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价与原因的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什么是合同?英美法系采用“允诺说”,大陆法系采用“协议说”。尽管在概念体系上有较大差异,但是,两大法系合同法所关注的核心和承载的使命并没有本质差别,即二者都是围绕合同约束力(效力)的问题展开的。正如海因·克茨教授所言:“实际上,确定哪些协议具有拘束力、哪些合同没有拘束力,这些构成了合同法的绝大部分内容。”合同法的目的就在于甄别可执行的允诺与不可执行的允诺,或者有约束力的协议与没有约束力的协议,并保证允诺或者合同的执行与实现。英美法主要是运用对价原则来确定允诺是否具有约束力;大陆法系没有对价的概念,却创建了原因理论作为判定合同效力的标准之一。因此,对对价原则和原因理论的比较研究将深化我们对两大法系合同法理论内涵和制度设计的把握。
     论文以历史和社会学的实证主义方法以及比较法学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兼采自然法的价值论方法作为补充,以期多层次、多角度展现对价和原因两大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异同,并尽可能地挖掘两者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全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合同效力的根源及其解释理论。一个有效的合同为什么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对于合同效力根源问题的回答,历史上产生过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除了对价原则和原因理论外,还包括形式主义原则、意志决定论、信赖理论、效率理论以及社会契约论等等。这些理论都在合同法领域有着显著的影响,对合同效力根源的解释作出过重要贡献。
     第二章着重研究了英美合同法上的对价原则。对价原则是英美法系合同约束力的核心根源,经历了从英国的“获益——受损”理论到美国的对价交易理论的长期历史进化过程,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规则体系。本章通过对其具体规则及其例外的探讨,展现了对价原则的制度理性和实践理性。
     第三章以法国合同法为重点,探讨了大陆法上的原因理论。原因是法国合同法上合同生效要件之一,是判断合同是否对当事人产生拘束力的重要标准。在建立了原因理论的大陆法国家,原因理论经历了“客观原因论”到“主观原因论”的变革,这一转变体现了大陆法系合同法的价值理念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移。
     第四章为对价和原因的比较研究。原因理论和对价原则存在的差异不能掩盖两大法系在合同法体系结构、合同效力规则和合同功能定位上的相似性,这为我们跨越两大法系进行比较法的研究提供了前提。论文从起源、适用、价值理念、功能定位以及现状未来等五个角度,对两大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五章为对价与原因对于我国合同效力理论与制度建设的启发。对他国法律理论和法律制度研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深化对本国相关制度的认识,并加以完善。本章的写作目的在于解决对价原则和原因理论对于中国法律的意义问题。笔者通过对我国的法律规范和学界理论的检讨与思考,认为我国合同效力规则虽然自成体系,但是,借鉴吸收对价制度和原因理论中的合理内容未尝不是未来法律改革的一条可行途径与思路。
What is a contract? It is a promise or a set of promises in Anglo-American law of contract, while it is an agreement in continental legal system. Although the formulations are of notably differences, the final purpose and ultimate mission of the two legal systems' contact law are definitely the same that is discriminating whether a promise is enforceable or unenforceable, in other words, whether an agreement is binding or unbinding. The doctrine of consideration is used as a tool to make the above judgment in Anglo-American law of contract, while a lawful cause is one of the requisites for the validity of an agreement in the continental contract law. Undoubtedly,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octrine of consideration and the theory of cause would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and meaning of contract law theory in the two legal systems.
     The comparative method and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historical and social study with positive analysis are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dissertation. Besides detailed discussion and fully comparison of the doctrine of consideration and the theory of cause, the author also used the value theory of nature law as a special approach to disclose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behind them.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Chapter I is about the source of the validity of a contract and its related explanation theories. A valid contract will generate a kind of legally obligation between the contractors, that's why? To figure out this ultimate question about the validity of contracts, there are various theories and doctrines sparkling their gleams of wisdom in the river of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time order, they are the Doctrine of Pharisaism, Will Theory, Theory of Reliance Interest, Efficiency Theory, the New Social Contract Theory, including the Doctrine of Consideration and the Theory of Cause, which have made notable influences in the fields of contract law, and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source of the validity of contracts.
     Chapter II focuses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consideration. The doctrine of consideration is the essential source of binding force of a contract in Anglo-American law, which has experienced a long process of evolution: from the "benefit-detriment theory" in England to the " bargain theory" in America. There is a series of complex rules under the title of the doctrine of consideration.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concrete rules and exceptive rules is used to prove that the doctrine of consideration also has an institutional reason, and is very relevant to legal practice.
     Chapter III mainly illuminates and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cause. According to The Civil Code of France, a lawful cause is one of the requisites for the validity of an agreement, which is also a magnitude criterion to judge whether a contract is binding. In some countries of continental legal system, this theory has evolved from "the theory of subjective cause" to "the theory of objective cause", accompani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value proposition from individual orientation to social orientation.
