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女性党政领导人才开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才,是强国、富民、兴党的重要资源。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各类领导人才‘的竞争。党政领导人才由于身处党政领导岗位、肩负领导职责,因此是领导人才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部分。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活跃在政治领域之中,步入各级各类党政领导岗位之上,甚至在高层党政领导岗位上也闪现出更多女性的身影。这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成果,是女性参政水平不断提高的体现,也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然而,受文化、观念、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占中国人口近半数的女性群体相比,女性党政领导人才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结构上都不尽人意。作为党政领导人才和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党政领导人才能否得到科学、有效、合理的开发,对能否充分挖掘女性人力资源、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全文正是围绕21世纪女性党政领导人才的开发展开论述。
     除导论和结束语外,全文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
     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梳理和总结了此课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首先对女性领导人才‘的概念进行了具体界定,详细阐述了女性领导人才的基本内涵、性别特质和领导优势。之后,分别对国内不同时期女性领导人才的特征和国外著名女性政治家的特质进行了考察与比较,并以个别典型案例佐之。
     第二章,主要是从理论上对女性党政领导人才的开发进行分析。首先,对女性党政领导人才开发的涵义进行界定,并对其所包涵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其次,对女性党政领导人才开发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与总结,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解放和妇女参政的思想,以及西方女权主义思潮中关于女性解放和女性全面自由发展的积极内容。最后,对中国共产党90年来培养和选拔女性干部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分阶段的历史考察。
     第三章,是基于现实对女性党政领导人才的开发进行的分析。21世纪,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既是女性党政领导人才开发所在的现实环境,又为女性党政领导人才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尽管如此,女性党政领导人才开发的现状不容乐观,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即宏观开发不够、中观开发不足和微观开发不力。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五个方面:传统文化和性别偏见的现实影响、党政领导人才选任机制的不完善、对女性党政领导人才选任制度或政策理解或执行的偏差、社会舆论环境的影响和女性个体因素的制约等。
     第四章是本文的关键所在,通过前文对女性党政领导人才开发理论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21世纪女性党政领导人才开发的基本路径。第一,确立女性党政导人才开发的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与重点,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女性党政领导人才发确立宏观上的指南。第二,从文化和观念的角度,通过对男女平等真实意蕴的阐释对传统性别文化糟粕的摒弃,最终引导形成有利于女性党政领导人才开发的性别文(?)第三,就外部环境而言,优化包括女性党政领导人才成长的制度政策环境、舆论环境组织环境在内的各种成长环境。第四,做好女性党政领导人才的预测与规划,完善和新女性党政领导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教育培训机制和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机制等,制度上保证女性党政领导人才的开发。第五,全面提升女性党政领导人才的综合素(?)从根本上保证女性党政领导人才的开发。
Human talents are important resources, which can strengthen our country, richen our people and promoting the Party.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competi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finally the competition of all kinds of talents, especially leading talents.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ing talents are the particular important parts of the leading talents, because they are in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ing positions and taking leading roles. In china, more and more female are active in the political field. They ascend all levels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ership positions; even in high-level.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ivilization progress. It reflects the constantly improving levels of the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affairs. It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 of the times. However,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for example culture, ideas and systems, the quantity, quality and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women in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re not comforted, especially compared to the women groups which account for nearly half of China' s popul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ers and cadres,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female human resources, optimize structure of our cadres,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democracy whether the women in Party and government can be scientifically, effectively and rationally developed. This article is just discoursing on the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women leaders in the 21st century.
     Besides the introductory remark and concluding remark, the whole thesis includes four chapters. Its main body is just as follow.
     In the introductory remark, it mainly illu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and foundation of the thesis. It includes the current studying situation about the topic home and abroad. In addition, it also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technique and the innovation in the thesis.
     In the first chapter, it makes a specific definition of female talents with leading ability and describ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gender traits and leadership advantages of female talents with leading ability in detail. Then it investigates and compa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talents with leading ability and famous female politicians aboard.
