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土地主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作品丰富多彩,直到今天仍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生命力,具有研究的当代性价值。其作品中“土地意象”的多重展示,以及寓于其中的中国“农民和土地”主题,和谐地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本世界。
     面对赛珍珠中国题材作品的浩莽浑然,本文无法作全景式把握,而仅把注意力集中在赛珍珠几部主要的中国农村题材作品中,包括《大地三部曲》、《母亲》、《龙子》和《同胞》。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赛珍珠“文化边缘人”视野中的“土地意象”入手,对赛珍珠的主要中国农村题材作品进行“土地主题”的归纳和文本解读。本文试图剖析:身为“文化边缘人”的赛珍珠在跨国界的生活、跨文化的创作中,心系中国土地和农民,以人类的理性指引小说创作,把个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理解凝聚在“人与土地的关系”这一中心话语上,进而再现了中华民族在农耕文明时代对土地的深切眷恋。当作家触摸“人与土地”这一古老的文化命题时,已经超越了仅仅针对目标读者群——西方读者这一局限,进而对不同民族的“土地情结”进行了联系性思考。当创作激情催发为创作,即展示了中国农村题材小说所具有的世界性品质——身为“异乡人”、“文化边缘人”的作家在“父国”的土地上安放自己精神家园的同时,亦站在人类共性的高度进行着她的小说创作。进一步说,赛珍珠作品中的“土地主题”呼应“和谐共生”的人与人、人与世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新型关系,与作家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文化和合主义价值观彼此印证,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亦有标新立异的前瞻意义。因此,从“土地情结”这一主题层面考证,赛氏作品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突破或文化突破。
     本论文分导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导言中,首先介绍赛珍珠的平民主义创作及中国情怀,提出本论文的研究主旨、研究思路及全文框架;然后循着由远及今的思路,对国内外赛珍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总括性的归纳论述,并阐明本论文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章追溯纵向跨文化时空中的“中国形象”变迁,引入赛珍珠独特的乡土中国书写;第二章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赛珍珠中国农村题材作品中的“土地意象”展现,对“土地主题”进行逐层剖析和归纳;第三章以作品中的“土地情结”为契机,探索赛珍珠作品中人与人、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从而展示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风貌;第四章在乡土文学的范畴内,将赛珍珠与同时代的中国乡土作家作了横向对比;第五章立足“异乡人”、“文化边缘人”的层面,剖析赛珍珠在跨越两个世界的“土地主题”书写中,建构多元文化身份的积极努力,从而实现其文化和合主义的理想诉求。
     结语部分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并重申主要结论:由于“文化边缘人”的独具慧眼,具有普世人类学意义的“土地主题”构成了赛珍珠“生命主题”的重中之重,从而反映了作者毕生追求的文化和合主义理念。因此,从文化和文学比较的层面来看,赛珍珠的土地主题研究具有深层的意义。结语部分还提出后续研究的设想,即赛珍珠的土地主题、平民主义创作观与“文化”的原初意义和隐喻意义不谋而合。基于此认识,笔者试图在日后的研究实践中,以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在现当代跨文化语境中,进一步评价赛珍珠跨国书写及文化沟通的隐喻意义和现实价值。
Focusing on the countryside of China, Pearl Buck's works with the Chinese peasant life as their subject matter remain vigorous and influential in current literary studies. With the demonstration of land image in various aspects, together with the theme of land embodied in her works, a harmonious and self-sufficient text world has emerged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face of such a giant realm of novels, it is beyond the author's capability to offer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her works. Instead, the author tries to concentrate on the four major masterworks featuring the Chinese peasant life:The Good Earth Trilogy, Dragon Seed, Kinfolk, and the Mother.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begins with the land image reflected in Pearl S. Buck's peasantry works, and aims to interpret her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 position as a marginalizer, and hence draw some conclusions in terms of land themes.
     As a cultural marginalizer, Pearl S. Buck is always deeply concerned with the China's peasants and land in her inter-culture writing. Guided by human reasoning, her writing reveals h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eople and culture, which is fully embodied in her descri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land, thereby illustrating the deep love of Chinese people for their land in the agrarian age.
     Preoccupied with the ancient cultural topic of "human and land", the writer considers the Land Complex of different peoples and offer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her readers. In this way, her writings reveal the common concern with land of human beings as a whole even though she focuses on the specific settings of China, her Fatherland, thus enriching her works with universal significance. What's more, Pearl S.Buck appeals a new relationship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 being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well as between different peoples,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Idea of Cultural Harmony in her novels.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deals with Pearl S. Buck's populist writing and her deep-rooted attachment with China, as well as the target, method of analysis and the framework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n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evious and current studies of Pearl S. Buck and her works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academic and realistic meanings of this dissertation. Five chapters constitute the second part. The first chapter traces the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of image of China, which ultimately leads to the unique description of rural China by Pearl S. Buck. Chapter Two analyses and summarizes the land image and land theme on the basis of a detailed reading of the four masterpieces. Chapter Three is to demonstrate the rural society of China by interpre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the novels. The fourth chapt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Pearl S. Buck and her contemporary Chinese local writers who also focus their writings on Chinese peasant life. In Chapter Five, the author tries to reveal Pearl S. Buck's effort to build her multi-cultural identity in her intercultural writings of land themes, which ultimately realizes her aspiration of cultural harmony.
