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选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由私塾先生选编的教科书,也是至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古文选本。学术界对其研究,多着眼于选篇优劣、评点得失、注释短长等常规方面的论述,而对其为科举考试服务的选编目的和性质多持否定和批判态度,或者避而不谈。本文从选和评两个方面对《古文观止》的教科书性质和为科举考试服务的目的以及与八股文写作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全文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古文选本的类型和选本中古文概念的演变。按照选本的选编目的、作用和功能,古文选本大致可分为重文类、尚道类、辑佚类和科举教科书类四种基本类型,而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古文选本中“古文”的内涵和外延都有区别。《古文观止》科举教科书的性质决定了其所选之文为“载道之文”,与八股文在精神实质上具有同一性。
     第二章论述了《古文观止》成书的背景。首先,清初“崇儒尊孔”的文化政策和理学的官化所形成的“醇雅”文风限定了《古文观止》选编文章内容的“雅正”特点;其次,自南宋以来“以古文为时文”的实践使得古文和时文既双向互动又互相交融和渗透,而二者的这种关系是通过古文选本的选评实现的,《古文观止》正是古文和时文这种关系的体现;再次,南宋以来的古文选本对古文的选评积淀下来的经验和评点成果为《古文观止》的选评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优秀古文篇目和评点理论及术语。清代初年调和“秦汉派”和“唐宋派”的文学思潮倾向也是影响《古文观止》选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章通过对《古文观止》选文特点的考察,从选编思想、选编体例、选文类型等方面论述了其为科举考试服务的实用性特点。《古文观止》所构建的古文体系是在适应了清初文化政策的基础之上又与八股文写作密切相关的历代“载道之文”。这个体系不以古文的文学性为旨归,而是靠古文的“义理”来维系的。因此,它所选的古文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古代的文章”,是统治者的政统和道统相结合而形成的新统系。
     第四章主要研究《古文观止》的评点与八股文写作的关系。《古文观止》的评点充分吸收了前人及同时代人的评点成果,但不是全部承袭,而是有鉴别地采纳,并融入自己的见解。具体地说,就是吸收了前人对“文法”的评点成果而加大了对文章义理的阐发。《古文观止》对古文的评点与清初八股文理、法、辞、气的衡文标准完全一致,充分说明了其为科举服务的性质。《古文观止》评点所构筑的文章学理论既不是纯粹的古文理论,也不是纯粹的时文理论,而是古文与时文融合下的产物,是一种新的文章学理论,对我们今天的文章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he Notes of Classical Chinese was not only a kind of teaching material which was adapted by Private tutor in the period of Kangxi, in Qing Dynasty, but also the most influent ancient writing which spread most extensively until now. It is studied by scholars from the general perspective of whether the adapted material inferior or the superior, the remark proper or not, and the long or short notation, while for its purpose and property of service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s often denied and criticized even not mentione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electing and valu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characters of the Notes of Classical Chinese, the purpose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relation with the writing of Eight-Part Essay will be discussed slightly in this paper in four parts.
     In chapter one, the types of extracted ancient writing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 evolvement of concept of it will b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effect and function of the extracted writing,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e type of Redundant Chinese, high-Taoism, the Gathering Together of Scattered Writings, and teaching material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hile the 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ancient writing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extracted ancient writings. As the teaching material for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Notes of Classical Chinese is decided that the extracted writings are conveying truth which identifies with the Eight-Part Essay in term of spirit.
     In chapter two, the background of the Notes of Classical Chinese is demonstrated. First, at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the cultural policy of Homage to Confucius and Confucianism and the elegant style of writing made by the officializ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have limited the elegant legitimism of the selected part in The Notes of Classical Chinese;Second, since the Nan Song Dynasty, the practice of“the ancient radicals are for the present ones”makes the two kinds of articles exchange and blend mutual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realized by assessing the ancient writings. And the Notes of Classical Chinese is the embodiment of this relationship. Third, the experience and the evaluating results from the ancient prose from Nan Song Dynasty provide lots of excellent ancient articles and evaluating theory and terms. The trend of literatural thought of accommodating the Qin-Han school to the Tang-Song school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s also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the articles of the Notes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chapter three, the practicability characters that the Notes of Classical Chinese service for Imperial Examinations is discussed by studying on its material characters from some aspects such as the selecting principle, geners and styles. The system of ancient writing,constructed by he Finest of Ancient Prose,is of conveying truth writing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riting of Eight-Part Essay based on the adaptation of cultural policy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is system does not aim to the Literariness of ancient articles, but to the Moral principle to maintain. Therefore, the ancient articles in it do not mean the common essays as what we call in ancient times.
     In chapter fou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iticizing and selecting of the Notes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writings of Eight-Part Essay is mainly studied. The remark on The Notes of Classical Chinese has fully absorbed the remark work of ancestors and contemporary. However, it didn’t carry on all of it, only partly, and added there own standpoint. Specifically, it absorbed the forefathers’remark work on grammar, and enhanced the explanation on meaning and logic of articles. The remark on ancient article by the Notes of Classical Chinese is totally similar to the marking criterion of the Eight-Part Essay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ory, principle, rhtoric, mood,which proves completely the property of service for the Eight-Part Essay. The theories prose constructed by the remarks on the Notes of Classical Chinese is neither the sheer theories for ancient writings, nor for the nowadays ones, but a mixture of the two. It is a new theories of prose which has deep influence on the current theories of prose.
引文
1插图珍藏本《古文观止·前言》,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版。
    
