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公务员管理制度建设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章首先从概念上分析了基层公务员以及基层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内涵,接着从理论上对基层公务员管理制度化做了概括性的分析,并探讨了中国实现基层公务员管理制度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后,文章分析了目前中国基层公务员管理的现状。文章从基层公务员管理的机构设置、管理过程以及基层公务员监督体制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目前中国基层公务员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了中国基层公务员管理制度建设水平低下的客观现实,并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文章认为客观行政环境的制约、基层公务员管理机构缺乏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系统认识、基层公务员管理及监督体制运行方面的制约以及基层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的不高是导致中国基层公务员管理制度建设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最后,文章试图就如何实现并提升中国基层公务员管理制度建设水平给出了对策性的建议。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ivil servant at grass-roots management on the base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civil servant at grass-roots level management in China. Through these problems, the article want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China to achiev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and to provide useful measures of the recommenda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articl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part,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ant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ization, followed by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civil servants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the grass-roots level research to make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status quo,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deficiencies. It is due to the current management-level staff to institutionalize the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system. So it provided us a space for our systematic study of management-level staff, which is the premise of writing this article. The chapter one, it is a grass-roots level overview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In theory, the article first-level staff to institutionalize the management to do a general analys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hapter is through the adoption of the civil service, civil servants, the bureaucrats in the streets, and so on a number of concepts, summed up the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ants as well as grass-roots level, the basic content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in our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ants is the main basis for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directly in the face of civil and social services,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civil service. They bear the main market supervision, social management and the functions of public service and carry out the direct supervision of the executive,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administrative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ve, such as on-site inspection of law enforcement duties of a public servant. Specifically refer to the county level (including county level) under the general term for the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ants.
     The article also referred to the West's "bureaucratic on the streets" and made a specific analysis, in the West called "bureaucratic street" and what we call the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ants. In this article we believe that China will be able to grass-roots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to the category of civil servants "in the streets bureaucracy ". Then, the article makes a brief analysis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grass-roots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ization. Finally,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grass-roots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ization.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grass-roots level servant management in China. This chapter of the grass-roots level, through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body set up to manage the process of the grass-roots level, as well as supervision civil service system in three aspects, discussed China's grass-roots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This is a part of the focus on management-level staff to process specific aspects of management were discussed.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revealed the grass-roots civil aspects of China's main problems, and highlights China's grass-roots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to institutionalize the lower level of objective reality.
     In the Chapter three, i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made low levels institutionalized of the current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in China currently. We believe that they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grass-roots level servant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ization including the constraints of the grass-roots administrative environment, a lack of systemic knowledge about modern public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ory for grass-roots level civil administration, as well as poor capacity of the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ants as a whole.
     In the fourth chapter, what we talk about is how to institutionalize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 management in China. In this part, the article gives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to achiev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grass-roots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We believe that the management of the rule of law is the inevitable road to achiev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ant management. And we will focus on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bout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ant administration and completing the measures about the rule of law of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ant administration in the future. They are the systemic guarantees for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ant administration to buil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ant administration and to keep the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ant administration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s moving effectively. Finally, it is an indirect help for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a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the ability of the civil servant at grass-roots level and to enhance the administrative culture.
     In conclusion, we believe that the achievement of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ant management to have the rule of law and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grass-roots level civil servant management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In any grass-roots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our country as a whole a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civil service environment by the decision. From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from the grass-roots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management of foreign civil servants on the basis of grass-roots efforts to solve the civil service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and process management on ways and means of the main problems.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grass-roots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the agency, the grass-roots level to improve the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process to institutionalize the grass-roots level, as well as supervision civil service system and other method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rass-roots level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ivil service management.
引文
1 Lipsky, M. Street-level Bureaucracy.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80.转引自:叶娟丽、马骏:《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5期。
    2叶娟丽、马骏:《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5期。
    3叶娟丽、马骏:《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5期。
    
