ①钦洋镇人民政府编:《洋泾乡志》,内部资料,1999,第394页。
    ②北蔡镇人民政府编:《北蔡镇志》,内部资料,1993,第250页。
    ③上海市金山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金山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0页。
    ④参见李民雄:《吹打乐述略》,载《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编辑委员会编纂,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第386页。
    ①顾炳权主编:《浦东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第236页。
    ②《上海宗教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宗教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第227页。
    ①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97页。
    ① 上海市宝山区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宝山区乡镇卷》,内部资料,1989,第55贝。
    ②萧梅:《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8页。
    ③李民雄:《探幽发微——李民雄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378页。
    ④崇祯《松汀府志》,转引自《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市松江县分卷》,松汀县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委员会编,内部资料,1989,第9页。
    ⑤[清]沈葵增修:《紫堤村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第48页。
    ①上海市嘉定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83页。
    ②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43页。
    ③尹继佐卞编:《民俗上海·崇明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第46页。
    ④范钟湘、陈传德修,金念祖、黄世祚纂:《民国嘉定县续志》(风俗篇),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第94页。
    ⑤松江县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市松江县分卷》,内部资料,1989,第10贞。
    ⑥[清]顾传金辑,王孝俭等标点:《蒲溪小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12页。
    ⑦[明]方越贡修、[明]陈继儒纂:《崇祯松江府志》卷七,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第184页。
    ①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13-14页。
    ②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131-132贝。
    ③胡朴安编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202-203页。
    ④[清]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载《中华野史·明朝卷三》,车吉心总主编,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第35贝。
    ⑤松汀县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市松汀县分卷》,内部资料,1989,第9页。⑥[清]王韬:《瀛蠕杂志》,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刻本,第28页。
    ①松江县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市松汀县分卷》,内部资料,1989。有一点需要交待:小青班的班社统计表中却显示“南星桥国乐社成立于1842年”,然而,根据常识,“国乐社”之名应是清末明初时的产物,故统计表所载年份应属笔误。随着20年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国乐”一词在中国风行起来,许多上海的音乐团体都命名为“国乐会”。
    ②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13页。
    ③松江县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市松江县分卷》,内部资料,1989,第10贞。
    ④李民雄:《探幽发微——李民雄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382-383页。
    ⑤上海市青浦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青浦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7, ①上海市嘉定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1032页。
    ②李民雄:《探幽发微——李民雄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384页。
    ③松江县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市松江县分卷》.内部资料,1989,第9页。
    ④尹继佐总主编:《民俗上海·崇明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第97页。
    ⑤参见《上海市崇明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册)》(上海市崇明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内部资料,1989,第8-9页。)该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更详细的说明,称其“头部有个牌楼,宽四市尺,高五市尺,像半个亭子,亭头有花束,顶部有葫芦插小旗.亭内设八仙塑像,挂各式小巧玲珑的彩灯,也有的亭内设置一对狮子,眼睛上装上小灯泡,由两人撑竹,亭后是一条长廊式的布篷,分四格,每格五市尺,两旁挂彩灯及网绣梳头,每格又有两人撑竹,全长二丈余,前尾各有人拉彩绳以保持亭及长廊的稳定性,演奏人员在长廊彩条下边奏边缓行进”。
    ①图片来源于尹继佐总主编:《民俗上海·崇明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第96页。
    ②[清]金惟鳌纂辑:《盘龙镇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5页。
    ①赵同福主任编纂,扬逢时编纂,杨军益标点:《(民国)盛桥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65页。
    ②上海市松江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云间考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第380页。
    ③2001年南汇撤县建区,作者叙述时使用“南汇区”,引文中南汇县名称保持不变。南汇区又于2009年并入浦东新区,但本文叙述时仍留用“南汇区”。青浦、金山、奉贤等“区”或“县”的使用方式如南汇类似。
    ④松江县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市松江县分卷》,内部资料,1989,第12页。
    ①原文中注,瞎缠三官经:方言,错把甲事扯到乙事而纠缠不清。
    ②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上海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上海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第563页。 ①注:统计至1987年3月。上海市南汇县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部编:《上海市南汇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第一分册)》,内部资料,1987,第7页。
