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缘起与音乐角度论述台湾庙会文化中的南管系统文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阵头(艺阵)是庙宇庆典活动时,伴随神舆遶境游行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是寺庙活动中最能与常民生活互动的一项民间艺术。台湾庙宇多,民间信仰发达,连带的也促使阵头蓬勃发展,不仅数量可观、种类也多元,根据统计至少有两百种以上,其中绝大部分属汉族福佬系阵头。
     台湾阵头的分类方式,长期以来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从演出性质将其分为「文阵」与「武阵」两种,直至公元1990年代以后,才有学者因文阵与武阵的分类方式,无法涵盖台湾所有阵头,乃有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切入所作的各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其中就音乐性阵头言,主要可分为南管、北管两大系统。
     而本论文所要论述的则属各不同分类法中的文阵、小戏阵头、音乐阵头、载歌载舞的阵头、只歌不舞的阵头,且皆属南管系统阵头,包括车鼓阵、竹马阵、牛犁阵、桃花过渡阵、七响阵、太平歌阵、文武郎君阵。而南管阵是狭义南管音乐的阵头化,因此必要时也列入探讨。
     本论文将从缘起、音乐角度来论述这些庙会文化中的南管系统文阵。缘起方面,除从文献与实地调查中论述「一般传说」外,拟从正史、文人笔记、小说等文献中着手,去寻找「有稽可考」之历史。音乐方面分成「乐器」与「曲目」两部分,而曲目又分成「歌乐曲曲目」与「器乐曲曲目」,歌乐曲曲目再分成「南管系统曲目」、「民歌系统曲目」,除文献整理、归纳、探讨、比较、研究外,主要以笔者多年来实地调查之所得,来论述台湾庙会文化中的南管系统文阵。
     台湾阵头艺术文化虽丰富多采,但长期以来却在民间底层自生自灭,不为官方与主流文化所重视,加上外在大环境的改变与冲击,阵头的发展已文衰武盛,尤其南管系统文阵没落速度之快令人不胜嘘唏,因此本论文的研究除具保存功能外,也希望能提供后人研究之参考,更重要的是期能为历史留下更多的回忆与见证。
Jhentou, a performing group of folk art to accompany with God during the parade in the temple celebration, is the most interactive folk art with people in the temple activities. Jhentou was developed vigorously not only in quantity but also in varieties in Taiwan due to the plenty of temples, and folk belief. According to the statstics, more than 200 different types of Jhentou exist in Taiwan, most of them are Fulao system Jhentou of HAN nationality.
     Wunjhen" and " Wujhen" are the most popular Taiwan Jhentou by its performing nature. However, scholars thought that the classified way of "Wenjhen" and "Wujhen" could not cover all the Taiwan Jhentou, thus Jhentou were divided into several different types by different point of views after A.D.1990 Moreover, Nanguan and Beiguan are considered two major systems in musical Jhentou.
     In this paper, different classified way of Nanguan system Jhentou, Wenjhen, Siaohu Jhentou, musical Jhentou, drama Jhentou, vocal Jhentou will be discussed, epecially for Chegu Jhen, Jhuma Jhen, Niouli Jhen, Taohuaguodu Jhen, Cisiang Jhen,,Taipingge Jhen, Wunwulangjyun Jhen. Otherwise, Nanguan Jhen is a narrow Nanguan musical Jhentou, thus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be discovered.
     This paper will start to discuss Wenjhen of Nanguan system from the "source'and "musical aspect". For the source aspect, other than the fable of documents and past investigation, source can be discovered from the biography histories, scholar notes, literature, and novel. On the other hand, Not only Musical aspect was divided into "musical instrument" and " program" but also the program contains two major group, "musical system program" and" instrumental program". More specifically, Nanguan instrumental system" and "folk song instrumental system cab be defined in instrumental program. Besides the reorganization, induction, discussion, comparison and the research of past document record, author's investigation would be mostly used to discuss Nanguan system Wenjhen of Taiwan temple culture.
     Though the culture of Taiwan Jhentou is vivid and colorful, official and mainstream culture would not take seriously on this. In addition of external change and crashing, the development of Wenjhen was gradually taken over by Wujhen. Therefore this paper was not only recorded for preservation, but also for future research. Most importantly, keeping memory and testimony for the history is the main goal.
引文
1许常惠《台湾音乐史初稿》(1991)、薛宗明《台湾音乐史纲》(2000)、吕钰秀《台湾音乐史》(2003)。
    1「观察法」也称「直接观察法」、「现场观察法」,在文化人类学诸分支学科中,还有「他观法」、「局外观察「客位法J、「非位法」等多种称谓,其特点为:将自身置于被观察音乐事项之外,用局外人的眼光和一般准则,去观察、记录此一音乐事项,以旁观者的视角、用理性审视的观念和客观的感受,去理解和认识此一音乐事项的本体特征和文化特征。
    2「结构性访谈J又有「专门访谈」、「正式访谈」、「标准式访谈」、「调查式访谈」等之称谓。
    3「非结构性访谈」又有「随意访谈」、「非正式访谈」、「深度访谈」、「无控制访谈」、「无结构访谈」等之称谓。
    1陈修主编《台湾话大辞典-闽南话漳泉二腔系部分》,页1835。 民间信仰」。
    1董芳苑《台湾民间信仰之文化寻根》,页4。
    2董芳苑《信仰与习俗》,页73。
    3董芳苑《台湾宗教大观》,页84-85。
    4董芳苑《信仰与习俗》,页22。
    1林进源主编《台湾民间信仰神明大图鉴》,页26。
    1董芳苑《台湾人的神明》,页20。
    2林进源主编《台湾民间信仰神明大图鉴》,页88-413。
    1台中私立静宜大学中文系台湾民俗文化研究室:大甲镇澜宫http://www.dajiamazu.org.tw/(浏览日期:2009.03.30.)
    2台中私立静宜大学中文系台湾民俗文化研究室:大甲镇澜宫http://www.dajiamazu.org.tw/(浏览日期:2009.03.30.)