     In the second chapter, it main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lead talents in Party and government in theory. Firstly, it defines the meaning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ers and describes its speci. contents. Secondly, it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 of the developm of female leading talents in Party and government which mainly includes classical authors of Marxism including Marx, Engels and Lenin on the emancipat of women, and beneficial thinking in western feminism on the emancipation(?)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women. Finally, it investigates the hist(?) of training and selecting women cadre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by stag
     In the third chapter, it main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lead talents in Party and government in practice. In the 21st century, it has grea changes in the world situation, country circumstances and the Party situat which is the actual environment and good opportun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fem(?) leading talents in Party and government.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fem(?) leading talents in Party and government is not optimistic, there are still m problems, for examples, the macroscopic development is not enough, mesosco development is not sufficient and microscopic development is not effective. reasons are mainly exists in five areas:the realistic influence of traditio culture and sex prejudice, the imperfect of system of selection & appointm for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ing talents, the deviation of comprehens and implementation on the system of selection & appointment for the fem; leading talents in Party and government, the influence of the public opin atmosphere, the restriction of female individual factors.
     The forth chapter is the key parts in the article. Basing on the practi(?)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leading talents in Pa(?) and government, it studies the essential rou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fema leading talents in Party and govern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Firstly, we ha to establish the guiding theory, fundamental principle, strategic target focal poin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macro gui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ema leading talents in Party and government for the current and future. Second we have to mak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al meanings of gender equality a rejection of traditional gender and cultural dross from the perspective culture and ideas, in order to guide the formation of gender culture which ultimately favors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in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Thirdly, in term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we have to optimize the growth environment which includes the environment of institution and policy, public opin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so on. Forth, we have to do a good job on forecasting and planning of the female leading talents in Party and government, perfecting and creating the system of selection & appointment, educational training and the selection & training of the reserves. Fifth, we have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female leading talents in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leading talents in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fundamentally.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6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年4月28日,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10428-402722232.htm.
    ③据中组部2010年6月28日的通报,截至2009年底,中共党员总数为7799.5万名。人民网:《中组部党内统计专题新闻发布会全文实录》,http://live.people.com.cn/note.php?id=831100626141815 ctdzb_031.
    ④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31/content_1256311.htm,2003-12-31。
    ①中国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0页。
    ①肖鸣政:《党政领导人才评价标准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李建华:《党政领导人才开发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②包兴荣:《浅论信息素质是现代党政领导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
    ③王鲁军:《论党政领导人才的自我能力开发》,《学习论坛》,2004年第12期。
    ①胡桂华:《构建女性领导人才开发机制》,《大连干部学刊》,2005年第3期。
    ②童维维:《加大女性领导人才的开发力度》,《学习月刊》,2008年第7期下半月。
    ③叶忠海:《中国女领导人才成长和开发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④胡桂华:《构建女性领导人才开发机制》,《大连干部学刊》,2005年第3期。
    ①李洁:《妇女干部换届透视》,《瞭望》,2007年第7期。
    ②北京党政女性领导人才成长规律课题组:《北京女性领导人才成长规律透视》,《新视野》,2009年第3期。
    ③梁旭光:《女领导人才的开发》,《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第4期。
    ①转引自[法]西蒙娜·德·波伏娃:《女人是什么》,王友琴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24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44页。
    ③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4页。
    ①《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①刘海藩:《现代领导百科全书.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第571页。
    ②《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妇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③《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妇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④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第571页。
    ①《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妇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①《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妇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页。
    ②《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妇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215页。
    ③《当代中国》从书编辑部:《当代中国妇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136页。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白皮书),2005年8月24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24/content_3395392.htm.
    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3页。
    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白皮书),2005年8月24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24/content_3395392.htm.
    ⑤转引自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页。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白皮书),2005年8月24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24/content-3395392.htm.
    ②转引自陈瑞生:《女性领导干部成长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③参见北京党政女性领导人才成长规律课题组:《北京女性领导人才成长规律透视》,《新视野》,2009年第3期。
    ①转引自《环球人物》编辑部:《政坛第二性》,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②转引自《环球人物》编辑部:《政坛第二性》,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①央视国际:《高端访问之专访拉脱维亚总统弗赖贝加》,2004年6月7日,http://www.cctv.com/news/world/20040607/101725.shtml.
