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权利博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是金融企业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的基础。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既有一般公司治理结构的普遍性问题,也由于金融的信用扩张性和中介性特点,产生其在治理结构上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研究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特殊性,这一问题在中国推进金融改革的现实背景下,同时有其独特的实践意义。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治理是指有关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其合理与否是企业效绩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公司治理包括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内部治理是指公司内部的激励与监督制度。外部治理一方面是指市场约束机制,另一方面是指公司治理的监管机制。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监管机制在其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第一次全面综合的论述了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并对中国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对“平安保险公司巨额再融资”事件的案例分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相关权力人的权力博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
     1、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当事人对监管的预期直接影响博弈的结果。
     2、本文认为:现代金融监管不能停留在保护功能,还应该通过监管制度设计创设积极的激励机制,通过有效率的博弈产生帕累托改进。提出监管的公平和效率兼顾理论。
     3、本文根据公司治理生态理论,提出我国金融公司治理包括三个层级结构:监管治理、内部治理和市场治理。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博弈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公司治理的外部监管和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相互促进。
     基于此,本文通过以下篇章结构安排进行论述。
     第一章,金融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原理。这一章是全文的基础和前提。本章首先介绍了有关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然后对公司治理的涵义进行概括总结:公司治理必定拥有一套制度安排,公司当事人通过这套制度安排进行合作博弈,达成有效率的稳定的均衡。在此基础上,论述我国当前金融企业公司治理中的两个突出问题:第一,金融企业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导致控股股东操纵董事会,董事会成为控股股东的傀儡,控股股东成为实际的影子董事。既所谓“大股东控制”问题,我国金融公司的内部治理更突出表现在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博弈。第二,由于金融监管的缺失或监管定位的不准确性,造成管理者不能得到来自市场、监管者和股东的约束,既所谓“内部人控制问题”。建立起有效的制度体系,引导当事人进行有效率的博弈是金融公司治理中的重要内容。
     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本文分别对三类代表性金融公司的治理问题做了陈述。第二章,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权利博弈。这一章首先介绍了银行公司治理中的特殊问题,然后对银行监管进行阐述。最后,本章对银行公司治理博弈中不同参与人的博弈地位做了概括性陈述。第三章和第四章对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治理中的特殊问题进行分析。
     第五章,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公司治理结构。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备程度和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尚不容许金融企业完全实施混业经营。但是,混业经营毕竟代表金融公司治理模式的一个发展方向。况且混业经营在实践中也已经开始试水。所以,本章对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公司治理做了概括性分析。
     第六章,我国金融公司治理博弈的案例分析。这一章从平安巨额再融资的案例着手对我国金融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突出问题,即控股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问题,做了两个博弈模型分析。首先从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角度进行博弈分析,然后从监管者和上市公司的角度进行博弈分析。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发现在市场约束机制失灵的条件下监管机制对博弈参与人的选择以及博弈的均衡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监管本身必然耗费巨大的成本,而且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结构又加剧了监管成本。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监管,完善市场机制并解决股权过于集中等内部治理问题,是我国金融公司治理的目标和方向。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就完善我国金融公司治理提出了制度建设和监管的建议。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financial enterprise is key to maitaining sou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enterprise and stable financial marke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financial enterprise not only involves the general problem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but also has particular features due to the credit amplification and intermediary features of financial industr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features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financial enterprise. This has espacially practical import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current financial reform.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under modern market economy refers to all the laws, organizations, culture,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about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ocntrol mechanism, and benefit allocation, the appropriateness of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factors of enterprise performanc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cludes internal governance and externanal governance. Internal governance concerns the internal incentive and supervision system. External governance concerns both the market restraint system and the regulation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specialty of financial enterprise leads to the fact that regulation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financial enterprise.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to the specialties i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s of financial enterprise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articular problems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China's financial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also attempts to use game theory method to make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bargain of power among revelvant players based on the case of 'the Huge Refinancing of PingAn Insurance Corporation'.
     The innovations of this article includes:
     1.The expectation of the players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financial enterprise directly affects the result of the game.
     2.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modern financial regulation should not be restricted to its protectional function. It should also create positive incentive through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regualtion, creating pareto improvement through efficient bargaining. This article brings out the theory of fair and efficient regulation.
     3.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thero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ecology,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three tiers of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China's financial corporate governance: regulation governance, internanl governance and market governance. It also, based on bargaining model of concrete cas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external regulation and capital market in corpoate governance interact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as well as improve each other.
