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史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近代教学方法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教育家在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尝试以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创新,力图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引入学校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方法具有历史继承性,而科学化与民主化至今仍是教学方法领域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探索近代教学方法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近代教学方法的变革表现在教学方法实践的变革和理论的发展两个方面,实践的变革是理论发展的基础,两者互为因果。近代教学方法实践的变革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紧密联系,在内、外力交互作用下推进。传统的学校教学方法与农业经济形态相适应,强调机械记忆和静坐体悟,其教学原则与教学组织难以紧密结合,其难以操控性和体系的不完备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近代社会的变迁是促使学校教学方法产生变革的力量。政治改革、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新型职业的出现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对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传统教学中以重实证、实践为特征的实学方法受到重视,将“西文”、“西艺”融入教学中,构建出以“中体西用”为核心,以中西杂糅为特征的近代早期教学方法体系,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中得到普遍应用。
     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是教学方法变革的时代动因,在“教育救国”理念的指引下,构建新的学校教育体制,推行新式教学方法成为主流。政府参仿国外,相继颁布新学制,建立新的学校教育体系,并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规定。《癸卯学制》以法律文本的形式对以背诵和体罚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法进行修正;《壬子癸丑学制》将教学方法的变革定格在联络各学科,趋向综合的发展方向上;《壬戌学制》则试图增加学生自动学习的机会,将教学方法的改革指向民主和科学。在这场政府引导下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运动中,留学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留日师范生通过译书、著书以及从事教学活动,将“五段教学法”、“单级教学法”等引入国内;留美生用实验的方式将“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分团教学法”、“文纳特卡制”等引入,并邀请杜威、孟禄、推士等西方教育家来华指导,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以洋务学堂、新式书院、幼稚园、新式小学和中学为主的教育机构在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现代性改革,经过部分吸收、全面借鉴、理性实验三个阶段的发展,创生出“教学做合一”、“整体教学法”、“廉方教学法”等本土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实践变革的基础上,教学方法理论得到发展。近代教育家基本确定了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分类体系,在理论构建上,逐渐取向专业化、具体化和微观化,加强学科教学方法论的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学价值观呈现出个性化、科学化、民主化、实用化的趋向,从而使得近代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本文运用文献法、统计法、案例分析法及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坚持历史和客观的原则,通过评述近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和理论,展现私塾、书院、洋务学堂、新式学校、幼稚园、小学和中学等教育机构中进行的具体变革活动,揭示近代教学方法中科学化和实用化趋向,并由此深刻理解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现实意义。对近代教学方法变革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和拓展对近代教学方法变革的理解,丰富教育史研究的内容,而且,可以得出指导我国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第一,充分重视教学方法改革中移植和改造的困惑。第二,通过实验的方式,将教学方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并将此运用于教学改革实践。第三,教育者的改革精神是促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的主要因素。第四,教育者的理性思考促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科学的基础上走向本土化。因此,对近代教学方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Instructional methods (methods of education) had been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China before 1949. In order to inject ideas of scientism and democracy into this area, referring to the contributions of psychology research in western countries, educators reformed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began to experiment on new methods. Through summarizing characters of transformation progress of instructional methods in modern china (1840-1949), this dissert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research of current reform in basic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structional methods includes not only the change of practice, but also that of theory, which is the result of practice and could also affect practic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owers transformed the practice of instructional methods, reflecting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Based on agriculture economy, traditional instructional methods could hardly be operated because it focused on liberal art teaching, emphasized memory and meditation, and its wonderful principle was hard to be used in breaking teaching strategy. This fact, together with the imperfection, was the internal power of transformation. External power came from changes of govern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emergence of some new industries. Methods that attach importance to practice were paid much attention and beca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Teaching mode of missionary schools was followed. The principle of "Western Methods Based on Chinese Culture" was set up and used in new schools.
     The deepening national crisis was a thruster of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idea of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governor promulgated new educational systems, such as "Gui Mao Educational System", which modify the traditional method, abolish "recitation" and "physical punishment","Ren Zi Gui Chou Educational System" which advocate teaching in connection with subjects, "Ren Xu Educational System" which let the student learn by themselves. At the same time, the educator experiment on new methods in kindergartens, elementary schoola, secondary schools, and ot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In the process, students who studied in Japan, translated the "Herbart's Method", "One Grade Method" into China, and students who studied in America, experimented on the "Project Method", "Dalton Plan", "Group Method", "Winnetka Plan", and etc, and invited western famous educator such an John Dewey, Paul Monroe, G K. Twiss, and etc, to instruct Chinese teaching. During the three periods of absorbing partly, reference completely, and experiment rationally in learning, the Chinese educator created "TAO Xingzhi's Method", "LI Lianfang's Method", "CHEN Heqin's Method".
     On the basic of practice, the theory of instructional method improved. The concept and system had been confirmed. The research of theory tend to specialization, reification and microcosmic. The value of instruction tend to individuation, scientism, democratization, and practicality. The theory instructed the practice actively, so reformation of instructional method had got great accomplishment.
     Through describing,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the changing of method of instruction in modern China by the means of literature-reading, statistics-analyzing, case-studying and comparative method, the dissertation united the history and objective, exhibi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the education institute, such as Sishu, Shuyuan, Westernization School, New school, kindergarten, elementary school, secondary school, and etc, evaluated the reformation and its influences objectively, concluded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general tendency. Of course, the changing has the deficiencies we should admit. In summery, the study will not only deepen and exte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ing in instructional method in modern China, so that enrich the study production on educational history, but also can elicit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that direct our educational practices of the time. Firstl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uzzle of the transplan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o the wandering of the teaching tradition. Secondly, we should care for the experiment of instructional method in the course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Thirdly, we should realize that the instructor who has reforming spirit make the methods variety. Fourthly or lastly, we should know that the instructor who is rationalistic make the methods localize.
引文
①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①荀况:《荀子卷第十九·大略篇第二十七》,王先谦,沈孝环:《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06页。
    ①[汉]司马迁著:《史记·卷二十三·礼书第一》,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54页。
    ②浮邱:《徐汇公学之笞刑》,《教育杂志》,1910年第2卷第1期。
    ③胡伯威著:《儿时“民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①《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
    ①教学方法是由“教学”与“方法”两个词汇构成。牛津外语大辞典中认为,方法(method)有两种含义:1.达到某种目标的程序(Procedure for attaining an object),一种过程模式(a mode of procedure),一种已经界定好的或者系统地做事情的方式(a defined or systematic ways of doing athing)。2.系统化的安排或者程序(systematic arrangement, order),为了调查或者探索真理,对定理或争论的陈述、组织形式加以辨析所采取的逻辑方式。(the branch of logic that deal with the description and arrangement of argument or proposition for the investigation or exploration of a truth. Order on thinking or expressing thoughts)。对于教学(instruction)的解释为"The action or an act of instructing", Instruct呈现知识信息,对行动提供权威性的方向性引导,"provide with knowledge or information, provide with authoritative direction as to the action".辞典中单个词汇的界定引导了教育学界对于教学方法的界定。
    ①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和斯塔尔持这样的观点,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并将其分为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两部分。这种观点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支配地位,在古代和近代社会得到广泛认可,在现代社会仍然印记残存。但是,由于过分强调教法,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失之偏颇。——作者注。
    ②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③“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见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44-245页。
    ④黄甫全、王本陆在《现代教学论学程》中也持这样的观点。
    ⑤中央教科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3页。
    ①例如高天明在其博士论文“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中,将教学方法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类,“一般”即“一般教学论方法”,包括(1)以语言为主的方法,如讲授法、讲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为主的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践为主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特殊”即“学科教育论方法”,包括中小学根据课程设置所开设的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见高天明:《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第2页。
    ②普通的教学方法依据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学习刺激的类型分为四种:呈现方法(presentation method)、实践方法(practice method)、发现方法(discovery method)、强化方法(reinforcement method)。见约翰·A.拉斯卡著,袁桂林译:《四种基本教学方法》,载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48-553页。
    ③[苏]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17页。
    ①近代学者关于教学方法的表述不一而足,例如“协动教学法处世生活中一个有关爱国教材的教学实例”,参见王述之:“协动教学法处世生活中一个有关爱国教材的教学实例——三月十八的那一天”,《中华教育界》1928年第16卷第1期;“德可乐利(Decroly)之学校及其教育法”参见魏肇基:“德可乐利之学校及其教育法”,《中华教育界》1933年第21卷第9期;“现代语的教授所采用的教学法,自然是以上述的文法翻译法为蓝本的”,参见陈东林:“外国语教学法简史”,《中华教育界》副刊第1卷第5期。
    ①黄甫全:《关于教学、课程等几个术语含义的中外比较辨析》,《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7期,第55页。
    ①[英]麦高温著,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8页。
