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罪法建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国现行的社会治安制裁体系中,《刑法》处罚犯罪行为,劳动教养法规处罚轻微犯罪或严重行政违法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一般行政违法行为;刑罚最为严厉,劳动教养次之,治安处罚最轻。从表面上看,三法处罚对象界限明确,处罚轻重适格,三者形成了衔接流畅的三级制裁体系。但我们仔细研究三法的具体规定,三级治安制裁体系中三法处罚对象界限模糊、劳动教养已失去其正当性和合法性、三法的处罚严重失衡、三法司法执法混乱等制度性弊病已无法协调,这些制度性弊病已经严重影响我国法制结构的科学性,成为我国实现法治的一个根源性弊端。本文以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的衔接为视角,以轻罪建构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论证为基础,并立足具体制度建构,提出了建立我国轻罪制度的理论主张。
     我国立法中并没有涉及轻罪的概念,学界对于轻罪的定义也众说纷纭,而轻罪的概念是本文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第一章试图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立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轻罪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认为应当从犯罪分类的角度建立轻罪的概念,提出确定轻罪的内涵和外延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刑法》规定的犯罪大多是严重犯罪,且为了保持现行《刑法》的稳定性,保持现有刑事法律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不将《刑法》中任何罪行划分到轻罪中去。2、将劳动教养法规处罚的行为全部纳入轻罪的范畴。3、将《治安管理处罚法》中与《刑法》调整的对象发生竞合的行为,纳入轻罪的范畴。进而,本文在轻罪概念建立的基础上,从新三级制裁体系的建立、《轻罪法》与《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对轻罪法的定位和构建进行探讨和分析。
     现行立法的冲突和司法实践的混乱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轻罪构建的必要性之一。本文第二章意图在厘清我国现行三级治安制裁体系的形成及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三法处罚对象的竞合、劳动教养的非正当性与非合法性、三法处罚严厉程度失衡以及司法执法上的混乱等方面进行分析。
     造成现行立法冲突和司法实践混乱深层次的根源是什么,其背后的价值选择如何权衡?第三章从行政权与司法权的权衡、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选择以及犯罪文化观等问题入手,试图探寻现行立法矛盾和冲突的平衡点,为轻罪建构提供正当性基础。
     现行立法冲突和司法实践混乱如何解决,轻罪的建构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和弊端?第四章首先从立法意图角度探寻三法部分对象竞合的根源性原因,并在梳理行政违法和犯罪区分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刑法》定性加定量的犯罪概念界定模式进行反思,最终提出采用犯罪定性界定模式构建我国轻罪法调整对象的理论思路。尔后,从劳动教养改革的理论争论入手,分析和考量各种方案的利弊,进而提出劳动教养轻罪化的理论主张。最后,本文从建立轻罪法轻缓化处罚机制以及改造行政拘留两方面进行探索,意图建立《刑法》—《轻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三法处罚严厉程度衔接的制裁体系。
     本文最后一章试图对《轻罪法》的实体和程序两方面进行制度重构。实体建构方面包括犯罪概念界定模式的界定、轻罪法调整对象的确定、轻罪罚以及前科消灭制度等方面的探讨。程序建构方面包括一般轻罪审理程序、轻罪和解协商制度以及轻罪处罚令程序等方面的探索。
In the existing sanction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of China, Criminal Law is aboutpunishing the criminal behavior, the legislation of rehabilitation through labor is aboutpunishing the minor offenses and serious administrative violations and Public SecurityAdministration Punishments Law is about punishing general administrative violations.Criminal Law is the most severe, the legislation of rehabilitation through labor is thesecond, and 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Punishments Law is the third. On the surface,the boundary of the three punishment objects above is clear, the severity of punishment isreasonable; they formulate affluent connection of three degree sanction system. But whenwe research on the specific provisions of the three laws attentively, we find many problems.For example, the boundary of the objects of punishment in the three degree sanction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is illegibility. The legislation of rehabilitation through labor losesits basis of legitimacy and legality. The punishment of them is in a serious imbalance statusand the judicature and law enforcement is order less. The institutional drawbacks have nopossibility to connect, which have already influenced the science of legal structure andbecome the original drawback of achieving the rule of law of our country. This articleviews an issue from a connection of administrative sanction and criminal sanctionperspective, on the basis of demonstrate the legitimacy and legality on the construction ofmisdemeanor and specific systems, we put forward a proposition about establishingmisdemeanor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ere is no concept of misdemeanor in our legislation and different scholar hasdifferent opinion. However, the concept of misdemeanor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thisessay. So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essay would try to define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of misdemeanor in the basis of learning from the existing legislation and theories in ourcountry and abroad.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we c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misdemean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me classification. So the definition of the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misdemeanor must obey the following three principles:(a)the crimes stipulated by Criminal Law are all most serious crime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stability of the Criminal Law and in the premise of maintaining the frame of criminallegislation system, there is no need to partition the crimes in Criminal Law intomisdemeanor;(b) All behaviors penalized by the legislation of rehabilitation through laborwould be included into the system of misdemeanor;(c) The behaviors penalized by both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Punishments Law and Criminal Law would be includedinto the system of misdemeanor. What’s more, in the basis of the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of misdemeanor, this essay trie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misdemeanor law.
