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中,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一种对大学生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这股思潮在我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有着深厚的土壤,同时也有着广泛的现实生活基础和需要。由于这股思潮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兴起,与吸收人类社会积极文化成果特别是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相伴随而发展起来,因此,研究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就有其复杂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尝试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基本内容进行解读,包括对其兴起的表现、原因背景、内容特征以及性质进行系统分析,考察其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情况、影响特征及原因,尝试探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导论。主要阐述写作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基本结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新时期党中央对思想政治领域提出的重要任务;研究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实质,划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划清文化保守主义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界限,从而自觉抵制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有助于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理论课教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对大学生影响的实际情况,加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的科学引导;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拓宽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
     第一章,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主要论述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兴起的表现、兴起的原因背景、核心思想内容、基本特性以及发展新动向等。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中国大陆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21世纪初掀起热潮,其影响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背景。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内容包括强调儒学价值、复兴儒学、重建儒教、儒化中国等,其具有明确的政治指向和意识形态性,绝不能简单的将其看作一时的思想游戏,将其简单的看作只是一种学术文化思潮。从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发展现状来看,它仍然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短期内不可能自动消除。研究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消除其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刻不容缓。
     第二章,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双重属性。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性质进行分析,采取抽丝剥茧的方式,剥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揭示其文化掩盖下的政治实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具有文化属性。它是由文化人发起的文化现象,所探讨阐发的是文化观问题,表现出的是一种复兴传统儒学的文化活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具有政治属性。一方面文化与政治不可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主张在当今中国全盘复兴儒学,具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诉求,进一步表明其内在潜藏的政治属性。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政治方面具有荒谬性;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双重属性对照下的实质是文化群体的浪漫想象,是文化群体社会监控者和参谋者身份的错位,是文化群体的过界行为;是儒家千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思想的沿袭,实质是借文化谈政治的社会政治思潮。
     第三章,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现状。主要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摸清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程度和影响性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知晓度。大部分大学生了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但了解程度并不深入;大学生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认同度处于中间偏高程度,大部分大学生认同其儒学正统思想观,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其文化决定论、政治儒学观等并不认同,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各种错误观点在大学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认同;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心恢复具有一定积极影响,但其消极影响是主要的、突出的。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广泛的复兴儒学实践活动及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影响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对社会主义先进政治制度的认同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不同性别、不同出生地、不同生源、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政治面貌以及不同专业大学生中的知晓度和影响程度不同。总体来看,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较大,我们必须警惕其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及机制。主要探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影响原因及作用机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与文化思潮的互动沿着热情崇拜---理性选择---多元整合的轨迹发展,社会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反社会冲动行为的发生,上世纪末学潮就是大学生受社会文化思潮影响的结果,我们必须对社会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引起重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浅表了解与深层影响性、现实功利性与隐蔽性、多渠道影响与互动性、多种思潮认同的兼容性等。影响大学生的内因是大学生自身文化特质及好新奇、思想不完全成熟、主流意识淡薄等;外因是社会现实矛盾、主流文化引领缺位以及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传播方式新颖,内容切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等。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传播机制和影响过程是通过学术讲座、制造热点事件、网上举办各种儒学复兴活动引起大学生兴趣,继而引发大学生的情绪感染与心理共鸣,最后使之接受并内化为自己价值观的过程。
     第五章,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应对措施。主要针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影响机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措施。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影响下,高校应增添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相应内容,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培养了解文化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专业教师队伍和思想素质过硬的思想理论课教师队伍,帮助大学生认清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等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提高大学生自觉辨别、抵制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增强生活性、生动性,在教育途径上采取多样化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等社会思潮;同时,构建社会-校园与大学生三层面良性的文化环境;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传播控制,针对其不同层面和影响特点分别预防和控制。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ought, the Cultural Conservatism trend is a relatively large of social thought impact on the students. This trend in our country shares a long history, deep-rooted, with deep soil, but also has extensive real-life basis and needs. Since this unit is accompanied by thought process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and the rise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process, with the absorption of positive cultural achievements of human society, in particular, promote the fin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China, accompani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ulture developed, so researchers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had its complexity. Based on this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content, including the performance of its rise, because the background, content, features and analysis of the nature of the system; to find out their actual impact on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reasons, the study led b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Conservatism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Paper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ections:
     Introdu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writing, research status, definition, research ideas and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lack of innovation.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ought to lead diverse society on the New Political Party Central Committee's major task areas;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Conservat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helps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servatism the substance of thought, draw the Cultural Conservatism at the boundaries of Marxism, cultural conservatism and draw the fin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al boundaries, thus consciously resis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ultural conservatism; help college teachers, especially th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Teachers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and the actual effects on college students, to enhance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ultural Conservatism scientific guidance; enrich Marxist theor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broadening Marxis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vision.