    ②上海市金山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金山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34页。
    ①上海市南汇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汇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549页。
    ②《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编委会编:《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上卷)》,南京:汀苏文艺出版社,2003,第12页。
    ③李民雄:《探幽发微——李民雄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351页。
    ①北蔡镇人民政府编:《北蔡镇志》,内部资料,1993,第251页。
    ②上海市南汇县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部编:《上海市南汇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第三分册)》,内部资料,1987,第433页。
    ③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97贞。“门图清音”.此称谓在南汇区较为常见,指演奏通常要收取一定的报酬的“清音班”组织,相对十自娱自乐性质的“自相清音”而言。
    ④根据2010年4月811笔者对《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主编李景文先生的采访进行整理。
    ①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449页。
    ②《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编:《上海文化年鉴1987》,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第306页。
    (?)详见王霖:《崇明岛的农民铜管乐队》,载《上海艺术家》,1990年第3期。
    ①上海道教仪式简单可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亡事”,俗称“做功能”,即为亡者所做,如暖材、接煞、三七、五七、百日、周年仪式等;一类称为“清事”,俗称“打醮”,即为生者所做,如镇宅、还寿生、延生血湖、受箓仪式等。
    ②吴忠正:《三十年来的上海道教》,载《上海道教》,2008年第3期。
    ③中共中央统战部二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组编:《和谐之境宗教界人士人民大学研修班论文集(第1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109页。
    ①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1987页。
    ②张仰先编纂,杨军益标点:《大场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第149-150页。
    ①胡祖德著,陈正书、方尔同标点:《沪谚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46页。
    ②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中册)》,丁世良、赵放卞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第70页。
    ③笔者注:此书为原文中的错别字,应为“大”。
    ④汤伟康、杜称:《沪城风俗记》,上海画报出版社,1991,第97-98页。
    ⑤熊月之、周武:《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第327页。
    ⑥邵先崇:《近代中国的新式婚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53页。
    ⑦详见齐琨:《江南丝竹》,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第179页。
    ①汤伟康、杜称:《沪城风俗记》,上海画报出版社,1991,第116页。
    ②参见邵先崇:《近代中国的新式婚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105页。
    ③朱谦甫:《海上光复竹枝词》,上海民国第一图书局,1913,第33页。
    ④王昌年:《大上海指南·生活指南》,上海:东南文化服务社,1947,第139页。
    ①图片提供者不愿意透露姓名。
    ②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中册)》,丁世良、赵放主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第24页。
    ③范钟湘、陈传德修,金念祖、黄世祚纂:《民国嘉定县续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第112页。
    ④详见胡龙昌主编:《鹤沙文化》,北京:中过文史出版社,2006,第251-252页,第259页。
    ①齐琨:《江南丝竹》,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第67页。
    ②图片提供者不愿意透露姓名。
    ①陈伯海主编:《上海文化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第373-374页。
    ②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14贞。
    ③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88页。
    ①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2-23页。
    ①上海市青浦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青浦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7,第137-139贞。
    ②青浦文化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浦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79页。
    ③孙金富:《上海宗教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第223页。
    ①转引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中册)》,丁世良、赵放主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第73页。
    ②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0页。
    ③李民雄:《探幽发微——李民雄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320页。
    ④上海市青浦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青浦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7,第8页。
    ①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7贝。
    ②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0-23页。
    ③底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足一个简单的本质上义命名,底层必须进入历史化的过程”(南帆等:《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载《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第74页。)本文选取从社会学层而对“底层”予以的界定:“1.政治学层而——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层,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1觉性和有效路径:2.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3.文化层面——既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王晓华:《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从底层写作的立场之争说起》,载《义艺争鸣》,2006年第4期,第35页。)民俗音乐艺人群体正是属十“底层”。
