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治哲学俨然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显学,学术界对政治哲学的研究越来越热闹,在这种热闹的学术研究氛围中,可以发现,通过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为当下中国政治哲学的理论建构提供本土资源,也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研究路径。本文以《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研究》为题,正是这种研究氛围直接催生的结果。笔者寄望这一研究能为中国政治哲学的理论建设奉献微薄的力量。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是指先秦儒家对先秦政治及政治生活本质规律的把握和凝炼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目的在于,创立者们力图为人们认识、反思政治与政治生活的正当性提供价值标准,为人们的政治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引领人们进行政治生活的价值追求。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部分,对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作了系统考察,其主要内容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指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对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并规定了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学术旨趣、基本内容,合理与不足。
     第二部分,对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从本体论和人性论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与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是价值本体论,这种本体论重在为人的生命存在于生命活动确立价值之源,当然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也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因而,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同样也为政治生活和政治活动提供价值依据。从儒学天人合一的逻辑架构出发,儒家的天道本体与人性是关联在一起的,本体论与人性论的贯通,直接将本体世界与人的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从而解决作为价值追求的本体如何落实于人的现实行为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体现为与本体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功夫论问题。
     第三部分,对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分析与概括。笔者认为,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围绕政治生活、政治行为的“应然”而展开,具体表现为政治生活的理想状态、政治行为的价值追求、政治关系的价值定位和政治行为的价值规范等四个方面。在政治生活的理想状态方面,孔孟荀以及《中庸》虽各有不同看法,但总体上追求和谐是他们共同的价值诉求。无论是孔子的大同小康,还是孟子的王道仁政,也无论是《中庸》的“道并行而不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还是荀子的“一天下”,都体现了对和谐的追求。就政治的价值目标而言,儒者主张政治行为应该体现为“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即对社会层级以及基于不同社会层级的权利与义务的肯定与认可,这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标志。儒者认为政治的价值还体现,政治行为应该成就个体的完美人格,并体现兼济天下的价值承担,修己成己、成人成物、化成天下应该成为政治生活永恒的价值追求。就政治关系的价值定位而言,儒者主张民贵君轻、君臣有义,并提出了系统的为君为臣之道。最后,关于政治行为的价值规范亦即政治行为中的价值选择问题,儒者尊崇“尊王贱霸”、“义以制利”和以公为先的价值原则。王霸之辩、义利之辩、公私之辩系统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规范思想。
Political philosophy seems to have become the modern era school of learning, academic stud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more lively, academic research in this lively atmosphere, can be found through the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philosophy, political philosophy to contemporary China theoretical construct to provide local resources, but also a very important research path. In this paper,"pre-Qin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politics" in the title, it is this atmosphere directly spawned research results. I hope that this study will dedicate meager strength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y.
     Pre-Qin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ideology pre-Qin Confucian grasp of politics and political life of the law of nature and concisely on. The purpose of this ideology, the creation of awareness for people who are trying to reflect on the legitimacy of politics and political life provide value standard methodology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people's political practice, leading people to value the pursuit of political lif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thesis, summed up in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background pre-Qin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produced a systematic study, its main content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pointing out changes i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pre-Qin Confucian political generate philosophy provides the soil, and provides academic pre-Qin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purport basic content, reasonable and shortcoming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of ontology and human na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ntology is the value of ontology, which focuses on human ontological source of establishing the value of life exists in life activities, of course, the existence of political life and human life and behavior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of life activities,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ontology also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political value of life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From a logical framework starting Confucianism Heaven, Heaven Confucian human body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ntology and theory of human nature through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uman body in the world live in the world together to solve as the value of the pursuit of body how to implement the behavior of the human reality of the issue. This problem is actually embodied in close contact with the ontology of effort on the problem together.
