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野仙踪》考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李百川著《绿野仙踪》一百回,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虽然这部书与它的作者李百川一样,至今名声不高,但是,为此书作序的同时代学者陶家鹤曾把它与《水浒传》、《金瓶梅》并称为“谎到家之文字”的“大山水”、“大奇书”(陶家鹤《绿野仙踪·序》,以下或简称“陶序”),近世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把它与《红楼梦》、《儒林外史》并列为清中叶三大小说,给予了较高评价。
     然而,此书问世200余年以来,特别是近世文学研究兴盛,除少数文学史、小说史略有论及以外,研究论文不过40余篇,未见有专著出版。这种研究与关注度几近冷淡的情况,与它作为一部近70万字的大书本身的文学价值很不相称,应该有更大的开拓与深化。因此,本文拟在前人与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力求作全面深入的考证与论述。
     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七章。
     《绪论》对“本文选题的意义”、“本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及“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作了介绍,就《绿野仙踪》曾备受推崇,但一向研究较少的情况,提出本文选题的意义。对百余年来《绿野仙踪》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说明已经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绿野仙踪〉的作者与创作》,包括“作者考论”与“成书与流传”两节内容。“作者考论”考证李百川籍贯,述论李百川生平,辩驳“江南人”、“山西人”等说之非;肯定李百川“山东人”说,在郑振铎先生首倡的基础上,以更多新的证据加强了李百川“山东泰安人”说的结论。从李调元诗集中发现诗题称“家丞李百川(源)”者,疑为此书作者。“成书与流传”探讨《绿野仙踪》成书过程及其至今流传的状况,统计其各种流行版本将近百种之多。
     第二章《〈绿野仙踪〉版本考论》,包括“版本述考”、“关于刻本的若干问题”、“抄本与刻本优劣论”三节内容。“版本述考”综述存世《绿野仙踪》清代各抄本与刻本状况,介绍新发现的民国初年印行刻本系统的《改良绘图绿野仙踪》;“关于刻本的若干问题”对两种版本系统作比勘与评价,认为刻本不是简本,而是改写本,改定者不是李百川,当另有其人。发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图书馆分别藏有巾箱本《绿野仙踪》残本,或即胡士莹所称“乾隆巾箱本”;通过对诸刻本的比勘,发现道光十年本错讹最多,当不是最早的刻本。“抄本与刻本优劣论”通对抄本与刻本文本比勘与分析,认为刻本虽有某些优长,但总体上不如抄本,即抄本优于刻本。
     第三章《〈绿野仙踪〉的主旨与内涵》,包括“主旨考索”、“内涵述论”两节内容。“主旨考索”认为,是书以学道修仙为主旨,以入世修行,渡人救世为成仙必由之路,因而能够比一般仙传小说更加自觉大量地描写和反映现实,有充实的现实生活内容,强烈的现实政治与思想文化倾向。从而虽然全书命意虽是因“绿野”而写“仙踪”,但客观上做到的却是托“仙踪”以写“绿野”,增加了它写现实生活内容的价值。李百川创作《绿野仙踪》有着强烈的反映并干预生活的用心。“内涵述论”认为,是书用小说的形式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与评判,以尽其人生在世的责任。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作者具有明显个性化的创作意图。主人公冷于冰驰骋于绿野上的诸类干预现实的善举,则映射出作者思想深处隐藏的东西,对现实的描写,或褒或贬,无不洋溢着作者救民于水火的儒家情怀。
     第四章《〈绿野仙踪〉之“仙踪”论》,包括“火龙真人”、“修仙者”、“成仙之路”三部分四节内容。本章据“文学是人学”,以人物为中心,考论火龙真人是全书写“仙踪”的总教主与提线人,冷于冰是全书中心人物与中心线索,依次论述冷于冰等七位修仙者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内涵丰富与复杂性,在为本书修仙宗旨服务的同时,也是不同层面或侧面人性的真实显现,对人生有一定启发意义。
     第五章《〈绿野仙踪〉之“绿野”论》,包括“官场”、“儒林”、“市井”、“女性”四节内容。本章承上章以人物为中心展开论述,认为《绿野仙踪》为主人公冷于冰学道修仙设置了广阔的“绿野”,塑造了官场、儒林、市井、女性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典型,通过对各类人物形象的论析,认为此书较为全面深入地反映并针砭了明清社会的现实,如其写官场部分胜似后来的《官场现形记》,写市井可追比《金瓶梅》等,蕴含有丰富的社会价值及意义。
     第六章《〈绿野仙踪〉的叙事策略》,包括“叙事框架”、“情节模式”、“略论‘后幅’”三节内容。“叙事框架”认为,《绿野仙踪》的叙事框架乃至更多人物组的设置暗用“一”与“六”之数理,题材内容大致神魔、世情、历史“三大题材”,纵横交织。“情节模式”认为,是书多以“三极建构”、“三复情节”构造故事,前后呼应,有序推进,构成堪称严密的叙事体系。“略论‘后幅’”认为,是书结末一扫传统章回小说“后幅”不振之弊,而“愈出愈奇”,最为成功,在古代长篇小说中为罕见。
     第七章《〈绿野仙踪〉的文学承衍》,包括“《绿野仙踪》与‘四大奇书’”、“《绿野仙踪》与前代其它文学”、“《绿野仙踪》与美国童话‘The Wizard of Oz’”三节内容。“《绿野仙踪》与‘四大奇书’”讨论了是书在题材、主旨与叙事方式等方面对“四大奇书”的模仿与借鉴;“《绿野仙踪》与前代其它文学”考论是书某些故事本事,对前代其它文学承袭而又有所超越与发展,具有创新的性质与意义;“《绿野仙踪》与美国童话‘The Wizard of Oz’”认为,美国弗兰克“The Wizard of Oz”汉泽为《绿野仙踪》并广为中国读者所接受,说明二者有某些共通之处。
     结语:《绿野仙踪》是一部有独特内容与风格的不可忽视的长篇小说,它在清代乾隆年间与《儒林外史》、《红楼梦》、《歧路灯》几乎同时成书,某些方面成就也可以比肩,因此可与其它三部书并称为“乾隆四大小说”。但它在思想与艺术方面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One-hundred-chapter book“The Wizard of Oz”written by Li Baichuan was finished in Qing Qianlong Twenty-seven years (1762). Although this book’s reputation until now it is not high just the same with its author Li Baichuan , Tao Jiahe who wrote preface for this book at the same time once regarded it with“The Water Magin”,“The Golden Lotus”as“great scenery”and“wonderful works”(Tao’s foreword). Modern times renowned literature historian Mr. Zheng Zhenduo assessed it highly and juxtaposed it with“Dream of the Red Chamber”,“The Scholars”the middle period three great novels.
     However there has not been one book published but over 40 research paper since it was written more than 200 years ago in Mainland China. With the prosperous of modern times literature research only minority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of novel have concerned it. This is not very symmetric with its literary value as a book of over 600 thousand words. The research work should be development deeply. This article plans to make a mor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analyze upon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of predecessor and the eminent scholars.
     The full text besides“Introduction”, is divided seven chapters.
     “Introduction”discussed“the topic selecting significance”,“the studying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is article”and“the content and method”. It combed by the number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tudy situation in the century, pointed out the achievement and insufficiency in its study, and this article put forword its study content and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insufficiency.
     Chapter 1“The Author And Creation of The Wizard of Oz”, it includes“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to the author”and“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first part is to research the author’s ancestral home, discourse all his life,refute both of the“Jiangnan”and“Shanxi”standpoints, agree with Zheng Zhenduo’s viewpoint which thought Li Baichuan might be from Taian, Shandong, and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it. The second part is to discusse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spread of "The Wizard of Oz" , and count its all kinds of edition until now which are nearly one hundred times.
