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执政党党建工作新模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对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科技等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类社会将逐步的迈入信息时代,这既是一种趋势,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信息时代的前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仅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变化,执政党的执政环境与执政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在经济领域出现了电子商务的理论与实践,在政治领域也出现了电子政务的理论与实践。从这以后,学者们开始研究政党如何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政治家则把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到政党活动中来,目的都在于探寻政党怎样适应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电子党务”的命题由此产生。简单来说,本文主要以我党为研究对象,将“电子党务”界定为信息时代执政党党建工作的新模式,之所以新,原因在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发展电子党务则是党建工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一次创新,顺应执政环境的变化,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党建工作,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使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保持先进性,体现的是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精神。
     文章的导论部分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讲述了选题的由来与研究的意义,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且结合了自己的学习背景。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化电子党务的理论研究以指导具体实践、加强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以及拓展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新视角;二是整理了国内外关于电子党务的研究状况,总的说来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对于电子党务的主体部分论述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国外政党已经开始把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政党活动中来,但是对电子党务的研究也是刚刚开始。电子党务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对应的英文是electronic party或cyber party,直译是电子政党,但这样不符合我党实际,也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所以还是选用电子党务一词;三是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全文始终围绕电子党务问题来展开,大致包括电子党务“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部分,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四是简要说明了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文章的第一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讲述了电子党务的时代背景,大背景就是信息时代的来临,具体表现为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三股浪潮,这三股浪潮给执政党带来机遇和挑战,是发展电子党务的客观依据所在;其次界定了电子党务的基本概念,当前关于电子党务还没有一致的定义,在综合多种定义的基础上,本文把电子党务定义为信息时代执政党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是科学技术在党建领域的运用和创新,同时本节还论述了“电子”与“党务”如何结合、传统党务与电子党务的关系以及电子党务的相关概念;最后本章介绍了国外和我国电子党务实践的基本情况,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进入信息时代,所以讲国外电子党务的实践是指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从中可以看到这些政党发展电子党务的现状和问题,同时对我党提供相关的借鉴,最后谈了我国的电子党务实践的基本现状。
     文章的第二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论述了电子党务的运行方式和基本特点,电子党务的运行方式是电子党务在技术上的目标,只有认识了电子党务的运行方式,才能对发展电子党务有整体上的把握,文章从技术基础、分布结构以及运行模式三个方面架构电子党务的运行方式;电子党务的基本特点是对电子党务运行的抽象概括,信息网络技术所拥有的特点赋予了电子党务的基本特点,分别是及时性、交互性、虚拟性和共享性。
     文章的第三章分为三个部分,探讨的是发展电子党务的重大意义,简单来说就是有利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有利于提升我党的执政能力,这些也是电子党务在政治上的目标。发展电子党务是我国信息化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信息化催生电子党务,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都需要电子党务,另一方面电子党务也促进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既能扩展信息资源的利用,又能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为社会信息化起示范作用;发展电子党务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论证电子党务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效果,分别是畅通政治沟通、规范政治参与和促进政治决策;发展电子党务是提升执政能力的必要方式,文章分别把执政能力分解为社会应变能力、利益整合能力、政治社会化能力等几个方面,电子党务都能对它们有提升的作用,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建布局的一条主线,是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文章从这两方面论证电子党务的重大意义。
     文章的第四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讨论的是电子党务的应用领域和发展电子党务中的问题与对策,其中应用领域是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建新布局的论述来分类,分别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从中可见电子党务在党建领域的积极作用;我国的电子党务还处于初始阶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思想认识、数字鸿沟、系统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文章的最后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了发展电子党务的相关原则和具体措施。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which is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has had a significant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human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militar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ields. The human society will gradually enter the information age, this is a trend which we must face the reality. The revolution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in such a great environment, not only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will change, but also the ruling party's governance environment and governance conditions have taken tremendous changes. To adapt to these chang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mmerce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economic field, the e-govern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political field also. From this, the scholars began to study how the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o survive and develop, politicians applied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to the activities of political parties, the aim is to explore how political parties adapt to the changes whic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brought about, and as a result the proposition of "e-party" appeared. In simple terms, this article take my party for the study, "E-party" is defined as the new model of the ruling party building work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reason why is new, because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brought the work of party building opportunities, It also brings challenges, the development of e-party is an innovation which the work of party building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meet the challenges, comply with the ruling party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we will innovate work of party building and improve governance capability, consolidate its ruling status, so that the party always walk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to maintain the advanced nature, it reflected the party's the spirit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Introduction of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first part is on the origin of the top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s, I identified the topic is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structor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y own learning background. The significance lies in deepening the study of e-party's theoretical research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of information, to expand the new perspective on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the second part is finishing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e-party situation, in general the study is at the initial stage, though it has achieved some success, the main part of the e-party is inadequate, we need to be pointed out that even foreign political parties have started to applied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to the activities of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past, but they are just beginning on the study of e-party. E-party is a concep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the corresponding English is the electronic party or cyber party,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is electronic political parties, but this does not meet the reality of our party, nor 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so I choose the word e-party;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 the study of ideas and the basic method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e-party, generally including electronic party "what" and "why" and "how " three-part, using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the fourth part summarize the article's majority and difficult and innovation.