    4张旭霞:《公务员制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5溪流:《中国公务员制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6甘培强:《现代政府运作过程中基层公务员的定位和功能》,载《行政论坛》,2004年第1期。
    7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京人发(2002)1号,2002年1月7日。
     8甘培强:《现代政府运作过程中基层公务员的定位和功能》,《行政论坛》,2004年,第1期。
    9甘培强:《现代政府运作过程中基层公务员的定位和功能》,《行政论坛》,2004年,第1期。
    10 Lipsky, M. Street-level Bureaucracy[M].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80.转引自:叶娟丽,马骏:《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5期。
    11叶娟丽,马骏:《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5期。
    12叶娟丽,马骏:《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5期。
    13阎越、高云霞:《加强公务员管理,规范公务员行为》,载《行政论坛》,1999年第5期。
     14刘晓林:《中国首部公务员法出台》,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4月28日。
     15刘晓林:《中国首部公务员法出台》,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4月28日第四版。
    16李德志:《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17具体内容可以参见王武岭等著:《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8页。
    1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99页。
    19张创新:《中国当代政府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20根据刘晓林:《中国首部公务员法出台》(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04月28日第四版)一文中中提供的数据计算所得。
    21阿克顿勋爵:《主教曼德尔·克莱顿传》,转引自:[美]丹尼尔·B·贝克:《权力语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7页。
    
    22胡坚:《我国基层公务员政策执行中的自由裁量权问题探析》,载《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3《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升》,载《法制日报》,2001年9月29日。
    24有关公务员管理机构权限内容论述参见李文良:《公共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内容有改动。
    25李如海等:《中国公务员管理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第261页。
    26关于部内制与部外制的内容参见李如海等:《中国公务员管理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第264—265页。
    27李如海等:《中国公务员管理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第265页。
    28《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版,第702页。
    2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24页。
    30详细内容请参见李德志主编:《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07—108页。
    3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版,第471页。
    32江泽民:《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载《人民日报》1996年1月17日。转引自李德志主编:《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08页。
    33《中国公务员风雨十年路》,载《南方周末》2003年8月28日。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49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3页。
    36李德志主编:《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37《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版,第527页。
    38详细内容参见李德志主编:《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
    39《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页。
    40俞可平:《WTO与中国政府能力建设》,载《新华文摘》,2005年第3期。
    41李术峰、翟伟:《我国7年培训公务员900多万人次》,来源:人民网,2000-08-17
    42吴湘玲、谢标:《我国公务员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载《行政与法》,2006年1月。
    43时美英、朱晓峰:《我国公务员素质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以南京市公务员素质现状调查为例》,载《前言》,2006年第9期。
     44吴湘玲、谢标:《我国公务员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载《行政与法》,2006年1月。
    45李德志主编:《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49页。
     46孙学玉:《公共行政学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95页。
    47详细内容参见李德志主编:《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14—215页。
    48申来津:《马克思主义激励观初论》,载《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79-81页。
    49详细内容参见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36—138页。
    50王文臣、王晓林:《邓小平激励思想初探》,载《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第3期,第48-52页。
    52参见任文硕、梁玉萍:《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5.
    
    53董丽君:《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载《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54张旭霞:《公务员制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55傅肃良:《各国人事制度》,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261—262页。
    56陆伟明:《中国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研究》,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57陆伟明:《中国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研究》,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0王武岭等:《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61姜裕富:《对公务员地域回避制度的反思》,载《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62姜裕富:《对公务员地域回避制度的反思》,载《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63阎俊平:《基层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仍需完善》,载《中国公务员》,1998年10月刊。
    64姜裕富:《对公务员地域回避制度的反思》,载《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65阎俊平:《基层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仍需完善》,载《中国公务员》,1998年10月刊。
    66金伟锋:《国家公务员法比较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67姜裕富:《对公务员地域回避制度的反思》,载《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68姜裕富:《对公务员地域回避制度的反思》,载《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69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70李如海等:《中国公务员管理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第240页。
    71同上。
    
    72详细内容参见李如海等:《中国公务员管理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第二版,第247—249页。
    73陈东新:《公务员监督运行机制探讨》,载《湖北社会科学》,1996年第8期。
    74温龙:《我国行政监督的疏漏及其对策》,载《行政论坛》,2003年,第1期。
    75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54页。
    76王宝元:《新时期公务员监督体制改革论略》,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77鄂铁军:《试论如何改革我国公务员的监督系统》,载《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1(12).
    78郭黎明、杨易华:《对我国公务员监督机制的一点思考》,载《文教资料》2006 (7).
    79黄得林:《试论中国公务员监控机制的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5月(下).
    8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版,第163-164页。
    81具体内容相见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第30—31页。
    82学者李德志认为影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目标的直接环境有六要素,综合分析他的观点,我们认为对基层公务员管理有着直接影响的因素有四种:资源投入;管理对象;法律法规及政策;突发要素。详细内容参见李德志主编:《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0页。
    83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159页。
    84详细内容参见莫勇波:《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160页。
    85黄光国:《迈进中的华人心理学》,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208页。
    86详细内容参见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7—319页。
    
