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王獻唐作爲中國近现代圖书館與文博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華民族文化遗崖的傅承人與守望人,在中國近现代圖害馆與文博事業發展史上估據着至關重要的位置。他幼承家學,博學多才’,诗书画印,无一不通;他善於使用傅统學科相互贯通、中西學術相互交融的研究方法,其學術成就和學衍思想,廣涉多個学术研究领域,且均有深厚造詣,在海内外崖生了深速的影響,被譽爲“一代傅人”、“一代宗師”。以往由於文獻资料缺乏等方面的限制,關於王献唐的研究成果相常薄弱:其生平學行或捂焉未詳,或言多舛误,未能封其事功與學術做出全面、客顴、准確的評僵,至今研究專著尚付闕如。本文凝在廣泛搜集整理其學術遗著及日记、手札、檔案等第一手资料基礎上,吸收以往研究成果,封王獻唐的生平學行、事功學問進行较爲全面、客觀、準確的考察,力圖澄清諸多學術疑案舆學術盲點,填補相關研究空白,展示其事功舆學術雙峰亚峙之全貌。
     王献唐(1896-1960),原名凰琯,改名琯,字獻唐,號凰笙,室名雙行精舍等,以字行,山東日照人。青岛禮賢書院文科、青岛德華特别高等專門學堂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建國前,歷任《山東日报》與《山東商務日報》编辑、山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國文教具、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幫辦秘書、京漢鐵路局文害科辦事具、國民黛中央黛部训練部總務科總斡事、山東省立圖書館馆長、山柬金石保存所负责人、國史館筹備委具會副總斡事並兼任第一組主任,兼任山束省名腾古蹟古物保存委具舍委员、山束古蹟研究會委具兼秘收、山東圖書馆協會常務委具、上海市立博物馆名譽研究員、私立齊鲁大學教授、國立山東大學教授、中英庚款第一批资助研究員、國立武漢大學教授、國民黛中央党部训練部主任、中央黨史部文化事業委具會語言文字研究舍專門委具、山東烈士公墓籌備委具舍濟南辦事處文害、國民黛黛史编纂委具舍委员,是中德學社、中國考古學舍、山左藝文编纂委員舍、海岱美術馆的發起人;建國後,任山柬古代文物管理委具會副主任、山東省博物館筹借處副主任、政協第一二届山東省委具舍常委、山東省地方志资料徵集委具舍副主任委具、山束中國歷史學舍(中國史學會濟南分會)理事、山東省文史馆馆具、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具。可考之論著有《公孫龍子懸解》、《春秋邾分三國考》、《五燈精舍印話》、《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國古代货幣通考》、《國史金石志稿》、《雙行精舍書跋輯存》、《宵幽古韻考》、《漢書食货志訂議》等62穜,输文等罩篇著述189篇、書序34篇、墓誌铭12篇、题跋967篇(其中未刊565篇),编辑書籍77穜,校勘群書100種,另有詩詞歌赋近500首,總計逾千萬字。
     除前言與结語外,本文共分六章,依次爲:第一章“王獻唐家世舆生平”、第二章“王獻唐师承舆交道”、第三章“王獻唐舆近代圖書館事業”、第四章“王献唐與近现代文博事業”、第五章“王献唐著述考略”、第六章“王献唐主要學術成就”
     本文使用统計學等研究方法,封其家世生平、師承交遊、著述及學術成就,進行结帐式、專题式的全面梳理。通遇聚多史料封比考證,史寅鉤沈,第一次全面输述了其以金石小學爲主的家學淵源及在近现代社舍大背景下曲折複雜的人生轨蹟,纠正了前人封其生平行寅记述之訛誤及其本人前後矛盾之敍述。其創新及成果有如下三點:
     第一,资料新、全。文中所引有關史料,大多爲首次公阴或前人尚未利用的第一手资料,如《王献唐日記》百馀萬字、王獻唐师友往來害札近千通、海内外之相阴檔案文献近二百件、未發表的题跋近六百篇、詩詞近五百首等。筆者封上述原始材料大部分進行了點校整理,並以此爲基礎,撰成《王献唐年譜资料畏编》、《雙行精舍害跋輯存三编》、《王獻唐檔案研究资料彙编》等,爲全面、客觀、準確地抨價其歷史地位,提供了充分的资料依據;
     第二,内容全、新。王献唐一生學術,速绍乾嘉褚儒,近承清末名宿,益之以现代科學觀念,辅之以實地勘查,集目缘、版本、校讎、训詁於一身,熔文字、音韻、器物、古史之學爲一爐,博學多才‘,著述宏富,被推爲“百年來罕见的學者”;其事功,建國前,主掌山束省立圖害馆與“山束金石保存所”二十年,以“民族文化命脈守望人”自励,竭力奉行近代圖書館“阴民智保國粹”辦館宗旨、公共公平公益的辦館理念,推行科學的圖害馆管理方法,致力於文献之搜集、馆舍之筹建、圖害之分類、馆刊之創辦、叢害之编印、閱覽之服務、文物之陳列等,使孩馆(所)成爲“北方圖害文物之重镇”。日寇侵華,毅然舍妻別子,载書南遷,流離十餘载,終使民族文化遗產免罹戰火,是保護齊鲁文眽薪火大功臣。建國後,力疾從公,致力於文物古踱的稠查發掘、山東省博物馆的籌建和歷史陳列主题结構設計,是近现代圖書館、文博事業的阴拓者與奠基人。總括其一生,堪稻是學術事功俱隆、文章道德並富的國學大師。
     第三,视野寬、廣。王獻唐主掌近现代山東重要文化楼構二三十年,其事功之取得及學衍與思想之形成,與其背後廣大的社舍群醴關保深速。本文将其放置在近现代社舍文化燮遷的廣闊背景下,通遇封許瀚、陳介祺、劉喜海等山左前辈在音韻、训詁、金石鑒定與收藏等方面封其影響研究,及坐擁書城,舆丁惟汾、傅斯年、黄侃、吕振羽、孔德成等近现代著名學者及名流賢连之交遊考辩,更深入地瞭解和把握其學術特點和思想渊源,论述其學術左右探獲、不拘一家的治學特色。通遇造些多爲前人所未知的史寅考證,重耩了王献唐學術譜系,较爲合理、準確地解讀、認知、確定其在中國近现代學衍史上“一代傅人”、“一代宗師”的歷史地位,封常代圖書甜與文博事業管理,極其借鑒意羲舆参考僵值。封山東匾域史研究,如山東近现代圖書馆與文博事業發展史、藏害文化史、社舍史、學術史等,有所裨益。其践行的近代圖書馆“阴民智保國粹”辦馆宗旨等重要問题,應該引起學界關注
     本文亚以王獻唐爲主錄,通過王獻唐日记、師友書札等反映史實之考證,溯源析流,縱横比较,左右参證,封研究近现代中國知名學者舆著名人物,如羅振玉、傅斯年、吕振羽、王重民、张元濟、傅增湘、丁惟汾、黄炎培、柳詒徵、馬衡、黄侃、容庚、商承祚、趙孝陸、欒調甫、李濟、胡厚宣、董作賓、黄雲眉、劉國鈞、高亨、陳直、谢國桢、沈徙文、傅振偷、屈萬里、潘承弼、陳夢家、顧廷龍、孔德成、張宗昌、韓復榘、王耀武、何思源等人,及山束古蹟研究會、中研院史語所、國史馆、中國考古學舍、中國博物館協含、中英庚款管理委员含、故宫博物院、北平圖書館、江蘇國學圖書館、山東大學等近现代重要文化機欉構舆社舍學術團體,添補了新的史料及相關研究之空白;並封他们之間相互影響、互爲因果的關保,作造一步考證,不僅凸现了王獻唐在近现代學者群體中的獨特魅力,並希冀封於總结二十世紀相關學科的學衍史,乃至於封常今相關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能有参考意羲。本文還纠正或是補充學界的一些错误甚至是片面的韶識,有些問题或看似與其没有直接關聯,如胡適關於杜威在中國的演講時間、王懿榮發现甲骨文、1945年日本在濟南的受降畴間等。
     縂之,本文通過封其生平學行與事功學問、治學理念舆方法等方面之综合考察,及舆近代國學大师章太炎、王國维、隙寅恪等道德學問之封比研究,論證其具備中國傅统學人的“使命意識”、“獨立思想”舆“嚴謹學風”;其终生信守之維護“國學”常在“吸取世界文化同峙保存國粹”、文献乃“民族之命脈”、學術乃“天下之公器”、治學常“寅事求是”不能“封巧”、“文舆史本相表裹”等學術思想,以及“學以致知,求褚近,求之速;行贵克己,不怨天,不尤人”等爲學處事原则,常下尤值得重視和宏揚。
     “君子之學,闇然而日章。”随着國學研究的深入,一代傅人、一代宗師王獻唐的道德學問将被光大,並崖生應有的影響。
Wang Xiantang was an exploiter and founder of Chinese modern library and museum cause. He also was an inheri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He was a very important pers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brary and museum cause. He was a brilliant and voluminous man of wide learning. He was good at some research methods which can integrate much kind of traditional disciplines and can mutually compromise many Chinese and Western sciences. His scholarship and academic thoughts covered many academic sectors and produced far-reaching influence at home and abroad. He had deep accomplishments.
     This essay, except preface and epilogue,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y are:chapter 1 "family background and life history of Wang Xiantang", chapter 2 "master-disciple and circle of acquaintance of Wang Xiantang", chapter 3 "Wang Xiantang and modern library cause", chapter 4 "Wang Xiantang and modern museum cause", chapter 5 "writings research of Wang Xiantang", chapter 6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Wang Xiantang". The innovation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essay include three sections:
     First, the essay quotes many new materials. Many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first-hand which never been opened or used before. The writer punctuated and collated many original materials, and supplied a lot of precise materials in order to evaluate his history status accurately. Because of lack of information and other constraints, the research of Wang Xiantang is very weak. Based on the extensive collection of academic posthumous, dairy, letters, files, the essay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to Wang Xiantang's life, tries to clarify many academic affairs and academic blind spots.
     Second, the contents of the essay are complete and novelty. Wang Xiantang was pushed for "a hundred years to a rare scholar". When the Shandong provincial library was on the main charge of him, h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preparation of library buildings, the classification of books, museum founder journal, published books, reading services, and display of artifacts. He made the Shandong provincial library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in the north of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he moved books from North to South in order to protect them from destruction. He was the first hero of Qilu culture protec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China, He was committed to explore the heritage and research, to build the museum in Shandong province, to design the theme of history display. Because of these, He was the founder of a modern library, museums and cultural pioneer.
     Third, the horizon of the essay is broad. Wang Xiantang had mastered the important culture organiz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for a couple of decades. His achievements and the formation of his academic thoughts were affected by the close relations with many social groups. His studies were influenced by many Shandong predecessors, such as Xv Han, Liu Xihai. The essay analyses the changes of modern social cultures, grasps his academic features and origins of thoughts. Wang Xiantang learned widely from others' strong points when he did scholarly research. This was his academic feature. Based on a textual research of some historical facts which no one knew before, the essay reconstructs Wang Xiantang's academic pedigree. His historical status in Chinese modern academic history is confirmed reasonability. The management of modern library and museum cause of Wang Xiantang should be referenced.
     The mainline in the essay is Wang Xiantang. And many other famous persons and well-know scholars are involved, such as Luo Zhenyu, Fu Sinian, Lv Zhenyu, and Kong Decheng. Many important culture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academic groups are also involved, such as Shandong University, the Palace Museum, and Archa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The essay replenishes many new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fills many related research blanks. Wang Xiantang's unique charm in modern scholar groups is highlighted. The Writer hopes the essay can supply reference to related academic research and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Some mistakes or one-sided ideas are also corrected in the essay.
     Finally,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oral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master such as Zhang Taiyan, Wang Guowei, Liang Qichao, Chen Yinque, the essay expounds and proves that Wang Xiantang had demonst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llect look-"mission consciousness", "independent thought" and "rigorous style". His principles of engaging in learning and dealing with affairs should be promoted.
引文
①周興陸:《周興隆先生来函),《安徽大學學報)第25卷第3期,2001年3月版,第124百。
    ②趙儷生:《超儷生學術自傅》,《趙儷生文集·趙儷生學術自傅)第五卷,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1頁。
    ①群见王雨敏:《20世紀非主流史學舆史家·前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①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5月6日),未刊稿。
    ②《王氏族譜·潍照合谱》,民國間四修本,未刊稿。
    ①《[乾隆]沂州府志·列女下》卷二十九“费氏”條,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①安鹏東:《题泉货圖释》,王廷霖《泉货圖释》,未刊稿,现藏献唐後人處。
    ②高祝三:《题泉货圖释》,王廷霖《泉货圖释》,未刊稿。
    ③祥見王獻唐《先大人泉货图释恭跋》,王廷霖《泉货圖释》,未刊稿;《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3月15日),未刊稿。而王國華《王献唐生平事略》云:“著有《泉幣圖释》、《讀說文日記》等書。”張亦軒整理《五燈精舍印話》按語中又云:“献唐先生父廷霖公,著有《古韻新釋》、《讀說文日記》、《泉幣圖释》。”不知有何根據。余曾在其後人處兑其手繪《六合槍法》一册,甚古樸精妙。
    ④安鵬東:《题泉货圖释》,王廷霖《泉货圖釋》,未刊稿。
    ⑤安鵬東:《题泉货圖释》,王廷霖《泉货圖釋》,未刊稿。
    ⑥指[清]桂馥《靓文解字義證》。
    ⑦王献唐:《先大人泉货圖释恭跋》,王廷霖《泉货圖釋》,未刊稿。
    ①張魔存:《介绍王獻唐先生的一宗佚文》,《山東圖害馆學刊》2009年第3期《王獻唐屈萬里路大荒學衍研封會專集》;原札,张廣存提供,致谢。
    ②王廷霖:《泉货圖釋·自题》,未刊稿。
    ③趟儷生:《籬槿堂自敍》,《趙廲生文集·第五卷》,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④王獻唐:《先大人泉货圖释恭跋》,王廷霖《泉货圖释》,朱刊稿。
    ⑤王獻唐:《先大人泉货圖释恭跋》,王廷霖《泉货圖释》,未刊稿。
    ①《辭源》:“琯,古樂器名,即玉管,六孔。漢應劭《風俗通·聲音》:‘《尚害大傅》:舜之诗,西王母來献其白玉琯。’”商務印害館1998年版,第1118页。
    ②羅正媁(1848-1951),字连存,湖南湘潭人,湖南優级師範畢業,曾孰教省立一中,毛澤東師。任湖南省参議舍議具。五四運勤爆發,舆李大釗等發動各界人士支持“三罷”迎勤,舆蔡元培等發起組織全國國民外交大會,著《中國學衍綱要》、《民族文化原理》等。長於聯語,著《又我齋聯語集》。
    ③羅正緯:《跋泉货圖释》,王廷霖《泉货图释》,未刊稿。
    ④王獻唐:《登假室日記》(1920年9月4日),未刊稿。
    ⑤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6月18日),未刊稿。
    ⑥2008年3月10日筆者探訪王獻唐三媳安可荇。
    ①王國苹1974年10月2日致山東省博物館函:“家母親丁云九(王献唐家屬),患肺心症搶救熬效,於九月一日病故。”信中“丁云九”,即“丁渊久”。原札,山東省檔案館A027-4-24。
    ②群见趙儷生:《趟儷生文集·籬槿堂自敍》第五卷,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③《王氏族譜·潍照合譜》:“振苹,青岛體賢書院工程科肄業,生於民國六年丁己。”未刊稿。
    ④王福來:《記憶裹的祖父王獻唐》,《山束图書館学刊》2009年第3期。
    ⑤丁鼎臣,即丁惟汾,國民黛元老。
    ⑥王站長,即王崇五(1904-1977),字永煦,山束日照人。王献唐宗弟。早年就讀上海光擎大學,後留學俄、日。抗戰軍興,自日本返國,追随戴笠。1946年冬接任濟南市市畏、濟南市軍统站站长。
    ⑦群见趙儷生:《趟儷生文集·籬槿堂自敍》第五卷,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⑧《王氏族藉·潍照合措》:“耀華,濟南正靛中學畢業,生於民國八年己未。”按:“耀華”常爲“裕苹”
    ⑨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3月4日):“裕華於上月二十二日病故。”未刊稿。
    ⑩趙儷生文中云:王裕華“感染腦膜炎”而死;王献唐則言裕華死於“肺炎”,未知孰是。
    ①《王氏族谱·濰照合譜》:“國華,第一師範學校附属小學肄業,生於民國十六年丁卯。”未刊稿。
    ②趟儷生:《趙儷生文集·籬槿堂自敍》第五卷,蘭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③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耙》(1932年7月27日):“四峙半,内子又生一子,母親命名曰‘四孩’,以排行爲四也。”然《王氏族譜·潍照合譜》耙文華生於1934年。文曰:“文華,生於民國二十三年甲戌。”筆者2009年11月20日電話探訪王文華教授,他說:“母親說我是1933年6月24日出生,解放後從濟南轉學青岛峙,将年龄改小一歲。”今依献唐日記。
    ④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2月21日),未刊稿。
    ⑤王獻唐:《顧黄書寮日記》(1930年10月1日),未刊稿。
    ⑥王獻唐:《顧黄書寮日記》(1930年10月19日),未刊稿。
    ⑦王獻唐:《颇黄害寮日耙》(1931年9月19日),未刊稿。
    ①王獻唐:《颇黄害寮日記》(1931年10月30日),未刊稿。
    ②董井:《山東省立圖書館金石志初稿》,《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1931年3月出版。
    ③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2月18日):“代崇弟撰《王母石太夫人壽颂》,王主席之母也。文美齋曹君来,訂定壽颂裱件。懷古齋復以项文彦畫献桃大幅來,蓋亦稱壽送禮禮之,欲售於崇弟也。题摹本《獲鹿周》卷首。崇弟來。”未刊稿。
    ④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记》(1948年3月13日):“連日張店周村失守,物價飛腾。濟市恐将随而紧張矣。崇弟来,代撰《濟南市政之一年》叙文。”朱刊稿。
    ⑤趙儷生:《趟儷生文集》第五卷,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①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3月24日),未刊稿。
    ②王献唐:《一年來本館工作之回顧》,《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③王献唐:《一年来本館工作之回顧》,《山東省立图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④詳见李西寧:《宋刻本(文選)流傳纪略》,《山東商報》2010年3月29日。
    ①王獻唐:《登假室曰記》(1920年7月26日),未刊稿。
    ②王獻唐:《题雙白亭圖跋》,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记》(1936年1月24日),未刊稿。
    ③王献唐在1937年3月29日與颇廷龍害中有“伯弢兄,爲弟中表,且爲外兄,孩提相交最稻莫逆”之語。,原札藏顧廷龍長子顾诵芬處,由哈佛大學燕京圖书館善本室主任沈津先生轉赠影本。一亚致谢。
    ④王献唐《訪碑图詩》:“旅京後二年,時讀款識碑版害籍,爲治金石之始。日相切磋者,亡友伯弢先生也。”《文献》1982年第9期;《文教资料簡讯》1983年第1期。
    ①王獻唐:《跋二嶗訪經圖》,《顧黄書寮日記》(1932年6月21日),未刊稿,齊鲁書社《雙行精舍害跋辑存》失收。
    ②王獻唐:《亡友丁伯弢别傅》,臺北山東文献社《山東文献》第3卷第4期,1977年3月版。
    ③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7月29日):“致叔弢长函,嘱爲伯弢整理遗著,掇爲遴印。”未刊稿。
    ④丁原基:《王献唐先生室名、別號考》,《昌彼得教授八秩晋五壽度論文集》,臺北臺湾學生害局2005年版,第357-373页:《山東圖书館季刊》2008年第3期。
    ⑤詳见王仲裕:《宗弟献唐事略》,《山東文献》1976年第2卷第3期,1976年版;王國華《王献唐傅略》,《文教资料簡报》1983年第1期;孔德成:《王獻唐先生墓表》,《春秋》1994年第3期。
    ①禮賢中學:《禮賢中學廿五周年紀念冊(附同學錄)》,禮賢中学1925年10月31日版,第60页,山東省檔案局J110-1-210。
    ②王獻唐1937年4月4日致颇廷龍函,原札藏颇廷能長子颇誦芬處。
    ③王國華:《王獻唐傅略》,《文教资料簡報》1983年第1期。
    ④趙儷生:《趙儷生学術自傅》,巴蜀書社1993年版,第39页。
    ①王獻唐還曾擬改别號“鳳笙”爲“凤泉”。《五燈精舍日记》(1936年2月18日):“攜调甫閱肆,得張忠私印西藏印一,漢镜一,上作凤形,下作五铢,精緻可愛。余别號‘凰笙’,擬以泉镜改號‘鳳泉’,趣事也。”未刊稿。
    ②本表参考丁原基《王献唐先生室名别號考》、張書學《王献唐先生藏書印鑒輯考》等,一同致謝。
    ①王献唐:《登假室日記》(1920年7月24日至9月28日),爲王献唐第1穜日记,未刊稿。献唐時居濟南,主《山東日報》、《商務日報》筆政。
    ②此經卷现藏山東省博物馆,编號魯博18·65號A。方廣铝整理鑒定,山東省博物館于琴供稿。一並致謝。
    ③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30年9月11日),未刊稿。
    ①泮沼,即泮池。泮池,在濟南市束花牆子街西侧,爲始建於宋代的濟南府學文廟中的重要泉水景觀,中間爲五孔石橘——泮橘。泮池水自池底湧出,舊時舆芙蓉街諸泉匯爲一池,然後從北岸溢水孔溢出,沿暗渠北流入大明湖,乃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②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1年11月24日),未刊稿。
    ③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4月22日):“少維爲刻‘千泉百印四佛閣’印。”未刊稿。
    ④见王献唐:《那羅延室稽古文字》害前插页,齐魯書社1985年版。
    ⑤王獻唐:《訪碑圖詩》,《文献》1982年第9期;《文教资料簡報》1983年第1期。
    ①董井:《勉行堂印存》,1935年钤印本。原印章现存王福来先生處。
    ②王獻唐:《雙行精舍收跋辑存》,齊魯害社1983年版,第261页。
    ③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0月15日),未刊稿。
    ④見王獻唐:《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績编)》,齊魯害社1986年版,害前害影之二
    ⑤此書现藏曲阜師範大學图害館,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珍贵古籍名缘。
    ⑥見劉敦願《抗戰峙期山東圖書文物的内遷》一文所附图,《文物天地》1997年第1期。
    ⑦見丁原基:《王獻唐先生室名別號考》,《山來圖害館季刊》2008年第3期。
    ⑧崔巍:《山東博物館藏学者名人書跋彙编》四卷,2003年油印本,第54页。
    ①王献唐:《一年來本館工作之回颇》,《山來省立圖害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②張政娘先生题自藏《曾七如先生蛊册》:“獻唐先生往者同客栗峰,峙自稱年八十三,别已七易寒署,想康强逢吉,著述彌篤蔫,謹以此冊爲期頣之祝。它日濟上相舍,再奉南山之觞也。王辰六月張政娘。”此畫冊现存献唐先生後人處,王福來先生提供全册照片。
    ③李炳南:《雪廬詩文集》,臺中明光出版社1967年版。
    ④王献唐1943年3月21日致李炳南信,王仲懿编《王献唐先生詩文害蛊集》,臺中蓮社1986年版。
    ⑤“邨”,“村”字異體。
    ⑥趙儷生:《趙儷生學衍自傅》,巴蜀書社1993年版,第39页。
    ①詳见夏鼐《山來王献唐先生傅略(18961960)》,《考古》1960年第10期,署名“作铭”;王國華《王獻唐傅略》,《文教资料筒報》1983年1期,《中國常代社會科學家》第3辑(害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日照今古》1984年創刊號;王绍曾《日照王献唐先生事略》,《山束圖害館季刊》1994年第1期。
    ②詳见屈萬里:《王獻唐先生事略》,臺湾《大陸雜誌》第29卷第8期,後收入《屈萬里先生文存》第5冊,臺北聯經圖書公司1985年出版;孔德成《王献唐墓誌》,《春秋》1994年第3期;丁原基《王献唐先生之生平及其學術研究》,東吴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3年度博士論文。
    ③王獻唐:《王獻唐自述》,底稿本,或作於1949年。
    ④掳王福來先生提供的1960年《王獻唐墓表》照片整理。孩墓表已遷埋入王獻唐青岛墓中。
    ⑤2011年4月27日筆者電話探动王福來先生。
    ①丁原基:《王獻唐先生之生平及其学術研究》,東吴大学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丁原基先生提供原文及其它相關资料,特此致謝。
    ②王紹曾:《日照王獻唐先生事略》,《山東圖書館季刊》1994年第1期。
    ③王獻唐:《雙行精舍書跋輯存(績编)》,齊鲁書社1986年版,第148页。
    ④導師譚世寅教授2011年3月28日致函。
    ①韓家村位於日照市西南,1981年因與他村重名,遂改名爲大斡家村,另一韩家村改爲東斡家村。
    ②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6月15日),未刊稿。
    ③據筆者2008年3月10日探訪王献唐三媳安可荇女士記錄整理。
    ④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6月15日),未刊稿。
    ⑤此诗经王國華整理先後刊於《文献》1982年9期、《文教资料簡報》1983年第1期,雨文均有訛誤。此據献唐手稿重新整理。
    ⑥王獻唐在建國初寫的一份佃人筒歷底稿(以下以《王献唐自述》稱之)中記载“民三入青岛黑蘭大學预科。”以往有關其傅記资料中,均稱其在該校讀土木工程科,不知所據爲何。王福來先生提供影本。
    ①《王獻唐自述》:“民五,復入青岛禮賢害院文科。十七歲畢業。”按:《自述》中所記峙間和年龄,與其《訪碑圖詩》多有出入。而以往學界關於献唐學習經歷有不同的說法,原因在於不清楚王獻唐曾雨次在禮賢書院就讀的經歷。
    ②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3月24日):“余自十八威在山東報館服務,即承姑母爱蘐,迄今二十馀年。”两者未合,俟考。
    ③《王献唐自述》云:“是年(民六),至濟南,在《山柬日報》任编辑。”然《訪碑圖詩》曰:“1917年寓津,爲《正羲报》浑德文說部。”两說矛盾。此據其1930年撰《亡友張子佩先生墓誌铭》:“四年,郓城夏繼夏署汝南道尹,邀(張子紳)君爲科长。……夏卸任,仍回濟南主《山束日报》。餘之識君也,以此峙始。日则同處一室,夜则相封爲報章論文。……六年,陳斡召赴湖南襄辦清鄉。”载王蔚成主编《昌邑文化博覽》,齊魯書社2007年版,第282页。經考證,夏繼泉任汝南(應属汝陽)道尹峙間爲1914年10月至1916年9月。掳此推知,王獻唐舆張子紳结識,常在1916年9月後至1917年前。也由此可知,王献唐應在1916年任職於《山束日報》。
    ④王獻唐《訪碑圖詩》自注:“六年寓津,爲《正義报》譯德文說部。”然遍查全國各大圖害館,均未發现天津《正義报》,因其所譯德文小說無從查起,俟考。
    ⑤《山東商務日報》,1916年创刊於濟南,1928年5月停刊。社長兼總编辑是山東省議會議員、濟南商會舍長吴儒范。該報注重商情報尊,是濟南商舍的機關報。
    ⑥王獻唐:《訪碑圖詩》,《文献》1982年第9期,《文教资料簡报》1983年第1期。
    ①王獻唐:《磚瓦圖書爲什麼要翠辦展覽?》,山東省立圖书馆1931年7月排印本。
    ②即尹志伊(1894-1973),字莘農,以字行,山東日照人,青岛禮賢害院、上海同濟大学醫科畢業。王獻唐禮賢害院同學。曾任中央黛部衛生科長、青岛市市立醫院院長、山東省立醫學尊科學校校畏並兼省立醫院院长。舆王献唐爲禮賢書院同學,私交甚笃。抗戰初期,曾派率辆幫助王献唐将山束省立圖害館的珍贵文物南遷。抗戰期間,任第十重惕瞥院院長。抗戰腾利後,任山東省政府衛生處處長,後常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赴臺,兼任“光復大陵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员。事迹具《山束人在臺灣》。
    ③王仲裕:《宗弟献唐事略》,《山東文献》1976年第2卷第3期。
    ④王献唐《舫碑圖詩》自注:“十年,接收青岛,羁棲數载。”然其《三禅室日記》記1922年12月離濟。
    ⑤詳见王献唐《三禪室日記》1926年6月4日至21日補記。
    ⑥王献唐《三禪室日記》(1923年8月12日):“作《中德學社缘起》,交莘農。”同年11月8日日記中贴此文報纸剪稿。此稿何峙刊於何報,俟考。
    ⑦王献唐《三禪室日記》(1924年8月13日):“在禮賢中學藏書樓公宴杜在山,從蘇牧師借書數種。”其中一種即《公孫龍子》。8月14日:“回编《公孫龍子懸解》一页。”所用版本在1927年9月所作《讀公能子後缘》中有交待:“此書成於兩年之前。常峙所據者,爲湖北崇文害局本。”群兑《公孫龍子懸解》中苹書局1992年版,第1页。
    ①王献唐:《公搽龍子懸解·自序》,《公孫龍子懸解》,中華害局1992年版。
    ②詳见王献唐《三禪室日记》1926年6月23日至7月11日補記。
    ③王献唐:《訪碑圖詩》,《文献》1982年第9期;《文教资料簡報》1983年第1期。
    ④参见爲國種:《近代印人傅》,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頁。《近代印人傅》:“相與切磋者,若鬱浚生、柯燕鈴、董堅叔、王季明、焉少维、丁希農褚公。”查《三禅室日記》,此峙舆其输印者,主要有董井、丁希晨和爲少维三人。
    ①王獻唐:《三禅室日記》(1927年3月17日),未刊稿。
    ②王獻唐:《訪碑圖詩》,《文献》1982年第9期,《文教资料簡報》1983年第1期。
    ③此據王獻唐《王獻唐自述》:“民十六,任中央通訊社编辑。”(未刊稿。)王仲裕《宗弟献唐事略》:“國民政府统一後,任中央黨部宣傳部中央通讯社一等幹事。”(《山東文献》1976年第2卷第3期。)然王国華《王献唐傳略》:“1927年,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丁惟汾介绍他到南京中央党部任秘書。”王國華說與前兩說有異。今從王献唐說。
    ④王献唐《雙行精舍書跋辑存》,齊鲁書社1983年版,第6页。
    ⑤王獻唐《王献唐自述》:“民十七,任中央黨部训練部總務科總幹事。”王獻唐1935年填《全國專科以上學校教員調查表》(山東省檔案館J101-01-1361)、1938年填《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第一届協助科學工作人員一覽表》(见姜慶刚《王献唐先生史料幾则》,《山東圖書館季刊》2008年第1期),均寫有曾任“中央黨部训練部主任”茲徒《自述》。
    ⑥王國華:《王献唐傳略》,《文教资料簡報》1983年1期。
    ⑦王獻唐:《訪碑圖詩》,《文献》1982年第9期,《文教资料簡報》1983年第1期。
    ⑧王獻唐:《雙行精舍書跋輯存》,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6页。
    ⑨指南京。
    ①崔巍輯释:《山東省博物館藏明清民國山左學者著述知兑錄(上之一)》,油印本,第93页。
    ②王獻唐:《讀公孫龍子後錄》,《公孫龍子懸解》,中華書局1930年载版本。
    ①丁惟彭:《清代進士丁麟年》,《日照文史》1988年第3辑。
    ②“敬”1929年2月10日致王獻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馆;安可荇、王書林手稿整理,杜浑遜编校整理《王獻唐師友書札》,2009年青岛出版社影印,第1918页。
    ①《辦理社舍教育纪要》,《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第二次工作報告(自民國十七年六月至十八年十月)》,1929年濟南書局排印本。
    ②《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大事記》,《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第二次工作報告(自民國十七年六月至十八年十月)》,1929年濟南書局排印本。
    ③王獻唐:《一年来本館工作之回颇》,《山束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①據《高氏磚瓦清冊》统计,劉陪平《陪平文存》,臺湾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第28-46页。
    ②《庸報》1932年10月15日;《圖書文化消息·山東省立圖書馆點收陳氏古物》,《浙江省立圖書館月刊》第1卷第9期,1932年11月30日版。
    ③参见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善本書目(甲编)·叙》,王獻唐、屈萬里编《山東省立周書館善本書目(甲编)》,1937年稿本,现藏山東省圖書馆。
    ①王献唐:《奎虚書藏营建始末記》,《山束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2期《奎虚害藏落成紀念尊集》,1936年山東省立圖害馆排印本。
    ②颇頡刚(1893-1980),原名誦坤,字铭堅,江稣吴縣人。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派创始人,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阴创者。著《古史辨》、《崔束壁遗書》、《常代中國史學》、《漢代學衍史略》等。
    ③顧頡刚《颇頡刚日記》(1931年5月10日):“五月十日星期日,……遊(濟南)圖書馆,晤王獻唐館長,導遊各室。”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版,第2卷525页。顧頡刚於]931年春,與燕大同人組成考古旅行團,到河北、河南、陕西、山東四省调查古物古蹟,歸作《辛未訪古日記》。
    ④颇頡刚:《辛未訪古日記》,葉聖陶《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紀念文集》,開明書店1947年版,中華書局1985年再版。
    ⑤傅增湘:《藏國遊記·进山東靈岩日記》,印刷工業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①王獻唐1937年10月17日致屈萬里函,《屈萬里害信集1·紀念文集》,齊魯書社2002年版:屈萬里《载害播遷記》,《山東文献》1976年第2卷第3期。
    ②屈萬里(1907-1979),字翼鹏,自號書傭,山東魚臺人。北平私立郁文學院畢業,歷任山東省魚臺縣公立圖書館館長,山東省立圖害館编藏部主任。抗戰爆發後,協助王献唐将本館善本图害及金石文物等遷運至四川樂山大佛寺,爲保護齊魯文物做出贡献。去臺後歷任“中央圖害館”馆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68年任臺潜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72年常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次年任史語所所畏。著述等身,1979年逝世後,其門生将已刊行之尊書、論文及未刊手稿,彙爲《屈萬里全集》,共32巨冊,都四百余萬言,由臺湾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印行。
    ③李羲贵(1906-1989),山東歷城人。1932年来濟,同年進入山東省立圖書馆做工友。抗戰爆發後,協助王献唐和屈萬里将山東省立圖書館的善本圖書及金石文物等遷運曲阜奉祀官府,旋運至四川樂山大佛寺保存,在川守書十三年,居功至偉。其獨自留守期間,甯肯慵工度日,決不使圖書文物受損。1950年返濟後先在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员會工作,後在山東省博物馆歷史庫房做保管具。
    ④屈萬里:《载書播遥記》,《山東文献》1976年第2卷第3期。本段以下凡未注明者,均引此文。
    ①黄炎培1938年8月15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存山東省圖書館;安可荇、王書林手稿整理,杜泽遜编校整理《王獻唐師友書札》,2009年青岛出版社影印,第264页。
    ②王献唐:《山居圖》,1938年繪给本。2001年10月屈萬里子屈世釗代表家人捐獻山東省圖書館,筹建“屈萬里先生纪念室”。参见山東省圖書館、魚台縣政協合编《屈萬里書信集·纪念文集》,齊魯書社2002年版。
    ③王献唐:《雙行精舍書跋輯存》,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234页。
    ①王獻唐:《曹魏平樂亭侯印考》,《那羅延室稽古文字》,齊魯害社1985年版,第258页。
    ②山東省圖書館、魚台縣政協合编:《屈萬里書信集·纪念文集》,齊鲁書社2002年版,第22-23页。
    ③劉敦願:《抗戰時期山東圖書文物的内遷》,《文物天地》1997年第1期。
    ④以上两文均载《樂山史志资料》1986年第1-4期。
    ①王献唐1938年12月3日致國立武漢大學函,原札,现藏武漢大學檔案馆,案卷號L7-1938.39,收文嘉字第9049號。
    ②《屈萬里书信集·纪念文集》,齊魯害社2002年版,第23页。
    ③李羲貴遗作,李連英整理:《李羲贵自述》,《山東圖害館學刊》2009年第3期。李連英提供原件业其他资料,謹致謝忱。
    ④此承李連英2010年10月10日相告。
    ①群见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0年5月18日至6月9日。
    ②参见蒋逸雪:《三十年來國史館籌備始末記》,《说文月刊》1943年第3卷第8期。
    ③王献唐1940年10月4日致李小缘函:“弟近因事來渝,将長期居此,樂山方面敝館辦事處仍有人负責。赐示懇寄:重慶山洞張家糟房丁宅。”(姜慶剛《王獻唐信札十三则》,《山東圖害館季刊》2007年第4期)《中華圖書馆協會會報》1940年第15卷第12期合刊《會員消息》欄目中,有關於王献唐的報導:“近由嘉定移居重慶山洞張家糟房丁宅,近正编辑《中國货幣史》一害,不久可望脱稿。
    ④王献唐在1940年11月19日致屈萬里函:“僕今日移向家灣國史館内。覆示精寄孩處。”《屈萬里害信集·纪念文集》,第24页。
    ⑤李義贵遗作、李連英整理:《李義贵自述》,《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3期。
    ①石可《憶尊師王献唐》:“國史館籌備委具會成立之始,由辛亥革命元老滄州張繼(字溥泉)任主任委具,湖北但焘任總幹事(相常秘书長,主持日常工作),献唐先生任纂修兼副總斡事。献唐先生是山東大漢,身高1.86米。但焘先生是江南秀士,身高1.5米多,他们之間的不協調,不是因爲南方、北方,身矮、身高,而是因爲史學觀點上的分歧,道不同難以共事。一次爭論起來,献唐先生大發脾氣,先是爭論,繼而拍案,後是把但先生推倒在地(其峙我尚未到該會工作,傳說獻唐先生把但先生像叼小雞似的,一把提起又摔倒地下云云)。献唐先生從此拂袖而去,但先生也没再上班。副總斡事一城,由任丘的張荩臣先生繼任,繼又由文安邢仲採(字藍田)先生以纂修兼任,主持日常工作。仲探先生抗日戰爭前曾任山東省政府秘書長,詩文俱佳,有名的北方才子,在山東舆献唐先生共事多年,詩酒酬唱,相交甚笃,献唐先生長仲探先生3歲,形同手足。”《春秋》1994年第2期。
    ②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3月8日):“去年來李莊,今一星终矣。”推知其到李莊時間爲1943年3月。
    ③王献唐1943年3月21日致李炳南函,王仲懿编《王獻唐先生詩文書畫集》,臺湾日報社1986年版,第42-45页。
