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宣卷仪式音声研究—宣卷之仪式性重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宣卷(其宣唱底本为宝卷),被文史、社科学界认为与唐代佛教俗讲有着深切关联,本是一种具信仰内涵的仪式行为。清中叶之后,宣卷在江南地区甚为盛行,特别是进入苏、沪、宁等大城市之后,宣唱者在原来木鱼、铃、磬等法器伴奏的基础上,增加了二胡、琵琶、扬琴等丝弦乐器,并且从流行于该地域的各类说唱、戏曲品种中吸收其剧目和唱腔,淡化或模糊了宣卷原本的仪式信仰属性,使其蜕变为一种通俗性质的故事说唱娱乐形式,故学界对宣卷也往往因此而以“说唱”(或“曲艺”)类论之。但是,当今活跃于无锡地区的宣卷却仍然没有脱离其原本的仪式信仰语境,它存在于当地具佛教属性的“念佛”仪式之中,为该仪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保持了由佛头宣唱、信众“和佛”、法器伴奏的原初形式。
     本论文意图通过对无锡地区宣卷活动的考察,置宣卷行为中的音声于其仪式信仰语境,以获得对宣卷本质与意义的理解与认知。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文本体裁、仪式程序与宣唱习惯等方面概述宝卷(宣卷之文本)与唐代俗讲的关联,并沿着历史线索探究明清以来宣卷在江南地区的流传概况;第二章聚焦于地处江南腹地的无锡地区在清中叶以来佛、道、国家礼仪社会背景,继而探讨近代至当代无锡宣卷的发展阶段;第三、四章从对当今无锡“念佛”仪式的整体结构中展开对宣卷及其音声之现状的描述、分析与阐释;第五章则综合前文所说,进一步以局内执仪者的观念与意识探讨无锡宣卷的本质与意义。
     笔者认为:无锡宣卷的本质与意义在于它是植根于信仰仪式之中的仪式行为,其音声也是在“信仰体系”的覆盖下,具有信仰归属的仪式行为的产物,这也正是无锡宣卷与其历史本源一脉相承的本质所在。
Xuanjuan (its scripts known as treasure books), which is believe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Sujiang in Tang dynasty by the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s, is originally a kind of ritual behavior that has certain ritual connotation. After the middle of period of Qing dynasty, Xuanjuan was very popular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Widely spread into some big cities such as Suzhou, Shanghai, Ningbo, etc., this performance, on the basis of the accompaniment of some Buddhish artifacts such as woodfish, bell and an inverted bell, began to be accompanied by stringed instruments such as, erhu, pipa and dulcime. Furthermore, it borrowed the scripts and arias from other local story-singings and operas. All these gradually reduced and changed its originally religious properties and had the performance developed into a kind of popular story-singing amusement. Therefore, Xuanjuan is usually classified into singing-narration by the experts in the academic circle. However, Xuanjuan, very popular in Wuxi now, has not departed from its originally ritual religion context. Still Xuanjuan in Wuxi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Nianfo ritual in Buddhism and becomes the fundamental part of this ritual. It goes in the same way as it used to be---other people chant with the lead of Buddha head, meanwhile accompanied only by Buddhish artifacts.
     The study is intended to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Xuanjuan by putting the ritual soundscapes in Xuanjuan behavior into its ritual religion context and by the investigation of its enactment in Wuxi. There are five main chapters in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I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easure books (the scripts of Xuanjuan) and Sujiang of Tang dynast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text genre, the ritual process and the habbits of singing-narration, etc.. Also, it ver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spread of Xuanjuan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y. Chapter II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periodization of Xuanjuan in Wuxi (a location of the hinterland) from modern to contemporary times, which has a religious background of Buddism, Taoism and the official ritual tradition since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Chapter III and Chapter IV are the descrip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Xuanjuan and its current soundscapes in the nianfo ritual. Chapter IV is a summary, which further explores the ess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Xuanjuan in Wu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iders.
     As can be seen:the ess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Xuanjuan in Wuxi lies in the ritual behaviors which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 religious rituals; its soundscape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ligiou system, also results from its related ritual behaviors which have the religious property and ritual significance; this is what Xuanjuan in Wuxi has inherited from the history.
