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词话与词的传播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清代词话与词的传播之间的关系。词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歌唱、传抄、词集、唱和等,他们有其优势但也有其不足,而词话由于可自由选择记述的内容,形式上也灵活多样,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各种传播方法传播作品,还可以将收集、品评传播作品与记述、考证词人、词作,以及阐述、宣传词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故较词集、传抄、歌唱、唱和等单一的传播方式更具特点和优势,这些特点恰恰可以弥补词集等传播方式的不足。因而词话与词集等各种传播词的方式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而更好地促进了词的传播。从传播意识方面说,清词话作者传播作品时包括有意识主观传播作品和无意识传播但取得客观传播效果两种情况。词话作者在记述自己和亲友作品时一般以有意识传播为主,并且为了更好地传播这些作品,在其中运用了各种传播方法、技巧以促进其传播。而传播与己无关词人、词作时则以无意识传播为主,但其中也有少数词话作者具有较好的传播理念,在传播与己无关作家、作品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传播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清词话中的翻新传播、修改传播、理论传播、趣味传播等一些传播途径也值得我们关注。翻新作为诗词创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创作出大量名篇佳句的同时也由于其具有适合传播的一些因素而促进了词的更广泛传播。与此相似,清词话中记载的很多修改作品之事也因其多由名家进行或修改的是名家名作,抑或修改者修改的巧妙新奇,再加上详细阐述了修改的理由,因而得到人们广泛关注,取得了较好传播效果。清词话中阐释的众多理论,也由于其提高了广大创作和阅读者的理论水平,再加上其中大量详细而又精辟的例证分析,以及形成的某些理论热点而使人们随着创作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众多例证和热点的关注而促进了词的传播。清词话中还记述了大量有关词的故事、谑谈以及神秘事件,它们和词结合在一起从而使词话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阅读性,从而促进了词的传播。另外,清词话还在收集保存词集未收的散佚词作、俗词、谐谑词,以及女性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清词话保存了大量有关词人、词的写作背景以及词调的产生、演变等方面的资料,而且在注释解读词作和纠正对于词的各种错误信息传播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The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reading of Qing Dynasty's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Ci Poetry and Ci Poetry. The methods of spreading Ci Poetry are singing, copying, collection of Ci Poetry and responding in pairs, etc.. They hav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as well. Meanwhile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Ci Poetry have various types and they can record literary works freely, and can spread the works with many methods in use together, therefore no matter whether in collecting, commenting and spreading works or in recording, criticizing the author and his works and in illustrating, spreading the theories on Ci Poetry, the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Ci Poetry have relatively advantages over the single method, i.e.:the collection, copying, singing and responding. These advantages can make up for the loss of those single methods such as collection. Thus the complement of all those methods helped the rapid spreading of Ci Poetry. In the term of spreading consciousness, the authors of Qing Dynasty's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Ci Poetr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sciously and unconsciously but obtaining the effect of spreading in fact. When they record the works of themselves or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y usually spread the works consciously; meanwhile they used various methods and skills in spreading in order to get a better spreading effect. When they spread the works of others who had no relationship with them, they usually did it unconsciously, but there were some exceptions. Some of them spread the works of others consciously and made use of some methods and skills and got a better result. The recreation spreading, modification spreading, theory spreading and interest spreading were also worth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Recreation is a main method in producing Ci Poetries. The authors produced many famous works and there were some elements in quickening spread in those works, therefore Ci Poetries spread more widely. Similarly, in Qing Dynasty's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Ci Poetry, many modification works caught the wide attention from readers and got very good spreading effect, in that those works were famous ones or modified by great authors, or modified freshening and modified with detailed reasons. Many theories expounded in Qing Dynasty's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Ci Poetry as well promoted the spreading of those works in that they increased the level of producing and reading with many detailed and penetrating case analysis, and formed some theoretical focuses which caught the people's attention and promoted the level of producing and admiring works. In the Qing Dynasty's notes and commentaries there recorded many storied about Ci Poetries, jokes and mysterious cases which combined with Ci Poetries. It brought more interest to the notes and commentaries, and became more readable, which promoted the spreading of Ci Poetries. Moreover, Qing Dynasty's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Ci Poetry played a big role in collecting those fragmentary Ci, common ones Dynasty's and joking ones and in documenting, spreading the female Ci Poetries. Meanwhile Qing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Ci Poetry documented a lot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Ci authors, the writing backgrounds, the emerging and developing of tonal patterns. And Qing Dynasty's notes and commentaries on Ci Poetry also played a big role in explaining Ci Poetries and correcting the mistakes raised in spreading.
