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保护信赖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前提与基础,信赖保护原则是构筑私法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简便、快捷的交易给主体带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产生了交易欺诈、隐瞒等不安全因素,为了提高交易的成功率,也为了保护更大范围内主体的经济利益,避免在确定交易的可靠性、可行性上耗费过多的精力,从而阻碍交易的进行,法律需要对交易安全进行优先考量,这就是对信赖进行保护的必要性之所在。为了促进交易的达成,应当保护相对人的信赖,并由信赖保护原则来指导立法与司法,规范交易主体的行为。
     现代私法是以“私法自治”为核心而展开的,而“私法自治”又与“法律行为”概念密不可分,“法律行为”是实现“私法自治”的必要手段,以“法律行为”为基础衍生出私法的诸多理论。论文以私法中的基本法律概念“法律行为”为标准,以与其相对照的“具有法律上相关性的行为”为依据,构建信赖保护制度的基本框架,通过剖析“法律行为”与“具有法律上相关性的行为”二者的关系,分析法律行为责任与信赖责任在私法体系中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信赖保护原则与私法自治原则的分野是制度分歧的必然,因此信赖保护原则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私法基本原则。论文以“具有法律上相关性的行为”为基本支撑,以比较方法、法律的经济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研究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原理、制度构成和法律效果,力求总结归纳普遍性适用规则,为信赖保护原则作为独立的私法原则进行理论铺垫,并对其在私法体系中的构造进行初步的梳理,在对积极信赖保护与消极信赖保护进行类型化研究的基础上整合我国私法体系中体现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制度。
     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从信赖与信赖保护着手,研究对信赖进行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信赖、信赖保护、信赖责任和信赖保护原则等基本研究范畴进行了界定,是论文全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私法上的信赖是一个具有社会伦理性的概念,人与人之间只有存在基本的信赖,社会生活才能处于维持一般秩序所必需的最基础的稳定之中。保护这种信赖可以使个体获得基本的安全感,逐步扩大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节约社会活动的成本,建立起比较稳固的社会关系。脱离这种信赖,社会关系无法得到确认和保护,人际交往的成本可能会无限扩大,法律关系极不确定,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无序状态。从法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信赖要解决的不仅是内心相信,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主观心理的确信,当事人实施了相应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改变了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或者说因为“信”而产生了相应的法律后果,法律如果要对此种后果进行规制,就涉及怎样进行制度设计与安排,如何及怎样来保护因信赖而改变法律地位的人的利益。这才是法律上的信赖所应当关注的焦点。因此,私法上的信赖是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的统一。信赖保护原则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发挥其对普遍的信赖进行规制的功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丰富的内涵,并且由于这一丰富的内涵使其具备了与相关制度的融洽性并能协作适用。信赖保护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基于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对于信赖进行必要保护的共同追求,形成了产生一个独立于其他法律原则的全新原则的可能性。
     第二章从两大法系有关信赖保护的重要制度权利外观理论和禁反言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从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对两种制度分别进行了解读。大陆法系选择权利外观理论作为信赖保护的重要制度,为了保护交易安全,法律将外化的法律地位优先于内部法律关系进行保护,即赋予外观优越于真实的法律地位,这是经济发展到二十世纪初社会关系的真实反映,也是法律对社会关系调整的必然趋势。权利外观理论的发展既有法律发展史上的渊源,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息息相关,从罗马法上的Gerewe起源,类推扩充至公示思想,经过与因主义、意思表示理论等思想的渗透与修正,逐渐丰富与扩展,形成了逻辑严密、思想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是研究信赖保护问题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司法实践问题的解决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英美法上的禁反言肇始于证据法上的排除性规则,其后由于适用时往往产生实体法规则的效力进而在实体法上开始适用,其实体法规则完善于表示禁反言,衡平法上提出允诺禁反言后进入理论研究与实践适用的兴盛时代。虽然二者在历史起源、目的作用、法律思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在制度设计、适用范围、法律功能等方面惊人的一致性也为二者的融合和相互借鉴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第三章提出信赖保护原则在私法中的重要地位,即应当成为私法中独立的法律原则。私法自治原则下,对财产的静的保护即对权利主体既得利益的保护优先考虑。而信赖保护原则却保护第三人对由真正权利人或本人造成的表见事实的信赖,从而实现对交易安全的优先保护。信赖保护原则所涵盖的法律制度都体现了对交易安全的特别关注,将保护交易安全这一价值选择再现到具体法律规范中。民事主体法、代理法、物权法、债法、婚姻家庭法以及公司法、票据法等商法规范中都有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表现。信赖保护原则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交易安全的保护,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也体现了立法者在私法领域所奉行的政策,即对交易安全的保护表明立法政策从主要保护财产“静”的安全转向也保护“动”的安全,迎合了交易效益的要求,也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从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来看,在具体法律规范无法裁判案件时,信赖保护原则可以成为法律解释的依据,因此,信赖保护原则具备了内容的根本性和适用的普遍性,是制定诸多民法制度与民法规范的理论基础和正当来源,应当成为独立的私法原则。
     第四章对信赖保护原则为什么可以独立于私法自治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通过对信赖保护原则的基础——“具有法律上相关性的行为”的界定,进一步分析了为什么信赖保护原则要与私法自治原则分立,从而成为私法上的独立原则。信赖保护是以“具有法律上相关性的行为”这一概念为基础的,即信赖保护的具体法律制度是构建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具有法律上相关性的行为”与“法律行为”相对,是指与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无关,其法律效果由法律直接规定。即“具有法律上相关性的行为”不属于设权行为,它本身不构成规则,而是法律秩序基于法律上的评价而直接规定的法律效果。它与法律行为的根本分别即在于此,法律行为的本质属性是设立、变更或消灭法律关系,其之所以发生法律效果是因为行为人希望发生这一效果,法律效果是行为人意思表示的结果,而“具有法律上相关性的行为”的法律效果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因此,“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与“具有法律上相关性的行为”而产生的责任即信赖责任在本质属性上也截然不同。在此基础上,信赖保护原则与私法自治原则也是相对应的,是在“具有法律上相关性的行为”基础上的统领相关制度的独立的私法原则。信赖保护主要是一种旨在提高法律行为交易稳定性的法律技术性手段,信赖保护原则没有法律伦理方面的要求。信赖保护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在基本内涵、价值追求、适用逻辑、基础理念等诸多方面均有区别。信赖保护主要是为了对因合理信赖对方而造成损失的信赖人予以保护,以维护交易安全;它在民法体系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制度表现,如表见代理、善意取得等制度,在适用时有具体的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它的制度支持与“法律行为”相对,有自身独有的适用范围,主要是由“具有法律上相关性的行为”造成的信赖。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民事活动的主体恪守诺言、讲究信用,具有强烈的道德色彩;它主要的适用还是在合同领域,与法律行为概念密切相关,其调整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在适用时缺少具体的内容,需要根据个案的不同情况发掘其自身的适用标准,总体上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原则。因此,信赖保护原则有诚实信用原则所不能达到的独立范围与有效的调整方式,应当独立于诚实信用原则。
     第五章以积极的信赖保护——权利外观责任为例,对信赖保护的具体制度构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即对外观的存在,真正权利人可归责性的考量,信赖人的善意、合理信赖以及信赖投入等要件从理论到实务进行了逐一探讨。外观事实的存在是对外观进行保护的基本要件,所谓外观是与法律真实相背离的外化的事实,其外在表征可以是主体资格如表见合伙、表见商人、表见成年等等;也可以是行为,如债权的表见让与、占有等等。关于真正权利人的要求,即他的行为造成了外观事实的形成,也可以说他对外观的形成具有可归责性。关于可归责性的判断标准有不同的观点,卡纳里斯认为应优先适用风险原则。因为更为重要的不是信赖人因为引致人作出了某种表示,而是这种表示是否导致信赖人加大了对其表示的信赖之风险。笔者认为,权利外观责任的形成是多个要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仅从引致信赖的一方寻找原因甚至依据其有无过错直接得出结论,因为还要有信赖人的信赖及为一定行为等要素综合作用才能对外观进行确定的保护。因此在引致人的可归责性这一要件上,应当区别案件情况综合考虑,可以借鉴卡纳里斯的观点,无论是积极行为还是不作为都要考量引致人所导致的外观是否加大了信赖人依据外观事实而行事的风险。
