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主语)+v+(宾语)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言语交际中的“不是+(主语)+v+(宾语)”这种口语交际中十分常见的语言成分。它本身有意义,但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不与其它成分发生结构关系,去掉它也不影响整个句子言语行为意图的表达;从语用上看,它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一般将其称为话语标记语。
     本文试运用功能语言学和言语行为理论,对此作出新的说明。任何言语行为都旨在完成一定的意图,因此,根据言语行为与意图的关系,可以把言语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意图性言语行为,这类言语行为直接表明交际的意图;另一类是支持性言语行为,或称为策略性言语行为,它们为言语行为意图的实施提供有效性。而“不是+(主语)+v+(宾语)”的作用是弱化言语行为的施事语力,它是一个粘着性的言语行为,一般都有后续的言语行为,更重要的是它的字面意义与后续的言语行为相反,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标记了后续的言语行为,本文将其命名为标记性言语行为,它是支持性言语行为的一种。
     本文依托网络的受众性广与时代性等特点搜集语料,力求对“不是+(主语)+v+(宾语)”的结构特点以及语用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对话语标记的研究进行综述,得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第二部分确定“不是+(主语)+v+(宾语)”的概念名称,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主要出发点。第三部分对“不是+(主语)+v+(宾语)”的否定标记“不是”、主语部分、能进入该结构的动词类型以及宾语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并得这个标记性言语行为的格式变化形式。第四部分以韩礼德的语言三大功能理论为基础,对“不是+(主语)+v+(宾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不是+(主语)+v+(宾语)”同时具有这三大功能,但是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其人际功能特别突出,为核心功能,而语篇功能次之,它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概念功能。由于人际功能为其核心功能,进而对人际功能的次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降低话语命题内容的主观性功能、反映人际关系亲疏的功能、引起说话人注意的功能以及顾及说话人自己面子的功能四个次功能,这四个次功能在“不是+(主语)+v+(宾语)”的各个类型中也并非处于同一层级,在不同的语言使用环境中四个功能的某一种功能会显得比其它功能重要。最后根据语境假设说分析了“不是+(主语)+v+(宾语)”产生与存在的认知心理依据。
The object of study in this thesis is the "bushi + (S)+V+(O)"language element in modern mandarin speech communication. It has real meaning ,is independent of sentences stucture and has no constitutive relation with other language element. there is no influence on expression of the intention of the speech act that the whole sentence contain when remove it. From the view of pragmatics, it is essential language element and which is called "Discourse Makers" in general study.
     The study of this thesis try to use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 to make an new introduction. Any speech acts are aimed at completing a certain intention, so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peech act and its intention, we can fall the speech act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intetional speech act, which indicate the intention of the speech act directly. The other is the supportive speech act(or is called tactical speech act), which afford effection when the speech act carry out. And "bushi+ (S)+V+(O)" is an adherent speech act, usually has a follow-up speech act. It is used to mitigate the illocutionary of the speech act. More important, the literal meaning of "bushi+ (S)+V+(O)" is opposite to the follow-up speech act, only mark the follow-up speech act to some degree. In this thesis, we call it "Maked Speech Act". It is a kind of supportive speech act.
     Depending on the extention and the times of internet, the language materials are choosen from it and try to analyse its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 and pragmatics. The thesis has five parts. Part 1 give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ory of discourse makers. Part 2 fixs the definition of "bushi+ (S)+V+(O)" on the basis of speech act theory. Part 3 focuses on every parts of the maker speech act. Part 4 to analyse the pragmatical function of "bushi+ (S)+V+(O)"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anguage metafunction.
引文
1 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综述》,载《外语研究》,2000年第4期。
    1 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载《外语研究》2000年第4期
    2 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载《外语研究》2000年第4期
    1 廖秋忠称之为“篇章连接成分”。
    2 廖秋忠《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载《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
    3 冉永平,《The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Conversation》,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转引自冯光武《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载《现代外语》2004年第1期。
    1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2 郭大方:《现代汉语动词分类词典》,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本书按照动词表达的意义进行分类,共收现代汉语动词6000余个。
    1胡范铸:《新闻语言客观性的言语行为研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 冯光武:《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载《现代外语》,2004年第1期。
    1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1宋德生:《语言不对称现象及其认识机制》,载《云梦学刊》,2005年第6期。
    1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1 冉永平:《语用过程中的认知语境及其语用制约》,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8期。
    1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语》,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 Sperber,Dan,& Deirdre Wilson.1986/1995.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
    1、Schiffrin Deborah,Discourse Maker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Fraser,B,Conversational Mitigation..Journal ofPragmatics.1980(4):341-350
    3、Fraser,B,What are Discourse Makers?.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31):931-952
    4、Halliday,M.A.K.1985/2004.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Arnold.
    5、Holmes,J,Modifying Illocutionary Force..Journal of Pragmatics.1984(8):345-365
    6、Miracle,W.Charles,The Role of Na/Name in Chinese Discourse: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Northeast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May,1989.