引文
1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著名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
    2顾颉刚:《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之《苏州近代乐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349页。(原载1937年《歌谣》3卷1期)。
    3清康熙之后的宝卷仅有一部分是以专供阅读的文学形式存在,大部分宝卷都是用来宣唱的。参见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台北:学海出版社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版,第42页。
    1包括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念卷活动以及南方上海、杭州等城市中的宣卷。
    2《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1399页。
    3车锡伦:《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2页。
    4《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1399页。
    5“佛头”:是“念佛”仪式的主要执仪者,也是负责对外接洽佛事并安排仪式人员的组织者。
    6“和佛”:即和唱“佛号”。
    1宝卷,被文史、社科学界认为是一种继承唐代变文、宋代说经,在明代用于民间如白莲教、红阳教等民间秘密宗教散播教义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李世瑜:1961)宣卷宣唱的底本大部分都是宝卷。
    2顾颉刚:《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之《苏州近代乐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349页。(原载1937年《歌谣》3卷1期)
    3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79页。原著为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4文史、社科学界已经对这一“宝卷”的广义概念有着一定共识,除非特别说明,本论文中所提及的“宝卷”均指向为无锡宣卷仪式的所有文本(其中包括宣卷的文本)。
    5车锡伦:《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43页。(原载:《敦煌研究》,兰州,2001:2,总68)
    6叶林主编:《江苏南部民间戏曲说唱音乐集》,北京:音乐出版社,1955年版,第120页。
    7见车锡伦:《中国宝卷文献的几个问题》,选自《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台北:学海出版社,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版,第35-36页。
    8“念佛”:是无锡地区在私家寓所和寺庙道观等地举行的祈福延生、保佑平安、避祸禳灾的具佛教属性的民间信仰仪式。
    1“早晚课诵”在本文中均依据局内人说法称为“课诵”,若非专门提出,“课诵”即指无锡“念佛”仪式中的课诵。
    2顾颉刚:《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之《苏州近代乐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349页。(原载1937年《歌谣》3卷1期)
    3郑振铎:《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新资料的发现史略》,选自郑振铎《郑振铎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76页。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519页。
    2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之《明清之际的宝卷文学与白莲教》,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602-611页。原载:《文学》二卷,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版。3孙楷第:《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1—125页。原载《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7年版》,后收入周邵良、白话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
    4傅惜华:《宝卷总录》,北京: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1951年版。
    5李世瑜:《江浙诸省的宣卷》,《文学遗产增刊》第七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6李世瑜:《宝卷综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7胡士莹编:《弹词宝卷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8关德栋:《曲艺论集》,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初版,1983年再版,第19—39页。
    1泽田瑞穗的重要观点,参见车锡伦译《宝卷的系统和变迁》(选自泽田瑞穗《增补宝卷的研究》第一部分第二、三章),《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台北:学海出版社,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版,第263—274页。2这一时期台湾学者的成果参见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的世纪回顾》一文,第294页,文中介绍了曾子良撰,台湾政治大学1975年硕士学位论文《宝卷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3来新夏:《破魔详辩初探》,《安徽史学》1985年第3期,第43—49页。
    4车锡伦:《<破邪详辩>所载明清民间宗教宝卷的存佚》,《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三期,第130—137页。车锡伦的其他宝卷论著部分收入车锡伦著《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台北:学海出版社,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版,本文暂不一一列举。
    5刘祯: 《宋元时期非戏剧形态目连救母故事与宝卷的形成》, 《民间文学论坛》,1994年第一期,第61—66页。
    6王正婷:《敦煌变文与宝卷文学之关系研究》, (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7年硕士论文。
    7陆永峰:《试论变文与宝卷之关系》,选自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编:《中国俗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9月,第183—202页。
    8张希舜等编:《宝卷.初集》(全四十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俗文学丛刊(第四辑)》(第351—361册) [宝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10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11濮文起主编,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编纂:《民间宝卷》(第1—20册),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版。
    王见川、林万传等主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1—2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王见川等编:《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2王见川,李世伟等主编:《民间私藏:台湾宗教资料汇编:民间信仰·民间文化,第1辑》,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版。
    3方步和:《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徐永成主编:《金张掖民间宝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5张旭主编:《山丹宝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6王学斌:《河西宝卷集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由于北方宝卷的调查研究的成果与本论的论题关系较远,因此笔者仅概括南方吴语系地区的宝卷调查与研究的成果。
    8陆永峰、车锡伦著:《靖江宝卷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9 Bender, Mark.2001. "A Description of 'Jingjiang' (Telling Scriptures) Services in Jingjiang, China." Asian Folklore Studies 60/1:101-133.
    1车锡伦、侯艳珠《江苏靖江做会讲经的醮殿仪式》,《民俗研究》1999第二期,第36—42页。
    2车锡伦《江苏靖江做会讲经的“破血湖”仪式(调查报告)》,《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171—193页。3车锡伦《江苏“苏州宣卷”和“同里宣卷”》, 《民间文化论坛》2007第二期,第55—63页。4车锡伦:《江浙吴方言的民间宣卷和宝卷》, 《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119—150页。
    5尤红:《中国靖江宝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6车锡伦《江苏张家港市港口镇的“做会讲经”(调查报告)》, 《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195-222页。
    7梁一波主编《中国·河阳宝卷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8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李世瑜就以田野工作方法对华北62个村庄的秘密宗教进行了实地考察,其中包括黄天道、一贯道、皈一道和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等教派,著有《现代华北秘密宗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 Glen, Dudbridge.1978. The legend of Miao-shan. London:Ithaca Press.p.9.
