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思路探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入世后后外资银行的介入,国有商业银行的地位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外资银行凭借其规模、信用、管理、技术以及完备的商业银行服务功能,与国内银行展开对优质客户的争夺;银行间成本竞争等问题的出现,使金融创新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惟一现实的选择。
     从狭义的角度看我国的金融创新尚处于抑制状态,原因在于创新的指导思想、环境、主体和智力储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由政府主导,但今后的目标是由市场来推动。当前的内外环境有利于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无论是从对创新的认识、管制的逆效应、后发优势、分业经营、队伍的建设,还是从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全球化、中国入世等方面看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推行金融创新的条件。
     本文结合对西方金融创新的研究和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实,阐述了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战略意义,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尚未解开的“死结”,提出了经营理念、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经营业务等金融创新的现实选择。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进程上,文章建议分阶段进行,观念创新是前提条件,模仿是有效途径,产权制度创新是成败的关键,混业经营是长远目标,同时必须辅以配套的监管创新。
With China' s entry into WTO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foreign banks, China' s financial market will grow into an all-direction , multi-level , wide domain open market .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will face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and the large competitive pressure of human resources . Financi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only practical choice by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
    China' s financial innovation should be pushed by the market in the future . The present whole environment is benefi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 financial innovation .
    By studying western commercial banks' practice and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reality ,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financial innovation , analyzes the problem unsolved by now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 gives the practical choices in operation concept , institution distribution ,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operation regarding financial innovation .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process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phases : concept innovation is the basic condition ; imitation is the effective way ; property system innovation is the key point , mixed operation is the long-term target and relevant supervision innovation and risk proof measures are also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
引文
[1]李健,《金融创新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2](美)D.格林沃尔德,《现代经济词典》,商务印书馆,中文版,1981年,第232页。
    [3]J. A. Schumpet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0, Page72-73.
    [4]李健,《金融创新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5]孙新荣,陈坚,《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条件分析和思路探讨》载于《金融论坛》2002年第4期。
    [6]廖文义,王顺,《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
    [7]程刚,《金融创新理论与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中国金融家,http://www.zgjrj.com.
    [8]张露,中国金融创新的有利因素及创新路径,中国金融家,http://www.zgjrj.com..
    [9]张露,中国金融创新的有利因素及创新路径,中国金融家,http://www.zgjrj.com.
    [10]苑德军,《中国金融:要紧的是推进制度创新》,中国金融家,http://www.zgjrj.com.
    [11]程刚,《金融创新理论与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中国金融家,http://www.zgjrj.com.
    [12]陈高云,《金融创新:商业银行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中国金融家,http://www.zgjrj.com。
    [13]俞俭,熊金超,《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实施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家,http://www.zgjrj.com。
    [14]陈高云,《金融创新:商业银行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中国金融家,http://www.zgjrj.com。
    [15]孙新荣,陈坚,《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条件分析和思路探讨》,载于《金融论坛》2002年第4期。
    [16]程刚,《金融创新理论与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中国金融家,http://www.zgjrj.com.
    [17]美国银行业管制是最严厉的行业,但是如果有空子可钻会使银行得到超额的回报,结果这个行业就成为一个创新最频繁的行业,如果没有Q条例和M条例,也就没有后来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和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而1999年美国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FINANCIAL SERVICES ACT OF 1999)就是对以往的金融管制的清算,它消除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行业壁垒,允许工商企业对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所有权,以拓展金融机构的资本来源,因而成为上世纪末最大的金融创新,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孙新荣,陈坚,《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条件分析和思路探讨》,载于《金融论坛》2002年第4期。
    [19]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宣传部、教育部组编,《WTO与工商银行经营理念主题教育学习参考资料汇编》。
    [20]这起判例中,日本特许厅驳回富士银行的反对意见,裁定三井住友银行独家享有其开发应收帐款管理产品Perfect业务商业服务模式(Business Model)的专利权。这是日本,也是全球首例获准的金融创新产品专利权案例,因而具有深远的意义。今后其他银行开发或是推出类
    
    似的应收帐款管理产品,都必须征得住友银行的同意并向它支付专利使用费,否则就构成对三井住友银行知识产权的侵权。这样,三井住友银行不仅能够保持在该项金融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而且将获得可观的特许费用,迄今为止已有8家银行购买了此项特许使用权。
    [21]任建军,《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载于《金融论坛》20002年6期。
    [22]张雪梅,《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条件分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3]李建伟,《析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制度障碍》,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
    [24]程刚,《金融创新理论与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中国金融家,http://www.zgjrj.com
    [25]詹向阳,《金融创新四大发展趋势》,载于《国际金融报》2002年8月1日。
    [26]李建伟,《析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制度障碍》,载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
    [27]程刚,《金融创新理论与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探讨》,中国金融家,http://www.zgjrj.com。
    [28]李玉泉,王洪彬,《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
    [29]黄金平,《发展金融衍生产品 推动中国金融创新》,载于《济南金融》2002年第1期。
    [30]黄金平,《发展金融衍生产品 推动中国金融创新》,载于《济南金融》2002年第1期。
    [31]2002年2月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幅度推进国有银行改革,戴相龙行长也提出,要在今后的3-5年内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重大的、根本的改革。目前已经明确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创新改革分“公司化改造→股份制改造→上市”3步走,具体而言,改革将分3个阶段进行:首先,按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对其进行改造;其次,把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造为国家控股,国有企业、居民和外国资本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最后,让符合条件的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公开上市(包括国内和海外上市)。
    [32]毕鉴亭,《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实选择》,载于《金融论坛》2002年第4期。
    [33]张芊,《金融创新的历史回顾》,中国金融家,http://www.zgjrj.com.
    
