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之间:1906年南昌教案的叙事、考证与诠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06年2月22日,江西省南昌县知县江召棠应法国教士王安之之邀到法国天主堂赴宴,结果咽喉被利刃所伤,一周后身死。江召棠受伤三日后愤怒的民众焚烧了天主堂和天主教开办的法文学堂,杀死教士王安之和五位学堂教习,并累及英国新教教士金传安一家三口死于非命,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南昌教案。南昌教案是晚清最后一个重大教案,也是最后一个由教案引发的重大交涉,在晚清教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革命范式下,南昌教案的叙事以江召棠被杀为前提,一方面证明清政府的对内镇压和对外妥协,一方面证明天主教和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文考察并分析了各种相关叙述文本,对其史实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并将其放在晚清的历史语境下加以诠释,同时以其为路径探讨晚清的相关世相。本文用七章来叙述,现摘要如下:
     第一章导言从南昌教案的神话入手,介绍本文的研究趣向、学术意义和材料的搜集与使用。
     第二章考察南昌教案的背景,先介绍了南昌城和南昌基督教的概况,随后依次考察了晚清官员与教士的交往和南昌的反教传统,为此案的发生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背景。
     第三章考证了江召棠之死。首先从江召棠的仕途和茌港、新昌两教案两方面揭示了江召棠面临的两难困境;其次对正月二十九日江召棠教堂受伤一事进行了文本分析和考证,认为江召棠颈部之伤是来自被逼自刎,伤不致死,但随着闹教案的发生,不得不以死塞责。江西官场上层从手书中知悉江召棠受伤原因,故而未拘拿王安之和二十九日在场的中国教徒,遭到不明真相的外界舆论的批评。
     第四章考察二月初三日的闹教事件的具体场景。首先从传教士的视角探讨了他们在中国所面临的种种风险和挑战,随后利用以下两种方法对二月初三日的混乱场景做了深描:一、对二月初三日的各种叙事文本进行分析,从多个视角展示这起骚乱;二、通过对一系列相关史实的提问和考辩进入混乱的现场。
     第五章叙述和分析南昌教案引发的中法交涉。首先重建了中法之间的交涉过程,发现外务部的态度一度比江西大吏还强硬,但由于梁敦彦的调查报告和西医的尸检报告,外务部态度变软,并最终与法国签订合同,承认江召棠愤急自刎且公示于众。其次考察了南昌教案背后的晚清政治关系,包括外务部、军机处、言路、南北洋和张之洞在南昌教案中的角色及关系,其中重点辨析了江西巡抚胡廷干和臬司余肇康在此次教案前后扮演的角色以及抚藩臬三者的关系。
     第六章将视线转向中外报纸对南昌教案的报道。首先揭示了由于立场不同报界对南昌教案报道的大相径庭,在上海,中西报界之间围绕江召棠的死因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报战。其次从中国报纸的民族主义情绪和作天下之气思想出发,探讨了南昌教案中展现的舆论与真相的关系。
     第七章讨论南昌教案的影响。首先,探讨了晚清教案带来的种种祸患,进而考察了二月初三日后南昌城的恐慌景象以及官方的应对;其次,考察了南昌教案交涉期间各界调和民教的呼吁,认为民教调和的共识的达成是国人远离教案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从南昌教案中的动员与认同问题入手,考察了南昌教案与清末的民族国家建构问题。
Chiang Chaotang, the magistrate of Nanchang hien of Kiangsi, was injured with his throat in a Catholic church, as he was invited for dinner by the French Catholic Priest Lacruche in Feb. 22nd 1906, and died a week later.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Catholic school nearby were burned out by the furious mob, and the Priest Lacruche and five teachers were killed. Most sadly,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y Kinghams’were involved into this tragedy and lost their lives. This is the resounding Nanchang Missionary Case, which is the last significant missionary case and the last important diplomatic matter result from the missionary case in Late Qing Dynasty so that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missionary case in Qing Dynasty. In the revolutionary paradigm,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Chiang Chaotang’s being murdered, the story of Nanchang Missionary Case is told that the government of Qing is corrupt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Catholic mssion and the Imperialism is fierce and cruel. Putting it into a historical context and viewing it as a approach to the Qing society, the dissertation have explored and analyzed all kinds of text, and has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with the historical facts. The dissertation has seven parts and its outline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processes from the myth of Nanchang Missionary Case and introduces the interests and the academic meanings of the dissertation, as well as the colle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second part deals with the backgrounds of the Nanchang Missionary Case. Firstly it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Nanchang City and the basic facts of the Christianity in Nanchang. Secondly it explores the intercourse between the Chinese officials and the missionaries and presents the anti-christian tradition, which provides the spatial dimension and temporal dimension for the case.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death of Chiang Chaotang. First, it shows the dilemma of Chiang Chaotang both through his official career and through two old missionary case, namely, Chigang Missionary Case and Xinchang Missionary Case. Second, it explores the secret of the injury of Chiang Chaotang in Feb. 22nd with the texts and finds out that Chiang Chaotang’s committing suicide. What’s more, it is not a fatal injury, but with the persuasion of his superiors he killed himself so as to absolve himself from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occurring of the missionary case. The upper officials in Kiangxi know the truth from Chiang Chaotang’s manuscript so that they haven’t arrested the Priest and the Chinese Christian on the spot, which as a result have been criticized by the public opinion.
     The forth part explores the concrete scene of the riot in Feb. 25th. Firstly, it discusses the risk and challenge that the missionaries have to confront with in China. Then has a thick description with the disordered occasion with the following two methods: one is the analyzing of the different texts so that shows the riot in different viewpoints, the other is the inquiry and identification to the relative historical facts so as to enter into the disorder locale.
     The fifth part narrates and analyzes the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 Firstly, it narrates and rebuilds the process of the negotiation and discovers that the attitude of Waiwupu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Kiangxi’s local government. Due to the report of Liang Tunyen and the autopsy report of the west doctors, Waiwupu changes its attitude and compromises with France. As a result, it signs a contract with France to acknowledge the committing suicide of Chiang Chaotang and show the result to the public.
     The sixth part turns the view into the reports of the newspapers. Due to the different standpoints, the different newspapers have a different report on Nanchang Missionary Case. Around the reason of the death of Chiang Chaotang, there breaks out a intense newspaper-battle between the Chinese newspaper and the west newspaper in Shanghai. Afterwards, based on the national feelings of the Chinese newspapers,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ublic opinion and the truth during the reports to Nanchang Missionary Case.
     The seventh part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f the Nanchang Missionary Case. Firstly, it discusses all kinds of disasters that the missionary case brings about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n explores the panic in Nanchang city after the riot and the coping strateg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Secondly, it explores the appeal to peace between the citizen and the Christian during the negotiation on Nanchang Missionary Case, and then thinks that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citizen and the Christian is of very importance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missionary case. Thirdly, starting with the issues of mobilization and identity,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anchang Missionary Case and the nation-state build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引文
《大公报》
    《东方杂志》
    《复报》
    《古今》
    《华字汇报》
    《汇报》
    《江西官报》
    《津报》
    《京话日报》
    《警钟日报》
    《南方报》
    《南洋日日官报》
    《申报》
    《时报》
    《通问报:耶稣教家庭新闻》
    《外交报》
    《万国公报》
    《新闻报》
    《中外日报》
    《关于“南昌教案”采访资料》,南昌市档案馆,1180-20-74。
    《关于处理曾诚明“南昌教案纪实”稿情况经过请研究的函》,江西省档案馆,X034-1965长-024-107。
    《关于帝国主义分子对“南昌教案”捏造事实的报导的材料》,南昌市档案馆,5080-20-77。
    《关于南昌教案抄自有关文件之记载》,南昌市档案馆,1180-20-75。
    《大清搢绅全书(丙午春季)》第三册,荣禄堂梓。
    《清会典事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法]奥古斯特·弗朗索瓦(方苏雅)著、罗顺江、胡宗荣译:《晚清纪事:一个
    法国外交官的手记(1886-1904)》,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文海出版社。
    北京市档案馆编:《杨度日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陈三立:《散原精舍诗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陈旭麓等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格籐君编、豫章孝董生校:《南昌教案记略》,(出版地不详)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胡思敬:《国闻备乘》,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一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胡思敬纂:《盐乘》,南昌:胡氏退庐,1917年。