引文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19页
    ①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涵芬楼旧版影印本,上海书店出版1990年版
    ②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涵芬楼旧版影印本,上海书店出版1990年版
    ③宋·周密《浩然斋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2页
    ④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辩上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12—913页
    ⑤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七·纪事八》,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13页
    ⑥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④宋·杨湜《古今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页
    ②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①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61页
    ②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90页
    ③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73页
    ④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027页
    ⑤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096页
    ⑥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32页
    ⑦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701页
    ⑧宋代金盈之《醉翁谈录·丙集·卷二》,清·方功惠辑碧琳琅馆丛书本,清宣统元年刻
    ⑨宋·洪迈《夷坚志·丁志·卷十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39页
    ⑩宋·岳柯《程史·卷三》,清·张海鹏辑虞山张氏旷照阁,清嘉庆十年刻本
    11宋杨湜《古今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页
    ①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一百七十二·周书十八·列传七》,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673页
    ②宋·苏轼《苏轼散文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5页
    ③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下》,《湘山野录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4—55页
    ④清·冯金伯辑《词苑萃编·卷二十一·辨证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03页
    ①宋·魏庆之《魏庆之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6—207页
    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56页
    ③宋·周密《齐东野语校注·卷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页
    ④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六》,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50页
    ①宋·佚名《大宋宣和遗事·利集》,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版,第113—114页
    ①清·谭献《复堂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98页
    ②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87页
    ①清·孙兆淮《片玉山房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94页
    ①左丘明传,杜预著,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3—1004页
    ②曹丕撰《三曹集·魏文帝集》,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178页
    ③宋·胡仔《苕溪渔隐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4页
    ①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37页
    ②清·夏敬观《忍古楼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81页
    ③清·孙兆淮《片玉山房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94页
    ①清·李佳《左庵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66-3167页
    ②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73页
    ③清·李佳《左庵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71页
    ④清·沈谦《填词杂说》,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34页
    ①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38页
    ②清·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05页
    ①清·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05-1506页
    ②清·孙兆溎《片玉山房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84页
    ①清·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16页
    ②夏敬观《忍古楼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81页
    ①周曾锦《卧庐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50页
    ②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六》,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94页
    ①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71页
    ②清·孙兆淮《片玉山房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84-1685页
    ③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72页
    ①清·贺裳《皱水轩词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06页
    ②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69页
    ③清·永瑢等撰《四库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26页
    ①清·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04页
    ②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28页
    ③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28-3929页
    ①清·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40页
    ②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八·纪事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48页
    ①黄宝华选注《黄庭坚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80页
    ②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193页
    ③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189页
    ④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189页
    ⑤黄宝华选注《黄庭坚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80页
    ①清·沈祥龙《论词随笔》,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59页
    ②宋·曾季貍《艇斋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3—284页
    ③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76页
    ④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76页
    ⑤清·贺裳《皱水轩词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59页
    ①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75—676页
    ②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76页
    ③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76—677页
    ④周鸿铎主编《文化传播学通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⑤周鸿铎主编《文化传播学通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①清·刘熙载《词概》,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00—3701页
    ①明·杨慎《词品·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93页
    ②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79-680页
    ①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
    ②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③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14—2415页
    ④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①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1页
    ②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7页
    ③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④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页
