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传统堡寨聚落具有重要的建筑史学意义,但目前国内关于传统堡寨式聚落的研究还比较少。另加之,散落各地的堡寨聚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正处于极度衰落的状态,其所携带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随之逐渐消逝。因之,对堡寨聚落的历史演变、现在遗存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已成当务之急。
     本文是“明长城军事聚落与防御体系基础性研究”课题的一部分。笔者选择河北作为研究重点,以大量的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以史书、方志等文献为依托,对堡寨聚落的演进机制进行分析。论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是论文的导论部分,文章总结了研究的现状及研究目标、方法等,并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首先从宏观上剖析了传统堡寨聚落的系统组成,其次,文章还讨论了堡寨聚落两大组成部分的系统构成,即影响因素和表现模式,从而作为深入研究本课题的重要思想基础。
     第三章,重点讨论了传统堡寨聚落的发展沿革,并按其历史时期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阶段:堡寨聚落的雏形期——新时期时代至原始社会末期;堡寨聚落的形成期——夏至春秋战国;堡寨聚落的发展期——秦至隋唐;堡寨聚落的繁荣期——宋至明清。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河北地区堡寨聚落产生、发展的整体环境及影响因素。在这两方面中,社会影响因素是主要的方面。
     第五章、第六章,论文对河北地区的军堡、村堡的表现模式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揭示堡寨深层文化内涵,指出军堡的等级制、村堡中多堡城镇和堡寨的模数制规划是其主要特点。
     最后,文章结合现实需求,对堡寨聚落居住环境和水平进行分析,并提出保护利用策略。
The settlement of traditional forts and stockade villages has the important architectural historiography meaning.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about traditional fort and stockade settlement in China now. On the other hand, fort and stockade settlement is facing a dangerous situation of extreme dwindlement because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plentifully historical culture information will elapse gradually, too. Under such background, it has been very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current condition of fort and stockade settlement.
     The paper is a part of the basic research of the martial settlements and defensive systems along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The author selects Hebei Province as research emphases, regarding these rich and varie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data as the foundation, drawing support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social chronicles, analyses historic relics and related data of fort and stockade settlement. The thesis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Chapter 1, this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aper,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ing situation and objective and method of the study, introducing the frame of the paper.
     Chapter 2,the author analyses macroscopically on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the settlement of traditional forts and stockade villages.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about two systemic composing parts of traditional forts and stockade villages--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anifestation modes,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 3,the author discusses mainl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ettlement of traditional forts and stockade villages, and is divided into four historical parts: embryo period—from Neolithic Period to the end of Primitive Society Period; formative period—from Xia Dynasty to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evolution period—from Qing Dynasty to Sui and Tang Dynasty; flourish period—from Song Dynasty to Ming and Qing Dynasty.
     Chapter 4,the author discusses mainly on the 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naiss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ort and stockade village settlement in Heibei Province, where the social influence is most important.
     Chapter 5 to Chapter 6, the author makes a thorough study in the manifestation modes of military fortress and stockade villages in Hebei Province. By us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history,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etc, it also uncovers the inner connotative culture meaning, points out that the grading system of military fortress, the multi-fort towns and the modularized planning of the settlement of traditional forts and stockade villages are the key features.
     Finally, the paper combines the actual requirement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level of fort and stockade settlement, and provides the strategies of protection exploitation.
引文
[1] 刘致平,中国居住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年
    [2] 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浙江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年
    [3]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年
    [4] 其中包括:张驭寰,吉林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年. 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编写组,云南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年. 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编写组,云南民居续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年. 高珍明、王乃香、陈瑜,福建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年. 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年. 徐民苏、詹永伟,苏州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 新疆土木建筑学会、严大春,新疆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年. 何重义,湘西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年. 张壁田、刘振亚,陕西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年. 侯继尧、任致远,窑洞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年.
    
    [5] 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 20 年,小城镇建设,2006.12
    [6] 赵世瑜、周尚义,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年.
    [7] 赵世瑜、周尚义,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年.
    [8] 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年.
    [9] 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年.
    [10] 卢云,两汉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历史地理,2000.1
    [11] 吴松弟,宋代东南沿海丘陵地区的经济开发,历史地理,2001.4
    [12] 胡阿祥,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历史地理,1999.7
    [13] 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年.
    [14] 吴福文,闽西客家文化事象举探,客家学研究 ,1990.2.
    [15] 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16] 杨国祯、陈支平,明清时代福建的土堡,台北:国学文献馆,1993 年.
    [17]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年.
    [18] 刘致平, 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年.
    [19] 其中典型的成果是:王澍,皖南村镇巷道的内部结构解析,建筑师,1989 年 28 期.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年. 仲德昆等,小城镇的建筑空间与环境,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3 年.
    [20] 其中典型的成果是:陈志华,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台北:汉声杂志社,1995 年. 余英,客家建筑文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 李贺楠,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天津大学〔学位论文〕.
    [21] 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百科全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年.
    [22] 华夏子,明长城考实,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年.
    [23] 罗哲文,长城,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 年.
    [24] 罗哲文、杨永生,失去的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年.
    [25] 罗哲文,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年.
    
