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制度成本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信访制度自确立以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在近60年的历程中,这一制度逐渐成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重要渠道,在了解社情民意、实现和维护人民民主政治权利、开展权利救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社会安全阀”,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1996年1月《信访条例》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信访工作逐渐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然而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诸多的社会、政治原因,信访制度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并引致相关的社会问题,使得这一制度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又承担了相当的制度成本。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起源、制度变迁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制度基本理论之一的制度成本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梳理社会学关于制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博弈理论,阐释了制度成本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框架对信访制度成本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认为,社会制度成本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在以制度设计为起点,以制度变迁为终点的整个制度周期中所发生的一切耗费,是实现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博弈而产生的成本,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经济成本,又包括政治成本、社会成本等方面。而在一个完整的制度周期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由此制度成本包括制度形成成本、制度执行成本、制度监督成本、制度变迁成本。
     本文在利用现有信访研究和信访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提出了信访制度成本及其指标。信访制度成本主要包括政治成本、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构成“三位一体”的制度成本结构。信访制度政治成本的主要指标包括信访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政府公信力、民主与法制发展水平、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等方面的影响。信访过程中既有信访相关部门之间的横向博弈和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纵向博弈,又有信访机构、政府行政机关、信访人的三方博弈,其重要政治后果之一是导致信访制度政治成本的增加。
     信访制度经济成本主要包括两方面:广义信访机构的经济投入和信访人的经济成本,前者包括人力成本、行政办公费用、非常规费用等;后者包括交通费用、食宿成本、误工成本、材料及邮寄费用、通讯费用等。尽管信访人的初始成本很小,但在其上访过程中经济成本是不断追加的,而对于一部分坚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上访者来说,显然存在着“理性经济人”假定的非有效性。一般而言,信访制度本身存在不足、体制不顺畅、相关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是经济成本高昂的制度原因。
     信访制度社会成本的主要指标包括社会稳定程度、社会公众满意度、社会心理等三个方面。由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民所构成了信访制度的社会环境,对社会成本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质,即可能提高或者降低社会成本,其中对执行成本和监督成本的影响则是其主要表现。
     在构建信访制度成本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进行了定量研究,即通过模糊数学模型分析了信访制度的政治成本和社会成本,而对经济成本则不仅进行了量化研究,而且运用了西方经济学中的弹性等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
     总之,信访制度在发挥功能的同时,却承担着较高的制度成本,这成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社会问题。在当前转型社会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加剧,信访制度也面临着挑战。展望未来,信访制度要更好地发挥作用,有效地降低制度成本,就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不仅要积极创新路径,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调整和改革,而且应更好地体现法治精神,进一步加强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After the System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set up, it has been an important institution in China society. In past nearly 60 years, this system has gradually been an important path in linking government and normal people, finding out people's wishes, safeguarding people's democracy rights. It is necessary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zation, and so this system to a certain extent plays the role of social relief valve. The system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began to be put into force in 1996, and this is a sign that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has gradually been into pathway of legality and standard. Due to its own drawback and some social and political facts, there are quite a few problems in this system operation, which also give rise to some social problems. So this system has to shoulder considerable institutional costs in its operation while it helps us.
     Institution beginning and institution transition have been studied more and more i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any people are now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institution costs, which is a widespread social phenomenon. We apply the related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Game Theory to study and explain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osts on the base of sorting out institutional research in sociology. We apply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osts to study the cost of the System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Institutional cost in society refers to all expenses in the total institutional circle, which is from institutional plan to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This cost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subjects'interests gaming, has several forms, including economical cost, political cost and also social cost. Appropriate costs are needed in each period of institutional circle, so institutional cost can be divided into institution forming cost, operating cost, supervising cost and transiting cost.