    1陈彦仲等《台湾的艺阵》,页11。
    2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10。
    3纺车轮:为台南县西港乡刘厝村所组成的艺阁,以西游记为表演题材。
    4主要引自黄文博《南瀛刈香志》、黄玲玉《从闽南车鼓之田野调查试探台湾车鼓音乐之源流》,页62、陈彦仲等《台湾的艺阵》,页13等。
    1女儿吹(丧事称之)、御前清音(基隆称之)、八音吹、客吹(台南称之)、草地八音(台南县关庙乡龟洞村称之):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48。
    2八音队、八音阵:黄文博《南瀛刈香志》,页69、71。
    3什音、什音阵、福套(鹿港):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54。
    4王船:台南县西港香王船2009.08.30.获《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票选「台湾十大民俗艺阵」第四名。2009.08.30.《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票选的「台湾十大民俗艺阵」,依次为八家将、抢孤、神将轧家将、王船、官将首、牵水藏、东方艺术团(鼓阵)、虎爷会、火灯杆鬼、电音三太子。(引自2009.08.30.《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引自2009.08.30.《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
    5令旗:辟邪之意。
    6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45。
    7神车:黄文博《南瀛刈香志》,页125。
    8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57。
    1力士会:陈彦仲等《台湾的艺阵》,页75。
    2黄文博《跟着香阵走·台湾艺阵传奇续卷》,页99。
    3竹阁番: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143;陈正之《乐韵泥香台湾的传统艺阵》,页245。
    4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147。
    5八家将:云林北港「家将轧阵J(嘉义山海镇振玄堂)2009.08.30.获《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票选「台湾十大民俗艺阵」第一名。(引自2009.08.30.《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
    6小三通:吕锤宽《台湾传统音乐概论·器乐篇》,页214。
    7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42。
    8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44。
    9大锣阵:引自「高雄县茄楚乡赐福宫丙子科祈安王醮大典出境游行队伍秩序表」。
    10小法子:澎湖另有类似「小法团」的「小法子」。(引自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87。)
    1木鞋舞:引自「高雄县茄楚乡赐福宫丙子科祈安王醮大典出境游行队伍秩序表」。
    2北锣鼓: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45。
    3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45。
    4布马阵:据说早年为竹架纸糊,所以当时也称「纸马阵」。(引自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123。)
    5牵布马:陈彦仲等《台湾的艺阵》,页37谓:客语称「牵布马」。
    6布袋戏:黄文博《南瀛刈香志》,页69、73。
    7薛仁贵征东阵:黄文博《南瀛刈香志》,页315。
    1老爷阵:引自「高雄县茄萣乡赐福宫丙子科祈安王醮大典出境游行队伍秩序表J。
    2行路吹: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28。
    3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36。
    4西乐队:丧葬场合才称「西梭米」(Si-Sol-Mi)。
    5黄文博《跟着香阵走·台湾艺阵传奇续卷》,页76。
    6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47,谓宋江阵、白鹤阵、金狮阵合称为宋江三阵。
    7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36。
    8官将首:台北县新庄市官将首2009.08.30.获《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票选「台湾十大民俗艺阵」第五名。(引自2009.08.30.《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
    9八将首、八将头、关将首、关将头、官将头:李宗益《将·源:论官将首》,页1-5。该书并谓「由于「头」与「首J意义相同,书写时写为『首」,口语时则称为『头」,而『关」与『官」在闽南语中发音相同,故在无特殊必要之下,则以『官将首」称之。」。
    10八将角、香将:陈彦仲等《台湾的艺阵》,页57。
    11童乩阵:董芳苑《信仰与习俗》,页29。为土生土长阵头。
    12法鼓阵:引自「高雄县茄萣乡赐福宫丙子科祈安王醮大典出境游行队伍秩序表」。
    1「大鼓花、鼓阵、大鼓弄、鼓花阵」:陈彦仲等《台湾的艺阵》,页39。
    2金狮阵:民间多简称「狮阵」,但与一般光舞狮之狮阵不同,较正式的名称应叫「宋江狮」。(引自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44。)
    3客家狮:客家狮与其它狮种最大的不同在于外观朴拙、狮头略呈正方体、凹凸分明、方嘴有齿,是开口狮,开合生动、威武逗趣。早期多以畚箕、竹篓等生活用具作为模型,再以纸张层层糊抹成型。(引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8/today-north1.htm)(浏览日期:2009.03.29.)
    4盒子狮:客家狮因嘴巴如四方形盒子,故又名「盒子狮」。
    5帅爷团:黄文博《南瀛刈香志》,页269。
    6风帆旗:陈彦仲等《台湾的艺阵》,页73。
    7挽茶歌:董芳苑《信仰与习俗》,页29。
    8神将队:神将是传统庙会出阵时,护卫在神轿前的巨大神偶,南部叫作「神将」,北部叫作「大仙旭仔」。嘉义县龙华奉天堂「神将轧家将」(大仙旭子轧家将)2009.08.30.获《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票选「台湾十大民俗艺阵J第三名。(引自2009.08.30.《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
    9神童团: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79。
    10马队吹: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22。
    1「铙钹鼓、铙钹吹」:吕锤宽《台湾传统音乐概论·器乐篇》,页214。
    2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43。
    3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43。
    4义工团:陈彦仲等《台湾的艺阵》,页70。
    5义虎团:「义虎团」是台湾仅有,也是世界少见的「舞虎」团体。相传最早由中国福建山邑武术师黄飞虎发起,传至台湾后由台中大甲镇武师蔡趖创立「义虎团」,传承拳术和弄虎技艺。目前大甲义和、外埔六分村、外埔水美村各有一团。「义虎团」每年大甲妈祖遶境出巡盛事时,扮演虎爷开路先锋,为众人目光焦点。(引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8/today-north2.htm)(浏览日期:2009.03.29.)