     第六章致力于对信赖保护原则及其指导下具体制度的构建进行探讨。首先要确立信赖保护原则在私法中独立的地位,在民法典中对其进行适当地设计;二是从积极的信赖保护和消极的信赖保护两大分类体系对我国信赖保护的相关制度进行整体地梳理,对本身存在但不够完善的制度进行完善,并对缺失的信赖保护类型进行了填补。积极的信赖保护包括民事主体中表见成年、善意取得、表见代理、债权的表见让与等制度;消极的信赖保护包括错误意思表示的撤销、无权代理、缔约过失等具体制度。信赖保护体系应当保持开放性的特征,以上述制度为典型但又不局限于上述制度,逐步将符合信赖构成要件的诸多制度一一吸纳,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Reliance protection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to set up social order.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is the social ethical element in constructing the private law system.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imple and convenient business trade creates increasing economic benefits to the commercial subjects while insecurity factors such as trading fraud and concealment emerg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uccess of transaction and avoid too much cost relating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action reliability and feasibility, there is a requirement that trade security need to come to top one priority in terms of law. It is the necessity that reliance should be protected. For the sake of promoting the success ratio of transaction, reliance should be protected. The legislation and judicature should be guided by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Modern civil law is on the base of Privatautonomie, yet Privatautonomie has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cept of legal act which is the necessary means that Privatautonomie can be realized. The basic legal concepts of legal act and the act relating to law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paper.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al act and the act relating to law and discussing the orientation in private law system from legal behavior responsibility to Vertrauenshaftung, the conclusion is that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should be an independent basic private law principle with the deviation from private autonomy princi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system constitution and the legal effect in order to summarize general applicable rules and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as an independent principle of private law. Furthermore, the paper attempts to rebuild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positive reliance protection and negative reliance protection in Chinese private law system.
     Full text except the introduction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This chapter studies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reliance and reliance protection on the basis of definition of those fundamental research categories such as reliance, reliance protection, Vertrauenshaftung,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Reliance in private law perspective is a concept which has a social ethical connotation because the existing social life can under control in terms of such general order. Protecting such kind of reliance can give the individual essential sense of security, exp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people, save the cost of social activities and establish relatively stable social relation. Without reliance, the cost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uld be enlarged unlimitedly; meanwhile the legal relation may lead to great uncertain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risprudence, the top priority is not only to figure out the faith in heart, but to act on the reliance which naturally changes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parties. For regulating those kinds of consequences in law, there is an imperious requirement which is about how to carry on the system design and arrangement, simultaneously how to protect the legal status of the parties. Consequently, reliance is integrated from the subjective factors to objective factors. The function of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depends on its own rich connotation. The various of specific system in terms of reliance protection that is based on the common pursuit of value for protecting reliance leads to the possibility in which the new principle is independent of other legal principles.
     Chapter Two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chapter is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Rechtsschein theory and estoppel theory by analyzing historical origin and developing pattern of two systems respectively. The Civil Law system selects Rechtsschein theory as a significant system for reliance protection for the sake of protecting transaction security where external legal relation is superior to the real legal status. It i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20th century and also an inevitable trend for regulating social relations in law. The development of Rechtsschein theories is relevant to the origin of law history, the chan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enhancement. It originates from Gerewe of Roman law. By expanding application of the publicity idea, it has been permeated and revised by Zutun and theories on declaration of will etc. Estoppel theory in Common Law initiates from rule of exclusion in evidence law and then is to be applied in substantive law. Although there is prodigious discrepancy in terms of historical origin, purpose, function, legal thought and so forth, astonishing consistency with regard to system design, the applicable scope and legal function of them also provides the necessary premise of their intergradation.
     Chapter Three
     As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erms of private law system, it is independent legal principle in private law. Under the principle of private autonomy, the law focuses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vested interests which is the top one priority. The purpose of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is to protect the third party who has faith on both real rights holder and ostensible facts caused by the other party. Legal systems with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ransaction security such as civil subject law, law of agency, property law, law of obligation, marriage and family law, corporation law, law of negotiable instrument and so on and so forth.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reflect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s of protecting transaction security but also the policy in the field of private law. The change of law policy is satisfied with the pursuit of justice and j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civil law basic principle, in the specific scenario,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can be the basis of legal interpretation.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should be an independent principle of private law considering its significance of contents and wide application.
