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法中的信赖与信赖利益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契约中的信赖与信赖利益在英美国家和德国都有一定研究,然而在我国,学者对其研究一直停留在信赖利益到底是利益还是损害等字面含义的纠缠上以及对于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附带研究中。本文试图对此有所突破。文章界定了信赖与信赖利益的含义,系统阐述了两大法系的信赖与信赖利益学说,探究了其本质,并且就信赖学说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学者对信赖与信赖利益的研究出发,详细界定契约法上的信赖与信赖利益的含义。就信赖而言,狭义的信赖是一种事实状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表现;广义的信赖是指契约法上的信赖规则或信赖理论。就信赖利益而言,有损害说和利益说之争,但是其最终着眼于损害,损害说和利益说并不冲突。
     第二部分从比较法的角度系统阐述两大法系的信赖学说,并且将其制度建构进行比较。两大法系的共同之处表明:信赖学说突破了传统的契约法,扩大了契约法的调整范围和契约责任的范围。
     第三部分进一步分析信赖责任与信赖利益赔偿责任的性质。信赖学说究其本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以信赖作为契约效力的来源,形成信赖责任,二是以信赖利益作为赔偿标准,使得受害方恢复到没有信赖发生时的地位。文章认为,信赖责任是扩大了的契约责任,而信赖利益赔偿责任则不能统一定性。信赖利益赔偿责任是信赖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信赖责任还包括了其他责任形式。
     第四部分就信赖学说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认为不管从规范意义上,还是从技术意义上(损害赔偿的角度),信赖学说都不能为契约法提供一个相对于传统的意思理论更优的理论建构。
     文章最后得出结论:信赖责任扩大了契约责任,保持了契约法与侵权法的体系划分,方便了法律实践的操作;但是基于信赖产生的责任只能作为契约责任的补充,信赖规则不应当动摇契约自由、意思自治原则在契约法上的根本地位。
Reliance and reliance interest are studied in both Anglo-American countries and Germany, while in China what scholars are doing is only focused on what reliance interest really is. Is it benefit or harm in nature? And more often than not, the research is done within the system of Culpa In Contrahendio. This thesis tries to make a break. It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reliance and reliance interest, explains systematically the relative theories in the two different law families, investigates its nature and further raises some problems as well.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starts from scholars’definition to confine the connotation of reliance and reliance interest. As far as reliance is concerned, it means a kind of state of fact in a narrow sense, both objectively and subjectively; while in a broad sense, it is reliance theory or reliance rule in contract law. As for reliance interest, there exists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harm theory and benefit theory, which to the author makes no sense, as they both end in damages suffered by the reliance party and thus there’s no
     contradiction in the final analysis.
     Part two expounds the theory of reliance and reliance interest in the two law families and makes a comparison of the syst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aw. The common ground reveals that reliance theory has made a breakthrough to the traditional contract law.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contract law is enlarged and the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is extended.
     Part three analyzes further the nature of reliance responsibilities and reliance interest damages. Reliance theory covers two aspects at the bottom: on one hand, it bases the contract on reliance, and thus forms the reliance responsibil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considers reliance interest as its criteria for damages, rendering the reliance party in the original position if no reliance had occurred. This thesis holds that reliance responsibilities belong to enlarged contract responsibilities while reliance interest damages cannot be generalized in nature. In addition, reliance responsibilities include reliance interest damages as one form, but not the only form.
     Part four tries to call in question the two aspects of reliance theory narrated above. We can find that reliance theory cannot offer a theory superior to the traditional will theory.
     At last, a conclusion was made that reliance theory expands the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maintains the division of contract law and tort law and facilitates the legal practice. However, reliance responsibility can only be the supplement of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and reliance rule should not substitute for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of contract.
