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词与地域文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所述地域文化,概指依托于某个特定的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征鲜明、性质相对稳定的文化。本文以宋词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并将论题放置在特定的时间(宋代)、空间(北宋、南宋的疆域)背景中,应用古典文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借鉴文化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以个案研究、个案分析为基础,对宋词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加以审视、观照和诠释。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及余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回顾了西方、中国古代以及中国近代以来,哲学、历史、地理,及文化、文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对于人地关系、地理与文明、地域文化-文学研究等问题的思考与论述,并借助对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把握地域文化-文学研究的原理与规律,以此指导宋词与地域文化关系研究的展开与深入。绪论还考察了宋代文化-文学地域性特征,认为宋代文化-文学地域性特征的存在是宋词与地域关系研究的前提。
     正文共分四章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宋词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各章内容大略如下。
     第一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宋词对地域文化表述的方式和特点。第一个方面是地名。宋词中最直观表述的地域文化是地名。宋词中的地名具有纪实与象征功能,宋词对地名的应用受到文体与词人审美理想的共同制衡。第二个方面是作为自然层面的地域文化:山水词及词中的山水描写。第三个方面是作为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域文化:怀古词。本文以金陵这一地域为例,典型分析怀古词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第四个方面则以苏州为例,探讨宋词对地域文化的选择性表述问题。
     第二章,主要着眼于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宋词文体特质。特质有二,一是南方文学;一是都市文学。宋词的南方地域文学特色源自于词文体与南方地域的深刻渊源。同样,宋代都市孕育的享乐之风,以及都市所衍生的公共文化空间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宋词的风貌。
     第三章则主要探讨地域文化的转换变迁对宋词创作的影响。地域转换变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历史的变迁而导致的地域文化自身的变化。本文以镇江为例加以分析。一是由于词人游历踪迹的变迁而经历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从词人的角度说,这也是地域文化的变化。本文试图从南渡、北行、贬谪三种情况加以考察。
     第四章,以江西为例,分别从南唐与北宋前期词派,江西诗派的词人群体,江西南渡词人群体及辛弃疾、辛派词人,南宋江西遗人词人四个词人群体,探讨地域文化对词人群体的形成、发展的影响,也探讨地域文化对江西词人群体的总体特征的影响。
     余论部分主要是对正文的论述进行了一些补充。
In this paper, the regional culture means that the culture gradually formed on a specific district in a long period, which had some vivid characters and firm quality. The paper has studi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Song-Ci. The paper puts the study in the given age----the Song Dynasty, and in the given district----the country of North-Song Dynasty or South-Song Dynasty.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in classic literature study, the related theories in the culture-geography and history-geography were used in this paper. And all the scan, survey and elucidator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Song-Ci and regional culture were based on case study.
     The paper contains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text and epilogue. The introduction part reviews a lot of scholars in West, the ancient China, and neoteric China, which studied the nexus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geography, the connection of civilization and geograph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literature. Basis on the review and re-thought of this scholars’thoughts and discusses, this paper try to grasp the principles and rules in regional culture-literature study as the guidance in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Song-Ci and regional culture. The introduction also review the regional character in Song Dynasty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nd use the regional character as a premise in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Song-Ci and regional culture.
     The text has four chapters, each chapter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ng-Ci and regional culture from each point of view.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question from four aspects that Song-Ci how to expression the regional culture. The first aspect is placename. Placename is the most intuitionist express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Song-Ci. In Song-Ci, placename have two functions: the on-the-sport-record function and the symbolic function. But the placename which applied in Song-Ci have restricted by the Song-Ci style and the aesthetics conceptions of poet. The second aspect is natural regional culture expression in Song-Ci, includes landscape-portray Ci and some dribs and drabs portray landscape in Song-Ci. The third aspect is historical regional culture expression in Song-Ci, which is called Ci that meditated on the past. The paper uses Jinling distinct as the case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Ci that meditate on the past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The fourth aspect used the case of Zuzhow to discuss the select express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Song-Ci.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Song-Ci style character which impacted by the regional culture. There are two Song-Ci style characters which impacted by the regional culture. One is the south literature character. One is the city literature character. Song-Ci has many origin of the south regional culture. Again, the feast vogue and the commonality space in the city also infected the character of Song-Ci.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Song-Ci.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has two instances. One is the regional culture changed itself because the era changed. We used Zhenjiang distinct as the case to explanation this instance. One is the poets moved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so they live in different regional culture. We used south-ferry after North Song dynasty was defeated, north-tread to Jin dynasty or Yuan dynasty, and official demotion as three cases to discus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Song-Ci.
     The fourth chapter uses Jiangxi province as a cas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ng-Ci genre and the Jiangxi district. The paper selects five genres to analyze this relationship. The five genres are forepart North-Song Ci genre, the Ci genre in Jiangxi poet genre, the south-ferry Ci genre, Xinqiji Ci genre and Jiangxi poet whom unceasing loyalty to Song Dynasty after conquered by the Yuan Dynasty. We used this five genres to discuss the 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i genre which affected by regional culture. The paper also focus the total character in Jiangxi Ci which affect by Jiangxi regional culture.
     The epilogue reinforce some discussion to the text.
引文
①《礼记正义·王制》,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38页
    ②《孟子注疏·尽心上》,《十三经注疏》,第2786页
    ③《荀子·儒效》,《诸子集成》第二册《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92页
    ④《管子·水地》,《诸子集成》第五册《管子校正》,第237~238页
    ⑤《淮南子·坠形训》,《诸子集成》第七册《淮南子》,第59~60页
    ⑥《国语·鲁语下》,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70页
    ⑦参见陶礼天《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读〈货殖列〉传》,第30~36页,《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春之卷
    ①《史记·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70
    ②《史记·货殖列传》,第3265页
    ③班固《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40页
    ④《汉书·地理志》,第1656页
    ⑤朱熹《诗经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⑥朱熹《诗经集传》,第45页
    ⑦唐顺之《东川子诗序》,《荆川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礼记·乐记》,《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527页
    ⑨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总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页,
    ⑩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总论》,第1页
    1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十《物色第四十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93页
    1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六《神思第二十六》,第494页
    13陆机《文赋》,《文选》卷一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40页
    14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总论》,第3页
    ①《汉书·地理志下》,第1644页
    ②曹丕《典论·论文》,《文选》卷五二,第720页
    ③曹丕《典论·论文》,《文选》卷五二,第720页
    ④《左传》,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06页
    ⑤《汉书》卷八十三《薛宣朱博传》,第3400页
    ⑥王充《论衡·率性》,《诸子集成》第七册,第17页
    ⑦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40《论文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35页
    ⑧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八《隐秀第四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32页,
    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十《物色第四十六》,第694~695页
    ②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张说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10页
    ③宋祁《江上宴集序》,《景文集》卷四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范仲淹《送谢景初廷评宰余姚》,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⑤徐渭《南明篇为翰撰诸君》,《浙江通志》卷二百七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司马迁《史记》卷130,第3293页
    ⑦苏辙《上枢密院韩太尉书》,《苏辙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81页
    ⑧吴之振等《宋诗钞·简斋诗集序》,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79页
    
    ①俞樾《九九销夏录》卷十四“南北”条,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52页
    ②《晏子春秋校注》卷六,《诸子集成》第四册,第159页
    ③参见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第一章《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23页
    ④《礼记正义》卷五十二《中庸》,《十三经注疏》本,第1626页
    ①《礼记正义》卷五十二《中庸》,《十三经注疏》本,第1626页
    ②《文心雕龙注·乐府第七》,第101页
    ③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二《风操》,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7页
    ④《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二《风操》,第78页
    ⑤《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七《音辞》,第529~530页
    ⑥于慎行《颜氏家训后叙》,《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附录一《序跋》,第618页
    ①《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卷四《文章》,第279页
    ②(唐)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730页,
    ③《宋景文公笔记》卷下《杂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0页
    ⑤《童蒙训》卷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晁说之《景迂生集》卷十三《南北之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陈造《江湖长翁集》卷二十三《送师文赴春官试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3页
    ③庄绰《鸡肋编》卷上,《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四册,第3983页
    ④黄公度《知稼翁集》卷下《送郑少齐赴官严州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宋史全文》卷二十六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引文均见脱脱等撰《宋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93~2251页
    ①参阅阿尔夫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0~21页
    ②柏拉图《理想国》第10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19~423页,
    ③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7卷第7节,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245页
    ④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11页,
    ⑤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3卷第14~18章,第227~303页
    ①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第1卷第8章第20节,第126~127页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23、131、132页
    ③黑格尔《历史哲学》,第132~135页
    ④黑格尔《历史哲学》,第136页
    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23页
    ⑦恩格斯《爱尔兰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30页
    ①恩格斯《奥地利末日的开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517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5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43页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版,第574页
    ⑤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70页
    ⑥普列汉诺夫《黑格尔逝世六十周年》,《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84页
    ⑦普列汉诺夫《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第186页
    ①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选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0页
    ②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选集》,第440页
    ③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44页,
    ④巴克尔《英国文明史》,转引自孙秉莹《欧洲近代史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4~385页
    ⑤亦译为《英国文化史》,博克尔著,胡肇椿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⑥参见李孝迁《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⑦A·J·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法)布罗代尔《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英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参阅见普雷斯顿·詹姆斯、杰弗雷·马丁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第6章,第143~167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第1编第5章第1节,第89~106页,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③参阅《地理学思想史》第8章,第210~214页;《地理学的性质》,第89~92页
    ④参阅《地理学思想史》,第352~354页
    ①参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439页
    ②史达尔《论文学》,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第125页
    ③史达尔《论文学》,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第125页
    ④史达尔《论文学》,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第126页
    ⑤史达尔《论德国》,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第125页
    ⑥亦译作“泰纳”
    ⑦泰纳《英国文学史·序言》,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第236页
    