     The third part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pre-Qin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to do system analysis and generaliza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pre-Qin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around political life, political behavior "ought" and launched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ideal state of political life, the pursuit of political behavior of the four values, values orientation and political behavior of political relations value norms aspects. In terms of the ideal state of political life, Confucius, Mencius, and "moderate" views are quite different, but in general the pursuit of harmony is their common value demands. Whether it is a well Datong Confucius, Mencius王道仁政,but also whether it is "moderate" and "road parallel without paradox, all things together without harm", or XunZi "one world", reflects the harmony of pursuit. On the value of the target in terms of politics, political behavior should reflect Confucian ideas as "positive it is not correct to attribute positive" that the social hierarchy and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based on different levels of social affirmation and recognition, which Confucius's "name" Thought To mark. Confucians believe that political values also reflected the political behavior should accomplishments perfect personality of the individual, and to reflect the value of commitment and the world economy, cultivate oneself into himself, into adult material, into the world should be the eternal pursuit of political life. Positioning on the value of political relations, the Confucians advocate people the Monarch, monarch sense and made a minister of the Wangdao王道.Finally, the value of which is about the norms of political behavior and political behavior have value choice, Confucians respected "Zunwang cheap tyrants,""justice system to benefit" principles and values to the public for the first. Hegemony of the debate, the debate Righteousness, the public-private debate reflects the political system specification Confucian thought.
引文
① 高宣扬:《当代政治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② 李泽厚:《说文化心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页。李泽厚先生在文中指出。儒学的表层结构,是指孔门学说和自秦、汉以来的儒家政教体系、典章制度、伦理纲常、生活秩序、意识形态等。儒学的深层结构,则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态度、思想定势、情感取向;它们不一定全是理性的,类似一种包含着情绪、欲望,却与理性相交绕纠缠的复合物,是以情—理为主干的感性形态的个体心理结构。
    ①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② 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郑州: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③ 万俊人:《政治哲学的视野》,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页。
    ④ 高宣扬:《当代政治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第3页。
    ① 吴龙灿:《天命、正义与伦理--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序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9页。
    ③ 《尚书·周书·毕命》。
    ④ 《周礼·地官·司徒》。
    ⑤ 《周礼·秋官·司寇》。
    ⑥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页。
    ② 任剑涛:《政治哲学讲演录》,桂林:广西帅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③ 陈来:《论道德的政治一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第27页。
    ① 陈来:《论道德的政治一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第23页。
    ② 万俊人:《关于政治哲学几个基本问题研究论纲》,《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2期,第4-9页。
    ③ 林存光:《重读中国古典政治哲学——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诸范式》,《政治思想史》,2011年第1期,第11页。
    ① 吴龙灿:《天命、正义与伦理--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序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② 韩水法:《社会正义是如何可能的--政治哲学在中国》,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① See Stephen C. Angle. "Contemporary Confuc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 Cambridge: Polity Press,2012. P24-29.