     The first chapter,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Discusses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at the rise of perform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reasons for the rise of the background, the core ideological conten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rends and so on. Conservatism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in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rise of 90, set off a boom in early 21st century, its impact has been involved in all areas of social lif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at the rise of profound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at the core ideological content including emphasis on Confucian values, Confucian revival, reconstruction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and China, which has its specific political point, and ideology, must not simply be regarded as the moment of thinking games its simple as only an academic and cultural thought. Conservatism from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urrent situation, it is still in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in the short term can not be automatically removed. To study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is ideological imperative.
     ChapterⅡ, The double proper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The main use of Marxist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to analyze the nature of conservatism, to take careful look way, strippe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nservatism of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cultural identity, under the cover reveals the culture of political substanc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of cultural property. It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launched by the intellectuals, the elucidation of the cultural view of the problem, showing a kind of revival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al activities;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in a political attributes. Culture and politics can not be separated on the one hand, advocat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at the overall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China today, with the cultural ideology; other hand,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put forward a clear political demands, and further show that the intrinsic potential political attributes. Conservatism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has a certain professional culture, but has the absurdity of the political;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at the dual property under control is the essence of the romantic imagination cultural groups, cultural groups and social control of staff who the dislocation of identity, cultural groups, cross-boundary behavior; is the millennium of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Qijia rule the world political thought followed, in essence, by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hapterⅢ, The status that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 Chinese Contemporary Culture Conservatism actual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to conduct resear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 find out the Conservatis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to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the actual impact.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awareness. Mos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servatism, but not in-depth level of understanding; College of Cultural Conservatism at the high degree of recognition in the middle level, most students agree that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orthodoxy, most of the students of their cultural determinism, Confucianism and other do not agree politically, but a varie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at the wrong point of view among college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identity;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of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recovery, but its negative impact is the major, outstanding. Conservatism in a wide rang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 practices and denial of Marxist and socialist culture,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students, Marxist beliefs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socialist advanced recognition have been different levels of impact and influenc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at the different gender, different place of origin, different students,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and different political landscape, and awareness of different majors in the degree and impact of different degrees. Overall,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Conservatism greater impact on students, we must guard against the negative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Chapter IV,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ffect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 to develop targeted response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rend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he culture of enthusiasm along the rational choice of worship---track---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integration, Social and Cultural Trends on college students is profound, negative impact of social thought may lead to anti-social impulses Students acts, the student movement is the end of the century college students affected by the resul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thought, we have thought of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of atten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of the past student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feature is a shallow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able, concerns and influence of hidden reality, multi-channel interaction and a variety of thought of identity compatibility. Internal factors affect college stud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good novel, ideology is not fully mature, mainstream consciousness weak, etc.; external contradictions of social reality, to lead the absence of mainstream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Conservatism novel mode of transmission, geared to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Actual and so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of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impact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cademic lectures, manufacturing hot events, online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caused by a variety of students interested in sparking students emotions and psychological resonance, finally, acceptance and the values into their own process.