    ①王利器:《六同求学前後—回憶尊师傅孟真先生》,收入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编:《傅斯年》,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王献唐1943年12月21日致陳直函:“现爲史馆撰《國史金石志》,又爲庚款舍撰《中國古代货幣通考》。《史志》毅青尚早,《通考》大體完成,约五十萬言,五年心力,盡於是矣。”(周天遊輯:《黄賓虹、王献唐、郭沫若諸家致陳直論學書九通》,《文献》1991年第3期。)《圖書季刊》1944年12月新第5卷第4期:“前山東省立圖害館館畏王君献唐,十五年來即從事古代货幣之研究;其著手撰述则始自民二十九年。所撰《中國古代货幣通考》,暂以金屬货幣爲限,起自有周,断於西漢之末,計已成五十餘萬言。…….王君现正在從事以上各篇增補改訂之工作。预計一年後全害即可毅青。”
    ③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5年9月3日),朱刊稿。
    ④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5年10月17日),未刊稿。
    ⑤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5年9月24日),未刊稿。
    ⑥據國史甜1947年編《國史館職員通訊缘》:國史甜共有137人,其中纂修18人、協修20人、助修13人。任纂修的分别爲:吴廷燮、冒鹤亭、劉成禺、夏敬說、柳詒微、劉裁甫、汪辟疆、尹石公、金毓黻、汪東、趙阿南、顧頡剛、黄稺荃、王献唐、邢藍田、丁實存、鄭鹤聲(兼史料處處長)、贺赔新。参见國史馆编《國史館職員通訊錄(1947年)》,藏重度市檔案館,卷宗0093-3-243。
    ⑦《國史館纂修人員第一次會議座談舍記缘》:舍議時間“國三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上午十峙半”,地點“中央飯店孔雀廳”,出席者:張繼(國史館館畏)、王獻唐、颇頡刚、汪辟疆、鄭鹤聲、但熹、吴廷燮、王仲犖等,會議 主题“封論國史體例間题”。参见《國史館館刊》1947年創刊號,1947年12月版。
    ①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5年]0月25日—1946年12月31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记》(1947年1月25日—1948年2月6日),未刊稿。
    ②宋協明:《建國前後山束文物工作的回颇》,山東省文物事業管理局研究室编《文物摘報》1985年第21期。
    ③参见趙儷生《趙儷生文集·籬槿堂自敍》第五卷,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④此承安可荇相告。
    ⑤趙儷生:《趙儷生文集》第五卷,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①趙儷生:《趙儷生文集》第五卷,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②王墨仙(1881-1957),名訥,字墨軒、墨仙,號七十二泉煙雨樓主,山東安邱人。1912年任山東省臨時省議會議長。1923年至1925年先後任山束省教育廳廳長、山東省實業廳廳長。解放後任齊魯大学書法教師,善行草書,類颜體。中年書法尤精,晚年賣字不免失之粗濫。泰山玉皇顶有其题词刻石:“地到然邊天做界,山登絕顶我爲峰。”濟南溪亭泉也有其書法刻石。繪畫善蘭草、梅花。1943年在青岛舉辦書畫展,四十年代後期爲濟南明湖文藝社社員,與關友聲等相善,著《書法指南》、《宜園詩稿》、《宜園筆耙》。
    ③此承安可荇2008年3月10日相告:濟南解放後,王献唐朱再記日記。
    ④指康生。在解放戰孚峙期,康生展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害記、山東軍區政委、山東省人民政府主席。
    ⑤指郭子化。
    ⑥张静齋1949年9月27日致山東省人民政府楊秘書长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館G4-1-294-6。
    ⑦張静齋1949年9月27日致山東省人民政府楊秘書长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館G4-1-294-6。
    ⑧張静齋1949年9月27日致山東省人民政府楊秘書長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館G4-1-294-6。
    ⑨詳见宋協明:《建國前後山東文物工作的回顧》,山東省文物事業管理局研究室编《文物摘報》1985年第21期。
    ⑩趙儷生:《趙儷生文集》第五卷,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①海清1949年12月23日與黄賓虹書,王中秀《黄賓虹年譜》,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版,第509页。
    ②高昭一(1914-2006),原名肇義,河北正定人。1936年在正定女子師範参加民族解放先鋒陈,次年在山西與趙儷生結爲夫妻。解放後在山東大學任教,輔助趙儷生完成中國農民戰争史科目的開創工作,合著《中國農民戰争史論文集》、《歷史上山東的農民起羲》等著作和論文。著《鹽鐵输譯注》、《回首憶常年》等。
    ③高昭一:《我舆儷生走遇的路》,趙儷生著《籬槿堂自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237页。
    ④焦德森、張廣存《山东省志·山东文物事业大事记(1840-1999)》,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⑤《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三個月工作报告(一九四九年四月至六月底)》:“至於捐献,则有王林肯先生的書畫雨件,王献唐先生的書籍十二冊。”1949年油印本,山東省檔案館G22-1-68-1。
    ⑥王獻唐:跋宋刻經摺本《大方廣佛華嚴經論合刻》,手稿本,末署“五一年一月廿七日”,張廣存提供;《輯存》,第233页,其文末未署時間。(《辑存》本“而华嚴經,論合刻”句標點有誤,應爲“而《華嚴經論合刻》’
    ①李義貴:《山東省國家楼關事業单位工作人員退休審批表·李羲貴参加革命前後的詳細經歷》,原件,1975年11月20日,山束省檔案館G027-4-71。
    ②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员會:《三年来的山東古代文物委员會》,未刊稿,作於1952年夏。
    ③山東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舍:《山東省志·文物志》,山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48页。
    ①宋協明:《建國前後山東文物工作的回顧》,山東省文物事業管理局研究室编《文物摘报》1985年第21期。
    ②焦德森、張廣存主编:《山东省志·山东文物事业大事记(1840-1999)》,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①详見中共山東省细織史资料编辑领尊小組编《山東省組織史资料1949-1987(送審稿)》“政協第二届山東省委员舍“1959年5月至1963年12月”條,第222頁。
    ②朱彦民《巫史重光:殷墟甲骨發现記》:“1959年,编辑《甲骨文合集》造一國家重點科研尊案,正式交由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承檐。歷史所邀集全國各有關單位负責人和久负聲望的甲骨文專家學者于省吾、尹连、王襄、王献唐、李亚農、胡厚宣、容庚、唐蘭、夏鼐、徐中舒、商承祚、張政烺、曾昭炳、曾毅公等組成了编辑委員舍,由郭沫若任主任。”朱彦民:《巫史重光:殷墟甲骨發现記》,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297页。
    ③據吳浩坤等著《中國甲骨学史》一書記载,王献唐所收22片甲骨,於“1959年捐赠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詳见吳浩坤等著《中國甲骨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但《山東文物事業大事記》“1954年條”载:“本年,王献唐将個人收藏的22片甲骨捐献给中國科學院。此前王氏還向文化部捐献‘創王’印、勾践創等。”(焦德森、張廣存主编:《山東省志·山東文物事業大事記(1840-1999)》,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兹依吴靓。
    ④中國歷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捐赠文物集萃》:“‘夔州防禦使符’铜印,大顺永昌元年(1644),通高10.6,長10.3、寬6釐米。1959年王獻唐先生捐。”長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⑤《王獻唐逝世訃告》,《大衆日報》1960年11月18日第4版。
    ⑥孔德成:《王獻唐先生墓表》,稿本,安可荇提供;《春秋》1994年第3期。
    ①王献唐:《訪碑圖詩》,原题《述學詩》,王國華整理,《文献》1982年第9期、《文教资料簡訊》1983年第1期。
    ②王引之字。
    ③王献唐:《覆傳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王國華整理。
    ①龔自珍:《己亥雜詩·別许印林孝廉瀚》,《定庵文集補·己亥親詩》,1937年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精装编印本。
    ②王献唐:《說文解字韻隸·敘》,《華北日報·圖書週刊》1934年第9期,1934年12月31日版。
    ③王献唐:《亡友丁伯弢別傅》,台北山東文献社《山束文献》第2卷第4期,1977年版。
    ④王献唐:《詁雅堂主治學記》,丁惟汾《毛詩韻聿》卷首,齊魯書社1984年版。
    ⑤王献唐:《詁雅堂主治學記》,丁惟汾《毛诗韻聿》卷首,齊魯書社1984年版。
    ⑥王献唐:《亡友丁伯弢别傅》,臺北山束文献社《山東文献》第2卷第4期,1977年版。
    ①王獻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图書馆;《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②王獻唐:《覆傅斯年害》,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馆;《山東图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③丁原基:《照邑朴學封王獻唐學術發展之影響》,《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①《清史稿》卷三六五《列傅一五二·陳官俊傅》,北京中華害局1977年標點本,第11439页。
    ②商承祚:《古代彝器偽字研究》,《金陵學報》]933年第3卷第2期。
    ③王獻唐:《五燈精舍印話》,齊魯書社1985年版。
    ④葉昌熾語,见《簠齋藏古目》陳文舍跋。
    ⑤王獻唐:《顧黄書寮日記》(1930年10月23日),未刊稿。
    ①参见沈雲龍编:《近现代史料装刊》第九十辑《簠齋尺顺》,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
    ②王獻唐:《跋簠齋尺牘》,《雙行精舍害跋辑存》,齊魯害社1983年版,第274頁。
    ③王獻唐:《顧黄書寮日記》(1930年10月23日),未刊稿。
    ①王獻唐:《顧黃書寮日記》(1932年5月23日),未刊稿。
    ②劉敦願:《王獻唐先生曾經如是靓——記邾國故城出土秦瓦量殘片事》,《文物天地》1992年第5期。
    ③王献唐考察挪縣紀王城峙間爲1936年5月,已41歲,非29威。其考察經過,群兑《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5月17-28日。
    ④王獻唐:《雙行精舍書跋辑存》,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274页。
    ⑤詳见王獻唐:《颇黄書寮日記》(1930年10月22日),未刊稿。
    ①王獻唐:《颇黄書寮雜缘》,齊魯書社1984年版,第76页。
    ②王獻唐:《颇黄書寮日記》(1932年5月20日),未刊稿。
    ③梁敞超:《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怖》,《清華學報》1924年第1卷第1期。
    ④張其鳳:《劉喜海封隙介祺的影響考繹》,《美術舆設計》2006年第1期。
    ⑤王獻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①王獻唐:《颇黄害寮日記》(]931年4月16日),未刊稿。
    ②参见丁福保:《古錢大醉典》,上海瞥學書局1938年版。
    ③王獻唐:《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績编)》,齊魯書社1986年版,第109页。
    ①丁福保1935年10月15日致王獻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獻唐師友書札》,第133-134页。
    ②丁福保1935年12月3日致王獻唐函:“献唐先生道鉴:昨奉手示,誦悉一一,承赐赠及惠假之馬、翁二害,刻已收到。霎天高誼,莫名感谢。翁害俟探錄完竣即行奉還不误。”《王獻唐師友書札》,第135页。
    ③丁福保1936年8月3日致王獻唐函,原札,现藏山束省圖書馆:《王獻唐師友書札》,第136-137页。
    ④王献唐钞劉喜海原批校本《古泉彙考》,一直秘藏於山東省周害馆。上世纪九十年代,筆者主省圖書馆特藏部時,将其推薦辑入《中國公共圖书館古籍文献珍本彙刊》影印出版,使學界终得目睹該書之全貌,亦藉此了郤劉喜海、王懿榮、王獻唐褚位鄉先辈之宿願。
    ⑤丁福保:《古錢大辭典》,]982年中華書局影印本。
    ①王獻唐:《跋古錢大辭典》,《雙行精舍書跋辑存》,齊鲁書社1983年版,第158页。
    ②王獻唐:《跋嘉蔭簃論泉截句》,《雙行精舍書跋辑存》,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108页。
    ③王獻唐《顧黄書寮日記》(1931年2月11日):“辑五送《長安獲古编》原稿來,乃燕庭先生之底稿,其後付梓者,爲另一清稿,經潘伯寅失去,内有陳簠齋、戴醇士等簽注甚多,共六冊,本館以二百五十元得之,可謂廉矣。”未刊稿。
    ④王獻唐《跋長安獲古编》:“去秋赴平,得此書於廠肆。越二月,陳繩夫先生以所刻書籍見贻,内有此種。即以購得之本轉赠遁天,以繩夫惠本自存,明良朋之厚爱也。”《雙行精舍書跋辑存》,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152页。
    ⑤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6月11日):“午後二時偕允忱先生遊琉離廠,先至海王村,得初印朱補本《長安獲古编》,有李竹朋跋。此書已求之數年,爲校補劉書不得不見此本也。”未刊稿。
    ⑥王獻唐:《跋泥封货幣文字》,《雙行精舍書跋輯存》,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154页。
    ⑦《本館编辑書籍预告》,《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①均引自王獻唐整理《泥封货布文字》原拓册;《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第154-155页。二文略有不同。
    ②詳见王献唐:《臨淄封泥文字叙目》,1936年7月山東省立圖書馆刊本。
    ①劉銓法《銓叙部令查明禮賢害院相常何種學校案》:“禮賢書院,创始於清光绪二十七年,定爲八年畢巢,性質资格均相常於慢級师範學校。”原札,撰於1946年11月9日,青岛市檔案館B27-6-4948號。劉銓法,王献唐禮賢害院時同學,時任青岛市私立中學校长。
    ②禮賢中學:《禮賢中學廿五周年纪念冊(附同學缘)》,禮賢中學1925年10月31日版,第13页,山東檔案館檔案J110-210。
    ③[德]衛禮賢著、郭大松浑:《同善會缘起舆山東工作史略》,《山束文献》1995年第22卷第1期,1995年版。
    ④以上均引自禮賢中學编:《禮賢中學廿五周紀念册·本校小史》,1925年10月31日版,第13-16页,山東省檔案局J110-1-210。禮賢中學,现爲青岛九中。
    ⑤有學者認爲,德文"Deutsch-Chinesische Hochschule"應譯爲“德華高等學校”,譯“德華大學”不確。见王健《德國法在中國傅播的一段逸史——從青岛特別高等專門學堂到赫善心和晚清修律》,《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張新科《德國现代大學制度在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首次移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①禮賢中學编《禮賢中學廿五周紀念冊(附同學錄)》1925年10月31日版第20-21頁,山東省檔案局J110-1-210.
    ②禮賢中學编《禮賢中學廿五周紀念冊(附同學錄)》1925年10月31日版第21页,山東省檔案局J110-1-210。
    ③屈萬里:《载害播遷記》,臺北山東文獻社《山東文献》第2卷第3期,1976年版。
    ①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馆1997年版,第168页。
    ②黄裳:《雙行精舍書跋》,《讀害》1985年第12期。
    ③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9月29日),未刊稿。
    ④此承安可荇2008年3月10日相告。
    ⑤祥见杜澤遜:《王獻唐师友書札整理說明》,《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⑥王利器:《六同求學前後——回憶尊師傅孟真先生》,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编《傅斯年》,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①王仲裕:《宗弟献唐事略》,台北山柬文献社《山束文献》第2卷第3期,1976年版,第111页。
    ②王献唐《三禪室日記》(1921年11月24日):“接鼎辰由上海來信,招赴申爲辦理报務,意氣極殷勤,恐不果行也。”12月3日:“李夢皋來,以鼎辰信,约赴上海。”未刊稿。
    ①王献唐:《王献唐自述》,未刊稿。
    ②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30年9月14日),未刊稿。
    ③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1年9月5日),未刊稿。
    ④参见丁原基:《丁惟汾先生生平及著述》,臺湾《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28卷1期。
    ①王獻唐:《王獻唐先生遗札》,残,臺湾《中國文字》第36冊,1963年版。
    ②丁惟汾1935年5月23日致王獻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害館;《王獻唐師友書札》,第197-198页。丁氏此信寫於1935年。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耙》(1935年5月23日):“接鼎丞兄函,論古方鑒。”常指此信。
    ①屈萬里:《丁鼎丞先生封於學術之贡献》,《丁鼎丞先生纪念集》,臺北丁鼎丞先生治丧委員會1954年版。
    ②丁惟汾1931年7月11日致王獻唐函,原札,现藏山束省圖害館;《王献唐師友害札》,第191-193页。
    ③丁惟汾致王献唐函,1931年,日期不详,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獻唐師友書札》,第204-206页。
    ④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3年9月17日):“次萧、調甫、濟青来,館中舆齊大合組山左藝文编纂委员會,印行《齊鲁先喆遗書》,推鼎兄爲舍长、允忱先生爲名譽會長,余及次萧、稠甫、濟青爲委員,至是通過簡章,宣告成立。”未刊稿。
    ①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7月18日),未刊稿。
    ②丁惟汾1934年6月25日致王獻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獻唐師友書札》,第194页。
    ③丁伯弢1934年6月25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獻唐師友書札》,第544页。
    ④王獻唐、欒调甫、丁伯弢:《山左先喆遺書提要》,1935年3月瑞安隙氏仿古書局排印本。
    ①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2月8日),未刊稿。
    ②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7月1日),未刊稿。
    ③王獻唐:1951年跋《周禮正羲》,《雙行精舍書跋辑存》,齊鲁書社1983年版,第13页。
    ①傅斯年:《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欧陽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②王獻唐:《顧黄害寮日记》(1930年9月21日),朱刊稿。
    ③張书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書札輯錄》,《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④傅斯年:《城子崖·序一》,國立中央研完院歷史语言研究所编印《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一——城子崖》, 1934年版。
    ①王献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馆;《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②李濟:《城子崖·序二》,國立中央研完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编印《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一——城子崖》,1934年版。
    ①楊敬夫1931年致王献唐函,轉引自王献唐《聊城海源閣藏書之損失舆善後處理》,《山東省立圖害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②傅斯年1931年5月15日致王獻唐函,張書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害札辑缘》,《近代史资料》總91號。
    ③楊敬夫1931年5月20日致王獻唐信,張書学、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害札辑錄》,《近代史资料》總91號。
    ④王獻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周書館;《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⑤王獻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①傅斯年1931年4月21日致王獻唐函,張害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書札辑缘》,《近代史资料》總91號。
    ②王獻唐:《同文尚書·序》,裔魯書社1980年版。
    ③傅斯年1938年6月2日致王獻唐信,張書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書札辑錄》,《近代史资料》總91號。
    ①中英庚款董事會1938年9月28日致國立武漢大學嘉定分校公函[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公函]科字第3010號,原札,现藏武漢大學檔案馆,卷宗號L7-1938.39,收文嘉字第8884號。
    ②王獻唐:《雙行精舍日記》(1938年10月16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雙行精舍日記》(1938年10月18日),未刊稿。
    ②屈萬里:《载害播遷記》,《屈萬里先生文存》第5冊,臺北聯經圖害公司1985年版。
    ③屈萬里:《載害播遷記》,《屈萬里先生文存》第5冊,台北聯經圖害公司1985年版。
    ④王献唐1938年12月2日致國立武漢大學嘉定分校函,现藏武漢大學檔案館,案卷號L7—1938.39,收文嘉字第9049號。
    ⑤群见《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编,臺湾藝文印書館1975年版,第1063页。
    ①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5年9月11日):“六時起。即收拾行装,以害籍等五件存所中,余送山下,即至李莊。所中友好至码頭送行者,有仲武、翼鹏、卓亭、綸徽、肖梅、璋如等十数人。羅蘭陔、李博父及李太太等亦往。九峙登輪,彦堂业随輪速送。十二時抵宜賓。羅伯希及張君來接,與彦堂下榻張君處。三峙,摊邀本地文化界人,公宴余二人。”未刊稿。
    ②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8月20日),未刊稿。
    ③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9月29日):“接蒋萝麟、翁文灏、任鸿雋函,渭美國哈佛燕京社爲赞助文史研究,本年特播專款爲研究補助费,送余四萬元,由中行匪來,大约孟真在渝爲余所辧也。”未刊稿。
    ④李光謨口述、陳速整理:《李濟去臺湾的前前後後》,劉瑞林主编《文故》,第129页。
    ⑤王紹曾:《日照王獻唐先生事略》,《山東圖書館季刊》1994年第1期。
    ①汪東:《蘄春黄君墓表》,《製言》第11期;程千帆等编《量守廬學記》卷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年版。
    ②参见黄侃:《毛詩正韻赞》,《國民月刊》第1卷第2期。認爲“求古韻者,以《诗三百》爲埻则。然自顧、江以降,但求之於句末。王、孔始知句中有韻,而推索未周。日照丁先生冥心覃思數十年,至老乃成《毛詩正韻》一書,據古韻二十二部,以求詩句中之韻,立例數十,稽譔其說,信而有徵。’
    ③王獻唐:《詁雅堂主治學記》,《詁雅堂叢書六種》卷首,臺北中華叢書编審委員會1953年版。
    ④王子莊:《王子莊日記》第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版,第486页。
    ⑤王子莊:《王子莊日記》第2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版,第487页。
    ①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10月11日),未刊稿。
    ②黄侃1931年6月12日致王献唐函,崔巍辑氏《山束省博物館藏學者名人害跋彙编》,油印本,第12页;司馬朝軍、王文晖合著《黄侃年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页。此函照片曾由殷孟偷提供刊於《中國歷史文献研究集刊》第3集卷首,题爲《黄季刚先生遗札之一》。
    ①王献唐:《聊城楊氏海源閣藏害之遇去现在》,《山束省立图害館叢刊·第一種》,1930年3月初版。
    ②王献唐《颇黄书寮日記》(1930年11月30日):“海源閣所藏菜钞《經典释文》,黄季刚甚注意,伊託鼎承舆余商取印行,並钞来颇千里一跋,容與楊氏接洽。”未刊稿。
    ③黄侃著、黄延祖重辑:《黄侃日記》(1931年5月22日),中華害局2007年版,709页。
    ④王献唐:《海源閣藏害之損失舆善後處理》,《山柬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申報》1931年5月7日、8日、10日連载。
    ①指海源閣珍藏明藍印铜活字本《墨子》。
    ②張害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書札輯缘》,《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③黄侃1931年6月12日致王獻唐函,崔巍辑釋《山東省博物馆藏學者名人害跋彙编》,油印本,第12页;司馬朝軍、王文晖合著:《黄侃年措》,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頁。
    ④黄侃著、黄延祖重辑《黄侃口記·寄勤闲室日記》(1931年6月19日):“得王献唐害,言楊以增家所藏葉林宗钞《經典释文》,爲潘馨航(名復)以六百元買去。不識此人需此書爲何?”《黄侃日記》,中華害局2007年版,第714-715页。
    ⑤《蒿庵》一集,指張爾岐《蒿庵集》。張雨岐(1612-1677),明清時經學家,字稷若,號蒿庵,山東濟陽人。
    ⑥黄侃1931年6月12日致王献唐函,崔巍輯释《山東省博物馆藏學者名人害跋彙编》,油印本,第12-13页;司焉朝軍、王文晖合著:《黄侃年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336页。
    ①黄侃1931年11月14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害馆;《王献唐师友書札》,第383-384页。
    ②張書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害札辑錄》,《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③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32年4月22日):“接孟真快函,謂楊氏所藏《经典释文》散出,在北平書肆,索千六百元,即覆快函。又致黄季刚先生一函。”未刊稿。
    ④黄侃著、黄延祖重辑《黄侃日記》(1932年4月24日):“献唐来信,託往傅生處看葉钞《經典释文》,令陸、朱二生代行,夜復献唐信。”《黄侃日記》,中苹害局2007年版,第795页。
    ⑤張害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害札輯缘》,《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①張書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書札辑缘》,《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②群见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4月12日),未刊稿《圖書文化消息·魯圖害館新購希世珍品三穜》:“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屡毁兵燹,所存熬多,其所藏钞本中,有《經典释文》,亦海内唯一孤本。民十七年峙,有匪軍搶出,不知珍惜,廉價售之平津書肆,近亦爲圖書館購得。同時尚有書四種,固亦爲海源閣珍本。”《浙江省立圖害館館刊》第2卷第4期,1933年8月30日版。
    ③王獻唐:《元大字本儀禮集靓跋》,《華北日报·圖書週刊》第62期,1936年1月6日版;《雙行精舍害跋輯存》無此語。
    ④黄侃著、黄延祖重辑:《黄侃日記》(下冊),中華害局2007年版,第1083页。
    ⑤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6月29日)“此次來京,季刚先生嘱多住數日,彼赴鄂爲其嶽母祝壽,候歸來作長譚。鼎兄亦力勸候其回京,业嘱搬住寓中。但派人往詢,须下月三日方回,势難久待也。”未刊稿。
    ⑥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耙》(1935年11月12日),未刊稿。
    ①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11月12日),未刊稿。
    ②吕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自序》,人文書店1934年初版。
    ①吕振羽:《吕振羽诗選》,吉林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
    ②吕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自序》,人文書店1934年初版,第2-3页。
    ①吕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自序》,人文書店1934年初版,第247页。
    ②吕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自序》,人文害店1934年初版,第281页。
    ③吕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自序》,人文害店1934年初版,第38-39页。
    ④吕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自序》,人文害店1934年初版,第40页。
    ①吕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自序》,人文害店1934年初版,第42页。
    ②吕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自序》,人文害店1934年初版,第45页。
    ③吕振羽:《史前期中國社舍研究·自序》,人文書店1934年初版,第47页。
    ④王献唐:《守害日記》(1930年7月13日),未刊稿。
    ⑤王献唐:《中國古代货幣通考》,齊穆害社1979年版,第55-159页。
    ⑥吕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自序》,人文害店1934年初版,第50页。
    ①吕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自序》,人文害店1934年初版,第51页。
    ①孔垂畏:《在王献唐逝世五十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2010年10月22日),打印稿。
    ②彭輯五,河北冀縣人,聚文齋老闆,在濟南府學門前東花牆子街路束有三間门面房的舊書铺,人誠實,無書商氟,王献唐與之有文缘害誼。1937年獻唐託其轉運本館南遷文物至曲阜奉祀官府保存。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5月21日),未刊稿。
    ④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8月13日):“赴教廳晤靜庵,商古物害籍保藏辦法,餘意欲移藏曲阜型公府,静庵認爲未妥,仍決定移京。”未刊稿。
    ①王献唐1937年10月17日致屈萬里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屈萬里子屈士剑2001年3月29日捐赠;屈萬里《载害播遷記》,臺北山柬文献社《山東文獻》第2卷第3期,1976年版;《屈萬里書信集·紀念文集》,齊魯害社2002年版。
    ②王献唐:《爲第三次運移圖害金石存曲阜奉祀官府造具清冊,請鑒核備案》附《山柬省立圖書館第三次運移圖害金石細目清冊一份》,未刊稿。山束省檔案館J101-15-289。
    ③承安可荇相告:常峙王献唐與孔德成有约定,存留孔府的28箱古籍文物,若國亡,则爲孔府所有;若抗戰勝利,则歸省圖。筆者常年因未得见此批檔案,竟在2001年拜兑孔德成先生峙精教此事。今記此事,謹向孔德成先生表示謙意。
    ④屈萬里:《载書播遷記》,臺北山東文献社《山東文献》第2卷第3期,1976年12月版。
    ①孔德成:《詁雅堂侍師記》,臺北丁鼎丞先生治丧委具會编《丁鼎丞先生纪念集》,1954年版,第14页。
    ②王獻唐:《雙行精舍日記》(1938年10月24日),未刊稿。
    ③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1年1月26日):“今日爲舊曆除日,分给工友年赏。连生招欲,午飯後至其寓。飯畢,五峙半回。看《文学史》,即睡。”未刊稿。
    ④王子:王献唐。
    ⑤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全集》第14冊《浮海集》,臺湾臺中市青蓮2006年再版。李炳南弟子纪潔芳捐赠。
    ⑥李炳南:跋《王獻唐先生詩文書畫集》,王仲裕《王獻唐先生詩文書畫集》,臺湾臺中蓮社1998年版,第5-6页。
    ①仲探:邢藍田,字仲探,河北霸縣人,1930年代任濟南市财政局長。藏害家。在王献唐館畏支持下,六次前往章丘鹅莊訪書,訪得李文藻等人手札、字畫、金石拓本、古錢幣、珍贵典籍多種。應邀爲山東省立周書館撰《奎虚書藏記》。
    ②孔院畏:行政院长孔祥熙。此承丁原基先生相告。
    ③法師:戰峙在重慶的法師爲數不少,现在所知舆孔德成、王献唐常峙皆有交往的有雨位:一是第三通信中所提春浦法師:一是衛聚賢。衛聚賢(1899-1989),字懷彬、號介山,又號衛大法師。他是孔祥熙的谋士之一。1944年在重慶任“說文社,,理事长,主编學術月刊《說文》,王献唐在此發表《說撻線》等文。此信中“大法師”究是何人,原无從考證。近承丁原基先生相告:连公生前講,在重慶時期,獻唐先生威稱衔聚賢先生“大法師”。
    ④彦堂:董作賓(1895-1963),字彦堂,甲骨學家、古史學家,“甲骨四堂”之一。
    ⑤孔德成1943年3月16日致王献唐函,原札,藏山東省圖害馆;《王献唐師友害札》,第1876-1878页。
    ⑥章實齋:即章學誠,清代史學家、文學家。著《文史通羲》。
    ⑦錢竹汀:錢大昕(1728-1804),號竹汀,清代史學家、漢學家,学者推錢氏爲“一代儒宗”。
    ⑧春浦法師:無考。
    ⑨孔德成1943年8月10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獻唐师友書札》,第1871-1872页。
    ①屈萬里時爲孔德成伴讀,任奉祀官府文書。
    ②東壁:即崔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舉人,清朝著名的辨偽學者。著《東壁遗書》,内以《考信錄》三十二卷最令學者注目。
    ③老人:王献唐於川中自號“向湖八二老人”、“八二老人”。
    ④馮五:或指馮復光(1892-1966),字述先,號蟄廬,河北霸縣人,與邢仲採同鄉。畢業於直隸法政學校,曾任永定河分局長。善给畫。著有《蟄屋吟草》,王献唐批校。1957年被聘任爲中央文史研究館馆员。上世紀三十年中後期與王獻唐過往甚密,王献唐有诗《奉懷仲採述先》。
    ⑤孔德成1943年9月16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献唐師友書札》,第1873-1875页。
    ⑥在2010年10月22-24日“王献唐逝世五十周年座谈會”期間,承孔垂長及母親于曰潔女士相告此事,特此致谢。
    ①楊正旗、石可、王恩…、王企華、张彦青、吳澤浩、張軍、纪根垠、孟廣才:《山柬省政協六届一次全委會提案(第53號)·爲考古学家王獻唐火化遗骨置骨灰盒於四里山陵園案》,山東省檔案館A008-03-0323。
    ①袁樹勳:《奏東省創設图害館业附設金石保存所以開民智而保國粹摺》,《京報》,清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九日版。
    ①李勇慧:《Dream No Small Dream——中美圖書館員專業交流專案滙報》,2010年8月,未刊稿。
    ②李端棻(1833-1907),字苾園,贵州贵築人。清末著名的維新派大臣,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同治二年進士,入翰林院任编修。歷任雲南学政,山西、廣東、雲南、四川及山東等省鄉試主考官及顺天鄉試、會試總裁,刑部侍郎,倉埸總督及禮部尚書等職。曾與康有爲、梁啟超、譚嗣同等一起組織發動“戊戌變法”,起到舉足轻重作用。一生癡心教育,是北京大學主要創辦者之一。
    ③中國史學會主编:《戊戌變法》第4冊,神州國光社1953年版,第358页。
    ④梁啟超:《戊戌變法記》,中華書局1954年版。
    ⑤汪康年:《論中國求富宜籌易行之法》,《時務報》第13期。
    ①梁啟超:《在“中華图害館協會”成立會上的演說》,1925年。
    ②羅振玉:《京師創設圖書馆私議》,李希泌《中國古代藏書樓與近代圖書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中華害局1996年版,第106页。
    ③胡迪:《胡適留学日記》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④沈绍期:《中國全國圖書館稠查表(1918年3月)》,《教育公報》第5年。
    ⑤近年有學者開始關注近代圖害館隸屬關保研究。吴稌年:“中國近代圖害館的隸屬阴係涉及到一個體系,並非某個单一的機制隸屬關係,通常人们注意的是體制隸屬關係,但是,通遇體制的隸屬關保,更深入地研究,就舍發现深層次的諸如學衍方面的隸屬關係在發揮着更深爲次的影響。由此,将髓制與學術的隸屬加以探封是十分必要的。”吴徐年《中國近代圖書館之隸屬關係》,《圖書館理論舆實践》2008年第6期。
    ①《京師圖書館及各省圖書馆通行章程摺》,《學部官報》第一一三期;李希泌:《中國古代藏害樱舆近代圖害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中華害局1996年版,第129页。
    ②《雲南圖書馆章程》,《雲南圖書館博物館一覽·公嬻》,清宣统元年(1909)。
    ③[清]袁樹勳:《奏東省創設圖書館业附設金石保存所摺》,《京报》清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九日版。
    ④[清]孫葆田:《山東创建圖書館记》,原碑,现藏山束省圖書館;《山東官報》第三三期,清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二十日版。
    ⑤王獻唐:《圖害館在教育上的特殊地位》,《山東民衆教育月刊》1930年第1卷2期;中華圖書館協舍编印《圖害館學季刊》第5卷第1期摘錄,1931年3月版。
    ①山東省立圖書館:《工作計劃大綱》,《山東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②王献唐《三禪室日記》(1921年7月18日):“至教育會聽杜威講演。作時評雨段,新固雨條。《講演錄》閱晕。改閱《欧洲文藝復興史》十二页。”未刊稿。
    ③王献唐《三禪室日耙》(1921年7月21日):“聽杜威講演。编新固一段。《復典史》閱畢。改阴《创化输》。未刊稿。
    ④参見《杜威在山東之演講》、《杜威在山東臨别赠言》、《杜威博士之青岛遊》,在1927年7月27日、8月6日、8月9日《大公报》(長沙)分别刊發。
    ⑤京師圖書館,中國北洋政府峙期的國家圖書館,宣统元年清学部奏精籌建,1928年5月南京國民黛政府大學院改名爲國立北平圖書館。
    ①《京師圖書館暂定閱覽章程》,《京師圖書館檔案》。
    ②袁樹勳:《奏東省創設圖書館並附設金石保存所摺》,《京報》清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九日版。
    ③《山東圖書館章程(1909)》,清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十三日《山東官報》第三二期。
    ④王獻唐:《磚瓦图書爲什麼要舉辦展覽?》,1931年7月山東省立圖書館排印本。
    ⑤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编藏图書细则(1930)》,《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①李静:《圖書館精神舆英美民主化進程的歷史渊源》,《當代圖書館》2008年第3期。
    ②嚴文鬱:《中國圖害館發展史》,臺北楓城出版社1983年版。
    ③劉锦藻:《清朝績文献通考》卷一百一《學校考》《八圖考》,臺北新典書局影印。
    ④李希泌:《中國古代藏書樓舆近代图害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学部奏掇定京師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摺》,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59页。
    ①陳训慈(1901-1991),字叔諒,浙江慈溪人。歷任上海商務印書馆编譯所编譯、中央大學史學系講師、浙江大學史地系教授。1932年任浙江省立圖書館館畏,先後创辦《文澜學报》、《浙江圖害館馆刊》、《圖書展望》、《讀害週報》等。七七事燮後,聯络浙江大學、浙江博物館等,創辦《抗敝導報》,呼吁抗日。抗日戰爭中,爲保護浙圖藏害,主持組織搶運館藏《四庫全害》及古籍善本,避至富陽、龍泉,又組織搶運寧波天一閣9000多冊藏書到浙南。工古文詞,尤精歷史,著有《五卅惨史》、《世界大戰史》、《晚近浙江文献述概》等。
    ②本章關於各省级公共圖害館的资料,参见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民國廿三年)》;陳训慈《全國省立圖害館现状之鳥瞰(民國二十四年)》,《浙江省立圖害館館刊》第4卷第3期,1935年6月30日版;M.H.哈里斯著,吳晞、靳萍譯:《西方圖害馆史》,書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李希泌:《中國古代藏書樓舆近代圖害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中华害局1996年版;《近代著名周害館馆刊薈萃》(三编);《山束省圖害馆志》。
    ③《京師大學堂章程》,《國聞報》第二五一號,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二十三日版;李希泌:《中國古代藏書樱舆近代圖害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中华害局1996年版,第106页。