    ①相关的著作有R.M.加涅著,皮连生、王映学、郑葳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①“西方的中国印象丛书”系列,[英]麦高温著,朱涛、倪静翻译的《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中华书局,2006),“学校与教师”一章介绍他所目睹的私塾教师的聘任、教学方法、教师的管理方式以及学生的课间活动等。[英]约·罗伯茨著,蒋重跃、刘林海译《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中华书局,2006)[美]明恩溥著,陈午晴、唐军译《中国乡村生活》(中华书局,2006),[英]阿绮波德·立德著,刘云浩、王成东译《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中华书局,2006)。
    ②此类著作有Grant,Gerald著的《Teaching in America:the slow revolution》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①相关的论著还有茅蔚然著的《中国近现代各派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简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徐珍编著的《中外教学方法演进》(群言出版社,1996),两书都对教学方法的演进进行了历史的分期,为后来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不过,前者将近现代教育家关于教学方法的散论汇集编撰,缺乏历史分析。后者的体系较为凌乱。相关的文章有,俞子夷《现代我国教学方法演变一斑》(《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②相关的论著还有,王权主编的《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6),顾卫星著《晚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1),栾桂芳《古代小说教学方法初探》(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5)。
    ①另外还有周谷平的《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董远骞等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①同一类别的还有,杨小微著《转型与变革——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方法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唐淑,钟昭华主编的《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高晓芳著的《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
    ②此外还有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朱有瓛,高时良主编《近代中国教会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③相关的著作有沈弘编著的《晚清映像——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陈元晖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997),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陈景磐编《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李国钧等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5-7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滕大春编《外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单中惠编《外国教育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多贺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76),宋恩荣《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①包括黄书光著《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梁吉生著《公允公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等。
    ②相关的有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翻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周谷平、赵卫平编《孟宪承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吕静、周谷平编《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吕达等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陈秀云编《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出版社出版,1983)。
    ①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版,序005。
    ②漫长的“中世纪”是人类从希腊思想和罗马统治的高峰滑落,而欲登上现代科学知识的斜坡所经过的一段低谷。——作者注。
    ③ http://www.gmw.cn/content/2007-04/06/content_581734.htm
    ④基础教育机构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作者注。
    ⑤例如对于教会学校,清政府碍于情面采取了“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的态度。——作者注。
    ①[清]洪亮吉著:《意言二十篇·生计篇第七》,《卷施阁文甲集》(卷1),[清]洪亮吉撰,刘德权点校:《洪亮吉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页。
    ①“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指中央机构藏书之处,或者民间设立的读书场所。作为教育机构的书院,形成和兴盛于宋代。其产生受到我国私学讲学传统和佛教禅林的影响。宋代出现了一批以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为代表的著名书院。——作者注。
    ②学田制是宋代书院的显著特征,政府赐予田产作为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在物质层面促进了书院教育制度的形成,同时,学田制也是政府控制书院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作者注。
    ①国子监也称国学或国子学,始建于公元276年,属西晋时期,唐宋时期成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明清时期是最高教育机构,同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在监读书的学生被称为监生,太学生或者国子生。——作者注。
    ②孔丘:《论语·述而第七》,[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5页。
    ③[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5页。
    ①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233页。
    ②[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第二》,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7-38页。
    ③《论语·子罕》,[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1-112页。
    ④吴增芥:《小学教学法概要》,《教育杂志》,1924年第16卷第1期。
    ⑤《蒙第四》,高亨著:《周易古经今注》,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17页。
    ①《论语·子罕第九》,[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9-116页。
    ①《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页。
    ②《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7页。
    ③《论语·述而篇第七》,[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5页。
    ④张守奎:《苏格拉底的“对话一问答法”与当前哲学教学改革》,《平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85页。
    ①[宋]朱熹:《朱子十八·训门人》,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8页。
    ①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
    ①吴增芥:《小学教学法概要》,《教育杂志》,1924年第16卷第1期。
    ①《王筠:教童子法》,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97页。
    ②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
    ③[德]赫尔巴特著,尚仲衣译:《普通教育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2页。
    ①[英]麦高温著,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1-72页。
    ①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5页。
    ②《清史稿选举志》,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③《清史稿选举志》,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118页。
    ①《清史稿选举志》,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②《钦定国子监则例》,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③《清史稿选举志》,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①《钦定国子监则例》,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②《钦定国子监则例》,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③《钦定国子监则例》,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④《清史稿选举志》,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①《周凯:义学章程十条》,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43页。
    ②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页。
    ③[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④[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①[元]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纲领·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1页。
    ②《崔学古:幼训》,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94页。
    ③《周凯:兴学规则十八条》,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48页。
    ④《贺长龄:塾规》,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66-367页。
    ①[宋]陆九渊著:《陆九渊集·语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72页。
    ②[宋]陆九渊著:《陆九渊集·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82页。
    ③《粤秀书院条规十八则》,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①《李容:关中书院学程》,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
    ②《岳麓书院教条》,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③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225页。
    ④《陈寿祺:拟定鳌峰书院事宜》,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①《敷文书院增设孝廉月课章程》,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②《墨池书院章程》,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①[清]颜元著,王星贤等点校:《颜元集》(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12页。
    ①张瑞璠:《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页。
    ②墨翟:《墨子·耕柱第四十六》,[清]孙诒讓,孙以楷点校:《墨子閒诂》,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7页。
    ③墨翟:《墨子·经说上第四十二》,[清]孙诒讓,孙以楷点校:《墨子閒诂》,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7页。
    ④墨翟:《墨子·公孟第四十八》,[清]孙诒蘸,孙以楷点校:《墨子閒诂》,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2页。
    ①庾国琼:《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四川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第91-92页。
    ②[明]薛瑄:《薛文清公文集》(卷十五),转引自中国实学研究会主编:《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③[宋]王安石:《王临川集》(卷七十三),转引自中国实学研究会主编:《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④《宋史卷十四·神宗本纪》,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宋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54页。
    ①[清]颜元:《存学编》,王星贤等点校:《颜元集》(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5页。
    ②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0页。
    ③[清]颜元:《存学编》,王星贤等点校:《颜元集》(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12-413页。
    ④[清]颜元:《存学编》,王星贤等点校:《颜元集》(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14页。
    ①蔡振生著:《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
    ②[宋]朱熹:《朱子十八·训门人》,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③[宋]朱熹:《与张敬夫论癸巳论语说,转引张敬夫语》,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5页。
    ④[明]李方子:《紫阳年谱后论》,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45页。
    ①[清]顾炎武著:《日知录·生员论》,卷九注引,转引自中国时学研究会编:《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283页。
    ②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①[清]李颙:《二曲全集·匡世要务》(卷十二),转引自中国时学研究会编:《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页。
    ①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1页。
    ②[清]颜元著:《言行录·习过》,王星贤等点校:《颜元集》(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93页。
    ③魏源著:《海国图志》(中),岳麓书院1998年版,第1103页。
    ④魏源著:《海国图志》(中),岳麓书院1998年版,第1106页。
    ①孔丘:《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1页。
    ②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30页。
    ①[清]王之春著,赵春晨点校,《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9页。
    ②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③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④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① D. MacGillivray: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America 1807-1907,转引自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②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0-31页。
    ③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5-76页。
    ①王晓德著:《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
    ②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序3。
    ①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9页。
    ②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③孙兰著:《柳庭舆地隅说》,转引自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①[英]麦高温著,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7页。
    ①[英]麦高温著,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7-68页。
    ②[英]麦高温著,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8页。
    ③[英]麦高温著,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8-69页。
    ④《中国教育会第二次“三年”会议记录》,上海美华书馆1896年英文版,第118页。
    ①[英]麦高温著,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中华书局2006版,第70页。
    ①《中国从报》卷11,第547页,1942年10月号。
    ②《中国从报》卷11,第547号,1842年10月号。
    ③《中国从报》卷13,第630号,1843年12月号。
    ①顾卫星:《晚清传教士关于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争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18-22页。
    ②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③顾卫星:《晚清“语法一翻译”教学法剖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87页。
    ① 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455.
