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今年,是土地管理法颁布、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提出二十周年。在过去的二十周年间,尽管我国已经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仍然大量流失,违法用地的现象仍屡禁不止,即使国土资源管理的政策一再严厉、体制一再调整也不能扭转。通过对世界各国(地区)土地制度特别是土地管理制度的考察,通过比较各国(地区)的土地管理模式,文章指出:为什么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存在像我国这样庞大的土地管理机构、这样严格的土地管理措施,却很少有违法批地用地情况的发生?究其根源,在于土地产权制度;具体到土地管理工作,则与我国当前的土地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对我国土地管理模式有多种解释,如计划管理模式,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资源与资产结合的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等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研究发现,我国土地管理的法律制度、目标、体制、内容、业务流程都紧紧围绕耕地保护而设置,将之归结为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更为准确。文章利用系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等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这种模式的弊端和不足,对在该模式下耕地流失、土地管理失灵现象进行了系统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文章研究认为,政府与其直接保护耕地,不如切实保护土地产权,让权利人自己去保护土地,包括耕地,更为有效。文章首次提出了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
     产权范畴、交易费用理论和科斯定律是掌握产权理论的基础,文章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产权保护的概念、原则和意义,指出产权的国家保护是最节约的一种保护形式,有效的产权保护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同时由于“诺斯悖论”的存在,产权人的自我保护也是必不可少。文章分析了我国产权(国家)保护的现状,阐明了实施产权保护在中国的特殊意义。
     文章将产权保护的概念引入土地管理工作,系统分析了产权保护和土地管理的关系。首先,通过产权保护可以有效地解决耕地保护问题。第二,通过产权保护有助于实现土地管理工作由政府“管理”向市场“交易”的转换。第三,土地管理模式的转变同时也有利于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文章同时分析了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现代产权理论包括制度变迁理论为土地管理模式的变迁提供了理论依据,土地制度变迁的系统动力源于制度不均衡所诱发的获利机会。本文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以产权保护为基础,以公共参与为保证,以土地登记系统和动态监测系统为支撑,以交易为动力,以规划和公共管制为前提,以市场化原则和信息手段改造了传统的土地管理模式,实现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统一。这样一种安排,是一种交易费用最低的
It has been 20 years since China government enacted land administration law as well as integrated administration of the urban-rural land and issued basic state policy 'Absolutely Treasuring, Protecting and Rationally Utilizing land'.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despite the strictest protection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more and more severe land administration polities and continuous system adjustation,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s decreasing and lawless land occupation could not be stopped. Through researches on land system, especially l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 in many countries and comparison among various land administration modes,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ese problems don't exist in the advanced market economies and the main reasons essentially lie in the land property rightss and land administration mod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definitions about land administration mode in China such as the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mode, combined resources and assets together mod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so on, but their effects are limited.
    Laws and principles, objectives, systems, contents and operation processes of land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lutivated land protection. Therefore, it is more accurate if they are concluded into the land administration mode focusing on clu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System Theory, Principal-Agent Theo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the disadvantages and shortages of this mode are discussed in several aspects and clutivated land decrease as well as land administration failure under the mode are systematic analyzed. Author first puts forward land administrive mode focusing on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in this thesis.
    Due to the problems above, the thesis argues that government would rather protect the land property rights than directly protect cultivated land, that is, it is more effective to make the landowner protect his own land, including cultivated land.