    ④《皖省藏害樓開辦大略章程十二條》,《彙報》第二七六號;李希泌《中國古代藏書樓舆近代圖害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中華害局1996年版,第108页。
    ⑤参见《山東省立周害甜季刊》第1集第1期。
    ①王獻唐:《一年來本馆工作之回顧(1930)》,《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②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引言》。
    ③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引言》。
    ④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引言》。
    ①《山東省政府教育鹿第二次工作報告》,山東省政府教育廳1932年出版,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5/669。
    ②《京師圖書館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摺》,《學部官報》第一一三期;李希泌:《中國古代藏書樓與近代圖書馆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30页。
    ③《古越藏書樓章程》,李希泌《中國古代藏書樱與近代图書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13页。
    ④《雲南圖書馆章程》,清宣统元年(1909)《雲南圖書馆博物館一覽·公顺》。
    ⑤《山東圖書馆章程》,清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十三日《山東官報》第三二期。
    ⑥王献唐:《山束省立圖書馆工作計劃大綱(1929)》,《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①王獻唐:《山東省立周書館工作計割规程(1929)》,《山東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②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馆組織章程》,《山東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③節自袁詠秋、李家喬:《外國圖害館學名著遴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④據筆者封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伊利潇州、華盛顿特匾實地考察發现,美國圖書館向所有持有效證件的人提供固覽服務,但大多公共圖害館僅向本州纳税人提供借害服務。
    ⑤《古越藏害樓章程》,李希泌《中國古代藏害樓舆近代圖書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13页。
    ⑥《皖省藏害樓阴辦大略章程十二條》,《彙報》第二七六號;李希泌《中國古代藏書樓與近代圖害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中華害局1996年版,第108页。
    ⑦《雲南圖書館章程》,清宣统元年《雲南圖書馆博物馆一覽2公牘》;李希泌《中國古代藏書樱舆近代圖害馆史 料(春秋至五四前後)》,中華害局1996年版,第161页。
    ①《山東圖書館章程》,清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十三日《山束官報》第三二期。
    ②王献唐:《一年來本館工作之回顧》,《山束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③颇頡刚:《辛未訪古日記》,葉聖陶编《朋明害店二十周年紀念文集》,阴明害店1947年版,中華害局1985年再版。
    ④宋恕(1826-1910),浙江溫州人。戊戌燮法中,他绩極主張燮革,逐渐成爲维新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主張向西方學習,典學校,阴報館,亚提出了一系列發展經濟文化的政策。
    ⑤楊士驤(1860-1909),字萍石,號莲府,原籍安徽泗州,生於淮安。光绪進士,歷任翰林院编修、直隸通永道、直辣按察使布政使、山束巡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等城。
    ①羅正鈞(生卒年不詳),字顺循,湖南湘潭人。清光绪十年(1884)翠人。展官撫寧、定典、清苑知縣,後升保定、天津知府,其後又因首創蒙學數十所,以道員署山束提學使。光绪二十八年,赴日本考察學務,回國後,任湖南學務處提調。著《船山師友記》、《左文襄公年譜》、《辛亥殉節錄》等。
    ②袁樹勳(1847-1915),字海觀,號抑戒老人,湖南湘潭人。歷任江蘇高淳、铜山知縣,上海知縣,江西景德镇知府,天津知府,上海道臺,江蘇按察使顺天府尹、民政部左侍郎,山東巡撫,雨廣總督等職。
    ③袁樹勳《奏東省創設圖害馆业附設金石保存所以開民智而保國粹摺》,清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九日《京報》。原摺现存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山東省圖書館藏影钞件。
    ④光绪三十四年(1908)山東巡撫袁樹勳上朝廷《奏東省创建图害館並附設金石保存所摺》,末有学部四個朱批紅字:“學部知道。”原件现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山東館藏有2000年仿真複裂件。
    ⑤天一閣位於浙江寧波市匾,是中國现存最早的私家藏害樱。建於明代中期,由常時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占地2.6萬平方米。
    ①《山東圖書館章程》,清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十三日《山東官报》第三二期。
    ②提學使,清末省级教育行政長官。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設。清末廢除科舉制,清政府裁撤督學政,改設提學使司,在各行省以提學使爲主官,每省一人,正三品,作爲督撫屬官,位布政使之次,列按察使之前,由總督巡撫箭制和學部指挥。總理全省教育行政事務;籌劃全省教育經費:管理全省各级學堂,聘用外國教員等事宜。
    ③姚鹏圖,字柳屏,一字古凰,江蘇太倉人。清末服官束省,張宗昌督魯,以事忤之,憤而引去。其書法詩文,最爲一時推重。
    ④《山東圖書馆章程》,清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十三日《山東官報》第三二期。
    ①王獻唐:《一年来本館工作之回颇》,《山東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②王壽彭(1874-1929),字次籛,號眉軒,山東潍縣人。清光绪二十八年進士,次年以頭名状元入翰林,授修撰,入進士馆,習法政,去日本考察政治,任湖北提學使,創辦“雨湖優級師鲍學堂”。民國成立後雁任山柬都督府和巡按使署秘書、北京總统府秘害、山東省教育廳廳長等職,在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任上改組成立省立山束大學业兼任校長。1913年9月-1914年3月任山東圖書館館長。著《靖盫詩文稿》、《赴日考察錄》等。
    ③王献唐:《一年來本館工作之回顧》,《山束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④《山東圖害館章程》,清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十三日《山東官報》第三二期。
    ⑤参見山東省圖害馆志编纂委員舍编:《山束省圖書館志》,中華害局2004年版,第80页。經費數字掳《山束省立圖害館概况(1933年)》另作修訂。
    ①《山東省圖害館志》,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62页。辛镜之提供,筆者修訂。
    ②江南图書馆之创設舆改組,群见《國学圖害館小史》(該馆单行本),出版時以在大學匾制峙代,故稻爲《中央 大學國学圖害馆小史》。
    ①柳詒徵(1880-1956),字翼謀,亦字希非,晚號劬堂,江蘇镇江人。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及圖書館學家。曾任江南高等學堂教習、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文史地學部教員、東南大學國文史地学部教員,主持江稣省立國學圖書馆,1948年獲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殊榮。主编《學衡》、《史地學报》、《史學雜誌》等学衍刊物,著有《歷代史略》、《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羲》等。
    ②齊鸿照(生卒年不詳),字朗齋。山東定陶人。1919年畢業於北京高師國文部。曾任山東省立第五師範學校校长、山東省教育鹿督學等職。
    ③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5月17日):“頡刚赠《古史辨》第四册,閱其目缘则第五冊,探及余著《公孫能子懸解》二篇,此害爲舊歲所作,實不常意也。”未刊稿。
    ④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記於1934年12月23日-1937年8月15日,10册,全,未刊稿。
    ⑤王重民1931年11月13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現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獻唐師友書札》,第1715-1716页。
    ①1930年7-8月,因“中原大戰”,王獻唐曾被晉軍短暂解除館長之職雨個月。
    ②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8月14日),朱刊稿。
    ③屈萬里:《載害播遷記》,臺湾《山柬文献》第2卷第3期,第23页。
    ④羅復唐(1890——?),名象臨,字復唐,以字行,山東桓臺人。畢業於山柬省立第一師範高师部文學教育專修科,歷任山柬省立第二師範、第三師範、益都第四聯中國文教具,省立桓臺初级中學校長。1945年9月,以桓臺初级中學解散,被山柬省教育廳委任於1945年10月3日接收省图害館,兼代館長(王獻唐仍爲館長)。1948年9月,濟南解放,去私立成通纱廠職工子弟小學任教。
    ⑤羅復唐:《爲呈報就喊日期由》,手稿本,1945年10月12日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31。
    ⑥耀復唐:《省立圖書馆恢復及圖書整理情形》[社教颧社省字1號1册第4號],1946年12月1日,未刊稿。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31。
    ①山東省曲阜縣政府公函[教字第四號]《爲函覆協助移運贵館前存至聖奉祀官府書物情形請查照由》,1947年6月12日,未刊稿。山東省檔案館J101-15-339。
    ②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工作計劃大綱(1929)》,《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③王獻唐:《一年来本馆工作之回顧(1930)》,《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④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工作計劃大綱(1929)》,《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⑤《山東省立圖書馆改組後之新氣象》,《大公報》1929年10月14日,吕偉俊教授1987年提供,致谢。
    ①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第二次工作报告甲编(自民國十八年十月至二十年六月)·辦理社會教育纪要》,山東省政府教育廳1932年版,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5/669。
    ②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組織章程》,《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③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工作計劃大綱(1929)》,《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④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組織章程》,《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①《山束省政府教育廳第二次工作報告甲编(自民國十八年十月至二十年六月)·辦理社會教育纪要》,《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第二次工作报告》,山東省政府教育廳1932年版。
    ②王献唐:《山東省立图书館組绒章程》,《山東省立周害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③王献唐:《一年來本館工作之回颇(1930)》,《山東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④《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第二次工作报告甲编(自民國十八年十月至二十年六月)·辦理社會教育紀要》,《山束省政府教育廳第二次工作报告》,山束省政府教育廳,1932年版。
    ⑤袁家普(1873-1933),字雪安,湖南醴陵人。辛亥革命後任雲南省財政司司長,旋改财政廳長。1912年4月,舆蔡鳄發起成立统一共和黛,後合並於國民黛,歷任國民黨滇支部副支部畏、湖南省财政廳廳长、任全省公路局长、任北省政府委员兼秘書長山束财政廳長,次年移安徽。
    ⑥于恩波(1884-1941),字沐鹰,山東昌邑人。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12月,在第一届國會選翠中被選爲議員。1924年,被任命爲山束省教育廳鹿畏,創辦了昌邑躲第一所中學——育秀中學,业兼任校長。1925年4月,辭去教育廳廳畏城務,去南方参加國民革命軍。1928年被任命爲國民黛山東省黨務指尊委员會委員、山束省政府委員兼晨碳廳鹿长。
    ⑦陳名豫,字雪南,山束滕縣人。同盟舍具,民初曾在濟南從事教育,爲濟南正誼中學創辦人之一。自1928年起歷任山東省民政廳、工商廳、教育廳长等城。其害法名著一峙。
    ⑧董井(1894-1946),字堅叔。山束鄒縣人。長期随王献唐在山束省立图害館工作,歷任事務具、编藏部主任。精篆刻,青年時蜚聲海内,业深得王獻唐稱讚。1935年,辑篆刻作品《勉行堂印存》、《晨星閣印譜》行世。民國年間,山東省立圖書館用印及工献唐等名流私印,多出其手。著《山束省立圖害館金石志》、《館藏新出漢畫像石刻考释》、《佛金山馆秦漢碑跋》等。
    ⑨欒調甫(1889-1972),原名欒廷梅,字調甫,後以字行,文號山東侉子,山束蓬莱人。幼時窮而彌坚、刻苦自學,青年峙自學成才、初露鋒芒,中年時已卓有成就、譽载中外学界。曾任齊魯大學、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等校教授,齊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國學研究所主任,山東省科學院研究員,山東省政協常委等喊。擔任遇山東省立圖書館設计委具會委具,舆常峙的圖害館畏王獻唐過從甚密,積極爲本館的發展献计献策。是著名的墨學大师。在文字學、邏輯、因明之術、考掳學、《齊民要衍》研究、《聊齋》研究等方面皆有一定造詣。生著作、手稿有200多册。
    ①《本省圖害文化消息·山東全省圖害委員會》,《山東省立图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②何思源:《我舆韩復榘共事八年的經歷和见聞》,焉亮寬编《何思源文集》,北京山版社2006年版,第935页。
    ③《山東省圖害委員舍之改聘》,《申报》1932年6月18日。
    ④李濟(1896-1979),字濟之,湖北鐘祥郢中人。中國现代考古學家、中國考古學之父。腌任南開大學人類学和社會學教授,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人颧學講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任,山東古蹟研究會田野工作部主任,臺湾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主要致力於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著有《西陰村史前遗存》、《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輯、《李濟考古學論文集》等。
    ⑤焉衡(1881-1955),字叔平,浙江鄞縣人。金石學家、考古學家、害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学门考古學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長。1952年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舍主任委具。主持燕下都遗址發掘,封中國考古學由金石考證向田野發掘遇渡有促进之功,被譽爲中國近代考古學前驅。
    ⑥王耀武(1904-1968),字佐民,山東泰安人。抗日戰爭名将,中國國民黛高级将领,黄埔三期生。1945年,任第二绥靖匾司令官、山束省黛政軍统一指挥部主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山東軍管匾司令等職。1948年濟南戰役之後,化装潜逃被俘。
    ①山東省政府教育鹰[(36)教三甲字第二七七號]《爲據山東省立圖書館长王獻唐呈擬組職評議會,以利館務等情,簽精核准由》,1947年12月,山東省檔案館J101-15-106。
    ②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耀武批文,1947年12月,山東省檔案館J101-15-106。
    ③蔡元培(1868-1940),字孑民,浙江绍興人,光緒十八年逃士,授翰林院庶起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编修。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8年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
    ④蔡元培1930年3月3日致何思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害館;《王獻唐師友書札》,第32页。
    ①邢藍田1937年12月10日致王獻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獻唐師友書札》,第1122-1134页。
    ②邢藍田1937年12月11日致王獻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獻唐師友書札》,第1126-1128页。
    ①《山東省立圖书館購藏新害簡明程式(附程式圖)》,载1931年《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②王獻唐《顧黄書寮日記》(1931年10月27日):“十時起,至漢蛊堂計劃一切。高氏磚瓦已拓完,尚有十數具原爲日人攜,嘱侯素庵補刻之。稼民寄高翰生像片及墓誌來。”未刊稿。
    ①[清]張之洞:《書目答問》,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此書乃張之洞爲指引學生讀書门徑而编撰,全書共5卷,收害2200餘種,按經、史、子、集、叢害5部分類编排,大類之下再設小類,同類害按峙代先後排列,版本以常世習见爲主。重要圖害撰有按语,指明閱讀方法。害後附《別錄》和《清朝著述諸家姓名略》。曾多次被翻刻重印。張之洞(1837-1909),字香濤,直隸南皮人,歷任要職,卒諡文襄公。
    ②[清]張之洞著、范希曾補正:《害目答問補正》卷五,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版。
    ③《中國目錄學史·分類篇·封於隋志部類之修正舆補充》,轉引自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羲·目缘编》,齊魯書社1998年4月第2版,第141頁。
    ④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羲·目缘编》,齊魯書社1998年4月第2版,第141页。
    ⑤《山東圖書馆章程》,清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十三日《山東官報》第三二期。
    ⑥参兑袁绍昂编:《山束圖書館害目》,《中國古代藏害樱舆近代圖書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286页。
    ⑦袁绍昂《山東圖害館害目·序(1916年)》:“文献舊邦,古稱鄒魯,代有名人,更仆難數,著作等身,辉耀今古,撷其精華,寅镇束土。輯山東藝文第八。”李希泌《中國古代藏書樓與近代圖書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第286页。
    ①指山束周害馆,非指今濟南市圖書館。
    ②《教育部咨各省區精通飭各省縣圖書館注意搜集鄉土藝文文》,1916年11月20日,原载《教育公報》第4年第1期,轉引自李希泌《中國古代藏害樓與近代圖書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第186页。
    ③王献唐:《如何能使中外圖害排列一處?》,《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④王献唐:《如何能使中外圖害排列一處?》,《山東省立图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⑤杜定友(1898-1967),1918年赴菲律賓大學學習圖害馆學,獲教育學和圖書馆學學士學位,是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和近代圖害館學的奠基人之一。
    ⑥沈祖榮(1883-1977),1914年受章棣苹小姐的资助赴美國紐约公共圖書馆學校學習,是中國獲得圖書館學專業学位的第一人。
    ⑦王雲五(1888-1979),1909年任閘北留美預備學堂教務长,1912年底任北京英文《民主報》主编及北京大學等英語教授,1912年由胡適推薦到商務编浑所工作。主编《萬有文库》,創立《四角號码榆字法》,開辦並復興東方圖害馆。
    ⑧李毓麟譯:《杜威圖害分類表(創稿)》,《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期。
    ⑨王献唐:《如何能使中外圖害排列一處?》,《山束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①王獻唐:《如何能使中外圖书排列一處?》,《山柬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②王獻唐《顧黄書寮日記》(1932年9月11日):“九峙半至圖害館,核閱到文文稿,又擬《答覆閱者意见書》。與李主任商訂编目事次,決定燮更杜威類別,将其‘宗教’一颧取销,以‘經學’代,作《意见书》六百餘言。”朱刊稿。
    ①彭汝霖:《二十一年九月视察省立圖害館報告》,《山柬教育行政週报》1932年第214期。
    ②徐明兆:《害藏奎虚富·業繼海源裔》,《山東圖書館季刊》1989年第4期。
    ③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1月7日),未刊稿。
    ④周炎光:《二十一年四月视察省立圖書館報告》,《山柬教育行政週報》1932年第213期。
    ①周炎光:《二十一年四月视察省立图書館報告》,《山柬教育行政週報》1932年第213期。
    ②山柬省政府教育廳:《山柬省政府教育鹿第二次工作報告甲编(自民國十八年十月至二十年六月)·辦理社舍教育紀要》,山柬省政府教育廳1932年版,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5/669。
    ③馬國翰(1794-1857),字詞溪,號竹吾,山柬歷城人,清代著名學者、漢學家、藏害家。道光十一年舉人,次年進士。歷任陕西敷城、石泉、雲陽知縣,道光二十四年出任陕西隴州知州,咸豐三年因病醉官回鄉。
    ④《滕縣出土之漢畫石運濟——省立图書馆将建漢畫堂並附羅泉樓》,《山柬教育行政週报》第91期,1930年5月23日版。
    ⑤關於造點,著名學者黄裳在《訪“缽山精舍”》有這檬的記载:“這裹的主持人倒還颇有一點古風,他们重视傅鈔的工作,如果你拿了丹鉛砚筆,带了普通的本子想去借他们的宋本來封勘或钞錄的話,他们是非常高興的。不像北平图書馆那樣重门深锁,将宋本害放在玻璃箱中,只有特穜學者如胡適之之流才有看的福氣。大家都在喊學問是公器,可是許多人都不肯拿出藏本來给人看,以免搶去了他的教授的金飯碗。造情形,只要一看那些尊作冷门學問的教授中的情形,即可明瞭。因爲這些柬西,一向不爲人所注意。他们搜到了一二稀见册籍,即可雄踞砧壇大加铺陳,據爲私產,殊有尊利之势。一旦要錢用時,還可以高價售舆圖書館,不遇這一着大抵是不大用的,因1爲這等於賣絕了自己的生路,其悲哀猶如李後主之失去南唐,蓋可原谅也。”黄裳《旅京随筆》。黄裳,1919年出生於山柬益都,作家,著散文集《锦帆集》、《錦帆集外》、《遇去的足蹟》、《榆下說害》等。《旅京随筆》,作於1945年抗戰勝利後的南京,記缽山精舍、澤存害庫、南京中央圖害館的藏書情況。《訪“缽山精舍”》,作於1945年9月28日。
    ⑥陳房伯,生卒年不詳,名希龄,一字鹤岩,又字夢九。
    ①即宋害升(1842-1915),字晉之,贞陪,號旭斎,山柬潍躲人。光绪十八年進士,欽點翰林院庶起士。後歸里潛心著述。其間曾掌教於濟南高等學堂、師範學堂。著有《周易要羲》、《禹貢說羲》、《夏小正释羲》、《古韻微》、《詩略說》、《尚書要義》等。
    ②王獻唐:《新收陳房伯曆算書稿述記》,《山柬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③颇寅(1878-1956),字惕生,江稣武進人,古文字學家,通多國語言,喜研先秦史籍,又理西方學衍。孰教柬南大學、無锡國尊中古文學。著《漢書藝文志講疏》、《穆天子傅西徵講疏》、《墨子辨經講疏》、《莊子天下篇講疏》、《中國文字學》、《中國文學史大綱》等。
    ④颇實1931年5月11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束省圖害館;《王献唐師友書札》,第229-231页。
    ⑤颇實1931年7月2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束省圖害館;《王献唐師友害札》,第239-240页。
    ⑥張繼(1882—1947),原名溥,字溥泉,河北南皮人。1905年在柬京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1916年任孫中山護法軍政府驻日代表。歷任國民黛南京政府司法院副院畏、北平政治分舍主席、國民黨三大至六大中央監委委员、國民黛黛史史料编纂委員會主任委具、國史館館长等城。
    ⑦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四川樂山人,著名學者。
    ⑧張繼:《張溥泉先生回憶錄·日记》,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影印本,第93页。
    ①颇實:跋《黄蕘圃手校穆天子傅》,北京圖害馆编《一九一一至一九八四影印善本害序跋集缘》,中華害局1995年版,第298页。
    ②王獻唐:《藏害百詠序》,《文教资料簡報》1983年第1期,王國華整理:1986年齊魯書社《雙行精舍害跋輯存(績编)》排却本,第69-70页;2011年山柬大學出版社《山柬文献集成》影印《那羅延室稽古文字》稿本。
    ③王獻唐《藏書十赫序》:“幼喜聚害,壮而彌篇。频年四方,随在搜集。裒其所藏,约五萬卷。家有老屋,庋架储之。横幾攤卷,昏曉流連。意有所觸,辄發吟泳。裁题命篇,都爲十什。夫百年之樂,視此陳编。千金之珍,宛同敝帚。挹群言而寄傲,遊卷阿以矢間。是亦以無益之事,遣有涯之生者也。”《文教资料簡报》1983年第1期,王國华整理;1986年齊魯害社《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績编)》排印本,第69-70页;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影印《那羅延室稽古文字》稿本。
    ④曝书亭,清著名文學家朱彝尊故居、藏書處,在今浙江省嘉典市王店镇曝害亭公園内。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浙江秀水人,著《曝書亭集》、《祠综》等。
    ⑤曬書堂:清代學者郝懿行害堂名。郝懿行(1757-1825),號蘭皋,山柬栖霞人。著有《雨雅羲疏》、《山海經箋疏》、《曬書堂筆錄》等。
    ⑥王獻唐:《藏書十詠·曝書》,《文教资料簡报》1983年第1期。
    ⑦王獻唐:《藏書十詠·裝書》,《文教资料簡报》1983年第1期。
    ①王献唐:《如何能使中外圖害排列一處?》,《山東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②《山東省立圖書館普通圖害閱霓室閱覽規则》,《山東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①王獻唐《颇黄害寮日記》(1932年2月14日):“此間冷甚,又未带行李,夜睡甚不舒。午飯後,舆鼎兄出城,遊銅佛寺。前後二殿,佛均銅鑄,座具亦然。其前殿之光明佛全屋棟樑门窗無不爲铜製,乃明代之建築物。有巨鐘及碑記甚多。歸途,於冷攤得古錢數布,一錢大觀,一小宽永,一银壓腾泉,尚有極大之大觀一品及康熙時廿省省號錢二十品。回飯店小憩。又同遊岱廟。其東院有漢柏數株,地下堆绩唐宋石刻,残碎毁壤,無人遇問,深爲惋惜。然此等石刻若省图害館欲設法運藏,则又韶爲至寶,據而不可。此間人士,既無治学者,又無通事者,致歷史上之寶贵物品聽其自毁,真無可挽回者也。”未刊稿。
    ②《山束省立圖害甜圖害馆學研究會組織簡章》,《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①《山東省立圖害館圖害馆學研究會触織簡章》,《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②《山東圖書館協會成立經過》,《山束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本省圖害文化消息》。
    ③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2年9月30日):“接教育训練班函,第一班已單業;又嘱余檐任第二班裸程,定十月一日上裸。”未刊稿。
    ④参见《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2期。
    ⑤王献唐:《山東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2期《引言》,《山東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2期《奎虚害藏落成纪念尊集》,1936年版。
    ①柯慶明:《谈笑有鸿儒——懷念屈萬里老師與在第三研究室的日子》,《屈萬里書信集·纪念文集》,齊魯書社2002年版,第340页。以下凡随文注明页數者,均引自該書。
    ②劉兆佑:《懷念一生献身學術著述如林的“書傭”——屈萬里先生其人其書》,《新書月刊》1973年第3期。
    ③徐有富:《屈萬里成长模式研究》,《山東圖書馆季刊》2009年第3期。
    ①劉兆佑:《懷念一生献身學術著述如林的“書慵”——屈萬里先生其人其害》,《新害月刊》1973年第3期。
    ②屈費海謹:《屈萬里先生的治學舆史語所》,《新學術之路一歷史捂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台湾中研院史語所1998年版,第407页。
    ③王獻唐1942年11月19日致屈萬里函,《屈萬里害信集·纪念文集》,齊魯害社2002年版。
    ④徐有富:《屈萬里成長模式研究》,《山束周害館季刊》2009年第3期。
    ⑤《屈萬里害信集·纪念文集》,齊魯害社2002年版,第17-18頁。
    ⑥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耙》(1936年7月17日):“扶病至館,處理雜務。聘翼鹏爲编藏部主任,祥晨爲金石部主任。”未刊稿。
    ①《屈萬里書信集·纪念文集》,齊魯害社2002年版,第24页。
    ②王天昌:《“中央研究院”故院士屈萬里先生事略》,《害和人》1969年第361期。
    ③屈費海謹:《屈萬里先生的治學舆史語所》,《新学衍之路——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臺潜中研院史語所1998年版,第241页。
    ④《屈萬里害信集·纪念文集》,齊穆害社2002年版,第26页。
    ⑤廖玉蕙:《讀書與治學的歷程——訪屈翼鹏先生》,《幼狮》第46卷第6期,1977年版。
    ①屈萬里《载害播遷記》,《山東文献》第2卷第3期,1976年版。
    ②《本省圖害文化消息·山東圖害馆協舍》,《山束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③《山東图書馆協會成立》:“山東圖書館協會於十八日下午二時,在省立圖書館成立大會,計到舍員十四人,由王献唐主席,報告阴舍宗旨,次封输簡章,及成立宣言。”《山束教育行政週報》第85期,1930年4月12日,第44页。
    ④王重民(1903-1975),字有三,號冷廬主人,河北高赐人,中國古文献學家、目錄學家、版本學家、圖書館學教育家、敦煌學家。
    ①顧實1931年6月21日致王献唐書,原札,现藏献唐先生後人處。此信未收入《王獻唐師友書札》,據王福來提供原件掃描照片整理。
    ②馬埸春吉:日本漢学家,1941年出版《孔孟聖蹟圖鑒》、《濟南的史蹟與名勝》。
    ③《顧黄書寮日記》(1931年2月23日):“日本馬埸春吉來,送滕縣畫像英報所載新聞,赠以畫像拓本,並约譯圖書館學書籍。”未刊稿。
    ④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組織章程》,《山東省立图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①王獻唐:《奎虚書藏營建始末記》,《山柬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2期《奎虚害藏落成纪念尊集》,1936年12月版。
    ②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工作計劃大綱》,《山束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③王獻唐《颇黄書寮日记》(1932年6月18日):“赴齊魯大學訪濟青,伊與伍君設計本馆藏書樓圖檬,已完畢,即取回。盛意可感也。”未刊稿。
    ④傅增湘《藏園遊記·进山柬靈岩日耙》(1934年9月26日):“至圖害館,訪馆長王献唐,觀漢魏石刻、碑碣佛像殆百餘品。又觀漢畫室,满壁琳琅,目不暇論,此齊魯間珍物,他省不敢望也。別院新横藏害樓,已蕆功,榜题‘奎虚害藏’,爲余所害,丹彩焕然。献唐允以馆石拓本相贻。”印刷工業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傅增湘(1872-1950),字沅叔,别署雙鑒樓主人、藏園居士等,四川江安人。光緒二十四年逃士,遴翰林院庶起士。1917年12月至“五四”迎勤前,任教育總长。在藏害、校害、目缘學、版本學方面,堪稻一代宗主。
    ⑤即邢藍田,字仲探,河北文安人。战前任濟南市财政局長。生平喜好搜藏害籍。1935至1936年,在王献唐支持下,六次前往章丘鹅蓝訪書,訪得名人手札、字畫、金石拓本、古錢幣、珍贵典籍多種,全部捐献山束省立圖書館。
    ⑥向迪琮(1889-1969),字仲坠,號柳溪,四川雙流人。同盟舍員,履任北平永定河堵口工程處處長,電車公司常 務董事,行政院参議,天津海河工程局局長。1949年回川,任四川省政府高级顧問,四川大學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四川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系教授、系主任。1954年以後,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員。知識淵博,除自然科學外,文史和醫學均有所涉獵。早年有诗名,對詞學有一定造指。喜收藏書畫金石,尤喜藏古今名墨。著《柳溪詞話》、《雲煙回憶錄》、《玄墨室知见墨錄》等。
    ①《山東省立圖書館奎虚書藏落成纪念特刊》,山東省立圖書馆编印,1936年12月13日版,山東省石刻馆張廣存1995年赠。
    ②第十一戰區副司長令長官李延年:《濟南青岛德州地區受降纪念冊》,第十一戰區副司長令長官司令部1945年12月27日版。章绍嗣《中國抗日戰爭大辭典》稱:“11月李延年在濟南主持日軍投降簽字儀式。”(武漢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日期错误。
    ③王獻唐:《顧黄書寮日記》(1932年3月5日),未刊稿。
    ④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11月16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32年5月31日),未刊稿。
    ②周炎光:《二十一年四月视察省立圖書館報告》,《山東教育行政週報》1932年第213期。
    ③彭汝霖:《二十一年九月视察省立圖書館報告》,《山東教育行政週報》1932年第214期。
    ④彭汝霖《二十二年秋视察省立圖書馆报告》:“茲查該館……本年度鞲備之新舊圖害二千三百三十四種,四千三百三十二冊,募集圖書五百二十一種,五百三十五冊,業經统計编目。河南扶满柳氏捐購圖書一萬四千五百三十一册,尚未编目,總計共添圖害约一萬八千三百九十八冊。購致及徵集之古物,計由省府撥到滕縣安上村出土古铜器共十四件,計鼎二敦四鬲四匝一盤一壺一罍一。購致害畫拓片等一千五百七十三件,古铜器玉器磁器等共九百 八十件,泉幣一千四百八十七品,石刻二十件,磚颧一百零八件,瓦類三百件,陶颧二百五十五件,陶片豆檠一千六百四十九件。在本年度内,由洛陽購到熹平一體石經殘石八十七瑰。上述各品多屬稀世之珍,竟於一年内搜集如许,實屬匪易。”《山束教育行政週報》第276期,1934年。
    ①司焉朝軍、王文暉:《黄侃年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页。此函照片曾由殷孟偷提供,刊於《中國展史文献研究集刊》第3集卷首,题爲《黄季刚先生遗札之一》;崔巍辑释《山東省博物館藏學者名人害跋彙编》,油印本,第12页。
    ②夏鼐(1910-1985),原名作铭,浙江溫州人。著名考古學家、社會活勤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现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曾任浙江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员、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等職。主持业参加了河南辉縣商代遗址、北京明定陵、畏沙馬王堆漢墓的挖掘工作。
    ③夏鼐:《山束王献唐先生傅略》,《考古》1960年第10期。署名“作铭”。
    ④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第1111號]训令(1930年5月16日),《奉部令轉發修正前大學院公布之“圖害館條例”业改稱爲“圖書館规程”,令仰知照由》轉發教育部《圖害館规程》,《山東教育行政遇報》第94期,1930年6月29日版。
    ⑤何思源:《我舆韓復榘共事八年的經歷和兑固》,何兹全、丁岚生《一位誠實爱國的山東學者一一何思源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纪念集》,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页。
    ⑥王獻唐主编:《山東省立周書館概況》,1933年山東省立圖書馆铅印本。
    ①陳训慈:《全國省立圖書館现状之鳥瞰(民國二十四年)》,《浙江省立圖書館館刊》第4卷第3期,1935年6月30日。
    ②本表参考陳训慈《全國省立圖害館现狀之岛瞰(民國二十四年)》,《浙江省立圖書館館刊》第4卷第3期,1935年6月30日。
    ①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引言》,《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2期《奎虚書藏落成紀念尊集》,1936年12月版。
    ②李萬健:《中國近代的圖書馆和圖書館刊》,《近代著名圖書馆館刊薈萃》,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
    ①國立北平圖害館编:《中外雜誌關於東方重要論文目錄》,《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5卷第3號,第649-664页,1931年6月版。
    ①《山東圖書馆章程》,清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十三日《山束官报》第三二期。
    ②李希泌:《中國古代藏害樓舆近代圖害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中華害局1996年版,第286页。
    ③陳训慈:《全國省立圖書館现狀之鳥瞰》,《浙江省立圖害館館刊》第4卷第3期,1935年6月30日版;《近代中國圖害館馆刊薈萃》(三编)第17冊。
    ①陳训慈:《全國省立圖書馆現状之岛瞰》,《浙江省立圖書館馆刊》第4卷第3期,1935年6月30日,《近代中國圖書館館刊薈萃》(三编)第17栅。
    ②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7月6日):“致馬克武一函,爲馆兌去九百元購周氏《倦遊庵椠記》。”未刊稿。
    ③揚子霎,即揚雄(前53-18),字子雲,西漢著名文學家。
    ④王氏,即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號曼卿,江蘇高郵人。官至兵部尚害,舆父親王念孫同爲清代著名训詁学家。
    ⑤平樂印廬,王獻唐居川峙室名。
    ①此在山束省圖害館歷史文献部杜雲虹主任26穜统计基礎上擴充而成,特此致谢。
    ①参見山束文献集成编纂委具會编:《山束文献集成》第1-4辑,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2011年版。
    ②王獻唐:《古泉彙考跋》,《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績编)》,第109页。
    ③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12月21日):“晚飯後撰《倦遊庵椠耙》、《詩切》二害提要千數言未刊稿。
    ④《山東省立圖書馆捐赠圖害规则》,《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①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0月15日),未刊稿。
    ②山東省政府教育鹿:《山柬省政府教育廳第二次工作報告甲编(自民國十八年十月至二十年六月)辦理社會教育纪要》,山東省政府教育鹿1932年版,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5/669。
    ①《本省图書文化消息·重修山東通志籌委舍结束》,《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②王獻唐《颇黄害寮日記》(1931年6月29日):“擬公函微集各縣新志。”朱刊稿。
    ③王獻唐1946年4月1日致山東省政府教育魔廳長李泰華函:“館所存部分,一爲善本害籍,一爲漢晋石刻,爲銅器,一爲害畫,一爲本省全份縣志,本馆樂山保管處现存有目錄可稽。”原札,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90。
    ④王獻唐1947年12月18日致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90。
    ⑤山東省教育鹰關於1947年12月18日王獻唐請示接收敝偽圖害文物移交省館情況覆函,原札,现藏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90。
    ①王獻唐《颇黄書寮日記》(1932年4月12日),未刊稿。
    ②王獻唐《跋明嘉靖九年崔氏家塾刻明崔铣撰士翼》三卷:“彰德崔仲凫,學宗程朱,斥陽明爲霸儒,著害甚多。曩只得其《洹詞》一種,今日吕贾以此害來又收之。趰日,稷门连官已纷逃,市語倉皇,無人肯顧先民藝文,余尚竭阮囊購書,自笑癡愚而已。”《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績编)》,第114页。
    ③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2年2月15日),未刊稿。
    ④王献唐:《藏害百泳序》,《文教资料簡報》1983年第1期。
    ⑤路大荒(1895-1972),原名路鸿藻,曾用名路愛範,字笠生,號大荒,別號大荒山人、大荒堂主人,山束淄川人,蒲松龄研究尊家。
    ⑥王獻唐1946年8月28日致路大荒書。2002年路大荒之子路士漢承赠筆者影本,邀我爲路大荒作傅,不期士漢老人於2005年作古。余生愧矣!