     This article proceeds with the following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about the basic theory of financial corporate governance. This chapte lays out the foundation of the whole article. It introduces basic theories of governance which leads to a general conclusion of the meaning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a set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through which the partners conduct cooperative bargaining and reach an efficient equilibrium. Based on the theory, this chapter further explores two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China's current financial enterpirise governance . The first problem is that since the equity structure is too concentrated and controling shareholders manipulates the board and makes the board a puppet and the controling shareholder a shadow director. This is the so-called 'major shareholder controls ' problem which highlights the bargaining between controling shareholders and minority shareholders in China's financial enterprises. The second problem is that the lack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or inaccutate positioning of fianncial regulation makes the managers under weak restriants from the market, the regulator, and the shareholder, which is the so-called 'insider control'. To set up efficient system to direct the parties to conduct efficient bargaining is a crucial part in the corpoate governance of financial enterprise.
     Based on chapter on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governance of three typical financial enterprises. Chater two describes the goverannce structure and power bargaining of banking enterprise.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special problems in banking corporation and describes the reguilation of bank. This chapter also introduces the bargaining of different partners in bank governance. Chapter three and chapter four describe the governance of insurance corporation and securities corporation.
     Chapter five deals with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hybrid financialenterprises. Althoug the matual degree of capital market and the supervision level of regulatory organizations do not allow hybrid operation of financial enterprises in China, it represents the future of financial enterprise operation. Moreover, hybrid operation has actually be on trial in China. Therefore, this chapter makes a introductory analysis of hybrid financial enterprise governance.
     Chapter six is a case study on the bargaining in the financial enterprise governance in China. This chapter works out two bargaining models to analyse the case of Refinancing of PingAn Insurance Corporation. The first model i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roling shareholder and minority shareholder. The second model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ualtor and public corporations. Through model analysis, we find that when the market restraint fails regulation system plays an inportant role in the choice of the bargaining partners and the equilibrium of the bargaining. Of course, the regulation means huge costs and the current inmature capital market of China contributes to the regulation cost. So we should not rely on regulation but should also improve the market system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internal governance such as centralkization of equity. These are the purpose and direc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enterprise governance.Finally, this chapter makes proposals on the corporate goverance and regulation of China's financial enterprise.
引文
1 徐晓松著:《公司资本监管与中国公司治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77页。
    2 张维迎著:《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96-97页。
    3 顾功耘主编:《公司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15页。
    4 Stephen M.Bainbridge,Corporation Law and Economics,Foundation Press 2002.p.36.
    5 王文宇著:《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57-58页。
    6 阿道夫·A·伯力、加德纳·C·米恩斯著:《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第139-146页。
    7 弗里曼:《利益相关者探讨》,经济出版社 2001年版,第97页。
    8 Cochran and Wartick,Stake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101 Yale L.J.729(1997).
    9 王文宇:《新公司与企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92页。
    10 Thomas Lee Hazen,Corporations and Other Business Enterprises,Thomson and West 2003,pp.196-198.
    11 Ian M.Catlett,The New EC Competition Policy:Is Private Enforcement Appropriate for The Banking Sector,J.I.B.L.R.2005,20(7),309.
    12 Id.
    13 伯南克:《现代风险管理与银行监管》,来自政策金融网:http://www.pfbbs.com/Article/jrjg/4477_2.htm。
    14 蒋海、钟琛、齐洁:《对金融监管理论基础及其政策的反思》,《经济科学》 2002年第4期。
    15 李莉:《银行监管的原因、失灵及其改进》,《世界经济文源》 2006年第3期。
    16 逆向选择是交易之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17 道德风险是在交易发生之后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指金融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18 李莉:《银行监管的原因、失灵及其改进》,《世界经济文源》 2006年第3期。
    19 参见哈威尔·E·杰克逊(Howell E.Jackson)、小爱德华·L·西蒙斯编著(Edward L.Symons,Jr.):《金融监管》,吴志攀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34-35页。
    20 所谓机构性监管,是指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设立临管机构,不同监管机构分别管理各自的金融机构,但某一金融机构类别的监管主体无权干预其他类别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所谓功能性监管就是基于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而设计的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并能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协调的监管。参见肖扬清:《功能性监管: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最佳选择》,《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1 李曙光:《新企业破产法让中国真正“入市”》,来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08/28/content_5015458.htm,2008-02-20。
    22 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2002年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修订版,第146页。
    23 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1-2页。
    24 孙健:《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曼和谢林主要学术思想评述》(代发表,已取得作者同意引用)。
