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杨慎为明代著述宏富的学者,其词学词作在当时词坛也堪称一流,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篇章。嘉靖初年的“大礼仪”事件是杨慎人生及词创作的转折点,他充军云南三十六年的坎坷历程,以及明代中叶词学风尚的浸染与变迁,都在他词作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基于前人对杨慎与明词的研究成果,本论文从四个方面进一步论析杨慎词的诸多特征,以期有更全面的观照。
     第一章主要厘清词集《升庵长短句》等各种版本的概貌,以及杨慎词在明清以来的流传状况,进而从文体学的角度辨析混入词集中的散曲与诗歌,并初步确定杨慎词作的数目。第二章则以《花间》、《草堂》这两部词集在明代中叶的盛行为背景,重点分析《草堂诗余》对杨慎词学词作的影响,凸显其在题材与风格上对花草类词的继承与超越。第三章以意象为观照点,并结合杨慎戍边历程与人生体验,主要分析杨慎咏花词中的花意象、节序词中的自写意象,以及独具云南地方特色的自然民俗意象,这些意象大多为其独特人生的真实写照。第四章则从明词的曲化倾向来分析杨慎词的曲化现象,并与当时其他词人的曲化词相对照,得出杨慎词的曲化程度并非严重的观点。
     杨慎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由于融入了他独有的情感体验,故他入滇后的许多词作更显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这是他超越当时其他词人的突出之处。
Yang Shen,a rich scholar with many works in the Ming Dynasty,was regarded as first-class poet in that time.He had written a lot of Ci that touch the chords for our hearts.In the first year of JiaJing,the "General Etiquet Tvent" was a turning point in Yang Shen's life and his Ci writing,then he was sent to frontier service in Yunnan for 36 years,filed with rough courses.Those courses and the vicissitude of prevailing custom of Ci in middl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left behind the deep-brand mark in his Ci.Based on the predecessors'researching-results to Yang Shen and the Ci of the Ming Dynasty,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Yang Shen'Ci from four aspects,hoping for comprehensive contemplation on it.
     The first chapter clarifys mainly the general editions of "Sheng An's Ci"and the state of spreading of Yang Shen's Ci since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n differentiates and analyses non-dramatic songs and poems that is mixed in the Ci collection.After it,the accurate quantity of Yang Shen's Ci can be confirmed carefully and tentatively.On background of prevailing of "Hua Jian Collection" and "Cao Tang Ci" in middl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the second chapter analyses deeply the influence of"Cao Tang Ci" on Ci's theory and writing for Yang Shen, mainly indica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surmounting to "Hua Jian Collection" and "Cao Tang Ci" at subject matter and styles.The third chapter analyses mainly the colorful images of flowers、self-portrait and natural folk custom, which are mostly true portrayal of his unique life,combined Yang Shen's frontier course and experienced life in Yunnan lonely. The fourth chapter obtains a view that the degree of inclination to non-dramatic song in Yang Shen's Ci is not serious,contrasting other poets'Ci.
     Yang Shen's Ci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inct era,but incorporating his unique emotional experience,so a lot of Ci displayes higher artistic value and humane value,which surpasses others'Ci at that time(?)
引文
①(清)陈廷焯撰《白雨斋词话》卷三,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23页。
    ②吴梅著《词学通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00页。
    ③《全明词》录有1300余人,词作20000余首,《全明词补编》辑有629家5021首,其中《全明词》已收作家163人1990首,《全明词》未收作家466人3031首。
    ④唐圭璋编《全宋词》共收录作者1300余人,词作19000余首。
    ⑤张仲谋著《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⑥(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九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83页。
    ⑦(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48页。
    ⑧(清)李调元编《函海》(绵州李氏万卷楼),清乾隆47年刻本。
    ①(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七九《何孟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68页。
    ②(明)简绍方编次《赠光禄卿前翰林编撰升庵杨慎年谱》,王文才《杨慎学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3页。
    ③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④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7页。
    ⑤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⑥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37页。
    ⑦(清)万树著《词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1页。
    ⑧(明)王世贞撰《艺苑卮言》附录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3页。
    ⑨(清)田同之撰《西圃词说》,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54页。
    ①《花间》、《草堂》为《花间集》、《草堂诗余》并列时简称,全文同;若单独出现时则多用其全称。
    ②陈水云著《明清词研究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7页。
    ①(明)范钦藏、冯贞群编《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宁波重修天一阁委员会,民国29年版。
    ②《仪顾堂题跋·续跋善本室藏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24页。
    ③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①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0页
    ②此处临安为明代云南临安府,治所建水。
    ①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页。
    ②惜阴堂为武进赵氏堂号,《惜阴堂汇刻明词》为初辑时之名,后刊行时定名为《明词汇刊》。
    ③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9页。
    ④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0页。
    ①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②王文才著《杨慎学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51页。
    ③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8页。
    ①赵尊岳辑《明词汇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4页。
    ②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76页。
    ③毛先舒在其《填词名解》中定58字以下词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①(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集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25页。
    ②(清)沈辰垣等编《历代诗余》,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6页。
    ①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3页。
    ②梁扬、杨东甫著《中国散曲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③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页。
    ④(清)王奕清编撰《钦定词潜》,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1628-1633页。
    ⑤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页。
    ⑥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4页。
    ①(清)王奕清编撰《钦定词谱》,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1328页。
    ②谢桃坊著《词学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③声诗指唐宋时可以入乐的诗作,大多为五七言绝句或律诗,后脱离其音乐形式。任半塘著有《唐声诗》。
    ④此段借用了谢桃坊在《词学辨》一书的观点。
    ①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3页。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77页。
    ③金性尧编《明诗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260页。
    ④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⑤(清)万树著《词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
    ⑥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70页。
    ①(清)万树著《词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62页。
    ②王文才选注《杨慎诗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7页。
    ③(清)彭定求等编撰《全唐诗》卷36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④(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9页。