     In this study, we integrate making use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wit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the cost and index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The costs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including political costs, economical costs and social costs, form trinity institutional cost structure. The main index of political cost of the System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include the influence on the governmental credibility, democracy and legality, political culture and psychology which are caused by a large number of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In the course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there are cross game among the different department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vertical game among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tripartite game among the department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and petitioners. One of the important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this phenomenon is to add the political cost of System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The economical costs of System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consist of two aspects: economical expenditure of broadly department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and petitioners' money. The former includes human resource, administrative office expenses and informal expenses, and the later consists of traffic costs, board and loading costs, work delaying costs, material preparing and post, communication costs. Although petitioners spend little money at first, the initial cost is increasing quickly in the course of their petitioning. To some petitioners who persist in safeguard their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supposition of rationality is invalid. The institutional causes of high economical costs, generally speaking, consist of the shortage of System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the hindered structure and relative institutions' unperfected.
     The main index of social costs of System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refer to social stability, public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ecology environment, which is consisted by formal institution, informal institution,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nd citizens, influences the social costs with double nature, namely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institution cost, and its important expression including implement cost and supervision cost.
     On the base of constructing indicators of the System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we make further efforts in quantitative study, namely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costs and social costs of System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through fuzzy mathematics model, and we not only analyze the economical costs quantitatively, and also take deep study by using some conceptions such as elastic in the western economics.
     In conclusion, the System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society, but shoulder the high institutional costs at the same time, and it has become a topical social problem in China. In the period of society transformation, in one hand many social contradiction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in the other hand, lots of interests conflicts are sharpening continuously and so System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is confronted with many challenge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System of Petition by Letters and Visits should play a big role in our society, so it is necessary to cut down the institutional costs effectively. We should reform this system all-direction, that is to say, not only to create the new path positively and adjust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objective reality, but also to strengthen standard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so as to embody the spirit of law better.
引文
[1]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三联书店,1998年。
    [3]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5]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6]彼得·斯特克大卫·韦戈尔:《政治思想导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7]曹礼和:《顾客满意度理论模型与测评体系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陈广胜:《将信访纳入法治的轨道——转型期信访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9]陈红梅:《解读信访制度》,《学术界》,2005年第6期。
    [10]陈继清:《我国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6期。
    [11]陈立新:《社会指标与社会协调发展》,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戴茹:《上访是本好沉的账》,《当代工人》,2008年第24期。
    [14]丁同民:《构建和谐中原视野下的制度化信访及其完善路径研究》,《中州学刊》,2009年第6期。
    [15]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
    [16]戴维·毕瑟姆:《官僚制》,韩志明、张毅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董才生,《论制度社会学在当代的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9]董海军:《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0]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册,微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
    [21]高洪涛:《“上访”行为的经济视角分析》,《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2]戈登·图洛克:《贫富与政治》,梁海音、范世涛等译,长春出版社,2006年。
    [23]关兴:《转型期我国信访制度改革问题研究述评》,《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4]《国家信访局局长:80%上访有道理》,《半月谈》,2003年11月20日。
    [25]过勇:《经济转轨、制度与腐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6]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27]傅江浩:《我国信访制度分析与改革》,《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28]季建林:《执政成本论》,时事出版社,2008年。
    [29]金国华、汤啸天:《信访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
    [30]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载《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31]胡伟:《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2]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树博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
    [33]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34]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35]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36]胡奎、姜抒:《信访洪峰》,《瞭望东方周刊》,2003第4期。
    [37]姜乐军:《试论当前农村群众集体上访的成因及对策》,《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8]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卷),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
    [39]康芒斯:《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寿勉成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40]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学科文献出版社,1990年。
    [41]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2]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
    [43]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44]李宏勃:《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45]李建德:《论“制度成本”》,《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6]李俊:《我国信访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载《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47]李蓉蓉:《信访与地方政府治理中的问题》,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期。