     Chapter Four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y the definition of act with legal relevanc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topic why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and the principle of private autonomy is different. Reliance protectio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ct with legal relevance. Act with legal relevance is opposite to the concept of legal act, namely there is nothing about party's declaration of intention, and its legal effect shall be prescribed by law directly. Moreover, it does not belong to legal act as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 rule itself. It is legal effect which is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law. The most fundamental discrepancy between act with legal relevance and legal act is that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legal act is establishment, modification or elimination of legal relationship. The reason why it takes legal effects results from the party who wants to get such effect, yet the legal effect of act with legal relevance is stated by law immediately. Consequently, there is a fundamental discrepancy in terms of legal liability between legal act and act with legal relevance, namely Vertrauenshaftung. On this basis,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is opposite to private autonomy, which is an independent principle in private law. Reliance protection is primarily a legally technical method, which aims at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transaction; meanwhile it has no legal ethics requirements.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s and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are different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basic meaning, values, scope, applicable requirements etc. Reliance protection is the product of legal technology in order to maintain transaction security; it has a clear and specific system performance in private law system. Its institutional support is controversial to the legal act and it has its own unique scope. Good faith principle requires the subject of civil activities to keep his promise, pay attention to credit with a strong moral tone. It is originally applicable to private autonomy area such as the performance of contract.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legal act and its adjustment method has great limitations, which is very abstract. The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has the independent scope and effective way, which cannot be achieved by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herefore it should be independent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Chapter Five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reliance protection. The requirements of reliance protection are the presence of appearance, real right holder's imputability considerations, the good faith of the party, reasonable reliance, reliance investment and other elements. Exterior appearance is the basic element for its protection; meanwhile the appearance shows the external fact of its departure from the legal reality. Real rights holders is the party whose act causes the appearanc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facts, and it can be said that he is imputable for the appearance. Regarding the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imputability, Canaris' believes that the principle of risk is the priority because people who make a representation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isk.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form the responsibility is the result of several elements, and the conclusion could not only be directly drawn from one party. We can draw Canaris' view to consider the imputability.
     Chapter Six
     The chapter aims at discussing the rebuilding of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and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system under such guidance. Firstly,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independent status of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in private law and design it under the civil code system in a proper manner. Secondly, the entire relevant reliance protection principle in our country will be discussed in two classification, namely positive reliance protection and negative reliance protection, which is to perfect the existing system that are not perfect and fulfill classification of reliance protection that is defective. Active reliance protection includes adult by estoppel under civil subject, bona fide acquisition, ostensible agency, creditor's rights of apparent transfer system, etc. Passive reliance protection includes specific systems such as cancellation of inaccurate declaration of will, unauthorized agency, contracting negligence, etc. Characteristic of reliance protection system should be in an open manner and absorb systems with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of reliance protection gradually.
引文
① 朱广新:《信赖责任研究——以契约之缔结为分析对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② 马新彦:“现代私法上的信赖规则之比较观”,载马新彦主编:《民法现代性与制度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① 马新彦:“信赖与信赖利益考”,《法律科学》2000年第3期。
    ② 马新彦:“现代私法上的信赖规则之比较观”,载马新彦主编:《民法现代性与制度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 马新彦:“论信赖规则的逻辑结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④ 全先银:《商法上的外观主义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① 丁南:“论民商法上的外观主义”,《法商研究》1997年第5期。
    ② 丁南:“信赖保护与法律行为的强制有效——兼论信赖利益赔偿与权利表见责任之比较”,《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③ 田土城:“民法之信赖保护初探”,《中国法学》2002年增刊。
    ④ 吴国喆:“权利表象及其私法处置规则——以善意取得和表见代理制度为中心考察”,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⑤ 作者采用权利外观责任统领因权利外观、主体资格外观、意思外观等外观所导致的表见责任。
    ① 王焜:《积极的信赖保护:权利外观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② 马新彦:“现代私法上的信赖规则之比较观”,载马新彦主编:《民法现代性与制度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 丁南:“信赖保护与法律行为的强制有效——兼论信赖利益赔偿与权利表见责任之比较”,《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① 高金松:《空白票据新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57页。
    ② 李井杓:“韩国商法上的表见责任制度之研究”,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页。
    ③ 高金松:《空白票据新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61页。
    ④ 李井杓:“韩国商法上的表见责任制度之研究”,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50页。
    ① 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晔、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87页。
    ② 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缪黑埃·法布赫—马南:《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90页。
    ① [美]L.L.富勒、小威廉R.帕杜:《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韩世远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①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王晓晔、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②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1页
    ③ 王焜:《积极的信赖保护:权利外观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④ 马新彦:《现代私法上的信赖法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⑤ 丁南:“信赖保护与法律行为的强制有效——兼论信赖利益赔偿与权利表见责任之比较”,《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第70--71页。
    ① 《辞海》(增补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67页。
    ② Black's Law Dictionary,8th ed,2004. P.4033.
    ① Kita, Ryoyu, The Theory of Rechtsschein in German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to Japanese Law (Ⅰ):As Compared with the Anglo-American Doctrine of Estoppel,商学讨究,1956(4),63.
    ① 丁南、贺丹青:“民商法交易安全论”,《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第67页。
    ② 许玉秀:《主观与客观之间——主观理论与客观归责》,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转引自赵慧:《刑法上的信赖原则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2页。
    ① [德]拉德布鲁赫:《法律智慧警句集》,舒国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② 吴坤城:《公法上信赖保护原则初探》,载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二)》,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37页。
    ③ 黄登派:《信赖保护原则之信赖基础》,台湾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56—59页。
    ④ 黄登派:《信赖保护原则之信赖基础》,台湾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16页。
    ① [德]C.W.卡纳里斯:《德国商法》,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149页。
    ② 全先银:“外观主义研究——以商法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博士论文,第6页。
    ① 王泽鉴:“信赖利益之损害赔偿”,载王泽鉴主编:《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5),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213页。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iinchen,1971, S.518.