     Chapter V, the measures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ponse the influenc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Conservatism on students.Focused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and influ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ervatism law students, pres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posed that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and other multi-cultural ethos and valu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urgent task is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education, ways and means to enhance education on ways and means of living nature vitality, diversity in the educational approach taken wa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dd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and other social conservatives thought the appropriate conten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various social currents in the practice of targeted activities to help students correct other contemporary social thought Cultural Conservatism; develop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thought and ideas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eachers strong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urse teacher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at the essence of various social thought, training students to identify and consciously resist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Conservatism ability. Meanwhile, the Chinese Cultural Conservatism for the impact of the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a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al Conservatism at the control, respectively, at different level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pecific measures.
引文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09年9月27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9页。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负。
    张世保:《因势而起异彩纷呈——近20年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述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9页。
    ①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第五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反对儒化中国思潮”。
    ②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6页“第八章在历史与理念之间一—汉宋学术与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③李毅:《回顾与前瞻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与先进文化的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第四章文化保守主义的致思趋向及其特点”。
    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三、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批评”。
    (?)秦燕张启勋:《中国思想文化概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第一节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第十三章“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
    方克立:《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2期,第30-31页。
    (?)周晓明:《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文化倾向:“新保守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第1页。
    昌切:《新保守主义泛起的背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第3页。
    王又平:《新保守主义:当下的文化反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第4页。
    邓晓芒:《鲁迅精神与新批判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第5页。
    郭齐勇:《评所谓“新批判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第1页。
    ②高华平:《传统文化热已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第4-5页。
    ③黄玉顺:《文化保守主义”评议——与《原道》主编陈明之商榷》,《学术界》,2004年第5期,第142-143页。
    ④黄玉顺:《当前儒学复兴运动与现代新儒家——再评“文化保守主义”》,《学术界》,2006年第5期,第116页。
    ⑤赵林:《新保守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问题浅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11页。
    方克立:《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2期,第34-35页。
    李维武:《文化保守主义再度兴起的实质、原因与影响》,《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第35-36页。
    董德福:《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反思》,《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报)》2001年第4期,第810页。
    谢武军:《评中国当代的保守主义思潮》,《当代思潮》,2001年第4期,第15页。
    昌切:《新保守主义泛起的背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第3页。
    ②张晓红、梅荣政:《警惕文化保守主义儒化派的影响》,《学习论坛》,2010年第4期,第62-62页。
    高瑞泉:《论后启蒙时代的儒学复兴》,《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3页。
    ④周晓明:《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文化倾向:“新保守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第1页。
    孟繁华:《文化崩溃时代的逃亡与归依——九十年代文化的保守主义精神》,《中国文化研究》,1994第1卷,第52-54页。
    杨东柱、王哲:《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评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71-72页。
    (?)郭建宁:《新文化保守主义论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报)》,2004年第1期,第3-4页。
    方克立:《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2期。第31-35页。
    ③方克立:《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2期,第36页。
    ④周晓明:《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文化倾向:新保守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第2页。
    梅荣政、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66-469页。
    (?)赵林:《新保守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问题浅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12页。
    ②李翔海:《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意义与困限》,《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第59-61页。
    董德福:《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反思》,《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报)》,2001年第4期,第11-12页。
    高瑞泉:《论后启蒙时代的儒学复兴》,《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5页。
    (?)杨俊峰:《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析评》,《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第47-48页。
    李维武:《文化保守主义再度兴起的实质、原因与影响》,《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第37-38页。
    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现状的调查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9期,第6-9页。
    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0期,第78-80页。
    张荣华:《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教师影响及对策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1期,第54-56页。
    朱士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回应与引领》,《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第392页。
    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621页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7页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25页。
    Craig, Edwa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Publishing,1998, Vol, 2, p.608
    (?)[英]罗杰·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同上。