    [48]李松玉:《制度权威研究——制度规范与社会秩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49]李微:《涉诉信访:成因及解决》,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
    [50]李筱洁:《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法制与社会》,200第11期。
    [51]李友梅:《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52]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53]刘恒:《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4]刘少杰:《制度研究在社会学中兴衰与重建》,《江苏社会科学》,200第3期。
    [55]刘素华:《信访制度运行中的成本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第1期。
    [56]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7]卢学英:《信访制度之进退——对信访机构功能定位的思考》,《当代法学》,2006年第3期。
    [58]洛克:《政府论》,刘晓根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
    [59]罗森堡姆:《政治文化》,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84年。
    [60]罗燕、叶斌佳,《2003年北大人事制度改革: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教育学报》,2005年第6期。
    [61]马文辉:《论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结构》,《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4期。
    [62]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6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孙立坚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64]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霍桂桓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65]宁军明:《路径依赖、路径创造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66]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67]帕森斯:《经济与社会》,刘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90页。
    [68]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
    [69]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70]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71]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72]《上访通讯》编辑室:《春风化雨集》(上),群众出版社,1981年。
    [7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74]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75]宋林飞:《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76]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
    [77]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78]孙国峰:《交易成本与制度成本的关系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79]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80]谭桔华:《政府行政成本简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81]唐皇凤:《回归政治缓冲:当代中国信访制度功能变迁的理性审视》,《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82]唐丽萍:《地方治理视野下我国信访制度功能分析》,《兰州学刊》,2009年第11期。
    [83]汤啸天:《信访制度的改革与社会稳定》,《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4期。
    [84]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8年。
    [85]王晗、边金金:《我国信访制度的制度经济学分析》,《理论界》,2010年第1期。
    [86]王科:《政治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87]王明雁:《赴京上访成本几何》,《法律与生活》,2004年5月。
    [88]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89]王文贵:《互动与耦合: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90]王学军:《中国信访体制的功能、问题和改革思路》,《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91]王雪莲:《从维护社会稳定看信访制度创新》,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92]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
    [93]汪丁丁:《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4]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95]魏艳:《论行政政治成本及其控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96]吴超:《新中国六十年信访制度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1期
    [97]吴克昌:《社会心理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98]吴敬琏:《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改革》,1995年第5期。
    [99]吴毅:《乡村中国评论》(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0]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1]谢立中:《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从多元话语分析的视角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02]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3]徐珂:《政府执行力》,新华出版社,2007年。
    [104]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5]许正中、张更华:《降低和优化政府成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
    [106]薛晓源、陈家刚:《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0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6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08]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72年。
    [109]颜海:《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0]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1]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2]杨洪波:《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启示》,《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13]易虹、万绍文:《宪政视野下的信访制度及其改革》,《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14]尹利民:《信访研究的进路及反思:框架与方法》,《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
    [115]尹利民、黄成华:《当前我国信访研究的演进与转向》,《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16]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117]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18]于建嵘:《对560名进京上访者的调查》,载《法律与生活》,2007年第10期。
    [119]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
    [120]于建嵘:《信访的制度缺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载《凤凰周刊》,2004年第32期。
    [12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2]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3]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4]詹姆斯·布坎南:《成本与选择》,刘志铭、李芳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125]曾坚、卢露:《信访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26]张永和、张炜:《临潼信访: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7]张永和:《2003—2007年信访问题研究综述》,《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28]张永宏:《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9]张炜:《公民的权利表达及其机制构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130]张宇、董鹏祥:《信访工作理论与实务》,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
    [131]张五常著,易宪容译:《经济解释》,第438—-439页。
    [132]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3]郑杭生、李强、李路路《社会指标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34]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华北农村村民上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35]周占顺:《在第五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信访》2001年第10期
    [136]周作翰、张英洪:《当代中国农民的信访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137]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信访分会:《信访学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
    [138]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信访分会编:《在光荣的信访岗位上》,第15页。
    [139]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
    [1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141]朱力宇:《依法治国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2]祝翠霞:《北京东庄即将消逝的上访村》,《新闻周刊》,2002年第5期。
    [143]李春锋:《农民的利益表达与集体行动——对豫东S村—起上访事件的解读》,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44]李文飞:《论我国信访制度的改革》,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45]李占信:《农民上访问题及其组织化对策——以邢台市为例》,中国农业大学,2006年。
    [146]杨蓉:《城郊被征地拆迁农民集体上访事件的社会学分析——以南京市Q区为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47]张修成:《1978年以来中国信访工作研究—以山东威海为个案》,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年。
    [148]Steven N.S. Cheung:The transaction cost paradigm, Economic Inquiry 36 (4) 1998.