    蒋大春主编:《史学探渊: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文编》,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瞿鸿禨:《瞿鸿禨朋僚书牍选》(上),《近代史资料》总108期。
    梁鼎芬:《节庵先生遗稿》,杨敬安自刊本,香港,1962年。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刘大鹏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刘体仁:《异辞录》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
    鲁迅:《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美]罗斯著、张彩虹译:《病痛时代: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美]明恩溥著、秦悦译:《中国人的素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那桐:《那桐日记》下册,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
    南昌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编:《一九0六年南昌教案资料专辑》,1957年。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钱仲联校注:《沈曾植集校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商金林:《叶圣陶年谱长编》第一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沈葆桢:《沈文肃公牍》,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宋教仁:《宋教仁日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万枫江:《幕学举要》,李志敏编《中华资政绝学》第四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汪辉祖:《续佐治药言》,《汪龙庄遗书》,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
    汪辉祖:《佐治药言》。
    汪叔子编:《文廷式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汪诒年编:《汪穰卿(康年)先生传记、遗文·奏牍辑存·上》,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一辑。
    汪钟霖:《赣中寸牍》,《近代史资料》总17号。
    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湘绮楼诗文集》第二册,长沙:岳麓书社。
    王迈常:《南昌教案见闻》,《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1960年。
    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
    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魏元旷纂修:《南昌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吴恭亨撰:《对联话》,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吴永兴:《梁敦彦在南昌教案中的往来函稿》,《清史研究》,1992/4。
    夏燮:《中西纪事》,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
    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英国蓝皮书《考察江西全省播告》,[清]郑贞来译,湖北洋务译书局。
    余肇康:《敏斋日记》第三十本,未刊稿,湖南省博物馆藏。
    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十一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恽毓鼎:《澄斋日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奏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张謇研究中心等编:《张謇全集》第六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张靖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
    章炳麟:《訄书详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张廷骧编:《入幕须知五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七辑,文海出版社。
    赵尔巽:《清史稿》。
    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郑孝胥:《海藏楼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1-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工具书组校点:《刘坤一遗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上卷,1987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教务教案档》第七辑(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81年。
    周作人:《知堂小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朱彭寿:《旧典备征·安乐康平室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天主教英汉袖珍辞典》,主教会恒毅月刊社,2001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译:《社会学》(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段琦:《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美]贺萧著、韩敏中译:《危险的愉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李时岳:《反洋教运动》,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
    李时岳:《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刘禾著、宋伟杰译:《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美]罗伯特·达恩顿著、吕健忠译:《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蒙文通:《中国史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戚其章、王如绘编:《晚清教案纪事》,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
    荣孟源《考订纪事》,《历史科学概论参考资料》下册,1985年。
    [法]史式微著、天主教上海教区史料译写组译:《江南传教史》第二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四川省近代教案史研究会编:《近代中国教案
    研究》,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苏萍:《谣言与近代教案》,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陶飞亚:《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文杰:《中国近世史上的教案》,福建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1947年。
    肖宗志:《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清政治》,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德]余凯思著、孙立新等译:《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赵树贵:《江西教案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办公室:《开封党史通讯》第一期。
    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朱维铮:《壶里春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吉正芬:《晚清外交体制研究(1861-1901年)》,硕士论文。
    姚肖廉:《八十年前的南昌教案》,《江西文史资料选辑》,总4号,1981年。
    张秋雯:《光绪三十二年的南昌教案》,《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期,台湾中央研究院,1983年。
    傅琴心:《记南昌教案》,《光明日报》1953年5月30日。
    帅之光:《南昌教案的调查》,《江西教育》1964/6。
    郭熹微:《试论中华内地会的产生及特点》,《世界宗教研究》1996/1。
    赵世瑜等:《政治史、整体史、自下而上的历史观》,《民俗研究》2000/2。
    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历史研究》2002/1。
    杨大春:《晚清天主教会与耶稣教会的冲突》,《史学月刊》2003/2。
    李里峰:《从“事件史“到“事件路径”的历史》,《历史研究》2003/4。
    杨念群:《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4。
    罗志田:《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4/5。
    茅海建:《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史林》2006/6。
    茅海建:《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史林》2006/6。
    任云仙:《清末报刊评论视野下的南昌教案》,《保定学院学报》2008/1。
    马自毅:《1906年“南昌教案”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8/2。
    黄志繁:《近代基督教新教江西美以美会研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和卫国:《中国政治史研究的反思》,《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杨雄威:《南昌教案与上海中西报战》,《历史研究》2009/2。
    Alexander Michie, China and Christianity, Boston: Knight and Millet, 1900.
    Arthur Galton, Church and State in France, 1300-1907, London: Edward Arnold, 1907.
    Arthur Judson Brown, New Forces in Old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04.
    China Centenary Missionary Conference, China Centenary Missionary Conference Records, New York: American Tract Society, 1907. Der Ostasiatische Lloyed.
    Ernest P. Young,“The Politics of Evangelism at the End of the Qing: Nanchang, 1906,”in Daniel H. Bays, ed., Christianity in China: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Everard Cotes, Signs and Portents in the Far East, London: Methuen &Co., 1907.
    F. L. Hawks Pott, The Emergency in China, New York: Missionary Education Move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1913.
    George Lynch, The War of the Civilisations, New York and Bombay: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01.
    Hiram Stevens Maxiam, Li Hung Chang’s Scrap-book, London: Watts &Co., 1913.
    J. Campbell Gibson, Mission Problems and Mission Methods in South China, New York, Chicago, Toronto: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01.
    James A. Whitney, LL.D., The Chinese and the Chinese Question, New York: Tibbals Book Company, Second Edition, 1888.
    John King Fairbank, "Patterns Behind the Tientsin Massac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0, No. 3/4, 1957.
    John Livingston Nevius, China and the Chinese,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869.
    Joseph C. Sasia, The true View of present Persecution in France: an Appeal to the
    unbiased Judgment of the American People, San Francisco: Mysell-Rollins Co., 1907, Edition 2.
    L’Echo de Chine.
    New York Times.
    North China Daily News.
    North China Herald.
    R. S. Gundry, China present and past,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LD., 1895.
    Robert Hart, Bart., G. C. M. G., These from the Land of Sinim, London: Chapman & Hall LD., 1901.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William C. Milne, Life in China, London: G. Routledge &Co., 1857.
    ①郑孝胥:《海藏楼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299页。
    