    C. Rossiter, Conserbatism, in, D.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vol. 111, pp.290-294
    ①[英]罗杰·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 R. J. White, The Conservative Tradition, London,1950, p.10
    ②[英]休·西塞尔:《保守主义》,商务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天然的守旧思想是人们心灵的一种倾向,那是一种厌恶变化的心情,它部分地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怀疑以及相应地对经验而不是对理论论证的信赖。”
    S, Hunington, Consertism as Ideology,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57, vol, LI, PP. 454-473.
    [英]休·西寒尔:《保守主义》,商务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70-694页。
    ②[英]罗杰·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王皖强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艾凯:《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84页。
    [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学理论研究》,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9、24页。
    方克立:《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2期,第35页
    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②郑大华:《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析》,《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第42-43,46页。
    王岳川:《当代文化研究中的激进与保守之维》,《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4期,第15页。
    何晓明:《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述论》,《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5期,第40页。
    (?)郭齐勇:《试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2期,第4页。
    (?)陈寒鸣、欧阳万钧:《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论纲》,《历史教学》,1998年第12期,第7页。
    (?)姜义华:《激进与保守:与余英时先生商榷》,香港《二十一世纪》1992年4月号。许纪霖:《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第78页。
    马庆珏:《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检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第32页。
    (?)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第96-97页。
    (?)欧阳哲生:《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评述》,《求索》,1990年第1期,第122-125页。
    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第83页。
    李坚、周忠玺:《当代中国新文化保守主义述评》,《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3页。
    李翔海:《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意义与困限》,《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第58页。
    (?)昌切:《新保守主义泛起的背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第3页。
    (?)杨春时:《新保守主义与新理性主义——九十年代人文思潮批判》,《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报)》,1996年第2期,第8-9页。
    梅荣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9页。
    方克立:《甲申之年的文化反思_评大陆新儒学“浮出水面”和保守主义“儒化”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2页。
    刘东超:《中国当代儒学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6
    钟华民等:《重评(河殇)》,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6-277页。
    转引自邓福田:《九十年代文学中的新保守主义现象》,《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第34页、第35页。原文见余秋雨:《乡关何处》、《笔墨祭》。
    ③《光明日报》:《传统与发展互动相促——再论中国画的发展》,2000年3月30日。
    ④《新保守主义:价值转型的表征》,《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夏之卷,第33页。
    李琴:《文化保守主义浮出水面》,《天涯》,第185页。
    李坚、周忠玺:《当代中国新文化保守主义述评》,《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3页。
    蒋旭东:《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1期,第47-48页。
    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方克立:《评大陆新儒家“复兴儒学”的纲领》,《晋阳学刊》,1997年第4期,第38页。
    方克立:《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高校理论战线》,1995年第2期,第31页。
    (?)读经运动:《重寻古典智慧——王财贵博士访谈录》,《深圳特区报》,2004年7月14日。
    ②陈涛、曾进、老牛:《文化保守主义抬头》,《外滩画报》,2005年1月18日。
    方克立:《关于当前大陆新儒学问题的三封信》,《学术探索》,2006第2期,第6页:“以甲申(2004)年7月贵阳阳明精舍儒学会讲(或谓‘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峰会’)为标志,它已进入了以蒋庆、康晓光、盛洪、陈明等人为代表的大陆新生代新儒家唱主角的阶段,或者说进入了整个现代新儒学运动的第四个阶段。这次会议也表明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已公开亮相。”
    刘付春:《论21世纪之初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新嬗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20页。
    ①周国平:《祭孔,大典还是大戏?》,《新京报》,2005年10月1日。
    ②景凯旋:《祭孔:为了忘却的纪念?——山东曲阜恢复春季祭孔大典》,《南方都市报》,2007年10月4日。
    ③关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学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①认为其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派和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国粹派(欧阳哲生:《中国近代文化流派之比较》,《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第66页。等);②认为源白于19世纪中期以冯桂芬、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观(何晓明:《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述论》,《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5期,第42页。等);③认为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章太炎等为代表的“国粹派(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等)本文比较认同第③种观点。因为康有为复兴儒教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政治,而不是文化保守;19世纪中期的洋务派尽管提出了“中体西用”这一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口号,但因为其并不具有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特质,即以传统文化为根底或主体进行近代文化建设的进路,所以也不能视为是开端;封建正统派的文化保守思想更不能作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开端。近代意义上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在对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选择中产生的,鸦片战争前,不存在着西方文化的冲突,因此,也就不存在着近代意义上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10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甘阳:《中国的软实力在于儒家与社会主义》,《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12月25日。
    (?)陈明:《(原道>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浪文化访谈,2005年1月18日。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页。
    (?)蒋庆:《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鹅湖》,1989年8、9月,第170、171期。
    ②[美]哈桑:《后现代转折》,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4页。
    ①[美]塞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第3页,第7页,第133-135页,第29-32页,第229-230页。该著主要思想曾在1993年以论文形式在《外交》杂志上发表。
    ②蒋庆:《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蒋庆先生在西南政法大学的演讲》,《原道》第十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③康晓光:《文化民族主义论纲》,《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第2页。
    ④Hans Khon,The Idea of Nationalism:A Study of,Its Origins and Background,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46,pp.10—11.
    Anthony D.Smith, Nationalism:A Trend Report and Bibliography,Current Socology,Vol.21. No.3, 1973, p.326.
    陈明:《在北京大学研究生座谈会上的讲稿》,儒家中国网,2010年3月22日。
    蒋庆:《儒家文化是先进文化》,儒学中国网,2010年5月1日。此为蒋庆2002年5月1日在阳明精舍讲话稿。
    盛洪:《什么是文明》,《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5期,第88-98页。
    盛洪:《寻求中华民族新的制度结构》,儒家中国网,2010年3月6日。
    蒋庆:《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鹅湖》,1989年8、9月,第170、171期。
    方克立:《评大陆新儒家“复兴儒学”的纲领》,《晋阳学刊》,1997年第4期,第42页。
    徐松兰:《“儒学就是中国文化”》,《深圳商报》,2004年11月29日。
    康晓光:《中国软力量建设与儒家文化复兴的关系》,儒家中国网,2007年11月18日。
    盛洪:《寻求中华民族新的制度结构》,儒家中国网.2010年3月6日。
    盛洪:《什么是文明》,《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5期,第97页
    (?)陈明:《“原道”’与大陆新儒学建构》,《原道》第十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132页
    康晓光:《文化民族主义论纲》,《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第2贝。
