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颜色词运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汉语颜色词的运用属词语修辞的范围。词语修辞,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一传统也体现在现代汉语颜色词的运用当中。颜色词作为现代汉语词汇中一个特定聚合体,具有它自身所独有的特点、表达作用、适用范围等。本文就是对现代汉语颜色词在运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殊修辞现象、修辞手法及其规律所进行的研究。
    现代汉语颜色词的运用研究,具有几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第一,从理论上来说,现代汉语颜色词的运用研究有助于词语修辞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就是说,如能将颜色词的运用状况全面、系统地勾勒出来,不仅对颜色词研究本身,就是对整个汉语词语修辞理论系统的建立,也具有重大意义。第二,现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彩,可以从不同角度区分为很多类型。颜色词运用研究的深入,可以为其他类型词语研究提供借鉴,从而推动其他类型词语运用研究的进展。第三,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以及作家的情感等。读者在文学鉴赏中首先接触的就是作品中的语言。其中颜色词进行的表达、象征、暗示等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只有充分了解现代汉语颜色词的意义、其运用规律和修辞手法等,才能理解文学作品中颜色词的真实意义和作家的意图。因此,我们认为这一研究,既有利于读者掌握颜色词的应用规则,提高驾驶颜色词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增强文学鉴赏力。
    在现代汉语词汇中,颜色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功能上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它的研究具有如上所述的重要意义,因此现代汉语修辞学界对汉语颜色词运用的研究已基本铺开。但是,总的来看,还是比较零散而尚未形成系统,且迄今尚未出现较有分量的全面研究现代汉语颜色词运用的专著。所以,本文在研究中,注重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和系统性的考察。本文是从修辞的角度研究颜色词的,因此首先立足于修辞学理论,在此基础上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学等学科理论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其次,从颜色词所涉及的色彩角度考虑,这一研究又与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绘画理论、美学、色彩学等相关学科关系密切,因此本文的研究一直贯穿着这些学科的理论。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及抽样统计方法,结合语言实际对现代汉语颜色词运用的方方面面进行考察,分析、注解力求详细。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汉语颜色词运用研究的概况、颜色
    
    
    词的名称和定义、现代汉语颜色词的数量与作用、研究现代汉语颜色词运用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主要探讨现代汉语颜色词的修辞造词特点及功能;第三章阐述现代汉语颜色词“实用”与“虚用”的理论基础、类型及修辞效果,对钱钟书关于颜色词运用的“用字像用兵,虚虚实实”的理论加以充分展开;第四章选取由现代汉语颜色词构成的少数几种修辞手法,探讨了其形成机制、运用特点及效果;第五章主要讨论了内部语境,即上下文和语体,以及外部语境,即表达者的性别、个人因素及特定时代环境,对现代汉语颜色词运用的制约作用。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 of modern Chinese color words belongs to the concept of word rhetoric. Word rhetoric, which has a profound history in China, can be well presented in the domain of the rhetoric of modern Chinese color words. As a certain collection in the modern Chinese, color word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n both expression and application. This paper is the very study on the special usage, means as well as rul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 of modern Chinese color words.
    The theoretic and practice significances of this study can be seen in several aspects presented below:
    First, from the theoretic point of view, th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 of modern Chinese color words can be very helpful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word rhetoric. In another word, if the application of color words can be fully explained, it will contribute a lot not only on the study of color words itself, bu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rhetoric as a whole. Second, there are tens of thousands of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These words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andards.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lor word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when the study on some other type is going on, thus can speed up the study of applications of other types of words. Third, literature is an art of language that reflects objective realities and writers’ sentiments by using language as a tool. The first thing a reader encounters in literary appreciation is the language in the works. The roles played by words of hue in representation, symbolization and
    
