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研究(1840-192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教育现代化理论和现代系统理论为方法论基础,系统研究中国高等工业教育的早期发展历程,能够丰富和深化中国教育史学科以及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并为当代中国高等工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鸦片战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王朝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残酷的事实证明,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及其科技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国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及其教育,已经无法为封建王朝摆脱内外交逼的困境提供足够的物质、技术和人才支持。以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等人为代表的先驱者学习西方工业科技的探索和呐喊,圆明园无情的大火,以及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对新式武器威力的体验,共同构成了洋务派以军工制造为开端培养新式技术人才的推动力。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用和民用工矿企业,使实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成为可能和必要。经过他们的抗争与努力,一批传授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培养高级工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学堂、学馆在古老的中国陆续建立起来。这些新式教育机构,是中国高等工业教育的源头和开端,也是中国高等工业教育现代化的起点。由于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以及缺乏本土历史经验可资借鉴,起步阶段的中国高等工业教育具有诸多先进与落后、新与旧并存的特点。
     从甲午战败、维新运动兴起到清末新政时期,是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最终发展成型,并在数量和规模方面得到进一步扩展的重要时期。维新运动期间不仅发生了盛宣怀等人参用美国学制创设中国第一所正规工科大学——北洋大学这样的历史性事件,而且掀起了各地改革旧式书院、创设新式书院、广泛实施科技知识教育的风潮,并出现了创立近代学制系统的设想与计划。这些都为中国高等工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此外,从鸦片战争开始出现的教会教育到这一时期也逐渐发展成熟,教会及传教士的教育和文化活动对晚清高等工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多方面重要影响。新政时期,清廷进行了步子更大的教育变革,对高等工业教育影响深远。尤其是“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使高等工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在学制、层次、课程这些关键问题上从此有章可循,这是中国高等工业教育成型的标志和教育机构数量大增的原因。
     清朝的灭亡和民国的建立,为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也使高等工业教育更快地发展、更好地实现现代化成为可能。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直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和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强调教育发展与社会政治变革之间的密切关系。不过,由于缺少精通高等教育办学实践的专门人才,民国初年高等工业教育的改革主要表现为机构和人员称呼的变化,而层次结构、专业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则基本因袭了清末的做法。直到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实施,才使高等工业教育完全摆脱了清末学制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民国前期尽管长期存在经费匮乏这种严重的制约性因素,但高等工业教育仍然艰难向前发展。这一时期不仅在彻底实现制度现代化、壮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颇有建树,而且出现了教会大学开始创办工科、清华由留美预备学校向独立工科大学转变等值得关注的现象,从而奠定了中国高等工业教育以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中外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办学的基本格局。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以“西方化”为手段实现国际化、以传统文化和教育为本土化诉求的基本资源、区域发展严重失衡贯穿始终、社会影响多元化特性明显等总体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既留下了适时改革,逐步提高现代化水平;重视人文,培养全面发展的科技人才;严格要求,建设高水平学校与专业;学习先进,大胆利用外国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设现实针对性强的学科专业等宝贵经验,也留下了因工业生产落后、社会动荡而使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和干扰,以及总体布局不合理加剧各地发展失衡、官本位管理严重影响教育效率效果、忽视创新导致未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等令人深思的教训。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高等工业教育稳定发展的前提,提高社会生产工业化程度是高等工业教育发达的基础,合理布局是高等工业教育事业平衡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则是提升高等工业教育质量的关键。
To study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industri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modern System Theory, will give a boost to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the basic theory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provide some historical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industri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Opium Wars, especially the second one, together with the Taiping Rebellion, made the Qing Dynasty fall into serious crisis. It was definitely proved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tisa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uld no more satisfy the material, technology and talent requirements of the Qing Dynasty to cast off the difficulti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while the capitalism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were booming in the west. At that time some pioneers such as Lin Zexu, Wei Yuan and Feng Guifen tried to urge the people to study the western industrial technology. Their voices, as well as the large, destructive fire in 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yuan and the impressive power of new weapons used in repressing the Taiping Rebellion, made the Westernization Group begin to train modern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for military industry.
     Many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for army and civilian use were set up from 1860s to 1890s, which made it possible and necessary to establish higher industrial education. With the great efforts of the Westernization Group, the first batch of schools and colleges were successively set up, on the land of ancient China, to impart the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rain talents of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These new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marked the source and origin of Chinese higher industri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beginning of its modernization. Because of the special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dition, in addition to the lack of domestic experience, the new educational experiment of this period in China presented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coexistence of advancement and backwardness, as well as the new and old factors.
     From China had been defeated in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booming of Modernization Movement to the New Deal Period of Late Qing Dynasty, it witnessed an important period that the higher industrial education in China was finally moulded, and extended on a broader scale with a larger number. Meanwhile, Sheng Xuanhuai et al., referring to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system, set up Peiyang University, the first formal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 China. It also came into being that conventional colleges were reformed and new-style ones were established all over the country, to sprea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The idea and plan to systemize the modern education also came up. The above mentioned laid the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igher industrial education in China. Another thing to be mentioned was the missionary education, firstly emerging during the Opium Wars and becoming matured at this time, also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igher industrial education in many ways in late Qing Dynasty. Up until the New Deal Period, the Qing Dynasty took a broader approach to educational reform and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its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1904 School System set rules for the higher industrial education to follow, on the crucial problems such as the system, level and courses. It marked the maturity of Chinese modern higher industrial education and since then the institutions were greatly increased in number.
     The death of the Qing and the birth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provided the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apitalism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made possible faster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industrial education.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aries, with Mr. Sun Yat-sen as the leader,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growth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s needed. They stressed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political reforms. However, due to the short of special talents who were skillful at running higher-education schools, during the first years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 higher industrial education reform only showed the changes in the names of institutions and personnel. But the other aspects like hiberarchy, major and course framework remained almost the same as in the late Qing, which lasted until the issue of 1922 School System. In general, these years saw a hard time for the higher industrial education. But even with the long-time serious fund shortage, it kept going on, and made some great progresses, such as the sufficient system modernization, the scale expansion and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In the meantime, some other notable events occurred, such as the engineering as a major opened in some missionary colleges, the transferring of Tsinghua from an preparatory school for Sending Students to America to an independent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ll these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Also the pattern was then formed that foreign and domestic powers jointly participated in running higher industrial education school in China.