    1关于中国古文选本的分类在本文的有关章节有详细的论述,详见后文第一章。
    2《中国艺术百科全书·文学艺术卷·古文观止》,徐寒主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47页。
    3熊礼汇《<古文观止>导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46页。
    1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日记中记载:“(宣统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晴,……卧帐中读《古文观止》,甚有兴味”。见《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2见鲁迅《选本》,最初发表在1934年1月北平《文学季刊》创刊号,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38页。
    3见吴孟复《<古文观止>批判》,《江淮学刊》1964年3期,63—66页。
    1吴孟复《古文观止批判》,《江淮学刊》1964年第3期,63页。
    1吴孟复《古文观止批判》, 63页。
    2韩林华《简论<古文观止>产生的历史契机》,《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4期。53页。
    3谭家健《略谈<古文观止>与<续古文观止>》,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序》,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黄肃秋《取材精炼的古文选集“古文观止”》,《读书月报》1957年10期,28页。
    2王汝弼《<古文观止>评介》,《语文学习》1958年4期,17页。
    3倪其心《流传最广的古代文选——<古文观止>》,见《与名家一起读经典》,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年版,96—97页。
    4谭家健《略谈<古文观止>与<续古文观止>》,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序》,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徐北文《<古文观止>今译·前言》,齐鲁书社1983年版。
    6李凭《两千载传统集萃,三百年蒙学范本——<古文观止>述论》,《图书馆论坛》2007年6期,277页。
    1周振甫《一个极为流行的选本——<古文观止>》,《文史知识》1983年3期,40页。
    2谭家健《略谈<古文观止>与<续古文观止>》,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序》,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熊礼汇《<古文观止>导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导读》,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45页。
    4《古文观止·前言》,见《古文观止》,安平秋点校本,中华书局1987年版。
    5张涤华《古代诗文总集选介·古文观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55页。
    6王忠《论<古文观止>的选文标准》,《国文月刊》1949年76期,30—31页。
    1许逸民《读<古文观止>》,《光明日报》1978年6月1日。
    2马荣升《古文观止分类管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3期,25—26页。
    3周大璞《<古文观止>注释·前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熊礼汇《<古文观止>导读》, 243页。
    5并见阙勋吾《言文对照<古文观止>·前言》,阙勋吾等译注,陈蒲清校订,岳麓书社1982年版。谭家健《略谈<古文观止>与<续古文观止>》,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序》,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周大璞《<古文观止>注释·前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并见王汝弼《<古文观止>评介》,《语文学习》1958年4期,17—18页。周振甫《谈谈古文观止》,《古文观止前言》,中华书局1959年版,5页。张涤华《古代诗文总集选介·古文观止》,上海古籍出版社985年版,57页。黄肃秋《取材精炼的古文选集“古文观止”》,《读书月报》1957年10期,29页。徐北文《<古文观止>今译·前言》,齐鲁书社1983年版。李凭《两千载传统集萃,三百年蒙学范本——<古文观止>述论》,《图书馆论坛》2007年6期,278页。等等。
    2李凭《两千载传统集萃,三百年蒙学范本——<古文观止>述论》,《图书馆论坛》2007年6期,278页。
    3谭家健《略谈<古文观止>与<续古文观止>》,见《<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序》,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李凭《两千载传统集萃,三百年蒙学范本——<古文观止>述论》,《图书馆论坛》2007年6期,278页。
    5王忠《论<古文观止>的选文标准》,《国文月刊》1949年76期,29页。
    6黄肃秋《取材精炼的古文选集“古文观止”》,《读书月报》1957年10期,29页。
    
    1方苞《古文约选序例》,《方苞集》之《集外文》卷四,刘季高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613页。
    2姚鼐《古文辞类篹序例》,见《古文辞类篹评注》,吴孟复、蒋立甫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2页。
    3周振甫《一个极为流行的选本——<古文观止>》,《文史知识》1983年3期,40页。
    