     The third part reviews and readdresses the major conclusions:the unique insight of this cultural marginalizer makes the theme of land with a universal anthropological meaning the emphasis of her works, illustrating her life pursuit of cultural harmony. Therefore, the study of her land complex is fundmentally meaningful in terms of culture and literature. Finally some ideas concerning the follow-up studies are offered in this part. Based o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is to focus on the Land Complex, populist writing, and the original and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culture, conducting a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realistic and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Pearl S. Buck's cross-cultur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a modern context.
引文
① 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途振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授奖词”第953灭。
    ② 同上。
    ③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160页。
    ④ 同上,第201灭。
    ⑤ 赛珍珠:“忠告尚未诞生的小说家”,《世界文学》,1935:1(5):660-664。
    ② 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逄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获奖演说”第954页。
    ③ 同上。
    ④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⑤ 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55页。
    ①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149页。
    ① East Wind—West Wind by Pcarl S. Buck, Review by:E. G., Pacific Affairs. Vol.3. No.5 (May.1930).p.506,此文为作者自译。
    ② American Unity and Asia by Pearl Buck, Review by:R.J.Y. Far Eastern Survey. Vol.11.No.22 (November1942),p.230。上述引文为作者自译。
    ① 希拉里·斯波林:《埋骨:赛珍珠在中国》,张秀旭等译,重庆出版社,2011年,第94页。
    ②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前言”第23页。
    ① 冯元元:希拉里·斯波林关于《埋骨:赛珍珠在中国》的对话,《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2):37-39。
    ② 希拉里·期波林:《埋骨:赛珍珠在中国》,张秀旭等译,重庆出版社,2011年,“前言”第2页。
    ① Pearl S. Buck:A Cultural Biography by Pctcr Conn Review by:David D. Buck.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56, No.3 (Aug.,1997), pp.758-760,此文为作者自译。
    ①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前言”第9页。
    ① 同上,第82页。
    ① 郭英剑译,1931年东方人用英文撰写的关于赛珍珠《大地》的三篇书评,《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1):93-97。
    ② 同上。
    ③ 姚锡佩:赛珍珠的几个世界——文化冲突的悲剧,刘龙主编,《赛珍珠研究》,1989年。
    ① 郭英剑译,1931年东方人用英文撰写的关于赛珍珠《大地》的三篇书评,锁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1):93-97。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郭英剑,《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赛珍珠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999(2):119121。
    ① 郭英剑,《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赛珍珠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999(2):119-121。
    ② 鲁迅:《鲁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96页。
    ③ 郭英剑,《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赛珍珠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999(2):119-121。
    ① 郭英剑,新中国赛珍珠研究五十年.《镇江师专学报》,1994(4):26-32。
    ① 姚君伟:论赛珍珠跨文化写作的对话性,《外语研究》,2011(1):95-98。
    ① 钟再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跨文化视阈下的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研究,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页。
    ② 尚营林:恋土: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赛珍珠作品主题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70-74。
    ① 姚锡佩:文化冲突的悲剧:赛珍珠的几个世界,《中国文化》,1989(1):91-99。
    ② 尚营林:恋土: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赛珍珠作品主题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70-74。
    ① 龚茂莉:“《大地》中土地象征的二元对立解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126-129。
    ② 张正欣:“感性罩壳下的诗意——论《大地三部曲》中土地意象的多重构成”,《江苏大学学报》,2011年,(3):56-60。
    ① 阚昱雯:《浅析《大地三部曲》中的土地情结》,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①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160页。
    ② 同上,第201页。
    ③ 朱骅:《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9页。
    ④ 张子清:赛珍珠与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1):71-79:
    ① 希拉里·斯波林:《埋骨:赛珍珠在中国》,张秀旭等译,重庆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② 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9页。
    ① 刘龙:“赛珍珠中国书法艺术释读”,《赛珍珠纪念文集》,许晓霞,赵珏主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94页。
    ② 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贝。
    ① 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译序第3页。
    ② 同上,第2页。
    ④ Michacl H.Hunt:"Pearl Buck--Popular Expert on China 1931-1949," Modern China.Vokl.1.No.1(January 1977). pp.33-64
    ④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82页。
    ⑤ 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逄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第955页。
    ⑥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149页。
    ① 张恩和:“赛珍珠的大爱”,《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三辑,许晓霞、赵珏主编,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页。
    ② 朱骅:《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3页。
    ① 朱骅:《共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0页。
    ② 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逄振等译,总序:“赛珍珠和她的中国情结”,桂林:漓江出版社,第13页。
    ① 周宁,探寻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资源,《东南学术》,2003(3):81-90.