    ①陈三立:《散原精舍诗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589页。
    ②余肇康:《敏斋日记》第三十本,未刊稿,湖南省档案馆藏,丙午四月十三日。
    
    ①《瞿鸿禨朋僚书牍选》(上),《近代史资料》总108期,第17页
    ②《瞿鸿禨朋僚书牍选》(上),《近代史资料》总108期,第21页
    ③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16页。
    ①南昌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编:《一九0六年南昌教案资料专辑》,1957年,第8页。
    ①《娱萱室随笔》,《文艺杂志》1914年第六期,第48页。
    ②吴恭亨撰:《对联话》,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第149页。
    ③胡思敬:《国闻备乘》,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一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④魏元旷纂修:《南昌县志·卷十七·官师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据民国二十四年重刊本影印),民国五十九年(1970年),第285-286页。
    ⑤赵尔巽:《清史稿·志一百三十·邦交三·法兰西》。
    ⑥江西省档案馆藏:《江西省通志稿》。
    ⑦傅琴心:《记南昌教案》,《光明日报》1953年5月30日。
    ①群力:《一九0六年南昌教案资料辑录》,《近代史资料》,总第8期,第91-119页。
    ②《关于“南昌教案”采访资料》,南昌市档案馆,卷宗号:1180-20-74,第20-23页。
    ③姚肖廉:《八十年前的南昌教案》,《江西文史资料选辑》,总4号,1981年。
    ④帅之光:《南昌教案的调查》,《江西教育》1964年第6期,第33页。
    ①《关于处理曾诚明“南昌教案纪实”稿情况经过请研究的函》,江西省档案馆,X034-1965长-024-107,第108-109页。
    