    
    [1]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2] J.A.Schumpet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80.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4] 马克思,《马克思的货币信用银行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
    [5] 甘培根,《外国金融制度与业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
    [6] 吴先满,《中国金融发展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年。
    [7] 李健,《金融创新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8] 龙玮娟,郑道平,《货币银行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
    [9] 秦俊伦,《创新经营——中国企业诊断》,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
    [10] 钱小安,《金融创新因果》,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
    [11] 肖云龙,《别无选择:中国创新论》,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 杨星,《金融创新》,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
    [13] 李玉泉,王洪彬,《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
    [14] 彼特.杜拉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海南出版社,2000年。
    [15] 邱兆祥,《经济金融理论探索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
    [16] 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17] 何德旭,《中国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18] 李炎,《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载于《国际金融报》2000年9月7日。
    [19] 姜瑶英,《美国银行业务服务渠道发展战略》,载于《城市金融论坛》2000年第9期。
    [20] 段永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机制创新》,载于《金融时报》 2000年11月3日。
    [21] 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课题组,《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载于《城市金融论坛》2000年第12期。
    [22] 陈瑾,《银行业创新的兴起与中国实践的反思》,载于《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3] 李豫,《金融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载于《上海金融》2001年第8期。
    [24] 郑之杰,李铁,《风险投资与新经济中的金融创新》载于《金融与保险》2001第8期。
    [25] 李燕,黄韩星,《在借鉴中完善: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几点思考》,载于《上海金融》2001年第11期。
    [26] 黄金平,《发展金融衍生产品 推动中国金融创新》,载于《济南金融》2002年第1期。
    [27] 赵民,《银保融通的趋势及对策》,载于《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8]马琴芳,《金融创新效应纵论》,载于《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9]欧阳世伟,秦静,《金融全球化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载于《中国外汇管理》2002年第3期。
    [30]毕鉴亭,《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实选择》,载于《金融论坛》2002年第4期。
    [31]孙新荣,陈坚,《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条件分析和思路探讨》,载于《金融论坛》2002年第4期。
    [32]秦彦明,《关于现金交换工具的建议——从<巴塞尔协议>新文本说起》,载于《金融时报》2002年4月8日。
    [33]宾融,《中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比分析》,载于《财贸经济》2002年第5期。
    [34]陈新阁,《试论县域银行金融创新的取向》,载于《济南金融》2002年第5期。
    [35]宋芳秀,《不良资产证券化:障碍分析与发展对策》,载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36]王爱俭,《金融创新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理论》,载于《金融研究》,2002年第7期。
    [37]蔡朝阳,《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策略选择》,载于《金融时报》2002年7月22日。
    [38]张亦春,《金融安全与金融创新相辅相成》,载于《现代商业银行》2002年第7期。
    [39]林晓枫,《存款保险证券化对金融安全制度的创新》 载于《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7期。
    [40]詹向阳,《金融创新四大发展趋势》,载于《国际金融报》2002年8月1日。
    [41]孔曙东,《中国金融衍生市场的战略构想》,载于《浙江金融》2002年第9期。
    [42]黄鸿儒,《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功能》,载于《浙江金融》2002年第9期。
    [43]宁黎明,《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思考》,载于《中国金融》2002年第11期。
    [44]李建伟,《未来金融创新领域:资产证券化》,载于《中国信息报》2002年12月28日。
    [45]张庆武,《我国金融业发展混业经营的战略分析》,载于《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8期。
    [46]刘志友,《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发展模式的选择》,载于《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47]张雪梅,《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条件分析》,载于《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8]周宇宁,《金融控股公司—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选择》,载于《福建金融》2002年第7期。
    [49]李恒,许航敏,《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载于《北方经贸》2002年第9期。
    [50]王元龙,《全能银行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载于《国际金融》2000年第1期。
    [51]杨凯文,《银行兼并迭起竞争越演越烈》,载于《中国经营报》2000年3月21日。
    
    
    [52]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改革与发展》,载于《经济研究》1999年第8期。
    [53]邵丽文,《金融产品创新是银行发展的动力》,载于《黑龙江金融》2002年第2期。
    [54]张丽拉,《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载于《管理现代化》2001年第2期。
    [55]王水荣,《中资银行应对入世的竞争策略分析》,载于《浙江金融》2002年第8期。
    [56]郑震龙,《金融开放下的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策略》,载于《华南金融研究》2002年第1期。
    [57]范伟珍,《银行组合产品营销策略》,载于《浙江金融》2002年第6期。
    [58]Neil A. Doherty, Financial Innov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Catastrophe Risk,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December 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