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商人是徽州区域社会最具特色的人群,徽州商人所经营的商业行当具有专业性和家族性的特点,而徽商、徽商的商业经营行当与徽州区域社会之间,具有长期的互动关系。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是清代至民国的婺源县,以这个长期隶属于徽州的县份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为徽州区域社会的长时段整体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细小的观察切入口。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从几个方面展开:徽州商帮和婺源商人群体的形成,与徽州区域社会的自然地理、人文生态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婺源商人群体所经营的行当具有垄断性、家族性和延续性等特点,又能不断因时而变,因地而变,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在商业经营中表现出强烈的区域特色;婺源商人群体连同整个徽州商帮一起,在经营商业的过程中结合成具有相当凝聚力的同乡团体组织,表现出强烈的地缘性,连同其家族链条所体现的血缘性,一起构成了传统徽商和婺源商人群体最重要的组织形态特征;徽商和婺源商人群体在经营地不仅具有流动性,也表现出商业移民的特征,而商业移民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他们并非完全彻底的同徽州故乡脱离关系,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徽商和婺源商人群体的家乡,因为有了商人在资金、物品、观念等方面的回流,在市镇、农村、家族社区等观察单元自身演变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生着变迁,却又保留着原有传统的某些特征;在徽州市镇和乡村所发生的社会变迁,又因商人、商业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多样化,昭示了传统中国一个独特区域社会变迁的丰富内涵。
Merchant group is an active crowd during the Qing-dynasty and ROC China (1644-1949) in Hui-zhou, a distinct region in South China. Historically, the Wu-yuan county belonged to Hui-zhou region. The merchants from Wu-yuan county mostly deal in lumbering, tea, china ink, etc. These professions always monopolized by some clans from different towns and villages.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on the merchants from Wu-yuan county and their professions, trying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erchants/their professions and the region's social changes, that is, the social changes occured in the homeplace and colony of these merchants.
    This dissertation is a case study on regional society, so its conclusion helps to explain why and how different regions showe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in traditional China.
引文
1 详见卞利《20世纪徽学研究回顾》,载《徽学》第二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其他几篇徽学研究的综述亦已归纳得较为充分,这些综述性文章包括:邹怡《徽州佃仆制研究综述》,载《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王世华《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唐力行《徽州宗族研究概述》,载《安徽史学》2003年第2期;薛贞芳《徽学研究论著资料索引(1995—1997)》,载《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9年第1期;阿风《徽州文书研究十年回顾》,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8年第2期;曹天生《本世纪以来国内徽商研究述论》,载《史学月刊》1995年第2期:曹天生《本世纪以来国内徽学研究概述》,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张健《徽商研究评介》,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2年第7期;畅民《建国以来徽商研究综述和前瞻》,载《安徽史学》1986年第5期。此外,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及《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两书的前言部分,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社会经济研究》一书的序言部分,对徽学研究目前所取得的进展也有所梳理。
    2 在此方面的重要学者包括章有义、叶显恩、栾成显等人,其代表作均见本文附录“参考文献”,兹从略。
    3 如王振忠《“微州朝奉”的俗语学考证》,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赵赞等《徽州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1500——1900)》,载《复旦学报》2002年第5期。周绍泉、落合美惠子和侯杨方在2002年8月“中国家庭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中对明万历三十年和四十年安徽休宁县的黄册底籍进行了细致的人口学分析,详见王利华《中国家庭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后来该文刊载于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第一版。
    4 如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5 如黄宗智著《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1350——1988》,中华书局2000年6月版;黄宗智著《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略论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6 如黄宗智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6月版;黄宗智《近数百年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兼及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7 如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2001年1月版。
    1 此一方面,已有一些颇具份量的论著诞生,如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至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2 研究视野的扩大,也推动了大量资料汇编及提要的问世。19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重要徽州研究目录提要有《徽州历史档案总目提要》,黄山书社1996年8月第一版;《徽州文书类目》,黄山书社2000年10月第一版。资料汇编则有《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2月第一版;《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明清徽商资科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徽州千年契约文书》,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田藏契约文书粹编》,中华书局2001年7月第一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新安名族志》、《太函集》、《新安文献志》等收入“徽学研究资料辑刊”丛书,黄山书社2004年来陆续出版。此外,大量涉及到徽州区域社会的地方志(府县志、乡镇志)也陆陆续续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3 目前仅有赵力《商业与社会变迁——以1644—1949年黟县为例》一文,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5月。
    4 以婺源一县相关题材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或资料介绍性论著包括:(日)涩谷裕子《清代徽州农村社会生员》,载《史学》64卷第3—4期,1995年;(日)熊远报《村纷解决》,1995年5月,东北中国学会报告;(日)熊远报《清代徽州地域社会史研究:境界·集团·社会秩序》,东京汲古書院2003年3月版;(日)熊远报《联宗统谱祖先史再構成—明清时代、徽州地域宗族展開拡大中心》,载《中国——社会文化》,第十七號,2002年6月;(日)熊远报《清代徽州地方地域纷争構図:乾隆期婺源県西关壩诉讼中心》,载《东洋学报》1999年81卷第1期;(日)中岛楽章書评《熊逮報著『清代徽州地域社会史研究—境界·集团·社会秩序』》,载《社会经济史学》69卷第6期,2004年:(日)重田德《清代徽州商人之一面》,刘淼译,载《徽州社会经济史译文集》,黄山书社1988年4月版;(日)夫马進《试论明末徽州府的丝绢分担纷争》,载《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韩)权仁溶《清初徽州一个生员的乡 村生活——以詹元相《畏斋日记》为中心》,载《徽学》第二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刘和惠《读稿本“畏斋日记”》,载《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王振忠《徽州文书的形成——以抄本<新安上溪源程氏乡局记>二种为中心》,载《“历史档案的多国比较研究”成果年次报告书平成16年度》,日本,平成16—19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 基盘研究(A)(2),大学共同利用机关法人人间文化研究机构、国文学研究资料馆档案学研究系,2005年3月;王振忠《清代前期徽州民间的日常生活——以婺源日用类书<目录十六条>为例》,台湾中研院“中国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2年10月26日。王振忠著《水岚村纪事:一九四九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6月版;王振忠《徽商小说<我之小史>抄稿本二种》,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4期,2004年1月15日;王振忠《稀见清代徽州商业文书抄本十种》,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0期,2000年7月15日;王振忠《晚清婺源墨商与墨业研究》,载《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史学集刊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赵华富《婺源县游山董氏宗族调查研究》,载《徽学》第二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龚恺著《中国古村落·豸峰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陈健鹰、王钟音《婺商述略》,载政协婺源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婺源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89年5月;李自华《清代婺源的水旱灾害与地方自救》,《农业考古》2003年第1期;曹国庆《清代婺源的茶商与茶叶贸易》,载《农业考古》1991年第2期;陈爱中《清代婺源茶商管窥》,载《农业考古》1994年第4期:陈爱中《清代婺源墨工简述》,载《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刘隆祥等《“婺绿”茶史考》,载《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王钟音《婺源茶史》,载《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何建木、张启祥《一个上海徽商的家庭及其生活——俞昌泰口述史》,载《史林》2006年S1期;何建木《村落、家族社区的历程与徽商活动——以<星源西冲俞氏宗谱>为中心》,“徽州谱牒:家族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安徽黄山,2005年10月20—23日;何建木《徽州木商世家——婺源西冲俞氏》,载《寻根》2005年第6期;何建木、刘舒曼《地名与徽州区域社会——以婺源为例》,载《中国方域》2004年第3期。
    1 叶显恩、陈春声:《论社会经济史的区域性研究》,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1期。
    1 张芝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译本代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7页.
    2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3 区域人群历来是历史地理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区域人群,是指在历史时期具有约定俗成的称呼、较为稳定的职业特征和民俗传承,并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影响的各地人群。关于区域人群的划分,详见王振忠《历史文化景观形成的地理与历史背景》,载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第371页。
    1 (日)岸本美绪:《明清契约文书》,载《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第314页。
    2 关于“多重世界”和“一个世界”的说法,参见罗志田《新旧之间:近代中国的多个世界及“失语”群体》,载《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载《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 王振忠:《稀见清代徽州商业文书抄本十种》,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二十期,2000年7月15日。
    2 目前仅有赵力《商业与社会变迁——以1644—1949年黟县为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5月。
    1 关于民国《婺源县志·人物志》的特点,比如为什么收录有如此之多商人列传的原因等方面的考察,早在1960年代,日本学者重田德在《徽州商人之一面》一文第一节《分析的素菜——<民国婺源县志·人物志>及其特点和界限》中,有着精彩而透彻的分析。
    2 刘道胜:《徽州旧志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3年5月。
    1 刘和惠:《读稿本“畏斋日记”》,载《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韩)权仁溶《清初徽州一个生员的乡村生活——以詹元相《畏斋日记》为中心》。载《徽学》第二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日)涩谷裕子《清代徽州农村社会生员》64卷第3—4期,1995年.
    2 关于此控坝案卷的研究,见熊远报《清代徽州地方地域纷争构图:乾隆期婺源県西关壩訴讼中心》,载《东洋学报》1999年81卷第1期,第67-99页,ⅲ-ⅳ。
    1 该书版心刻“浣香居遗稿”,又据民国《婺源县志》卷64《艺文三·著述·游锡珍》(第625页):“游锡珍,著《浣香居遗稿》。”可知《浣香居吟草》即为《浣香居遗稿》。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6人物9·黉彦·游锡珍,第647页。
    2 本节所介绍的私人文书收藏者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王振忠教授。对于这些文书的整理和利用,其主要成果见氏著《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一书;另散见于《华南研究资料通讯》各期和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学术讨论会。
    1 虹关詹氏裔孙、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学院詹庆德先生慨然为笔者导师王振忠教授提供了制作精良的复印件,大大便利了本节的研究,谨致谢忱。
    2 周绍良:《清墨谈丛》,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周绍良:《蓄墨小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文物出版社1982年5月第一版。
    3 张杰:《清代科举家族》,导论,第2-10页。
    1 光绪15年刻本《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第2页。
    2 光绪15年刻本《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第2页。
    3 光绪27年刻本《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告示》,第24页。
    4 民国3年刻本《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第6页。
    5 民国3年刻本《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第6页。
    6 民国3年刻本《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咨文》,第2页。
    7 (清)洪廷俊:《徽属义赈征信录·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五日休宁县正堂刘示》,第8页,清宣统2年(1910)刻本,上海图书馆藏,馆藏号:496801。
    8 《徽属义赈征信录·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婺源县正堂杨示》,第11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第48页,“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第28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版。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第52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第34页。
    4 (晚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禀详·复选举当选人候补当选人名册》,“官箴书集成”第10册,黄山书社1997年12月版,第560页。关于洪廷俊,今黄山市屯溪区档案馆收藏有一份清末时的《屯溪公济局关于曹汝骥与洪廷俊等纠纷案诉讼信函》,馆藏号:87.1。
    5 (日)夫马进:《序<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舆国家>》,小浜正子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4页。
    1 早在1930年代,日本学者根岸佶在其名著《支那研究》一书中,就曾对包括《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在内的诸多善堂善会及其征信录作过详尽的探究。
    2 (晚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宣统3年(1911年)刻本,载《官箴书集成》第10册,黄山书社1997年。对该书的系统研究,首先由王振忠教授完成,其成果《晚清徽州民众生活与社会变迁——<陶甓公牍>之民俗文化解读》,刊载于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2000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 关于婺源地名的考察,本章主要参考笔者的前期研究,详见何建木《地名与徽州区域社会——以婺源县为例》,载《中国方域》2004年第3期。此外,杭州师范学院国画系江平撰有《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蕴》一文(载《寻根》2005年第3期),不过江文对于婺源地名的分析,侧重于地名反映的地方社会文化意义,与笔者的研究角度不同。
    2 本节所选取的所有地名及进行的数量统计,均依据婺源县地名委员会编印的《婺源县地名志》,1985年.该志书收录的标准地名2409条,其中行政区划和居民点名称1839条,专业部门名称56条,人工建筑170条,自然地理实体名称314条,纪念地和名胜游览地30条.本章地名及统计不包括专业部门名称.
    3 (宋)罗愿:《新安志》卷2《叙贡赋》,页7624,“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
    4 康熙《婺源县志》卷二·《疆域·风俗》,页225,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76种。
    1 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载《“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2005年6月。
    2 王振忠:《明清文献中“徽商”一词的初步考察》,载《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 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载《“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复旦大学2005年6月。
    1 赵力:《商业移民与社会变迁——以1644—1949年黟县为例》,复旦大学史地所硕士论文,2003年5月,第23页。
    2 《济溪游氏宗谱》卷21《选举志·材武·游德敬》。游德敬的事迹,又收入《婺源县志》中,其文字完全相同,详见民国《婺源县志》卷36人物10·武略,第666页。
    3 《济溪游氏宗谱》卷26《建置·义跻》。
    4 《婺源查氏族谱》卷尾之二《行实·(十四世祖)世荣公》。
    5 《婺源查氏族谱》卷尾之三《行实·(二十世祖)涵可公》。
    1 《婺源查氏族谱》卷尾之三《行实·(二十世祖)元道公》。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查尚庆,第669页。
    3 《婺源查氏族谱》卷尾之三《行实·(21世)永辉公》
    4 《婺源查氏族谱》卷尾之二《行实·(二十一世祖).公显公》。
    1 张善余:《人口地理学》第十章《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第381—382页。
    2 康熙《婺源县志》卷2《疆域·风俗》,第225页。
    3 婺源《墩煌洪氏统宗谱》卷59,转引自《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53页。
    4 康熙《婺源县志》卷二《疆域·风俗》,第226页。
    1 (清)董万墨等:《婺源地理教科书》第八十课·婺源交通之大要,光绪丙午出版,婺邑畅记公司发行。
    2 (民国)朱笑山:《呈为呈请赏示保护事》,民国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见于档案资料《婺源县政府秘书室“民众申诉等卷”》,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5—7—73。
    3 康熙《婺源县志》卷二·《疆域·风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76种,页225。
    1 (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卷7《江南水路·二三饶州府至婺源县水陆路》,载《明代驿站考》第21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 (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卷8《江南陆路·二三饶州府由景德镇至休宁县水、陆路》,第227页。
    3 (明)程春宇:《士商类要》卷1《三九饶州府由乐平至徽州府陆路》,载《明代驿站考》第2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 具体行商路线,见王振忠《清代徽州与广东的商路及商业》,载氏著《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第410页。
    5 (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卷8《江南陆路·一0徽州府至婺源县路》,第224页。
    6 (明)程春宇:《士商类要》卷1《二徽州府由严州至杭州水路程》,载《明代驿站考》第248页。
    1 “初十日,同法叔起程,共带王百祥担行李。是日二人俱轿送至溪口。十一日,溪口搭船至屯溪。十二日,雇船至杭,三人包一仓(舱),共付银六钱(同船诸友:曹滨日、周伊和、汪鹤远、汪涵英、扶云宗叔、休邑四人).十三日,上午天阴,中午小雨,下午阴。船自屯溪至镇口宿,计五十里。十四日,天晴,船行三十里,至天井滩,因水浅,步过米滩里余上船,至小金山(月下过方腊坟,传此山玲珑剔透,能应人声,试之果然。界口以上属徽州,山势环包,一滩一潭,□□峻嶒,仅通一舟,此水口之密,所以殷富,而好讼或亦在此。界口以下属严州,□□开阔,清和秀润,又一境界也)。十五日,天晴.早行十里,过淳安县,是县也无城郭。晚间月明如昼,比昨更皎然可爱,舟行三、四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真飘飘欲仙也.至仓后滩住。十六日,天晴。午后过严州府,至七里滩,风逆上,舟自下来者,樯帆无数飞走.亦一快观。传其山顶有孙权祖坟,名为万笏朝天,盖取诸此。是夜冷水铺住,微雨。夜静月食。十七日,天晴.东方自,已过子陵钓台,未之见也。上午过桐庐县,县如淳安。□□江风逆作,潮水[荡]漾,兼之远处大雨,舟行颇不安。顺行十余里.虹见风静,至汤家埠住。十八,天晴。夜当半后,月明江白,舟过富阳县,众方熟睡,忽声闻若雷,船家喊好大潮,急揭半篷视之,见其势有三层,奔涛怒浪,迅速莫当,舟直迎之,摇撼震荡,虽快心,亦股栗焉。下午避晚潮,住澜泥汉,将晚潮至,比早更大,潮头约有六七尺,亦奇观也。十九,天睛。开船至刷口上岸,风逆可畏。予先数里独上岸,步过六和塔,循江岸尾船而行,亦稍观杭山水焉。寓洋沣桥洪兆吉兄家。午后游吴山,前江后湖,万家烟火,海外三山,……二十日,予欲特游西湖。偶天微雨,诸友中不同志者一大半,遂不获焉。……用钱六文过一坝,又三文过三坝。中午抵北新关,写船至丹阳……”详见(清)詹元相:《畏斋日记》,载《清史资料》第四辑,第185—18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2 (明)程春宇:《士商类要》卷1《十七 苏州府由四安至徽州府陆路》,载《明代驿站考》第253页.
    3 (明)程春宇:《士商类要》卷1《二八 南京由芜湖至徽州府陆路》,载《明代驿站考》第257页.
    3 (明)程春宇:《士商类要》卷1《二五 丹阳县由梅渚至徽州陆路》,载《明代驿站考》第255页.
    4 (明)程春宇:《士商类要》卷1《十七 仪真县由宁国府至徽州路》,载《明代驿站考》第266页.
    5 (民国)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第六章《徽茶之运输》,上海大文印刷所民国23年(1934)6月印行,第31页。
    1 《徽宁思恭堂征信录》,上海徽宁思恭堂辑,民国六年(1917年)石印本,第37页。
    2 《婺源地理教科书》第八十四课《交通机关·急递铺》。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施兆,第745页。
    4 (美)道格拉斯·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二版,第6—7页。
    5 韦庆远、叶显恩:《清代全史》第五卷,表5—1《各直省摊丁入地情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第359页。
    1 胡樵碧:《祁门茶叶略述》,载《安徽史学通讯》第二卷(1958年5月),第372—374页.
    2 唐立宗:《省区改划与省籍情结——1934至1945年婺源改隶事件的个案分析》,载胡春惠、薛化元主编《中国知识分子与近代社会变迁》,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4年9月;徐建平:《婺源县由安徽改属江西过程研究》,未刊稿。
    3 《婺源回皖运动特辑》,婺源县回皖运动委员会1946年7月编印,第40—43页。
    1 蒋介石:《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令婺源县政府文》,载《婺源县志》,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653—655页。
    1 档案资料:《婺源县税务局“商业呈请开歇业案卷”》,1942年2月至1943年4月,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8—18—83。
    2 《婺源乡土志》第六章第七十三课《婺源风俗续前二》。
    3 光绪二十七年刻本《新安屯溪公济局徵信录·光绪十九年禀呈》,第37页。
    4 曹挺岫:《大江南线》,“1939年十一月一日光泽通信”,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第960种,第146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程锦泰,第24页。原文是:“程锦泰,字炯文,长径监生。性朴实,识大义。在乐平乡间设肆,同邑失业者依之,泰代为谋,敬礼有加。乐邑风俗好斗,泰常阴縻己赀为之捧解,乐人感其德。与弟析居,推肥取瘠,居二亲丧,号泣如孺子,其至性有足多者。”
    2 《婺源洪发祥伙同乐平匪徒杀人放火抢劫案简报》(此题目为笔者所拟,原文所无),载《上海新报》新版第292号,己巳年(即同治八年,1869)十一月十四日第二版“中外新闻”栏目。现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第585种《上海新报》,第2244页.