     Chapter 2“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 Edition”, it includes“states and research of the edition”,“study on the block-printed edition”,“the discussing between the handwritten copy and block-printed edition”three contents. The first part summarizes the edition situation of“The Wizard of Oz”in Qing Dynasty. It also introduces a new discovered kind of copy named“The Wizard of Oz With Undefiled Cut And Pictrues Printed in Ealr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the second part draws the conclusion: the block-printed book was the revise book and not the simple one.The revise author was not Li Baichuan, but some one else. In the extant three kinds of block-printed books, the edition of Daoguang decade had the most errors, maybe it was not the earliest block-printed book. The third part draws a conclusion :the handwritten copy was superior to the block-printed book as a whole.
     Chapter 3“Major Idea And Connotation”, it includes“textual researching of the major idea”and“stating of connotation”two contents. The first part shows us“The Wizard of Oz”regarded learning Taoism as its major idea, casting his bread upon the waters was the only way to be a immortal being. So it described and reflected the reality consciously with enrich real life content and intens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reath, which increased its value. Li Baichuan had the strong aim of reflecting and interfering life by his works“The Wizard of Oz”.“The connotation states theory”believed that it was the book which carried on the introspection and judgment with the novel form to the real life. This also showed the author’s responsibility and creation intention of the specific historic condition. Leading character Leng Yubing’s helpful interposing in reality reflected the author’s Confucianist mood of caring for and helping the common people.
     Chapter 4“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Immortal Trace’”. It includs“Taoist Huolong”,“the persons who were cultivating virtue in order to become an immortal”,“the way to an immortal”three parts of four contents. This chapter according to“the literature is the human study”, takes the character as the center, tests and discusses Taoist Huolong was the the chief founder and archbishop of entire writing“the immortal trace”. Leng Yubing was the key player and the central clue in this book. And then Talks about Leng Yubing and so on seven characters in turn. These characters had abundant and complicated connotation. They not only serviced for the book’s major idea but also were the real appearance of different stratification or the side human nature and had the certain inspiration significance to the life.
     Chapter 5“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Green Wild’”. It includs“offical circles”,“scholars’circle”,“ordinary townsfolk”,“female”four contents. This chapter also takes the characters as the center just like Chapeter 4. It concludes that "The Wizard of Oz" gave leading character Leng Yubing wide green wild for his cultivating virtue in order to become an immortal. The novel molded all kinds of figure such as the offical circles, scholars’circle, ordinary townsfolk and female. They reflected thorough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ocial reality, such as the writing of offical circles surpassed "Exposure of the Offical World", the writing of ordinary townsfolk was almost as excellent as "The Golden Lotus", it had rich soci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Chapter 6“Narrative Strategy”. It includes“the narrative frame”,“the plot pattern”,“briefly discusses on‘the half part’”three contents.“The narrative frame”believed its frame and even the more character group's establishment used“one”and“six”figure. It included god evil spirit, the worldly affairs, the history three parts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interweaving.“The plot pattern”believed that its“three constructs”,“three duplicate plots”extremely structured stories were the strict narrative system.“Briefly discusses on‘the last half part’”believed that the last half part was guit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traditional traditional novels. It dispirited their shortcoming but“left it more wonderful”. This was the most successful among the ancient Chinese novels.
     Chapter 7“Literature Succession”. It includes“‘The Wizard of Oz’and‘four big wonderful books’”,“‘The Wizard of Oz’and other previousgeneration literatures”,“The Wizard of Oz’and American Frank’s novel of the same name”three conten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d this novel’s same characteristic with“four big wonderful books”in structure ,theme and so on. The second part tests its certain stories’origin, it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The last part founds Frank’s“The Wizard of Oz" was translated to the same name with Li Baichuan’s novel, this showed that they had some similarity. And this also reflected Li Baichuan’s novel had unique influence to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Conclusion:“The Wizard of Oz”was a noticeable novel with the unique content and style. it was finished at almost the same time in Qianlong years Qing Dynasty with“The Scholars”,“Dream of the Red Chamber”,“Branch road Lamp”. They had certain aspect achievement, therefore it might be called with the other three novels“the four great works in Qianlong”.
引文
①清杨恩寿《坦园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②郑振铎《文学大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180页。
    ③最近得知有陈昭利著《<绿野仙踪>研究》(台北县: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但本文未及参考。
    ①按:自1924年《小说月报》连载至1927年出版。
    