    ①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② 王栻:《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页。
    ①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77页。
    ①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②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③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⑤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58页。
    ⑥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58页。
    ⑦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
    ①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②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71页。
    ③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① 颜炳罡:《当代新儒学导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08页
    ① 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郑州: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①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 马云志:《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初探》,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答辩通过。
    ③ 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 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② 王杰:《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① 刘惠恕:《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1年版。
    ② 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③ 《诗·小雅·北山》。
    ④ 《礼记·王制》。
    ① 《孟子·滕文公上》。
    ② 《管子·轻重乙》。
    ③ 《论语·雍也》。
    ④ 《韩非子·有度》。
    ⑤ 《韩非子·难二》。
    ⑥ 《左传·昭公十四年》。
    ⑦ 《左传·昭公十四年》。
    ① 《尚书·洛诰》。
    ② 《礼记·明堂位》。
    ③ 《左传·文公十八年》。
    ④ 《诗经·大雅·板》。
    ①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② 《荀子·富国》。
    ③ 《左传·桓公二年》。
    ④ 《礼记·曲礼》。
    ⑤ 《史记·周本纪》。
    ① 《史记·周本纪》。
    ② 《左传·桓公五年》。
    ③ 《左传·宣公三年》。
    ① 《左传·隐公元年》。
    ② 《左传·定公十年》。
    ③ 《论语·阳货》。
    ④ 《论语·季氏》。
    ① 《左传·昭公三年》。
    ① 《尚书·盘庚》。
    ② 《尚书·盘庚》。
    ③ 《尚书·西伯戡黎》。
    ① 《尚书·多士》。
    ② 《尚书·多士》。
    ① 王国维:《观堂集林》,郑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
    ① 《论语·阳货》。
    ① 黄颂杰:《西方哲学多维透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页。
    ① 孟旦:《早期中国“人”的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① 廖其发:《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② 方旭东:《尊德性与道问学——吴澄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③ 《孟子·尽心上》。
    ④ 《孟子·尽心上》。
    ① 《礼记·中庸》。
    ①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68页。
    ①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62页。
    ② 《诗经·周颂·思文》。
    ③ 《诗经·大雅·文王》。
    ④ 张岱年:《中国哲学发微》,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页。
    ① 《尚书·汤誓》。
    ② 《尚书·汤誓》。
    ③ 《左传·襄公十八年》。
    ④ 《孟子·离娄上》。
    ② 《论语·八佾》。
    ③ 《论语·雍也》。
    ④ 《论语·先进》。
    ⑤ 《论语·子罕》。
    ⑥ 《论语·颜渊》。
    ⑦ 《论语·季氏》。
    ⑧ 《论语·为政》。
    ① 《论语·泰伯》。
    ② 《论语·八佾》。
    ③ 《论语·阳货》。
    ④ 《论语·子罕》。
    ⑤ 《礼记·中庸》。
    ⑥ 《论语·尧日》。
    ① 《论语·雍也》。
    ② 《论语·泰伯》。
    ③ 《论语·子路》。
    ④ 《论语·宪问》。
    ⑤ 《论语·泰伯》。
    ⑥ 《论语·泰伯》。
    ⑦ 《论语·泰伯》。
    ⑧ 《论语·泰伯》。
    ⑨ 《论语·卫灵公》。
    ① 《论语·尧曰》。
    ② 《论语·八佾》。
    ③ 《韩非子·显学》。
    ① 《史记·儒林列传》。
    ② 《论语·子路》。
    ③ 《论语·述而》。
    ④ 《易传·说卦》。
    ⑤ 《易传·干·彖传》。
    ⑥ 《易传·坤·彖传》。
    ⑦ 《易传·系辞上》。
    ⑧ 《易传·贲·彖传》。
    ⑨ 《易传·系辞上》。
    ⑩ 《易传·系辞下》。
    ⑩ 《易传·谦·彖传》。
    ① 《易传·临·彖传》。
    ② 《易传·无妄·彖传》。
    ③ 《易传·干·彖传》。
    ④ 《易传·干·文言》。
    ⑤ 《易传·革·彖传》。
    ⑥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⑦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⑧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⑨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①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② 李零《容成氏释文》,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
    ③ 《礼记·礼运》。
    ④ 《庄子·天运》。
    ⑤ 《性自命出》。
    ⑥ 《五行》。
    ⑦ 《五行》。
    ① 《穷达以时》。
    ② 《成之闻之》。
