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竞争力与大学专业评价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对其进行评价应该而且必须按照学校的性质、功能、学科(专业)等层次分级建立评价理论、方法及方案。专业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基本组成单元,其结构、办学水平以及规模效益等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各个方面,建立系统的大学专业评价理论、方法、指标体系对于提升高校竞争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是高校实施改革政策和管理的基础。
     高校竞争是高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实际上,高校竞争力如企业竞争力一样属于机构竞争力中的一种类型,但由于高校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高校竞争有其独特的方式和特点,它区别于企业而间接地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三个方面进行,竞争产品主要为学术和毕业生。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高校竞争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信息,将高校竞争提升到一个理论层次并为竞争有效的开展提供依据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门问题。本文从内涵至外延给出了高校竞争力的定位:从内涵的角度来讲,高校竞争力包括学术性、系统性以及产品的特殊性;从外延角度来讲包括了内部优势、内部弱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四个方面的诸多因素;其核心竞争力则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统一;其竞争优势分为外部优势和内部优势,外部优势主要有地域优势(高校所处地域的经济发达程度、生源情况、地方特色行业需求、政府等其他机构资助以及政策上的优势、竞争对手的多寡等),内部优势主要有竞争实力(教学质量、学科特色、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硕士点、师资队伍、校舍设施、体制优势等);高校竞争开展的方面主要有教学质量、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专业水平和专业社会知名度、就业率、供需比、平均起薪、科研环境、科研人员、科技转化效率、社会效益、社会声誉等。总体来讲,高校竞争力是指在竞争充分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高校组织对知识价值进行发掘与应用的能力。
     高校竞争力与大学专业评价是密不可分的,专业评价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基础,提升高校竞争力又是专业评价的目的。专业评价属于微观层次的评价,主要是不同评价主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大学专业的人员、管理、条件、绩效等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大学专业评价按目标分为3种,按评价主体有7种类型。它对高校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出高要求的同时改善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自主权限、以及行政管理制度等;同时,还能够提升服务
    
    质量。
     大学专业评价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大学专业评价信息资源利用方法研究、
    相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的评价方法、数量化方法、非数量化方法以及大学专业
    评价的组织与实施。其中,大学专业评价的信息资源利用方法可以实现对评价信
    息和数据实施的充分挖掘;相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渗透到评
    价中的具体思想:数量化方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是对专业科
    研水平进行测度以及指标权重进行测算的方法;非数量化方法中的等级法是评价
    思路;自组织理论是高校专业评价的经典方法。
     基于评价的目的不同,大学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文章表列了为优化高校专业结
    构的大学专业分类指标体系(表4一2)、为调控高校专业设置的专业适应性评价
    指标体系(表4一3)、为政府投入提供依据的专业规模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表4
    一4)以及为引导社会的投入和生源的流向所进行的专业办学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表4一5)。指标选择了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非重复指标;权重方面由于条
    件的限制无法进行专家打分的方法,因此,采用了以主、客观相结合的层次分析
    法,并依据层次分析法的规则编写了实现程序,以求测算的简易性和准确性。
     文章总体的结构框架为从理论、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实例的系统逻辑来展
    开,第一章为引言部分,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论文
    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章从理论角度论述了高校竞争力、大学专业评价以及
    二者之间的重要关系,为大学专业评价的定位打下了基础;第三章介绍了关于大
    学专业评价所要用到的主要方法并举例说明:第四章在论述指标和测算指标权重
    的基础上表列了4项大学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第五章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指标体
    系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文章的写作意图主要是通过系统阐述大学专业评价
    体系并利用其指标体系对提升高校竞争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核心内容为各
    项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大学专业分类评价体系研究;在实证部分中,也利用了此项
    指标体系对武汉大学所有专业的各项指标实现了测度,得出评价结果,为优化专
    业结构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是武汉大学教改研究重点项目“高校学科专业评价与调整对策研究”(武
    大教字[2003]1 93号)的成果之一
The university is a very complicated big system, the evaluation should set up the evaluation theory, methods and scheme according to it's nature, function , discipline (specialty ) level. The specialty is the basic composition unit that the university launches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mmunity service, its structure, standard for running a school and scale merit, etc. are influencing all respects of the university directly, So, setting up systematic university's specialty evaluation theory , methods , index system for promoting university's competitiveness play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and it is the foundation that the university implements reform policy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s competition is the form of expression that the university develops into advanced stage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fact, university's competitiveness is a kind of organization's competitiveness as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but because the university has it's own laws of development, there are unique way and characteristic in university's competition, it is different from enterprises going on indirectly from three respects such as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ommunity service, it's competition products are mainly academy and graduate. As the result of a ki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s competition has already accumulated abundant practice information, rising these information to the theory level and offering them to promote competition has become high hot studying problem at present.