    
    suggestion cannot be overlooked. It’s only through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words of hu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its laws for usage and figures of speech that we can the real meaning of words of hue and the writer’ intention. As a result, we think the research will not only make it easier for readers to master the rules of usage and reinforce their capacity to better use the words of hue, but also make it easier for the reader to intensify their power for literary appreciation.
    Color words weigh a lot in modern Chinese words both in quantity and in function, in addition to the significances stated above, so the study in this field has been basically spread in the area of modern Chinese rhetoric. However, taking one with another, it is still on the way of developing systematically as a whole. And authentic books on this study have not come into being yet until now. Therefore, this paper pays more attention on the study from all directions and levels in full depth and systematic ways. Firstly, the study of color words in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nd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hetoric. Then together with linguistics, social linguistics and literature the study is undertaken. Secondly, thinking from the color point of view as the color words concerned, this study also has intimate relationships with physics, physiology, psychology, drawing theory, aesthetics, color art, etc, so these theories are always acting as lines in this paper. In the aspects of ways of study, viewing things from both macro and micro visual angles, this study penetrates, analyzes and explains all the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s of modern Chinese color words in the ways of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and sample statistics.
    There are altogether five chapters in this paper: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mainly discuss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in the usage of Chinese words of hue, their names and definitions, the number and function of the words of hu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the meaning and methods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use of the words of hu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chapter two mainly deals with rhetoric word-composing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modern Chinese color words; chapter three expatiates theoretic foundation, type and rhetoric effect on “substantial usage” and “function usage” of modern Chinese color words and elaborates the theory of “using words as commandi
引文
1.专著类
    [清]刘大櫆《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1625册,中华书局,1975。
    包世臣《安吴论书》,《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1625册,中华书局,1975。
    张彦远《法书要录》,《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1626册,中华书局,1975。
    [清]王夫之《畺斋诗话》、《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清]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陆侃如、牟世金《刘勰和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郑远汉《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商务印书馆,1979。
    《陈望道文集》(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陈望道文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
    鲁道夫·阿恩海姆,常又明译《色彩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陈望道文集》全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郑颐寿《比较修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朱泳燚《叶圣陶语言修改艺术》,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张志公《现代汉语》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中国修辞学会《修辞学论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倪宝元《修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
    胡仔纂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廖德明 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宋]王安石《周官新义》附《考工记解》,《丛书集成初编》社会科学类869册,中华书局,1985。
    
    李裕德《新编实用修辞》,北京出版社,1985。
    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语文出版社,1985。
    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86。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 中华书局,1987。
    郑颐寿、林承璋《新编修辞学》,鹭江出版社,1987。
    吴士文《修辞新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中国华东修辞学会、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语体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中国华东修辞学会,《修辞学研究》,语文出版社,1987。
    宗廷虎等《修辞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吕叔湘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赵世开《国外语言学概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黄 浩《文学色彩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
    黎运汉《汉语风格探索》,商务印书馆,1990。
    何耀宗《色彩基础》,东大图书公司印行,1990。
    徐志民《欧美语言学简史》,学林出版社,1990。
    复旦大学语法修辞研究室,《语法修辞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濮 侃等《语言运用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陈 原《社会语言学论丛》,湖南出版社,1991。
    杭州大学外语系外汉语言对比研究课题组编,《语言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刘涌泉、乔毅《应用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商务印书馆,1991。
    黎运汉、张维耿《现代汉语修辞学》,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91。
    郑文贞《篇章修辞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谭学纯等《接受修辞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刘煥辉《交际语言学导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吴家珍《当代汉语修辞艺术》,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西槇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冯广艺《变异修辞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周忠厚《美学教程》,齐鲁书社,1992。
    郭廉夫、张继华《色彩美学》,陕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陈宏在《接受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黎运汉、李剑云《秦牧作品语言艺术》,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
    王强模《文章体裁知识》,贵州教育出版社,1992。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92。
    邢公畹《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1992。
    张 弓《现代汉语修辞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郑颐寿《文艺修辞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王希杰《修辞学新论》,北京语言学出版社,1993。
    李 彪《鲁迅悲剧艺术论稿》,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华宏仪《汉语词性修辞》,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刘 刚、但国干《鲁迅语言修改艺术》,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张 毅《文学文体概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高长江《中国文学语言的审美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潘文国《汉语的构词法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3。
    华宏仪《汉语词性修辞》,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王兴华《中国美学论考》,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唐]韩愈《答刘正夫书》,《东雅堂昌黎集註》,《四库唐人文集从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陈光磊《汉语词法论》,学林出版社,1994。
    李冬生《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美学论考》,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周 荐《词语的意义和结构》,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石安石《语义研究》,语文出版社,1994。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4。
    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龙必錕《文心雕龙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陆侃如、牟世金 《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4。
    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语法修辞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戴锡琦、戴金波《古诗文修辞艺术概观》,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张炼强《修辞理据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黄庆萱《修辞学》,三民书局,1994。
    邓衍铨、李福元《修辞大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倪宝元《大学修辞》,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黎运汉、张维耿《现代汉语修辞学》,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
    李润新《文学语言概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吴周文等《朱自清散文艺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吴镇保、张闻彩《色彩理论与应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余志鸿、黄国营《语言学概论》,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
    叶弈乾等《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陈 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94。
    徐仪明等《中国文化论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
    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苏新春《文化的结晶-词义》,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倪宝元《大学修辞》,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李润新《文学语言概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袁 晖、宗廷虎《汉语修辞学史》(修订本),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唐 跃、谭学纯《小说语言美学》,安徽教员出版社,1995。
    中国修辞学会,《修辞学探新》,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5。
    古远清、孙光萱《诗歌修辞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夏南强《色彩趣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周生亚《古代诗歌修辞》,语文出版社,1995。
    
