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及其诗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顾况是由盛唐向元和诗坛过渡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顾况出儒学世家吴郡顾氏,为顾雍、顾野王之嫡系裔孙,有着良好的家世和教育背景。但顾野王而后的隋唐时期,顾况一系由原来的世家大族降为庶族寒门。吴郡(今苏州)为顾况祖籍和郡望,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为顾况籍贯,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为顾况里居。顾况早年读书山林,至德二年,进士及第,从此走上仕途。他大部分时间在江南一带宦游,从事盐政工作,做的都是僚属一类的小官,不甚得志。大历二年至四年间,与李泌、柳浑交游,结下深厚友谊,对其以后的人生道路影响很大。后入韩混幕府,任节度判官,颇受重用。贞元三年,柳浑、李泌相继辅政,顾况以校书郎入征长安,后迁著作郎,这是他一生所任最高官职。顾况在长安的政治生涯,只短短的三年时间便随着好友柳浑、李泌的相继去世而结束,被贬饶州司户参军。数年后,因复调希望破灭而归隐茅山,正式加入道教。顾况身历盛唐和中唐,对唐代社会生活的衰变有着深切的感受,和当时许多士子一样,他的思想人格中有着儒、释、道文化的多种因子,呈现出复杂的价值取向,除此之外,还带着吴中地域文化的鲜明痕迹。他是孔门之狂者,出释入道之仙侣,擅画解乐之吴中才子。
     顾况诗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以十三章为代表的乐府诗,揭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异常尖锐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战争问题、腐败问题、妇女儿童问题。首句标其目的体制形式,具有开创意义。顾况善解音乐,他的音乐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他的题画诗渗透着自己的绘画经验和审美情趣,体现了重主观表现、重写意的美学思想。其笔下的山水、景物诗,也凝聚着画家的技艺和匠心,具有绘画一样的艺术美。顾况诗歌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山,是顾况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审美意象,是把握顾诗美学风貌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顾况诗歌的审美风格是复杂多样的,既具时代特征,有清丽、高逸之作;又超出时代之外,显示出亦俗亦奇的美学风貌。顾况诗文,唐代已经结集,二十卷,今存皇甫湜序。宋、元时期,逐渐散佚,只见载于类书、总集与选集中。明清时期,顾况诗文得到收集和整理,共有三个系统的版本流传,二卷本系统《华阳真逸诗》二卷、《顾况集》二卷;三卷本系统《华阳集》三卷附顾非熊诗一卷;四卷本系统,乃以胡震亨《唐音统签》顾况诗四卷为基础成就《顾逋翁诗集》四卷本,后为全唐诗照单收录,成为研究者最主要的文本依据。
Gu Kuang was an important poet at the turn of the flourishing age of Tang Dynasty and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Gu Kuang was descended from the Gus in Wu County which was a Confucianism Family. He was the descendants of Gu Yong and Gu Ye-wang, and had a well-known family history and education background. However, in the Sui Dynasty and the Tang Dynasty since Gu Ye-wang, had the Gu Kuangs degraded to the humble landholder from the traditional scholar family. Wu County was Gu Kuang's ancestral home and the systems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Gu Kuang's native place was Danyang of Run County, while Haiyan of Su County was his place of habitation. Gu Kuang read and studied all kinds of books in the temples in the mountains near his hometown in his early ages. Gu Kuang successfully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two year of Zhide at his thirty years old then he started to step on official career. After that he had an official tour in southern Yangzi River for many years, and was engaged in salt government affairs. He failed to achieve their ambition in their official careers because of the lower position. From the two year to four year of Dali, Gu Kuang made friends with Liu Hun and Li Mi. A solid friendship among them had a deep affection on Gu Kuang's life. Later he became a member in the regime of Han Huang and took charge of the high-ranking assistant of the highest military officer 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ree year of Zhenyuan when Liu Hun and Li Mi held the post of the prime minister in succession, Gu Kuang went into the imperial court and worked as a office as a proofreading official then he was promoted to a historiographer which was the highest post in his life. His political career in Changan was ended after three years when Liu Hun and Li Mi died in succession. Soon after, he was banished to Raozhou as SiHu CanJun. After years, he retired into the Mount Mao and become a Taoist priest formally because of the disillusionment of his revenge. Because of passing the flourishing age of Ta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Gu Kuang had deep feeling about the disintegration of social life of Tang Dynasty. As many as intellectuals in that age, his thought showed a complicated trend of value because of the affection by Cultures of Taoism,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Wuzhong influenced his thinking too. In a word, he was a craziness of Confucianism, a supernatural companion who came in Taoism and go out of Buddhism, and a versatile gifted scholar in Wuzhong.