    University's competitiveness and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s specialty are dense and integral, evaluation of specialty is the foundation of promoting university's competitiveness, it can promote university's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specialty belongs to the micro evaluation level, it is a evaluation subjects according to certain purpose and standard, personnel, management, condition, performance who take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method specialized to the university, etc. judge value of quality and quantity.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subject evaluation of specialty can
    -
    
    
    divide into 7 kinds, according to evaluation goal it can be divided 3 kinds. It can improve personnel management system of university from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 while proposing high requesting to university, independent authority,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etc.; Meanwhile, also it can promote the service quality.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purpose, the thesis has list four pieces of evaluation system such as specialty classify index system (table4-2) for improving university's specialty structure, specialty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able4-3) for controlling specialty reasonable, specialty scale & benef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able4-4) for inducting government's devotion, specialty running level index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able4-5) for guiding students. The index is those take on maneuverability, feasibility. Because of the limit of writing condition, the weight of the index can't find every expert to mark them, so AHP is chosen.
    This thesis expatiates the theory, methods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niversity's specialty,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preface which introduces actuality of the field,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content and method, the innovation and shortage. The second chapter illuminate the university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s specialty and important relation between them from the theory angle.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methods used in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s specialty are introduced one by one. Next chapter has list four pieces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at last taking all the Wuhan University's specialties as example to carry on the positive research.
    This thesis is On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Wuhan University educational reform study key item" On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discipline & specialty and redressal measure " (Wuhan university , Teach Word [2003 ] 193).
引文
[1] 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2] 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第1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3] 王战军主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技术与实践(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4] 刘尧.新世纪高等教育新论(第1版).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5]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第1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2月
    [6] 韩学平主编.世界100著名大学排行榜(第1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1月
    [7] 蒋国华主编.科研评价与指标(第1版).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年2月
    [8] 王战军,蒋国华主编.科研评价与大学评价(第1版).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年1月
    [9] 卢泰宏.信息分析(第1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
    [10] 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1] 黄光杨.教育测量与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3] 邱均平.文献计量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14] 刘盛纲.美国加拿大高等教育评估第四分册—研究生学科的评估.成都: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7年10月
    [15] 许建成.高等学校教育鉴定与水平评估.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4月
    [16]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辑部.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初探.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