引文
1 〔德〕卡尔·拉伦茨著,王晓晔等译:《德国民法通论》(下册),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85~887 页。
    2 〔德〕卡尔·拉伦茨著,王晓晔等译:《德国民法通论》(上册),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8 页。
    3 马新彦:《论信赖规则的逻辑结构》,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第 96 页。据马新彦教授的观点,信赖规则之逻辑结构包括:(一)须有外观事实的存在;(二)须外观事实与内向事实不一致;(三)本人或表意人对导致相对人信赖的该外观事实有可归责的原因;(四)受意人信赖了与内向事实不符的外观事实;(五)须有以期待利益满足的方法补偿信赖损害之必要。
    4 马新彦:《信赖与信赖利益考》,载《法律科学》2000 年第 3 期,第 77 页。
    5 赵晓丽、董坡:《信赖利益初探》,载《渤海大学学报》2004 年第 26 卷第 4 期,第 49 页。
    6〔日〕内田贵著,胡宝海译:《契约的再生》,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89~99 页。
    7 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89 页。
    8 王泽鉴:《信赖利益之损害赔偿》,载《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 5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212 页。
    9 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82 页。
    10 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95 页。
    11 叶建丰:《缔约过失责任研究》,载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四卷,金桥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54 页。
    12 相关观点参见马新彦:《信赖与信赖利益考》,载《法律科学》2000 年第 3 期,第 77 页。
    13〔美〕L.L.富勒、小威廉 R.帕杜著,韩世远译:《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 页。
     15〔德〕卡尔·拉伦茨著,王晓晔等译:《德国民法通论》(下册),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28~529 页。
    17〔美〕L.L.富勒、小威廉 R.帕杜著,韩世远译:《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2~88 页。
    18〔美〕L.L.富勒、小威廉 R.帕杜著,韩世远译:《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28 页。
     19〔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比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2 页。
    20 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4 页。
    21〔美〕格兰特·吉尔莫著,曹士兵、姚建宗、吴巍译:《契约的死亡》,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2页。
    22〔美〕Claude D. Rohwer, Gordon D. Schaber, Contracts, West Nutshell Series, p. 82.(美国法精要影印本《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2 页。)
    23 有关论述参见〔美〕格兰特·吉尔莫著,曹士兵、姚建宗、吴巍译:《契约的死亡》,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年版,第 24~26 页。
    24 相关典型案例可以参见哈里斯诉沃特森( Rlarris V. Watson)案、狄更森诉道斯( Dickinson V. Dodds) 案等。
    25〔美〕格兰特·吉尔莫著,曹士兵、姚建宗、吴巍译:《契约的死亡》,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5~56 页。
    26〔英〕丹宁勋爵著,杨百揆等译:《法律的训诫》,群众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95 页。
    27〔美〕Claude D. Rohwer, Gordon D. Schaber, Contracts, West Nutshell Series, p. 84, p. 119. (美国法精要影印本《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4 页、第 119 页。)
    28〔美〕科宾著,王卫国等译:《科宾论合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58 页。
    29〔美〕格兰特·吉尔莫著,曹士兵、姚建宗、吴巍译:《契约的死亡》,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5页。
    30 以上观点的详细论述参见〔美〕格兰特·吉尔莫著,曹士兵、姚建宗、吴巍译:《契约的死亡》,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8~99 页、第 105~106 页。
     31 李永军:《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2 页。
    32 〔美〕L.L.富勒、小威廉 R.帕杜著,韩世远译:《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0~161 页。
    33 〔德〕海因·克茨著,周忠海译:《欧洲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7 页。转引自李永军:《论私法合同中意志的物化性——一个被我国立法、学理与司法忽视的决定合同生效的因素》,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 21 卷第 5 期。
    34 详见李永军:《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00~206 页。
    
    35 详见傅静坤:《21 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6 页。
    36 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39~240 页。
    37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 1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89 页。
    38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 1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89 页。
     39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 4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77 页。
    43〔德〕梅迪库斯著,邵建东译:《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第 2 版,第 448~456 页。
    44 许德风:《对第三人具有保护效力的合同与信赖责任——以咨询责任为中心》,载易继明主编:《私法》第四辑第二卷,第 278 页。
    45 许德风:《对第三人具有保护效力的合同与信赖责任——以咨询责任为中心》,载易继明主编:《私法》第四辑第二卷,第 278 页。
    46 朱岩编译:《德国新债法条文及官方解释》,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2 页。
    47 朱岩编译:《德国新债法条文及官方解释》,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2 页。
     48 朱岩编译:《德国新债法条文及官方解释》,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4 页。
    49 朱岩编译:《德国新债法条文及官方解释》,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4 页。
    50 许德风:《对第三人具有保护效力的合同与信赖责任——以咨询责任为中心》,载易继明主编:《私法》第四辑第二卷,第 281 页。
    51 傅静坤:《21 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3~54 页。
    52〔德〕卡尔·拉伦茨著,王晓晔等译:《德国民法通论》(上册),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8~60 页。
    53〔日〕内田贵著,胡宝海译:《契约的再生》,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3 页。
    54〔日〕内田贵著,胡宝海译:《契约的再生》,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3 页。
    55〔美〕L.L.富勒、小威廉 R.帕杜著,韩世远译:《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9 页。
    56〔美〕L.L.富勒、小威廉 R.帕杜著,韩世远译:《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9~53 页。
    57〔美〕L.L.富勒、小威廉 R.帕杜著,韩世远译:《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 页。
    58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 1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01 页;另见崔建远:《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析》,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42 页。
     59 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9 页。
    60〔美〕格兰特·吉尔莫著,曹士兵、姚建宗、吴巍译:《契约的死亡》,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6页。
    61 程宗璋:《论英美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及其启示意义》,载《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 3 月第 21 卷第 1 期,第 10 页。
    62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 1.7 条规定:(1)每一方当事人在国际贸易交易中应依据诚实信用和公平交易的原则行事。(2)当事人各方不得排除或限制此项义务。见《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法律出版社 2004 年中英文修订版,第 31 页。
    63 崔建远:《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5 页。
    64〔美〕L.L.富勒、小威廉 R.帕杜著,韩世远译:《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59~160 页。
    65 崔建远:《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析》,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05~108 页。
    66〔美〕格兰特·吉尔莫著,曹士兵、姚建宗、吴巍译:《契约的死亡》,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7~119 页。
    67〔美〕L.L.富勒、小威廉 R.帕杜著,韩世远译:《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0 页。
    68 傅静坤:《21 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33 页。
     69〔美〕L.L.富勒、帕杜著,韩世远译:《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0页。
    70 Fiedrich Kessler & Edith Fine, “Culpa In Contrahendio, Bargaining in Good Faith, and Freedom of Contract: A Comparative Study”, 77 Harvard Law Rev. 1964, p. 407.