     Chapter IV makes a deep comparison between consideration and cause. The functional similarity in the contract law by the doctrine of consideration and theory of cause provides us with the premise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The author compared these two theories from the following points of view: their origins, applying, value propositions, functional orientations and statuses in quo & futures.
     The last chapter of the dissertation is the question of consideration in Chinese context. To study the foreign legal system and theory itself is not the end, it is just a tool. So after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zing, the author turns to asking the meaning of these two theories to the Chinese law. By analyzing Chinese legal texts and theoretical essays, we can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absorbing and drawing upon fruits of the doctrine of consideration and the theory of cause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appropriate approach to our legal reform.
引文
1[德]海因·克茨著:《欧洲合同法》,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1冯大同主编:《国际商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0页;王军著:《美国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2何美欢著:《香港合同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杨桢著:《英美契约法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3李昌道主编:《当代西方经济法律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4页;洪庭展主编:《国际商法简明教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4冯大同主编:《国际商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6页
    5尹田著:《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页。
    6王家国、张红梅:“约因,‘诚信原则'的法律实现程式”,载 http://www.1awbook.com.cn/1w/1w view.asp?no=1509,该文作者把consideration和cause均称作“约因”,并将其作为两大法系上通用的概念。
    7[英]戴维·M·沃克主编:《牛津法律辞典》,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8Black's Law:Dictionary,Seventh ed,West Group,1999,p.300.
    9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10尹田著:《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页。
    12王家福主编:《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13[意]彼德罗·彭梵德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页。
    14胡长青著:《中国民法债编总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6页。
    15Restatement of Contracts,Second,§1.
    16[德]康德:“形而上学”,转引[德]罗尔夫·克尼佩尔著:《法律与历史——论(德国民法典)的形成与变迁》,朱岩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46页。
    17李政辉著:《合同法定解除原因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18[英]埃万·麦肯骓克著:《契约法》(第四版影印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9薄守醒:“英美法中的‘对价'与法国法中的‘约因'”,载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20董安生著:《民事法律行为——合同、遗嘱和婚姻行为的一般规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1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0页。
    22周全福:“契约的信赖基础理论探析”载http://www.xuexiziliao.org/lunwen/jjfa/061247494436-pylb01943.htmll
    23[美]麦克尼尔著:《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24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4版,第240页。
    25徐涤宇:“合同效力正当性的解释模式及其重建”,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第43页。
    26[德]海因·克茨著:《欧洲合同法》,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页。
    27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4版,第160页。
    28[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辞典》,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249页。
    29Black's Law Dictionary,Seventh ed,West Group,1999,p.300.
    30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31Currie v.Misa(1875)LR 10 Ex 153.
    32Thomas v.Thomas(1842)2 Q.B.851.
    33Dunlop pneumatic Tyre Co.,Ltd.v.Selfreidge & Co.Ltd.(1915)All E.R.Rep.333
    34[美]A L.科宾著:《科宾论合同》,王卫国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4页。
    35G.H.Treitel,The Law of Contract,Sweet & Maxwell,1995,9~(th)ed.,p.64。
    36[英]P.S.阿蒂亚著:《合同法概论》,程正康等译,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94页。
    37Harmer v.Sidway,124N.Y.538(1891)
    38[美]格兰特·吉尔莫(Grand Gilmore):“契约的死亡”,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39薛波主编:《元照英美法辞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89页。
    40Restatement of Contracts,Second,§71.
    41Restatement of Contracts,Second,§79.
    42[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43何宝玉著:《英国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页。
    44[英]P.S.阿蒂亚著:《合同法概论》,程正康等译,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75页。
    45冯大同主编:《国际商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1页。但笔者认为将动态的“对价”概念等同于静态的标的物是否欠妥。
    46刘承韪著:《英美法对价原则研究:解读英美合同法王国中的“理论与规则之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47G.H.Treitel,The Law of Contract,Sweet&Maxwell,1995,9~(th)ed.,p.70
    48刘承韪著:《英美法对价原则研究:解读英美合同法王国中的“理论与规则之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6页。