    ④查特吉:《关注底层》,载《读书》,2001年第8期。
    ①高根泉等口述.蒋世昌、陈才宣、下善骏整理:《安亭凤鸣丝竹班》,载《嘉定文史第13辑》,政协上海市嘉定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部资料,1997,第145-146页。
    ②需补充说明的是,齐琨也提及:虽东家不用支付“白相”清音班成员报酬,但是须特别招待,或为之添加菜肴.或专派下人服侍、赠送礼物等,其花销多超过请门图清音班的费用。(参见齐琨:《江南丝竹》,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79页。)
    ③上海地区的道士多是散居道士,是指道教正一派中不驻宫观的、散居在家的道士。
    ①笔者对道士们的基本信息主要采用了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散布在嘉定区南翔、安亭、娄塘、马陆、徐行、华亭、外冈、黄渡、江桥等9个镇的90名道士发放了问卷,收回问卷65份(见附录)。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二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组编:《和谐之境宗教界人士人民大学研修班论文集(第1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108-109页。
    ③顾冠福、龙飞俊:《一位上海城派道士的口述史——顾冠福道长访谈录》,载《史林》,2010年增刊,第95页。
    ①川沙县民间舞蹈集成编委会:《川沙民间舞蹈集成》,内部资料,1992,第97页。
    ②上海市金山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金山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7页。
    ①上海市南汇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汇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547页。
    ②《嘉定文化志》编修组编:《嘉定文化志》,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第313页。
    ③上海市青浦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青浦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7,第11页。
    ④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10页。
    ⑤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8页。
    ⑥丁保国先生广泛活跃于南汇区、奉贤区、浦东新区等民俗活动中,善于二胡演奏,其演奏水平得到地方民众和其他艺人的一致认可,并兼奏扬琴和大号。除参与民俗活动外,还是重要的组织者,也是本文主要信息提供者之一
    ⑦根据笔者于2010年3月17日对南汇区民间艺人丁保国先生采访的录音进行整理。
    ⑧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1页。
    ①齐琨:《江南丝竹》,杭州:浙汀人民出版社,2009,第82页。
    ②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0页。
    ①参见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131页。
    ②“固太”,当时习惯上给乐手的一种称呼,一固太即一名乐手。
    ③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7贞。
    ④八仙对鼓,又称“八拍对鼓”、“八面威风”,从演奏形式的八只鼓和鼓围上的“八仙”而得名。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议、上海市宝山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宝山史话(续集)》,内部资料,1991,第184页。
    ①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9页。
    ②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9页。
    ③松江县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市松江县分卷》,内部资料,1989,第25-26页。
    ④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9页。
    ⑤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7页。
    ①李民雄:《上海市民族民间器乐曲综述》,载《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第4页。
    ②详见朱建明、谈敬德、陈正生:《上海郊区道教及其音乐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第42-43页。
    ③唐文清:《上海地区道教音乐简述》,载《闵行文史第1辑》,上海闵行区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部资料,1994.第99页。
    ①孙金富:《上海宗教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第40页。
    ①上海市道教协会编:《上海道教文化探微》,内部资料,2001,第284-285页。
    ①李友梅:《社会的生产:1978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44页。
    ②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16页。
    ③朱建明、谈敬德、陈正生:《上海郊区道教及其音乐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第27页。
    ①张惠民主编:《沧海探珠——曹路民间文化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第282-285页。
    ①有道院的道士俗称班首,没有道院的道院俗称赴应道士(即客师)。
    ②姚树良:《上海散居道士历史及当今管理的思考》,载《和谐之境宗教界人士人民大学研修班论文集(第1辑)》,中共中央统战部二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组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108页。
    ①详见Q. Luo, Kunju, Chinese Classical Theater and Its Revival in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texts, Diss. Kent State Univ.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8.
    ②洛秦:《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载《书写民族音乐文化》,陈铭道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第173页。
    ③张振涛:《国家礼乐制度与民间仪式音乐》,载《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3期。
    ④顾炎武、黄汝成:《目知录集释》卷八,国学整理社、世界书局,1936,第376页。
    ①朱建明、谈敬德、陈正生:《上海郊区道教及其音乐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第15页。
    ②邓伟志、胡中生:《上海婚俗》,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第142页。
    ③《军队变成吹鼓手》,载《民立报》,1911年5月20日。
    ④转引自宋抵:《社会反三和弦——民族、民俗与中国政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第250页。
    ① 《对十出殡的意见》,载《申报》,1920年8月2日。