    ②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6-77页。
    ③ Report of 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nd Chinese Missions at Malacca, Malacca:Printed at the Mission Press,1825.p4-6.
    ①《同文馆题名录》,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3-94页。
    ②奏定中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9页。
    ③《奏定高等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9-341页。
    ④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页。
    ①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1页。
    ②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9页。
    ①[英]彼得·伯克著,姚朋,周玉鹏等译:《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①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②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6页。
    ③[清]魏源:《海国图志叙》,中华书局编辑部编:《魏源集》(上),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8页。
    ①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②[清]李鸿章:《奏议21》,许同莘编:《张文襄公全集》(卷21),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26页。
    ③[清]李鸿章:《奏议40》,许同莘编:《张文襄公全集》(卷40),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34页。
    ①[清]张之洞:《奏创办水陆师学堂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69-470页。
    ②[清]张之洞:《增设洋务五学片》,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74页。
    ①[清]张之洞:《奏创办水陆师学堂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69页。
    ②[清]张之洞:《创建广雅书院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02页。
    ③[清]张之洞:《咨南北学院调两湖书院肄业生并单》,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16页。
    ④[清]张之洞:《奏设湖北自强学堂片》,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
    ⑤[清]张之洞:《创设江南储材学堂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02页。
    ①[清]张之洞:《奏议13》,许同莘编:《张文襄公全集》(卷13),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8页。
    ②[清]张之洞:《古文2》,许同莘编:《张文襄公全集》(卷13),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18-29页。
    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3页。
    ④[清]奕新等:《沥陈开设天文算学馆情由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①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
    ②《上海格致书院发往各国之条陈》,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67页。
    ③《礼部:议复秦绶章奏请整顿各省书院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26页。
    ④[清]江标:《奏校经书院添设天文、舆地诸仪并拟添设算学等课程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71页。
    ①[清]张继煦:《两湖书院及其改章》,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18页。
    ②李良佑、张日异、刘犁编著:《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83-84页。
    ③《苏州府志》(卷25),转引自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563页。
    ④《续修山阳县志》,转引自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563页。
    ⑤蔡振生著:《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①刘祺、朱汉民:《湘水校经堂述评》,《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6-34页。
    ②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568页。
    ③倭仁:《密陈同文馆招考天文算学请罢前议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④杨廷熙:《请撤销同文馆以弭天变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①《清会典》(卷100),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3-99页。
    ②[清]奕譞:《查北洋炮台、水陆操防、机器、武备、冰师学堂情形折(附懿旨)》,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3页。
    ①蔡振生著:《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②《北洋海军章程》,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53-454页。
    ①张之洞:《招考自强学堂学生示并章程》,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② http://www.sjtu.edu.cn/intro/document/recall/r05.htm,2007.9.15.
    ①[清]冯焌光、郑藻如:《上督抚宪禀(附酌拟广方言馆课程十条)拟开办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②[清]冯焌光、郑藻如:《上督抚宪禀(附酌拟广方言馆课程十条)拟开办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页。
    ①[清]冯焌光、郑藻如:《上督抚宪禀(附酌拟广方言馆课程十条)拟开办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②[美]毕乃德:《同文馆考》,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4-175页。
    ①[美]裴荫森:《购修舟夹板复设练船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65页。
    ②[清]裴荫森:《购修周夹板复设练船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66页。
    ③[法]日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78页。
    ①[清]李鸿章:《奏医院创立学堂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80页。
    ②[清]奕譞:《查北洋炮台、水陆操防、机器、武备、水师学堂情形折(附懿旨)》,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3页。
    ③[清]马建忠:《上李伯相复议何学士如璋奏设水师书》,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22页。
    ④《南洋水师学堂考试纪略》,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96页。
    ①鲁迅,曾考取江南水师学堂的试习生,经过三个月后成为正式生,分在管轮班学习。——作者注。
    ②《鲁迅年谱》,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99页。
    ③《北洋武备学堂学规》,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19页。
    ④[清]朱一新:《闽粤宜添置水陆学堂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5页。
    ①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1-302页。
    ②季压西,陈伟民:《近代中国的洋泾浜英语》,《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02年第1期,第23-24页。
    ③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568页。
    ①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74页。
    ②《味经书院志·教法第五》,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45页。
    ③[清]龙启瑞:《家塾课程》,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71-372页。
    ④教学时间的相关研究有卡罗尔(Carroll, J.B.)的“学习程度”理论,伯利纳(Berliner, D.C.)、费希尔(Fisher, C.)和利伯曼(Lieberman, D.C.)的教学时间四层次分类,安德森(Anderson, L.W.)教字“时间利用”理论,卡威尔(Karwait,N.)的“学习变率”,旺(Wang,M.R.C.)的“整合环境”理论,斯莱文(Slavin, R.E.)“短板效益”和东阳中学的“教学实效”研究。——作者注。
    ①盛群力等著:《学与教的新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2页。
    ①[清]任兆麟:《任式家塾规条十则》,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68页。
    ②[清]栗毓美:《义学条规》,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4页。
    ①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71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③杨汉麟主编:《外国教育实验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④[美]E.P.克伯雷选编,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等译:《外国教育史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6页。
    ①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570页。
    ②[清]张之洞:《奏设湖北学堂片》,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70页。
    ③[清]长善等:《请添设学馆增加经费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页。
    ①自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起,至同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即“维新运动”“戊戌变法”。——作者注。
    ②《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下诏变法》,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①[清]张之洞、刘坤一:《设文武学堂折》,汤志钧、陈祖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46页。
    ②汤志钧、陈祖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页。
    ③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西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22页。
    ④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32页。
    ①康有为:《奏请经济岁举归并各省岁科试迅即改试策论折——代宋伯鲁拟》,汤志钧、陈祖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②《上谕:命举经济特科,各省各举所知保荐人才》,汤志钧、陈祖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③沈桐生辑:《光绪政要》(第27卷),上海崇义堂刊本1909年,第61页。
    ④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56页。
    ⑤沈桐生辑:《光绪政要》(第27卷),上海崇义堂刊本1909年,第59页。
    ①陈必祥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②《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谕于各省、府、直隶州及各州、县分别将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③张娜:《清末新政时期的中小学堂教习》,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6页。
    ①《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303页。
    ①资料来源: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0-367页。
    ①《学部:奏定各省教育会章程折》,朱有瓛、戚名琇、钱曼倩、霍益萍编:《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页。
    ②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33页。
    ①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97页。
    ②《光绪朝东华录》,转引自王海燕:《张之洞与癸卯学制的制定》,《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3期,第40页。
    ③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页。
    ①《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9页。
    ②《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页。
    ③《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页。
    ④《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7页。
    ⑤《奏定中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8页。
    ⑥《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页。
    ⑦《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4页。
    ①《奏定中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9页。
    ②《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4页。
    ③《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5页。
    ④《奏定中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页。
    ⑤《奏定中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1页。
    ⑥《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5页。
    ①《奏定中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2页。
    ①顾明远主编:《中国教育大辞典》(11),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57页。
    ①两江学务处编:《学务杂志》(第6期),转引自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0页。
    ②顾长声著:《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85-288页。
    ③朱有瓛、高时良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2页。
    ④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41-242页。
    ①[美]露懿思:《基督教教育在中国之情形》,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5-66页。
    ②[美]狄考文:《基督教会与教育》,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③史静寰著:《狄考文和司徒雷登在华的教育活动》,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第87页。
    ④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138页。
    ①保罗·科恩著:《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转引自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73页。
    ②[美]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③张之洞著:《张文襄公全集》(卷79),北平文华斋1928年版,第20页。
    ①李喜所著:《中国留学史论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48-252页。
    ②[美]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③[美]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④姚淦铭等编:《王国维文集》(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①新知识分子(也称新知识精英阶层)是市民群体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自觉的民族责任感和从家庭或职业的世俗义务中摆脱出来的相对自由,使他们永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成为市民群体中积极批判社会现状的主角,在20世纪初,从他们当中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和态度最为明朗的激进主义者。参见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西北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第30页。
    ①第一任监督黎渊系日本中央大学法学系毕业,第二任熊范屿和第六任胡源汇俱为早稻田大学毕业,第五任李榘系法政大学毕业。——作者注。
    ② http://www.kantsuu.com/riben/75302.shtml,2007.8.2.