    ⑤(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7页。
    ⑥张璋、饶宗颐编《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23页。
    ⑦(清)王奕清编撰《钦定词谱》,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3页。
    ①隋树森《北曲小令与词的分野》,王小盾、杨栋编《词曲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39页。
    ①唐圭璋著《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70页。
    ②张璋编《历代词话》,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③(宋)张炎《词源》卷下,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5页。
    ④(宋)陈善《扪虱新话》,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53页。
    ⑤张璋编《历代词话》,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
    ⑥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32页。
    ⑦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9页。
    ⑧顾易生等著《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4页。
    ⑨吴熊和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95页。
    ①顾易生等著《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8页。
    ②(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24页。
    ③(宋)陈振孙著《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84页。
    ④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00页。
    ⑤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6页。
    ⑥冯金伯《词苑萃编》卷8,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40页。
    ⑦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76页。
    ①(明)陈耀文《〈花草萃编〉自序》,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02页。
    ②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70页。
    ③据萧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选词与词选通论》一书统计,包括刻本、钞本、藏本在内,《乐府雅词》明代版本为一种,《绝妙好词》为二种,《阳春白雪》、《乐府补题》等为三种。
    ④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70页。
    ⑤(明)陈铎《渚山堂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5页。
    ①(清)宋翔风《乐府余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00页。
    ②龙榆生著《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③(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95页。
    ④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69页。
    ⑤(明)李开先著《李开先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9页。
    ⑥《增正诗余图谱》明刊本及万历二十九年游元泾校刊本,参阅王水照《唐宋文学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297页。
    ①(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5页。
    ②(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5页。
    ③(明)王骥德著《曲律》卷四,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页。
    ④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63页。
    ⑤谢桃坊著《中国词学史》,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112页。
    ⑥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65页。
    ①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4页。
    ②《词品》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3页。
    ③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6页。
    ①吴梅著《词学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②《词品》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5页。
    ③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1页。
    ④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7页。
    ⑤《词品》卷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7页。
    ⑥詹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3页。
    ⑦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7-178页。
    ⑧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65页。
    ①张璋编《历代词话》,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页。
    ②张仲谋著《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③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①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页。
    ②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③(后蜀)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07页。
    ④(宋)何士信《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四部丛刊本。
    ⑤《杨慎逸事》,(清)纪昀等总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云南通志》卷三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⑥《升庵集》,(清)纪昀等总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⑦。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2页。
    ⑧。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6页。
    ⑨。(清)张德瀛《词征》卷六,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74页。
    ①(后蜀)欧阳炯《花间集序》,(后蜀)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②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
    ③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④(清)毛先舒《诗辨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31页。
    ⑤(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5页。
    ⑥《精选名贤词话草堂诗余》,王鹏运编《四印斋所刻词》清光绪14年,第574页。
    ①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74页。
    ②(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23页。
    ③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④《精选名贤词话草堂诗余》,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清光绪14年,第617-618页。
    ⑤张璋、饶宗颐编《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21页。
    ①史传和他人及杨慎本人也讳言“充军”,只说“谪戍”、“行戍”、“戎旅”等字样。
    ②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
    ③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7页。
    ①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②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9页。
    ③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9-370页。
    ④(清)孙同邵《史略词话正误跋》,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7页。
    ⑤(明)宋凤翔《杨用修史略词话序》,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页。
    ⑥(明)王起隆《重刊增定廿一史弹词叙》,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155页。
    ①许伯卿《宋代咏物词的题材构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
    ②(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3页。
    ③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4页。
    ④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1页。
    ①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2页
    ②《山茶一树自冬至清明后着花不已》,陆游著《陆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41页。
    ③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02页。
    ④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⑤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页。
    ①《御街行·柳花》,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页。
    ②《满江红·梨花》,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③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3页。
    ④(宋)沈义父《乐府指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1页。
    ①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②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页。
    ③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37页。
    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58页。
    ⑤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⑥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6页。