    [26] 周若祁、张光主编,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年.
    [27] 张玉坤,宋昆,山西平遥的"堡"与里坊制度的探析,建筑学报,1996,(4).
     [28] 倪伟,廖增湖.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记忆力”. 读书 2002(8):143.
     [29] 参考:(奥)弗里德里希·希尔(Friedrick Heer)著,赵复三译,欧洲思想史,广州: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 年.
    [30] 参考:霍绍周,系统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年.
    [31] 参考:任美锷、李旭旦合译,丁·白吕纳著 人地学原理 南京:钟山书局,1935 年.
    [32] 转引自: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年.
    
    [33] 华夏子,明长城考实,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年.
    [34] 同上
     [35] 张玉坤、宋昆教授在《山西平遥的堡与里坊制度探析》一文中所提出的重要观点。
    [1] 霍绍周,系统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年,24 页
    [2] 同上
    [3] 刘致平, 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第三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3 页
    [4]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年.
    [5] 著作:高珍明、王乃香、陈瑜,福建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年. 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张良皋、李玉祥,老房子——土家族吊脚楼,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年. 张国雄、李玉祥,老房子——开平碉楼与民居,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年. 编写组,永定土楼,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年. 林嘉书、林浩,客家土楼与客家文化,台北:情远出版有限公司,1992 年. 黄汉民,福建土楼,台北:台湾汉声杂志社,1992 年. 黄汉民,福建传统民居,厦门:鹭江出版社,1994 年.
    [6] 著作:雁北边防城堡调查简报
    [7] 著作:周若祁、张光主编,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年. 日中联合民居调查团,党家村——中国北方传统农村集落,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 年.
    [8] 著作:宋昆,平遥古城与民居,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年
    [9] 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年,13 页
    [10] 转引自薛力,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发展探讨——以江苏省为例,东南大学博士论文,9 页
    [11] 孙敬之等,冀南地区经济地理,地理学报,1954 年
    [12] 梁溥等, 南雄盆地经济地理, 地理学报,1956 年
    [13] 梁溥等,南阳盆地,地理学报,1955 年
    [14] 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年
    [15] 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年
    [16] 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年,83 页
    
    [17] 田晓岫,中国民俗学概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年,1~5 页
    [18]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33~34 页
    
    [19]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2
    [20] 吴良镛, 广义建筑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39页
    [21] 转引自吴良镛, 广义建筑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年,54 页
    [22] 李守经主编, 农村社会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18 页
     [23] 参考:童晓频、李守经,农村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民族,社会学卷〔图文数据光盘),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4] 参考:朱又红,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1997 年:44 页
     [25] 程贵铭主编, 农村社会学,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8, 18-20 页
     [26] 周若祁 张光主编, 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堡, 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9 年
    [27]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89 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644
    [28] 全新世是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中的一个阶段,第四纪也称为第四纪冰川期,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始于距今 175 万年。第四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二者的分界以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大约在距今 1 万年前后。
    [29] 参考:张芸、朱诚、戴东升、宋友桂,全新世气候变化与长江三角洲史前文化兴衰,地质论评,第 47卷 5 期
    [30] 参考:刘晋祥、董新林,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中前聚落形态的初步研究,地质论评,第 40 卷 1 期
     [31] 金兆森,张辉,村镇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3 页
     [32] 刘黎明, 土地资源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1
    [33] 所谓土地生产力,在农业上是指在一个地区,土地能生产人们可能利用的能量和蛋白质的能力。对耕地和粮食作物来说,土地生产力是指单位面积耕地生产粮食的能力或数量。
    