    
    ①泰纳《英国文学史·序言》,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第239页
    ②泰纳《英国文学史·序言》,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第237~238页
    ③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页
    ④丹纳《艺术哲学》,第243页
    
    
    ①青木正儿著,孟庆文译《中国文学思想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页
    ②艾素珍《清末人文地理学著作的翻译和出版》,《中国科技史料》1996年第1期
    ③参见张九辰《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其影响》,《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第6期
    
    ①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饮冰室合集》之十,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5~116页,
    ②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饮冰室合集》之六,第4~5页
    ③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饮冰室合集》之四十一,第50页
    ④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饮冰室合集》之十,第84~87页
    ⑤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饮冰室合集》之四十一,第50~51页
    ①梁启超《地理及年代》,《饮冰室合集》之四十七,第1~5页
    ②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饮冰室合集》之四十一,第50~51页
    ③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饮冰室合集》之十,第115页
    ④阙维民《中国高校地理学系的第一个方案》,《中国科技史料》1998年第4期
    ⑤张九辰《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其影响》,《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第6期
    ⑥陈高傭《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簍吣洗笱С霭嫔?1940年版
    ⑦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东方杂志》1916年第10号
    ⑧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异点》,《言治》1918年第3册
    ⑨姚存吾《地理与文化》,《地学杂志》1920年第11期
    ⑩姚存吾《何为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有何之关系》,《地学杂志》1922年第1期
    11丁文江《历史人物与地理之关系》,《史地学报》1923年第4期
    12胡适、顾颉刚《论闽中文化》,《民锋杂志》1923年第5期
    13王峒龄《陕西在中国史上位置》,《地学杂志》1924年第1期
    14蒙文通《中国古代北方气候考略》,《史学杂志》1930年
    ①徐中舒《殷人服象之南迁》,《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1930年
    ②徐中舒《古代四川之文化》,《史学季刊》1940年第1期
    ③胡翼成《中华文化之地理背景》,《康藏前锋》1935年第9期
    ④张其昀《中华民族之地理分布》,《地理学报》1935年第2期
    ⑤刘文翮《中国近世史之地理解释》,《图书展望》1936年第1期
    ⑥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1版,第17页
    ⑦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修订版,第2页
    ⑧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5页
    ⑨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6页
    ⑩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1~20页
    ①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59页
    ②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含《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③《教育世界》总第140号,转引自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382页
    ④《方湖类稿》,《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三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①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九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2页
    ②唐圭璋《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③版本众多,如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3年版,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④伊凡诺夫、欧姆斯基著,冯维铮译《历史唯物主义论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联书店1954年版
    ⑤E.奥蒙斯基著,王易金译《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江南出版社1951年版
    ⑥吴泽《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光明日报》1950年4月29日
    ⑦蒲良《从历史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俢》,《地理知识》1950年第5期
    ⑧王振德《地理环境、人口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
    ⑨胡小石《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8页
    ①严钟奎《论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暨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②李澄《地理环境作用的再认识》,《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③葛剑雄《全面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复旦学报》1992年第6期
    ④李学智《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历史教学》1994年第3期
    ⑤程洪《新史学: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晋阳学刊》1982年第6期
    ⑥王荫庭《再论普列汉诺夫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学说》,《武汉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
    ⑦王荫庭《传统地理环境之反思》,《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
    ①章清《自然环境:历史制约与制约历史》,《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
    ②杨琪、王兆林《关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3期
    ③徐咏祥《论导致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决定蜜倾向的理论根源》,《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④宁可《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
    ⑤张琢《中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二重性》,《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1期
    ⑥张明锁《关于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关系的对话》,《郑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⑦徐亦让《读〈传统地理环境理论之反思〉》,《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
    ⑧宋正海《应公正地评价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国环境报》1994年6月11日
    ⑨李学智《丹纳“艺术哲学”中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生活》,《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4期
    ⑩李学智《唯物史观与“地理环境决定论”》,《世界历史》1995年第3期
    11王会昌《世界古典文明兴衰与地理环境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年第1期
    12王恩涌《文明起源的地理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13唐晓峰《地理学与人文关怀》,《读书》1996年第1期
    14唐晓峰《社会历史研究的地理视角》,《读书》1997年第5期
    15李孝聪《传统文化与地域空间》,《读书》1997年第5期,
    16赵世瑜《从空间观察人文与地理学的人文关怀》,《读书》1997年第5期
    ①张琢《中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二重性》,《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1期
    ②张艳国《东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发展》,《社会科学集刊》1989年第4期
    ③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④隆国强《内忧外患与气候变迁》,《地理知识》1989年第6期
    ⑤徐蕾如《我国历史时期几次气候变动对社会的影响》,《大自然探索》1990年第1期
    ⑥张善余《中国历史人口周期性巨大波动的自然原因初探》,《人口研究》1991年第5期
    ⑦方金琪《气候变化对我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地理科学》1992年第3期
    ⑧王会昌《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地理科学》1996年第3期
    ⑨王铮、张丕远、周清波《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地理学报》1996年第4期
    ⑩王子今《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1蓝勇《从天地生综合研究角度看中华文明东移南迁的原因》,《学术研究》1995年第6期
    12徐日辉《略论地理环境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13郁越祖《地理环境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复旦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
    14李桂海《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15王法辉《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地理思考》,《经济地理》1989年第1期
    16吴松弟《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①邱永明《夏商君主专制政体之成因与地理环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②郑学檬、陈衍德《略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③武仙竹《我国历史环境演变与经济发展的思考》,《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年第4期
    ④庞德谦《试论我国古都变迁的地理轨迹及其规律》,《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⑤于希贤《滇池地区历史地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⑥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⑦梅莉、张国雄、晏昌贵的《两湖平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⑧周宏伟的《清代两广农业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⑨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⑩李心纯《黄河流域与绿色文明:明代山西河北的农业生态环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2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张步天《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4王恩涌《文化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5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期
    16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第2期
    17蔡国相《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锦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
    18王兆明《中国文化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人文地理》1996年第1期
    
    ①李慕寒,沈守兵《试论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特征》,《人文地理》1996年第1期
    ②吴必虎《中国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
    ③周振鹤《从“九州异俗”到“六合同风”――两汉风俗区划的变迁》,《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4期
    ④朱永春《文化心理结构与地理图式》,《新建筑》1997年第4期
    ⑤胡兆量《中国文化的区域对比研究》,《人文地理》1998年第1期
    ⑥刘沛林《近年来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进展》,《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第2期
    ⑦汤茂林、金其铭《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人文地理》1998年第2期
    ⑧张雷军、黄昌智《论民族文化的生成环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⑨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第1期
    ⑩卢云《汉晋文化地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版
    11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
    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宋新潮《殷商文化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4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1996年版
    15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16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19徐建春《文化区的意义及先秦浙江文化区的演变》,《浙江学刊》1990年第1期
    20卫家雄《明清闽台风俗通义》,《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
    21单树模等《论苏北古代文化地理》,《南京师大学报》1990年第4期
    22黄成林《试论微州文化地理环境对微商和微派民居建筑的影响》,《人文地理》1993年第4期
    23黄成林《微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3期
    24刘岩《河北地域文化景观分析》,《人文地理》1996年第1期
    25刘益《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人文地理》1997年第1期
    
    ①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②周振鹤《秦汉宗教地理略论》,《中国文化》第3辑
    ③张桂林《试论妈祖信仰的起源、传播及其特点》,《史学月刊》1991年第4期
    ④张伟然《南北朝佛教地理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4期
    ⑤王清廉等《中国佛寺地域分布与选址相地说》,《河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3期
    ⑥李悦铮《试论宗教与地理学》,《地理研究》1996年第3期
    ⑦乔建中《试论中国音乐文化分区的背景依据》,《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2期
    ⑧冯健、张小林《人文区划方法及世界书法文化区的划分》,《世界地理研究》1999年第1期
    ⑨吴慧平《论书法地理的地域空间研究》,《人文地理》2001年第2期
    ⑩但家平《论民族聚落地理特征形成的文化影响与文化聚落类型》,《地理研究》1992年第3期
    11沙润《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地理考察》,《地理科学》1998年第1期
    12周振鹤《秦汉风俗地理区划浅议》,《历史地理》第13辑
    13周振鹤《从“九州异俗”到“六合同风”》,《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4期
    14吴成国《论东晋南朝婚姻礼制的地域差异》,《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5张捷,都金康,张兆干,章光日《网上“情绪符号”(smilies)的地理学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6胡阿祥《中古时期郡望郡姓地理分布考论》,《历史地理》第11辑。
    17王日根《地域性会馆与会馆的地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1辑
    18张述林、罗世伟《试论服装地理的主要研究领域》,《人文地理》1995第3期
    19陈传康《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分化和发展趋势》,《地理学报》1994年第3期
    