    3 (清)项茂桷、项茂棋:《汝南项氏续修宗谱》,不分卷,《贻范文集·记·项氏宗祠碑记》,康熙49年(1710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馆藏号:911968—71。
    4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汪三锡,第684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张琛,第684页。
    1 《清华文敏公宗谱》卷八《历世忠孝节义类·洪源启槐公行述》,清嘉庆23年(1818)木活字本.
    2 《清华文敏公宗谱》卷八《历世忠孝节义类·洪源庆瑜公传》,清嘉庆23年(1818)木活字本.
    3 民国《婺源县志》卷12兵戎一·防营,第250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程缙光,第753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施应诠,第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程若金,第748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李登瀛,第737页。
    1 《新安武口派梅田王氏支谱》卷末《润光公暨淑配朱孺人合传》,光绪十年(1884)敦义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馆藏号:913724—29。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王泽霖,第169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俞之杰,第42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李从枢,第165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12兵戎一·防营·第252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12兵戎二·战守,第258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12兵戎2·战守,第259页。
    1 《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民情之习惯·交际间之状况》,第594页。
    1 (民国)陈去病:《五石脂》,“江苏地方文献从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26页.
    2 (清)董万墨等:《婺源地理教科书》第八章第八十二课《交通之势力》,婺邑畅记公司光绪内午冬月出版、光绪戊申七月再版.
    3 关于徽州木商与木业(或者主要侧重于徽州木商与木业)的研究,已有的成果按发表先后,包括:张雪慧《徽州历史上的林木经营初探》,载《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1期;陈柯云《明清徽州地区山林经营中的“分力”问题》,载《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1期: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第五章《徽商在茶木粮典和棉布业中的经营活动》第二小节《徽商与木材贸易》,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251—267页;李琳琦《徽商与明清时期的木材贸易》,载《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第三章第二节《江南市场的类别》第四个小节《以木材为中心的竹木市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170—172页;王振忠《明清时代南京的徽商及其经营文化》,载《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此外,在其他区域木商和木材业的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比如李伯重《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木材问题》,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韩)金弘吉《明末四川皇木采办的变化》。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张应强《从卦治<奕世永遵>石刻看清代中后期的清水江木材贸易》,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张少庚《清代长江流域竹木商业研究》,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论文,2004年5月。
    4 (清)江依濂:《歙风俗礼教考》,载许承尧撰《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604页.
    5 康熙32年《婺源县志》卷二《疆域·风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7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第225页。
    1 (宋)罗愿:《新安志》卷1·风俗,“宋元方志丛刊”,中壶书局1990年版,第7604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疆域3·星野,第90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疆域3·星野,第90页。
    4 《增补陶朱公致富奇书》卷1,转引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徽州婺商资料类辑》,载氏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7页。
    5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2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页。
    6 (宋)范成大:《骖鸾录》,载《范成大笔记六种》,中华书局2002版,第45页。
    7 (宋)吴自牧:《梦粱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1 (日)斯波义信:《宋代徽州的地域开发》,载刘淼辑译《徽州社会经济史译文集》,黄山书社1988年版,第18页。
    2 转引自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中国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第425页。本章所引涉及木材产地西南、江西、福建的方志资料,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转引自该书第415—434页的相关内容。
    3 康熙《婺源县志》卷二《疆域·风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676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32页。
    1 “孙洪琉,字珠庭,国学生,读屋泉人。少有逸志,事亲下气怡色。长受室,举二子,以为大事已毕,游历湖广洞庭,习堪舆星命,后雉发德山半仙庵,婺之商木业者多遇而道其人。”详见民国《婺源县志》卷49人物12·隐逸·孙洪琉,第230页。
    1 (清)江依濂:《歙风俗礼教考》,载许承尧撰《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4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光治公暨德配胡恭人合传》,补入第1—3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雨庵公传》,第75页。
    2 《白下琐言》,转引自《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222页,黄山书社1985年版。
    3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第18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 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1页。
    8 (清)王凤生:《汉江纪程》,第1页,上海图书馆藏。
    1 (清)丁应銮:《理斋公额序》,载《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第23页。
    2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第170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在苏州的木商数量当更多,比如《畏斋日记》中亦记载詹元相到苏州时寓居在其叔公、木商詹兆佐的木行内:“(康熙四十一年七月)十二,在苏州扰兆佐叔公木行内饯行酒。”详见《畏斋日记》第236页。又比如,《韩溪程氏梅山支谱》各房支世系图均收录了不少“殁于苏郡木号”的商人个案。
    3 胡子丹:《江苏境内的木材市场》,载《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经济卷》,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编印,第241页。
    4 (清)单镇:《齐溪小志·序》,“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8册,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1页。
    5 (清)程蓉照等:《韩溪程氏梅山支谱》卷九《谱图·盘谷房思聪支》,宣统元年(1909)刻本。
    6 胡子丹:《江苏境内的木材市场》。
    1 胡子丹:《江苏境内的木材市场》。
    2 胡子丹:《江苏境内的木材市场》。
    3 胡子丹:《江苏境内的木材市场》。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潘光余,第740页。
    5 唐力行:《明清以来敲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第二编第六章《徽州木商的经营方式与木业公所》,第174—183页,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因唐文对杭州木商的情况已有精彩的论述,兹不赘。
    6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4“神木”,第82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1 (明)陈继儒:《冬官纪事》,转引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第57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 (清)鄂容安:《襄勤伯鄂文端公年谱》,载《清史资料》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2页。
    3 张应强:《从卦治<奕世永遵>石刻看清代中后期的清水江木材贸易》,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2人物7孝友6·李承武,第582页。
    2 比如沈从文撰写的《鸭窠围的夜》等散文.
    3 (清)戴名世《戴褐夫集·补遗·程之藩传》,转引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3页。
    1 《浙江通志》卷106《物产》引崇祯《开化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32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江恭壎,第714页。
    3 (明)杨时乔:《两浙南关榷事书》(隆庆元年1567自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8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第324页下。
    4 (明)陈继儒:《冬官纪事》,转引自张雪慧《徽州历史上的林木经营初探》,载《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1期。
    5 (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2《泛叶记》,“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影印本,第129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余桂,第8页。
    2 光绪《严州府志》卷32《艺文·重修大成殿记》,“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省府县志辑”第8册,上海书店1993年版,第783页。
    3 档案资料《婺源县税务局“猪商、木材乐捐卷”》,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8—18—53.
    4 档案资料《婺源县政府秘书室档案“木材业务等卷”》,中华民国卅七年,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5—7—214。
    5 《文汇报》1946年7月6日,第5版《到货少,走销勤,徽木价趋硬扎》。
    1 道光《乍浦备志》卷六《关梁》,“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0册,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148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黄世权,第679页.
    3 (清)江依濂:《歙风俗礼教考》,载许承尧撰《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3页。
    4 胡子丹:《江苏境内的木材市场》。
    1 《木材流放新事·脚踏放筏机省人又省力》,载《人民日报》1960年5月9日第2版。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齐希宪,第685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5人物12质行5·董昌瑗,第98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余桂,第8页。
    5 《文汇报》1946年6月28日,第5版《徽港山洪暴发,冲走徽木》.
    6 张雪慧:《论明清徽商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关系》,载《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7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程文昂,第750页。
    8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3·俞日昇,第702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5·孙徽五,第725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3·俞日昇,第702页。
    3 (清)王佩兰:《纵公祠记》,载《龙溪俞氏家谱》卷末.
    4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3·俞起元,第699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胡之震,第678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29人物7孝友2·程应鸿,第525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34人物8文苑1·程式,第618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6人物12质行7·俞云灿,第137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1人物7孝友5·施应谦,第562页。
    3 单洪根:《清代清水江木业“争江案”述评》,载《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4期。
    4 档案资料:《婺源县政府秘书室档案“商业纠纷卷”》,中华民国廿八年,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5—7—303。
    5 (明)王士性:《广志绎》,“明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1年2月第一版,第88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四《希滃公房世系·(33世)俊祓》,第70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四《希滃公房世系·(33世)俊财》,第63页.
    3 《西冲俞氏宗谱》卷14《传文·自求公传》,第17页,《宗谱》卷四《希滃公房世系·(33世)俊戈》第57页。
    4 《西冲俞氏宗谱》卷五《希学公房文谏公支世系·(34世)本肇》,第7页。
    5 《西冲俞氏宗谱》卷五《希学公房文谏公支世系·(34世)本其》,第10页。
    6 《西冲俞氏宗谱》卷七《希滃公房文诚公支世系·(34世)本树》,第6页.本树殁于洞庭湖之时,年仅21岁,只能摘胞弟本梓次子光洪入绍,而光洪本人继娶常德府叶氏,生子明亮、明目。明亮住丹徒县,殁葬失考。明日迁丹徒大港,娶大港张氏,殁葬大港车碾口,生女一人,适大港高姓。生子崇杖、崇林、崇植。崇杖娶丹徒王氏,殁葬丹徒谏壁镇东乡梁山。崇林“光绪丁丑年九月二十九子生,在外,行踪失考。”从本树之子若孙的婚娶和殁葬情况看,他们并没有因为本树殁于洞庭湖而退缩,而是继续选择在长江漂泊的贩木生涯,于此亦可见到难以预料的灾难并不能阻绕木商孜孜营利的人生追求。
    7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朝章公传》,第27页。
    8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朝章公德配程太孺人七十寿序》,第16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朝章公传》,第27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岳父雨滋公及岳母程孺人合传》,第25页。
    3 《西冲俞氏宗谱》卷3《节孝图·本其公德配》。
    4 《西冲俞氏宗谱》卷14《传文·光治公暨德配胡恭人合传》,补入第3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第9页。
    1 (清末)李明伟:《光治公暨德配胡恭人合传》,载《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第90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四《世系图》第15页中有“士焕娶仁村林氏”;卷七《希滃公房文训公支世系》第79页“仁淦继娶新源林氏”,故笔者推断林汝高是仁村或新源人,此二村均与西冲接壤。
    3 (明)金声:《金忠节公文集》卷4《与徐按台》。
    4 刘秋根:《明清高利贷资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第190页。
    1 (清)詹元相:《畏斋日记》,载《清史资料》第4辑,中华书局1983年4月第一版。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程应钧,第219页。
    2 中国历史上钱会的重要性,早已经为学界所注意,早在1899年,西方学者A.H.Smith在其著作Village Life in China一书中,就详述了19世纪末中国的“合会”及其在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性,详见(美)明恩溥著《中国乡村生活》第14章《协作的贷款团体》,午晴、唐军译,时事出版社,第151—159页。而费孝通的Peasant Life一书中则对钱会的发起原因及其运作做了详细的说明,详见费孝通《江村经济》第15章《资金》,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第198-202页。关于本文所引的《程贻鹤会书》中生息的计算办法,可以参考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第二章《宗族组织的形式·加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6月第一版,第36—38页;或者参见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第十五章《资金·互助会》,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第198-202页。
    3 《西冲俞氏正和堂家谱》,俞氏希滃公房文誴公支俊礼公下第39世孙昌泰续修,2005年6月编印。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李昭燠,第48页。
    5 范金民:《明清时期活跃于苏州的外地商人》,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
    1 唐力行:《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载《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2 黄绍伦:《移民企业家——香港的上海工业家》,张秀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第121页。
    3 张雪慧:《论明清徽商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关系》,载《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4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第十章《徽州文书所见明清徽商的经营方式》,第548—549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63人物17贤淑·施德橹妻余氏,第586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13《寿文·清授儒林郎饶山公德配胡安人六秩寿序》,第22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符文炽,第23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32人物7孝友6·王杰,第584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2人物7孝友6·胡国兴,第576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俞锐,第187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程兴钺,第188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俞辅唐,第176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俞星焕,第30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俞星灿,第165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朱国桢,第196页。
    8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施天益,第43页。
    9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胡谦,第12页。
    10 陈联:《徽商会馆概说》,载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徽州文化研究》(第二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11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3页。
    1 《洪江育婴小识·序》,转引自陈联同上文,第147页。
    2 《徽商公所征信录·凡例》,第30页,安徽图书馆藏。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胡瑛,第34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胡正鸿,第741页。
    5 (晚清)崔国昌:《徽宁会馆全图记》,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第51页,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6 (晚清)郑全魁:《徽宁义园图记》,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第53页。
    1 (清)思恭堂同人:《公启》,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第44页。
    2 (清)胡晋禄:《劝捐幼孩棺木启》,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第72页。
    3 (清)思恭堂同人:《劝捐幼孩棺木启》,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第72页。
    4 《徽宁会馆全图记》,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第51页。
    5 《乐输银洋(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第69页。
    6 《乐输银洋(民国元年)》,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第70页。
    7 《婺邑长生愿(民国五年)》,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第117页。
    8 民国《婺源县志》附录《捐助修志衔名》,第792页。
    9 《民国元年立案禀、县批》,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第27-28页。
    1 (清)丁应銮:《理斋公额序》,载《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第23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潘大銛,第185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6人物12质行7·詹光俊,第142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32人物7孝友6,第582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江恭壎,第714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胡谦,第180页。
    1 (清)王凤生:《汉江纪程》,第3页,上海图书馆藏。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方郊祥,第168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2人物7孝友6·胡国兴,第576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俞培炳,第29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俞承惠,19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俞文英,第29页。
    7 (清)詹良和等:《鸿溪詹氏宗谱》卷首《枧田汪村默庵公传》,光绪五年(1879)惇彝堂刻本。
    8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4《运木》,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
    9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4《神木》,第82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查尚庆,第669页。
    2 (清)查荫元等:《婺源查氏族谱》卷尾之三·行实·永辉公,光绪壬辰(1892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程绂,第43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李广璧,第15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戴振伸,第743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5·孙徽五,第725页。
    1 《龙溪俞氏家谱》卷末《晓园公传》。
    2 关于徽州茶商和茶业经济的研究,目前学界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虽未见有著作出版,不过笔者的同门师弟邹怡在导师王振忠教授指导下,已经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不久将在自己的博士论文《清、民国时期
    1 吴觉农:《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序》,上海大文印刷所民国23年6月印行。
    1 (日)重田德:《清代徽州商人之一面》,载《徽州社会经济史译文集》,黄山书社1988年4月第一版,第429-431页。
    1 《工商通讯》,1937年第21、22期。
    1 (清)齐学荣:《嵩峡齐氏宗谱》卷一《新续·茶坦合墨》,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景德镇市图书馆特藏部藏。
    1 (清)齐学荣:《嵩峡齐氏宗谱》卷一《茶坦合墨》。
    1 《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卷廿七《杂志》,第20—21页。
    2 《卖茶园契》,版幅38×30cm,载“故纸堆”编委会编《故纸堆》(乙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17页。
    1 《护卫山林和约》,版幅24×43cm,载“故纸堆”编委会编《故纸堆》(乙集)第30—31页。
    2 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上海大文印刷所民国23年(1934)6月印行,第3页。
    1 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第7页。
    2 档案资料:《婺源县政府建设科“改进茶技术及产量调查表卷”》,1939年1月—1942年10月,卷宗号5—4—55。
    3 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第30页。
    1 李絜非:《婺源风土志》,载《学风》第3卷第9期,安庆1933年11月15日,第57页。
    2 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第10页。
    1 王钟音:《婺源茶史》,载《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
    2 民国《婺源县志》412页卷56人物17列女4节孝6·俞德添妻金氏。
    3 (清)夏炘:《景紫堂文集》,第342—343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34种第一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1 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第30页。
    1 李絜非:《婺源风土志》,第66页。
    2 档案资料:《实业部拟订改进全国茶叶生产办法》,载《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376—378页。
    3 档案资料:《婺源县政府建设科“改进茶技术及产量调查表卷”》,1939年1月—1942年10月,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5—4—55。
    1 档案资料:《婺源县政府建设科“改进茶技术及产量调查表卷”》。
    1 《实业部颁布农村合作社暂行规程》,1931年4月18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283—315页。
    2 《实业部印发合作运动方案的咨》,1931年6月,载《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292—299页。
    3 《保证责任农村利用合作社模范章程》,1933年10月,载《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292—299页。
    4 《合作社法施行细则》,1935年8月19日,载《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325—329页。
    1 《江西省农村合作委员会关于各县区合作社联合会经营动产押款业务暂行办法致四省农民银行江西分行公函》、《江西省各县区合作社联合会经营动产抵押业务暂行办法》,1935年2月22日,载《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第321—325页。
    2 兹举最为详尽的一卷档案信息。比如,“县府合作室豸峰村茶叶产销合作社卷”,1947年一,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5—10—20。该卷档案主要内容包括《保证责任婺源县豸峰村茶叶生产运销合作社章程》、《呈请成立登记表》、《保证责任豸峰村茶叶生产运销合作社创立会议记录》、《婺源县豸峰村茶叶生产运销合作社三十六年度业务计划》、《保证责任婺源县豸峰村茶叶生产运销合作社社员名册》等项目,对于民国时期婺源农村社会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1 该图取材自庄晚芳著《中国的茶叶》,“新中国农业丛书”,上海永样印书馆1950年10月版,第43页。
    2 陈琪《徽州茶事古碑刻》,载《农业考古》2004年第2期。
    1 陈琪:《徽州茶事古碑刻》。
    1 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第32页。
    2 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第33页。
    1 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第35页。
    1 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第39页。
    1 (清)夏炘:《景紫堂文集》,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34种第一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第348、342页。
    1 关于历史上墨的概说、制墨以及谈论名墨的著作,包括《春渚纪闻》、《墨经》、《墨谱》、《天工开物》等诸多著作。
    2 就研究婺源墨业生产与营销的论著,主要有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清墨谈丛》和《蓄墨小言》等三种,尹润生《墨林史话》。穆孝天、李明回《中国安徽文房四宝》(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11月第一版)一书采用考古方面取得的某些新成就,运用一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并努力搜集运用一些传世不多、流传不广的文献资料,力争把安徽文房四宝的发展过程、艺术特色,特别是与我国传统文化关系勾勒出一个清晰轮廓。全书分四个章节,即宣纸、徽墨、宣笔和歙砚来介绍。其中第二章《徽墨》,叙述了墨的产生发展过程,宋元以来徽墨的形成发展,以及清代徽墨的繁荣,以及徽墨与中国书画的关系等问题。王振忠《晚清婺源墨商与墨业研究》,载樊树志主编《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史学集刊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刘石吉《一九二四年上海徽帮墨匠罢工风潮——近代中国城市手艺工人集体行动之分析》,载刑义田、林丽月主编《社会变迁》,“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第5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陈爱中《清代婺源墨工简述》,载《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而其他关于徽墨的研究,则主要是针对著名老字号胡开文墨店的,比如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第十章《对几份徽商析箸阄书的研究》,第561—584页,对胡开文分家文书的研究。徐子超《也谈“胡开文”的创业与创名》,载《江淮论坛》1985年第3期;《再谈“胡开文”的创业与创业名》,载《徽州学丛刊》第二辑,1987年:《胡开文墨业系年要录》,载《江淮论坛》1992年第6期:《胡开文墨业的创业者胡余德》,载《近代商人》,黄山书社1996年11月第一版。
    3 (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2《泛叶记》,“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
    4 欧阳发、洪钢编《安徽竹枝词》,黄山书社1993年12月版,第66页。
    1 中国土产公司:《中国土产综览·皖南·手工艺品类》(内部参考资料),第132—133页,1951年7月编印。
    2 (清)钱泳:《履园丛话》十二《艺能·制墨》,中华书局1979年12月第一版,第318页。
    1 《陶甓公牍·婺源民情之习惯·制造之品类》,第594页。