     The legislative conflicts and the chaos of judicial practice are the starting point andfoothold of this essay topic, which is also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misdemeanor.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essay would try to focus on analyzing the samepenalties objects of the three laws, the non-legitimacy and unlawful of rehabilitationthrough labor, the unbalance of the severe degree of the three laws as well as the chaos ofjudicature and law enforcement. The analysis would set up i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forma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the existing three security sanction system.
     What are the root causes of legislative conflicts as well as the chaos in judicialpractice, and further, how to weigh the underlying value choices? By analyzing issues suchas the balance between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jurisdiction, the possibility forcriminalization and decriminalization and culture outlook on crime, the third chapterattempts to explore a way out of current legislative contradictions and provide a rightful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isdemeanor.
     How are to resolve the conflicts existed in legislation and chaos in judicial practice?Whether we can settle these problems and malpractices fundamentally or not? From theperspective of legislative intent, the forth chapter firstly explores the original causes of thecompeting of object in the above-mentioned three laws. The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differences between crime and administrative violation, rethinking about the qualitativeand quantitative mode presented in concept of crime in our criminal law, we finallypropose a theory thought which will establish adjustment object of misdemeanor law in ourcountry by above-mentioned way. Furthermore, start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debate of labor reeducation, we analysis and weigh the pros and cons of various programs, and putforward our suggestion——misdemeanor of labor reeducation. Finally, this essay mainlywants to establish the sanction system in which the severity of punishment is consistentwith Criminal Law—Misdemeanor Law—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PunishmentsLaw by exploring how to establish mechanism of mitigation punishment in misdemeanorlaw and how to reform administrative detention.
     This essay will try to reconstruct both substantive and procedural part of misdemeanorlaw in its last chapter. The part of the substantive reconstruction includes definition of thedefined mode of concept, the decision of the adjustment object of misdemeanor law, thepunishment of misdemeanor and the system of eliminating criminal record and otheraspects. The part of procedural reconstruction involves procedure of commonmisdemeanor, the system of reconciliation in misdemeanor and the procedure ofmisdemeanor punishment order and other respects.