    ② (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王遵仲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35页。
    ① 周宁:探寻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资源,《东南学术》,2003(3):81-90。
    ① 周宁:跨文化形象学的“东方化”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9(4),27-32.
    ② 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第86页。
    ③ 亨利·巴柔:《形象》,《比较文学星相学》,孟华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4页。
    ④ 周宁:牧歌田园——二十世纪西方想象的另一个中国,《书屋》,2003(6):41-50。
    ① Count Hermann Keyserling, The Travel Diary of a Philosopher, Trans.by J.Holroyd Reece, New York: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25,Vol.Ⅱ.p25.
    ① 同上,P26.
    ② 朱骅:《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0页。
    ② 彼得·康:《赛珍珠传》,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94页。
    ③ 徐剑平,电影《大地》“中国之美”之管窥,《电影评介》,2009(20):37-38.
    ④ 彼得·康:《赛珍珠传》,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149页。
    ⑤ 朱骅:《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8页。
    ⑥ 彼得·康:《赛珍珠传》,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189页。
    ① 彼得·康:《赛珍珠传》,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46页。
    ①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解释,涂纪亮主编:《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76页。
    ② 朱骅:《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9页。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14页。
    ② 于春海:《易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③ 同上,第189页。
    ④ 同上,第215页。
    ⑤ 郑星季编:《论语精读》,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341-343页。
    ⑥ 同上,第347页。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44页。
    ② 王守谦等译著:《左传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72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764页。
    ④ 王守谦等译著:《左传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90页。
    ㈤ 于春海:《易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215页。
    ① [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第五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② 郑星季编:《论语精读》,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472页。
    ① 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分序“赛珍珠的跨文化创作与跨文化比较”,第44页。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③ 尚营林,郭英剑:赛珍珠和她的《大地》,《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354页。
    ① 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第4页,以下简称《三部曲》。
    ① 朱骅:《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4页。
    ② 尚营林:“恋土: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赛珍珠作品主题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2):70-79。
    ③ 徐秉忱、刘龙,封建土地制末代家庭的兴衰,刘龙:《赛珍珠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70页。
    ① 郝素玲,鲁新轩,《大地》中的生命意识,《外国文学研究》,1997(1):93-97。
    ① 赛珍珠:《母亲》,万绮年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第2页。
    ① 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第4页。
    ① 赛珍珠:《同胞》,赵文书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① 王先谦:《庄子集解》卷一《齐物论》,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18页。
    ① 许慎:《说文》卷十三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6页。
    ② 于春海:《易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③ 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70页。
    ① 张爱玲:《谈女人》,《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71页。
    ② 同上。
    ③ 风云,男权规约下的地母——谈严歌苓的“地母女人”形象,《写作》,2009(7):12-15。
    ④ 李东燕,鲁迅先生的梦中之梦——解析颓废线的颤动,《文艺生活》,2012(4):20-21。
    ① 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授奖词”,第950页。
    ①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杜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352页。
    ① 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王逄振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总序“赛珍珠和她的中国情结”第1页。
    ① 姚君伟:《姚君伟文学选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4页。
    ①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141页。
    ② 朱骅:《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9页。
    ① 徐清:赛珍珠小说对乡土中国的发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6-24。
    ① 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55页。
    ① 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95页。
    ① 希拉里·斯波林:《埋骨:赛珍珠在中国》,张秀旭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① 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第509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① 董学文、张永刚:《文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7页。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①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247页。
    ② 茅盾:《关于乡土文学》,《茅盾文艺杂论集》.上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576页。
    ① 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2页。
    ② 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26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自述·我的幼年”,《文汇读书周报》,2001-10-20。
    ① 鲁迅:《过年》,《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40页。
    ①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29页.
    ② 周立波:《关于写作》,《文艺报》,1950年,2(7)。
    ③ 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56页。
    ①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72页。
    ② 王瑶:《鲁迅作品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59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42页。
    ① 茅盾:《春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32页。
    ① 茅盾:《残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87页。
    ② Northrop Fryc, Varieties of Literay Utopias, in Frank E. Manucl Ed., Utopias and Utopian Thought,. 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66, P 31.