    ①韩茂莉、胡兆量《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地理学报》1998年第6期
    ②胡兆量、王恩涌、李向荣《我国武将地理分布初探》,《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年第2期
    ③胡兆量、王恩涌、韩茂莉《中国人才地理特征》,《经济地理》1998年第1期
    ④朱翔《中国人才时期与人才地理研究》,《人文地理》2001年第5期
    ⑤朱翔《近现代湖南人才地理研究》,《地理学报》1998年第3期
    ⑥朱翔《中国现代人才地域分布问题》,《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⑦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⑧黄定华《中国历代名人地理分布》,《台湾新竹师范学学学报》1985年第11期
    ⑨史念海《两唐书列传人物籍贯地理分布》,《顾颉刚纪念学术论文集》
    ⑩王尚义《汉唐时期山西文人及地理分布及其文化之特点》,《山西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11王尚义、徐宏平《宋元明清时期山西人才的地理分布及文化发展特点》,《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12李泉《试论西汉高中级官吏籍贯分布》,《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
    13李泉《东汉官吏籍贯分布之研究》,《秦汉史论丛》第5辑
    14肖华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3辑
    ①叶忠海,等《南宋以来苏浙两省成为中国文人学者最大源地的综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②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版
    ③陈正祥《诗的地理》,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8年版
    ④常德江《加强我省古代文学地方特点的研究》,《河北学刊》1984年第1期
    ⑤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金克木《探古新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9~92页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张仁福《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韩欧文风的文化透视》,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④李显卿《中国南北文化地理与南北文学》,《辽宁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⑤陶礼天《北“风”与南“骚”》,华文出版社1997得2月第1版。后又截取部分而成论文,见《北大中文研究》第一辑,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⑥乔力《地域文学史研究刍议暨山东文学流变研究试例》,《东岳论丛》2001年第6期
    ①赦明工《区域文学刍议》,《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②周晓风《区域文学——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③李浩《古代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学术突围》,《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④黄良《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⑤廖可斌《地域文化集团的兴替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的变迁》,《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
    ⑥景纲《我国地理文学的形成及在东晋刘宋时期的发展》《山东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⑦李继凯《文学与地域文化》,《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
    
    ①朱志荣《中国文学的地域风格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②张泉《新中国以前北京地域文学之概观》,《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③李敬敏《地域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和文学》,《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④李敬敏《全球一体化中的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⑤周晓风《区域文学——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⑥余敏芳《论区域自然自然环境与杜牧的文学创作》,《云梦学刊》2002第2期
    ⑦曹道衡《略论南朝学术文艺的地域差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⑧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学术月刊》2003第9期
    ⑨李浩《地域空间与文学的古今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⑩王祥《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4期
    11王祥《宋代文学地域性研究述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2周晓琳《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13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学导论》,《文艺报》2006年6月1日
    14木实《地域文化与文学——一个正在崛起且应当引起关注的课题》,《理论学刊》2006年第12期
    15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②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汤江浩《北宋临安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⑦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的构成》,《王水照自选集》,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⑧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文学遗产》,1994第3期
    ⑨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宋诗面貌的孕育》,《中华文史论丛》1991第12期
    ⑩曹道衡《关中地区与汉代文学》,《文学遗产》2002年第1期
    11余恕诚《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3期
    12余恕诚《李白与长江》,《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①邓乔彬、姚若冰《论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文艺的多元》,《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②李浩《从人地关系看唐代关中的地域文学》,《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11月
    ③周帆《地域文学的二重性——黔北文学个案分析》,《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④程杰《北宋京东文人群体及其诗文革新实践》,《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⑤汪俊《略论宋代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⑥祝尚书《论南宋文学的东西部差异》,《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⑦刘乃昌《苏辙的齐鲁情结》,《东岳论丛》2001年第5期
    ⑧刘庆云《宋代闽北词坛鸟瞰》,《阴山学刊》2003年第5期
    ⑨赵维江《地域文化野中的辽金文学研究》,《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
    ⑩张剑、吕肖奂《宋代的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学》,《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11莫立民《唐代文学人才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
    12王祥《北宋诗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学史意义分析》,《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13钱建状《南渡词人的地理分布与南宋文学发展的新趋势》,《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14刘登翰《台湾文学史》上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刘登翰《台湾文学史》下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5马清福《东北文学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6陈伯海《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王文英《上海现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①崔洪勋、傅如一《山西文学史》,北岳出版社1993年版
    ②陈永正《岭南文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③王齐洲、王泽龙《湖北文学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④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⑤陈书良《湖南文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⑥涂木水《临川文学史》,广东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
    ⑦王永宽、白本松《河南文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⑧杨世明《巴蜀文学史》,巴蜀书社2003年版
    ⑨乔力、李少群《山东文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⑩范培松、金学智《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吴海、曾子鲁《江西文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中国文学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陈庆元《文学:地域的观照》,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①王国维撰、马美信疏证《宋元戏曲史疏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王国维遗书》第五册《静安先生文集续编》,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70页,
    
    
    ①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②陆游《渭南文集》卷三《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陆游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4页
    ③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第1700页
    ④佚名《道山清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937页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四,大中祥符八年三月癸卯,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920页
    ②《宋史》列传第七十《晏殊传》,第10195页
    ③《宋史》列传第四十一《王旦传》,第9548页
    ④《宋史·兵志二·禁军下·熙宁以后之制》,第4630页
    
    ①《金佗稡编》卷10《令措置河北河东京东三路忠义军马省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史》卷436《陈亮传》,第12935页
    ③《齐东野语》卷2《富平之战》,《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第5447页
    ④李心传《建炎杂记》乙集卷十三《渡江后名将皆西北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一绍兴三年十二月壬辰,中华书局1988年版
    ⑥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⑦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八史部地理类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95页
    ⑧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吴子良《赤城续志序》,《赤城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李昂英《文溪集》卷三《重修南海志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吴子良《赤城续志序》,《赤城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祝穆编,祝洙补订《宋本方舆胜览·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④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志一六》宋宁宗嘉定十五年(1222)二月十九日左司谏张次贤言,《文渊阁四库全书》
    ⑤祝穆编,祝洙补订《宋本方舆胜览·引用文目录》,第27页
    ⑥《宋史全文》卷二十六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第七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0页
    ②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第344页
    ③王祥《北宋诗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学史意义分析》,《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④王祥《北宋诗人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学史意义分析》,《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⑤谢元淮《填词浅说》,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三册,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2509页
    ⑥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五,《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561页
    ⑦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⑧原载《中国文学》1943年第2期,后收入《宋词四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又见《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⑨唐圭璋《两宋词人占籍考》,《词学论丛》,第576页
    ⑩王兆鹏、刘学《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①龙榆生《苏门四学士词》,《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01页
    ②夏承焘《西湖与宋词》,《夏承焘集》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页
    ③唐圭璋《唐宋两代蜀词》,《文学杂志》1944年第3期,后收入《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①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唐相国郑綮,……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3页
    ②何清谷撰《三辅黄图校释》卷六:“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北桥,折柳赠别。”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56页
    ③《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霍去病)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禅于姑衍,登临瀚海。”《史记》,第2936页
     ①范晔《后汉书·袁安列传》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17页
    
    ①谢眺《鼓吹曲》,《文选》卷二八,第405页
    ②丘迟《与陈伯之书》,《文选》卷四三,第609页
    ①白居易《忆江南》,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2页
    ①李延寿《南史》卷五《废帝东昏侯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3页
    ②姚思廉《陈书》卷七,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32页
    ③李延寿《南史》卷七十,第1697页
    ④魏征《隋书》卷三五《经籍志》,第1090页
    ⑤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9页
     ①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582页
     ①王士慎《花草蒙拾》,《词话丛编》第一册,第681页
     ①许昂霄《词综偶评》,《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553页
    
    
    ①杨海明《唐宋词史》,第4页
    ②朱彝尊《词综·发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806页
    
    
    ①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413页
    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947页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806页
    
    
    ①刘熙载《词概》,《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705页
    ②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观山水》,《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第5342页
    
    ①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观山水》,《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第5342页
    ②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观山水》,《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第5342页
    ③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十九《答李大临学士书》,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502页
    ④欧阳修《欧阳修全集》,第34页
    ⑤苏舜钦《苏舜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页
    ⑥程颐、程颢《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21页
    ⑦苏舜钦《苏舜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0页
     ①《夏敬观评六一词》,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8页
    
    
    ①欧旧修《欧阳修全集》,第1221页
    ②欧阳修《欧阳修全集》,第302页
    ③洪迈《容斋续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06页
    ④罗大经《鹤林王露》甲编卷1“仕宦归故乡”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第5167页
    ⑤欧阳修《欧阳修全集》,第302页
    ⑥欧阳修《欧阳修全集》,第302页
    ⑦欧阳修《欧阳修全集》,第281页
    ⑧罗大经《鹤林王露》甲编卷1“仕宦归故乡”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第5167页
    
    ①胡小石《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8页
    
    ①遍照金刚《文境秘府论·论文意》,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35页
    ②遍照金刚《文境秘府论·论文意》,第135页
    ③袁枚《随园诗话》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7页
    
    ①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张景阳咏史诗”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93页
    ②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页
     ①杨湜《古今词话》,《词话丛编》第一册,第22页
    
    
    ①许昂霄《词综偶评》,《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554页
    ②张炎《词源》,《词话丛编》第一册,第266页
     ①许昂霄《词综偶评》,《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571页
    
    
    ①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321页
    ②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94页
    ③《史记·宋微子世家》,第1621页
    ④朱偰《金陵古糓伎肌罚谢榫?2006年版,第9页
    
    
    ①祝穆撰,祝洙补订《宋本方舆胜览》卷十四,第154页
    ②朱偰《金陵古糓伎肌罚?9页
    ①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8页
    ②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第106页
    ③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第144页
    ④吴熊和《唐宋词通论》,第125页
    ⑤徐釚《词苑丛谈》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吴熊和《唐宋词通论》,第124页
    ⑦龙榆生《唐宋词格律》,第55页
    ⑧卢宪《嘉定镇江志》卷二十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①李延寿《南史》卷五,第154页
    ②姚思廉《陈书》卷七,第132页
     ①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页
    ②朱长文著、金菊林点校《吴郡图经续记》卷中,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6页
    ③刘学箕《松江哨遍》小序,《全宋词》,第3121页
    