    6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20。
    7黄文博《跟着香阵走·台湾艺阵传奇续卷》,页156。
    8庄仪团:大甲妈祖遶境活动时,庄仪团为妈祖的首席护驾—「千里眼」、「顺风耳」两位将军。由于是护卫将军,故须呈现出庄严、威仪的态势,故名为「庄仪团」。(引自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79。)
    9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20。
    1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44。
    2驾前吹:黄文博《南瀛刈香志》,页307。
    3驾前鼓:黄文博《南瀛刈香志》,页307。
    4乐皆笑:董芳苑《信仰与习俗》,页29,为土生土长阵头,但笔者并不知其表演形式与内容。
    5机车团:温宗翰<出巡(遶境)>,《台湾大百科全书》,页86;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216。
    6亲母扑:黄文博《南瀛刈香志》,页76。
    7龙狮阵:黄文博《跟着香阵走·台湾艺阵传奇续卷》,页144。
    8弥勒团: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79。
    9点心符:引自「高雄县茄萣乡赐福宫丙子科祈安王醮大典出境游行队伍秩序表」。
    10「神明吹、迎神吹」: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41。
    11轿前鼓:陈彦仲等《台湾的艺阵》,页31。
    12黄文博《跟着香阵走·台湾艺阵传奇续卷》,页17。
    13三脚采茶:陈正之《乐韵泥香台湾的传统艺阵》,页7、170。
    1三脚采茶戏团:陈怡妃《新瓦屋客家花鼓之研究》,页129。
    2黄文博《跟着香阵走·台湾艺阵传奇续卷》,页99。
    3大班锣鼓: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43。
    4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57。
    5五营将军:黄文博《南瀛刈香志》,页68。
    6天师轿阵:黄文博《跟着香阵走·台湾民间艺阵》,页224。
    7火灯赶鬼:火灯赶鬼是相当传统的遶境阵头之一,目前仅存于嘉义县布袋镇过沟村,大部分时间处于诡异的宁静中,悬疑紧张,主要藉宗教信仰力量保卫家园。过沟村是在鬼月前赶鬼,在进入七月的前三天先把一些脏东西赶出去,过沟赶鬼,万轿齐发。嘉义县布袋镇过沟村火灯赶鬼2009.08.30.获《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票选「台湾十大民俗艺阵」第九名。(引自2009.08.30.《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
    8黄文博《跟着香阵走·台湾艺阵传奇续卷》,页99。
    9黄文博《跟着香阵走·台湾艺阵传奇续卷》,页99。
    1虎爷会:虎爷会之名引自2009.08.30.《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云林县北港镇「虎爷吃炮」2009.08.30.获《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票选「台湾十大民俗艺阵」第八名。(引自2009.08.30.《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
    2黄文博《跟着香阵走·台湾艺阵传奇续卷》,页99。
    3歌阵花阵:引自「高雄县茄萣乡赐福宫丙子科祈安王醮大典出境游行队伍秩序表」。
    4福州鼓阵:黄玲玉《从闽南车鼓之田野调查试探台湾车鼓音乐之源流》,页44。
    5福德正神:黄文博《南瀛刈香志》,页68。
    6锣鼓班阵:黄玲玉《从闽南车鼓之田野调查试探台湾车鼓音乐之源流》,页60。
    7黄文博《跟着香阵走·台湾艺阵传奇续卷》,页99。
    8陈彦仲等《台湾的艺阵》,页59。
    9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95。
    10五子女哭墓: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313。
    1文王拖车阵: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145;陈正之《乐韵泥香台湾的传统艺阵》,页247。
    2日本婆子阵:引自董芳苑《信仰与习俗》,页29,为土生土长阵头。
    3北管八音团:新竹县竹北市「田屋八音团」1999年登记,2004.08.18.改为「田屋北管八音团」,演出内容包含北管、八音;另苗栗也有「陈家班北管八音团」等(2009.05.31.笔者于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园实地调查见其演出)。又陈怡妃《新瓦屋客家花鼓之研究》,页129谓「2008年国际花鼓艺术节活动……有花鼓队、龙队、麒麟队、北管八音团、三脚采茶戏团等的演出J。
    4花式鼓乐队:陈正之《乐韵泥香台湾的传统艺阵》,页114。
    5花鼓阵:黄琬茹《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页46。不同于台南等地的跳鼓阵。
    6东方艺术团:台南市东方艺术团是结合现代及传统艺术所成立的表演团体。一般大鼓阵以男生为主,该团则以传统大鼓阵结合现代舞(舞蹈肢体语言)所成立的一个女子大鼓阵。团员不仅年轻貌美、青春洋溢,且皆舞蹈科系学生,向来是全台争相请的艺阵团体,称霸南台。2009.08.30.获《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票选「台湾十大民俗艺阵」第七名。(引自2009.08.30.《台湾地理杂志》电视频道)
    7咬脐打猎阵:陈正之《乐韵泥香台湾的传统艺阵》,页251。
    8婢女弄人心: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120谓:该阵头也称「婢女弄人心」,演员除「风流老阿伯」、「十八媠姑娘」生、旦两角色外,尚增两位婢女角色,戏分与造型强过旦角,常与生角演对手戏,故称之。
    9担马草水的:黄文博《跟着香阵走·台湾艺阵传奇续卷》,页52。
    10担马草水:黄文博《南瀛刈香志》,页81、92。
    1「职业阵」一般较花俏创新,「庄头阵」较传统、守旧。
    2引自黄玲玉《从闽南车鼓之田野调查试探台湾车鼓音乐之源流》,页34。
    3陈丁林<台南县民俗艺阵的发展与现况),《台湾传统杂技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03、204。该文所涉及之阵头仅限于台南县。
    1张雅婷《台湾阵头锣鼓之研究》,依作者研究之需要,采取以音乐声响为主的分类方式
    2李秀娥(文阵遶境·悠扬引人-绕梁不觉得音乐性阵头),《心境宗教季刊》,卷5,页21-25。
    3陈世霖(从民俗艺阵到台湾跳鼓阵之研究>,《身体文化学会》卷3,页17-33。这篇期刊在23-25作了简单的文献探讨,提供了陈丁林、蔡欣欣与作者自己的分类方式。
    1此「庆祝性阵头」指今民俗体育之一部分。
    2吕锤宽《台湾传统音乐概论·器乐篇》只针对「音乐性阵头」分类,但严格言之,应只针对纯器乐演出之阵头而言。
    1黄文博《跟着香阵走·台湾艺阵传奇续卷》,页110。
    2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21。
    1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福建卷》,页95。
    1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页223。
    2谢家群<福建南部的民间小戏>,《戏剧论丛》,第3期,页25。
    1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页223。
    2邱坤良主编《中国传统戏曲音乐》,页83。
    1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页223。
    2若以今(2010)言,至少应有250年以上
    1黄玲玉《台湾车鼓之研究》,页21。
    2黄玲玉《从闽南车鼓之田野调查试探台湾车鼓音乐之源流》,页86-87。
    1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页172。
    2参军戏:原称「弄参军」,是唐宋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渊源于秦汉的俳优,但具体形成时期则有始自东汉、后赵、唐等之说。最初为一节目名,后发展为表演形式。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脚色作滑稽的对话或动作,引人发笑,有时用以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引自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页10。)
    3踏谣娘:南北朝乐舞节目。(引自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页9。)
    4陈丽娥《台湾民俗车鼓戏之研究》,页10。
    5杨馥菱(有关台湾车鼓戏之几点考察>,《两岸小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47。