    [17] 黄光杨.教育测量与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8] 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19] (美)布卢姆等编;邱渊等译.教育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20] Andrew Reid. The Value of Education . Joum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Vol. 32, No. 3, pp. 319-331
    [21] Graeme C. Moodie. Standards and Criteria in Higher Education . Milton Keynes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6
    [22] Rondald Barnett. The Idea of Higher Education. UK. Buckingham: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0
    [23] (苏)科斯塔年,著;丁酉成译.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 邱均平,张蕊.我国大学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95—98
    [2] 邱均平等.我国大学评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图书馆论坛,2003(6):56—61
    [3] 邱均平等.完善我国大学评价管见,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3(1):33—35
    [4] 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02中国大学评价.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5);42-51
    [5] 武书连,吕嘉吾,郭石林.2002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评价.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20-25
    [6] 仲明惟.陈海宁,徐品娟.新形势下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刍议.化工高等教育,1996(3)
    [7] 李永峰.我校优化专业结构的思路与实践.煤炭高等教育,1999(2)
    
    
    [8] 文辅相.我国大学的专业教育模式及其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0(2)
    [9] 米淑兰.特色专业评估的几点启示.北京成人教育,1998(6)
    [10] 林慧青.适应新形势加速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中国高等教育,2000(23)
    [11] 刘承波.试论现代大学的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1)
    [12]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199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19-24
    [1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199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汁与分析简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25-30
    [14] 郁义鸿.知识管理与高校竞争力.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2)
    [15] 邓晓春.论高校竞争力的提升与高教研究所(室)的建设辽宁教育研究.2001(9)
    [16] 孙晓林,仲伟俊,满大庆.企业竞争力概念剖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
    [17] 沈西林.企业竞争力的层次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2(3)
    [18] 宋恩梅.教育信息资源与大学评价问题研究.武汉大学2002届硕士学位论文
    [19] 张远增.教育评价方法认识与教育评价实践建议.教育科学研究,2003(9)
    [20] 吴钢.自组织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教育探索,2000(7)
    [21] 俞曙霞,黄国勋,卫荣见,徐华亮.地方综合大学专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3)
    [22] 龚怡祖.大学专业设置模式探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11)
    [23] 李学平.用层次分析法求指标权重的标度方法的探讨.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24] 吴钢.自组织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教育探索,2000(07)
    [25] 李天铎.科学技术预测用的文献计量法.管理科学文摘,1996(7)
    [26] 关如锦,谭绪昌.教育评估中评价信息的分析处理方法.计算机与现代化,1995(3)
    [27] 童瑞霞.高校信息资料的作用与管理.南通职业大学学报.1997(4)
    [28] 关学智.论信息搜集的操作方法.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0(1)
    [29] 熊志云.校园网与高校信息资源管理.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
    [30] 江永真.试论新形势下高校信息资源的开发.情报探索,1995(03)
    [31] 孙秀华.高校信息走向市场浅议.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
    [32] 刘家丽.高校信息情报的利用.档案管理,2002(02)
    [33] 唐健雄.英国高校信息资源提供机构.情报杂志,2003(05)
    [34] 张淑嫒.论高校校内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S1)
    [35] 蒋文杰.外贸企业国际商务信息的收集原则、内容及方法.浙江统计,1996(11)
    [36] 张光明.高校专业评价与优化的方法——矩阵法.江苏高教,1995(04)
    [37] 赵婷婷.指标综合值评估法在高校专业评价中的应用.技术经济,1999(03)
    [38] 路萍,吴斌.层次分析法在高等院校科技评价系统中的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03)
    [39] 陈玉琨.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02)
    [40] 沈玉顺,陈玉琨.运用评价手段保障高校教学质量.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41] 陈玉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01(01)
    [42] 代蕊华,陈玉琨.高校办学效益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1(2)
    [43] 陈玉琨.试论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教育发展研究,1998(12)
    
    
    [44] 陈玉琨.关于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教育发展研究,1997(7)
    [45] 蒋石梅,曾珍香.战英民,刘新福.《中国大学评价》六年改进述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4)
    [46] 陈文荣,张秋根.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47] 戴跃侬.大学评价体系及其排行榜透视.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
    [48] 裴云.大学排行中文理科的权重分配问题——兼评(2001中国大学评价》.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9] 李越,叶赋桂.透视大学评价.教育发展研究,2002(2)
    [50] 刘则渊,姜照华,韩震.中国大学评价新探.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51] 李守福.国外大学评价的几种模式.比较教育研究,2002(06)