     It’s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arly modern higher industrial education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such factors as internationalization via“westernization”, localization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the un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from beginning to end, as well as the obvious diversity of social effects. During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 industrial education were gradually matured and modernized, by timely carrying out reforms, training all-round technical personnel, building high-level schools, making bold use of foreig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opening majors fit to local conditions. These were all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left to us. But there were also some thought-provoking lessons: the development seriously obstructed by the backward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unsteady social situation,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arising from the unreasonable holistic overall arrangement; the severely-restricted efficiency as a result of the official-oriented management system, the absence of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due to the neglect of innova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it’s enlightened that the steady advancement of higher industrial education must be made on the premise of national un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its maturity lies on the highly-industrialized level of social production, while its quality improvement comes mainly from the efforts to emancipate the mind and unceasingly deepen the reforms.
引文
①蔡北华.经济大辞典·工业经济卷[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20.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04.
    ②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65.
    ①Wayne J Urban & Jennings L Wagoner, Jr. American Education: A History. Fourth Edition.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9. p.237.
    ②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76.
    ③参见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75.
    ④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39.
    ⑤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57.
    ⑥谢祖钊,傅雄烈.高等工程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1.
    ⑦张光斗,王冀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9.
    ①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3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5.
    ①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55.
    ②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0.
    ③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82.
    ①谢祖钊,傅雄烈.高等工程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6.
    ①陈向阳.现代化研究与晚近中国社会再认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
    ①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5.
    ①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71.
    ②王蘧常.民国严几道先生复年谱[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4-5.
    ③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3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
    ①奕等.请添设一馆讲求天文算学折[A].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3.
    ①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
    ①陈向阳.现代化研究与晚近中国社会再认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1.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6-17.
    ①陈向阳.现代化研究与晚近中国社会再认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2.
    ②黄济,郭齐家.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1.
    ③王铁军.教育现代化论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
    ④参见陈向阳.现代化研究与晚近中国社会再认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4):2.
    ⑤[美]塞缪尔·亨廷顿.社会变革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2.
    ①黄济,郭齐家.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8.
    ②金耀基.论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性”[A].方克立.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18.
    ①参见王铁军.教育现代化论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7.
    ②黄济,郭齐家.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3.
    ③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
    ④[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9.
    ⑤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65.
    ①顾明远.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人民教育,2007,(13-14):8.
    ②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16.
    ③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7.
    ①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21.
    ②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
    ①张盛藻.请同文馆无庸招集正途疏[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551.
    ②倭仁.请罢同文馆用正途人员习天算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552.
    ③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3.
    ①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②姜圣阶,张顺江.法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归一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17.
    ③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④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
    ①张西平.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德国背景[J].读书,2009,(2):3.
    ①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531.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1.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47.
    ②胡适.治学方法[A].葛懋春,李兴芝.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72.
    ③[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89.
    ④易杰雄.博采众长,加速文化现代化[A].祖嘉合,梁雪影.工业文明[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5.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6.
    ②[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6.
    ③转引自易杰雄.博采众长,加速文化现代化[A].祖嘉合,梁雪影.工业文明[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
    ④[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74.
    ①李鸿章.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二日折[A].[清]文庆等.筹办夷务始末(八)[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39.
    ②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序[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3.
    ①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序[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4.
    ②[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M].陈仲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215.
    ①徐新吾.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8.
    ②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676.
    ③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10.
    ④[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9.
    ①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4.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66.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58.
    ③转引自[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59.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②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六国技术教育史[M].李永连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88.
    ③参见张光斗,王冀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
    ①参见谢祖钊,傅雄烈.高等工程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3.
    ②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8-49.
    ③参见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六国技术教育史[M].李永连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85-192.
    ①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六国技术教育史[M].李永连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20-230.
    ②参见谢祖钊,傅雄烈.高等工程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5.
    ①来新夏.林则徐年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15.
    ②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
    ③来新夏.林则徐年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17,225,228.
    ①来新夏.林则徐年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91,274,333,310.
    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57.
    ③冯焌光,郑藻如.开办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30.
    ①[清]魏源.海国图志[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8.1.
    ②[清]魏源.海国图志[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8.26-27.
    ①[清]魏源.海国图志[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8.29.
    ①冯桂芬.改科举议[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2.
    ②冯桂芬.改科举议[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3.
    ③冯桂芬.采西学议[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7.
    ④冯桂芬.采西学议[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8.
    ①冯桂芬.采西学议[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8.
    ②冯桂芬.采西学议[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8-19.
    ③冯桂芬.采西学议[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7.
    ④冯桂芬.采西学议[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8.
    ⑤冯桂芬.采西学议[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8.
    ①参见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7.
    ②参见辛元欧.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5-87.
    ①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7.
    ②曾国藩.克复安福县折[A].[清]李瀚章,李鸿章.足本曾文正公全集第二部奏稿[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641-642.
    ③曾国藩.复沈中丞[A].[清]李瀚章,李鸿章.足本曾文正公全集第四部书札[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2391.
    ④转引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9.
    ⑤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31.
    ①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4.
    ②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8.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56.
    ②“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课题组.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3.
    ③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30-131.
    ②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28.
    ③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41.
    ①曾国藩.请催广东续解洋炮折[A].[清]李瀚章,李鸿章.足本曾文正公全集第二部奏稿[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420.
    ②辛元欧.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01.
    ③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75.
    ①辛元欧.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1-113.
    ①李鸿章等.光绪元年十月十九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四)[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0-31.
    ②高鸿志.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近代化建设[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19.
    ①转引自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55.
