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代的逃户问题及其政府对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广大农民安土重迁,有很强烈的“恋土情节”;小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赖以生存和巩固统治的基础,国家所控制的户口数量直接关系到赋税收入的多少及社会的稳定。但是,由于小农生产的薄弱性,很难抵御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战乱、土地兼并及封建国家的超经济剥削,因而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和流徙。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唐代的逃户问题:第一,逃户的基本问题,包括逃户概念的界定、逃亡类型及逃亡方式。以两税法为界,唐代逃户前后特征稍微不同,但是其失去土地,浮衣寄食的本质特征并没有发生变化;根据逃亡的原因把唐代的逃户划分为:逃避战乱者、逃避赋役者、失地逃亡者、逃避兵役者、其他逃荒者几种类型;并划分了两种主要的逃亡方式:脱籍不脱产者(佃农佣工、自主肯荒者)和脱籍也脱产(为工商业者、寺院人口、为兵、匪盗)。第二,封建统治者继承了传统的重农富民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了轻税之法、严密户籍管理制度、抑制兼并之法、搜检户口之法、户口增减与官吏考核、救灾损免之策等措施来稳定自耕农,控制劳动人手。第三,评价逃户问题及政府措施。本文认为,逃户问题与社会土地制度的变化相一致、封建政府控制力的削弱相一致、与人民的反抗斗争相一致;政府的措施,虽然使得在籍户口有所增加,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逃户问题。
I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lots of people have the strong "earth complex" that is the peasants are reluctant to leave their hometown. The owner-peasant is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of the feudalistic solid control of the country. The number of the households under the government control directly relates to the amount of the tax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Due to the weakness of the owner-peasants'production,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withstand the frequent natural calamity, wars, annexation of the earth and the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the feudal country. Thus plenty of people die or flee from their hometown and wander.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fleeing household in Tang Dynasty from the four aspects as follows:Firstly, the basic problems of the fleeing household, including its definition, fleeing types and ways. With the dividing line of the Two-Tax Law, the before and aft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eeing household in Tang Dynasty are slightly different, bu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land-lost and fleeing is the same. According to the reasons of them, the fleeing household is classified as wars-escaping, tax-avoiding, landless-fleeing, military service-avoiding, and others. Moreover, two main fleeing types are demonstrated:breaking away from the birthplace but not the land (eg. The tenant-peasants, hired laborers, the wasteland-reclaimers), breaking away from both the birthplace and the property/land (eg. The traders, people of the temples, soldiers and the bandits.) Secondly, the feudalistic controllers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centering the agriculture and making the peasants rich. With the guide of this thought, the controllers adopt many measures, for example, the law of light tax, the intent households management, the annexation limiting, the households searching and checking, the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the households, the examining of officials, decreasing the disasters, and so on, to reassure the owner-peasants and control the number of laborer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problem of fleeing-household equals to the change of the earth law, the weakening of the government controlling and the people's fight. Though the government measure makes the number of the household increase, it could not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fleeing-households in nature.