    ③《游学生义务》,[清]学部总务司编:《学部奏咨辑要》,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影印本),第281页。
    ④转引自肖朗,叶志坚:《王国维与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导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4年第4期,第78页。
    ① http://www.sjtu.edu.cn/intro/document/recall/r05.htm,2007.11.16.
    ②《上谕:书院改学堂》,汤志钧,陈祖恩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①《学部:奏京师试办私塾改良办法情形折》,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是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54页。
    ①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第196页。
    ②《上谕:书院改学堂》,汤志钧,陈祖恩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③资料来源于[清]胡思敬著:《戊戌履霜录》,转引自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1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第360-380页。
    ①《女学堂章程》,汤志钧,陈祖恩等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92页。
    ②《上谕:能独立创建学堂者予特赏》,汤志钧,陈祖恩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③《河南巡抚陈奏绅士独力捐助学堂经费懇请给奖折》,《教育杂志》(直隶),1905年第2期。
    ①舒新城:《现代教育方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446页。
    ①《礼部:议复秦绶章奏请整顿各省书院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26页。
    ②[清]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汤志钧,陈祖恩等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页。
    ③李良佑、张日昇、刘犁编著编著:《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①范延妮:《试述晚清教学方法及其启示》,《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年第8期,第25页。
    ②《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9页。
    ③权骅:《教育实验心得》,《教育杂志》,1911年第3卷第2期。
    ①张世杓:《莱因氏之五段教学法》,《教育杂志》,1910年第2卷第9期。
    ②《同文馆题名录》,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3-94页。
    ③《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英文会章》,转引自李良佑、张日昇、刘犁编著:《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16页。
    ①李良佑、张日异、刘犁编著:《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34页。
    ②陆殿舆:《四川高等学堂纪略》,转引自李良佑、张日异、刘犁编著:《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页。
    ③蔡文森:《体操教授之各种问题》,《教育杂志》,1910年第2卷第9期。
    ① http://www.sjtu.edu.cn/intro/document/recall/r05.htm,2007.10.2
    ①俞子夷:《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董远骞等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78页。
    ②[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1页。
    ③[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8页。
    ①王策三著:《教学实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①张斌贤,陈露茜:《赫尔巴特在美国》,《教育学报》,2006年第5期,第21页。
    ② Frederich Eby: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New York,1974, P.786.
    ③李文英:《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日本》,《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年第3期,第29页。
    ①[日]《关于赫尔巴特主义》,转引自李文英:《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日本》,《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年第3期,第31页。
    ②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③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①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17页。
    ②《第一期悬赏应徵教授案》,《教育杂志》,1909年第1卷第4期。
    ③《第一期悬赏应徵教授案》,《教育杂志》,1909年第1卷第4期。
    ④孙世庆等著:《中国之初等教育》,转引自徐珍编著:《中外教学法演进》,群言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①田正平著:《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页。
    ②康绍言,薛鸿志编辑:《设计教学法辑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陈著序言。
    ③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④孙世庆等著:《中国之初等教育》,转引自徐珍编著:《中外教学法演进》,群言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⑤董远骞,施敏英选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79页。
    ⑥盛朗西:《重估赫尔巴特派五段教学法之价值》,《教育杂志》,1924年第16卷第11期。
    ①林砺儒、程时煌著:《中国之中等教育》,《北京师大教育丛刊》,1923第4卷第2期。
    ②盛朗西:《重估赫尔巴特派五段教学法之价值》,《教育杂志》,1924年第16卷第11期。
    ①王桂著:《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23页。
    ②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①杨保恒担任团长之职,上海龙门师范附属二铺小学主持人。周维城,南通师范毕业,办事认真,学业成绩优秀。俞于夷系川沙青墩小学教师。另还有苏州的小学教师胡宝书,龙门师范毕业,自费随行。——作者注。
    ②陈学恂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666-667页。
    ③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9页。
    ①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5页。
    ①材料来源: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①《学部奏拟订单级教授、二部教授办法折》,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①俞子夷:《海尔巴脱五段法》,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78页。
    ②《论说:摄政王交谕改良学堂感言》,《申报》,1909年4月28日。
    ①《论说:论今日教育上急宜改良之要点》,《申报》,1909年10月1日。
    ①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6页。
    ②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③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8页。
    ①《小学校令》,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63页。
    ②《中学校令》,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69页。
    ③《大学校令》,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73页。
    ④《大总统颁定教育要旨》,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71-779页。
    ⑤《教育部召集之学制会议及其议决案》,《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10期。
    ①《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教育杂志》,1912年第4卷第10期。
    ②《大总统申令》,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90-792页。
    ③舒新城:《中学学制问题》,《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1期。
    ①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6-61页。
    ①《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教育杂志》,1912年第4卷第10期。
    ②《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教育杂志》,1912年第4卷第10期。
    ③陶行知:《我们对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18页。
    ①田正平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②钱刚、胡劲草著:《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①杜威:《学校的行政和组织与社会之关系》,袁刚等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6页。
    ②杜威:《学校的行政和组织与社会之关系》,袁刚等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7页。
    ③杜威:《学校的行政和组织与社会之关系》,袁刚等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7页。
    ④杜威:《学校的行政和组织与社会之关系》,袁刚等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7页。
    ⑤杜威:《教育哲学》(北京),袁刚等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3-424页。
    ⑥杜威:《教育哲学》(北京),袁刚等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7页。
    ⑦杜威:《教育哲学》(北京),袁刚等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9页。
    ⑧杜威:《现代教育之趋势》,袁刚等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0页。
    ⑨杜威:《教育哲学》(北京),袁刚等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21-422页。
    ①杜威:《现代教育之趋势》,袁刚等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2页。
    ②王小丁著:《中美教育关系研究》,河北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92页。
    ③统计资料详见:《孟禄在华活动年表(1913-1937)》,《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3期、华中师范大学陈竞蓉2005年硕士论文:《孟禄与中国近现代教育》和王卓然的《中国教育一瞥录》,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④[日]阿部洋,钟启泉译:《保尔·孟禄与中国的近代教育》,《外国教育资科》1996年第1期。陈竞蓉、周洪宇的论文《孟禄与壬戌学制》与阿部洋论文中的数据不一致,陈文提到的有9省18市,考察的地方是200多处。尽管有所出入,但都足以说明,孟禄的工作做得扎实和全面。
    ①根据《新教育》1922年4月第四卷第4期及周洪宇、陈竞蓉:《孟禄在华活动年表(1913-1937)》,《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第3期统计。
    ②陈宝泉、陶行知、胡适编:《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实际教育调查社1922年版,第31页。
    ③陈宝泉、陶行知、胡适编:《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实际教育调查社1922年版,第28页。
    ④陈宝泉、陶行知、胡适编:《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实际教育调查社1922年版,第38页。
    ⑤陈宝泉、陶行知、胡适编:《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实际教育调查社1922年版,第32-33页。
    ①《学生的机会与责任》,《新教育》,1922年第4卷第4期。
    ②陈宝泉、陶行知、胡适编:《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实际教育调查社1922年版,第37页。
    ③上海市陶行知研究会、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上海师范大学陶研会编:《陶行知佚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①董远骞、施敏英选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2-53页。
    ②教育杂志社编:《小学教学法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32页。
    ①邢志柏主编:《塘沽教育百年》,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②吴增芥,沈百英等编著:《幼稚园游戏一百六十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页。
    ①吴增芥,沈百英等编著:《幼稚园游戏一百六十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5页。
    ①张雪门著:《幼稚园教材研究》,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29-32页。
    ②张雪门著:《幼稚园教材研究》,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47-53页。
    ③教育杂志社编:《小学教学法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18页。
    ①郑朝熙:《单级教授之要项》,《教育杂志》,1913年第5卷第9期。
    ②刘传厚:《教育实验心得》,《教育杂志》,1911年第3卷第2期。
    ③灌骅:《教育实验心得》,《教育杂志》,1911年第3卷第2期。
    ①张九如编:《试行协动教学法的成绩报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5页。
    ②张九如编:《试行协动教学法的成绩报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13页。
    ①《教育部通行中学、师范生练习笔记训令》,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24页。
    ②孙本文:《中学校之读文教学》,《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7期。
    ①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3页。
    ② James W. Bashford, China:An Interpretation, The Abingdon Press,1907, p.113.