    ② 林诚二:“信赖利益赔偿之研究”,载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③ 叶金强:“信赖原理的私法构造”,清华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155页。
    ④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0页。
    ①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②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③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法上损害赔偿之归责原则”,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5),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270页。
    ④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法上损害赔偿之归责原则”,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5),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272页。也有学者认为,特殊情况下,即使当事人没有违反任何义务,也可能承担一定的责任,即“近代法制,遂将上述以维持当事人间之信赖关系为基础,而性质上非属侵权行为或债务不履行之损害,特承认信赖人得相对人,请求赔偿因其法律行为无效而生之消极的契约利益,斯为信赖利益赔偿也。”参见林诚二:信赖利益赔偿之研究,载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页。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5.
    ①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王晓晔、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9—60页。
    ②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11.
    ③ 林立:《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① 周光权:《注意义务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
    ② 郭力新:“论德日刑法中的信赖原则”,《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4期,第66页。
    ③ 悦洋:“论刑法中的信赖原则”,四川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第6页。
    ① 黄瑛琦:“刑法信赖原则研究”,《刑法论丛》2009第3卷,第460--461页。谈在祥:“论刑法上信赖原则及其适用”,《福建法学》2012年第1期,第22--26页。
    ②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① 林三钦:“论授益行政处分之撤销——思考层次与考量因素的探索”,《台湾本土法学杂志》第28期,2001年11月,第17页。转引自黄登派:“信赖保护原则之信赖基础”,台湾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56—59页。
    ② 李正坤:“论当代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第11—12页。
    ① 曾坚:《信赖保护——以法律文化与制度构建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84-110页。
    ② 周佑勇:《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③ 林合民:“公法上信赖保护原则”,台湾大学1985年硕士论文,第36—37页。转引自黄登派:“信赖保护原则之信赖基础”,台湾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第18页。
    ① 曾坚:《信赖保护——以法律文化与制度构建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页。
    ① Moritz Wellspacher, Das Vertrauen auf auβere Tatbestande im burgerlichen Recht, Wien:Manz,1906,S.115转引自高金松: 《空白票据新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57页。
    ② 聂锦芳:“学术翻译与内涵辨析:以Recht的中译为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6日第6版。
    ② 李井杓:“韩国商法上的表见责任制度之研究”,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页。
    ③ Moritz Wellspacher, Das Vertrauen auf auβere Tatbestande im biirgerlichen Recht, Wien:Manz,1906,S.115转引自高金松《空白票据新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57页。
    ④ 王泽鉴:《民法物权2:用益物权·占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⑤ 易继明:“论日耳曼财产法的团体主义特征”,《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第74页。
    ① 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219页。
    ② 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③ 高金松:《空白票据新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56页。
    ① Moritz Wellspacher, Das Vertrauen auf auβere Tatbestande im burgerlichen Recht, Wien:Manz,1906,S.7转引自李井杓:“韩国商法上的表见责任制度之研究”,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47页。
    ② Herbert·Meyer, Das Publizitatsprinzip in Deutschen biirgerlichen Recht(1909),S.97. quoting from Kita, Ryoyu, The Theory of Rechtsschein in German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to Japanese Law (Ⅰ):As Compared with the Anglo-American Doctrine of Estoppel,商学讨究,1956 (4),70.
    ① 高金松:《空白票据新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62页。
    ② 高金松:《空白票据新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65页。
    ① Herbert·Meyer, Das Publizitatsprinzip in Deutschen burgerlichen Recht(1909),S.97. quoting from Kita, Ryoyu, The Theory of Rechtsschein in German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to Japanese Law (Ⅰ):As Compared with the Anglo-American Doctrine of Estoppel,商学讨究,1956(4),72-76.
    ② Jacobi.Die Thoerie der Willenserlarungen.S.33 supra, quoting from Kita, Ryoyu, The Theory of Rechtsschein in German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to Japanese Law (Ⅰ):As Compared with the Anglo-American Doctrine of Estoppel,商学讨究,1956(4),78-82.
    ① Kita, Ryoyu, The Theory of Rechtsschein in German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to Japanese Law (Ⅰ):As Compared with the Anglo-American Doctrine of Estoppel,商学讨究,1956(4),88.
    ② Naendrup,Begriff des Rechtscheins und Aufgabe der Rechtscheinsforschung, Rechtscheinsforschung Heft 1(1912), SS.3-8. quoting from Kita, Ryoyu, The Theory of Rechtsschein in German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to Japanese Law (Ⅰ): As Compared with the Anglo-American Doctrine of Estoppel,商学讨究,1956(4),83-89.
    ③ 高金松:《空白票据新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74页。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S.411-548.
    ②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80.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86.
    ①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王晓哗、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00页。
    ② 《德国商法典》第362条规定:“由商人的营业经营产生为他人处理事务,并且关于处理此种事务的要约从某人到达该商人,而该商人与此人有交易关系的,该商人有义务不迟延地予以答复;其缄默视为对该要约的承诺。关于处理事务的要约从某人到达商人,并且该商人已向此人请求处理此种事务的,适用相同规定。”
    ③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S.228-232.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165.
    ① Michel Boudot, Apparence.Encyclipedie, Dalloz,n14,转引自罗瑶:《法国民法外观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② Arrighi,Apparence et realite en droit prive.contribution a I'etude de la protection des tiers contre les situations apparentes, These Nice,1974,p.396,转引自罗瑶:《法国民法外观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
    ③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缪黑·埃法布赫-马南:《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76页。
    ④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缪黑·埃法布赫-马南,《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76页。
    ① 罗瑶:《法国民法外观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58—164页。
    ② 罗瑶:《法国民法外观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66—167页。
    ③ Arnold F. Rusch, Rechtsscheinlehre in der Schweiz, Dike-Verlag,2010, S.74-334.
    ① Kita, Ryoyu, The Theory of Rechtsschein in German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to Japanese Law (Ⅱ):As Compared with the Anglo-American Doctrine of Estoppel,商学讨究,1957(4),46.
    ② Stolfi.L'apparenza del diritto(1934),p.41,quoting from The Theory of Rechtsschein in German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to Japanese Law (Ⅱ):As Compared with the Anglo-American Doctrine of Estoppel,商学讨究,1957(4),46.
    ③ Sotgia,Apparenza giuridica e dechiarazione alia generalita(1930),pp.37,150 e 187. quoting from The Theory of Rechtsschein in German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to Japanese Law (Ⅱ):As Compared with the Anglo-American Doctrine of Estoppel,商学讨究,1957(4),46.