    ②康熙《嘉定县志》卷四《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府县志专辑》,第494页。
    ③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492页。
    ④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489页。
    ①《申报》对于研究上海音乐的重要意义及所记载的具体音乐内容可参见王明辉:《<申报>音乐资料与上海音乐文化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②《保护改良风俗会之布告》,载《中报》,1920年8月14日。
    ③《市府保安处告市民书》,载《申报》,1935年2月21日。
    ④《嘉定文化志》编修组编:《嘉定文化志》,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第243页。
    ⑤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490页。
    ⑥仲富兰:《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第94页。
    ①上海市上海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上海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9,第265页。
    ②李民雄:《探幽发微——李民雄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351贞。
    ③李光伟:《民国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衰亡原因与评价刍论》,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①《播放哀乐能代替鼓乐吹奏吗》,载《移风易俗工作指导手册》,陈黎主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第96-97贞。
    ②卢莹辉主编:《新编上海大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第667页。
    ③张振国:《改革开放后上海道教第一场法事追记》,载《上海道教》,2007年第1期,第27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9月28日。
    ②上海市黄浦区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黄浦区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1页。
    ① [清]张杞村辑,戴扬本标点:《塘湾乡九十一图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第33页。
    ②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145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第47贞。
    ②李君如:《松江县工业化、商品化十年的观念与文化心理变化》,载《松江县情论丛》,上海市松江县地方史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第39页。 ①方言,不吉利之意。
    ②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8页。
    ③根据笔者于2010年11月22日对李景文(嘉定区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主编)采访的录音进行整理。
    ④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97页。
    ⑤顾炳权主编:《浦东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第252页。
    ①川沙县民间舞蹈集成编委会编:《川沙民间舞蹈集成》,内部资料,1992.第13页。
    ②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167贞。
    ③朱建明、谈敬德、陈正生:《上海郊区道教及其音乐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第42页。
    ④邓伟志、胡申生:《上海婚俗》,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第34-35页。
    ①《论中西风俗之异》,载《申报》,1875年1月4日。
    ②《泰西风俗近古说》,载《申报》,1881年9月11日。
    ③《中西同俗古今不同礼说》,载《申报》,1884年6月6日。
    ④《原俗》,载《申报》,1887年2月10 日。
    ⑤《家庭日新会讨论婚嫁问题》,载《申报》,1920年8月10日。
    ⑥《西女士之一席谈》,载《申报》,1924年6月3日。
    ⑦民国《宝山县续志》卷5《风俗》。
    ⑧民国《青浦县续志》卷2《疆域下·风俗》。
    ①熊月之、周武主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第330页。
    ②只是有欢乐之意的曲目如《真是乐死人》不能在丧葬仪式中演奏,或有悲恸之意的曲目如《哭皇天》不能在婚嫁仪式中演奏。
    ③在笔者田野考察中,多次有人主动告诉我,说做法事的这些人都不是真道士,是假的。
    ①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23页。
    ②参见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第48-68页。
    李天纲:《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第128页。
    ④胡庆钧:《论绅权》,载《皇权与绅权》,吴晗、费孝通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48,第120页。
    ⑤王宏逵主编:《宗教钩沉》,上海画报出版社,1991,第10页。
    ①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13页。
    ②参见《川沙县志》风俗漫谈,转引自《清末上海的新式婚礼》,徐永志,载《档案与历史》,1988年第1期,第98页。
    ③Gregory E. Guldin, Urbanizing China, Contributions in Asian Studies, Greenwood Press,1992, p2.
    ④李君如:《松江县工业化、商品化十年的观念与文化心理变化》,载《松江县情论丛》,上海市松江县地方史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第39页。
    ①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165页。
    ②彩盆是南汇地区丝竹班所用乐器之一,是民间传统餐具,又名瓷碟。通过敲击彩盆的不同位置,并使用不同的敲击方式和力度,从而形成不同的音色。作为丝竹乐的乐器之一,已有百年多历史。
    ③上海市南汇县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部编:《上海市南汇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第二分册)》,内部资料,1987,第185页。
    ④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 第22页。
    ①上海市南汇县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部编:《上海市南汇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第二分册)》,内部资料,1987,第185页。
    ②上海市南汇县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部编:《上海市南汇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第一分册)》,内部资料,1987,第417-418页。
    ①上海市南汇县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部编:《上海市南汇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第一分册)》,内部资料,1987,第419页。
    ②上海市南汇县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部编:《上海市南汇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第一分册)》,内部资料,1987,第422-423页。