    ②转引自《环球人物》编辑部:《政坛第二性》,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①转引自周天度主编:《七君子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67页。
    ②[以]果尔达·梅厄:《梅厄夫人自传》,章仲远、李佩玉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①[英]彭居·朱纳:《玛格丽特·撒切尔传》,周锡生等译,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②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天津市妇女联合会:《邓颖超与天津早期妇女运动》,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版,第534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主席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5页。
    ① Harbison, F. H.,&Myers, C. A.. Education, Manpower, and Economic Growth:Strategies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New York:McGraw-Hill,1964, p2.
    ② Nadler, L. and Nadler, Z.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Jossey-Bass Inc.,1989, p4.
    ③ Desimone, R., Winner, J. and Harris, 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3rd Edition). Thomson Learning,2002, p3.
    ④参见 Jerry W. Gilley, Steven A Zggland:Principles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Cmbridge, MA: Perseus Publishing,1989, p2.
    ⑤余凯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①萧鸣政、张锁平:《人力资源开发及其价值》,《中国人才》,2002年第6期。
    ②向洪:《人才学辞典》,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③参见王通讯:《怎样制定人才开发战略》,《中国人才》,1992年第2期。
    ①《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1页。
    ②[德]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沈端先译,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5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56页。
    ①《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
    ②《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③[德]奥古斯特·倍倍尔:《妇女与社会主义》,沈端先译,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4页。
    ④《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⑤《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77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3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3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75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89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09页。
    ①参见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
    ①参见王凤华、贺江平:《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333页。
    ①转引自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6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7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6页。
    ②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190页。
    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⑤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页。
    ①江苏妇女联合会、江苏省档案馆:《江苏省妇女运动史料选》(内部资料),1984年版,第288页。
    ②江苏妇女联合会、江苏省档案馆:《江苏省妇女运动史料选》(内部资料),1984年版,第287页。
    ①罗琼:《当代中国妇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
    ①罗琼:《当代中国妇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②罗琼:《当代中国妇女》,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④参见杨湘岚主编:《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①杨湘岚主编:《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②注:第一届全国人大女代表的比例是12%。
    ①杨湘岚主编:《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②杨湘岚主编:《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③参见杨湘岚主编:《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1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5页。
    ①《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①叶忠海:《中国女领导人才及开发现状(上)》,《人才开发》,1997年第11期。
    ②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2004年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第87页,http: //www. wsic.ac.cn/StaticData/Detail_Browse.aspx?InfoMainId=IM-55699.2007-2-5。
    ①李洁:《妇女干部换届透视》,《瞭望》,2007年第7期。
    ①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学习辅导》,中国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②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学习辅导》,中国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③张玉娟:《当前妇女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理论导刊》,2004年第1期。
    ④李慧英:《中国妇女参政十年回顾与评估》,《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6期。
    ①朱立言、刘兰花:《我国政治领域女性领导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妇女研究》,2006年第1期。
    ②北京党政女性领导人才成长规律课题组:《女性领导干部成长的阻碍因素探析》,《领导科学》2009年10月下。
    ①转引自蔡敏:《关注女性领导——由中央国家机关女干部现状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领导科学》,2002年第6期。
    ①陈晓华:《对中国女性人才资源开发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6期。
    ①西蒙娜·德·波伏瓦:《女人是什么》,卜友琴、邱希淳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8年版,第425页。
    ①[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宋文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6页。
    ②周运清:《性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194页。
    ①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5期。
    ①参见: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页。
    ①参见金一虹:《从公众对妇女参政的认知看传媒对妇女参政的影响》,《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2期。
    ①徐春华:《女性参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①[美]诺斯豪斯:《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模式》,王力行、王怀英、李凯静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②刘宁:《妇女权利:转型时期的主体回归于社会现实》,《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③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①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②王凡:《妇女参政中“权力尖端缺损”现象的透视》,《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①周运清:《性与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206页。
    ①《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国务院2001年5月22日发布。
    ①马忆南:《男女平等的法律辨析——兼论<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立法原则》,《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①[美]凯丽·D·阿金斯、多罗安·M·科尼格:《妇女与国际人权法》(第1卷),朱小青、黄列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389页。
    ①参见《中国妇女报》,2003年4月29日。
    ②参见《中国妇女报》,2003年4月29日。
    ③王风华、贺江平:《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①[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王蓁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8页。
    ①[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权辩护》,王蓁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③禹燕:《女性人类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页。
    ①转引自刘伯红:《半边天要顶破“玻璃天花板”——中外女性参政的进展与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6页。
    ①金一虹:《从公众对妇女参政的认知看传媒对妇女参政的影响》,《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2期。
    ①转引自:杨芳:《从政女性应增强五种意识》,《人才开发》,1999年第2期。
    ②王宇:《女性新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972.