    25 同上。
    26 See Robert Cooter and Thomas Ulen,Law and Economics,Third Edition Addison-Wesley pp.88-89.
    27 See Robert Cooter and Thomas Ulen,Law and Economics,Third Edition Addison-Wesley p89.
    28 孙健:《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曼和谢林主要学术思想评述》(代发表,已取得作者同意引用)。
    29 George G.Triantis,A Theory of the Regulation of Debtor-in-Possession Financing,46 Vand.L.Rev.911(1993).
    30 John Armour*,Brian R.Cheffins*,David A.Skeel,Jr.**,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Bankruptcy Law:Lesson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55 Vand.L.Rev.,2002
    31 Julian Franks and Oren Sussman,Resolving Financial Distress By Way of a Contract:an Empirical Study.Journal of Economics.1998.p.97.
    32 Thomas F.Hellmann,Kevin C.Murdock,Joseph E.Stiglitz,"Liberalization,Moral Hazard in Banking,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rch 2000,93(1).
    33 郑超愚等:《外部性、不确定性、非对称信息与金融监管》,《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
    34 Stigler.G.,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2,1971p.3221.
    35 Stigler.G.,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2,1971pp.3222-3225.
    36 陆磊:《信息结构、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当前金融监管制度选择中的理论问题》,《经济研究》,200年第12期。
    37 Chenggang Xue,Pistol,Law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1.pp.91-93.
    38 斯蒂芬·崔:《法律、金融与路径依赖》,《比较》第8期,第129页。
    39 席涛:美国管制:《从命令-控制到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76页。
    40 小贾尔斯·伯尔斯:《管制与反垄断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41 Viscusi,W.Kip,Regulating the Regulators,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Vol.63,No.5,pp.1423-1431.
    42 史纪良:《银行监管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7页。
    43 George G.Triantis & Ronald J.Daniels,The Role of Debt in Interac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83 CAL.L.REV.1073(1995).
    44 卢伟:《试论我国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立法现状及完善》,《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0期。
    45 哈威尔·E·杰克逊(Howell E.Jackson)、小爱德华·L·西蒙斯编著(Edward L.Symons.Jr.):《金融监管》,吴志攀等译,中国政府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44页。
    46 李文瑞:《严格实施审慎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甘肃金融》2001年第7期。
    47 臧慧萍、徐光临:《国际金融的新特点:审慎监管,防患未然》,《WTO经济导刊》2006年第5期。
    48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简称巴塞尔Ⅱ,这里的译名采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官方翻译。在文献中也有学者采用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新巴塞尔协议》等译法,系指同一文件。
    49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实施巴塞尔新协议的具体考虑》,中国银监会网站: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jsp/docView.jsp?docID=951,2007-02-28。
    50 周峰、霍学喜:《我国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问题探索》,《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11期。
    51 季玉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管理》,《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第2期
    52 王伟东:《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北方经济》2001年第6期。
    53 参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二条、第四条。
    54 林毅夫:《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创造竞争环境》,载《改革》,1995年第3期。
    55 陈颖:《银行亦须建立市场退出机制》,《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2-15第05版。
    56 朱华培:《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57 潘文娣:《国外存款保险立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海南金融》2008年第1期。
    58 颜海波:《论监管职权在存款保险制度中的发展》,《上海金融》2007年第3期。
    59 Deposite Insurance Systems in the World:"listing of countries with a deposite insurance system”,来自http://www.iadi.org。转引自:潘文娣:《国外存款保险立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海南金融》2008年第1期。
    60 参见路透金融词典,http://glossary.reuters.com.cn/wiki/index.php/%E6%9C%880%E5%90%8E%E8%B4%B7%E6%AC%BE%E4%BA%BA,2008-03-02。
    61(英)Baring,S.F.Observa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nk of England and on the Paper Circulation of Country.To which is Added Further Observations[M].New York:A.M.Kelley,1797(reprint,1967),转引自韩建:《论我国危机银行救助中的最后贷款人制度》,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2 万军:《浅论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深圳金融》2004年第3期
    63 系统性风险是指由那些能够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周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等。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相互抵消或者削弱,因此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而非系统性风险是一种与特定公司或者行业相关的风险,它与经济、政治和其他影响所有金融变量的因素无关。通过分散投资,非系统性风险可以被降低,而且如果分散是充分有效的,这种风险还可以被消除。因此又被称为可分散风险。
    64 具体这方面的观点,可参见傅勇:《最后贷款人:央行的角色把握尺度——危机中的货币政策笔谈之一》,来自中国证券网:http://cnstock.xinhuanet.com/jrpl/2007-08/31/content_2498539.htm,2008-03-02。
    65 李垚曜:《浅议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消费导刊》2008年第1期。
    66 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67 王廷科、张旭阳:《.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及其改革问题研究》,《财贸经济》2002年第2期。
    68 Frank H.Easterbrook & Daniel R.Fishel,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Harward U.Press 1991,p.57.
    69 Barth,James R.;Gerard Caprio Jr.and Ross Levine,2004.Bank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What Works Best?[J].,l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Vol.13,No.2,pp..205-248.