    ③ 《成之闻之》。
    ④ 《礼记·中庸》。
    ① 《礼记·中庸》。
    ① 《孟子·梁惠王下》。
    ② 《孟子·尽心上》。
    ③ 《孟子·尽心上》。
    ④ 《孟子·尽心下》。
    ① 《孟子·万章上》。
    ① 《孟子·万章上》。
    ② 《孟子·尽心上》。
    ① 《孟子·梁惠王下》。
    ② 《孟子·滕文公下》。
    ③ 《孟子·滕文公下》。
    ④ 《孟子·公孙丑下》。
    ① 《荀子·非十二子》。
    ② 《荀子·非十二子》。
    ③ 《荀子·强国》。
    ④ 《荀子·礼论》。
    ① 《荀子·礼论》。
    ② 《荀子·荣辱》。
    ③ 《荀子·礼论》。
    ④ 《荀子·王制》。
    ⑤ 《荀子·儒效》。
    ⑥ 《荀子·非相》。
    ① 《荀子·王制》。
    ② 《荀子·大略》。
    ③ 《荀子·天论》。
    ④ 《荀子·礼论》。
    ⑤ 《荀子·天论》。
    ① 《荀子·天论》。
    ① 《论语·微子》。
    ② 《论语·里仁》。
    ③ 《论语·里仁》。
    ④ 《论语·述而》。
    ⑤ 《论语·尧曰》。
    ① 《论语·泰伯》。
    ② 《论语·颜渊》。
    ③ 《论语·述而》。
    ④ 《论语·子罕》。
    ⑤ 《论语·卫灵公》。
    ⑥ 《论语·子路》。
    ⑦ 《论语·学而》。
    ⑧ 《论语·阳货》。
    ① 《论语·子张》。
    ② 《论语·述而》。
    ③ 《论语·卫灵公》。
    ④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
    ① 《孟子·告子上》。
    ② 《孟子·告子上》。
    ① 《孟子·告子上》。
    ② 《孟子·尽心下》。
    ① 《孟子·万章上》。
    ② 《孟子·尽心上》。
    ③ 《孟子·尽心下》。
    ④ 《孟子·公冶长》。
    ⑤ 《孟子·尽心上》。
    ⑥ 《孟子·梁惠王上》。
    ① 《荀子·性恶》。
    ② 《荀子·性恶》。
    ③ 《荀子·性恶》。
    ④ 《荀子·天论》。
    ① 《荀子·非相》。
    ② 《荀子·王制》。
    ③ 《荀子·性恶》。
    ④ 《荀子·性恶》。
    ⑤ 《荀子·效儒》。
    ⑥ 《荀子·性恶》。
    ⑦ 《荀子·性恶》。
    ① 《荀子·修身》。
    ② 《论语·公冶长》。
    ③ 《孟子·告子上》。
    ④ 《荀子·性恶》。
    ① 《论语·卫灵公》。
    ② 《论语·颜渊》。
    ③ 《论语·卫灵公》。
    ④ 《孟子·告子下》。
    ⑤ 《孟子·滕文公上》。
    ⑥ 《荀子·性恶》。
    ⑦ 《荀子·性恶》。
    ① 高名凯:《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页。
    ② 《论语·述而》。
    ③ 《孟子·公孙丑下》。
    ④ 《荀子·荣辱》。
    ① 《庄子·齐物论》。
    ② 《墨子·修身》。
    ③ 《韩非子·算地》。
    ④ 《老子·德道经》。
    ① 《孟子·梁惠王下》。
    ② 《荀子·王制》。
    ③ 《荀子·王制》。
    ④ 《礼记·礼运》。
    ⑤ 关于《礼记·礼运》是否反映孔子政治理想的问题,匡亚明先生本质上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参见: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页。
    ① 《大戴礼记·千乘》。
    ① 《礼记·礼运》。
    ① 《礼记·中庸》。
    ① 《礼记·中庸》。
    ① 《礼记·中庸》。
    ② 《礼记·中庸》。
    ③ 《礼记·中庸》。
    ① 《礼记·中庸》。
    ② 《礼记·中庸》。
    ① 《礼记·中庸》。
    ② 《尚书·洪范》。
    ③ 《孟子·公孙丑上》。
    ④ 《孟子·尽心上》。
    ⑤ 《孟子·公孙丑上》。
    ① 《孟子·公孙丑上》。
    ② 《孟子·公孙丑上》。
    ③ 《孟子·滕文公上》。
    ④ 《孟子·梁惠王上》。
    ⑤ 《孟子·梁惠王上》。
    ① 《孟子·梁惠王上》。
    ② 《孟子·离娄上》。
    ③ 《孟子·离娄上》。
    ④ 《孟子·公孙丑上》。
    ① 《孟子·滕文公上》。
    ② 《孟子·公孙丑上》。
    ③ 《孟子·离娄下》。
    ④ 《孟子·尽心上》。
    ① 《荀子·王制》。
    ② 《荀子·王制》。
    ① 《荀子·王制》。
    ② 《荀子·解蔽》。
    ③ 《荀子·王制》。
    ① (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86页。
    ① 万俊人:关于政治哲学几个基本问题研究论纲,《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2期,第9页。
    ① 《庄子·齐物论》。
    ② 《孟子·梁惠王上》。
    ① [美]莱斯利·里普森著,刘晓等译,《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② 《诗经·小雅·北山》。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② 《论语·颜渊》。
    ③ 《论语·颜渊》。
    ④ 《礼记·哀公问》。
    ① 《论语·子路》。
    ② 《荀子·富国》。
    ③ 《荀子·富国》。
    ④ 《荀子·荣辱》。
    ⑤ 《荀子·荣辱》。
    ⑥ 《荀子·富国》。
    ⑦ 《荀子·荣辱》。
    ⑧ 《荀子·富国》。
    ① 《礼记·大学》。
    ② 《论语·颜渊》。
    ③ 《论语·子路》。
    ④ 《孟子·离娄上》。
    ⑤ 《孟子·万章上》。
    ⑥ 《荀子·荣辱》。
    ① 《荀子·君道》。
    ② 《论语·子路》。
    ③ 《礼记·王制》。
    ④ 《礼记·经解》。
    ① 《论语·泰伯》。
    ② 《荀子·解蔽》。
    ③ 《荀子·解蔽》。
    ④ 《论语·为政》。
    ⑤ 《论语·颜渊》。
    ⑥ 《论语·颜渊》。
    ⑦ 《论语·卫灵公》。
    ① 《论语·颜渊》。
    ② 《礼记·哀公问》。
    ③ 《论语·子路》。
    ④ 《论语·子路》。
    ⑤ 《孟子·离娄上》。
    ⑥ 《孟子·离娄上》。
    ⑦ 《孟子·离娄上》。
    ⑧ 《荀子·君道》。
    ⑨ 《荀子·修身》。
    ⑩ 《孟子·公孙丑上》。
    11 《论语·子罕》。
    ① 《孟子·告子下》。
    ② 《尚书·周官》。
    ③ 《荀子·劝学》。
    ④ 《孟子·告子上》。
    ⑤ 《论语·述而》。
    ⑥ 《荀子·劝学》。
    ⑦ 《论语·公冶长》。
    ⑧ 《论语·为政》。
    ⑨ 《孟子·离娄下》。
    ⑩ 《论语·学而》。
    11 《论语·宪问》。
    12 《论语·子张》。
    13 《论语·里仁》。
    ① 《论语·宪问》。
    ② 《论语·公冶长》。
    ③ 《孟子·离娄下》。
    ④ 《论语·卫灵公》。
    ⑤ 《孟子·公孙丑上》。
    ⑥ 《孟子·告子上》。
    ⑦ 《荀子·不苟》。
    ⑧ 《论语·季氏》。
    ⑨ 《荀子·修身》。
    ① 《论语·宪问》。
    ② 《孟子·离娄上》。
    ③ 《论语·八佾》。
    ④ 《孟子·离娄上》。
    ⑤ 《孟子·离娄上》。
    ⑥ 《荀子·君道》。
    ⑦ 《尚书·周书·武成》。
    ⑧ 《孟子·公孙丑上》。
    ⑨ 《礼记·中庸》
    ⑩ 《荀子·王制》。
    11 《论语·尧曰》。
    ① 《论语·子张》。
    ② 《论语·子路》。
    ③ 《论语·卫灵公》。
    ④ 《孟子·梁惠王下》。
    ⑤ 《礼记·中庸》
    ⑥ 《孟子·离娄下》。
    ① 《孟子·梁惠王下》。
    ② 《论语·卫灵公》。