    The concept, principle and meaning of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re illuminated based on Property Rights Confin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nd Coase theory which are precondition for mastery of Property Rights theory. The thesis also points out that: National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s the most economical way; Effective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is the key for economic growth; Self-protection is necessary due to the 'North Paradox. Meanwhil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is
引文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2004~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管理世界,2005年第1期
    [2] 孙弘宇.论房地产交易权属一体化管理的两个本质特征.中国房地产, 2005/11
    [3] 纪坡民.产权与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 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 佟绍伟.求解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中国土地,2004年第1~2期
    [6] 蔡运龙,俞奉庆.中国耕地问题的症结与治本之策.中国土地科学,2004,Vol.18 No.3
    [7] 叶艳妹,吴次芳.土地产权制度与耕地保护.中国土地,1997年第6期
    [8]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 叶艳妹,吴次芳.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结构及其技术支持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2,Vol.16 No.4
    [10] 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 毕宝德主编.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 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 徐汉明.中国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制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5] 潭术魁.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化经营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6] 李玉峰.中国城市土地财产制度的法经济学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17] (美)R·巴洛维.土地资源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
    [18] Barlowe Raleigh. Land Resource Economics-The Economics of Real Property. New Jersey:Englewood Cliffs.1972
    [19] (加)R·歌德伯戈.城市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0] 景彦元.不可忽视产权管理-六国现行土地产权制度比较.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9月28日
    [21] 张文彪,美国的土地管理及其借鉴,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8月,第十四卷第14期
    [22] 马毅等,英国土地管理制度介绍与借鉴,中国土地,2003.12
    [23] 李龙浩、张春雨,加拿大土地规划制度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11月,Vol.14 No.6
    [24] 王静.日本、韩国土地规划制度比较与借鉴.中国土地科学,2001,Vol.15 No.3
    [25] 何金祥,宋国明.欧美亚四国的国土资源管理.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2月10日
    [26] 唐顺彦,杨忠学.英国和日本土地用途管制.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1月19日
    [27] 国土资源部赴英国土地管理培训班.看英伦三岛土地管理——英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与土地登记,中国国土资源报,2003年12月2日
    [28] 田玉明,日本的土地制度与管理,中国土地报,1998年12月10日
    [29] 赴日韩土地管理考察报告,江苏国土资源厅赴日韩考察团,域外借鉴,2002年11月第3期
    [30] 雷爱先,毛振强.近观瑞典土地管理,河南国土资源,2005.2
    [31] 陈银蓉.土地管理行为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32] 吴次芳.我国土地管理改革走向邹议.中国土地,2002年10期
    [33] 侯东明.土地管理改革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改革,2003年第2期
    [34] 原玉廷.城市土地管理:“三权分立”与收益分配,经济问题,2005第1期
    [35] 周小川.“2003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金融时报,2003年12月11日
    [36] 赵晓等.中国土地黑幕解构.财经界,2004年第1期
    [37] 王玉琼 卢海林等,从资源管理到资产经营 ——论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模式的转变,中国土地科学,2003年2月,Vol.17 No.1
    [38] 程烨.基于公共行政学的土地管理系统评价,资源·产业,2003年4月
    [39] 卜善祥等.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与发展趋势.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40] 林元兴.地政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
    [41] 叶红玲.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什么——从十八年的土地管理史看我国土地管理体制、政策的发展变化与核心趋势.中国土地,2004年第1~2期,本文作了改写、补充
    [42] 尤建新,孙弘宇.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2006年6月
    [43] 赵淑芹.省级以下土地垂直管理及实施难度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Vol.27 No. 4
    [44] Richard L. Draft: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 Theory & Design, 2th Edition. South-West College Publish, 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
    [45] 中国土地编辑部.管理制度建设纵横谈——关于建立土地管理长效机制的理论思考.中国土地,2004年第8期
    [46]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7] (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摈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8] 黄吉伍.制度严格≠程序繁琐.中国土地,2004年第5期
    [49] 毛寿龙.土地资源最好按产出配置.新京报,2003年12月30日
    [50] 马欣,钟太洋,湛明.耕地保护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及其治理.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Vol.3, No.1
    [51] Brown, Lester. Who Will Feed China? 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 [M].W W Norton for the World-watch Institute, NewYork, 1995
    [52] Guidelines for land-use planning : FAO Development Series 1 [M], 1993.
    [53] 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资源科学,2004, Vol.26 No.5
    [54] 巴曙松,赵晓等.宏观调控下一步:同归参数调控和市场化改革.财经界,2004年8月
    [55] 贺卫、伍山林主编.制度经济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6] 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7] [美]H·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美国经济评论》1967年第57卷
    [58] Alchian, A. and Harold Demsetz, 1972.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 777-795.