    49 Restatement of Contracts,Second,§95.
    50杨桢著:《英美契约法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
    51刘承韪著:《英美法对价原则研究:解读英美合同法王国中的“理论与规则之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
    52平内尔规则(The rule in Pinnel's Case):此规则确立于1602年的平内尔案(Pinnel's Case)。该案法官认为,在清偿期,对全部债务作出部分支付和偿还,不能视为对全部债务的履行,即以部分支付代替全部履行不能构成取得债权人允诺的有效对价。该原则在200多年后的Foakes v.Beer案中再次得到确认。
    53杨桢著:《英美契约法论》(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75页。
    57石磊:“允诺禁反言原则及对我国合同法的影响”,载《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总第76期,第101页。
    58[英]丹宁勋爵(Lord Denning)著:《法律的训诫》(The Discipline of law),刘庸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页。
    59Combe v.Combe(1951)2.K.B 215该案中,原被告原系夫妻关系,被告(丈夫)允诺说,只要原告在接到法院离婚判决后,在法定期间不提出反对理由,使判决生效,他将每年支付原告100英镑作为长期扶养费。原告在离婚六年后,被告一直未支付过该项费用,因此,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初审法官认为本案适用High Trees案确立的规则,判决原告胜诉。但上诉法院认为允诺无对价,双方不存在合同关系,因此不能得到救济,不能援引High Frees来处理,允诺禁反言原则不能构成独立的诉因(The doctrine does not create a cause of action),故上诉法院推翻了初审法院的判决。
    60Restatement of contracts,Second,§90.
    61[美]格兰特·吉尔莫(Grand Gilmore):“契约的死亡”,曹士兵等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
    62James Gordley,Enforcing Promises,83 Calif.L.Rev.547,March,1995,563.
    63刘承韪著:《英美法对价原则研究:解读英美合同法王国中的“理论与规则之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64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3页。
    65[美]格兰特·吉尔莫(Grand Gilmore):“契约的死亡”,曹士兵等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页。
    66尹田著:《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页。
    67冯大同主编:《国际商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1版,第73页。
    68沈达明、梁仁洁著:《德意志法上的法律行为》,对外贸易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69徐涤宇著:《原因理论研究:关于合同(法律行为)效力正当性的一种说明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70尹田著:《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页。
    71徐涤宇著:《原因理论研究:关于合同(法律行为)效力正当性的一种说明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72徐涤宇著:《原因理论研究:关于合同(法律行为)效力正当性的一种说明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73林诚二著:《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8页。
    74张俊浩著:《民法学原理》(修订第三版·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版,第232页。
    75谭启平:“不法原因给付及其制度构建”,载《现代法学》2004年6月第26卷第3期,第133页。
    76沈达明、梁仁洁著:《德意志法上的法律行为》,对外贸易出版社1992年版,第61-62页。
    77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4版,第205页。
    78尹田著:《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59页。
    79[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80Saul Litvinoff:Still Another Look at Cause,48 Louisiana Law Review3,p.6.
    81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4版,第206页。
    82[德]茨威格特、海因·克茨著:《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83刘承韪:“比较合同法的价值——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读后”,载http://www.law-star.com/cac/35006790.htm
    84[日]大木雅夫著:《比较法》,范瑜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85Sir William Holdsworth,A History of English Law(VolumeⅧ),Methuen & Co.,Ltd and Sweet & Maxwell Ltd.,1937,p.8.
    86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87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4版,第189页。
    88徐涤宇:“合同概念的历史变迁及其解释”,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第58页。
    89[美]詹姆斯·高德利(James Gordley).“法国民法典的奥秘”,张晓军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59页。
    90格兰特·吉莫尔Grand Gilmore):“契约的死亡”,曹士兵等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页。
    91莫里:“论等值概念在法国民法上的作用”,都鲁斯大学毕业论文,第1卷。转引自[法]莱翁·狄骥著:《宪法论》(第1卷:法律规则和国家问题),钱克新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85页。
    92[英]P.S.阿蒂亚著:《合同法概论》,程正康等译,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页。
    93Fiege v..boehm,(1956),210 Md.352,123 A.2d 316
    94韩铁:“美国法律史研究领域的‘赫斯特革命'”,载《史学月刊》2003年第8期,第95页。
    95[加]本森(Peter Benson)主编:《合同法理论》,易继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96[美]詹姆斯·高德利(James Gordley):“法国民法典的奥秘”,张晓军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53页。
    97尹田著:《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59页。
    98李政辉著:《合同法定解除原因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99张纯:“论对价制度”,载《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4期,第83页。
    100傅静坤著:《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101[加]本森(Peter Benson)主编:《合同法理论》,易继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102[美]格兰特·吉尔莫(Grand Gilmore):“契约的死亡”,曹士兵等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页。
    103Westminser City Council v.Duck of Westminster,(1991)4 All E.R.136,146.