    ①参见高鸿志.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近代化建设[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21.
    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10.
    ③李鸿章等.光绪元年十月十九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四)[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29.
    ④李鸿章.同治四年八月初一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四)[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12.
    ⑤高鸿志.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近代化建设[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26.
    ①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18.
    ②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153.
    ③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154.
    ①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A].[清]李瀚章,李鸿章.足本曾文正公全集第二部奏稿[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804.
    ②曾国藩.复陈洋人助剿及采米运津折[A].[清]李瀚章,李鸿章.足本曾文正公全集第二部奏稿[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755.
    ①[清]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二[Z].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47.
    ②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A].[清]文庆等.筹办夷务始末(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99.
    ③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上)[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419.
    ④曾国藩.新造轮船折[A].[清]李瀚章,李鸿章.足本曾文正公全集第二部奏稿[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152.
    ⑤曾国藩.新造轮船折[A].[清]李瀚章,李鸿章.足本曾文正公全集第二部奏稿[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154.
    ①奕等.同治六年三月十九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6.
    ②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A].[清]文庆等.筹办夷务始末(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98.
    ③左宗棠.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32.
    ①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25.
    ②奕等.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23-24.
    ③奕等.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3.
    ④奕等.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24.
    ⑤左宗棠.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53.
    ①沈葆桢.同治六年六月十七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38.
    ②沈葆桢.同治十二年六月二十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40.
    ③奕等.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24-25.
    ④左宗棠.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32.
    ⑤载淳.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九日谕[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0.
    ①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25.
    ②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26.
    ③奕等.同治六年三月十九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557.
    ④奕等.同治六年三月十九日片[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558.
    ⑤奕等.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26.
    ①张盛藻.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九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551-552.
    ②奕等.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25.
    ③奕等.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25.
    ④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25.
    ⑤倭仁.同治六年三月初八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4.
    ⑥奕等.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554.
    ①崇实.同治六年四月十三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40-41.
    ②左宗棠.答杨石泉[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七)[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445-446.
    ①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72.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59.
    ①[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82.
    ②奕等.通筹善后章程折[A].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
    ①奕等.遵议设立同文馆折(附章程)[A].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7.
    ②奕等.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3-14.
    ③奕等.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4.
    ①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71-73.
    ②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8.
    ③奕劻等.光绪十五年二月二十九日片[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67.
    ①见京师同文馆光绪二十一年八月接到的“堂谕”,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39.
    ②见京师同文馆光绪二十一年八月接到的“堂谕”,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39-140.
    ③见京师同文馆光绪二十三年正月接到的“堂谕”,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47-148.
    ①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53-154.
    ②见京师同文馆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接到的“堂谕”,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46.
    ③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40-41.
    ①李鸿章.同治二年二月初十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15.
    ②黄芳.江海关道详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附章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17.
    ①冯焌光,郑守藻.拟开办学馆事宜章程十六条[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25-234.
    ②曾国藩.同治九年五月初六日直隶总督批[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35.
    ①冯焌光,郑守藻.酌拟广方言馆课程十条[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23.
    ②冯焌光,郑守藻.酌拟广方言馆课程十条[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23-224.
    ③冯焌光,郑守藻.酌拟广方言馆课程十条[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23-224.
    ④辛元欧.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76.
    ①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54.
    ②李兴锐,蔡汇沧.禀复南洋通商大臣刘[A].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95.
    ③参见曾钜生.略论上海广方言馆[J].杭州大学学报,1986,16(1):107-108.
    ①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75.
    ②刘坤一.致黎召民函[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75.
    ③刘铭传.光绪十四年六月初四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04.
    ①张之洞.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片[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07.
    ②[美]威廉·艾尔斯.张之洞和中国教育改革[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13.
    ③张之洞.扎道员蔡锡勇改定自强学堂章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10.
    ①张之洞.扎道员蔡锡勇改定自强学堂章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10.
    ②张之洞.招考自强学堂学生示并章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09.
    ①张之洞.创设陆军学堂附设铁路学堂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94.
    ①沈葆桢.同治七年正月初九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38.
    ②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39.
    ③[英]寿尔.田凫号航行记[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74.
    ①裕禄.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初十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50.
    ②收录于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56.
    ③毕乃德.记船政学堂的分科教学[A].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64.
    ①收录于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57.
    ②收录于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58.
    ③裕禄.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初十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50.
    ④凌安谷等.中国高等教育溯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9.
    ①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68.
    ②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86.
    ③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54.
    ④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71-472.
    ①收录于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58.
    ②收录于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59.
    ③[英]寿尔.田凫号航行记[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74.
    ①王蘧常.民国严几道先生复年谱[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4-5.
    ②黎兆棠.致张树声函[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131.
    ③江海关道.禀南洋大臣刘(附拟西学章程)[A].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530.
    ①江海关道.禀南洋大臣刘(附拟西学章程)[A].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532.
    ②收录于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540.
    ③何璟.为电报学堂合同期满咨照总理衙门函[A].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539.
    ④[英]寿尔.田凫号航行记[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92.
    ①[美]毕乃德.记天津电报学堂[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87.
    ①王兆祥.近代华北实业教育的发展与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30.
    ②张之洞.创设陆军学堂附设铁路学堂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94.
    ③[美]毕乃德.记湖北矿务局工程学堂[A].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571.
    ④黄仁贤.中国教育管理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56.
    ①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鲁迅年谱(增订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64.
    ①李鸿章.天津水师学堂请奖片[A].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35.
    ②总理海军衙门.北洋海军章程[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三)[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245-246.
    ③汪广仁.近代中国前期的工程技术教育与技术发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1):91.
    ④收录于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501.
    ⑤李鸿章.武备学堂请奖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536-537.
    ①袁世凯.请设直隶武备学堂禀[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540.
    ②张之洞.奏设湖北武备学堂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546.
    ①沈葆桢.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44.
    ①沈葆桢.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44.
    ②文煜等.同治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五)[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97.
    ③转引自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42.