    姚殿芳、潘兆明《实用汉语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王 勤《汉语修辞通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林祥楣《现代汉语》,语文出版社,1995。
    张炼强《修辞》,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葛本仪《词汇学研究》,语文出版社,1995,1995。
    周 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1995。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5。
    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李行健《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1994),语文出版社,1995。
    邢公畹《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1995。
    戚雨村《语言学引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赵丽明、白滨、史金波《奇特的女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吴礼权《中国修辞哲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
    高名凯《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95。
    李贵如《现代修辞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唐]李廷壽《南史 江淹传》,中华书局,1995。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96。
    骆小所《语言美学论稿》,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骆小所,《艺术语言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苏新春《当代汉语词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王建华《老舍的语言艺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符维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
    叶宝奎《语言学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冉欲达《文学描写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李忠初等《汉语语法修辞概论》,岳麓书社,1996。
    李嘉耀、李熙宗《实用语法修辞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秦秀白《文体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涂纪亮《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语言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姚亚平《当代中国修辞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范 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师为公《汉语与汉文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周振甫《文心雕龙辞典》,中华书局,1996。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96。
    宗廷虎《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商务印书馆,1997。
    杨鸿儒《当代中国修辞学》,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7。
    吴篮铃《小说言语美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97。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蒋 波《钱钟书语文思辩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中),中华书局,1997。
    宗廷虎、李金苓《中国修辞学通史》(近现代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宗廷虎、李金苓《中国修辞学通史》(隋唐五代宋金元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陈光磊、王俊衡《中国修辞学通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袁震宇、李熙宗、霍四通、刘明今《中国修辞学通史》(明清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吴礼权、邓明以《中国修辞学通史》(当代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徐烈炯、邵敬敏《上海方言语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陈 原《陈原语言学论著》全三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冯广艺《汉语语境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王一川《修辞论美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张 凡《美学语言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刘彦成《文则注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冯广艺《语境适应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郭仁昭《辞格》,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
    高 然《语言与方言论稿》,暨南大学从出版社,1999。
    袁 晖《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书海出版社,2000。
    徐丹晖《语言艺术探索》,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马清华《文化语义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王占馥《境况语义学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李润新、周恩源《老舍研究论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陈光磊《修辞论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居阅时、瞿明安《中国象征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陈 炯《中国文化修辞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卢家楣等《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王旭晓《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杨永林《中国学生汉语色彩语码认知模式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刘叔成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欧阳周等《美学新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王建华等《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李小江等《文学、艺术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宗廷虎《宗廷虎修辞论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郭 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徐国珍《仿拟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英]杰佛里·利奇,李瑞华等译,《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德]马克思·露西雅《色彩与性格》,学林出版社,1992。
    [韩]朴英秀,王明前、金宰民译《色彩与世界》,学林出版社,1996。
    [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97。
    [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97。
    [美]内森· 卡伯特 黑尔著,沈揆一、胡知凡译《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美]约翰內斯·恩格尔坎普《心理语言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英]W.D罗斯著,王路译《亚里士多德》,商务印书馆,1997.
    