    2 《婺源地理教科书》第八十二课《交通之势力》。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1质行8·程永根,第153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吴宗瀜,第3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詹珠,第11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詹钢,第165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詹彦英,第177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3人物7孝友7·詹恒淇,第595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詹元生,第723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詹世昌,第200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詹文阶,第26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詹若鲁,第720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5人物12质行5·余天降,第106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3人物7孝友7·余国炳,第601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余国镇,第753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5人物12质行6·查贤篪,第114页。中村即庐坑,聚居者主要为詹氏。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3人物7孝友7·查澜,第598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查仁垫,第189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61人物17列女4节孝11·查仁琨妻俞氏,第546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查有烜,第173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查有达,第199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查奇珍,第46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查琼珍,第212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查济源,第212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60人物17节孝10·查济治妻詹氏,第498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张荣寿,第164页。
    1 《鸿溪詹氏宗谱》卷5《鸿溪瑜房世系·三一世至三五世·(34世)胜溱公》。
    2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作为一个概念,是波特(M.E.Porter)于1990年在其所著《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用于指称产业在某种特定区域内因地理邻近、相互关联且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联结特征而集聚在一起的经济现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产业集聚现象早已为经济学家所关注,甚至可以一直追溯至马歇尔(A.Marshall)1920年对“工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的描述,以及艾萨德(W.Isard)1959年提出的“产业综合体”(industrial complex)概念。详见朱国宏《序<网络、社会资本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第1—5页。笔者无意于套用这一适用于当代经济研究的概念,只不过认为这一概念可以说明在清代以来的婺源墨业制造上,具有集聚的现象,包括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和家族分布上的集聚。
    3 欧阳发、洪钢:《安徽竹枝词》,黄山书社1993年12月版,第66页。作者余良弼,字十洲,号石舟,清增贡生,假馆萧寺授徒为生。著有《续群芳吟》、《续梦轩随笔》。
    1 邵伯,镇名,古称邵伯埭。在江苏省江都市西部,当京杭运河东岸,扼邵伯湖出口。古名步坵,晋名新城,别名甘棠。宋时称邵伯。水陆交通要冲。详见《辞海》1999年缩印本,第550页。
    1 《环溪吴氏家谱》卷一《世系·22世宗瀜》。
    2 《环溪吴氏家谱》卷三《谱传·芗岩公传(二十二世)》。
    1 《环溪吴氏家谱》卷三《谱传·济泉公传(二十二世)》。
    2 《环溪吴氏家谱》卷三《本传·(二十一世)吴砺园先生传》。
    1 《环溪吴氏家谱》卷三《谱传·砺园公传(二十一世)》。
    1 《环溪吴氏家谱》卷三《谱传·松溪公传(二十世)》。
    2 民国《婺源县志》卷24人物5·宦绩·吴文炘,第444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24人物5·宦绩·吴文炘,第444页。
    1 《新安名族志》,后卷·吴·婺源·环溪,第409页。1950年,花桥连同附近的板桥、凰腾、梓坞等婺源商人集中的几个村落,一起划归休宁县,至今属休宁板桥乡管辖。
    2 以下关于吴氏族人的科第情况,均根据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登记所得,第301—313页。亦参阅《环溪吴氏家谱》卷四《科第》。
    1 《环溪吴氏家谱》卷三《谱传·十六世祖坤十六公》。
    2 民国《婺源县志》卷28人物7孝友1·吴肇东,第513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3人物12质行1·吴二敏,第61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3人物12质行2·吴肇材,第64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吴肇采,第685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吴光昭,第189页。原文为:“吴光昭,字月楼,花桥人,浙江商籍庠生。宅心仁厚,洁己奉公。尝自备赀往上海天津募建环溪吴氏宗祠,未葳事而卒,族人哀之。”《环溪吴氏家谱》卷二《世系·(24世)光昭》记载如下:“光昭,行一,名康泰,字月楼,浙江仁和庠生。道光庚子六月十二日亥时生。配朱氏,名洁,霞川朱苜堂封翁公季女,温恭淑慎四德咸宜,道光己亥正月廿三日生,同治辛未九月十六日申时殁。女名乖宝,适石刚汪维坦茂才。”
    1 《新安名族志》,前卷·查,第267页。
    2 《新安名族志》,前卷·查·婺源·凤山,第270页。
    3 《婺源查氏族谱》卷首六《查村住宅图》。
    4 《查荫元硃卷》,第73—79页。
    5 《婺源查氏族谱》卷尾之二《行实·(十四世祖)世荣公》。
    1 《婺源查氏族谱》卷尾之三《行实·(二十世祖)涵可公》。
    2 《婺源查氏族谱》卷尾之三《行实·(二十世祖)元道公》。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查尚庆,第669页。
    4 《婺源查氏族谱》卷尾之三《行实·(21世)永辉公》。
    5 《婺源查氏族谱》卷尾之二《行实·(二十一世祖)公显公》。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2·查廷镇,第691页。
    1 周绍良:《清墨谈丛》,第128—137页。
    1 刘石吉:《一九二四年上海徽帮墨匠罢工风潮——近代中国城市手艺工人集体行动之分析》,载刑义田、林丽月主编《社会变迁》,“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第5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2 (清)冯誉骥:《鸿溪詹氏宗谱·序》。又,詹汤佐作于明代万历三十四年的谱序曰:“吾詹氏之初,由受封于周宣王以来,爰及敬公始迁新安,又自黄隐公转徙婺之龙川,奕叶璀璨,簪缨杂还,孝节蝉联,忠勇鱼贯,申难枚计,叙者详矣。”庐源又称龙川,“龙川者,昔为郑家村也。晋东都太守康邦公渡江而南,南方始有詹姓,隋初有曰敬公者,谪守新安,因家焉。一再传至大公赞治府君,号黄隐。公于大业中,免官归隐,复择里而居,于是实龙川詹氏之始祖也。及开元之季,建县于清华镇,其地始隶焉。则今婺源之孝悌里,盖是龙川之源,北自冲头关,东至旒岭关,俱西南流而与浙川之水,会于黄泥之湾而为深泽,有龙 居之,能兴云雨,以应岁旱祈祷,故名龙川。而郡志又谓之庐川者,误以庐山之源由是而出,殆未之考耳。”详见(明)詹眉寿纂修《新安星源龙川詹氏统宗世谱·序》,明嘉靖刻本,北京图书馆藏。
    1 周绍良:《清墨谈丛》,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350页。
    2 《鸿溪詹氏宗谱》卷首《恭祝大待封民翁老叔大人六秩荣寿序》,詹养沉撰。
    3 《鸿溪詹氏宗谱》卷九《鸿溪坦房世系·三一世至三五世·(30世)元秀》。
    1 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第62页。
    2 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第65页。
    1 《鸿溪詹氏宗谱》卷九《鸿溪坦房世系·三一世至三五世·(31世)武龙》。
    2 《鸿溪詹氏宗谱》卷九《鸿溪坦房世系·三一世至三五世·(32世)宇生公》。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3·詹晃祖,第706页。
    4 《鸿溪詹氏宗谱》卷九《鸿溪坦房世系·三一世至三五世·(33世)关郯》
    5 《鸿溪詹氏宗谱》卷九《鸿溪坦房世系·三一世至三五世·(34世)国栋》
    1 《鸿溪詹氏宗谱》卷九《鸿溪坦房世系·三一世至三五世·(35世)广立》
    2 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第82—84页。
    1 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第84页。
    2 《鸿溪詹氏宗谱》卷九《鸿溪坦房世系·三一世至三五世·(31世)武虎》。
    3 乾隆《婺源县志》卷20人物9孝友2·詹武虎,第1391页。
    4 《鸿溪詹氏宗谱》卷九《鸿溪坦房世系·三一世至三五世·(32世)元生》。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詹元生,第723页。《义行四》嘉庆续修,后全文原封不动的录 于民国《婺源县志》。
    1 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第66—71页。
    2 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第69页。
    3 《鸿溪詹氏宗谱》卷九《鸿溪坦房世系·三一世至三五世·(33世)永鏆》。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詹若鲁,第720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詹国治,第723页。
    3 《鸿溪詹氏宗谱》卷九《鸿溪坦房世系·三一世至三五世·(34世)国醇》。
    4 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第69页。
    1 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第74页。
    2 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第72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24人物5宦绩·詹应甲,第448页。
    4 《鸿溪詹氏宗谱》卷九《鸿溪坦房世系·三一世至三五世·(35世)广棨》。
    5 《鸿溪詹氏宗谱》卷九《鸿溪坦房世系·三一世至三五世·(37世)真珏》。
    1 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第75—76页。
    2 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序,第7页。
    3 周绍良:《清代名墨谈丛》,序,第8页。
    4 《鸿溪詹氏宗谱》卷首《鸿溪詹氏分迁各派图考并序》。
    1 王振忠:《稀见清代徽州商业文书抄本十种》,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0期,2000年7月15日。
    1 (清)宣鼎(1835—18807)著《夜雨秋灯录》(全二册),恒鹤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第171页。按,《夜雨秋灯录》首刊于光绪三年(1877),因此叙述长人之事,当为咸同之际的事情。
    2 詹庆德《虹关长人》,载《婺源县文史资料》第四辑,1993年9月印,第112-113页。
    3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上册,第286页。
    1 《中央日报》1936-3-9第三版《建委会调查,江浙皖各省经济,交通较便之区大都入超,徽墨歙砚特产更形衰落》。
    2 民国《歙县志》卷三《食货志·物产·墨》,“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51册,第107页。
    3 《中央日报》1936-3-9第三版《建委会调查,江浙皖各省经济,交通较便之区大都入超,徽墨歙砚特产更形衰落》。
    4 档案资料:《县政府秘书室“民众申诉等卷”》,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5—7—73。以下两件呈词及批复均收入本卷宗。
    1 瞿兑之:《札庐所闻录·养和室随笔》,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14页。
    1 康熙《婺源县志》卷二《疆域·风俗》,第228页。
    2 光绪《两淮盐法志》卷61《转运门·缉私》,转引自《明清徽商资料》,第149页。
    1 (清)凌燽:《西江视桌纪事》卷二《详议·香屯戴村地方设立浮桥委拨员弁弹压堵私议详》(清乾隆八年1743剑山书屋刻本),载《续修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第882册,第51页。
    2 (清)凌燽:《西江视臬纪事》卷二《详议·棚民编保及禁缉私盐议详》,第55—56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潘桂林,第749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32人物7孝友6·潘觐光,第579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6人物9·黉彦·潘芬,第650页。
    2 《济溪游氏宗谱》卷26《建置·义跻》。
    3 《济溪游氏宗谱》卷22《人物志·质行·圻三十公文烈》。
    4 《济溪游氏宗谱》卷5《贤七支亨衢公三房世系图·(25世)文炅》。
    5 《济溪游氏宗谱》卷6《五八公三子下宅世系图·(28世)朋用》。
    6 《济溪游氏宗谱》卷22《人物志·才术·利十公朋用》。
    1 《济溪游氏宗谱》卷21《选举·科甲·(明)游应乾》。
    2 《济溪游氏宗谱》卷21《选举·科甲·(明)游有伦》。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汪良增,第713页。
    4 《许氏统宗世谱·处士忠善公行状》,转引自《明清徽商资料》,第147页。
    5 《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琴峰李公行状》,转引自《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150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3人物12质行2·戴公选,第62页。注:戴本长,康熙十四年江南乡试中式,昭阳县教谕。
    7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汪大中,第672页。丙寅所指乃嘉靖44年丙寅,1565年,该年因御矿贼,筑城。详见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五·建置一·城池。
    8 民国《婺源县志》卷43人物12质行1·宋启儒,第59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28人物7孝友1·宋聚瑞,第513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50人物17列女2孝妇·宋聚瑞妻詹氏,第255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19选举12·封赠·宋聚瑞,第367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28人物7孝友1·宋德根,第513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2·查廷镇,第691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汪思孝,第674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46人物12质行7·胡清秀,第139页。
    8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胡植邦,第204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胡文光,第204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6人物12质行7·胡清湀,第145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胡敏艺,第204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6人物12质行7·俞云灿,第137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江缵绪,第1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32人物7孝友6·李棨,第572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23人物4学林·李昭炜,第429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2人物7·孝友6·李昭熙,第590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黄时辛,第148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程焕铨,第743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李承簠,第165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滕鼎炎,第216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吕宏信,第39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詹喜铭,第46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18选举8·学位·詹蕃勋,第358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吴兆功,第739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1人物7孝友5·俞源清,第570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6人物9·黉彦·汪毓荪,第663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洪立登,第734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洪炳,第739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19选举12·封赠·洪钧,第379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62人物17列女7节烈1·洪汉卿妻江氏,第559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32人物7孝友6·汪学贤,第589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汪锡壁,第191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江邦铨,第21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2人物7孝友6·程发暠,第572页。
    4 《婺源县采辑·孝友·程发奎》,转引自《明清徽商资料选编》,第169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程文奎,第22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6人物12质行7·程华,第141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33人物7孝友7·汪有善,第598页。
    8 民国《婺源县志》卷63人物17列女8贤淑·汪有善妻詹氏,第584页。
    9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汪日新,第32页。
    10 民国《婺源县志》卷33人物7孝友7·汪承训,第601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汪拱乾,第681页。汪拱乾的事迹,在史料笔记中转载颇多。另外至少有两处收录此人的事迹:(1)“汪拱乾,婺源人。幼服贾,精会计。其于物也,人弃我取,往往获利数倍,广置田宅,而自奉罪恶,诫诸子不得鲜衣美食,然人以缓急告,悉应不限时责赔.拱乾年近六十,诸子私相谓曰:‘凡物盈亏有时,昔陶朱公屡积屡散,其中男犹不免祸,况聚而不散者乎?’拱乾闻诸子言,大悦,曰:‘吾有斯愿久矣。’悉出笥中积券,计八千两,令其人来合券,归之。”详见清代吴德璇撰《初月楼闻见录》(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卷九,载《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一辑第17册,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2)“徽州人有汪拱乾者,精会计,贸易于外者三十余年。其所置之货,皆人弃我取,而无不利市三倍。自此经营,日积日富,而自奉菲薄,并诫诸子,不得鲜衣美食,诸子亦能守成。然人有告借者,无不满其意而去。惟立卷时,必载若干利,因其宽于取债,日积月累,子母并计之,则负欠者俱有难偿之患。一日,诸子私相谓曰:‘昔陶朱公能积能散,故人至今称之。今吾父聚而不散,恐市恩而反招怨尤也。’拱乾闻之,语诸子曰:‘吾有是念久矣,恐汝辈不克体吾志耳,是以蓄而不发.今既能会吾意,真吾子也。’于是检箧中券数千张,尽召其人来而焚之,众皆颂祝罗拜。自此以后,诸子亦能自经营,家家丰裕,传其孙曾。今大江南北开质库,或木商、布商,汪姓最多,大半皆其后人,当为本朝货殖之冠。”详见清代钱泳《登楼杂记》,见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6人物9·黉彦·詹梦甲,第662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吴士桢,第149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吴炳阳,第33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2·詹辉祖,第698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洪恩淦,第177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洪恩绶,第177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洪国桥,第4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6人物9·黉彦·赵文治,第658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金大坤,第181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6人物9·黉彦·金登第,第659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王鸣盛,第721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63人物17列女8贤淑·江世树继妻王氏,第585页。
    1 王振忠:《水岚村纪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6月第一版,第234—244页。
    2 (清)詹元相:《畏斋日记》,第191、197、200、201、212、221页等多处。
    1 陈从周:《梓室余墨》卷一《旧式商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5月第一版,第59页。
    2 詹晓东:《独轮车队》(图片),载《人民日报》1996年3月29日第10版。
    3 (清)詹元相:《畏斋日记》,第185—188页。
    4 (清)婺源文书:《詹标亭书柬》各信底。
    5 《吴县永禁官占钱江会馆碑》,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载《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第22页。 以婺源一邑为例,近代同乡会的组成依然以工商业人士为主,这可能与区域的传统密切相关。事实上,笔者目寓不少婺源旅外同乡会的文献资料,均表明这些同乡会的组成人员基本都是工商业人士。比如创立于民国二十四年的婺源旅浔同乡会,在《婺源旅浔同乡会职员一览表》中“职业”一栏,一个会长、两个副会长、九个董事、三个候补董事,毫无例外全部写明职业为“商”。详见《婺源旅浔同乡会公函》,载档案资料《婺源县政府秘书室“民众申诉等卷”》,1935—1936,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5—7—73。
    2 郭绪印:《老上海的同乡团体》第一章《绪论》,文汇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第49—51页。
    3 对会馆的研究,可能始于郑鸿笙发表在《国闻周报》第2卷第19期(1925年5月份)的《中国工商业公会及会馆、公所制度概论》,该文论述了民国期间工商业公会和工商业类型的会馆、公所制度。1945年重 庆正中书局重庆出版了窦季良的《同乡组织之研究》一书,全面系统论述了四川设立的各地会馆等同乡组织,全书论述内容包括乡土观念、组织演化、集体象征和功能分析等四个方面,附录是组织章程等,该书对四川地区的会馆等同乡团体有深入细微的研究,在同乡团体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日本学者根岸佶在会馆、行会研究方面的几部名著,也极具学术深度。至于1950年代至1990年代会馆的研究状况,详见王日根《乡土之链》一书,第4—21页。在1990年代之后至今,会馆、同乡会等同乡团体,依然是史学界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而且在研究的地域范围、研究的角度等方面有所深入。
    1 王日根:《论清代商人经营方式转换的若干趋向》,载《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2 王日根:《论清代商人经营方式转换的若干趋向》。
    3 民国初期,在景德镇的黟县西递人达到200多人,在金融、绸布、南货、酱磨、国药和纸竹爆等行业中有大、中字号达20多家,在徽商中具有雄厚的势力。为了加强宗族团结,胡氏家族中以胡西垣、胡宝光、胡秉之、胡子佩等人为首,以原籍西递胡氏始祖胡明经为名,建立起“景德镇明经会”,并在求子弄购置房屋一幢,作为集会和活动的场所;在童家栅门对面山脚建筑“胡氏总祭”一冢,每到清明节胡姓男丁均前往公祭。详见程振武《景德镇徽商》一文,载《江淮文史》1995年第3期。
    1 王廷元:《徽商从业人员的组合方式》,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2 笔者在翻阅历修《婺源县志》并辑录所有商人传记资料的过程中,感觉当年婺源人走出其生活于斯的乡土社会,外出到各地城镇或乡村务工务商,与今天背井离乡涌入城市中的民工潮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因此笔者借鉴社会学界关于城乡人口流动研究中的一些常用理论和成果,如推—拉理论、移民的人口构成、“边际人”、“边缘人”等概念。当然,社会学与本文关于“移民”、“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由于上述名次定义的纷繁复杂,本文统一使用“商业移民”一词概称经营异地的婺源商人。清民国时期的婺源商业移民,是指婺源人因外出务工务商而侨寓外地者,包括几种类型:①长年累月居住于外地并取得户籍者;②长年累月居住于外地而没有取得户籍者;③在外地经商务工一年半载或三年五载、但归期未定者。总之,凡是因务工经商而侨寓异地的婺源人,本文尽将其归为商业移民。笔者又将商业移民按流动倾向划为两类:一为永久性商业移民,指不管有没有户籍,打算世代居住在流入地的,即有强烈的士著化倾向的移民;另一为暂时性商业移民,即指那些不管在侨寓地居住了多长时间,仍有归乡意图的移民。
    3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173—180页。
    4 王瑞成:《明清商业聚落与城镇社区——以徽商为主的分析》,载《中州学刊》2002年第1期。
    1 在本文“真正意义上的移民“指的是不再以徽州人自居,也不再认为自己是异乡游子,有叶落归根的打算,而是永久性地居住在经商地,以当地人自居。
    2 陈栾平:《20世纪前期美国加州城市化初探》,载《人口学刊》2001年第2期。
    3 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第六章《会馆地域观念的逐渐消融》,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版,第101页。
    4 王日根:《论清代商人经营方式转换的若干趋向》。
    5 《清代徽州商帮的慈善设施——以江南为中心》,载《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6 (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第一版,各相关章节的论述。
    1 (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第314页。
    1 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第11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6建置3《学校·京师婺源老会馆》,第136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6建置3《学校·京师婺源新会馆》,第136页。现在由于旧城改造,很多北京会馆的旧址已经被拆迁。据1997年的调查,位于大耳胡同6号的婺源会馆已经破损,现为民居。详见宣武区文化馆编《北京的南城旧址考》。
    1 民国《婺源县志》卷6·建置3《学校·京师文明会公》,第136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6·建置3《学校·(紫阳书院)膏火及乡会试盘费》,第133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67《艺文4·序记4·京师婺源新建会馆记》,第136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孙有燨,第9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洪立登,第734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俞仁,第734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李登瀛,第737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1人物7孝友5·孙原灿,第561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俞观旺,第12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程世杰,第711页。程世杰的具体事迹,详见《韩溪程氏梅山支谱》的传文。
    5 郑行巽:《中国商业史》,世界书局1932年7月出版,第163页。
    1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第162页。
    2 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卷之七《建置》,第71页上。
    3 《鸿溪詹氏宗谱》卷首《枧田王村默庵公传》,雍正十三年词源王天焕撰。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6人物9·黉彦·汪之谦,第662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戴文炘,第35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洪炳,第739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洪修明,第43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26人物6忠节2·洪宜琅、洪宜珂、洪修谊、洪立赋、洪宜钧、洪修森,第469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洪修政,第5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吴山南,第712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程开绂,第751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5·张广发,第732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4·施德栾,第550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31人物7孝友5·施应谦,第562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3·俞焕,第699页;民国《婺源县志》卷19选举12·封赠·俞能游、俞大漳,第368页;《龙溪俞氏家谱》卷末《晓园公传》。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3·俞烈,第699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4人物12质行4·俞时,第90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3·俞起元,第699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5·俞沧,第728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俞铨,第2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俞其澍,第750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5·金芬,第724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金桓,第11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金照,第734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1人物7孝友5·金玉成,第558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金荣先,第736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金缉熙,第735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金启锳,第2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单芳宗,第9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孙有燨,第9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1人物7孝友5·俞兆灵,第564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俞芸斋,第165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俞星焕,第30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俞星灿,第165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5人物12质行6·俞宜烟,第120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5·胡徽光,第724页。《仁里明经胡氏支谱》卷六(中)贵昌公礼公房世系图·廿六至三十世·28世·正典。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4·胡以和,第549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胡日章,第9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6·建置3·学校金陵婺源试馆,第136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第41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24人物5·宦绩传·王凤生,449页。
    4 民国《婺源县志》民国《婺源县志》卷34人物8文苑1·程文运,第614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29人物7孝友2·董大田,第517页。
    6 钱大昕(1728—1804),清学者。字晓徵,号辛楣,一号竹汀,晚号潜揅老人,江苏嘉定人。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曾与修《续文献通考》、《续通志》等。乾隆四十年1775年起,先后主讲中山、娄东、紫阳等书院。治学涉猎颇广。于音韵训诂尤多创见,首先注意古声母的研究,证明古无轻唇、重唇和舌头、舌上的分别。其说多散见于《潜揅堂文集》和《十驾斋养新录》中。于史学以校勘考订见长,撰有《廿二史考异》;又有志重修元史,补《艺文志》、《氏族表》,并以所得资料,撰成《元诗纪事》(原稿今佚)。著作尚有《潜揅堂金石文跋尾》、《恒言录》等。参见《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2059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4人物8文苑1·施仁,第616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5人物8文苑2·李麟辉,第629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胡俊茂,第195页。
    4 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卷之七·建置·书院。第67页下。
    5 南京市白下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白下区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第620—621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6人物9·黉彦·黄翔鸿,第660页。
    2 主要的成果包括郭绪印主编《老上海的同乡团体》第五章《徽商同乡团体》,文汇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第365—431页:(日)根岸佶:《支那研究》,东京斯文社1932年第一版,第172—192页。
    3 (日)根岸佶:《支那研究》,第182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胡瑛,第34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胡鹏万,第154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詹文阶,第26页。
    3 《鸿溪詹氏宗谱》卷十《鸿溪坦房世系·三六世至四十世·高赞》。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朱球,第13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9人物14·方伎·黄翔(?),第238页。
    6 《韩溪程氏梅山公支谱》卷十二《谱图·六一世至六五世·盘谷房思聪支·(61世)美之》。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胡正鸿,第741页.