    ④池仲祜.海军大事记[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482.
    ①裴荫森.光绪十一年六月初六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46.
    ②沈葆桢.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44-445.
    ③吴赞诚.报明船工情形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五)[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180.
    ④收录于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59.
    ①王蘧常.民国严几道先生复年谱[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5-6.
    ②裴荫森.光绪十一年六月初六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46-447.
    ③沈葆桢.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93.
    ④辛元欧.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30.
    ⑤收录于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59.
    ①裴荫森.光绪十三年五月十五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五)[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67-368.
    ②际唐.马尾船政厂述要[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521.
    ③际唐.马尾船政厂述要[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517.
    ④[英]寿尔.田凫号航行记[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70.
    ①[英]寿尔.田凫号航行记[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73.
    ②张侠等.清末海军史料[Z].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756-759.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46.
    ①左宗棠.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53.
    ②奕等.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16.
    ③[法]日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75.
    ④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3.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Z].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94.
    ③张光斗,王冀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7.
    ①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5.
    ①李鸿章.同治四年八月初一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四)[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14.
    ②奕等.请添设一馆讲求天文算学折[A].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3.
    ①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3.
    ②沈桐生.光绪政要·天津水师学堂[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30.
    ①池仲祜.海军大事记[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483.
    ①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A].[清]文庆等.筹办夷务始末(六)[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99.
    ②李鸿章.筹议海防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7.
    ③郑观应.盛世危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5.
    ④沈葆桢.同治七年六月二十三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39.
    ①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86.
    ①吴宣德.中国区域教育发展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5.
    ①余子侠.教会大学的产生与晚清社会的转型[A].章开沅.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71.
    ①引自张之洞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96年2月1日)《创设江南储才学堂折》中对“上谕”的复述,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48.
    ②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A].谢遐龄.康有为文选[Z].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407.
    ①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A].谢遐龄.康有为文选[Z].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282.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5.
    ③苏学会.苏学会公启[A].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01.
    ④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Z].北京:中华书局,1981.298-299.
    ⑤黄济,郭齐家.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2.
    ①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3.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0.
    ③严复.原强[A].牛仰山.严复文选[Z].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30-31.
    ④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3.
    ⑤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6.
    ⑥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6.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65.
    ②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7.
    ③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31.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31-133.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0-41.
    ③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3.
    ④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1.
    ⑤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3.
    ①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7.
    ①陶模.培养人才疏[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6.
    ①严复.救亡决论[A].牛仰山.严复文选[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65-67.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4.
    ③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0-62.
    ①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折[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82-84.
    ②总理衙门.遵议开设经济特科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65.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8.32.
    ①梁启勋.“万木草堂”回忆[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240.
    ②康有为.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A].谢遐龄.康有为文选[Z].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384.
    ③康有为.请开学校折[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09.
    ④载湉.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上谕[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42.
    ①盛宣怀.请筹设南洋公学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09.
    ①盛宣怀.南洋公学章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13.
    ②汪广仁.近代中国前期的工程技术教育与技术发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1):94.
    ③汪广仁.近代中国前期的工程技术教育与技术发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1):94.
    ④王兆祥.近代华北实业教育的发展与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30.
    ①张之洞.创设江南储才学堂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49.
    ②张元济等.呈请设立通艺学堂文[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708.
    ③张元济等.通艺学堂章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715.
    ④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859-862.
    ①孙诒让.瑞安新开学计馆叙[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65.
    ②张彬.从浙江看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40.
    ③廖寿丰.请专设书院兼课中西实学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251.
    ①刘光蕡.味经创设实务斋章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73.
    ②刘光蕡.谕味经诸生[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81.
    ①德寿.酌裁童卷移设算科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29.
    ②张之洞.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改定课程扎[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97.
    ③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72.
    ④康有为.强学会序[A].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65.
    ①康有为.上海强学会章程[A].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Z].北京:中华书局,1981.175-176.
    ②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A].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71.
    ③佚名.两粤广仁善堂圣学会缘起(附会章)[A].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96.
    ①佚名.武昌质学会章程[A].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98.
    ②佚名.武昌质学会章程[A].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99.
    ③佚名.苏学会简明章程[A].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02.
    ④佚名.苏学会简明章程[A].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04.
    ①佚名.南学会大概章程[A].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92.
    ②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71.
    ①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72.
    ②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4.
    ①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A].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23.
    ②康有为.请开学校折[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09.
    ①[清]张之洞.劝学篇[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21-122.
    ②[清]张之洞.劝学篇[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25-126.
    ③总理衙门.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655.
    ④总理衙门.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A].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28.
    ①许苏民.重新评估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A].章开沅.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34-35.
    ①[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41.
    ②张百熙,张之洞等.学务刚要[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98.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9.
    ①收录于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56-357.
    ②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3.
    ③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4.
    ④[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59.
    ①辛元欧.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75.
    ②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86.
    ③转引自高鸿志.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近代化建设[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210.
    ④[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39.
    ①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2.
    ②露懿思.基督教教育在中国之情形[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60.
    ③狄考文.基督教会与教育的关系[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
    ④狄考文.基督教会与教育的关系[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6.
    ⑤狄考文.基督教会与教育的关系[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8.
    ⑥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79.
    ①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27.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60.
    ①参见黄延复.周诒春[A].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人物志(二)[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94.
    ②参见可久.郑之蕃[A].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人物志(二)[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68-69.
    ①曾钜生.论早期教会学校[A].章开沅.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79.
    ②黄仁贤.中国教育管理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74.
    ①[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47.
    ②梅汝莉.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455.
    ①[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65.
    ②圣约翰大学出版委员会.圣约翰大学(1879-1929年)[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42.
    ①董黎.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的社会意义[A].章开沅.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70.
    ①狄考文.如何使教育工作最有效地在中国推进基督教事业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3-17.
    ②王奇生.教会大学与中国知识女性的成长[A].章开沅.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83.
    ①参见黄仁贤.中国教育管理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79.