    104英国法律委员会上述八点建议的具体内容,参考了杨桢著:《英美契约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版,第115页。
    105[德]海因·克茨著:《欧洲合同法》,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106李永军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
    107徐涤宇著:《原因理论研究:关于合同(法律行为)效力正当性的一种说明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页。
    108谭启平:“不法原因给付及其制度构建”,载《现代法学》2004年6月第26卷第3期,第133页。
    109李永军:“契约效力的根源及其正当化说明理论”,载《比较法研究》1998年9月,第225页。
    110赵涟漪、宋振铃:“浅析合同效力的根源”,载《沈阳干部学刊》2005年12月第7卷,第33页。
    111崔建远著:《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112江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114[美]哈罗德·J·伯尔曼(Harold J.Berman)著:《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1.冯大同.国际商法.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1
    2.王军.美国合同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3.何美欢.香港合同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杨桢.英美契约法论(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李昌道.当代西方经济法律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洪庭展.国际商法简明教程.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7.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8.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9.王家福.民法债权.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10.胡长青.中国民法债编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11.李政辉.合同法定解除原因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12.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合同、遗嘱和婚姻行为的一般规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3.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4.刘承韪.英美法对价原则研究:解读英美合同法王国中的“理论与规则之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5.何宝玉.英国合同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6.徐涤宇.原因理论研究.关于合同(法律行为)效力正当性的一种说明模式.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7.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8.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修订第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9.沈达明,梁仁洁.德意志法上的法律行为.北京:对外贸易出版社,1992
    20.薛波.元照英美法律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1.崔建远.合同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2.江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精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3.[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4.[德]罗尔夫·克尼佩尔.法律与历史——论《德国民法典》的形成与变迁.朱岩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5.[德]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周忠海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6.[德]茨威格特,海因·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7.[法]莱翁·狄骥.宪法论(第1卷:法律规则和国家问题).钱克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8.[意]彼德罗·彭梵德,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9.[日]大木雅夫.比较法.范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0.[英]埃万·麦肯骓克.契约法(第四版影印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1.[英]保罗·里查兹.契约法(第五版影印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2.[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辞典.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3.[英]丹宁勋爵(Lord Denning).法律的训诫(The Discipline of law).刘庸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4.[英]P.S.阿蒂亚.合同法概论.程正康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
    35.[美]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雷喜宁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36.[美]A L.科宾.科宾论合同.王卫国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37.[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38.[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39.[美]詹姆斯·戈德雷.现代合同理论的哲学起源.张家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0.[加]本森.合同法理论.易继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1.薄守醒.英美法中的“对价”与法国法中的“约因”.陈安编.国际经济法论丛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2.万群.美国契约法理论的历史发展和思想渊源.梁慧星编.民商法论丛第6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3.徐涤宇.合同效力正当性的解释模式及其重建.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44.石磊.允诺禁反言原则及对我国合同法的影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总第76期)
    45.谭启平.不法原因给付及其制度构建.现代法学,2004年6月,第3期
    46.韩铁.美国法律史研究领域的“赫斯特革命”.史学月刊,2003年,第8期
    47.张纯.论对价制度.财经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4期
    48.赵涟漪、宋振铃.浅析合同效力的根源.沈阳干部学刊,2005年12月,第7卷
    49.李永军.契约效力的根源及其正当化说明理论.比较法研究,1998年9月
    50.[美]格兰特·吉尔莫.契约的死亡.梁慧星编.民商法论丛第3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51.[美]詹姆斯·高德利.法国民法典的奥秘.张晓军译.梁慧星编:民商法论丛第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2.刘承韪.比较合同法的价值——海因·克茨《欧洲合同法读后》,http://www.law-star.com/cac/35006790.htm
    53.周全福.契约的信赖基础理论探析,http://www.xuexiziliao.org/lunwen/jjfa/061247494436-pylb01943.html.
    54.Black's Law Dictionary.Seventh ed,West Group,1999
    55.Restatement of Contracts.Second
    56.G.H.Treitel.The Law of Contract,9~(th)ed,Sweet & Maxwell,1995
    57.Sir William Holdsworth.A History of English Law(Volume Ⅷ),Methuen& Co.,Ltd and Sweet & Maxwell Ltd.,1937
    58.Saul Litvinoff.Still Another Look at Cause,48 Louisiana Law Review3
    59.Sir Frederick Pollock and Frederic William Maitland.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0.James Gordley.Enforcing Promises,83 Calif.L.Rev.547,March,1995
    61.Currie v.Misa(1875)LR 10 Ex 153
    62.Thomas v.Thomas(1842)2Q.B.851
    63.Dunlop pneumatic Tyre Co.,Ltd.v.Selfreidge& Co.,Ltd.(1915)All E.R.Rep.333
    64.Harmer v.Sidway 124N.Y.538(1891)
    65.Fiege v.boehm(1956),210 Md.352,123 A.2d 316
    66.Westminser City Council v.Duck of Westminster,(1991)4 All E.R.136,146
    67.Devecmon v.Shaw 69Md.199,14A.464(1888)
    68.Ricketts v.Scothorn 59Neb.51,77N.W.365(1898)
    69.Combe v.Combe(1951)2.K.B 215
    70.Central London Property Trust Ltd.v.High Trees House Ltd.,(1947)K.B.13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