    ①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01页。
    ②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66页。
    ③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奏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页。
    ④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840页。
    ①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湘绮楼诗文集》第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23页。
    ②汪辉祖:《续佐治药言》,《汪龙庄遗书》,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第233页。
    ③万枫江:《幕学举要》,李志敏编《中华资政绝学》第四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273页。
    ④张廷骧编:《入幕须知五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七辑,文海出版社,154页。
    ⑤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历史研究》2002/1。
    
    ①郑樵:《通志·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②铎:《再书纪江令影片文字后》,《南洋日日官报》1906年4月23日,第一版。
    ③《瞿鸿禨朋僚书牍选》(上),《近代史资料》总108期,第16页。
    ①汪叔子编:《文廷式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52页。
    ②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00页。
    ③《严复集》第三册,第521页。
    ④《严复集》第三册,第531页。
    ⑤恽毓鼎:《澄斋日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99页。
    ⑥《澄斋日记》,第303页。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清末教案》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07页。
    ①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838页。
    ②鲁迅:《科学史教篇》,《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③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蒋大春主编:《史学探渊:中国近代史学理论文编》,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759页。
    
    ①《关于“南昌教案”采访资料》,南昌市档案馆,1180-20-74,第15页。
    ②《敏斋日记》第三十本,丙午三月十六日。
    ③《敏斋日记》第三十本,丙午三月二十七日。
    ①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5页。
    ②张秋雯:《光绪三十二年的南昌教案》,《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二期,台湾中央研究院,1983年,第80页。两年后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动委员会编的《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四编也刊载了此文。
    ③朱彭寿:《旧典备征·安乐康平室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4页。
    ①贺萧的洋葱头的比喻,与此相类,见贺萧:《危险的愉悦》,贺萧著、韩敏中译:《危险的愉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②从这个角度讲,叙事史是一种比分析史更具“霸权”色彩的史学。
    