    1熊礼汇《<古文观止>导读》, 245—246页。
    2安平秋《评<古文观止>二吴注》,《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4期,75—78页。
    1文中引用的研究成果系安平秋对《古文观止》版本研究最早的论述,为1983年作的《古文观止·校点说明》,见《古文观止》,安平秋校点,中华书局1987年版。1984年,安平秋又撰写了《<古文观止>版本考论》一文,考述了《古文观止》的版本源流,认为可分为两个系统,即映雪堂本与文富堂本,并对这两个版本的优劣比较颇为详尽,但没有提到鸿文堂本和怀泾堂本。见《中国古典文学论丛》,人民文学出版社986年版,360—369页。
    2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05年版,194页。
    1吴孟复《古文观止批判》,《江淮学刊》1964年3期,63—67页。《人民教育》1964年8期有专文对其概括介绍,题目与吴氏相同。
    2张国光《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前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这两篇文章内容完全一样,只是标题不同。
    2一波《<古文观止>系抄袭之书》,《甘肃社会科学》1987年2期,21页。
    3张国光《金批才子古文在散文批评史上的重要贡献》,《古文英华:金圣叹妙批<才子古文>赏析》,李际宁、梅敬忠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3—12页。
    1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史》,三联书店1986年版, 5页。
    2鲁迅《集外集·选本》,见《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38—139页。
    3《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六“总集类叙”,中华书局1997年整理本,2598页。
    4谭元春《古文澜编·序》,见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601页。
    
    1并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及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
    2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7页。
    3见《鲁迅全集》第七卷《集外集·选本》,138页。
    
    1张伯伟《评点溯源》,见《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章培恒、王靖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页。
    2《文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3页。
    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11页。
    2郭英德《论“文选”类总集文体排序的规则与体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63页。
    3《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六,2613页。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九,2644页。
    2汤汉《妙绝古今》卷首,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356册783页。
    3王鏊《春秋词命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16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4真德秀《文章正宗纲目》,文渊阁影印《四库全书》集部第1355册第1页。
    5《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六, 2598页。
    
    1《中州文献总录》(下册),吕友仁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1189—1190页。
    2张伯行《古文载道编·序》,河南省图书馆藏康熙四十九年(1710)正谊堂原刊本,1页。
    3刁包《斯文正统·例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34册影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道光、同治间入怀谨顺积楼刻用六居士所用书本,174页,齐鲁书社1998年版。
    1李甲黄《刁蒙吉<斯文正统>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34册167页。又见于《黎城旧志五种》,刘书友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版,202页。
    2蔡世远《古文雅正》卷首,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476册2—3页。
    3魏禧《左传经世钞》,上海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卷首。
    4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读书附志》引韩元吉(1118—1187)语,见《郡斋读书志校证》,(宋)晁公武著,孙梦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1214页。
    5孙星衍《续古文苑·序》,《丛书集成》本。
    