    70 张强:《论金融监管中的信息约束》,.金融研究2000年5期。
    71 赵建国:《董事与控股股东的公司法义务比较研究》,《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6期。
    72 徐晓松:《公司法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7-89页。
    73 George G.Triantis & Ronald J.Daniels,The Role of Debt in Interac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83 CAL.L.REV.1073(1995).
    74 李维安、曹廷求:《保险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改革》,《保险研究》2005年4月版,第49页。
    75 Alan R.Palmiter,Securities Regulation,Aspen Publishers2005.pp.101-103
    76 Richard S Rubuck,An Economic View of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9 Del.J.Corp.L.616(1984)
    77 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中心:《完善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保证》2001年6月。
    78 Workd Bank,Doing Business in 2006:Understanding Regulation,Washington d.c.:Oxford Press 2006.
    79 李畅:《证券公司治理缺陷的根源及其出路》,《国际金融报》2004年9月。
    80 巴曙松:《证券公司退出机制的启动及其发展趋势》,.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6月
    81 张春霖:《破产程序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年第1期。
    82 巴曙松:《破解券商“只进不退”》,《国际金融报》,2003年10月14日。
    83 肖春海:《金融业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84 杨素兰:《发展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现实意义与制度安排》,《金融论坛》2001年第9期。
    85 汪丹:《对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探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9期。
    86 吴晓灵:《金融混业经营和监管现实》,《比较》第11期。
    87 同上。
    88 http://www.everbright165.com/hk/gb/corp_info/shtml访问时间2008年2月18日。
    89 http://www.citic.com/wps/portal访问时间2008年2月25日.
    90 http://www.bocichina.com/boci/index/jsp访问时间2008年2月25日
    91 http://www.ccb/com/portal/cn/home/index.html访问时间2008年2月26日
    92 http://www.icbc-ltd.com/index.jsp访问时间2008年2月26日
    93 郭洪林:《对中国实行金融混业经营的分析与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40期。
    94 葛兆强:《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制度基础与途径选择》,金融与保险,2001第6期。
    99 王文宇:《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
    1、徐晓松:《公司资本监管与中国公司治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3、顾功耘:《公司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王文宇:《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阿道夫·A·伯力、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弗里曼:《利益相关者探讨》,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7、王文宇:《新公司与企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金融监管》,吴志攀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9、李昌麒:《经济法学》(2002年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11、席涛:《美国管制:从命令-控制到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小贾尔斯·伯尔斯:《管制与反垄断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史纪良:《银行监管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14、徐晓松:《公司法与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5、肖春海:《金融业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金融监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1、蒋海、钟琛、齐洁:《对金融监管理论基础及其政策的反思》,《经济科学》2002年第4期。
    2、李莉:《银行监管的原因、失灵及其改进》,《世界经济文源》2006年第3期。
    3、肖扬清:《功能性监管: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最佳选择》,《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孙健:《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曼和谢林主要学术思想评述》
    5、郑超愚等:《外部性、不确定性、非对称信息与金融监管》,《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
    陆磊:《信息结构、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当前金融监管制度选择中的理论问题》,《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
    6、斯蒂芬·崔:《法律、金融与路径依赖》,《比较》第8期。
    7、卢伟:《试论我国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立法现状及完善》,《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0期。
    8、李文瑞:《严格实施审慎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甘肃金融》2001年第7期。
    9、臧慧萍、徐光临:《国际金融的新特点:审慎监管,防患未然》,《WTO经济导刊》2006年第5期。
    10、周峰、霍学喜:《我国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问题探索》,《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11期。
    11、季玉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管理》,《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第2期。
    12、王伟东:《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北方经济》2001年第6期。
    13、林毅夫:《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创造竞争环境》,载《改革》,1995年第3期。
    14、陈颖:《银行亦须建立市场退出机制》,《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2-15第05版。
    15、朱华培:《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16、潘文娣:《国外存款保险立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海南金融》2008年第1期。
    17、颜海波:《论监管职权在存款保险制度中的发展》,《上海金融》2007年第3期。
    18、潘文娣:《国外存款保险立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海南金融》2008年第1期。