    ②[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58.
    ①[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5.
    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89.
    ①章开沅.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命运[A].章开沅.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4.
    ②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05-106.
    ①[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M].陈仲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403.
    ①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2.
    ②载湉.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日上谕[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54.
    ①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624.
    ②张百熙,张之洞等.奏定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40.361.371
    ①张百熙,张之洞等.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63.466.
    ②张百熙,张之洞等.学务刚要[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07.
    ③张百熙,张之洞等.奏定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87.
    ①张百熙,张之洞等.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67.
    ②张百熙,张之洞等.奏定高等学堂章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38.
    ③蔡元培.德国分科中学之说明[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23.
    ①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03.
    ②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01.
    ③周邦道.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况[Z].上海:开明书店,1934.12.
    ①谢祖钊,傅雄烈.高等工程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7.
    ②凌安谷等.中国高等教育溯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1.
    ③史贵全.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6.
    ④收录于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4-29.
    ⑤学部.奏筹办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并现办情形折[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1.
    ⑥收录于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78.380.
    ①岑春煊.奏请将中西大学堂归并山西大学堂作为西学专斋折(附合同缮具清单)[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815-816.
    ②岑春煊.奏请将中西大学堂归并山西大学堂作为西学专斋折(附合同缮具清单)[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819.
    ③丁宝铨.奏大学堂西学专斋合同届满,请奖教员折(并单)[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73.
    ④周邦道.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况[Z].上海:开明书店,1934.12.
    ①谢祖钊,傅雄烈.高等工程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7.
    ②学部总务司.宣统元年分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A].璩鑫圭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63..
    ①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02.103.104.108.
    ②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27.134.131.138.145.
    ③[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36.
    ④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16.
    ⑤[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562-563.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72.
    ②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禀(附章程、功课)[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92.
    ①张昉,王莉等.“北洋大学堂”若干史实百年新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36.
    ②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禀(附章程、功课)[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98.493.
    ①参见王杰.北洋大学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缘起[J].高教探索,2008,(6):75.
    ②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禀(附章程、功课)[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91.
    ③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禀(附章程、功课)[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98.493-494.
    ④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29.
    ①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29.
    ②张晓唯.北洋大学一百一十年祭[J].读书,2006,(6):16-17.另参见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992.
    ③张晓唯.北洋大学一百一十年祭[J].读书,2006,(6):17.
    ①汪广仁.近代中国前期的工程技术教育与技术发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1):95.
    ②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禀(附章程、功课)[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91.
    ③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976.
    ④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禀(附章程、功课)[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94.
    ⑤王玉国.丁家立与北洋大学堂[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3.
    ①张晓唯.北洋大学一百一十年祭[J].读书,2006,(6):15.
    ②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禀(附章程、功课)[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90.
    ③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03-504.
    ①马本寅.马寅初传略[A].左森,胡如光.北洋大学人物志[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4-5.
    ②学部.请简大臣会考北洋大学堂毕业生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976.
    ①学部.奏酌拟北洋大学堂预备班学生奖励折[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64-65.
    ②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977.
    ③张晓唯.北洋大学一百一十年祭[J].读书,2006,(6):17.
    ①北洋大学史料组.北洋大学事略[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502.
    ②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禀(附章程、功课)[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92.
    ①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18.
    ②夏东元.盛宣怀传(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19.
    ③夏东元.盛宣怀传(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248.
    ①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19.
    ②夏东元.盛宣怀传(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22.
    ①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19.
    ②毕乃德.记天津电报学堂[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87.
    ①夏东元.盛宣怀传(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58.
    ②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19.
    ①盛宣怀.奏陈南洋公学翻辑诸书纲要折[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7.
    ②盛宣怀.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情形折[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1.
    ③盛宣怀.奏陈南洋公学翻辑诸书纲要折[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7.
    ④盛宣怀.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情形折[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1.
    ⑤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禀(附章程、功课)[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93.
    ⑥盛宣怀.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19.
    ⑦夏东元.盛宣怀传(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47.
    ①夏东元.盛宣怀传(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26.
    ①夏东元.盛宣怀传(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75.
    ②夏东元.盛宣怀传(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83.
    ③夏东元.盛宣怀传(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94.
    ①盛宣怀.奏陈设立译书院片[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3.
    ②盛宣怀.奏陈设立译书院片[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3.
    ③盛宣怀.奏陈南洋公学翻辑诸书纲要折[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7.
    ④盛宣怀.奏陈设立译书院片[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3.
    ⑤盛宣怀.奏陈南洋公学翻辑诸书纲要折[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5.
    ①盛宣怀.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情形折[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1.
    ①夏东元.盛宣怀传(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250.
    ②夏东元.盛宣怀传(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477.
    ①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23.
    ①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1.
    ②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5-36.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334.
    ②孙中山.孙中山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
    ①孙中山.孙中山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04.
    ②孙中山.孙中山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47.
    ③孙中山.孙中山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45-146.
    ④孙中山.孙中山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46.
    ⑤孙中山.孙中山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0.
    ①孙中山.孙中山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47.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99.
    ③孙中山.孙中山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8.
    ④孙中山.孙中山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6.
    ⑤孙中山.孙中山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2.
    ①邹容.革命军[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6.
    ②孙中山.孙中山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22.
    ③孙中山.孙中山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67.
    ①高风谦.敬告教育部[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70-71.
    ②高风谦.民国普通学制仪[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72.
    ③蒋维乔.清末民初教育史料(节录)[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073.
    ①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A].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53-654.
    ①教育部.专门学校令[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62.
    ②教育部.大学令[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63.
    ③教育部.工业专门学校规程[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576.
    ④张百熙,张之洞等.奏定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63.
    ①教育部.工业专门学校规程[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578.
    ②教育部.大学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98.
    ③张百熙,张之洞等.奏定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72.
    ④教育部.大学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07.
    ①教育部.工业专门学校规程[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578.
    ②教育部.大学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98.
    ③张百熙,张之洞等.奏定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72.