    ③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3页。
    ① James W. Bashford, China:An Interpretation, The Abingdon Press,1907, pp.113-114.
    ②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4页。
    ③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1页。
    ④《中国现时图像教育的需要》,转引自田正平主编:《中国小学常识教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页。
    ①陈松:《北平公理会暑期儿童圣经班报告》,《华北公理会联会会刊》,1931年第5卷第7期。
    ②成均菴:《美国公理会总会田傪博士来晋汾之感言》,《华北公理会联会会刊》,1931年第5卷第4期。
    ③贺川豊彦:《个人之宗教教育》,《华北公理会联会会刊》,1931年第5卷第4期。
    ①顾卫民著:《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3-404页。
    ②邢志柏主编:《塘沽教育百年》,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1页。
    ③邢志柏主编:《塘沽教育百年》,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1页。
    ④《1912年教育部整理私塾》,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3页。
    ①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13-314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66页。
    ①黄炎培著:《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158页。
    ②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页。
    ③俞子夷:《欧美新教育之趋势(二)新教授法之根本原则》,《小学校》,1914年第2期。
    ④赵廷为编著:《小学教学法通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20-228页。
    ⑤吴研因、吴增芥编:《小学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版,第133页。
    ①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②李晓农、辛曾辉编:《乡村小学教学法》,黎明书局1936年版,第26-27页。
    ③江苏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读法研究部:《国文科读法教授顺序说明书》,《小学校》1915年第3号。
    ④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7页。
    ①吴研因、翁之达等著:《三十五年来之中国小学教育》,《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4页。
    ②[美]克雷明著,单中惠等译:《学校的变革》,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页。
    ③[澳]W.F.康内尔著,张法琨、方能达、李乐天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84页。
    ④陈科美:《来华演讲之克伯屈教授》,《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第2期。
    ①胡叔异、张铭鼎笔记:《中国目前的教育问题》,《克伯屈在京演讲录》,《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第6期。
    ②胡叔异、张铭鼎笔记:《道德与教育》,《克伯屈在京演讲录》,《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第6期。
    ③[美]克雷明著,单中惠等译:《学校的变革》,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页。
    ④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98页。
    ⑤[美]克伯屈著,王建新译:《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①葛承训:《设计教学之调查研究》,《中华教育界》,1925年第14卷第12期。
    ②汪海龙:《论设计教学法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启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年第3期。
    ③有的学者把这一过程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模仿期、高潮期、低潮期、复苏期四个阶段。1914年-1919年为模仿期,1919年-1924年为高潮期,1924年-1927年以后为设计教学法的低潮期,1927年-1935年前是设计教学法的复苏期。也有学者将其分为尝试模仿期(1914年-1919年),正式实验期(1919年-1921年),高潮期(1921年-1924年),衰弱期(1924年以后)。
    ①董远骞、施敏英选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0-491页。
    ②董远骞、施敏英选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0-491页。
    ③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④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①《第七届全国教育会联合大会有关决议案·推行小学校设计法案》,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24页。
    ②盛朗西:《介绍中国学者关于设计法与道尔顿制之主要著述》,《教育杂志》,1924年第16卷第10期。
    ①俞子夷:《读了十二本设计教学法专书后》,《教育杂志》,1924年第16卷第10期。
    ②知我:《设计教学法的研究》,《教育杂志》,1912年第4卷第7期。
    ③陈宝泉:《对于设计教学法辑要的感想》,《新教育》,1922年第4卷第5期。
    ④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⑤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①中央大学实验小学编:《一个小学十年努力记》,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9页。
    ②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页。
    ③ Helen Parkherst, Education on the Dalton Plan, G Bell and Sons Ltd., London,1937, p.1.
    ①杨汉麟主编:《外国教育实验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49-351页。
    ②舒新城编:《道尔顿制研究集》,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10页。
    ③ Helen Parkherst, Education on the Dalton Plan, G. Bell and Sons Ltd., London,1937, p.16.
    ④ Helen Parkherst, Education on the Dalton Plan, G. Bell and Sons Ltd., London,1937, p.37.
    ⑤杨汉麟主编:《外国教育实验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页。
    ⑥杨汉麟主编:《外国教育实验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55-356页。
    ①杨汉麟主编:《外国教育实验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59-364页。
    ②余家菊:《道尔顿制之实际》,《中华教育界》,1922年第12卷第12期。
    ③鲍德征:《道尔顿制实验室计划》,《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6期。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页。
    ⑤资料来源: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160页。
    ①舒新城:《道尔顿制研究集》,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222-224页。
    ②舒新城:《今后中国的道尔顿制》,《中华教育界》,1925年第15卷第5期。
    ③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159页。
    ①舒新城著:《现代教育方法》,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261页。
    ②杨汉麟主编:《外国教育实验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19-520页。
    ①材料来源: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①董远骞、施敏英选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5页。
    ①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7页。
    ②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页。
    ①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85页。
    ②田正平:《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纪念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创办一百周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年第4期,第54-57页。
    ①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710/26211.html,2007.12.1.
    ②范云龙:《今日研究教育者应有的觉悟和认识》,《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19卷第2期。
    ①民国日报,1931年5月18日。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3页。
    ①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②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③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④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105页。
    ⑤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126页。
    ①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128页。
    ①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126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一)》(第五辑第一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25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66页。
    ②刘寿棋:《湖南教育厅直辖乡村短期义务教育实验区两年来的工作》,陶蒲生、尹旦侯编:《刘寿棋教育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7页。
    ③《民国日报》,1931年1月11日。
    ④《小学规程》,宋恩荣、章咸选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页。
    ⑤《实施巡回教学办法》,宋恩荣、章咸选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299页。
    ⑥《中等学校以上导师制度纲要》,延安时事教育研究会编:《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上海人民出 版社1961年版,第55页。
    ①《中等学校以上导师制度纲要》,延安时事教育研究会编:《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5页。
    ②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140页。
    ①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19页。
    ②李高峰:(20世纪30、40年代的华美协进社》,《沧桑》,2002年第5期,第82页。
    ③ Survey of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1954.p28-33.