    [59] V·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
    [60] S·佩乔维索编.社会主义·制度、哲学与经济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1] Pejovich, S, 1990, Th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owards a theory or comparative systems, Kluwer Academic Publichers, p. 27.
    [62] 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蒋琳琦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9页
    [63] 周林彬.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4] Coase, Ronald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 No. 3: 386-405.
    [65] Coase, Ronald H. 1937. The Problem of the Social Cost. J. Law Econ. Oct. 1960
    [66] 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7]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8] 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社会秩序.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第103页
    [69] 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70] 赵晓.现代产权制度及其内在演进力量.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71] 李义平.产权与经济发展:一个从过去到未来的分析框架.经济界,2004年第4期
    [72] Douglass C·North,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W·W·Norton & Company, Inc. I981
    [73] Hardin, G. The tragedy of commons[J]. Science, 1968, 162:1243~1248
    [74]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5] 李炜,尚晓萍.修宪后土地供应方式的改革——兼谈《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中国土地,2004年第7期
    [76] Lin, Justin Yifu,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 Cato J. (Sprong),1990
    [77] Lewis. W. Arthur,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London:George Allen&Urwin, 1955
    [78] 黄少安,王怀震.从潜产权到产权:一种产权起源假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8期
    [79] 中国土地学会.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综述.http://www.zgtdxh.org.cn/,2006年01月24日
    [80] 刘诗白.产权新论.成都:两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81] 曾永吕.土地市场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上)、(下)—论体制、产权、制度生成路径与政府职能.国土资源,2004年第9期、第10期
    [82] (关)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3] (美)约翰·M·利维.现代城市规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4] 郑振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8月
    [85] 冯文利.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制度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3,Vol.17 No.6
    [86] 顺京涛,尹强.从城市规划视角审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研究,2005年第29卷第9期;
    [87] 陈玮.论城乡朋地一体化规划.规划师,2002年第12期
    [88] 程琴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公众参与研究.农村经济,2005年第7期
    [89] 陈江龙、曲福田、陈会广等.土地登记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年第5期
    [90] Feder G. and Nishio A. The benfits of land registration and titling: Economic and social perspectives[J]. Land Use Policy ,1998
    [91] Frank F K. Byamugisha. The Effects Of Land Registration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rt Economic Growth: A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 http://wbln0018.worldbank.org/research/workpapers.nsf 2002/7/6.
    [92] 王崇敏.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若干问题探讨.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93] 李鸿毅:土地法论,台湾:三民书局,1999年版
    [94] (英)彼得·F·戴尔,(加)约翰·D·麦克劳林.土地信息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95] 沈飞,朱道林,毕继业.政府制度性寻租实证研究-以中国土地征用制度为例.中国土地科学,2003,Vol.18 No.4
    [96] 任浩.剪刀差对农地价格的影响.中国土地科学,2003,Vol.17 No.2
    [97] 钱忠好,曲福田.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反思与改革.中国土地科学,2004,Vol.18 No.5
    [98] Costanza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 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 1997, 387: 253—260
    [99] 周诚:计天下利,求亿户财——我国农地自然增值公平合理分配的全面产权观.http://www.zgtdxh.org.cn/
    [100] 游有雄,黄安盛.完善权属登记管理体制实事求是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5期
    [101] 孙弘宇.论房地产交易权属一体化管理的两个本质特征.中国房地产,2005/11