引文
①陈其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下册)《务大篇》;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4月版;第1711页
    ②[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24上《食货上》;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130页
    ③[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81《孔光传》;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3358页
    ④[北齐]魏收:《魏书》卷53《李孝伯传附安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76页
    ⑤[唐]魏征:《隋书》卷55《乞伏慧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378页
    ⑥[唐]杜佑:《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41页
    ⑦[宋]王溥:《唐会要》卷85《定户等第》;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58页
    ①[宋]王溥:《唐会要》卷85《逃户》;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61页
    ②[宋]王溥:《唐会要》卷85《逃户》;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66页
    ③[唐]杜佑:《通典》食货七《丁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42页
    ①[唐]杜佑:《通典》卷40《职官典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231页
    ②[宋]王溥:《唐会要》卷85《定户等第》;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58页
    ③[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田赋3》: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3月;第46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太宗《各北寇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52页
    ②[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737序;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5月;第3837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3《刘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3513页
    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1461页
    ⑤[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369《元无有》;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第2937页
    ⑥[后晋]刘昫:《旧唐书》卷89《狄仁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2890页
    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12李渤《请免淮南摊征逃亡赋税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7310页
    ①[宋]王溥:《唐会要》卷85《逃户》;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61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00《卢从愿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3124页
    ④[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495引元《西京纪 邹凤炽》;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第4062页
    ⑤[宋]王溥:《唐会要》卷47《议释教上》;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841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1《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345
    ⑦[宋]王溥:《唐会要》卷85《逃户》;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61页
    ⑧[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83天福八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版,第5928页
    ⑨[宋]王溥:《唐会要》卷85《逃户》;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65页
    ⑩[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1高祖《赦逃亡募人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26页
    1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78李泌《议复府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3840页
    1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0《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326页
    1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88《苏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2879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0<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335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1元宗《简括诸军兵募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346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97《张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3053页
    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70《李泌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3621页
    ⑤[唐]吴兢著《贞观政要》卷10《论慎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第300页
    ⑥[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09《陈子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5019页
    ⑦[后晋]刘昫:《旧唐书》卷89《狄仁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2890页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19崔融《谏税光市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2213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卷29玄宗《置劝农使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328页
    ②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时的阶级分析》一文,《隋唐五代史论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79,10,第40页
    ③[宋]宋敏求著:《唐大诏令集》卷110《诫励风俗敕》;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年4月;第570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34《宇文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4557页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11陈子昂《上蜀川安危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233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2《科禁诸州逃亡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256页
    ⑦[宋]宋敏求著:《唐大诏令集》卷111《置劝农使安抚户口诏》;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年4月;第576页
    ⑧[后晋]刘昫:《旧唐书》卷94《李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2994页
    ⑨[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5《田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5928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65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4759页
    ②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长安三年(703年)三月括逃使牒并敦煌县牒——大谷2835号》;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7月;第326页
    ③[宋]王溥:《唐会要》卷70《州县改制(上)》河南道仙州条;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252页
    ④[唐]元结著《元次山集》卷7,《问进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3月;第140页
    ⑤[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504《邦计部·关市》;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6049页
    ⑥[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3《第五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3517页
    ⑦[宋]王溥:《唐会要》卷85《逃户》;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2994页
    ①张元济辑:姚合《姚少监诗集》,卷6《庄居野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634李翱《进士策问二道》;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6399页
    ③张元济辑:姚合《姚少监诗集》,卷6《庄居野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30《苏州嘉兴屯田纪绩》;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4375页
    ⑤[宋]王溥:《唐会要》卷48《寺》;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851页
    ⑥[宋]王溥:《唐会要》卷49《象》;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857页
    ⑦[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0《括检僧尼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337页
    ⑧[唐]杜佑:《通典》食货七《丁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42页
    ⑨[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74《李德裕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4514页
    ⑩[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2开元十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6753页
    ①[宋]王溥:《唐会要》卷65《卫尉寺》;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139页