    2 《星江敦梓堂征信录·星江茶业公所敦梓堂略历》,民国十五年刊,转引自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中华书局1995年1月第一版,第850—851页。
    3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工商社团志》第一篇《会馆公所·名录》。
    4 “郑鉴源(1889—?),婺源县秋口乡沙城里村人,茶商。郑鉴源经营茶叶从帮工开始,大约在民国10年前后,开始替亲戚押运箱茶(婺源至上海)。后来他自己做外销茶运到上海销售。经过多年资金积累,才在上海租借房屋办起了源丰润茶栈,中介中外茶商之间的贸易,收取佣金。而后又在上海开办了鸿怡泰茶叶店、源利第一制茶厂、源利第二制茶厂、建中股份实业有限公司、茶叶贸易公司。还在江西上饶、玉山,安徽屯溪、祁门、婺源,浙江温州、诸暨、新昌、奉化等地设立茶庄,收购茶叶,加工箱茶。雇用工人总计达五六千人,财源滚滚而来。郑鉴源曾对其胞弟说起他赚钱的情况:“好比庭堂座钟的钟摆,往左边摆‘滴答’一下进个大元宝,往右边摆‘答滴’一下又进个大元宝”,被成为婺源县茶叶大王。郑鉴源还将茶商资本投入实业,开始由商人向实业家过渡。他涉足的企业有绸缎布业、瓷器制造业等生产行业。曾任建中股份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茶叶贸易公司总经理、久丰绸缎局公司常务理事、景德镇瓷器公司监事、中国茶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茶叶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上海市政府节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商会组织委员会委员等职。并被推为婺源旅沪同乡会理事长、同济善会董事长。”详见胡武林著《徽州茶经》,《茶人篇·郑鉴源》,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35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8建置10·冢墓·归原堂义庄,第190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俞其澍,第750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俞国桢,第715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19选举12·封赠·俞国桢,第372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俞大凤,第712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6人物12质行7·洪启煋,第141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俞镇连,第748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朱文炽,第7页。笔者注:此人喜欢古代器物,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性格古板,导致了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朱文煊,第745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朱文炜,第1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程泰仁,第741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汪国仪,第36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詹世鸾,第6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6人物12质行7·施添畀,第145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俞瑞元,第736页。
    5 对于广东徽商的研究,目前取得的成果包括王振忠《清代徽州与广东的商路及商业——歙县茶商抄本<万里云程>研究》,载《历史地理》第十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6 《徽宁旅沪同乡会第一届报告书》,《会务撮要》,第18—23页。
    1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寿县柏家寨人。其生平事迹,详见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寿县志》第三十二章《人物》,黄山书社1996年9月第一版,第825—826页。
    2 朱绍熹、俞昌鼎:《景德镇的都帮、徽帮和杂帮》,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7月编印。
    3 黄少眉:《景德镇最早的商会》,载《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1984年7月编印。
    4 民国《婺源县志》卷7《建置5·宫室·景德镇婺源会馆》,第166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5·王章,第731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11义行5·郎国忠,第729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11义行5·郎兆林,第731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余席珍,第18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3·滕昌檀,第701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詹起镜,第200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詹士淳,第25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胡文耀,第51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6人物12质行7·戴炽昌,第145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齐振声,第40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2·洪大鼎,第688页。由于地缘上的接近。入籍乐平的婺源人不少,尤其是与其接壤的婺源西乡,比如与洪大鼎同属虹钟坦的洪大新,也入籍乐平。
    7 昌江,鄱江北源。在江西省东北部。源出安徽省祁门县,西南流经江西省景德镇市,到波阳县与乐安江汇合为鄱江,入鄱阳湖。祁门以下可以通航。长267千米,流域面积7000平方千米。详见《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1673页“昌江”条。此处“昌江”,即指景德镇,今景德镇市下辖昌江、珠山二区及乐平市和浮梁县,乃是渊源有自。
    8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詹必亮,第12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25人物6忠节1.詹启奎,第465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齐之傒,第51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312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齐之傒,第701页。
    5 《婺源韩溪程氏梅山支谱》卷十二《谱图·六一世至六五世·盘谷房思聪支·第61世·业坦》,第43页。业坦即木商震蕃长子。
    6 民国《婺源县志》卷36人物9·黉彦·齐运昌,第652页。
    1 《中央日报》1931年5月28日第八版《安徽商人代表募捐振济灾民,范汉生等允为协助》。
    1 刘铮:《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第149—153页。
    1 成童,指年龄较大的儿童。具体年龄说法不一。《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因此十五岁以上的说法较为确切。详见《辞海》1999年缩印本,第2000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4人物12质行3·张元耀,第77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吴时镇,第6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53人物17列女4节孝3·游鋐济妻曹氏,第340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4人物12质行4·汪延庆,第86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余国镇,第753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2·潘懋升,第692页。
    8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齐兆传,第14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3人物7孝友7·程鑑同弟程錀,第600页。
    2 《仁里明经胡氏支谱》卷首《传文·敬斋公传》,第16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李良苑,第15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12质行8·李振琛,第155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4·戴逢交,第552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李亦科,第723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汪启逊,第21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詹光溥,第50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6人物12质行7·齐学模,第127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12质行8·李全义,第152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程兆枢,第14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吴炳阳,第33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33人物7孝友7·余国炳,第601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汪巨班,第747页。
    2 关于徽州学徒的生活情形,王振忠利用徽州文书进行过详细探讨,如对民间文书《便蒙习论》的相关介绍和研究,载《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第312—322页。
    3 王振忠收藏的徽商尺牍中,有些便是学徒家长与店主的来往信函。有的甚至因学徒无法承受而轻生自尽而导致了诉讼。
    4 王廷元《徽商从业人员的组合方式》,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5 民国《婺源县志》卷63人物17贤淑·施德橹妻余氏,第586页。
    6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第141—148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61人物17列女4节孝11·查仁堃妻俞氏,第546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63人物17列女8贤淑·詹逢耿继妻林氏,第588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61人物17列女4节孝11·游培余妻江氏,第528页。
    4 例如有的是经商致富后弃贾归儒,有的则是因对经商缺乏天份和兴趣而放弃。
    5 《陶甓公牍·婺源民情之习惯·从成绩上观察民情·职业趋重之点》,第594页。
    6 关于城东董氏一族的分析,详见本文第五章第二节。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董邦超,第736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4·董邦直,第553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程徽五,第161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21人物2儒林·汪绂,第399页。
    5 《陶甓公牍·婺源民情之习惯·从教育上观察民情·受学者百分之比例》,第595页。
    1 参见祝碧衡硕士论文《明清以来浙东金衢严的徽州人群及其社会影响》中的附录部分。
    2 《新安思安堂征信录·序》,民国九年第一刻,上海图书馆藏。
    1 石秀印:《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合化及其社会后果》,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2 (美)郝延平:《十九事迹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246页。
    3 阎广芬:《经商与办学:近代商人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第106页。
    4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949页。
    5 (美)郝延平:《十九事迹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45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第181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第181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第181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第28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第181页。
    6 《有关各地商会组织人选及更调人事改选等卷》(三),苏州档案馆档案,全宗号乙2—1,案卷号454。转引自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总商会组织史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98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24人物5宦绩·金世祥,第451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第181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第181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第217页。
    5 上海总商会:《上海总商会第一届同人录》,1912年7月,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史料室藏。转引自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总商会组织史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149页。
    6 上海总商会:《上海总商会同人录》,1918年6月,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史料室藏。转引自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总商会组织史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172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第13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3人物7孝友7·胡国麟,第601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胡彦蓁,第189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36人物9·黉彦·胡其慎,第659页。
    5 金普森等:《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载《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 龚恺:《中国古村落·豸峰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97页。
    2 上海总商会:《上海总商会入会同人录》,1918年4月,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史料室藏。转引自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总商会组织史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254页。
    3 《民国九年庚申岁上海总商会同人录》,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史料室藏。转引自同上,第299、303页。
    1 《民国十一年壬戌岁上海总商会同人录》,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档案史料室藏。转引自同上,第363、366、369页。
    2 《上海总商会会员录》,1924年5月印,上海市档案馆藏。转引自同上,第389、393、395、399页。
    3 《上海总商会民国十五年会员录》,上海市档案馆藏。转引自同上,第512、515、526页。
    4 上海总商会:《上海总商会会员录》,1927年。转引自同上,第559、562、564、569页。
    5 《上海县商会会员录》(1928年印),上海市工商联合会档案史料室藏。转引自同上,第853页。
    1 程振武《景德镇徽商》,载《江淮文史》1995年第3期。
    2 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第309、322—330等页。
    1 《蕲春县徽州会馆之近状》,载《徽侨月刊》第十六期,转引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第484页。
    2 刘石吉《一九二四年上海徽帮墨匠罢工风潮》。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俞焕圭,第147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6人物12质行7·俞品,第135页。
    5 王元瑞:《黟县竹枝词》,载欧阳发,洪钢编《安徽竹枝词》,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4页。相关论述见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第324、514-518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汪楷,第203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46人物12质行7·余其洵,第138页。
    1 《徽侨月刊》,转引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第474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29人物7孝友2·詹文锡,第527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29人物7孝友2·齐元宏,第530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张金城,第216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戴式溶,第161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李世铉,第161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1人物7孝友5·程永传,第558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吴国华,第19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6人物12质行7·金长泰,第132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50人物17列女2孝妇·李文玉妻曹氏。第251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王文怡,第159页。
    6 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第150页。
    7 比如陶水木《浙江商帮与上海经济(1840——1936)》对于浙江商帮慈善事业的分析,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一版,第208—211页。
    8 (日)臼井佐知子:《徽州汪氏家族的迁徙与商业活动》,载《江淮论坛》1995年第1期、第2期。
    1 赵力:《商业移民与社会变迁》,复旦大学史地所硕士论文,2003年5月。
    2 祝碧衡:《明清以来浙东金衢严的徽州人群及其社会影响》,复旦大学史地所硕士论文,2001年5月。
    3 王振忠:《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第二章。唐力行《徽商在上海市镇的迁徙与定居活动》,载《史林》2002年第1期。
    4 王振忠:《徽商展墓日记所见徽州的社会与民俗——以<(歙县)大阜潘氏支谱附编文诗钞>为中心》,载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1 吴仁安《论明清徽商在上海地区的经营活动与历史作用》,载《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2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220页。
    3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第221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程开绂,第751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程泰仁,第741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詹承恩,第11页。
    3 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载《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 如卞利研究了明清时期徽商对灾荒的捐助与赈济,指出“明清两代是我国自然灾害的频发的时期,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单靠封建各级官府的赈济,显然无济于事的,更何况一些赈灾官员在赈灾时又乘机大肆克扣与侵吞呢?”,通过大量的史料认为“徽商捐赈灾荒的力度是很大的”,并且他还列举了针对大灾之后出现的疫病流行情况,徽商在直接捐钱捐粮的同时,还广为灾民采置药品,对因自然灾害所引起的物价上涨,徽商所从事的平抑物价的活动,以及灾后的重建活动等。详见卞利《明清时期徽商对灾荒的捐助与赈济》,载《光明日报》1999年10月23日。其实历修《婺源县志》中的商人传记资料也充分体现了这些,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徽商以财富为手段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强有力的干预,只是时间仓促,不及整理。
    2 周秋光在《民国时期社会慈善事业研究诌议》一文中谈到了民国时期慈善事业的发达及其社会原因。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 (清)汪永安:《紫堤小志》,何建木整理点校,康熙年间钞稿本,“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2 生命历程研究(life course research)作为一项跨学科的研究计划,从1960年代以来在西方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生命过程中的一些事件和角色(地位),及其先后顺序和转换过程。但在国内学界还较少有研究者有意识地运用此范式进行研究。所谓生命历程大体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级角色和生命事件序列。它关注的是具体内容、时间(timing)的选择,以及构成个人发展路径的阶段或事件的先后顺序。生命历程研究也可以看成生活史研究,它可以被定义为: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情景里,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所发生的事件和经历,它所涉及的主要是通过非结构或半结构访谈收集到的对过去生活的描述,也包括对信件、照片和日记等个 人资料的研究。生活史研究与生命历程研究中的定性研究传统有着很大的重叠,尤其是针对一些具体的社会学研究来说,这二者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关于生命历程研究或者说生活史研究的历史发展、分析范式及其立论应用等问题的综述,详见李强等《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载《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6期。本章对两个上海婺源徽商移民的个人生活和家庭史的研究,可以看成是利用生命历程研究模式分析徽商个体的一种尝试。
    1 王振忠:《徽商小说<我之小史>抄稿本二种》,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4期,2004年1月15日。
    2 王振忠:《老朝奉的独白:徽商程国僖相关文书介绍》,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9期,2002年10月15日。
    3 《庆源詹氏家谱》,不分卷,民国卅八年(1949年)詹福绥堂钞本1册,上海图书馆藏,馆藏号JP464.