    ③ 《孟子·滕文公下》。
    ④ 《孟子·滕文公下》。
    ⑤ 《荀子·非十二子》。
    ① 《荀子·非十二子》。
    ② 《荀子·儒效》。
    ③ 《论语·子路》。
    ① 《论语·八佾》。
    ② 《论语·颜渊》。
    ③ 《论语·子路》。
    ④ 《孟子·离娄上》。
    ① 《孟子·离娄下》。
    ② 《荀子·大略》。
    ③ 钱穆:《国史新论》,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0页。
    ④ 《论语·子路》。
    ⑤ 《论语·雍也》。
    ⑥ 《论语·泰伯》。
    ⑦ 《论语·为政》。
    ① 《礼记·中庸》。
    ② 《论语·尧曰》。
    ③ 《孟子·梁惠王下》。
    ④ 《孟子·公孙丑下》。
    ⑤ 《孟子·告子下》。
    ⑥ 《孟子·尽心下》。
    ⑦ 《荀子·君道》。
    ⑧ 《荀子·王制》。
    ⑨ 《荀子·君道》。
    ⑩ 《荀子·君道》。
    ⑩ 《论语·八佾》。
    ① 《论语·阳货》。
    ② 《礼记·中庸》。
    ③ 《孟子·离娄下》。
    ④ 《孟子·万章下》。
    ⑤ 《孟子·万章下》。
    ⑥ 《荀子·王制》。
    ① 《荀子·君道》。
    ② 《论语·宪问》。
    ③ 《孟子·尽心下》。
    ④ 《孟子·公孙丑上》。
    ⑤ 《荀子·王霸》。
    ① 《左传·宣公四年》。
    ② 《论语·宪问》。
    ③ 《论语·先进》。
    ④ 《孟子·告子下》。
    ⑤ 《荀子·臣道》。
    ① 《论语·述而》。
    ② 《论语·八佾》。
    ③ 《论语·雍也》。
    ④ 《论语·先进》。
    ⑤ 《论语·颜渊》。
    ⑥ 《论语·颜渊》。
    ⑦ 《论语·先进))。
    ⑧ 《论语·八佾》。
    ⑨ 《论语·先进》。
    ⑩ 《孟子·告子下》。
    11 《孟子·告子下》。
    12 《孟子·万章下》。
    13 《孟子·告子下》。
    ① 《孟子·离娄下》。
    ② 《荀子·臣道》。
    ① 《国语·周语下》。
    ② 《国语·楚语上》。
    ③ 《论语·颜渊》。
    ④ 《孟子·滕文公上》。
    ⑤ 《国语·楚语》。
    ⑥ 《孟子·梁惠王下》。
    ⑦ 《荀子·议兵》。
    ① 《荀子·君道》。
    ② 《孟子·离娄上》。
    ③ 《孟子·尽心下》。
    ④ 《荀子·王霸》。
    ⑤ 《论语·颜渊》。
    ⑥ 《论语·乡党》。
    ⑦ 《论语·尧曰》。
    ① 《论语·颜渊》。
    ② 《论语·公冶长》。
    ③ 《论语·雍也》。
    ④ 《论语·公冶长》。
    ⑤ 《孟子·梁惠王下》。
    ⑥ 《孟子·离娄下》。
    ⑦ 《荀子·君道》。
    ⑧ 《荀子·王制》。
    ⑨ 《左传·昭公三十年》。
    ① 《论语·宪问》。
    ② 《论语·宪问》。
    ③ 《荀子·王制》。
    ④ 《孟子·梁惠王下》。
    ⑤ 《论语·子路》。
    ① 《论语·尧曰》。
    ② 《论语·尧曰》。
    ③ 《论语·雍也》。
    ④ 《孟子·滕文公上》。
    ⑤ 《孟子·尽心上》。
    ⑥ 《孟子·梁惠王上》。
    ⑦ 《孟子·梁惠王上》。
    ⑧ 《荀子·富国》。
    ① 《尚书·周书·泰誓上》。
    ② 《论语·子路》。
    ③ 《论语·颜渊》。
    ④ 《孟子·梁惠王上》。
    ⑤ 《孟子·告子下》。
    ⑥ 《孟子·告子上》。
    ⑦ 《孟子·公孙丑上》。
    ① 《孟子·尽心上》。
    ② 《荀子·大略》。
    ③ 《荀子·正论》。
    ④ 《荀子·议兵》。
    ⑤ 《荀子·性恶》。
    ⑥ 《孟子·尽心下》。
    ⑦ (清)全祖望:辨钱尚书争孟子事,《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页。
    ① 《左传·襄公十四年》。
    ② 《孟子·梁惠王下》。
    ③ 《孟子·梁惠王下》。
    ① 《孟子·梁惠王下》。
    ② 《荀子·王制》。
    ③ 《荀子·富国》。
    ① 《荀子·正论》。
    ② 《周易·革卦·彖传》。
    ①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页。
    ① 罗根泽:《古代政治学中之“皇”、“帝”、“王”、“霸”》,见氏著《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7页。
    ② 《论语·八佾》。
    ①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页。
    ② 《论语·述而》。
    ③ 陈少明:《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3页。
    ① 司马迁:《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年版,第1650页。
    ② 《孟子·梁惠王下》。
    ① 《孟子·公孙丑上》。
    ② 《孟子·尽心上》。
    ③ 《孟子·尽心上》。
    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4页。
    ① 《荀子·正论》。
    ② 《荀子·议兵》。
    ① 《韩非子·难一》。
    ② 《左传·昭公二十年》。
    ① 《孟子·离娄上》。
    ② 《论语·为政》。
    ③ [日]横山宁夫著;毛良鸿等译:《社会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56页。
    ④ 《论语·为政》。
    ① 《论语·颜渊》。
    ② 《论语·子路》。
    ①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
    ② 《孟子:尽心上》。
    ③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④ 《荀子·性恶》。
    ⑤ 《荀子·君道》。
    ① 《荀子·富国》。
    ② 《荀子·成相》。
    ③ 《论语·雍也》中有一段对话。子游为武城宰。子日:“女得人焉耳乎?”日:“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很显然,这里孔子问自己的学生子游在担任路过武城宰任上,是否为鲁国发现和拔擢人才,子游回答老师有一个光明磊落(行不由径)、敏于政事的澹台灭明。
    ① 《礼记·中庸》。
    ② 《论语·学而》。
    ③ 《论语·学而》。
    ④ 《论语·先进》。
    ① 《论语·先进》。
    ② 《孟子·离娄上》。
    ③ 《孟子·告子上》。
    ① 《荀子·正论》。
    ② 《论语·卫灵公》。
    ③ 《论语·里仁》。
    ④ 《论语·阳货》。
    ① 《论语·里仁》。
    ② 《论语·尧日》。
    ③ 《左传·文公十三年》。
    ① 《论语·里仁》。
    ② 《孟子·梁惠王上》。
    ① 徐复观:《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修订本)第二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② 《论语·泰伯》。
    ① 《论语·修身》。
    ② 《论语·颜渊》。
    ③ 《论语·颜渊》。
    ① 《孟子·梁惠王下》。
    ② 《荀子·王治》。
    ③ 《左传·成公二年》。
    ① 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页。
    ② 《孟子·尽心上》。
    ③ 《孟子·告子下》。
    ① 《荀子·荣辱》。
    ② 《荀子·王霸》。