    
    ①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三高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858页
    ②范成大《三高祠记》,《吴都文粹》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山”,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页
     ①范成大《吴郡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①李之仪《跋吴师道小词》,《姑溪居士前集》卷四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一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①罗忼烈《词学杂俎》,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214~216页
    ②陆机《吴趋行》,《文选》卷二十八,第399页
    ①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②方健《两宋苏州经济考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4辑,第135页
    ③朱长文《吴郡图续续记》,第9页
    ④朱长文《吴郡图经续志》,第18页
    ⑤范成大《吴郡志》卷二《风俗》,第8页
    ⑥龚明之《中吴纪闻》卷六,《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914页
    ⑦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四册,第3739页
    ⑧《吴都文粹》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上,第6页
    ⑩《吴都文粹》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吴郡志》卷五十《杂志》,第669页
    ②《吴郡志》卷五十《杂志》,第669页
    ③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第10页
    ④《宋史》卷四四三《贺铸传》,第13104页
    ⑤赵晔《吴越春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①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五“陈了翁鲈乡亭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891页
    ②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5页
    ③项安世《平菴悔稿》卷七《谢姜夔秀才示诗卷,从千岩萧东夫学诗》,转引自钱锺书《宋诗选注》,第215页
     ①张先《松江》。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一“张子野吴江诗”条曾加以收录,并评曰:“为当时之绝唱。”《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838页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258页
    
    
    ①陶榖《清异录》卷上人事门“蜂窠巷陌”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第18页
    ②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五,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51页
    ③周密《武林旧事》卷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8页
    ④周密《武林旧事》卷六,第160页
    ⑤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自序》,《东京梦华录笺注》本,第1页
    ⑥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22页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3页
    ②遍照金刚《文境秘府论·论文意》,周维德校点本,第128页
    ③魏征《隋书·文学传序》,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730页
    ④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刘申叔遗书》,第559页
    ⑤杨海明《试论宋词所带有的“南方文学”特色》,《学术月刊》1984年第1期
    ⑥杨海明《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6页
    ①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后由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再版。
    ②王兆鹏、刘学《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第54~59页
    ③王兆鹏,刘学《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一文原注:《全宋词》和《全宋词补辑》原收作者1493人(小说戏曲中人物未计),作品21055首(残篇、断句亦作整首计)。而本数据库统计的有姓氏的宋词作者为1421人(不包括小说戏曲中人物),作品19181首(无名氏及其作品未计)。有籍贯可考作者的作品量,占现存宋词总数19181首的93.5%。
    ④《四库全书总目》引黄庭坚《小山集序》,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四库全书总目》并无明言其风格,但言其“字字奉(周邦彦)为标准”,故其风格当与周邦彦相近,姑曰“词韵清蔚”。
    ②《四库全书总目》作“吕滨老”,今从《全宋词》。
    ③《四库全书总目》引杨慎《词品》语:“佳处不减少游”,故视同乎少游风格:“情韵兼胜”。
    ④《四库全书总目》引《石林词》卷首关注序。
    ⑤《四库全书总目》作“赵师使”,今从《全宋词》。
    ⑥《四库全书总目》引胡寅《酒边词序》语。
    ⑦“清婉奇丽”语,乃《四库全书总目》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⑧《四库全书总目》作“扬无咎”,今从《全宋词》。
    ⑨《四库全书总目》引黄升《花庵词选》
    ①《四库全书总目》引杨慎《词品》语。
    ②《四库全书总目》没有针对其词作风格的评语。姑用毛晋汲古阁本《知稼翁词》跋引洪迈之语。洪迈语,未详所本。
    ③《四库全书总目》引《贵耳集》语
    ④《四库全书总目》引《乐府指迷》语
    ⑤《四库全书总目》引张炎语,张炎语见《词源》卷下。
    ⑥《四库全书总目》引方回《瀛奎律髓》语。
    ⑦《四库全书总目》无《断肠词》风格评语,暂引况周颐《蕙风词话》卷四:“即以词格论,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语代替,《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497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08页
    ②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9页
    ③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49页
    ④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第13页
    ⑤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2页
    ⑥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第883页
    ⑦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第836页
    ⑧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第900页
    ①唐圭璋等《唐宋人选唐宋词·花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①唐圭璋等《唐宋人选唐宋词·花间集》,第37页
    ②嵇曾筠等《浙江通志》卷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9页
    ③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五册,第11页
    ④苏鹗《杜阳杂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2页
    ⑤杨宪益《零墨新笺》,中华书局1947年版,第4页
    
    ①华钟彦《花间集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第237页
    ②唐圭璋等,《唐宋人选唐宋词·花间集》,第78页
    ③唐圭璋等《唐宋人选唐宋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第592页
    ④华钟彦《花间集注》,第153页
    ⑤唐圭璋等《唐宋人选唐宋词·花间集》,第62页
    ⑥王灼《碧鸡漫志》,《词话丛编》第一册,第105页
    ⑦唐圭璋等《唐宋人选唐宋词·花间集》,第76页
    ⑧唐圭璋等《唐宋人选唐宋词·花间集》,第43页
    ⑨唐圭璋等《唐宋人选唐宋词·花间集》,第98页
    ⑩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丛编》第一册,第975页
    ①任半塘《唐声诗》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26页
    ②华钟彦《花间集注》,第140页
    ③任半墉《唐声诗》下册,第465页
    ④王灼《碧鸡漫志》,《词话丛编》第一册,第103页
    ①唐圭璋等《唐宋人选唐宋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第592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第1816页
    ③韩云波《五代西蜀词题材处理的地域文化论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第27页
    ④刘扬忠《五代西蜀词的地域文学特色》,《文史知识》2001年第1期,第22页
    ⑤李冬红《花间集》的文化阐释,《齐鲁学刊》2003年第6期,第21页
    ⑥唐圭璋等《唐宋人选唐宋词·花间集》,第28页
    ⑦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266页
     ①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第755页
    
    ①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四《后蜀世家》,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05页
    ②陈世修《阳春集序》,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第41页
    ③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五,《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561页
    ④刘扬忠《五代西蜀词的地域文学特色》,《文史知识》2001年第7期,第22页
    
    
    ①王兆鹏、刘学《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第54页
    ②王兆鹏、刘学《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第55页
    ③王兆鹏、刘学《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第56页
    ④王兆鹏、刘学《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第56页
    
    ①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版,第1065页
    ②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上册,第1页
    ③周邦彦《汴都赋》,《宋文鉴》卷七,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93页
    ①《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五“民俗”条,第451页
    ②杨侃《皇畿赋》,《宋文鉴》卷二,第21页
    ③〔日〕斯波义信著,方键、何忠礼译《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1页
    ④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一三三,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774页
    ⑤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四十《有美堂记》,第280页
    ⑥陶榖《清异录》卷上地理门“地上天宫”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第11页
    ⑦耐得翁《都城纪胜序》,《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西湖老人繁胜录三种》,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
    ⑧此处“二百余年”当为“一百余年”之误。
    ①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两赤县市镇”条,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4页
    ②周淙撰《乾道临安志》卷二《城南北两厢》引绍兴十一年五月七日郡守俞俟奏请。《南宋临安两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
    ③宋庠《元宪集》卷二十七《中书试戒风俗奢靡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史》卷一百五十三,第3577页
    ⑤《东京梦华录笺注》卷四“会仙酒楼”条,第420页
    ⑥陶宗仪《说郛》卷七十三下《物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宋史》卷八八《地理志四》,第2177页
    ⑧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四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02页
    ⑨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观潮》,第27页
    ⑩《江湖长翁集》卷二十二《游山后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八日祠山圣诞”条,第8页
    12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第71页
    ①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第783页
    ②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卷二五“宋制禄之厚”,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4页
    ③《钱氏私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史》卷二百八十一《寇准传》,第9534页
    ⑤熊克《中兴小纪》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宋史》卷四百一十八《文天祥传》,第12534页
    ⑦《宋史》卷四三六《陈亮传》,第12936页
    
    
    ①《宋史·太宗纪一》:“(太平兴国三年)诏凿金明池”,第58页
    ②《宋史·礼志十六·嘉礼四·游观条》,第2696页
    ③《东京梦华录笺注》,第643页
    
    
    ①黄裳《演山集》卷三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乐章集》九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6页
    ③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629页
    ④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十七《书陵阳集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七“清明节”条,第626页
    ①张炎《词源》“节序”条,《词话丛编》第一册,第263页
    ②《宋大诏令集》卷一四四《典礼》二十九《游观》之“十七十八夜张灯诏”,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28页
    ③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91页
    ④《东京梦华录笺注》卷六《元宵》条,第541页
    ⑤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9页
    ⑥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条,第53页
    ⑦朱弁《续骫骳说》,《曲洧旧闻》附录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5页
    ⑧《东京梦华录笺注》卷六《十六日》条,第596页
    ⑨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第50页
    ⑩《西湖老人繁胜录》之《街市点灯》,《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①朱弁《续骫骳说》,《曲洧旧闻》附录一,第235页
    ②黄杰《宋词与民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7页
    ③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二,《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3053页
    ④《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九,第831页
    