    ④[日]阿部洋,钟启泉译:《保尔·孟禄与中国的近代教育》,《外国教育资料》,1996年第1期,第17页。
    ①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2页。
    ①黄书光著:《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2-73页。
    ①陈鹤琴著:《整个教学法》,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111页。
    ①艾伟著:《国语问题》,中华书局1948年版,自序。
    ②艾伟著:《国语问题》,中华书局1948年版,自序。
    ①艾伟著:《国语问题》,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13-16页。
    ②艾伟著:《国语问题》,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24页。
    ③艾伟著:《国语问题》,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34-36页。
    ①《民国日报》,1931年5月18日。
    ②《申报》,1931年2月5日。
    ③范云龙:《今日研究教育者应有的觉悟和认识》,《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19卷第2期。
    ④教育部总务局第二科公报室编:《教育部公报》,1931年3月35日;1931年4月25、26日;1931年5月29、30日。
    ①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编:《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报告》,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1986年版,第16页。
    ②[加]许美德、[法]巴斯基著,朱维铮等译:《中外比较教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5-76页。
    ③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编:《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报告》,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1986年版,第19页。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页。
    ②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02页。
    ③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编:《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报告》,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1986年版,第12页。
    ④柏刻等著,国立编译馆译:《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第93页。
    ⑤柏刻等著,国立编译馆译:《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第114页。
    ①柏刻等著,国立编译馆译:《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戴季陶序。
    ②朱家骅,著名教育家,字骝先,1893年生,浙江吴兴人。1914年初赴德留学,1917年初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旋赴瑞士留学,1920年转学到德国入柏林大学学习,1924年获博士学位回国,1931年12月30日就任教育部部长,1932年1月又继任考试院副院长,1963年1月,朱家骅在台病逝。——作者注。
    ③柏刻等著,国立编译馆译:《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朱家骅序。
    ④《国民学校令》,宋恩荣、章咸选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 209页。
    ①钟鲁斋:《文纳特卡式的教学法实验》,《教育之科学研究法》(附录),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23页。
    ①罗廷光、王秀南编:《实验教育》,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版,第224-225页。
    ②俞子夷:《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董远骞等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85页。
    ①胡伯威著:《儿时“民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②胡伯威著:《儿时“民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③胡伯威著:《儿时“民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①胡伯威著:《儿时“民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
    ②魏庚人著:《中国中学数学教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页。
    ①孙邦正译述,C.E.Reeves著:《中学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16-180页。
    ②王菼:《现实教育无实效之原因及应行改良之点》,《教育杂志》,1914年第6卷第1期。
    ③廖世承:《三十五年来之中学教育》,《教与学月刊》,1945年第6期。
    ④郑宗海:《教育方法必要论》,《教与学月刊》,1935年创刊号。
    ①教育杂志社编:《中学校之博物学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57页。
    ②金保赤:《纪念数学家傅仲孙先生》,《教育研究》,1982年第1期。
    ③魏庚人著:《中国中学数学教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页。
    ④转引自魏庚人著:《中国中学数学教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26页。
    ①《中等学校导师制实施办法》,宋恩荣、章咸选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64页。
    ①郭戈:《李廉方的教育实验述评》,《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第2期。
    ②李廉方:《实小教育》,《河南教育月刊》,1932年第2卷第3期,第39页。
    ③郭戈:《“廉方教学法”述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第97页。
    ①《专家来信》,《大公报》,1936年12月7日。
    ②徐珍:《教学方法演讲》,复兴书局1974年版,第100、102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6页。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7页。
    ②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89页。
    ③《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63页。
    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58页。
    ①俞庆棠:《民众教育理论的探讨》,毛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81页。
    ①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页。
    ②张雪门:《幼稚教育新论》,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第471页。
    ③熊希龄:《香山慈幼院近六年来教育经过及改革报告书》,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下),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6页。
    ①熊希龄:《香山慈幼院近六年来教育经过及改革报告书》,《熊希龄集》(下),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6页。
    ②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338页。
    ①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6页。
    ②《北平香山慈幼院院史》,台北香山慈幼院校友会1983年自刊本,第170页。
    ①教育杂志社编:《小学教学法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32页。
    ②赵廷为著:《普通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自序。
    ①钟鲁斋著:《小学各科新教学法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5-9页。
    ②赵廷为著:《普通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3-4页。
    ①赵廷为著:《普通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5-6页。
    ②赵廷为著:《普通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6-7页。
    ③教育杂志社编:《小学教学法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1页。
    ①俞子夷著:《新小学教材和教学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
    ②赵廷为著:《普通教学法》,上海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7-9页。
    ③[美]纳尔逊·鲍新著,黄式金,赵望译:《现代中学教学法》,世界书局1936年版,目录。
    ①钟鲁斋著:《小学各科新教学法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目录。
    ②傅彬然著:《小学教学法》,开明书店1931年版,目录。
    ③张瑞策编著:《小学教学法》,北平文化学社1934年版,目录。
    ①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陈景磐、陈学恂主编:《清代后期教育论著选》(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23页。
    ②教育杂志社编:《小学教学法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36-37页。
    ①蒋梦麟著:《个性主义与个人主义》,转引自张平海著:《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教育(1862-1922)》,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②晏阳初:《平民教育》,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
    ③教育杂志社编:《小学教学法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34页。
    ①教育杂志社编:《小学教学法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49页。
    ②教育杂志社编:《小学教学法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64页。
    ①罗廷光、王秀南编:《实验教育》,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版,第15页。
    ②罗廷光、王秀南编:《实验教育》,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版,第213页。
    ③罗廷光、王秀南编:《实验教育》,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版,第33页。
    ①罗廷光、王秀南编:《实验教育》,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版,第34页。
    ②罗廷光、王秀南编:《实验教育》,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版,第33-34页。
    ①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②[日]入则宗寿著,罗迪先译:《新教授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目录。
    ①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②罗廷光、王秀南编:《实验教育》,南京钟山书局1933年版,第224-226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②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537页。
    ③陈黎明等著:《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①教育杂志社编:《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4-5页。
    ②陈必祥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页。
    ③郑朝熙:《单级教授之要项》,《教育杂志》,1913年第5卷第9期。
    ①教育杂志社编:《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40-41页。
    ①王森然著:《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3页。
    ②庄文中编:《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7页。
    ③张正东:《论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上)》,《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第38-39页。
    ①教育杂志社编:《外国语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90页。
    ②教育杂志社编:《外国语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23页。
    ③教育杂志社编:《外国语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9页。
    ①教育杂志社编:《外国语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43页。
    ②教育杂志社编:《外国语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79-89页。
    ③教育杂志社编:《外国语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98-99页。
    ①王权主编:《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107页。
    ②《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学制程度及编制章第二》,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4页。
    ③《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学制程度及编制章第二》,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9页。
    ①俞子夷:《现代我国小学教学法演变一斑——一个回忆简录(一)(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4期。
    ②王权主编:《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①郑朝熙:《单级教授之要项》,《教育杂志》,1913年第5卷第9期。
    ②杨祥:《算术科之自学辅导法》,《教育杂志》,1916年第8卷第10期。
    ③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④沈百英:《设计教学的种类和方法》,《教育杂志》,1926年第18卷第5期。
    ①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120页。
    ①教育杂志社编:《外国语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29-30页。
    ①郑朝熙:《单级教授之要项》,《教育杂志》,1913年第5卷第9期。
    ②《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页。
    ③《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17页。
    ④《奏定中学堂章程》,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8页。
    ⑤《四志新学制运动》,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01页。
    ①教育杂志社编:《小学史地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2页。
    ①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第2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49年版,第239页。
    ①黄炎培:《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教育杂志》,1913年第5卷第7期。
    ①教育杂志社编:《工艺科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76-77页。
    ①教育杂志社编:《工艺科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77-78页。
    ②教育杂志社编:《工艺科教学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78页。
    ①吕静、周谷平编:《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38页。
    ①参考吕静、周谷平编:《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38-140页。
    ②钟鲁斋:《小学各科新教学法之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57页。
    ③钟鲁斋:《小学各科新教学法之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58-259页。
    ① http://bj2.netsh.com/bbs/91885/messages/979.html,2008.1.6.
    ①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2页。
    ②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③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3页。
    ①高时良主编:《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
    ②浮邱:《徐汇公学之笞刑》,《教育杂志》,1910年第2卷第1期。
    ①张多默:《马相伯与徐汇公学、复旦大学》,《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1期,第9页。
    ①张在新:《先君兴办梅溪学堂事略》,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98页。
    ②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70-571页。
    ③劭友濂:《梅溪书院记》,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97页。
    ① http://www.archives.sh.cn/zxshd/200702020639.htm,2008.1.25.