    
    2.工具书类
    《四库全书》经部181卷,文淵阁。
    《四库全书》集部420卷,文淵阁。
    《四库全书》子部851卷,文淵阁。
    《全唐诗》卷226,中华书局,1960。
    章银泉《色彩描写词语例释》,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张涤华等《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耿庸《新编美学百科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辞书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文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王纪人《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诸丞亮等 《现代汉语新词新语新义词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张家太、徐彻《现代汉语褒贬用法词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于根元《1991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于根元《1992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韩秀英《后缀形容词例解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王寅《简明语义学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李行健、曹聪孙、云景魁《新词新语词典》,语文出版社,1993。
    王均熙 编著《汉语新词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戚雨村等《语言学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周行健、陈桂声、谭达人《中国文学人物形象辞典》,重庆出版社,1994。
    刘一玲《1993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陈高春《实用汉语语法大辞典》,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倒序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5。
    杨春霖、刘帆《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毕桂发、天罡《写作技巧词典》,海燕出版社,1995。
    成复旺《中国美学范畴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何九盈等《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毕桂发等《写作技巧词典》,海燕出版社,1995。
    王国璋《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商务印书馆,1996。
    
    李延福《国外语言学通观》(上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周振甫《文心雕龙辞典》,中华书局,1996。
    张寿康、林杏光《现代汉语新词新语新义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
    杨景生《最新精彩描写辞典》,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张寿康、林杏光《现代汉语新词新语新义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
    刘一玲《1994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竺一鳴、梅家驹、高藴琦、杜攻乐《写作借鉴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张拱贵、王聚元,《汉语叠音词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8。
    梅家驹《现代汉语搭配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论文类
    列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63。
    宗廷虎《探索修辞的美》,《《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钱锋、陈光磊《关于发展汉语计算风格学的献议》,《《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秦旭卿《论通感》,《《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王德春《语境学是修辞学的基础》,《《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范 晓《修辞讲究题旨情境》,《《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宗廷虎《修辞学与心理学》,《修辞学论文集》第2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王光武《浅谈比喻的心理基础》,《修辞学习》第1期,1984。
    周天程《浅谈比喻与相似》,《修辞学习》第1期,1984。
    贺水彬《形象词语的构造与修辞关系》,《修辞学论文集》第2集,福建人们出版社,1984。
    [美]弗洛拉·戴维斯,欧建平译《怎么辩识形体语言?》,《戏剧学习》第2期,1984。
    秦旭卿、谭南冬《钱钟书的修辞理论与实践》,《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3期。
    霍前锋《谈词的形象色彩》,《修辞学习》第1期,1985。
    张书岩《现代人名用字面面观》,《文字改革》第4期,1985。
    郎玲球《“移就”表达功能浅说》,《修辞学习》第2期,1986。
    宇义辉《叠词的修辞作用》,《修辞学习》第3期,1986。
    郎玲球《“移就”表达功能浅说》,《修辞学习》第2期,1986。
    梁 仁《辞格的定义和分类》,《修辞学习》第5期,1986。