    1参见骆鸿凯《文选学》,台湾华正书局1975年版,71—72页。
    2《宋史》“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
    3见祝尚书《论宋代时文的“以古文为法”》,《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4期,18—25页。
    1吕葆中《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序》,见《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94册影印康熙吕氏家塾刻本《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卷首
    2张云章《古文关键·序》,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51册718页。
    3刘克庄《迂斋标注古文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六,《四部丛刊》本。
    4谢枋得《文章轨范》序及目录,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59册542—549页。
    5王阳明《重刻<文章轨范>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卷首。
    1詹仰庇《文章指南·序》,见归有光《文章指南》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15册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623页。
    1见吕葆中《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凡例》,《四库禁毁书丛刊》第94册影印康熙吕氏家塾刻本。按,孙月峰,名鑛,生卒年不详,明万历会试第一,曾选评《文选瀹注》三十卷,《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此书“以评点制艺之法施之于古人著作”,吕氏所说当指此书。钟伯敬即钟惺(1574—1625),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选评《周文归》、《宋文归》,被《四库全书总目》批为“以时文之法评点之”、“轻佻放诞,至敢于刊削圣经,亦可谓悍然不顾矣”,“以佻薄之语评之,其去取之得失可以不必问矣”,由此可见,吕氏当指此二书之评点而言。
    2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古文十弊》第十条、第九条,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509、508页。
    1参见赵逵夫《论先秦时代的文学活动》,《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6期;赵逵夫《先秦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光明日报》2001年9月19日;赵逵夫《论先秦赋与散文的成就》,《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122—125页等。
    2参见伏俊琏《<汉书·艺文志>的文学思想》,《文学理论与批评》2004年6期。
    3《史记》卷一二二,“列传”第六二,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3137页。
    4《汉书》卷五八,“列传”第二八,中华书局1962年标点本,2634页。
    5《后汉书》卷四九,“列传”第三九,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1644页。
    6《后汉书》卷五二,“列传”第四二,1724页。
    7《后汉书》卷六O,“列传”第五O,1980页。
    8《文心雕龙·总术》,见《文心雕龙注译》,刘勰著,郭晋稀注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503页。
    1萧绎《金楼子》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103页。
    3均见《文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3页。
    4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全唐文》卷五六八,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内府本,5741页。
    5韩愈《师说》,《全唐文》卷五五八,5645页。
    6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全唐文》卷五六三,5705页。
    7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见《明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115页。
    1杨庆存《散文发生与散文概念新论》,《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140—152页。
    2《朱子语类》卷八十,中华书局1994年版,2081页。
    3《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3334页。
    4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27页。
    5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239页。
    1启功《说八股·八股文的各种异称》,中华书局2000年版,6页。
    2刘将孙《题曾同父文后》,《养吾斋集》卷二五,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19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987年版,242页。
    3唐庚《上蔡司空书》,《唐先生文集》卷十五,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1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41页。
    2廖燕《黄少涯文集序》,《二十七松堂文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70页。
    3王阳明《重刻<文章轨范>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卷首。
    4袁中道《答赵茂才》,《珂雪斋集》卷二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1084页。
    5吴伟业《古文汇编序》,《梅村家藏稿》卷三十二,《四部丛刊》本,145页。
    1王世贞《云间二生文义小序》,《弇州序稿》卷四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82册,546页。
    2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见《历代诗话续编》(中),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964页。
    3宗臣《宗子相集》卷一二,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287册,96页。
    4孙鑛《与余君房论文书》,《月峰先生居业次编》卷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6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193页。
    5焦竑《中原文献·序》,《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330册卷首。
    6方苞《古文约选序例》,《方苞集》之《集外文》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983年版,612页。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O《钦定四书文》提要,266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98页。
    2赵建章《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7页。
    3王兵《论清廷学术宗尚对桐城派文论及其选本实践的影响》,《北方论丛》2008年4期,111页。
    1王世贞《科试考四》,《弇山堂别集》卷八四,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第410册。
    1顾炎武《试文格式》,《日知录》卷十六,《四部丛刊》本。
    2方苞《进四书文选表》,《方苞集·集外文》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580页。
    3参看张国光《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前言》、《金批才子古文在散文批评史上的重要贡献》,吴孟复《古文观止批判》,王汝弼《<古文观止>评介》等对《古文观止》选评的批评。
    4周谷城《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1吴震方《朱子论定文钞序》,《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02册。
    2张廷玉《古文雅正序》,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476册卷首。
    1引文俱见方苞《古文约选序例》,《方苞集》之《集外文》卷四, 612—616页。
    1见《明史》卷二八六《李梦阳传》,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7348页。又见《空同集》卷六十六《外篇·论学上篇》,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见《明史》卷二八七《李攀龙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见《艺苑卮言》卷一,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
    4见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叙小修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211页。
    5沈德潜《与李客山书》,《沈归愚诗文全集》,清乾隆间教忠堂刻本。
    1《古文汇钞》十卷,蒋铭(生年履历不详)选评,从卷首吴伟业(1609—1672)的序和选者作于康熙五年(1666)的序文可知为清初选本,有清卓观堂刻本。
    2《精选古文觉斯定本》十卷,过珙(生年履历不详)选评,卷首有康熙壬子(康熙十一年(1672)选评者自序,主要阐发其“文以载道”的观点,《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0册影印清康熙十一年绍闻堂刻本。
    3《古文快笔贯通解》四卷,杭永年(生年履历不详)选评,此本今见于《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4册影印清康熙隆文堂刻本。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认为此书遭禁毁的原因是选录有钱谦益文一首,今观其选,五十九首只中明文只有一篇,为刘基的《司马季主论卜》,并未见钱谦益文,可能另有原因。
    4方苞《进四书文选表》,《方苞集·集外文》卷二,579—580页。
    5祝尚书《论宋代时文的“以古文为法”》, 18页。
    1茅坤《复王进士书》,《茅鹿门先生文集》卷六,《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4册,544页。
    2茅坤《文诀五条训缙儿辈》,《玉芝山房稿》卷一六《杂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06册,136—137页。
    3艾南英《子魏合刻序》,《天傭子集》卷三,明万历十六年(1588)重刻本。
    4章学诚《清漳书院留别条训》第二十四条,《章学诚遗书·佚篇》,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236页。
    5高塘《论文集钞》卷三,《丛书集成》本。
    