    以上思想见蒋庆:《关十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儒学中国网,2010年3月19日。该文曾于2005年,在广东从化“第一届全国儒教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蒋庆:《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儒家中国网,2010年3月19日。
    张世保:《“大陆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关系探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第17页.
    陈明:《即用见体说儒教》,儒学中国网,2010年3月29日。
    蒋庆:《公羊学引论自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
    蒋庆:《复兴儒学的两大传统——“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的重建》,儒家中国网,2010年3月10日。
    (?)蒋庆:《政治儒学一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页。
    蒋庆:《王道政治是当今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原道》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盛洪;《寻求中华民族新的制度结构》,儒家中国网,2010年3月6日。
    康晓光《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2期,第25页。
    康晓光《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2期,第22页。
    见本文导论第二部分:国内外研究现状之(二)研究内容综述。
    王又平:《新保守主义:当下的文化反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第4页。
    孟繁华:《文化崩溃时代的逃亡与归依——九十年代文化的新保守主义》,《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1994年第2期,第53页。
    李维武:《文化保守主义再度兴起的实质、原因与影响》,《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第37
    赵毅衡:《“后学”与中国新保守主义》,《二十一世纪》,1995年第2期,第20页
    康晓光:《文化民族主义论纲》,《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第2页
    蒋庆:《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鹅湖》,1989年8、9月,第170、171明。
    蒋庆:《当下儒学发展路线》,儒家中国网,2005年5月6日。
    康晓光:《文化民族主义论纲》,《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第
    陈晓明:《回归传统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第64页。
    康晓光:《中国软力量建设与儒家文化复兴的关系》,儒学中国网,2007年11月18日。
    康晓光:《“儒化总论”:从“社会运动”到“计会化”》,“以儒家的方式走进宪政视野——“儒教宪政与中国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报告,2010年5月4日。
    来自《环球时报》,2011年4月15日。
    ②见新华网山东频道12月24日:“山东省曲阜市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按照国务院、山东省民族宗教政策及《宗教管理条例》的规定,为落实宗教教产,确保基督教组织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稳妥推进基督教堂恢复建设工作。”
    《关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见书》,儒家中国网,2010年12月22日。
    (?)《外媒热议天安门孔子像》,《新京报》,2011年1月16日。
    澧水:《孔子像事件”是中国政治走向的分水岭》,乌有之乡网站,2011年1月26日。
    《湖南学子宣传国学把孔子搬上“浮雕”》,中新网,2011年3月14日。
    《“于丹是推动儒学复兴的功臣”》,《山西青年报》,2009年10月12日。
    (?)张景华:《提案引”推普废粤”之争保卫粤语背后的文化焦虑》,《光明日报》,2010年7月26日。
    孙春晨:《文化保守主义在崛起》,《人民论坛》总第313期,2011年2月14日。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365页。
    ②石伟:《组织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③张岱年等:《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7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第1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1-482页。
    (?)转引自吴志华:《政治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列宁文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7页。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刘东超:《中国当代儒学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网,2008年1月24日。
    (?)[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陈洪:《对复兴儒学的困惑与思考》,《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2期,第15页。
    (?)欧阳奇:《论新儒家的儒学现代化观和儒学的现代化路径》,《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25-26页。
    ②司马孺:《马克思主义和孔子教义》,《真理的追求》,1991年第3期,第33页。
    刘绪贻:《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天心:《康晓光:仁政与文化中国--大陆新儒学试析之三》,《中国文化》,2008年第1期,第5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712页。
    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页。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58-659页。
    李方祥:《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周良:《陈云和苏州评弹界交往实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8页。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3页。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向东、李延生:《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其特征的训研与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5期,第49页。
    邹诗鹏:《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走向及其历史效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第16页。
    彭波:《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潘晓讨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张波、蔡宜旦、汪慧等:《青年与社会思潮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邹诗鹏:《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走向及其历史效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第17页。
    陈奎德:《近年来中国文化思潮演变》,《中国研究》,1998年第5期,第25页
    宋强等:《中国还是能说不》,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86页。
    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特点与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9期(中第8-9页(?)
    张波、崔文卿《新世纪社会思潮对我国青年影响的特点》,《河北青年管理十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26页。
    吴潜涛、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页。
    吴潜涛、杨峻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理念变迁的主要特点》,《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5期,第33页
    骆郁廷、杨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根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656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吴潜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2007年第11期,第29页
    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辩证关系》,《理论月刊》,2002年第2期,第28页
    倪愫襄:《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49页。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倪愫襄:《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46页
    倪愫襄:《创价大学“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文化学刊》,2010年第2期,第21页。
    骆郁廷:《坚持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第44页。
    沈壮海:《论高校德育的人本追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1期,第8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上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3]《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论教育》(上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斯大林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6]《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6、1999年版。
    [8]《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9]《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3]儒家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以《十三经注疏》。
    [14]先秦诸子著作:《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管子》、《商君子》、《韩非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等,见诸子集成。
    [15]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94年版。
    [1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7][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21][英]罗杰·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22][英]休·西塞尔:《保守主义》,《商务出版社》,2009年版。