     The article's first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of all introduce the e-party's historical background, context is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as the following three waves: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three waves will br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y're the objective basis of developing e-party; secondly we define the basic concepts of e-party, has not yet agreed definition currently, on the basis of a variety of comprehensive definition, this article define e-party as the new model of ruling party building work in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ra, it's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party building field, this section also discusses how the "electronic" and "party affairs" to combine, the traditional party affairs and e-party's relation and the related concept of e-party; finally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e-party's basic situation of foreign and Chinese practice, because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taken the lead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practice of foreign e-party refers to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above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se political parties developing e-party,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 the relevant reference to CPC, at last we talk about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nese e-party's practice.
     The article's second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respectively about the operation mode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party, the operation mode of e-party is the technical goal of e-party, we can only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mode of the e-party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of e-party overall, the article structure e-party's operation mode from three aspects as technical basis, distribution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mode; electronic party's basic feature is the abstract summary of e-party run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have given e-party bas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timely, interactive, virtual and shared.
     Chapter three of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exploring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e-party, put it in simple terms is propitious to Chine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is propitious to maintain the Party's advanced nature and is propitious to enhance the party's governing capability, these is the political objective of e-party. Developing e-party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 our country, on the one hand information promote the birth of e-party, under the information condition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building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advanced cultur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ll require e-party, on the other hand e-party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ess, not only expand the us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but also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t's a model for information-based society; developing e-party is the important ways of maintaining the Party's advanced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science, the article demonstrate the effect of e-party to keep the party's advanced nature, which are smooth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gulat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promote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developing e-party is the necessary means to raise the capacity of ruling party, the ability to govern in the article were divided into social adaptability, ability to integrate interests, political and social capabilities and other aspects, e-party is able to enhance the role they have, the building of the advanced nature and the ability to govern is a main lin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y building, is the top priority of the work of party building, so the article demonstrate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e-party from these two areas.
     Chapter four of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discussing application fields of the e-party and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party, application fields are class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monstration of new layout of party building from the report of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the ideological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building and style constru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anti-corruption campaign, from above we can see in the area of party building e-party plays a positive role; Chinese e-party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s, it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also a series of issues such as the idea of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 security systems, the end of the article start from these issues, proposed relevant principles and concrete measures of developing e-party.
引文
[1][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34-535页
    [2][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5页
    [3][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5页
    [1]李忠杰:《深刻总结党执政的历史经验》,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0期
    [1]《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9日
    [2]《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3]《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
    [1]严书翰:《面向21世纪科社学科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的几个重大课题》,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第5期
    [2]曼纽尔·卡斯特: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教授,著名思想家和社会学家,他的著作《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被称为信息时代三部曲,被安东尼·吉登斯称为可以与马克斯·韦伯的巨作《经济与社会》相比拟、被彼得·霍尔称为可以与马克思的巨作《资本论》相比拟的作品。
    [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69页
    [4][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6]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4页
    [1]周自豪:《中国现阶段的电子党务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
    [1]蔡国英:《因特网的发展与党建网站建设》,福建师范大学,2003届硕士论文
    [1]严书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热点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讲稿
    [2]比如韩建斌不赞同这一提法,《党委信息化》,载《中国信息界》,2005年第3期
    [3]阎锐:《中办副主任毛林坤在我省调研强调加强电子党务建设和理论研究》,载《河北日报》,2004-7-21
    [1]E-Parties:Democratic and republican state parties in 2000,载于《party politics》,Jan2005,Vol.11 Issue 1,p47-58
    [2]Boston E-Party,载于《New York Times》,01/01/2000,Vol.149 Issue 51254,p31
    [3]Virtually participating:A survey of online party members,载于《Information Polit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overnment and Democ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2002,Vol.7 Issue 4,p199-215
    [1]Members of parliaments' use of ICT in a comparative European perspective,载于《Information Polit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overnment and Democ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2004,Vol.9 Issue 1/2,p5-16
    [2]Surfing citizens and floating voters:Results of an online survey of visitors to political web sites during the Dutch 2002 General Elections,载于《Information Polit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overnment and Democ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2003,Vol.8 Issue 1/2,p17-27