    [3]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1]中国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毛泽东主席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1938-198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4]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7]江苏妇女联合会、江苏省档案馆.江苏省妇女运动史料选[M].内部资料,1984.
    [18]全国妇联国际部.联合国妇女儿童重要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1]李建华.党政领导人才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2]陈登才、梁春鸿.人才战略[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陈瑞生.女性领导干部成长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5.
    [4]沈殿忠,赵子祥.中国政坛女性分析[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5]李光炎.女性领导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6]王元瑞.领导人才学概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叶忠海.女性人才学概论[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
    [8]叶忠海.中国女领导人才成长和开发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9]薛永武.人才开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张柟.女性人才论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11][英]坎迪达·马奇,社会性别意识资源小组译.社会性别分析框架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王友琴等译.女人是什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4]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5]刘海藩.现代领导百科全书——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
    [1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17][美]苏珊·布朗米勒,徐飚、朱萍译.女性特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8][美]米德,宋践译.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9]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中国妇女统计资料(1949-198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
    [20]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1]刘霓、黄育馥.国外中国女性研究文献与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2]莫文秀.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N0.1(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妇女[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24]王金玲.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5]谭琳.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6][美]斯冈茨尼,潘建国、王晴波译.角色变迁中的男性与女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7]《环球人物》编辑部.政坛第二性[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8]罗宇.高端女性——当今世界最有权力的女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29][英]撒切尔,《撒切尔夫人回忆录》翻译组译.撒切尔夫人回忆录:唐宁街岁月[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7.
    [30][英]撒切尔,《撒切尔夫人回忆录》翻译组译.通往权力之路:撒切尔夫人自传[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
    [3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组织联络部.今日女部长[M].沈阳:人民出版社,1995
    [32]余凯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33]向洪.人才学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34]耿宏柱.领导人才辨析[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35]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6]全华、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7]李静之、丁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8][德]奥古斯特·倍倍尔,沈端先译.妇女与社会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55.
    [39]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40]王凤华、贺江平.社会性别文化的历史与未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廖社,2006.
    [41]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2][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艾晓明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3]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三联书店,1995.
    [44]林聚任.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视[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
    [45]沈弈斐.被构建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6]陈桂蓉.和谐社会与女性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7][美]约翰·奈斯比特、帕特里夏·艾柏登,陈广译.女性大趋势[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48]宋岩.女性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9][美]玛丽·克劳福德、罗达·昂格尔,许敏敏、宋婧、李岩译.妇女与性别[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0]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选[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
    [51]王行娟、许秀玉.中国妇女参政的行动[M].北京:海豚出版社,1995.
    [52]《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编写组.新中国妇女参政的足迹[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53]周长鲜.妇女参政:新中国60年的制度演进(1949-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4]李惠英.换一种眼光看世界[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0.
    [55]梁双莲.妇女与政治参与[M].台北:妇女新知基金会出版部,1989.
    [56]李秋芳.中国妇女50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
    [57]金一虹、刘伯红.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8]罗琼.当代中国妇女[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59]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学习辅导[M].北京:中国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
    [60]西蒙娜·德·波伏瓦,卜友琴、邱希淳等译.女人是什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61]周运清.性与社会[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2]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63][美]诺斯豪斯,王力行、王怀英、李凯静等译.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64]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5][美]凯丽·D·阿金斯、多罗安·M·科尼格,朱小青、黄列译.妇女与国际人权法(第1卷)[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
    [66][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王蓁译.女权辩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7]禹燕.女性人类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68]王宇.女性新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9]韩贺南、张健.女性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0]赵津芳、岳素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简明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
    [72]谭琳、刘伯红.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3]薛宁兰.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4]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75][美]卡米拉·斯蒂福斯,熊美娟译.公共行政中的性别形象——合法性与行政国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76]魏国英、王春梅.教育:性别维度的审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77]王元瑞.领导人才的科学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78]叶忠海.人才科学开发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9]卜卫.媒介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80]叶忠海.区域人才开发研究论集[C].上海:三联书店,2006.