    [23][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4][美]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学理论研究》,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25][美]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6][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27][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8][英]约翰·威尔逊:《道德教育新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美]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0][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1][美]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2][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33][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4]费孝通:《中国文化与全球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5]钱穆:《文化与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黄钊等:《中国道德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8]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9]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0]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1]郑永廷:《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2]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4]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6]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7]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骆郁廷等:《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王玄武、骆郁廷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大 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52]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3]佘双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54]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佘双好:《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李晓凤,佘双好:《质性研究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8]沈壮海:《先进文化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9]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0]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余仰涛:《思想关系学—思想政治工作原理》,武汉测绘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2]张蔚萍:《思想教育的科学与艺术》,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63]李庆善:《青年思想工作方法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4]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5]赵卫民:《世纪之交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6]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7]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8]梅荣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析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9]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0]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1]吴志华:《政治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2]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
    [73]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4]冯秀珍:《中国文化传统纲要》,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75]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三联书店,2002年版。
    [76]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7]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8]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79]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0]张晓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1]曹泳鑫、赵平之:《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2]黄力之:《先进文化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83]刘敏中:《文化学学·文化学及文化观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4]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5]蔡俊生、陈荷清等:《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6]李方祥:《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87]周良:《陈云和苏州评弹界交往实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8]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9]黄希庭、郑涌:《个性品质的形成理论与探索》,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90]刘军宁:《保守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年版。
    [91]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中华书局,1994年版。
    [92]方克立、李锦全:《现代新儒家学案》(全三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93]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4]方克立:《方克立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95]李瑞全:《儒家生命伦理学》,台北鹅湖出版社,1999年版。
    [96]郑家栋:《现代新儒学概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7]景海峰:《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98]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版。
    [99]王泽应:《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0]宋志明:《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1]陈少明:《儒学的现代转折》,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2]陈来:《哲学与传统——现代儒家哲学与现代中国文化》,台湾允晨文化公司,1994年版。
    [103]林安梧:《儒学革命论——后新儒家哲学的问题向度》,学生书局,1998年版。
    [104]黄克剑、周勤:《寂莫中的复兴——论当代新儒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5]武东生:《现代新儒家人生哲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6]启良:《新儒学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07]刘东超:《中国当代儒学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08]李宪堂:《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对话新儒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9]李毅:《回顾与前瞻——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与先进文化的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0]李毅:《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111]李毅:《中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新儒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2]马克铎:《近代中国与文化思潮》,光明时报出版社,2004年版。
    [113]刘绪贻:《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4]胡逢祥:《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5]沈卫威:《回眸“学衡派”:文化保守主义的现代命运》,1999年版。
    [116]宋仲福等:《儒学在现代中国》,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17]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8]张波、蔡宜旦、汪慧等:《青年与社会思潮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119]彭波:《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潘晓讨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0]宋强等:《中国还是能说不》,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
    [121]钟华民:《重评<河殇>》,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2]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学生书局,1975年版。
    [123]傅乐诗:《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80年版。
    [124]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125]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版。
    [126]刘述先:《儒家思想意涵之现代阐释论集》,《中研院文哲所》,2000年版。
    [127]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8]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29]康晓光:《我为什么主张儒化》,新加坡八方文化创作室,2005年版。
    [130]陈明等:《原道》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1]陈明:《儒者之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2]陈明等:《原道》第十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3]陈明等:《原道》第十四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4]蒋庆、盛洪:《以善致善——蒋庆与盛洪对话》,三联书店,2004年版。
    [135]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三联书店,2003年版。
    [136]蒋庆:《公羊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37]郭齐勇:《二十一世纪文化保守主义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38]方克立:《要注意研究90年代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2期。