    71 Charles Fried, Contract As Promi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p.4.
    72 Charles Fried, Contract As Promi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p.4.
    73 朱庆育:《鸠占鹊巢——富勒“信赖利益”理论之检讨》,载费安玲主编:《私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1 页。
     75 如王利明:《试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区分标准》,载王利明著:《民商法研究》第五辑,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第 517 页、第 519 页。
     76 有关产品责任的论述参见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67~782 页。
    77 J. E. Penner, The Idea of Property Law. (1997). Clarendon Press. Oxford. pp. 25~31. 转引自赵廉慧:《非两元对立的财产权概念——从对人权和对物权的机制观察》,载费安玲主编:《私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95~96 页。
    78 详见赵廉慧:《非两元对立的财产权概念——从对人权和对物权的机制观察》,载费安玲主编:《私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98 页。
    79〔美〕理查德·克拉斯威尔著,廖焕国译:《质疑富勒与帕迪尤》,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31 卷, 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36 页。
    80〔美〕理查德·克拉斯威尔著,廖焕国译:《质疑富勒与帕迪尤》,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31 卷,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38 页。
     81 有关观点见〔美〕L.L.富勒、帕杜著,韩世远译:《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 页。
    82〔美〕理查德·克拉斯威尔著,廖焕国译:《质疑富勒与帕迪尤》,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31 卷,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30 页。
    83〔美〕L.L.富勒、帕杜著,韩世远译:《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15 页。
    84〔美〕理查德·克拉斯威尔著,廖焕国译:《质疑富勒与帕迪尤》,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31 卷,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35 页;另外,注意这里的“承诺人”是相当于“要约人”而言的,也就是本文上文所说的因信赖允诺而受害的受诺人。
    85 〔美〕理查德·克拉斯威尔著,廖焕国译:《质疑富勒与帕迪尤》,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31 卷,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43 页。
    86 李永军:《从契约自由原则的基础看其在现代合同法上的地位》,载《比较法研究》2002 年第 4 期,第 1 页。
    87〔美〕戴维·坎贝尔著,钟瑞华译:《现代契约法的反思性和福利性》,载易继明主编:《私法》第四辑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28~413 页。
    88 有关论述见李永军:《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5~62 页。
    90〔美〕戴维·坎贝尔著,钟瑞华译:《现代契约法的反思性和福利性》,载易继明主编:《私法》第四辑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28~430 页。
    91 许德风:《对第三人具有保护效力的合同与信赖责任——以咨询责任为中心》,载易继明主编:《私法》第四辑第二卷,第 285 页。
    93 转引自李永军:《从契约自由原则的基础看其在现代合同法上的地位》,载《比较法研究》2002 年第 4 期,第 20 页。
    94 李永军:《从契约自由原则的基础看其在现代合同法上的地位》,载《比较法研究》2002 年第 4 期,第 20页。
    95 姚新华:《契约自由论》,载中国私法网(发布时间:2004-7-28,转载自《比较法研究》1997 年第 1 期)。
    96〔德〕卡尔·拉伦茨著,王晓晔等译:《德国民法通论》(上册),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3 页。
     98 有学者据此认为,这一要求实际上是去除了允诺具有法律效力所要求的信赖的“实质性”的条件。参见〔美〕Claude D. Rohwer, Gordon D. Schaber, Contracts, West Nutshell Series, p. 123. (美国法精要影印本《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23 页。)
     99 Michael B. Kelly, “the phantom reliance interest in contract damages”, Wisconsin Law Review (1992), pp. 1764~ 1765: “In order to put the plaintiff in the position she would have occupied if the defendant had performed, courts must at least award expenditures. Their inability to calculate the profit does not change the nature of the enterprise from expectation to reliance.”