    1归有光《送国子助教徐先生序》,《震川先生集》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上册264页。
    2李攀龙《送王元美序》,《沧溟集》卷一六,《四库全书》第1278册,369页。
    3冯桂芬《变科举议》,《校玢楼抗议》卷五,上海书店2002年版。
    4焦循《时文说》二,见《雕菰集》卷十,中华书局1985年据文选楼丛书本排印,154页。
    1吴承学《现存评点第一书——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文学遗产》2003年4期,72—84页。
    2祝尚书《论宋代时文的“以古文为法”》, 19页。
    
    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七,2618页。
    2张云章《古文关键·序》,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351册718页。
    1《崇古文诀》卷十二评语,《四库全书》第1354册,102页。
    2刘克庄《迂斋标注古文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六,《四部丛刊》本。
    1王阳明《重刻<文章轨范>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光绪九年(1883)翻刻本卷首。
    2吴重憙《文章轨范·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光绪九年(1883)翻刻本卷首。
    3《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九,2647页。
    1见《明史》卷二八七“列传”第一七五,7416页。
    2《四库全书总目·唐宋文醇提要》,2659页。
    3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三“茅选唐宋八大家”条,中华书局1983年版。
    4蒋湘南《与田叔子论古文书》,《七经楼文钞》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541册,308页。按,《四库全书》本删除了茅坤原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据崇祯间茅著(坤之孙)校刻本保存茅氏原批。
    5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总叙》,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83册卷首。
    1詹仰庇《文章指南·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15册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623页。
    1王凯符《八股文概说八股文的结构与作法》,中华书局2002年版,12页。
    2金圣叹原名张若采的说法最初见于稗史资料《哭庙纪略》和《辛丑纪闻》,上世纪三十年代,隋树森撰《金圣叹及其文学评论》一文,说“他(金圣叹)本姓张,名采,字若采……少补博士弟子员,后以岁试之文怪诞不经,黜革。来年科试,顶金人瑞名,就童子试,乃作委靡庸腐趋时之调,而文宗即拔第一,补庠生。”(载《国闻周报》第九卷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期,1932年6、7月。)对后来研究者影响很大,多有采其说者。陈登原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明确批驳了关于金圣叹姓张的说法,见其作《金圣叹传》,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覃贤茂集诸家意见对此考证颇详,论述了金圣叹姓张之说为以讹传讹,是不可靠的。见覃贤茂《金圣叹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1—6页。
    3见《金圣叹评〈西厢记〉》,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15页。
    4《必读古文》即明代张鼐所辑《古文正宗》,有清光绪间吐玉堂刊本《张侗初先生汇辑必读古文正宗》十卷。
    
    1徐增《才子古文序》,康熙二年敦化堂本。
    2见陈登原《金圣叹传》,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65页。
    
    1龚笃清《八股文鉴赏·浅说八股文》,岳麓书社2006年版,64页。
    2谭鹏霄《历科墨选质言定本·序》,转引自龚笃清《八股文鉴赏·浅说八股文》,64页。
    
    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三卷《而已集》,187页。
    2刘熙载《艺概》卷六《经义概》,见《艺概笺注》,王气中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986年版,463页。
    
    1戴名世《小学论选序》,《戴名世集》卷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90页。
    2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六《八股文坏文风文运》,中华书局1959年版,468页。
    
    1《清史稿》卷一O八,“志”八三,“选举三”。
    2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三,见《制艺丛话试律丛话》,陈居渊点校,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1茅坤《文诀五首训缙儿辈》,《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三十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44册。
    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三,《评文笔记小说大观》第十二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127页。
    3杜牧《阿房宫赋》总评,《古文观止》卷七,中华书局1959年版,319页。
    
    1李光摩《八股文与古文谱系的嬗变》,《学术研究》2008年4期,138页。
    2王阳明《重刻<文章轨范>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卷首。
    1彭龟年《乞寝罢版行时文疏》,《止堂集》卷四,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第1155册794页。
    2顾炎武《生员论》中,《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校点本,16页。
    3方苞《钦定四书文》卷首,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二,《制艺丛话试律丛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34页。
    5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原毁》总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39页。
    6朱熹说:“文章正统,在唐及本朝,各不过两三人。其余大率多不满人意,此可为知道者耳。”见《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四,《四部丛刊》本。
    1罗大经说:“孝宗最重大苏之文,御制序赞,特赠太师,学者翕然诵读。所谓‘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盖纪实也。”见《鹤林玉露》卷三《二苏》,中华书局1983年版,33页。
    2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3522页。
    3《宋代文学史》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宋代文学发展的背景”,孙望、常国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6—7页。
    4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一, 19页。
    5郭伟《新镌分类评注文武合编百子金丹·序》,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53册影印清经国堂刻本《新镌分类评注文武合编百子金丹》卷首。
    1方苞《钦定四书文·凡例》,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首。
    2张岱《石匮书》卷二十六《科目志总论》,《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18册影印清凤嬉堂抄本,420页。
    3唐顺之《董中峰侍郎文集序》,《荆川先生文集》卷十,《四部丛刊》第六册,35页。
    