    19、万军:《浅论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深圳金融》2004年第3期
    20、李垚曜:《浅议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消费导刊》2008年第1期。
    21、李维安、曹廷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选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2、王廷科、张旭阳:《.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及其改革问题研究》,《财贸经济》2002年第2期。
    23、张强:《论金融监管中的信息约束》,.金融研究2000年5期。
    24、赵建国:《董事与控股股东的公司法义务比较研究》,《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6期。
    25、李维安、曹廷求:《保险公司治理:理论模式与我国的改革》,《保险研究》2005年第6期。
    26、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中心:《完善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保证》2001年6月。
    27、李畅:《证券公司治理缺陷的根源及其出路》,《国际金融报》2004年9月。
    28、巴曙松:《证券公司退出机制的启动及其发展趋势》,.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6月
    29、张春霖:《破产程序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年第1期。
    30、巴曙松:《破解券商“只进不退”》,《国际金融报》,2003年10月14日。
    31、杨素兰:《发展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现实意义与制度安排》,《金融论坛》2001年第9期。
    32、汪丹:《对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探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9期。
    33、吴晓灵:《金融混业经营和监管现实》,《比较》第11期。
    34、郭洪林:《对中国实行金融混业经营的分析与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40期。
    35、葛兆强:《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构建:制度基础与途径选择》,金融与保险,2001第6期。
    36、孙健、赵新奎、刘继海:《200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主要学术思想评述》
    37、保罗·威尔曼等:《监管制度与公司行为关系的演进》,《比较》第8期。
    38、巴特雷等:《英德金融监管体制比较》,《比较》第10期。
    39、王一江、田国强:《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外资作用》,《比较》第10期。
    1.Stephen M.Bainbridge,Corporation Law and Economics,Foundation Press 2002.
    2.Thomas Lee Hazen,Corporations and Other Business Enterprises,Thomson and West 2003.
    3.Robert Cooter and Thomas Ulen,Law and Economics,Third Edition Addison-Wesley.
    4.Baring,S.F.Observa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nk of England and on the Paper Circulation of Country.To which is Added Further Observations[M].New York:A.M.Kelley,1797(reprint,1967)
    5.Frank H.Easterbrook & Daniel R.Fishel,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Harward U.Press 1991,p.57.
    Alan R.Palmiter,Securities Regulation,Aspen Publishers2005.
    6.Workd Bank,Doing Business in 2006:Understanding Regulation,Washington d.c.:Oxford Press 2006.
    1.Cochran and Wartick,Stakeholde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101 Yale L.J.729(1997).
    2.Ian M.Catlett,The New EC Competition Policy:Is Private Enforcement Appropriate for The Banking Sector,J.I.B.L.R.2005,20(7),309.
    3.George G.Triantis,A Theory of the Regulation of Debtor-in-Possession Financing,46Vand.L.Rev.911(1993).
    4.John Armour~*,Brian R.Cheffins~*,David A.Skeel,Jr.~(**),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Bankruptcy Law:Lesson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55 Vand.L.Rev.,2002
    5. Julian Franks and Oren Sussman, Resolving Financial Distress By Way of a Contract: 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p.97.
    6. Thomas F. Hellmann ,Kevin C. Murdock. ,Joseph E. Stiglitz "Liberalization ,Moral Hazard in Banking ,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2000,93 (1).
    7. Stigler.G., The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2,1971p.3221.
    8. Chenggang Xue, Pistol, Law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1..
    9. Viscusi, W.Kip, Regulating the Regulators,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63, No.5.
    10. George G. Triantis & Ronald J. Daniels, The Role of Debt in Interac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83 CAL. L. REV. 1073 (1995).
    11. Barth, James R.; Gerard Caprio Jr. and Ross Levine, 2004. Bank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What Works Best?[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Vol.13, No.2, pp..205-248.
    12.George G. Triantis & Ronald J. Daniels, The Role of Debt in Interactive Corporate Governance, 83 CAL. L. REV. 1073 (1995
    13. Richard S Rubuck, An Economic View of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9 Del. J. Corp. L. 616(1984)
    1. http://www.pfbbs.com
    2. http://news.xinhuanet.com
    3. http://www.cbrc.gov.cn
    4. http://glossary.reuters.com.cn
    5. http://cnstock.xinhuanet.com
    6. http://www.everbright165.com.
    7. http ://www.citic. com/wps/portal.
    8. http://www.bocichina.com/boci
    9. http://www.ccb.com.
    10. http://www.icbc-ltd.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