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计量方法及我国银行应用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信用风险计量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也是最基础的工作,信用风险计量
    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后继工作的质量,并最终对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产生
    重要的影响。信用风险计量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
    世界知名的金融机构开发并使用了以信用VAR为核心的信用风险计量的动态模型,
    如J.P.摩根银行的信用度量术(Creditmetrics)模型、瑞士银行金融产品部开发
    的信用风险附加模型(Creditrisk+)等,力求创建一套通用和有效的信用语言系
    统。本文讨论了西方信用风险计量的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银行建立信
    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初步设想。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信用风险计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对新模型进行了
    简单的比较;其次,分析了信用风险计量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
    说明了我国加强信用风险计量工作的迫切性。
    第二部分:以J.P.摩根银行开发的信用风险度量术(Creditmetrics)为主,
    分别讨论了信用风险的三个构成因素,即违约概率、信用风险暴露和回收率的确定。
    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银行单个资产的信用预期损失、信用意外损失和信用异常
    损失的计算。最后讨论了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计量。
    第三部分:结合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计量的现状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提出了我国银行建立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初步设想,包括违约概率、信用风险暴露、
    回收率的确定和模型参数的设定、相关系数的计算。最后,分析了为配合信用风险
    计量模型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我国目前尚需完善和加强的基础工作。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as well as premier work to control the risks of credit. It will influence its consequent works directly and play a key role as to how the monetary organizations will survive and develop.The material progress of its techniques has been achieved in 1990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introduction and practices of the dynamical model of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on the basis of VAR (Value A t Risk) in the world famous monetary organizations with an attempt to establish a universal and effective system of credit language.
    The new method to measure the credit risk applicable to some western countries and some initiative proposals to set up the models of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in the banks in China will be discussed in details through three parts in this paper.
引文
1. 约翰·B·考埃特、爱德华·I·爱特曼,保罗·纳拉亚南:《演进着的信用 风险管理-金融领域的面临的巨大挑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 安东尼·桑德斯:《信用风险度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3. 菲利普·乔瑞:《VAR:风险价值-金融风险管理新标准》,中信出版社,2000 年10月第1版
    4. 王卫东:《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笫1版
    5. 朱荣恩、徐建新:《现代企业信用分析》,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6. 李子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7. 唐旭等著《金融理论前沿课题》,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8. 曾国坚、何五星:《银行风险新论》,巾囡计划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9. 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10. 伊斯雷尔·尼尔肯:《实用信用衍生产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1. 赵晓菊:《银行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月第1版
    12. 彼得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3. 黄芳芳编译:《信用风险计量法简介》,《城市金融论坛》1999年第8期-2000年第4期
    14. 陈忠阳:《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发展探析》,《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10期
    15. 范南:《Creditmetric模型及其对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借鉴》,《金融 论坛》2002年第5期
    16. 宋效军:《构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的思考》,《投资研究》2001年 第7期
    
    
    17. 李利中、朱国华:《对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思考》,《城市金融论坛》1999 年第2期
    18. 胡冰星:《Var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新金融》2001年第8期
    19. 王羽:《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综合管理》,《新金融》2001年第10期
    20. 梁琪:《应用组合理论管理信用风险浅析》,《中国城市金融》2000年第6期
    21. 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管理司译:《信用风险管理原则》,《中国金融》2001年 第12期--2002年第3期
    22. 刘丹丹:《建立和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资信评估体系》,《金融论坛》2001 年第11期
    23. 张波:《巴塞尔新协议与银行内部评级》,《中国城市金融》2001年第9期--2001年第10期
    24. 田晓军:《信用衍生产品及其对金融运作的影响》,《投资研究》1999年第8期
    25. 杨槐璋:《信贷风险度衡量分析方法探讨》,《投资研究》1999年第12期
    26. 陈忠阳:《VAR体系与现代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金融论坛》2001年第5期
    27. 田宏伟,张维:《信用风险的动态测量方法》,《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1期
    28. 张玲、张佳林:《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发展趋势》,《预测》2000年第4期
    29. 李宗怡:《银行内部信用风险模型评述》,《经济导刊》2000年第4期
    30. 于开强:《新资本协议与信用评级的普及》,《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2期
    31. 詹向阳、张兴胜:《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与国有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 融》2001年第7期
    32. 《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及主要新方法》www.my0578. com 2000年3月 30日国研网
    33. 侯永周:《信用评级方法浅议》,《金融时报》2000年12月8日
    34. 腾兆见:《违约率:信用风险管理的新“工具”》,《金融时报》2002年7月4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