    ①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640页。
    ②戚其章、王如绘编:《晚清教案纪事》,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第342页。
    
    ①马自毅:《1906年“南昌教案”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2期,第339-340页。
    ②任云仙:《清末报刊评论视野下的南昌教案》,《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李里峰:《从“事件史“到“事件路径”的历史》,《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①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②茅海建:《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史林》2006/6,第2-3页。
    ①赵世瑜等:《政治史、整体史、自下而上的历史观》,《民俗研究》2000/2.
    ②和卫国:《中国政治史研究的反思》,《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第110页。
    ③杨念群:《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4,第10页。
    ④茅海建:《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史林》2006/6,第3页。
    ①蒙文通:《北宋变法之史料问题》,《中国史学史》,第173页。
    ②中共开封市委党史办公室:《开封党史通讯》第一期,1985年,第93页。
    ③荣孟源《考订纪事》,《历史科学概论参考资料》下册,1985年,第531页。
    ④Spencer’s Sociology: the Bias of Patriotism.转引自:Chinese Sketches, p.201.
    ①刘体仁:《异辞录》卷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70页。
    ②陶飞亚便曾指出,阳奉阴违“是官方对付教会最普遍的手法”。(参见陶飞亚:《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页。)据笔者所见,江西大吏对此术的传承脉络显得要比许多地方更突出。
    ③《清末教案》第四册,第353页。
    ④《清末教案》第四册,第354页。
    ①《关于帝国主义分子对“南昌教案”捏造事实的报导的材料》,南昌市档案馆,5080-20-77,第20-21页。
    ②[法]奥古斯特·弗朗索瓦(方苏雅)著、罗顺江、胡宗荣译:《晚清纪事:一个法国外交官的手记(1886-1904)》,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250页。
    ③《清末教案》第一册,第13页。
    ④《清末教案》第一册,第13-14页。
    ⑤《清末教案》第一册,第241页。
    ⑥《清末教案》第三册,第834页。
    ①《关于“南昌教案”采访资料》,南昌市档案馆,1180-20-74,第15页
    ②《关于“南昌教案”采访资料》,南昌市档案馆,1180-20-74,第15页
    ③《关于“南昌教案”采访资料》,南昌市档案馆,1180-20-74,第17页
    ④“Nganking,”North China Daily News, March 19, 1906, p. 8.
    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①《瞿鸿禨朋僚书牍选》(上),《近代史资料》总第108期,第17页。
    ②《敏斋日记》第三十本,丙午四月初七日。
    ③《时事》,《汇报》第九年第八号,第125页。
    ④《南昌教案之感情》,《复报》第二号,第36页。
    ⑤L’Affaire de Nantchang, L’Echo de Chine, 23 mars 1906, p. 1.
    ⑥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42页。
    ⑦《牧令书》,卷二十三,第19页,转引自《清代地方政府》,第42页。
    
    ①《大清搢绅全书(丙午春季)》第三册,荣禄堂梓,第62页。
    ②《大清搢绅全书(丙午春季)》第三册,荣禄堂梓,第62页。
    ③《清代地方政府》,第56页。
    ④《关于“南昌教案”采访资料》,南昌市档案馆,1180-20-74,第61页。
    
    ①《敏斋日记》第三十本,丙午二月初一日。
    ②《教务教案档》第七辑(二),第761页。
    
    ①《清末教案》第三册,第830页。
    ②《南昌教案汇志》,《南方报》1906年4月22日,第一页新闻。
    
    ①宝:《论南昌江令之死决非自刎》,《南方报》1906年3月4日,第一页新闻。
    ②《清末教案》第三册,第865页。
    ①《纪南昌变乱事愤言》,《时报》1906年3月14日,(一)。
    ①普通民众的认知,可从闹教者的供词和回忆中管窥,参见《一九0六年南昌教案资料专辑》。
    ②《南昌教案续志》,《汇报》第九年第十三号,第206页。
    ③《照录访函述南昌大教案详情》,《申报》1906年3月7日,第三版。
    ④《照录访函述南昌大教案详情》,《申报》1906年3月7日,第三版。
    