    [3]ELECTION 2004,载于《Internet World》,01/01/2001,Vol.7 Issue 1,p38
    [1][英]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1-272页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2]Giddens,Anthony:《Runaway World-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New York:Routledge,2000年版,p10
    [3][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4]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5]严书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1]李忠杰:《新世纪中国全球战略构想》,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第1期
    [2][美]斯塔夫里阿洛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273页
    [4][美]比尔·盖茨:《未来时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1]米歇尔·克罗齐,绵贯让治,塞缪尔·亨廷顿:《民主的危机》,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2][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3][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67页
    [4]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5]梁树发:《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主义》,载《<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
    [1][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地理政治和地理文化》,剑桥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1]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47页
    [2]宋萌荣:《希腊学者谈全球化与向社会主义过渡》,载《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3期
    [3]《人民日报》,2005年6月2日
    [1]王家瑞:《政党多边交流的新创举》,载《求是》,2004年第24期
    [2]张献生:《经济全球化与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张晖、刘大秀:《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加强党的建设》,载《科学社会主义》,2000年第4期
    [2]《人民日报》,1999年9月27日
    [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2]刘大椿:《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黄道余:《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发展及对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4届硕士论文
    [4]倪志娟:《浅析信息化与我国社会发展》,载《理论月刊》,2003年第1期
    [5]李声明:《实现我国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载《中国信息化理论实践文库》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1]陈永杰:《中国是否威胁美国科技霸主地位》,载《北京科技报》,2007年2月8日
    [2]《社会信息化全球排名揭晓》,载《参考消息》.2007年5月9日
    [1][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页
    [2][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3][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4][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页
    [1][美]阿尔温·托夫勒:《力量转移》,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426页
    [2]《人民日报》,2005年11月4日
    [3]李君如:《推进党建信息化的三个问题》,载《中国信息界》,2006年第22期
    [4]王爱云:《信息化:党建工作创新的利器》,载《光明日报》,2005年3月29日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
    [2]李忠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载《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7页
    [2]贾建芳:《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的历史变迁及现实走向》,载《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
    [3]孙向军:《“第二次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考验》,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2,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4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3]秦宣、刘保国:《邓小平与中国现代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页
    [2]刘宁:《网络党建:党建方式的现代化》,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11期
    [1]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2]何增科:《政党的转型和现代化》,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2期
    [3]高放、华翊:《从苏共兴亡看政党现代化问题》,载《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5期
    [4]龚育之:《邓小平理论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载《新华文摘》,1998年第1期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85页
    [1][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1页
    [3]《新编党务工作手册》,红旗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1]汤崇汇:《云南:共建共享,以电子党务加强执政能力》,载《中国信息界》,2004年第20期
    [1]杨占武:《简论电子党务建设的必要性》,载《秘书工作》,2005年第1期
    [2]刘志信:《关于“电子党务”的理论与实践的几点思考》,载《秘书工作》,2004年第8期
    [3]蒋录全等:《新兴的电子党务》,载《党政论坛》,2005年3月号刊
    [4]马德秀:《电子党务初步实践与探索》,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1]曹泽林:《信息时代的党建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324页
    [2]王习农:《着力推进“电子党务”建设》,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3]韩强:《我国电子党务的应用与发展》,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4]张婷:《电子党务建设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载《探索》,2006年第3期
    [1]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4届
    [2][美]泰普思科:《泰普思科预言——21世纪人类生活新模式》,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载汪晖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5页
    [2]李君如:《推进党建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载《光明日报》,2007年1月14日
    [1]转引自郭宝兴:《论党建工作的信息化》,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届
    [1]吴江主编:《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1]《电子党务引领电子政务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载《平凉日报》,2005年7月15日
    [2]马德秀:《电子党务初步实践与探索》,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1]王瑜:《互联网对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8期
    [2]齐先朴:《西方“网络党”的网上党建》,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3]张光平:《西方发达国家政党运用互联网推进电子党务》,载《当代世界》,2007年第5期
    [1]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375页
    [2]孙平,何强:《信息化与欧洲社会党的变革》,载《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4期
    [1]谭国雄:《世界政党对互联网的运用与启示》,载《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1期
    [2]2004年美国大选:克里竞选“集资”势头高涨,载http://news.sina.com.cn/w/2004-4-3
    [1]此观点来自严书翰老师出国与瑞典社民党交流时了解的情况
    [2]王瑜:《电脑化政党——网络时代的西方政党组织形态》,载《学习时报》,第379期
    [3]王瑜:《互联网对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8期
    [1]《互联网改变政治》,载《参考消息》2007-4-21期
    [1]孙瑞华:《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政党政治》,载《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齐先朴:《西方政党的“电子党务”》,载《红旗文稿》,2007年第16期
    [1]马德秀:《电子党务初步实践与探索》,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0页
    [2]《“电子党务试点示范工程”项目通过验收》,载《秘书工作》,2006年第7期
    [1]孙朝晖:《江苏省高淳县农村网络党建的有益探索》,载《红旗文稿》,2005年第19期以及林英健介绍的上杭县做法,见林英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党建工作》,载《党建研究》,2003年第4期
    [2]郭宝兴:《论党建工作的信息化》,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届
    [1]梁志坚:《四川省电子党务的实践与思考》,载《秘书工作》,2004年第11期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2]冯仿娅、彭前卫:《电子党务: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平台》,载《探求》,2007年第1期
    [1][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前言第4页
    [2]孙小礼,冯国瑞:《信息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1]关于印发《2006-2010年全国组织系统信息化工作规划》的通知,载http://www.tadj.gov.cn/printpage.asp?ArticleID=2293
    [2]侯康超:《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政治学透视》,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届,第26页
    [1]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1]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信息化建设规划》,载http://www.celay.org.cn/index.php?id=44
    [1]《贵州省制定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载《贵州日报》,2005-10-21
    [1]周自豪:《中国现阶段的电子党务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
    [2]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14/content_5604001.htm
    [1]梁溪轩:《江阴构建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载《无锡日报》,2005-10-1
    [2]刘喜杰:《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党建工作》,载《党建研究》,2004年第2期
    [1]江源富、赵经纬、程德林:《电子政务》,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杨善林、李兴国、何建民:《信息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2]王平:《城市信息化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1]郝风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党校,2005届博士论文