    
    ①吴自牧《梦粱录》卷三,第16页
    ②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二,《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3064页
    ③张耒《明道杂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一》,《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481页
    ⑤黄杰著《宋词与民俗》,第65页
    ⑥杨慎《词品》卷五,《词话丛编》第一册,第515页
    ⑦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七,《唐宋人选唐宋词》下册,第792页
    ①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二“酒楼”条,第176页
    ②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二“酒楼”条,第174页
    ③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页
    ④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第604页
    ⑤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第141页
    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二“酒楼”条,第176页
    ⑦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正》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
    ⑧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宋史资料萃编》第三辑《西湖老人繁胜录三种》,第75页
    ⑨《东京梦华录笺注》,第174页
    ⑩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第141页
    11周煇《清波杂志》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第5040页
    ①朱弁《曲洧旧闻》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960页
    ②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五,《笔记小说大观》第四十三编,台湾新兴书局1986年版
    ③《说郛》卷三十四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四册,第3934页
    ⑤陶榖《清异录》上卷“人事门”之“蜂窠巷陌”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第18页
    ⑥金盈之《醉翁谈录》卷七《平康巷陌记·平康总序》,车吉心《中华野史·宋朝卷》,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3页
    ⑦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七“蔡文忠”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84页
    ⑧周密《武林旧事》卷六“歌馆”条,第162页
    
    ①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二“酒楼”条,第176页
    ②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第603页
    ③《宋史》列传二百一“文苑四”,第13071页
    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卷八“中秋”条,第814页
    ⑤杨湜《古今词话》,《词话丛编》第一册,第26页
    ⑥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5316页
    ⑦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乐章集浅近卑俗”条,《词话丛编》第一册,第84页
    ⑧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1页
    
    
    ①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9页
    ②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615页
    ③脱脱《宋史》卷三百一十一,第10197页
    ④魏泰《东轩笔录》卷七,《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730页
    ⑤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三,《唐宋人选唐宋词》下册,第609页
    ⑥“窃杯女子”,事见《宣和遗事》卷上,《笔记小说大观》十四编,台湾新兴书局1987年版,第264页
    
    
    ①施德操《北窗炙輠录》卷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3223页
    ②郑仅《调笑转踏·序》,《全宋词》第一册,第573页
    ③周密《武林旧事》卷五“丰乐楼”条,第123页
    
    
    ①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②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629页
    ③强焕《题周美成词》,转引自《唐宋词汇评》第二册,第861页
    ④吴聿《观林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4页
    ⑤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6页
    ⑥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3246页
    ⑦陈师道《后山诗话》,《历代诗话》上册,第314页
    ⑧周紫芝《竹坡诗话》,《历代诗话》上册,第354页
    ⑨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历代诗话》上册,第450页
    ⑩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第614页
    11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740页
    
    
    ①宋翔凤《乐府余论》“慢词始于耆卿”条,《词话丛编》第三册,第2499页
    ②沈义父《乐府指迷》“康柳词得失条”,《词话丛编》第一册,第278页
    ③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401页
    ④沈义父《乐府指迷》“施词得失”,《词话丛编》第一册,第278页
    ⑤沈义父《乐府指迷》“施词得失”,《词话丛编》第一册,第278页
    ⑥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401页
    ⑦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历代诗话续编》上册,第450页
    ⑧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吟呌”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张世南撰,张茂鹏点校《游宦纪闻》卷三,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页
    ⑩钱易《南部新书》卷乙,《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第306页
    1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条,第357页
    12曾慥《类说》卷五十四“鬻饼讴歌”条,《笔记小说大观》,台湾新兴书局1980年版
    ①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七“驾回仪卫”条,第736页,“晴帘静院”,校笺本作“睛帘静院”,当属手民误植,径改。
    ②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妓乐”条,第193页
    ③黄杰《宋词与民俗》,第1页
    ④沈义父《乐府指迷》,《词话丛编》第一册,第280页
    ⑤俞文豹撰,张宗祥校订《吹剑录全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3页
    
    
    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6页
    ②《太仓稊米集》卷六十七《书陵阳集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舒岳祥《山中白云词原序》,朱孝臧《彊村丛书》,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244页
    ④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贾相寿词”,《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第5577页
    ⑤张炎《词源》“节序”条,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第262页
    ⑥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第4760页
    ⑦周煇《清波杂志》卷八,《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第5098页
    ⑧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页
    
    
    ①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第78页
    ②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628页
    ③洪迈《夷坚志》丁志卷十二“西津亭词”,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39页
    ①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词话丛编》第一册,第79页
    ②王炎《双溪诗余自序》,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39页
    ③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妓乐”条,第192页
    ④刘克庄《翁应星乐府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七,《四部丛刊》本。其《跋刘澜乐府》亦主张“词当叶律,使雪儿、春莺辈可歌”,《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九。
    ⑤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载,第321页
    ①清田同之《西圃词说》“诗词之辨”条,《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449页
    ②王炎《双溪诗余自序》,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93页
    ③田同之《西圃词说》“曹学士论词”条,《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450页
    ④沈义父《乐府指迷》“咏花卉及赋情”条,《词话丛编》第一册,第281页
    ⑤彭孙遹《金粟词话》“词体以艳丽为本色”条,《词话丛编》第一册,第723页
    ⑥王炎《双溪诗余自序》,四印斋所刻本《双溪诗余》,第793页
    ⑦王世贞《艺苑卮言》“隋炀帝望江南为词祖”条,《词话丛编》第一册,第385页
     ①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五“词坏于秦黄周柳之淫靡”条,《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270页
    
    ①黄文吉《宋南渡词人》,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第6页
    ②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①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②刘扬忠《唐宋史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4页
    ③黄文吉《宋南渡词人》,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第6页
    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⑤《宋史》卷453《赵俊传》,第13331页
    ⑥《宋史》卷一七八《食货》上六,第4340页
    
    ①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四建炎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刘位知濠州”条,第977页
    ②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七十四,第1254页
    ③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三十四“三日丁未德音”条,第975页
    ④《说郛》卷三十四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三朝北盟会编》卷176绍兴七年正月十五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2页
    
    ①周必大《初寮集原序》,《初寮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五,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242页
    ③龙榆生《两宋词风之转变论》,《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
    ④《樵歌·跋》,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词》,上海古籍1989年版,第989页
    ⑤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二,《唐宋人选唐宋词》,第706页
    
    
    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914页
    ②胡寅《斐然集》卷十九《向芗林酒边集后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第1812页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第1814页
    
    
    ①刘义庆著,徐震堮?恪妒浪敌掠镄<恪放诺鞯诙澹谢榫?1984年版,第429页
    ②杨海明《张炎词研究》,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50页
    ①龚翔麟《山中白云词序》,《四印斋所刻词》,第179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九《山中白云词》条,第1822页
    ③郑思肖《玉田词题辞》,《彊书丛书》,第1243页
     ①陈撰《山中白云词疏证序》,张炎撰,吴则虞校辑《山中白云词》参考资料辑二,第172页
    
    ①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三,《词话丛编》第一册,第375页
    ②钱士升《南宋书》卷六十二《汪元量传》,《二十五别史》,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936页
    ③刘辰翁《湖山类稿序》,汪元量《湖山类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文天祥《书汪水云诗后》,汪元量《湖山类稿》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司马迁《史记》卷130,第3293页
    ①郝经《遗山先生墓铭》,《陵川集》卷三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元好问《遗山自题乐府引》,《遗山乐府》卷首,《彊村丛书》,上海书店,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4页
    ③龙榆生《苏门四学士词》,《龙榆生词学论文集》,第301页
    ④陈匪石《声执》卷下,《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961页
    ⑤元好问《中州集》卷五,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⑥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集》卷十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好问《续夷坚志》,《元好问全集》卷四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4页
    ②陶然著《金元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③元赵文《青山集》卷二《吴山房乐府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龙榆生《两宋词风转变论》,《龙榆生词学论文集》,第246页
    ⑤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456页
    ⑥贺裳《皱水轩词荃》,《词话丛编》第一册,第703页
    
    
    ①陈匪石《声执》卷下,《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970页
    ②明王世贞《艺苑巵言》“评明人词”,《词话丛编》第一册,第393页
    ③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引,《词话丛编》第5册,第4470页
    ④王博文《天籁集序》,《四印斋所刻词》,第450页
    ⑤邓光荐《淮阳集后序》,《淮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杨慎《词品》卷五,《词话丛编》第一册,第523页
    ⑦夏承焘,张璋编选《金元明清词选·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⑧夏承焘,张璋编选《金元明清词选·前言》,第6页
    ⑨李长翁《古山乐府序》,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第488页
    
    ①脱脱《金史》卷六一《交聘表》,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31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一《松漠纪闻》条,第464页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七,第1353页
    ①洪迈言《容斋随笔》五笔卷三言:《四笑江梅引》第四篇“失其稿”。(第839页)彊村丛书本鄱阳词从阳春白雪卷七补。
    ②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三,第837页
    ③参见王兆鹏《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151~163页
    ④《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传》,第2004页
     ①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历代诗话续编》,第517页
    
    
    ①张炎《词源》卷下“赋情”条,《词话丛编》第一册,第264页
    ②张炎《词源》卷下“赋情”条,《词话丛编》第一册,第263页
    ③张炎《词源》卷下“制曲”条,《词话丛编》第一册,第258页
    ④沈义父《乐府指迷》“作大词与作小词法”,《词话丛编》第一册,第283页
    