引文
1王文华:《论刑法中重罪与轻罪的划分》,《法学评论》2010年第2期。
    2高铭暄、王作福:《中共刑法词典》,北京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410—411页。
    3周振想:《刑法学教程》,中共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1页。
    4郑伟:《重罪轻罪研究》,中共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144页。
    1张明楷:《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2李晓明:《从中美IP/WTO第一诉谈我国的轻罪体系建构》,《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3刘仁文:《关于调整我国刑法结构的思考》,《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4欧爱民:《我国犯罪概念的宪法学透视》,《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1陈兴良:《犯罪范围的合理定义》,《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2冯军:《犯罪化的思考》,《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3陈兴良:《犯罪范围的合理定义》,《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4何庆仁:《犯罪化的整体思考》,《刑事法评论》第23卷,第515—516页。
    5张绍彦:《建立中国轻罪制度的理论选择》,《犯罪研究》2002年第3期;张绍彦:《论劳动教养立法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建立我国轻罪处罚制度的理论创新》,《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张绍彦:《劳动教养的轨迹及去向》,《法学论坛》2008年第4期。
    1刘仁文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1高长见:《轻罪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博士论文,第12页。
    2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43页。
    3罗结珍译:《法国新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4金邦贵:《法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5《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7、8、9、495—7、525条,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法国刑法典》第121—4、133—2至133—4条,1罗结珍译:《法国新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2转引自刘仁文:《治安拘留和劳动教养纳入刑法的思考》,《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18卷第1期。
    3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4黄风译:《意大利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8页。
    5潘灯译:《西班牙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6徐久生译:《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1高铭暄、王作福:《中共刑法词典》,北京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410—411页。
    2黄开诚:《我国刑法中轻罪与重罪若干问题研究》,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3周振想:《刑法学教程》,中共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1页。
    4郑伟:《重罪轻罪研究》,中共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144页。
    1张明楷:《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2刘仁文:《关于调整我国刑法结构的思考》,《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1李晓明:《从中美IP/WTO第一诉谈我国的轻罪体系建构》,《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2张绍彦:《建立中国轻罪制度的理论选择》,《犯罪研究》2002年第3期。
    3张绍彦:《论劳动教养立法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建立我国轻罪处罚制度的理论创新》,《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
    1高长见:《轻罪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博士论文,第93—97页。
    2何庆仁:《犯罪化的整体思考》,《刑事法评论》(第23卷),第515页。
    3李晓明:《从中美IP/WTO第一诉谈我国的轻罪体系建构》,《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4张明楷:《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5刘仁文:《关于调整我国刑法结构的思考》,《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1储槐植:《刑事一体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页。
    1何庆仁:《犯罪化的整体思考》,《刑事法评论》(第23卷)第513页。
    2郑霞泽、张桂荣:《关于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的几点思考—兼谈与刑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协调》,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编:《和谐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论文集》。
    3刘仁文:《关于调整我国刑法结构的思考》,《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1储槐植等:《刑法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1欧爱民:《我国犯罪概念的宪法学透视》,《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1参见1957年公布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第2条。
    1陈兴良:《劳动教养:根据国际人权公约之分析》,《法学》2001年第10期。
    2张绍彦:《劳动教养立法的理论探索》,《刑事法评论》第九卷第202页。
    1劳动教养的性质学界尚未达成共识,如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种行政处罚,但自1991年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中明确指出劳动教养是一种行政处罚后,大部分学者及官方都认为劳动教养是一种行政处罚。
    2刘仁文:《劳动教养制度及其改革》,《刑事法评论》第九卷第132页。
    1宋雅芳:《劳动教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1吴学斌:《同种行为不同语境下的客观解读—需找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的模糊边界》,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编:《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论文集》2007年。
    1《如何把握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案的刑事处罚标准》,《人民检察》2006年第8期(下)。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54-156页。