    ①松江县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市松江县分卷》,内部资料.1989,第25-26页。
    ②陈奎忠,男,擅长琵琶,74岁,徐行清雅国乐社接班人,随父陈俊声学艺,10岁时跟丝竹班打铃,后来学琵琶,1952年嘉定县广播站初办时演奏《慢三六》《中六板》直况转播,1958年嘉定县万人大会演奏《社会主义好》,1978年文革后期又组建徐行丝竹班,整理了《一点金》《夕阳吟》等曲目,采访日期为2010年6月12日。
    ③此材料由嘉定区李景文先生提供。
    ④王政:《中国古代民俗事象的模式》,载《民俗研究》,1990年第2期,第17页。
    ①法政研究社:《国民政府法学精萃下卷》,上海:法政研究社,1928,第191页。
    ②顾延龙、马承源主编:《沪城风俗记》,上海书报出版社,1991,第9页。
    ①人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
    ②冉绵惠:《近年来国内有关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的新趋势》,载《民国档案》,2007年第2期。
    ③薛理勇主编:《上海掌故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第2贞。
    ④今为浦东新区大部、闵行区(原上海县)大部及奉贤区西北部。
    ⑤北蔡镇人民政府编:《北蔡镇志》,内部资料,1993,第21页。
    ①引自张建明、陈少能、朱岳群主编:《川沙县续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第121页。
    ①田兆元:《上海城乡民俗中的禁忌、仪式与社会转型》,载《民间世界:理论与存在民俗、民间文化与保护开发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陈华文主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第233页。
    ②孙金富:《上海宗教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第225页。
    ③孙金富:《上海宗教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第225-226页。
    ①闻均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第312贞。
    ②陈琍:《近代上海城乡景观变迁(1843-1863)》,复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③“褚家塘社会概况调查”,载《上海县志》,上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1116页。
    ①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第20、24页。
    ②上海市宝山区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宝山区乡镇卷》,内部资料,1989,第56页。
    ④杨德睿:《当代道教宫观经济的转型》,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①中共川沙县江镇乡委员会川沙县江镇乡人民政府乡:《江镇乡志》,内部资料,1999,第231页。
    ②顾吾浩:《上海农民市民化与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载《上海改革》,2003年第3期。
    ③陈映芳:《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第70页。
    ④陈映芳:《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第71页。
    ⑤仲富兰:《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第7页。
    ①文军:《农民的“终结”与新市民群体的角色“再造”——以上海郊区农民市民化为例》,载《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118页。
    ②陈映芳:《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第194页。
    ③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十四卷·当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55页。
    ①参见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格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14页。
    ②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格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4页。
    ③洛秦:《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载《书写民族音乐文化》.陈铭道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第592页。
    ①洛秦:《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载《书写民族音乐文化》,陈铭道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第147-187页。
    ①如孔狄亚克把观念分为两类:“单纯观念”和“复合观念”,他认为:“每一个感觉分别看来,都可以看成一个单纯观念,一个复合观念则由若干个我们在我们以外加以结合的感觉形成。”他还将观念分为“感性观念”和“理性观念”,认为“感性观念向我们表象那些正在作用于我们感官的对象:理性观念向我们表象那些在造成印象以后业已不见的对象”。(参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第142-143贞。)又如笛卡尔用观念表示思想的对象,并把观念分为“天赋的”、“外来的”和“虚构的”。
    ②转引自《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高丙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92页。
    ①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165页。
    ②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载《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2期,第16页。
    ③“作乐”、“用乐”来源于薛艺兵:《我们为什么写作?——谈音乐民族志文本的价值及音乐人类学研究的目的》,载《音乐艺术》,2011年第1期,第108页。
    ①陈伯海主编:《上海文化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第348页。
    ②钟敬文:《民俗学的历史、问题和今后的工作》,载《民俗学讲演集》,张晨紫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第52页。
    ①乌丙安、陈勤建:《我国都市民俗研究的新课题》,载《当代中国民俗学》,陈勤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第31页。
    ①有关城市空间中的传统民俗问题上,与上海社会科学院蔡丰明先生的访谈(2010年5月18日)给予笔者很多思考,他对都市民俗学提出了较有创见性的理论,具体可参见蔡丰明:《城市语境中的民俗保护——当代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与《上海都市民俗》(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②李民雄:《上海市民族民间器乐曲综述》,载《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第6页。
    ③蔡丰明:《上海城市传统民俗文化空间》,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5期。
    ①诸如《伊朗马什哈德与邦加努尔德的艺人角色变迁》(Blum)、《去我的城市:海岸角!加纳“高尚生活”的社会历史》(Coplan)、《马德拉斯的音乐:一个文化传统的城市化》(L' armand)、《德黑兰的波斯古典音乐:变迁的过程》(Nettl)、《伽拉纳斯:德里及周边城市“乐社”的起源》(Neuman)、《旧金山华人社区的乐社和乐队》(Riddle)、《维拉克鲁斯的音乐生活(1971-72)》(Stigberg)、《塞拉里昂弗里敦的流行音乐及非洲认同》(Ware).