    ⑤黄宝华选注《黄庭坚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80页
    ⑥黄宝华选注《黄庭坚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80页
    ⑦黄宝华选注《黄庭坚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80页
    ①宋·魏庆之《魏庆之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5页
    ①清·贺裳《皱水轩词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14-715页
    ②清·宋翔凤《乐府馀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97—2498页
    ①清·贺裳《皱水轩词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15页
    ②宋·魏庆之《魏庆之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4-205页
    ③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二十四·馀编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60页
    ①清·许昂霄《词综偶评》,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57页
    ②清·宋翔凤《乐府馀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01—2502页
    ①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二十一·辨证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98页
    ①清·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24页
    ②清·贺裳《皱水轩词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13页
    ①清·贺裳《皱水轩词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16页
    ①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下》,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65页
    ①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下》,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76—3178页
    ②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71页
    ③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上》,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04页
    ④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86页
    ①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36页
    ②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53页
    ①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蕙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193页
    ②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99—600页,
    ③清·李渔《窥词管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3页
    ④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下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51页
    ①清·贺裳《皱水轩词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16页
    ②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432—4433页
    ①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27页
    ①宋·阳修《六一诗话》,《六一诗话 白石诗话 滹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页
    ②清·叶申芗《本事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37页
    ①清·叶申芗《本事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37页
    ①清·毛大瀛《戏鸥居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91页
    ②清·查礼《铜鼓书堂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83页
    ①清·叶申芗《本事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20页
    ②清·李宝嘉《南亭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85页
    ③清·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23页
    ①清·叶申芗《本事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15—2316页
    ②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01页
    ③清·张德瀛《词徵·卷六》,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82页
    ④清·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卷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77页
    ①清·叶申芗《本事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24页
    ②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78—879页
    ①清·叶申芗《本事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39-2340页
    ②清·王弈清《历代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66页
    ①清·王弈清《历代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67页
    ①清·永瑢等撰《四库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26页
    ①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下》,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49—3150页
    ②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下》,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65页
    ①清·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11—1512页
    ①清·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09—1510页
    ②清·毛大瀛《戏鸥居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89—1590页
    ①清·毛奇龄《西河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89-1590页
    ②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95页
    ①清·张德瀛《词徵·卷六》,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75页
    ②清·宋翔凤《乐府馀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99页
    ③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94页
    ①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14页
    ②清·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37—1538页
    ①清·彭孙通《金粟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24页
    ②清·杜文澜《憩园词话·卷六》,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94页
    ①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二十》,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31—2832页
    ②清·查礼《铜鼓书堂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86页
    ①清·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08页
    ①清·郭唐《灵芬馆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27页
    ②宋·周密撰.朱菊如等校注《齐东野语校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
    ③清·叶申芗《本事词》,《本事词·本事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99页
    ①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八》,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67—2670页
    ②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87页
    ③清·叶申芗《本事词》,《本事词·本事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9—70页
    ④清·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37页
    ①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上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67页
    ②况周颐《玉栖述稚》,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06页
    ③清·叶申芗《本事词》,《本事词·本事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8—79页
    ①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05—1406页
    ②清·叶申芗《本事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16页
    ①清·叶申芗《本事词》,《本事词·本事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7页
    ②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下卷》,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97页