    ④教育部.大学规程[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07.
    ①徐仲迪等.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经过情况[A].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13.416.
    ①徐新吾.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9.
    ②侯厚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M].上海:大东书局,1929.82.
    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335.
    ④[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71.
    ⑤王国松.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史纪要[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99.
    ①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0.
    ②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41.
    ③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48.
    ①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学校系统改革案[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990.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563.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535.
    ②汪广仁.近代中国前期的工程技术教育与技术发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1):97-98.
    ③[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564.
    ④教育部.视察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报告书[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587.
    ⑤柳芳.胡适教育文选[Z].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156.
    ①陈嘉庚.倡办厦门大学演说词[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39.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71.
    ③徐新吾.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9.
    ①山西大学校.五年度周年概况报告书[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19.
    ②教育部.视察奉天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报告书[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585.
    ③教育部.视察湖南工业专门学校报告[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703.
    ④教育部.视察湖南工业专门学校报告[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703.
    ⑤周邦道.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况[Z].上海:开明书店,1934.145-146.
    ①收录于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80.
    ②静观.国立北京大学之内容[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97.
    ①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03.
    ②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02.
    ③教育部.全国大学概况[A].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77.
    ④北洋大学校.周年概况报告(1915年)[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14.
    ①北洋大学校.预备班招生广告(1915年)[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15.
    ②收录于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56.
    ③教育部.视察山西省立大学校报告(1915年)[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16.
    ④山西大学校.五年度周年概况报告书[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18-421.
    ⑤收录于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56.
    ①教育部.视察山西省立大学校报告(1915年)[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16.
    ②山西大学校.五年度周年概况报告书[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24.
    ③山西大学校.五年度周年概况报告书[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19.
    ④教育部.视察山西省立大学校报告(1915年)[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416.
    ⑤教育部.全国大学概况[A].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78.
    ①《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77.
    ②胡适.中国公学校史[A].柳芳.胡适教育文选[Z].北京:开明出版社,1992.159-160.
    ①根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况》150—151页统计表整理而来。
    ①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沿革纪略[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583-584.
    ②刘文渊,欧阳军喜.旧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纲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3,(2):77.
    ①教育部.视察奉天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报告书[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585.
    ②福建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六年度周年概况报告书[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593.
    ③王国松.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史纪要[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99.
    ①教育部.委托罗听余视察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报告[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589.
    ②教育部.委托罗听余视察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报告[A].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588.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60-261.
    ①[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66.
    ②[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72.
    ①震旦大学出版委员会.震旦大学二十五年小史(1905-1928年)(节录)[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16.
    ②收录于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44.
    ③《河北大学史》编纂委员会.河北大学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5.
    ①《河北大学史》编纂委员会.河北大学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29-30.
    ②[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27.
    ③[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72.
    ④[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83.
    ①[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61.
    ②[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58.
    ①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33-747.
    ①教育部.国民学校令[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77-778.
    ②教育部.预备学校令[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784.
    ③教育部.修正大学令[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815.
    ①《教育杂志》记者.全国省教育会第一次联合会记略[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832.
    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改革学制系统案(函各省区教育会)[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847.
    ③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学校系统改革案[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990.
    ①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学校系统改革案[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993.
    ②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44.
    ①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学校系统改革案[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992.
    ①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4.
    ②汪懋祖.对于新学制草案高等教育段质疑之点[A].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917.
    ③陶行知.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A].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一卷)[Z].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10.
    ①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81.
    ①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3.
    ②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76.
    ③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
    ①外务部,学部.会奏遣派学生赴美谨拟办法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41.
    ②外务部,学部.会奏遣派学生赴美谨拟办法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41.
    ③江苏、浙江教育总会.合词呈学部请明定选派学生赴美章程文[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43.
    ④外务部,学部.会奏遣派学生赴美谨拟办法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41.
    ①转引自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311-312.
    ②外务部,学部.会奏遣派学生赴美谨拟办法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41.
    ③外务部,学部.会奏遣派学生赴美谨拟办法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42.
    ①清华学校.清华学校章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56.
    ②外务部,学部.清华学堂章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52.
    ③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68.
    ④徐仲迪等.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经过情况[A].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12.
    ①黄炎培.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108.
    ②清华学校.清华学校章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59.
    ③清华学校.清华学校章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60.
    ①刘继清.清华大学早期工程教育的发展及其外来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85.
    ①《文史资料》第七十一辑记载,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69.
    ②陈鹤琴.我的半生[M].长沙:岳麓书社,1998.56.
    ③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漫话(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9.
    ①《文史资料》第七十一辑记载,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69.
    ②徐仲迪等.美国退还庚子赔款余额经过情况[A].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12.
    ①黄延复.周诒春[A].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人物志(二)[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96.
    ①《文史资料》第七十一辑记载,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70.
    ②清华学校.清华学校章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62.
    ③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漫话(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
    ①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62.
    ②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漫话(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
    ③黄炎培.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109.
    ①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漫话(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6-7.
    ②陈鹤琴.我的半生[M].长沙:岳麓书社,1998.52.
    ③黄炎培.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109.
    ④陈鹤琴.我的半生[M].长沙:岳麓书社,1998.49.
    ⑤外务部,学部.清华学堂章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55.
    ①收录于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28.
    ②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漫话(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
    ①刘继清.清华大学早期工程教育的发展及其外来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85.
    ②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漫话(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2.
    ①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漫话(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3.
    ①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9.
    ②章开沅.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命运[A].章开沅.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2-13.
    ①《文史资料》第七十一辑记载,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69.
    ②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
    ①《文史资料》第七十一辑记载,收录于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69.
    ①清华校史组.从游美学务处到清华学校[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50.
    ②黄炎培.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108.
    ③[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535.
    ④[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562.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95.
    ②狄考文.如何使教育工作最有效地在中国推进基督教事业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8-22.
    ①左宗棠.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五)[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29.
    ②陈鹤琴.我的半生[M].长沙:岳麓书社,1998.48.