    ①王獻唐跋容媛辑《金石书录目》,末署“齐伧”,《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第107页。
    ②王獻唐:《覆傅斯年害》,原札,现藏山東省图害馆;《山東圖害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③山東省立圖害館《微求許印林先生遗著敬敞》:“本馆掇爲日照許印林先生,辑刻全書。己借得刻本五種,底稿十數種,其遗著散在四方者,一峙未能彙集,不便草率付印。敢乞海内同好,有存先生遗著朱刊行者,如經學、小学、音韻、校勘、金石题氏、詩文函札,业其他雜著,無输殘缺完整,畏篇短幅,随峙函知,以便會商購钞辦法。至现在所存稿件,已別撰一文,名《许印林之治学方法舆其著述》,在本刊下期發表。此次所微,即使偶有雷同,亦可據以校訂,业無妨礙。尚懇各出秘藏,共成斯舉,不腾感盼之至。”《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④王獻唐《古今字詁疏證叙》:“近歲爲鄉前辈許印林先生编集遗害,得雜著文稿批校害籍,都凡數十百種。”《華北日报·圖書週刊》創刊號,1934年11月5日版。
    ①路大荒:《跋百漢印齊砚拓》,崔巍辑《山東博物館藏學者名人害跋彙编四卷》,油印本,第54页。
    ②即張士保(1805-1879),字鞠如,山東掖縣人。道光十二年副真生。同治初,山東巡撫丁寶祯設尚志堂,張居講師首席。光绪四年授臨朐教論。擅山水、花岛,不落恒蹊,尤工人物,悉宗古法。嗜金石文字,兼精鐘鼎、篆、隸,詩有别趣。嘗客京師,名重一时。
    ③張政烺:《题曾七如先生畫冊》,未刊稿。此畫冊现存献唐先生後人處。
    ④王献唐《滁亵治印鬻書介言》:“遜清山左印人,康乾之隙推膠州高南阜,次则安邱張卯君父子及歷城朱青雷、曲 阜桂未谷。挽近则潍縣王西泉、即墨黄佐臣。”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7月3日),未刊稿。
    ①郭廷翕(约1709-?),字虞受,號桹葊,山東即墨人,乾隆六年(1741)舉人,官南城知縣。工詩善書,精篆刻,得之者皆藏爲榮。官江西宜南春城知縣,所至有廉能聲。告歸,與褚名士江梅、岑如瑛等结識,赋詩酌酒,考書畫古帖,一時爲東國之勝。嘗得高鳳翰所集山東先辈墨蹟三册,曰《桑梓之遗》,因續辑之,自宋、元以來,成八十三冊。著《桹葊集》。《[同治]即墨縣志》、《清畫家詩史》有傳。
    ②趙曾,字慶孫,號北嵐,山東萊陽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舉人,官任城縣知縣。嗜詩文,通小學,工隸書。有《畫鹤轩詩钞》、《刀布文字記》、《隸辨》,皆未刻。参见《陳文述趙北嵐大令墓誌铭》及牟祥農《桑梓之遗與海岱人文》。
    ③陳介锡,字晉卿,山東潍縣人,性嗜古。繼膠州高南阜、即墨郭廷翕之後,不惜破產,廣搜博求,辑成宋、明以来山東名書畫真蹟數十冊,名曰《桑梓之遗》。著《桑梓之遗人物考略》、《桑梓之遗錄文》、《石文雜錄》等。殁後,其後人将書籍、畫冊出售,今已罕见。《[民國]潍縣志》有傳。
    ④牟祥農,山東日照人。青岛大學畢業。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任山東省圖書馆编藏部主任。辑錄王筠遗著《列女傳補注校錄》、許瀚遗著《楊刻蔡中郎集校勘記》,撰《桑梓之遗與海岱人文》等。
    ⑤指王懿榮辑《海岱人文》。
    ⑥牟祥農撰、王献唐改撰:《桑梓之遗與海岱人文》,《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2期。
    ⑦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1月12日):“接稼民函,附拓片一宗,又爲圖書館代钞《桑梓之遗書畫錄》及《人物考》二種,凡二十厚册,即覆。”未刊稿。
    ①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湖南道州人。晚清诗人、畫家、害法家。
    ②張昭潛(1829-1907),字次陶,山東潍縣人。曾在潍陽書院講學。著《無爲齋詩文集》、《北海書舊傅》、《潍縣地理沿革表》、《通鑒綱目地理績考》、《潍志纠謬》等。
    ③即尹彭壽,字竹年,號慈經,山東諸城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撥贡,官蘭山縣教諭,後經山東學正裕德表奏爲國子監學正。嗜金石、工篆隸。著《山左南北朝石刻存目》。
    ④即吴式芬(1796-1856),字子苾,號誦孫,山東海豐人。金石學家和考古學家。清道光進士,官至内閣學士,生平尊攻训詁之学,畏於音韻,精於考訂。著《金石匯目分编》、《陶嘉害屋鐘鼎彝器款識》、《雙虞壺齋日記八種》、《海豐吴氏雙虞壹紊印存》等。
    ⑤王献唐:《题雙白亭圖》,《五燈精舍日记》(1936年2月7日),未刊稿。
    ⑥参见王紹曾《山束藏害家史略》,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①王獻唐:《山東省立圖害館善本書目(甲编)·序》,稿本,藏山東省圖書館。
    ②周永年(1730-1791),字害昌,自號林汲山人,山東歷城人。傑出的目錄學家、校勘學家、藏害家。自幼好學,遇目成诵,喜好藏書,创辦的“藉書國”是我國最早的私立公共圖書馆。乾隆三十六年中進士,任翰林院编修、文淵阁校理,協助纪昀编纂《四库全害》。著《贷國叢害》、《儒藏說》、《古文養蒙集》等。
    ③趙錄績,字孝陵,山束安邱人。工詞曲,酷嗜書,收藏甚富,藏害處爲“模鬯閣”。
    ④王獻唐:跋清李文藻刻清惠棟撰周永年點校《九經古羲》十六卷,《雙行精舍書跋輯存》,第22-23页。
    ⑤王獻唐:跋清李文藻刻清惠棟撰周永年點校《九經古羲》十六卷,《雙行精舍害跋輯存》,第22-23页。
    ⑥桂馥(1736-1805),字未谷,號雩门,山東曲阜人。害法家,文字训詁學家。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官雲南永平縣知縣。精於考證碑版,以分隸篆刻擅名。著《靓文羲證》、《缪篆分颇》、《晚學集》等。
    ⑦王獻唐:《李南澗之藏害及其它》,《山東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⑧王獻唐:《李南澗先生遗像》,《山柬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⑨王獻唐:《跋南澗文稿》,《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第263页。
    ①王献唐《跋樂圃集》:“微波榭藏害,……楹書莫守,散佚四方,無人肯爲收拾整理,存一峙一地之文献。余颇有意爲《微波榭藏害考略》,亦碌碌未得少暇。”《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績编)》题“十子詩略”,第169-170页。
    ②王献唐:跋民國海曲王氏雙行精舍钞宋朱繼芳撰《静佳能寻稿》,手稿本,《颇黄害寮日記》(1931年7月17日):《雙行精舍书跋辑存(績编)》,第192-193页。
    ③王献唐《颇黄書寮雜缘》:“右颜懋儒《蕉園集》序,從舊钞本錄出。原本即《海岱人文》之一,曲阜孔伯誠舊辑也。二十年七月十七日,鳳笙。”齊魯書社1984年版,第48页。
    ④王獻唐《跋碑刻纂言》。其一,手稿本,《颇黄書寮日記》(1932年2月26日),《雙行精舍害跋辑存》失收;其二,《雙行精舍書跋輯存》,第130页。
    ⑤馬衡6月12日致王献唐害:“献唐先生大鑒:……《金石表》、《碑刻纂言》二書,贵館有意刊行否?其序目凡例能钞示尤感。……弟馬衡上言,六月十二日。”年份俟考。
    ⑥見王獻唐《颇黄書寮日記》(1932年4月26日),朱刊稿。
    ⑦王獻唐:《跋樂圃集》,《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績编)》,第169-170页。
    ①王獻唐主编:《山東省立圖書館概況》,1933年山束省立圖害馆铅印本。
    ②屈萬里:《载害播遥耙》,《山東文献》1976年第2卷第3期。
    ③周炎光《二十一年四月视察省立圖害館报告》:“孩館普通書籍:中文新害,大致齊全;其馀如目缘版本、孤椠秘笈,搜羅略借,可供尊家研求。截止视察時,共藏有十三萬五千四百餘冊;善本害籍:该館在民國十五年以前,数量絕少,後在張宗昌峙代,以十二萬元,收人馬惠階氏一部份,颇多善本。其多量增添,则在民國十八年以後。善本害籍,约分刊本及钞校本二项:刊本如宋元明清四代(明清多以精椠及稀见者爲限),合数有二百五十種;钞校本之佳者,有一百六十種;至孤本秘笈,絕無僅有者,约七十馀穜,再合明本《道藏》、《佛藏》,數可逾兩千種。”《山東教育行政週報》1932年第213期。
    ①王献唐:《山束省立图害館概沉》,,1933年山東省立圖害館铅印本。
    ②本表摘自《山束省圖害館志》第四章《館藏文献建設》之《1909-2002年山東省圖書館藏書情况统计表》,中苹害局2004年版,第91页。
    ①陳训慈:《全國省立图書馆现状之鳥瞰(民國二十四年)》,《浙江省立圖書館館刊》第4卷第3期,1935年6月30日。
    ②陳训慈:《全國省立圖害館现狀之岛瞰(民國二十四年)》,《浙江省立圖害館館刊》第4卷第3期。
    ③参见陳训慈:《全國省立圖書館現状之岛瞰(民國二十四年)》,《浙江省立圖書館館刊》第4卷第3期。
    ①参见王獻唐《海源阁宋元祕本書目叙》,《華北日報·圖書週刊》第3期《海源閣專號》,1934年11月19日;《雙行精舍書跋輯存(績编)》,第62-63页。
    ②王獻唐:《跋黄校穆天子傳》六卷,《穆天子傳》六卷,1934年山東省立图書館影印本;《雙行精舍書跋輯存(績编)》,第130-131页。
    ③丁伯弢(1888-1935),名惟樅,字伯弢,又字奇弢,晚號遁天,以字行。山東日照人,與王献唐亦親亦友。助王獻唐编《山左先喆遗書》,合编《山左先喆遗書提要》。
    ④王獻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⑤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9月17日):“次箫、調甫、濟青來館中。與齊大合組山左藝文编纂委 员舍,印行《齊鲁先喆遗書》,推鼎兄爲會長,允忱先生爲名譽會長,余及次蕭、調甫、濟青爲委员。至是,通遇簡章,宣告成立。”
    ①陳准:《山左先喆遗書提要题識》,《山左先喆遗書提要》,1935年3月瑞安陳氏仿古書局排印本。
    ②王献唐1935年2月28日覆傅增湘函:“献唐近發願编刻《山左先喆遗書》,已成三集十六穜,由瑞安陳氏印行。敝省先賢未刻之名著,據献唐所知,大致悉羅於内。目下已印出許印林《古今字詁》一種,馀尚未刻。(陳氏力似未足,恐不能完成。)”参兑丁原基《王獻唐舆傅增湘、傅斯年、屈萬里等往来書札標注》,臺湾《應用語文學報》2000年第2號。
    ③王獻唐:《刊行<先喆遗書>缘起》,《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1934年第12卷第5期。
    ④王獻唐《跋山左先喆遗書提要》:“《山左先喆遗書提要》,此冊爲調甫舆馀合编,由绳夫印行。內《遗書》數種已出版,訛誤太多。宋明軒将軍欲出赀全印,以事燮未果。今宋氏舆繩夫皆逝世矣,重展此冊,爲之管愴然。三十七年元月,献唐。”此害现藏青岛市龍江路21號乙王献唐三子王國華舊居中,2007年5月7日,王國華遗孀安可荇女士出示筆者舆杜师澤遜,已收入《山柬文献集成·王献唐遗稿》。
    ①姜亮夫:《詩切·序》,[清]牟庭《詩切》,齊鲁害社1983年9月版。
    ②《山左先喆遗著将繼績印行》:“瑞安陳繩甫氏於民國二十二年舆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长王献唐商印《山左先喆遗書》全害,擬分十编,每编收書约在二十冊左右,以山東先賢朱刊遗著爲限,聞有刊行,亦皆早已絕版,初己编定甲乙丙丁四编,子目已撰有《提要》印行,献唐先生因印费浩大,籌劃颇久,方承宋哲元将軍允撥款一萬元,館方再籌五千元,不幸‘七七’事燮,遂中止,且山東亦相繼陷渝献唐先生遷避入渝,四年之間,消息杳然,至去年十一間方得献唐先生來害云,《遗害》稿本已有一部分迎出,故余久念重發,始賡績出害,一俟獻唐先生稿本整理後,另籌印费,即可勤工云。”《中苹圖害館協舍會報》1941年第15卷第5期;姜慶刚《王獻唐先生史料幾則》,《山東圖害館季刊》2008年第1期。
    ③王献唐:《跋楚醉天問補注》,《金陵學報》1940年11月第10卷第1-2期合刊;《山左先喆遗書提要》,1935年3月瑞安陳氏仿古害局排印本;《倦遊庵椠記》,齊魯書社1996年版;姜慶刚《王献唐先生與<倦遊庵椠記>》,《山東圖害館季刊》2007年第3期。
    ④王献唐:《跋山左先喆遗書提要》,载原書,未刊稿。此書现藏青岛市麓江路21號乙王獻唐三子王國華舊居中。2007年5月7日,王國華遗孀安可荇女士出示筆者舆杜師澤遜。
    ⑤宋明軒,即宋哲元。
    ⑥張藎忱,即张自忠(1891-1940),著名抗日将领,山東臨清人,1940年殉國。
    ①王獻唐1940年7月17日致李小缘函,原札,藏南京大學(原金陵大学)圖害館;姜度刚《王献唐信札十三则》,《山東圖書馆季刊》2007年第4期。
    ②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引言》,《山束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③王獻唐主館前,館藏“所渭善本者,僅清廷舊颁殿版三十餘種耳。十七年四月,日照馬氏虧公款十二萬元,以藏害三百六十五種,歸館作抵,内多明清精本。”参见王献唐《山東省立圖书館善本書目(甲编)·序》,1937年稿本。
    ④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馆善本書目(甲编)·序》,1937年稿本,未刊,藏山東省圖害館。
    ①《山東省立图書館参觀記》,《大公报》1933年4月1日;《浙江省立圖害館館刊》第2卷第2期,1933年4月30日版,第229页。
    ②王欣夫(1901-1966),名大隆,字欣夫,以字行。江蘇吴縣人。復旦大学教授、中國古典文献學專家。著《文献學譚羲》、《蛾術轩箧存善本害錄》等。
    ③王欣夫:《學禮齋日記》(第15册),稿本。
    ④栖霞牟庭:《詩切》五十卷、《同文尚書》三十一卷。
    ①山東文献集成编纂委員會:《山東文献集成》第1辑《前言》,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②即徐世昌(1855-1939),字菊人,號東海,直隸天津人。光绪十二年進士官至軍機大臣、體仁阁大学士。袁世凯任爲國務卿。段祺瑞執政時任北洋政府總统。晚年退居天津,組織晚晴簃選詩社,主持《晚晴簃詩匯》之编選刊印。著有《歷代吏治翠要》、《将吏法言》、《退耕堂集》、《清儒學案》等。
    ③丁原基:《王献唐與傅增湘、傅斯年、屈萬里等往來書札標注》,臺湾《應用語文學報》2000年第2號。
    ①丁原基:《王献唐舆傅增湘、傅斯年、屈萬里等往來害札標注》,臺潜《應用語文學報》2000年第2號。
    ②傅增湘1937年3月11日致王獻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馆;《王獻唐師友書札》,第96-97页。
    ①趙儷生:《趙儷生文集》第五卷,蘭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②《大明湖畔雨展覽會——磚瓦、圖書》,《北平报》1931年第7期。
    ③轉引自劉陪平:《高氏上陶室藏磚瓦纪略》,原载《國聞遇報》第九卷一、二、三、四期,後收入《階平文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第26页。
    ①《没收高氏私售古磚瓦》,载《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第二次工作报告(自民國十八年十月至二十年六月)》,1931年,第193-194页。
    ②王獻唐《颇黄害寮日記》(1931年5月20日):“接克武函,日人購得潍縣高氏磚瓦六箱、碑碣二箱,爲車站查出,邀請社會、教育二局觀之,亦不知何用。即由館發快函致青市政府、膠路局,青社會局、教育局,請其依古物保存法扣留,业使亮賓至教育廳,精電禁止。”未刊稿。
    ③参見劉陪平:《高氏上陶室藏磚瓦纪略》,《陪平文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
    ④劉陪平:《陪平文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页。
    ⑤王献唐:《磚瓦图書爲什麼要阴舍展覽?》,1931年7月山東省立圖書馆排印本。
    ⑥王獻唐:《磚瓦圖書爲什麼要舉辦展覽?》,1931年7月山東省立圖書館排印本。
    ⑦《二十一年四月视察省立圖害馆报告》:“籌劃購買海源閣藏害,及潍縣陳氏萬印樓藏印。原以海源閣書籍惯值,早爲世人公認;至萬印樓藏周秦璽印,至七千余紐,尤爲古今中外,絕无僅有者。若孩館能将害籍璽印,全部收入,非特全國各圖害館,無其倫比,即在世界上,亦将躋入第一等地位,該馆近年來,曾籌劃收買,均因需款遇昂,遂而中止!然上述翠世稀見之寶藏,若中國不能收買,势必流入外域,如陳氏藏印、海源藏書,迭爲日商覬觎,希圖購買。中雕經該馆設法打消,然终爲消極應付,長此遥延,果被外人購去,則鑄成山東全省恥辱,乃中國文化,絕大之損失也!”《山束教育行政週報》1932年第213期,第27页。
    ①王獻唐:《颇黄害寮日記》(1932年7月3日),未刊稿。
    ②王獻唐:《守害日記》(1930年7月7日),未刊稿。《守書日記》記述了造一峙期所经歷的等待移交和重新接收館務之遇程。
    ③王獻唐:《本館一年來工作之回颇》,《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④王獻唐:跋上海文瑞樓石印本清梁章巨撰《退庵随筆》二十二卷,《雙行精舍書跋輯存》,第228页。
    ①1930年6月,王献唐嘱董井刻“棲禪亭長”章。該印章遏款爲“‘棲禪亭長’印,庚午六月作於濟南炮火聲中,献唐嘱堅叔刻”。董井《勉行堂印存》,1935年钤印本。原章现存王福來先生處。
    ②王獻唐:《守害日記》(1930年7月7日-9月10日),未刊稿。《守害日記》記述中原大戰峙期所經歷的等待移交和重新接收館務等過程。自《守書日記》始,獻唐日記所記更加豐富,褚如治學札記、朋蹤聚散、人物评述、版本考證、書畫鉴赏、古物搜集、朝野兑固等,無所不包,文献價值極高。
    ③属鹗(1692-1752),號樊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雍乾間著名诗人。家贫,性孤峭。屡试進士不第。性耽聞静,爱山水,尤工詩餘,擅南宋褚家之勝。著《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雕属鹗始终是一個穷愁枯瘦的在野诗人,但其作品受到崖生了廣泛的影響。《四庫全害總目》評言:“其詩則吐屬娴雅,有修潔自喜之致,绝不染南宋江湖末派。雕才力富健尚朱能舆朱彝尊等抗行,而恬吟密泳,绰有餘思,視國初西冷十子,则翛然速矣。
    ④王獻唐:《守書日記》(1930年7月7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李南澗先生遗像》,《山東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雙行精舍害跋輯存(績编)》,第124页。
    ②即趟萬里。
    ③張害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書札辑錄》,《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④指趟正印。1930年7月30日至8月20日,晉軍閻錫山部聘趙爲山東省立图書馆館畏。在任未及一月,晉軍溃败,去職。
    ⑤王獻唐:《守害日記》(1930年7月30日),未刊稿。
    ⑥莊陔蘭(1870-1946),字心如,號春亭,原名莊阿蘭,山東菖南躲人。光绪三十年(1904)進士,任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官費去日本東京大學學法政,秘密加入中國同盟舍,後参加辛亥革命。民國初年,曾任山束省民政畏官公署總務廳廳长兼山東圖害馆馆長,山東省議會議長,國會参議院議具。1934年春任《重修莒志》總纂。1936年任孔子77代嫡孫孔德成先生漢文教师。
    ⑦即王近信(约1894-?),字子愚,山束荷澤人,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硕士。峙任山東教育廳秘書、山東省立圖害館圖害設剖委員會委員,抗戰前任山東省鄉村建設院副院长。参兑《本館圖書設计委員一览表(民國二十年)》,《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⑧王献唐:《守書日記》(1930年8月16日),朱刊稿。
    ①王獻唐:《守害日記》(1930年8月19日),未刊稿。
    ②馮婦,人名。語出《孟子·盡心》“载作馮婦”。用來比喻再幹舊行業。
    ③王獻唐:《守害日記》(1930年8月21日),未刊稿。
    ④趟儷生《籬槿堂自敍》,《趙儷生文集》第五卷,葡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⑤楊以增(1787-1855),字益之,號至堂,一號東樵。道光二年進士。歷任贵州荔波、贵築知縣,興羲、贵陽知府,载任廣西左江、湖北安襄荊郧道员。51歲爲父守丧,家居時建“海源阁”藏害樱。服阴,調任河南開歸陳許道員,後轉任雨淮盛迎使、甘肃按察使。58歲升任陕西布政使,59歲升任陕西巡撫,後又代林则徐任陕甘總督。60歲任江南河道總督。
    ①陳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書店1983年版,第276页。
    ②王獻唐:《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之過去现在》,《山東省立圖書館叢刊》第一種,1930年版。
    ③王獻唐:《聊城楊氏海源閣之過去现在》,《山東省立圖書館叢刊》第一種,1930年版。
    ④王獻唐:《海源閣藏書損失及善後處理》,《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①《聊城楊氏海源阁》,《中央日報》1931年1月6日。
    ②参見《山東省教育廳呈報海源閣藏害情形(一)》,《第一次教育年鑒》,1929年版。
    ①王獻唐:《聊城楊氏海源阁之過去现在》,《山東省立圖書館叢刊》第一種,1930年版。
    ②王獻唐:《一年來本館工作之回顧》,《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③王獻唐:《一年來本館工作之回顧》,《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④王獻唐:《海源閣藏書之損失舆善後虚置》,《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①王献唐:《海源閣藏書之損失與善後處置》,《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②傅斯年致1931年5月15日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
    ①王献唐:《海源閣藏害之損失舆善後處置》,《山束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②楊敬夫1931年5月20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馆;《王獻唐師友害札》,第1559页。
    ③劉陪平:《楊氏海源閣藏書概略舆劫後之保存》,《束方雜誌》第28卷10號。
    ④傅增湘:《海源閣藏書紀略》,天津《大公報》1931年5月26日。
    ⑤陳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
    ①苗蘭亭(生卒年不詳),民國時期濟南商界知名人士。原籍桓臺索镇,爲民族资本家苗杏村之侄,曾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董理濟南成記麵粉廠、成通纱廠、成大纱廠等。1942年與張蔚齋、辛鑄九募集鉅款300萬元,三赴北平購得海源閣藏書明清版部分共三萬一千多冊,抗戰勝利後悉数捐赠给山東省立圖書館,爲保住海源閣藏書之一眽做出贡献。
    ②辛鑄九(1880-1965),名葆鼎,字鑄九,以字行,山東章丘人。清末舉人,優级師範學業。民國後歷任中学教員,省議員,嶧縣、清平縣等知事,濟南商會會長。抗日戰爭時期,因其子辛葭舟参加革命隊伍而被捕。出狱後任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1939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兼山東紅十字會會長。解放後被選爲山東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具。善書,工楷,尤擅欧體,濟南解放初期,曾寫有不少匾额。
    ③張蔚齋(生卒年不群),民國時期濟南商界知名人士。1942年與苗蘭亭、辛鑄九募集鉅款300萬元,三赴北平購得海源閣藏書明清版部分共三萬一千多冊。抗戰勝利後悉數捐赠给山東省立圖書館,爲保住海源閣藏書之一脈做出贡献。
    ④羅復唐:《本館收購海源閣遗書始末記》,《圖書季刊》新第7卷第12期,1946年6月。
    ⑤邵養轩:《海源閣藏書聚散始末記》,《教育短波》(復刊)第1卷6期(1947年)。
    ⑥王绍曾:《山東藏書家史略》,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77页。
    ①王绍曾:《山東省图書館館藏海源閣害目·序》,山東省圖書館编《山東省圖書館館藏海源閣書目)),齊魯害社1999年版。
    ②據筆者所查,山東省圖書館海源阁尊藏害中钤怡府藏害印凡四:“怡府”、“怡府世寶”、“明善堂覽書畫印”、“安樂堂藏書記”。
    ③王绍曾:《山東省圖書館馆藏海源閣书目·序》,山東省圖書館编《山柬省圖書館館藏海源閣書目》,齊魯書社1999年版。
    ④王绍曾:《山東省圖書館館藏海源阁害目·序》,山束省圖害館编《山柬省圖害館館藏海源閣書目》,齊魯書社1999年版。
    ⑤王绍曾:《訂補海源閣書目五種》,齐鲁书社2002年版。
    ①李勇慧:《“海源鞫”藏害的散佚、搶救與歸屬》,《民國檔案》2011年第2期。
    ②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7月27日),未刊稿。
    ③欒汝珠、欒登:《新儒林外史——欒調甫與梁敞超、老舍、王统照、王献唐的交往》,载濟南市政協文史资料委員會编《濟南文史集粹》(下册),2000年印行。欒登、欒汝珠,皆調甫子女。
    ①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耙》(1937年8月4日),未刊稿。
    ②屈萬里:《载書播遥記》,臺北山束文献社《山東文献》第2卷第3期,1976年12月版,第6页。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8月14日),未刊稿。
    ④黄裳:《訪“缽山精舍”》,《旅京随筆》,作於1945年9月28日。
    ⑤黄裳:《訪“缽山精舍”》,《旅京随筆》,作於1945年9月28日。
    ⑥傅斯年1937年7月17日致王獻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馆;《王獻唐師友書札》,第1298页。
    ①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8月13日):“赴教廳晤静鹰,商古物害籍保藏辦法,余意欲移藏曲阜聖公府,静庵認爲未妥,仍決定移京。”未刊稿。
    ②王献唐1937年10月17日致屈萬里函,原札,现藏山束省圖書館,2001年3月29日屈萬里之子屈士釗代表家属捐赠;屈萬里《载害播遥記》,《山束文献》第2卷第3期;《屈萬里害信集·纪念文集》,齊魯害社2002年版。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5月21日),未刊稿。
    ④屈萬里:《载害播遷記》,《山柬文献》2卷3期,1976年12月版;《屈萬里先生文存》第三冊,臺北聯經1985年版。
    ⑤筆者2009年6月探訪王獻唐三兄媳安可荇記錄。
    ①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台北傅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94页。
    ②邢藍田1937年12月10 日致王獻唐函,原札现藏山束省圖害馆;《王献唐師友害札》,第1122-1124页。
    ③邢藍田1937年12月11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害馆;《王献唐师友書札》,第1126-1128页。
    ④屈萬里:《载害播遥记》,《山東文献》2卷3期,1976年12月版;《屈萬里先生文存》第3冊,臺北聯經圖害公司1985年版。
    ⑤何思源:《我舆斡復榘共事八年的經歷和见聞》,馬亮寬编《何思源文集》,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965页。
    ①王献唐《雙行精舍日記》(1938年10月15日):“天雨,一日不止。乘公共汽車至鼎兄處,盡一日留。鼎兄靓缨說音韻益缜密矣。關於馆中物品移嘉定來,雖得教育常局面允,仍恐有燮,言之鼎兄。精子壮到家,嘱其轉向教部次民張道藩再靓项。子壯允,掇星一面譚,如不晤面,必致函說之。”未刊稿。
    ②以上祥见屈萬里《载害播遥記》,《山束文献》第2卷第3期。
    ①王獻唐1946年9月16日致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廳长李泰華函,原札,山柬省檔案館J101-09-365。
    ②王獻唐1946年11月20日致山東省教育廳廳长李泰華函,原札,山柬省檔案館J101-15-290。
    ③王國華:《王献唐生平事略》,《中國常代社會科學家傅略》第3集,害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
    ④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5年九月十六日:“七峙許起,至孟真處,以呈文豫算託其交教育部設法批准。復訪紫雛諸人。”未刊稿。
    ⑤承安可荇相告,國民黨大陸撤退峙,此批物品險同國立中央博物院物品一同被迎往臺湾。
    ①王獻唐1946年4月1日致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廳畏李泰華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90。
    ②李泰華1946年4月覆王献唐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90。
    ③山東省政府主席何思源1946年4月8日向第十五匾尊具張霎川、曲阜躲縣長王震宇簽署“山束省政府训令[府教四字第270號]”,原札,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90。
    ①王献唐1947年4月6日致山束省教育鹿廳畏李泰華函,原札,山柬省檔案館J101-15-290。
    ②山柬省政府教育廳廳長李泰華1947年5月2日呈王耀武主席精示,原札,山束省檔案館J101-15-290。
    ③山柬省政府教育廳廳长李泰華1947年5月3日代王耀武主席覆王献唐電,原札,山柬省檔案館J101-15-290。
    ①王獻唐1947年5月22日致曲阜縣政府函,原札现存献唐先生後人處,根據王福來先生提供掃描件整理。
    ②王獻唐1947年5月22日致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函,原札现存献唐先生後人處,根據王福来先生提供掃描件整理。
    ③王献唐1947年6月10日致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90。
    ①王獻唐1947年6月10-11日致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函,原札,山束省檔案館J101-15-006。
    ①曲阜縣縣長王震宇1947年6月12日呈主席王耀武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馆J101-15-290。
    ②曲阜縣縣畏王震宇1947年6月12日致王献唐函,原札,山束省檔案館J101-15-339。
    ③王耀武1947年6月23日向曲阜縣縣长王震宇簽署嘉許令,原札,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90。
    ④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城具王延琦1947年7月18日向李泰華廳畏的精示,原札,山東省檔案馆J101-15-290。
    ⑤张静齋(1887-1973),又名巍年。山束黄縣(今龍口市)窪裏村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加入中國同盟會。参加遇“登黄舉羲”。1930年,脱離政界回鄉任教。1948年赴濟南接管文物,歷任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具會副主任、文史館副館畏等職。
    ①此较前述留曲阜文物"26箱”,多出“2箱”。此“2箱”疑爲個人物品。
    ②山束古代文物管理委員舍:《山束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一九四九年工作彙報》,1949年12月複窟本,山東省檔案馆G4-1-294-13。
    ③山束古代文物管理委員舍副主任張静齋1949年11月1日上山東省政府主席康生、副主席郭子化的精示原札山束省檔案館G4-1-294-10。
    ①張静齑1949年11月1日致山東省政府楊秘書长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館G4-1-294-10。
    ②山東省人民政府1949年12月8日致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员會公函,原札,山柬省檔案館G4-1-294-10。
    ③26箱爲公藏,2箱爲私藏。
    ④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员會1949年11月26日山束省政府公函,原札山束省檔案馆G4-1-294-10。
    ①山束省人民政府1949年12月8日致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舍公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馆G4-1-294-10。
    ②王獻唐1946年9月16日致山束省政府教育廳鹿長李泰苹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馆J101-09-365。
    ③李泰華1946年9月23日覆献唐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館J101-09-365。
    ①王献唐1946年11月20日致山東省教育廳廳長李泰華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馆J101-15-290。
    ②李義贵1947年8月27日致王献唐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館J101-015-339。
    ①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廳長電[(35)教四甲字第570號1,原札,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90。
    ②《四川迎回古物目缘》,1950年稿本。
    ③五獻唐:《题向湖清話图寄逸雪》,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10月21日),未刊稿。
    ④趟儷生:《籬槿堂自敍》载《趙催生文集》第五卷,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⑤據國史館编《1947年國史館職員通訊缘》,國史館共有137人,其中纂修18人、協修20人、助修13人。任纂修的分别爲:吴廷燮、冒鹤亭、劉成禺、夏敬觀、柳詒徵、劉裁甫、汪辟疆、尹石公、金毓黻、汪東、趟阿南、顧頡剛、黄稺荃、王獻唐、邢藍田、丁實存、鄭鹤聲(兼史料處處長)、贺培新。重慶市檔案館卷宗0093-3-243。
    ①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2月13日),未刊稿。
    ②王獻唐:《舊摹程松门畫卷》,《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2月13日),未刊稿。
    ③王獻唐1948年2月13日致路大荒函。本函内容由臺湾丁原基先生提供,原札存濟南張景拭處。張景拭(1913-约2008),字亦軒,王献唐藏友。爲王绍曾、沙嘉孫《山束藏書家史略》作序。曾撰《濟南書肆记》,载《减害家》第2辑,齊魯書社2000年6月版。杜澤遜教授撰《長伴蠹魚老布衣一記藏書家張景拭先生事蹟》,謂其“一介布衣,居陋巷……衣食或有不繼,而志節不稍移”,爲“讀害之藏書家”。群参《藏書家》第4辑,齊魯書社2001年9月版。
    ④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2月16日):“自撰聯一,有自箴意。”未刊稿。
    ⑤王獻唐1946年11月20日致山東省教育廳廳長李泰苹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90。
    ①屈萬里:《载書播遷記》,《山東文献》第2卷第3期,1976年12月版。
    ②屈萬里:《载書播遷纪》,《山束文献》第2卷第4期,1977年3月版。
    ①屈萬里:《载書播遥記》,《山東文獻》第2卷第3期,1976年12月版。
    ②王獻唐1937年10月21日致屈萬里函,原札,现藏山柬省圖書館。
    ③屈萬里:《載害播遷記》,《山束文献》第2卷第3期,1976年12月版。
    ④王獻唐:《爲第三次運移圖害金石存曲阜奉祀官府造具清冊,請鑒核備案》,1937年11月27日稿本,山束省檔案館J101-15-289。
    ⑤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馆第三次迎移圖書金石细目清冊》,1937年11月27日稿本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8%
    ⑥屈萬里:《载書播遥記》,《山東文献》第2卷第3期,1976年12月版。
    ①《山束古代文物管理委具舍鄭亦儒委员1949年11月9日致山東省政府楊秘害長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馆G4-1-294-10。
    ②武腾關,大别山舆桐柏山之間重要隘口。位於今河南省信陽市南35公里,河南、湖北雨省交界處。南锁鄂州,北屏中原,扼控南北交通咽喉。
    ③屈萬里《载害播遷記》,《山東文献》第2卷第3期,1976年12月版。
    ④李羲貴遗作,李連英整理:《李羲貴自述》,《山東圖害馆學刊》2009年第3期。李連英,李羲贵小女,山東省博物館保管部退休職工。
    ⑤《四川逆回古物目缘》,1950年複窟本,山東省博物館藏,山柬省圖害館陳景唐副館長1998年赠。
    ⑥王献唐1946年4月1日致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廳長李泰苹函,原札,山束省檔案館J101-15-290。
    ①山東省人民政府1949年12月8日致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員會公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館G4-1-294-10。