    100 信赖利益与返还利益的保护还有一些细微差别如诉讼形式的不同,诉讼如何归类等等,但富勒认为这些并不重要,仅和法律上层建筑有关。见〔美〕L.L.富勒、帕杜著,韩世远译:《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 页。
     101 Michael B. Kelly, “the phantom reliance interest in contract damages”, Wisconsin Law Review (1992). pp. 1790~ 1791.
    102〔德〕梅迪库斯著,杜景林、卢谌译:《德国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07 页。
    103〔美〕L.L.富勒、小威廉 R.帕杜著,韩世远译:《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6~48 页。
    104 Michael B. Kelly, “the phantom reliance interest in contract damages”, Wisconsin Law Review (1992), pp. 1786~ 1789.
    105 Michael B. Kelly, “the phantom reliance interest in contract damages”, Wisconsin Law Review (1992), pp. 1783~ 1784.
    106 Michael B. Kelly, “the phantom reliance interest in contract damages”, Wisconsin Law Review (1992), p.1815, p.1825.
     107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73~274 页。
    〔美〕Claude D. Rohwer, Gordon D. Schaber, Contracts, West Nutshell Series(.美国法精要影印本《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德〕梅迪库斯著,杜景林、卢谌译:《德国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德〕梅迪库斯著,邵建东译:《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英〕丹宁勋爵著,杨百揆等译:《法律的训诫》,群众出版社 1997 年版;
    〔美〕科宾著,王卫国等译:《 科宾论合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
    〔德〕卡尔·拉伦茨著,王晓晔等译:《德国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李永军:《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 1997 年版;
    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朱岩编译:《德国新债法条文及官方解释》,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 1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 4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 5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杨桢:《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崔建远:《合同责任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崔建远:《合同法》,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韩世远:《违约损害赔偿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Michael B. Kelly, “The Phantom Reliance Interest in Contract Damages”, in Wisconsin Law Review(1992).
    Fiedrich Kessler & Edith Fine, Culpa In Contrahendio, Bargaining in Good
    Faith, and Freedom of Contract: A Comparative Study, 77 Harvard Law Rev.(1964). Randy E. Barnett, “W(h)ither the Reliance Interest?”, in San Diego Law Review( Winter 2001).
    〔美〕L.L.富勒﹑小威廉 R.帕杜著,韩世远译:《合同损害赔偿中的信赖利益》,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
    〔日〕内田贵著,胡宝海译:《契约的再生》,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
    〔美〕格兰特·吉尔莫著,曹士兵、姚建宗、吴巍译:《契约的死亡》,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
    〔美〕理查德·克拉斯威尔著,廖焕国译:《质疑富勒和帕迪尤》,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31 卷,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美〕戴维·坎贝尔著,钟瑞华译:《现代契约法的反思性和福利性》,载易继明主编:《私法》第四辑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李永军:《从契约自由原则的基础看其在现代合同法上的地位》,载《比较法研究》2002 年第 4 期;
    李永军:《论私法合同中意志的物化性——一个被我国立法、学理与司法忽视的决定合同生效的因素》,载《政法论坛》2003 年第 21 卷第 5 期;
    朱庆育:《鸠占鹊巢——富勒“信赖利益理论之检讨”》,载费安玲主编:《私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姚新华:《契约自由论》,载《比较法研究》1997 年第 1 期;
    许德风:《对第三人具有保护效力的合同与信赖责任——以咨询责任为中心》,载《私法》第四辑第二卷;
    赵廉慧:《非两元对立的财产权概念——从对人权和对物权的机制考察》,载费安玲主编《私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王利明:《试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区分标准》,载《民商法研究》第 5 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赵晓丽、董坡:《信赖利益初探》,载《渤海大学学报》2004 年第 26 卷第 4 期;
    马新彦:《信赖与信赖利益考》,载《法律科学》2000 年第 3 期;
     叶建丰:《缔约过失责任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四卷,金桥出版社 2001 年版;
    王洪亮:《缔约上过失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贺为民:《信赖利益辨析》,载《政法论丛》2002 年第 2 期;
    程宗璋:《论英美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及其启示意义》,载《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 3 月第 21 卷第 1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