    1王世贞《科试考四》,《弇山堂别集》卷八四。
    2方苞《进四书文选表》,《方苞集·集外文》卷二, 580页。
    3龚笃清《八股文鉴赏·浅说八股文》,70页。
    
    1《圣祖实录》卷一一九(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丁酉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
    2《四库全书总目》卷三一,406页。
    1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之“经学昌明时代”与“经学极盛时代”引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对《左传》成为官学论述颇详。见《经学历史》,(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中华书局1959年版。另参黄觉弘《刘歆争立〈左传〉始事略论》,载《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5期。另《汉书·儒林传赞》:“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所以网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见《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儒林传赞”, 3621页。
    1《后汉书》卷三六“列传”二六“范升传”, 1228页。
    2今人赵生群先生认为,《左传》虽然能够独立成篇,但仍然是依附于《春秋》经文的,从《左传》的起讫时间、《左传》的针对性、《左传》的行文语气、《左传》凡例非后人所加、《春秋》与《左传》的分合五个方面论述《左传》的依经立传特点。同时对《左传》的无经之传和有经无传的现象作了详尽的考证和解释,论述颇详。见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后汉书》卷三五“列传”二五“郑玄传”,1213页。
    4王国维《汉魏博士考》,见《观堂集林》卷四,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本,189页。
    5《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标点本,933页。
    6事见《梁书》卷四十“列传”三十四“刘之遴传”,中华书局1973年标点本,574页。
    7《文选序》。
    8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文选》卷四十五,上海古迹出版社1986年版(第五册),2034页。
    9《晋书》卷七十五“列传”四十五“荀崧传”,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1978页。
    10《史通》卷七《摹拟》,《史通笺注》,(唐)刘知几著,张振笺注,岳麓书社1993年版,上册297页。
    
    1《史通》卷十六《杂说上》,《史通笺注》下册570页。
    2韩愈《进学解》,《全唐文》卷五四七, 5646页。
    3《文章正宗纲目》,《四库全书》本第1页。
    
    1韩愈《寄卢仝》,见《全唐诗》卷三四O,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十册,3808页。
    2吕祖谦《春秋左氏传说》卷一,《四库全书》本。
    3《直斋书录解题》卷三“春秋类”,陈振孙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62页。
    4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166页。
    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外篇第一章“选本论”, 296页。
    2孙鑛《与余君房论文书》,《月峰先生居业次编》卷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6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193页。
    3方苞《古文约选序例》,《方苞集》之《集外文》卷四,612页。
    
    1《圣祖实录》卷一一九(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丁酉条),中华书局1985年版。
    2《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三《御制乐善堂文集定本》提要,2339页。
    3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三, 46页。
    1《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2738页。
    2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柳宗元集》卷三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882页。
    3刘熙载《艺概·文概》,63、39页。
    4韩愈《答刘正夫书》,《全唐文》卷五六一,5685页。
    5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柳宗元集》卷三十,789页。
    6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集》卷三四,873页。
    7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柳宗元集》卷三四,880页。
    8《唐会要》卷七六《三传·三史附》,中华数据1955年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1398页。
    1见康熙《御选古文渊鉴》之《史记》评点,收入《古文评论》,见《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98册。
    1方苞《古文约选序例》,614页。
    2方苞《史记评语》,《方苞集·集外文补遗》卷二,《方苞集》,851页。
    3方苞《古文约选序例》,《方苞集·集外文》卷四,《方苞集》,613页
    4钱大昕《与友人书》,《潜研堂文集》卷三三,《潜研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606页。
    1方苞《礼闱示贡士》,《方望溪集外文》卷八,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十二辑514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1566—1568页。
    1见熊礼汇《<古文观止>导读》, 245—246页。张国光《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前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金批才子古文在散文批评史上的重要贡献》,《古文英华:金圣叹妙批<才子古文>赏析》,李际宁、梅敬忠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3—12页。
    
    1刘熙载《艺概·经义概》,459—460页。
    2龚延明、高明扬《清代科举八股文的衡文标准》,《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4期,176—191页。
    3刘熙载《艺概·经义概》,463页。
     1刘熙载《艺概·经义概》,462页。
    
    1见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402页。
    2吴承学《简论八股文对文学创作与文人心态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6期,81页。
    