    [1]M.Benedikt,《Cyberspace:Some Proposals》,载《Cyberspace:First Steps》,The MIT Press,1994年版,第123页
    [2]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1][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08页
    [2]杨华:《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当下意义》,载《东疆学刊》,2004年第1期
    [1]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1]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2004年版,第11页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1][美]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2]邱思开:《发展电子党务,增强执政能力》,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3]郭宝兴:《论党建工作的信息化》,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届
    [4]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载http://www.people.com.cn/GB/40531/40746/2994977.html
    [2]王贵秀:《党务公开势在必行》,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1期
    [3]房宁:《怎样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载《北京日报》,2007-10-20
    [4]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载《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1]曹泽林:《信息时代的党建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页
    [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559页
    [3]高菊:《网络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辩证思考》,载《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辛向阳:《网络文化何以成中央关注的重点问题》,载《中国青年报》,2007-3-12
    [2]郝风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共中央党校,2005届博士论文
    [3]祥见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4届,第二章
    [4]郭金平、贾玉娥:《建设网络文化,巩固网上阵地》,载《光明日报》,2007-6-19
    [5]孙家正:《追求与梦想》,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447页
    [1]《人民日报》,2008-2-22
    [2]李君如、严书翰、卢先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页
    [3]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
    [6]王长江、姜跃:《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2页
    [1]吴江:《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1]何毅亭:《党的先进性建设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载《人民日报》,2006-1-16
    [2]李忠杰:《论保持党的先进性》,载《理论与当代》,2005年第2期
    [3]钟坚等:《社会沟通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4]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1]萨托利:《政党与政党制度》,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2]周清:《中国共产党——社会沟通机制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7届博士论文
    [3]《京华时报》,2005-3-8
    [4]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编著:《党建研究纵横谈(2004)》,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1]唐棣宣:《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沟通机制的完善》,载《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刘先春、严娟娟:《政治沟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时代价值》,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1]《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在线交流》,载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7406621.html
    [2]《宿迁干部 集体“开博”》,载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6108498.html
    [3]《江西省委书记“约会”网友 挖掘网络民意》,载《检察日报》,2008-6-4
    [4]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载《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页
    [2]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0页
    [3]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页
    [4]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4页
    [5]刘文:《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影响》,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页
    [2]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160页
    [1]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1页
    [2]刘文:《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影响》,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张明军、袁峰:《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
    [1]张亚勇:《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其规范》,载《求实》,2007年第12期
    [1]《李明博设网络秘书 应对第四媒体影响力》,载http://www.dahe.cn/xwzx/zxyw/t20080622_1331839.htm
    [1]周三多等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8页
    [2]同上:第239页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30页
    [1]连玉明:《学习型政府》,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2]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1]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43页
    [2]陈宝生:现代政治离开媒体是不可想象的,载《中国青年报》,2006-11-7
    [3]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9/26/content_2024232.htm
    [1]多伊奇:《政府的神经》,纽约自由出版社,1963年版,第77页
    [2]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1]韩强:《我国电子党务的应用与发展》,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2]蔡建和:《增强党的社会整合能力》,载《理论动态》第1690期
    [1]迈克尔·罗金斯:《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页
    [2]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8页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7页
    [1]《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9页
    [1]陈伟华:《顺应信息化潮流加快发展电子党务》,载《南方日报》,2006-7-25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2-533页
    [2]彭焕才:《和谐社会构建视域中党的思想建设》,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第9期
    [3]刘大秀:《信息网络化对党建理论宣传的挑战》,载《党建研究》,2001年第2期
    [1]欧阳淞:《学习贯彻党章与加强党的建设》,载《中国监察》,2008年第4期
    [2]曹泽林:《信息时代的党建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311页
    [3]竺乾威:《西方行政学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4]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97页
    [5]马德秀:《电子党务初步实践与探索》,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1]金太军:《网络与政府管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2]李君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政党》,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7期
    [3]赵舒梅:《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载《淮南日报》,2006-7-5
    [1]张衍前:《利用互联网络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载《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2]谈燕:《电子党务管理系统实现“两新”党建时空双向延伸》,载《解放日报》,2007-5-16
    [3]陈惟:《“电子党务”覆盖外企党员》,载《文汇报》,2005-9-5
    [4]耿庆彪:《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探析》,载《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1]赵子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的作风建设无法回避的课题》,载《理论探讨》,2002年第1期
    [2]赵晓呼:《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2页
    [1]陈登才:《再论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李忠杰:《以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内监督》,载《党建》,2004年第4期
    [3]张诺夫:《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
    [1]杨绍华等:《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访谈录》,载《求是》,2008年第5期
    [2]王守光:《网络监督——预防腐败的有效监督形式》,载《理论前沿》,2005年第3期
    [1]中共中央党校编写:《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2]关国华:《切实加快电子党务建设步伐》,载《今日浙江》,2004年第17期
    [1]钱冠银、梁振雄:《关于加快电子党务建设的几点思考》,载《秘书工作》,2005年第5期
    [2]李晓敏:《发展电子党务,推进党建创新》,载《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6期
    [3]曹荣湘:《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81页
    [4]姚国章:《电子政务基础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1]祥见http://www.cnnic.net.cn
    [2]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5页
    [3]阿尔温·托夫勒:《力量转移》,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348页
    [1]《经济日报》,2002-01-17
    [2]江源富等:《电子政务》,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3]周自豪:《中国现阶段的电子党务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
    [4]陈轶群、叶柏森:《加强高校电子党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载《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第5期
    [1]郭宝兴:《论党建工作的信息化》,中国人民大学,2006届硕士论文
    [2]叶帆:《以电子党务促进党建创新》,载《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3]赵国俊:《电子政务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页