    ②胡斌:《现代认同与文化表征中的古琴——以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为个案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第1页。
    ③http://www.expo2010.cn/expo/chinese/sbdt/sbjj/cjxw/userobjectlai26398.html 世博网,2010年4月17日。
    ①洛秦:《“近我经验”与“近我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意义》,载《音乐艺术》,2011年第1期。
    1.[明]方越贡修、陈继儒纂:《崇祯松江府志》卷七,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2.[清]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载《中华野史·明朝卷三》,车吉心总主编,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
    3.[清]顾传金辑,王孝俭等标点:《蒲溪小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清]金惟鳌纂辑:《盘龙镇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清]张杞村辑戴扬本标点:《塘湾乡九十一图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礼2006。
    6.[清]沈葵增修:《紫堤村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7.[清]王韬:《瀛蠕杂志》,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刻本。
    8.北蔡镇人民政府编:《北蔡镇志》,内部资料,1993。
    9.川沙县民间舞蹈集成编委会:《川沙民间舞蹈集成》,内部资料,1992。
    1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中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11.范钟湘、陈传德修,金念祖、黄世祚纂:《民国嘉定县续志》,上海书店出版礼1991。
    12.顾柄权编著:《上海风俗古迹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3.顾炎武、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八,国学整理社、世界书局,1936。
    14.胡龙昌主编:《鹤沙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15.胡朴安编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6.胡祖德:《沪谚·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7.胡祖德著,陈正书、方尔同标点:《沪谚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8.《嘉定文化志》编修组编:《嘉定文化志》,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
    19.李民雄:《吹打乐述略》,载《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编辑委员会编纂,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0.李民雄:《上海市民族民间器乐曲综述》,载《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21.钦洋镇人民政府编:《洋泾乡志》,内部资料,1999。
    22.秦锡田:《周浦塘棹歌》,载《上海历代竹枝词》,顾炳权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3.青浦文化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浦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4.上海市宝山区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宝山区乡镇卷》,内部资料,1989。
    25.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川沙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
    26.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奉贤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
    27.上海市黄浦区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黄浦区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
    28.上海市嘉定地名志编委会编:《嘉定地名志》,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2。
    29.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嘉定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
    30.上海市嘉定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1.上海市金山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金山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8。
    32.上海市南汇县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部编:《上海市南汇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第一分册)》,内部资料,1987。
    33.上海市南汇县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部编:《上海市南汇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第二分册)》,内部资料,1987。
    34.上海市南汇县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部编:《上海市南汇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第三分册)》,内部资料,1987。
    35.上海市南汇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汇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6.上海市青浦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青浦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7。
    37.上海市上海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组编:《上海市上海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部资料,1989。
    38.上海市松江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云间考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39.上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0.上海宗教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宗教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1.《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编:《上海文化年鉴1987》,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42.松江县民间文学艺术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市松江县分卷》,内部资料,1989。
    43.孙金富:《上海宗教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4.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十四卷·当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5.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
    46.张惠民主编:《沧海探珠——曹路民间文化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47.张建明、陈少能、朱岳群主编:《川沙县续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8.张仰先编纂,杨军益标点:《大场里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9.赵同福主任、扬逢时编纂,杨军益标点:《(民国)盛桥里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0.中共川沙县江镇乡委员会川沙县江镇乡人民政府乡:《江镇乡志》,内部资料,1999。
    51.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上海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上海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
    52.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53.中国人民政治协议、上海市宝山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宝山史话(续集)》,内部资料,1991。
    54.《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55.朱谦甫:《海上光复竹枝词》,上海民国第一图书局,1913。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2.蔡丰明:《城市语境中的民俗保护——当代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3.蔡丰明:《上海都市民俗》,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4.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5.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礼2007。