    ①王进驹《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徐君慧《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①侯忠义《论抄本<绿野仙踪>及其作者》,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②陈新《〈绿野仙踪〉的作者、版本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
    ③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④郑其兴《<绿野仙踪>“印图本”价值浅论》,《褔建论坛》1996年第5期。
    ①[清]李百川著,李国庆精校《绿野仙踪·前言》,上海:上海书局2001年版。
    ②翟建波《<绿野仙踪>版本、作者新证》,《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③[清]李百川著,李国庆精校《绿野仙踪·前言》,上海:上海书局2001年版。
    ④黄人《小说小话》,转引自鲁迅校录《小说旧闻钞·杂说》,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21页。
    ⑤徐君慧《一部不该冷落而被冷落了的优秀作品》,《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4期。
    ⑥章因之《<绿野仙踪>:清代“多向型小说”的特色及其产生背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①林虹《论<绿野仙踪>在文学史上的价值》,《福建论坛》,1997年第3期。
    ②陈新《<绿野仙踪>的作者、版本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
    ③王全力《尝试与启示——论<绿野仙踪>》,《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4期。
    ④陶腊红《<绿野仙踪>文体归类之我见》,《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⑤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265页。
    ⑥陈新《<绿野仙踪>的作者、版本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
    ⑦侯忠义《论抄本<绿野仙踪>及其作者》,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①徐君慧《一部不该冷落而被冷落了的优秀作品》,《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4期。
    ②王全力《尝试与启示——论<绿野仙踪>》,《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4期。
    ③林虹《论<绿野仙踪>在文学史上的价值》,《福建论坛》,1997年第3期。
    ④欧阳健《中国神怪小说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09-514页。
    ⑤王进驹《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9页。
    ①伍大福《非儒、崇道、尚侠——<绿野仙踪>的中国古代文化阐释》,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②徐君慧《一部不该冷落而被冷落了的优秀作品》,《明清小说研究》,1989第4期。
    ③徐君慧《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④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265页。
    ⑤林虹《论<绿野仙踪>在文学史上的价值》,《福建论坛》,1997年第3期。
    ⑥[清]李百川著,李国庆精校《绿野仙踪·前言》,上海:上海书局2001年版。
    ①《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8页。
    ②侯忠义《论抄本<绿野仙踪>及其作者》,《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③徐君慧《一部不该冷落而被冷落了的优秀作品》,《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4期。
    ④王全力《尝试与启示——论<绿野仙踪>》,《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4期。
    ⑤[清]李百川著,李国庆精校《绿野仙踪·前言》,上海:上海书局2001年版。
    ⑥翟建波《从妓女到烈女》,《广西师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⑦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265页。
    ⑧侯忠义《论抄本<绿野仙踪>及其作者》,《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⑨[清]李百川著,李国庆精校《绿野仙踪·前言》,上海:上海书局2001年版。
    ⑩黄人《中国文学史》,国学扶轮社印本。
    11《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8页。
    ①郑振铎《文学大纲》(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180页。
    ②郑振铎《文学大纲》(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③侯忠义《论抄本<绿野仙踪>及其作者》,《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④徐君慧《一部不该冷落而被冷落了的优秀作品》,《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4期。
    ⑤张俊,沈治钧《清代小说简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⑥[清]李百川著,李国庆精校《绿野仙踪·前言》,上海:上海书局2001年版。
    ⑦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265页。
    ⑧陈新《<绿野仙踪>的作者、版本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
    ⑨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2期。
    