    [149]Maliti Musole:Property rights, transaction cost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literature review. Progress in Planning, Volume 71, Issue 2,2009.
    [150]Raj Aggarwal, John W. Goodell:Markets versus institu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ational attributes as determinants. Emerging Markets Review, Volume 10, Issue 1, March 2009.
    [151]Peter A. Hall and Rosemary C. R. Taylor: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1996.
    [152]B. Guy Psters, Insi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 London and New York, Willington House,1999.
    [153]James G. March and Jonan P. Olsen: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9.
    [154]Williamson: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how it works; where it is headed, Economist. Vol.146, No.3.1998.
    [155]R.H. 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
    [156]R.H. Coase: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984.
    [157]Douglass C.North:Stt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1983.
    [158]Douglass C.North: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59]Veblen.Thorstein: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Modern Library.1934.
    [160]Mary C. Brinton and Victor Nee ed: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61]Paul J.DiMaggio and Walter W. Powell:The New Institution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①李润文:“江苏响水县上访者被抓进学习班流亡8个月”,《中国青年报》,2009-03-30。
    ②黄玉浩:“山东新泰多名欲进京上访者被强送精神病院”,《新京报》,2008-12-08。
    ③黄秀丽:“穿着法袍上访”,《南方周末》,2010-04-15。
    ④朱波:“中央的‘经’别念歪了,要变截访为接访”,《人民日报》,2009-04-20。
    ①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信访分会:《信访学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②李宏勃:《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①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4页。
    ②社会学研究认为,由于理论与指标之间有着较大距离,因此从理论到指标尚需一个转化的过程,而依据研究理论提出操作性定.义则是其中关键的一步,即把主要概念的比较抽象的定义转换为数理化的、可以操作的定义,是由理论转换为指标的关键环节。参见郑杭生、李强、李路路《社会指标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0页。
    ③宋林飞:《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9页。
    ①谢立中在阐释“结构—制度分析”与“过程—事件分析”这两种国内社会学所倡导的研究模式时,认为孙立平等人提倡的“过程—事件分析”, 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分析方法,它试图摆脱传统的结构分析或制度分析方法,从社会的正式结构、组织和制度框架之外,从人们的社会行动所形成的事件与过程之中去把握现实的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过程—事件分析”研究策略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要力图以“讲故事”的形式,通过对某些相关事件之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详细描述,来揭示或展现有关研究对象形成和变化的实践逻辑。参见谢立中《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从多元话语分析的视角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第12~31页。
    ② Steven N.S. CSeung:TSe transaction cost paradigm, Economic Inquiry 36 (4) (1998), pp.514-521.
    ③ Maliti Musole:Property rigSts, transaction costs and institutional cSange: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literature review. Progress in Planning, Volume 71, Issue 2, February 2009, Pages 43-85.
    ① Raj Aggarwal, JoSn W. Goodell:Markets versus institu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National attributes as determinants. Emerging Markets Review, Volume 10, Issue 1, MarcS 2009, Pages 51-66.