    ③清华学校.1917年清华学校中等科学生入学试验规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68.
    ④陈鹤琴.我的半生[M].长沙:岳麓书社,1998.49.
    ⑤左宗棠.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五)[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29.
    ①李侃.洋务运动与近代文化[A].李侃.近代传统与思想文化[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04.
    ①转引自王杰,朱红春.北洋大学的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20.
    ①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A].牛仰山.严复文选[Z].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57.
    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98.
    ③李鸿章.同治四年八月初一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四)[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14.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15.
    ②[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3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538.
    ①[清]郭嵩焘.郭嵩焘奏稿[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3.345.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7.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8.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8.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06.
    ④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
    ①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
    ②方朝晖.“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3.
    ③严复.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A].牛仰山.严复文选[Z].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36.
    ①严复.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A].牛仰山.严复文选[Z].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38.
    ②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五册)·东西文化论战[Z].沈阳:辽宁大学哲学系,1981.13.
    ③瞿秋白.无用的人与东方文化[A].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五册)·东西文化论战[Z].沈阳:辽宁大学哲学系,1981.23.
    ④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07.
    ①胡适.实验主义[A].葛懋春,李兴芝.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6.
    ②胡适.实验主义[A].葛懋春,李兴芝.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50.
    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399.
    ①转引自王尔敏.近代文化生态及其变迁[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294.
    ②[英]寿尔.田凫号航行记[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八)[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88.
    ①王蘧常.民国严几道先生复年谱[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6.
    ②陈鹤琴.我的半生[M].长沙:岳麓书社,1998.50.
    ③陈鹤琴.我的半生[M].长沙:岳麓书社,1998.51.
    ④孙应祥.严复年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2.
    ⑤陈鹤琴.我的半生[M].长沙:岳麓书社,1998.62.
    ⑥[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387.
    ①[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375.
    ②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A].谢遐龄.康有为文选[Z].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335.
    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51-252.
    ④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52.
    ①[意]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M].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73.
    ②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42.
    ③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0.
    ①沈葆桢.同治六年八月初八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442.
    ②张之洞.招考自强学堂学生示并章程[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08-309.
    ③清华校史组.从游美学务处到清华学校[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50.
    ①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47-648.
    ②陈鹤琴.我的半生[M].长沙:岳麓书社,1998.48.
    ③毕乃德.记船政学堂的分科教学[A].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64.
    ④裕禄.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初十日折[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50.
    ①齐庆.桥梁专家茅以升[A].左森,胡如光.北洋大学人物志[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54.
    ②齐庆.桥梁专家茅以升[A].左森,胡如光.北洋大学人物志[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55.
    ③齐庆.桥梁专家茅以升[A].左森,胡如光.北洋大学人物志[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56.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60.
    ②董黎.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的社会意义[A].章开沅.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64.
    ③曾国藩,李鸿章.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附章程)[A].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62.
    ①张百熙,张之洞等.学务刚要[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81.
    ①侯厚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M].上海:大东书局,1929.82.
    ①罗素.对于退款兴学之意见[A].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20.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65.
    ③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8.
    ④刘继清.清华大学早期工程教育的发展及其外来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84.
    ①清华校史组.从游美学务处到清华学校[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50-551.
    ②庄俞.本社十年之回顾[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77.
    ③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中华民国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庚款事宜委员会对于各国退还庚子赔款宣言[A].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435.
    ④李鸿章.光绪十一年七月初二日折[A].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566.
    ⑤收录于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375.
    ①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07.
    ②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大学校一览[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979.
    ③清华校史组.从游美学务处到清华学校[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50-551.
    ④熊贤君.中国教育管理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
    ①梅汝莉.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456.
    ②卞宝第.光绪十六年四月初七日片[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48.
    ①清华校史组.从游美学务处到清华学校[A].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52.
    ②托马斯·拉法格.中国最早的百名留美学生(节录)[A].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46.
    ③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04.
    ①毕乃德.记船政学堂的分科教学[A].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64.
    ②史贵全.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08.
    ①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47.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561-562.
    [1] [清]文庆等.筹办夷务始末(一)—(八)[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清]曾国藩.足本曾文正公全集(1-8部)[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3]蔡北华.经济大辞典·工业经济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6]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7]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8]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9]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0]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1]陈真,姚洛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
    [12]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四辑[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
    [13]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4]顾明远.教育学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15]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3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6]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17]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8]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840-1949)[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9]牛仰山.严复文选[Z].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0]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1]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2]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3]璩鑫圭.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鸦片战争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4]璩鑫圭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2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中、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6]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7]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下)[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8]孙中山.孙中山选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9]汤志钧,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0]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下)[Z].北京:中华书局,1981.
    [31]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下)[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32]谢遐龄.康有为文选[Z].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3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3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35]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一)—(八)[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36]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二集第六册)·中国文化问题论战[Z].沈阳: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
    [37]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六、七册)·科学与玄学论战(上、下)[Z].沈阳:辽宁大学哲学系,1981.
    [38]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五册)·东西文化论战[Z].沈阳:辽宁大学哲学系,1981.
    [39]钟离蒙,杨凤麟.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续集(第九册)·东西文化论战[Z].沈阳:辽宁大学哲学系,1984.
    [40]周邦道.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Z].上海:开明书店,1934.
    [4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2]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3]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4]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5]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四辑[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6]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47]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8]朱有瓛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1] [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卷)[M].刘敬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M].陈仲丹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3] [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下卷)[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上卷)[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卷)[M].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6]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 [美]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8] [清]魏源.海国图志[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8.
    [9] [清]夏燮.中西纪事[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8.
    [10] [清]张之洞.劝学篇[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1]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2] [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13] [日]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M].肇永和,王立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14] [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5]《河北大学史》编纂委员会.河北大学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16]《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17]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1895-1949)[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18]陈鹤琴.我的半生[M].长沙:岳麓书社,1998.
    [19]陈景华.晚清巨人传·盛宣怀[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6.