    [1]冯玉军:《政府信息公开尚存几大盲区》,载《人民政协报》,2007-6-4
    [1]谢跃红:《推进“电子党务”建设的几点思考》,载《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1]黄红东:《“电子党务”建设的民主价值意义》,载《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1]钱贤鑫、刘永强:《电子党务与预防职务犯罪》,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苟仲文:《用科学的发展观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载《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年第5期
    [3]冯荣华、王会浦:《运用信息网络开展党建工作》,载《政工研究动态》,2007年第11期
    [1]康贻建:《积极推进电子党务的有序发展》,载《当代经济》,2005年第12期
    [2]赵光君:《电子党务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载《数码世界》,2005年第21期
    [1]李莽闯、钱进:《推行电子党务,促进党建创新》,载《河南科技》,2005年第7期
    [2]曹君:《开展“网络党建”,创新党建工作方式》,载《探求》,2005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校编: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
    [6]中共中央宣传部编: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7]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0]中共中央党校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1]龚育之自选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2.
    [12]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龚育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二十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14]李忠杰、张峰.邓小平理论简明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15]郑科扬、李忠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6]李忠杰.“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17]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李君如、严书翰、卢先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严书翰.现代化与社会全面发展[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20]严书翰、胡振良.当代资本主义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1]严书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22]虞云耀、杨春贵.中共中央党校讲稿选——关于当代世界重大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23]中国共产党章程及相关党内规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编.新时期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5]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6]李君如.当代中国政治走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7]赵曜、郭德宏.党员干部基本理论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28]江流、徐崇温.当代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29]马德秀.电子党务初步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30]曹泽林.信息时代的党建创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31]吕澄、赵岩.新编党务工作手册[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32]姜春云.党务管理工作指导[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33]陈登才.党务管理学[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7.
    [34]万福义.党务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
    [35]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委研究室编.新时期机关党建工作文件选编[M].北京,1986.
    [36]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党务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
    [37]王守光.信息网络化与党的建设[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38]徐晨光.执政党执政安全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39]王长江、姜跃.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0]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1]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2]张泽民.中国共产党党建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43]中共中央党校.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44]张荣臣、曹普、林学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45]董连翔.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6]卢先福.执政能力建设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
    [4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6.
    [49]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7.
    [50]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党建研究纵横谈:2003[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51]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党建研究纵横谈:2004[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52]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党建研究纵横谈:2005[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53]赵云献.党建理论纵横:中央党校党建理论硕士研究生论文选[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
    [54]崔岩.党建宝典:新编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实用手册[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55]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6]赵晓呼.政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57]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8]王贵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59]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0]俞可平、何增科.政治学通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6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2]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3]张小劲、景跃进.比较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4]王骚.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65]尹钢、梁丽芝.行政组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6]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7]钟坚、王妙、甘敬东.社会沟通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68]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9]吴风.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7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1]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2]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3]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74]周穗明.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75]秦宣、刘保国.邓小平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76]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7]《信息化基本知识》编写组.信息化基本知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78]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79]冯梅.信息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80]中国信息界杂志社.中国信息化理论实践文库[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1]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2]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3]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4]孙小礼.文理交融——21世纪的科学潮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5]孙小礼、冯国瑞.信息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6]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87]冯鹏志.伸延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88]熊先树、邬焜.信息与社会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出版社,1998.
    [89]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0]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91]杨善林、李兴国、何建民.信息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2]唐兴霖.公共行政组织原理:体系与范围[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93]胡林辉、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访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94]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5]杜栋.管理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96]张文焕.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现代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97]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98]滕藤等.邓小平理论与世纪之交的中国国际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9]李双元、王海浪.电子商务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0]吴佩江.网络法律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01]胡仙芝.政务公开与政治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02]靳辉明、谷源洋.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03]江金权.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4]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5]张明俊、袁峰.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6]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07]连玉明.学习型政府[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108]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1998.