    ①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7页。
    ②(南唐)成彦雄《杜鹃花》,(清)彭定求等校点《全唐诗》卷759,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627页。
    ③(清)董浩《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03页。
    ④易蓉《民俗风情画卷的展示-浅论宋代节序词》,《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2期。
    ⑤“自写意象即作者将自身作为审美对象进行刻画而成的意象。”本文的“自写意象”借用并参见许兴宝《人物意象研究-唐宋词的另一种关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版,第72页。
    ①《临江仙·可渡桥喜晴》,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
    ②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页。
    ③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页。
    ④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⑤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⑥《江陵别内》,《升庵集》卷十六,纪昀等总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⑦《恩谴戍滇纪行》,《升庵集》卷十五,纪昀等总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①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
    ②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5页
    ③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④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65页。
    ⑤(唐)杜牧著、(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
    ⑥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32页。
    ①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97页。
    ②(清)纪昀等总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二五二地理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③王文才著《杨慎学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页。
    ④(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一千七百五十一八册。
    ⑤王文才著《杨慎学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页。
    ⑥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11页。
    ⑦(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七九《何孟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68页。
    ⑧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7页。
    ⑨王文才选注《杨慎诗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0页。
    ①王文才选注《杨慎诗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5-286页。
    ②王文才选注《杨慎诗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1页。
    ③文才选注《杨慎诗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3页。
    ④《双调翠楼吟·代送大理蔡太守》,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3页。
    ⑤《江城子》,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页。
    ⑥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
    ①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6-79页。
    ②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9-80页。
    ③《滇海曲》,王文才选注《杨慎诗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6页。
    ①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6页。
    ②(明)徐弘祖著《徐霞客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87页。
    ③《青玉案·饯昆明邝尹升万州守》,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4页。
    ④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页。
    ①(清)纪昀等总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二五二地理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②(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丁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③(清)纪昀等总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二五二地理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④(明)陆容撰《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3页。
    ⑤《升庵集》卷36,(清)纪昀等总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①(清)纪昀等总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二五二地理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②王文才著《杨慎学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页。
    ③《升庵集》,(清)纪昀等总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④(清)纪昀等总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二五二地理类,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①赵成林《词曲传承关系刍议》,《江汉论坛》2003年第4期。
    ②(清)宋凤翔《乐府余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98页。
    ③(清)刘熙载著《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3页。
    ④梁扬、杨东甫著《中国散曲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⑤(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页。
    ⑥(清)陈廷焯著《白雨斋词话》卷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22页。
    ①胡元翎《“词之曲化”辨》,《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②孙家政《论明词衰弊的原因》,《宁波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③张仲谋著《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④黄天骥《元明词平议》,《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⑤严迪昌编《元明清词》,成都:天地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⑥陶然《“词衰于元”辨》,《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①唐圭璋编《全金元词》,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6页。
    ②唐圭璋编《全金元词》,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48页。
    ③唐圭璋编《全金元词》,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78页。
    ④王卫民编校《吴梅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8页。
    ⑤王易著《词曲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⑥刘毓盘著《词史》,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31年版,第190页。
    ⑦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2页。
    ⑧张璋、饶宗颐编《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0页。
    ①张璋、饶宗颐编《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5页。
    ②张仲谋著《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③(清)永熔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词曲类,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31页。
    ④张璋、饶宗颐编《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0页。
    ⑤张璋、饶宗颐编《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88页。
    ⑥王易著《词曲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⑦胡元翎《“曲化”与“明词衰弊”因果链的重新思考》,《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3期。
    ①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61页。
    ②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24页。
    ③张仲谋著《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135页。
    ④王易著《词曲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⑤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页。
    ⑥《长相思》,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页。
    ⑦《西江月》,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页。
    ①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页。
    ②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0页。
    ③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7页。
    ④张璋、饶宗颐编《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9页。
    ⑤张璋、饶宗颐编《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93页。
    ⑥张仲谋著《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⑦张仲谋著《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①张璋、饶宗颐编《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23页。
    ②谢伯阳编《全明散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1068页。
