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中的现实关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三峡好人》为例,对贾樟柯电影作品的现实关怀进行了深入分析。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以贾樟柯电影的崛起为主要线索,讨论了贾樟柯对“人”的关注,对现实的凝视,凝视力量的来源以及作品存在的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视角主要集中在国内,把贾樟柯作品与“第五代”电影作品和自身作品分别作了横向和纵向比较;第二章对贾樟柯作品《三峡好人》进行单独的文本分析,分别从地点、人物、二元意象等方面穿插以往作品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分析反映出贾樟柯电影中的现实关怀;第三章依然以《三峡好人》为个案,从视听风格分析贾樟柯电影中的“漂泊”情绪,并与之前作品进行了纵向比较;第四章主要讨论在消费文化大背景下贾樟柯电影的现实意义,中间提及消费文化的概念意义及对电影价值的影响,电影营销的模式化与电影内容的缺失,借此体现出贾樟柯电影的现实意义和对国内、国际电影的影响。
In this paper, we take Still Life as an example, a deep analysis about reality concern of film products of Jia Zhang-ke is carried out. The content of the essay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main clue of chapter one is the rise of films of Jia Zhang-ke, and the main attention of his films about human being and reality, resource of his attention and the disadvantage of his products are discussed. Besides, the difference of this film and his other products, the difference of his products and the films of The Fifth Genaration are also discussed. In chapter two, we compared Still Life with Jia Zhang-ke's former works and analyze it in some aspects, including scenes, roles and various imageries in the movie. Finally, it is in sight that the feature of his work's concern on reality comes out. In chapter three, Still Life is still used a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Jia Zhang-ke, and the subject involving in wander in his movies is discussed by comparing this movie with his former workers from audio-visual style aspect. In chapter four,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films of Jia Zhang-ke in the background of consumer culture is discussed. Besid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consumer culture and its impact on movie value, the stereotype of movie marketing and the deficiency of movie content are also referred in this chapter, thus the impact of Jia Zhang-ke's works on the films of domestic and overseas can be revealed.
引文
1钟和晏.没有终点的站台[A].林旭东,张亚璇,顾峥.贾樟柯电影——《站台》[C].北京:中国肖文出版社,2003.
    1周仲谋.“场域”理论视闽下的贾樟柯电影创作.艺术研究,2011年07期.
    1徐文松.边缘女性——身体身份的自由与分裂,四川戏剧,2012.
    2贤樟柯《我的焦点》,原载《今日先锋》1997年第5期,见《贾想:1996——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杨文火Still life贾樟柯《三峡好人》创作谈,新锐电影,2007,NO.2
    1王党飞.对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两个思考.电影评价,2011.
    1徐文松.边缘女性:身体与身份的自由分裂——论贾樟柯与陈果电影中的边缘女性形象,四川戏曲2012.
    1杨文火Still life贾樟柯《三峡好人》创作谈,新锐电影,2007,N0.2
    [1](俄)格拉西莫夫著,富澜译.电影导演的培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2](英)马克·卡曾斯著,杨松峰译.电影的故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3](美)克里斯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谢勤亮.影像如何记忆——年鉴学派视野下的中国纪录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周安华.电影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6]范酯忠.世界电影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7]钟大年.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单万里.张宗伟主编.纪录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影出版社,2007.
    [10]罗艺军.《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11]赖惠民.《电影营销三部曲》,市场营销策略,2006.
    [1]李陀,贾樟柯等.《(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读书》,2007年2期.
    [2]周仲谋,“场域”理论视阈下的贾樟柯电影创作.艺术研究,2011年7期
    [3]韩琛.“电影民工:”的“游民电影”——贾樟柯电影与地层中国.电影评介,2012.
    [4]沈小风.《三峡好人》:贾樟柯电影的变与不变.电影评介,2008.
    [5]傅明根.“世界影像”文化语境中的电影——以贾樟柯的电影《世界》为例.艺术百家,2006年6期.
    [6]陈军.“乡下人进城”影像中的文学叙述——论贾樟柯的《小武》与《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4期.
    [7]林有桂.“有情”的书写:论贾樟柯的纪录电影.艺术评论,2011年5期.
    [8]杨文火Still Life贾樟柯《三峡好人》创作谈.新锐电影,2007年2期.
    [9]崔淑琴.本土与全球的纠葛:贾樟柯电影中的焦虑与不确定性.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4期13卷.
    [10]徐文松.边缘女性:身体与身份的自由与分裂——论贾樟柯与陈果电影中的边缘女性形象.四川戏剧,2012.
    [11]聂伟.从“后《黄土地》”到“后贾樟柯”时代——第六代电影美学与产业发展略论.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6期13卷.
    [12]赵颖,陈清华.从《小山回家》到《海上传奇》:贾樟柯“类型”电影解读.学海,2012.
    [13]冯春硕.从边缘到边缘——论第六代导演王小帅、贾樟柯电影中男性角色的二元对立.电影评介.
    [14]王党飞.对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两个思考.电影评介.
    [15]史可扬.渐行渐远的孤独电影之旅——期待第六代中国电影突围.文艺争鸣.2006.
    [16]谢晓霞.论贾樟柯电影的底层形象.影视画外音.2008.
    [17]蒋传红.论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理论[J].电影文学.2010.
    [18]万荣英.论贾樟柯电影中的特殊美学现象.影视画外音,2010.
    [19]贾樟柯.在产业化潮流中坚持自我——贾樟柯在香港浸会大学的演讲.电影艺术.2007年1期.
    [20]王海涛.执着的人性探寻与严肃的现实审视——评贾樟柯新片《三峡好人》.电影评介.
    [21]张洁.贾樟柯电影中的噪音、沉默和音乐.艺术百家2010年第8期.
    [22]薜春.《广义大众传媒视野下的消费文化》,安徽文献,2008年3期.
    [23]张一玮.《“山寨电影”的民间审美形态探析》,《电影艺术》2009年3期.
    [24]李灵灵.《论山寨文化现象——对当代文化生产机制的反思》,学术中华网.
    [25]梁萍.《顺从与坚守:<让子弹飞>对消费文化的重构》,电影文学,2011年1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