    2时延安:《行政处罚权与刑罚权的纠葛及其厘清》,《东方法学》2008年第4期。
    1欧爱民:《我国犯罪概念的宪法学透视》,《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1张书琴:《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的研究》,载于戴玉忠、刘明祥主编;《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的界限及惩罚机制的协调》第316—317页。
    2张丽、曾祥华:《浅析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预》,《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时延安:《行政处罚权与刑罚权的纠葛及其厘清》,《东方法学》2008年第4期。
    2杨海坤:《中国行政法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1胡建淼主编:《公权力研究—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208页。
    2杨海坤主编:《跨入21世纪的中国行政法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年版,第38—39页。
    3胡建淼主编:《公权力研究—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9—360页。
    4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0—111页。
    5戈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滨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40页。
    6韩刚:《司法权基本属性解析》,《宁波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姜小川:《司法权基本属性之探析》,《法学杂志》2007年第5期。
    2孙笑侠:《司法权的本质是判断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十大区别》,《法学》1998年第8期。代勇贤:《论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区别》,《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3期。
    1郭道晖:《行政权的性质与依法行政原则》,《河北法学》1999年第3期。
    2谢佑平等:《刑事司法权力的配置与运行研究》,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130页。
    3刘艳红:《空白刑法规范的罪刑法定机能—以现代法治国家为背景的分析》,《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4黄河:《行政刑法比较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1李晓明:《行政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88—92页。
    2冯江菊:《行政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兼谈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纠葛》,《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1胡建淼主编:《公权力研究—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4—295页。
    1张明楷:《司法上的犯罪化和非犯罪化》,《法学家》2008年第4期。
    1张明楷:《司法上的犯罪化和非犯罪化》,《法学家》2008年第4期;衣家奇:《非犯罪化的途径及我国的选择》,《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张小虎:《犯罪论的比较与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3陈谦信:《中国刑法: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梁根林:《论犯罪化及其限制》,《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
    2贾学胜:《非犯罪化的正当化根据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唐薇佳:《浅谈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辩证之路》,《法治与社会》2009年第12期。
    1单杉:《非犯罪化探讨》,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
    2徐福生编著:《刑事政策学》,台湾国兴印刷厂2001年版,第186页。
    1徐福生编著:《刑事政策学》,台湾国兴印刷厂2001年版,第171页。
    2储槐植译:《美国的犯罪趋势和预防犯罪策略》,《外国法学》1981年第3期。
    3何秉松:《刑事政策学》,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456页。
    4黄风:《论意大利的非刑事化立法》,《外国法学研究》1987年第4期;黎宏、王龙:《论非犯罪化》,《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5肖怡:《中西无别喊人犯罪立法的比较研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贾学胜:《非犯罪化与中国刑法》,《刑事法评论》第21卷,第502页。
    2赵秉志等译:《国际刑法大会决议》,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91页。
    3贾学胜:《非犯罪化与中国刑法》《刑事法评论》第21卷,512、515页。
    1钊作俊、刘蓓蕾:《犯罪化与非犯罪化论纲》,《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5期。
    2赵香如、孔源源:《论中国刑法的非犯罪化》,《求索》2008年第12期。
    3陈兴良:《犯罪范围的合理定义》,《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1张明楷:《犯罪定义与犯罪化》,《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2冯军:《犯罪化的思考》,《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3何庆仁:《犯罪化的整体思考》,《刑事法评论》第23卷,第515—516页。
    1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页。
    1李化祥:《惩治轻罪:中国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必由之路》,《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储槐植、汪永乐:《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屈学武:《“轻罪”之法价值取向与人身权利保护》,《河北法学》2005年第11期。
    1时延安:《刑罚权的边界:犯罪的定义与被定义的犯罪》,《法学论坛》2009年第2期。
    2曾小华:《论文化变迁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5期。
    1任洁:《文化与制度关系新探》,《唐都学刊》2005年第5期。
    1储槐植、汪永乐:《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胡月军:《刑事政策视野中的犯罪定量因素》,《刑法论丛》,2011年第1卷,第157—166页。
    3有关各种学派的学说,主要参考林山田:《论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刑事法论丛(二)》,1997年3月版,第34页以下;黄明儒:《行政法比较研究—以行政犯的立法与性质为视点》,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吴景芳:《行政犯之研究》,台湾《刑事法杂志》1984年第3期;洪家殷:《行政秩序罚论》,台湾2000年7月版第38页;何子伦:《台湾地区刑事犯与行政犯分界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等。
    1林山田:《适用刑罚或秩序罚的立法考量》,台湾《刑事法论丛》1997年版。