    ① 朱骅:《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7页。
    ① 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56页。
    ①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96页。
    ② 朱骅:《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0页。
    ① 汪应果,“怎样评价赛珍珠的贡献”,许晓霞等:《赛珍珠纪念文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56-64页。
    ① 赛珍珠:“向西方闸释中国”,张丹丽译,《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4-66。
    ① 孙宗广:“一个大地两种文本——赛珍珠与秦兆阳同名《大地比较》”,《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48-50。
    ① 赛珍珠:《龙子》,丁国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分序”第43页。
    ① 王小梦:“遥望故园——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乡土回忆”,《社会科学家》,2007(4):177-182。
    ① 端木蕻良:《我的创作经验》,《万象》月刊,1944年,第4卷第5期。
    ① 希拉里·斯波林:《埋骨:赛珍珠在中国》,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年,第200页。
    ① [法]阿兰·库隆:《芝加哥学派》,郑文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5页。
    ①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北京:作家出版社,1977年,第134页。
    ② 汝信:《社会科学新辞典》: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第30-31页。
    ③ 彼得·康:《赛珍珠传》,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24页。
    ①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201页。
    ② 同上,第417页。
    ③ 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64页。
    ④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41页。
    ①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235页。
    ② 原文见卡门·p·考利亚(Carmen P.Collier)的评语,原栽1963年9月15月的Best Sellers.转引自郭英剑:“外国名家论赛珍珠”,《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72-78。
    ① 朱骅:《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0页。
    ② Hcnry Yu:Thinking Orientals:Migration, Contact, and Exoticism in Modern America. New York:Or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p19.
    ①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149页。
    ①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第50页。
    ②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27页。
    ①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41页。
    ② 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65页。
    ③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27页。
    ① 希拉里·斯波林:《埋骨:赛珍珠在中国》,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年,第195页。
    ② 同.上,第200页。
    ③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54页。
    ④ 希拉里·斯波林:《埋骨:赛珍珠在中国》,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年,第200页。
    ① 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5页。
    ① 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3页。
    ②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149负
    ③ 郝素玲、郭英剑:“赛珍垢现象:多元文化主义者的悲哀?”,《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87-97。
    ① 张子清:“赛珍珠与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92,(1):71-79。
    ① 徐清:赛珍珠小说对乡土中国的发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6-24。
    ① 朱骅:《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9页。
    ① [英]赫伯特·里德:《让文化见鬼去吧》张卫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7页。
    ② 彼得·康:《赛珍珠传》,刘海平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第160页。
    1、A Center of New Lif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 Vol.43, No.5 (May, 1943), pp.493-495.
    2、A House Divided[M]. P. F. Collier & Son Corporation,1935.
    3、All under Heaven[M]. New York:Pocket Books, Inc.1974.
    4、American Unity and Asia[M]. New York:Books for Libraries Press,1970.
    5、At Home in the World[J]. Marriage and Family Living, Vol.4, No.1, Feb.,1942, pp.1-4.
    6、Breaking the Barriers of Race Prejudice[J]. 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Vol. 11, No.4 (Oct.,1942), pp.444-453.
    7、Bridge for Passing[M].New York:John Day Company,1972.
    8、China and the West[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168, (Jul.,1933), pp.118-131.
    9、China in the Mirror of her Fiction[J].Pacific Affairs, Vol.3, No.2 (Feb.,1930), pp. 155-164
    10、China Past and Present[M]. New York:John Day Company,1972.
    11、Chinese Women:Their Predicament in the China of Today [J].Pacific Affairs, Vol. 4, No.10 (Oct.,1931), pp.905-909.
    12、Come, My Beloved[M]. New York:Pocket Books, Inc.1964.
    13、Dragon Seed[M]. Philadelphia:The Blackiston Company,1946.
    14、Fighting Angel[M]. New York:John Day Company; Reynal & Hitchcock,1936.
    15、Hidden Flower[M]. New York:Pocket Books, Inc.1952.
    16、Kinfolk[M]. New York:John Day Company,1949.
    17、My Several Worlds[M]. New York:John Day Company,1954.
    18、Not Ready for Victory[J].ALA Bulletin, Vol.37, No.2 (February 1943), pp. 35-36.
    19、Pavilion of Women[M]. New York:John Day company,1946.
    20、Save the Children for What[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ociology, Vol.17, No.4, Children in a World of Chaos (Dec.,1943), pp.195-199.
    21、Sons[M]. 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32.
    22、The Child Who Never Grew[M]. Woodbine House, Inc.,1992.
    23、The Chinese Novel[M].New York:John Day Company,1938.
    24、The Complete Women Selections from the Writings of Pearl S. Buck[M]. Kansas City:Hallmark Cards, Inc.,1971.
    25、The Exile[M]. New York:John Day Company,1936.
    26、The Good Earth[M]. New York:Pocket Books,1975.
    27、The Future of the White Man[J],Far East.Foreign Affairs, Vol.19, No.1 (Oct., 1940), pp.22-33.