    ②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315页。
    ①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第49页。
    ②李俊:《我国信访制度的成本收益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58页。
    ①一般将制度经济学派分为两个阶段:老制度经济学派以凡勃伦(Veblen)和康芒斯(Commons),新制度经济学派以科斯(Coase)诺思(NortS)为代表。在制度经济学之后,制度政治学从政治学角度对制度进行研究,相比之下,制度社会学对于制度的系统性研究显得有点滞后。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1977第十五版第十六卷“社会学”,译文见《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74页。
    ①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63页。
    ①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页。
    ②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3页。
    ③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39页。
    ①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葛智强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16页。
    ②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0页。
    ①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4页。
    ②诺思认为帕森斯“对许多问题的开创性努力”对新制度主义范式是至关重要的,但帕森斯的制度主义的问题在于他不能解决搭便车问题,也不能提出一种统一的制度理论。科尔曼指出帕森斯在提出制度理论上所做的“开创性努力”的失败阐明了制度理论所必须解释的内容,制度理论必须详细说明因果机制,规范和规则是由此而产生和维护。它必须解释正式和非正式管制性规范之间的关系,而且必须解释制度变革。见薛晓源、陈家刚《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第98页。
    ③帕森斯:《经济与社会》,刘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90页。
    ④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85页。
    ①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04页。
    ②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56页。
    ③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30页。
    ①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霍桂桓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83页。
    ②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402页。
    ③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学科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267页。
    ④在社会学理论历史中存在着多重“二元对立”,如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行动与结构等等。在行动与结构的理论对立中,要么强调社会结构整体上对社会行动者及其行动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要么强调个人是社会的唯一构成要素,在解释社会的构成和变迁时应当从人的具体行为、理性、动机和信念之中去寻求原因。
    ⑤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二联书店,1998年,第89页。
    ①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82页
    ②刘少杰: 《制度研究在社会学中兴衰与重建》,《江苏社会科学》,2006第3期,第90页。
    ①维克托·尼(Victor Nee)指出,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自建立之日起,就与社会制度的研究和制度变革的比较分析密切相关。社会学者一直认为制度影响着社会和经济行为,然而,与帕森斯所倡导的早期社会学制度主义不同,新制度主义力图解释制度而不是简单地假定制度存在。参见薛晓源、陈家刚《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第91页。
    ②豪尔和泰勒在分析新制度主义流派时指出,新制度主义还有一个流派即经济学新制度主义,但这一学派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有很多交叉的地方,前者强调财产权利、租金和竞争性选择机制,后者更强调策略性算计。
    ③ Peter A. Sall and Rosemary C. R. Taylo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1996, XLIV, pp.936-957.
    ④ B. Guy Psters, Institutional TS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 Willington Souse,1999, pp.97-111.
    ⑤ James G. MarcS and (?)onan P. Olsen,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tS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9.
    ⑥盖伊·彼得斯:《社会学制度主义》,载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53页。
    ①董才生,《论制度社会学在当代的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94页。
    ②罗燕、叶斌佳,《2003年北大人事制度改革: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分析》,《教育学报》,2005年第6期,第15页。
    ③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39页。
    ④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卷),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87页。
    ⑤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页。
    ①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25页。
    ②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3页。
    ③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4页。
    ④杨洪波:《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启示》,《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42页。
    ①宁军明:《路径依赖、路径创造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第87页。
    ② Williamson: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Sow it works; wSere it is Seaded, Economist. Vol.146, No 3.1998.
