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知识分子的锻炼行为及其干预策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和卫生服务,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行为,正越来越受到重视。锻炼行为是主要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以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的身体活动。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科学院知识分子锻炼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并对有关的行为干预理论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
     1.中科院知识分子锻炼行为的主要特征是:以散步和跑步为主要手段,主要为了保持体力和健康,绝大多数人以个人锻炼形式参加每周1-2次、每次20分钟以上、以轻度和中等强度为主的锻炼。
     2.中科院知识分子1998年锻炼参与率为87.7%,大大高于1996年中国城乡居民的体育活动的参与率34.3%。若以“每周3次或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作为体育人口的标准,则中科院知识分子的体育人口的比例(14.0%)低于1996年中国体育人口的比例(15.46%);若以“每周3次或3次以上,每次20分钟以上”作为体育人口的判断标准,则中科院知识分子的体育人口的比例为18.71%,也低于1996年中国城市社会体育人口总体百分比19.09%-21.17%,但高于中国社会体育人口总体百分比11.02%-12.44%。
     3.影响中科院知识分子锻炼行为的因素中,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项目因素三者之间是交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个人因素对锻炼行为有决定作用,环境因素对锻炼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项目因素也影响着锻炼行为。根据这些因素对锻炼行为的不同作用,分为倾向因素(即存在于锻炼行为之前的原因或动机因素)、促成因素(即存在于锻炼行为之前,促使锻炼动机得以实现的因素)和强化因素(即锻炼行为产生之后,促使形成的锻炼行为得以巩固或维持的因素)。中科院知识分子经常性的锻炼行为(即每周三次或以上、每次30分钟或以上、强度为中等以上的锻炼行为)缺乏主要是由于促成因素的缺乏造成的。
     4.本研究所使用的锻炼行为改变阶段量表能较好地区别处于不同锻炼阶段的人,尤其是能区别出有规律地锻炼已达半年以上的人。本文的研究初步表明该量表可用于健康教育和锻炼行为干预研究的评价工作。
     5.处于不同锻炼阶段的人的进行锻炼的自信心(或称为自我效能)是有差别的,有规律地锻炼已达半年以上的人自我效能水平最高,显著大于其它阶段的人。
     6.分析中科院知识分子不参加锻炼原因中,时间、场地器材和工作负担是前三位的原因,但是,非锻炼者更把时间作为第一位的原因。
     7.锻炼行为干预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影响锻炼行为的某个或多个因素施加影响,促使人们产生锻炼行为或使锻炼行为产生变化(保持)的过程。
     8.中科院知识分子的锻炼行为可以通过不同的干预策略加以改进,组织和社区层次的干预可能是目前最佳的干预层次。
引文
[1] Judy L. Van Raalte & Britton W.Brewer(1996).Exploring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2] Edward T.Howley & B.Don Franks(1992). Health Fitness Instructor's Handbook. (second edition). Illiois:Human Kinetics Books.
    [3] James Gavin(1992).The Exercise Habit. Illiois:Leisure Press.
    [4] 严迪英主编.健康促进干预:方法与应用.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4
    [5] 华西医科大学主编.健康行为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9
    [6] 刘一民著.体育行为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0
    [7] 周北凡、吴锡桂主编.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2
    [8] 黄敬亨主编.健康教育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8
    [9] 身体素质[美]罗伯特·V·霍克。武汉体育学院编印。武汉体院研究生部译。张桂芬 副教授校
    [10] 李立明主编.老年保健流行病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1
    [11] June Kane(1985).Aerobics for You. Singapore·Kuala·Hong Kong: Federal Publications
    [12] Robert V. Hockey(1985).Physical fitness. St. Louis·Toronto·Santa Clara: Times Mirror/Mosby College Publishing.
    [13] 孙隆椿主编.健康之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
    [14] 杨德森主编.行为医学.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5] 张枢贤主编.社区医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8
    [16] Mark H. Anshel. Dictionary of the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s. Illiois:Human Kinetics Books.
    [17] 曲绵域 高云秋 主编.临床医师诊断全书:现代运动医学诊疗手册.北京:北京医学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18] 张厚福 罗嘉司 主编.体育法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19] 中国群体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体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2
    [20] 杨静宜 戴红编著.体疗康复.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5
    [21] 吕姿之 主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6
    [22] 黄敬亨主译.健康促进计划设计.上海:上海医学大学出版社.1994.11
    [23] 胡伟民等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计划的评价.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5
    [24] 谢启文主编.行为医学概论.上海:上海医学大学出版社.1996.10
    [25] N.G.Norgan(edited).Phyiscal Activity and Healt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6] 马启伟主编.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P84
    [27] 姚磊 刘军主编.医学实用数据手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
    [28] Dishman.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a quantitative synthesi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996.706-719.
    [29] 葛可佑主编.90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P89-93
    
    
    [30] 刘纪清等主编.实用运动处方.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31] 王则珊 卢元镇编.群众体育学.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
    [32] 曾凡辉 王路德 刑文华等著.运动员科学选材.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8月处第一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