    ①《一九0六年南昌教案资料专辑》,第18页。
    ②《一九0六年南昌教案资料专辑》,第19页。
    ③《敏斋日记》第三十本,丙午二月初二日。
    ④《一九0六年南昌教案资料专辑》,第18页。
    ①L.O.,“The Native Press and the Nanchang Murders,”North China Daily News, March 16, 1906, p. 7.
    ②L.O.,“The Native Press and the Nanchang Murders,”North China Daily News, May 4, 1906, p. 8.
    ③《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378页。
    ④综观当时报纸,鼓吹“民气”的文章连篇累牍,这正体现了一种民族主义诉求。
    ⑤《论近时之无真是非》,《中外日报》1906年7月15日,第一板。
    ⑥《电报一》,《时报》1906年5月23日,(二)。
    ⑦《瞿鸿禨朋僚书牍选》(上),《近代史资料》总第108期,第9页。
    ⑧《南昌教案合同校勘记》,《中外日报》1906年7月3日,第二板。
    ⑨《汪康年师友书札》(一),第851页。汪之原文意在批判国人之无恒心,但他这个“骂”字,恰好把报纸易流于偏激的特点捉个正着。
    ①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25页。
    ②《论民气之关系于外交》,《外交报》乙巳年第三十号,第130期,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第4页。
    ③《清末教案》第一册,第883页。
    ①《论今日人心之不静》,《津报》1906年6月11日,第三版。
    ②香雪:《论谣言排外之原因与关系》,《汇报》第九年第九号,第137页。
    ③《论南昌教案》,《汇报》第九年第十号,第154页。
    ④拙[]:《论中国民气骤动之非福》,《汇报》第九年第十二号,第186-187页。
    ⑤上元顾金:《论今日亟宜多创浅易之白话日报》,《时报》1906年5月13日,(一)。
    ①Archibald R. Colquhoun, China in Transformation, Harper &Brothers, 1912, pp.107-112.
    ②《梁启超全集》第二卷,第476页。
    ③《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969页。
    ④《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378页。
    ⑤《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970页。
    ⑥《报律要由警部宣示》,《京话日报》第六百十七号,(三)。
    ①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古代近代史研究室校注:《宋教仁日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78-179页。
    ②《宋教仁日记》,第181页。
    ③《江西南昌县知县江大令兆棠受刃伤之像》,《新闻报》1906年3月17日,第一张。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五辑,文海出版社,第79页。
    ①周作人:《知堂小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43-544页。
    ②商金林:《叶圣陶年谱长编》第一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③周作人:《知堂小品》,第544页。
    ④胡思敬:《国闻备乘》,《近代稗海》第一辑,第308-309页。
    ⑤《答来函》,《大公报》1906年4月18日,二。
    ⑥《教务教案档》第七辑(二),第778页。
    ①《南昌教案汇志》,《南方报》1906年4月12日,第一页新闻。
    ②《要件》,《南方报》1906年3月26日,第一页新闻。
    ③《要件》(续),《南方报》1906年3月27日,第一页新闻。
    ④《南昌大教案二十六志》,《时报》,1906年3月27日,(二)。
    ⑤China in Transformation, pp.121-122.
    
    ①《教务教案档》第七辑(二),第742页。
    ②《梁敦彦在南昌教案中的往来函稿》,《清史研究》,第115页。
    ③《江西教案近闻》,《中外日报》1906年4月12日,第二板。
    ④《南昌案牵涉报馆》,《新闻报》1906年3月22日,第一张。
    ①如《新闻报》的一篇论说称:“江贤令因何受伤,若能先按刑事办理,必可得胜,然后再行归入国际问题,乘法国政教龃龉之时代,重定教士权限,以弭教祸。岂非千载一时之机会?”(《书南昌教案合同后》,《新闻报》1906年6月27日,第一张。)
    ②《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381页。
    ③《论南昌县令被刺事》,《申报》1906年2月27日,第二版。
    ④《论教案亟筹善后之策》,《新闻报》1906年3月2日,第一张。
    ①《论中国已见未来之祸》,《新闻报》1906年3月19日,第一张。
    ②《南昌教案之感情》,《复报》第二号,中国纪元四千六百四年闰四月二十五日,第36页。
    ③《南昌教案实在情形详述》,《大公报》1906年3月21日,二。
    ④北京市档案馆编:《杨度日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140页。
    ⑤George Lynch, The War of the Civilisations, New York and Bombay: Longmans, Green, and Co., 1901, p.8.
    ①《清末教案》第二册,第766页。
    ②《清末教案》第二册,第793页。
    ③章炳麟:《訄书详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00页。
    ④《文廷式集》上册,第148页。
    ⑤《论政府宜与法人别订传教专约》,《中外日报》1906年7月14日,第一板。
    ⑥[法]高第:《中国对外关系史》第一卷第390页,转引自[美]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284页。
    ①《晚清纪事:一个法国外交官的手记(1886-1904)》,第213页。
    ②La Tragédie du Nantchang, L’Echo de Chine, 22 mars 1906, p. 1.
    ③James A. Whitney, LL.D., The Chinese and the Chinese Question, New York: Tibbals Book Company, Second Edition, 1888, p.98.
    ④《清末教案》第三册,第660页。
    ⑤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61页。
    ⑥《蔡元培全集》第一卷,第236页。
    ⑦《清末教案》第三册,第868页。
    ⑧汪钟霖:《赣中寸牍》,《近代史资料》总17号,第31页。
    ①《一九0六年南昌教案资料专辑》,第24-25页。
    ②China and Christianity, p.91.
    ③教务杂志
    ④J. Campbell Gibson, Mission Problems and Mission Methods in South China, New York, Chicago, Toronto: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01, p.310.
    ⑤《晚清纪事:一个法国外交官的手记(1886-1904)》,第129页。
    ⑥Geo Phillips Esq.,“Thoughts on 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The Missionary Recorder, Vol.1, No.4, April 1867, p.6.
    ⑦《清末教案》第三册,第82页。
    ①《晚清纪事:一个法国外交官的手记(1886-1904)》,第109页。
    ②《清末教案》第三册,第517页。
    ③《晚清纪事:一个法国外交官的手记(1886-1904)》,第130页。
    ④《清末教案》第三册,第20页。
    ⑤《清末教案》第三册,第82页。
    ⑥《驳严又陵<论南昌教案>书》(一续),《汇报》第九年第二十九号,第457页。
    