    ③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7页。
    ①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②政府作为制度执行的重要主体,其执行力如何显然对制度成本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徐珂不仅归纳了地方政府执行力不高的表现,如抗令不行、有禁不止、逃避执行、选择执行、歪曲执行、虚假执行等,而且分析了政策制度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其一是权益博弈,在多重利益纠葛下,中央政府政令难以畅通;其二是权大于法,官本位意识的强大,让一些地方政府干部拥有特权思想,而且大量的、普遍的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政府执行力的提高:其三是“关系”的羁绊,“关系”规则的盛行模糊了责、权、利的界限,导致权力重于规则、人情重于法理的“人治”现象;其四是欺上瞒下,使得下情不能上达、政策制度难以真正贯彻落实;其五是群众与干部关系颠倒错位,脱离群众并且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参见徐珂《政府执行力》,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①过勇:《经济转轨、制度与腐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
    ①董海军:《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2页。
    ①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邢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路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过自新。’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亦除肉刑法”。载于司马迁:《史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846页。
    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信访分会:《信访学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第6页。
    ③张修成:《1978年以来中国信访工作研究—以山东威海为个案》,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年,第24页。
    ①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0-22页。
    ①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信访分会:《信访学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①由于大量社会矛盾发生在基层,国家十分强调发挥县级政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在1964年《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的基本经验》中明确指出:“做好县一级的来信来访工作,是做好整个信访工作的基础。群众向中央、省、市级机关反映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个人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都向县里反映过,因为没有得到解决,才向上级机关反映的。上级机关对实际情况不甚清楚,很难件件直接处理,有相当一部分仍需要转到具级机关就近处理。同时群众向上级机关反映的问题,多数是在生产队和公社难以处理或者没有适当处理,其中许多问题还涉及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为防止发生打击报复,必须有县级机关来处理。因此,做好县级机关的来信来访工作,至为重要。”
    ②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29页。
    ①《上访通讯》编辑室:《春风化雨集》(上),群众出版社,1981年,“前言”部分。
    ②张成良:《我经历的三次信访高潮》,载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信访分会编:《在光荣的信访岗位上》,第15页。
    ③不少研究者在分析信访问题时都提及2003年的大规模进京上访,并据此分析信访制度中存在的制度不完善、体制不通顺等问题,事实上,这一年的上访洪峰不仅有一般意义上的各种原因,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即“非典, 事件中跨区域人员流动受到严格控制,这使得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外地人基本不可能去北京反映问题,因此人员流动限制解除后,去北京上访的人流瞬时集中涌现。如果以此时的数据进行分析,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①胡奎、姜抒:《信访洪峰》,载《瞭望东方周刊》,2003第4期,第31页。
    ②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07页。
    ③李宏勃:《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4页。
    ④《信访条例》规定了信访工作中的回避原则,并且规定信访人对原处理结果不服,可在30日内请求原机关复查,对复查仍不服的,可以在30日内向其上一级机关请求复查,经复查原处理决定无误的不再处理。这一做法显然借鉴 了司法诉讼制度.
    ①《把做好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当作大事来抓》,《人民日报》,1978-06-12。
    ②1958年内务部在北京卢沟桥建立了永定砂石厂,组织来访群众中有劳动能力而无路费的还乡人员参加劳动自挣路费。
    ①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华北农村村民上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孙立坚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4贞。
    ①朱力宇:《依法治国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4页。
    ①国内学者主要从社会学和政治学两个角度对公民社会进行定义,社会学者大多认为公民社会是介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中间领域,而政治学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概念则强调“公民性”,认为公民社会主要由那些保护公民权利和公民参与的民间组织构成,两者的侧重点显然有所不同。
    ②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①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42页。
    ②冲突理论作为西方社会学最早的理论取向之一,是由米尔斯、达伦多夫、科塞等人在批判吸收马克思、韦伯、齐美尔等人的社会冲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该理论认为,社会冲突和变迁是社会的常态,不应将之视为社会的病态,社会冲突在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的同时,对于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一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乃至全球大动荡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化的反映,也是社会思潮中激进派别的代表之一。
    ①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5页。
    ②刁杰成:《人民依访史略》,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30页。
    ①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65页。
    ①《正确对待上访问题》,《人民日报》,1979-10-22.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4页。