    [109]竺乾威.西方行政学说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10]金太军.网络与政府管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 2.
    [111]曹荣湘.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12]姚国章.电子政务基础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3]陶文昭.电子政府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4]曾培炎等.信息化与电子政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5]赵国俊.电子政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6]吴江.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117]江源富、赵经纬、程德林.电子政务[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
    [118]汪向东,姜奇平.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19]周宏仁,唐铁汉.电子政务的理论与实践:电子政务知识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
    [120]王平.城市信息化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21][美]曼组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22][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3][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24][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25][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83.
    [126][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27][英]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M].上海:三联书店,2001.
    [128][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
    [129][美]斯塔夫里阿洛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0][美]比尔·盖茨.未来时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1][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32][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33][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1989.
    [134][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地理政治和地理文化[M].剑桥大学出版社,1991.
    [135][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6][美]阿尔温·托夫勒.力量转移[M].新华出版社,1996.
    [137][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
    [138][美]泰普思科.泰普思科预言——21世纪人类生活新模式[M].时事出版社,1998.
    [139]米歇尔·克罗齐,绵贯让治,塞缪尔·亨廷顿.民主的危机[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
    [140][美]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41][美]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42][意]萨托利.政党与政党制度[M].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0.
    [143][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44][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1989.
    [145][美]迈克尔·罗金斯.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46][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47][日]见田宗介.现代社会理论——信息化、消费化社会的现在与未来[M].北京:国际文 化出版公司,1998.
    [148][英]巴雷特.赛伯族——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
    [149][南]普勒德拉格·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50][苏]米·谢·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151][瑞典]格罗伦德.电子政府设计、应用和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52][美]霍姆斯.电子政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龚育之.邓小平理论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J].新华文摘,1998(1).
    [2]李忠杰.新世纪中国全球战略构想[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1).
    [3]李忠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2001(4).
    [4]李忠杰.以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内监督[J].党建,2004(4).
    [5]李忠杰.深刻总结党执政的历史经验[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1 O).
    [6]李忠杰.论保持党的先进性[J].理论与当代,2005(2).
    [7]严书翰.面向21世纪科社学科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的几个重大课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5).
    [8]严书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热点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讲稿.
    [9]严书翰.科学发展观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J].前线,2007(3).
    [10]严书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理论问题[J].红旗文稿,2005(8).
    [11]严书翰.执政成效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5(4).
    [12]李慎明.全球化与第三世界[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13]宋萌荣.希腊学者谈全球化与向社会主义过渡[J].国外理论动态,2000(3).
    [14]王家瑞.政党多边交流的新创举[J].求是,2004(24).
    [15]张献生.经济全球化与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1).
    [16]张晖、刘大秀.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加强党的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0(4).
    [17]刘大椿.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18]倪志娟.浅析信息化与我国社会发展[J].理论月刊,2003(1).
    [19]李君如.推进党建信息化的三个问题[J].中国信息界,2006(22).
    [20]李君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政党[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7).
    [21]李君如.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J].中共党史研究,2007(5).
    [22]李君如.“三个代表”与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建设[J].教学与研究,2000(8).
    [23]李君如.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10).
    [24]贾建芳.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的历史变迁及现实走向[J].科学社会主义,2007(3).
    [25]孙向军.“第二次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考验[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2).
    [26]何增科.政党的转型和现代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2).
    [27]高放、华翊.从苏共兴亡看政党现代化问题[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5).
    [28]杨占武.简论电子党务建设的必要性[J].秘书工作,2005(1).
    [29]刘志信.关于“电子党务”的理论与实践的几点思考[J]、秘书工作,2004(8).
    [30]蒋录全等.新兴的电子党务[J].党政论坛,2005(3).
    [31]王习农.着力推进“电子党务”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4).
    [32]韩强.我国电子党务的应用与发展[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3).
    [33]张婷.电子党务建设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J].探索,2006(3).
    [34]王瑜.互联网对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8).
    [35]齐先朴.西方“网络党”的网上党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3).
    [36]张光平.西方发达国家政党运用互联网推进电子党务[J].当代世界,2007(5).
    [37]孙平、何强.信息化与欧洲社会党的变革[J].社会科学论坛,2006(4).
    [38]谭国雄.世界政党对互联网的运用与启示[J].理论与改革,2005(1).
    [39]孙瑞华.信息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政党政治[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40]齐先朴.西方政党的“电子党务”[J].红旗文稿,2007(16).
    [41]梁志坚.四川省电子党务的实践与思考[J].秘书工作,2004(11).
    [42]杨华.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当下意义[J].东疆学刊,2004(1).
    [43]邱思开.发展电子党务,增强执政能力[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
    [44]王贵秀.党务公开势在必行[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
    [45]郑曙村.互联网给民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政治学研究,2001(2).
    [46]高菊.网络文化与先进文化的辩证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7]唐棣宣.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沟通机制的完善[J].云南社会科学,2007(2).