     Contents of poetry of Gu Kuang were full and colorful. The Folk Songs exampled as Thirteen Chapters disclosed the social conflicts existed in that time, in which some extremely sharp and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peasant problems, war problems, corruption problems, and woman and children problems were presented. Its pattern that one or tow words of the first sentence were regarded as a title of this poem in front of which there was a preface was creative. Gu Kuang was good at explaining the music so that there was high artistry in his poems for music appreciation and had gained a great deal of experience for the later. His poems for painting in which permeating the painting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temperament of himself embodied the aesthetic thought that he laid stress in the first person's emotion-expressing. Furthermore, there contained the skill and aesthetics consciousness of distinctive quality of an artist in his landscapes poems. These poems had pictorial beauty. However, there were more lyrics expressing his individual subjective feelings. The mountain was a very constant image in the poems of Gu Kuang. It wa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on which was helpful to grasping the features of aesthetics of his poems. The whole aesthetic style of Gu Kuang's poems was complicated very much so they contained not only fresh and beautiful poems and high carefree poems with time features, but also that woks with plain and strange features out of his time. Gu Kuang's poesies were collected into 20 volumes in Tang Dynasty but the preface written by Huang Fu-shi can only be found today. Much of his poetry was lost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y while only a part was saved by all sorts of large reference books and collections. Gu Kuang's poesies were collected and perfect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three systems of edition passed. One edition system with 2 volumes included Poetry of Huayangzhenyi and Gu Kuang's poetry anthology. Another edition system with 3 volumes only included Huayang's Poetry with 1 volume of Gu Fei-xiong's poetry as an appendix. The other circulation system named Poetry of Gubuweng formed from Tangying Tongqian Wuqian by Hu Zhenhen in the Ming Dynasty, later recorded by Poems of All Tang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studies today.
引文
[1]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点校本.
    [2]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3]王重民辑录《全唐诗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殷璠等《唐人选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6]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7]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8]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9]富寿荪选注《千首唐人绝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0]顾况《华阳真逸诗》二卷,刻本,明嘉靖19年(1540)重印.
    [11]顾况《顾况集》二卷,北京:北京图书馆1986年版.
    [12]顾况撰黄贯曾编《顾况集》二卷,黄氏浮玉山房明嘉靖33年(1554)刻本.
    [13]顾况撰,明·顾名端辑《华阳集》三卷,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4]赵昌平校编《顾况诗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5]王启兴张虹注《顾况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6]杨炯《杨炯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7]李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8]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19]杨世明校注《刘长卿集编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杨文生编著《王维诗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1]元结《元次山集》,北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22]王建《王建诗集》,北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23]张籍《张籍诗集》,北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24]白居易《白氏长庆集》,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25]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6]朱金城《白居易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7]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8]王琦等注《李贺诗歌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9]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四部丛刊》景宋刊本.
    [30]刘禹锡《刘梦得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1]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32]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33]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34]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35]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6]李百药撰《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37]沈约著《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8]姚思廉著《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
    [39]李延寿著《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40]魏徵等著《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41]刘煦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4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43]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44]辛元房著傅璇琮校笺《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45]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
    [46]孟棨撰《本事诗本事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7]段成式《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8]计有功《唐诗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49]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0]李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1]赵磷《因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2]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53]刘肃撰 许德楠 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54]刘餗 张鷟撰《隋唐嘉话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55]冯翊子撰《桂苑丛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6]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57]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58]王谠撰周勋初校正《唐语林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59]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60]封演《封氏闻见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1]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2]王溥《唐会要》,日本京都: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
    [63]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64]李防等《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
    [65]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66]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7]郑樵《通志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68]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69]晁公武《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0]陈振孙《郡斋读书志》,光绪六年刻本.
    [71]马端临《文献通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2]沈作宾修施宿等纂《会稽志》二十卷,影印本.
    [73]刘大彬《茅山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74]林宝撰郁贤皓、陶敏整理《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75]顾炎武撰《顾氏谱系考》一卷,蓬瀛阁清末重印.