    ① 马新彦:《现代私法上的信赖法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页。
    ② 马新彦:《现代私法上的信赖法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25页。
    ① Izawa, Public Reliance on Misrepresentation, p.8, quoting from The Theory of Rechtsschein in German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to Japanese Law (Ⅱ):As Compared with the Anglo-American Doctrine of Estoppel,商学讨究,1957(4),49.
    ② 林诚二:“信赖利益赔偿之研究”,载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页。
    ① Mcilkenny v. Chief Constable of the Wst Midlands[1980]1QB283,p.317,CA.
    ② (1837)6 A. & E.469,at p.474.
    ① Pickering,'Estoppel by Conduct'(1939) 55 LQR 400, at p.403.
    ② Elizabeth Cooke, The Mordern Law of Estoppel,Oxford Univercity Press,2000,p.18.
    ③ (1877)2App Cas439.
    ① Elizabeth Cooke, The Mordern Law of Estoppel.Oxford Univercity Press,2000,p.43.
    ② Sean Wilken, The Law of Waiver,Variation and Estoppel, Oxford Univercity Press,2002,p.233
    ③ Elizabeth Cooke, The Mordern Law of Estoppel.Oxford Univercity Press,2000,p.55.
    ① Dening MR in Moorgate Mercantile Co. Ltd. v. Twitchings [1976]1QB 225,CA, p.241.
    ② Elizabeth Cooke, The Mordem Law of Estoppel, Oxford Univercity Press,2000,p.171.
    ① George Applebey,Contract Law,Sweet & Maxwell,2001,P.131.
    ① Kita, Ryoyu, The Theory of Rechtsschein in German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to Japanese Law (Ⅰ):As Compared with the Anglo-American Doctrine of Estoppel,商学讨究,1956(4),57.
    ② 郑玉波:《法的安全论》,载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湾三民书局1982年版,第3页。
    ① Sean Wilken, The Law of Waiver,Variation and Estoppel, Oxford Univercity Press,2002,p.8.
    ①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0页。
    ① 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1页。
    ②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48页。
    ③ 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308页。
    ① 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18页。
    ② 马新彦:《现代私法上的信赖法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9—30页。
    ③ Canaris,Systemdenken und Systembegriff in der Jurisprudenz,1968,S.38转引自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3页。
    ① 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28—129页。
    ① 董税涛:“论法律原则及其司法适用——基于对(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的实证分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7期(下),第71页。
    ② 舒国滢:“法律原则适用中的难题何在”,《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19页。
    ③ 刘巧玲:“法律原则适用初探”,《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25-29页。
    ① 王焜:《积极的信赖保护:权利外观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71页。
    ② Jacobi,Die Theorie der Willenserklarung (1910),S.32.
    ③ Meyer, H. Das Publizitatsprinzi im Deutschen Burgerlichen Recht,Munchen:Topos,1909, S.96,转引自丁晓春:“权利外观原则及其类型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43页。
    ②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王晓哗、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③ [德]汉斯·布洛克斯、沃尔夫·迪特里希·瓦尔克:《德国民法总论》,张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29页。
    ④ 林立:《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① 参见Black Law Dictionary(8th Edition),2004.
    ② 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4页。
    ① Kita, Ryoyu, The Theory of Rechtsschein in German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to Japanese Law (Ⅰ):As Compared with the Anglo-American Doctrine of Estoppel,商学讨究,1956(4),63.
    ② 李井杓:“韩国商法上的表见责任制度之研究”,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页。
    ③ 高金松:《空白票据新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61页。
    ④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9.
    ① 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7—381页。
    ② 舒国滢:“法律原则适用的困境——方法论视角的四个追问”,《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28页。
    ③ 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9页。
    ④ 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① [德]C.W.卡纳里斯:《德国商法》,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① [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88页。
    ①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王晓哗、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① 维尔纳·弗卢梅:《法律行为论》,迟颖译,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页。
    ②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S.413.
    ③ 郑玉波:《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页。
    ④ [美]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② 维尔纳·弗卢梅:《法律行为论》,迟颖译,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33页。
    ① 朱广新:《信赖责任研究——以契约之缔结为分析对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206页。
    ② 德国学者对此有过总结:“学说判例之所以创设此种不具诉请履行性之给付义务,其目的仍在保护相对人之信赖利益。依此观点,缔约上过失制度结合了过失责任与信赖责任原则二种思想。”[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法上损害赔偿之归责原则”,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5),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273—274页。
    ③ 维尔纳·弗卢梅:《法律行为论》,迟颖译,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52页。
    ①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王晓晔、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27页。
    ② [德]汉斯·布洛克斯、沃尔夫·迪特里希·瓦尔克:《德国民法总论》,张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5页。
    ① 鹿勇:“从法律行为的制度结构看民法中的私法自治原则”,《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137页。
    ②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18.
    ②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王晓晔、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53页。
    ① 参见[德]汉斯·布洛克斯、沃尔夫·迪特里希·瓦尔克:《德国民法总论》,张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3—234页。
    ②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19.
    ① 参见[德]汉斯·布洛克斯、沃尔夫·迪特里希·瓦尔克:《德国民法总论》,张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5页。
    ①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王晓晔、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97—498页。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21.
    ②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22.
    ③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22.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44.
    ②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44.
    ① 宋炳庸:“法律行为概念应更名为设权行为”,《中外法学》1999年第2期,第81页。
    ① [德]C.W.卡纳里斯:《德国商法》,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② [德]C.W.卡纳里斯:《德国商法》,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③ 参见[德]汉斯·布洛克斯、沃尔夫·迪特里希·瓦尔克:《德国民法总论》,张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5页。
    ④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26.
    ④ 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合同、遗嘱和婚姻行为的一般规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4页。
    ⑤ 郑玉波:《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333页。
    ⑥ 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
    ① 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合同、遗嘱和婚姻行为的一般规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4页。
    ②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王晓哗、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83页。
    ③ 维尔纳·弗卢梅:《法律行为论》,迟颖译,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534-535页。
    ④ 詹森林、冯震宇、林诚二、陈荣传、林秀雄:《民法概要》,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92页。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34-435.