    [35] 转引自张广善, 沁河流域的堡寨建筑, 文物世界, 2005 年第一期
    [36] 同上
     [37]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 现代社会学. 上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70-278
     [38]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1989 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10 页
     [39] 李东 许铁铖,空间、制度、文化与历史叙述——新人文视野下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建筑师, 2005(03).
    [40] 选自李凤琪、唐玉民、李葵, 青州旗城[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41]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85 页
    [42] 参考:赵荣、王恩涌 、张小林、 刘继生、周尚意 等,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1~63 页
     [43] 李凤琪、唐玉民、李葵, 青州旗城[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44]〔明〕孙世芳,栾尚约.宣府镇志[M].中国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
    [45]〔明〕李侃,胡谧.山西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8.
    [46] 王巍, .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文物, 2006,(5)
     [47] 张玉坤,聚落·住宅——居住空间论,天津大学博士生论文 P28
    [48] [美]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7
    [49] 张玉坤教授“聚落·住宅——居住空间论”一文中将传统民居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一)上世纪 30-50年代末的开拓阶段;(二)50 年代末-60 年代的普及认识阶段;(三)70 年代末-80 年代中后期的复性阶段;(四)80 年代中后期-现在的多元发展阶段。
    [50] 刘沛林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7.12
     [51] 选自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
     [52] 张玉坤,聚落·住宅——居住空间论,天津大学博士生论文 30 页
     [1] 周若祁 张光主编, 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 西安: 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9.10.
    [2] 周若祁 张光主编, 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 西安: 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9.10.
    [3] 转引自[清]朱璐编著,防守集成(中国兵书集成第 46 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4][清]朱璐编著,防守集成(中国兵书集成第 46 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5] 郑汕主编,中国边防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年,31 页
    [6] 四库全书(网络版)
    [7] 转引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上下),海洋出版社,2005 年,204 页
    [8] 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上下),海洋出版社,2005 年,204~205 页
    [9] 刘岱主编,吾土与吾民,上海:三联书店,1992 年,394 页
    [10] 曹勋,集(四库珍本七集),卷 26
    [11] 吕调元、刘承恩、张仲炘等,民国湖北通志:74。民国十年(1921)刻本。
     [12] 参考: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3] 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12 页
    [14] 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13 页
    [15] 八十垱遗址位于澄县县城北约 20 公里处的梦溪镇五福村。地处澧水支流涔水之阳,属武陵山余脉与洞庭湖盆地间澄县平原的北部边缘地带。遗址北去约 3 公里,即进入地质第四纪更新世形成的网纹红土阶地。八十垱遗址的发掘,证实了长江中游有构有墙的聚落早在 7500 年前就已形成,只是还处于雏形阶段而已。(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澧县梦溪八十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6.12)
     [17] 张玉坤 李贺楠,史前时代居住建筑形式中的原始时空观念,建筑师,2004.3
     [18] 四库全书(网络版)
    
    [19] 四库全书(网络版)
    [20]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3 页
    [21]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故城的勘察和试掘,考古学报,1965 年第 1 期.
    
    [22] 转引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年,208 页
    [23] 参考: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年
     [24] 史记·张仪列传
    [25] 参考:吴如嵩、黄朴民、任力、柳玲,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 战国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年
     [26] 资料来源:长城文化网 http://www.meet-greatwall.org
    [27] 张玉坤、宋昆,山西平遥的“堡”与里坊制度的探析,建筑学报,1996 年第 4 期.
    [28] 转引自:张金龙,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 历史研究,1998 年 06 期
    [29] 二十五史·《史記》卷六
    [30] 转引自:吴如嵩,黄朴民,任力,柳玲,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 战国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年,254 页
    [31] 同上
    [32] 转引自:霍印章,中国军事通史·秦代军事史(第四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年,122 页
    [33] 参考:霍印章,中国军事通史·秦代军事史(第四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年
     [34] 〔东汉〕应劭《风俗通》
    [35] 二十五史·《史記》卷六
    [36] 二十五史·《史記》卷六
    [37] 二十五史·《明史》 卷一百七十
    [38] 《后汉书》卷 32,《樊宏阴识列传》,中华书局校点本,1965 年版,第 1120 页。
    [39] 《后汉书》卷 33,《朱冯虞郑周列传》,第 1147 页。
    [40] 《后汉书》卷 41,《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 1395 页。
    [41] 《魏书》卷 114,《释老志》,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 年版,第 3032 页。
    [43] 罗振玉编,鸣沙石室佚书,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2.
    [44] 转引自:具圣姬,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年,64 页.
    [45] 赵克尧,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汉唐史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46] 《晋书·李矩传》
    [47] 《三国志·魏书·田畴传》
    
    [48] 〔晉〕袁宏撰,后汉书卷 27.
    [49] 《晋书·庾衮传》
    [50] 《周书·周迪传》
    [51] 赵克尧,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汉唐史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52] 郑汕著,中国边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8, 133 页
    [53]《宋史》徐禧传
     [54] 图片来自长城文化网 http://www.meet-greatwall.org
    [57] 《明太祖实录》,卷 38。
    [58] 同上书,卷 41,洪武二年四月戊子条。
    [59] 《明史》,卷 155,《刘荣传》。
    [60] 《明史纪事本末》,卷 55,《沿海倭乱》。
    [61] 《明史》,卷 139,《周敬心传》。
    [62] 同上书,卷 147,《解缙传》。
    