    28、The Importance of Books[J]. Journal of the Illinois State Historical Society (1908-1984), Vol.42, No.2 (Jun.,1949),pp.167-178.
    29、The Joy of Children[M].New York:John Day company,1964.
    30、The Living Reed[M]. New York:Pocket Books, Inc.1965.
    31、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The Story of Sun Yat-sen[M]. New York:Random House,Inc.,1953.
    32、The Mother[M]. London:Methuen & Co. Ltd.,1934.
    33、Of Men and Woman[M].New York:John Day Company,1941.
    34、World Understanding through Reading[J].ALA Bulletin, Vol.42, No.8 (September 1 1948), pp.341-348.
    1、Addelston,Susan, "Re-Reading Pearl Buck"[J] The Wilson Quarterly, Vol.30, No. 3 2006, p.10
    2、Amy, Ling. Between Worlds:Women Writer of Chnese Ancestry [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4.
    3、A. White,Barbara, " Pearl S. Buck:A Cultural Biography" [J],NWSA Journal, Vol. 9、No.2, Sexual Harassment (Summer,1997), pp.198-199
    4、Bentley, Phillis, The Art of Pearl S. Buck[J], English Journal,24 December 1935.
    5、Brede,Alexander, " Dragon Seed," [J]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Vol.1, No.4 (Aug.,1942), p.390.
    6、Buck,David D. "Pearl S. Buck:A Cultural Biography by Peter Conn,"[J].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56, (3):758-760.
    7、Buck, John Lossing, land Utilizaiton in China[M]. Nanjing:Universtiy of Nanjing, 1937.
    8、Cevasco, G.A. "Pearl S. Buck and the Chinese Novel,"[J]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 December 1967, p.447.
    9、Chenm, Jerome. China and the West:Society and a Culture[M.]London: Hutchinson,1979.
    10、Cohen, Paul,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
    11、Conn, Peter. Pearl S. Buck:A Cultural Biography [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2、Conn, Peter(ed.). Pearl S. Buck and Education:An Anthology of Her Writing[C]. Philadelphia:The Pearl S. Buck Foundation Green Hills Farm,1992.
    13、Cook, Barbara J. Women Writing Nature[M]. New York:Lexington Books,2008.
    14、Cornelius, Roberta D. The History of 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age[M].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51.
    15、Cosslett, Tess. Women Writing Childbirth[M].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4.
    16、Cowley, Malcom, "Wang Lung's Children,[J] "New Republic, May 10,1939, p.24.
    17、Doyle,Paul A.Pearl S. Buck[M]. 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0.
    18、Dwight Reid,Helen, " My Several Worlds:A Personal Record by Pearl S.Buck"[J].World Affairs, Vol.117, No.4 (Winter,1954), p.125.
    19、E. G, "East Wind—West Wind"[J], Pacific Affairs, Vol.3, (5):506-509.
    20、E. G, "Sons"[J], Pacific Affairs, Vol.6, No.2/3 (Feb.-Mar.,1933), pp.112-115.
    21、Elizabeth, Croll. Wise Daughters from Foreign Lands——European Women Writers in China[M]. London:Pandora,199.0.
    22、Elizabeth J. Lipscomb(ed.).The Several Worlds of Pearl S. Buck[C], 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94.
    23、Frye.Northrop. Varieties ofLiteray Utopias[J], in Frank E. Manuel Ed.,Utopias and Utopian Thought,.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66.
    24、Keyserling, Hermann, The Travel Diary of a Philosopher[M], Trans.by J.Holroyd Reece, New York: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25。
    25、H. Kizer,Benjamin, " My Several Worlds"[J],Far Eastern Survey, Vol.24, No.5 (May,1955), pp.79-80
    26、Harris, Theodore F. Pearl S. Buck:A Biography[M]. London:Eyre Methuen Ltd, 1972.
    27、Henry, Yu:Thinking Orientals:Migration, Contact, and Exoticism in Modern America[M]. New York:Or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28、Hey,Colon Rebeca, The Good Earth[M], GradeSaver LLC,2007.
    29、Kang, Liao. Pearl S. Buck:A Cultural Bridge Across the Pacific[M]. Westport, 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97.
    30、Hunt, Michael H. "Pearl Buck——Popular Expert on hina 1931-1949"[J].Modern China, Vol.1, No.1 (January 1977), p.33-64.
    31、Jean So, Richard, " Fictions of Natural Democracy:Pearl Buck, The Good Earth, and the Asian American Subject"[J], Representations, Vol.112, No.1 (Fall 2010), pp.87-111.
    32、Jespersen, T. Christopher. American Images of China, 1931-1949[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3、Kiang, Kang-hu. "Review of The Good Earth, [J]"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Jan.15,1933.