    1王慎中《义则序》,见《遵岩集》卷九,《四库全书》本。
    2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文章诸法”,岳麓书社1989年版。
    3刘熙载《艺概·经义概》,451页。
     1刘熙载《艺概·经义概》,446页。
    1刘熙载《艺概·经义概》,444页。
    1戴名世《已卯行书小题序》,《戴名世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109页。
    2魏祥《与从弟》,《魏伯子文集》卷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册,77页。
    
    1刘熙载《艺概》卷六《经义概》,460页。
    2梁章钜《制艺丛话》卷一,见《制艺丛话试律丛话》,18页。
    1袁守定《时文蠡测》,《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第12册影印清光绪十二年刻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569页。
    2刘熙载《艺概·经义概》,461页。
     1方苞《进四书文选表》,《方苞集·集外文》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581页。
    2横田辉俊《八股文》,见日本学者前野直彬《中国文学概论》附录,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版,192、193页。
    
    1黄强《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第十三章《时文与古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446页。
    2《四库全书总目》之《御选唐宋文醇提要》,2659页。
    1王凯符《八股文概说·八股文的结构与作法》,中华书局2002年版,12页。
    《古文观止》,吴乘权、吴大职选评,姑苏小酉山房同治六年(1867)刻本。
    《古文观止》,吴乘权、吴大职选评,扫叶山房1918年刻本。
    《增批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选评,上海昌文书局1929年影印本。
    《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选评,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据映雪堂本排印本。
    《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选评,中华书局1959年版。
    《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选评,钟文谷点校,中华书局1963年排印本。
    《古文观止:言文对照白话译注》,许啸天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古文观止今译》,徐北文等译,齐鲁书社1983年版。
    《古文观止译注》,阴法鲁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古文观止》,(清)吴楚才、吴调侯,安平秋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
    《古文观止:言文对照》,阙勋吾主编,陈莆清校订,岳麓书社1988年版。
    《古文观止注译》,周大璞等注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古文观止鉴赏集评》,朱一清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古文观止》插图珍藏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年版。
    《古文观止》,冉万里,张庆文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古文观止:译注白话赏析》,曹道衡、李炳海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关永礼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文选》(李善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古文关键》,(宋)吕祖谦选评,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崇古文诀》,(宋)楼昉选评,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章轨范》,(宋)谢枋得选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清光绪九年(1883)翻刻本。
    《文章正宗》,(宋)真德秀,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妙绝古今》,(宋)汤汉,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古文集成》,(宋)王霆震,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古文苑》,(宋)章樵,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章类选》,(明)朱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初刻本。
    《文章辨体》,(明)吴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吉林省图书馆藏明刻本。
    《春秋词命》,(明)王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天津图书馆藏明正德刻本。
    《文编》,(明)唐顺之,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体明辨》,(明)徐师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北大图书馆藏建阳游榕铜活字本。
    《文章辨体汇选》,(明)贺复征,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章指南》,(明)归有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湖北省图书馆藏清光绪二年刻本。
    《周文归》,(明)钟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崇祯刻本。
    《古文渊鉴》,(清)康熙御选,(清)徐乾学编,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才子古文》,(清)金人瑞选评,敦化堂刻本。
    《古文英华——金圣叹妙批“才子古文”赏析》,李际宁、梅敬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古文喈凤》,(清)汪基,上海广益书局民国四年石印本。
    《古文释义》,(清)余诚,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文章鼻祖》,(清)杨绳武,《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08册影印清乾隆二十八年刻本。
    《续古文苑》,(清)孙星衍,《续修四库全书》第1610册影印清嘉庆十七年冶城山馆写刻本。
    《绍闻堂精选古文觉斯定本》,(清)过珙,《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0册影印清康熙十一年(1672)绍闻堂刻本。
    《朱子论定文钞》,(清)吴震方,《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02册影印清康熙间刻本。
    《古文精藻》,(清)李光地,《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400册影印清道光九年(1829)李维迪刻《榕村全书》本。
    《增订古文析义合编》,(清)林云铭,国家图书馆藏清康熙间经元堂刻本。
    《古文赏音》,(清)谢有煇,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古文眉诠》,(清)浦起龙,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寄东轩刻本。
    《古文快笔贯通解》,(清)杭永年,《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4册清隆文堂刻本。
    《古文约选》,(清)方苞,《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86册影印清雍正十一年(1733)果亲王府刻本。
    《古文雅正》,(清)蔡世远,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古文笔法百篇》,(清)李扶九编,岳麓书社1984年版。
    