    1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100。
    2此现年为1986年。
    3此至今指2010年。
    4从前小孩演车鼓的情况很多,如在地面表演时,因前面观众会阻碍后面观众的视线,因此乃由大人将演出的小孩扛在肩上表演,以便观众都能看得到,扛者如马被骑在肩上,故称「车鼓马」。(引自黄玲玉《台湾车鼓之研究》,页21。)
    5至1986年。
    6黄玲玉《台湾车鼓之研究》,页21。
    7黄玲玉《从闽南车鼓之田野调查试探台湾车鼓音乐之源流》,页85、86。
    1黄玲玉《从闽南车鼓之田野调查试探台湾车鼓音乐之源流》,页85。
    2黄玲玉《台湾车鼓之研究》,页21。
    3黄玲玉《从闽南车鼓之田野调查试探台湾车鼓音乐之源流》,页86。
    4黄玲玉《台湾车鼓之研究》,页21。
    5黄玲玉《从闽南车鼓之田野调查试探台湾车鼓音乐之源流》,页86。
    6陈丁林《南瀛艺阵志》,页180。
    7施德玉编着《台南县车鼓竹马之研究》,页365。
    1《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福建卷》(上),页95。
    2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103。
    1施德玉主持《新营「竹马阵」研究计划[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传统戏剧组期末报告》,页5。
    2作者施德玉并作注曰「台南县新营市土库里「竹马阵」团老艺人称,此技艺源于山东,据著者多次田野调查,深入探究其音乐内涵属于「南管」系统,应源于闽南一带。是否是福建省的「东山」则有待考究。」。
    3施德玉主持《新营「竹马阵」研究计划[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传统戏剧组期末报告》,页62。
    4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121。
    5杨馥菱<台南新营「竹马阵」源流考>,《台湾戏专学刊》,第1期,页39。
    1杨馥菱(台南新营「竹马阵」源流考),《台湾戏专学刊》,第1期,页41。
    2杨馥菱(台南新营「竹马阵」源流考),《台湾戏专学刊》,第1期,页54。
    3施德玉<浅谈台湾竹马阵>,《艺术欣赏》,页29。
    4陈彦仲等《台湾的艺阵》,页141。
    1施德玉编着《台南县车鼓竹马之研究》,页8。
    2林茂贤(牛犁阵),《台湾传统戏曲》页131谓「中国在宋代已有春牛」。
    1吴腾达《民俗游艺》,页56。
    2林茂贤《台湾传统戏曲》,页131。
    3吴腾达《台湾民间艺阵》,页223。
    4陈彦仲等《台湾的艺阵》,页137。
    5许常惠《多采多姿的民俗音乐》,页41。
    6许常惠《多采多姿的民俗音乐》,页203。
    7林茂贤《台湾传统戏曲》,页131。
    1刘还月《台湾民俗志》,页174。
    2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106;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93。
    1黄玲玉<歌舞小戏(阵头)>,陈郁秀编《台湾音乐阅览》,页93。
    2刘还月《台湾民俗志》,页174。
    1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页227。
    2邱坤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页83。
    3刘还月《台湾民俗志》,页178。
    4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100、102。
    5林茂贤《台湾传统戏曲》,页134。
    6林珀姬《舞弄斗阵陈学礼夫妇传统杂技曲艺-音乐篇》,页48。
    1陈丁林《南瀛艺阵志》,页227。
    2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112。
    3黄玲玉《从闽南车鼓之田野调查试探台湾车鼓音乐之源流》,页72。
    1片冈岩着·陈金田译《台湾风俗志》,页150。
    2黄文博《台湾信仰传奇》,页81。
    3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105-106。
    4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124。
    5响马:「强盗」之意。(引自林茂贤《台湾传统戏曲》,页137。)
    6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105-106。
    7卢进兴《七响风华-乌山头七响阵全集》,页2。
    1黄玲玉《从闽南车鼓之田野调查试探台湾车鼓音乐之源流》,页147-246。
    2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页223。
    1黄玲玉《台湾车鼓之研究》,页20。(引陈香编着《台湾竹枝词选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高拱干《台湾府志》,页208、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页262、黄典权等编篡《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传篇》,页405。
    3余文仪《续修台湾府志》(下),页982。
    4黄文正《台湾车鼓戏源流之探考》,页16。
    1吴捷秋《梨园与梨园戏析论》,页66。
    2谢家群《闽台戏曲与宗教文化》(一),手搞第5页。
    1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页18。
    2戴书训等编篡《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文学篇》(第一册),页282。
    1施士洁《后苏龛合集》,页157。
    2施士洁《后苏龛合集》,页203。
    3施士洁《后苏龛合集》,页238。
    4李继贤<浅释台湾戏曲谚语>,《民俗曲艺》,第11期,页86。
    5李继贤<浅释台湾戏曲谚语),《民俗曲艺》,第11期,页90。并释意为「喻查某人摆腰使眉,搔首弄姿的戏弄查甫人」。
    1有关太平歌阵实地调查相关资料,请参见附录。
    2方美玲《台湾太平歌研究》,页18。
    3方美玲《台湾太平歌研究》,页19。
    4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17,归类于「小戏阵头」。
    1简上仁《台湾民谣》,页120。
    2陈丽娥《台湾民俗车鼓戏之研究》,页60。
    3许常惠《台湾音乐史初稿》,页203。
    4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88。
    5陈正之《乐韵泥香·台湾的传统艺阵》,页123。
    6赵郁玲《台湾车鼓之舞蹈研究》,页73。
    1施德玉主持《『新营「竹马阵」研究计划[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传统戏剧组期末报告』》,页65。
    2施德玉主持《『新营「竹马阵」研究计划[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传统戏剧组期末报告』》,页77。
    3施德玉主持《『新营「竹马阵」研究计划[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传统戏剧组期末报告」》,页165。
    4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123。
    5陈彦仲等《台湾的艺阵》,页141。
    6洪祯坟《宗教、传统与艺阵:新营上库「竹马阵」的表演艺术》,页119。
    7施德玉编着《台南县车鼓竹马之研究》,页33。
    1洪祯玟《宗教、传统与艺阵:新营土库「竹马阵」的表演艺术》,页81-84。
    1廖丁力(1937-2008):生前居台南县新营市土库里13邻108号。在竹马阵中饰演「鼠」之角色。
    22009.09.28.访谈卢俊逸。
    3黄玲玉<从传统曲簿看台湾竹马阵之曲目>,《台湾音乐研究》,春季号,第10期,页1-42。
    4鼓:竹马阵所用之鼓,民间艺人称「竹马鼓」或「文鼓」。
    5根据卢俊逸所描述,可能类似南管「响盏」。
    1戊子科(2008)第八届镇辕境文化祭演出。
    2片冈岩《台湾风俗志》,页265。
    3许常惠《多采多姿的民俗音乐》,页41。
    4刘还月《台湾民俗志》,页174。
    5吴腾达《民俗游艺》,页58。
    6许常惠《台湾音乐史初稿》,页203-204。
    7陈正之《乐韵泥香·台湾的传统艺阵》,页131。
    8陈丁林《南瀛艺阵志》,页206。
    1花松村编篡《台湾乡土精志》,页370。
    2吴腾达《台湾民间艺阵》,页228。
    3陈彦仲等《台湾的艺阵》,页137。
    4林珀姬《舞弄斗阵陈学礼夫妇传统杂技曲艺-音乐篇》,页48。
    5香科文物馆:位于西港乡庆安路32号玉勅西港庆安宫内。笔者曾于2002.01.20.等,数度参观该馆。
    6南瀛艺阵馆:位于台南县佳里镇六安里六安130号。
    7林清财、黄玲玉主编《府城地区音乐发展史田野日志》(第一册),页55。
    1刘还月《台湾民俗志》,页178-179。相关内容标题为「婢女戏乱情情人心」。