    ③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7页。
    ④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5页。
    ⑤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
    ⑥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页。
    1、杨慎撰《升庵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杨慎著《升庵全集》(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3、王文才等编《杨升庵丛书》,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版
    4、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王文才选注《杨慎诗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杨慎著 王幼安校点《词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7、杨慎辑《词林万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王文才著《杨慎学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9、杨文生著《杨慎诗话校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0、王文才、张锡厚辑《升庵著述序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丰家骅著《杨慎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张义德《杨慎》,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版
    13、曾昭岷等编《全唐五代词》,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14、唐圭璋编《全朱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15、唐圭璋编《全金元词》,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16、张璋、饶宗颐编《全明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17、赵尊岳辑《明词汇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8、(宋)何士信《增修笺注妙选群英草堂诗余》,四部丛刊本
    19、赵崇祚辑 李一氓校《花间集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0、李谊编《历代蜀词全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21、王奕清编撰《钦定词谱》,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
    22、万树著《词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3、龙榆生著《唐宋词格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4、杨文生著《词谱简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5、王骥德著 陈多、叶长海注释《王骥德曲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6、王易著《词曲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7、张仲谋著《明词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黄荆拔著《中国词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9、龙榆生著《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0、谢桃坊著《中国词学史》,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版
    31、方智范等著《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方智范等著《中国词学批评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33、李昌集著《中国古代散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4、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35、龙榆生著《词曲概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36、赵京战编《诗词韵律合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37、周振甫著《诗词例话》,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38、吴梅著《词学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9、龙榆生著《词学十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0、缪钺、叶嘉莹著《灵溪词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1、谢桃坊著《词学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42、王兆鹏著《词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43、严建文著《词牌释例》,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44、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5、王小盾、杨栋编《词曲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6、赵义山著《明清散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7、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8、杨海明著《唐宋词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9、任半塘著《唐声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50、杨柏岭著《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版
    51、吴小英著《唐宋词抒情美探幽》,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许兴宝著《人物意象研究-唐宋词的另一种关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3、张文勋著《诗词审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4、严云受著《诗词意象的魅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5、沈辰垣等编《历代诗余》,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版
    56、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57、陈曦著《云南26个民族的经典节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8、杨寿川主编《云南特色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9、王兆鹏著《词学研究方法十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林惠美《杨慎及其词学研究》,(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2003年
    2、高美华《杨升庵夫妇散曲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1980年
    3、冯玉华《杨慎诗词与云南旅游文化》,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6年
    4、刘益国《论杨升庵的散曲》,《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5、朱森溥《浅论杨慎与老庄》,《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6、胡元翎《“词之曲化”辨》,《文学遗产》,2009年第2期
    7、谢国先《明代云南地区的饮食习俗》,《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
    8、曾绍皇、吴波《〈廿一史弹词〉与杨慎人生价值体系的自我调整》,《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9、张仲谋《论明词的价值及其研究基础》,《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 9期
    10、孙家政《论明词衰弊的原因》,《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12月
    11、孙克强《试论〈草堂诗余〉在词学批评史上的影响和意义》,《中国韵文学刊这》,1995年第2期
    12、李康化《明代词论主潮辨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3、丰家骅《杨慎与云南沐氏-杨慎交游考述之一》,《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4、郭杨波、周啸天《论杨慎对花间词的沿袭与超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月
    15、白静《〈花间集〉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
    16、洪静云《明词曲化现象述评》,《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8月
    17、冯小禄《何事白头犹道路-论杨慎的充军心态变迁》,《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2月
    18、张宏生《杨慎词学与〈草堂诗余〉》,《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月3月
    19、龙慧萍《〈词品〉的词学贡献》,《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20、杨万里《论〈草堂诗余〉成书的原因》,《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21、岳淑珍《从〈词林万选〉到.〈百琲明珠〉-杨慎词选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9月
    22、范松义《明代〈花间集〉接受史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4年第4期
    23、黄天骥、李恒义《元明词平议》,《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24、胡文群《杨慎及其〈滇南月节词〉》,《楚雄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25、陈水云《20世纪的明词研究》,《中州学刊》,2003年11月
    26、唐玲《从杨慎诗看明代西南地区“衣食住行”》,《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7、陶然《论元代之词曲互动》,《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9月
    28、田守真《元明散曲比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29、董广义《优美的田园诗,生动的风俗画-杨慎“滇南月节词”十二阕略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30、叶辉《试论〈草堂诗余〉在明代的盛行及其原因》,《唐都学刊》,2000年第4期
    31、梅国宏《从版本体例的发展看后世对〈花间集〉的接受》,《湘南学院学报》,2008年2月
    32、刘军政《明代〈草堂诗余〉版本述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3、丁‘建东《〈花间〉与〈草堂)在明代的接受比较》,《枣庄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34、岳淑珍《明中期词家对词体衰微原因的反思》,《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月
    35、胡元翎《对“曲化”与“明词衰弊”因果链的重新思考》,《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3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