    87黄得林:《试论中国公务员监控机制的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5月(下)。
    88胡怀亮:《街头官僚理论与我国基层公务员的自由裁量权》,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2期。
    89参见尹继佐主编:《新情况新变化新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90中共武汉市委党校课题组:《提高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和谐武汉建设》,载《长江论坛》,2007年第5期。
    91袁曙宏:《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
     92王武岭等著:《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93张旭霞:《公务员制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1页。
     94张旭霞:《公务员制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95详细内容参见李德志主编:《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74页。
    96张春阳:《浅谈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载《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
    97内容参见李亚梅等编著:《国家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8叶娟丽、马骏:《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5期,转引自胡怀亮:《街头官僚理论与我国基层公务员的自由裁量权》,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2期。
    99胡怀亮:《街头官僚理论与我国基层公务员的自由裁量权》,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2期。
     100贺培育、黄菊:《西方街头官僚理论与我国基层公务员的廉政建设》,载《企业家天地》,2008年2月。
     101建立基层公务员腐败问责制度的内容参见袁红久:《应建立基层公务员腐败问责制》,载《监察日报》,2006年8月1日,第5版。
    102有关基层公务员综合管理部门及部门执行机构部分的内容参阅了王武岭等著:《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中关于我国公务员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能部分的内容。详见内容参见该著作第273—279页。
    103李德志主编:《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24—125页。
    104李德志主编:《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25页。
    105张春阳:《浅谈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载《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
     106张旭霞:《公务员制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107余瑞冬:《中国官方将下发文件对基层公务员培训作具体部署》,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7年4月1日。
    108我国明年将启动基层公务员轮训工程,来源:新华网,2007年12月15日。
    
    109人事部:《行政机关基层公务员应参加至少12天轮训》,来源:人事部网站, 2007年3月29日。
    110赵汝周:《我国公务员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111潘秀良、傅晓勇:《对基层公务员培训的几点思考》,载《中国人事报》,2007年10月15日,第3版。
    112王晓军:《我国公务员培训现状及对策分析》,载《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113王晓军:《我国公务员培训现状及对策分析》,载《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114潘秀良、傅晓勇:《对基层公务员培训的几点思考》载《中国人事报》,2007年10月15日,第3版。
    11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研究报告》,载:《中国行政理》,2006年第5期。
    116黄显中、李政:《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月。
    117黄显中、李政:《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月。
    118刘彦、孟祥科:《完善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载《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119张春阳:《浅谈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载《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
    
    120任文硕、梁玉萍:《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21任文硕、梁玉萍:《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22同上。
    123王武岭等著:《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136页。
    
    124董丽君:《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载《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25董丽君:《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载《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26 http://www.jl.gov.cn/zwxx/zfwj/szffw/t20050720_16492.htm
    127陆伟明:《中国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研究》,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28侯茜等:《外国公务员惩戒制度与借鉴》,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9月号。
    129陆伟明:《中国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研究》,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130王瑞华:《国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载《党政论坛》2007年1月号。
    
    131王瑞华:《国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载《党政论坛》2007年1月号。
    132王少雄:《基层公务员流失之痛》,载《人力资源》,2008年3月上。
    
    133王学力:《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载《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32期。
    134丁云涛:《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方向探讨》,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35上海公务员调薪透视,载《招商周刊》,2008年5月12日总第291期。
    136丁云涛:《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方向探讨》,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37孙琳:《对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的思考》,载《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
    138王学力:《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载《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32期。
    139李德志主编:《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49页。
    
    140杨乐修:《公务员监督机制及其对策研究》,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9期。
    141鄂铁军:《试论如何改革我国公务员的监督系统》,载《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1(12).
    