    [139]方克立:《评大陆新儒家“复兴儒学”的纲领》,《晋阳学刊》,1997年第4期。
    [140]方克立:《甲申之年的文化反思_评大陆新儒学“浮出水面”和保守主义“儒化”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41]方克立:《关于当前大陆新儒学问题的三封信》,《学术探索》,2006第2期。
    [142]方克立:《关于文化的体用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143]方克立:《大陆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144]方克立:《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三点看法》,《红旗》,2009年第1期。
    [145]李翔海:《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意义与困限》,《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146]李维武:《文化保守主义再度兴起的实质、原因与影响》,《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
    [147]高瑞泉:《论后启蒙时代的儒学复兴》,《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48]郭建宁:《新文化保守主义论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报)》,2004年第1期。
    [149]郑大华:《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析》,《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150]郑大华、贾小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51]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152]张耀灿:《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发展》,《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3期。
    [153]吴潜涛、杨峻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理念变迁的主要特点》,《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5期。
    [154]吴潜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2007年第11期。
    [155]骆郁廷:《大学德育面向现代化刍议》,《中国高教研究》,1997年第2期。
    [156]骆郁廷、杨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根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57]骆郁廷:《坚持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158]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现状的调查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9期。
    [159]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0期。
    [160]沈壮海:《论高校德育的人本追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1期。
    [161]倪愫襄:《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62]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辩证关系》,《理论月刊》,2002年第2期。
    [163]戴钢书、黄芳:《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4期。
    [164]张荣华:《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教师影响及对策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1期。
    [165]李琳:《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高校师生影响的调查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9期。
    [166]邱柏生、左超:《从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征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9期。
    [167]曹继建、姜华:《论新时期社会思潮对青年影响的特点——基于社会思潮走向的视域》,《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第4期。
    [168]徐英善:《改革开放二十年大学生政治思想轨迹探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第9期。
    [169]贾敬远:《激进保守多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轨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170]欧阳哲生:《中国近代文化流派之比较》,《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171]欧阳奇:《论新儒家的儒学现代化观和儒学的现代化路径》,《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72]葛水林:《什么是政治学》,《江海纵横》,2005年第8期。
    [173]刘黎红:《近10年来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1年第11期。
    [174]王春风:《冲击与觉醒——当代中国文化民族主义的重兴语境探析》,《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175]王思睿:《今日中国的新保守主义》,《北京文学》,1999年第3期。
    [176]李亚、欧娜:《试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启示》,《学理论》,2010年第2期。
    [177]赵毅衡:《“后学”与中国新保守主义》,《二十一世纪》,1995年第2期。
    [178]浙江省团校课题组:《青年和社会思潮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4年第1期。
    [179]温学勤:《和谐社会需要道德支撑》,《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第11期。
    [180]邹诗鹏:《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走向及其历史效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181]朱娜娜:《近十年我国知识管理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现代情报》,2008第11期。
    [182]朱士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回应与引领》,《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
    [183]郑师渠:《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184]王岳川:《当代文化研究中的激进与保守之维》,《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4期。
    [185]何晓明:《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述论》,《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5期。
    [186]何晓明:《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论》,《河北学刊》,2005年5月。
    [187]周晓明:《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文化倾向:新保守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
    [188]陈晓明:《回归传统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189]李坚、周忠玺:《当代中国新文化保守主义述评》,《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90]陈寒鸣、欧阳万钧:《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论纲》,《历史教学》,1998年第12期。
    [191]陈奎德:《近年来中国文化思潮演变》,《中国研究》,1998年第5期。
    [192]姜义华:《激进与保守:与余英时先生商榷》,香港《二十一世纪》,1992年4月。
    [193]马庆珏:《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检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94]欧阳哲生:《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想评述》,《求索》,1990年第1期。
    [195]刘付春:《论21世纪之初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新嬗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96]昌切:《新保守主义泛起的背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
    [197]王又平:《新保守主义:当下的文化反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
    [198]孟繁华:《文化崩溃时代的逃亡与归依——九十年代文化的新保守主义》,《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1994年第2期。
    [199]郭建宁:《新文化保守主义论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00]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述论》,《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201]王继平:《论近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主义》,《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202]赵林:《新保守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问题浅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203]董德福:《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反思》,《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报)》,2001年第4期。
    [204]谢武军:《评中国当代的保守主义思潮》,《当代思潮》,2001年第4期。
    [205]杨春时:《新保守主义与新理性主义——九十年代人文思潮批判》,《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报)》,1996年第2期。
    [206]杨东柱、王哲:《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评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207]张世保:《背景、立场、问题及其命运(上、下)——评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陆新儒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08]张世保:《“大陆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关系探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
    [209]刘建军:《当代中国政治思潮的兴起与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10]刘建军:《当代中国政治思潮:根源与演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211]邓晓芒:《鲁迅精神与新批判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5期。
    [212]蒋旭东:《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1期。
    [213]杨俊峰:《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析评》,《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214]高华平:《传统文化热已走向新保守主义了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215]洪晓楠:《也谈后新儒家时代》,《哲学动态》,1997年第7期。