    2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100-102。
    3陈正之《乐韵泥香·台湾的传统艺阵》,页137-164。
    4陈丁林《南瀛艺阵志》,页224-235。相关内容标题为「风流阿伯撑渡船-关庙南花村桃花过渡J。关庙位于台南县关庙乡。
    5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112-114。
    6林珀姬《舞弄斗阵陈学礼夫妇传统杂技曲艺-音乐篇》,页48-49。
    7笔者于2002.03.09.、2004.03.14、2004.10.14.等,曾对该团作过实地调查。
    8此「简介」为笔者2004.10.14.访谈馆主洪长修时,为其所提供。
    1卢进兴《七响风华-乌山头七响阵全集》为台南县龙崎乡「乌头山七响阵」单一阵头的叙述。
    2刘还月《台湾民俗志》,页183。
    3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107。
    4陈正之《乐韵泥香·台湾的艺阵传奇》,页224。
    5掽管:写法多样,如「澎筒」、「澎管」、「泵管」等。「泵管」(哗嘟器)引自吕钰秀《台湾音乐史》,页417。
    6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127。
    7卢进兴《七响风华-乌山头七响阵全集》,页3。
    1卢进兴《七响风华-乌山头七响阵全集》,页6。
    2卢进兴《七响风华-乌山头七响阵全集》,页9。
    3卢进兴《七响风华-乌山头七响阵全集》,页20。
    4卢进兴《七响风华-乌山头七响阵全集》,页23。
    5卢进兴《七响风华-乌山头七响阵全集》,页52。
    6林珀姬《舞弄斗阵陈学礼夫妇传统杂技曲艺-音乐篇》,页49。
    1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113。
    2方美玲《台湾太平歌研究》该书所述使用乐器与乐队编制,实际上是作者实地调查所得。
    3方美玲《台湾太平歌研究》,页22。
    4方美玲《台湾太平歌研究》,页22-25。
    5方美玲《台湾太平歌研究》,页149-154。
    6陈正之《乐韵泥香·台湾的传统艺阵》,页224。
    7目前台湾所见有三种不同形式的琵琶,为国乐团之琵琶、南管琵琶与北管所用之琵琶。
    8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150。
    9黄玲玉<太平歌、车鼓、南管之音乐比较-以《共君断约》为例>,《南瀛人文景观[南瀛传统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79-280。
    10黄玲玉(从源起、音乐角度初探台湾文阵与南管之关系>,页255-256。
    11黄玲玉(从源起、音乐角度再探台湾南管系统之文阵),页57。
    1一般「四块」由四片竹片或木片组成,但七响阵之四块只两片。
    2许常惠《台湾音乐史初稿》,页227。
    3方美玲《台湾太平歌研究》,页22。
    4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150。
    1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115。
    1曾永义主持《台南县「车鼓阵」调查研究计划期末报告书》,页75、78、83、90、92、 97、100、105。
    2陈彦仲等《台湾的艺阵》,页133。
    3黄文正<南瀛地区传统车鼓阵保存曲目研究>,《南瀛人文景观[南瀛传统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7。
    4林珀姬《舞弄斗阵陈学礼夫妇传统杂技曲艺-音乐篇》,页47。
    5林珀姬《舞弄斗阵陈学礼夫妇传统杂技曲艺-音乐篇》,页52、53。
    1许常惠《多采多姿的民俗音乐》,页41。
    2刘还月《台湾民俗志》,页174。
    3简上仁《台湾民谣》,页121。
    4许常惠《台湾音乐史初稿》,页203。
    5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93。
    6陈正之《乐韵泥香·台湾的传统艺阵》,页133、135。
    7陈丁林《南瀛艺阵志》,页210、216。
    1黄文博《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页113。
    2黄文博《台湾民间艺阵》,页154。
    3林珀姬《舞弄斗阵陈学礼夫妇传统杂技曲艺-音乐篇》,页52。
    4「器乐曲」光台南县麻豆镇巷口集英社陈学礼(1915-2007)所提供的就有45首(见黄玲玉<太平歌、车鼓、南管之音乐比较-以[共君断约]为例>,《南瀛人文景观[南瀛传统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81)。
    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1981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王兆祥、刘文智1998 《中国古代庙会》。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王健全等2006 《福尔摩沙大百科》。台北: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王耀华2000 《福建传统音乐》。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王耀华、刘春曙1989 《福建南音初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编辑委员会编1993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片冈岩着·陈金田译1981 《台湾风俗志》。台北:大立出版社。
    江日升辑定1704 <台湾外记卷之九(康熙辛酉年至康熙癸亥年共三年)>,《台湾外记》。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台湾文献丛刊第六○种。台北:大通书局。
    江亮演编篡1992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七政治志社会篇》(第二册)。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策划1990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台湾民间传统艺能馆规划报告》。台南: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吕炳川1979 《吕炳川音乐论述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吕诉上1961 《台湾电影戏剧史》。台北:银华出版部。
    吕钰秀 2003 《台湾音乐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吕锤宽1982 《泉州弦管(南管)研究》。台北:学艺出版社。2001 《台湾传统乐器》。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2007 《台湾传统音乐概论.器乐篇》。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吕锤宽撰辑1987 《泉州弦管(南管)指谱丛编》(上编)、(下编)、(附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花松村编篡1999 《台湾乡土全志》。共十二册。台北:中一出版社。1999 《台湾乡土续志》。共八册。台北:中一出版社。1999 《台湾乡土精志》。共三册。台北:中一出版社。
    余文仪’1764 《续修台湾府志》(下)。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二一种。台北:大通书局。
    李天民、余国芳2001 《台湾传统舞蹈》。台北: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
    李宗益2002 《将·源:论官将首》。台北:永丰厝事业有限公司。
    李丰楙1993 《东港王船祭》。屏东:屏东县政府。
    范咸1993 《重修台湾府志》。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吴新荣1966 《震瀛随想录》。台南:硝琅山房。1981 《震瀛采访录》。台南:台南县政府。
    吴新荣等1981 《舆地篡要》。台南:台南县政府。1983 《台南县的寺庙及神明》。台南:台南县政府。
    吴明辉编印 1981 《南音锦曲选集》。菲律宾国风社发行。
    吴捷秋1985 《梨园与梨园戏析论》。福州: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印。
    吴幅员1977 《台湾文献史料丛刊309种提要》。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台北:大通书局。