    2 Glen, Dudbridge.1978. The legend of Miao-shan. London:Ithaca Press.p.9.
    3 Glen, Dudbridge.1978. The legend of Miao-shan. London:Ithaca Press.P.50.
    4 Overmyer, Daniel L.1985. Values in Chinese sectarian literature:Ming and Ch'ingpao-chuan.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and Evelyn S. Rawski, eds.219-254.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 Overmyer, Daniel L.1987. Attitudes Toward The Ruler and State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us Literatur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Pao-chua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4, No.2 (Dec.,1984), pp.347-379.
    6 Overmyer, Daniel L.1999. Precious volumes: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ectarian scriptures from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282.
    1 Robert, L. Chard.1995. Rutual and Scriptures of the Stove Cult. In Ritual and scripture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five studies, David Johnson, ed. Publications of the Popular Culture Project 3. Berkeley:IeasPublications. pp.3-54.
    2 David, Johnson.1995. Mu-lien in pao-chuan:The performance context and religious meaning. In Ritual and scripture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five studies, David Johnson, ed.. Publications of the Popular Culture Project
    3. Berkeley:leas Publications, pp.55-103.
    3 Kerr, Janet MacGregor Lynn.1994. Precious scrolls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us culture (Volumes Ⅰ and Ⅱ) Thesis (Ph.D.)--University of Chicago.
    4郑志明:《明代罗祖五部六册宗教宝卷思想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985年硕士论文。
    5车锡伦:《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
    6王欢:《中国民间的财神信仰与财神宝卷研究》,扬州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7赫磊:《宝卷与明清社会教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江苏省音乐工作组编辑:《江苏南部民间戏曲说唱音乐集》,北京:音乐出版社,1955年版,第274-275页。
    2后文简称“集成”。
    3钱铁民:“笔者于1979年起,负责无锡地区的民族音乐集成工作。采集宣卷已是90年以后的事,记得当时采集并不过多涉及宗教信仰,不要求详细了解仪轨,仅是与弹词、小热昏等一样只记谱整理主要曲调。”钱铁民:《江苏无锡宣卷仪式音乐研究》,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430页。
    4“集成”中记录的无锡宣卷的几种曲调:“香花灯”、“中堂赞”、“请佛调”、“三解结”。其中“请佛调”是宣卷请佛的“佛偈”,“香花灯”、“中堂赞”与“三解结”为无锡“念佛”仪式中“中堂法事”的曲调。参见《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编委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上),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4年1月版,第1453-1464页。
    5傅暮蓉:《论宝卷及其演变》,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6宋博嫒: 《燕赵多慷慨,笙管奏华章——高洛“音乐会”、“南乐会”的调查研究》,河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7程海艳:《宝卷音乐美学思想探微——以<临泽宝卷>为例》, 《音乐天地》2007年第二期,第39-49页。
    1王文仁、柴森林:《河西宝卷的分类、结构及基本曲调的初步考察》,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30-33页。
    2刘东兴:《“高洛音乐会”二十年之新现象》,《人民音乐》,2009年第12期,第49-51页。
    3郇芳:《河西宝卷音乐历史形态与现状》,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4李忠主编《玉连环:锦溪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薛艺兵:《河北易县、涞水的<后土宝卷>》,《音乐艺术》2000年第二期,第31-37页。
    6戴宁:《太湖地区民间信仰音乐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博士论文。
    7王延泓:《南北高洛宝卷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钱铁民《江苏无锡宣卷仪式音乐研究》,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2薛艺兵、高舒:《江苏各地民间做会仪式音乐的比较研究》,曹本冶主编《大音》(第四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3-61页。
    3“丝弦宣卷”,是指以二胡、琵琶、扬琴等丝弦乐器伴奏的宣卷形式;“木鱼宣卷”,即指以木鱼、磬、铃等法器伴奏的宣卷形式。
    1郑振铎:《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选自《中国文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版,第14页。原载:《小说月报》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1郑振铎:《郑振铎文集》之《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新资料发现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76页。原载:《文学》,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6月版。
    2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十一章“宝卷”,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年版,第307页。
    3变文的广义概念不仅是学界的一种惯用的称谓,而且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支持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如王重民在《敦煌变文研究》中所说:“由讲经文演化成为讲佛教故事和讲历史故事的变文,终于由变文转变成为话本。在不同的阶段之内,曾采用过各种不同的名称;在不同的题材之内,又带来了一些旧有的名称。但在变文的全盛时期,则都用变文来概括这一类的文学作品,而作为当时的公名来使用……”(引自:周邵文、白话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明文书局,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版,第283页。)
    4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之《唐代俗讲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303页。原载:《燕京学报》第十六期,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版。