    
    ①《史记·太史公自序》,第3300页
    ②王逸《九歌序》,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重印修订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页
    ③王夫之《宋论》卷四,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87页
    ④王水照《情理·源流·对外文化关系——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之再研究》,《王水照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①苏轼撰,薛瑞生笺证《东坡词编年笺证·论苏东轼及其词》,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②据周义敢、程自信、周雷编注《秦观集编年校注》统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据乔力《晁补之词编年校注》,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④苏轼《苏轼文集》卷五《答濠州陈章朝请》,第1709页
    ⑤苏辙《龙川略志引》,《龙川略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页
    ⑥苏轼《苏轼文集》第四册《与陈大夫八首》之三,第1698页
    ⑦黄庭坚《与宋子茂书六》,《山谷集》别集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陈师道《与鲁直书》,《后山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王逸《离骚经序》《楚辞补注》,第2页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258页
    ②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文选》卷四一,第581页
    ③宋、元、明之后的社会变迁以及几次大规模人口迁移,使湖湘地域文化在形态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④张谓《长沙风土碑铭》,董浩编《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09页
    ⑤柳宗元《柳宗元全集》卷二十三《送李渭赴京师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⑥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卷二十《刘氏集略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40页
    ⑦《文心雕龙注》卷十《物色》,第695页
    ⑧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一“张说”,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8页
    ⑨《文心雕龙注》卷一《辨骚》,第48页
    ⑩《文选》卷六十《吊屈原文一首并序》,第831页
    ①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六八《柳宗元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29页
    ②《文心雕龙注》卷一《辨骚》,第47页
    ③《文心雕龙注》卷一《辨骚》,第47页
    ④刘昫等《旧唐书》列传卷110,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10页
    ⑤据周义敢等《秦观集编年校注》卷三十九
    ⑥屈原《楚辞·惜往日》,《楚辞补注·九章第四》,第150页
    ⑦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中华野史·先秦至隋朝卷》,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⑧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卷三十八《湘水》,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152页
    
    
    ①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653页
    ②陈匪石著,钟振振校点《宋词举》(外三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③黄氏《蓼园词评》,《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048页
    
    
    ①黄庭坚《跋秦少游踏莎行》,《山谷集》别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水经注疏》卷36,第2998页
    ③郑樵《通志》卷四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49页
    ④《隋书》卷31《地理志下》,第887页
    ⑤朱弁《曲洧旧闻》卷四,《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983页
    ⑥苏轼《东坡志林》卷八,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1页
    ⑦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续编卷二十九《送李柳州序》,《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04《广南西路·容州》,《宋代地理书四种》,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586页
    ②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05《广南西路·象州》,第591页
    ③苏辙《栾城集》后集卷20《祭八新妇黄氏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6页
    ④宋佚名《道山清话》,《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935页
    ⑤周煇《清波杂志》卷四“逐客”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第5050页
    
    ①周孟中《桂林名宦祠碑》,王森《粤西文载》卷三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苏轼《苏轼文集》卷六十八《书韩魏公黄州诗后》,第2155页
    ③《华泉集》卷三《芮令尹之兴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鹿洲初集》卷六《流寓小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宋本方舆胜览》卷三十六《惠州》,第341页
    ⑥《梁溪集》卷一六《寄李泰发吏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李光《庄简集》卷十六《昌化军学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杨万里《诚斋集》卷118《胡铨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一《朱崖迁客》,第429页
    ⑩李光《庄简集》卷16《儋耳庙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引《冷斋夜话》,第340页
    ②《粤西文载》卷三十四《海棠桥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黄宗羲《明文海》卷六十九《海棠祠碑》,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33页
    ①黄彻《蛩溪诗话》卷六,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第377页
    ②《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下》,第887页
    ③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宋代地理书四种》,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77页
    ④刘禹锡《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续声》,《刘禹锡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2页
    ⑤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校点《至顺镇江志》卷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⑥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页
    ⑦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65页
    
    
    ①王令《广陵集》卷二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至顺镇江志》卷四,第113页
    ③《宋史》本纪三《太祖三》,第43页
    ④《宋史》本纪三《太祖三》,第45页
    
    
    ①卢宪《嘉定镇江志》二十二卷,首一卷,《续修四库全书》本
    ②《宋史》卷九十七《河渠志》,第2406页
    ①《乾隆镇江府志》卷四十四《艺文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②《嘉定镇江志》卷十二《宫室》,《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四,《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第4681页
    ④《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甘露寺”条,第358页
    ⑤《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甘露寺”条引,第358页
    ⑥《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甘露寺”条引宋镇江郡守陈天麟《多景楼记》,第358页
    ⑦明王直撰《抑庵文集》后集卷五《甘露寺兴造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十五“吴琚”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甘露寺”条引宋镇江郡守陈天麟《多景楼记》,第358页
    ③《江南通志》卷三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至顺镇江志》卷二,第10页
    
    
    ①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三《北伐更盟》,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25页
    ②陈洵《海绡说词·宋辛弃疾稼轩词》,《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876页
    ③岳珂《桯史》卷三《稼轩论词》,《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四册,第4359页
    ④清冯金伯辑《词苑萃编》卷五引《升庵词话》语,《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870页
     ①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二《祖逖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5页
    
    
    ①《世说新语·捷悟》引《南徐州记》,第320页
    ②《世说新语·言语》,第64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②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江西通志》卷六十六“人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五《饶州风俗》,第665页
    ③朱熹是婺源人,婺源历史上一直属徽州管辖,1934年划入江西,1947年又归属安徽。1949年后再隶属江西。朱熹生于建州尤溪(今属福建),朱熹长期生活和活动于福建,他是“闽学”的领军人物。又其曾称陆九渊为“江西之学”(《江西通志》卷二十二)。虽然朱熹曾知南康军、复建白鹿洞书院并讲学于此,但时间不长。基于以上数点原因,不把朱熹列为江西人物,朱熹的学说亦不视作江西地域文化一部分。
    ④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江西诗文”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第5344页
    ⑤唐圭璋《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76页
    ⑥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①朱祖谋《吷庵词序》,载《吷庵词》,中华书局1939年版,转引自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第186页
    ②冯煦《蒿庵论词》,《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585页
    ③厉鹗《樊榭山房文集》卷七,《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冯煦《蒿庵论词》,《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585页
    ⑤脱脱《宋史》列传第九十六《范镇传》,第10789页
    
    
    ①刘扬忠《唐宋史流派史》,第186页
    ②晏几道《乐府补亡自序》,《彊村丛书》,第168页
    ③冯煦《蒿庵论词》,《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585页
    ④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90页
    ⑤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77页
    ⑥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冯正中年谱》,《夏承焘集》第一册,第57页
    ⑦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论冯延巳词》,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①毛晋《小山词跋》,《宋六十名家词》,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37页
    ②冯煦《阳春集序》,《四印斋所刻词》,第331页
    ③刘颁《中山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2页
    ④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1版,第42页
    ⑤吴熊和《唐宋词通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第1版,第187页
    ⑥唐圭璋《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66页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243页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244页
    ②谭献《复堂词话》,《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993页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781页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冯词开北宋风气”条,《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243页
    ⑤王国维《人间词话》“李后主词眼界大”条,《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242页
    ⑥王仲闻《李清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4页
    ⑦《夏评小山词跋尾》,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第100页
    ⑧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952页
    
    
    ①晏几道《小山词自序》,《彊村丛书》,第168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239页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965页
    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第618页
    
    
    ①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第1658页
    ②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第617页
    ③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第2091页
    ④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第2091页
    
    
    ①张舜民《画墁录》,《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第1553页
    ②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757页
    ③魏泰《东轩笔录》佚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0页
    ④严有翼《艺苑雌黄》,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79页
    ⑤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第2756页
    ⑥刘颁《中山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第292页
    ①范公偁《过庭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782页
    ③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卷三《词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5页
    ④刘熙载《词概》,《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689页
    ⑤况周颐《蕙风词话》未刊稿,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第100页
    ⑥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卷四,转引自王兆鹏《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28页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雪浪斋日记》,第407页
    ②朱祖谋《吷庵词序》,载《吷庵词》,中华书局1939年版,转引自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第186页
    ③冯煦《蒿庵论词》,《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585页
    ④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第203~204页
    ①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词话始陈后山”,《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403页
    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第327页
    ③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版
    ④据《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新1版统计
    ⑤西山老人《小山集跋》,转引自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一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页
    ⑥黄庭坚《小山词序》,《彊村丛书》,第167页
    ①黄庭坚《山谷集》别集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③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黄庭坚《山谷集》卷十九《答洪驹父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惠洪《冷斋夜话》卷一,《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第2171页
    ⑥陈师道《后山集》卷九《答秦觏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陈师道《后山先生集》卷十七《书旧词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各家词短长”条,《词话丛编》第一册,第83页
    ⑨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各家词短长”条,《词话丛编》第一册,第83页
     ①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94页
    
    
    ①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九章《宋代檃括词》,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②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八章《集句》,第140页
    ③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二,《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467页
    
    
    ①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11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第1813页
    ③《五灯会元》卷四“灵云志勤禅师”,第239页
    ①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词话丛编》第一册,第899页
    ②沈曾植《菌阁琐谈》,《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610页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899页
    ④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三,《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353页
    ⑤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历代诗话续编》上,第451页
    ⑥沈增植《海日楼札丛》卷七《菌阁琐谈》“欧词好用厮字”条,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7页
    ⑦沈增植《海日楼札丛》卷七《菌阁琐谈》“山谷俗语”条,第288页。“起俊”见黄庭坚《步蟾宫》词:“虫儿真个恶灵利,恼乱得道人眼起俊。”
    ①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401页
    ②陈师道《后山先生集》卷十四《与黄鲁直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400页
    ④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401页
    ⑤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397页
    ⑥杨慎《词品》卷三,《词话丛编》第一册,第479页
    ⑦曾季貍《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上,第304页
    ⑧王世贞《艺苑巵言》,《词话丛编》第一册,第391页
    ⑨《后山先生集》卷二三《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复斋漫录》,第256页
    ②曾季貍《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上,第304页
    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八《无住词》条,第1813页
    ④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唐宋人选唐宋词》下,第691页
    ⑤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784页
    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784页
    ⑦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一“黄鲁直词谓之著腔诗”条,《词话丛编》第一册,第125页
    ⑧《渭南文集》卷二八《跋后山居士长短句》,《陆放翁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168页
    