    ①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1页。
    ②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40.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42.
    ② 杨代雄:《民法总论专题》,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③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146页。
    ①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49页。
    ②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32-433.
    ① 徐国栋:“客观诚信与主观诚信的对立统一问题——以罗马法为中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6期,第97页。
    ② 参见Black's Law Dictionary (8th ed.2004), p.2038.
    ③ 客观诚信表现如下:“1.它是一种课加给主体的具有明显道德内容的行为义务;2.这种行为义务的内容为:除了为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之必要外不得损害他人之利益;3.评价主体行为的尺度不是当事人自己的,而是一个客观的标准;4.但这种客观性不排除对主体之故意和过失等主观因素的考虑;5.这种客观标准由主体行为与法律标准或典型的中等的社会行为的对比构成;6.在寻求可适用的法律标准时,应考虑主体实施行为的社会背景。”“罗马法中的第二种诚信即适用于物权法领域的诚信,是一种当事人确信自己未侵害他人权利的心理状态,谓之主观诚信,具有以下要点:1.它是主体对其行为符合法律或道德的个人确信;2.这种确信尽管是主观的,但从主体产生它的过程来看,它是诚实的和合理的;3.主体在形成这种确信时尽到了注意义务,未发生故意和过失;4.主体的这种确信可就其自己的情势发生,也可就与他有关的他人的情势发生;5.这种确信决定了主体的行为;6.法律因为主体的这种确信赋予其行为以有利的待遇。”VD ase Manual Dela Puente y Lavalle, op. cit., p.30. VD ase Manual Dela Puente y Lavalle, E1 contrato en general, El fondo para publicacion del PUC del Peru,1996, pp.33s.转引自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5页。
    ④ 曾坚:《信赖保护——以法律文化与制度构建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02页。
    ① 《瑞士民法典》第2条规定:“无论何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均应依诚信为之。明显权利之滥用,不受保护。”
    ② 何孝元:《诚实信用原则与衡平法》,三民书局1977年版,第15页。
    ③ 何孝元:《诚实信用原则与衡平法》,三民书局1977年版,第3—9页。
    ④ 林诚二:“论诚实信用原则与权利滥用禁止之机能”,载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0页。
    ⑤ 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4页。
    ① Rrinhard Zimmermann,Simon Whittaker,Good Faith in European Contract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8,p259.转引自丁南:《民法理念与信赖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①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4年第1期。
    ② 涂咏松:“信赖损害赔偿责任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4页。
    ① 王焜:《积极的信赖保护:外观权利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
    ② Arnold F.Rusch,Rechtsscheinlehre in der Schweiz,Dike-Verlag,2010,S21-35.
    ① Alan Schwartz and Robert E. Scott, Rethinking the Laws of Good Faith Purchase,111 Colum. L. Rev.,1332,1335-1339 (2011)
    ② 王文宇:《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③ [美]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朱慧、吴晓露、潘晓松译,史晋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8—63页。
    ④ Arnold F. Rusch, Rechtsscheinlehre in der Schweiz, Dike-Verlag,2010,S15-20.
    ① 苏永钦:《寻找新民法》,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385页。
    ① 王泽鉴“信赖利益之损害赔偿”,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5),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223页。
    ② [德]C.W.卡纳里斯:《德国商法》,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154页。
    ① 王焜:《积极的信赖保护:外观权利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页。
    ② 侯巍:《民事权利外观的信赖外观——以财产权继受取得为视角》,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9页。
    ①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缪黑埃·法布赫—马南:《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97页。
    ②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缪黑埃·法布赫—马南:《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97页。
    ③ 罗瑶:《法国民法外观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162页。
    ① 马栩生:《登记公信力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② 温丰文:《土地法》,台湾三民书局2000年版,第168页。
    ③ 王泽鉴:《民法物权·通则·所有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① [德]C.W.卡纳里斯:《德国商法》,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② 申卫星:“从《物权法》看物权登记制度”,《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7页。
    ③ 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④ 胡志刚:《不动产物权新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① 申卫星:“从《物权法》看物权登记制度”,《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3页。
    ① 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107页。
    ①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32页。
    ②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王晓晔、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903页。
    ③ 侯巍:《民事权利外观的信赖外观——以财产权继受取得为视角》,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172页。
    ① [德]C.w卡纳里斯:《德国商法》,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②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73-481.
    ③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① 叶金强:“表见代理构成中的本人归责性要件——方法论角度的再思考”,《法律科学》2010年第5期,第38页。
    ②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①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② 黄茂荣:债法总论(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③ 黄茂荣:债法总论(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④ 叶金强:“表见代理构成中的本人归责性要件——方法论角度的再思考”,《法律科学》2010年第5期,第38页。
    ⑤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iinchen,1971, S.469-470.
    ①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②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70.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72-473.
    ② 王焜:《积极的信赖保护:权利外观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137页。
    ③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72.
    ④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72.
    ①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缪黑埃·法布赫-马南:《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81—782页。
    ② 马新彦:《现代私法上的信赖法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8页。
    ① 如在一个票据案中,当公司董事的兄弟擅自在票据上以该公司名义背书,公司被主张承担权利外观责任时,法国最高法院以兄弟与公司没有职务关系,该公司与审判中推定的外观情形完全无关为由,认定不存在权利外观,因此,没有理由将发生的责任归咎于公司。Case.27/05/1997, inDallor period.,1977,p.421转引自马新彦:《现代私法上的信赖法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9页。
    ②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73-480.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74.
    ② 王焜:《积极的信赖保护:权利外观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133页。
    ③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74.
    ④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75-476.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76.
    ②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① 叶金强:“表见代理构成中的本人归责性要件——方法论角度的再思考”,《法律科学》2010年第5期,第39页。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iinchen,1971, S.481.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 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82.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86-487.
    ② 杨代雄:《民法总论专题》,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0页。
    ③ [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0页。
    ④ [德]C.w.卡纳里斯:《德国商法》,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05页。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504.
    ②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缪黑埃·法布赫-马南:《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00页。
    ① [美]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102页。
    ② 尹彦博、刘艳艳:“浅析民法中“善意”与“无重大过失”之关系”,《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21页。
    ③ 罗瑶:《法国民法外观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页。
    ① 王利明、郭明瑞、方流芳:《民法新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页。
    ② 张广兴:《债法总论》, 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第289页。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506.