    [63] 《明太祖实录》,卷 219,洪武二十四年秋七月已酉条。
    [64]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 2,福建第一。
    [65] 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http://202.197.127.211
    [66] 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http://202.197.127.211
    [67] 图片来自长城文化网 http://www.meet-greatwall.org
    [68] 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http://202.197.127.211
    [69] 《明史》,卷 89,《兵志一》。
    [70] 《明太祖实录》,卷 191,洪武二十一年六月甲辰。
    
    [74] 照片选自:http://www.people.com.cn
    [75]《明史》,卷 126,《汤和传》。
    
    [76] 耿相新 康华,二十五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M],1996.10:924-925.
    [77] 任桂淳. 清朝八旗驻防兴衰史[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3:10-19.
    [78] 同上
    
    [79] 资料选自任桂淳, 清朝八旗驻防兴衰史[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3
    [80] 关于开工日期,《青社琐记》记载为雍正八年八月十八,从宫中奏折中看时六月初六。选择这一天,是取“六六大顺”之意,可是六月初十以后,阴雨连绵,无法施工,至八月十八,施工才全面展开。
     [81] 资料来源: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年
     [82] 转引自刘岱主编,吾土与吾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3
    
    [83]《宋史?徽宗纪》
    [84]《皇宋十朝纲要》卷十八《徽宗纪》
     [85] 参考:张曜,山东军兴纪略,台北:文海出版社,卷 6 上,2~3 页
     [86] 参考:张曜,山东军兴纪略,台北:文海出版社,卷 6 上, 4~5 页
     [1] 资料选自: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 燕赵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8
    [3] 引自《孟子·尽心上》
    
    [4] 四库全书(网络版)
    [5] 同上
    [6] 同上
    [7] 同上
    [8]《管子·乘马》
    [9] 万艳华,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兼论我国古代方城之风水影响,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4.3
    [10] 转引自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8
    [11] 艾定增,风水钩沉——中国建筑人类学发源,台北:田园城市文化·民 87
    [12] 四库全书(网络版)
    [13] 同上
     [14] 四库全书(网络版)
     [15] 乌廷玉,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史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7.1
     [16] 《明太祖实录》卷六十九.
     [17] 资料转引自:乌廷玉,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史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7.1
    [18] 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吕氏乡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1
    [19]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一七·南赣乡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第 1 版.
    [20] 陈生玺,政书集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年第 1 版.
    [21]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四一六·答毕东郊按台,台北:中华书局 1962 年第 1 版..
    [22] 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吕氏乡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1
    [23] 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吕氏乡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1
    [24] 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吕氏乡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11
    
    [25] 宫懋让修、李文藻等篡,乾隆《诸城县志)卷五《疆域考》,乾隆二十九刻本。
    [26]《后汉书》卷 30,田畴传,中华书局校点本,1965 年版
    [27]《后汉书》卷 31,庾衮传,中华书局校点本,1965 年版
    
    [28] 转引自杨国安,社会动荡与清代湖北乡村中的寨堡,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第 54 卷 第 5 期.
    [29] 转引自杨国安,社会动荡与清代湖北乡村中的寨堡,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第 54 卷 第 5 期.
    
    [30] 张廷玉等,明史·卷七七.
    [31] 刘崇本,雄县乡土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8
    [32] 临晋县志
    [33] 赤城县志
    [34] 迁安县志
     [35] 八个集镇是暖泉镇、代王城镇、白乐镇、西合营镇、吉家庄镇、桃花堡镇、北水泉镇、白草窑镇等。
    
    [36] 道光《南海县志》卷三十七
    [37] 光绪《惠州府志》卷三十二
    [38] 乾隆《海盐图经》卷六
    [39] 洗宝干,佛山忠义乡志·卷九
    [40] 乌廷玉,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史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7.1
    
    [41] 转引自乌廷玉,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史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7.
    [42] 周若祁、张光主编,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3] 周若祁、张光主编,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5] 冯俊杰等编,山西戏曲碑刻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2.1
     [46] 孙大章著,中国民居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
    
    [47] 王绚,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兼以秦晋地区为例,天津大学博士论文.
    [48] 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
    [49]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50]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51] 转引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52]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2
    [53]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2
    