    4 詹福熙是这部家谱的抄录者、编撰人和保存者,扉页上用圆珠笔清晰的写着“红卫照相材料商店 詹福熙”,从“红卫”二字可以看出,在此家谱上做记号的时候,家谱主人的店业可能已经被人民政府改造过、公私合营了。最终不知出于何种因故,这部用墨笔小楷认真细致地誊写并编排的家谱,流落到公立图书馆,在其背后,一定还有一段故事。但我从上海图书馆门前的台阶走下来,就是淮海中路,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当年的詹福熙,能否像我现在一样,自由自在的行走在淮海路上?如今的淮海路上有众多的外国领事馆,而当年这是法租界赫赫有名的霞飞路。本节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来源于《庆源詹氏家谱》。
    1 笔者2004年7月份在徽州进行实地考察期间,调查了很多当代人,他们从老年人到年轻人,都知道这一点。
    2 王振忠:《清民国时期江浙一带的徽馆研究——以扬州、杭州和上海为例》,载《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2页。
    2 关于学徒制度,彭泽益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一书集中了诸多有价值的资料:彭南生著《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一书是当前少有的研究最深入的论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3 彭南生:《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第235页。
    1 (明)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第一版,第109页。
    2 《西药业翘楚项松茂》,载吴广义、范新宇著《中国资本家列传》,第105—11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项松茂》,载《鄞县政协文史资料》第6辑,第199—201页,政协鄞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1993年12月编印。
    3 曾宏燕:《上海巨商黄楚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王云翔,39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181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181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181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28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181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217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13页。
    6 (清)夏炘:《景紫堂文集》,第721—722页。
    1 此处随举数例。比如:“潘鸣镳,字灼庭,豸下人,附贡生,试用训导。博览群书,性纯笃,亲病,研究医学,谨侍汤药,废寝忘餐,不离左右者数年。父母相继殁,哀痛逾常,祭葬尽礼。两弟幼,备极友爱,婚教成立,一身肩家政,儒而兼商,析产时无私蓄。”(民国《婺源县志》卷33人物7孝友7,第600页)“潘兆元,字子霖,清授奉直大夫,坑头人。少聪敏,不屑章句之学,精岐黄术,日求医者盈门,元一一诊视,愈不索谢。尝买茶至水岚山,有某欲卖妻偿债,元出三十金并劝其族人詹云代邀一会,悉还所负,俾得完聚,现生四子,赖以续宗桃。”(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第29页)
    2 此处随举数例。比如;“董绪焕,字信夫,号朗轩,国学生,城东人。少读书,晓大义。稍长,同昆季经商供甘旨。……尤精堪舆,所葬二亲,佥谓吉壤云。”(民国《婺源县志》卷31人物7孝友5,第563页)又比如“江光良,字存初,江湾人。少卓荦不凡。以服贾为孝养,渐致赢余,不以丝毫自润。尝往北地,时当明室之季,凶岁流离,有鬻人而脔其肉者,一子几遭屠矣,光良恻然,急以金赎归而抚育之。贩木饶信间,值饥馑,倾箧赈贷,土人多免于沟壑。究心堪舆之旨,先世在浅土者,皆获封树,识者卜其后之将大焉。”(民国《婺源县志》卷28人物7孝友1,第511页)
    3 此处随举数例。比如:“施应湟,字汉西,国学生,诗春人。父母早故,营木业于吴楚间,抚两弟婚教成立。咸丰兵燹,金陵木业尽弃,湟裹遗赀潜归,捐赀入永锡祀以赈孤墓、修亭筑路、济困扶危,莫不尽力。晚年究青乌术,浮乐两邑人多瞻仰。”(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第183页)再举一例;“俞浩镇,字国藩,监生,太尉庙人。少孤贫,力田养母,后营木业,家稍裕。究心青乌之书,安葬先灵以形家,名震一时,聘者无贫富,欣然就道指示,多得吉壤,且不索谢。”(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第176页)
    4 《徽宁思恭堂征信录》(第37刻,1916年)第118页。
    5 民国《婺源县志》附录《捐助修志衔名》,第793页。
    1 《庆源詹氏家谱》,民国卅八年(1949年)詹福绥堂钞本1册,上海图书馆藏。
    1 关于詹庆良及其所反映的民国时期婺源农村社会变迁的情况,详见王振忠著《水岚村纪事:194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6月第一版。
    1 笔者在2005年8月份对婺源西冲进行实地调查时发现,西冲村落的大多数古迹面貌保存完好、且民风甚为淳朴,从中可以感受到徽商聚居村落所具有的传统人文特征,其流风遗韵依然存在的事实。明清时期,西冲俞氏木商的终极人生理想是发家致富、光宗耀祖,因此在西冲至今还流传有种种与此理想相关的传说。石壁井传说是西冲最古老的水井,它是一口天然岩井,位于村溪中央,与远处传说与吴太子有关的吴王井遥遥相对,夏日珠水涟涟,凉风嗖嗖,神清气爽,飘然若仙;冬天井水冒气,暖流如春,长虹通贯,茅塞顿开。据说喝了此水会使人开窍,金陵大木商俞本仁次子光治(1784—1838),生在南京,幼时并不显出多么聪明,少年回乡,就专爱饮此井水,他说:“服用石壁水,夜夜香甜睡。梦中见范蠡,谆谆陶朱说”。结果真的在他接掌木行时,独挡一面,拓宽思路,打破常规的经营手法,发了大财,因而此井被称为开窍泉。村中有志上进的青少年,纷纷效法,以至编成了一首民谣:“石壁流水滴叮当,壁水养了俞家郎。经书求学非做官,不为明堂进庙堂。”时至今日,略带传奇色彩的诸多古迹,依然静静的屹立在西冲,笑迎来往行人。关于婺源西冲村落的古迹、历史与传说等方面的研究,笔者已发表有初步成果,详见何建木《徽州木商世家——婺源西冲俞氏》,载《寻根》2005年第6期。
    2 按《星源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光治公暨德配胡恭人合传》的记载,俞老四是婺源北乡龙腾人,与西冲俞氏有宗台之谊,在金陵以放贷为业。龙腾距离西冲甚近,龙腾俞氏与西冲俞氏,同出婺源长田派。 详见《上海市木材商业同业公会1950年会员名册》,1950年,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S145-4-4。
    1 八一三事件,亦即淞沪抗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悍然向上海军民发动进攻。
    2 胡德新本人现仍健在,居住曹家渡,由上海电磁线厂退休。德新是西冲隔壁村庄汪村人胡肇文的养子,小时候随父母来沪。胡肇文原为西冲隔壁村落读屋泉人孙开济(孙海)所开设木行的会计,孙氏所开木行,位于今普陀区内。孙开济为俞仁耀的第一个学徒,后来自立门户,现已去世。据档案资料记载:信一木号代表人孙海,籍贯婺源,年龄30岁,地址在今梵皇渡路长宁支路口,注册资金五百万元,且于民国卅五年一月十日加入上海木材商业同业公会,详见《上海市木材商业同业公会1950年会员名册》,1950年,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S145-4-4。
    1 此处应该是指抽大烟和嫖娟之类的事。徽商在客居地出入风月场所,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从明清小说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应该不在少数。民国初年,旅居汉口的婺源茶商汪素峰“为了排遣生活的岑寂,时常与同乡一起外出消遣应酬。根据日记的记录,他曾多次出入风月场所打茶围,也就是由妓女陪同围坐在一起喝茶、说笑及调情。”据此可知,旅居异地的婺源徽商同乡出入风月场所者,为数应该不少。详见王振忠《徽商日记所见汉口茶商的社会生活》,载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上文征引的短文《特别乞丐》,也是一个徽商因嫖妓、吃鸦片烟而败落的典型事例。
    2 此处指木行的顾客。
    3 据档案资料记载,达生昌木号,代表人朱礼良,年龄53岁,籍贯平湖,地址为梵皇渡路一五一一号,电话二0六九八,民国卅五年七月十二日加入上海木材商业同业公会,详见《上海市木材商业同业公会1950 年会员名册》,1950年,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S145-4-4。
    1 据档案资料记载,当时中山公园旁边除达生昌木号和协泰祥良记木号两家木号之外,应该还有一家勤记木行,代表人程勤方,年龄4l岁,籍贯平湖,地址为梵皇渡路一一七0弄二九号,于民国卅五年七月十二日加入上海木材商业同业公会,详见《上海市木材商业同业公会1950年会员名册》,1950年,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S145-4-4。
    2 关于外国木料运至沪上的记载颇多,兹随择取一条消息加以印证。《中央日报》1933年2月28日第六版《中苏贸易渐恢复,大批木材将运抵上海,四百万砖茶起运赴俄》报道:“(上海通讯)中苏复交,两国贸易恢复,而中俄航运,亦开始通班,俄货到沪,日见增多,亟将详情,由记者切实调查,报告如下:……六脑船运木材:苏联之堪察坎沿海岸之森林甚富,木材出产甚多,去岁沪上大木行三家,定购俄国木料五百万元,又有最佳之火柴梗木,其质料超胜劣货,沪上火柴厂、亦定购价值百万元之梗木原料,苏联商船队,特在沪租用脑威国商船载量三千吨者六艘,专运此项木料至沪,先后已到九批,明日又有二百万尺到此,尚有大批火柴梗装来,至今已装半数以上,大致四月底前可以运毕。”而洋木料倾销中国,对徽州木商的经营,造成了严重影响。比如据《文汇报》1946年6月14日第5版《处徽木材淤塞杭州》的报道,“[本市讯]丽龙木材(即处木)徽州木材,近以市价步跌,去路不良,加以洋松价软,闽木源源而来,处徽木材,益感脚地不稳,闻杭州方面,木材淤塞。木商既无法收趸,山客更不愿斩价求观,而产地雇工,及放排费用,反日益增涨,故一般处徽木客,莫不左右为难。”
    3 社会,即上海木材商业同业公会。据档案资料记载,俞仁耀于民国卅五年一月十一日加入上海木材商业同业公会,详见《上海市木材商业同业公会1950年会员名册》,1950年,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S145-4-4。
    4 具体征用部门为上海工事构筑委员会,有几份档案反映了这一事件,现择取其中的两份加以介绍。以下为公函一:信纸为“上海工事构筑委员会”。事由:上海工事构筑委员会代由
    1 松龄:《特别乞丐》,载《红杂志》第25期,世界书局1923年出版。收入余之、程新国主编《旧上海风情录(上集)》,文汇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433—435页。
    2 乞丐名雷祥,笔者目前尚未从任何文献资料中见到婺源有雷姓居民,因此从姓氏看,雷祥应该不是婺源人,而可能是歙县人;文中提及雷祥精通珠算,也应该看作是徽州人的一大传统,徽州曾诞生过伟大的数学家程大位和汪莱,都是珠算学的颠峰学者;因此该文虽短,实则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1 俞昌泰:《西冲俞氏正和堂家谱》,第83、97—98页。 出版社2002年版)、《祁门县渚口、伊坑、滩下、花城里倪氏宗族调查研究报告》(载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2000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歙县棠樾鲍氏宗族个案报告》(载氏著《两驿集》,黄山书社1999年版)、《黟县南屏叶氏宗族调查报告》(载’95安徽大学学术活动月论文选粹》,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等。这些调查报告,涉及的徽州地点较多,有歙县、黟县、祁门、婺源各县,分别就罗、胡、鲍、叶、游诸姓氏的形成、特点、祠堂和祭祖活动、族谱修纂、公有财产和家庭经济、宗族集体活动、族规家法和组织管理、文化教育和风俗民情等有关宗族制度不同方面问题作了调查研究。结合旧存族谱,通过对亲身经历过宗族生活的老人进行访谈,了解宗族生活的实态,可以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总之,赵华富对徽州宗族社区和村落所进行的微观个案研究,数量多且调查面广,对研究徽州宗族社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导言,第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6月第一版。
    2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第7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一版。
    1 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第26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 (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前言,第12页,许明龙、马胜利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10月第一版。《蒙塔尤》是一部小题材、大篇幅的书,作者在书里没有作过多的议论,而是用史料说话,以历史人类学、心态史学和社会学等方法再现了六百年前一个村落(蒙塔尤)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和14世纪法国的特点。作者通过对蒙塔尤贴近生活、具体细致的微观描述,生动活泼地揭示了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和思想世界的历史真实。虽然,这本书因为部头太大,也因为七百年前的法国离我们中国的知识背景太过于遥远,所以阅读起来可能很费力,甚至很多人会觉得不好看,看翻译过来的作品,其中的人名和地名都很拗口,同时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导致我们中国读者同西方学者之间无法达成心灵的沟通,但是不管怎样,这种历史著作的写法依然值得我们借鉴。随便翻阅了这本书之后,笔者非常感慨,也非常惊讶,只能长叹一声说,“哦,原来历史书也可以这么写。”不是说历史研究不要追求大的东西和宏观的东西,我们只是想说,如果能够比较细微、比较具体、比较琐碎的考察一些村落、一些家族、一件事情,甚至一件物品,等等,这样的写法不仅仅会受到是学术界的欢迎,甚至有可能普通读者也欢迎那样的历史作品。《蒙塔尤》这本书从1974年在法国出版之后,短短几年,就在整个西方成了畅销书,这种现象都超出了作者原来的预期。笔者认为,《蒙塔尤》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作者写作的历史,不是抽象的历史,而是具体的历史;不是宏观的历史,而是在微观分析基础上的宏观历史,也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一叶落而知道秋天到了”,“一管而窥见全豹”,这样的书写方法;作者所写的历史,不是离我们日常生活非常遥远的历史,而是与我们民众日常生活非常近的历史,所以自然受到大家的欢迎了。笔者极为赞赏这种历史书写方法,并将其作为自身学术研究的追求方向。遗憾的是,虽然这部严肃的经典历史著作在国外三十年前已经面世且成为畅销书,在我国也早有中译本,但其倡导的微观研究方法却仍然是目前中国历史学界所较为缺乏的。因此,笔者希望能够从这些优秀的历史著作中获得一点启发,可以把这些感悟利用到自己的论文中,写出更好看的故事。
    1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第57—5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6月第一版。
    2 《星源西冲俞氏宗谱》,俞崇瀜、俞崇良、俞仁定等纂修,民国丙寅年敦伦堂木活字本,全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共八册,西冲俞氏39世孙俞昌泰(1933- )藏。俞先生惠赐《西冲俞氏宗谱》及相关文书资料,并于2005年8月份陪同笔者对西冲及附近汪村、读屋泉、思溪等村落进行实地考察,谨致谢忱。
    1 俞昌泰:《西冲村史》,载《西冲俞氏正和堂家谱》,2005年6月编印。2005年8月25日,笔者走访西冲村,发现了诸多与本章相关的清代民居、祠堂、茶亭、相公庙和禁碑等实物证据,这些实物证据表明清中叶以来是西冲村落发育最充分、最繁荣的时代。
    2 (明)戴廷明、程尚宽等:《新安名族志》,前卷,朱万曙等点校,黄山书社2004年5月第一版,第133—145页。
    3 (清)俞大沄等:《龙溪俞氏家谱》卷首《祖源图》,乾隆壬寅年(1782)木活字本,全4册,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蔵。
    4 《西冲俞氏宗谱》卷首《祖源图》。
    1 《西冲俞氏宗谱》卷一《世系总图》。
    2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首《序》,第1页。
    3 《西冲俞氏宗谱》卷二《道光甲申续修原序》。
    4 《西冲俞氏宗谱》卷一《世系总图》,第5页。
    5 (清)施衡:《西冲八景诗·六水朝西》,载《西冲俞氏宗谱》卷二。
    6 (清)齐一枝:《西冲八景诗·西谷藏烟》,载《西冲俞氏宗谱》卷二。
    7 2005年8月份笔者实地考察西冲村落社区时,发现现今里房闰德支主要聚居在今吴王井周围、大体仅有十来座房屋的样子,估计人口数不会太多,远不如外房德宗支分布格局遍布全村那样蕃盛。不过.迄今民间依然留存有一种晚清时期里房闰德支所修宗谱,即《西谷俞氏宗谱》全4卷、首1卷,光绪23年叙伦堂刻本,因未知西冲俞氏闰德支裔是否尚有收藏,故笔者未曾获覩该谱。而关于沾港俞的情况如下:“沾港俞:在龙山北1.5公里的沾港源(溪)东岸。清初,邑内思口西冲俞玄五建居,村以溪名。37户,232人。”见江西省婺源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婺源县地名志》,第115页,1985年编印。
    8 《西冲俞氏宗谱》卷四《西冲俞氏宗谱世系图·叙》,第1页。
    9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三《功勋图·理万公像赞并序》,第7页;《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六《志铭图·德宗公暨祖妣许孺人墓铭》,第2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四《世系图》,第2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首《兴信分家关书》。
    3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首《丈量图》。丈量并且分割之后的房产地图详见《西冲俞氏宗谱》。
    4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四《世系图》,第2—7页。
    5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首《齐亨分家关书》。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三《寿文·荆山俞先生六旬华诞序》,第1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三《功勋图·荆山公像赞》,第7页。
    3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三《功勋图·齐风公执照》,第11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南川公传赞》,第2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首《俞氏统潜序》。
    2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第10页,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南川公传赞》,第2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南川公传赞》,第2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二《耕心堂记》。
    2《西冲俞氏宗谱》卷二《五桂堂冬至祭文》。
    3 根据《西冲俞氏宗谱》卷四、卷八《世系图》绘制。因希滃公房支丁众多,故此世系简图仅绘文誴支下的世系,且光、明、崇字辈的世系仅为小部分。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4人物12质行4·俞示荣,第87页,“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第27、28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5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第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俊祯公传》,第8页。
    1 (清)江南春:《静寄轩杂录·祭庶妣程太安人百岁实寿文》(钞稿本),成书于咸丰年间。王振忠教授藏。
    2 民国《婺源县志》卷十二《兵戎二·战守·论曰》,第260页。
    3 详见《宗谱》各卷、当代俞日霁(1937—,37世孙)等续修《西冲俞氏本仪公支谱》、当代俞昌泰续修《西冲俞氏正和堂支谱》。
    4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定轩公传》,第36页。
    1 唐力行:《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载《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俞锐,第187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俞辅唐,第176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俞星焕,第30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俞星灿,第165页
    1 俞昌泰:《西冲俞氏正和堂家谱》,不分卷,上海2005年6月编印。
    2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思莽公传》第5页。
    3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三《寿文·进三宗台先生七十寿序》,第6页。
    4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定轩公传》,第36页。
    5 《西冲俞氏宗谱》卷二《道光甲申续修原序》。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四《希洗公房世系·(33世)俊金》,第111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七《希滃公房文诚公支·(37世)崇枢》,第7页。
    3 (清)项茂桷、项茂棋等:《汝南项氏续修宗谱·汝南项氏宗谱凡例》,不分卷,康熙庚寅年(1710年)刻本,全4册,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
    4 《西冲俞氏宗谱》卷七《希滃公房文诚公支世系·(34世)本树》,第6页。
    5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朝章公传》,第27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朝章公德配程太孺人七十寿序》,第16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朝章公传》,第27页。
    3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岳父雨滋公及岳母程孺人合传》,第25页。
    4 《西冲俞氏宗谱》卷三《节孝图·本其公德配》,第2页。
    5 《西冲俞氏宗潜》卷十四《传文·光治公暨德配胡恭人合传》,补入第3页。
    6 (清)袁枚:《子不语》卷十三《江秀才寄话》,载《袁枚全集》第四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第257页。
    1 (清)夏炘:《景紫堂文集》卷七《讲约余书》,第349页。
    2 (清)詹元相:《畏斋日记》,第194页。
    3 (美)安·沃特纳:《烟火接续——明清的收继与亲族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1页。
    4 (美)安·沃特纳:《烟火接续——明清的收继与亲族关系》,第84页。
    5 《西冲俞氏宗谱》卷二《民国丙寅新增凡例》。
    1 关于徽州宗族异姓承继问题及其反映的宗法关系逐步瓦解的过程,详见栾成显《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一文,载《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 《西冲俞氏宗谱》卷二《赵文元序》。
    2 《西冲俞氏宗谱》卷二《民国丙寅新增凡例》。
    3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末《丙寅记事引》。
    4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末《丙寅修谱通公合墨》。
    1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末《丙寅修谱通公合墨》。
    2 冯尔康:《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第29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版。
    3 (民国)俞仁衡《先考海仙公行状》,载《西冲敦伦堂俞氏本仪公支谱》,第86页。
    4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雪斋公传》,第68页。
    5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小章公传》,第86页。
    6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小章公传》,第86页。
    7 (民国)俞仁衡:《先考海仙公行状》,载俞日霁等纂修《西冲敦伦堂俞氏本仪公支谱》,第84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三《像赞·清国学生鹤田公德配王太孺人六旬晋九寿序》,第41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末《俞崇瀜跋》。
    3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末《俞崇瀜跋》。
    1 《西冲俞氏宗谱》卷二《道光甲申续修原序》。
    2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末《甲申岁修谱合同》。
    1 《西冲俞氏宗谱》卷二《同治乙丑续修原序》。
    2 《西冲俞氏宗谱》卷二《乾隆辛亥辑修原序》。
    3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末《乾隆辛亥岁孟春月辑修宗谱名籍并引》。
    1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末《甲申岁续修支谱捐输芳名》,《宗谱》卷之末《同治乙丑岁孟秋月续修宗谱名籍》,《宗谱》卷之末《乙丑岁续修宗谱捐输芳名》,《宗谱》卷之末《民国丙寅修谱名籍》。
    2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末《丙寅记事引》。
    3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末《俞崇瀜跋》。
    4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泽敷公德配汪孺人七十寿序》第12页。
    5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六《像赞·济人公像赞》。第30页。
    6 《西冲俞氏宗谱》卷六《希治公房文云公支世系·(第34世)本檊》,第27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济人公传》,第45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寄云公传》,第76页。
    3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崇业公德配事略》第90页。
    4 《西冲俞氏宗谱》卷六《希治公房文云公支世系·(第38世)仁昌》,第27页。
    5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寄云公传》,第76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末《廷仕公祀田记》。
    2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光珊公淑配徐孺人事略》,第54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四《希学公房世系·批注》,第38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末《道光甲申岁春二月续修宗谱事宜》。
    3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末《修谱告文》。
    4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末《谱成祭文》。
    1 (清)程蓉照等:《韩溪程氏梅山支谱》附卷《纂修总录》,宣统己酉年(1909)木活字本,全15册,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
    2 《韩溪程氏梅山支谱》附卷《庚午纂修总录》。
    3 《韩溪程氏梅山支谱》附卷《己酉纂修总录》。
    4 《西冲俞氏宗谱》卷之末《赈孤疏稿》。
    1 《韩溪程氏梅山支谱》附卷《纂修总录》。
    1 (美)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第85—93页。
    2 (美)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第90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二《叙伦堂记》。
    2 《西冲俞氏宗谱》卷二《敦伦堂记》。
    1 (清)汪炳章等:《磻溪汪氏家谱》卷末《杂记》,同治甲子年(1864)中和堂木活字本,全五册,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此处祠堂所指乃对坞汪氏宗祠——中和堂。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瑞堂公传》,第37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遇文公传》,第34页。
    1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第40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第104页。
    3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1—3页。
    4 张仲礼:《中国绅士》,第4页。
    1 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载氏著《明清史论集》,第70—8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2 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载氏著《明清史论集》,第76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四1人物11义行7·俞友仁,第17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四1人物11义行7·俞延,第18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四7人物12质行8·俞任,第164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俞星采,第30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俞仁。第734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6建置3学校·开文书院,第134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胡维翰,第749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俞奎焱,第176页。
    6 徽商研究最为注重的一点是徽商网络的构建,而这种构建主要来自于区域社会的人际关系资源,进而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关于社会关系网络,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个人利用社会网络争取社会资源、以获得社会地位,西方社会学者科尔曼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可以通过理性选择而建立社会关系,人是关系网络的中心。详见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第118页。社会关系网络学派的一个重要成就是“社会资本”概念的发明。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在历史学中尚缺乏同社会学、经济学的对话,目强社会学界、经济学界已经利用“社会资本”解决了很多当代中国的企业组织、企业结构等问题,比如家族企业等。而布尔迪厄则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或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这些资本也许会通过运用一个共同的名字(如家族的、班级的、部落的,等等)而在社会中得以体制化并得到保障。”详见(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第202页。
    1 李亦园:《中国文化中小传统的再认识》,载《现代与传统》(第八辑),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
    1 这种情况,与清代以来泉州黄氏郊商在台湾鹿港的经营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详见陈支平《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一文,载《中国经济史》2004年第2期。
    2 《西冲俞氏宗谱》卷四《世系·(第32世)士荣》,第77页。
    3 《西冲俞氏宗谱》卷八《希滃公房文誴公支世系·本伟》,第136页。
