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级阶段泰国学生汉语“被”字句偏误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汉语“被”字句由于本身复杂程度高、习得难度大,使得其成为泰国学生汉语习得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在中高级阶段泰国学生汉语“被”字句语料的基础上,以中介语、偏误分析、对比分析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对泰国学生汉语“被”字句偏误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泰国学生汉语“被”字句的偏误类型,从多个角度挖掘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进而为教材编写以及“被”字句教学提出了参考意见。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介绍了本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对所收集到的语料(66份语法测试卷)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整理成表,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在语料的基础上对中高级阶段泰国学生汉语“被”字句偏误进行分类,分析偏误成因,并从母语干扰的角度探讨了泰国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偏误类型呈现差异的原因。该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总结了本研究对中高级阶段泰国学生“被”字句教学的启示,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建议。
     第五部分,全文总结,剖析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The“Bei”-sentence in Chinese is so complicated and hard to learn that it becomes a difficult point for Thai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rpus of“Bei”-sentence for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Thai students, the thesis using interlanguage, error analysis, 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SLA as a guide analyzes the errors of“Bei”-sentence. We discusse the types of error for Thai students and excavate the reasons of causing these errors from several aspects. Then we give several opinions for teaching material compiling and how to teach“Bei”-sentence for Thai student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majo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method,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and the achievements about this field.
     The second part makes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the corpus collected to support the research following.
     The third part based on the corpus analyzes the errors of“Bei”-sentence acquisition for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Thai students and its reasons. Then from the angle of interference in their mother tongue, we discusse the different reasons of types of errors between Thai students and students form other countries. This part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The fourth part concludes the inspiration of“Bei”-sentence teaching for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Thai students and gives suggestions about“Bei”-sentence teach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 compiling.
     The fifth part concludes the thesis’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引文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新1版,第87-88页。
    2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23页。
    3马真:《简明使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20页。
    4⑤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7-68页。
    6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0-31页。
    7马真:《简明使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20—121页。
    8周小兵:《语法偏误研究程序》,《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78页。
    11田善继:《非对比性偏误浅析》,《汉语学习》1995年第6期。
    12吕必松:《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2期。
    13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4页。
    1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
    [1]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广州外国语学院:《泰汉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3]李恩华(韩):《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与统计应用》,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
    [4]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
    [5]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6]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7]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0年。
    [8]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9]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10]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11]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
    [12]王还:《“把”字句和“被”字句》,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
    [13]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14]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15]杨海明,周静:《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1]邓守信:《从第二语言习得看被动句》,邢福义:《汉语被动表述问题新拓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张德鑫:《从对外汉语教学看被动句》,邢福义:《汉语被动表述问题新拓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周静:《从三结合角度看对外汉语句式教学——以“被”字句为例》,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周小兵:《语法偏误研究程序》,邵敬敏,谷晓恒:《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陈灼:《桥梁(上、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编制:《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语法等级大纲》,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4]康玉华,来思平:《汉语会话301句》,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
    [5]李晓琪:《博雅汉语(准中级Ⅰ、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杨寄洲:《中级汉语教程(一册、二册)》,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
    [7]陆庆和,黄兴:《汉语水平步步高——句型与句式》,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1]北京语言学院句型研究小组:《现代汉语基本句型》,《对外汉语教学》1989年第1期。
    [2]北京语言学院句型研究小组:《现代汉语基本句型(续三)》,《对外汉语教学》1990年第1期。
    [3]邓世俊(越南):《越南语的“bi”字句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被”字句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高顺全:《试论“被”字句的教学》,《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华玉明,黄艳梅:《泰语干扰和对泰汉语教学》,《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6期。
    [6]黄月圆,杨素英,高立群,张旺熹,崔希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被”字句习得的考察》,《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2期。
    [7]贾珍妮,于鹏海:《对日汉语教学中“被”字句偏误探源》,《语文学刊》2009年第4期。
    [8]劲松:《被字句的偏误和规范》,《汉语学习》2004年第1期。
    [9]李临定:《被字句》,《中国语文》1980年6月。
    [10]刘姝:《汉日被动句谓语动词比较——日本学生汉语“被”字句偏误兼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3卷第5期,2005年9月。
    [11]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1期。
    [12]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13]吕必松:《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2期。
    [14]彭淑莉:《留学生汉语被动句输出情况的调查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4卷第6期,2006年11月。
    [15]施家炜:《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
    [16]田善继:《非对比性偏误浅析》,《汉语学习》1995年第6期。
    [17]吴门吉,周小兵:《“被”字句与“叫、让”被动句在教学语法中的分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卷第4期,2004年7月。
    [18]肖奚强:《略论偏误分析的基本原则》,《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第1期。
    [19]周文华,肖奚强:《基于语料库的外国学生“被”字句习得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陈璐:《对韩汉语教学中“被”字句、兼语句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
    [2]方雪:《泰国汉语教学与汉语推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3]郭晓玮:《留学生学习汉语被动句的偏误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韩阳:《欧美学生“被”字句习得情况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5]黎海情:《从语用功能看越南留学生汉语被动句的习得》,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刘红燕:《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的习得情况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潘亮:《“被”字句语用意义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邱志明(越南):《汉语“被”字句和越语“bi”字句语形、语义及语用对比》,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陶琴:《中高级日本留学生汉语被动句的习得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王娟:《留学生学习汉语被动句的偏误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1]文玉兰:《朝鲜族中小学生“被”字句偏误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5年。
    [12]薛珊:《泰国学生“被”字句习得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0年。
    [13]于秋生:《“被”字句的偏误与对策——留学生“被”字句的偏误、教材、教法的思考》,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9年。
    [14]赵万勋:《一年级留学生言语表达中“被”字句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15]朱虹(韩国):《韩国学生汉语学习中的“把”字句、“被”字句偏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8年。
    [1]曾富珍:《现代汉语语法教材》,泰国清迈皇家大学,2006年。
    [1]中国新闻网:《泰国孔子学院年度工作总结会议召开齐心谋发展》,2010年1月21日,http://www.chinanews.com.cn/hwjy/news/2010/01-21/2085139.shtml。
    [1]Amara Prasithrathsint,“A Typ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Passive in Thai,”Manusya:Journal of Humanities(Speical Issue),2003(6).
    [2]Cholthicha Sudmuk,“The thuuk Construction in Thai,”Proceedings of the LFG03 Conference University a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Miriam Butt and Tracy Holloway King (Editors),2003.
    [3]Corder,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error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Press,196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