    《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90年版。
    《春秋谷粱经传补注》,(清)钟文烝,中华书局1996年版。
    《国语正义》,(清)董增龄,巴蜀书社1985年影印本。
    《国语集解》,徐元浩,中华书局2002年版。
    《战国策新校注》,缪文远,巴蜀书社1998年版。
    《史记》(三家注),(汉)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书》,(汉)班固,中华书局1962年版。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中华书局1965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中华书局1974年版。
    《梁书》,(唐)姚思廉,中华书局1973年版。
    《隋书》,(唐)魏征,中华书局1973年版。
    《明史》,(清)张廷玉等,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中华书局1977年版。
    《史通笺注》,(唐)刘知几著,张振笺注,岳麓书社1993年版。
    《文史通义校注》,(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版。
    《中国通史》,周谷城,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文心雕龙注译》,(梁)刘勰著,郭晋稀注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韩昌黎文集校注》,(唐)韩愈,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困学记闻》,(宋)王应麟,《四部备要》本。
    《朱子语类》,(宋)朱熹著,(宋)黎靖德辑,中华书局1994年版。
    《潜研堂集》,(清)钱大昕,吕友仁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方苞集》,(清)方苞,刘季高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雕菰集》,(清)焦循,《续修四库全书》第1489册影印清道光四年(1824)阮福岭南节署刻本,中华书局1985年据文选楼丛书本排印。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朱维铮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钦定四书文》,(清)方苞,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456册。
    《艺概笺注》,(清)刘熙载,王气中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制义丛话试律丛话》,(清)梁章钜,陈居渊校点,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说八股》,启功、金克木、张中行等,中华书局2000年版。
    《八股文概说》,王凯符,中华书局2002年版。
    《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黄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八股文鉴赏》,龚笃清,岳麓书社2006年版。
    《清代八股文》,邓云乡,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商衍鎏,三联书店1958年版。
    《中国科举制度史》,李新达,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清代科举制度考辩》,李世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观堂集林》,王国维,中华书局1959年影印本。
    《中国文学批评史》,方孝岳,三联书店1986年版。
    《管锥编》,钱钟书,中华书局1979年版。
    《春秋左传学史稿》,沈玉成、刘宁,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曹道衡、刘跃进,中华书局2005年版。
    《先秦文学史》,禇斌杰、谭家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先秦散文艺术新探》,谭家健,首都师范大学1995年版。
    《〈春秋〉经传研究》,赵生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史记学概论》,张新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张伯伟,中华书局2002年版。
    《金圣叹传》,陈登原,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金圣叹评传》,覃贤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马积高,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禇斌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古代散文文体概论》,姜涛,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古诗文要籍叙录》,金开诚、葛兆光,中华书局2005年版。
    《清代文论选》,王运熙、顾易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明代卷),郭英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蒋寅,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清代文学批评史》,邬国平、王镇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选本批评》,邹云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郡斋读书志校正》,(宋)晁公武著,孙猛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纪昀等,中华书局1997年整理本。
    《书目答问补正》,(清)张之洞著,范希曾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善本书目书名索引》,天津图书馆编,齐鲁书社2003年版。
    《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上海古籍出版社983年版。
    《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章钰撰,武作成补,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王绍曾等编,中华书局2000年版。
    《民国时期总书目》,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清代各省禁书汇考》,雷梦辰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钱仲联主编,中华书局1996年版。
    
    龚延明、高明扬《清代科举八股文的衡文标准》,《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安平秋《评〈古文观止〉二吴注》,《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吴孟复《古文观止批判》,《江淮学刊》1964年第3期。
    王汝弼《〈古文观止〉评介》,《语文学习》1958年第4期。
    黄肃秋《取材精炼的古文选集“古文观止”》,《读书月报》1957年第10期。
    周振甫《一个极为流行的选本——〈古文观止〉》,《文史知识》1983年3期。
    王忠《论古文观止的选文标准》,《国文月刊》1949年第76期。
    许逸民《读〈古文观止〉》,《光明日报》1978年第6月1日。
    郭英德《论文选类总集文体排序的规则与体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祝尚书《论宋代时文的“以古文为法”》,《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吴承学《现存评点第一书——论<古文关键>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
    吴承学、李光摩《八股四题》,《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吴承学《简论八股文对文学创作与文人心态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6期。
    黄强《八股文的文学因素》,《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孔庆茂《八股文与中国文学》,《江海学刊》1999年第3期。
    李光摩《八股文与古文谱系的嬗变》,《学术研究》2008年第4期。
    罗军凤《方苞的古文“义法”与科举世风》,《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
    王兵《建国以来〈古文观止〉研究述略》,《江淮论坛》2005年第3期。
    
    《清人编选的文章选本与文学批评研究》,孟伟,博士,复旦大学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