    ③清·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13页
    ④清·陈庭焯《白雨斋词话·卷五》,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95页
    ①清·陈庭焯《白雨斋词话·卷五》,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98页
    ②清·陈庭焯《白雨斋词话·卷五》,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95页
    ③张隆栋主编《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④柳永著.姚学贤等纂《柳永词详注及集评》,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①清·郭麐《灵芬馆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13页
    ①宋·阳修《六一诗话》,《六一诗话 白石诗话 滹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页
    ②清·毛大瀛《戏鸥居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96—1597页
    ③清·毛大瀛《戏鸥居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86页
    ①清·毛大瀛《戏鸥居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88页
    ②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4页
    ①清·叶申芗《本事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11页
    ②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72页
    ③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页
    ④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五十二》,明万历舒一泉刻本
    ⑤清·冯金伯辑《词苑萃编·卷二十二·谐谑》,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20—2221页
    ①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52页
    ②宋·阳修《六一诗话》,《六一诗话 白石诗话 滹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页
    ①清·张德瀛《词徵·卷六》,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76页
    ②清·查礼《铜鼓书堂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85页
    ①清·叶申芗《本事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08页
    ①清·叶申芗《本事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01页
    ②清·毛大瀛辑《戏鸥居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85页
    ③清·叶申芗《本事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97页
    ①清·张德瀛《词徵·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87页
    ②清·张德瀛《词徵·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87页
    ③清·张德瀛《词徵·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77页
    ④清·叶申芗《本事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41—2342页
    ①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25页
    ②清·叶申芗《本事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33页
    ③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38—2739页
    ①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88页
    ②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00页
    ①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85页
    ②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09页
    ③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11页
    ①清·张德瀛《词徵·卷五》,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63页
    ②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32—1433页
    ③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09页
    ④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23页
    ①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30页
    ②清·张德瀛《词徵·卷五》,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65页
    ③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33页
    ①清·宋翔凤《乐府馀论》,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97页
    ②宋·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6页
    ③宋·黄异编《花庵词选·卷五》,琴川毛氏汲古阁本
    ①宋·胡仔《苕溪渔隐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97页
    ②清·王士祯《花草蒙拾》,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78页
    ③清·黄氏《蓼园词评》,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32页
    ①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72页
    ②清·焦循《雕菰楼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94—1495页
    ①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四》,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69页
    ②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36页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21—1822页
    ②清·叶申芗《本事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19—2320页
    ①清·冯金伯辑《词苑萃编·卷二十一·辨证二》,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93页
    ②清·冯金伯辑《词苑萃编·卷二十·辨证一》,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83页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 中华书局1965年版
    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 中华书局1996年版
    施蛰存、陈如江编 《宋元词话》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施蛰存主编 《词籍序跋萃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金启华等编 《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清·何文焕编 《历代诗话》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丁福保编 《历代诗话续编》 中华书局1983年版
    郭绍虞编 《宋诗话辑佚》 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清·王夫之等撰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郭绍虞编选 《清诗话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张璋、黄畲编 《全唐五代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清·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 中华书局,1960年版
    唐圭璋编 《全宋词》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孔凡礼编 《全宋词补辑》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唐圭璋编 《全金元词》 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叶恭绰编 《全清词钞》 中华书局1982年版
    南京大学中文系全清词编纂委员会《全清词:顺康卷》 中华书局1994年版
    陈乃乾编 《清名家词》 上海书局1982年版
    孙旭培主编 《华夏传播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播》 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朱立元著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周鸿铎主编 《文化传播学通论》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
    周庆山著 《文献传播学》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孙宜君著 《文艺传播学》 济南出版社1993年版
    方厚枢著 《中国出版史话》 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陈文忠著 《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尚学锋等著 《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朱崇才著 《词话学》 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刘庆云著 《词话十论》 岳麓书社1990年版