    ②[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4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版;第6829页
    ③[宋]宋敏求著:《唐大诏令集》卷120《讨草贼诏》;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4;第638页
    ④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时的阶级分析》一文,《隋唐五代史论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79,10;第45页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7《给复巴蓬等州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526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高祖《举义旗誓众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43页
    ⑦[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则天后神功元年(697);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6524页
    ⑧[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508全德舆《吴尊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5164页
    ⑨[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0懿宗咸通元年(860);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版;第8087页
    ⑩[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0下《刘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5064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第47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11;第131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2文宗《令百姓收赎男女诏》;北京:中华书局;第759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81宣宗《禁岭南货卖男女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847页
    ①[德]马克思著、郭大力等译《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12月;第772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8元宗《禁逃亡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320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撰:《贞观政要》卷8《论务农》;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237页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8《玄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182页
    ②[宋]王溥:《唐会要》卷83《租税》;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34页
    ③[宋]宋敏求著:《唐大诏令集》卷115;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4;第601页
    ④[唐]杜佑:《通典》卷7《丁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版;第42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54《勘造薄籍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578页
    ②[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24上《食货上》;中华书局1962年9月;第1131页
    ③[唐]杜佑:《通典》卷3《乡党》;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版;第23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第462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11;第536页
    ⑤[宋]王溥:《唐会要》卷85《定户等第》;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58页
    ⑥唐耕耦 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长安三年(703年)三月括逃使牒并敦煌县牒——大谷2835号》;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7月;第616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2第163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242页
    ②[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2第163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242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8代宗《禁富户吞并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528页
    ④[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10《诫励风俗敕》中宗唐隆元年七月十九日;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4;第571页
    ⑤[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85上《贾敦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4788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34《宇文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4557—4558页
    ⑦[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15页
    ⑧[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田赋》;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3月;第4页
    ①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厅编《敦煌资料》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版:第289页
    ②[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9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版;第5929页
    ③唐耕耦 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长安三年(703年)三月括逃使牒并敦煌县牒——大谷2835号》;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7月;第326页
    ④[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2,中宗即位赦文: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4;第7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34《宇文融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4557页
    ①李春润《宇文融括户的两个问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1期;第61页
    ②[宋]王溥:《唐会要》卷85《逃户》;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63页
    ③[唐]杜佑《通典》卷七《丁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42页
    ④[宋]王溥:《唐会要》卷85《定户等第》;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58页
    ⑤[唐]杜佑《通典》卷七《历代盛衰户口》;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41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41《春陵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2695页
    ①①唐耕耦 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唐开元二十四年(736)九月岐州郧县尉牒判集—伯2979;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7月;第616页
    ②[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德宗建中元年十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7291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65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4748页
    ④[唐]白居易著、王汝弼选著《白居易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第91-92页
    ⑤王全点校《全唐诗》卷692,杜荀鹤《山中寡妇》;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7958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16中宗《遣使巡察风俗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93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19睿宗《申戒礼俗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223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7代宗《委观察使安辑流亡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519页
    ④[宋]王溥:《唐会要》卷84《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53页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62(《娠恤百姓德音》;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667页
    ⑥[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4《候希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3534页
    ⑦[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4《薛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3525页
    ⑧[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2贞元二年(786);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7470页
    ⑨[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678《牧守部·兴利》;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102页
    ⑩[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44文宗太和三年(829);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7866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8宣宗《刺史以户口增减定赏罚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824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65《均节斌税恤百姓六条》其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4756页