    142杨乐修:《公务员监督机制及其对策研究》,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9期。
    143杨乐修:《公务员监督机制及其对策研究》,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9期。
    
    144黄得林:《试论中国公务员监督机制的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5月(下)。
    145王宝元:《新时期公务员监督体制改革论略》,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46瞭望东方周刊:《全国人大代表四次力推官员财产申报》,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7日。
    147陶进:《完善我国公务员监督法规制度的思考》,载《东南大学学报》,2005年12月。
    148杨乐修:《公务员监督机制及其对策研究》,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9期。
    149陶进:《完善我国公务员监督法规制度的思考》,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月。
     150张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非平均化》,载《光明日报》,2007年11月15日。
    
    151肖永凤等:《浅谈基层公务员应具备的法律意识》,载《科协论坛》,2007年第8期。
    152蒋蕊娟、汤海山:《县级政府机构——公务员能力素质初探》,载《新视野》,2002年7月号。
    153张玉、王淼:《公共服务型政府下的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思考》,载《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54蒋蕊娟、汤海山:《县级政府机构——公务员能力素质初探》,载《新视野》,2002年7月号。
    155李明哲:《试论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途径》,载《延边党校学报》,2008年6月。
    
    156李明哲:《试论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途径》,载《延边党校学报》,2008年6月。
    157李明哲:《试论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途径》,载《延边党校学报》,2008年6月。
    158详细内容可参见邓凡:《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加强行政文化建设》,载:《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59毛寿龙、李梅:《法治政府进程面临挑战》,载《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2期。
    160邓凡:《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加强行政文化建设》,载:《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61李明哲:《试论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途径》,载《延边党校学报》,2008年6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文选》2、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王惠岩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李德志编:《当代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姜海如著:《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版。
    7.谭健著:《西方公务员制度》,北京出版社,1989年第1版。
    8.舒放、王克良编:《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9.余兴安著:《激励的理论与制度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0.顾忠华著:韦伯《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英]克里斯·迪登尔著:《组织管理决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12.李恒光著:《市场与政府之中介:聚焦当代社会组织》,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李守经主编:《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
    15.马长山著:《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关系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6.[美]米尔斯:《社会学与社会组织》,何维凌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7.[日]长野郎著:《中国社会组织》,朱家清译,上海光明书局,1931年版。
    18.朱光磊著:《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9.陈春花主编:《中国行政组织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吴刚著:《行政组织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曾繁正等编译:《行政组织管理学》,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22.傅明贤主编:《行政组织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邹广平主编:《企业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郑海航著:《企业组织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25.邱国栋著:《当代企业组织研究:管理变革与创新》,2003年版。
    26.焦叔斌著:《企业组织变革管理:实现卓越绩效的途径》,2003年版。
    27.马龙龙著:《企业组织与环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8.王处辉著:《中国近代企业组织形态的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邱益中著:《企业组织冲突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石伟主编:《组织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魏文斌著:《第三种管理维度:组织文化管理要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版。
    32.[美]哈德罗·孔茨:《管理学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33.杨善林主编:《企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纳。
    34.[美]保罗·格林著:《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欧阳袖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5.[美]弗雷德里克·W.泰罗著:《科学管理原理》,胡隆昶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6.罗珉著:《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7.李显君著:《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38.[美]迈克尔·E.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39.芮明杰著:《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0.翟学伟著:《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1.袁贵仁著:《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2.傅志平著:《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张国清著:《和谐社会研究:从政治学到政治科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4.周永学著:《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45.乐后圣著:《和谐社会构建论》,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版。
    46.兰邦华著:《人本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7.程正方著:《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美]迈克尔·茨威尔著:《创造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9.王继承著:《企业如何建立一支高绩效的员工队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50.郑俊田著:《管理要素的理性思考》,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年版。
    51.朱庚申著:《环境管理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姜明安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53.陆国泰著:《人事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4.竺乾威著:《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武岭、周俊英、沈计岭编:《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第1版。