    
    ①《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7页。
    ②《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23页。
    ①卿三祥《<绿野仙踪>散论》,《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
    ②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③翟建波《<绿野仙踪>版本、作者新证》,《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④陈新《<绿野仙踪>的作者、版本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
    ⑤卿三祥《<绿野仙踪>散论》,《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
    ⑥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⑦翟建波《<绿野仙踪>版本、作者新证》,《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①吴辰伯《<绿野仙踪>的作者》,《清华周报》,第36卷(11),1932-1-16。
    ②陈新《<绿野仙踪>的作者、版本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
    ③卿三祥《<绿野仙踪>散论》,《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
    ④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①吴辰伯《<绿野仙踪>的作者》,《清华周报》,第36卷(11),1932-1-16。
    ②陈新《<绿野仙踪>的作者、版本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
    
    ①翟建波《<绿野仙踪>版本、作者新证》,《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②《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7页。
    ③《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6-468页。
    ①[清]李百川《绿野仙踪》,华艺出版社1993年据社科本影印本,本文以下凡引此书,如无特别说明,均据此本,只括注回数。
    ②周郢《<红楼梦>与泰山文化》,《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1期。
    ③刘晓《海外汉学家碧霞元君信仰研究——以英语文献为中心》,《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④[清]唐仲冕编著,严承飞点校《岱览点校》(卷第十七)(下册),泰山学院编印2005年版,第421页。
    ①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①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②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③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①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②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①吴辰伯《<绿野仙踪>的作者》,《清华周报》,第36卷(11),1932-1-16。
     ①杨世明《李调元年谱略稿》,《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①段玉裁《经韵楼集》卷十一《与诸同志书论校书之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32—333页。
    ②段玉裁《经韵楼集》卷十一《与诸同志书论校书之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36页。
    