    [54]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2
    [55] 《史记》卷六十八
     [56] 参考: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2
    
    [1] 〔明〕孙世芳、乐尚约,宣府镇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70.1
    [2] 同上
    [3]《宣化府志》卷十四《塞垣考》,清乾隆八年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4] 同上
    [5] 同上
    [6]《宣化府志》卷十四《塞垣考》,清乾隆八年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7] 同上
    [8] 长城文化网 http://www.meet-greatwall.org
    
    [9] 转引自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
    [10] 民属大同,军属宣府镇
    [11] 民属大同,军属宣府镇
    
    
    [12] 转引自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
    [13] 宣化府志
    
    [14] 参考自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
    [15] 四镇三关志
    [16] 参考自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5
    
    [17] 〔明〕刘效祖,四镇三关志,明万历四年刻本
    [18] 孙鹏,河北通志稿旧志源流关隘考,成文出版社,1968
    
    [20] [清]陈坦等纂修,《宣化县志》,卷七,《城堡志》,清康熙五十年刊本
    [21] 政协张家口市宣化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宣化文史资料,第五辑,1987
    [22] 政协张家口市宣化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宣化文史资料,第五辑,1987
    
    [23] 来源:《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24] 清乾隆八年《宣化府志》卷之八《城堡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5] 清乾隆八年《宣化府志》卷之十《公署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6] 以上资料与倪晶共同整理完成
    
    [27] 来源:《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28] 来源:根据民国《万全县志》绘制
    
    [29] [清]左承业纂修,《万全县志》,卷二,《建置志》,道光年间刻本
    [30] [清]左承业纂修,《万全县志》,卷二,《建置志》,道光年间刻本
    [31] [清]左承业纂修,《万全县志》,卷二,《建置志》,道光年间刻本
    [32] 以上资料来源于河北省古建所测量数据
    [33] 以上资料与倪晶共同整理完成
     [34] 贾全富主编,古镇独石口,《古镇独石口》乡友编辑组,内部发行,1999
    [35] [清]孟思谊编修,黄少七重修,《赤城县志》卷二《建置志》,清乾隆二十四年本,赤城县档案史志局,1996
    [36] [清]孟思谊编修,黄少七重修,《赤城县志》卷二《建置志》,清乾隆二十四年本,赤城县档案史志局,1996
    [37] [清]孙士芳修,《宣府镇志》卷十一《城堡考》,嘉靖四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38] 贾全富主编,古镇独石口,《古镇独石口》乡友编辑组,内部发行,1999
    [39] 以上资料与倪晶共同整理完成
    [40] 来源:《宣大山西三镇图说》
    [41] [清]孙士芳修,《宣府镇志》卷十一《城堡考》,嘉靖四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42] 以上资料与倪晶共同整理完成
    
    [43 以上资料与倪晶共同整理完成
    [44] 清乾隆八年《宣化府志》卷之八《城堡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177
    [45] 清乾隆八年《宣化府志》卷之八《城堡》,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180
    [46] [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一,《宣府巡道分辖中路总图说》,明万历三十一年刻本
    [47] 以上资料与倪晶共同整理完成
     [48] 清乾隆八年《宣化府志》卷之八《城堡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177
    
    [49] 以上资料与倪晶共同整理完成
    [50]《宣化县志》,卷七,《城堡志》
    [51]《宣化县志》,卷七,《城堡志》
     [52] 以上资料与倪晶共同整理完成
    
    [53] 《大明会典·户部·屯田》
    [54] 同上
    [55] 同上
    [56] [清]吴廷华等纂修,《宣化府志》,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卷十六,《军储考》
    [57] 表中“√”表示确定设置有该衙署,“◇”表示根据情况设置,除特殊说明外,则表示其后仅所注城堡设置。
    [58] 根据堡的规模而定是否设置。
    [59] 根据驻守堡内的官员级别而定。
    [60] 指葛峪堡,万全右卫城
    [61] 指路城与所城合置时
    [62] 指路城与卫城合置时
    [63] 资料来源:[清]吴廷华等纂修,《宣化府志》,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卷二,《公署考》
    [64] 〔清〕朱璐,中国兵书集成(46)防守集成,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32~33
    [65] 李严,张玉坤,明长城军堡与明清村堡的比较研究,新建筑,2006.1
     [66]《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九
    [1] 转引自:长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安县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转引自:长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安县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转引自:民国 慕寿祺,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兰州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90 年,63 页
    [4] 同上
    [5] 赤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赤城县志,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
     [6] 转引自:邯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邯郸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86
     [7] 统计来源:杜秀荣 主编,河北省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1
     [8] 统计来源:清代庆之金 杨笃等篡修,蔚州志,光绪三年
    [10] 转引自:清代庆之金 杨笃等篡修,蔚州志,光绪三年
    [11] 转引自:清代庆之金 杨笃等篡修,蔚州志,光绪三年
     [12] 张子儒,蔚县泥河湾历史文化研究会第一次会交流论文《蔚县古城堡觅踪》,2004.5.
    