    5车锡伦:“变文是‘转变’的演唱文本,转变是唐代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说唱文艺形式。”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9月第5期,第18页。
    6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上海出版公司,1954年12月第1版,第Ⅶ页。
    1参见傅芸子:《俗讲新考》,周邵良、白话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47—156页。
    2侯冲:《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斋供仪式为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年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00页。注:佛教分一年为三时,二、三、四、五月,六、七、八、九月,十、十一、十二、正月,各为一时。每时的最末一个月,即五月、九月、正月为“三长月”。
    3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之《唐代俗讲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288页。原载:《燕京学报》第十六期,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版。
    4关德栋:《谈变文》,周邵良、白话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85页。
    5王庆菽:《试探“变文”的产生和影响》,周邵良、白话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55页。
    1关德栋:《谈变文》,周邵良、白话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33页。
    2参见,王正婷:《变文与宝卷关系之研究》,台湾中正大学民国八十七年(1998)硕士论文,第144页。又见李世瑜:“(后期宝卷)以七言韵文为主,间或夹以三、三、四句法的十言韵文,这与前期宝卷的体制恰恰相反”(引自,李世瑜:《江浙诸省的宣卷》,《文学遗产增刊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00页。)
    3摘自于王正婷:《变文与宝卷关系之研究》,台湾中正大学民国八十七年(1998)硕士论文,第70页。
    1李世瑜:《江浙诸省的宣卷》,《文学遗产增刊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00页。
    2车锡伦:《宝卷中俗曲及其与聊斋俚曲的比较》,《蒲松龄研究》2000年第Z1期,第370-378页。
    3陆永峰:《试论变文与宝卷之关系》,原载于1927年《小说月报》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专号,后收入《中国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下册),第289页。
    4(日)泽田瑞穗:《宝卷の研究》,选自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台北:学海出版社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版,第269页。
    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之《唐代俗讲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294页。原载:《燕京学报》第十六期,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版。
    1引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之《唐代俗讲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294-295页。原载:《燕京学报》第十六期,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版。
    2卷本原文:“夫为俗讲:先做梵了;次念菩萨两声,说押座了;素旧《温室经》,法师唱释经题了;念佛一声了;便说开经了;便说庄严了;念佛一声,便一一说其经题字了;便说经本文了;便说十波罗蜜等了;便念念佛赞了;便发愿了;便又念佛一会了;便回向发愿取散云云。”见于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之《唐代俗讲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296页。原载:《燕京学报》第十六期,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版。
    3原文:“已后便开《维摩经》,讲维摩:先作梵,次念观世音菩萨三两声;便说押座了;便素唱经文了;唱日法师自说经题了;便说开赞了;便庄严了;便念佛一两声了;法师科三分经文了;念佛一两声,便一一说其经题名字了;便入经说缘喻了;便说念佛赞了,便施主各发愿了;便回向发愿取散。”参见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之《唐代俗讲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296页。原载:《燕京学报》第十六期,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版。
    1王正婷:《变文与宝卷关系之研究》,台湾中正大学民国八十七年(1998)硕士论文,第101页。
    2《香山宝卷》载:“凡人其事必须斋戒沐浴更衣则敬心当然以重菩萨故先举香赞次开已方入正本”,又有:“切以卷筵开启斋主大众虔诚必须先净其心,一者端身正坐;二者口无杂言;三者心不散乱;但能如此恭敬者,先说香花灯烛供养十方诸佛,菩萨降临道场,慈悯慈悯故大慈悯……”
    3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之《唐代俗讲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302页。原载:《燕京学报》第十六期,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版。
    4王正婷:《变文与宝卷关系之研究》,台湾中正大学民国八十七年(1998)硕士论文,第179页。
    5关于何为最早的宝卷,学界尚有不同见解:郑振铎推论为撰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的《香山宝卷》;马西沙认为是编于金崇庆元年(1212,南宋嘉定5年)的《佛说杨氏鬼绣红罗化仙哥宝卷》;车锡伦认为最早的宝卷应是《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由此推论宝卷产生于元末明初。《销释金刚科仪》也是明代较早的宝卷之一。
    6车锡伦:《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12月版,第69—70页。
    1唐代俗讲中的“设座净坛”与明代宣卷仪式中的“赞佛请神”均可归纳为“仪式开启”部分。
    2唐代俗讲中的“回向辞礼”与明代宣卷仪式的“回向散场”均是“回向结束”的部分。
    3(日)泽田瑞穗:《宝卷の研究》,选自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台北:学海出版社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版,第269页。
    4车锡伦:《金瓶梅词话中的宣卷——兼谈<金瓶梅词话>的成书过程》,《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Z1期,第365页。
    1车锡伦:《金瓶梅词话中的宣卷——兼谈<金瓶梅词话>的成书过程》,《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Z1期,第364页。
    2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第四章“佛教净土信仰的演进与白莲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3徐小跃:《罗教·佛教·禅学——罗教与<五部六册>揭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页。书中第六章“佛旨禅味终玄奥,适时转换立信教”中述:罗教宗教思想是建立在佛教禅学基础之上的,较成功地利用了民间文学形式——宝卷以及适合下层民众的说理方式,将佛理“移植”到一个新的领域——民间宗教之中”。
    1参见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第五章“罗教与五部经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页。
    2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论集》之“中国宝卷概论”,台北:学海出版社,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出版,第7页。