    34、Khoo, Tseen, ed. Culture, Identity,Commodity[M].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8.
    35、Langner, Lawrence, The Magic Curtain[M]. New York:Dutton,1951.
    36、Lee A. Robert ed. Chinese Fictions/English Language:Literary Essays on Diaspora, Memory, Story[C]. New York:Amsterdam,2008.
    37、Lee A.Robert.Multicultural American Literature[M]. Mississippi University Press,2003.
    38、Lee, Leo Du-Fan,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of Modern Chineses Writers[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9、Levine, Lanrence W. The Unpredictable Past:Explorations in American Cultual History[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40、Lin Yutang,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New York:John Day Company,1935.
    41、Macherras, Colin. Western Images of China[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ss, 1999.
    42、Macadam, Caroline, "What America Means to Me"[J],International Affairs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4-), Vol.21, No.3 (Jul.,1945), p.429.
    43、Mosher, Steven W. China Misperceived:American Illusions and Chinese Reality[M], New Republic Book,1990。
    44、Mitchell Barbara. Between Two Worlds[M]. Minnespolis:Carolrhoda Books, Inc.1988.
    45、Park, Robert Ezra.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8(5):892-893.
    46、Oster, Judith. Crossing Cultures[M]. Columbia:Missouri University Press,2003.
    47、Partridge, Jeffrey F.L.Beyond Literary Chinatatown[M].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7.
    48、R.J.Y. American Unity and Asia by Pearl Buck[J], Far Eastern Survey, Vol.11,(22): 230-234.
    49、R. L, "Tell the People"[J], Far Eastern Survey, Vol.14, No.9 (May 9,1945), p. 120.
    50、Rouner, Leroy, Within Human Experience[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9.
    5、Shek, Warren. Pearl S. Buck,Good Earth Mother[M]. Philomath:Drift Creek Press,1992.
    52、Spencer, Cornelia. The Exile's Daughter:A Biography of Pearl S. Buck[M]. New York:Cowrd Mccann, Inc.,1944.
    53、Spence, Honathan.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M]. New York:W.W.Norton 1990.
    54、Spuring, Hilary. Burying the Bones[M]. London:Profile Books Ltd,2010.
    55、Steele, A.T. The American People and China[M]. New York:McGraw-Hill,1966.
    56、Stirling. Nara B. Pearl Buck:A Woman in Conflict[M]. Piscataway, New Jersey: New Century Publishers.1983.
    57、Wacker, Grant. "Pearl S. Buck and the Waning of the Missionary Impulse,[J]"Church History, Vol.72, No.4, Devember 2003, p.856.
    58、W. M. Voss, Arthur, "Fourteen Stories by Pearl S. Buck[J]",Books Abroad, Vol. 36, No.2 (Spring,1962), p.203.
    59、Wu, William F. The Yellow Peril[M].. Hamden:The Shoe String Press,1984.
    60、Xiongya, Gao. Pearl S. Buck's Chinese Women Characters[M]. Cranbury, New Jersey:Assocaited University Presses,2000.
    61、Yaukey, Grace Sydensgtricker, Modern China[M]. New York:John Day Company, 1969.
    1、赛珍珠:《大地》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M],王逢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
    2、赛珍珠:《同胞》[M],吴克明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
    3、赛珍珠:刘海平等译:《群芳亭》[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
    4、赛珍珠:林三等译:《东风西风》[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
    5、赛珍珠:丁国华等译:《龙子》[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
    6、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M],尚营林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
    7、赛珍珠:《我的创作经验谈》[J],上海,《女青年月刊》,1934年13卷3期。
    8、赛珍珠:忠告尚未诞生的小说家[J],《世界文学》,1935第1卷第5期。
    1、[美]彼得·康著,刘海平等译:《赛珍珠传》[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
    2、[美]保罗·多伊尔著,张晓胜等译:《赛珍珠》[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
    3、陈敬:《赛珍珠——中西文化冲突与共融》[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4、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以赛珍珠、林语堂、汤亭亭为中心的讨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5、耿炜:《文化人桥:赛珍珠》[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年。
    6、顾钧:《在中美之间——对赛珍珠小说的形象学解读》(2001,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未出版)
    7、郭英剑编:《赛珍珠评论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
    8、郝志刚:《赛珍珠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2年。
    9、刘龙主编:《赛珍珠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刘龙编著:《赛珍珠——写中国题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M],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11、徐清:《跨文化视界中的尴尬——赛珍珠和中国》(1999,南京大学博士论文,未出版)
    12、姚君伟:《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姚君伟:《姚君伟文学选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姚君伟:《赛珍珠论中国小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15、怡青主编:《大地史诗:赛珍珠》[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2年。
    16、怡青主编:《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赛珍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年.
