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虚拟与现实在城市中的融合与碰撞是这个时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时代为人们开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网络为人们同时生存于虚拟与现实的两个空间提供了可能性,人类的生存空间也因此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完整性。本文正是以信息时代新出现的城市公共空间“网吧”作为论文写作的着力点,来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一方面,通过对网吧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现有的国内外实例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对网吧在城市中的功能与意义进行了重新定位,并使人们认识到网吧不只是信息时代新出现的建筑类型与市政设施、更是沟通虚拟与现实空间的中继站和信息时代新的城市公共空间。另一方面,本文对使用虚拟空间的人群(网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发展的意义与作用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他们的人群特征、结构特征、在线状况以及非网民状况等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为信息时代新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依据上述两部分的结论,并结合大量的实例,在本文的第六章,以多种观察视角对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产生方式、组织方式、社会结构、空间交往……,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
     最后本文还针对上述的研究成果对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方向和城市规划理论的变革提出了大胆的设想与展望。在信息时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发展、排斥、融合等问题将会更加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城市规划工作者只有奋起迎战,不断扩大视野、努力吸取相关学科的营养,才能胜任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The 21st century is a time of informatiz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for the fusion and collision of virtual and reality in cities to develop urban public spaces in our age.The information age inaugurated a new world distinguished from all previous ages for us. In this world, networks brought people possibilities to exist in two worlds—virtual and realistic. Therefore the human living space was in possession of unprecedented integrity. In the text, by taking new internet bars of urban public spaces in the information era as the key of the thesis, I made an intensive analysis of this phenomenon. On one hand, it relocated the functions and meanings of internet bars in cities, through lots of investigations of the state of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acts at home and abroad on internet bars. And made people aware that internet bars weren't only new styles of architecture and public utiliti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but also a kind of intermedium and a new urban public space between virtual and real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xt descanted on the developing meanings and actions of crowds (netizens) who used virtual space in the urban public space, and studied in various aspects on the crowd's characteristics,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n-line conditions, the status of not netizens and other factors, provided significant bases data for the planning of new urban public spaces in the information era.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e two parts above and combining with a great number of instances, using ways of viewing angles to analyze virtual space and realistic space comparatively in Chapter 6 of this text, moreover,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producing form, organizational form, social structure, and spacing intercourse and so on.Finally, this text plotted out bold idea and expectation contraposed the conclusion above, for the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the evolution of urban planning theories. In the information era, the problems which are facing by the urban planning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exclusion and fusion of virtual and realistic space will become even more complicated. Opportunities coexist with challenges. Only bracing ourselves to meet challenges head-on, continuing to broaden fields of vision, and making efforts to absorb nourishment from related subjects, can we urban planning workers be competent for our holy duties assigned by the history.
引文
[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罗歇·苏,休闲,姜依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建筑的涵义》:刘育东著,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4
    [4].《数码建筑(Definjng Digital Architecture)》:刘育东著,大连理工出版社,2002
    [5].《数码建筑——论建筑的数码性》:刘育东著,《新建筑》2001,6
    [6].《数字地球——人类认识地球的第三次飞跃》:李琦,吴少岩编著,舒建华审校
    [7].《媒介·建筑,传播学对建筑的启示》:周正楠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8].《数位建筑的浮现》:刘育东著,胡氏图书出版社2002.3
    [1].威廉·J·米切尔,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范海燕等译,
    [2].《比特之城》:威廉·米切尔著,范海燕,胡泳译,三联书店,1999.12
    [3].《城市社会学·二十世纪文库》: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著,宋俊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4].《伊托邦》:威廉·米切尔著,吴启迪,乔非,俞晓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7
    [5].《符号学要义》(Elements of Semiology):Barthes·Roland著,洪
    [6].《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迈克尔·海姆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布鲁诺·塞维著,张似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8].《社会学》: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人的延伸——媒介通论》: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10].《建筑在电子空间的延伸》:皮特·安鲁斯著,工春译
    [11].《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
    [12].《网络社会的崛起》:纽曼·卡斯特著,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1.6
    [13].《信息时代的建筑师》:克拉普斯·M著,付昕译
    [14].《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张利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
    [15].《虚实世界》:约翰·L·卡斯蒂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候正华,“数字化生存”时代对建筑的影响,建筑学报,2000,(8)
    [2].傅刚,费菁,熬粥/联网——信息时代城市公共空间·世界建筑,1999,(9)
    [3].张翰卿,郭翔,数字时代的休闲空间,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6)
    [4].吴硕贤,何光华,信息技术革命对未来建筑领域的影响,建筑师,1997(2)
    [5].王晓春,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
    [6].《从对话与符契谈e建筑》:周毅刚,袁粤著,《新建筑》2001.6
    [7].刘育东 数码建筑——谈建筑的数码性,《新建筑》2001年第6期
    [8].刘育东 数码虚拟自然:0.1mm自由形体试验,《新建筑》,2001年第6期
    [9].刘育东 在电脑时代认识建筑——建筑的涵意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
    [10].凌珀 虚拟现实——建筑设计新思维,《建筑学报》,1998年第12期
    [11].张敏 SOHO模式影响下的未来住区发展,《华中建筑》2000年第2期
    [12].候正华,“数字化生存”时代对建筑的影响,《建筑学报》,2000年第8期
    [13].张敏,虚拟现实技术在未来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华中建筑》,2000年第1期
    [14].杨士萱,建筑内部空间环境与人类生活,《建筑学报》,2000年第一期
    [15].赵心 建设以武汉为基地的中国数字城市网,《武汉大学学报》第34卷增刊
    [16].张翰卿,郭翔,数字时代的休闲空间,《武汉大学学报》第34卷增刊
    [17].张利,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傅刚,费菁。熬粥/联网——信息时代城市公共空间,《世界建筑》,1999(9)
    [19].顾朝林,李满春,《“数字城市”研究漫谈》,城市规划汇刊,1999(5):25-27
    [20].项秉仁,《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思考》,新建筑,2001年6月
    [21].肖立,尚涛,《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12月第34卷第6期
    [22].蔡菁,夏丽君,《虚拟仿真系统在城市设计表达中的应用》,武汉大学学报, 2001年12月第34卷第6期
    [23].汤众,《实现虚拟现实》,建筑,2001年4月第19卷
    [24].聂璐,张远,赵文兰,《浅谈“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及影响》,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2月第17卷 第4期
    [25].毛彬,《数字虚拟技术在城市居住社区规划与开发中的实现》,华中建筑,2003年第23卷
    [26].寇有观,《数字城市与智能社区》,《建筑学报》,2002年第5期
    [27].高峻,杨冬青,韩红霞,《构建城市“数字绿化”》,城市管理,2002年1期
    [28].吴良镛,毛其智,《“数字城市”与人居环境建设!》,城市规划,2002年第26卷第1期
    [29].陈述彭,《“数字城市”与时俱进》,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9月第3期
    [30].寇有观,《数字城市与智能社区》,《建筑学报》,2002年第5期
    [31].高峻,杨冬青,韩红霞,《构建城市“数字绿化”》,城市管理,2002年1期
    [32].吴良镛,毛其智,《“数字城市”与人居环境建设!》,城市规划,2002年第26卷第1期
    [33].陈述彭,《“数字城市”与时俱进》,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9月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