    
    ①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卷三《词论》,第195页
    ②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402页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784页
    ④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历代诗话续编》上,第450页
    
    ①《全宋词》第1237页作“江彦章”,据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第57页注45考,当为汪彦章,从之。
    ②钱锺书《宋诗选注》,第159页
    ③王奕清《历代词话》卷七,《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230页
    ④姜夔《白石道人诗集·原序》,《姜白石诗集笺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①《平庵悔稿》卷七《谢姜夔秀才示诗卷,从千岩萧东夫学诗》,转引自钱锺书《宋诗选注》,第215页
    ②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二,《词话丛编》第四册,P3478
    ③夏承焘《姜夔的词风》,《夏承焘集》第三册《月轮山词论集》,第306页
    ④夏承焘《姜夔的词风》,《夏承焘集》第三册《月轮山词论集》,第313页
    ⑤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丛书集成》初编本
    ⑥脱脱《宋史》,第2192页
    ⑦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引姜夔《自述》,《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五册,第5571页
    ⑧戴表元《剡源戴先生文集》卷二《学古斋记》,《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脱脱《宋史》,第2177页
    ②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一引王昶言,《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321页
    ①胡寅《斐然集》卷十七《向芗林酒边集后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邓广铭《辛稼轩年谱》,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②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①陈模《论稼轩词》,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第598页
    ②陈模《论稼轩词》,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附录,第599页
    
    ①吕本中《夏均父集序》,见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二十四“吕紫薇”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九《题刘叔安感秋八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熊笃《论稼轩词的用典》,刘庆云、陈庆元主编《稼轩新论》,海风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页
    ④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
    ⑤刘熙载《词概》,《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693页
    ⑥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词话丛编》第三册,第2408页
    ⑦冯煦《蒿庵论词》,《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592页
    
    
    ①陈模《怀古录》卷中,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99页
    ②《汉书》三六《楚元王传》,第1922页
    
    ①谭献《复堂词话》,《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994页
    ②谢枋得《辛稼轩先生墓记》,《叠山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第425页
    ②岳珂《桯史》卷二“刘改之诗词”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四册,第4348页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龙洲词提要》,第1820页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龙洲词提要》,第1820页
    ⑤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五,《唐宋人选唐宋词》下册,第760页
    ⑥张炎《词源》卷下,《词话丛编》第一册,第267页
    ⑦王士贞《艺苑巵言》,《词话丛编》第一册,第391页
     ①庐陵凤林书院编《名儒草堂诗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95页
    ①许春燕《从〈名儒草堂诗余〉看江西词派》,《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114页。许春燕另有《〈名儒草堂诗余〉作者与版本浅探》(载《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对作者的籍贯与生平辨析甚详。
    ②厉鹗《樊榭山房文集》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13页
    ③陈匪石《声执》卷下“元草堂诗余”条,《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961页
    ④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四“闽词钞”条,《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367页
    ①许春燕《〈名儒草堂诗余〉版本与作者浅探》,《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②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宋季高节”条,《词话丛编》第一册,第775页
    ③曾燦才《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民国庐陵县志》卷19(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87页
    ④刘将孙《养吾斋集》卷十六《文氏祠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周南瑞《天下同文集》卷三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江西通志》卷七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刘将孙《养吾斋集》卷二十九《赵青山墓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赵文《青山集》卷一《萧汉杰青原樵唱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王梦应《哭须溪墓》,《天下同文集》甲集卷三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元许有壬《吟竹先生墓表》,《至正集》卷五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史翼》卷三十四《王炎午传》,《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494页
    ④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宋季高节”条,《词话丛编》第一册,第775页
    ⑤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宋季高节”条,《词话丛编》第一册,第775页
    
    ①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词话丛编》,第4451页
    ②况周颐《餐樱庑词话》,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第298页
    ③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刘将孙养吾斋诗余”条,《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467页
    ④杨海明《唐宋词史》,第627页
    ⑤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第546页
    
    
    ①《须溪词》卷六,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第599页
    ②刘将孙《养吾斋集》卷十一《胡以实诗词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全元文》卷三二二,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71页
    ④欧阳炯《花间集序》,《唐宋人选唐宋词》上册,第28页
    ⑤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第620页
    ⑥《毛诗正义》卷一,《十三经注疏》本,第270页
    ⑦《文选》卷五十二,第720页
     ①刘壎《隐居通议》卷十一诗歌六“兴亡歌咏”条,施蛰存、陈如江辑《宋元词话》,上篔榈瓿霭嫔?1999年版,第605页
    
    
    ①《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五潮州府,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五潮州府,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须溪词》卷六,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第599页
    ④卓人月《词统》卷三,转引自《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五册,第3790页
    
    
    ①《汉书》卷六十,第2667页
    ②《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行志一,第890页
    ③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八,《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第1822页
    ④《左传》襄公八年,《十三经注疏》本,第1939页
    
    
    ①刘辰翁《刘辰翁集》卷六《欧氏甥植诗序》,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4页
    ②况周颐《餐樱庑词话》,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第298页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262页
    ②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词话丛编》,第4451页
    ①《三国志》《蜀书》卷三二,蜀书第二《先主传》,第875页
    
    ①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451页
    ②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951页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950页
    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471页
    ⑤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470页
    ⑥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469页
    ⑦杨慎《词品》卷五,《词话丛编》第一册,第520页
    ⑧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词话丛编》第四册,第3950页
    ⑨《江西通志》卷七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474页
    11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474页
    12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468页
    
    ①《宋史翼》卷二十九《姚勉传》,《宋元资料萃编》第一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②脱脱《宋史》,第12533页
    ③脱脱《宋史》,第12687页
    ④杨慎《升庵集》卷四十九《刘辰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黄宗羲《宋元学案》卷88,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63页
    ⑥无名氏《书王梅边遗像》,《宋遗民录》卷一,《宋史资料萃编》第四辑,第27页
    ⑦程钜夫《雪楼集》卷二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468页
    ⑨《宋史翼》卷二十九《姚勉传》,《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
    ⑩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词话丛编》第一册,第775页
    11王奕清《历代词话》卷八,《词话丛编》第二册,第1259页
    12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词话丛编》第一册,第775页
    13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八十八《巽斋学案·博士刘须溪先生辰翁》
    14《宋史翼》卷三十五《王奕传》,《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15《宋史翼》卷三十四《王炎午传》,《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①《孟子·滕文公上》,《十三经注疏》本,第2706页
    ②厉鹗《名儒草堂诗余·跋》,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95页
    
    ①《元史》卷104《刑法志·大恶》,第2651页
    ②《元史》卷105《刑法志·禁令》,第2685页
     ①万斯同《宋季忠义录》卷十二,《四明丛书》第二集第六十一册,广陵书社2006年版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242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243页
    ①《礼记正义·王制》,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第1338页
    
    ①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丛书集成》初编本
    ②脱脱《宋史》,第2192页
    
    
    ①余靖《武溪集》卷八《韶州白云山延寿禅院传法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谢逸《溪堂集》卷七《上高净众禅院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普济《五灯会元》卷十“清凉泰钦禅师”条,《五灯会元》中,第576页
    ④马令《南唐书》,《丛书集成》初编本
    ⑤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243页
    ⑥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第五册,第4242页
    ⑦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附拾补)卷23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1页
    ②梁启超《学术论著集·王安石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4页
    ③吴聿《观林诗话》,《历代诗话续编》上,第125页
    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第327页
    ⑤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十《西山老文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第598页
    ②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第1111页
    ③任渊《后山陈先生集序》,《后山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八,第1813页
    ⑤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十六“题昭默与清老偈”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转引自傅璇琮《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卷》,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16页
    ⑦惠洪《冷斋夜话》卷十,《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第224页
    ⑧曾季貍《艇斋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6页
    ⑨吕本中《夏均父集序》,见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二十四“吕紫薇”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古尊宿语录》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①《五灯会元》卷四“长沙景岑禅师”,第208页
    ②《五灯会元》卷十一“三交智嵩禅师”,第696页
    ③《五灯会元》卷一“释迦牟尼佛”,第10页
    ④转引自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中《鹧鸪天》注引,第172页
    ⑤邓广铭辑校审订,辛更儒笺注《辛稼轩诗文笺注》附录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⑥《五灯会元》卷四“长庆大安禅师”,第191页
    ⑦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附录一,第592页
    
    
    ①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页
    ②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页
    ③吴则虞《辛弃疾词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46页
    ④《五灯会元》卷三《大梅法常禅师》,第146页
    ⑤《五灯会元》卷四《灵云志勤禅师》,第239页
    ⑥刘辰翁《刘辰翁集》卷六《辛稼轩词序》,第178页
    
    
    ①魏庆之《诗人玉屑·室中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5页
    ②《五灯会元》卷七“德山宣鉴禅师”,第374页
    ③惠洪《冷斋夜话》卷四“诗言其用不言其名”条,《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第2189页
    ④《五灯会元》卷十一“首山省念禅师”传,第681页
    ⑤《五灯会元》卷十六“大同旺禅师”传,第1047页
    ⑥《五灯会元》卷二十“天童咸杰禅师”传,第1393页
    
    ①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二十二《晏公神道碑铭》,第161页
    ②苏轼《苏轼文集》卷十《六一居士集序》,第316页
    ③苏轼《苏轼文集》卷十《六一居士集序》,第316页
    ④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四十七《答吴充秀才书》,第222页
    ⑤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十八《答祖择之书》,第499页
    