    [48]刘先春、严娟娟.政治沟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时代价值[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2).
    [49]刘文.论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50]张亚勇.试论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其规范[J].求实,2007(12).
    [51]蔡建和.增强党的社会整合能力[J].理论动态,(1690).
    [52]彭焕才.和谐社会构建视域中党的思想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9).
    [53]耿庆彪.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探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7(5).
    [54]张衍前.利用互联网络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1).
    [55]欧阳淞.学习贯彻党章与加强党的建设[J].中国监察,2008(4).
    [56]陈登才.再论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3).
    [57]赵子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的作风建设无法回避的课题[J].理论探讨,2002(1).
    [58]张诺夫.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1).
    [59]杨绍华等.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访淡录[J].求是,2008(5).
    [60]王守光.网络监督——预防腐败的有效监督形式[J].理论前沿,2005(3).
    [61]钱冠银、梁振雄.关于加快电子党务建设的几点思考[J].秘书工作,2005(5).
    [62]陈轶群、叶柏森.加强高校电子党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5).
    [63]叶帆.以电子党务促进党建创新[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5(1).
    [64]谢跃红.推进“电子党务”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6(4)·
    [65]黄红东.“电子党务”建设的民主价值意义[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2).
    [66]钱贤鑫、刘永强.电子党务与预防职务犯罪[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67]苟仲文.用科学的发展观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4(5).
    [68]沈远新.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政治保存[J].政治学研究,1999(3).
    [69]殷安阳.论网络政治时代[J].中州学刊,2002(3).
    [70]易军.应重视“电子党务”建设[J].求是,2002(23).
    [71]关国华.切实加快电子党务建设步伐[J].今日浙江,2004(17).
    [72]董京华.研究电子党务 提升执政能力[J].先锋队,2004(24).
    [73]沈芸.电子党务:使党建工作逐步实现网络化[J].当代广西,2004(21).
    [74]杨崇汇.云南:共建共享,以电子党务加强执政能力[J].中国信息界,2004(20).
    [75]黄林.四川省委组织部:构建电子党务[J].中国信息界,2004(20).
    [76]冯仿娅.电子党务: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平台[J].探求,2007(1).
    [77]刘大秀.信息网络化对党建理论宣传的挑战[J].党建研究,2001(2).
    [78]刘大秀.党建网站的现状与未来——兼论信息网络化对执政党建设的挑战[J].理论学刊,2001(1).
    [79]黄肇达.关于党务信息化的思考[J].上海信息化,2005(5).
    [80]刘松省.实现党务工作电子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2(10).
    [81]刘宁.网络党建:党建方式的现代化[J].党政干部论坛,2001(11).
    [82]王世谊.构建“基层网络党建”工作的新模式[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0).
    [83]李翔.新形势下开展“网络党建”的意义和方法[J].党政干部论坛,2002(2).
    [84]孙朝晖.创新农村党建——江苏省高淳县农村网络党建的有益探索[J].红旗文稿,2005(19).
    [85]王军.发挥信息资源优势 推进网络党建进程[J].党建研究,2005(11).
    [86]冯荣华.运用信息网络开展党建工作[J].政工研究动态,2007(11).
    [87]林英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党建工作[J].党建研究,2003(4).
    [88]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2008(1).
    [1]扎扎实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文化保证[N].人民日报,2008-1-23.
    [2]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8-2-19.
    [3]贺国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N].人民日报,2002-12-13.
    [4]李长春: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纪念人民网创建10周年[N].人民日报,2007-1-15.
    [5]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2006-10-24.
    [6]李源潮.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增强党的团结统一[N].人民日报,2007-11-1.
    [7]郑必坚.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N].人民日报:2001-7-10.
    [8]邓顺国.积极利用互联网推进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07-3-19.
    [9]何毅亭.党的先进性建设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N].人民日报,2006-1-16.[
    10]高新民.信息网络化中的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05-8-19.
    [11]强卫.不上网不能算是现代化领导[N].人民日报,2008-2-27.
    [12]李君如.推进党建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N].光明日报,2007-1-14.
    [13]王爱云.信息化:党建工作创新的利器[N].光明日报,2005-3-29.
    [14]郭金平、贾玉娥.建设网络文化 巩固网上阵地[N].光明日报,2007-6-19.
    [15]李英田.把网站建设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N].光明日报,2006-2-28.
    [16]李忠杰.在治国理政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N].解放日报,2006 7-3.
    [17]谈燕.电子党务管理系统实现“两新”党建时空双向延伸[N].解放日报,2007-5-16.
    [18]曾庆红.关于党建工作形势和主要任务[N].学习时报,2006-9-11.
    [19]严书翰、王怀超.党的建设要有新思路[N].学习时报,2001-01-22.
    [20]沈宝祥.领导干部要适应“互联网政治”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7-6-4.
    [21]王瑜.电脑化政党——网络时代的西方政党组织形态[N].学习时报,2007-04-02.
    [22]阎锐.中办副主任毛林坤在我省调研强调加强电子党务建设和理论研究[N].河北日报, 2004-7-21.