    黄汉生《关于比喻的相似点和比喻的作用》,《修辞从谈》,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孙云、王桂华《比、喻构词刍议》,《修辞从谈》,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冯彦山《比喻在汉语词汇发展中的作用》,《修辞从谈》,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李济中《借喻辨说》,《修辞从谈》,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胡裕树、宗廷虎《修辞学与语体学》,《语体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陈建民《略论日常用语的色彩》,《语言研究论丛》第四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陈炳迢《辞书语体和词典语言》,《语体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曹志耘《语气词运用的性别差异》,《语文研究》第8期,1987。
    常敬宇《老舍作品中的变异修辞》,《修辞学习》第4期,1989。
    李济中《比喻与各种语体》,《修辞学习》第4期,1989。
    宗廷虎、李金苓《本世纪汉语语体理论发展简论》,《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
    朱文俊《语言与文化(续)》,《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1990。
    张亚军《心理距离与修辞效果关系初探》,《修辞学习》第1期,1990。
    林星煌《试探通感式的词》,《修辞学习》第1期,1990。
    郑远汉《言语的美》,《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
    宗廷虎、李金苓《修辞学史研究中的系统论方法》,《语法修辞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陈光磊《关于修辞研究方法论的几点想法》,《语法修辞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黄荣发《词义的比喻引申》,《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1991。
    谭永祥《“喻”之外的“二柄”现象》,《语文月刊》第4期,1991。
    刘宝俊《语言与民族感情》,《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1991。
    尚 今《谈动宾短语的超常搭配》,《逻辑与语言学习》第5期,1991。
    宋玉柱《关于词义搭配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汉语学习》第2期,1991。
    辛 刚《语言变异和语言系统》,《现代外语》第1期,1991。
    沈建华《论定心结构的修辞组合》,《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1991。
    李树德《移就修辞格的另一种形式》,《中国翻译》第3期,1991。
    袁志宏《比喻构词略说》,《中文自修》第1期,1991。
    马林芳《汉语新词语中的修辞方法》,《逻辑与语言学习》第2期,1991。
    白 荃《词的修辞义和构词的修辞方法》,《语文月刊》第10期,1991。
    李洛枫《人名的时代特色》,《修辞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姜丽珍《修辞学研究的新课题—新时期作家作品语言研究》,《修辞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张炼强《关于联想的修辞现象初探》,《修辞艺术探新》,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张炼强《试说语体及其语言运用的特点和要求》,《修辞艺术探新》,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周光庆《汉语词义引申中的文化心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第5期,1992。
    罗淑芳《文艺修辞学与诗歌修辞》,《河北大学学报》第1期,1992。
    冯广艺《超常搭配的语用价值》,《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92。
    刘素琴《文学语言变异义》,《语文建设》第11期,1992。
    马林芳《汉语新词语的易色与移觉》,《逻辑与语言学习》第5期,1992。
    常敬宇《汉语象征词语的文化含义》,《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1992。
    葛丙辰《浅谈比喻的民族特性》,《郑州大学学报》第5期,1992。
    王明瑞《谈通感及其分类》,《修辞学习》第1期,1992。
    冯广艺《论文学语言的特殊表征》,《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第5期,1992。
    王建平《语境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冯树鉴《关于上下文的观念与分析》,《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徐 果《移就、比拟界说》,《修辞学习》,1993,第6期。
    周 荐《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1993。
    应雨田《比喻型词语的类型及释义》,《中国语文》第4期,1993。
    冯玉律《词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期,1993。
    谭 林《词义的变化及词的象征意义》,《外国语》第1期,1993。
    龙青然《比喻造词的形象色彩》,《逻辑与语言学习》第1期,1993。
    刘新中《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在汉语中的反映》,《西部学坛》第2期,1993。
    谢一枝《谈比喻手法在构词中的运用》,《中文自修》第3期,1993。
    潘文国、叶步青、韩洋《汉语构词法的历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1993。
    杨红华《汉语构词法分类标准质疑》,《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期,1993。
    李海珉、徐无忌《名词的转品初探》,《修辞学习》第2期,1993。
    