    [216]阮青:《九十年代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的研究》,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217]张志伟:《“断裂”与“兼容”:儒学复兴面临的困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 年第1期。
    [218]司马孺:《马克思主义和孔子教义》,《真理的追求》,1991第3期。
    [219]天心:《康晓光:仁政与文化中国--大陆新儒学试析之三》,《中国文化》,2008年第1期。
    [220]天心:《蒋庆:王道与三重合法性大陆新儒学试析之一》,《博览群书》,2007年第11期。
    [221]杜维明、袁伟时:《关于文化中国若干问题的对话》,《现代与传统》,1995年第4期。
    [222]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知识分子》,1985年秋季号。
    [223]成中英:《当代新儒学与新儒家的自我超越:一个致广大与尽精微的追求》,《新儒家评论》,1995年第2期。
    [224]李泽厚、王德胜:《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对话》,《东方》,1994年第5、6期。
    [225]蒋庆:《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鹅湖》,1989年8、9月。
    [226]康晓光:《“文化民族主义”随想》,《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227]康晓光:《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228]盛洪:《什么是文明?》,《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5期。
    [229]郭齐勇:《评所谓“新批判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版。
    [230]郭齐勇:《试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学习与探索》,1990年第2期。
    [231]郭齐勇:《试论五四与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121期,1989年11月。
    [232]黄玉顺:《文化保守主义”评议——与《原道》主编陈明之商榷》,《学术界》,2004年第5期。
    [233]黄玉顺:《当前儒学复兴运动与现代新儒家——再评“文化保守主义”》,《学术界》(双月刊),2006年第5期。
    [234]郭沂:《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体价值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再思考》,《哲学动态》,2007年第3期。
    [235]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236]张毅:《现代新儒家生命美学引论》,《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
    [237]汤一介:《关于儒学复兴的思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38]雷鸣:《回到生活世界,回到人本身——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本方向》,《湖南社会科学》,2003第2期。
    [239]林存光:《儒学的当代转化:立场、信念与心态》,《哲学动态》,2007第5期。
    [240]胡锐军:《百年来儒学研究境况历史回眸》,《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41]周炽成:《现代新儒家对五四道德革命的批评与回应》,《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242]高向东,李延生:《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其特征的调研与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5期。
    [243]赵剑英等:《哲学研究要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观点摘要》,《学术界》,2006年第4期。
    [244]吴光:《略论儒学的衰落与转型——从清代实学到现代新儒学》,《鹅湖月刊》,1990年第6期。
    [245]方松华:《现代新儒家与中国现代化》,《新华文摘》,1996年8期。
    [246]衣俊卿:《评现代新儒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潮》,《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
    [247]叶赋桂:《现代新儒家的思想特质》,《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
    [248]樊浩:《论“新儒学理性”与“新儒学情结”》,《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249]余日昌:《当代海外新儒学的“三统”观》,《江海学刊》,2003年第3期。
    [250]彭国翔:《为道与为学——当代儒者的社会功能与角色定位》,《鹅湖》,1999年第9期。
    [251]颜炳罡:《泛化与界域——论当代新儒家的定性与定位》,《求是学刊》,2001年第2期。
    [252]范希春:《现代新儒学的转向省察》,《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6期。
    [253]蒋国保:《现代新儒家的理想、困境与迷失》,《江海学刊》,2001年第2期。
    [254]侯敏:《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5]宋志明:《略论儒家解释学》,《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256]徐松兰:《“儒学就是中国文化”》,《深圳商报》,2004年11月29日。
    [257]蒋庆:《儒学在当今中国有什么用?》,儒家中国网,2010年3月20日。
    [258]蒋庆:《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蒋庆先生在西南政法大学的演讲》,儒家中国网,2004年10月30日。
    [259]蒋庆:《复兴儒学的两大传统——“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的重建》,儒家中国网,2008年4月28日。
    [260]蒋庆:《儒家文化是先进文化》,儒学中国网,2010年5月1日。
    [261]蒋庆:《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儒家中国网,2010年3月19日。
    [262]康晓光:《中国软力量建设与儒家文化复兴的关系》,儒家中国网,2007年11月18日。
    [263]盛洪:《寻求中华民族的制度创新》,儒家中国网,2010年3月6日。
    [264]陈明:《即用见体说儒教》,儒学中国网,2010年3月29日。
    [265]陈明:《<原道)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儒学联合论坛,2004年7月2日。
    [266]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光明日报》,2007年1月30日。
    [267]赵曜:《“中国模式”影响深远》,《人民论坛》,2008年12月23日。
    [268]《光明日报》:《传统与发展互动相促——再论中国画的发展》,2000年3月30日。
    [269]《光明日报》:《传统与发展互动相促——再论中国画的发展》,2000年3月30日。
    [270]读经运动:《重寻古典智慧——王财贵博士访谈录》,《深圳特区报》,2004年7月14日。
    [271]周国平:《祭孔,大典还是大戏?》,《新京报》,2005年10月1日。
    [272]景凯旋:《祭孔:为了忘却的纪念?——山东曲阜恢复春季祭孔大典》,《南方都市报》,2007年10月4日。
    [273]刘敬文:《蒋庆:我对儒教复兴信心十足》,《晶报》,2005年12月28日。
    [274]《甲申文化宣言》,《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8日。
    [275]甘阳:《中国的软实力在于儒家与社会主义》,《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12月 25日。
    [276]《庞朴:我是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者——庞朴先生访谈》《外滩画报》,2005年1月18日。
    [277]戴廉:《中国传统文化甲申之争》,《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2月21日。
    [278]何山:《亨廷顿:一篇文章令整个世界震动》,《中国国防报》,2008年12月30日。
    [279]《中华诵·两岸大学生吟诵节:以吟会友延续华夏文脉》,《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4月15日。
    [280]《(三字经>引热议:各地围剿传统启蒙教材糟粕》,《黑龙江晨报》,2011年1月5日。
    [281]铁镜、小慧:《清明前后涌现春祭热潮》,中国当代儒学网,2011年4月13日。
    [282]杜吹剑、王达三等:《公开呼吁:把清明祭祀确定为国家礼仪大典》,儒教复兴论坛,2011年4月2日。
    [283]《提案引”推普废粤”之争保卫粤语背后的文化焦虑》,《光明日报》,2010年7月26日。
    [284]《“于丹是推动儒学复兴的功臣”》,《山西青年报》,2009年10月12日。
    [285]孙春晨:《文化保守主义在崛起》,《人民论坛》总第313期。
    [286]《关于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见书》,儒家中国网,2010年12月22日。
    [287]《外媒热议天安门孔子像》,《新京报》,2011年1月16日。
    [288]澧水:《孔子像事件”是中国政治走向的分水岭》,乌有之乡网站,2011年1月26日。
    [289]《北大清华等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http://www.sina.com.cn,2006年12月21日。
    [290]《湖南学子宣传国学把孔子搬上“浮雕”》,中新网,2011年3月14日。
    [291]Deng,Yanchang.American Society and Culture[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1995.
    [292]Eitzen,D.Stanley.Social Problems[M].2nded.N.P.:Ally and Bacon,Inc.,1983.
    [293]Flannery,Raymond B.,Jr. Violence in America[M].New York: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94]Garraty, John A.A Short History of the AmericanNation[M].4thed. New York:Harper and Row,Publishers,1983.
    [295]Magnell,Thomas. Values and Education[M]. N.P.:Amsterdam-Atlanta,GA,1998.
    [296]Craig,Edward,Encyclopedia ofphilosophy,London;New York,Routledge Publishing,1998,Vol,2,p.608。
    [297]C.Rossiter,Conserbatism,in,D.Sills(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New York,vol.lll,pp.290-294.
    [298]R.J.White,The Conservative Tradition,London,1950,p.10
    [299]S,Hunington,Consertism as Ideology,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57,vol,LI,PP.454-473.
    [300]S,Hunington,Consertism as an Ideology, 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57。
    [301]Walker Bagehot, Physics and Politics, London:1887, P.20, From Otto Bauer, The Nation, in Gopal
    [302]Balakrishnan(eds.). Mapping the Nations, London:Verso.1996, p.39.
    [303]Hans Khon, The Idea of Nationalism:A Study of Its Origins and Background,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46, pp.10——11.
    [304]Anthony D.Smith, Nationalism:A Trend Report and Bibliography, Current Sociology, Vol.21, No.3,1973, p.32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