    56.李贵鲜著:《公共行政概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7.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课题组编:《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58. [澳]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9.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0.王浦劬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1.[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62.彭和平著:《公共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3.王伟著:《政府公共权力效益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4.陶学荣著:《公共行政管理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5.[英]查尔斯·汉迪:《超越确定性:组织变革的观念》,2000年版。
    66.[美]派特里克·E·康纳:《组织变革中的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67. [美]丹尼尔·B·贝克:《权力语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8.王武岭等著:《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0.张创新:《中国当代政府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1.尹继佐主编:《新情况新变化新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2.张旭霞:《公务员制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3.溪流:《中国公务员制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4.周继中主编:《中国公务员监察概论》,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版。
    75.李文良:《公共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6.李如海:《中国公务员管理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
    77.上海市政治学会编:《政府新理念——关于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8.李亚梅等:《国家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9.邱霈恩:《国家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0.孙学玉:《公共行政学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81.金伟锋:《国家公务员法比较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2.莫勇波:《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3.黄光国:《迈进中的华人心理学》,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4.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尹继佐主编:《新情况新变化新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6.袁曙宏:《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叶娟丽,马骏:《公共行政中的街头官僚理论》,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5期。
    2.刘晓林:《中国首部公务员法出台》,载《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4月28日第四版。
    3.胡坚:《我国基层公务员政策执行中的自由裁量权问题探析》,载《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月。
    4.《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升》,载《法制日报》,2001年9月29日。
    5.赵汝周、刘齐家:《公务员制度在基层政府落实情况的调查思考》,载《地方政府管理》,1998年第9期。
    6.《中国公务员风雨十年路》,载《南方周末》2003年8月28日。
    7.贺培育、黄菊《西方街头官僚理论与我国基层公务员的廉政建设》,载《企业家天地》,2008年2月。
    8.张春阳:浅谈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
    9.潘秀良、傅晓勇:《对基层公务员培训的几点思考》,载《中国人事报》2007年10月15日,第3版。
    10.袁红久:《应建立基层公务员腐败问责制》,载《监察日报》,2006年8月1日。
    11.蒋蕊娟、汤海山:《县级政府机构——公务员能力素质初探》,载《新视野》,2002年7月号。
    12.人事部:《行政机关基层公务员应参加至少12天轮训》,来源:人事部网站,2007-3-29.
    13.《中国官方将下发文件对基层公务员培训作具体部署》,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4-1.
    14.《我国明年将启动基层公务员轮训工程》,来源:新华网,2007-12-15.
    15.任文硕、梁玉萍:《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6.董丽君:《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载《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7.李明哲:《试论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途径》,载《延边党校学报》,2008年6月。
    18.邓凡:《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加强行政文化建设》,载:《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9.张玉、王淼:《公共服务型政府下的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思考》,载《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0.俞可平:《WTO与中国政府能力建设》,载《新华文摘》,2005年第3期。
    21.李术峰、翟伟:《我国7年培训公务员900多万人次》,来源:人民网,2000-08-17
    22.吴湘玲、谢标:《我国公务员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载《行政与法》,2006年1月。
    23.时美英、朱晓峰:《我国公务员素质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以南京市公务员素质现状调查为例》,载《前言》,2006年第9期。
    24.申来津:《马克思主义激励观初论》,载《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79-81页。
    25.王文臣、王晓林:《邓小平激励思想初探》,载《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年,第3期,第48-52页。
    26.陆伟明:《中国公务员行政惩戒制度研究》,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7.姜裕富:《对公务员地域回避制度的反思》,载《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28.阎俊平:《基层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仍需完善》,载《中国公务员》,1998年10月刊。
    29.陈东新:《公务员监督运行机制探讨》,载《湖北社会科学》,1996年第8期。
    30.柴罗明:《论基层公务员行政执行力建设的策略》载《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7月第4期。
    31.肖永凤等:《浅谈基层公务员应具备的法律意识》,载《科协论坛》,2007年第8期。
    32.陶进:《完善我国公务员监督法规制度的思考》,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月。
    33.杨乐修:《公务员监督机制及其对策研究》,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9期。
    34.鄂铁军:《试论如何改革我国公务员的监督系统》,载《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1(12).
    35.王学力:《我国公务员工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载《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32期。
    36.温龙:《我国行政监督的疏漏及其对策》,载《行政论坛》,2003(1)。
    37.王宝元:《新时期公务员监督体制改革论略》,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8.郭黎明、杨易华:《对我国公务员监督机制的一点思考》,载《文教资料》2006 (7).
    39.黄得林:《试论中国公务员监控机制的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5月(下)。
    40.肖俊:《关于我国公务员管理机构职能与机构设置的构想》,载《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