    [102] 金观涛,华国凡.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03] 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04] 张五常.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5] 赵民,陶小马编著.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6] 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07] 薛华成主编.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08]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09] 候光明,李存金.管理博弈论.北京:北京理下大学出版社,2005
    [110] 梅绍祖,(美)James T.C.Teng.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和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1] 王克强.中国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化运作与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研究.上海:上海财金大学出版社,2005
    [112]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3] (英)迈克尔·C·杰克逊.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4] (美)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新有效公共管理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115] (美)A·迈里克·弗里曼.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6] (加拿大)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7] (美)道格拉斯·G·拜尔等.法律的博弈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18] (日)青木吕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119] (日)祖田修.农学原论(张玉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0] (美)大卫·D·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北京:法律出版社,004
    [121]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2] (美)盖瑞·J·米勒.管理的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23] (美)阿瑟·澳沙利文.城市经济学.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24] (美)加里·P·莱瑟姆,肯尼斯·N·韦克斯利.绩效考评—致力于提高企事业组织的综合实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5] (美)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26] 罗珉.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27] 黄建富.城市发展中的交易成本研究.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128] 单胜道,陈强,尤建新.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及其制度创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129] 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估价资格考试委员会编.土地估价相关经济理论与方法.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
    [130]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1] 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32]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3] 苏重基.现代企业区位选择与布局.成都:西南财金大学出版社,2003
    [134] 尤建新,陈强.住宅商品房开发中的CS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35] 邹军,张军祥,胡丽娅.城镇体系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36] 王利明.民商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37] 承继成,王宏伟等.城市如何数字化.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138] 徐承祥.社区发展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39] 尤建新,陈宝胜主编.管理发展与工业工程论坛.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40] 邹德慈主编.城市规划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1] 丁健.现代城市经济.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142] 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43] 黄俪.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44] 周天勇.城市化加速下的中国土地战略.中国土地,2004年第1~2期
    [145] 任庆恩.土地权利制度的发展趋势.中国土地,2004年第1~2期
    [146] 金从华,林栋梁.垂直管理怎样走?.中国土地,2004年第3期
    [147] 蔡皋.土地管理的“不适症”.中国土地,2004年第3期
    [148] 吴未.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中国土地,2003年第3期
    [149] 刘杨.人权旗帜的高扬——谈《宪法》对土地征用条款的修正.中国土地,2004年第4期
    [150] 李炜等.完善征地争议裁决制度三思.中国土地,2004年第4期
    [151] 叶红玲.修宪后征地制度面临的课题——对征地补偿及相关问题的思考.中国土地,2004年第4期
    [152] 佟绍伟.调控要重视土地需求.中国土地,2004年第5期
    [153] 吴次芳,谭永忠.内在基础与外部条件——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工具的初步分析.中国土地,2004年第5期
    [154] 叶必丰等.《土地管理法》怎样与修宪衔接.中国土地,2004年第5期
    [155] 林毅夫.征地:应走出计划经济的窠臼.中国土地,2004年第6期 土地,2004年第8期
    [157] 张婉丽.加强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的建议.中国土地,2004年第8期
    [158] 孙佑海.协调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中国土地,2004年第9期
    [159] 张晓玲.土地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中国土地,2004年第9期
    [160] 汪利娜.反思城市土地公有制.中国土地,2004年第9期
    [161] 唐健.我国园区问题现状、根源与对策.中国土地,2003年第9期
    [162] 黄志华.土地“征收”“征用”之我见——对《宪法》修正案征地制度修改的思考。中国土地,2004年第10期
    [163] 林坚等.土地应该怎么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指标评价.中国土地,2004年第11期
    [164] 袁剑.城市土地资源配置调控模式构建.中国土地,2003年第9期
    [165] 齐伟等.关于土地产权制度和政策体系的建设.中国土地,2002年第1期