    [13] 张玉坤、宋昆,山西平遥的“堡”与里坊制度的探析,建筑学报,1996 年第 4 期.
    [14] 宋昆,平遥古城与民居,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1
    
    [15] 宋昆,平遥古城与民居,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1:P19
    [16] 郑东军、张玉坤,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建筑师,115 期:P35
    [17] 郑东军、张玉坤,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建筑师,115 期.
    
    [18] 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P137
    [19] 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0] 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上海书店,1935:67
    [21] 王鲁民、韦峰,从中国的聚落形态演进看里坊的产生,城市规划汇刊,2002 年第 2 期.
     [22] 张玉坤、宋昆,山西平遥的“堡”与里坊制度的探析,建筑学报,1996 年第 4 期.
     [3] 傅熹年著,中国城市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9.
     [24] 傅熹年著,中国城市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9.
    [27] 宋昆,平遥古城与民居,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1
    [28] 宋昆,平遥古城与民居,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11
    
    
    [30] 四库全书(网路版)
    [31] 四库全书(网路版)
    [32] 杨国安,社会动荡与清代湖北乡村中的寨堡,武汉大学学报(第五期),2001.9.
     [33] 罗德胤,蔚县城堡村落群考察,建筑史(第 22 辑).
    
    [1] 李晓东,文物保护管理概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年.
    [2] 同上
    [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4] 转引自:李晓东,文物保护管理概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年.
    [5] 同上
    [6] 同上
    1、[美]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申嘉、陈朝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年
    2、[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年
    3、[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郭凡、邹和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年
    4、[美]亚里山大,建筑模式语言,王听度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年
    5、[美]R. E.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6、[日]藤井明,聚落探访,宁晶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
    7、[日]宫崎市定,中国村制的成立——古代帝国崩坏的一面,宫崎市定论文集(上),香港:商务印书馆,1963 年
    8、[日]宫崎定市,关于中国聚落形态变迁,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代史论著选译,刘俊文主编,黄金山、孔繁敏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
    9、[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周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年
    10、[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11、[英]乔弗莱·司古特,人文主义建筑学,张钦楠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年
    12、[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唐晓峰等译,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 年
    13、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年
    14、金其铭、董新、陆玉麟,中国人文地理概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年
    15、刘岱,中国文化新论·社会篇一一吾土与吾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年
    16、李允稣,华夏意匠,香港: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 年
    17、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年
    18、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9、康少邦,张宁,城市社会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
    20、陆元鼎,民居史论与文化,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年
    21、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一)(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1993 年
    22、李长杰,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年
    23、孙大章著,中国民居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
    24、汪之力主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4.
    25、黄芳,传统民居与现代旅游,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0.
    26、宋昆主编,平遥古城与民居,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7、陆元鼎主编,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二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8、陆元鼎主编,民居史论与文化,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29、刘致平著 王其明增补,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年.
    30、刘敦祯,中国住宅概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年
    31、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
    32、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一城市、住宅、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
    33、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4、黄汉民,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年.
    35、高珍明、王乃香、陈输,福建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年
    36、李长杰.桂北民间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7、张驭寰,吉林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8、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9、季富政,中国羌族建筑,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0、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1、黄浩,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年
    42、张建国 张金路等编,魏氏庄园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年.
    43、封欣著,魏氏庄园,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3 年.
    44、周若祁等主编,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5、黄为隽等著,闽粤民居,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2.
    46、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
    47、杨心恒,宗力,社会学概论,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年
    48、吴良庸,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年
    49、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年.
    50、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
    51、霍绍周,系统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年
    52、朱又红,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1997 年
    53、程贵铭主编, 农村社会学,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8
    54、李守经主编, 农村社会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55、童晓频、李守经,农村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民族,社会学卷〔图文数据光盘),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