    ①抄本综述参见[清]李百川著,李国庆精校《绿野仙踪·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②翟建波《〈绿野仙踪〉版本、作者新证》,《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①[清]李百川著,李国庆精校《绿野仙踪·前言》,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②参见[清]李百川著,侯忠义整理《绿野仙踪·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③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④李国庆《<绿野仙踪>的版本》,中国古代小说网: http://www.zggdxs.com/Article/xlhy/mqxs/200612/298.html
    ①[清]李百川《绿野仙踪》,道光十年本,本文以下凡引此本,均据此本,只标注回目。
    
    ①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②李国庆《<绿野仙踪>的版本》,中国古代小说网:http://www.zggdxs.com/Article/xlhy/mqxs/200612/298.html
    ①蔡国梁《明清小说探幽》,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版,第65页。
    
    
    ①侯忠义《论抄本<绿野仙踪>及其作者》,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②陈新《〈绿野仙踪〉的作者、版本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
    ①参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元明传来之讲史(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郑振铎《〈水浒传〉的演化》,《中国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②陈新《〈绿野仙踪〉的作者、版本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
    
    ①陈新《〈绿野仙踪〉的作者、版本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
    ②卿三祥《〈绿野仙踪〉散论》,《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
    
    ①侯忠义《论抄本<绿野仙踪>及其作者》,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②陈新《〈绿野仙踪〉的作者、版本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
    ③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①李峻锷《道教文学作品<绿野仙踪>浅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②苟波《道教与“神魔小说”的主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①朝鲜《李朝英祖实录》(英祖十九年十月丙子),转引自《康雍乾时期城乡人民反抗斗争资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页。
    ②黄人《小说小话》,转引自鲁迅校录《小说旧闻钞·杂说》,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21页。
    ③《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6-468页。
    ①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03页。
     ①周晴《〈绿野仙踪〉百年研究综述》,《南都学坛》2008年第2期。
     ①王进驹《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
    
    ①《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7页。
    ②卿云祥《〈绿野仙踪〉散论》,《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
    ③苏兴遗著,苏铁戈整理《<绿野仙踪>丛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年第1期。
    ①欧阳健《中国神怪小说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14页。
    ①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50页。
    
    ①《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6-468页。
    ②王全力《尝试与启示——论<绿野仙踪>》,《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4期。
    ③《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7-468页。
     ①《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6-468页。
    ①黄人《小说小话》,转引自鲁迅校录《小说旧闻钞·杂说》,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21—122页。
    ①徐君慧《一部不该冷落而被冷落了的优秀作品》,《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4期。
    ①李颙《二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401页。
    