    [81][日]梶原丰,袁娟等译.人才开发论:人才开发的实践性、体系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2]胡蓓、王通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83]王通讯.人才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84]王通讯.人才学新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85]王通讯、李维平.人才战略学[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86]王通讯.人才潜能开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7]王通讯.微观人才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8]王通讯.宏观人才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9]失策.领导特质[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90]李宁.女性干部的公众形象[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91]周天度.七君子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92][以]果尔达·梅厄.梅厄夫人自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
    [93]Jon M. Wemer, Randy L. DeSimon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5rd) [M]. Ne York:Cengage Learning Publisher,2009. [94] Harbison, F. H.,&Myers, C. A.. Education,Manpower and Economic Growth: Strategies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M]. New York:McGraw-Hill,1964.
    [95]Nadler,L. and Nadler, Z.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M]. Jossey-Bass Inc.,1989.
    [96]Desimone,R., Winner, J. and Harris, 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3rd Edition) [M]. Thomson Learning,2002,
    [97]Jerry W. Gilley, Steven A Zggland. Principles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M]. Cmbridge, MA:Perseus Publishing,1989.
    [98]Bryson, V. Feminist Political Theory [M]. The Macmillan Poress LTD,1992.
    [99]Kourany,J.A.etal, (ed.). Feminist Philosophies[M].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1992.
    [100]Betty Friedan. The Second Stage[M]. New York: Summit Books,1981.
    [101]Bacchi,C. L. Same Difference, Feminism and Sexual Difference [M]. Allen and Unwin,1990.
    [102]Margery Wolf. Revolution Postponed: Women in Contemporary China [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103]Phyllis Andors. The Unfinished Liberation of Chinese Women, 1949-1980[M].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3.
    [1]肖鸣政.党政领导人才评价标准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2]包兴荣.浅论信息素质是现代党政领导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3(2).
    [3]王鲁军.论党政领导人才的自我能力开发[J].学习论坛,2004(12)
    [4]梁柱华.关于发达地区党政人才开发及其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
    [5]鲁建彪.加强西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2)
    [6]陈宏.西部培养和吸引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的对策研究[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4(1).
    [7]胡桂华.构建女性领导人才开发机制[J].大连干部学刊,2005(3)
    [8]童维维.加大女性领导人才的开发力度[J].学习月刊,2008(7)
    [9]李洁.妇女干部换届透视[J].瞭望,2007(7).
    [10]北京党政女性领导人才成长规律课题组.北京女性领导人才成长规律透视[J].新视野,2009(3).
    [11]梁旭光.女领导人才的开发[J].妇女研究论丛,1994(4).
    [12]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J]社会学研究,2006(1)
    [13]萧鸣政、张锁平.人力资源开发及其价值[J].中国人才,2002(6)
    [14]王通讯.怎样制定人才开发战略[J].中国人才,1992(2)李曼琳.国际妇女运动与女权主义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15]贾格尔.女性主义理论概览[J].国外社会学,1989(1)
    [16]北京党政女性领导人才成长规律课题组.北京女性领导人才成长对策探寻[J].新视野,2009(4)
    [17]张玉娟.当前妇女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理论导刊,2004(1)
    [18]李慧英.中国妇女参政十年回顾与评估[J].妇女研究论丛,2005(6)
    [19]朱立言、刘兰花.我国政治领域女性领导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妇女研究2006 (1)
    [20]北京党政女性领导人才成长规律课题组.女性领导干部成长的阻碍因素探机[J].领导科学,2009(10).
    [21]蔡敏.关注女性领导——由中央国家机关女干部现状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J].领导科学,2002(6)
    [22]陈晓华.对中国女性人才资源开发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5(6)
    [23]金一虹.从公众对妇女参政的认知看传媒对妇女参政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2(2)
    [24]徐春华.女性参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5).