    ③ 黄俊杰:《“义利之辨”及其思想史定位》,参看张岱年等著;苑淑娅编:《中国观念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④ [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卷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6页。
    ① 黄建跃:《先秦儒家的公私之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页。
    ① 《论语·子路》。
    ② 《论语·泰伯》。
    ③ 《论语·颜渊》。
    ④ 《论语·里仁》。
    ① 《孟子·尽心上》。
    [1]顾颉刚:《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2]顾宝田:《尚书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3]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4]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5]沈泽宜:《诗经新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6]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版。
    [7]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8]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9]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11]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3]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14]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1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6]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17]王先慎:《韩非子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18](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9][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卷第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0](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1](清)王先谦:《庄子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本。
    [22](清)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23](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4](清)全祖望:辨钱尚书争孟子事,《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5](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26](美)列奥·施特劳斯等主编:《政治哲学史》(上下),郑州: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8](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9](德)马克思·韦伯:《学术与政治》,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0](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3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32](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3](英)洛克:《政府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4](法国)高宣扬:《当代政治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5][日]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36](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7]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8]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陈家梦:《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40]吕思逸:《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41]陈桐生译注:《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42]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5]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7]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8]庞朴:《中国儒学》(四册),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49]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四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0]方克立:《新儒家学案》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1]王杰:《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版。
    [52]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3]陈正炎:《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4]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5]姚容祥、王连法:《政治哲学》,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6]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7]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8]萧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9]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0]杜维明:《儒家与自由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61]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一儒家思想的根源》,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