    56、刘黎明, 土地资源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57、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 现代社会学. 上梅: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8、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59、田晓岫,中国民俗学概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年
    60、宋林飞,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 年
    61、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
    6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教,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
    63、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年
    64、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年
    65、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年
    66、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67、俞伟超,中国古代公社组织考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年 10 月
    68、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年
    69、袁林,两周士地制度新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70、马新,两汉乡村社会史,济南:齐鲁书社,1997 年
    71、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年
    72、乌廷玉,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史纲,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7
    73、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2
    74、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年
    75、刘岱主编,吾土与吾民,上海:三联书店,1992.
    76、夏铸九,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89 年
    77、杨鸿勋,建筑考古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年
    78、俞伟超,中国古代公社组织考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年
    79、吴如嵩、黄朴民、任力、柳玲,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 战国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年
    80、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81、霍印章,中国军事通史·秦代军事史(第四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年
    82、郑汕主编,中国边防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83、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84、《中华文明史》编篆工作委员会,中华文明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年
    85、任桂淳, 清朝八旗驻防兴衰史[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3
    86、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年
    87、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 燕赵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88、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年.
    89、张景贤,中国原始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73.
    90、[英]贝思飞著 徐有威等译,民国时期的土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91、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92、刘先觉主编,(1927—1997)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93、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上下),海洋出版社,2005 年
    94、耿相新 康华,二十五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95、董鉴溉,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年
    96、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
    97、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年
    98、[清]朱璐编著,防守集成(中国兵书集成第 46 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99、李鉴泓主编,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00、李书钧,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三河:三河市永和印刷有限公司,1996 年
    101、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
    102、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85.
    103、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北京:商务出版社,1996 年.
    104、李凤琪、唐玉民、李葵, 青州旗城,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105、王钟翰,清史杂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06、 罗云,细说清代国防,台北:祥云出版社,1966.
    107、 李晓东,文物保护管理概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年.
    108、王沪宁,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09、孙文良 李治亭 邱莲梅著.明清战争史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10、武复兴等编.名城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1、罗哲文,罗哲文古建筑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112、谢敏聪 宋肃懿,中国古建筑与都市,台北:南天书局,民国 76 年.
    113、乔匀,中国古代建筑大系之十——城池防御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光复书局,1993.
    114、王贵祥,“五亩之宅”与“十家之坊,及古代园宅、里坊制度探析,建筑史(第二十一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15、李秋香 楼庆西 陈志华等,郭峪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116、 张绍载,(沧海从刊)中国的建筑艺术,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9.
    117、中国建筑参考图集.中国营造学社,1953.
    118、中国乡土建筑编辑委员会编,中国乡土建筑,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年.
    119、罗哲文 赵所生 顾砚耕主编,中国城墙,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20、[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
    121、贾全富主编,古镇独石口,《古镇独石口》乡友编辑组,内部发行,1999
    122、[清]陈梦雷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北京:中华书局 成都:巴蜀书社,1985.
    123、河北省测绘局,河北省地图册,2000.
    124、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125、符定一,联绵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4.
    126、[汉]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
    12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
    128、康熙字典,(同文书局原版),北京:中华书局,1958
    129、汉语大字典(第一卷).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130、汉语大字典(第二卷).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
    131、汉语大字典(第三卷).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
    132、汉语大字典(第四卷).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
    133、汉语大字典(第六卷).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
    134、汉语大字典(第七卷).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0
    135、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36、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