    7、Yang,Mei-hui(杨美慧),"Na" in Chinese Discourse.Taipei:Unpublished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thesis,1992
    8、Wang,Yu- fang,(王萸芳),The Pragrnatics Use of Ranhou in Chinese Oral Discourse.Paper presented at 4~(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Madison,Wisconsin,June 27-30,1995.
    9、Sperber,Dan,& Deirdre Wilson.1986/1995.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
    10、曹放《话语标记I mean的语用功能》,《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1、陈丽霞《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2、陈明瑶《论语篇连贯与话语标记的汉译》,载《上海翻译》,2005(4)
    13、冯光武《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现代外语》,2004(1)
    14、高增霞《自然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回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1)
    15、耿小敏《“我说”类元语言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6、郭大方《现代汉语动词分类词典》,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17、郭继懋《谈表提醒的“不是”》,《中国语文》,1987(2)
    18、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载《现代外语》,1998 (3)
    19、何自然《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20、何自然、莫爱屏《话语标记语与语用照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1)
    21、贺文丽《“那么”的认知语用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
    22、衡全仁《话语标记And在会话互动中的语用功能》,载《山东外语教学》,2005(4)
    23、侯磊《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载《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7)
    24、胡范铸《基于言语行为分析的法律语言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5、胡范铸《新闻语言客观性的言语行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6、胡范铸语用学课程讲义
    27、胡亚南《汉语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意识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8、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9、黄大冈 《话语标记研究综述》,《福建外语》,2001(1)
    30、黄华新、胡霞《认知语境的建构性探讨》,载《现代外语》,2004(3)
    3l、霍永寿《从言语行为的实施看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外国语言文学》,2005(2)
    32、乐耀《从语用认知分析看“不是+NP+VP,+后续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3)
    33、李秀明 《汉语元话语标记语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34、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2年
    35、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中国语文》,1986(6)
    36、刘丽艳《作为话语标记的“不是”》,《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
    37、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语》,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
    38、刘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39、刘绍忠《关联理论的交际观》,载《现代外语》,1997(2)
    40、刘永华、高建平《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别说”》,《语言与翻译》,2007(2)
    41、陆恩《汉字“好”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绥化学院学报》,2006(6)
    42、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载《外语学刊》,1997(4)
    43、秦丽敏《交际中的认知语境分析》,载《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 (S1)
    44、屈承熹著 潘文国译《汉语篇章语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
    45、曲卫国《也评关联理论》,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2)
    46、冉永平《关联理论与语用研究》,载《重庆大学学报》,1998(4)
    47、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外语研究》,2000(4)
    48、冉永平《语用过程中的认知语境及其语用制约》,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
    49、冉永平《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增量辨析》,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50、冉永平《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载《外国语》,2003(4)
    51、冉永平《言语交际中“吧”的语用功能及其语境顺应性特征》,载《现代外语》,2004(4)
    5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3、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54、沈姣《关于话语插入语的言语交际功能的分析》,载《文教资料》。2007(3)(下旬刊)
    55、沈娉《话语标记与元认知》,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6、史金生《表反问的“不是”》,《中国语文》,1997(1)
    57、宋德生《语言不对称现象及其认识机制》,《云梦学刊》,2005(6)
    58、孙洪玲《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59、孙迎晖《论韩礼德的元功能思想》,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60、孙玉《相关理论中的语用推理》,载《外国语》,1993(4)
    61、王璨《语气词“呗”的语气意义及话语标记功能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62、王红《话语标记语及其语篇连贯功能的认知语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63、王红、葛云峰《谈话者角色及相互关系对话语标记语使用影响的语用分析》,载《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4、王洪磊《“就是”的语用标记语功能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65、王元正《话语标记语意义的语用分析》,《外语学刊》,2006(2)
    66、王燕《幽默言语的语用本质与语境假设流程》,载《学术交流》,2005(3)
    67、王颖《话语标记语语用研究概观》,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68、温素平《“不是我VP”类话语标记语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69、吴亚武,于国栋《话语标记语的元语言分析》,《外语教学》2003(4)
    70、夏红娟《汉语话语标记语在口语会话中的人际互动功能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71、熊晓敏《对〈对话〉节目中的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状况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72、熊薇薇《中国学生话语标记词使用状况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73、杨进《认知语境假设与幽默言语的理解》,载《滁州学院学报》,2006(1)
    74、杨晓霞《从话语标记语元语用功能角度分析研究“you know”和“你知道”》,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75、杨竹君《话语标记语的功能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76、于海飞《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77、于国栋、吴亚欣《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解释》,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78、张婉《汉语语用标记语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79、张亚非《关联理论述评》,4《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3)
    80、周建安《论语用推理机制的认知心理理据》,载《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3)
    81、朱铭《关联推理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载《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82、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