    [166] 甘臧春.加快集体土地权利结构建设.中国土地,2001年第7期
    [167] 中国土地编辑部.土地法制新起点——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专家谈.中国土地,2001年第10期
    [168] 张婉丽,佟绍伟,刘燕萍.加快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的建议.中国土地科学,2004,Vol.18 No.1
    [169] 蔡玉梅,张晓玲.FAOf2利用规划指南及启示.中国土地科学,2004,Vol.18 No.1
    [170] 卞正富,路云阁.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国土地科学,2004,Vol.18 No.2
    [171] 宋玉波.从制度创新理论看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中国土地科学,2004,Vol.18 NO.3
    [172] 郑伟元等.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土地科学,2004,Vol.18 No.3
    [173] 何勇,杨祝晖,季英.基于过程管理的土地信息系统.中国土地科学,2004,Vol.18 NO.4
    [174] 罗静,曾菊新.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稀缺性与政府管制.中国土地科学,2004,Vol.18 No.5
    [175] 历伟等.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4, Vol.18 NO.5
    [176] 方和荣.改革和完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思考.中国土地科学,2003,Vol.17、o.2
    [177] 黄征学,刘光成.对低地价吸引企业定位政策的反思.中国土地科学,2003,Vol.18 No.2
    [178] 沈骏.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并发处理模式.中国土地科学,2002,Vol.16 No.4
    [179] 林培等.关于建立我国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制图问题的探讨.中国土地科学,2001, Vol.15 No.1
    [180] 严荣华,陈军.土地信息系统的集成化设计方法.中国土地科学,2001,Vol.15 No.2
    [181] 尹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1,Vol.15 No.2
    [182] 刘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系统概念模型.中国土地科学,2001,Vol.15 No.6
    [183] 弓梅.系统科学方法对土地信息系统研究的影响.中国土地科学,1999,Vol.13 No.3
    [184] 徐良.孟志勇等.模糊聚类法对划拔土地使用权交易分类研究.中国土地科学,1998, Vol.12 No.5
    [185] 傅强.对深化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改革的思考:从英国的土地税制谈起.中国土地科238 姜爱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中州学刊,2003年第5期
    [186] 仇保兴.市场失效、市场界限与城市规划调控.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第5期
    [187] 刘志军等.土地利用动态管理系统研发中的若干问题研究.四川测绘,2004年第3期
    [187] 刘志军等.土地利用动态管理系统研发中的若干问题研究.四川测绘,2004年第3期
    [188] 陈丽琴.中国城镇土地制度的经济分析——套用波斯纳财产法分析框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89] 宝贡敏.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的作用和意义.电大教学,1995年第5期(总第110期)
    [190] 吕之望.一个关于产权保护和实施的文献述评.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91] 宋冬林,浅谈城市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思路.北方论从,2004年第1期
    [192] 夏兴园,韦鸿.论产权安排与经济效率.经济评论,2004年第6期
    [193] 谢建春,陆红生.论城市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创新.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5期
    [194] 毕旭齐.论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理论导刊,2004年第4期
    [195] 李明月,韩桐奎.论土地市场不同发展阶段的政府职能。改革与战略,2004年第6期
    [196] 刘德福.论土地征用与与权利保护问题.行政与法,2004年第9期
    [197] 扬沛川,黄猛,宋海鸥.论我国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弊端及其完善.重庆大学学报,2004,Vol.10 No.6
    [198] 朱介鸣.模糊产权下的中国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第6期
    [199] 陈明.农地产权制度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保护.江汉论坛,2004年第10期
    [200] 曹志红.农民土地财产权保护.经济评论,2004,Vol.6 No.3
    [201] 夏兴园,韦鸿.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评论,2004年第6期
    [202] 任庆恩.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3
    [203] 李涛,叶依广.市场化进程中城市土地产权管理模式选择.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 Vol.6 No.5
    [204] 梁江,孙晖,陈勇.城市土地使用控制的重要层面:产权地块.城市规划,2000年24卷第6期
    [205] 宋乃平等.2003年国内外土地保护研究述略.经济问题,2004,Vol.18 No.5
    [206] 邓炯,路晓明,马惠.运用“3S”技术推进土地管理工作现代化.河南土地资源,2004年第6期
    [207] 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求是杂志,2005年第1期
    [208] 李义平.产权与知识产权.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5年第4期
    [209] 施国庆等.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的缺陷.城市问题,2004年第4期
    [210] 颜剑锋,杨巧.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效率研究.中外房地产导报,2004年第3~4期
    [211] 马文强.城市土地出让制度绩效分析.城市开发,2003年第7期
    [212] 蒋勇,谭文兵.城乡土地市场运行创新模式研究.城市问题,2004年第4期
    [213] 王蓉.从实物形态到价值形态的法律保护中国土地权利制度的变迁.法学评论,2002年第2期
    [214] 朱介鸣.地方发展的合作——渐进式中国城市土地体制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2期
    [215] 江虹等.当前我国土地产权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资源产业,2004,Vol.6 No.1
    [216] 黄少安,杜卫亮.关于_潜产权_的功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Vol.26 No.134