    1高仕银:《明确性原则—结合我国刑法文本的初步思考》,《广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转引自刘艳红:《刑法明确性原则:形成、定位于事先》,《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
    2梁根林:《罪刑法定视野中的刑法合宪审查》,《法律与科学》2004年第1期。
    3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8页。
    4张建军:《刑法明确性的判断标准》,《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5劳东燕:《罪刑法定的明确性困境及其出路》,《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1李洁:《罪刑法定之明确性要求的立法实现—围绕行为程度之立法规定方式问题》,《法学评论》2002年第6期。
    2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1何庆仁:《犯罪化的整体思考》,《刑事法评论》第23卷,第513页。
    2李洁:《论罪刑法定的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5页。
    1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120页。
    2刘仁文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注评》,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1汤海军:《我国劳动教养法律制度的未来走向》,《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沈玉忠:《劳动教养制度性质分析及制度重构》,《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梁根林:《劳动教养何去何从》,《法学》2001年第6期。
    3屈学武:《保安处分与中国刑法改革》,《法学研究》1996年第5期。
    1尹淑玲:《论劳动教养制度的出路》,《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张绍彦:《建立中国轻罪制度的理论选择》,《犯罪研究》2002年第3期。
    3张绍彦:《劳动教养的轨迹及去向》,《法学论坛》2008年第4期。
    1张建伟:《监禁权专属原则与劳动教养的制度困境》,《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2郑霞泽、张桂荣:《关于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的几点思考》,载戴玉忠、刘明祥主编:《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中国检察院出版社2008年版。
    1张小虎:《论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的建构》,《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0期。
    1欧爱民:《我国犯罪概念的宪法学透视》,《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1张绍彦:《劳动教养的轨迹及去向》,《法学论坛》2008年第4期。
    2【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2页。
    3李化祥:《惩治轻罪—中国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必由之路》,《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孟凡军:《中国犯罪定量规定模式的反思与重构》,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第68—69页。
    1纵观现行刑法中的犯罪大多是国外刑法中的重罪,为了区别现行刑法中的犯罪与轻罪,本文将刑法中的所有犯罪定位为重罪。
    1陈兴良主编:《刑事司法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2【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4页。
    1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2【日】大古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8页。
    3郭建安、郑泽霞主编:《社区矫正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史丹如:《社会矫正执行的若干问题研究—以刑法修正案(八)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2高铭暄:《社区矫正写入刑法的重大意义》,《中国司法》2011年第3期。
    1梁根林:《刑罚结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1彭新林、毛永强:《前科消灭的内容与适用范围初探》,《法学杂志》2009年第9期。
    1付永伟:《宽严相济视野下的前科消灭制度》,《法治论丛》第22期第4卷。
    1颜超明、张训:《论我国前科消灭制度的现实化》,《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6期。
    1卞建林:《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98页。
    1李莉:《刑事程序研究》,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56——57页。
    2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英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3王运生、严军兴:《英国刑事司法与替刑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
    4麦高伟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页。
    5王国枢、项振华:《中外刑事诉讼简易程序及比较》,《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
    1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3—154页。
    2陈蕾:《论刑事简易程序》,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7—18页。
    1陈雷译:《协商性司法—德国刑事程序中的辩诉交易》,《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2期。22005年1月26日法律对近民法院的刑事管辖权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近民法院的刑事管辖权扩大到前四级的违警罪,保留了治安法院对第五级违警罪的管辖权。因此,违警罪案件根据严重程度分别属于近民法院和治安法院审理。金邦贵:《法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3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4—177页。
    4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版,第407—418页。
    1由于轻罪大多是轻微犯罪,如果案件有直接受害人的,笔者认为应当加强被告人与被害人的协商和解,而且可以在起诉前、起诉和审判任何阶段进行,如果被告人和被害人已经自愿达成和解的,可以终止司法程序,因此本文此处不再探讨自诉案件的简易程序。
    1孙长永:《珍视正当程序,拒绝辩诉交易》,《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高珊琦:《辩诉交易制度移植之障碍分析》,《法律科学》2008年第5期。