    ①《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12页。
    ②李颙《二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401页。
    ①《鲁迅全集》(第9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1页。
    ①郑振铎《文学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396-1397页。
    
    ①杜贵晨《齐鲁文化与明清小说》,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392-393页。
    ②杜贵晨《齐鲁文化与明清小说》,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393页。
    ③杜贵晨《齐鲁文化与明清小说》,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389-401页。
    ①杜贵晨《明清小说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395页。
    
    ①黄人《小说小话》,转引自鲁迅校录《小说旧闻钞·杂说》,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21页。
    ②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苏州秋叶社1927年版,第184页。
    ①郑振铎《文学大纲》(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186页。
    ②侯忠义《论抄本<绿野仙踪>及其作者》,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③陈新《<绿野仙踪>的作者、版本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1988第1期。
    ④[清]李百川著,李国庆精校《绿野仙踪·前言》,上海:上海书局2001年版。
    ⑤王进驹《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页。
    ⑥徐君慧《一部不该冷落而被冷落了的优秀作品》,《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4期。
    ⑦章因之《<绿野仙踪>:清代“多向型小说”的特色及其产生背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①《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6-468页。
    ②《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6-468页。
    ①陈新《<绿野仙踪>的作者、版本及其它》,《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
    
    ①杜贵晨《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论》,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75页。
    ②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③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①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P333-334页。
    ②参见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①杜贵晨《古代数字“三”的观念与小说的“三复情节”》,《文学遗产》1997年第1期。
    ①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7页,第254页。
    ②陈曦钟,候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2页。
    ③陈曦钟,候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2页。
    ④陈曦钟,候忠义,鲁玉川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7页。
    ⑤陈曦钟,宋祥瑞,鲁玉川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7页,第1367页。
    ⑥《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总论》,见侯百朋编《琵琶记研究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85页。
    ⑦《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曹方人,周锡山校点《金圣叹全集》(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06页。
    
    ①黄人《小说小话》,转引自鲁迅校录《小说旧闻钞·杂说》,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21页。
    ②《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8页。
    
    
    ①《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68页。
    ②王全力《尝试与启示——论<绿野仙踪>》,《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4期。
    ①章因芝《<绿野仙踪>:清代“多向型小说”的特色及其产生背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①《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68页。
    ②参见杜贵晨《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论》,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129-137页。
    ①参见卿三祥《<绿野仙踪>散论》,《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
    ②参见胡胜《论<绿野仙踪>对<升仙传>的承继》,《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2期。
    ③《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68页。
    ④陈新《<绿野仙踪>的作者、版本及其他》,《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1期。
    ⑤付玉贞《<绿野仙踪>第二十三回朱文魁卖弟妇本事来源考》,《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
    