    17、叶兆言:《走进赛珍珠》[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
    18、许晓霞、赵珏主编:《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二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许晓霞、赵珏主编:《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三辑)[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年。
    20、朱骅:《美国东方主义的中国话语——赛珍珠中美跨国书写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21、朱磊:《赛珍珠及其作品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
    22、朱坤领:《多元视野里的文化与妇女——赛珍珠的中国书写》[M](2006年,中山大学博士论文,未出版)
    1、[美]艾迪维娜·彭达维斯:《游走在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M],方柏林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2、[法]阿兰·库隆:《芝加哥学派》[M],郑文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3、[法]罗贝尔·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5、[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6、[英]赫伯特·里德:《让文化见鬼去吧》[M]张卫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7、[英]赫德逊:《欧洲与中国》[M],王遵仲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8、[美]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M],于殿利、陆日宇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
    9、[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0、[美]罗伯特·C·尤林:《理解文化:从文类学和社会理论视角》[M],何国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美]马尔科姆·考利:《流放者的归来——二十年代的文学流浪生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年。
    12、[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13、[美]迈克尔·莱恩:《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M],赵炎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美]明恩博:《中国人的特性》[M],匡雁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
    15、[美]诺拉·斯特林:《赛珍珠:矛盾中的女人》[M],新世纪出版公司1983年。
    16、[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第五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9年。
    17、[美]希拉里·斯波林:《埋骨:赛珍珠在中国》[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年。
    18、[英]约·罗伯茨编著:《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
    1、艾燕萍,从人物群像看师陀对“孤岛”时期上海的体认——论师陀的《上海手札》[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3):139-142.
    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陈平原:《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
    4、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8年。
    5、程三贤编选:《给诺贝尔一个理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6、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7、董学文,张永刚:《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8、端木蕻良,我的创作经验[J],《万象》月刊,1944年,第4卷第5期。
    9、冯元元,希拉里·斯布尔林关于《埋骨:赛珍珠在中国》的对话[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2):35-37。
    10、风云:男权规约下的地母——谈严歌苓的“地母女人”形象[J],《写作》2009(7):13-17。
    11、杜进:《跨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13、傅书华:《走向都市》[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
    14、龚茂莉:《大地》中土地象征的二元对立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126-129。
    15、郭英剑,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赛珍珠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19992:119-121。
    16、郭英剑译,1931年东方人用英文撰写的关于赛珍珠《大地》的三篇书评[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93-97。
    17、郭英剑,外国名家论赛珍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76-78。
    18、郭英剑,新中国赛珍珠研究50年[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26-32.
    19、郭英剑,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赛珍珠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1999(2):119-121。
    20、郭英剑主编:《赛珍珠评论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
    21、郭英剑:《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22、郭英剑译,1931年东方人用英文撰写的关于赛珍珠《大地》的三篇书评[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93-97。
    23、郭永江、姚锡佩,《大地》折射的中国“三农”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7-40。
    24、韩春燕:《文字里的村庄:当代中国小说的乡村叙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5、郝素玲,鲁新轩,《大地》中的生命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1997(1):93-97。
    26、郝素玲、郭英剑:赛珍珠现象:多元文化主义者的悲哀[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86-88。
    27、何顺果:《美国史通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
    28、何云波、张旭等:《越界与融通:跨文化视野中的文化跨学科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9、何云波:《比较文化:跨文化的文学想象》[M],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
    30、贺晓星、仲鑫,异乡人的写作一对赛珍珠作品的一种社会学解释[J],《南京大学学报》,2003(1):126-135。
    31、贾林华,《大地》: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原生态艺术再现[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9-72。
    32、蒋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
    33、姜智芹:《美国的中国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34、金莉:《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35、阚昱雯:浅析《大地三部曲》中的土地情结,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36、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7、凌宇:《沈从文·乡土小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
    38、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
    39、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40、卢自强,寻找共通的人性——《大地》的中国形象分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15):70-71。
    41、罗关德,生成、繁荣与变迁——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陆与台湾乡土文学[J],《华文文学》,2011(3):86-91。
    42、毛泽东,毛泽东自述·我的幼年[J],《文汇读书周报》,2001-10-20。
    43、茅盾:《残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44、茅盾:《春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45、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46、倪维思、孙丽芳:《中国和中国人:西方的中国形象》[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47、汝信:《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