    1.高铭暄、王作福:《中共刑法词典》,北京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2.周振想:《刑法学教程》,中共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郑伟:《重罪轻罪研究》,中共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刘仁文等译:《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罗结珍译:《法国新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7.金邦贵:《法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8.罗结珍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9.黄道秀译:《俄罗斯联邦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0.黄风译:《意大利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潘灯译:《西班牙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徐久生译:《奥地利联邦共和国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13.储槐植:《刑事一体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4.储槐植等:《刑法机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5.黄明儒:《行政法比较研究—以行政犯的立法与性质为视点》,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6.洪家殷:《行政秩序罚论》,台湾台湾五南出版公司1998年版。
    17.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李洁:《论罪刑法定的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徐久生、庄敬华译:《德国刑法典》,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2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2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3.杨海坤:《中国行政法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胡建淼主编:《公权力研究—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杨海坤主编:《跨入21世纪的中国行政法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年版。
    2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7.【英】戈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滨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28.谢佑平等:《刑事司法权力的配置与运行研究》,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黄河:《行政刑法比较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30.李晓明:《行政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31.张小虎:《犯罪论的比较与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徐福生编著:《刑事政策学》,台湾国兴印刷厂2001年版。
    33.何秉松:《刑事政策学》,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34.赵秉志等译:《国际刑法大会决议》,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35.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6.陈兴良主编:《刑事司法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
    37.【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日】大古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0.郭建安、郑泽霞主编:《社区矫正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1.梁根林:《刑罚结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2.卞建林:《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3.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英国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王运生、严军兴:《英国刑事司法与替刑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45.麦高伟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6.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7.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8.【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1997年版。
    1.王文华:《论刑法中重罪与轻罪的划分》,《法学评论》2010年第2期。
    2.张明楷:《刑事立法的发展方向》,《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3.李晓明:《从中美IP/WTO第一诉谈我国的轻罪体系建构》,《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4.刘仁文:《关于调整我国刑法结构的思考》,《法商研究》2007年第5期。
    5.欧爱民:《我国犯罪概念的宪法学透视》,《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6.陈兴良:《犯罪范围的合理定义》,《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7.冯军:《犯罪化的思考》,《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8.何庆仁:《犯罪化的整体思考》,《刑事法评论》第23卷。
    9.张绍彦:《建立中国轻罪制度的理论选择》,《犯罪研究》2002年第3期。
    10.张绍彦:《论劳动教养立法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建立我国轻罪处罚制度的理论创新》,《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
    11.张绍彦:《劳动教养的轨迹及去向》,《法学论坛》2008年第4期。
    12.高长见:《轻罪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博士论文。
    13.刘仁文:《治安拘留和劳动教养纳入刑法的思考》,《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18卷第1期。
    14.黄开诚:《我国刑法中轻罪与重罪若干问题研究》,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15.郑霞泽、张桂荣:《关于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的几点思考—兼谈与刑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协调》,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编:《和谐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论文集》。
    16.陈兴良:《劳动教养:根据国际人权公约之分析》,《法学》2001年第10期。
    17.张绍彦:《劳动教养立法的理论探索》,《刑事法评论》第九卷。
    18.刘仁文:《劳动教养制度及其改革》,《刑事法评论》第九卷。
    19.宋雅芳:《劳动教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20.吴学斌:《同种行为不同语境下的客观解读—需找治安管理处罚法与刑法的模糊边界》,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编:《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论文集》2007年。
    21.《如何把握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案的刑事处罚标准》,《人民检察》2006年第8期(下)。
    22.储槐植、汪永乐:《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3.胡月军:《刑事政策视野中的犯罪定量因素》,《刑法论丛》,2011年第1卷。
    24.吴景芳:《行政犯之研究》,台湾《刑事法杂志》1984年第3期。