    张葆全 《诗话和词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李剑亮 《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张葆全主编 《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词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白贵 《中国古代诗话与诗歌传播关系研究》 河北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葛卉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沧浪诗话>的接受理论》 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杨蓉 《论东坡词在宋金元的传播与接受》 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杨志学《诗歌传播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李佳 《盛唐诗歌的传播模式》 河北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高锋 《以词话为中心的宋元词论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李克 《宋代歌妓馀宋词的传播》 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王兆鹏 《宋文学书面传播方式初探》 《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王兆鹏 《传播与接受——文学史研究的另两个维度》 《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曹明升 《清代词学中的破体辨体与推尊词体》 《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王兆鹏 《宋代诗文别集的编辑与出版——宋代文学的书册传播研究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王兆鹏 《宋代作家成名的捷径:名流印可》 《中州学刊》2005年第2期
    钱建状、刘尊明 《尊词与辨体:宋词独特风貌形成中的一对矛盾因子》《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刘磊 《从历代选本看韩孟诗派之传播与接受》 《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葛琳 《论岑参边塞诗韵传播意义》 《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董希平 《宋诗的助力与词作的广泛传播——北宋前期词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南都学坛》2004年第5期
    梁华珍 《诗与歌——试论诗歌的音乐性与传播媒介问题》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
    卫亚浩、唐林轩 《从白居易的诗到柳永的词——白诗与柳词传播现象比较》《中国韵文学刊》2003年第1期
    徐习文 《传播方式的演变对南朝诗风的影响》 《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陈世杰 《诗味传播三境界》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徐明 《从<乐府诗集>看古代诗的传播与音乐之关系》 《河北学刊》2002年第5期
    傅才武 《文人与诗妓—诗妓在诗词传播中的作用探微》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吴承学 《论题壁诗—兼及相关的诗歌制作与传播形式》 《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胡振龙 《唐五代人对李白诗歌的传播与接受》 《云梦学刊》2003年第4期
    胡振龙 《唐代的诗歌传播方式与传播特点》 《解放军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权应相 《唐代歌妓与文人交感及诗风变迁》 《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
    马承五 《唐诗传播的文字形态与功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魏均、林月琴 《唐诗的传播方式》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1期
    童岳敏、罗时进 《唐诗的传播媒介及其范式》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陈岳芬 《唐诗在唐朝的传播方式》 《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胡建次 《北宋诗坛对唐诗模本的选择与改造》 《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1期
    邱美琼、胡建次 《黄庭坚诗歌在宋代的传播》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彭洁莹 《“流连光景惜朱颜”——宋词中的人生况味及其与歌妓的关系》《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傅满仓 《词臣老笔佳人口——论歌妓与婉约词风》 《甘肃高师学报》2002年第4期
    蒋晓城 《歌妓:宋词的传播媒介》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尤志心 《歌妓与宋词》 《镇江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袁继灵 《歌妓与唐宋词》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周建自 《略论歌妓与宋词兴盛的关系》 《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2期
    徐辉 《论歌妓对宋词的影响》 《成都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彭福荣 《论歌妓对宋词繁荣的价值》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徐枫 《论宋词歌妓传播的特色》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2期
    赵晓、孙国烈 《试述歌妓传播宋词的特点》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吴小英 《宋词与歌妓》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曹明升 《宋代歌妓与宋词之创作及传播》 《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刘光裕、郭术兵 《论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唐宋词的影响》 《齐鲁学刊》1997年第1期
    张玉璞 《论词的传播方式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徐辉 《宋词传播方式与影响》 《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王兆鹏 《宋词的口头传播方式初探》 《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
    王兆鹏 《宋南渡词人的诗社唱和》 《湖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姚蓉、王兆鹏 《从唱和活动看云间词风的形成》 《江汉论坛》2004年第11期
    赵晓兰 《论花间词的传播及南唐词对花间词的接受》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欧明俊 《论花间词在宋金元时的传播》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王秀林、刘尊明 《“亡国之音”穿越历史时空:李煜词的接受史探赜》《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刘尊明、张春媚 《传播与温庭筠的词史地位》 《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张春媚、刘尊明 《温庭筠词在晚唐五代的传播与接受》 《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
    曹志平 《论柳永词的传播及其文化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刘尊明、田智会 《试论周邦彦词的传播及其词史地位》 《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邓建 《论金、元二代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 《渤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邓建 《从词集的编辑与流传看柳永词的传播》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杨雨 《宋词传播系统中的“不和谐音”:豪放词》 《求索》2005年第11期
    宗顶侠 《张孝祥词的传播与接受》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余敏先、米学华 《试论柳永词在宋代的传播与接受》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邓建 《论柳永词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 《江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王小荣 《词在北宋传播的历史文化环境》 《河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徐安琪,盛莉 《试论(于湖词)在宋朝的传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盛莉 《论于湖词在清代的传播》 《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盛莉 《论于湖词在元明两朝的传播》 《渝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吴大顺、王定勇 《论词的传播与词的文化特性》 《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杨金梅 《论词在宋代的传播形式》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黄敏 《宋代女性词的传播与接受》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王兆鹏 《从诗词的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王兆鹏 《宋词流变史论纲》 《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胡建次、徐爱华 《试论中国古代诗话的承传》 《集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胡建次、王金根 《中国古代诗法的承传》 《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邱美琼、胡建次 《中国古代词选的承传》 《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胡建次、徐爱华 《中国古代论诗绝句的承传》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胡建次 《中国古代诗歌源流批评的承传》 《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胡建次 《中国古代诗歌摘句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 《齐鲁学刊》2005年第5期
    胡建次 《中国古代诗话及其汇编之体的承传》 《重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胡建次 《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批评的承传》 《中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胡建次 《中国历代文学纪事的承传》 《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钟振振 《<词话丛编>本窥词管见五种斠正》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钟振振 《<词话丛编>校读记》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周玉魁 《<词话丛编>校点疏误举例》 《中国韵文学刊》1995年第2期
    邹树德、蒋禄丰 《词话批评的基本方式和审美特征》 《求索》1997年第2期
    谭新红、王兆鹏 《论清人词话的学术背景》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刘庆云 《中国诗话词话之由合而分及其意义》 《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