    3(日)泽田瑞穗《增补宝卷的研究》第一部分“宝卷序说”,引自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论集》之“中国宝卷概论”,台北:学海出版社,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出版,第270页。
    4(日)泽田瑞穗《增补宝卷的研究》第一部分“宝卷序说”,引自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论集》之“中国宝卷概论”,台北:学海出版社,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出版,第271页。
    5(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卷十二(风土类),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二年(1983年)3月版,第764页。同一史料也见于崇祯年间徐守刚纂《乌程县志》卷四,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294页。“俗多尚鬼病不尚医药,稍愈则曰神力,近来村庄流俗以佛经插入劝世文俗语,什伍群集相唱和,名曰宣卷,盖白莲之遗习也。村妪更相为主,多为黠僧所诱,虽丈夫亦堕其术中,大为善俗之累当道宜严禁之。”
    6(日)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农村与民间信仰》,“关于明末江南白莲教之乱的意义”,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194页。
    7(日)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农村与民间信仰》,“关于明末江南白莲教之乱的意义”,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194页。
    1(明)黄洪宪:《秀水县志》(舆地志),明万历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五十九年(1970年)版,第92—93页
    2(明)陆人龙:《型世言》,选自《明清言情世情小说合集》(第1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372页。
    3参见胡莲玉《型世言研究》,第二章之“陆云龙生平考述”,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第28—33页。
    4李世瑜:《宝卷综录》,上海: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页。
    1(日)泽田瑞穗《增补宝卷的研究》第一部分“宝卷序说”,引自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论集》之“中国宝卷概论”,台北:学海出版社,民国八十六年(1997年)出版,第271-273页。
    2车锡伦:《中国宝卷概论》,《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台北:学海出版社,民国八十六年版,第6页。
    3车锡伦:《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140页。
    4(清·光绪)秦缃业等纂,倪咸生、裴大中等修:《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十·风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93页。
    1(清)葛元煦《沪游杂记》清光绪二年仁和啸园刊本,卷二,青楼二十六则,参见《上海滩上海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
    2(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二十一回,清光绪二十年石印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6页。韩邦庆(1856—1894),字子云,号太仙,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
    3(清)韩邦庆《海上花》第二十三回,清光绪二十年石印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3页。
    4(清)周京(1677—1749)《无悔斋集》清乾隆刻本,卷十。周京(1677—1749)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5李世瑜:《江浙诸省的宣卷》,《文学遗产增刊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03—204页。李世瑜将清末民初的“后期宝卷”分为四种类型:一、经咒式的。二、佛道教故事的。三、劝惩故事和劝化文字的。四、戏曲和民间故事的(其中又包括改编传统剧目或其他曲种的;改编传统民间故事;时事故事;“小卷”或文字游戏的)。
    6李世瑜:《江浙诸省的宣卷》,《文学遗产增刊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00页。
    1(日)镰田茂雄,郑彭年译:《简明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86页。
    2参见韩秉方:《<香山宝卷>与佛教的中国化》,马西沙主编《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民间宗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78—99页。
    1(日)镰田茂雄,郑彭年译:《简明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92页。
    2参见蒋维乔:《中国佛教史》,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273页。
    3(清·光绪)秦缃业等纂,倪咸生、裴大中等修:《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三·寺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194页。
    1(清·光绪)褚翔等纂,叶滋森等修:《靖江县志》卷二·寺观,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72年(1983年)版,第47页。
    2(清·光绪)褚翔等纂,叶滋森等修:《靖江县志》卷二·寺观,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72年(1983年)版,第48-49页。
    1在靖江,宣卷的仪式称为“讲经”。
    2(清·乾隆)黄昂:《锡金识小录》,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72年(1983年)版,第86页。
    3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6页。
    4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968页。
    1(清·光绪)秦缃业等纂,倪咸生、裴大中修《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二·祠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2页。
    2(清)王抱承辑,民国萧焕梁续纂:《无锡开化乡志》(卷上)之寺观庙社,《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
    3(清)秦湘业等纂,裴大中、倪咸生修:《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二·祠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175页。
    1钱铁民:《江苏无锡宣卷仪式音乐研究》,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上)》,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页。
    2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县志》·大事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3(清·光绪)秦缃业等纂,倪咸生、裴大中等修:《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三十·风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93-494。
    1秦柳方:《黄巷迷信风俗的体认与破除》,《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4卷第9、10期合刊,第1788页。
    2参见秦柳方:《黄巷迷信风俗的体认与破除》,《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4卷第9、10期合刊,第1788—1802页。