    ①《弭教祸说》,《申报》1901年4月27日,第一版。
    ②《汪康年师友书札》(一),第452页。
    ③《汪康年师友书札》(一),第454页。
    ④《清末教案》第三册,第660页。
    ⑤《清末教案》第二册,第742页。
    
    ①《释冤》,《新闻报》1906年4月9日,第一张。
    ②《解到闹教要犯》,《中外日报》1906年5月8日,第三板。
    ③《拿获南昌教案要犯赏格》,《中外日报》1906年5月10日,第三板。
    
    ①《南昌教案汇志》,《南方报》1906年3月28日,第一页新闻。
    ②王迈常:《南昌教案见闻》,《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134-135页。
    ③《释冤》,《新闻报》1906年4月9日,第一张。
    ④《南昌教案汇志》,《南方报》1906年3月30日,第一页新闻。
    ①当然,为了推卸责任,供词与事实往往大相径庭,有趣的是,二月初三日闹教时本存在一个哄抢过程,但供词中体现得却均是捡拾。
    ②《要件》(续),《南方报》1906年3月27日,第一页新闻。
    ③《翁同龢日记》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102页。
    ④《清末教案》第三册,第811页。
    ⑤参见《教务教案档》第七辑(二)第756页胡廷干对英法美德四国兵舰的活动报告。
    ⑥Signs and Portents in the Far East, p.75.
    ⑦《优待持论公平之教士》,《新闻报》1906年3月10日,第一张。
    ⑧《南昌教案汇志》,《南方报》1906年3月13日,第一页新闻。
    ①《三续照录访函述南昌大教案》,《申报》1906年3月12日,第二版。
    ②王迈常:《南昌教案见闻》,《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134页。
    ③《金价陡涨》,《新闻报》1906年3月10日,第一张。
    ④《清末教案》第三册,第892-893页。
    ⑤《清末教案》第三册,第942页。
    ⑥《赣抚致外部电》,《申报》1906年7月28日,第九版。
    ⑦《南昌大教案七志》,《时报》1906年3月6日,(二)。
    ①《南昌大教案十志》,《时报》1906年3月9日,(二)。
    ①《三续照录访函述南昌大教案》,《申报》1906年3月12日,第二版。
    ②《十续访函述南昌大教案》,《申报》1906年3月28日,第二版。
    ③《十一续访函述南昌大教案》,《申报》1906年3月29日,第三版。
    ④吴永兴:《梁敦彦在南昌教案中的往来函稿》,《清史研究》,《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第114页。
    ⑤《赣省巡兵击毙巡长定罪》,《南方报》1906年4月3日,第一页新闻;《不法巡兵请照军法惩办》,《中外日报》1906年4月4日,第六板。笔者按:后者比前者稍有缩略。)
    ⑥《江西在省绅士公启》,《中外日报》1906年3月20日,第二板。
    