    6.陈伯海主编:《上海文化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7.陈映芳:《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8.邓伟志、胡申生:《上海婚俗》,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
    9.法政研究社:《国民政府法学精萃下卷》,上海:法政研究社,1928。
    10.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2.顾炳权主编:《浦东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13.顾廷龙、马承源主编:《沪城风俗记》,上海书报出版社,1991。
    14.何惠明编:《云间考述》,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15. 《江南丝竹音乐大成》编委会编:《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上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
    16.克利福德·格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17.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格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8.李君如:《松江县工业化、商品化十年的观念与文化心理变化)),载《松江县情论丛》,上海市松江县地方史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19.李民雄:《探幽发微:李民雄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0.李天纲:《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1.李友梅:《社会的生产:1978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2.卢莹辉主编:《新编上海大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23.洛秦:《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4.洛秦:《学无界知无涯——释论音乐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表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25.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26.齐琨:《江南丝竹》,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7.齐琨:《历史地阐释——上海南汇丝竹乐清音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8.乔建中:《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
    29.阮弘:《国乐与都市——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30.上海市道教协会编:《上海道教文化探微》,内部资料,2001。
    31.邵先崇:《近代中国的新式婚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2.[日]山口修:《出自积淤的水中——以贝劳音乐文化为实例的音乐学新论》,纪太平、朱家俊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3.沈洽:《贝壳歌——基诺族血缘婚恋古歌实录及相关人文叙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34.施详生:《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阮红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35.宋抵:《社会反三和弦——民族、民俗与中国政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36.汤伟康、杜称:《沪城风俗记》,上海画报出版社,1991。
    37.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8.汤亚汀著译:《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39.王昌年:《大上海指南·生活指南》,上海:东南文化服务社,1947。
    40.王宏逵主编:《宗教钩沉》,上海画报出版社,1991。
    41.韦兹朋:《江南丝竹音乐在上海》,赵玥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2.闻均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43.萧梅、韩锺恩:《音乐文化人类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44.萧梅:《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
    45.萧梅:《田野萍踪》,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46.萧梅:《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47.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8.熊月之、周武:《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49.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0.薛理勇主编:《上海掌故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1.薛艺兵:《音乐的民俗模式——中国民间音乐的民俗学研究》,国家课题成果2009文稿,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待出版。
    52.薛艺兵:《在音乐表象的背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53.杨燕迪:《音乐的人文诠释——杨燕迪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出版社,2007年。
    54.尹继佐总主编:《民俗上海·崇明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55.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主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56.张振涛:《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57.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58.郑土有主编:《上海民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59.中共中央统战部二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组编:《和谐之境宗教界人士人民大学研修班论文集(第1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0.钟敬文:《新的驿程》,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61.仲富兰:《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
    62.朱建明、谈敬德、陈正生:《上海郊区道教及其音乐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
    1.《播放哀乐能代替鼓乐吹奏吗》,载《移风易俗工作指导手册》,陈黎主编,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2. 陈琍:《近代上海城乡景观变迁(1843—1863)》,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 《川沙县志》风俗漫谈,转引自《清末上海的新式婚礼》,徐永志,载《档案与历史》,1988年第1期。
    4. 范晓峰:《关于民俗音乐研究学术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兼及民族音乐学及相关问题》,载《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4期。
    5. 高根泉等口述,蒋世昌、陈才宣、王善骏整理:《安亭凤鸣丝竹班》,载《嘉定文史第13辑》,政协上海市嘉定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部资料,1997。
    6. 顾冠福、龙飞俊《一位上海城派道士的口述史——顾冠福道长访谈录》,载《史林》,2010年增刊。
    7. 顾吾浩:《上海农民市民化与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载《上海改革》,2003年第3期。
    8. 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载《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2期。
    9. 胡斌:《现代认同与文化表征中的古琴——以上海古琴文化变迁为个案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十学位论文,2009。
    10.胡庆钧:《论绅权》,载《皇权与绅权》,吴晗、费孝通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48。
    11.景蔚岗:《山西民间吹打乐申论》,载《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2期。
    12.李光伟:《民国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的衰亡原因与评价刍论》,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3.李鸣镝:《传统音乐之城市化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2期。