    吴腾达1990 《民俗游艺》。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96 《台湾民间阵头技艺》。台北:台湾东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儿童部。1998 《台湾民间阵头技艺》,一版二刷。台北:台湾东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儿童部。(1996年一版一刷)1998 《台湾民间杂技》。台北: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 《台湾民间艺阵》。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吴腾达策划编辑1999 《台湾传统杂技艺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
    吴瀛涛1980 《台湾民俗》。台北: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东方孝义1997 《台湾习俗》。初版二刷。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42年初版)。
    周元文1718 《重修台湾府志》(全)。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台湾文献丛刊第六六种。台北:大通书局。
    周畅1991 (南音与梨园戏音乐),《闽台民间艺术散论》,页221-223。厦门:鹭江出版社。
    周锺瑄1717 《诸罗县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台湾文献丛刊第一四一种。台北:大通书局。
    周玺1 1836 《彰化县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五六种。 台北:大通书局。
    邱坤良1983 《现代社会的民俗曲艺》。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邱坤良主编1981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林二、简上仁合编1980 《台湾民俗歌谣》。台北: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林茂贤2001 《台湾传统戏曲》。台北: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
    林茂贤编撰2000 《福尔摩沙之美—台湾传统戏剧风华》。台中: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中部办公室。
    林珀姬2004 《舞弄斗阵陈学礼夫妇传统杂技曲艺-音乐篇》。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林清财、黄玲玉主编2002 《府城地区音乐发展史田野日志》(共4册)。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林勃仲、刘还月1990 《变迁中的台闽戏曲与文化》。台北:台原出版社。
    林进源主编2005 《台湾民间信仰神明大图鉴》,再版。台北:进源书局。(1996年初版)
    林赏礽1985 《新瓦屋花鼓队简介》。出版处不详:出版者不详。
    林衡道、冯作民1966 《台湾的历史与民俗》。台北:青文出版社。
    洪波浪、吴新荣主修1983 《台南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施士洁1895 《后苏龛合集》。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三辑,台湾文献丛刊第二一五种。台北:大通书局。
    施德玉主持1999 《新营「竹马阵」研究计划》。[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传统戏剧组期末报告。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
    施德玉、吕锤宽主持1999 《台南县六甲乡「车鼓阵」调查研究计划。[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传统戏剧组期末报告》。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
    施德玉编着2005 《台南县车鼓竹马之研究》。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郁永河1697 《裨海纪游》。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七辑,台湾文献丛刊第四四种。台北:大通书局。1998 《汉族民间风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政大社会学系调查1984 《中国民间传统技艺调查与现况》。台北:教育部。
    高拱干1696 《台湾府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台湾文献丛刊第六五种。台北:大通书局。
    涂建翊、余嘉裕、周佳2003 《台湾的气候》。台北:远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涂顺从1994 《南瀛古庙志》。台南:台南县立文化中心。1996 《大广弦走天涯—南瀛乡土艺人/蔡添登》。台南: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主编2003 《南瀛人文景观[南瀛传统艺术研讨会◎论文集]》。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张再兴主编1968 《南管名曲选集》。台北:中华国乐会发行。
    许常惠1982 《台湾福佬系民歌》。台北:百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 《多采多姿的民俗音乐》。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91 《台湾音乐史初稿》。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
    许常惠主持1999 《台湾音乐文献数据汇编·成果报告·第二辑之壹-满清统治时期(1683-1895)《清代台湾方志》、第二辑之贰-满清统治时期(1683-1895)《清代专书及其它》》。教育部[国家讲座研究计划]。2000 《台湾音乐文献数据汇编·成果报告·第一辑(上、下册):满清统治以前 之时期(1683年以前)》。教育部[国家讲座研究计划]。2000 《「日治时期台湾音乐文献数据汇编」研究报告(一)、(二)、(三)、(四)》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研究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
    章甫1816 《半崧集简编》。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八辑,台湾文献丛刊第二O一种。台北:大通书局。
    教育部主编1989 《中华民国七十八年民族艺术薪传奖专辑》。台北:教育部主办。
    庄永明1989 《台湾纪事-台湾历史上的今天》(上)。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庄永明、孙德铭合编1995 《台湾歌谣乡土情》,初版二刷。台北:孙德铭。(1994年初版)
    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编辑执行小组主编1982 《台湾民间艺人专辑》。台中:台湾省政府教育厅。
    陈丁林1997 《南瀛艺阵志》。台南: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陈正之1995 《乐韵泥香·台湾的传统艺阵》。台中:台湾省政府新闻处。
    陈香编着1983 《台湾竹枝词选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陈建才主编1994 《八闽掌故大全·民俗篇》。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陈彦仲等2003 《台湾的艺阵》。台北:远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陈郁秀编1997 《台湾音乐阅览》。台北: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陈修主编1991 《台湾话大辞典-闽南话漳泉二腔系部分》。台北:远流出版社。
    陈淑均’1852 《噶玛兰厅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台湾文献丛刊第一六O种。 台北:大通书局。
    陈健铭1989 《野台锣鼓》。台北:稻乡出版社。
    陈寿祺1871 《福建通志台湾府》(上)。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二辑,台湾文献丛刊第八四种。台北:大通书局。
    陈丽娥1990 《台湾民俗车鼓戏之研究》。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连雅堂1979 《台湾通史》。台北:众文图书有限公司。
    连横1918 《台湾通史》(下)。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二八种。台北:大通书局。
    鹿耳门史迹研究会编1989 《正统鹿耳门圣母庙沿革志》,第二版。台南:正统鹿耳门圣母庙管理委员会。
    曹本冶主编2003 《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南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曾永义主持2001 《台南县「车鼓阵」调查研究计划期末报告书》。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