    [76]顾宝琛纂修《顾氏分编支谱》十卷,木活字本:惇叙堂民国22年(1933)
    [77]顾景璐等纂修《顾氏宗谱》十九卷,木活字本:清光绪23年(1897)
    [78]樊维城胡震亨等《天启海盐县图经十六卷》,四库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79]夏浚徐泰纂修《海盐县志》,四库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80]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
    [81]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天台县志》,咸丰六年(1856)修补重印本.
    [82]雍正《浙江通志》(缩微),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5年.
    [83]刘熙《释名》,《丛书集成丛编》,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8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85]《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86]皎然著 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87]刘知几《史通·叙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88]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89]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90]颜延之著 庄辉明等注《颜氏家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91]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92]严羽著 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3]范晞文《对床夜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94]胡仔纂集《苕溪渔隐丛话前后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95]方回选评 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96]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97]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98]高棅《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99]谢榛《四溟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0]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101]沈德潜等编选《中国历代诗歌别裁集》,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02]翁方纲《石洲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03]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04]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105]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06]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107]王国维《人间词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8]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9]郭绍虞主编《诗品集解续诗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110]王大鹏《中国历代诗话选》,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
    [111]陈伯海《历代唐诗论评选》,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2]陈伯海《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13]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1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15]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116]陶敏李一飞著《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117]潘景郑《著砚楼书跋》,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18]周勋初《周勋初文集·唐诗文献综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19]吕玉华著《唐人选唐诗述论》,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4年版.
    [120]陈伯海朱易安《唐诗书录》,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版.
    [121]万曼《唐集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2]陶敏编纂《全唐诗人名考证》,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3]吴汝煜胡可先《全唐诗人名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24]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5]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126]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7]王达津《唐诗丛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8]顾易生《顾易生文史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9]叶哲明《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三辑·台州专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0]孙琴安著《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131]王铁著《中国东南的宗族与宗谱》,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版.
    [132]王永平著《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33]王卫平王国平《苏南社会结构变迁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134]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135]李元华《中国古代科举与考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
    [136]姜剑云《审美的游离——论唐代怪奇诗派》,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137]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
    [138]蒋寅《大历诗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39]蒋寅《大历诗人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140]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1]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142]闻一多《唐诗杂论诗与批评》,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43]闻一多《唐诗大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4]韩成武《杜诗艺谭》,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4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46]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47]钱钟书《旧文四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48]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版.
    [149]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50]徐炼《诗道》,长沙: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
    [15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52]戈布尔著 吕明等泽《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上海艺文出版社2001年版.
    [153]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154]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5]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56]吴言生《禅学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6版.
    [157]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8]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9]《道教的历史与文学》(三),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
    [160]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61]程啬 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上册),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63]郭因《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4]郭因《中国绘画美学史稿》,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
    [165]近藤秀实、何庆先编著《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66]萧涤非、程千帆等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167]万依主编《故宫辞典》,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168]张忠纲《全唐诗大辞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169]范之麟吴耕舜《全唐诗典故辞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170]周勋初主编《唐诗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71]《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
    [172]《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
    [173]刘钧仁著《中国地名大辞典》,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0年版.
    [174]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第二册,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
    [175]《辞源》第二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76]周啸天《唐绝句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2版修订增补本.
    [17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i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7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79]罗宗强、郝世峰《隋唐五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0年版.