    137、[明]孙世芳,栾尚约,宣府镇志,中国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
    138、[明]李侃,胡谧,山西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8
    139、[明]孙世芳、乐尚约,宣府镇志,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70
    140、[清]陈坦等纂修,《宣化县志》,卷七,《城堡志》,清康熙五十年刊本
    141、[清]左承业纂修,《万全县志》,卷二,《建置志》,道光年间刻本
    142、[清]孟思谊编修,黄少七重修,《赤城县志》卷二《建置志》,清乾隆二十
    四年本,赤城县档案史志局,1996
    143、[清]孙士芳修,《宣府镇志》卷十一《城堡考》,嘉靖四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144、[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一,《宣府巡道分辖中路总图说》,明万历三十一年刻本
    145、赤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赤城县志,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
    146、阳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阳原县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147、邯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邯郸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86
    148、邢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邢台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149、石家庄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石家庄地方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150、政协张家口市宣化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宣化文史资料,1987
    151、[清]吴廷华等纂修,《宣化府志》,清乾隆二十二年刊本
    152、清代庆之金 杨笃等篡修,蔚州志,光绪三年
    153、[清]舒化民修 徐德城纂,山东长清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 65年.
    154、青州市志编纂委员会,青州市志,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年.
    155、影印本(编者不详),山东靖海卫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 57 年.
    156、胡赞宗,泰安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 65 年
    157、张玉坤,聚落、住宅——居住空间理论:[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1996.
    158、李贺楠,中国古代农村聚落区域分布与形态变迁规律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6
    159、王绚,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兼以秦晋地区为例:[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160、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0
    161、黄建军.中国古代都城选址与规划布局:[博士学位论],北京大学,2001
    162、刘影.山西地域文化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1999
    163、钱耀鸣.中国史前城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99
    164、薛力,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发展探讨——以江苏省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1
    165、李璟寰.传统村落深层内涵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1997
    166、倪晶,明宣府镇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 , 2005
    167、李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168、谭立峰,山东传统堡寨式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169、谢国杰,古代设防村落张壁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1997.
    170、王兵,中国古代城镇防卫空间艺术,[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8.
    171、刘欣华,21 世纪中国村落生态与居住环境初探,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172、马航,城市安居环境的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73、杨国安,社会动荡与清代湖北乡村中的寨堡,武汉大学学报(5),2001.
    174、罗隽,攻击与防卫——关于建筑的防卫要求与防卫作用分析,新建筑,1993(4).
    175、张玉坤 宋昆,山西平遥的“堡”与里坊制度的探析,建筑学报,1996(04).
    176、赵华萍 邓林翰,晋南村落理性化环境特质初探,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6(6).
    177、张俊圭,李世民柏壁屯兵与平定河东,文史研究,1990(2).
    178、欧颖清 谢兴保,闽清寨堡初探,武汉大学学报(5),2001.
    179、侯旭东,北魏村落考,庆祝何兹全先生九十岁论文集,2001 年.
    180、薛瑞泽,北魏邻里关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 年第 4 期.
    181、王良 裴池善,柳氏民居光照艺林,古文化学报(总第尽期),1998.
    182、韩昇,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 年第 2 期.
    183、张玉坤,居住解析,建筑师(49).
    184、方拥,设防住宅的调查研究.建筑师(72).
    185、王鲁民 韦峰,从中国的聚落形态演进看里坊的产生,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 2 期.
    186、王载波,“壳”中的羌族——浅谈桃坪羌寨的防御系统,四川建筑,2000(2).
    187、 黄为雋、王绚、侯鑫,古寨亦卓荦——山西堡寨“砥自城”的防御体系探析,城市规划,2002.
    188、王绚,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建筑师,2003.
    189、王绚 黄为隽,中国传统防御性聚落浅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增刊)
    190、陈宝良,明代的乡兵与民兵.中国史研究,1994 (01)
    191、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长城文化网
    192、王先明,清代社会结构中绅士阶层的地位与角色.中国史研究,1995 (04)
    193、程龙,论西北堡寨的军事功能.中国史研究,2004(01)
    194、范中义,论明朝军制的演变.中国史研究,1998 (02)
    195、李三谋.明代边防与边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04).
    196、邸富生.试论明朝初年的海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01)
    197、袁占钊.陕北长城沿线明代古城堡考.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2卷第 4 期
    198、侯旭东,北魏村落考,六朝网 http://www 6ch.com.cn
    199、牛贯杰,从“守望相助”到“吏治应以团练为先”—由团练组织的发展演变看国家政权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关系.国学
    200、李健超,北宋西北堡寨,长城文化网
    201、陈宏 刘沛林,风水和空间模式对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影响,城市规划.1955(04)
    202、陈紫兰,传统聚落形态研究.南方建筑.1998(03)
    203、方拥,设防住宅的调查研究,建筑师(72)
    204、杨辰曦,张壁古堡初探,建筑学报,1997(08)
    205、赵华萍 邓林翰,晋南村落理性化环境特质初探,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6(06)
    206、王平易 邵晓光,韩城“寨”的启迪,深圳大学学报,1997(09)
    207、孙远方 李靖莉,魏氏庄园的古建筑及其特色研究,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02)
    208、王载波,“壳”中的羌族——浅谈桃坪羌寨的防御系统,四川建筑,2000(02)
    209、翁家烈,屯堡文化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1(04)
    210、曹春平,福建的土楼,华中建筑,2002(03)
    211、邓晓红、李晓峰,生态发展:中国传统聚落的未来,新建筑,1993 (3)
    212、宋兆麟,云南永宁纳西族的住俗——兼谈仰韶文化大房子的用途,考古,1964(8)
    213、朱又红,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1997(6)
    214、曹兵武,龙山时代的城与史前中国文化,中国史研究,1997(03)
    215、钱耀鹏,史前聚落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08)
    216、高松凡 杨纯渊,关于我国早期城市起源的初步探讨,文物季刊,1993(03)
    217、韩昇,魏晋隋唐的坞壁和村,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02)
    218、任怀国,论魏晋南北朝北方坞壁地主经济,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Q2)
    219、罗德胤,蔚县城堡村落群考察,建筑史(第 22 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