    [217] 沈陈华,郜莉.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调查模型的研究.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本 2004,Vol.27 No.4
    [218] 许先国.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特征及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经济师,2005年第2期
    [219] 李明月,胡竹枝.论土地产权.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10月
    [220] 胡莹,刘颖.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诚信制度的建设.江淮论坛,2004年第3期
    [221] 黄贤金等.区域土地用途管制的不同方式.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3,Vol.39 No.3
    [222]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全国人大关于公布《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的通知
    [223]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政府决策应尊重《物权法》草案的精神
    [224]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中国物权法立法轨迹
    [225] 郭爱民.土地产权的变革与英国农业革命.史学月刊,2003年第12期
    [226] 童小华,许谷声,龚建雅刘颖.土地房产GIS空间要素的GML模型与实现.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Vol.30 No.3
    [227] 张宏斌.土地非农化机制研究 浙江大学 博士论文 2001
    [228]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调研组.土地市场制度建设调研分报告之一创新制度规范流转.国土资源通讯,2002年第3期
    [229] 城市规划汇刊编辑部.土地资源失控探源.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第4期
    [230] 钟京涛.我国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分析.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年第6期
    [231] 中国土地学会.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综述.http://www.zgtdxh.org.cn/,2006年01月24日
    [232] 周诚:计天下利,求亿户财——我国农地自然增值公平合理分配的全面产权观.http://wwwzgtdxh.org.cn/
    [233] 李靖华.政府电子服务流程再造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3期
    [234] 袁克.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235] 于玉海.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东方论坛,2003年第6期
    [236] 刘美平.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237] 纪国义.论我国农村土地所有者与代理者.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38] 孙国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与经济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原始积累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2期
    [239] 姜广辉.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的政策思考与措施设计.农村经济,2003年第11期
    [240] 吴克宁.试论土地保护学.中国土地科学,2003,Vol.17 No.3
    [241] 郑万军,王忠.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政府职能市场化.市场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242] 唐红超.博弈论在城市土地配置过程中的运用.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Vol.17 No.1
    [243] 翟伟,王溪若.城市土地资源经营管理与市场化体系构建.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Vol.18 No.4
    [244] 黄贤金.城乡土地市场从割裂到融合.城市,1995年第1期
    [245] 肖敏.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耕地保护问题的法律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246] 钱弘道.从市场经济到有限政府的必然逻辑.浙江学刊,2004年第4期
    [247] 董新宇,苏竣.电子政务与政府流程再造—兼谈新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报,Vol.1 No.4
    [248] 郑煜,吴星南.对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质疑.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Vol.1 No.3
    [249] 候雪梅.房屋拆迁中私人财产权利的法律保护.法学论坛,2004,Vol.19 No.5
    [250] 王强等.管理控制系统的概念框架.管理科学,2003,Vol.16 No.5
    [251] 杜胜利.没有控制系统就没有执行能力——构建基于执行力的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世界,2004年第10期
    [252] 李天杰,赵烨.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土地资源管理.资源产业,2005,Vol.7 No.1
    [253] 丁任重,杨惠玲.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254] 李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博弈分析.农村经济问题,2003年第12期
    [255] 关涛等.土地管理宏观调控政策的思考.农场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
    [256] 蔡为民等.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的框架与指标选择.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4, Vol.14 No.1
    [257] 安凡所.土地模糊产权制度下失地农民权益的流失与保护.农业经济,2005年第1期
    [258] 唐子米.土地使用管制中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E.J.Heikkila的《规划经济学》评.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1期
    [259] 周玲,杨钢桥.土地隐形市场的经济学分析.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年第1期
    [260] 张传玖.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是当前中国土地管理问题的要害.