    [180]胡适《白话文学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18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82]金宝样《唐史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83]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184]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二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5]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9-199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86]顾易生 顾况和他的诗 复旦学报 1960.1
    [187]赵昌平 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 苏州大学学报 1984.1
    [188]赵昌平“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 中国社会科学 1984.4
    [189]王启兴 顾况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 文学遗产 1985.3
    [190]邓红梅 顾况诗歌新论 苏州大学学报 1988.3
    [191]胡正武 顾况任新亭监时地新考 台州师专学报 1996.1
    [192]孟繁冶 魏晋南朝时期江东顾氏考论 史学月刊 1997.3
    [193]惠镇 唐代泼墨泼色山水画先驱“顾生”考 美术观察 1998.11
    [194]雷恩海 天心月胁 骏发踔厉-顾况诗歌新论 周口师专学报 2001.3
    [195]周明秀 顾况:在李白与李贺之间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2.1
    [196]周明秀 逸歌长句 骏发踔厉-对顾况诗歌的再评价 许昌师专学报 2002.6
    [197]柏秀娟 论顾况诗歌的盛唐艺术精神兼及绘画创作 宜春学院学报 2003.1
    [198]柏秀娟 论顾况与佛教的因缘及其诗歌创作 龙岩师专学报 2004.1
    [199]胡正武 顾况浙东行踪考略 台州学院学报2005.1
    [200]陈耀东 陈思群 承先启后 探新求奇——顾况诗文纵横谈 嘉兴学院学报 2006.2
    ①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③《台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④《台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①顾易生《顾易生文史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②蒋寅《大历诗人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①万曼《白居易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②王拾遗《白居易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21页。
    ③《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④吴汝煜、胡可先《全唐诗人名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⑤傅璇琮、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①赵昌平校注《顾况诗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前言第5页。
    ②《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③《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①王启兴、张虹《顾况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②《文学史》第2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③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552页。
    ①《周口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②《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③《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
    ④《宜春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⑤《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⑥王锡九《唐代的七言古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⑦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①(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贾晋华译《盛唐诗》,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①郁贤皓、陶敏整理《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5月第1版,第1222-1224页。
    ①见《顾氏谱系考》一卷,(清)顾炎武撰,蓬瀛阁清末重印,1册(4)(顾亭林先生遗书)。
    ②《中国东南的宗族与宗谱》,王铁著,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页。
    ④《顾氏分编支谱》十卷,顾宝琛纂修,木活字本:惇叙堂民国22年(1933),10册:像。
    ⑤《顾氏宗谱》十九卷,(清)顾景璐等纂修,木活字本:清光绪23年(1897),16册:图及像。
    ②《后汉书》卷七九下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③永元,汉和帝年号,为公元89-105年。
    ④《后汉书》卷六三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⑤《三国志·吴书》卷五二吴书第七。
    ⑥《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王永平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②见赵社民主编《中华名人墓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①《陈书》卷三○列传第二四《顾野王传》。
    ②孟繁冶《魏晋南朝时期江东顾氏考论》一文将其另列一支系,见《史学月刊》1997年第3期,第78-83页。
    ①《晋书》卷六十八列传第三十八《顾荣传》。
    ②傅璇琮《唐永贞年间翰林学士考论》,北京:《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秋之卷,第93-100页。
    ③《全唐文》卷五三○。
    ①《全唐诗》卷二四二。
    ②见《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编纂委员会编,第562页。
    ③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24页。
    ①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735-873页。
    ②《旧唐书》卷一五八列传第一○八《郑馀庆传》。
    ③《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六。
    ④两条材料均见《旧唐书》卷一七本纪第十七上《敬宗文宗上》。
    ⑤参见《唐才子传校笺》卷第七顾非熊条,第353页。
    ①王永平著《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①1933年《南风》七卷第一期,岭南大学编印。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第1版,第461页。
    ③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123页。
    ④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中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28页。
    ⑤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04页。
    ⑥复旦学刊1960.1.28-35页。
    ⑦顾易生《顾易生文史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186页。
    ⑧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02-404页。
    ①(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47页。
    ②卷四(上)别集类。
    ③载《四库全书》校录明万历本《华阳集》。
    ④《全唐诗》卷二六四。