    1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市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2龚汝富:《浅议清代义图制》,《光明日报》2005年2月25日。
    3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市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页。
    1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市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页。
    2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市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市区建成区面积意义:是指已集中开发、并拥有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行政区域面积。该指标测量的是城市的实际开发程度。
    3无锡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郊区志》,无锡:无锡市郊区地方志办公室刊印1992年版,第2-3页。
    4杨山、吴勇著《无锡市形态扩展的空间差异研究》,载《人文地理》2001年第3期,第85页。
    1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年鉴》,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2该表系作者根据《无锡年鉴》(1998—2008)相关数据整理而来。
    1徐应济主编:《唐市镇志》,内部资料,1997年版,第618页。
    2古里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古里镇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34页。
    3《董滨镇志》编撰委员会:《董滨镇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版,第878页。
    1秦柳方:《黄巷迷信风俗的体认与破除》,《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4卷第9、10期合刊,第1796页。
    1钱铁民:《江苏无锡宣卷仪式音乐研究》,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04—307页。
    1钱铁民:《江苏无锡宣卷仪式音乐研究》,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上)》,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第315页。
    2秦柳方:《黄巷迷信风俗的体认与破除》,《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4卷第9、10期合刊,第1799页。
    3在佛头周敏妹2011年的仪式记录簿中记载:2011年农历8月24日在无锡宜兴后阳地区举行为刘猛将而举行的“公佛”仪式,宣《猛将宝卷》;2001年农历8月28日于苏州上方山地区为“仙太姆”而做“公佛”,宣《太姆宝卷》。这些都是与民间信仰紧密相关的宣卷仪式活动。
    1夏金华:《中国佛教的制度和仪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62-64页。
    2夏金华:《中国佛教的制度和仪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64-67页。
    3周敏妹佛事中“普贤十大愿王”赞在“弥陀经”及下午宣《灶王卷》之前即唱诵。
    1李文彬译,杜德桥(Glen Dudbridge):《妙善的传说》,台北:巨流图书公司,民国七十九年(1991年)版,第7一18页。
    2李文彬译,杜德桥(Glen Dudbridge):《妙善的传说》,台北:巨流图书公司,民国七十九年(1991年)版,第52页。
    3如前文第一章中所述,程寅锡所作《吴门新乐府》:“听宣卷,听宣卷,婆儿女儿上僧院。婆儿要似妙庄王,女儿要似三公主。吁嗟乎大千世界阿弥陀,香儿烛儿一塔拖。”诗中所云“妙庄王”与“三公主”正是《香山宝卷》的主人公。诗作者程寅锡约活动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诗中描写的是19世纪初江南地区宣唱《香山宝卷》的情景。
    4灶王,亦称“灶君”。民间多称为“灶君菩萨”、“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是民间普遍信仰的神明。俗传为主灶司厨、司命之神……早在周代,我国就有祭灶神的习惯,并将其列为“五祀”之一。民间普遍信仰灶神,并相沿成俗。参见:史仲文,胡晓林主编;祁庆富,何长华,张才彬等本卷主编:《中华文化习俗辞典·文化习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版,第567-568页。
    5“二十八宿,亦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道教对古代观测天象的‘二十八宿’标志加以拟人化,为之定姓名、服色和执掌,顶礼膜拜。参见:卿希泰主编,丁贻庄等撰稿:《中国道教》卷三,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5页。
    1卿希泰主编,丁贻庄等撰稿:《中国道教》卷三,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14页。
    2孙维张主编:《佛源语词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206页。
    3任宗权:《道教科仪概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367—370页。
    4任宗权:《道教科仪概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55—56页。
    1周耘:《曼妙和谐——佛教音乐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1局内认为这些“赞”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注重的是“赞”的文字内容和信仰内涵。
    1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3页。
    2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3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2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425页。
    1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83页
    2这些民间佛教经文在无锡被称为念“五色经”,从题名和内容来看,其中有一些道教经文的内容,并非课诵中必须念诵的经文,而是较为机动地插入在仪式环节中。
    1任半塘:《敦煌歌词总编》卷五“杂曲定格联章”之“五更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25—1253页。
    2车锡伦曾整理早期明代(还包括4部清代宝卷)46种宝卷中使用的曲牌220种,其中《五更调》式常用的曲牌,有《哭五更》、《闹五更》、《五更》、《五更》、《五更禅》、《喜乐五更》等;冯光钰将在全国各地流传的词曲均不相同《五更调》归纳为在全国各地流传的“框架结构相同而词曲各异的同宗民歌”。(车锡伦:《宝卷中的俗曲及其与聊斋俚曲的比较》,《蒲松龄研究》2000年第Z1期,第372页第372—373页;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10—211页。)
    3用《银纽丝》的曲调唱诵“五更”的结构在全国各地均十分多见。(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52—257页。)
    1《城市小调歌曲》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1年版,第96页。
    1戴宁:《太湖地区民间信仰音乐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博士论文,第85页。
    1参见本文谱例20。
    2参见:钱铁民、马珍媛:《无锡道教科仪音乐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3参见本文谱例19:《延寿宝卷》之“解星宿”
    4记谱自2010年11月26日无锡水仙道院“罗天大醮”之“解星宿”旋律节选,记谱:李萍
    1引自Fiona, Bowie. "Ritual Theory, Rites of Passage, and Ritual Violence". In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An Introduction, Oxford, Englan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0.p160.