    
    ①《宋史》卷三一二,第10229页
    ②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5页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七册《王荆公》第二十章《荆公之学》,第186页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第150页
    ⑤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一《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页
    ⑥《诚斋集》卷八十六《曾子论中》,《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邓广铭《略谈宋学》,《宋史研究论文集》第三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984年会编刊。
    ②欧阳修《六一诗话》,《历代诗话》上,第272页
    ③黎靖德辑《朱子语类》卷一二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71页
    ④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1页
    ⑤南朝宋释慧远《庐山记略》,《太平御览》卷四十一《庐山》,《四部丛刊》三编
    ⑥《晋书》卷九十四《隐逸传》,第2444~2445页
    ⑦《宋书》卷九十三,第2280页
    
    ①洪迈《稼轩记》,《辛稼轩诗文笺注》附录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68页
    ②辛弃疾《美芹十论》,《辛稼轩诗文笺注》,第1页
    ③辛弃疾《新居上新文》,见《辛稼轩诗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④刘辰翁《须溪集》卷四《吾庐记》,第118页
    ⑤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十五《秋声赋》,第112页
    ⑥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居士外集》卷四《偶书》,第372页
    ⑦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卷六《五柳先生传》,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02页
    ⑧萧统《陶渊明文集序》,《陶渊明集笺注》附录一,第613页
    ①《陶渊明集笺注》卷六《晋故西征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第492页
    《四库全书总目》,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
    《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诸子集成》,国学整理社辑,中华书局1954年版
    《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版
    《二程集》、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朱子语类》,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五灯会元》,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元学案》,黄宗原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
    《史记》,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书》,班固撰。中华书局1962年版
    《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
    《三国志》,陈寿撰,中华书局1982年版
    《晋书》,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旧唐书》,刘煦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唐书》,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五代史》,欧阳修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旧五代史新辑会证》,陈尚君辑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宋史》,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85年新1版
    《辽史》,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年版
    《金史》,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元史》,宋濂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
    《资治通鉴》,司马光著,中华书局1956年版
    《续资治通鉴》,毕沅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吴越春秋》,赵晔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世说新语校笺》,刘义庆著,徐震堮?悖谢榫?1984年版
    《杜阳杂编》,苏鹗著,中华书局1958年版
    《宋史纪事本末》,陈邦瞻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宋史全文》,元佚名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史翼》,陆心源撰,中华书局1991年版
    《宋人轶事汇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遗民录》,程敏政撰,齐鲁书社2000年版《二十五史外人物总传集成》本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撰,中华书局1988年版
    《宋史资料萃编》,王民信主编,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
    《通志》,郑樵撰,中华书局1987年版
    《梦溪笔谈校正》,沈括著,胡道静校正,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游宦纪闻》,张世南著,张茂鹏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武林旧事》,周密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
    《廿二史札记校证》,赵翼著,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论》,王夫之著,中华书局1964年版《水经注疏》,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诗地理考》,王应麟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三辅黄图校释》,何清谷撰,中华书局2005年版
    《南宋临安两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梦粱录》,吴自牧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东京梦华录笺注》,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吴郡图经续记》,朱长文著、金菊林点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嘉定镇江志》,卢宪纂修,《续修四库全书》本
    《至顺镇江志》,俞希鲁编纂,杨积庆等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辑著,中华书局1957年版
    《汉唐方志辑佚》,刘纬毅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宋代地理书四种》,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舆地纪胜》,王象之撰,中华书局1992年版
    《宋本方舆胜览》,祝穆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宋本太平寰宇记》,乐史撰,中华书局2000年版
    《景定建康志》,周应合撰,《宋元方志丛刊》本
    《吴郡志》,范成大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都城纪胜》,耐得翁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金陵古迹图考》,朱偰著,中华书局2006年版
    《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著,中华书局1991年版
    《楚辞补注》,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文选》,萧统编,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1960年版
    《全唐五代词》,曾昭岷等编著,中华书局1999年版
    《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99年版
    《全金元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全宋诗》,傅璇琮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宋文鉴》,吕祖谦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全元文》,李修生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宋六十名家词》,毛晋辑刻,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宋四家词》,周济辑,齐鲁书社1988年出版《清人选评词集三种》本
    《词综》,朱彝尊、汪森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四印斋所刻词》,王鹏运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彊村丛书》,朱孝臧辑校,上海书店1989年版
    《唐宋人选唐宋词》,唐圭璋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花间集注》,赵崇祚编,华钟彦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范仲淹全集》,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欧阳修全集》,欧阳修著,中国书店出版1986年版
    《苏学士文集》,苏舜钦著,上海书店1989年版
    《东坡词编年笺证》,苏轼撰,薛瑞生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苏轼诗集》,苏轼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版
    《苏轼文集》,苏轼撰,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
    《秦观集编年校注》,秦观著,周义敢、程自信、周雷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清集校注》,李清照著,王仲闻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辛弃疾著,邓广铭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辛稼轩诗文钞存》,辛弃疾著,邓广铭辑校,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辛稼轩诗文笺注》,辛弃疾著,邓广铭辑校审订,辛更儒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白石诗词集》,姜夔著,夏承焘校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名儒草堂诗余》,庐陵凤林书院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养吾斋集》,刘将孙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好问集》,元好问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粤西文载》,汪森编,《四库全书》本
    《明文海》,黄宗羲辑,中华书局1987年版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宋诗选注》,钱锺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1版
    《金元明清词选》,夏承焘,张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宋诗鉴赏辞典》,缪钺等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等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文境秘府论》,遍照金刚著,周维德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文心雕龙注》,刘勰著,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诗品注》,钟嵘著,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唐才子传校笺》,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诗人玉屑》,魏庆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沧浪诗话》,严羽著,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苕溪渔隐丛话》,胡仔编撰,廖德明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后村诗话》,刘克庄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义门读书记》,何焯撰,中华书局1987年版
    《艺概》,刘熙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词话丛编》,唐圭璋编,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
    《词籍序跋萃编》,施蛰存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宋元词话》,施蛰存、陈如江辑
    《宋诗话辑佚》,郭绍虞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宋代词学资料汇编》,张惠民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王兆鹏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唐宋词汇评》(两宋卷),吴熊和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随园诗话》,袁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饮冰室合集》,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89年版
    《王国维遗书》,王国维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
    《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汪辟疆文集》,汪辟疆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刘申叔遗书》,刘师培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管锥编》,钱锺书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
    《谈艺录》,钱锺书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胡小石论文集》,胡小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修订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移民史》,葛剑雄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北宋文化史述论》,陈植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宋史地理志汇释》,郭黎安编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地理学史》(上册),王成组著,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中国地理学史》(清代),赵荣、杨正泰著,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谭其骧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文化地理》,陈正祥著,三联书店1983年版
    《诗的地理》,陈正祥著,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8年版
    《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林拓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吴松弟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张伟然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张伟然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宋代地域文化》,程民生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方志考》,张国淦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漆侠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版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中国文学概论》,袁行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中华书局1999年版
    《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
    《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两宋文学史》,程千帆、吴新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宋元之际的哲学与文学》,罗立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宋代文学研究》,张毅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文学史学史》,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江西诗派研究》,莫砺锋著,齐鲁书社1986年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江湖诗派研究》,张宏生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
    《北“风”与南“骚”》,陶礼天著,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探古新痕》,金克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王水照自选集》,王水照著,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吴承学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陶敏,李一飞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三苏年谱》,孔凡礼撰,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北宋文人与党争》,沈松勤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南宋文人与党争》,沈松勤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诗词散论》,缪钺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福建文学发展史》,陈庆元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胡阿祥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李浩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
    《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李浩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交通与文学》,李德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文学:地域的观照》,陈庆元著,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区域文化与文学》,靳明全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汤涒著,上?偶霭嫔?2004年版
    《江西文学史》,吴海、曾子鲁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景遐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北宋临安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汤江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戴伟华著,中华书局2006年版
    《夏承焘集》,夏承焘著,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唐宋词格律》,龙榆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声诗》,任半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施议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宋南渡词人》,黄文吉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
    《词学论丛》,唐圭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唐宋词论稿》,杨海明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张炎词研究》,杨海明著,齐鲁书社1989年版
    《词学杂俎》,罗忼烈著,巴蜀书社1990年版
    《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王兆鹏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南宋词史》,陶尔夫、刘敬圻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词学史》,谢桃枋著,巴蜀书社1993年版
    《唐宋词纵横谈》,杨海明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唐宋词人年谱》,王兆鹏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
    《词学通论》,吴梅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唐宋词名家论稿》,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龙榆生词学论文集》,龙榆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唐宋词史》,杨海明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唐宋词美学》,杨海明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唐宋史流派史》,刘扬忠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词林新话》(增订本),吴世昌著,吴令华辑注,施议对校,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唐宋词史论》,王兆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金元词通论》,陶然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宋词赏析》,沈祖棻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词学史料学》,王兆鹏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第二版),沈松勤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宋词与民俗》,黄杰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稼轩新论》,刘庆云、陈庆元主编,海风出版社2005年版
    《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李剑亮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杨万里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两宋词人丛考》,王兆鹏、王可喜、方星移著,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理想国》,柏拉图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亚里士多德全集》,亚里士多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历史哲学》,黑格尔著,三联书店195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普列汉诺夫著,三联书店1961年版
    《历史唯物主义论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伊凡诺夫、欧姆斯基著,冯维铮译,三联书店1954年版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E.奥蒙斯基著,王易金译,江南出版社1951年版
    《历史研究》,A·J·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地理学思想史》,普雷斯顿·詹姆斯、杰弗雷·马丁著、李旭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斯波义信著,方键、何忠礼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艺术哲学》,丹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英国文化史》,博克尔著,胡肇椿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中国文学思想史》,青木正儿著,孟庆文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西方文论选》,伍蠡甫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新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