    [23]陈永杰.中国是否威胁美国科技霸主地位[N].北京科技报,2007-2-8.
    [24]社会信息化全球排名揭晓[N].参考消息,2007-5-9.
    [25]互联网改变政治[N].参考消息2007-4-21.
    [26]李俊锋.某团开设“党务工作网站”[N].解放军报,2004-8-30.
    [27]电子党务引领电子政务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N].平凉日报,2005-7-15.
    [28]贵州省制定组织系统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N].贵州日报,2005-10-21.
    [29]房宁.怎样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N].北京日报,2007-10-20.
    [30]互联网政治:中国政治生态环境的新变化 沈宝祥、高新民、党国英 周静答客问[N].北京日报,2007-6-18.
    [31]辛向阳.网络文化何以成中央关注的重点问题[N].中国青年报,2007-3-12.
    [32]吴仪参加江西代表团讨论时称 听不到基层声音最苦恼[N].京华时报,2005-3-8.
    [33]赵舒梅.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N].淮南日报,2006-7-5.
    [34]冯玉军.政府信息公开尚存几大盲区[N].人民政协报,2007-6-4.
    [35]发展电子党务 促进党建创新[N].科学时报,2003-5-15.
    [36]陈惟.“电子党务”覆盖外企党员[N].文汇报,2005-9-05.
    [37]陈伟.华顺应信息化潮流 加快发展电子党务[N].南方日报,2006-7-25.
    [38]魏向君.推进电子党务建设实现党建工作创新[N].甘肃日报,2007-3-28.
    [39]郭美.高科技助力党务管理信息化[N].中国信息报,2006-7-24.
    [40]李晓鹏.扎实推进党务信息化建设[N].浙江日报,2006-8-23.
    [41]习近平.省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N].浙江日报,2005-3-1.
    [42]苏荣、王伟光、李书磊.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的重要思想观点[N].学习时报,2007-11-5.
    [43]汪洋黄华华邀请网友“会面拍砖”.[N].南方日报,2008-4-17.
    [44]傅云等.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与网友“面对面”.[N].江西日报,2008-6-4.
    [45]欧阳洪亮.湖南省书记张春贤“问计”互联网 称执政者应接受互联网挑战.[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5-18.
    [46]“网络议政”直通民意.[N].人民公安报,2008-4-19.
    [47]龚永泉.宿迁干部 集体“开博”.[N].人民日报,2007-8-14.
    [48]张艳霞.于幼军:一定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民意表达.来自黄河新闻网,2007-7-26.
    [49]李景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建要抓住关键.[N].组织人事报,2007-2-8.
    [1]周自豪.中国现阶段的电子党务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届.
    [2]蔡国英.因特网的发展与党建网站建设[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届.
    [3]黄道余.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历史发展及对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04届.
    [4]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4届.
    [5]郝风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城市文化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5届.
    [6]周清.中国共产党——社会沟通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届.
    [7]郭宝兴.论党建工作的信息化[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届.
    [8]侯康超.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政治学透视[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5届.
    [9]徐晓日.政府创新的信息化模式——电子政务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届.
    [10]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调研报告[R].北京:2001.
    [11]中共中央党校对外联络部《国外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课题组.“国外执政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课题报告集[C].北京:2003.
    [1]Giddens.Anthony.Runaway World--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M].New York:Routledge,2000.
    [2]M.Benedikt.Cyberspace:First Steps[M].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4.
    [3]Richard.Davis.The Web of Politics:The Internet's Impact 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4]Larry.Diamond,Marc F.Plattner.The Global Resurgence Of Democracy[M].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
    [5]Alan.Ware.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6]Farmer.Rick、Fender.Rich.E-Parties:Democratic and republican state parties in 2000[J].party politics,2005(1).
    [7]Ward.Stephen、Lusoli.Wainer、Gibson.Rachel.Virtually participating:A survey of online party members[J].Information Polit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overnment and Democ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2002(4).
    [8]Hoff.Jens.Members of parliaments' use of ICT in a comparative European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Polit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overnment and Democ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2004(1/2).
    [9]Boogers.Marcel、Voerman.Gerrit.Surfing citizens and floating voters:Results of an online survey of visitors to political web sites during the Dutch 2002 General Elections[J].Information Polit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overnment and Democracy in the Information Age,2003(1/2).
    [10]Friedman.Thomas.Boston E-Party[N].New York Times,2000-01-01.
    [11]Isenberg.Doug.ELECTION 2004[N].Internet World,2001-01-01.
    [1]www.cnki.net/(中国期刊网).
    [2]http://nw.ccps.gov.cn/(中共中央党校内网).
    [3]www.xinhuanet.com(新华网).
    [4]www.people.com.cn(人民网).
    [5]www.zlzx.org/(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6]www.cnnic.cn/(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7]www.ciia.org.cn/(中国信息化网).
    [8]www.e-gov.org.cn/(中国电子政务网).
    [9]www.nlc.gov.cn/(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10]www.dangjiancn.com/(中国党建网).
    [11]www.cpc.people.com.cn/(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