    ①金国华、汤啸天:《信访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①赵凌:《国内首份信访报告获高层重视》,《南方周末》,2004-11-04。
    ②李微:《涉诉信访:成因及解决》,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153、164页。
    ③李宏勃:《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①资料来源:《S镇志》,第49页。
    ①摘自《S镇信访办档案》,信访件编号:S镇2005000010,登记时间:2005-07-15。
    ①摘自《P区信访办档案》,信访件编号:2009004704,登记时间:2009-05-25。
    ①摘自《P区信访办档案》,信访件编号:2010001246,登记时间:2010-2-5
    ②摘自《S镇信访办档案》,信访件编号:2010001923,登记时间:2010-3-16。
    ①张五常:《论新制度经济学》,载张五常著,易宪容译:《经济解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38、439页。
    ②季建林:《执政成本论》,时事出版社,2008年,第54页。
    ③许正中、张更华:《降低和优化政府成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④魏艳:《论行政政治成本及其控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18页。
    ①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第27页。
    ②许正中、张更华:《降低和优化政府成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140页。
    ③张永和、张炜对陕西西安市临潼区的信访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群众对各级政府的信任程度并非显示出政府级别越高、民众信任度也越高的明显趋势,相反,民众的信任度与政府级别的关系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对于最基层一级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群众的信任度仅次于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在民众回答“您是否相信政府能真正解决群众的问题”的统计中,选择乡镇政府和街办的人占比26.0%、选择区级政府的人有21.6%、选择市级政府的占比17.4%、选择省政府的有23.7%、选择中央政府的人为48.1%。此外,除了对中央政府有明显较高的信任度以外,对于其他各级政府,群众信任度的变化幅度并不是很大,没有明显的“厚此薄彼”的倾向。参见《临潼信访: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1页。
    ①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0页。
    ②《国家信访局局长:80%上访有道理》,《半月谈》,2003年11月20日。
    ③张宇、董鹏祥:《信访工作理论与实务》,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59页。
    ①于建嵘:《信访的制度缺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凤凰周刊》,2004年第32期。
    ②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③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6页。
    ①王勉、周伟、王圣志:《花钱“销号”惊曝“信访寻租”乱象》,《半月谈》,2009年第15期。
    ①[美]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第1页。
    ①包丽敏:《退休信访办主任上访记》,《中国青年报》,2009-12-16。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2页。
    ①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6页。
    ②刘恒等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页。
    ③颜海:《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1页。
    ①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上卷)。
    ①转引自贺日开:《司法权威的宪政分析》,入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80页。
    ②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第27页。
    ③陈丹、唐茂华:《试论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与“脱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86页。
    ④李宏勃:《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167页。
    ①朱力宇:《依法治国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8页。
    ①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65页。
    ②马文辉:《论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结构》,《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4期,第31页
    ①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7页。
    ②王科:《政治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页。
    ①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休系、过程、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②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③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树博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3页。
    ④罗森堡姆:《政治文化》,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84年,第6页。
    ①李宏勃:《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9页。
    ②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9页。
    ①宋宁华:《上海楼房倒塌理赔方案公布:退钱换房二选一》, 《新民晚报》,2009-07-11。
    ①刘秀浩:《倒塌楼盘楼板价604元/平方米》,《东方早报》,2009-06-29。
    ①在张永和、张炜对西安市临潼区的个案研究中,对信访人的经济状况与信访人行为和偏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被问及信访人为何选择信访时,16.7的信访人选择了“信访花费少”,20.4%的信访T作者也认为是因为“信访不收费”,而在“为何不去法院解决问题”的回答中,26.4%的信访人选择“没钱”,47.4%的信访工作者也认为是因为“法院费用太高”。临潼区2004~2006年农民每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822元、3142元和3456元,如果去法院进行诉讼,代理费等各种诉讼费用几乎是许多农民一年的收入。参见《临潼信访: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报告》,第101页。
    ①祝翠霞:《北京东庄即将消逝的上访村》,《新闻周刊》2002年第5期,第22页。
    ①戴茹:《上访是本好沉的账》,《当代工人》,2008年第24期,第22页。
    ①王明雁:《赴京上访成本几何》,《法律与生活》,2004年5月,第26页。
    ①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3页。
    ①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0页。