    [261] 黄征学.我国耕地流失中的政府行为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62] 黄贤金等.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的政策体系与改革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增刊
    [263] 岳晓武.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类型与取得方式.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年第1期
    [264] 张全景,欧名豪.我国土地用途管制之耕地保护绩效的定量研究—以山东省为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4,Vol.14 No.4
    [265] 全斌等.厦门岛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资源科学,2004,Vol.26 No.5
    [266] 江吴,孟样舟.新时期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探讨.资源产业,2002年第3期
    [267] 刘筱非.信息熵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2期
    [268] 曹泽华.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求实,2005年第3期
    [269] 张蔚文,徐建春.对国外城市经营理念的考察与借鉴.城市规划,2002,Vol.26 No.11
    [270] 孙坦.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土地利用与管理.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年第6期
    [271] 赵学涛.发达国家的农地保护.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6月29日
    [272] 周大勇.对土地管理和政策问题的思考.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5月11日
    [273] 纪国义.论我国农村土地所有者与代理者.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74] 孙国峰,郑邵庆.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与经济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原始积累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2期
    [275] 左学金,楼培敏.农村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中的利益分配、相关问题及对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276] 刘新平,韩桐魁.农地土地开发权转让制度创新.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4,Vol.14 No.1
    [277] 王家海等.S市土地房地市登记管理系统.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0,Vol.20 No.3
    [278] 李玉峰.城市土地公共管理的经济原闪.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4期
    [279] 钟京涛.我国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相关问题探讨.中国房地产,2002年第4期
    [280] 刘玉录.城市土地制度国际比较及启示.中国房地产,2002年第6期
    [281] 常青.城市房屋拆迁估价中的技术难题与对策研究.中国房地产,2005年第2期
    [282] 钟京涛.划拨土地使剧权授权经营方式研究.中国房地产,2001年第5期
    [283] 段玉琪.划拨土地收购方式分析.中国房地产,2003年第5期
    [284] 包卫正.固土快速动态监察系统的选型.测绘通报,2000年第11期
    [285] 冯子标.论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制度.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86] 王黎明,沈秀峰,彭补拙.试论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的方式及其选择.经济地理,2002,Vol.22 No.4
    [287] 杨联安,贾媛媛.网络化土地信息系统的初步设计及实现.水土保持通报,2002, Vol.22 No.5
    [288] 周君,谢恩.网络环境下的政府流程再造.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4期
    [289] 吴群.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求是学刊,2002,Vol.29 No.4
    [290] 白雪华等.系统论应用于农地整理中的思考.农村经济,2002年第10期
    [291] Hallett, and Graham. 1979. Urban Land Economics: Principles and Policy. London: Macmillan.
    [292] G. Cornelis van Kooten. 1993. Land Resource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nomic Policies and the CommonGood. Vancourer: UBC Press.
    [293] Michael, Goldberg, and Peter, Chinloy. 1984. Urban Land Economics. New York: Willy.
    [294] Raleigh, Barlowe. 1986. Land Resource Economics: the Economics of Real Estate.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Hall.
    [295] Folke, Douring. 1987. Land Economics. Boston, Mass: Breton Publishers.
    [296] Jacques-Franois, Thiss, Kenneth J. gutton, and Peter, Nijkamp(ed.).1996. Location Theory. Brookfield, Vt:Edward Elgar.
    [297] Tenu, Puu. 1997. Mathematical Location and Land Use Theor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Springer.
    [298] M. Bauet al(ed). 1985. Land Rent, Housing, and Urban Planning: a European Perspective. London: Croom Helm.
    [299] Alchian, Armen A. 1965. Some Economics of Porperty Rights. Politico, 30, No. 4:816-29. Reprinted in Armen A. Alchian, Economics Forces at Work. Indianapolis, Ind.:Liberty Press, 1977.
    [300] Alchian, Armen A.,and William R. Allen. 1977. Exchange and Production 2nd ed. Belmont, Calif.:Wadsworth.
    [301] Alchian, Armen A.,and Harold Demsetz. 1972.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 No. 5:777-95.
    [302] Coase, Ronald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 No. 3:386-405.
    [303] Demsetz, Harold. 1967.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7, No. 2:347-5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