    ①见郁贤皓、陶敏《元和姓纂附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年5月第1版,第1222-1226页。
    ②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③《后汉书》卷六《顺帝纪第六》。
    ④顾炎武《顾亭林先生遗书·顾氏谱系考》之“三辨顾氏并出吴郡”,上海棋盘街文瑞楼印行。
    ⑤其它三姓为陆氏、朱氏、张氏。
    ⑥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六朝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71-177页。
    ⑦见孟繁冶《魏晋南朝时期江东顾氏考论》一文,载《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78-83页。
    ①见蒋长栋《王昌龄籍贯郡望辨》一文,载《怀化师专学报》1990年第3期,89-92页。
    ②《旧唐书》卷一六三《卢简辞传》。
    ①夏征农主编《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86页。
    ②刘钧仁著《中国地名大辞典》,北平研究院出版部1930年版。
    ①《赠订注释全唐诗》卷二五六·顾况四,第677页。
    ②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卷”。
    ①参见顾况《释祀篇》“上官命况,粜盐蛟室”云云。《全唐文》卷五二九。
    ③顾况曾迁居海盐横山,见后里居考。
    ④《道藏》第20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第554-559页。
    ⑤《顾况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78页。
    ⑥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06-407页。
    ⑦赵昌平《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与傅璇琮先生商榷》,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1期,第77-81页。
    ⑧参见元·刘大彬《茅山志》。
    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二零八,《天启海盐县图经十六卷》,明樊维城胡震亨等修,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第353、366页。
    ①《中国历史大辞典》,第325页。
    ②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656页。
    ①《增订注释全唐诗》卷二五六·顾况四,第677页。
    ②施宣圆等主编《千古之谜·中国文化1000疑案·甲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18-519页。
    ③叶明哲主编《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三辑《台州历史文化专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第153-166页。
    ①参见影宋本《华阳真逸诗集》二卷,清光绪21年(1895)苏州元和江标江氏灵鹣阁湖南使院刻《唐人五十家小集》本。
    ②此传附于清咸丰5年(1855)双峰堂刻《顾华阳集》三卷补遗一卷本卷首。
    ③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二零八《海盐县图经》,明樊维城、胡震亨等,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366、620页。
    ①杨世明校注《刘长卿集编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46页。
    ②两文分别见《全唐文》卷五二九、五二八。
    ③《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
    ①杨世明校注《刘长卿集编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55-157页。
    ②此诗为贞元五年贬谪饶州途中所作。
    ③《全唐诗》卷八二一
    ④《旧唐书》卷四○志第二○《地理志三·江南道条》
    ①李健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130-131页。
    ①1933年《南风》七卷第一期,岭南大学编印。
    ②考证详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7-420页。
    ①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见《全唐文》卷五二九。
    ②非熊之生年,详见本文第一节《顾况家世考·子息考》。
    ③清咸丰5年(1855)双峰堂刻《顾华阳集》三卷补遗一卷。
    ④赵昌平《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兼与傅璇琮先生商榷》,《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第77-81页。
    ⑤参见《唐才子传校笺》卷第七顾非熊条,第382页。 ①《杨炯集》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7页。
    ①《全唐文》卷六八六
    ②卷二《释长幼》第十
    ③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2年重印),第203页。
    ①《旧唐书》卷四○志第二O《地理志三·江南道条》。
    ②《唐会要》卷七一
    ③见《顾华阳集》三卷补遗一卷,清咸丰5年(1855)双峰堂刻本。
    ④赵昌平《关于顾况生平的几个问题——兼与傅璇琮先生商榷》,苏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⑤胡正武《顾况任新亭监时地新考》,台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第70-74页。
    ①《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
    ②《全唐诗》卷二四二。
    ③《旧唐书》卷一三○列传第八O。
    ④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顾况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04-406页。
    ⑤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394-395页。
    ①《全唐文》卷五二九。
    ②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491页。
    ③所谓铨选,一方面是指对未入仕者的甄录,另一方面是对已在官位者政绩的考核。
    ④参见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38页;李元华《中国古代科举与考试》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第20-22页。
    ⑤《册府元龟》卷六三五《铨选部·考课一》,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①参见后考“宦游江南”。
    ②详见胡正武《顾况任新亭监时地考》,《台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第71-74页。
    ②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版)第三编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11月第1版,第233页。
    ①《全唐文》卷五二九。
    ②两文皆见于《顾华阳集》三卷附《顾非熊诗》一卷,海盐顾炳章于清同治元年(1862)重刻。
    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二零八《天启海盐县图经》十六卷,明樊维城、胡震亨等修,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第317、324页。
    ②《天启海盐县图经》十六卷,第352、353页,
    ①赵昌平《顾况诗集》之《山径柳》一诗校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
    ①参见康熙《天台县志》,雍正《浙江通志》。
    ②《全唐文》卷五二九。
    ①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三顾况条,第641-642页。
    ②参见《旧唐书》卷四○《地理志三·江南道条》。
    ③参见王启兴、张虹《顾况诗注》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90-91页。
    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一·近代曲辞三。
    ②《唐才子传校笺》卷三顾况条,第643页。
    ③参见赵昌平《“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姜剑云《审美的游离——论唐代怪奇诗派》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43-50页。