    ②羅復唐:《山東省圖書館的今昔》,《民衆教育》1947年第4期。
    ③《山東省立圖書館工作方针及計劃》,1949年3月15日,山東省檔案馆G22-1-87-4。
    ④《教育雜誌》,1937年2月。
    ⑤[日]小黑誥司:《日中圖書館界交流的歷史》,《圖書館雜誌》,日本圖書館協會1992年8月版。
    ①鄭欣淼:《故宫文物南遥及其意羲》,《新華文摘》2010年第22期。
    ②邢藍田1937年12月11日致王献唐函:“兄嘗言此保身外之物,聚散皆數,不足介懷。而弟则恐竹帛煙销,不能释然於中。”原札,现藏山束省圖書館;《王獻唐师友害札》,第1126-1128页。
    ③[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序》,上海害店2005年版。
    ④王绍曾:《日照王献唐先生事略》,《山東圖書館季刊》1994年第1期。
    ①清末四大私人藏害樓聊城楊氏海源閣所用閑章。藏害约三十萬卷,或毁於兵燹,或被子孫燮賣。
    ②中國近现代著名藏害家周叔之藏害閑章。周叔弢(1891-1984),中國古籍收藏家,文物鑒藏家。1952年到1972年,先後四次将幾十年收藏的宋元明鈔本、清代善本及其它中外珍貴圖書計3.6萬餘冊和歷史文物1200餘件全部献给國家。
    ①國立北平圖書館:《國立北平圖書館馆刊》1931年第5卷第1號。
    ②杜泽逊:《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前言”,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國内圖書館刊物提要介绍·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浙江省立圖書館館刊》第2卷第3期,1933年6月30日版,第12页。
    ②王献唐:《守害日记》(1930年7月13日),未刊稿。
    ①張害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害札輯錄》,《近代史资料》總91號,1997年版,第137页。
    ②張害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害札輯錄》,《近代史资料》總91號,1997年版,第1380141页。
    ③《守书日記》1930年7月13日:“日前中央研究院派安邱某君及臨淄于君前往發掘,遇余商洽此事,亦極以爲然。”未刊稿。
    ④吴金鼎致傅斯年信,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館藏檔案,考10242、46、47、48,轉引自岱峻《李濟傳》,江酥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82-83页。
    ⑤岱峻:《李濟傅》,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⑥《國立中央研究院、山束省政府合組山東古蹟研究會辧法》,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央研究院檔案,全宗號三九三,案卷號145;臺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害館檔案,元169-6號;《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務月报》1930年第6期,第214-228页。
    ①石璋如:《董作賓先生舆滕縣考古發掘》,《中原文献》1989年第1期。
    ①《滕縣古物運濟,漢代石室繼績發掘》,《大公报》1933年4月13日第6版。
    ②《滕縣古物運抵濟南》,《申報》1933年4月11日第4版。
    ③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4月7日),未刊稿。
    ④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4月7日),未刊稿。
    ①《大公报》1933年4月13日第6版。
    ②《申报》1933年4月13日第6版。
    ③《申報》1933年4月13日第6版。
    ④《申报》1933年10月2日第4版。
    ⑤《大公報》1933年4月13日第6版。
    ⑥群见石璋如:《董作賓先生舆滕縣考古發掘》,《中原文献》1989年第1期。
    ⑦《中央研究院發掘魯省文物》,《申报》1933年10月9日第7版。
    ①李永迪:《1930年代中研院史語所山東地匾能山文化的發掘舆稠查工作》,山東大學東方考古中心编《東方考古研究通訊》第5期《龍山時代舆早期國家國隙學衍研討會尊輯》,2005年12月版,第13页。
    ②梁思永:《龍山文化——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考古學报》1954年第7冊;《梁思永考古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1450152页。
    ③石璋如:《中國歷史地理》,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5页。
    ④劉紅革:《日照地匾能山文化》,山東友誼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⑤山柬省文物管理處:《日照雨城镇等七個遗址初步勘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2期。
    ⑥劉敦願:《山東五莲、即墨雨處龍山文化遗址的調查》,《考古通讯》1958年第4期;《日照雨城镇龍山文化遺址調查》,《考古学報》1958年第1期;《記两城镇遗址發现的雨件石器》,《考古》,1972年第4期;《有關日照兩城镇玉坑玉器的资料》,《考古》1988年第2期。
    ⑦山東省博物馆等:《一九七五年東海峪遗址的發掘》,《考古》1976年第6期。
    ⑧臨沂地區文物管理委具舍等:《日照堯王城龍山文化遗址試掘簡报》,《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
    ⑨欒豐實:《兩城地區考古及其主要收穫》,《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劉紅軍:《日照地匾龍山文化》,山束友誼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①王獻唐1954年7月致张静斋函,原札;張廣存《介绍王献唐先生的一宗佚文》,《山柬圖害馆學刊》2009年第3期。
    ②王湘1934年5月5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王獻唐師友害札》,第157页。
    ③李伯鹏1934年5月5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王献唐師友书札》,第413-414页。
    ④孟鸿聲:《山左三僳二知己——略述王献唐與路大荒先生交往》,《山束圖害館學刊》2009年第3期。
    ⑤《調查齊畏城遗址报告》,朱刊稿,现藏王献唐後人處;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獻集成》影印《王獻唐先生遗稿·雙行精舍文稿》本。據参加考察者王思禮先生回憶,此報告孰筆者爲路大荒,而非出自王献唐之手(2010年1月31日肇者電話採訪王思禮先生)。徒手稿看,也確爲路氏之筆蹟。
    ①王献唐:《山東周代的齊國长城》,《社會科学戰錄》1979年第4期;手稿本,现藏王献唐後人處;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影印《王献唐先生遗稿·雙行精舍文稿》本。
    ②王献唐:《山束周代的齊國畏城》,《社會科学戰錄》1979年第4期。
    ③焦德森、張庚存主编:《山东文物事业大事记(184001999)》,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8-99页。
    ①王献唐、衛志珍《鲁西魯南幾個縣份的文物調查报告》(1953年5月7日)未刊稿山東省檔案館A027-02-321。
    ②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舍文化事業管理局1953年6月7日致山東省文化事業管理局函,山東省檔案馆A027-02-321。
    ③山東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具會:《滕縣崗上村發现彩陶报告》(1953年7月20日),未刊稿,山東省檔案馆A027-02-321。
    ④《文物普查工作基本總结和今後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见(草稿)》,1957年7月25日油印本,山東省檔案館A0270020345
    ①王獻唐:《山東文物選集(普查部分)·前言》,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山束省博物館合编《山東文物選集(普查部分)》,文物出版社1959年9月第1版。王恩田《王献唐與新型金石學》:“王獻唐組織领導了全省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出版了由献唐先生主编並撰寫序言的《山束文物選集(普查部分)》,序言中熱情歌颂了黛和國家保護文物的方针政策。”《山束圖害館學刊》2009年第3期。
    ②王獻唐:《在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查會議上的發言》,未刊稿,山東省檔案館A027-02-0345。
    ③王獻唐:《山束文物選集(普查部分)·前言》,山束省文物管理處、山東省博物館合编《山東文物選集(普查部分)》,文物出版社1959年9月第1版。
    ④王獻唐:《在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查會議上的發言》,未刊稿,山柬省檔案館A027-02-0345。
    ⑤王獻唐《守害日記》(1930年7月13日):“余掇爲發掘全省古墓計畫,一爲嘉祥,一爲滕縣,一爲臨淄,就中以臨淄一匾古物尤多,據歷年所出瓦器及鈢印泥封之多,證知該地不但爲古代國都,且爲裂陶器及鑄銅印之總匯。前曾爲衛聚賢君言之。日前中央研究院派安邱某君及臨淄于君前往發掘,過余商洽此事,亦極以爲然。”未刊稿。
    ①王献唐:《覆傅斯年書》,《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②参见山東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員會:《山東省志·文物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③《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第二次工作報告甲编(自民國十八年十月至二十年六月)·辦理社會教育纪要·合組山東古蹟研究會並發掘平陵古墟》,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5/669。
    ①衛聚賢(1899-1990),號衛大法師。山西萬泉人,北平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1928年任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長。戰峙在重慶任“說文社”理事長,主编由孔祥熙资助的學術月刊《說文》。王献唐在《說文》發表《漢害食货志訂議》、《新出漢熹平春秋石經校記》、《甲饰》、《新出漢三老趙寬碑考释》、《竹落》等論文五篇。
    ②即安邱吴金鼎、臨淄于道泉。
    ③日記云“将去之身”,指此峙山東卷入中原大戟戰埸,省政府官員皆至青岛避難。王献唐爲保護山左文献未離開圖害館,等待晋革派人接收。
    ④王献唐:《守害日記》(1930年7月13日),未刊稿。
    ⑤張書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害札辑錄》,《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⑥王獻唐:《覆傅斯年害》,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山東周害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⑦王獻唐《颇黄害寮日記》(1930年10月28日):“聞何鹿畏今日回籍,旋赴廳謁见,談多峙。並言山東省政府舆中央研究院合組一山東古蹟研究會,發掘臨淄、能山雨處古蹟,省府方面邀余爲委員,並出示簡章。”朱刊稿。
    ①《山來省政府教育鹰第二次工作报告》,山來省政府教育魔1932年版,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5/669。
    ②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30年10月29日):“閱報,昨日省府舍議已通遇山束古蹟研究舍簡章,並推余爲委員。”未刊稿。
    ③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记》(1930年10月30日):“傅孟真先生及李濟之先生來訪,譚此次發掘旨趣計劃。午飯後,祥五兄來坐多時,忽身體發噤,即服清導丸多粒。祥兄去後,冷熟大作,一夜入昏迷狀態。,,朱刊稿。
    ④楊振聲(1890-1956),字今甫,山束蓬莱(今蓬莱市)水城村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1919年赴美國哥偷比亚大学留学,專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學,獲博士學位,又入哈佛大學攻讀教育心理學。1924年回到,歷任武昌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学、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清華大學教務长、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教授。1930年4月起任國立青岛大學(今山束大學)校長。
    ⑤劉次箫(1889-1950),山東安邱人。別號次蕭,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学校畢業。歷任山東省立師範學校教具、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秘書。1941年任中统局局長室主任秘書,1945年4月被聘爲第四届國民参政舍山東省参政具,後任國立山東大學訓導長,1950年被人民政府處決。参見劉國铭主编《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害》,團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471页。
    ⑥張敦讷(1895-1979),又名張文起,字默生,“莊學”尊家。淄博市臨淄匾敬仰镇呈羔村人,其父張中立爲常地知名人士。敦讷1924年國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部畢業。歷任山束省立第一师範、齊鲁大學講師,山東省立第二師範(駐曲阜)校長,濟南高等中學校長,復旦大學教授。
    ①山東古蹟研究會:《國立中央研究院、山東省政府合組山東古蹟研究舍成立會纪缘》,1930年油印本,臺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图書館,檔案號:元169-6號,2009年8月3日傅斯年圖害館陳鸿森館長惠赠複裂件。
    ②山束古蹟研究舍:《國立中央研究院、山束省政府合組山東古蹟研究舍第一次舍議紀缘》,1930年油印本,原件现藏台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图書館,檔案號:元169-6號。
    ③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0年11月6日):“赴青大等備處訪傅孟真、李濟之、董彦堂、吴金鼎、張金甫褚先生,均已往龍山發掘去矣。”未刊稿。
    ④《中央研究院爲發掘譚國故城合組山東古蹟研究舍舆山束省政府來往文書》,未刊稿,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央研究院檔案,全宗號三九三,案卷號145;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捂言研究所傅斯年圖害館檔案,元169-6號《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務月报》1930年第6期,第214-228页。
    ⑤张害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害札輯缘》,《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舍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142页。
    ①張鸿烈1931年4月11日致傅斯年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獻唐師友書札》,第1343页。
    ②張書学、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書札輯錄》,《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③張書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書札辑錄》,《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④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12月31日:“日前託仲堅爲館中書牌,又寫‘山東金石保存所’及‘山東古蹟研究會’兩牌,今日制成,即料理懸掛。”未刊稿。
    ⑤張書学、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書札輯錄》,《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55页。
    ⑥張書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書札辑錄》,《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①山柬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會:《山束省志·文物志》,山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01页;
    ②李濟:《城子崖序二》,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梁思永、吳金鼎、郭寶钧、劉嶼霞《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一城子崖(山柬歷城縣龍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版。
    ③李濟:《發掘能山城子崖工作經過》,油印本,臺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害館檔案,元169-6號,2009年8月3日傅斯年圖害馆陳鴻森馆長惠赠複製件。
    ④傅斯年:《城子崖·序一》,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印《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城子崖》,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版。
    ⑤祥见牟祥農:《滕縣考古小記》,《華北日報·圖書週刊》第8-9期連载,1933年12月24日、31日。
    ⑥王豔麗:《董作賓致王献唐信札五通》,《山束图害館學刊》2009年第3期。
    ①牟祥農1933年10月22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獻唐師友害札》,第296-297页。
    ②牟祥農1933年10月23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图害館;《王獻唐師友害札》,第293-295页。
    ③《山東古蹟研究舍赴日褚莒三縣發掘史前遗蹟古珍》,《苹北新聞》1936年4月24日。
    ④群见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5月9日、10日,未刊稿。
    ①《山束古踱研究會赴日諸莒三縣發掘史前遗蹟古珍》,《華北新聞》1936年4月24日。
    ②《山東古踱研究會赴日褚莒三縣發掘史前遗蹟古珍》,《華北新固》1936年4月24日。
    ③高廣仁:《山東日照雨城镇的發掘及其學術價值》,《東南文化》2000年第3期。
    ④張害学、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書札輯錄》,《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①《國立中央研究院、山東省政府合組山束古蹟研究會與國立青岛大學合作辦法》,1930年油印本,臺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害馆檔案,元169-6號,2009年8月3日傅斯年圖害馆陳鸿森館畏惠寄影本。
    ②山東大学校史编寫組编:《山束大學校史(1901-1966)》,山束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③《發掘龍山城子崖工作情形》,《山東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①楊振聲起草:《國立中央研究院山東省政府合組山東古蹟研究會舆國立青岛大學合作辦法》,1930年11月油印本,藏臺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图書館檔案,元169-6號。2009年8月3日傅斯年图書館館長陳鸿森先生惠赠。
    ②群见《青岛山束大學考古團過濟赴滕》,《大公報》1933年11月12日;许星園、焉维新《滕縣安上遗址發掘纪要》,《勵学》1933年第1期。
    ③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11月9日),未刊稿。
    ④牟祥農:《滕縣考古小記》,《華北日報·圖書週刊》第8期,1934年12月24日版。
    ⑤石璋如:《董作賓先生與滕縣考古發掘》,《中原文献》1989年第1期。
    ①牟祥農《滕縣考古小記(績)》,《華北日报·圖書週刊》第9期,1934年12月31日版。
    ②到咸1933年12月9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束省圖害甜;《王献唐师友害札》,第1344页。
    ③董作賓:《山東滕縣曹王墓漢畫像殘石》,臺湾《大睦雜誌》第21卷第12期,1950年12月31日版。
    ④許星園、馬维新:《滕縣安上遗址發掘紀要》,《助學》1933年第1期。
    ⑤王豔麗:《董作賓致王献唐信札五通》,《山束圖害館學刊》2009年第3期。
    ⑥劉敦願:《山東五莲、即墨雨處龍山文化遗址的调查》,《考古通讯》1958年第4期;《日照雨城镇龍山文化遗址調查》,《考古學報》1958年第1期;《耙雨城镇遗址發现的雨件石器》,《考古》1972年第4期;《有關日照雨城镇玉坑玉器的资料》,《考古》]988年第2期。
    ①于海廣:《山束日照雨城龍山文化遗址圍城遗蹟的發现舆發掘》,山東大學束方考古中心编《東方考古研究通訊》第5期《能山峙代舆早期國家國隙學術研讨會尊辑》,2005年12月版。
    ②王献唐:《在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查會議上的發言》,未刊稿,山東省當案館A027-02-0345。
    ③《二十一年四月视察省立圖害馆報告》:“該馆古物,数量颇多,而有统系足供專门研究者,分三大部份:一爲磚,一爲漢畫石刻,一爲古代货幣;爲中外各图害館、各博物院絕无僅有之物。其餘分樂器、字蛊、碑帖、陶器、磁器、玉器、甲骨、石刻、铜器、雕刻,數约五千三百件。”《山東教育行政週報》,1932年第213期。
    ④山東省立圖害館编:《山束省立图害馆概況》,1933年山東省立圖害馆铅印本。
    ⑤《國内圖書館刊物提要介绍·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國内圖書馆以藏害之多言,首推北平之國立北平圖書館;以保存古器物之豐言,殆无出山東省立圖書館之右者(北平古物則别有故宫博物院雁史陳列館等之搜藏)。故富於歷史博物院的性質,實可爲山東省立图書館特色之所在。而該館亦善能利用其優越的歷史地理之環境(齊魯故壤爲大型賢之故鄉,又爲三代以降古文明之所萃),搜藏發揚,不遗馀力。”《浙江省立圖書館館刊》第2卷第3期,1933年6月30日版,第12页。
    ⑥黄馥堂(1864-1944),名以元,山東滕州人,爲常地颇有影響的绅士。清末禀貢生,擅長書法,熟臨柳公權琅琊碑帖,篆、隸、楷、行草皆習,自成一家,人稱“黄體”,一時常地人爭求其字。抗戟期間,出資出力,以诗文爲刀,誓不附逆,同沙印才、張守謙业稻“滕縣抗日三老”。曾爲山東圖書館收購文物和考古發掘調查作出過贡献。山東省图書館藏其致王獻唐書札一通。
    ①《滕縣出土之漢害石迎濟——省立圖害館将建漢畫堂业附羅泉樓》,《山束教育行政週报》第91期,1930年5月23日。
    ②王献唐《颇黄書寮日記》(1931年4月15日):“早六時起,與稼民驾車出遊。……晚飯後,高翰生之孫持翰生先生《雁代志铭微存目錄》上下二卷二冊底本,略檢閱一過,其家藏墓誌千五百餘種,磚瓦甚多,有《上陶室磚瓦文捃》,聞欲出售,掇爲本馆購藏之也。潍縣陳氏以收藏金石名海内,高、郭二家度不能腾,高則别收磚瓦、墓誌;郭则收古銅印,蓋欲另阴生面也。”未刊稿。
    ③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1年5月20日):“接克武函,日人購得潍縣高氏磚瓦六箱、碑碣二箱,爲車站查出,邀精社會、教育二局觀之,亦不知何用。即由館發快函致青市政府、膠路局,青社舍局、教育局,請其依古物保存法扣留,业使亮賓至教育廳,精電禁止。”未刊稿。
    ④轉引自劉階平:《高氏上陶室藏磚瓦紀略》,原载《國聞週报》第九卷一、二、三、四期,後收入《陪平文存》, 臺湾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第26頁。
    ①王献唐《顧黄害寮日記》(1931年6月16日):“教育廳派員及省府派員俱至,舍同查檢、登記高氏磚瓦,直至午後三峙始畢。”未刊稿。
    ②此據《高氏磚瓦清册》统計,劉階平《陪平文存》,第28-46页;《山束省政府教育廳第二次工作報告甲编(自民國十八年十月至二十年六月)·没收高氏私售古磚瓦》:此次没收高氏藏品,“計共磚瓦五百三十一件、石刻二件”。兩個數字不同,俟考。
    ③山束省政府教育廳:《山束省政府教育魔第二次工作报告甲编(自民國十八年十月至二十年六月)·没收高氏私售古磚瓦》,山柬省政府教育廳1932年版,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5/669。
    ④王献唐:《磚瓦圖害爲什麼要開舍展覽》,山柬省立圖害館1931年7月排印本。
    ⑤劉階平:《階平文存》,臺湾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页。
    ⑥群兑王献唐《顧黄害寮日記》1931年7月21日、7月23日,未刊稿。
    ①《清史稿·陳官俊傅》,北京中苹害局1977年版,第11439页。
    ②葉昌熾語,见《簠齋藏古目》陳文會跋。
    ③王献唐:《顧黄害寮日記》(1930年10月23日),未刊稿。
    ④《簠齋吉金錄》褚德彝跋语,]918年風雨樓石印本。
    ⑤劉階平:《陳簠齋先生舆毛公鼎》,《陪平文存》,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第53-54页。
    ①即葉恭绰(1881-1968),字譽虎。害畫家、收藏家、政治活動家。京师大學堂仕學馆畢業,加入孫中山同盟會。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孫中山廣州國民政府财政部長、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長。1927年出任北京大學國學館館長。建國後,任中央文史館副馆長。
    ②王献唐:《由毛公鼎說到張宗昌韓復榘》,路方紅整理,《山東图害馆刊學刊》2009年第3期。
    ③《鲁省收藏古物》,《申報》1932年8月7日。
    ①《鲁省收藏古物》,《申報》1932年8月7日;《浙江省立圖害館月刊》第1卷第10期,1932年10月31日。
    ②《山東省立圖書館點收陳氏古物》,《庸報》1932年10月15日;《浙江省立圖書館月刊》第1卷第9期,1932年11月30日。
    ③王區唐:跋《木庵古陶文字》,《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第1480149页。
    ④王區唐:跋《木庵古陶文字》,《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第149页。
    ①王献唐:跋《齊魯陶文》(陳氏拓本),《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第146页。
    ②王献唐:《挪滕古陶文字叙》,山束省立圖害馆,1934年版。
    ③《簠齋古匋文字》,清陳介祺藏拓,1933年王献唐辑业跋,稿本,现藏西北民族大學圖害館。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館長陳自仁赠送。
    ④王献唐:跋《齊魯陶文》,海嶽樓拓印本;《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第147页。
    ⑤關於造批陶文實物的去向,山來省博物館研究館員王恩田先生曾說:“金石保管所的文物现歸山東省博物館,但馆内卻没有這部分陶文實物。估计新中國成立後,從四川運回金石保管所途經北京峙,這批陶文連同滕縣安上村出土的邾國铜器等其他文物一业調撥给其他單位了。”王恩田《陳介祺舆陶文》,《陳介祺學術思想及成就研討會論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版。此靓有誤。這批陶文實物早已不在人間。祥见《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第147页。
    ①丁伯弢1931年4月8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來省圖害馆;《王献唐師友害札》。王献唐《颇黄書寮日记》(1931年4月8日):“接伯弢信,知濰縣隙氏泥封瓦片售於日人井深,得二千八百元。”未刊稿。《顧黄書寮日記》“二千八百元”,舆丁氏信中所說“用三千八百番”不同。今從丁說。
    ②王獻唐:《雙行精舍序跋辑存》,齊鲁書社1983年版,第144-145页。
    ①詳见[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華害局1959年版。
    ②辛冠潔:《陳介祺及其藏镜》,《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1日。
    ③王獻唐:《颇黄害寮日耙》1931年7月25日、1932年3月3日,未刊稿。
    ④王獻唐:《雙行精舍害跋辑存》,齊鲁害社1983年版,第127页。
    ①王献唐:《雙行精舍序跋辑存》,齊鲁書社1983年版,第128页。
    ②王献唐:《雙行精舍序跋辑存》,齊鲁書社1983年版,第143页。
    ①王獻唐:跋《二百範齋範文彙编》,《顧黄書寮日记》(1932年7月5日),未刊稿,《雙行精舍書跋辑存》正績编未收。
    ②陳介祺:《秦前文字之語》卷五,齊鲁書社1991年版。
    ③詳见王献唐:《臨淄封泥文字叙》,山東省立圖書館1936年7月版。本段以下所引,凡未注明者,均引自此文。
    ①詳见《山東省文物志》编辑室:《山東省文物志·石器、甲骨簡牍、印鈢、封泥、古籍文献(徵求意見稿)》,1990年3月山東省文物局油印本。
    ①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11月15日),未刊稿。
    ②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3年7月18日),未刊稿。
    ③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3年9月24日),朱刊稿。
    ①《王献唐館長赴臨淄考察古蹟研究文化》,《華北新聞》1934年4月29日。
    ①詳见陳慰祖:《封泥:發现與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0页。
    ②上文未注出處者,均引自王献唐:《臨淄封泥文字敘目》,1936年7月《臨淄封泥文字》抽印本。
    ③宋伯胤:《王献唐對地方歷史陳列的貢献》,《博物館研究》1986年第1期。
    ④袁樹勳:《奏東省創設圖書館並附設金石保存所以開民智而保國粹摺》,原摺,现藏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京報》,清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九日。
    ⑤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概況》,1933年山東省立圖書馆铅印本。
    ①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概況》,1933年山東省立圖書館铅印本。
    ①王獻唐:《羅泉樓記》,手稿本,现藏獻唐後人處;《山東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②張希魯:《西樓文選·漫遊微影》,昭通地匾行署文化局1985年版,第275-276页
    ③《山東省立圖書館奎虚書藏落成纪念特刊》“弁言”?,1936年12月山東省立圖書館编印本。張廣存赠。
    ①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记》(1931年7月21日),未刊稿。
    ②詳兑李江秋:《阴幕餘話》,《山束省立圖害館奎虚害藏落成纪念特刊》,山東省立圖害館1936年12月编印本。張廣存赠。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12月13日),朱刊稿。
    ④焦德森、張廣存主编:《山東省志·山束文物事業大事記(1840-1999)》,山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⑤《山東省人民政府文化事業管理局報告[(54)化人字第二八六號]》,山東省檔案館A027-02-147;然《山東文物事業大事記》:“(1953年)10月19日,文化部批准将省文管舍的陳列、文物保管部分舆省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合业,成立山柬省博物館籌備處,省文管舍主任張静齋兼任籌備處主任,王献唐、徐眉生、秦亢青任副主任。1954年開始具體工作。1955年8月,徐眉生兼任主任。1957年8月29日結束籌備。”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①山束省博物館籌備處:《山東省博物馆籌備處一九五四年自然之部與歷史之部陳列計劃工作總結報告》,1955年1月油印本,山束省檔案館檔案A027-02-332。
    ②王献唐致李既陶書,约1954年冬,原札
    ③山東省博物馆等借處:《一九五四年自然之部舆歷史之部陳列计劃工作總结報告》,1955年1月油印本,山東省檔案館A027-02-332。
    ①焦德森、張廣存主编:《山束省志·山東文物事業大事記(1840-1999)》,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②王献唐:《山東歷史人物陳列·法顯》,约成於1954年12月,未刊稿。
    ③王献唐:《關於陈列提纲草稿的修改意见》,约成於1954年秋,未刊稿。
    ④王献唐:《關於陈列提纲草稿的修改意见》,约成於1954年秋,未刊稿。
    ⑤王献唐:《陈列计划说明签改意见》,约成於1955年春,未刊稿。
    ①王献唐致李既陶害,约成於1954年冬,原札
    ②王献唐:《陈列计划说明签改意见》,约1955年春,朱刊稿。
    ③王献唐:《陈列计划说明签改意見》,约1955年春,未刊稿。
    ④王献唐:《本陈列室的三个部分》,约1951年,朱刊稿。
    ①颇颉刚:《關於山東博物館之商討》,顧洪《颇颉刚學衍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174页。
    ②宋協明:《建國前後山東文物工作的回顧》,山束省文物事業管理局研究室编《文物摘報》1985年第21期。
    ③鄭振鐸:《鄭振铎日記全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59-560页。
    ④焦德森、张廣存主编:《山東省志·山東文物事業大事記(1840-1999)》,山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①王冶秋:《在全國地志博物馆工作經驗交流會議上的發言》,國家文物局编《王冶秋文博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6頁。
    ②宋伯胤:《王獻唐封地方歷史陳列的貢献》,《博物館研究》1986年第1期。
    ③夏鼐:《山東王獻唐先生傅略(1896-1960)》,《考古》1960年第10期。署名“作銘”。
    ①丹兄,即馬丹铭。
    ②王献唐日記並未全部保留下来。齊魯害社《王獻唐遗害三十種》,尚有《那羅延室日記》一種,今未见。又據安可荇告知,先生另著有《百漢印齋日記》,现均不存。據筆者調查献唐先生四子王文華、三兄媳安可荇女士、孫子王福來,得知以下綫索:第一,據安女士相告,献唐先生日記皆作於1948年9月濟南解放之前;第二,文革峙,爲保護日記,安可荇曾将先生的部分日记交王文華在濟南工作的夫人收藏,據聞已全部被焚毁。王文華也證明了這點說文革時安可荇将先生日記的後半部分交其在濟南工作的夫人收藏。因辙父爲別事遭批門,故将所存日記自行烧毁;第三,據献唐畏孫王福來靓,2009年聽朋友靓在濟南见過先生日記五冊,正在寻訪。
    ③據《三禪室日記》封面献唐题簽,中缺第三冊。經徹查,现存八冊首尾相連,内容完整。故原署第四至九冊者,應爲第三至八冊,此乃献唐误害也。
    ④《三禪室日耙》舆《守书日記》中間間隔三年,常有日記一二種。
    ①王献唐:《滄勺集初稿·自序》,《三禪室日記》(1924年1月1日),未刊稿,《辑存》失收。
    ②王献唐《三禅室日記》(1923年1月5日):“赴司令部。……由四日至十二年正月四日中間,目赴青岛,缀記多日。斯時正爲接收青岛之期。耳聞目睹,千燮萬幻,欲记而不可勝記,只付之想像而已。”未刊稿。1897年德人以“巨野教案”派兵膠州湾,次年舆中國簽訂99年租借腰澳合同,1914年一戰爆發,青岛又落入日手。戰结束,經過门爭,中日雙方於1922年12月1日簽訂《中日懸案細目協定》,中國付鉅款贖回青岛主權。1922年12月10日,中日雙方在青岛翠行交接儀式,王献唐参舆了整個交接遇程。其日記内所言“千燮萬幻”者,即指中日雙方交接談判過程之艱難。
    ③《老莊學案初稿》第一章“序输”,献唐自署“暂缺”。