    [52] 李田.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大学评价的根本要求——对《中国大学评价》的几点质疑.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02)
    [53] 潘晓丽,翟丽丽.层次分析法在高等教育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技术经济,2001(11)
    [54] 王以彭.层次分析法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中的应用.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9(4)
    [55] 赵普光.对国外大学排行评估发展特点的评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56] 薛天祥.高等教育评估中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的关系.中国高等教育评估,1999(4)
    [57] 毛昌鉴,袁仁宽,汪以初,张国梁.试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3):46-48
    [58] 马陆亭.如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我国高等学校层次类别的剖析.高等教育研究,1997(2):47-53
    [59] 王战军,赵瑜,周学军.一级学科选优评估及其分析.高等教育研究,1997(6):30-36
    [60] 沈红.美国研究生教育评估新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1):65-70
    [61] 王战军.林梦泉.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国高等教育评估,1998(3):26-29
    [62] 杨玉华,何其超,濮德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若干思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4):54-57
    [63] 周志刚,毛永祺,张守贵.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教评估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评估,1999(2):21-25
    [64] 李志仁.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评估的地位及发展要求.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1(2):30-32
    [65] 李红惠.从高校扩招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改革.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1(3):37-39
    [66] 梁子英.浅淡信息时代的教育管理.山西教育,2002(4):22-23
    [67] 蔡海依.拓展国际视野 提升战略思考能力——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交流概述.中国高等教育,2002(17):18-22,17
    [68] 欧金荣,陈彬.从我国高教评估中的“政府失灵”现象谈改革之路.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3):45-47
    [69] 李越,叶赋桂.透视大学评价.教育发展研究,2002(2):32-34
    [70] 张正国.本科专业建设的比较、思考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02(Z1)
    [71] 季金莎.从人才市场需求看高校专业结构的优化配置.江苏高教,1998(6)
    [72] 龚怡祖.大学专业改置模式探析.教育发展研究,200 1(11)
    [73] 黄玉笙.地方高校专业评估分级标准及评价方法.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5(1)
    [74] 赵伯乐.对高校专业设置超前性的思考.云南教育,2003(18)
    
    
    [75] 唐依民.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探讨.煤炭高等教育,1997(2)
    [76] 刘贵华.高校扩招与专业结构调整.中国高等教育,2000(7)
    [77] 高亚东.高校专业设置的几对关系.江苏高教,1995(2)
    [78] 桂荣.关于建立高等学校专业结构优化的动态调控体系的思考.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6)
    [79] 李斌.加强专业建设 优化专业结构.煤炭高等教育,1995(3)
    [80] 王先俊.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81] 谭玉明.浅议高校专业评估与专业建设.云南高教研究,1996(2)
    [82] 沈徽青,王冀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专业设置的不适应性及对策.煤炭高等教育,1994(4)
    [83] 徐大纹.市场经济与高校专业设置.高等建筑教育,1994(1)
    [1] http://www. eval.org/EvaluationDocuments/progeval.html
    [2] 谢焕忠.高校科技奔双赢.http://www.jyb.com.cn/gb/jybzt/2002zt/gjtd/820.htm/2003.1.11
    [3] 武书连,翟应龙,刘良捷.如何利用《中国大学评价》报考大学.http://www.utop.com.cn/2000.10.18
    [4] 聂秋华.竞争与实力.http://www.nbu.edu.cn/allwebs/wwwxb/y7.htm/2001.9. 7
    [5]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评估体系. http://www.moe.edu.cn/moe-dept/gaoxiao/jiuye/20030306.htm/2003.3.6
    [6] 刘继安.高等教育:以质量求生存.http://www.edu.cn/20011224/3015059.shtml/2001.12.24
    [7] 孙美堂.高教改革:一个沉重的话题.http://www.yangzhizhu.com/sunmtgigg.htm/1998.9
    [8] 杨东平.让学术权利回归学者http://www.nfcmag.com/2002-07-1/article/249.htm/2002.7.1
    [9] 晏阳.高校办学不能完全被市场牵着鼻子走.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41/20030418/974783.html/2003.4.18
    [10] 中国高校网.“最佳专业都分布在全国哪些大学”.http://news.sohu.com/05/76/news202197605.shtml/2002.7.18
    [11] 吴刚.建构和完善基础教育评价基础.http://www.ksedu.cn/tuijianyuedu/18.htm/2003.7.14
    [12] 江西农业大学.迎评价促建知识管理.http://www.jxau.edu.cn/~ypban/ypxx/ypxx1/htm/2003.9
    [13] http://rank2003.netbig.com/cn/mk_1_0_0.htm/2003
    [14] http://rank2002.netbig.com/rnk_1_0_0.htm/2002
    [15] http://news.sina.com.cn/e/2004-03-25/12193062995.shtml/2004.3.25
    [16] http://edu.sina.com.cn/1/2002-10-08/32485.html/2002.10.8
    [17] http://edu.sina.com.cn/focus/utop.html/2004.3
    [18] 中国高校网.2003中国大学排行榜.http://www.china-school.net/gxph/0352132753.htm/2003.5.2
    [19] 武书连.2004中国大学排行榜.http://www.china.school.net/gxph/2004114153605.htm/2004.1.14
    [20] http://www.cuaa.net/bbs/bbs/bbs.jsp?bbs_id=34803
    [21] http://www.cuaa.net/2003/2003
    [22] 2002日本大学排行榜.http://www.jpstart.com/abroad/ryugaku/ryugaku7.htm/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