    [20]陈平原,夏晓红.北大旧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2]程新国.庚款留学百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23]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4]董光壁.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5]杜石然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26]杜作润,廖文武.高等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7]复旦大学校史编写组.复旦大学志第一卷(1905-1949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28]高鸿志.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前中国的近代化建设[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9]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0]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1]顾学稼.中国教会大学史论丛[C].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32]何晓夏,史静寰.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33]侯厚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M].上海:大东书局,1929.
    [34]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35]黄济,郭齐家.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6]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7]黄仁贤.中国教育管理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38]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39]黄炎培.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
    [40]姜圣阶,张顺江.法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归一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
    [41]康有为.大同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42]李义丹.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校史简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43]梁启超.变法通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4]梁启超.李鸿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6]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8]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四、五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49]梅汝莉,李生荣.中国科技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0]梅汝莉.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
    [51]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2]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漫话(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3]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人物志(二)[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54]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六国技术教育史[M].李永连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5]容闳.西学东渐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56]山西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山西大学史稿[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57]史贵全.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58]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上)[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59]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稿选存[M].上海:中华书局,1936.
    [60]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61]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62]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六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63]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64]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65]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66]王立诚.美国文化渗透与近代中国教育:沪江大学的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7]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近代基督新教传教士在华社会文化和教育活动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68]王铁军.教育现代化论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9]吴洪成.中国教会教育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0]吴洪成.中国近代教育思潮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1]吴宣德.中国区域教育发展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72]夏东元.盛宣怀传(修订本)[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73]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4]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75]萧一山.清代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76]谢祖钊,傅雄烈.高等工程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
    [77]辛元欧.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8]熊贤君.中国教育管理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79]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0]徐新吾.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1]张彬.从浙江看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8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83]张光斗,王冀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84]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5]章开沅.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86]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7]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88]郑进保等.中国现代科学家[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4.
    [89]中国教育报刊社.漫游中国大学丛书——哈尔滨工业大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90]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大学[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91]钟叔河,朱纯.过去的学校[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
    [92]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93]朱文富.日本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94]庄俞,贺圣鼐.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95]左森,胡如光.北洋大学人物志[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
    [96]左森,胡如光.回忆北洋大学[C].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97] Melvin L. Barlou. History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has A Bennet Co. Inc. Peoria Illinois 1967.
    [98] Samuel Enoch Stumph. Socrates to Sartre: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Fifth Edition, McGraw-Hill, Inc.1993.
    [99] Wayne J Urban & Jennings L Wagoner, Jr. American Education: A History. Fourth Edition.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9.
    [1] [日]久保亨.关于民国时期工业生产总值的几个问题[J].历史研究,2001,(5).
    [2]陈向阳.晚清三次思想分化与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变迁[J].学术月刊,1999,(2).
    [3]陈向阳.现代化研究与晚近中国社会再认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4]程斯辉,刘光侠.关于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策略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5]顾明远.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J].人民教育,2007,(13-14).
    [6]郝秉键.上海格致书院及其教育创新[J].清史研究,2003,(3).
    [7]金富军.周诒春在清华学校的教育思想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8]鞠玉华.日本战前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1999,(1).
    [9]李林,胡冬云.我国电信高等教育萌芽和初期发展研究(1876-1939)[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0]李林波.论洋务教育投资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11]凌安谷等.中国高等教育溯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2]刘继清.清华大学早期工程教育的发展及其外来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13]刘瑞璞.美国的工科与艺术无障碍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饰,2008,(2).
    [14]刘文渊,欧阳军喜.旧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纲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3,(2).
    [15]刘一,李江源.略论“百日维新”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7,(5).
    [16]柳靖,黄鹍.福建船政学堂的办学体制与特点[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7]马红霞等.近代新式学堂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8]潜伟.北洋大学在中国近代工程教育史的地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9]秦善进等.唐山工业文化延续与传承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09,(1).
    [20]任云兰.民国时期的天津工业[J].天津经济,2004,(5).
    [21]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22]汪广仁.近代中国前期的工程技术教育与技术发展[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1).
    [23]王杰,朱红春.北洋大学的工程教育与科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24]王杰.北洋大学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缘起[J].高教探索,2008,(6).
    [25]王婷.试析洋务运动时期留美与留欧教育之异[J].知识经济,2009,(4).
    [26]王玉国.丁家立与北洋大学堂[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7]王玉国.近代中日政府教育投资简析[J].历史教学,2005,(4).
    [28]王章豹.中国近代机械工程教育机构发展史略[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9,(4).
    [29]吴芬.1949年前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探索[J].江苏高教,2001,(4).
    [30]吴洪成,彭泽平.试论五四时期的科学教育思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31]吴洪成.传教士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2).
    [32]吴立保,沈堰奇.论周诒春对清华本土化发展的贡献[J].江苏高教,2008,(6).
    [33]武筑生.论清末民初中国高等教育转型中的人物及事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4]夏东元.论盛宣怀所走的“U”字型路程[J].近代史研究, 1988,(4).
    [35]夏红卫.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晚清同文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6]谢竹艳.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成因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7]徐开峦.奕洋务教育活动的历史考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
    [38]许顺富.洋务学堂聘用外才得失初探[J].宁夏社会科学,2002,(5).
    [39]薛毅.试论焦作路矿学堂的创办及其意义[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0]杨小明,甑跃辉.郭嵩焘科技观初探[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2).
    [41]应方淦.清末教会大学学位制度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42]曾科.论科技史视野中的“同文馆之争”[J].湘潮,2009,(9).
    [43]张昉,王莉等.“北洋大学堂”若干史实百年新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
    [44]张晓唯.北洋大学一百一十年祭[J].读书,2006,(6).
    [45]赵凯荣.马克思论中国为何由盛转衰:意识形态与文化战略[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
    [46]仲伟佳,丛杭青.美国工程伦理的历史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
    [47]周谷平,朱绍英.美国大学模式在近代中国的导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