    ①王區唐《訪碑圖詩》:“俯仰宦海一身輕,扶策峙復向滄溟。萝裹狂花飛眼過,颇以因明問孫能。龍子本擅堅白譽,名理三支手笺注,数卷書成棗梨炎,飘風又作京華絮。(民十年,接收青岛,羁棲數载,成《公孫龍子懸解》,由中華害局印行,爲專治子害始。)”《文献》1982年第13輯,第42-50页。
    ②王献唐将《青島時報》所刊之《<讀子錐指>之一——鬼谷子》粘於《三禪室日記》(1926年2月3日)。
    ③“乙丑重陽節後二日”,乃西唇1925年10月28日。
    ④王献唐《三禪室日记》(1920年10月9日):“官害局購《莊子集解》及《荀子楊惊注》,用洋一元。”朱刊稿。
    ⑤其中《入吴淞口》、《抵上海》、《夜遇通州懷張嗇公》、《泊镇江》、《遇金陵》、《舟中即事》、《小孤山》、《黄岡》、 《黄州》九首,又载《三禅室日記》。
    ①在第100首詩後,献唐做《莘農约爲蜷廎百首詩成,感赋一什》。诗曰:“哀樂分明字字真,一樓壇站若爲鄰。垂天白雨逼秋氟,越世玄談入笑颜。看到論赢難著子,秋來冷熱苦困人。新詩擲向長江水,冷眼青冥一笑春。”
    ②王献唐《訪碑圖詩》:“談诗不復論顧陳,上邁炎劉說周秦。周秦亦非原始語,卻向结繩證本音。音以風土古今燮,寻源探脈理相贯。疋言部分十有三,雲阴幻出廬山面。《音表》毅青興益豪,復從分合输幽宵。一尺稿積三十卷,夜中不覺白日高。(在京滬成《雨周古音表》、《幽宵古韻考》二害。)”《文献》1982年第9期,《文教资料簡报》1983年第1期。
    ①滬瀆,古水名。指吴淞江下遊近海處一段(今黄浦江下遊)。因常地人民用“滬”在江海之演捕鱼爲業而得名。亦爲上海別稱。
    ②秣陵,秦漢時期今南京的稱渭。
    ③参见崔巍辑释《山柬省博物館藏明清民國山左學者著述知见缘(上之一)》,油印本,第92頁。此跋收入《辑存》第73页。
    ①王献唐:《一年來本館工作之回颇》,《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②王献唐:《一年来本館工作之回颇》,《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③王献唐:《新收陳房伯唇算害稿述記》,《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①题跋時間記爲“十六年”,常保筆誤,因1927年6月王氏尚朱到山束圖書館。《輯存》编者注爲“疑系二十六年之误”,亦屬推論,未有證據(见《辑存》第204页)。據王献唐1930年6月27日跋上海文瑞樓石印清梁章钜撰《退庵随筆》二十二卷,《畫法要錄》與《退庵随筆》同瞒於1930年6月27日,业作跋。《退庵随筆》跋曰:“烽火馀生,萬念灰燼。今日過教育图害社,購得此本及《畫法要錄》,歸来閉户籀讀,藉销長日。梁氏精於帖刻,所論俱有獨到。至治身處世,皆閱歷醇和之言,患難中讀之,無不常心切理。禽發得志之魁僳,或且视爲迂談矣!十九年六月二十七日,王献唐記。”(《輯存》,第228頁)“十六年”或爲“十九年”之误。
    ②王献唐:跋民國十九年中華害局聚珍仿宋版印余绍宋辑《畫法要錄》十七卷,《辑存》,第204页。
    ①王献唐:跋《關於圖書學之一部》,《辑存(績编)》,第66-67页。
    ②王献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山東圖書馆季刊》1982年第1期。
    ③此跋所署時間可能有误,因8月15日晋軍已退,而文中内容则是晉軍入濟。
    ④王献唐:跋《關於圖書學之一部》,《辑存(績编)》,第66-67页。
    ①参兑[東漢]劉熙撰,[清]畢沅疏,[清]王先謙著:《释名疏證袖》,中華書局2008年版。
    ②王献唐《顧黄害寮日記》(1930年10月19日):“閱《释名疏證補》,此害纯粹以音释字,封於字音起源,但以雙聲疊韻之字羲解之,仍多未盡。此皆以同一方法释之,每不得初誼而轉爲後起之羲。余嘗摄撰《音原》一害,释字音起源,方法略舆别氏不同,而亦不能不以此害爲荃本也。”未刊稿。
    ③王献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山束圖害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④王献唐:《李南澗之藏書及其它》,《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⑤王献唐:《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績编)》,齊魯害社1986年版,第138页。
    ⑥兹稿列入青岛出版社《王献唐全集》出版計劃時,稱此稿撰於"1930年”。但王献唐收得此害底稿時間爲1931年2月,見《颇黄害寮日記》(1931年2月11日)。《太平十全之室日耙》(1932年10月20日):“舆翼鹏核定書目,以劉燕庭《长安獲古编》稿本交之,嘱其作校袖。”1933年3月25日又载:“翼鹏编《長安獲古编》成,略爲商改體例。”因此成害峙間應爲1933年,應與屈萬里合编。未刊稿。
    ①王献唐跋劉喜海辑《封泥货幣文字》云:“燕庭先生《長安獲古编》刻本不全,定本不可见,底本舊藏陳氏。蓋先生身後,其金石害畫多歸簠齋先生。日前託人爲山束省立圖書館購藏。取校此冊,其货幣、封泥均在《獲古编》内,亦隙粟圖手拓也。”《辑存》,第]54页。
    ②《本館编印害籍预告·在编著中者》:“《長安獲古编校補》,原刻、補刻二本不全,本馆新收燕庭先生底本,附有鮑子年、陳簠齋、戴醇士考释题識,掇整比增訂,别爲《校補》一害。,,《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③《本馆编印書籍預告·撰成待印者》,《山東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④王献唐:《雙行精舍害跋辑存》,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242页。
    ⑤王献唐:《跋安荆山藏印J林周娷敦铭考氏原本》,《颇黄害寮日耙》(1931年3月31日),未刊稿。
    ⑥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31年4月28日):“遇敬古齋,取其張船山書詩冊、舊拓武梁祠畫像全套、桂未谷《石經考略》底本来看,即校翁氏摹本畫像,並爲《韻氏》,至夜十二時畢六榜。,,未刊稿。
    ⑦王献唐《訪碑圖詩》,《文献》]982年第9期,《文教资料簡报》1983年第1期。
    ⑧王國華:《王献唐傅略》附《王献唐著作目錄》,《中國常代社會科學家傅略》,書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①参见劉階平撰《高氏上陶室藏磚瓦纪略》,《階平文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
    ②王献唐:《顧黄書寮雜録》,齊魯書社1984年版,第92页。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5月2日):“昨日接濤雒丁春亭快函,謂余所辑《印林遗書》稿件,彼與其弟口角,適以事外出,被其弟偷抱於庭中,縱火焚之,家人搶救,已毁大半,只馀數册,並所辑《印林年譜》稿悉焚焉。前年彼辑年譜,余以印林稿件悉交之,使其採用,誰知竟罹此劫。六年心血,一旦俄空,心痛不已,雖悔無及矣。其弟之纨绔错乱,固無足言,亦以余目不識人,熱腸對友,致遭此變,蓋非惟一縣文献之損失,亦一省之損失也,自今而後吾知免矣。”未刊稿。
    ④王献唐:《跋校本晚學集》,《顧黄書寮日記》(1931年1月18日),未刊稿。
    ⑤王献唐《颇黄書寮日記》(1932年2月8日):“寫《金契石友小譜》题記一段,释甲骨文五段。”未刊稿。
    ①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记》(1932年5月5日):“校《水雲集》六葉,至是完全畢事,總計校勘記約得六十馀百。時作峙辍,今大功告成,可慰也。”未刊稿。
    ②王獻唐《四十感懷》:“臥病自念行年四十初度矣,榆集雨威叢稿,得《三邾疆邑圖考》二卷、《炎黄氏族發微》六卷、《塑印文裂典錄》八卷、《百本十三行考證》四卷,五十余萬言,嘔心自苦,結習難空,感题長律一什,呈老鹤、仲探、枚生諸君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3月6日),未刊稿。
    ③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2年9月4日):“[前缺]《十三行》勘封爲校勘耙,凡得十本。至九時半,校约十數字。”未刊稿。
    ④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1月13日):“校偽本淳熙秘閣《十三行》,並作《述記》一篇,约略算之,全害可得六萬言,明日告成矣。”王献唐《葫碑圖詩》注:“二十一年,成《洛神赋十三行考證》六卷。未刊稿。
    ⑤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3月23日):“晚飯後整理《考證》,明日即付装訂,可得二厚冊,連前共得四冊。现在所得资料已分别考證完畢,如然新材料即可毅青,惟修改重寫尚须時日耳。去歲從事於此已近半载,日夜操觚,無間寒暑。”未刊稿。
    ⑥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2月9日):“閱《履園叢話》,题記二條,又鈔入《十三行考證》一僚。,,《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7月31日):“钞《啽藝錄》關於《十三行》者一段。,,《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1月24日):“頭痛不已,四峙即回家队養,晚飯後稍愈,即取孔氏嶽雪樱本《十三行》校錄於《洛神赋十三行考證》。”《雙行精舍日記》(1937年10月23日):“《董臨十三行》。蒲城張士範茞亭刻《式好堂藏帖》,古歙黄渊章鐫有董玄宰臨十三行甚精,後跋云‘吴舆京持家藏趙文敏臨十三行真蹟至余舟中,歷余亦臨十三行,因書此以俟相質。恨余不見古人,亦恨古人不见吾也,舆京谓何?丁巳三月晦前一日荆溪道中董其昌,。董刻本作十六行,有界格,似原本如此,後有王萝樓、高展雲褚跋,推挹借至。”未刊稿。
    ⑦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1月13日):“校偽本淳熙秘閣《十三行》,业作《述記》一篇,约略算之,全害可得六萬言,明日告成矣。”未刊稿。
    ①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0月19日):“向山東書局取《淳熙績帖》,有正書局影印劉鐵雲本,號稱宋拓,内有《十三行》。六時回家,以郁崗齋褚帖,乃偽本也。帖經張叔未、吳平齋諸家鑒定,竟盲目如此,可知真解者難得也。”朱刊稿。
    ②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32年9月10日):“校《十三行》,至七峙半盡三行。全帖至是校竣,復就所據各本,分别考之,寫四葉。”未刊稿。
    ③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2年11月6日):“接希三寄來商務印書馆影印之晉唐楷帖,爲陸謹庭、李春湖等遞藏,内有《十三行》一本甚佳,細審舆玄晏齋本、快雪堂帖甲本之祖本同爲一石,各家题爲越州石氏本,雖無貫據,大致可信,此爲柳跋本,與停雲所祖一肥一瘦,同爲宋刻。柳跋本之雨大支系派甚顯。至是所见《十三行》已得二十三本,海内所有大致略備,唐宋模刻原委亦已得其端倪,爲之大快。”未刊稿。
    ④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1月10日):“晚飯後,訂補《十三行考證》十數事,细至極處,如發如錄,彼此牵掣,館務匆忙,回家時神昏意惰,落筆難以周到,此事正難言也。”未刊稿。
    ⑤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1月7日):“跋《泉缘彙珍記》。又閱萬里所撰《明藏考》,簡要而雅驯。晚飯後钞錄《東原錄》應用各條,撰《漢镜韻释》十數條。”朱刊稿。
    ①據《四库全害總目提要》卷一一七,子部雜家類一,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②《魯圖書館新購希世珍品三種》:“唐人寫本《鶡冠子》。世上所傅《鶡冠子》一書,多十九卷本,最初之十六卷本,史稻惟斡退之曾得一见。以後即渺不復聞。最近圖害馆購得敦煌石室唐人寫本中有《鶡冠子》、《雨雅》等書,以《鶡冠子》尤可寅貴。常時敦煌令所寫,恰爲十六卷本,世傅各本舆此本比较,则舛错甚多。宋元舊刊,悉不值一颇矣。原物爲一手卷,完好然缺,墨踱猫新,可稱海内唯一孤本,希世珍籍也。,,《申报》1933年8月14日。
    ③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3年5月15日),未刊稿。
    ④丁原基《王献唐先生著述考》:“先生校訂茲编,约成於民國二十年。”或不確。
    ⑤王献唐《颇黄書寮日記》(1932年4月3日):“績撰本館《概沉》畢。,,未刊稿。
    ⑥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32年4月2日):“撰本館《沿革》及工作内容,二千馀言,未畢。此乃日前教育鹿视察員所託,匆忙未辦,晚間勉強草掇。”未刊稿。
    ⑦據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全館同仁合影攝於1933年8月13日。《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8月13日):“五峙,與全馆同人合拍一像。”未刊稿。
    ⑧《山左先喆遺害提要》未署编者姓氏,舊以原書前有“瑞安陳準繩夫記”题識,定爲瑞安陳準撰,非也。山柬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王绍曾教授曾撰跋文於自鈔本《提要》,考本害作者爲王献唐。文云:“《山左先喆遗书提要》,原题瑞安陳準(繩夫)記,實出献唐先生之手。《清詒堂文集》提要中所云:‘日照王氏舊從潍縣丁氏錄得副本,,即系献唐先生自道其得害原委。”1948年元月王献唐於自藏《山左先喆遗已書提要》封面跋文:“《山左先喆遗害提要》,此冊爲調甫與余合编,由繩夫印行。内遗害數穜已出版,訛误太多。宋明轩将軍欲出赀全印,以事燮未果。今宋氏與繩夫皆逝世矣,重展此冊,爲之愴然。三十七年元月,献唐。”此書现藏献唐先生後人處。
    ⑨王献唐《古今字詁疏證叙》“编者按”:“日照王献唐先生,既熟精圖書諸學,復精審於鑒别;自長山東圖書館 以来,於鄉邦文献之保存與整理,不遗馀力;而於先賢遗著躺羅尤篇,雕断筒殘编,亦业加保存。最近更有《山左先喆遗害》輯成,计收有牟陌人先生著之《同文尚害》,成篛園先生著之《蒻園日札》,成稚園先生著之《鉏經摭記》,孔荭谷先生著之《紅櫚害屋朱刻稿》,丁楙五先生著之《靓文解字韻隸》,舆許印林先生著之《古今字詁疏證》、《遗害》等,今已從事校刊。兹經本刊编者之請,出其序跋提要,先爲逐期分别介绍,想海内學者,極所欲快睹也。编者識。”《華北日報·圖害週刊》创刊號,934年11月5日。
    ①《山左先喆遗書提要》原害未鐫出版時間,此據《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3月18日)“接繩夫函,寄來《山左先喆遗書提要》數冊,刻己印出矣,唯彼處經濟困難,势将中断,即至膠濟飯店訪王芳亭先生,託其向常局靓项,由公家設法印行。繼访仲探,已赴津矣”之语定之。
    ②陳準:《山左先喆遗書提要题識》,《山左先喆遗書提要》,1935年3月瑞安陳氏古書局排印本。
    ③王獻唐:《跋山左先喆遗書提要》,1948年元月,未刊稿,跋在王献厝自藏《山左先喆遺書提要》封面、
    ④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12月21日):“晚飯後撰《倦遊庵椠記》、《詩切》二害提要干數言。”《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4年12月18日):“晚飯後撰《山左先喆遺書》之《紅櫚書屋未刻稿》、《潍縣方言》、《术盫古陶文釋》三害提要,並《刊印遺書缘起》。晚飯後訪堅叔。九峙半績撰《古今字詁疏證》、《南澗先生易簣記》、《雪泥屋遗害目錄》三害提要。”《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4年12月20日):“撰《篛園日札》、《詩韻》、《佛金山館秦漢碑跋》三種提要。”未刊稿。
    ⑤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4年12月29日):“修改《同文尚害提要》,重寫《提要》二则,整理目次,分四集。”未刊稿。
    ⑥《同文尚書》於1981年由齊魯害社據王献唐所藏钞本影印。全書共三十一卷,撰寫髓例分作五項:篇目考證、經文校勘、句讀断定、經文解释、经意串講。作者之考證與注靓,大膽新颖,有理有據。書首有王獻唐1957年撰序,書末附有《默人先生墓誌铭》、《同文尚书自跋》、《同文尚書三十一篇序》、《尚書自编序證案》、《华同文尚书钞本後志》、《周公年表》等相關著述。臺灣周凤五教授有《讀牟默人同文尚害》一文,評論中肯可参,见臺湾《害目季刊》1985年第18卷第4期。
    ①王献唐1931年2月致傅斯年函。原札未見,1931年2月14王献唐缘入《顾黃书寮日记》。
    ②趟罐生:《趙催生文集》第五卷,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③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4年12月18日):“晚飯後撰《山左先喆遗書》之《紅櫚害屋未刻稿》、《潍縣方言》、《术盫古陶文释》三書提要,亚《刊印遗書缘起》。晚飯後訪坚叔。九峙半績撰《古今字詁疏證》、《南澗先生易簣記》、《雪泥屋遗害目錄》三書提要。”未刊稿。
    ④王献唐1935年2月28日覆傅增湘函:“献唐近發願编刻《山左先喆遗書》,已成三集十六種,由瑞安陳氏印行。敝省先賢未刻之名著,掳献唐所知,大致悉羅於内。目下已印出许印林《古今字詁》一種,馀尚未刻。(陳氏力似未足,恐不能完成。)”丁原基《王献唐舆傅增湘、傅斯年、屈萬里等往來害札標注》,臺湾《應用語文學报》2000年第2號。
    ⑤牟房,字農星,山東栖霞人。經学家牟庭(陌人)子。清嘉度二十三年(1818)舉人,歷任高密等縣训導,舍稽、安吉知縣。以金石文字治經史,封秦漢碑刻多有研究。著《佛金山館秦漢碑跋》等。
    ⑥王献唐:《南澗先生易簣记·序》,《苹北日报·圖害週刊》1934年11月26日第4期。
    ⑦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12月20日):“撰《蒻園日札》、《詩韻》、《金佛山館秦漢碑跋》三種提要。”未刊稿。
    ①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4年12月21日):“晚飯後撰《倦遊庵椠記》、《詩切》二书提要千數言。未刊稿。
    ②趙儷生:《趙儷生文集》第五卷,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③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12月20日):“撰《蒻園日札》、《詩韻》、《佛金山馆秦漢碑跋》三種提要。”未刊稿。
    ④《山東文献集成》著缘爲“詩韻”,今依《山左先喆遗書提要》著錄。
    ⑤指丁少山。
    ⑥指江有誥。
    ⑦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12月20日):“撰《篛園日札》、《詩韻》、《佛金山館秦漢碑跋》三種提要。”未刊稿。
    ⑧成瓘(1763-1841),字肃中,號翁園,晚號古稀迂叟,山東鄒平人。受知於阮元,平生舆俞正燮交最深。著有《篛園日札》、《績札》、《論語說》、《成氏叢書》、《篛園醫說》等。事蹟具《[宣統]山東通志》、《清儒學案》卷137(理初學案附成先生瓘)。
    ⑨王献唐:《篛園日札提要》,《山左先喆遗書提要》。
    ⑩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4年12月23日):“鄒縣張君来,带焉氏《困旱耙聞札耙》底本及《泗志鉤沉》來看。榆閱《銁沉》多獨到處,即编入《遗書》,撰《提要》一则。又撰《金石寓目記提要》一则。”朱刊稿。
    11馬邦玉(?-1831後),字荆石,號寄園。山束魚臺人。以拔貢翠嘉慶六年(1801)鄉試,歷任費縣、濟陽训導,單縣教論。嗜古人碑版文字,四方訪求,辄手拓其文,三十年如一日,因名其齋曰寅漢齋。有《漢碑錄文》四卷、《漢碑摹本》一卷。事蹟具《金石著述名家考略》及王绍曾、沙嘉孫著《山束藏害家史略》。與長兄川廬先生、弟馬邦舉有“魚臺三馬”之稱。
    ①成琅,生卒不群。字樨園,山東挪平人。舆兄成瓘齊名,世稻挪平二成。爲考伏生墓,兄弟裹糧,遍走各地,印證群籍,三年而後得之,撰《伏微君墓考》。著有《鉏經遮記》十四卷,今藏山柬博物馆。
    ②崔巍《山東省博物館藏明清民國山左學者著述知见錄》:“古韻微二卷,稿本。清宋害升撰。按:此害乃宋氏朱定之草稿,卷首無序,末亦無跋,用袖珍害稿。其首列切韻四馨表靓云:治切韻之學,宜立七表,一四聲表,二七音表,三五位辯等表,四韻分十二部表,五含少降位表,六三合應辰表,七三呼協颧表。兹言四聲表之例,四聲者,寓商於宫聲之法也。常理清平聲爲宫,濁平聲爲商。而四馨之例,商寄於宫不用,於平聲颧中,宫常分其清濁,此一物能兼陰陽之性之定理也。平聲類中,宫既分其清濁,则上聲、去聲、入聲,三類遞相承受,自亦必各分其清濁,此亦一物能兼陰陽之性之定理也。惟是平聲、入聲之清濁易判,而上聲、去聲之清濁難判。故或者疑上去之有清濁,乃韻家之强爲標目,無關奥旨。不知宫、商、角之三聲,陽也。赐,故顯而明,陰,故微而隱,此其所以殊岐也。據本害。”油印本。
    ③宋書升(1845-1915),字晋之,一字真陪,號旭齑,山東潍縣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主講金泉害院。治学以經術爲重,精於天文算術,推衍中西演算法,考定古今黄赤道大距之燮勤,知夏禹元年與《竹書紀年》相合。爲清末東甫學派之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周易要羲》、《尚害要羲》、《尚害考》、《禹贡靓羲稿》、《夏小正氏羲》、《詩略靓》、《春秋三界考》、《古韻微》、《旭齋文稿》、《宋晋之遗稿》、《初篁害廬文稿》等稿本十餘穜。事踱具王绍曾、沙嘉孫撰《山東藏書家史略》。
    ④王献唐1935年2月27日致傅增湘函:“《古韻微》,稿本,日照王氏藏。”丁原基《王献唐舆傅增湘、傅斯年、屈萬里等往來害札標注》,臺湾《應用語文學報》2000年第2號。
    ⑤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12月18日):“晚飯後撰《山左先喆遗書》之《红櫚書屋未刻稿》、《潍躲方言》、《木盦古陶文释》三害提要,並《刊印遗害缘起》。晚飯後訪坚叔。九時半績撰《古今字詁疏證》、《南澗先生易簣記》、《雪泥屋遗害目錄》三書提要。”未刊稿。
    ①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12月21日):“晚飯後撰《倦遊庵椠記》、《詩切》二害提要千数言。未刊稿。
    ②周悦讓,生卒不祥。字孟伯或孟白,一字萝伯又號萝白。山東萊赐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進士,官禮部主事。性疏曠不樂仕進。寓居京師,阴戶著書,一峙如李越缦等,皆相推重。著《倦进庵椠記》四十五卷。事蹟具《山東通志》及王献唐撰(《倦遊庵椠記》提要)。《倦遊庵椠記》,乃周氏畢生精力所在,害朱成而聲名速播。周氏身後,门人福山王懿榮致害柯劭忞,掇爲刊行未果。抗戰前,山東圖書館以重價(法幣九百跟圆)從其仲孫瞒得手定稿本,擬印入《山左先喆遗書》,朱果。抗戰阴始,献唐先生舆屈萬里载害西遷四川,此家钞孤本亦在其内。近年齊魯害社倩人整理,於1996年刊行,收入《山左名賢遗書》。
    ③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4年12月23日):“鄒縣張君來,带焉氏《困學記聞札記》底本及《泗志銁沉》來看。榆閱《鉤沉》多獨到處,即编入《遗書》,撰《提要》一则。”未刊稿。
    ①王筠(1784-1854),字貫山,號菉友,山東安邱人。清道光元年(1821)翠人。嘗舆俞正燮、葉志铣、何绍基、许瀚、陳度墉商榷今古,故於說文特長。著有《說文释例》、《說文句讀》、《清詒堂文集》等。事蹟具《清史稿》卷482王筠傅、鄭峙撰《王菉友年譜》。
    ②鄭峙(1891-1958),字爰居,室名寒松堂。山東褚城人。山束法政尊科學校畢業,律師。酷愛金石和藏害,藏古籍七千馀冊近兩萬卷。有清钞本《周易本羲析疑》一卷(赠山東省立图害館)、钞本王筠《馬首晨言校勘記》等。建國後,任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會主任,從造纸廠和廢品店裏拾救出了大批珍贵文物。著《高南阜年譜》、《王筠年藉》二卷、《王筠文集校錄》二卷、《西昆酬唱集褚诗人年譜合编》等。家距安邱王筠舊居數十里,1930年借錄潍縣丁稼民(錫田)藏王筠《清詒堂文集》二册。此本因輾傅钞,中多訛謬,乃舆同里王叙卿同經校讎,王筠詩文已知者略具於是。1935年春至濟南訪書,晤王献唐。峙献唐正有《山左先哲遗害》之辑,遂将悉年所辑盡歸之。鄭時因著《王菜友年譜》、《王菉友先生著述考》。
    ③王献唐跋《畿輔叢書》:“此《畿輔叢書》本。十九年夏,購害翰文齋,劉君仁齋媵赠是册。翻阅一過,置箧笥中。去秋至今,撰《炎黄氏族考》,時需此害参證,遍檢不得。假館中藏本用之,半年之後,害根渐黑,心爲慊然。今日偶阴書箧,無意得之,欲喜逾望,如俗子途中拾金也。害非自備,乞鄰终覺不便,亦非到用峙不知其少也。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飯前題。献唐。”《辑存》,第78页。
    ④王獻唐《四十感懷》:“队病自念行年四十初度矣,榆集兩歲叢稿,得《三邾疆邑圖考》二卷、《炎黄氏族發微》六卷、《璽印文裂典缘》八卷、《百本十三行考證》四卷,五十余萬言,嘔心自苦,結習難空,感题長律一什,呈老鹤、仲探、枚生諸君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3月6日),未刊稿。
    ①王獻唐:《那羅延室稽古文字·漢玉鞶鑒考記》,齊魯書社1985年版,第271页。
    ②王獻唐:《那羅延室稽古文字·漢玉鞶鑒考記》,齊魯害社1985年版,第278页。
    ③民國淄川縣縣長張蕴藻1936年3月19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存山束省圖害馆。
    ④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3月29日):“路大荒带淄川縣民張蘊藻函,以該縣績修縣志,聘余爲總纂,力辭之。大荒再三敦精,義難再卸,勉強承應。惟學識浅陋,又長日匆忙,實難兼顾,只能商籌大體,热暇執筆也。,,《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5月2日):“覆淄川縣志局畏函,論修志事宜,业寄潍志體例去。”朱刊稿。
    ⑤“民國第一丙子”爲1936年;“季夏”指陰曆6月。1936年陰曆6月,在陽曆7月18日至8月16日間。
    ⑥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7月12日):“至枚生虚,以子寅之约,與老鹤、枚生同往萃賣埸聽書。至则有堂會未阴埸,即邀子寅等三人及仲探,韓、白二君同往百花村晚飯,飯後至仲探家,九時至進德會看戲,十時半復至書埸聽書。一月以來疲於應酬,素不喜此,热法擺脱,自今而後,可稍休息矣。”未刊稿。
    ①于北山(1917-1987),河北霸縣人。1931年被親戚介绍至濟南市政府常書記員,得以拜褐邢藍田、王献唐、張默生諸名士。抗戟峙期,轉入國民黨第33集團軍馮治安部任文書。建國後,任教南京弘光中學,始撰《陵游年譜》。著《陸游年譜》、《范成大年譜》、《楊萬里年谱》等。于氏舆邢仲探有師生之誼。
    ②于北山《王獻唐先生<疏簾淡月>詞附跋》:“《明湖顧曲集》印出後,蒙邢師面赐數冊,多年来分赠友朋,所餘者亦化爲劫灰。惟獻唐先生《疏簾淡月》詞一闋,至今猫能默捅。”《齊魯書刊》1984年第1期;《明湖顧曲集》,1936年夏濟南邢氏後思適齋朱印本,山東省圖書馆普通古籍8-05212。
    ③本段皆引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善本書目(甲编)·叙》,《山東省立圖書館善本書目(甲编)》,1937年稿本,未刊。
    ④《文教资料簡報》刊《訪碑圖詩》,末注“1939年作”,挨。
    ⑤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12月2日):“清钞《述學詩》,共得九葉,约二千八百言,尚须群细修改也。詩内包括廿年求學、交友事實,前此未嘗爲此長言,可作年譜觀也。”未刊稿。
    ⑥王獻唐自注《訪碑圖詩》,所署峙間間或有誤,引用時敬請注意。
    ①屈萬里《载害播遷記》“次日,過官渡口而入巫峡,適細雨霏霏雨岸乱山攒聚所謂十二峰荐竟不詳孰是,.献唐先生於峡中得詩二十餘首,辑爲《峡江行卷》。”《山東文献》第2卷第3期,1976年12月版。
    ②該日記與王獻唐其他日記不同,封面未见其题簽。安可荇定爲《平樂印廬日記》,並题於封面之上。然此日記用纸舆现存献唐题“平樂印廬日记”第17-19冊者相较,阴本明顯要小的多。丁原基據齊魯害社原擬影印目錄定爲《雙行精舍日記》。
    ③以王献唐《泉货名释》、《中國古代货幣通考》雨文相较,實爲一害。王献唐《守害日記》(1930年7月13口):“撰《泉幣名释》,至晚十時畢。线幣二字先後可五千言,大意以刀幣錢布褚稱,皆由古代交易物品於沿得名,並證明錢初爲鏟,乃一種農器。今日流傅之空首布即彷鏟形爲之,沿燮爲方足布、尖足布,皆前人所未發者也。上述文字见於《中國古代货幣通考》第二章《銅幣四系》《鏟幣》,文云:“鏟幣名裂,出於農業社會。歷來财货各穜名稱,颧由此起。情事较爲複雜,兹以此述之。……综上所述,除金爲通名,如錢,如鏟,如千,如泉,如缚,如布,如斧,如斤,如斩,如化,如货,如财,如赀。施於货幣,用爲财富者,皆同出鏟器。”王献唐《中國古代货幣通考》,齊魯害社1979年版,第55-159頁。
    ④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1年2月4日):“改寫《中國古代货幣通考·秦幣篇》。……仲探移居林家廓。未刊稿。
    ⑤齊魯害社:《中國古代货幣通考出版說明》,齊魯害社1979年版。
    ⑥王國華:《王献唐傅略》附《王献唐著作目錄》,《中國常代社會科學家傅略》,書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①王文耀:《中國古代货幣通考整理說明》,《中國古代货幣通考》,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
    ②王献唐《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燭》:“三十四年六月五日挥汗缘單。凰笙耙。”《王献唐著述三種》,青岛出版社2008年版,第445页。
    ①王文耀《國史金石志稿整理說明》:“這部害稿收缘了二十世纪初葉主要金類著錄所载器物共4854件。”王文耀整理《國史金石志稿》,青岛出版社2004年版。
    ②王國华《王献唐先生著作目缘》作“《楚辭新注》二冊,1956年”,時間误。参见本编案語。
    ③王献唐:《雙行精舍害跋輯存》,齊魯害社1983年版,第243页。 作短跋數则题之。接陳邦福覆信,附其弟太康磨释文。”未刊稿。
    ①参見陳自仁、楊莉编:《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珍贵文献叢害·石陶文字拓片舆王献唐题跋》,内王献唐题跋共计125篇(则),《辑存》均失收。甘肅人民美衍出版社2010年8月版。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館畏陳自仁赠送。
    ①王獻唐:《山東省立图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引言”
    ②王獻唐《颇黄書寮日耙》(1931年6月23日):“訂《古籍遇眼绿》、《書畫過眼錄》,各記数條。”未刊稿。
    ③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2月11日):“记《古籍遇眼錄》一條。”未刊稿。
    ④據筆者统計,聊城楊氏海源阁藏害印逾70枚。参見李勇慧《聊城楊氏海源閣藏害研究》,2005年山東大學歷史學硕士學位論文。
    ⑤王绍曾:《日照王獻唐先生事略》,《山東圖書館季刊》1994年第1期。
    ①王獻唐:《跋窟本宋摹詛楚文》,《輯存》,第139页。
    ②王獻唐:《颇黄书寮日記》(1931年8月11日),未刊稿。
    ③王献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束省圖書館;《山束圖害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④山東省立圖害館《微求許印林先生遗著敬啓》:“本館造掇爲日照許印林先生,辑刻全害。已借得刻本五穜,底稿十数種,其遗著其散在四方者,一峙未能彙集,不便草率付印。敢乞海内同好,有存先生遗著未刊行者,如經學、小學、音韻、校勘、金石题释、詩文函札,业其他雜著,無输殘缺完整,長篇短幅,随峙函知,以便會商購钞辦法。至现在所存稿件,己别撰一文,名《許印林之治學方法舆其著述》,在本刊下期發表。此次所微,即使偶有雷同,亦可據以校剖,业热妨礙。尚懇各出秘藏,共成斯舉,不腾感盼之至。”《山束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①王獻唐《古今字詁疏證·叙》:“近歲爲鄉前辈許印林先生编集遺书,得雜著文稿批校書籍,都凡數十百種。”《華北日報·图書週刊》创刊號,1934年11月5日。
    ②《許印林遗書》二十穜目錄由杜師泽遜整理。
    ①《没收高氏私售古磚瓦》,《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第二次工作報告(自民國十八年十月至二十年六月)》,1931年。
    ②《没收高氏私售古磚瓦》,《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第二次工作報告(自民國十八年十月至二十年六月)》,1931年。
    ③王献唐《顧黄害寮日記》(1931年10月27日):“十時起,至漢畫堂計劃一切。高氏磚瓦已拓完,尚有十數具原爲日人檔,嘱侯素庵補刻之。稼民寄高翰生像片及墓誌東。”未刊稿。
    ④王献唐《颇黄书寮日記》(1931年12月28日):“整理高氏專瓦,舆拓工核算椎拓工料。”又12月29日:“上陶室磚瓦已完全拓畢。”未刊稿。
    ⑤高鸿裁:《上陶室磚瓦文捃》,1931年11月山束省立圖書館拓本,12册,南京圖書馆藏,索書號Gj131322。南京圖書馆歷史文献部主任徐憶晨代查南圖资料,謹表谢忱。
    ①泮沼,即泮池。泮池,在濟南市東花牆子街西侧,爲始建於宋代的濟南府學文廓中的重要泉水景觀,中間爲五孔石橘——泮橘。泮池水自池底汤出,舊峙舆芙蓉街褚泉彙爲一池,然後從北岸溢水孔溢出,沿暗渠北流入大明湖,爲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②王献唐:《泮樱敝帚錄》,《颇黄害寮日記》(1931年11月24日),朱刊稿。
    ③辛冠潔:《隙介祺及其藏鏡》,《光明日報》2000年12月21日。
    ④辛冠潔以其所藏本,合梁上椿《岩窟藏镜》著缘隙介祺藏鏡,考陳氏藏镜應爲199面。
    ①王献唐《跋居貞草堂漢晋石刻(图書館藏)》:“冊内所载墨本,皆天津周季木藏石。去歲傅孟真先生函言平津友人集拓周氏藏石全部,附资合拓,凡得百五十二穜,屬馆中寅友董坚叔兄依類编次,装爲六冊,總题日‘居貞草堂漢晋石刻,。,,《顧黄害寮日記》(1932年7月5日),未刊稿,《辑存》失收。
    ②傅斯年1931年12月21日致王献唐函:“周進氏《居贞草堂漢晋石刻拓本》一份,共一百廿一種(残石,然有很重要者)。今夏北平各機關集赀得其拓若干份,尚有馀者,未知貴館願收一份否(每份六十五元)?此次最全,比他所刊之目爲多也,如何,乞示復爲盼。敬颂献唐先生大兄著安。弟斯年上,十二月廿一日。”原札,现藏山東省圖害館;《王献唐師友害札》,第1311页。
    ③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2年5月4日),未刊稿。
    ④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耙》(1932年3月21日):“至孝陸先生家,鄒新一亦往。出觀所藏害籍字畫,談至五峙半回。孝陸先生爲吾東名流,所藏均精品。”未刊稿。
    ⑤《周口地匾志》:“柳公諱堂,扶满吕潭人,字纯齋,號勖庵,近代華北藏害舆金石名家……光绪十六年官試第五名進士……著有《筆谏堂全集》傅世。”未刊稿。
    ①王獻唐:《颇黄书寮日記》(1933年4月27日),未刊稿。
    ②王獻唐《颇黄害寮日记》(1932年6月23日):“至館整理榆查害目。招省府、教廳監點人及柳式古等簽字蓋章。忙碌半日,至十二峙手績始完晕,亚邀式古等在東鲁飯莊午餐。,,未刊稿。
    ③王獻唐:《雙行精舍書跋辑存》,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143页。
    ④王獻唐:《雙行精舍書跋辑存》,齊鲁書社1983年版,第146页。
    ⑤王恩田:《陶文图缘》,齊魯書社2006年1月版。
    ①王獻唐:跋《十鐘山房金文》,《雙行精舍害跋辑存》,齊魯害社1983年版,第128页。
    ②1930年8月,董井爲献唐刻“岫雲害窠”。印模见董井《勉行堂印存》,1935年钤印本。“岫雲書窠”印章邊款云“堅叔爲献唐刻,峙庚午八月。,,時晉軍入濟,献唐離山柬省立圖書館館长之職,赋闲守害。2009-2010年,王福來先生分雨次請筆者欣賞王献唐先生自用印章,计71方。
    ③王献唐:《跋自装磚瓦冊》,《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9月13日),朱刊稿。
    ④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3年4月30日):“爲允忱题《陳氏石匋墨本》冊子。晚飯後,訪堅叔,题册子,至十二峙竣事,凡题三十馀页,业附一跋。”未刊稿。
    ①劉允忱,時任國民黛中央党部官员。劉允忱藏本後轉于右任,于老捐藏西北民族大學图害馆。
    ②“三月”乃献唐誤害,跋文在《太平十全之室日記》“四月三十日”内。
    ③参见陳自仁、楊莉编:《西北民族大學图書館珍贵文献叢書·石陶文字拓片舆王献唐题跋》,甘肃人民美衍出版社2010年8月版。
    ④参见隙自仁、楊莉编:《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珍贵文献叢書·石陶文字拓片舆王献唐题跋》,甘肃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8月版。
    ①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5月7日):“爲允忱先生購《秦琅琊刻石》拓片,並於拓文末空白處手跋一则。”朱刊稿。
    ②陳自仁、楊莉编:《西北民族大學圖害馆珍贵文献叢書·石陶文字拓片與王献唐题跋》,甘肃人民美衍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153页。陳介祺《秦琅琊刻石拓本》,于右任舊藏,现藏西北民族大學圖害館,编號2373。2008年5月24日臺灣束吴大學圖害馆館長、文學院教授丁原基博士,及2009年1月4日西北民族大學圖害館陳自仁馆長分別轉赠照片。
    ③参見崔巍輯释:《山東省博物館藏學者名人害跋彙编》四卷,油印本,第55页。
    ④参見崔巍輯释:《山東省博物館藏學者名人害跋彙编》四卷,油印本,第54页。
    ①2009年11月,青岛出版社影印1933-1936年間山東省立圖害館輯拓本《海嶽樓金石叢编》,因常峙未找到《挪滕古陶文字》原本,致青岛出版社《海嶽樱金石叢编》本僅收害四穜:《雨漢印帚》、《雙行精舍陶骨印存》、《漢魏石經殘字》、《臨淄封泥文字》四種,合爲1冊影印出版,李勇慧、張書學整理。
    ②《漢魏石經殘字》二卷校錄一卷,王献唐、屈萬里辑撰,1934年7月山東省立圖害馆拓印本,山東省图害館藏,索書號4-09091。
    ③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8月5日):“校许印林《古今字詁疏證》,檢封各書,颇劳心力。六峙畢三十條。晚飯後寫《漢魏石經残字》封面。”未刊稿。