    ①[清]李百川著,李国庆点校《<绿野仙踪>·前言》,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②章因芝《<绿野仙踪>:清代“多向型小说”的特色及其产生背景》,《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①陈炼、陈育《外国电影片名的翻译》,《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李百川《绿野仙踪》,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
    2.李百川《绿野仙踪》,道光十年刻本。
    3.李百川《改良绘图绿野仙踪》,上海书局,中华民国三年印行。
    4.“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古本小说集成·绿野仙踪》(印图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李百川著、李国庆精校《绿野仙踪》,中华书局2001年版。
    6.李百川著、侯忠义整理《绿野仙踪》,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李百川著、孟庆锡校点《绿野仙踪》,中州古藉出版社1997年版。
    8.李百川《金不换》,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
    9.旧题刘向撰《列仙传》,葛洪撰《神仙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0.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2003年版。
    11.罗贯中著、吴小林校注《三国演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2.兰陵笑笑生著、王汝梅等校点《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年版。
    13.牛僧孺等撰《丛书集成初编二七O四下册·杜子春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
    14.施耐庵著、刘一舟校点《水浒传》,齐鲁书社1992年版。
    15.吴承恩著、古众校点《西游记》,齐鲁书社1992年版。
    16.冯梦龙编著、梁成等校点《三言》,齐鲁书社1993年版。
    17.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齐鲁书社1997年版。
    18.王实甫著、俞为民校注《西厢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9.冯梦龙编著、梁成等校点《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齐鲁书社1993年版。
    20.张廷玉等纂修《明史》,岳麓书社1996年版。
    21.唐仲冕编著、严承飞点校《岱览点校》,泰山学院编印2005年版。
    22.故宫博物院编《广西府州县志第7册·(乾隆)梧州府志·卷十七选举志》故宫珍本丛刊第201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3.林谦光著《丛书集成初编3235·台弯纪略》(清)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24.林超民等主编《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一辑《西南稀见方志文献》,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63》,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26.黄人《中国文学史》,国学扶轮社印行。
    27.冯尔康《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赵景深《小说原理》,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29.谭正壁《中国小说发达史》,上海光明书局1935年版。
    3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3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32.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3.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4.《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5.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6.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37.孙逊、陈诏《<红楼梦>与<金瓶梅>》,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8.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9.孙逊《明清小说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0.郭豫适《中国古代小说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1.刘欣中《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2.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3.朱伯崑《易学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4.石昌渝、尹恭弘著《<金瓶梅>人物谱》,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5.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6.苏兴《西游记及明清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7.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1990年版。
    48.孙逊、孙菊园编《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9.庄汉新、郭居园编纂《中国古今名人大辞典》,警官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0.吴胜昔《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1.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2.卿希泰《道教与中国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3.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版。
    54.杜贵晨《中国古代小说散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55.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6.[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中华书局1993年版。
    57.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
    58.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9.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60.[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2.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3.王恒展《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5.鲁迅校录《小说旧闻钞》,齐鲁书社1997年版。
    66.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67.欧阳健《中国神怪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8.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9.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齐鲁书社1997年版。
    70.陈美林等《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1998年版。
    71.张锦池《红楼梦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2.周汝昌《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华艺出版社1998年版。
    73.高越峰《金瓶梅人物艺术论》,齐鲁书社1988年版。
    74.王增斌《世态人情小说》,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
    75.袁世硕《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齐鲁书社1999年版。
    76.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7.纪德君《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8.孙吕武《中国佛教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9.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0.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1.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82.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3.龚斌著《情有千千结——青楼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版。
    84.张燕瑾等主编《清代文学研究》,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85牛贵琥《<金瓶梅>与封建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86.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7.黄霖著《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88.王连儒《志怪小说与人文宗教》,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9.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90.程毅中《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91.周先慎《明清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2.陈文新等《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3.欧阳健《历史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94.张兴发《道教内丹修炼》,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95.张锦池《西游记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6.季稚跃《读红随考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97. [法]贝尔纳·瓦莱特《小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陈艳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8.安作璋、王志民主编、朱亚非石玲陈冬生著《齐鲁文化通史7明清卷》,中华书局2004年版。
    99.王平、李志刚、张廷兴主编《金瓶梅文化研究》(第四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100.王立《文人审美心态与中国文学十大主题》,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
    101.沈治钧《红楼梦成书研究》,中国书店2004年版。
    102.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3.杨旺生《夏敬渠与<野叟曝言>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4.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105.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修订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6. [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三联书店2006年版。
    107.杜贵晨《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论》,齐鲁书社2006年版。
    108.王进驹《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9.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0.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1.黄勇《道教笔记小说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2.黄吉昌《<金瓶梅>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3.杨鸿儒《细述金瓶梅》,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114.曹立波《红楼梦版本与文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15.苟波《仙境仙人仙梦——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道教理想主义》,巴蜀书社2008年版。
    116.杜贵晨《齐鲁文化与明清小说》,齐鲁书社2008年版。
    117.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18.齐玉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19.张廷兴《中国古代艳情小说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20.刘守华《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