    ②彼得·斯特克大卫·韦戈尔:《政治思想导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7页。
    ③王雪莲:《从维护社会稳定看信访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39~43页。 国信访制度分析与改革》,《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第27~29页。
    ①摘自《中国改革》2003年第1期,第58-60页。
    ①对“社会成本”这一概念在经济学内部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西方学者如约翰·莫里斯·克拉克(Clarke)、W·卡普(W·Carp)对社会成本进行了一定阐述,科斯则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进行了详细阐释。国内学者许毅、王振之等人的“社会平均成本”论,陈今池、刘凤歧等人的“社会代价”论比较具有代表性。社会学、政治学领域也逐渐对社会成本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张国胜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进行了研究,温玉堂则从政治学角度分析、比较了不同政党制度的社会成本。
    ②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第421页。
    ③利尔内·亚诺什:《短缺经济学》,李振宁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
    ①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对中国10个大城市508家企业的调查》,《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第42页。
    ②戈登·图洛克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社会成本进行了研究,在《贫富与政治》一书中,讨论了社会成本与政府行为,指出DDT这一杀虫剂发明后,产生了一种低成本的杀灭蚊子的方法,但是公众对灭蚊有不同的选择和偏好。通过对灭蚊方法的分析阐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成本问题。
    ①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页。
    ②赵常祥:《社会稳定是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前提》,《浙江学刊》1997年第1期,第9页。
    ①赵凌:《国内首份信访报告嵇高层审视》,南方周末,2004-11-04。
    ②李筱洁.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7(11),49页。
    ③王雪莲.从维护社会稳定看信访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4),第39页。
    ④张宇、董鹏祥.信访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第53页。
    ①李宏勃:《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民信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②童星:《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5页。
    ③近年来,强制拆迁呈越演越烈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2010年9月10日,江西省宜黄县凤冈镇强拆钉子户引发自焚事件,16日上午钟家两姐妹准备赴京反映情况,却在南昌昌北机场遭到县委书记率官员40余人围截。针对当前城市房屋拆迁引发的大量社会矛盾,北大法学院姜明安等五位学者,通过特伙专递的形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建议书,建议立法机关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进行审查,并建议国务院对这一条例进行修改。
    ①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95页。
    ②形成于封建时代的传统行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仍影响着中国社会。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始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全能主义与传统的行政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③祝翠霞:《北京东庄即将消逝的上访村》,《新闻周刊》2002年第5期,第22页。
    ①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收容遣送制度,在与信访制度结合后,在政府遣返进京上访者中发挥了作用,但这一制度在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很快被废止,代之以自愿性的社会救助制度。
    ②祝翠霞:《北京东庄即将消逝的上访村》,《新闻周刊》2002年第5期,第25页。
    ①周占顺:“在第五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信访》2001年第10期。
    ②曹礼和:《顾客满意度理论模型与测评体系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117页。
    ①朱波:《时评:中央的“经”别念歪了要变截访为接访》,《人民日报》,2009-04-20。
    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载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第125页。
    ②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出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30页。
    ②吴克昌:《社会心理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
    ①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页。
    ②祝翠霞:《北京东庄即将消逝的上访村》,《新闻周刊》2002年第5期,第27页。
    ②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第28页。
    ①李友梅:《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184页。
    ①刘少杰:《制度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兴衰与重建》,《江苏社会科学》,2006,第3期。
    ②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3页。
    ③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70页。
    ④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①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0页。
    ②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0页。
    ①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2页。
    ①徐珂:《政府执行力》,新华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①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册,微观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页。
    ①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页。
    ①吴敬琏:《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改革》,1995年第5期,第59页。
    ①戴维·毕瑟姆:《官僚制》,韩志明、张毅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