    ③[宋]王溥:《唐会要》卷85逃户;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62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6《禁额外征税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798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171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11:第249页
    ⑥[宋]王溥:《唐会要》卷84《移户》;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54页
    ①张锡厚编《王梵志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74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20《袁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4325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8《宣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623页
    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39《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1482页
    ⑤[后晋]刘昫:《旧唐书》卷48《候希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2089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49上《百官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2089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96《改元光宅赦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995页
    ③[宋]宋敏求著:《唐大诏令集》卷104《遣王志揞等各巡察本管内制》;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4;第531页
    ④[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卷13第169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11;第247页
    ⑤[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491《邦计部·蠲复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5875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54德宗《水灾赈恤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582页
    ①[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8元和七年(812年)五月;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版;第7691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65《均节斌税恤百姓六条》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4758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172张族《陈情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756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645《论量放早报百姓租税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9815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11月;第714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28《李杰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4461页
    ③[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11《听逃亡归首敕》;上海:商务印书馆]959年4月;第577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65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4759页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634李翱《进士策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6399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11陈子昂《上蜀川安危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233页
    ①[日本]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42—343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165王叟条引《原化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第2716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65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4759页
    ④[宋]王溥:《唐会要》卷85《籍账》;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60页
    ⑤[宋]王溥:《唐会要》卷85《逃户》;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66页
    ①[宋]王溥:《唐会要》卷85《逃户》;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67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45《杨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3420页
    ③[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田赋三》;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3月;第46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1《食货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343页
    ⑤[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45《杨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3420页
    ①[宋]宋敏求著《唐大诏令集》卷111《简徭役诏-武德六年三月》;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4;第578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0《兵制》;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328页
    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42《李宝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月;第3866页
    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37元和二年(807)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7647页
    ⑤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07页
    ⑥[宋]郑樵《通志》卷61《二十略·食货第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月;第739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94孙樵《复佛寺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8322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65《均节斌税恤百姓六条》其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4753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51《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347页
    ④[宋]王溥:《唐会要》卷85《逃户》;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第1565页
    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1肃宗乾元二年二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7069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65《均节斌税恤百姓》六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4760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89.僖宗《乾符二年南郊赦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934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65《均节斌税恤百姓六条》其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4750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12李渤《请免淮南摊征逃亡赋税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7310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5《听逃户归首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388页
    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478杜牧(权审除户部员外郎制):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4882页
    ⑥[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12陈子昂《上蜀川安危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233页
    ⑦胡如雷《唐末农民战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第44页
    ①[德]马克思著、郭大力译《资本论》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12月;第18页
    ②[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乾符五年(878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8195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624冯宿《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6304页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83天福八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9258—9259页
    1、陈其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4月
    2、[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24上《食货上》;中华书局1962年6月
    3、[北齐]魏收:《魏书》卷53《李孝伯传附安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4、[唐]魏征等撰:《隋书》(卷55、卷67等篇)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
    5、[唐]元结著《元次山集》卷7,《问进士》;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3月
    6、[唐]杜佑:《通典》(卷1—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
    7、[后晋]刘昫:《旧唐书》(《食货志》及部分人物传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
    8、[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食货志》及部分人物传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