    4 《西冲俞氏宗谱》卷八《希滃公房文誴公支世系·本侯》,第51页。
    5 《西冲俞氏宗谱》卷八《希滃公房文誴公支世系·光纬》,第61页。
    6 《西冲俞氏宗谱》卷八《希滃公房文誴公支世系·光延》,第1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八《希滃公房文誴公支世系·光缙》,第59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八《希滃公房文誴公支世系·本儒》,第157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59人物17节孝9·孙洪玕妻俞氏,第487页码。
    4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公友公传》,第4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孙有燨,第9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19选举12·封赠·孙有燨,第373页;民国《婺源县志》卷19选举12·封赠·孙应淇、孙大栋,第369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17选举5·监选·孙洪珊,第346页。
    8 民国《婺源县志》卷32人物7·孝友6·孙洪瑞,第590页。
    9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占文公传》,第33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八《希滃公房文誴公支世系·本伟》,第136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5·俞本逸,第729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孙运中,第736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十五选举1·科第·孙春洋,第310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5人物8文苑2·孙春洋,第626页。
    4 《西冲俞氏宗谱》卷四《世系图·俊禔》,第69页。
    5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岳父雨滋公及岳母程孺人合传》,第25页。
    6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节斋公暨元配王太君合志》,第19页。
    7 (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131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藻塘公传》,第72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云圃公传》,第70页。
    3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雨庵公传》,第74—76页。
    4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小耕公传》,第87页。
    5 (清)戴骆:《西冲后八景诗·古桂飘香》,载《西冲俞氏宗谱》卷二,第6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鹤田公行状》,第83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小章公传》,第86页。
    3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石和公传》,第67页。
    4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三《寿文·尧城公配程安人寿序》,第20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3·施用悦,第540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4·施道合,第548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23人物4学林·施彰,第428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4·施德栾,第550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1人物7孝友5·施应谦,第562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9人物12·隐逸·施衡,第229页。
    2 即便时代发展到今天,侨寓上海的婺源人仍在2005年1月成立了旅沪同乡会,这些婺源籍上海人之间,也存在较多的交往,详见2005年1月婺源上海旅沪同乡会编印《婺源同乡会通讯》及笔者对婺源籍上海人的访谈。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程世杰,第711页。
    4 《韩溪程氏梅山支谱》卷九《谱图·盘谷房思聪支·(第59世)美绩》,第108页。
    5 详见《韩溪程氏梅山支谱》卷九《谱图》。
    1 民国《婺源县志》卷63人物17·才嫒·金氏女,第591页。
    2 费孝通:《江村经济》,载氏著《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第200页,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钱会的目的多为解决农村实际的经济需要而合成,主要是婚姻、经商等大项日常开支。比如北乡裔村的汪荷恩,因“勇为义”,即曾“集会劝堂叔完娶”,其结果自然是“今已生孙”,看来是确实解决了一部分乡民人生大事的需要,详见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汪荷恩。
    3 民国《婺源县志》卷60人物17节孝10·程标妻俞氏,第494页。
    1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第15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八《希滃公房文誴公支世系·(37世)·崇烜》,第136页。
    2 张杰:《清代科举世家与地方政务——以婺源县程允中家族为例》,载《辽宁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 民国《婺源县志》卷十六选举4·贡职·程钟麟,第337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十六选举四·贡职·程履丰,第331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俞仁,第734页。
    6 (清)董桂敷:《京师婺源新建会馆记》,载民国《婺源县志》卷67艺文4序记4,第698页。根据《婺源县志·选举》部分的资料,李水部即名臣李承端,婺源北乡甲椿人,乾隆五十二年进士,历官工部都水屯田两司主事升都水司员外郎,制造库郎中,木仓监督宝源局监督并记名御史。汪侍御即汪桂,婺源城南人,嘉庆四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会典馆纂修、户部贵州司员外郎、江西道监察御史。董桂敷,婺源城东人,嘉庆十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教习庶吉士。
    1 朱良志:《石涛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石涛研究》为大部头著作,详考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生平及其艺术,全书共分五编,第三编题名为《交游丛考》,其中第16章《石涛与歙县梅庄吴氏交谊考》、第18章《石涛与丰南吴氏交谊考》、第19章《石涛与歙县岑山渡程氏交谊考》、第20章《石涛与徽商交游丛考》等几个章节利用族谱、地方志及各种文集等文献资料,详考石涛在徽州的创造活动及其交游,指出徽商和徽州艺术人群对石涛的创造生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唐力行《从杭州的徽商看商人组织向血缘化的回归》,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王振忠《从祖籍地到新的社会圈》,载《原学》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朱万曙《明代徽州的民间诗人》,载《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臼井佐知子《徽商及其网络》,载《安徽史学》1991年第4期;涩谷裕子《清代徽州农村社会生员》,载《史学》1995年64卷第3—4期;权仁溶《清初徽州一个生员的乡村生活》,载《徽学》第二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因诸多论著对徽州人群交际之考察虽不详尽、却也有所涉及,不详举证。
    2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载《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3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6月第一版,第57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仰高公传》,第80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梅先公传》,第91页。
    2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仰高公传》,第80页。
    3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梅先公传》,第91页。
    4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鹤田公传》,第82页。
    1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四《传文·鹤田公行状》,第83页。
    2 (民国)俞仁衡:《先考海仙公行状》,载《西冲敦伦堂俞氏本仪公支谱》。
    3 《西冲俞氏宗谱》卷十三《寿文·清授登仕佐郎海仙宗老先生六秩寿序》,第41—43页。
    1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一卷,群言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115页。
    1 (清)夏炘:《景紫堂文集》卷13《江济川家传》,页18上。
    2 (清)董钟琪、汪延璋:《婺源乡土志》第六章《婺源风俗》,第七十三课《风俗举要》续前二。
    3 (清)董钟琪、汪延璋:《婺源乡土志》第六章《婺源风俗》,第七十八课《风俗举要》续前七。
    1 参见本文第一章图1—2《清代婺源县疆域山川乡都总图》。
    1 张善余:《人口地理学》第九章《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第371—374页。
    2 参见民国《婺源县志》卷一《疆域图》,以及本文第一章关于婺源交通路线的考察。
    1 目前发表者,仅见杨春雷《试论明清徽州市镇与社会转型一兼与江浙市镇比较》(载《安徽史学》1996年第4期),梅立乔《明清徽州城镇初探》(安徽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3年5月),以及唐力行、申浩《差异与互动:明清时期苏州与徽州的市镇》(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等数篇论文。
    2 《官源洪氏总谱》卷之末《晓秋口埠市》(版心刻:墩厚派埠市),清钞本。
    1 李絜非:《婺源风土志》第三节《县城及市镇》,第64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三《疆域四·坊都》,第92页。
    1 乾隆丁未(1787)《婺源县志》卷三《疆域四·坊都》,第278—279页;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坊都》一仍其旧。
    2 民国《婺源县志》卷三《疆域四·坊都》,第93页。
    1 民国《婺源县志》第107页卷45人物12质行5·程兆樑:“程兆樑,字建遐,城北人。七岁失恃,事父益谨。比长,贸易获丰裕,即为先世卜宅兆。季弟居火,为更新之。抚侄如子,婚教成立。尝念程氏迁蚺城后,未建家祠,祀典久缺,慨然以家塾输作祠基,正欲谋及堂构,适遇疾,赍志以殁。子六人,克成之。长士传,贡生,余俱国学生。孙辈多列庠序。”
    2 乾隆五十二年《婺源县志》卷九《建置五·宫室·民堂》,第643—644页。民国《婺源县志》收录的在城民居,与乾隆五十二年县志收录的县城民居数量、名称,完全一样。
    1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一·科第,第296页。明清婺城程氏一族,考中举人者共20人,其中进士7人。张杰《清代科举家族》一书,认为“婺源县程允中家族,是在清代新兴起的一个家族。”笔者认为,将城西程氏断定为清代新兴起的科举家族,实为缺乏考察明代城西程氏在科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遽下结论。
    2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297—313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4人物8文苑1·程荣,第611页。
    2 《程元恺硃卷》,载《清代硃卷集成》第65册,第159—171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程之吉,第678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3人物12质行2·程克鑑,第64页。
    5 《清史列传》卷八十《耿精忠》。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3人物12质行2·程榜,第71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23人物4学林·程寅,第422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29人物7孝友2·程应鸿,第525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2·程宇,第688页。
    5 程氏世系简表系根据《程达璋硃卷》、《程允中硃卷》以及《程元恺硃卷》,结合县志人物传记的相关资料,综合绘制。
    1 民国《婺源县志》卷29人物7孝友2·程应鹏,第525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4人物12质行4·程应鶛,第87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3·程文达,第538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3·程文远,第540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2人物7孝友6·程蕙春,第583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3人物12质行1·程日宁,第58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4人物8文苑1·程式,第618页。
    2 《新安名族志》,后卷·董·婺源游山,第657页。笔者另注:《新安名族志》点校本将“海口”误写为“海日”。
    3 《董晋贞硃卷》。
    4 图8—1为城东董氏光裕支世系简图,根据《董晋贞朱卷》、结合《县志》各人物传记的资料,综合绘制。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3人物12质行1·董文鼎,第59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13《官师1·县职》,第263页;卷14《官师5·名宦》,第285页。
    3 但上文已经说明,董氏宗祠则建在城西泽民坊,董氏支祠建在双桂坊。城东建有承启堂,祀董文鼎,号月泉。光裕支建有支祠“董氏宗祠光裕堂,在福泽坊,同上引文。因此董氏主要聚居在城东,不过其祠堂的建设却并非仅限于城东的范围。上述引文尚且提及“善人祠,城东善人世源故居,今为祠。”由此可知,光裕—世源—支应该是董氏最为蕃盛的支脉。
    4 民国《婺源县志》卷23《人物4·学林·董起予》,第418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23人物4学林·董正台,第422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董起煜,第680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29人物7孝友2·董大田,第517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3·董大鲲,第535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4·贡职,第334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29人物7孝友2·董宏谟,第534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29人物7孝友2·董宏基,第528页。
    5 董大鹏,字扶万,号师鲁,赠朝议大夫,正台第六子。乾隆甲申授望江学博,为士子所望重,惜年不永。详见民国《婺源县志》卷23人物4·学林,第424—425页。董大鹏本人虽为学官,不过同其家乡的徽商之间,有着较多的来往,比如笔者偶然阅读到这样一段话:“(胡世闱)公美须髯,仪容伟然,待人敬和交挚,虽横逆不与校。自奉极省约,大布脱粟,怡怡自得。邑学博董师鲁先生慕公行谊,因迂道造访,停舆里之水口阁,只候请见,公素未谋面,布衣短袂往迎,举手一揖,不觉其肘之毕露者,董学博益重公,旋订交好,至今传为美谈云。”这种商人与士子之间的同乡交往关系,是徽州区域社会一项极为重要的社会资源.胡世闱(1709—1771)是婺源北乡仁村的大商人,“读书明大义,后以食指日繁,贾吴楚十余载”,详见《明经仁里胡氏支谱》卷首《传文·伊耕公传》,第11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董昌瓘,第715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5人物12质行5·董昌瑗,第98页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4·董昌莹,第552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1人物7孝友5·董惟勤,第563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董开文,第717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3·董兆熊,第538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董邦超,第736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4·董朝伟,第554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1人物7孝友5·董兆凤,第557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4·董邦直,第553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董兆谦,第717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董炼金,第309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4人物8文苑1·董錬金,第618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桂山、桂洲,第309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16选举4·贡职·(附贡)董桂庄,第336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309—310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309—313页。
    1 详见《董晋贞朱卷》。
    2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4·贡职·宣统年,第331页。原文为:“董钟琪,字吉符,己酉拔贡,江西直州判。”己酉之后的庚戌年,婺源县尚有4人考取拔贡生,这两年中考取的10名拔贡生也就当之无愧的成为婺源的末代科举中人。
    3 傅宏镇:《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歙休婺三县茶业同业公会职员一览表(民二十二年)》,第43页。
    4 此说据光绪《双杉王氏宗谱》(震房谱)。而民国《双杉王氏支谱》(雷房谱)却云“瑜字子琏,又名翰,字信之。”
    5 而据《新安名族志》前卷《王·婺源·城北》的记载,王氏“在邑北泽民坊。出武口派,七世曰浚明,由武溪迁水东,至十八世曰宗礼,出续双杉子原,后居城北。”未悉《名族志》所载与《双杉王氏宗谱》出入何在。
    1 《双杉王氏支谱》卷十六《理祠总册》。
    1 对此次婺源胡氏二派争祀纠纷始末,笔者另撰有专文讨论。
    2 《新安名族志》,前卷·胡·婺源·城东,第306页。
    1 《新安名族志》,前卷·胡·婺源·登瀛坊,第307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胡式如,第37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胡兆蓉,第190页。
    4 《新安名族志》,前卷·胡·婺源·东溪,第308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5人物12质行5·胡文櫆,第109页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5·胡光裕,第725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3·胡光辉,第545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1人物11义行7·胡谦,第12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胡谦,第180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胡嘉禄,第34页。
    6 《陶甓公牍·婺源民情之习惯》,第592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4·胡天壁,第719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19选举12·封赠·胡诚、胡天璧、胡玉麟,第374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胡正鸿,第741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32人物7孝友6·胡琳,第586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16选举4贡职·胡得锦,第338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胡瑛,第34页。
    2 《徽宁思恭堂征信录·乐输银洋》,第70页。
    3 《上海市木材商业同业公会1950年会员名册》,1950年,上海市档案馆藏,卷宗号:S145-4-4。
    4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301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胡正道、王国昌,第303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313页。
    1 《新安名族志》,前卷·俞·歙县,第133页。
    2 《新安名族志》,前卷·俞·婺源·陀川,第142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297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303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309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310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311页。
    8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313页。
    9 民国《婺源县志》卷45人物12质行5·俞文榜,第107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4人物8文苑1·俞有廉,第621页。
    2 《俞炳煇朱卷》,第82—83页。
    3 虹井位于婺源县城南门朱裹故居“文公阙里”左侧,并掘于唐代,呈六边形,对径1米,深约5米。1097年,朱熹父韦斋生时,井中气吐如虹;1130年朱熹生时,井中紫气如云。故立“虹井”巨碑,下刻朱松(字韦斋)井铭:“道寓期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明正统间,知县陈斌建有“虹井亭”。现井、亭已废,仅存遗址。明代汪伟题虹井诗曰:“韦斋当日浚源深,一旦虹光出井阴。道学上传沫泅远,余波于载淑人心。”
    1 《新安名族志》,后卷·朱·婺源阙里,第442—443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20人物1·朱子世家·赞曰,第392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20人物1·朱子世家,第384—385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68·艺文4·序记5·大鄣山说按》,第724—725页。关于乾隆三年婺源保龙斗争一事,因涉及县龙学龙,因此由朱子后裔出面,亦极具象征意义。乾隆间著名学者江永在《大鄣山说》一文最后,将朱世润等人为保护县龙的呈文收录在其文中,由此可见朱氏对于婺邑的重要地位。其呈全文如下:“翰林院五经博士朱世润等呈为学脉县龙泉源要地,公吁详禁,恩全义输事。泰岱钟灵,孔子万世师表,鄣山毓秀。文公百世经师,旨既同褒,山宜并重,事关文运,理合公陈。婺邑处万山之中,鄣山为诸山之祖,徽饶界址,吴楚源头,谷多龙井,永藉灌田。学富县治来龙,朱子祖墓正脉,志书首卷图注全详,惟乔惟林,勿剪勿伐。山近余姓族税,系余姓供世多名贤,古来封禁,总计山税一十九亩,该生员余志言、余有为等,各有税业,因不忘继述,自行呈请,前府宪郑、杨,前县主吴、郭叠加示禁,邑人德之,同学嘉焉。乾隆三年。陡有泾民张某某等倚余族业户某等私摒微税,聚众深山,强砍烧炭,残脉枯泉,旱灾叠警,志言等呈郭主勘逐,犹愿将山税该股分业立契输公,而监生余文魁又愿捐买,私摒股分输公全业,实为义举嘉谋,讵炭夫射利健刁,指官拆为烧篷,讳官驱为强抢,诬控臬宪,再行放火烧山,抢掠山民致通详各宪,批送府审,生等旧十一月初十,以山川灵秀等事,亲呈府宪,蒙批“俟控案审结详请勒石永遵可也。”兹送天案审详,而炭夫不遵审结,公然三五登山,明系藐婺主、残婺山、伤婺民、辱婺士,切思学脉县龙泉源要地,斯文其保,民命攸关,山既输公,禁应公举,古今原禁有图有志,府县历禁,有示有碑,幸际宪大宗师申降,衡山之灵驾辉虹井之色,公吁恩准入详,勒石永禁,则鄣山何幸。以张公而兼名,今沐宪恩而棠荫,士民交祝,山川永宁。上呈。”
    2 民国《婺源县志》卷23人物4·学林·朱世润,第428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5人物12质行5·朱廷望,第109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4·朱起钦,第550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8人物12质行9·朱光烓,第190页。
    2 《郑振声硃卷》,载《清代硃卷集成》第47册第425页。
    3 乾隆五十二年《婺源县志》卷一·疆域一·图考·坊市图,第141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7·建置5·宫室·祠堂·郑氏宗祠。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2·郑可衿,第688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34人物8·文苑1·郑芬,第616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40人物11义行6·郑日临,第755页。
    8 民国《婺源县志》卷62人物17·节烈2·郑由城妻程氏,第564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2人物7孝友6·郑大樟,第573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4人物12质行4·郑桢文,第85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70杂志1·人瑞·接驾老人,第775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306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307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312、313页。
    7 《新安名族志》,前卷·汪·婺源·集贤坊,第229页。
    8 《新安名族志》,前卷·汪·婺源·西门,第228页。
    9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汪大中,第672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6人物9·黉彦·汪毓荪,第663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4·汪德聪,第548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汪如炜,第150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7人物12质行8·汪德申,第146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汪桂,第308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汪立中,第311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汪之鼎,第312页。
    8 民国《婺源县志》卷30人物7孝友4·汪沛,第546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36人物9·黉彦·汪之谦,第662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汪光远,第309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38人物11义行3·金万祜,第701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46人物12质行7·金长泰,第132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金一凤,第684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29人物7孝友2·石振文,第532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31人物7孝友5·石滨贡,第564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2人物11义行8·石成珪,第48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9人物11义行5·石光辅,第728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石台,第311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51人物17·节孝1·韩应泰妻余氏,第269页。
    5 民国《婺源县志》卷44人物12质行4·韩名焕,第86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45人物12质行5·韩元枢,第103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298、299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2人物7孝友6·陈从渭,第582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45人物12质行5·陈肇贞,第108页。
    4 民国《婺源县志》卷53人物17列女4节孝3·陈星垣妻程氏,第332页。
    5 《新安名族志》,前卷·张·婺源·甲路、游汀、邑中,第338、339、342页。
    6 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11义行1·张萌,第672页。
    7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302页。
    1 民国《婺源县志》卷15选举1·科第,第298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45人物12质行6·曹有年,第113页。
    3 民国《婺源县志》卷27人物6·忠节三·附寄居殉难民人,第499页。
    4 《婺源地理教科书》第八十三课《交通之客民》。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4人物12质行4·郑达文,第86页。
    2 《陶甓公牍·婺源民情之习惯·交际间之状况》,第595页。
    1 档案资料:《婺源县税务局“行住商登记稽征清册卷”》,1946年9月,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8—18—22。
    1 据《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附表《皖浙新安江流域重要各县之茶号调查表(民国二十二年)》,经理人黄少川在黄家开设有“公和盛”茶号,年产箱额为208箱。见该书第59页。
    1 《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卷一《记载·清华景物汇录·水》。
    2 《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卷一《记载·清华景物汇录·八景》
    3 《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卷一《记载·清华景物汇录·山》。
    1 《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卷一《记载·清华景物汇录·四坊》。
    2 《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卷一《记载·清华景物汇录·九井》。
    1 《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卷一《记载·清华景物汇录·十三巷》。
    1 民国《婺源县志》卷45人物12质行5·胡德梅,第98页。
    2 李絮非:《婺源风土志》第三节《县城及市镇》,载《学风》第3卷第9期,第64页,安庆1933年11月15日。