    25.何子伦:《台湾地区刑事犯与行政犯分界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6.林山田:《适用刑罚或秩序罚的立法考量》,台湾《刑事法论丛》1997年版。
    27.高仕银:《明确性原则—结合我国刑法文本的初步思考》,《广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28.刘艳红:《刑法明确性原则:形成、定位于事先》,《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
    29.梁根林:《罪行法定视野中的刑法合宪审查》,《法律与科学》2004年第1期。
    30.张建军:《刑法明确性的判断标准》,《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31.劳东燕:《罪刑法定的明确性困境及其出路》,《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32.李洁:《罪刑法定之明确性要求的立法实现—围绕行为程度之立法规定方式问题》,《法学评论》2002年第6期。
    33.汤海军:《我国劳动教养法律制度的未来走向》,《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34.沈玉忠:《劳动教养制度性质分析及制度重构》,《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5.梁根林:《劳动教养何去何从》,《法学》2001年第6期。
    36.屈学武:《保安处分与中国刑法改革》,《法学研究》1996年第5期。
    37.尹淑玲:《论劳动教养制度的出路》,《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38.张建伟:《监禁权专属原则与劳动教养的制度困境》,《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39.郑霞泽、张桂荣:《关于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的几点思考》,载戴玉忠、刘明祥主编:《和谐社会语境下刑法机制的协调》,中国检察院出版社2008年版。
    40.张小虎:《论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的建构》,《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0期。
    41.孟凡军:《中国犯罪定量规定模式的反思与重构》,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42.时延安:《行政处罚权与刑罚权的纠葛及其厘清》,《东方法学》2008年第4期。
    43.张书琴:《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的研究》,载于戴玉忠、刘明祥主编《犯罪与行政违法行为的界限及惩罚机制的协调》。
    44.张丽、曾祥华:《浅析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预》,《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45.韩刚:《司法权基本属性解析》,《宁波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6.姜小川:《司法权基本属性之探析》,《法学杂志》2007年第5期。
    47.孙笑侠:《司法权的本质是判断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十大区别》,《法学》1998年第8期。代勇贤:《论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区别》,《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3期。
    48.郭道晖:《行政权的性质与依法行政原则》,《河北法学》1999年第3期。
    49.刘艳红:《空白刑法规范的罪刑法定机能—以现代法治国家为背景的分析》,《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50.冯江菊:《行政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兼谈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纠葛》,《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1期。
    51.张明楷:《司法上的犯罪化和非犯罪化》,《法学家》2008年第4期。
    52.衣家奇:《非犯罪化的途径及我国的选择》,《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53.陈谦信:《中国刑法: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4.梁根林:《论犯罪化及其限制》,《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
    55.贾学胜:《非犯罪化的正当化根据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6.唐薇佳:《浅谈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辩证之路》,《法治与社会》2009年第12期。
    57.单杉:《非犯罪化探讨》,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8.储槐植译:《美国的犯罪趋势和预防犯罪策略》,《外国法学》1981年第3期。
    59.黄风:《论意大利的非刑事化立法》,《外国法学研究》1987年第4期。
    60.黎宏、王龙:《论非犯罪化》,《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61.肖怡:《中西无别喊人犯罪立法的比较研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2.贾学胜:《非犯罪化与中国刑法》,《刑事法评论》第21卷。
    63.钊作俊、刘蓓蕾:《犯罪化与非犯罪化论纲》,《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第5期。
    64.赵香如、孔源源:《论中国刑法的非犯罪化》,《求索》2008年第12期。
    65.张明楷:《犯罪定义与犯罪化》,《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66.李化祥:《惩治轻罪:中国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必由之路》,《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67.屈学武:《“轻罪”之法价值取向与人身权利保护》,《河北法学》2005年第11期。
    68.时延安:《刑罚权的边界:犯罪的定义与被定义的犯罪》,《法学论坛》2009年第2期。
    69.曾小华:《论文化变迁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5期。
    70.任洁:《文化与制度关系新探》,《唐都学刊》2005年第5期。
    71.史丹如:《社会矫正执行的若干问题研究—以刑法修正案(八)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72.高铭暄:《社区矫正写入刑法的重大意义》,《中国司法》2011年第3期。
    73.彭新林、毛永强:《前科消灭的内容与适用范围初探》,《法学杂志》2009年第9期。
    74.付永伟:《宽严相济视野下的前科消灭制度》,《法治论丛》第22期第4卷。
    75.颜超明、张训:《论我国前科消灭制度的现实化》,《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6期。
    76.李莉:《刑事程序研究》,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7.王国枢、项振华:《中外刑事诉讼简易程序及比较》,《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
    78.陈蕾:《论刑事简易程序》,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9.陈雷译:《协商性司法—德国刑事程序中的辩诉交易》,《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2期。
    80.孙长永:《珍视正当程序,拒绝辩诉交易》,《政法论坛》2002年第6期。
    81.高珊琦:《辩诉交易制度移植之障碍分析》,《法律科学》2008年第5期。
    82.林山田:《论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刑事法论丛(二)》,1997年3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