    9、[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5—卷265);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
    10、[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9,4
    1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22——卷89、历朝的即位赦文,改元赦文,各种诏令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12、[宋]王薄:《唐会要》(卷83—卷85);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
    1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田赋考);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3月
    14、[北宋]王钦若等编: 《册府元龟·邦计部》(卷486—495);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1月
    15、[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369《元无有》等篇);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
    16、[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737序等篇);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5月
    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12月
    2、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一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3、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7月
    4、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5、[日本]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8月
    6、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0月
    7、韩国磐:《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
    8、张泽咸:《隋唐五代经济史料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9、《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10、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79年10月
    11、胡如雷:《唐末农民战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
    12、翁俊雄:《唐代人口与区域经济》,台湾:新丰出版公司1995年
    13、池子华、朱琳:《中国历代流民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4年7月
    14、牟发松:《唐代长江游的经济与社会》,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
    15、吴兆莘:《中国税制史》之《第五章隋唐之税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
    16、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之《第六章唐朝与五代人口》,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17、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1月
    18、陆德阳:《流民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
    19、江立华、孙洪涛著:《中国流民史·古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地主制经济论——封建土地关系发展与变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
    21、宁可:《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21、曾兆祥:《中国封建社会的轻商思想与抑商政策》,中国商业出版社1983年10月
    22、张锡厚编:《王梵志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
    1、唐长孺:《武则天末年的浮逃户》,《历史研究》1961年第6期
    2、张泽咸:《唐代的客户》,《历史论丛》1964年第一辑
    3、李春润:《宇文融括户的两个问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4、李春润:《宇文融括户的评价问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5、李志生:《论宇文融的括户对开元之治的影响》,《河北学报》1994年第4期
    6、唐任伍:《论唐代的土地租佃关系》,《史学月刊》1996年第6期
    7、赵克尧:《论唐玄宗、宇文融的括户》,《汉唐史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期
    8、张泽咸:《再论唐代的客户》,《中国古代历史论丛》1982年第3辑
    9、黎仁凯:《关于唐代的逃户》,《文史哲》1982年第4期
    10、杨际平:《隋唐均田租庸调制下的逃户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4期
    11、汪籛:《两汉至南北朝大族豪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与衰落》,《汉唐史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2、吴松弟:《唐后期五代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期
    13、彭神保:《三至六世纪的隐户和佃客》,《社会经济史论集》上海市历史学会1984年
    14、杨际平:《隋唐均田、租庸调制下的逃户问题——兼谈宇文融括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4期
    15、刘叔鹤:《唐朝的检括户口与人口统计》,《统计研究》1985年第2期
    16、肖黎:《论南北朝户口的漏籍与检括》,《求索》1982年第6期
    17、黎仁凯:《关于唐代的逃户》,《文史哲》1982年第4期
    18、简涛:《敦煌本《燕子赋》考论》,《敦煌研究》1986年第3期
    19、赵云旗:《隋代括户成功的原因》,《江汉论坛》1983年第11期
    20、靳小龙:《隋唐五代亲邻关系与社会经济生活述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1、胡沧泽:《唐朝前期对逃户政策的改变与福建州县的新建置》,《福建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21、冻国栋:《唐代有关徙民的限令与官府所组织的移民》,《河北学刊》1992年第1期
    22、牟发松:《唐玄宗朝土地关系的矛盾及其调整略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2年第3期
    23、田泽滨:《唐中叶前后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变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24、耿虎:《也谈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长安三年括户——与孟宪实先生商榷》,《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25、李志贤:《在危机中开创生机:评武周时期的逃户措施及其意义》,《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26、孟宪实:《中央、地方的矛盾与长安三年括户》,《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27、赵云旗:《隋代括户成功的原因》,《江汉论坛》1983年第11期
    28、李志生:《论宇文融括田括户对开元之治的影响》,《河北学刊》1994年第5期
    29、朱家钰:《唐代的手、户籍与计帐》,《历史研究》1981年第6期
    30、张泽咸:《唐代的力役》,《魏晋隋唐史论集》第一辑中科院历史研究所1981年第4期
    31、杨际平:《唐前期的杂徭与色役》,《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32、《论唐玄宗后期的社会矛盾》,《唐史论丛(第二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33、韩国磐:《从均田制到庄园经济的变化》,《隋唐五代史论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79,10
    34、韩国磐:《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一瞥》,《隋唐五代史论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79,10
    35、李英华:《自耕农的兴替与地主阶级》,《中国封建经济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6
    36、赵克尧:《重农抑商辨》,《汉唐史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
    37、汤明檖:《从户籍制度看中国封建制下的小农》,《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4月
    38、王者:《封建财政的薄赋敛》,《平准学刊》第四册(上册)光明出版社1989年2月
    39、吕作燮:《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研究》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4月
    40、李育华:《论唐代人口政策的社会针对性及经济效应》,《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41、陈明光:《论唐五代逃田产权制度变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2、杨际平:《中晚唐五代北宋地权的集中与分散(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43、郑学檬:《唐宋制度变迁的视角之一:土地产权》,《中国经济史》2004年第4期
    44、易曼晖:《唐代的人口》,《食货》(第三卷六期),1936年
    45、林立平:《唐后期的人口南迁及其影响》,《江淮论坛》1983年第9期
    46、冻国栋:《唐代有关徙民的限令与官府所组织的移民》,《河北学刊》1992年第1期
    47、李沟:《试论明代的流民问题》,《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3期
    48、张文:《对流民的救济与安置:宋朝社会控制的实践途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9、任新民:《试论宋代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50、陈明光:《宋朝逃田产权制度与地方政府管理职能变迁》,《文史哲》2005年第1期
    51、刘云:《论唐代前期的土地产权制度》,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2、刘玉峰:《唐前期土地所有权状况探讨》,《文史哲》2005年第4期
    53、李伟、雍际春:《两汉流民问题初探》,《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54、郭文佳:《宋代流民救助述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5、李海生:《秦汉魏晋的流民现象与社会稳定》,《党政论坛》2004年第12期
    56、查明辉,刘华:《汉武帝时的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57、池子华:《中国古代流民综观》,《历史教学》1999年第2期
    58、黄云:《魏晋流民及流民策》,《福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6期
    59、刘雅君:《论流民与两晋之际的政治格局》,《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3期
    60、郭琳:《五代十国的流民问题》,《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61、任新民:《试论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62、孙如琦:《西汉流民问题初探》,《青海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63、余谦:《两汉流民问题探微》,《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64、王育民:《唐代人口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65、葛剑雄:《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66、徐东升:《宋代农民流动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67、彭南生:《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