    [25]刘宁.妇女权利:转型时期的主体回归于社会现实[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 (3)
    [26]王凡.妇女参政中“权力尖端缺损”现象的透视[J].甘肃社会科学,2002(4).
    [27]马忆南.男女平等的法律辨析——兼论<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立法原则[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5)
    [28]转引自刘伯红.半边天要顶破“玻璃天花板”——中外女性参政的进展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3(3).
    [29]杨芳.从政女性应增强五种意识[J].人才开发,1999(2).
    [30]北京党政女性领导人才成长规律课题组.女性领导干部顺利晋升的关键因素分析[J].领导科学,2009(11)
    [31]常燕军.我国党政机关女性领导培养选拔对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
    [32]蒋莱.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女性领导发展的影响[J].中共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5).
    [33]赵文静.中国女性领导者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34]尹旦萍.影响中国妇女参政的因素探讨[J].长江论坛,2010(4).
    [35]许悦.中外妇女参政比例比较及其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1).
    [36]胡滨.高校女性领导人才选拔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7]张晓君.改革开放形势下妇女的政治参与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生活科学学报,2009(4)
    [38]孙磊.浅谈我国生活转型期女性政治参与中的矛盾与困惑[J].湘潮,2009(12)
    [39]辇雪妮.我国妇女参政中“权力尖端缺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40]拉娜·弗洛哈,李慧译.21世纪——女性领导的时代[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6 (1)
    [41]陈晓云.“天花板现象”与女性领导胜任力的保障、培育与开发[J].行政与法,2007(10).
    [42]孙宏.博弈中成长:女性领导发展之路[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6).
    [43]林慧珍.妇女参政——一个并不乐观的社会话题[J].理论学习,2004(12).
    [44]王彦苏.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D].南昌大学,2010.
    [45]杨根乔.论妇女参政与政治文明建设[J].理论建设,2004(2)
    [46]王登平.当代中年女性领导干部群体素质浅析[J].理论探索,1996(3)
    [47]辇雪妮.突破“玻璃天花板”——浅谈女性领导如何脱颖而出[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4)
    [48]张凌贞.我国党政机关女性领导培养选拔的思考[J].理论学刊,2008(5)
    [49]张素玲.现代社会女性领导的发展优势分析[J].领导科学,2010(1)
    [50]张素玲.女性领导风格理论及其局限[J].山西师大学报,2010(1)
    [51]姜洁、李明旭《西部地区女性领导发展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四川理工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2]李利君.发展中国家妇女参政权实现的障碍与立法对策[J].妇女研究论丛1996(3)
    [53]付晓霞、李丹.论女性的“软领导”优势[J].领导科学,2009(8)
    [54]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妇女联合会.“女领导干部成长规律”研究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增刊,2001(6)
    [55]刘昕炜.略论女性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领导风格[J].社会科学论坛,2008(8).
    [56]张鸣.媒介语境中的女性参政——部分电视剧女性领导形象透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
    [57]秦晓红.论女性领导媒介形象的偏差塑造对女性参政的影响[J].求索,200(8).
    [58]张凤合.领导性别、领导伦理、领导效率[J].理论与改革,2005(1).
    [59]吴冰、王重鸣.女性领导创业实践比较研究[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3).
    [60]聂志毅.女性的职业优势与领导力[J].学术界,2010(3)
    [61]王郁芳.女性领导心理冲突的原因初探[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
    [62]乌云娜.内蒙古妇女参政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利会科学版),2003(4)
    [63]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01(5)
    [64]董晓艳.女性领导的特质及其领导能力的提升[J].领导科学,2009(8).
    [65]郭宇、季辉.女性领导魅力在和谐社会中的展现[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 (2)
    [66]孙小迎.论男权社会藩篱中的妇女参政[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67]颜烨.我国女性人口的社会成就分析[J].统计分析,2002(1)
    [68]李慧英.女性领导的双重身份与双重责任[J].中国妇运,1999(9)
    [69]李慧英.我国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J].妇女研究论丛,1999(1).