    ①夏鼐《山東王献唐先生傅略》(《考古》1960年第10期)、王國華《王献唐先生傅略》附《王献唐先生著作目缘》(1982年6月《中國常代社會科學家傅略》第二輯)、青岛出版社《王献唐全集》分卷計割(2000年),均著绿《鄒滕古匋文字》成書於1934年。
    ②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10月10日):“制定《漢魏石經残字》及《鄒滕古陶文字》拓纸格纸,交辑五,觅工刊印。”未刊稿。
    ③王獻唐:《鄒滕古陶文字·叙》,2011年《山束文献集成·王獻唐先生遗稿》影印《雙行精舍文稿》本。《輯存》失收。
    ④王獻唐:《鄒滕古匋文字》不分卷,1934年山束省立圖書館拓本,南京圖害館藏,索害號Gj97956。
    ⑤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2年10月5日):“八時起,檢閱《神州國光集》。九峙至館,績核害目分類,又批閱工作报告,即交去。”未刊稿。
    ⑥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5月9日):“核本館害目‘圖害学颧’,校改甚多,至六峙,盡百餘菜,未至館。晚飯後,堅叔来,習拳一趟。績核書目至十二峙,又得百馀葉。一時唾。今日天氟甚热,核害目畴以朱筆批耙,颇辛苦。”未刊稿。
    ⑦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5月11日):“核害目七十馀葉。十一時至馆。核阴到文及工作日记。舆得民等商改書目辦法。”未刊稿。得民,李蓉盛字。
    ⑧山東省圖書館志编纂委員會编:《山東省圖書館志》,中苹害局2004年11月版。
    ①顧實:《黄莞圃手校<穆天子傅>跋》,北京圖書馆编《一九——至一九八四影印善本書序跋集錄)),中苹害局1995年版,第298页。
    ②此承天津圖害館歷史文献部主任李国度研究具赠送該害照片一纸,特此致谢。
    ③[晋]郭璞注,[明]程榮校:《穆天子傅》六卷,明萬暦間程榮刻《漢魏叢書》本,清黄丕烈校业跋,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遇。版框尺寸20×14.2釐米。書品尺寸31.5×19.2釐米。一册一匣。害品寬大,包角金镶玉装,黄竹纸,浅錄色撒金臘箋纸害衣。天津图書館藏。館藏號:Z146。此據李國慶《王獻唐先生舆黄氏校跋本穆天子傅》,《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④趙儷生:《趙儷生文集·第五卷》,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⑤参见丁原基《王献唐先生著述考》,臺湾《“國家圖害馆”馆刊》2007年第1期。
    ⑥王獻唐《顧黄害寮日記》(1931年9月12日):“至文明書局接洽影印《海源閣秘笈叢刊》事,约印五百份,上等粉連纸,每页需四元,若套印二色需八元。”未刊稿。
    ⑦王重民1932年11月10日致王献唐函:“献唐我兄撰席:……聞先生掇印《海源閣秘笈叢刊》,业附校勘記,尤爲我國學術前途幸。先已擬定之《汪水雲集》等三種考證校勘記,想均已脱稿,早日公怖,常不只小弟一人之所切盼,想亦海内人士之所至祷也。濟南不能影印,如掇在北平印,弟願作監察人。影印舆排印不同,亚不費許多峙間也(此種珍本秘笈,又道途千里,恐生乖誤,豈不有罪文化!好在影印第一步爲摄影,贵館地方如方便,可令此間印刷局親到濟南攝影,再來平付印。如此则原害不必带來北平,可減少莫大危險)。如有意,常向此間印刷局一接洽。已覆黄子亭先生信,业聞余再敘。即候撰安!弟重民上,十一月十日。,,原札;《王献唐師友書札》,第1734-1737頁。
    ①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4月3 日):“题《金石書畫展覽物品紀略》各项照片,交北洋排版。”《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8月5日):“《金石害畫展覽會物品紀略》已印訖送来。”未刊稿。
    ②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11月4日):“接子璽電話,進德舍擬翠行金石害畫展覽舍,嘱余籌備。即至鑄九處,偕至進德會晤張子仁舍商一切。亚聘任委員数人擔任徵集審查,其整理怖置则由本館檐任。一峙在進德會午餐,二時回,擬微集廣告一则。……接進德會函,聘余爲金石害畫展覽舍籌備委員。”未刊稿。
    ③張潛超主编:《中國害法論著辭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年版,第218页;崔巍輯釋:《山東省博物馆藏明清民國山左學者著述知见錄》:“此编乃民國二十三年,山東進德舍舉辦金石書畫展覽後,武林余秉甲、濟事李濟甄、即墨黄肇蓮、日照王献唐将展覽精品彙辑成编,卷首有三河張绍堂序。其害首纪事云:二十二年十一月四日,由會發出聘函,聘請委员十七人,五日上午在進德會阴成立會。迨十一日徵集物品大致收齊,計金類一百零八件,石類一百三十件,害類一百二十五件,畫類一百四十件。各籌備委员,於是日下午齊集圖害馆,分别客查。业推定辛鑄九、李既陶、王献唐、余新彝、周樂齋五人,届峙到會指尊陳列。二十一日午後六時閉幕,由會中擇其真確者,推定五人编爲目缘。越二月编成,金石害畫入錄者,共得四百八十一件云云。”油印本,第227-228页。
    ④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8月10日):“午前有平原劉玉琨来(名錫钰),言其外祖父高唐田悳宸先生遗著二穜已刻版,商求設法印行,以廣流傅。又言有手稿三種,在其叔父處,居奇不出,亦求設法借印。田君年方二十,人甚模實,此次專爲此事來濟。篤念舊誼,不憚跋涉,今峙不可多得者也。感其意誠,皆许之。’未刊稿。
    ⑤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9月11日):“编《吴氏彝器目缘》致江秋。”朱刊稿。
    ①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2月9日):“接教育廳公函,以中央令编輯鄉賢事略教科書,聘余爲编辑委员,定於九時開舍,即至教育廳出席。共聘四人,常商決先遴定鄉賢人名,再着手编著事略,推余舆祁蘊璞君遴定。”《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2月13日):“至教育廳,出席编辑《鄉賢事略》舍議,舆献玖、蘊璞等選定四十二人候選,民、教兩廳畏圈定再编。”《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3月14日):“三時半至教育廳阴會,仍商编纂《山左鄉賢事略》。前次選出之名单已规定矣,掇盡託稼民编之。”《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3月27日):“接江西教育廳寄來《江西鄉賢事略》一冊囑鑒正,即寄稼民作参考。”《五燈精舍日韶》(1935年5月19日):“復稼民一函,又致献玖一函,送《鄉賢事略》稿去。”《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5月28日):“至教育鹿阴《鄉賢事略》编辑會,略分得七傅,带回编撰。先峙已託稼民爲之,以其太群,不合中學裸程,别作参考本,爲重编之。”《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9月3日):“致晋珊一函,令其带去《山東鄉臀事略》。余分得六篇,前嘱里叔代撰三篇。今日献玖來催稿,即取坚叔所撰者修改之,又自作邢玠一篇。晚飯後,咸伯舅来,以《事略》稿託翼鹏整理襟點。又績撰徐子鑒、劉季瞻二烈士事略,至十一峙畢。”未刊稿。
    ②丁稼民1935年4月2日致王献唐函:“教所《歷史一冊》、《江西鄉賢傅》已收到,用完時常舆所擬《鄉賢事略》一並奉環。”原札;《王献唐師友害札》,第1043-1045页。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记》(1935年6月23日):“八峙半鼎兄處派車来接,即往,與范亭同車。既至,子壯、青如、沐辰、鼎铭等已先到,即舉行山東革命先烈籌借會議,核定公葬及入编人名。飯後仍繼績會議,至三峙半畢。掇《范铭新烈士事略》一则。”未刊稿。
    ④王献唐:《雙行精舍文稿》,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束文献集成》影印稿本,第4辑第50冊。
    ①王獻唐、牟祥農案語各一條,分别標以“献唐瑾案”、“祥農謹案”。
    ②王献唐1930年10月《覆傅斯年害》:“去秋到館以來曾舆友人欒調甫先生相约,掇就鄉賢已往之破碎工作,整理之,補苴之。其整理步骤:先求鄉賢遗著,無输已刻未刻,使俾藏館中。俟大集之後,即舆調甫,仿提要式合辑《山柬藝文志》。再擇其未刻而確有價值者,賡績印行之,掇名爲《齊魯先喆遗書》,内容略分數门,尤偏重金石小学。”《山柬圖害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③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9月17日):“次蕭、調甫、濟青來館中。舆齊大合組山左藝文编纂委員會,印行《齊魯先喆遗書》。推鼎兄爲會畏,允忱先生爲名譽會長,余及次篇、調甫、濟青爲委具。至是,.通遇《簡章》,宣告成立。”未刊稿。
    ④陳準:《山左先喆遗書提要题識》,王献唐、欒調甫、丁伯弢撰《山左先喆遗書提要》,1935年3月瑞安陳氏仿古書局排印本。
    ⑤王献唐1935年2月28日覆傅增湘函:“献唐近發願编刻《山左先喆遗書》,已成三集十六種,由瑞安陳氏印行。敝省先賢未刻之名著,據献唐所知,大致悉羅於内。目下已印出許印林《古今字詁》一穜,餘尚未刻。(陳氏力似未足,恐不能完成。)”丁原基:《王献唐舆傅增湘、傅斯年、屈萬里等往来書札標注》,臺潜《應用语文學報》2000年第2號。
    ⑥王献唐《跋山左先喆遗書提要》:“《山左先喆遗書提要》,此冊爲調甫與余合编,由繩夫印行。内《遗害》數種己出版,訛誤太多。宋明軒将軍欲出赀全印,以事燮未果。今宋氏舆繩夫皆逝世矣,重展此冊,爲之愴然。三十七年元月,献唐。”此害现藏青岛市龍江路21號乙王献唐三子王國華舊居中,2007年5月7日,王國華遗孀安可荇女士出示筆者舆杜師澤遜,已收入《山東文献集成·王獻唐遗稿》。
    ①王獻唐、欒调甫、丁伯弢撰:《山左先喆遗書提要》,1935年3月瑞安陳氏仿古害局排印本。
    ②王獻唐:《南澗先生易簣記·叙》,《華北日報·圖書週刊》1934年第4期,1934年11月26日。
    ①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10月8日):“《臨淄陶骨印景》四冊訂訖送來,尚须题考也。”未刊稿。
    ②王獻唐《题臨淄骨陶印景》:“近歲喜收古印,印有骨裂,有陶裂,各家印集颇尟著錄。山左之臨淄偶一出土,先後獲陶印十四,骨印十一。春夜多暇,手拓爲譜,印各四纸,分装成冊,聊以自怡悦,不足爲外人道也。十五年四月献唐自耙。”《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4月21日),未刊稿,《辑存》失收。
    ③劉希三,民國峙在青岛中华害局工作,喜收藏,於金石學有研究。
    ④王献唐跋《雙行精舍陶骨印存》:“蕾藏嗡淄出土陶、骨璽印,十一年前墨拓三份装冊,一赠友人,一藏圖害館,一自藏。劫後歸来,於故箧中重獲是冊,後收陶、骨数纽,檢視尚未拓入也。戊子,濟上献唐。”《辑存》,第151页。
    ⑤王臨唐《五燈精舍日耙》(1936年11月11日):“接崔滌褻函,业寄所刻印七石來,即覆,報以《骨陶印影》。祥農從青州回,借柬铜器,舆其主管人崔君偕至。回题《印景》。”未刊稿。
    ①“二十六年夏曆元旦後二日”,即西曆1937年2月14日。
    ②王献唐:跋《海嶽樓藏印甲集》,《辑存》,第207页。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记》(1936年10月24日):“修訂爰居所著《王菉友先生著述考》,借登《季刊》。爲馆購《秦漢印统》殘本。……績訂《著述考》,又點校仲探之《鹅莊訪害》,爲作一跋。舆日昨所编共得五篇,明日即可先以此付印矣。”未刊稿。丁惟汾《毛詩雙聲通轉韻微》、牟祥農《桑梓之遗舆海岱人文》亦多經献唐之手校改。
    ④山束省石刻館張廣存1994年持赠。
    ⑤《奎虚書藏落成典禮程式》:“一、全體肃立;二、向党國旗及總理遗像行三鞠躬;三、主席恭讀總理遗嘱(何廳长主席);四、主席报告;五、建築委具舍代表報告建築设備經過;六、教育部代表训詞(代表爲社舍司科長鍾靈秀);七、省政府主席训詞;八、各廳廳長及省政府秘書長训詞;九、省党部代表锡詞;十、來賓演說;十一、圖書館館長謝詞;十二、摄影散會。”《山東省立圖書馆奎虚書藏落成紀念特刊》,1936年12月13日山東省立圖書館排印本。
    ⑥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1月10日):“《金石害畫集》照照片完畢。”未刊稿。
    ①李江秋:《奎虚書藏落成開幕馀話》,《山東省立圖書館奎虚書藏落成纪念特刊》,1936年12月13日山東省立图書館排印本。
    ②《寒金冷石文字》,齊魯書社1979年列入《王献唐遗書》出版计劃,未出。
    ③王献唐《寒金冷石文字》二十四冊,前人多定爲“民國二十六年山東省立圖書館拓本”。今閱原書,版本著錄有誤。《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1月27日):“整理累年所積金石墨本并友朋所赠者,分類夾入冊中,借明日粘贴,至十一峙半始就。”《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1月28日):“以昨晚整理之拓本交書友贴册,前後凡訂十四冊,尚不足,嘱其再訂七册,備補贴焉。”《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8月12日):“至藏書樓巡視指示,又看防空沙袋,佈置一切。至樓上整理金石拓本,至四時半畢。晚九時半回家,整理近得金石墨本,分别夾於《寒金冷石文字》冊中,以便装贴,至十一時畢。”未刊稿。據此可知,《寒金冷石文字》,乃王献唐辑本。
    ④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1月28日):“接雨樓寄來古印數事,以张陸候印爲最佳。尚有秦漢印數紐,纽制多奇。又有部曲将印,则爲馬紐字减筆。巨平侯相太熟,難定真偽矣。”未刊稿。
    ①参见張書學、李勇慧:《寒金冷石文字整理說明》,《寒金冷石文字》,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
    ②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记》(1937年6月15日):“春亭送許印林手稿多種来看。”未刊稿。
    ①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8月14日:“至藏害樓各處巡視一周,今日開始打金石古物箱,先以金石文物展覽室起。招祥農、亮賓、翼鵬褚人商決一切。下午在家整理害畫,打箱至五時,甲箱蒇事。接稼民寄赠《潍縣金石志》第三册。晚回家整理近威新收璽印朱装箧者凡二百枚,合蕾所藏,得七百纽矣。题《王氏害苑》、《事物纪原集類》各害簽記。”未刊稿。
    ②《四川運回善本害籍目錄(1950年)》:“金石凡五百五十六件(原缺一、溢出一),除留北京十三件外,實五百四十三件。”未刊稿,现藏山束省博物館。
    ③王献唐:《爲第三次迎移圖害金石存曲阜奉祀官府造具清冊,精鑒核備案》,1937年11月27日稿本,山柬省檔案館J101-15-289。
    ④王献唐《山東省立圖害館第三次迎移圖害金石細目清冊》,1937年11月27日稿本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89。
    ①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具會鄭亦儒委員1949年11月9日致省政府楊秘書長函原札,山束省檔案館G4-1-294-10.
    ②《金陵学报》,哈佛燕京學社资助创辦的一份以研究中国文化爲宗旨的刊物,所刊發文章多涉及考古、害畫等方面,經常刊登照片和圖畫,封於纸張和印刷水準要求较高。但抗戰峙期大後方條件差,故而《金陵學報》在上海印刷,印完之後再寄回成都發行,以發行量受到很大影響,印數不多。
    ③王氏,指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號曼卿,江蘇高郵人。官至兵部尚害,舆父王念孫同爲清代著名训詁学家。
    ①韓天衡主编:《中國篆刻大辭典》,上海辞書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546页。此承吕金成提供。
    ②参見王献唐编、杜泽遜重编:《單縣時氏遗著審查意見》附《重编時氏書目》一卷,2007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 柬文献集成》第1辑影印《單縣時氏音學遗著》本。
    ①跋文末僅署“七月二十四日”,未署年份。依王献唐跋《單縣時氏音學遗著》文中“人民委员會”詞,證時氏後裔捐献常1949年後。1949年3月,山東省政府改稱山束省人民政府。以王献唐文風舆行文來看,或在1955年左右。参見王献唐跋《單縣峙氏音學遗著》,《雙行精舍书跋辑存》第70页。
    ①王献唐《三禅室日記》(1920年12月9日):“爲汪醉鲘先生作《白話文序》。”未刊稿。
    ①王献唐《三禅室日記》(1923年11月7日):“爲明侯作藏害目錄序。”未刊稿。
    ②王献唐《三禪室日記》(1923年12月6日):“爲劉瑞三作詩序半篇。”未刊稿。
    ③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30年9月30日):“代鼎丞爲衡三《鐵筋混凝士學》作序,即寫於害上,业代题一簽。”朱刊稿。
    ①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12月21日):“晚飯後撰《倦遊庵椠記》、《詩切》二書提要千數言。”朱刊稿。
    ②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32年5月4日):“晚飯後撰《圜幣浅靓·後序》,得二千言。寫畢己十二時矣。”未刊稿。
    ③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1月17日):“飯後二時與仲探至館,子中、枚生亦至,今日在此舉行海岱美術館董事會議也。”未刊稿。
    ①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8月9日):“整理《字詁》序文,交書手清窟。”未刊稿。
    ②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2月3日):“今日爲舊曆除夕,館中放假。……接旨仁函,寄來河北王筱舫《篆隱齋印存》一部四册,乃新印本,印訂颇精。余於春間曾爲作序文,故以一函相赠也。檢閱一過,序文刻訛數字。”未刊稿。
    ①王献唐:《說文解字韻隸·叙》,载1934年12月31日北平《華北日報·圖書週刊》第9期;載1935年瑞安陳氏袌殷堂石印《說文解字韻隸》;2011年收入《山東文献集成》第4辑第50冊《雙行精舍文稿》。
    ②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1月27日):“撰《金石著述名家考略叙》文,借入書中,至十二時半竣事。”未刊稿。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3月15日):“接張秘害畏函,附《方舆考證序》,内有数處與事實不符,颇遗笑柄,檢原害勘之,殆粗疏误讀,從而着筆也。”未刊稿。張紹堂1936年3月致王献唐函:“献唐仁兄馆長勤鑒:久不晤教,至深企仰。主席所擬《方舆考證序》,现經缮具草稿,送呈臺端,希即查照辦理是荷。附草稿一件。”張氏函件现存山東省圖書館。
    ①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3月21日):“舆鼎兄登京滬率束行,途中購《束方雜志》讀之。抵无錫梅園。寓太湖飯店。少息,遊園之北部。既逆南部,重看《墨池堂》、《白雲居》、《玉虹楼》韶帖石刻。梅皆含苞,多未阴,只數十株全放,甚覺可人。午後,同丁鼎兄校補《毛诗雙聲通轉韻訂》。晚飯後,同吵出園東田間閑眺回時仍談音韻,鼎兄近年既發明毛詩雙聲诵讀韻,又發明改字就韻之例,皆前人未及者也。”未刊稿。
    ②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记》(1936年3月23日):“三峙乘船遊渡太湖至锦園,略一遊覽,四時回。少憩,即钞《毛詩雙聲通轉韻訂》至六峙單。晚飯後,鼎兄偕至園内高處小坐,回,與封校《韻訂》,删改甚多,十二時畢。”未刊稿。
    ③参見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未刊稿。
    ④王献唐:《奎虚書藏落成纪念專集·引言》,《山東省立圖害馆季刊》第1集第2期《至虚香藏落成紀念專集》,1936年12月13日版。
    ⑤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1月19日):“晚饭後,爲李同熙兄撰《李氏族譜叙》,全十一時畢,得五葉。”未刊稿。
    ①王献唐《藏害百泳·序》,《文教资料筒報》本、《辑存(續编)》本,均有訛誤。引者可據鲽砚居刻本。
    ①王獻唐:《山左明文钞·序》,《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2月6日),朱刊稿。
    ②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3月13日):“連日張店周村失守,物價飛腾。濟市恐将随而賢張矣。崇弟來,代撰《濟南市政之一年》叙文。”未刊稿。
    ①王献唐《尹烈士希晨殉國事略》文末署“烈士殉國後二十五日同邑王献唐述”,《日照文史》2001年第9辑。
    ②《尹景伊烈士追悼舍挽聯彙编》,《日照文史》2001年第9輯。
    ③張子佩墓碑照片,2010年夏昌邑市博物館副馆长王偉波託山東省社會科學院劉曉焕轉贈。
    ④王献唐《颇黄書寮日記》(1931年8月18日):“接紫雛函,嘱撰《竹君先生事略》,備人《清代学者象傳》未刊稿。紫雛,即张瑞鷲,在中央黨部工作,服務於丁惟汾。
    ⑤《清代學者像傅》第1集,菜恭绰輯,193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本。《清代學者像傳》載170人,山左學者計有8人:1.巫士正2.日雯3.王莘4.高鳳翰5.竇光鼎6.劉墉7.周永年8.張問陶。無丁以此。參见丁原基《王献唐先生著述考》。
    ①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2月18日):“代崇弟撰《王母石太夫人壽颂》,王主席之母也。文美齋曹君來,訂定壽颂裱件。懷古齋復以项文彦畫献桃大幅來,蓋亦稻斋送禮禮之,欲售於崇弟也。题摹本《獲鹿圖》卷首。崇弟來。”朱刊稿。
    ②未計王献唐日耙内舆《雙行精舍害跋輯存(正、績编)》重復之题跋。
    ①王献唐《登假室日記》(1920年10月29日):“编新聞兩條,至商埠敬修里小坐。閱《荀子》八頁,每日将奇字與羲摘缘,以资記憶。”未刊稿。
    ②王献唐《登假室日記》(1920年9月13日):“赴报館编國事新聞,到馬公館小坐,讀北江骈文一首,閱《讀害記》朱子篇,臨翁書十页。作《登假室談畫》三则。仲芬來。”朱刊稿。
    ③王獻唐《登假室日記》(1920年9月16日):“回教養局,作《談畫》十一條,並小序一则。”未刊稿。
    ④《登假室日記》结束於1920年9月28日,《三禅室日記》始於1920年9月29日。
    ⑤王獻唐《三禅室日記》(1921年1月17日):“作《本报之使命》,约兩千言。”未刊稿。
    ①王献唐《登假室日記》(1921年1月16日):“閱《社會主羲史》十二页,溫《莊子·齊物输》。”未刊稿。
    ②王献唐《三禪室日記》(1921年4月10日):“作《人生之疑問》,未畢。”4月16日:“作《人生之疑問》三百言,已蕆事。”未刊稿。
    ③王獻唐《訪碑圖詩》:“民八年,先君见背,歸櫬吉林。忽中夜苫次,悟死生無常,治宋明理學及老莊諸子,求人生真諦。又泛覽西方哲學、社會學書,俱不稱意。成《人生之疑問》一文,爲余生平思想轉燮绝大關键。未刊稿。
    ④王献唐《三禅室日記》(1924年2月2日):“閱《近思錄》四十页,害零字數帧。”朱刊稿。
    ⑤丁麟年(1870-1930),字紱臣,號幼石,室名栘林館。山東省日照人。收藏家、考古家、害法家。生於逃士世家,19歲中舉人,23威中逃士。歷任户部郎中、興安府(今陕西安康)知府等職。1912年,由陕西棄官歸里。1920年2月始,就任山東省圖書館館長達九年,於鐘鼎文字研究方面多有建樹,峙人皆渭“考古家公可常之”主要著作有:《栘林馆吉金圖錄》、《栘林館叢書》、《三代名器文字拓片集缘》、《日照丁氏藏器目》、《出士文物分類集錄》、《山左鄉賢書畫甄錄》等。1929年,因病辭職,移居青岛。次年病逝,终年61歲。群见日照市委 宣傅部、日照市文化局编《日照風物選萃》,1993年印行,第96-97页。
    ①齊鸿照(生卒年不群),字朗齋。山束定陶人。1919年畢菜於北京高師國文部。曾任山東省立第五師範毕校校长、山東省教育廳督學等職。
    ②群见丁惟彭:《清代進士丁麟年》,政協日照市委員會文史资料辦公室《日照文史(资料選编)》1988年第3輯,第129-134页。
    ③朱邦衡,字秋崖,又字敬舆,蘇州人。受業於同邑余萧客之门,稻余门高弟。本書依據惠氏底本辑錄,题《後漢書補注稿》。
    ①参见《輯存(績编)》,第96页。
    ②徐鍇(920-974),字楚金,廣陵人,官至右内史舍人,宋兵下江南,卒於圍城中。事蹟具《南唐害》本傅。
    ③詳《四庫全害總目提要》卷四一,經部小孕颧二,臺北商務印書馆1965年版。
    ④王献唐:《守害日記》(1930年9月8日):“績撰《校語抉錄》六百餘言,至是全文告竣事。”未刊稿。
    ⑤王献唐:《守害日記》(1930年8月27日):“晚飯後撰《說文繁傅三家校語抉缘》四百餘字,用思極苦,覺王菉友、顧千里所校,尚有未盡也。”未刊稿。
    ⑥王國華在整理中删去“十馀年来,讀先生著作,私心嚮往,兹承殷殷垂教,不鄙固愚,先生奖掖後學之盛誼,既感且愧矣”之藉,馀皆同。
    ⑦傅斯年1930年9月13日致王献唐函,载張害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害札輯錄》,载《近代史资料》總 91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①《文献》與《文教资料簡報》刊载之《藏書十詠》,小序末注有“民國二十年三月,日照王献唐”,而《顧黄害寮日記》舆《山束省立圖害馆季刊》文中均無此標注,故“民國二十年三月”常是刊發於《山束省立圖害館季刊》時間。又,《坊害》詩,《顧黄書寮日记》手稿本舆《季刊》本略有不同。手稿本“門外紅鹰萬馬嘶,此心安處不求知。醰醰書味回甘處,多在宵深倚枕峙”,《季刊》本“殊方別語日琅琅,身世蠹魚了不妨。十文紅麈萬人海,此心安處是吾鄉。”
    ②王献唐:《藏書十詠》,《山束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③王献唐《颇黄書寮日記》(1930年10月23日):“增改《評高田忠周之古籀篇》文中一條。”未刊稿。
    ④王献唐:《跋通志堂本尚書表注》,《守害日記》(1930年8月14日),未刊稿。
    ①[日]高田忠周1931年6月23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王献唐師友書札》,第1988-1989頁。
    ②王献唐:《本馆一年來工作之回顧》,《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①虞德水,名世漼(1588-1653),别號紫房,晚稻南村病叟,山柬德州人。天啓五年(1625)進士,補禮部,旋改御史。莊烈殉國,手诛闖卒,爲莊烈發丧。入清,仍拜原官,微詣京師,託病廢強辭,卒顺治十年(1653)。事蹟具王永吉撰《墓誌铭》。
    ②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记》(1931年1月6日):“撰《南澗藏害補遗》一文,爲《季刊》補白。”未刊稿。
    ③王獻唐:《新收陳房伯曆算書稿述記》文末署:“十九,十一,十八。”《山束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④王献唐:《新收陳房伯曆算害稿述記》,《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①《山東省立圖書館圖書館學研究會組織簡章》,《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②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1年1月27日):“爲圖書館學研究會講《版本之鑒定方法》。”未刊稿。
    ③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记》(1931年3月31日):“擬齊大講演,题爲《毛詩的韻例》,参考各書,記其大綱,得五纸。”未刊稿。
    ④山東省立圖書馆:《徵求許印林先生遗著敬啓》,《山東省立图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①傅斯年1931年5月15日致王献唐函,張害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害札辑錄》,《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舍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①《没收高氏私售古磚瓦》,《山柬省政府教育廳第二次工作報告(自民國十八年十月至二十年六月)》,1931年6月,第193-194页。
    ②王臨唐《顧黄書寮日記》(1931年10月31日):“目前魚臺馬氏後裔託人舆予接洽,欲将其先人遗著出版,徒調甫虚得其缘目,附記於次。”未刊稿。
    ③王献唐《颇黄書寮日记》(1931年12月28日):“績撰《汪水雲事辑》,於奉命祀嶽行经路程,就集中各詩业地志書籍参校,颇费心力。”未刊稿。
    ①王獻唐《顧黃書寮日記》(1932年6月30日):“今年秋間,教育廳招集各縣教育局長組織教育训練班,嘱余擔任講授《圖書馆之設施舆管理》一裸,起草總目,至十一峙完成。”未刊稿。
    ②王献唐《颇黄書寮日記》(1932年7月22日):“草講羲大綱(《中國歷代藏害源流》)畢,函送教育训練班。未刊稿。
    ①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3月23日):“舆鼎兄偕至梅園(主人榮氏),参觀其私立之大公圖害馆。由主人榮德生出招待,至藏害樱巡視一周,又赠《大公圖書館書目》四冊,见其内有磁活字本《周易說略》一部,借出閱之,舆余所藏《蒿庵閑話》正同,皆爲泰山徐志定排印,爲《蒿庵遗著》之首初印本,向所蓄疑,一旦得證,爲之大快,即钞其序文。”未刊稿。
    ②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9月27日):“再修正《齊造象考释》,以油印缮印。”未刊稿。
    ③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1月5日):“四畴,至齊魯大學履史政治研究舍講演《中國货幣源流》,六峙回家。”未刊稿。
    ①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2月20日):“桑子中以元旦在青年會開藝術學會書畫展覽會,嘱余作論文實刊物,力醉不獲,爲草《藝術品的真偽鑒别》一篇,至十二峙半完竣。”未刊稿。
    ②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4月3日),未刊稿。
    ③《申報》1933年4月13日。
    ④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4月27日):“讀欒調甫《释余》,撰《書後》一篇。”未刊稿。
    ①王献唐《周秦害册名物說略》文末跋曰:“上就近著《唐本鶡冠子考證》中節取數段補缀而成,略供参阅而已。詳细考證,尚俟異日。”朱刊稿。
    ②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10月22日):“《周秦害册名物考略》付缮印。”10月30日“檢校《周秦害冊名物考》。”未刊稿。
    ③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3月14日):“調甫将《邾分三國考》抽印二十冊送来。”又见王献唐1934年3月舆江酥省立國學图害馆柳箭微往來信函。献唐先生函曰:“翼謀先生左右:奉手教,敬悉,《印帚》、《匋文》二害,遵即寄上。因工料遇费,统按八折計算。稍资挹注,附上發單一纸,统祈警收。《穆傅》系用影印,作兩次印,先墨後朱。裂版亦用兩次,因此裂版费须加倍。《穆傅》共印六百冊,每页印六百份,(訂工在内)需八元(纸費在内)。若印一色只用四元。前在上海文明書局估價,與此間無甚出入。若多印,常能克己也。外上鄙著《邾分三國考》一册,希交貴館,不足存也。专上,业精道绥。弟工献唐顿首。三月二十三日。(《王献唐先生来函》,《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第七年刊》案牘部分,第10页。)江蘇省立國學图書馆函曰:“逕啓者:接奉大函,附下發票一紙,均悉一是。承示套印書畫籍群情,业荷惠赠《邾分三國考》一册、《漢壽州石羊拓本》二張。極深呜感。謹编目庋藏,以供衆覽。兹交郵彙上《印帚》、《匋文》雨書,價款洋三十八元八角六分,即祈察收是荷。此致山柬省立圖書馆館长工献唐。江稣省立國學图書館。三月二十七日。”(《江蘇省立國學图害館第七年刊》案牘部分,第11页。)1933年汀蘇國學圖書館獲山東省立圖書館赠收目缘中,有:《穆天子傅》六卷一冊,晋固喜郭璞注。《漢壽堂石羊》二張,缺名。《山東省立图書館概況》一册。王獻唐先生赠:《春秋邾分三國考》不分卷,一册,今人日照王獻唐。(《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第七年刊》案牘部分,第11页。)此書現藏南京圖書館。
    ④此據王献唐《跋大戴禮記》:“頃撰《三邾氏族考》,檢閱數篇。燈下援筆漫記。二十三年二月二十日,凰生。’《輯存》,第16页。
    ①见《春秋邾分三國考出版靓明》,齊魯書社1982年版。
    ①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记》(1935年4月25日):“以本星期爲讀害迎勤周,推余於星期六日晚八時至廣播無經臺講演。舆齊大講演峙間衡突,函商改期。六時回家,擬講演詞,题爲“讀害運勤與圖害馆”。飯後習拳一趟半,績掇講演詞至十二時半,得十一葉,约四千言。”朱刊稿。
    ②王献唐《五煌精舍日記》(1935年5月4日):“[晚]七時半至齊鲁大學,歷史系精予講演,题爲《繩子的文化》。’未刊稿。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耙》(1935年4月29日):“至逢源閣借明萬唇馮氏重刻《三國志》,八峙回家,飯後考《三國志》板本。榆閱《善本害志》、《愛日精廬藏書志》,皕宋樓、適園各《藏書志》,並百衲本宋刊《三國志》、景本《四库害目標注》褚書,所见舆前人稍異,似前人著錄書有未合之處,俟明日再查《南雒志》諸書及南監本,嘉靖以前所印者方能定也。”《五燈精舍日记》(1935年5月7日):“改寫《三國志跋》三葉,至一時畢,共得二十三葉,约六七千言,尚需修正也。”未刊稿。
    ①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记》(1936年5月27日):“城之柬北,地势特高,廣约败十畝畝,土人傅爲纪王宮址,以地形淵之,自爲可信,當峙宫室皆築地高起爲臺,此在数千年後尚顯然可見,附近瓦片尤多,周秦雨漢不等,堆绩如阜,聞秦瓦量皆其一带出士。余舆坚叔搜寻移時,竟不得有文字者,殆年柬村入皆知有文字者皆可易錢,随峙檢存,情形舆臨淄同出,惟於中檢出紅色瓦片甚多,花纹甚細,舆金祖同在奄城發现者甚同。余前疑南方之奄由山束之奄北遷奄邾一支,今以陶文證之,尤爲顯著,容以數片寄金君研究焉。”未刊稿。
    ②劉敦願:《王獻唐先生曾經如是說——記邾國故城出土秦瓦量殘片事》,《文物天地》]992年第5期。
    ③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6月5日):“下星期纪念周擬講题爲《四年來山東考古之總结算》。”《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6月8日):“今日例假休息,至師範學校纪念周爲演講《山束考古之總結算》。”未刊稿。
    ④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7月28日):“爲祥農改作《桑梓之遗與海岱人文》。”未刊稿。此後十餘日,献唐校改此文。
    ⑤牟祥農《桑梓之遗與海岱人文》:“山左葵文之结集,最爲鄉人稱豔者,一曰《桑梓之遗》,一曰《海岱人文》。前書專收害畫,由高南阜、郭桹葊、陳晉卿膺績搜集,互百余載,成書百冊;後出福山王廉生手,除書畫外,兼及典籍。二書均以齊鲁先哲手蹟及未刻著述爲限,專集一方藝文,成斯巨檔。用力之勤,探摭之博,前此未嘗有也。”《山柬省立图害館季刊》第1集第2期。
    ⑥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8月31日):“寫《中央黛史部文字語言指導委具會工作組織大綱》數葉。未刊稿。
    ①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9月1日):“績撰《大綱》二葉。此次鼎兄招柬首都,即爲計劃此事,因须鄭重爲之,且常参考各書,旅館人雜,恐须回濟撰掇。”《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10月12日):“今日例假休息,績窟《語言文字研究舍工作組織大綱》,至十二時完畢。”《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10月21日):“《語言文字研究組織大綱》寫畢,點校一過,函送鼎兄,託其次女带京。,,未刊稿。
    ②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11月18日):“選擇館藏山左藝文借展覽,點校《奎虚害藏营建始末記》睪。未刊稿。
    ③王献唐《夔州防禦使符考》,又载《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6月28日)。
    ④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月21日):“晚飯後七峙半至館,爲館中同仁組織之‘學衍研究會’講演《金石鑒别方法》,至九峙半講一半,即回家,餘俟下次再講之。”未刊稿。
    ①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2月27日):“看《吴愙齊年措》,亦景鄭所赠也。……閱《吳愙齋年谱》,手不能释,此害编辑甚精密,近人撰年譜之最上乘者也。”《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3月2日):“八峙起,寫《愙齋年谱校語》,得七纸。……致景鄭一函,将《愙齋年譜校語》寄去。”未刊稿。
    ②颇廷能(1904-1998),號起潛,江蘇蘇州人。1931年持志大學國文系單業。1933年獲燕京大学文學碩士學位。曾任燕京大學圖書馆中文探訪主任。1939年舆人共同創辧上海合衆圖書館,任總斡事。後兼任暨南大學、光苹大學教授。建國後,歷任上海歷史文献圖書馆館長,上海圖害馆館長,擎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兼城教授,《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主编,文化部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员。畏期致力於古典文献學、版本學和目錄學的研究。
    ③工献唐1937年3月29日致顧廷號函,2009年哈佛大學燕京圖害館沈津先生提供影本。