    ②张在新:《先君兴办梅溪学堂事略》,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99页。
    ③胡适著:《四十自述》,中国文联出版社1939年版,第86-93页。
    ①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71页。
    ①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上学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9-80页。
    ②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70页。
    ①《湖南开办时务学堂大概章程》,汤志钧、陈祖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49-351页。
    ②“掌陕西道监察御史黄均隆折”,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90页。
    ③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08页。
    ①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34-335页。
    ②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49页。
    ①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09页。
    ①俞子夷:《复式学级的常识教材》,《教育杂志》,1939年第29卷第9期。
    ①俞子夷:《二十年前乡村学校生活里的我》,《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第12期。
    ②陈学恂主编,董远骞、施毓英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217页。
    ③陈学恂主编,董远骞、施毓英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页。
    ①侯鸿鉴著:《最新式七个年单级教授法》,转引自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②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427页。
    ③陈学恂主编,董远骞、施毓英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页。
    ④陈学恂主编,董远骞、施毓英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67页。
    ⑤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666页。
    ⑥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667页。
    ①陈学恂主编,董远骞、施毓英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72页。
    ①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3-55页。
    ②瞿葆奎,丁证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44页。
    ①资料参考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159页。
    ②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526页。
    ①汤才伯主编:《廖世承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①《国民学校令》,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90页。
    ①李廉方著:《小学低年级综合课程论》,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156-157页。
    ②李廉方著:《小学低年级综合课程论》,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161-162页。
    ①郭戈著:《李廉方教育思想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②黄书光著:《陈鹤琴现代中国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2-73页。
    ①陈鹤琴编著:《活教育理论与实施》,上海华华书店1949年版,第14页。
    ①陈鹤琴编著:《活教育理论与实施》,上海华华书店1949年版,第167-168页。
    ①苏云峰著:《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②苏云峰著:《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124页。
    ①苏云峰著:《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126页。
    ②苏云峰著:《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发展:1860-192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165页。
    ①苏云峰著:《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发展:1860-192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149页。
    ①张顯光:《实用主义潮流中之作文教授》,《教育杂志》,1917年第9卷第8期。
    ②奕劻:《请饬沿海各省广设水师学堂折》,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9页。
    ①裕禄:《挑选生徒入堂肄业并定年限课程片》,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4页。
    ②《小学校令》,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63页。
    ③《中学校令》,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69页。
    ④《大学校令》,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73页。
    ①璩鑫圭、唐炎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01-709页。
    ①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19页。
    ①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页。
    ②贾醴臻:《今后吾国教育上应行革新之点》,《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12期。
    ③汪刘生著:《教学美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7页。
    ①丁重宣:《国民教育问题实验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93页。
    ②丁重宣:《国民教育问题实验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99-201页。
    ③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40-50页。
    ①熊贤君著:《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222页。
    ②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一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4-246页。
    ③顾旭侯:《单级教授实习评案》,《教育杂志》,1914年第6卷第7期。
    ①顾旭侯:《单级教授实习评案》,《教育杂志》,1914年第6卷第7期。
    ①顾旭侯:《单级教授实习评案》,《教育杂志》,1914年第6卷第7期。
    ②[苏]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①[美]萧公权著,汪荣祖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4页。
    ② Paul S.Reinsch,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Currents in the Far East, p186,转引自[美]萧公权著,汪荣祖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8-289页。
    ①转引自[美]萧公权著,汪荣祖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2页。
    ②馔吾:《适应季节之教授法》,《教育杂志》,1913年第5卷第2期。
    ①张九如:《协动教学法的尝试》,《教育杂志》,1923年第15卷第10期。
    ②张九如:《协动教学法的尝试》,《教育杂志》,1923年第15卷第10期。
    ③单中惠,王凤玉编:《杜威在华教育讲演》,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10页。
    ①何宏玲考释:《陶行知》,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②姚文采:《陶师生平》,转引自何宏玲考释:《陶行知》,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93-94页。
    ③单中惠,王凤玉编:《杜威在华教育讲演》,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1]艾伟著:《国语问题》,中华书局1948年版。
    [2][英]阿绮波德·立德著,刘云浩、王成东译:《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中华书局2006年版。
    [3]《北平香山慈幼院院史》,台北香山慈幼院校友会1983年自刊本。
    [4]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柏刻等著,国立编译馆译:《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
    [6][英]彼得·伯克著,姚朋,周玉鹏等译:《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巴班斯基:《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8]蔡振生著:《张之洞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11]陈秀云:《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12]陈昌来著:《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2002年版。
    [13]陈黎明等著:《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学》,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年版。
    [14]陈必祥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5]陈学恂主编,董远骞、施毓英编:《俞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7]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8]陈鹤琴编著:《活教育理论与实施》,上海华华书店1949年版。
    [19]陈鹤琴著,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20]陈宝泉、陶行知、胡适编:《孟禄的中国教育讨论》,实际教育调查社1922年版。
    [21][元]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纲领·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22]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3]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4]董远骞:《中国教学论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5]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
    [26]董远骞:《余子夷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7]戴自俺主编:《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卷),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年版。
    [28]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
    [29]丁重宣:《国民教育问题实验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0]丁证霖:《当代西方教学模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1]多贺秋五郎:《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
    [32]高天明:《20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变革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3]高晓芳:《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4]高时良:《中国教会学校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5]高时良、黄仁贤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6]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编:《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报告》,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1986年版。
    [37]顾卫民著:《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8]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9]郭戈:《李廉方教育思想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0]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1]傅彬然著:《小学教学法》,开明书店1931年版。
    [42]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第2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49年版。
    [43]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4]何宏玲考释:《陶行知》,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45]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6]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7]胡伯威著:《儿时“民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胡适著:《四十自述》,中国文联出版社1939年版。
    [49]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上学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50]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1][德]赫尔巴特著,尚仲衣译:《普通教育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52]黄书光著:《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3]黄炎培著:《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158页。
    [54]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5]黄书光:《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6]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7][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8]教育杂志社编:《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59]教育杂志社编:《外国语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60]教育杂志社编:《小学史地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61]教育杂志社编:《工艺科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62]教育杂志社编:《小学教学法概要》,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63]翦伯赞等编:《戊戌变法》(第1册),神州国光社1953年版。
    [64]康绍言,薛鸿志编辑:《设计教学法辑要》,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65][美]克伯屈著,王建新译:《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6][美]克雷明著,单中惠等译:《学校的变革》,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7][美]E.P.克伯雷选编,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等译:《外国教育史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8]李定仁:《教学思想发展史略-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9]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70]李良佑、张日昇、刘犁:《中国英语教学史》,上海外语出版社1988年版。
    [71]李国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5-7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2][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3]李喜所著:《中国留学史论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
    [74]李廉方著:《小学低年级综合课程论》,中华书局1934年版。
    [75][清]李鸿章著,许同莘编:《张文襄公全集》,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
    [76]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三联书店2006年版。
    [77]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8]罗廷光、王秀南编:《实验教育》,钟山书局1933年版。
    [79]李晓农、辛曾辉编:《乡村小学教学法》,黎明书局1936年版。
    [80][宋]陆九渊著:《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81]吕达,刘立德主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2]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3]吕静、周谷平:《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4][苏]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85]毛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6]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7][英]麦高温著,朱涛、倪静翻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中华书局2006年版。
    [88][美]纳尔逊·鲍新著,黄式金,赵望译:《现代中学教学法》,世界书局1936年版。
    [89]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0]钱刚、胡劲草著:《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
    [91]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上、中),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92]R.M.加涅著,皮连生、王映学、郑葳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3][日]入则宗寿著,罗迪先译:《新教授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94]任代文主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5][美]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6]宋恩荣:《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97]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98]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99]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0]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1][清]孙诒讓,孙以楷点校:《墨子閒诂》,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2]璩鑫圭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3]单中惠,王凤玉编:《杜威在华教育讲演》,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4]单中惠:《外国教育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106][苏]斯卡特金:《中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07]苏云峰著:《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8]上海市陶行知研究会、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上海师范大学陶研会编:《陶行知佚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09]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