    1 金协华:《民国时期的婺源县商会概况》,载政协婺源县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婺源县文史资料》第三辑,1985年编印。
    2 东亚同文会调查编纂部:《新编支那年鉴》,《商会各省别一览表》(民国九年现在),(东京)东亚同文会调查编纂部昭和2年(1927)2月25日编印,第748页。
    3 金协华:《民国时期的婺源县商会概况》。
    1 《婺源县地名志》,中云概况,第139页。
    1 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70《杂志一·人瑞·科第蝉联(庚申新纂)》,第774页。
    2 《新安名族志》,后卷·吴·婺源·赋春、中云,第408、409页。
    3 康熙《婺源县志》卷四·疆域·地产·货之属·雨伞,第401页。
    4 据《婺源县地名志》第166页《补白·甲路雨伞》的记载:伞以木头作伞顶葫芦,紫竹或苦竹作伞柄;把毛竹劈成细条,另配骨撑以发索穿连组成伞骨;用柿树油粘皮纸于伞面,皮纸上抹以桐油,制成精巧的雨伞。艺人在伞面上还精心勾画出栩栩如生的花鸟、姿态优美的仕女、山明水秀的风景等图案,使雨伞不仅成为美观大方、晴雨相宜、经久耐用的生活用品,而且为很有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品种有色彩艳丽的花伞、朴素大方的黑油伞、色泽光亮的透明伞等多种。民国三十二年,全县产伞25.2万多把,其中外销达17.6万余把。尤以“甲路雨伞”扬名国内外,先后在1936年的粤湘鄂赣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1943年江西省农工产品展览会上展出,还曾被选入国际产品博览会,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5 《婺源地理教科书》第七十八课《植物之制造》。
    1 民国《婺源县志》卷七《建置五·宫室·阁》(第164页)中记载,在甲道西市有振秀阁,因此可知甲道的市场分为东西两市。
    2 王家范:《特型化的市场与商人阶层》,载氏著《中国历史通论》,第248页。
    1 江湾雪梨因产地江湾而得名。据中国土产公司1951年7月编印的内部参考资料《中国土产综览》中的《皖南》部分记载,详细记载了食品类中雪梨的产地、产量等一般情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11·食货5·物产·果之属·第225页:金豆,橘小如弹丸、黄如金者曰金橘;小如豆者曰金豆,金豆惟婺源有之,用糖制之,为佳果。
    3 关于香菇,据中国土产公司1951年7月编印的内部参考资料《中国土产综览》中的《皖南》部分记载,详细记载了食品类中香菇的产地、产量,品质、用途,销地、销量、价格变化等情况。
    4 《婺源地理教科书》第七十五课《本境之植物类》。
    5 《婺源风土志》,第59页。
    6 《婺源地理教科书》第七十八课《植物之制造》。
    7 《陶甓公牍·婺源民情之习惯·制造之品类》,第594页。
    8 《婺源风土志》,第59—60页。关于古代造纸的方法,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刊行于1637年的《天工开物》第十三章《杀青》对于绵纸、皮纸、竹纸等纸类的制法,也有非常详尽的描述。清初学者朱彝尊、查慎行二人结伴从浙江出发,经江西入福建,途经衢州常山、广信铅山、建宁崇安等盛产竹纸的府县,将观察到的造纸实况写成两首联句诗,即《水碓联句四十韵》和《观造竹纸联句五十韵》(载朱彝尊《曝书亭集》卷
    1 除了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较为丰富之外,历史上持续记载物价波动的资料数据极少,因此《畏斋日记》 对于研究一个乡村在数年间的物价情况,具有极高的价值。笔者目前仅见有《李熙奏折》(中华书局1976年5月第一版)等资料中具有这些翔实的记载,而《李熙奏折》也是反映康熙下半叶江南尤其是苏州的物价情况,因此颇可与《畏斋日记》相印证,比如在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五年之间,苏州一带的米价一般保持在每石一两上下,这与婺源乡村谷每石六七分相差无几。关于中国历代物价的研究,可参见谭文熙《中国物价史》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关于清代物价的研究,详见岸本美绪《清代中国物価経済变动》,东京研文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1 《畏斋日记》,第200页。
    2 《畏斋日记》,第190页。
    3 《畏斋日记》,第200页。
    4 《畏斋日记》,第204页。
    5 《畏斋日记》,第199页。
    6 《畏斋日记》,第206页。
    7 《畏斋日记》,第190页。
    1 《畏斋日记》,第198页。
    2 《畏斋日记》,第190页。
    3 《畏斋日记》,第195页。
    4 《畏斋日记》,第196页。
    5 《畏斋日记》,第208页。
    6 《畏斋日发》,第197页。
    7 《畏斋日记》,第200页。
    8 《畏斋日记》,第202页。
    1 《畏斋日记》,第194页。
    2 《畏斋日记》,第196页。
    3 《畏斋日记》,第188页。
    4 《畏斋日记》,第189页。
    5 《畏斋日记》,第188页。
    6 《畏斋日记》,第196页。
    7 《畏斋日记》,第204页。
    1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第3—4页。
    1 全国出进口贸易会议湖南代表团:《湖南各类出口土产概况》,莲子、夏布等,长沙植物油输出业同业公会1950年印,第54、60页。中国土产公司计划处:《中国各地土产》第三辑,藕、湘莲,十月出版社1952年8月第一版,第48、50页。中国名土特产编写组:《中国名土特产》,湘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第一版,第154页。
    1 (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婺源民情之习惯·婺源风俗之习惯·服饰》,第596页。
    2 民国《婺源县志》卷31人物7孝友5·俞观橙,第561页。
    1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一卷,群言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页。
    (宋)罗愿纂修《新安志》,“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明)弘治《徽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1年版。
    (明)冯炫、汪思等纂修《婺源县志》,嘉靖18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刘光宿、詹养沉等纂修《婺源县志》,康熙8年刊本,12卷,北京图书馆藏。
    (清)蒋灿等纂修《婺源县志》,康熙33年(1694)刻本,12卷,“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清)俞云耕等纂修《婺源县志》,乾隆19年(1754年)刻本,39卷24册,“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清)彭家桂等纂修《婺源县志》,乾隆52年(1787年)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清)赵汝为等纂修《婺源县志》,嘉庆12年(1807年)刻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
    (清)黄应昀等纂修《婺源县志》,道光5年(1826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清)吴鄂等纂修《婺源县志》,光绪8年(1882年)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
    (清)董吉符著《婺源乡土志》,光绪34年刻本,“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
    (清)董万墨等著《婺源地理教科书》,婺源:婺邑畅记公司光绪丙午年(1906)初版、光绪戊申年(1908)再版。
    (民国)李絮非著《婺源风土志》,载《学风》第3卷第9期,安庆:1933年11月15日。
    (民国)江峰青等纂修《婺源县志》,民国14年(1925年)刻本,70卷,“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第27—28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清)马步蟾等纂修《道光徽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第 48—50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清、民国)《丰南志》、《沙溪集略》、《橙阳散志》、《岩镇志草》、《西干志》、《休宁孚潭志》、《善和乡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第17-18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清)蒋啓勲、赵佑宸、汪士铎纂《同治续纂江宁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清)汪永安纂辑《紫堤小志》,何建木整理点校,康熙年间钞稿本,“上海乡镇旧志丛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清)《乍浦县志》,道光23年(1843年)补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0册,上海书店1992年版。
    (民国)李楚石纂《齐溪小志》,1926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8册,上海:上海书店1992年版。
    叶义银主编《婺源县志》,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
    婺源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江西省婺源县地名志》,婺源:婺源县地名委员会1985年编印。
    (明)戴廷明、程尚宽等撰《新安名族志》,朱碗曙等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版。
    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全420册,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版。
    国家档案局二处等编《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王鹤鸣主编《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武口王氏统宗世谱》,明天启3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馆藏号:910998。
    《武口王氏统宗世谱》,明刻本,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911928。
    《新安太原王氏宗谱》,清康熙30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914952—54。
    《武口王氏统宗世谱》,清钞本,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914973。
    《新安武口王氏总谱》,清乾隆刻本,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914968—72。
    《武口王氏全源山头派支谱》,清道光5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馆藏号:徐汇。
    《新安武口派梅田王氏支谱》,清光绪10年敦义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913724—29。
    《婺南云川王氏世谱》,清乾隆21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921211—14。
    《槐溪王氏支谱》,清咸丰6年刻本,917704。
    《龙池王氏续修宗谱》,清道光26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913777—81。
    《双杉王氏宗谱》,清光绪19年孝睦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903006 —16。
    《双杉王氏支谱》,民国丙戌年(民国三十五年)孝睦堂木活字本,《中华族谱集成》“王氏谱卷”第18册,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版。
    《婺源茶院朱氏宗谱》,明崇祯四年(1631)刻本,上海图书馆谱牒部911012-27。
    《桐川朱氏宗谱》,清乾隆29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903130—39。
    《桐川朱氏家谱》,清彝叙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谱牒部藏,917551—53。
    《桐川罗浮朱氏支谱》,清同治11年葆和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13640。
    《朱氏正宗谱》,清乾隆34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920352—67。
    《萧江家乘》,清道光30年敦伦堂刻本,上海图书馆藏,926400—11。
    《萧江全谱》,明万历39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926396—99。
    《萧江复七公支谱》,清乾隆37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11626—27。
    《兰陵萧氏二书》,清乾隆18年永思堂刻本,上海图书馆藏,510227。
    《环溪吴氏家谱》,清光绪29年宝诰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17818—21。
    《余氏统谱》,明隆庆2年婺北川东会馆刻本,上海图书馆藏,914957。
    《汪氏湖山墓祠纪》,道光27年德基堂刻本上海图书馆藏,南510202。
    《回岭汪氏宗谱》,(明)汪都宪纂修,清钞本,上海图书馆藏920689。
    《汪氏谱传》,清钞本,上海图书馆藏,JP537。
    《硒溪汪氏家谱》,清同治3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17537—41。
    《汪氏世乘录》,明刻本,上海图书馆藏,911929。
    《婺源查氏族谱》,清光绪18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26102—41。
    《星源西冲俞氏宗谱》,民国庚寅年(1926)木活字本,西冲俞氏39世孙俞昌泰先生(1933—)藏。
    《西冲敦伦堂俞氏本仪公支谱》,西冲俞氏39世孙俞日霁纂修,婺源:2003年11月打印本。
    《西冲俞氏正和堂家谱》,西冲俞氏39世孙俞昌泰纂修,上海:2005年6月打印本。
    《龙溪俞氏家谱》,清乾隆47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21119—22。
    《鹄溪俞氏棣蕚谱》,清乾隆50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17475—77。
    《泗水俞氏干同公支谱》,民国11年思本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长471282—89。
    《敦煌郡洪氏家谱》,清乾隆47年新田和顺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17455—58。
    《重修洪氏统宗谱》,明末刻本,上海图书馆藏,911102—03。
    《洪氏统宗谱》,明末刻本,上海图书馆藏,3313。
    《官源洪氏总谱》,清钞本,上海图书馆藏,915045—46。
    《洪氏族谱》,清钞本,上海图书馆藏,911616。
    《星源张氏世谱》,清钞本,上海图书馆藏,915037—38。
    《星源严田李氏家谱》,清乾隆47年(1782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馆藏号:长267375—84。
    《汝南项氏宗谱》,清康熙49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911968—71。
    《溪源程氏本宗续谱》,明嘉靖12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911067。
    《婺源韩溪程氏梅山支谱》,清宣统元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03437—51。
    《尤溪程氏支谱》,清咸丰4年世德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03452—55。
    《婺西香山程氏文信公新修支谱》,清道光10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03456—61。
    《济溪游氏宗谱》,清乾隆33年叙伦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JP640。
    《庆源詹氏宗谱》,清乾隆50年停叙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14767—77。
    《庆源詹氏宗谱》,民国38年詹福堂钞本,上海图书馆藏,JP464。
    《鸿溪詹氏宗谱》,光绪5年刻本,私人收藏。
    《婺源桃溪潘氏族谱》,明崇祯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911892。
    《象山明经胡氏支谱》,清光绪13年刻本,汪村胡氏35世孙胡树开先生(1930—)藏。
    《考川明经胡氏宗谱》,清道光9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26210—48。
    《明经胡氏续修宗谱》,明嘉靖23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911895—97。
    《明经胡氏宗谱》,清康熙59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14940—46。
    《仁里明经胡氏支谱》,清道光4年悖叙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15368—71。
    《仁里明经胡氏支谱》,清同治8年悖叙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03181—184。
    《清华胡氏宗谱》,民国6年勋贤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22909—34。
    《清华胡氏统会族谱》,明嘉靖29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911125。
    《清华胡氏统会族谱》,清钞明嘉靖30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911920—23。
    《清华胡氏统会族谱》,明刻本,上海图书馆藏,911974—77。
    《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民国5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21297—331。
    《续修胡氏文敏公宗谱》,清乾隆27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长471271—76。
    《清华文敏公宗谱》,清嘉庆23年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长471261—64。
    《清华胡仁德堂续修世谱》,民国6年仁德堂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903185—94。
    《嵩峡齐氏宗谱》,景德镇图书馆特藏部藏。
    《田源何氏宗谱》,景德镇图书馆特藏部藏。
    《汪波硃卷》(雍正五年丁未进士),《清代硃卷集成》第3册第125页。
    《王友瑞硃卷》(道光二十七年丁未进士),《清代硃卷集成》第15册第107页起。
    《汪正元硃卷》(同治元年壬戌进士),《清代硃卷集成》第24册第1页起。
    《余鉴硃卷》(同治七年壬辰进士),《清代硃卷集成》第29册第435页起。
    《王炳燮硃卷》(原名王炳,光绪二年丙子进士),《清代硃卷集成》第40册第67页起。
    《俞炳煇硃卷》(光绪六年庚辰进士),《清代硃卷集成》第50册第81起。
    《查荫元硃卷》(原名查元煇,光绪六年庚辰进士),《清代硃卷集成》第48册第73页起。
    《郑振声硃卷》(光绪六年庚辰进士),《清代硃卷集成》第47册第425页起。
    《江廷燮硃卷》(光绪九年癸未进士),《清代硃卷集成》第55册第25页起。
    《江峰青硃卷》(光绪十二年丙戌进士),《清代硃卷集成》第58册第11页起。
    《程元恺硃卷》(光绪十五年己丑进士),《清代硃卷集成》第65册第159页起。
    《单镇硃卷》(光绪三十年癸卯进士),《清代硃卷集成》第88册第323页起。
    《王友瑞硃卷》(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38册第135页起。
    《王炳硃卷》(同治三年甲子科并补行咸丰八年科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44册第1页起。
    《余述尹硃卷》(县志中称为余香祖,同治九年庚午1870科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50册第89页起。
    《潘江硃卷》(同治九年庚午科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56册第359页起。
    《王恩临硃卷》(同治九年庚午科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51册第237页起。
    《程允中硃卷》(同治九年庚午科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55册第1页起。
    《程达璋硃卷》(同治九年庚午科举人,县志中名程宝珂),《清代硃卷集成》第154册第37页起。
    《俞文烽硃卷》(同治九年庚午科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55册第123页起。
    《李汝梅硃卷》(同治九年庚午科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56册第257页起。
    《余殿英硃卷》(同治十二年癸酉科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57册第131页起。
    《董晋贞硃卷》(光绪元年乙亥恩科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60册第333页起。
    《余显周硃卷》(光绪二年丙子科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64册第233页起。
    《江廷燮硃卷》(光绪五年己卯科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68册第267页起。
    《黄标硃卷》(光绪五年己卯科举人)中浙江乡试,《清代硃卷集成》第269册第97页起。
    《余士俊硃卷》(光绪八岁年壬午科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71册第359页起。
    《胡荣硃卷》(光绪十一年乙酉科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72册第387页起。
    《胡宗程硃卷》(光绪十九年癸巳恩科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89册第297页起。
    《江忠振硃卷》(光绪二十年甲午举人),《清代硃卷集成》第196册第15页起。
    (宋)范成大著《骖鸾录》,载《范成大笔记六种》,“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宋)何蘧著《春渚纪闻》,“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明)王士性著《广志绎》,“元明史料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张瀚著《松窗梦语》,“元明史料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谢肇涮著《五杂俎》,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明)程敏政著《篁墩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六·别集类五,台湾:商务印书馆刊行。
    (明)澹漪子著《士商要览》,载杨正泰《天下路程图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明)李晋德撰《客商一览醒迷》,载杨正泰《天下路程图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明)黄汴辑《一统路程图记》,载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明)程春宇辑《士商类要》,载杨正泰《明代驿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2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
    (明)凌漾初著《拍案惊奇》,章培恒、王古鲁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明)凌漾初著《二刻拍案惊奇》,章培恒、王古鲁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明)朱国桢著《涌幢小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清)詹元相著《畏斋日记》,载《清史资料》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夏炘著《景紫堂文集》,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34种第一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
    (清)赵吉士辑《寄园寄所寄》,“续修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7年版。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清)金安清《水窗春呓》,“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艾衲居士著《豆棚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清)范锴原著、江浦等校释《汉口丛谈校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清)汪澍等辑《吁控拆毁婺城西关石壩案卷》,乾隆25年刻本,婺源县图书馆藏。
    (清)王凤生著《汉江纪程》,道光11年刻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清)董桂敷辑《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嘉庆十一年刻本,载赵所生、薛正兴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略》第3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清)江南春著《静寄轩见闻随笔·静寄轩杂录》,咸丰年间钞稿本,王振忠教授藏。
    (清)夏燮著《中西纪事》,“走向世界从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晚清)婺源墨商信底《詹标亭书柬》,钞本,王振忠教授藏。
    (民国)陈去病《五石脂》,“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民国)许承尧撰《歙事闲谭》,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版。
    (民国)汪伯奇辑《汪汉溪先生哀挽录》,“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7辑第165种,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清)刘汝骥著《陶甓公牍》,宣统3年(1911年)刻本,载《官箴书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版。
    (清)档案资料《屯溪公济局曹汝骥与洪廷俊等纠纷案诉讼信函》(清光绪二十九年),黄山市屯溪区档案馆藏,卷宗号87—1/1—41。
    (清民国)江峰青著《里居楹语录存》,婺源县图书馆藏。
    (清民国)游务孜著《浣香居吟草》,婺源县图书馆藏。
    (清民国)洪廷俊辑《徽属义赈征信录》,宣统二年(1910)刻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496801。
    (清)孙华梁、洪廷俊等辑《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三种),分别为光绪十五年(1889)刻本、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光绪廿七年(1901)刻本,婺源县图书馆藏。
    (清民国)徽宁思恭堂辑《徽宁思恭堂征信录》(第37刻),民国六年(1917)石印本,上海图书馆藏,索书号507721。
    (民国)《徽宁旅沪同乡会第一届报告书》,上海东南印刷局1925年版。
    (民国)婺源县回皖运动委员会辑《婺源县回皖运动特辑》,婺源县回皖运动委 员会民国35年7月编印,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26—53—14。
    (民国)《县政府建设科·改进茶技术及产量调查表卷》,档案资料(1939年1月—1942年10月),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5—4—55。
    (民国)《县政府合作室·豸峰村茶叶产销合作社卷》,档案资料(1947年),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5—10—20。
    (民国)《县政府合作室·余灶香状程肇贵茶款纠葛案》,档案资料(1939年),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5—10—97。
    (民国)《县政府教育科·各区毛茶产销状况学生一览表卷》,档案资料,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5—13—235。
    (民国)《税务局行住商登记稽征清册卷》,档案资料(1946年9月),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8—18—22。
    (民国)《县政府教育科·程绥之、程郁周互讼,茶叶改良场茶量清册》,档案资料(1939—1941年),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5—13—140。
    (民国)《婺源县政府秘书室·商业纠纷卷》,档案资料(1939—1942年)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5—7—303。
    (民国)《婺源县税务局·商业呈请开歇业案卷》,档案资料(1942年2月—1943年4月),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8—18—83。
    (民国)《婺源县司法处·村落调查表人口交通状况》,档案资料(1932年3月—1934年1月),案卷号132。
    (民国)《县政府秘书室·民众申诉等卷》,档案资料(1936—1938年),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5—7—73。
    (民国)《婺源县税务局·猪商、木材乐捐卷》,档案资料(1940—1941年),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8—18—53。
    (民国)《婺源县政府户政科·詹礼恭演戏聚赌卷》,档案资料(1945年),婺源县档案馆藏,卷宗号5—12—55。
    (民国)《婺源县联合日报》,散件若干,婺源县档案馆藏。
    (民国)《安徽实业杂志》,中华民国7—8年,上海图书馆藏。
    (民国)建设部经济调查所编《中国经济志·歙县、休宁》,南京:中华民国28年编印。
    (民国)洪素野著《皖南旅行记》,“旅行杂志丛刊”之二,上海:中国旅行社1944年印行。
    《人民日报》。
    《中央日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安徽农村调查》,北京:1952年编印。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版。
    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胡适著《四十自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谢国桢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崔莫愁编《安徽乡土谚语》,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12月版。
    欧阳发、洪纲编《安徽竹枝词》,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12月版。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彭泽益编《清代工商业碑文集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政协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景德镇文史资料》之第九辑《景德镇徽帮》,景德镇:1993年印刷。
    《合村山场禁示》,乾隆二十五年,原碑立于婺源县思口镇漳村王氏忠靖祠门首墙壁。
    《养生禁示》,乾隆二十七年,原碑立于婺源县思口镇漳村王氏忠靖祠门首墙壁。
    《水井门路禁碑》,康熙三十四年,原碑立于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吴王井井壁。
    《奉宪示禁保荫护坟碑》,嘉庆十九年,原碑卧于婺源县思口镇西冲村至仁村之间山上(大阪店源)思源亭附近路面。
    《重造庙前石塝燕嘴碑记》,乾隆二十五年,原碑立于婺源县思口镇思溪村通济桥头。
    《奉宪示禁禁匪碑》,道光十年,原碑立于婺源县思口镇思溪村通济桥头。
    《演戏申禁碑》,同治八年,原碑卧于婺源县鄣山乡里村余氏宗祠门前路基。
    《公议茶规碑》,道光四年,原碑立于婺源县清华镇洪村光裕堂外围墙上。
    《奉宪示禁赌碑》,嘉庆十九年,原碑置于婺源县龙山乡豸下村村委会内。
    (日)藤井宏著《新安商人的研究》,傅衣凌、黄焕宗译,载《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傅衣凌著《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傅衣凌著《明清农村经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版。