    48、[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9、尚营林,恋土: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赛珍珠作品主题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70-74。
    50、沈艳枝,试论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29-32。
    51、沈从文:《学鲁迅》[M]。知识与生活出版社1947年。
    52、孙宗广:一个大地两种文本——赛珍珠与秦兆阳同名《大地比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48-50。
    53、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4、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77年。
    55、田广:《废名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56、徐清,赛珍珠小说对乡土中国的发现[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6-24。
    57、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58、王莹:《两种美国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
    59、王成磊,刘佳芹:中国读者对赛珍珠接受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剖析[J],《岱宗 学刊》,2007(4):37-38。
    60、王夫子:《殡葬文化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61、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
    62、王建香、王洁群,焦虑、寻觅与重建:赛珍珠的文化身份[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9-44。
    63、王宁:《后现代之后》[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
    64、王守谦等译注:《左传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65、王守谦:《庄子集解》卷一《齐物论》[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
    66、王小梦:遥望故园——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乡土回忆[J],《社会科学家》,2007(4):177-182。
    67、徐剑平,电影《大地》“中国之美”之管窥[J],《电影评介》,2009(20):37-38。
    68、徐清:赛珍珠小说对乡土中国的发现[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6-24。
    69、许慎:《说文》卷十三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70、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
    7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72、闫建华,解读赛珍珠《大地》的生态意识[J],《外国语言文学》,2006(4):274-278。
    73、杨大春:《文本的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74、杨松芳:《美国媒体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建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
    75、姚君伟:论赛珍珠跨文化写作的对话性,[J]《外语研究》,2011(4):95-98。
    76、姚君伟、张丹丽:从《东风·西风》看赛珍珠的中西文化合璧观,《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35-38。
    77、姚君伟:关于赛珍珠的名字,《镇江师专学报》,1994(1):40-41。
    78、姚君伟:近年中国赛珍珠研究回眸,《中国比较文学》,2001(4): 30-39。
    79、姚君伟:论《旧与新》中的中西文化冲突,《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9-13。
    80、姚君伟:论赛珍珠笔下的王龙的负疚感——《大地》人物论之二,《镇江师专学报》1995(1):56-60。
    81、姚君伟:论赛珍珠非小说作品中的文化精神,《江苏大学学报》,2002(1):63-68
    82、姚君伟:美丑在对比中显现——论赛珍珠笔下的梨花、荷花兼及阿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6):105-108。
    83、姚君伟:赛珍珠《我的中国世界》的多重价值,《国外文学》(季刊),1997(2):68-72。
    84、姚君伟:赛珍珠文化相对主义思想溯源,《南京师大学报》,2005(6):141-145。
    85、姚君伟:赛珍珠在中国的接受,《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3-59。
    86、姚君伟:我们今天为什么研究赛珍珠,《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3-56。
    87、姚君伟:我们今天研究赛珍珠什么?《江苏大学学报》,2003(4):62-66。
    88、姚君伟:我们今天怎样研究赛珍珠——从中国赛珍珠研究现状谈起《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2-65。
    89、姚君伟:缘由·对象·方法———新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三题,《外语研究》2006(2):70-75。
    90、余建华,张登国:国外“边缘人”研究略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5):54-57。
    91、于春海:《易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
    92、乐黛云张辉主编:《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93、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94、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
    95、张宏:《跨越太平洋的雨虹》[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
    96、张杰主编:《问题与文本》[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年。
    97、张丽军:《乡土中国现代性的民族想象:现代作家的农民观与农民形象嬗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98、张尚信:文化边缘人角色的跨文化书写———赛珍珠与汤亭亭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51-54。
    99、张懿红:《缅想与徜徉:跨世纪乡土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00、张永:《民俗学与中国乡土小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101、张正欣:“感性罩壳”下的诗意——论《大地》中土地意象的多重构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6-60。
    102、张子清:赛珍珠与中国[J],《外国文学研究》,1992,(1):71-79。
    103、张志平:《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乡土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04、张宗祥:“我所知道的鲁迅”,《鲁迅回忆录散篇》上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105、郑星季编:《论语精读》[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2007年。
    106、郑振伟:《意识·神话·诗学——文本批评的寻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07、支宁:《文学批评的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08、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109、周宁:《想像中国——从“孔教乌托邦”到“红色圣地”》[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10、周宁:《孔教乌托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111、周宁:牧歌田园——二十世纪西方想象的另一个中国[J],《书屋》,2003(6):41-50。
    112、周宁:《跨文化研究:以中国形象为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113、周宁,探寻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资源[J],《东南学术》,2003(3):81-90。
    114、周宁:跨文化形象学的“东方化”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9(4),27-32。
    115、周立波:《读(南行记)》,《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艾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116、周立波:《关于写作》[J],《文艺报》1950年,第2卷第7期。
    117、庄心在:布克夫人及其作品[J],《矛盾月刊》,1933年第2卷1期。
    118、钟再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跨文化视阈下的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研究,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119、周宪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0、姚锡佩:文化冲突的悲剧:赛珍珠的几个世界[J],《中国文化》,1989(1):91-99。
    121、张正欣:感性罩壳下的诗意——论大地三部曲中土地意象的多重构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6-6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