    ①《南昌巨案近闻》,《新闻报》1906年3月17日,第一张。
    ②《学生纷纷归去》,《新闻报》1906年3月10日,第一张。
    ③《江西教案近闻》,《中外日报》1906年4月2日,第二板。
    ④《江西饬缴前发子药》,《中外日报》1906年4月4日,第五板。
    ⑤《清末教案》第三册,第894页。
    ⑥《清末教案》第三册,第896页。
    ①《关于南昌教案抄自有关文件之记载》,南昌市档案馆,1180-20-75,第28页。
    ②《沈曾植年谱长编》,第318页。
    ③《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转引自《中州文献总录》下册,第1786页。
    ④“The Politics of Evangelism at the End of the Qing: Nanchang, 1906,”in Daniel H. Bays, ed., Christianity in China: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P.110.
    ⑤Ferrant to Fiat (superior generai), Jiujiang, 21 July 1906, Lazarist Archives.转引自:“The Politics of Evangelism at the End of the Qing: Nanchang, 1906,”in Daniel H. Bays, ed., Christianity in China: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P.110.
    ⑥Mgr. Vic to Lazarist superior general, 25 Nov. Lazarist Archives.转引自:“The Politics of Evangelism at the End of the Qing: Nanchang, 1906,”in Daniel H. Bays, ed., Christianity in China: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P.110.
    
    ①《中国耶稣教自立会鼓吹教会自立文》,《申报》1906年3月8日,第十版。
    ②《真光报》1906年5月,第5卷第3期,转引自《奋进的历程》,第116-117页。
    ①《论内地绅衿宜亟设民教平和会》,《中外日报》1906年4月8日,第一板。
    ②《论中国近日防乱之策》,《中外日报》1906年5月25日,第一板。
    ③《光绪丁未年交涉要览》,转引自杨大春:《晚清天主教会与耶稣教会的冲突》,《史学月刊》2003/2。
    ④《福建拟设民教和平会》,《中外日报》1906年4月3日,第四板。
    ⑤《民教平和会第一次集议纪事》,《时报》1906年5月3日,(三)。
    ⑥《敏斋日记》第三十本,丙午三月十二日。
    ①《南昌教案余闻》,《南方报》1906年5月1日,第一页新闻。
    ②《汪康年师友书札》(二),第1946页。
    ③《书南昌教案合同后》,《新闻报》1906年6月27日,第一张。
    ④《论调和民教之办法》,《津报》1906年4月25日,第三版。
    ⑤《瞿鸿禨朋僚书牍选》(上),《近代史资料》总第108期,第页。
    
    ①《论使中外不和之蟊贼》(上篇),《中外日报》1906年3月31日,第一板。
    ②《忘山庐日记》(下),第832页。
    ③《严复集》第一册,第190页。
    ④《严复集》第一册,第557-561页。
    
    ①《严复集》第三册,第525页。
    ②《严复集》第三册,第539页。
    ③《清末教案》第三册,第823页。
    ④《清末教案》第三册,第824页。
    ⑤李时岳:《反洋教运动》,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第104页。
    ⑥李时岳:《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4页。
    ①《清末教案》第四册,第295页。
    ②皮锡瑞:《师伏堂日记》,丙午年二月十六日,转引自吴仰湘:《通经致用一代师:皮锡瑞生平和思想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第268页。
    ①《赣绅商在沪集议南昌县被刺事》,《新闻报》1906年2月27日,第一张。
    ②《一九0六年南昌教案整理专辑》,第19页。
    ③《南昌大教案二志》,《时报》,1906年2月28日,(二)。
    ④《专电》,《南方报》1906年3月2日,第一页新闻。
    ⑤《清末教案》第二册,第747页。
    ⑥《梁启超全集》第一卷,第242页。
    ①王明伦选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118页。
    ②《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142页。
    ③《反洋教书文揭帖选》,第164页。
    ④《南昌案牵涉报馆》,《新闻报》1906年3月22日,第一张。
    
    ①《沈曾植年谱长编》,第251页。
    ②《记政府对付南昌教案情形》,《中外日报》1906年3月17日,第二板。
    ③New York Times, January 8, 1906.
    ④《南昌大教案三十志》,《时报》1906年3月31日,(二)。
    ⑤张謇研究中心等编:《张謇全集》第六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第570页。
    ①《南昌教案汇志》,《南方报》1906年3月21,第一页新闻。
    ②《南昌教案汇志》,《南方报》1906年4月12日,第一页新闻。
    ③《南昌大教案四十一志》,《时报》1906年4月13日,(二)。
    ④《南昌教案汇志》,《南方报》1906年4月12日,第一页新闻。
    ⑤刘焜炀:《反洋教运动综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四川省近代教案史研究会编《近代中国教案研究》,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45页。
    ⑥《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第112页。
    
    ①上海的《字林西报》便不止一次指出南昌教案属于地方骚乱。
    ②杨念群:《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4,第1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