    傅衣凌著《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傅衣凌著《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叶显恩著《徽州与粤海论稿》,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叶显恩著《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唐力行著《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唐力行著《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唐力行著《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王振忠著《水岚村纪事:一九四九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王振忠著《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王振忠著《乡土中国·徽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王振忠著《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王振忠著《斜晖脉脉水悠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张海鹏等著《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
    周绍泉、赵华富主编《’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绍泉、赵华富主编《’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赵华富主编《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版。
    赵华富著《两驿集》,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版。
    赵华富著《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日)熊远报《清代徽州地域社会史研究:境界·集团·社会秩序》,东京:汲古書院2003年版。
    刘淼辑译《徽州社会经济史译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版。
    《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章有义著《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章有义著《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章有义著《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
    杨国桢著《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2000年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第二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编《徽学》第三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卞利著《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万曙、卞利主编《戏曲·民俗·徽文化论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万曙主编《论徽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韩秀桃著《明清徽州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周晓光、李琳琦著《徽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李琳琦著《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阎广芬著《经商与办学:近代商人教育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徽州文化研究》(第二辑),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刘尚恒著《徽州刻书与藏书》,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
    龚恺著《中国古村落·豸峰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东南大学建筑系、婺源博物馆编著《徽州古建筑丛书——晓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东南大学建筑系、婺源博物馆编著《徽州古建筑丛书——豸峰》,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秋香著《中国村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陈五元编《婺源历代作者著作综录》,婺源:婺源县图书馆1997年编印。
    周绍良著《清墨谈丛》,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版。
    周绍良著《蓄墨小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周绍良著《清代名墨谈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穆孝天、李明回《中国安徽文房四宝》,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
    尹润生《墨林史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版。
    胡武林著《徽州茶经》,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谢国兴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64),1991年版。
    梁淼泰著《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吴承明著《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吴承明著《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李伯重著《多角度看江南经济(1250—185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李伯重著《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李伯重著《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郑行巽编著《中国商业史》,上海:世界书局1932年版。
    王孝通著《中国商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樊树志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樊树志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樊树志主编《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石吉著《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张海英著《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家范著《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王家范著《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社教著《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研、毛立平著《19世纪中期中国家庭的社会经济透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应强著《乡土中国·锦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刘秋根著《明清高利贷资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李金铮著《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方志远著《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范金民著《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许檀著《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学文著《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陈学文著《明清时期商业书与商人书之研究》,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
    陈学文著《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陈学文著《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台湾:稻禾出版社1991年版。
    陈学文著《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王卫平著《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吴仁安著《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黄鉴晖著《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石忆邵著《商人迁徙与城市化发展》,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冷鹏飞著《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郑昌淦著《明清农村商品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美)顾德曼著《家乡、城市和国家——上海的地缘网络与认同1853—1937》,宋钻友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美)韩起澜著《苏北人在上海,1850—1880》,卢明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日)小浜正子著《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葛涛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日)岸本 美绪著《明清交替江南社会——17世纪中国秩序问题》,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版。
    (日)森正 夫著《明代江南土地制度研究》,东京:同朋舍1988年版。
    (日)森正 夫主编《江南区域市镇研究》,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2年版。
    (日)川胜 守著《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2年版。
    (日)川胜 守著《明清江南市镇社会史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9年版。
    (日)斯波义信著《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方健、何忠礼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冯贤亮著《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佩国著《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梁庚尧著《南宋的农村经济》,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刘石吉主编《民生的开拓》,“中国文化新论·经济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版。
    王笛著《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罗一星著《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任放著《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黄宗智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美)黄宗智著《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余新忠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孙燕京著《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仁善著《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日)滋贺秀三等著《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王亚新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梁治平著《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英)S·斯普林克尔著《清代法制导论——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分析》,“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尹伊君著《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黄宗智著《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黄宗智著《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王志强著《法律多元视野下的清代国家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日)滋贺秀三著《中国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史凤仪著《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李文治、江太新著《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王鹤鸣等主编《中华谱牒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王鹤鸣等主编《中国谱牒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王铁著《中国东南的宗族与宗谱》,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
    (日)濑川昌久著《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钱杭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英)莫里斯·弗里德曼著《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安·沃特纳著《烟火接续:明清的收继与亲族关系》,曹南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徐扬杰著《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郑振满著《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陈支平著《近500年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1年版。
    郭松义著《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张杰著《清代科举家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张研、毛立平著《19世纪中期中国家庭的社会经济透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研著《清代社会的慢变量——从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看中国封建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演变趋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研著《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民国丛书”第二编第20种,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法)魏丕信著《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经君健著《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黄淑娉、龚佩华著《广东世仆制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严昌洪主编《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日)夫马 進著《中国善堂善会史研究》,“东洋史研究叢刊之五十三”,东京:同朋舍1997年版。
    (美)包筠雅著《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杜正贞、张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梁其姿著《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游子安著《善与人同——明清以来的慈善与教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全汉昇著《中国行会制度史》,台北:食货出版社有限公司1986年版。
    (日)上海出版协会调查部编著《支那同业组合商惯习》,东京:大空社株式会社1998年版。
    (日)根岸佶著《支那研究》,东京:斯文社1932年版。
    (日)根岸佶著《上海》,东京:日本评论社1951年版。
    (日)根岸估主编《商事关惯行调查报告书——合股研究》(上·下),东京:东亚研究所1943年版。
    (美)罗威廉著《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江溶、鲁西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何炳棣著《中国会馆史论》,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版。
    (美)何炳棣著《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王日根著《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日根著《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
    冯尔康著《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冯尔康著《顾真斋文丛》,“南开史学家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冯尔康等著《清人社会生活》,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
    冯尔康著《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冯尔康著《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冯尔康等著《中国宗族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常建华著《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邱绍雄著《中国商贾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来新夏著《三学集》,“南开史学家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编《清史译丛》(第一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编《清史译丛》(第二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罗志田著《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秦晖著《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钟水映著《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善余著《人口地理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英)迈克·布朗著《文化地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胡兆量等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尔敏著《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王尔敏著《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
    张寿安著《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美)韩森著《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包伟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太史文著《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侯旭东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加)卜正民著《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方骏、王秀丽、罗天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张仲礼著《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张仲礼著《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许大龄著《清代捐纳制度》,载氏著《明清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周荣德著《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岑大利著《乡绅》,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
    徐茂明著《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王先明著《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王先明著《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先明、郭卫民主编《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变迁——“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鸣著《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刘子扬编著《清代地方管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版。
    王德昭著《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美)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德) Max Weber著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translated by Talcott Parsons,New York: Routledge,1992.
    (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张信著《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费孝通著《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费孝通著《乡土重建》,“民国丛书”第三编第14种,上海:上海书店重印观察社1949年版。
    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
    瞿兑之《杶庐所闻录 养和室随笔》,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周晓虹著《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施坚雅著《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美)林达·约翰逊主编《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成一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梅新林、陈国灿主编《江南城市化进程与文化转型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贡德·弗兰克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美)王国斌著《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连玲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彭慕兰著《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日)滨下武志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林耀华著《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林耀华著《义序的宗族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王铭铭著《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铭铭著《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铭铭著《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铭铭著《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刘晓春著《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张小林著《乡村空间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以苏南为例)》,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秀玲著《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新一版。
    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杨念群著《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胡志宏著《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
    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地方性知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美)Steven Vago著Social Change(5th Edition),北京:Peking University,2005.
    (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王振忠《明清文献中“徽商”一词的初步考察》,载《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王振忠《晚清婺源墨商与墨业研究》,载樊树志主编《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复旦史学集刊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振忠《徽商小说(我之小史)抄稿本二种》,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4期,2004年1月15日。
    王振忠《老朝奉的独自:徽商程国僖相关文书介绍》,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9期,2002年10月15日。
    王振忠《清代前期徽州民间的日常生活——以婺源日用类书<目录十六条>为例》,台湾中研院“中国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2002年10月26日。
    王振忠《明清时代南京的徽商及其经营文化》,载《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4 期。
    王振忠《稀见清代徽州商业文书抄本十种》,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0期,2000年7月15日。
    王振忠《清代徽州与广东的商路及商业——歙县茶商抄本<万里云程>研究》,载《历史地理》第17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栾成显《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载《历史研究》2005年第3期。
    (日)臼井佐知子《徽商及其网络》,载《安徽史学》1991年第4期。
    (日)臼井佐知子《徽州汪氏家族的迁徙与商业活动》,载《江淮论坛》1995年第1期。
    赵力《商业移民与社会变迁——以1644—1949年黟县为例》,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5月。
    祝碧衡《论明清徽商在浙江衢严二府的活动》,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
    祝碧衡《明清以来浙东金衢严的徽州人群及其社会影响》,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0年5月。
    刘石吉《一九二四年上海徽帮墨匠罢工风潮——近代中国城市手艺工人集体行动之分析》,载刑义田、林丽月主编《社会变迁》,“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第5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曹国庆《清代婺源的茶商与茶叶贸易》,载《农业考古》1991年第2期。
    王钟音《婺源茶史》,载《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
    叶文心《商业、职业与近代上海商界》,载《读书》2005年第10期。
    周晓光《论道光中叶以后上海在徽茶贸易中的地位》,载《历史档案》1997年第6期。
    陈琪《徽州茶事古碑刻》,载《农业考古》2004年第2期。
    张雪慧《论明清徽商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关系》,载《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张雪慧《徽州历史上的林木经营初探》,载《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1期。
    张应强《从卦治<奕世永遵>石刻看清代中后期的清水江木材贸易》,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胡子丹《江苏境内的木材市场》,载《江苏文史资料集粹·经济卷》,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5年编印。
    金勤《清末三大行业之一的上新河木市》,载《南京史志》1985年第1期。
    吴仁安《论明清徽商在上海地区的经营活动与历史作用》,载《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范金民《清代徽州商帮的慈善设施——以江南为中心》,载《中国史研究》1999 年第4期。
    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复旦大学2005年6月26—28日。
    卞利《明清时期徽商对灾荒的捐助与赈济》,载《光明日报》1999年10月23日。
    谢国兴《安徽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变迁(1877—1937)》,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11期。
    陈春声《社会史研究应当重视田野调查》,载《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陈春声、刘志伟《历史学本位的乡村社会史研究》,载《1997年中国历史学年鉴》,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美)居蜜《安徽方志、谱牒及其他地方资料的研究》,载台湾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编《汉学研究》第3卷第2期,1985年12月。
    陈支平《清代泉州黄氏郊商与乡族特征》,载《中国经济史》2004年第2期。
    王日根《论清代商人经营方式转换的若干趋向》,载《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何炳棣《科举和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王振忠译,载《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何建木、张启祥《一个上海徽商的家庭及其生活——俞昌泰口述史》,载《史林》2005年S1期。
    何建木、刘舒曼《地名与徽州区域社会——以婺源县为例》,载《中国方域》2004年第3期。
    何建木《徽商活动与村落、家族社区的变迁——以<星源西冲俞氏宗谱>为中心》,“徽州谱牒:家族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安徽黄山,2005年10月。
    何建木《徽州木商世家——婺源西冲俞氏》,载《寻根》2005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