    ①参见王启兴、张虹《顾况诗注》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223页。
    ②参见胡正武《顾况浙东行踪考略》,《台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20-24页。
    ③《全唐文》卷五二九。
    ①《全唐文》卷五三○。
    ②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一五○,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2144页。
    ③参见《唐才子传校笺》卷三顾况条,第642-641页。
    ①《唐才子传校笺》卷三《顾况》条,第643-644页。
    ②《全唐诗》卷二○五。
    ①《唐才子传校笺》卷三顾况条,第645页。
    ②参见《旧唐书·德宗纪下》、《唐诗纪事》卷二八。
    ③参见皇甫湜《顾况诗集序》、李肇《国史补》卷中以及《桂苑丛谈》。
    ①见《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1版,第320页。
    ①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页。
    ①张风雷《天台佛学的入世精神》,载《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4期。
    ②《法华玄义》卷一上,《大正藏》卷33,第682页中。
    ③《大正藏》卷九,第7页上
    ④此节论述,多参柏秀娟《谈顾况与佛教的因缘及其诗歌创作》等文。
    ①《唐故著作左郎顾况集序》,见《全唐文》卷六八六。
    ②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卷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0页。
    ①王卫平、王国平《苏南社会结构变迁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②《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①姜剑云《审美的游离——论唐代怪奇诗派》,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43-45页。
    ②沈周《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北京同文图书馆1915年影印本,卷首附钱谦益序。
    ③顾况《右拾遗吴郡朱君集序》,《全唐文》卷五二八。
    ①洪惠镇《唐代泼墨泼色山水画先驱“顾生”考》一文考证,顾生就是顾况,见《美术观察》1998年11期。
    ①此段论述,参见景遐东的博士论文《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陈尚君指导,复旦大学2003年。
    ②闻一多《唐诗杂论诗与批评·宫体诗的自赎》,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11月第1版,第18页。
    ①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第62页。
    ①王启兴、张虹《顾况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4页注释。
    ①此处观点和文字参见《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五卷·隋唐五代》,白钢、俞鹿年著,第370-372页。另见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第139-104页。
    ②《唐会要》卷七二《京城诸军》。
    ③《资治通鉴》卷二二一《唐纪三十七》“肃宗上元元年十一月”条胡注。
    ①见《册府元龟》卷六六五《内臣部·总序》。
    ②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34页。
    ③两条材料,分别见《国史补》卷下和卷中。
    ①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五。
    ②此诗鉴赏参《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程千帆等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1995重印,第662-663页。
    ①此诗鉴赏参《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程千帆等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1995重印,第661页。
    ②《新唐书》卷二○七列传第一三二。
    ①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8页。
    ①王夫之《清诗话·姜斋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②孟棨《本事诗》情感第一
    ②此处观点和文字参见王启兴《顾况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一文,《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①李扬《唐代音乐诗的文化解读》,梁潮主编《东方丛刊》,1995年第2辑,第182页。
    ②《<全唐诗>数字化之延伸应用——唐诗音乐数据库之建置与成效》,孙贵珠,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③明·胡应麟《诗薮·外篇》。
    ①刘籍《琴议篇》,见《中国古代音乐选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249页。
    ①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2043-2044页。
    ①参见傅正谷《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第76-77页。
    ②汉刘熙《释名》,《丛书集成丛编》,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107页。
    ③宋陈旸《乐书》,第一二九卷。
    ④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9页。
    ⑤唐诗多用汉代故事和人物影射本朝。
    ①《旧唐书》卷二九志第九。
    ②此诗鉴赏参彭庆生、曲令启选注《唐代乐舞书画诗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58-61页。
    ③《王闿运手批唐诗》,第983页。
    ①《王闿运手批唐诗》,第984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207页。
    ①钱钟书《通感》,见《旧文四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0-61页。
    ②刘知几《史通·叙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①韩成武《谈杜甫咏画题画诗》,载《河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②《王闿运手批唐诗》,第983页。
    ①洪惠镇《唐代泼墨泼色山水画先驱“顾生”考》,《美术观察》1998年11期。
    ②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册812,逸品,第372页。按《宣和画谱》所谓王洽,即为《唐朝名画录》所载的王墨,以及《历代名画记》所载的王默。王洽,参考《宣和画谱》卷十。
    ③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上册),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11页。
    ④见《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一十四·画五。
    ①参见韩成武《杜诗艺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65页。
    ②参见郭因《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③参见郭因《中国绘画美学史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34-39页。
    参参见杨力《略论杜甫题画诗的绘画美学思想》,载《中国韵文学刊》1997年第2期。
    ①日·近藤秀实、何庆先编著《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①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7页。
    ①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82页。
    ①邓红梅《顾况诗歌新论》,载《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①杨有山 姜伏莲《中国文学中的怀才不遇主题的社会心理分析》,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①此诗鉴赏,参张亚新选释《唐诗精选》,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版,第68-71页.