    [70]李六珍、张磊.女性性别角色和领导角色冲突及其应对策略[J].兰州学刊,2009 (3)
    [71]张永英.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关于妇女参政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J].妇女研究论丛增刊,2001(6)
    [72]赵小华.女性主体性: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一种新解读[J].妇女研究论丛,2004(4)
    [73]郑也夫.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学研究,1994(2)
    [74]刘伯红、王荫萍、张学斌.中国女市长调查[J].妇女研究论丛增刊,2001(6).
    [75]杜洁.我国培养选拔女干部政策措施评估和社会性别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增刊,2001(6)
    [76]石庆华.全球化时代女性领导力的新范式[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77]张万英.浅析当今女性领导干部的人格特征状况[J].四川精神卫生,2007(2)
    [78]席德莉.论跨世纪女领导干部的素质指标体系[J].社会科学研究,1997(2)
    [79]刘楠.女性特质促进领导力的提升[J].人才开发,2009(9)
    [80]何锡蓉.女性素质与女性发展[J].社会科学,2000(6).
    [81]聂世军.女性领导的现实生态和成长策略[J].领导科学,2009(11)
    [82]李凤英.女性领导应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领导素质[J].领导科学,2010(2).
    [83]张莉蓉.女性领导的魅力养成[J].领导科学,2010(2).
    [84]梁巧转、杨林、狄桂芳.社会性别特征与领导风格性别差异实证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6(3).
    [85]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86]王行娟.谈女领导成才的心理障碍[J].妇女研究论丛,1995(2).
    [87]吴谅谅.试析女领导的角色冲突与心理冲突[J].妇女研究论丛,1994(7)
    [88]肖红梅.提高女性领导个性化魅力[J].决策与信息,2007(3)
    [89]童吉渝、杨琼瑛.培养选拔女干部政策执行的分析[J].中国妇运,2000(5).
    [90]冯湘保.关于乡镇女领导干部现状的调查[J].中国妇运,2001(5)
    [91]陈海春.女性领导的独特魅力坐标[J].决策,2009(1)
    [92](韩)具圣姬.女革命家何香凝的领导力[J].世纪桥,2009(6)
    [93]王丽丽.成功女企业家思维方式和领导行为的几点探讨[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6)
    [94]吕钰梅、韦志均.民族文化对女性人才成长的影响——一位侗族女领导成长个案研究[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95]韦峥芳.加速培养选拔跨世纪女领导人才[J].桂海论丛,1995(5)
    [96]江彩云.女性领导干部成长的心理障碍[J].新东方,2002(5).
    [97]蒋莱.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女性领导[J].领导科学,2009(7)
    [98]杨根乔.论妇女参政与男女平等[J].江淮论坛,2004(4)
    [99]吴琼、高静文.列宁、斯大林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实践浅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6).
    [100]张凤华.妇女政治参与的行为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101]张肖.从女性性格分析其领导艺术[J].安徽文献,2008(4)
    [102]金一虹.从“草根”阶层到乡村管理者——50例农村女性管理者成长个案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2(6)
    [103]格丽娅.当代女性的领导魅力与风格[J].前沿,2009(2).
    [104]林雯娟.解读性别政治下女性领导发展困境[J].重庆社会科学,2006(12).
    [105]陈清芬.公共关系活动中女性领导的角色悖论解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06]胡滨.从性别角度看高校女性领导人才选拔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07]徐春夏、王金定.国内外领导人才培训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领导科学,2008(4).
    [108]卢嘉瑞.领导班子配备的人才结构优化问题[J].人才开发,2008(10)
    [109]李民.领导人才开发的时代是向[J].理论前沿,2008(24)
    [1]中组部党 内统计专题新闻发布会全文实录[EB/OL].http://live.people.com.cn/note.php?id=831100626141815_ctdzb_03 1.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31/content_125631 1.htm.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白皮书)[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24/content_339539 2.htm.
    [4]央视国际.高端访问之专访拉脱维亚总统弗赖贝力[EB/OL].http://www.cctv.com/news/world/20040607/101725.shtml.
    [5]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2004年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EB/OL]. http //www.wsic.ac.cn/StaticData/Detail_Browse.aspx?InfoMainId=IM-55699.
    [6]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中 央 人 民 政 府 网http://www.gov.cn/gjjg/2005-08/01/content_18608.htm.
    [7]人物通——中国机构人物导航数据库,http://www.renwuonline.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