    黄文博1990 《台湾信仰传奇》,一版二刷。台北:台原出版社。(1989年一版一刷)。1991 《当锣鼓响起·台湾艺阵传奇》。台北:台原出版社。1991 《跟着香阵走·台湾艺阵传奇续卷》。台北:台原出版社。1991 《台湾民俗田野手册·现场参与卷》。台北:台原出版社。1992 《瘟神传奇-曾文溪流域王船祭巡礼》。台南:台南县立文化中心。1994 《南瀛刈香志》。台南:台南县立文化中心。1995 《南瀛历史与风土》。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台湾民间信仰与仪式》。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台湾民间艺阵》。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南瀛王船志》。台南:台南县文化局。
    黄文博、黄明雅 2001 《台湾第一香-西港玉勅庆安宫庚辰香科大醮典》。台南:西港玉勅庆安宫。
    黄玲玉1991 《从闽南车鼓之田野调查试探台湾车鼓音乐之源流》。台北:社团法人中华民国民族音乐学会。
    黄典权等编篡1998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传篇》。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黄裕元2005 《台湾阿歌歌:歌唱王国的心情点播》。台北: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连横1918 《台湾通史(下)》。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二八种。台北:大通书局。
    董芳苑1995 《信仰与习俗》,增订版。台南:人光出版社。(1988年初版)1999 《台湾民间信仰之文化寻根》,第一版第四刷。台北:常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第一版第一刷)2008 《台湾人的神明》。台北:前卫出版社。2008 《台湾宗教大观》。台北:前卫出版社。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2000 《台南县乡土史料》。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刘良璧1742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二辑,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四种。台北:大通书局。
    刘枝万1990 《台湾民间信仰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刘鸿沟编1953 《闽南音乐指谱全集》。台北:学艺出版社。
    刘还月1986 《台湾民俗志》。台北:洛城出版社。1989 《台湾岁时小百科》。台北:台原出版社。1994 《台湾民间信仰小百科》。台北:台原出版社。
    郑鹏云、曾逢辰1898 《新竹县志初稿》。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一辑,台湾文献丛刊第六一种。台北:大通书局。
    龙海县民政局地名办公室1980 《龙海县标准地名录》。龙海县:龙海县民政局地名办公室印。
    龙海县地方志办公室编1993 《龙海县志》。龙海县:出版处不详。
    薛宗明2000 《台湾音乐史纲》。高雄:高雄市国乐团。
    卢进兴2003 《七响风华-乌山头七响阵全集》。台南:长青文化企业社。
    简上仁1987 《台湾民谣》。台北: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简丽华、刘佳灵、朱淑资编辑2004 《台湾民间信仰(艺阵篇)-迎神赛会锣鼓喧》,第四版。台北:泛亚国际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
    谢宗荣2006 《台湾的庙会文化与信仰变迁》。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谢金銮11850 《续修台湾县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二辑,台湾文献丛刊第一四○种。台北:大通书局。
    谢家群1991 《闽台戏曲与宗教文化》(一)。漳州。
    戴书训等编篡1997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十艺文志·文学篇》<第一册>。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颜美娟、林珀姬2000 《八十八年度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研究计划成果报告—陈学夫妇传统杂技曲艺调查与研究》。高雄: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
    方美玲 1991 《台湾太平歌研究》。台北: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方淑美1991 《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间性》。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慧莹2005 《台湾六堆客家传统体育之研究-以客家狮、攻炮城为例》屏东:国立屏东教育大学体育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
    洪祯玟2005 《宗教、传统与艺阵:新营土库》「竹马阵」的表演艺术》。台南:国立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孙慧芳2005 《台湾太平歌馆之音乐研究》。台北:国立台北师范学院音乐研究所硕士论文。2005 《台湾太平歌馆之音乐研究.附本-保存于各太平歌团体之传抄本》(上)(下)。台北:国立台北师范学院音乐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永章2002 《云林大廊花鼓阵发展过程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陈孝慈2000 《北管馆阁梨春园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
    陈怡妃2009 《新瓦屋客家花鼓之研究》。新竹:国立新竹教育大学音乐学系音乐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
    梁恩嘉2002 《大廊花鼓阵对小区意识觉醒及小区发展影响之研究》。嘉义: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张雅婷2004 《台湾阵头锣鼓之研究》。嘉义:私立南华大学美学与艺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黄文正2003 《台湾车鼓戏源流之探考》。台北:私立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黄玲玉 1986 《台湾车鼓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论文。1986 《台湾车鼓之研究·附本》。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论文。
    黄琬茹
    2000 《台湾鼓吹阵头的音乐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
    黄荣平2005 《台南民俗体育发展之研究-以跳鼓阵为对象》。屏东:国立屏东教育大学体育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
    黄学颖2005 《台湾文武郎君研究》。台北:国立台北师范学院音乐研究所硕士论文。
    黄丽华2005 《台南十二婆姐民俗艺阵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廖金文2003 《苗栗舞龙文化之研究-以苗栗炸龙为例》。新竹:国立新竹师范学院进修部体育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
    赵郁玲1995 《台湾车鼓之舞蹈研究》。台北:私立中国文化大学舞蹈学系硕士论文。
    蔡欣欣1989 《台湾地区现存杂技考述》。台北: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王秋桂、吴素霞、陈美娥、杨玉君、庄淑芝1992 <南管曲谱所收梨园戏佚曲表初稿>,《民俗曲艺》,第76期,梨园戏专辑(下),页111-144。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
    吕诉上1975 <台湾戏剧概况>,《台北文物》,第七卷第4期。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吕锤宽1982 <泉州弦管(南管)初探>,《民俗曲艺》,第18期,页37-62。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中国文化大学地方戏剧研究社。