    [110]沈桐生辑:《光绪政要》(第27卷),上海崇义堂刊本1909年。
    [111]沈弘:《晚清映像——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2]舒新城:《道尔顿制研究集》,中华书局1930年版。
    [113]舒新城著:《现代教育方法》,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14]孙邦正译述,C.E.Reeves著:《中学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115]宋恩荣、章咸选编:《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6]史静寰著:《狄考文和司徒雷登在华的教育活动》,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
    [117]汤才伯主编:《廖世承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18]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第一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19]陶蒲生、尹旦侯编:《刘寿棋教育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20]田正平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1]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2]田正平主编:《中国小学常识教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3]田正平著:《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4]汤志钧、陈祖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25]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26]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27]滕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28]王策三:《教学实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9]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30]王权:《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31]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32]王先谦,沈孝环:《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133][清]王之春著,赵春晨点校,《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
    [134]王晓德著:《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135]汪刘生著:《教学美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6]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37]王森然著:《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138]王卓然的《中国教育一瞥录》,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139]王桂著:《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40][澳]W F康内尔著,张法琨、方能达、李乐天等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41]魏源著:《海国图志》(中),岳麓书院1998年版。
    [142]魏庚人:《中国数学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43][清]学部总务司编:《学部奏咨辑要》,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影印本)。
    [144][美]萧公权著,汪荣祖译:《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5]熊贤君著:《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47]谢国桢著:《明末清初的学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148]吴洪成:《中国小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49]吴研因、吴增芥编:《小学教学法》,中华书局1933年版。
    [150]吴研因、翁之达等著:《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151]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2]吴增芥,沈百英等编著:《幼稚园游戏一百六十种》,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53]熊明安、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4]徐珍:《中外教学法演进》,群言出版社1996年版。
    [155]徐珍:《教学方法演讲》,复兴书局1974年版。
    [156]邢志柏主编:《塘沽教育百年》,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57][加]许美德、[法]巴斯基著,朱维铮等译:《中外比较教育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58]杨汉麟:《外国教育实验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9]杨小微:《转型与变革——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方法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60][英]约·罗伯茨著,蒋重跃、刘林海译:《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中华书局2006年版。
    [161]俞子夷著:《新小学教材和教学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62]袁刚等编:《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3]姚淦铭等编:《王国维文集》(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164]《岳麓书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纪念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65][清]颜元著,王星贤等点校:《颜元集》(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
    [166]延安时事教育研究会编:《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67]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8]张瑞璠:《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9]张之洞著:《张文襄公全集》(卷79),北平文华斋1928年版。
    [170]张九如编:《试行协动教学法的成绩报告》,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171]张雪门著:《幼稚园教材研究》,中华书局1934年版。
    [172]张瑞策编著:《小学教学法》,北平文化学社1934年版。
    [173]张平海著:《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教育(1862-1922))),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4]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下),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175]庄文中编:《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76]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77]赵廷为编著:《小学教学法通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78]赵廷为著:《普通教学法》,中华书局1941年版。
    [179]钟鲁斋:《小学各科新教学法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80]钟鲁斋:《文纳特卡式的教学法实验》,《教育之科学研究法》(附录),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8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8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一)》(第五辑第一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8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84]中国实学研究会主编:《实学文化与当代思潮》,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5]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87年版。
    [186]中央教科所,比较教育研究室:《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7]《中国教育会第二次“三年”会议记录》,美华书馆1896年英文版。
    [188]中华书局编辑部编:《魏源集》(上),中华书局1976年版。
    [18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190]中央大学实验小学编:《一个小学十年努力记》,中华书局1930年版。
    [191]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92]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193]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3辑),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
    [194]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十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95]朱有瓛,高时良:《近代中国教会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9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西北大学,2005年。
    [2]方平:《近现代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高鹃:《民国时期山西义务教育研究(19121937)》,山西师范大学,2005年。
    [4]顾卫星:《晚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01年。
    [5]顾月琴:《浅析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年中学历史教学》,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胡小君《近代中国基督教中学研究》,苏州大学,2003年。
    [7]栾桂芳:《古代小说教学方法初探》,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王小丁:《中美教育关系研究》,河北大学,2007年。
    [9]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东北师范大学,1996年。
    [10]袁春艳:《当代国际外语教学法发展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1]周海春:《中国近代早期改革派的心路历程》,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
    [12]张娜:《清末新政时期的中小学堂教习》,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日]阿部洋,钟启泉译:《保尔·孟禄与中国的近代教育》,《外国教育资科》,1996年第1期。
    [2]陈宝泉:《对于设计教学法辑要的感想》,《新教育》,1922年第4卷第5期。
    [3]陈松:《北平公理会暑期儿童圣经班报告》,《华北公理会联会会刊》,1931年第5卷第7期。
    [4]成均巷:《美国公理会总会田傪博士来晋汾之感言》,《华北公理会联会会刊》,1931年第5卷第4期。
    [5]陈科美:《来华演讲之克伯屈教授》,《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第2期。
    [6]鲍德征:《道尔顿制实验室计划》,《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6期。
    [7]代钦:《我国近现代数学教学法发展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
    [8]范延妮:《试述晚清教学方法及其启示》,《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年第8期。
    [9]范云龙:《今日研究教育者应有的觉悟和认识》,《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19卷第2期。
    [10]郭戈:《李廉方的教育实验述评》,《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第2期。
    [11]郭戈:《“廉方教学法”述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12]葛承训:《设计教学之调查研究》,《中华教育界》,1925年第14卷第12期。
    [13]浮邱:《徐汇公学之笞刑》,《教育杂志》,1910年第2卷第1期。
    [14]顾卫星:《晚清传教士关于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争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5]顾旭侯:《单级教授实习评案》,《教育杂志》,1914年第6卷第7期。
    [16]贺川豊彦:《个人之宗教教育》,《华北公理会联会会刊》,1931年第5卷第4期。
    [17]江苏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校读法研究部:《国文科读法教授顺序说明书》,《小学校》1915年第3号。
    [18]黄甫全:《关于教学、课程等几个术语含义的中外比较辨析》,《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第7期。
    [19]滑红霞:《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探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5期。
    [20]胡叔异、张铭鼎笔记:《中国目前的教育问题》,《克伯屈在京演讲录》,《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第6期。
    [21]胡叔异、张铭鼎笔记:《道德与教育》,《克伯屈在京演讲录》,《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第6期。
    [22]贾醴臻:《今后吾国教育上应行革新之点》,《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12期
    [23]馔吾:《适应季节之教授法》,《教育杂志》,1913年第5卷第2期。
    [24]李静蓉:《近代语文教育实验的历史回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4期。
    [25]李文英:《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日本》,《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J],2001年第3期。
    [26]李高峰:《20世纪30、40年代的华美协进社》,《沧桑》,2002年第5期,第82页。
    [27]李廉方:《实小教育》,《河南教育月刊》,1932年第2卷第3期,第39页。
    [28]Li Yu:Learning to read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udies on Asia, series Ⅱ, vol.1, num.1
    [29]林砺儒、程时煌著:《中国之中等教育》,《北京师大教育丛刊》,1923第4卷第2期。
    [30]刘爱云:《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构建》,《教育评论》2000年第6期。
    [31]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2]孙本文:《中学校之读文教学》,《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7期。
    [33]沈百英:《设计教学的种类和方法》,《教育杂志》,1926年第18卷第5期。
    [34]舒新城:《今后中国的道尔顿制》,《中华教育界》,1925年第15卷第5期。
    [35]威斯顿·P·A·格兰顿著,陈晓瑞:《教学方法的分类及各类方法的特征》,《外国教育研究》1993年第3期。
    [36]王海燕:《张之洞与癸卯学制的制定》,《历史教学问题》,2000年第3期。
    [37]王菼:《现实教育无实效之原因及应行改良之点》,《教育杂志》,1914年第6卷第1期。
    [38]汪海龙:《论设计教学法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启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年第3期。
    [39]盛朗西:《重估赫尔巴特派五段教学法之价值》,《教育杂志》,1924年第16卷第11期。
    [40]徐学莹:《蒙台梭利教育实验与儿童教育述评》,《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41]杨汉麟:《论近现代外国教育实验的分期及特点》,《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3期。
    [42]杨祥:《算术科之自学辅导法》,《教育杂志》,1916年第8卷第10期。
    [43]庾国琼:《颜之推的教育思想》,《四川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
    [44]俞子夷:《读了十二本设计教学法专书后》,《教育杂志》,1924年第16卷第10期。
    [45]俞子夷:《欧美新教育之趋势(二)新教授法之根本原则》,《小学校》,1914年第2期。
    [46]俞子夷:《复式学级的常识教材》,《教育杂志》,1939年第29卷第9期。
    [47]俞子夷:《二十年前乡村学校生活里的我》,《教育杂志》,1927年第19卷第12期。
    [48]余家菊:《道尔顿制之实际》,《中华教育界》,1922年第12卷第12期。
    [49]张斌贤,陈露茜:《赫尔巴特在美国》,《教育学报》,2006年第5期。
    [50]张正东:《论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上)》,《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
    [51]张多默:《马相伯与徐汇公学、复旦大学》,《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1期。
    [52]郑朝熙:《单级教授之要项》,《教育杂志》,1913年第5卷第9期。
    [53]郑宗海:《教育方法必要论》,《教与学月刊》,1935年创刊号。
    [54]张顯光:《实用主义潮流中之作文教授》,《教育杂志》,1917年第9卷第8期
    [55]肖朗,叶志坚:《王国维与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导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4年第4期。
    [1]《申报》,1909年4月28日;1909年10月1日。
    [2]《民国日报》,1931年1月11日;1931年5月18日;1931年5月18日。
    [3]《申报》,1931年2月5日。
    [4]教育部总务局第二科公报室编:《教育部公报》,1931年3月35日;1931年4月25、26日;1931年5月29、30日。
    [5]《大公报》,1936年12月7日。
    [6]《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第2版。
    [7]《中国从报》卷5,卷11,卷13。
    [1]Grant, Gerald:Teaching in America:the slow revolution,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p455.
    [3]Report of 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nd Chinese Missions at Malacca, Malacca:Printed at the Mission Press,1825.pp4-6
    [4]Helen Parkherst, Education on the Dalton Plan, G Bell and Sons Ltd., London,1937.
    [5]James W. Bashford, China:An Interpretation, The Abingdon Press,1907.
    [6]Survey of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1954.pp28-3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