    林万箐《论现代汉语中名词、动词与形容词的转类现象》,《语法修辞论集》,胜友书局,1994。
    苏新春《论语言的人文性与词的文化义》,《建设中国文化语言学》,《北方论丛》丛书,1994。
    杨启光《西方人类语言学和中国文化语言学》,《建设中国文化语言学》,《北方论丛》丛书,1994。
    王魁京《汉语语词的构造形式与汉民族文化关系试探》,《建设中国文化语言学》,《北方论丛》丛书,1994。
    木 子《女性言语特征浅说》,《修辞学习》第3期,1994。
    钱钟书《通感》,《七缀集》(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张德明《“文艺修辞学”的内容体系构想》,《修辞学探新》,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黄燕、谢江《比喻·通感·移情·移用》,《语文教学与研究》第10期,1995。
    华玉明《重叠的特殊句法作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1995。
    史锡尧《动词、形容词的比喻造词》,《修辞学习》第2期,1995。
    葛本仪《论汉语合成词形成的有理性》,《词汇学研究》,语文出版社,1995。
    王均裕《关于语境的定义、构成和特征》,《修辞学探新》,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张 昭《修辞学与联想思维》,《修辞学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戈弋等《论文艺语体的“四性”》,《修辞学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杨咸银《浅谈迭音词的表达作用》,《语文教学与研究》第10期,1996。
    张爱民《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与作其它成分的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1996。
    李国南《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第3期,1996。
    史锡尧《名词比喻造词》,《中国语文》第6期,1996。
    胡 宪《通感的来源与运用》,《修辞学习》第6期,1996。
    金福年《现代中国语的色彩语研究》,韩国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
    陈建新、陈裕英《文学作品色彩运用的美学分析》第3期,《南通师专学报(社科版)》,1997。
    郑建华《浅论朱自清散文语言中的“通感”艺术》,《盐城师专学报(人文社科版)》第3期,1997。
    
    骆小所《移就:虚无之美的创造》,《修辞学习》第1期,1997。
    姚家芳《莫言的感觉世界》,《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997。
    陈吉德《穿越高梁地-莫言研究综述》,《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997。
    乐 鸣《词语的联想义》,《修辞学习》第6期,1997。
    储南玉《感觉语言》,《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期,1998。
    陈 辉《中日美三国语言的文化比较》,《杭州大学学报》第1期,1998。
    王素梅《双音节状态形容词的ABAB式重叠》,《汉语学习》第2期,1998。
    尚 平《试论张爱玲作品中的比喻艺术》,《汉语学习》第2期,1998。
    郭焰坤《通感的历史演变及心理基础》,《修辞学习》第5期,1998。
    唐善生《超常修饰及其修辞美学特征》,《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第3期。
    胡中文《试析比喻构造汉语新词语》,《语文研究》第4期,1999。
    唐善生《超常修饰及其修辞美学特征》,《语文教学与研究》第3期,1999。
    杨国学《形容词“ABB结构”的修辞特点》,《修辞学习》第1期,1999。
    邬远峰《素扑中的彩饰-张爱玲小说写作中的比喻技巧》,《修辞学习》第1期,1999。
    宗廷虎《钱钟书的理解修辞理论》,《语言文字学》第6期,2000。
    宋红进《通感例谈》,《语文教学与研究》第8期,2000。
    傅炳民《浅谈词语的形象色彩及其功用》,《语文月刊》第9期,2000。
    杨振兰《色彩意义与语境的关系》,《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2000。
    谢耀基《香港话语的颜色词》,《方言》第3期,2000。
    武继红《试析“行为集团”在性别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语言文字学》第6期,2001。
    
    
    
    
    
    
    
    
    