    ②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504-505.
    ③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缪黑埃·法布赫-马南:《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83—785页。
    ① 陈一云主编:《证据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② 陈一云主编:《证据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页。
    ① 叶金强:“信赖原理的私法构造”,清华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126页。
    ② 吴国喆:“权利表象及其私法处置原则”,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83页。
    ③ 全先银:“外观主义研究:以商法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博士论文,第57页。
    ① 罗瑶:《法国民法外观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79页。
    ① [德]C.W卡纳里斯:《德国商法》,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149页。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95.
    ② 王泽鉴“信赖利益之损害赔偿”,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5),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页。
    ③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518.
    ④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王晓晔、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86页。
    ① [德]C.W.卡纳里斯:《德国商法》,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152页。
    ①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缪黑埃·法布赫-马南:《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02—807页。
    ② 吴国喆:“权利表象及其私法处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7—129页。
    ① 罗瑶:《法国民法外观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85页。
    ②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缪黑埃·法布赫-马南::《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03页。
    ①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缪黑埃·法布赫-马南::《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03页。
    ② 罗瑶:《法国民法外观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页。
    ① 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4—24页。
    ① 程啸:“论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的区分”,《中外法学》2010年第4期,第526页。
    ② 王利明:“善意取得制度若干问题研究——从一起冒名顶替行为说起”,载王利明主编:《判解研究》(2009年第2辑,总第46辑),第86—89页。
    ③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页。
    ④ 陈荣传:《法律行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76页。
    ⑤ 王泽鉴:“无权处分与不当得利”,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⑥ 王利明:“论无权处分”,《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第77页。
    ① 王利明:“善意取得制度若干问题研究——从一起冒名顶替行为说起”,载王利明主编:《判解研究》(2009年第2辑,总第46辑),第86页。
    ②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49页。
    ① [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缪黑埃·法布赫-马南:《法国民法总论》,陈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00页。
    ① 刘保玉、郭栋:“权利外观保护理论及其在我国民法典中的设计”,《法律科学》2012年第5期,第66页。
    ② 王焜:《积极的信赖保护:权利外观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01页。
    ② [德]C.W.卡纳里斯:《德国商法》,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② 李永军:《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07页。
    ③ 杨代雄:“容忍代理抑或默示授权——<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第3句解析”,《政法与法律》2012年第4期,第126页。
    ④ 陈自强:《代理权与经理权之间:民商合—与民商分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① 张家勇:“两种类型,一种构造?——《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第3句的解释”,《中外法学》2012年第2期,第274页。
    ① 王建文、李磊:“表见代理判断标准重构”,载《法学评论》2011年第5期。
    ①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40ff.
    ③ [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周忠海、李居迁、宫立云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340页。
    ② 王书江:《日本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①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66-571页。
    ②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王晓晔、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02-525页。
    ③ 陈卫佐:《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① 凃咏松:“信赖损害赔偿责任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145页。
    ②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王晓晔、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27页。
    ③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90页。
    ④ 林诚二:“信赖利益赔偿之研究”,载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306页。
    ①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91页。
    ① 林诚二:“信赖利益赔偿之研究”,载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0—311页。郑玉波:《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6页。
    ① 维尔纳·弗卢梅:《法律行为论》,迟颖译,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956页。
    ② 郑玉波:《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6页。
    ③ 陈自强:《民法讲义Ⅰ——契约之成立与生效》,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页。
    ④ 林诚二:“信赖利益赔偿之研究”,载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1页。
    ① 陈卫佐:《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②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42页。
    ①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② 王泽鉴:“缔约上过失”,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9—90页。
    ③ 朱广新:《信赖责任研究——以契约之缔结为分析对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225—226页。
    ①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②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42页。
    ③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526-528.
    ③ 朱广新:《信赖责任研究——以契约之缔结为分析对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231页。
    ①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② 崔建远:《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86--87页;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146页;房绍坤:《民商法问题研究与适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③ 王泽鉴:《债法原理》(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页。
    ④ 朱广新:“信赖保护理论及其述评”,《法商研究》2007年第6期,第80页。
    ① 台湾地区“民法”第245条第1款对说明义务的违反要求为“恶意”,而对“保密义务”的违反则要求为“故意或重大过失”,立法理由未予以说明。参见王泽鉴:《债法原理》(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255页。
    ②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法上损害赔偿之归责原则”,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5),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272页。
    ③ 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S.532-538.