    ①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魏晋-五代,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303页。
    ②卷二《释长幼》第十
    ①王启兴、张宏注《顾况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234页注释。
    ②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62页。
    ①《论语》卷三。
    ②《韩诗外传》(卷三),四部丛刊(初编经部),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再版影印本。
    ③阮籍《达庄论》,见张伯君《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5页。
    ④宗炳《画山水序》,见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①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页。
    ①梁德林《古代诗歌中的山意象》,载《广西师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①G.G.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115页。
    ①G.G.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90-91页。
    ①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63页。
    ①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37页。
    ②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①周啸天《唐绝句史》,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2版,修订增补本,第53页。
    ②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
    ①洪迈《容斋三笔》卷十五。
    ②以上参见周啸天《唐绝句史》,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2版,修订增补本,第187页。
    ①陈寅恪《元白诗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0-121页。
    ①程啬、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②参见钟敬文主编《民俗学入门》,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①参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正文第664页。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物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93页。
    ①参见王启兴、张虹《顾况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版,241页注释。
    ②陈耀东陈思群《承先启后探新求奇——顾况诗文纵横谈》,嘉兴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①刘知几《史通》,卷十七。
    ②李壮鹰《诗式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53页。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
    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一。
    ③《会稽志》卷十七。
    ④《旧唐书》卷一三○列传第八○。
    ⑤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第二册,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746页。
    ⑥《辞源》第二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95页。
    ⑦李壮鹰《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55页。
    ①查屏球《由皎然与高仲武对江南诗人的评论看大历贞元诗风之变》,《复旦学报》2003年第6期。
    ①参见许总《论贞元士风与诗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②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107-108页。
    ③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74页。
    ①徐炼《诗道》,岳麓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②参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216-219页。
    ③参姜剑云《审美的游离——论唐代怪奇诗派》,东方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63-165页。
    ①葛兆光《佛教与道教的语言传统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
    ②顾况《华山西冈游赠隐玄叟》、《同裴观察东湖望山歌》两诗。
    ③顾况《从军行二首》其
    ①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
    ②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
    ③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3页。
    ①李壮鹰《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48页
    ②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8月第1版,第133页、141页。
    ③唐·佚名《桂苑丛谈》“史遗”。
    ①李壮鹰《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69页。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通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9页。
    ③李壮鹰《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330页。
    ④杜甫《愁》诗题下自注。吴体可能是采用江东吴歌俗曲中的声调而变化成的一种拗体律诗。参见
    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897页。
    ①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
    ②朱熹《楚辞后语》卷四。
    ③参姜剑云《审美的游离——论唐代怪奇诗派》,东方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97页。
    ④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8月第1版,第275页。
    ①万曼《唐诗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8-149页。
    ①陈伯海、朱易安《唐诗书录》,齐鲁书社,1988年版。
    ②《顾易生文史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88-1689页。
    ②《唐人选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55页。
    ③《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六。
    ①吕玉华著《唐人选唐诗述论》,台北市:文津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
    ②见《本事诗本事词》之《本事诗序》,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9月第1版。
    ①详见王启兴、张虹《顾况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100页。
    ①陶敏、李一飞著《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11月第1版,第48页。
    ①见潘景郑《著砚楼书跋》“明刻《顾华阳集》附顾非熊诗”条,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7月第1版,第234页。
    ①两序见《顾华阳集》,顾炳章双峰堂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
    ②见潘景郑《著砚楼书跋》“明刻《顾华阳集》附顾非熊诗”条,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7月第1版,第234页。
    ③同上。
    ④见《顾易生文史论集·顾况与顾况集》,上海:复日.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07页。
    ①参见万依主编《故宫辞典》,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第848-849页。
    ①见《古籍点校疑误汇录》之《全唐诗外编·辨伪》,第90-91页。
    ①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集部·别集类三·华阳集三卷附顾飞熊诗一卷提要,第1286页。
    ①《顾易生文史论集·顾况与顾况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208-20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