    4.有关颜色词的论文类
    
    朱永燚《鲁迅作品中色彩词的运用》,《中国语文》总第88期,1959。
    [台]方祖燊《色彩词的构造与变化》,《中国语文》41卷第3期,1977。
    汪树福《“金”字的修辞色彩》,《修辞学习》第4期,1983。
    黄志益《色彩词的运用》,《语文园地》第6期,1983。
    台益燕《色彩浅议》,《修辞学习》第2期,1984。
    黄德宽、杨晓黎《“他有真正的画笔和颜料”-谈张天翼小说语言中色彩词的运用》,《修辞学习》第3期,1984。
    刘云泉《色彩词在移就格中的修辞功能》,《修辞学习》第4期,1984。
    谭德姿《论色彩词及其修辞效果》,《修辞学论文集》第2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刘钧杰《颜色词的构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1985。
    姚小平《古代汉民族的颜色观念》,《百科知识》第6期,1985。
    刘 琳《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运用》,《修辞学习》第4期,1986。
    王俊衡《颜色字的虚与实》,《修辞学习》第5期,1986。
    伍铁平《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1986。
    刘 烜《文学理论与色彩学》,《文艺理论研究》第1期,1987。
    张旺熹《色彩词语意义分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7。
    林 立《色彩美》,《修辞学研究》第4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刘云泉《色彩词构成对仗的方式及其表达功能》,《修辞学习》第4期,1988。
    刘云泉《唐诗中的色彩配合》,《修辞学习》第1期,1988。
    张旺熹《色彩词语联想意义初论》,《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1988。
    符维青《汉语表“红”的颜色词群分析(上)》,《语文研究》第3期,1988。
    符维青《汉语表“红”的颜色词群分析(下)》,《语文研究》第1期,1989。
    张明熹《色彩词语意义形成的社会因素》,《汉语学习》第6期,1989。
    辛尚奎、周成《《骆驼祥子》中的色彩语辞的功能凸视》,《修辞学习》第3期,1989。
    石毓智《现代汉语颜色词的用法》,《汉语学习》第3期,1990。
    刘丹青《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及序列》,《语言文字学》第9期,1990。
    马挺生《色彩描写词语的修辞特色》,《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
    李淑芬《论语言中的颜色与颜色词》,《湖南大学学报》第5期,1991。
    万昌盛《色彩的困惑》,《中国翻译》第3期,1991。
    曹 恺《颜色与语言》,《读写月报》第4期,1991。
    
    张清常《汉语的颜色词(大纲)》,《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1991。
    吴宝柱《论满语颜色词》,《满语研究》第2期,1992。
    齐 心《蒙古语色彩词浅析》,《解放军学院学报》第1期,1992。
    孙彦章《色彩词运用刍议》,《天津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1993。
    孟广道《汉语颜色词的人文色彩》,《蒲峪学刊》第2期,1993。
    李 直《唐诗色彩词的附加意义说略》,《修辞学习》第1期,1994。
    李 兵《浅探颜色词的构成及使用》,《淮阴师专学报》第4期,1994。
    周延云《文艺作品中色彩词的言语义初论》,《东方论坛》第3期,1994。
    胡正武《试析由颜色词演变成的联绵词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台州师专学报(社科版)》第4期,1994。
    陶原珂《《诗经》、《楚辞》中的色彩词》,《建设中国文化语言学》,《北方论丛》编辑部出版,1994。
    高承杰《色彩词摭谈》,《语文教学之友》第7期,1994。
    朱维德《关于“朱”字的初始义与源流》,《湖南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1994。
    李炳泽《苗语色彩词及其搭配》,《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第3期,1994。
    肖金龙《中德语言颜色象征意义对比》,《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版)》第4期,1994。
    赵宁子《谈诗歌语体运用色彩词的特点》,《修辞学习》第2期,1995。
    吴 钧《英语实物颜色词的构成及修辞作用》,《宁波大学学报》第4期,1995。
    许嘉璐《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中国典籍与文化》第3期,1995。
    李卫航《妙趣横生的英语“色彩”世界》,《福州大学学报》第4期,1995。
    郭雪华《毛泽东诗词中颜色词英译》,《吉安师专学报》第4期,1995。
    刘加娓《英语“颜色”在汉语中的引申翻译》,《广西师专学报(哲社版)》第1期,1995。
    刘学明《古诗词中色彩词的变化运用》,《语文知识》第9期,1995。
    杨 璇《谈颜色词的构成及语法特点》,《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第2期,1995。
    庞文焕《浅谈俄语中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的构成和用法》,《外语学刊(哈尔滨)》第3期,1995。
    陈启英《汉语色彩词与汉民族物质文化》,《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1期,1995。
    程光超《印地语色彩助动词研究》,《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增刊,1995。
    肖 可《颜色词“白色”的民族文化内涵义》,《满语研究(哈尔滨)》第1期,1995。
    黎东良《德语和汉语的颜色词汇比较》,《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期,1995。
    张 莉《“红”的文化义及其民族性》,《语文月刊》第4期,1995。
    黄鸿森《黄·黄色》,《语文建设》第4期,1995。
    