    ④ [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法上损害赔偿之归责原则”,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5),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273—274页。
    ⑤ 维尔纳·弗卢梅:《法律行为论》,迟颖译,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52页。
    1、[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7年版。
    3、[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上下册),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德]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吴越、李大雪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上册),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德]C.W.卡纳里斯:《德国商法》,杨继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德]汉斯·布洛克斯、沃尔夫·迪特里希·瓦尔克:《德国民法总论》,张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德]维尔纳·弗卢梅:《法律行为论》,迟颖译,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9、[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周忠海、李居迁、宫立云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0、[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1、[德]莱因哈德·齐默曼:《德国新债法:历史与比较的视角》,韩光明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2、[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3、[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4、[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蒋兆康译,林毅夫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5、[美]罗宾·保罗·马洛伊:《法律和市场经济——法律经济学价值的重新诠释》,钱弘道、朱素梅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6、[美]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G·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朱慧、吴晓露、潘晓松译,史晋川审校,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7、[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美]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李静冰、姚新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美]L.L.富勒、小威廉R.帕杜:《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韩世远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0、[法]雅克·盖斯旦、吉勒·古博、缪黑·埃法布赫—马南:《法国民法总论》,陈鹏、张丽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1、何孝元:《诚实信用原则与衡平法》,三民书局1977年版。
    22、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刁荣华主编:《现代民法基本问题》,台湾三民书局1982年版。
    26、王泽鉴:《民法物权1:通则·所有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王泽鉴:《民法物权2:用益物权·占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9、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3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0、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5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王泽鉴:《侵权行为法》(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黄茂荣:《债法总论》(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黄茂荣:《买卖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王文宇:《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刘德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高金松:《空白票据新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年版。
    40、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郑玉波:《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苏永钦:《寻找新民法》,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
    44、陈自强:《代理权与经理权之间:民商合—与民商分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陈自强:《民法讲义1——契约之成立与生效》,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6、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7、陈荣传:《法律行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版。
    48、詹森林、冯震宇、林诚二、陈荣传、林秀雄:《民法概要》,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版。
    49、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0、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1、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52、梁慧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3、刘保玉:《物权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出版。
    54、孙宪忠:《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5、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56、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7、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8、徐国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9、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0、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1、周佑勇:《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2、肖厚国:《物权变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3、罗瑶:《法国民法外观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64、马新彦:《现代私法上的信赖法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65、杨祯:《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6、孙鹏:《物权公示论——以物权变动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7、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68、谢怀栻:《票据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69、叶金强:《公信力的法律构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全先银:《商法上的外观主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71、何美欢:《香港代理法》(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2、尹田:《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3、叶自强:《民事证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74、朱广新:《信赖责任研究——以契约之缔结为分析对象》,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5、杨立新:《侵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76、侯巍:《民事权利外观的信赖外观——以财产权继受取得为视角》,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7、余立力:《信赖利益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8、杨代雄:《民法总论专题》,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9、高富平:《物权法原论》(上中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80、曾坚:《信赖保护——以法律文化与制度构建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81、马栩生:《登记公信力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82、王焜:《积极的信赖保护:权利外观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83、林立:《法学方法论与德沃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4、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5、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6、胡志刚:《不动产物权新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87、丁南:《民法理念与信赖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88、王利明、郭明瑞、方流芳:《民法新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9、张广兴:《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0、陈一云主编:《证据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1、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92、朱广新:《信赖保护原则及其在民法中的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93、李永军:《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4、李井杓:“韩国商法上的表见责任制度之研究”,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95、丁南:“论民商法上的外观主义”,《法商研究》1997年第5期。
    96、田土城:“民法之外观理论初探”,《中国法学》2002年增刊。
    97、马新彦:“信赖与信赖利益考”,《法律科学》2000年第3期。
    98、马新彦:“现代私法上的信赖规则之比较观”,马新彦主编:《民法现代性与制度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9、马新彦:“论信赖规则的逻辑结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00、孙鹏:“民法上信赖保护制度及其法的构成—在静的安全与交易安全之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7期。
    101、王利明:“论无权处分”,《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102、丁南、贺丹青:“民商法交易安全论”, 《深圳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04、全先银:“外观主义研究——以商法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博士论文。
    105、叶金强:“信赖原理的私法构造”,清华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06、悦洋:“论刑法中的信赖原则”,四川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07、赵慧:“刑法上的信赖原则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08、黄登派:“信赖保护原则之信赖基础”,台湾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09、王利明:“善意取得制度若干问题研究——从一起冒名顶替行为说起”,《判解研究》2009年第2辑。
    110、黄瑛琦:“刑法信赖原则研究”,《刑法论丛》2009第3卷。
    111、谈在祥:“论刑法上信赖原则及其适用”,《福建法学》2012年第1期。
    112、李正坤:“论当代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13、吴国喆:“权利表象及其私法处置规则——以善意取得和表见代理制度为中心考察”,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14、郭力新:“论德日刑法中的信赖原则”,《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4期。
    115、聂锦芳:“学术翻译与内涵辨析:以Recht的中译为例”,《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4月6日第6版。
    116、易继明:“论日耳曼财产法的团体主义特征”,《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
    117、董税涛:“论法律原则及其司法适用——基于对(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的实证分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7期(下)。
    118、舒国滢:“法律原则适用的困境——方法论视角的四个追问”,《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19、刘巧玲:“法律原则适用初探”,《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20、丁晓春:“权利外观原则及其类型研究”,《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21、宋炳庸:“法律行为概念应更名为设权行为”,《中外法学》1999年第2期。
    122、鹿勇:“从法律行为的制度结构看民法中的私法自治原则”,《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23、申卫星:“从《物权法》看物权登记制度”,《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24、尹彦博、刘艳艳:“浅析民法中“善意”与“无重大过失”之关系”,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25、丁南:“信赖保护与法律行为的强制有效——兼论信赖利益赔偿与权利表见责任之比较”,《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126、杨代雄:“容忍代理抑或默示授权——<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第3句解析”,《政法与法律》2012年第4期。
    127、张家勇:“两种类型,一种构造——《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第3句的解释”,《中外法学》2012年第2期。
    128、刘保玉、郭栋:“权利外观保护理论及其在我国民法典中的设计”,《法律科学》,2012年第5期。
    129、王建文、李磊:“表见代理判断标准重构”,《法学评论》2011年第5期。
    130、程啸:“论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的区分”,《中外法学》2010年第4期。
    1、Claus-Wikhelm Canaris, Die Vertrauenshaftung in Deutschen Privatrecht, C.H.Beck' 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Munchen,1971.
    2、Arnold F. Rusch, Rechtsscheinlehre in der Schweiz, Dike-Verlag,2010.
    3、Gerhard kobler,Xinjun Duan,Xun Li, Rechitschinesisch,Munchen:C.H.Beck,2002.
    4、Kita, Ryoyu, The Theory of Rechtsschein in German Law and Its Application to Japanese Law (I):As Compared with the Anglo-American Doctrine of Estoppel,商学讨究,1956(4)
    5、Bailey H. Kuklin, The Justification for Protecting Reasonable Expectations,29 Hofstra L.Rev.863.(2001).
    6、Elizabeth Cooke, The Modern Law of Estoppe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7、Sean Wilken, The Law of Waiver,Variation and Estoppel, Oxford Univercity Press,2002.
    8、Spencer Bower and Turner, The Law Relating to Estoppel by Representation, London:Butter Worths,1977.
    9、Black's Law Dictionary,8th ed,2004.
    10、Randy E Barnett & Mary E Eecher, Beyond Reliance:Promissory Estoppel, Contract Formalities, and Misrepresentations,15 Hosrstra L Rev.443.
    11、Robert A Hillman, Questioning the "New Consensus"on Promissory Estoppel:An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Study,98 Colum. L.Rev.580(1998).
    12、Ewan mckendrick, Contrct Law,8th ed, Palgrave macmillan,2009.
    13、Alan Schwartz and Robert E. Scott, Rethinking the Laws of Good Faith Purchase,111 Columbia Law Review,1332 (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