62]杨国荣:《善的历程一儒家价值体系的历史衍化及其现代转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3]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4]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5]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6]马积高:《荀学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7]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8]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6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0]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7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72]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4]张岂之:《中国儒学思想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5]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77]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郑州: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8]万俊人:《政治哲学的视野》,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9]李泽厚:《说文化心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80]吴龙灿:《天命、正义与伦理--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81]王岩:《政治哲学理性反思与现实求索》,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82]李晓楠:《多元视野下的政治哲学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3]任剑涛:《政治哲学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4]赵伯雄:《春秋经传讲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5]韩水法:《社会正义是如何可能的一政治哲学在中国》,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86]王栻:《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8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88]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89]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干春松:《制度儒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93]王国维:《观堂集林》,郑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4]黄开国:公羊学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95]钱穆:《国史新论》,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96]熊十力:《韩非子评论、与友人论张江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97]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98]蒋庆先生:《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99]欧阳祯人先生:《从简帛中挖掘出来的政治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0]王杰先生:《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01]张岱年:《中国哲学发微》,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2]刘惠恕:《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03]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4]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库:《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05]邓名瑛:《寻找生命之真》,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6]张英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价值—以白鲁恂的研究为考察中心》,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107]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8]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发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9]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0]傅佩荣:《儒家哲学新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111]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12]陈战国:《先秦儒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13]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114]李建胜:《子思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5](台湾)李明辉:《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6]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版。