    李丰林2001 <迎王与送王:头人与社民的仪式作秀-以屏东东港、台南西港为主的考察>,《民俗曲艺》,第129期,页1-42。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 2004<仪式、演剧与祭祀>,《传统艺术》,第44期,页8-1。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李继贤1981<浅释台湾戏曲谚语>,《民俗曲艺》,第11期。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中国文化大学地方戏剧研究社。
    林丽云1985<妙趣逗人的车鼓戏>,《民俗曲艺》,第37期。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中国文化大学地方戏剧研究社。
    施德玉2001<浅谈台湾竹马阵>,《艺术欣赏》,页28-31。台北:国立台湾艺术大学。2001<台湾「竹马戏」音乐之探讨>,《艺术学报》,第68期,页63-74。台北: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郭珉2004<迎神赛社且高歌·岁时节庆与民俗艺阵>,《台湾月刊》,第253期,页17-19。南投:台湾省政府。
    陈丁林1998<庙会中的民俗艺阵>,《南瀛文献》,第42卷,页69-77。台南:台南县政府。
    陈枚1984<高甲戏音乐介绍>,《福建民间音乐研究(三)》,页71-84。福州:福建省群众艺术馆。
    黄文博1988<台南县西南沿海地区的庙会型态与特色>,《南瀛文献》,第33卷,页132-145。台南:台南县政府。1990<台南地区「五大香」的现况比较研究>,《南瀛文献》,第35卷,页45-61。台南:台南县政府。2004<民俗艺阵的趣味性与宗教性>,《传统艺术》,第44期,页8-12。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黄玲玉2007<从源起、音乐角度再探台湾南管系统之文阵>,《关渡音乐学刊》,第7期,页47-92。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2010<从传统曲簿看台湾竹马阵之曲目.>(,《台湾音乐研究》,第10期,春季号,页1-42。台北:中华民国民族音乐学会、台湾民族音乐学会。
    杨馥菱2000(台南新营「竹马阵」源流考>,《台湾戏专学刊》,第1期,页39-58。台北:国立台湾戏曲专科学校。
    潘英1995<台湾原住民族的族称演变>,《台北文献》直字111期,页146-147。台北:台北市文献委员会。2004<台湾民间醮典文化>,《台湾月刊》,第253期,页4-8,南投:台湾省政府。
    刘春曙1986<福建南曲曲目本事初考>,《福建民间音乐研究(四)》,页109-216。福州:福建省群众艺术馆。1993<闽台车鼓辨析-歌仔戏形成三要素>,《民俗曲艺》,第81期,页43-86。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
    王士仪<歌子戏的兴起:对田野调查的几点看法>,《海峡两岸歌仔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李国俊2001<闽南小戏及其音乐研究-以番婆弄、桃花过渡、管甫送三剧为例>,《两岸小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71-86。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
    吴腾达1988<杂技与小戏>,《乡土的民族艺术》,页56-103。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吴腾达1999<台南县民俗艺阵的发展与现况>,《台湾传统杂技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01-209。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
    施德玉1998<闽南竹马戏之探讨>,《传统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页125-236。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2003<南瀛车鼓音乐之探讨>,《南瀛人文景观[南瀛传统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45-271。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陈丁林1999<台南县民俗艺阵的发展与现况>,《台湾传统杂技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01-209。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
    黄文正2003 <南瀛地区传统车鼓阵保存曲目研究>,《南瀛人文景观[南瀛传统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3-63。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黄玲玉1994 <从台闽车鼓现况,看车鼓与南管之关系>,《八十三年度全国文艺季千载清音-南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68-81。彰化:彰化县立文化中心。2001 <台湾歌舞小戏(阵头)在九年一贯课程中的应用-以八家将、水族阵、车鼓阵为例>,《两岸小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381-400。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2003 (太平歌、车鼓、南管之音乐比较-以《共君断约》为例),《南瀛人文景观[南瀛传统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73-298。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4 <从源起、音乐角度初探台湾文阵与南管之关系>,《南、北管音乐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73-298。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6 <从源起、音乐角度再探台湾南管系统之文阵>, 《闽台传统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页1-40。福州: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1 <有关台湾车鼓戏之几点考察>,《两岸小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31-255。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
    杨馥菱2001 <有关台湾车鼓戏之几点考察>,《两岸小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231-255。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
    谢宗荣2003 <台湾庙会文化的持续与变迁>,《南瀛人文景观[南瀛传统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页477-525。宜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台湾大百科全书: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907(浏览日期:2010.07.14.)
    台中私立静宜大学中文系台湾民俗文化研究室:大甲镇澜宫http://www.dajiamazu.org.tw/(浏览日期:2009.03.30.)
    自醮典卷:http://jiali.tacocity.com.tw/fo6.html)(浏览日期:2010.07.1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http://zh.wikipedia.org/wiki/File:Political_divisions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 (Taiwan).png(浏览日期:2009.03.3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ile:Tainan_County_Location_Map. png&variant=zh-tw(浏览日期:2009.03.3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File:Tainan_County.png&variant=zh-tw(浏览日期:2009.03.30.)
    财团法人大甲镇澜宫全球信息网·阵头介绍:http://www.dajiamazu.org.tw/html/page01-6-3.html(浏览日期:2009.03.30.)
    客家狮: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8/today-north1.htm)(浏览日期:2009.03.29.)
    义虎团: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8/today-north2.htm)(浏览日期:2009.03.2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