    1车锡伦:《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版,第Ⅲ页。
    [明]黄宪:《秀水县志》(舆地志),明万历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明]陆人龙:《型世言》,选自《明清言情世情小说合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清]葛元煦:《沪游杂记》清光绪二年仁和啸园刊本,参见《上海滩上海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清光绪二十年石印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清]沈云:《盛湖竹枝词》,选自雷梦水:《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
    [清]王抱承辑,民国萧焕梁续纂:《无锡开化乡志》(卷上),木活字本,1916.
    [清]张应昌:《清诗铎》(清同治八年秀芷堂刻本),北京:中华书局,1960。
    [清]指迷生:《海上冶游备览》,1891刻本。
    [清]周京:《无悔斋集》,清乾隆刻本。
    [清]褚翔:《靖江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清·光绪]秦缃业:《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清·乾隆]黄昂:《锡金识小录》,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曹本冶:《仪式音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曹允源:《吴县志》,苏州:苏州文新公司,1933。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论集》,台北:学海出版社,1997。
    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车锡伦:《信仰·教化·娱乐——中国宝卷研究及其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董滨镇志》编撰委员会:《董滨镇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
    方步和:《河西宝卷真本校注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傅惜华:《宝卷总录》,北京: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1951。
    顾颉刚:《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原载1937年《歌谣》3卷1期。
    古里镇志编纂委员会编:《古里镇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关德栋:《曲艺论集》,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1983年再版)。
    韩秉方:《<香山宝卷>与佛教的中国化》,马西沙:《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民间宗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长沙:岳麓书社,2009。
    江苏省音乐工作组:《江苏南部民间戏曲说唱音乐集》,北京:音乐出版社,1955。
    李世瑜:《宝卷综录》.,北京:中华书局,1961。
    李忠:《玉连环:锦溪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梁一波:《中国·河阳宝卷集》,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陆永峰:《试论变文与宝卷之关系》,原载于1927年《小说月报》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专号,后收入《中国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陆永峰:《试论变文与宝卷之关系》,选自《中国俗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2002。
    陆永峰、车锡伦:《靖江宝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欧阳竞无:《藏要》,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影印版。
    濮文起主编,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编纂:《民间宝卷》,第1—20册,合肥:黄山书社,2005。
    钱铁民:《江苏无锡宣卷仪式音乐研究》,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卿希泰主编,丁贻庄等撰稿:《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
    任半塘:《敦煌歌词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任继愈:《佛教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任宗权:《道教科仪概览》,北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孙维张:《佛源语词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谈汗人:《无锡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王见川、林万传:《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1—2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王见川:《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王见川,李世伟:《民间私藏:台湾宗教资料汇编:民间信仰·民间文化,第1辑》,台北: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
    王学斌:《河西宝卷集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年鉴》,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志》,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无锡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无锡郊区志》,1992。
    无锡市《南长区志》编纂委员会:《南长区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原载:《文学》二卷,上海:生活书店,1934。
    徐小跃:《罗教·佛教·禅学——罗教与<五部六册>揭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徐永成:《金张掖民间宝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叶林:《江苏南部民间戏曲说唱音乐集》,北京:音乐出版社,1955。
    尤红:《中国靖江宝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袁静芳:《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及其历史因素之研
    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张希舜:《宝卷.初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张旭:《山丹宝卷》,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郑振铎:《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选自《中国文学研究》,上海书店,1981。原载《小说月报》号外《中国文学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郑振铎:《郑振铎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原载:《文学》,上海:生活书店,1934。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a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b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c
    郑振铎:《郑振铎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周邵良:《敦煌变文汇录》,上海出版公司,1954。
    周邵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周邵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台北:明文书局,1985。