    [117]白彤东:《旧邦新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8]陈来:《传统与现代》,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119]张分田:《民本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思想》,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0]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1]孙季萍:《中国传统官僚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2]宋宽锋:《论证与解释—政治哲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3]林存光:《儒家式政治文明及其现代化转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4]郝长犀:《政治与人:先秦政治哲学的三个维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25]郭齐勇:《中国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6]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7]罗根泽:《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8]李维武:《徐复观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9]陈少明:《经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130]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31]张岱年:《中国观念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32]黄建跃:《先秦儒家的公私之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33]黄颂杰:《西方哲学多维透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4]孟旦:《早期中国“人”的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5]廖其发:《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136]方旭东:《尊德性与道问学——吴澄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7]Stephen C. Angle. "Contemporary Confucian Pol itical Philosophy ". Cambridge: Polity Press,2012.
    [138]Pye, Lucian W., China: An Introduc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1.
    [139]晁福林:《论殷代神权》,《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140]朱学勤:《老内圣开不出新外王——从《政道与治道》评新儒家之政治哲学》,《探索与争鸣》1991年第6期。
    [141]宋惠昌:《论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权变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1期。
    [142]任剑涛:《人性诘问与早期儒家政治哲学》,《哲学研究》1998年第4期。
    [143]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144]庞朴:《孔孟之间一郭店楚简中的儒家心性说》,载《中国哲学》,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5]宋志明:《荀子政治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9期。
    [146]周桂钿:《政治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 《哲学研究》2000年第11期。
    [147]颜炳罡:《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48]罗桂秋:《我国政治哲学的研究现状》,《哲学动态》2002年第6期。
    [149]杨国荣:《儒家政治哲学的多重面向——以孟子为中心的思考》,《浙江学刊》2002年第05期。
    [150]任剑涛:《从方法视角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
    [151]何显明:《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理路及其限制》,《哲学研究》2004年第05期。
    [152]林存光:《中国古典政治哲学论纲》,《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53]陈来:《中国早期政治哲学的三个主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54]胡伟希:《作为政治哲学的儒家社会乌托邦——兼对礼记·礼运的分析》, 《哲学研究》2007年第07期。
    [155]严正:《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刍议》,《北方论丛》2008年第2期。
    [156]郑维伟:《从儒之起源看孟子的政治哲学》,《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1期。
    [157]白彤东:《中西、古今交融、交战下的先秦政治哲学——关于比较哲学方法的一些思考》,《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158]张师伟:《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东南学术》2009年第2期。
    [159]郭齐勇:《再论儒家的政治哲学及其正义论》,《孔子研究》2010年第06期。
    [160]陈来的《论“道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01期。
    [161]陈来:《论道德的政治一儒家政治哲学的特质》,《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62]朱士群:《政治存在、政治价值和政治话语》,《学术界》2000年第3期。
    [163]陈晏清:《政治哲学的时代使命》,《求是学刊》2006年第3期。
    [164]赵汀阳:《哲学的政治学转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65]王岩:《政治哲学论纲》,《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66]顾肃:《试论现代政治哲学的学理基础》,《复旦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67]陈晏清:《政治哲学的兴起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68]郁建兴:《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遗产》,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乍第6期。
    [169]马云志:《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初探》,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答辩通过。
    [170]夏世华:《先秦儒家禅让观念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答辩通过。
    [171]成云雷:《先秦儒家圣人与社会秩序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答辩通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