    14.李莘:《城市化进程中的纳西族音乐文化》,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5.洛秦、黄婉:《八个城市的音乐文化:传统与变迁》之《前言》,载《星海音乐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6.洛秦:《“近我经验”与“近我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意义》,载《音乐艺术》,2011年第1期。
    17.洛秦:《论音乐文化诗学:一种音乐人事与文化的研究模式及其分析》,载《书写民族音乐文化》,陈铭道主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18.洛秦:《民族音乐学作用与历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载《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3期。
    19.洛秦:《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下)》,载《音乐艺术》,2009年第2期。
    20.洛秦:《音乐文化诗学视角中的历史研究与民族志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俄侨“音乐飞地”的历史叙事及其文化意义阐释》,载《音乐艺术》,2010年第1 期。
    21.南帆等:《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载《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
    22.乔建中:《浅议民俗音乐研究》,载《人民音乐》,1991年第7期。
    23.冉绵惠:《近年来国内有关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的新趋势》,载《民国档案》,2007年第2期。
    24.沈洽:《论“双视角”研究法及其在民族音乐学实践中的实践和意义》,载《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2期。
    25.施镇平:《解放以来的上海行政区划调整及城乡关系变动》,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6.汤亚汀:《西方城市音乐人类学理论概述》,载《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
    27.唐文清:《上海地区道教音乐简述》,载《阂行文史第1辑》,上海闵行区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部资料,1994。
    28.田兆元:《上海城乡民俗中的禁忌、仪式与社会转型》,载《民间世界:理论与存在民俗、民间文化与保护开发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陈华文主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9.王霖:《崇明岛的农民铜管乐队》,载《上海艺术家》,1990年第3期。
    30.王明辉:《<申报)音乐资料与上海音乐文化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31.王晓华:《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从底层写作的立场之争说起》,载《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
    32.王政:《中国古代民俗事象的模式》,载《民俗研究》,1990年第2期。
    33.文军:《农民的“终结”与新市民群体的角色“再造”——以上海郊区农民市民化为例》,载《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34.乌丙安、陈勤建:《我国都市民俗研究的新课题》,载《当代中国民俗学》,陈勤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5.吴忠正:《三十年来的上海道教》,载《上海道教》,2008年第3期。
    36.项阳:《论制度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兼论中国音乐史的研究》,载《音乐研究》,2004年第1期。
    37.薛艺兵:《“音乐民俗”界说》,载《中国音乐学》,1992年第4期。
    38.薛艺兵:《捕风捉影话田野——音乐人类学田野工作的中国思路》,载《音乐艺术》,2010年第1期。
    39.薛艺兵:《我们为什么写作?——谈音乐民族志文本的价值及音乐人类学研究的目的》,载《音乐艺术》,2011年第1期。
    40.杨秉文:《略述旧社会中松江婚丧礼仪及六色人众的服务情况》,载《松汀文史第 1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松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内部资料,1990。
    41.杨德睿:《当代道教宫观经济的转型》,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2.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5。
    43.姚树良:《上海散居道士历史及当今管理的思考》,载《和谐之境宗教界人士人民大学研修班论文集(第1辑)》,中共中央统战部二局,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组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4.殷瑞乔:《从新绛到上海:变化中的绛州鼓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45.查特吉:《关注底层》,载《读书》,2001年第8期。
    46.张思莼:《松江的昆曲》,载《松江文史第4辑》,政协松江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内部资料,1983。
    47.张振国:《改革开放后上海道教第一场法事追记》,载《上海道教》,2007年第1期。
    48.张振涛:《国家礼乐制度与民间仪式音乐》,载《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3期。
    49.钟敬文:《民俗学的历史、问题和今后的工作》,载《民俗学讲演集》,张晨紫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1.《保护改良风俗会之布告》,载《申报》,1920年8月14日。
    2.《对于出殡的意见》,载《申报》,1920年8月2日。
    3.《汉语大词典》2.0光盘版“门徒”条目。
    4.《汉语大词典》2.0光盘版“图”条目。
    5.《家庭日新会讨论婚嫁问题》,载《申报》,1920年8月10日。
    6.《军队变成吹鼓手》,载《民立报》,1911年5月20日。
    7.《论中西风俗之异》,载《申报》,1875年1月4日。
    8.《市府保安处告市民书》,载《申报》,1935年2月21日。
    9.《泰西风俗近古说》,载《申报》,1881年9月11日。
    10.《西女士之一席谈》,载《申报》,1924年6月3日。
    11.《原俗》,载《申报》,1887年2月10日。
    12.《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9月28日。
    13.《中西同俗古今不同礼说》,载《申报》,1884年6月6日。
    14. http://www.expo2010.cn/expo/chinese/sbdt/sbjj/cjxw/userobjectlai26398.html世博网,2010年4月17日。
    15. http://www.hudong.com/wiki/%E4%B8%AD%E5%9B%BD%E6%B0%91%E4%BF%9 7%E6%96%87%E5%8C%96瓦动百科网,2011年4月28日。
    16.高丙中:《从文化遗留物到非物质文化遗产》,http://news.folkw.com/www/redianpinglun/073016120.html,2011年4月28日。
    1. Adam Krims, Music and Urban Geography, Routledge,2007.
    2. Alan P. Merriam, "Definitions of Comparative Musicology'and'Ethnomusicology', Historical-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Ethnomusicology, xxi,1977, p.204.
    3. Alan P. Merriam, "Ethnomusiclogy:Discussion and Definition of the Field" Ethnomusicology, iv,1960, p.109.
    4. Alan P. Merriam, "Ethnomusiclogy's Today", Current Musicology, xx,1975, p.57.
    5. Bruno Nettl, Eight Urban Musical Cultures: Tradition and Chang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8.
    6. Gregory E. Guldin, Urbanizing China, Contributions in Asian Studies, Greenwood Press, 1992.
    7. Helen Myers, Ethnomusicology:An Introducti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2.
    8. Kay Kaufman Shelemay, Soundscapes:Exploring Music in a Changing World, W. W. Norton & Company,2001.
    9. Nketia, Kwabena,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African Music", Ethnomusicology 6(1), 1962.
    10. Philip V. Bohlman, A Study of Folk Music in the Modern Worl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
    11. Q. Luo, Kunju, Chinese Classical Theater and Its Revival in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texts, Diss. Kent State Univ.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98.
    12. Timothy Rice, "Time, Place and Metaphor in Musical Experience and Ethnography". Ethnomusicology,47:151-79,2003.
    13. Timothy Rice, "Toward the Remolding of Ethnomusicology", Ethnomusicology, Fall, 19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