    周耘:《曼妙和谐——佛教音乐观》,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城市小调歌曲》,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1。
    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戴宁:《太湖地区民间信仰音乐研究》(博士论文),上海音乐学院,2004。
    傅暮蓉:《论宝卷及其演变》(硕士论文),中央音乐学院,2004。
    赫磊:《宝卷与明清社会教化》(硕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0。
    侯冲:《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斋供仪式为中心》(博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9。
    胡莲玉:《型世言研究》(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2。
    郇芳:《河西宝卷音乐历史形态与现状》(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9。
    宋博媛:《燕赵多慷慨,笙管奏华章——高洛“音乐会”、“南乐会”的调查研究》(硕士论文),河北大学,2006。
    王欢:《中国民间的财神信仰与财神宝卷研究》(硕士论文),扬州大学,2010。
    王延泓:《南北高洛宝卷研究》(硕士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王正婷:《敦煌变文与宝卷文学之关系研究》(硕士论文),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7。
    王正婷:《变文与宝卷关系之研究》(硕士论文),台湾中正大学,1998。
    吴艳:《从“门图”到“搭班”:上海民俗音乐传统的变迁研究》(博士论文),上海音乐学院,2008。
    郑志明:《明代罗祖五部六册宗教宝卷思想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985。
    车锡伦:“金瓶梅词话中的宣卷——兼谈<金瓶梅词话>的成书过程”, 《明清小说研究》,1990(Z1)。
    车锡伦:“《破邪详辩》所载明清民间宗教宝卷的存佚”, 《世界宗教研究》,1996(3)。
    车锡伦、侯艳珠:“江苏靖江做会讲经的醮殿仪式”,《民俗研究》1999(2)。
    车锡伦:“中国宝卷的渊源”,《扬州大学学报》,2000(5)。
    车锡伦:“宝卷中俗曲及其与聊斋俚曲的比较”, 《蒲松龄研究》2000(Z1)。
    车锡伦:《江苏“苏州宣卷”和“同里宣卷”》, 《民间文化论坛》2007(2)。
    程海艳:“宝卷音乐美学思想探微——以<临泽宝卷>为例”,《音乐天地》,2007(2)。
    崔榕:“‘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 《理论月刊》,2010(9)。
    来新夏:“破魔详辩初探”, 《安徽史学》,1985(3)。
    李世瑜:“江浙诸省的宣卷”,北京: 《文学遗产增刊》第七辑,作家出版社,1957。
    李世瑜:“江浙诸省的宣卷”, 《文学遗产增刊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61。
    刘东兴:“‘高洛音乐会’二十年之新现象”,人民音乐,2009(12)。
    刘祯:“宋元时期非戏剧形态目连救母故事与宝卷的形成”,《民间文学论坛》,1994(1)
    秦柳方:“黄巷迷信风俗的体认与破除”, 《教育与民众》,1933(4)。
    王文仁、柴森林:“河西宝卷的分类、结构及基本曲调的初步考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
    薛艺兵:“河北易县、涞水的<后土宝卷>”, 《音乐艺术》,2000(2)。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俗文学丛刊(第四辑)》,台北市: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农村与民间信仰》(朱海滨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杜德桥(Glen Dudbridge):《妙善的传说》(李文彬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1。
    镰田茂雄:《简明中国佛教史》(郑彭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裴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第五册卷九十三,台南:和裕出版社,1993。
    Bender, Mark, "A Description of "Jiangjing" (Telling Scriptures) Services in Jingjiang, China." Asian Folklore Studies 60/1,2001.
    Bell, Catherine. "Constructing ritual." In Readings in Ritual Studies, edited by Ronald L. Grimes. New York:Prentice-Hall.1996.
    Bowie, Fiona. "Ritual Theory, Rites of Passage, and Ritual Violence". In The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An Introduction, Oxford, Englan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0.
    Glen, Dud bridge. "The legend of Miao-shan," Ithaca Press, London,1978.
    Johnson, David, "Mu-lien in pao-chuan:The performance context and religious meaning, " In Ritual and scripture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five studies, David Johnson, ed.. Publications of the Popular Culture Project 3. Ieas Publications, Berkeley,1995.
    Kerr, Janet, MacGregor Lynn, "Precious scrolls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us culture (Volumes Ⅰ and Ⅱ) Thesis (Ph.D.)"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4.
    Nketia, J. H. Kwabena. "Contextual Strategies of Inquiry and Systematization." Ethnomusicology 34/1,1990.
    Overmyer, Daniel L. Folk Buddhist Religion:Dissenting Sects in Late Traditional Chin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Overmyer, Daniel L. "Values in Chinese sectarian literature:Ming and Ch'ingpao-chuan,"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and Evelyn S. Rawski, ed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1985.
    Overmyer, Daniel L. "Attitudes Toward The Ruler and State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us Literature: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Pao-chiian,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44/2,1987.
    Overmyer, Daniel L. "Precious volumes: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ectarian scriptures from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99.
    Robert L. Chard, "Rutual and Scriptures of the Stove Cult". In Ritual and scripture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five studies, David Johnson, ed.. Publications of the Popular Culture Project 3. leas Publications, Berkeley,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