    常敬宇《颜色词的文化含义》,《汉语词汇与文化》,1995。
    林清和《诗中五色见尊卑-唐代服色浅说》,《语文建设》第5期,1996。
    岳东生《文学语言的色彩世界》,《修辞学习》第2期,1996。
    冯广艺《定中式超常搭配中的色彩词》,《修辞学习》第1期,1996。
    潘 勃《色彩词的借代表意》,《修辞学习》第5期,1996。
    陈启英《汉语色彩词与汉民族精神文化》,《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4期,1996。
    辛晓玲《色彩词的修辞》,《社科纵横》第1期,1996。
    何家荣《文学语言的色彩美》,《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期,1996。
    卢 偓《汉语色泽词五题》,《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第3期,1996。
    范干良《曹雪芹笔下的颜色词》,《《红楼梦》的语言》,1996。
    边勤奋《张爱玲散文色彩语言的运用特点》,《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第2期,1996。
    韦启卫《“颜色词”在英语中的运用》,《黔南民族师专学报(哲学版)》第5期,1996。
    潘章仙《漫谈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第5期,1996。
    李闻海《漫谈英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内涵》,《泰安师专学报》第3期,1996。
    陈莉莉《试析汉英颜色词的社会文化差异》,《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第2期,1996。
    邵志洪《英汉颜色词使用的比较》,《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赵家新《也说“绿色食品”》,《语文月刊》第8期,1996。
    李荣启《论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语言》,《文艺理论与批评》第2期,1997。
    张碧玲《色彩语言的魅力》,《语文教学与研究》第4期,1997。
    徐玉如《古代诗词与色彩词》,《修辞学习》第4期,1997。
    乔秋颖《古代汉语色彩词的特点》,《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1997。
    邓颖玲《英汉颜色词的非完全对应关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1997。
    苑逸飞、季明平《英语颜色词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版)》第2期,1997。
    熊润芳《浅论英汉颜色词的翻译》,《湘谭大学学报》第1期,1997。
    胡爱华《哈萨克语颜色词试说》,《语言与翻译》第1期,1997。
    胡书津、罗布江村《藏语白色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2期,1997。
    郭春燕《俄汉颜色词的文化半随意义》,《松辽学刊(社科版)》第2期,1997。
    王文兰《色彩习俗及语言》,《培训与语言》第2期,1997。
    
    马大森《英语色彩词的分类特点及其词义内涵在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期,1997。
    白静野《谈色彩语言的表现作用》,《语言与写作》第12期,1997。
    曲木铁西《彝语义诺话颜色词的语义分析》,《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第5期,1997。
    詹人凤《颜色聚合体与声音聚合体》,《现代汉语语义学》,1997。
    陈建初《试论汉语颜色词(赤义类)的同源分化》,《古汉语研究》第3期,1998。
    陈 原《语言与色彩》,《陈原语言学论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殷相印《莫言小说色彩词的超常运用谈片》,《修辞学习》第1期,2000。
    周一农《“绿色”的扩张》,《语文建设》第1期,2000。
    董树人《释“刷白”》,《语文建设》第6期,2000。
    刘 烨《现代汉语基本色彩词词形的非原生性》,《汉字文化》第1期,2000。
    叶 军《关于建设现代汉语颜色词属性库的构想》,《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2000。
    谢耀基《香港话语的颜色词》,《方言》第3期,2000。
    叶 军《论色彩词在语用中的两种主要功能》,《修辞学习》第2期,2001。
    [英] B.Berlin&P.Kay《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ity and Evolution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