    ④王献唐《吳愙債先生年譜校記》後有颇廷能题記,文云:“越四十有七年,重讀一過,探入《年譜》案韶中。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一日,颇廷龍於瀋赐,畴年八十又二。”沈津《颇廷龍年譜》1985年下未系此事,可掳之補入。
    ⑤丁原基《王獻唐先生著述考》列“存目未见”之屬。参見王國華《王獻唐生平事略·著作目錄》,《文教资料簡報》1983年第1期;《日照今古》1984年創刊號。
    ①王献唐《周昏賹玉鉨考》文末署:“二十六年四月十三日脱稿。越歲二月十五日改訂重寫,時寓四川萬縣之西山。王献唐燈下記。是年三月二十五日點定。”《那羅延室稽古文字》,第79页。
    ②屈萬里:《载害播遷記》,《屈萬里先生文存》第三冊,臺北聯經圖書公司1985年版,第1225页。
    ①王献唐《周部疲玉鉨考》文末署:“二十六年五月十八日中夜脱稿。獻唐耙。”又曰:“是年十二月屬翼鹏錄於曲阜,越歲三月二十一日萬邑雨牎點定一遇。”《那羅延室稽古文字》,齊魯害社1985年版,第56頁。
    ②王献唐《漢善氐佰長印考》文末署:“二十六年五月十九日完稿。越歲二月二十二日萬邑寓舍訂正重錄。”参见《那羅延室稽古文字》,第118页。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7月1日):“前作《周(?)鉩師比考》未成,歸家多日,懒於動肇,煌下勉强寫畢,尚须细细修正也。又作《周虞陽鉩考》,得一葉,連前共四菜。”未刊稿。
    ①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7月18日):“績撰《[漢宣羛]印考》,得三葉,全稿完畢。《鉩印典缘》第七册亦至是寫完矣。”未刊稿。
    ②王献唐《周虎段贼戈考記》:“[十一]月之六日晚,偕稠甫閱肆。至茹古齋,檢案上叢殘,得睹是戈。刃端微泐,文裂精微。訽爲數年前,楊賈宗歧,由臨淄購来者,亟議價收之。茹古案積爛铜甚夥,主人钱君,素渭無足輕重,故值亦極廉。五年以來,先後搜檢,已無廬十數次,竟未一見,不意燈下,忽觸手而得。文爲‘段贼’,段贼猶擎贼也。值戎焉之秋,隙時而出,寧非異缘?歸来舆調甫考釋,越日窟爲是文。”《那羅延室稽古文字》,第57页。
    ①茲篇原無落款,今依日記定之。见王献唐《雙行精舍口記》(1938年9月7日):“接于範亭寄來所著《格物說》手害條幅,害法甚美,敦嘱兑覆。一峙興起,考格物字羲,午後作害覆之,寫一葉後,體甚疲,即睡。四峙起。績撰覆書稿,至晚飯後十時,得千數百言,尚未晕也。”又見《雙行精舍日記》(1938年9月10日):“績清書稿,至五時畢,共得十四葉,三千馀言,本擬考格物格字,意不過數百言即盡,竟冗長如此,殊热暇清缮致范亭,但留此稿可耳。”未刊稿。
    ②于鲍亭(1877-1940),名洪起,字範亭,煙臺栖霞蛇窝泊镇清河口村人,1903年考入京師大学堂,畢業後取得舉人资格,任山東高等学堂和山東優級師範教習。1931年任國民黛中央監察院委员,力主清除腐败。“七·七”事燮後,随國民黛政府遷往重度,曾多次弹劾蒋介石的不抵抗主羲,始终赞同國共雨黛合作,堅信抗戰必腾。1940年病逝,國民黨中央政府發出褒揚令,肯定其革命功勳。
    ①《曹魏平樂亭侯印考》稿本现藏山柬省博物館,封面有献唐题識:“《魏平樂亭侯印考》草稿,僅具旨要,随筆寫記,無雜無紀,常更改重缘。俟成,以此付火可也。内論觀闕者,別出爲篇。二十八年元月二十三日訂辑。凰識。”《辑存》,第165页。
    ②王献唐《漢玉鞶鑒考記》文末署:“二十八年三月九日中夜削稿。”见《那羅延稽古文字》,第292页。
    ③王献唐《漢修毋相忘鏡考記》文末署:“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三日削稿,行箧無害可参,俟異日補證焉。献唐時客萬州。”见《那羅延室稽古文字》,第297页。
    ④《和平月刊》创刊於1939年,社址在南京朱雀路83號。所刊登的文章以政治類爲主,也有王國維、章太炎等人的學衍文章。
    ⑤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记》(1941年2月14日):“偕植之同舆溥泉先生商會務逛行,擬编《國史史料圖籍提要》。發凡起例亚掇定步骤,寄春浦先行試辦。”未刊稿。
    ①《金毓黼學術年谱》,《學衍研究叢刊》1987年增刊,第114页。
    ②常任侠:《戰雲纪事》,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第326頁。
    ③王献唐:《漢書食货志訂議》,《靓文月刊》1942年第3卷第8期《國史館籌借委员舍尊刊》。
    ①《新出漢熹平春秋石經校記》,前人多誤書爲《新出土漢熹平春秋石經校記》。
    ②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记》(1943年11月25日):“午飯後,彦堂辧讀書會邀余講演,题爲《怎樣學中國畫》,講一時畢。”未刊稿。
    ③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1月5日):“起草《釋關》一文。衛聚賢今春爲吴稚晖八十壽,《說文月刊》出專號,屡函索文,擬以此應之也。午飯後,翼鹏爲钞契文資料來,因有數條尚有疑蘊。至圖書館,借《殷虚書契前编集释》校之,竟發现‘關’字,王襄、郭沫若所說與余颇暗合,惟詞證既筒,於形、音、義三事,未能 盡融,且有多字不能解释,仍繼績寫之。”未刊稿。
    ①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1月18日):“以真害钞寫《釋關》,内中古字甚多,排版甚難,擬使社以原稿影印也。”《平樂印廬日记》(1944年2月5日):“接聚賢函,謂前寄《释關》一篇,若影印入《靓文月刊》纸張工費须三萬馀元势不可能,嘱别作一篇。”未刊稿。
    ②《說文月刊》第四卷《吴稚暉先生八十大度纪念號》,彙集王献唐、丁惟汾、孔德成、馬衡、商承祚、陳萬里、劉敦桢、郭寶钧、錢穆、徐中舒、馮漢骥、賀昌群、羅香林、颇頡刚、陳萝家、柳詒徵、郊鹤聲、黄文弼、傅振偷、皮高品、鄭德坤、聞宥、姜寅清(亮夫)、孫次舟、李根源、蔣秉南(天枢)、蒙文通、吴其昌、朱希祖、郭沫若、金毓黻、劉節、睦侃如、馮沅君、羅根泽、常任侠、方豪、丁山、劉铭恕、郭廷以等峙在重度的中國文史名家之大作。
    ③張繼《張溥泉先生回憶缘·日记》(1944年4月11日):“發献唐信,告以康季鼒殘器之形状。”1985年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第153頁。《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4月27日):“接張先生西安来函,開示康季鼒所詢各點,大體與所测相合。”未刊稿。
    ①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3年5月26日):“接陶孟和信,约余於下月五日至社會科學研究所講演,已约数次,势難再辭,即擬题《‘货财資產’四字之來源》。”(1943年6月5日):“社會研究所派搰竿來接,八時許起行,九時许到所。陶孟和亦來。十峙講演《‘货財資產’四字之來源》,十一峙半畢。,,未刊稿。
    ②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记》(1944年10月16日):“致鐸民一函,将《傅缽傅》寄去。伊前寄来二百元爲買纸畫格之用,业寄還。”未刊稿。
    ③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10月10日):“寫《傅缽傅》,隸書颇小,極烦苦。,,未刊稿。
    ④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10月21日):“八峙許起,清窟《[研究]計劃》畢。苑峰來談。午飯後,小睡。致袁守何一函,附《計劃》去。”未刊稿。
    ⑤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9月29日):“接蒋萝麟、翁文灏、任鸿雋函,渭美國哈佛燕京社爲赞助文史研究,本年特撥尊款爲研究補助費,送余四萬元,由中行彙来,大约孟真在渝爲余所辦也。,,又《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10月9日):“哈佛燕京社款己取出,以三萬元存中國银行,馀取回。,,未刊稿。
    ⑥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5年2月9日):“天氟愈冷。八峙許起。孟真來。績清前稿。孟真復柬。午飯後,藍君及翼鹏來。爲伯希题磚,擬三跋。小睡。至圖書館查書。孟真來,仲武繼至。晚飯後,清前稿畢,共八千馀言。十一峙睡。看《输叢》。”前稿,指《說撻线》。未刊稿。
    ⑦王献唐《靓撻线》跋:“詁疋先生喜以鄉音鄉俗稽古,病後颇寂寞,值其七秩晉一壽辰,擬裂此文爲献,聊博笑樂,俟訂正清寫寄之。大除夕挑燈再记。”“疋”同“雅”。詁疋,即詁雅,指丁惟汾,丁氏號詁雅堂主。
    ⑨王献唐:《說撻线》,臺湾大學中國文學系编印《中國文字》第34册,1969年12月,第3533-3561页。
    ①王献唐:《释每美》,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编印《中國文字》第35冊,1969年12月,第3933-3942页。
    ②山東大学文史哲研究所2009年新收欒調甫资料一宗,劉新明教授赠送资料目錄《<欒調甫短文·序跋·書信集>目錄》。
    ③王献唐《平樂印虚日記》(1947年1月21日):“以語體文作一論文,题爲《由毛公鼎說到張宗昌韓復榘》,未畢。”未刊稿。
    ④参见《曲阜縣縣長王震宇1947年6月12日呈主席王耀武函》,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90。
    ⑤據稱國民黨大陸撤退時,本馆文物存國立中央博物院物品險同國立中央博物院物品一同運往臺湾,因箱外粘有山東省立圖書館、曲阜縣政府簽條得免。
    ①参見《國史館纂修人具第一次會議座談會記缘》,《國史館館刊》1947年12月創刊號,第]09页。
    ②山東省政府教育鹿1947年12月28日關於本年月28日王献唐精示接收敝偽圖書文物移交省館情況覆山東省政府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館J101-15-290。
    ①《組織“評議會”以利馆秘呈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函》,1947年12月,原札,山東省檔案館J101-15-106。
    ①《中國史學會濟南分會會務報告(1955年2月17日)》,油印本,第4页。山東省檔案馆A032-01-039。
    ①焦德森、張廣存:《山东省志·山东文物事业大事记(1840-1999)》,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②焦德森、張廣存:《山东省志·山东文物事业大事记(1840-1999)》,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①[56]魯二丁字第2832號《山柬省人民政府委员會请研究辦理禁止孔姓在曲阜孔林内埋葬問题的公函》,原札,曲章文物管理員具會孔府文物檔案館《文物調查表》0005號《省文化局来函(1957年)》。
    ①王献唐:《山柬省各縣、市挑選廢铜中的銅器暂行辦法(草案)》,油印本,山柬省檔案馆永久卷243號。
    ②王献唐:《在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查會議上的發言》,山柬省檔案館A027-02-0345。
    ①《王献唐遗書》三十穜目缘,由山東出版總社副總编劉峰博士提供。峙任《王献唐遗害》責编之一
    ①2010年日照王福來輯拓印本。此乃王献唐孫王福來依《雨漢印帚》版式,辑拓献唐藏兩漢古印而成,约雨百方。
    ①王獻唐:《水调歌顽》,《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3月26日),未刊稿。
    ①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学術史》,上海三聯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②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10月11日),未刊稿。
    ③孫次舟,原名孫志楫,山束即墨人。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學系,1937年主编《歷史舆考古》。师從顧頡刚,信守“疑古”,且终生朱棄,乃戰時“屈原是弄臣”之争的挑起者;然其高傲不群、苛責自负的性格,爲批評而批評的極端疑古之論,皆不免爲時所譏,不爲主流学界所認同。
    ①孫次舟1938年2月3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束省圖害館;《王献唐師友书札》,第1554-1557页。
    ①王献唐:《文字學講羲大綱》,手稿本;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①王献唐:《文字学講羲大綱》,手稿本;2011年山柬大學出版社《山束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②王献唐:《覆傅斯年害》,原札,现藏山柬省圖書館;《颇黄害寮日記》(1930年10月3日);《山束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③王献唐:《那羅延室稽古文字》,4冊,手稿本;2011年山束大學出版社《山柬文献集成》影印稿本;1985年齊魯書社排印本;2008年8月,青岛出版社合齊魯書社本《那羅延室稽古文字》14篇舆献唐手稿《柬周铜貝文裂考》爲《王献唐古文字考證(一)》排印本。
    ④参见王献唐:《漢漁陽孝廟甗鍑释記》,《齊大季刊》1937年7月8日。
    ⑤肖毅:《古鉩文字研究述略》,《人文論叢》2003年卷。
    ①王献唐:《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燭》,《王献唐著述三種》,青島出版社2008年版,第445页。
    ②王献唐:《氏每美》。手稿本,现藏臺湾王崇五;臺湾大學中國文學系编印《中國文字》第35冊,1969年12月版。
    ③王献唐:《释每美》。手稿本,现藏臺湾王崇五;臺湾大學中國文學系编印《中國文字》第35冊,1969年12月版。
    ④丁惟汾别號“詁雅堂主”。
    ⑤李勇慧:《王獻唐著述三種整理說明》,青岛出版社《王献唐著述三穜》,2008年版,第3页。
    ⑥参见王献唐:《释醜(上)》,《靓文月刊》1944年5月第4卷合訂本《吳稚晖先生八十大度纪念號》;《王献唐遺害·山東古國考》,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225-261页;《山東古國考》六種,青岛出版社2007年7月版。
    ①王獻唐《春秋邾分三國考》自序:“今歲滕縣安上村出土邾國彝器十四事:鼎二、敦四,盤、匝、罍、壺各二颧有文字,歸山東省立圖害館。余既親舆其事,擬撰尊害間世,書中凡七篇,爲彝器出土始末記、文字考释、器製考、邾分三國考、三邾氏族考、三邾史蹟考、三邾疆邑圖考。”《國旱彙编》第2冊,齊魯大學抽印,1934年3月版;《春秋邾分三國考·三邾疆邑圖考》,齊鲁害社1982年版;《山東古國考》六種,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
    ②王獻唐:《那羅延室稽古文字·周(?);疲玉鉩》,《王献唐古文字考證(一)》,青岛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①工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序》,《炎黄氏族文化考》不分卷,手稿本,现藏山東省博物館;齊魯害社1985年版;青岛出版社2006年版;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②蒋逸雪:《炎黄氏族文化考整理說明》,齊魯書社1985年版。
    ③王献唐:《那羅延室稽古文字·曹魏平樂亭侯印考》,《王獻唐古文字考證(一)》,青岛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①屈萬里:《载書播遷記》,《山東文獻》第2卷第3期,1976年12月版,第21页。
    ②王献唐:《那羅延室稽古文字·周(?)鉩師比考》,《王献唐古文字考證(一)》,青岛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③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1月5日):“起草《释關》一文。衛聚賢今春爲吴稚睴八十壽,《靓文月刊》出尊號,屢函索文,擬以此應之也。午飯後,翼鹏爲钞契文资料來,因有數條尚有疑蘊。至圖書館,借《殷虚害契前编集釋》校之,竟發現‘關’字,王襄、郭沫若所說與余颇暗合,惟詞證既簡,於形、音、義三事,未能盡融,且有多字不能解释,仍繼績寫之。”朱刊稿。
    ④参见關立黝主编:《中國文化雜说·歷史文化》卷七,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①黨相魁:《殷契斟釋》,呂偉達主编《紀念王懿榮發现甲骨文一百周年論文集》,齊魯書社2000年版。
    ②王献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③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0年10月19日),未刊稿。
    ④王献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馆;《山東圖書馆季刊》1982年第1期。
    ⑤[清]張耕:《古韻發明》、《切字肆考》,清道光六年(1826)滕縣張氏芸心堂刻本,2008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影印本。
    ⑥[清]時庸励撰輯评:《單縣時氏音學遗著》,山東省博物館藏稿本;山東大學出版社影印《山東文献集成(第一辑)》本,2007年版。此承杜師澤遜指教。
    ①王獻唐:跋《詩毛氏傅疏》三十卷附《毛詩音》四卷《毛詩靓》一卷《毛詩傅羲類》一卷《鄭氏笺考微》一卷,《雙行精舍害跋辑存》,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6页。
    ②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9月1日):“績撰《大綱》二葉。此次鼎兄招来首都,即爲计割此事,因须鄭重爲之,且常参考各書,旅館人雜,恐须回濟撰擬。”未刊稿。
    ①王獻唐:《覆傅斯年害》,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②王獻唐:《动碑圖詩》,《文献》1982年第9期;《文教资料筒报》1983年第1期。
    ③王獻唐:《覆傅斯年害》,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馆;《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④王獻唐:《跋單縣時氏音學遗著》,《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第70-71页。
    ①王献唐:《跋單縣時氏音學遗著》,《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第70-71页。
    ②梁敞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衍史》,朱維铮校注《梁敞超論清學術史二種》,復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51頁。
    ③王獻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①王獻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山柬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②王獻唐:《覆傅斯年害》,原札,现藏山東省圖害館;《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③梁敞超:《中國近三百年学術史》,上海三聯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④即南宋吴械。古音學,自吳械著《韻補》等,始有專書,遂被後人推爲朋山。
    ①即清音韻學家王念孫、江永。
    ②王獻唐:《宵幽古音考》,手稿本,現藏山束省博物館;2011年山束大學出版社《山束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③王獻唐:跋《楚辭補注》,《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第243页。
    ④指1950年。
    ⑤王獻唐:《楚辭新注》八卷末一卷,1950年稿本。
    ⑥王獻唐:《毛詩假借考》不分卷,王献唐《雙行墨溜》,手稿本。
    ⑦王獻唐:《易音隔類考》一卷,手稿本,现藏山柬省博物館;2011年山束大學出版社《山东文献集成》影啟動稿本。
    ①王献唐:《周易限借脞錄》一卷,手稿本,藏山柬省博物館;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柬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②王献唐:《翁覃溪手摹武祠畫像题字韻释》,未刊稿。藏献唐後人處。
    ③王献唐:《再跋翁摹武祠畫》,《颇黄害寮日記》(1931年5月14日),未刊稿。《雙行精舍害跋輯存》失收。
    ④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载朱維铮校注《梁敞超論清學史二種》,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329页。
    ①王獻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①王献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期。
    ②王献唐:《古今字詁疏證·叙》,《華北日報·圖書週刊》創刊號,1934年11月5日版。
    ③工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0年10月18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覆傅斯年害》,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山東圖書馆季刊》1982年第1期。
    ②王献唐:《覆于範亭論格物害》,《那羅延室稽古文字》手稿本,现藏献唐先生後人處;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影印《那羅延室稽古文字》稿本。
    ①王献唐:《公孫龍子選譯》,手稿本,现藏献唐先生後人處;2011年山柬大學出版社《山柬文獻集成》影印稿本。
    ②孫次舟1938年2月3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獻唐師友書札》,第1554-1557页。
    ①丁惟汾1931年6月7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害館;《王献唐師友书札》,第204-206页。
    ②孫葆田:《山東创建圖書館記》,宣統元年(1909)原碑,现立山東省圖書館大明湖分館。
    ①参兑欒豐實:《雨城镇遗址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②王献唐:《先大人泉货圖释恭跋》,王廷霖《泉货圖氏》,朱刊稿,现藏献唐後人處。
    ①王獻唐《顧黄書寮日记》(1930年11月17日):“孫某由家中柬,……伯父赠圖書館漢磚二方,业由其带來晚飯後,致伯父一稟,业爲漢磚作跋,連拓片统送堅叔,嘱其编入本館《金石志》。
    ②王紹曾:《日照王献唐先生事略》,《山柬周害館季刊》1994年第1期。
    ③王獻唐:《亡友丁伯弢别傳》,臺北山柬文献社《山東文献》第2卷第4期,1977年3月版,第56页。
    ④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5月24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山東三年來文化事業的一部份一考古舆存古》,《山東民衆教育月刊》第3卷第6期,1932年6月25日版。
    ①孟憲钧:《工献唐》,《中國大百科全害·文物》,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574-575页。
    ②王献唐1943年12月21日致陳直函:“弟舊收古璽印千三百縣,摄拓爲譜。方着手而事燮己起,僅成《骨匋印》一卷,均未带出。途中尚收數枚,亦未在手底。”周天遊辑《黄賓虹、王獻唐、郭沫若褚家致陳直論學害九通》,《文獻》1991年第3期。
    ③張害學:《王献唐先生藏書印鑒辑考》,《山東圖書館学刊》2009年第3期。
    ①王献唐:《五燈精舍印話》,齊魯害社1985年4月版,第30页。
    ②王献唐:题許邁孫刻《山中白雲詞》手校樣本,《雙行精舍害跋輯存》,第291页。
    ③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31年12月26日),未刊稿。
    ④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9月12日),未刊稿。
    ⑤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12月30日),未刊稿。
    ⑥王献唐:跋民國影宋钞宋潛夫辑《楊太后宫詞》一卷,《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績编)》,第216頁。
    ⑦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2年4月29日),未刊稿。
    ⑧王献唐:题许邁孫刻《山中白雲詞》手校樣本,《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第291页。
    ⑨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32年3月30日),未刊稿。
    ⑩王献唐:《雙行精舍日記》(1938年11月13日),未刊稿。
    ①王獻唐:《顧黄害寮日耙》(1931年2月12日),未刊稿。
    ②王獻唐:《动碑圖詩》,手稿本;《文献》1982年第9期;《文教资料簡報》1983年第1期。
    ③王獻唐:《顧黄害寮日記》(1932年4月2日),未刊稿。
    ④王獻唐:《顧黄害寮日記》(1932年9月5日),未刊稿。
    ⑤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1月4日),未刊稿。
    ⑥王獻唐九種著作錢幣學著作未列表内。
    ①馬衡:《凡将齋金石叢稿》,中華害局1977年版。
    ②王献唐:《覆傅斯年害》,原札,现藏山束省圖害館;《山柬圖害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③王献唐:《奎虚害藏落成紀念尊集·引言》,《山柬省立图害馆季刊》第1集第2期《奎虚害藏落成纪念尊集》,1936年。
    ④王献唐:《海嶽樓金石集拓草目》,《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2月3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王献唐自述》,约1949年,未刊稿,现藏献唐後人處。
    ②王献唐:《國史金石志稿编纂概略》,附1945年8月5日致國史館馆長張繼函,稿本,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卷號三四109;馬振犢:《王献唐编纂金石志報告》,《民國檔案》1996年第1期。
    ③王献唐嘱董井鐫“志在秦漢金文”六字爲“海嶽樓中善本”印章邊款。载董井《勉行堂印存》,1935年钤印本。
    ①王献唐:《金石志稿金文部門编訖總報告》,附1945年8月5日致國史館館長张繼函,稿本,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卷號三四109。
    ②王文耀《國史金石志稿整理说明》:“造部書稿收錄了二十世紀初葉主要金類著錄所载器物共4854件。”《國史金石志稿》,青岛出版社2004年版。
    ①王献唐:《國史金石志稿编纂概略》,1945年8月5日致國史館館長張繼函附件,南京中國第二展史檔案館,本卷號三四109。
    ②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2月29日),未刊稿。
    ③王献唐:《覆傅斯年書》,原札,现藏山東省图書馆;《山東周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①馬國權:《近代印人傳》,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282页。
    ①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1月4日),未刊稿。
    ②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2月23日),未刊稿。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4月1日),未刊稿。
    ④王献唐:《五燈精舍印話》,第109页。
    ⑤王献唐:《五灯精舍印话》,第212-213页。
    ⑥王献唐致陳直函(1943年12月21日):“弟舊收古璽印千三百馀,掇拓爲譜。方着手而事燮已起,僅成《骨匋印》一卷,均未带出途中尚收數枚,亦未在手底。”載周天进辑:《黄賓虹、王献唐、郭沫若諸家致陳直输學害九通》,《文献》1991年第3期。
    ⑦王献唐:《顧黄害寮日記》(1932年3月27日),未刊稿。
    ⑧参见吕金成《王献唐印學研究初探》,《山柬圖害館學刊》2009年第3期。
    ①《骨匀印》,即《五燈精舍陶骨印存》。
    ②周天遊辑:《黄賓虹、王献唐、郭沫若褚家致陳直論學害九通》,《文献》1991年第3期。
    ③斡天衡编:《中國篆刻大辭典》,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560页。
    ④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7月24日):“拓镜文二纸,钤漢印六紙,又篆‘西海王氏藏齊魯古印’九字長方印文並印石,函少維刻之。”未刊稿。
    ⑤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3年8月9日):“裂印,仿古鈢文,颇有入處。”未刊稿。
    ⑥王献唐《五煊精舍日記》(1935年1月5日):“至浴德池洗澡,浴後遇梁漱溟小譚,電约静庵爲水準聘教員事。 路遇一新阴害肆,檢得殿本《詩經》及金石害數穜。五時半回家,整理印鈢。晚飯後自刻‘寒金冷石庵藏’印J,刀钝不受刻,明日尚须修整。”未刊稿。
    ①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7月16日):“爲圖害館刻赠書圖章竣事,仿漢磚文。,,未刊稿。
    ②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7月25日):“爲老鹤刻印文曰‘從心所欲’,以伊今年正七十,欲以此爲祝也。”朱刊稿。
    ③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3年9月6日):“偶於筐中得小石,刻‘栗峰’二字。”未刊稿。
    ④“老人”,指王献唐。王献唐於川中自號向湖老人、八二老人、栗峰老人。
    ⑤孔德成1943年9月16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图書館;《王献唐師友書札》,第1873-1875页。
    ⑥孫文澜1934年11月27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周書館;《王献唐師友書札》,第415页。
    ⑦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2月25日):“调甫柬,同至茹古齋,爲館購嘉度官印,以爲山束文物存之。自收秦漢私印六纽。又濟南缑印官印一,甚稀见,惜字模糊矣。欒调甫亦收漢元印十数,彼近来亦染此癖矣。赠我《魯大司徒盂》拓本一纸。六時,偕回家,狂談印學,十時去。”未刊稿。
    ⑧欒调甫1936年10月1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束省圖害馆;《王献唐師友書札》,第796-798页。
    ⑨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10月2日):“接調甫函,論印語甚粹。”未刊稿。
    ①欒調甫3月20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束省圖書館;《王献唐師友害札》,第804-805页。年份俟考。
    ②王献唐:《平樂印廬往来尺牘》,夕惕齋钞本。
    ③吕金成:《王献唐印學研究初探》,《山東圖害館學刊》2009年第3期。
    ④陳邦福(1893-?)。精研甲骨文、古璽印。著有《巍甲文》、《殷契辨疑》、《古璽發微》等。
    ⑤周天进輯:《黄賓虹、王献唐、郭沫若諸家致陳直論學害九通》,《文献》1991年第3期。
    ⑥陳邦直(1897-1986),即陳直,字進宦。江蘇镇江人。自幼精研《史》《漢》,醉心博物训詁,著述等身,以秦漢史界巨擎,爲中外学者所敬仰。自20歲起,即舆挪適廬、黄賓虹、徐绩馀、周萝坡、張扶萬、王献唐、張伯驹、沈次量褚先生筆談金石、瓦常、塑印、货泉之學。
    ⑦《骨匀印》,即《五燈精舍陶骨印存》。
    ⑧周天遊辑:《黄賓虹、王献唐、郭沫若諸家致陳直論學害九通》,《文献》1991年第3期。
    ⑨贺培新(1903-1951),國學家、害法篆刻家、收藏家。河北武強人,字孔才。以桐城派古文名家,古文造指精深,爲桐城派代表人物。師齊白石尊攻篆刻,封其推崇備至,题其印集“消愁詩酒興偏赊,濁世風流出舊家。更怪雕鐫成绝技,少年名姓勤京苹。
    ⑩贺培新1936年12月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獻唐師友害札》,第1666-1670頁。日期俟考。
    ①董井(1895-1937),字坠叔,齋號勉行堂,山東鄒縣人。幼承庭訓,精研金石,尤工篆刻。晕業於山束高等學堂,任山東古蹟研究舍委員、山束省圖書馆設计委員等職。“七七事燮”後以篆刻爲生,敝偽發聘其爲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不從,出走入四川,投奔王献唐,不幸病逝途中。
    ②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1年4月27日),未刊稿。
    ③王献唐:《勉行堂印存·题辭》,载董井《勉行堂印存》,1935年钤印本。
    ④董井《勉行堂印存自序》:“余治印三十年,爲他人作者隨時各付其人,今散在各方,不惟莫可寻求,多已不復省記矣。此所辑拓,均余兄弟自用印,曩年作於豫章者爲多,益以近年爲余友日照王献唐館长所刊,亚山東圖書館公用印之出自余手者,都若干方。余舆献唐居址相近,亦距館密邇,故得暂假也。”董井《勉行堂印存》,1935年钤印本。
    ⑤王献唐:《顧黄害寮日記》(1932年5月11日),未刊稿。
    ⑥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0月15日),未刊稿。
    ⑦王献唐:跋清李佐賢辑钤印本《得壶山房印寄》不分卷,《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第161页。
    ①王献唐:《勉行堂印存·题辭》,《勉行堂印存》,1935年钤印本;《雙行精舍害跋輯存》,第208-209页。
    ②王献唐:跋民國涵芬樓影印清陳介祺辑並藏《十鐘山房印舉》,《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績编)》,第129百。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2月19日),未刊稿。
    ④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2月27日),未刊稿。
    ⑤王献唐:《吴愙齋先生年譜校記》,王献唐1937年3月2日致颇廷龍函。復旦大學古典文献學博士生李軍提供影本。
    ①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5月31日),未刊稿。
    ②王獻唐:《滌褻治印鬻害介言》,《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7月3日),未刊稿。
    ③王獻唐:《古印集真序》,《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8月7日),未刊稿。
    ④王獻唐:《雙行精舍日記》(1938年11月2日),朱刊稿。
    ⑤王獻唐:《雙行精舍日記》(1938年11月3日),未刊稿。
    ⑥王獻唐:跋《陳簠齋藏鈢印陶文封泥精品冊》,劉敦願《抗戰時期山東圖書文物的内遷》,《文物天地》1997年 第1期。
    ①王仲裕编:《王献唐先生詩文書畫集》,臺湾臺中莲社1998年版,第70页。
    ②王献唐:《五燈精舍印話》,第32页。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2月22日),未刊稿。
    ④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2月24日),朱刊稿。
    ⑤馬國權:《近代印人傅》,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8月版,282页。
    ①王献唐:《五燈精舍印話》,第39页。
    ②王献唐:《五燈精舍印話》,第274页。
    ③王獻唐:《五燈精舍印話》,第23-24页。
    ④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1月1日),未刊稿。
    ⑤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记》(1935年11月24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记》(1930年10月13日):“整料舊害,從箧中榆出古泉十餘品,皆先公舊藏,内有安陽之法紀货及垣字圜錢二品,颇希见。”未刊稿。
    ②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4月3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2月17日),未刊稿。
    ②王献唐:《守害日耙》(1930年7月26日),未刊稿。
    ③王献唐:《守書日記》(1930年7月27日),未刊稿。
    ④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4月26日),未刊稿。
    ⑤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4月2日),未刊稿。
    ①丁福保致王献唐函,1936年4月24日,原札,现藏山柬省圖害馆。
    ②關於中國考古舍之發起,《申報》1933年3月29日:“金石家颇鼎梅、關百益、田玉芝聯合滕固博士及藝術家劉海粟、王濟速所發起之中國考古舍……推精劉半農、沈兼士、傅斯年、沈尹默、徐森玉、容庚、焉叔平、商承祚、柯昌泗、李濟之、陳垣、陳寅恪、董作賓、谢英伯、陳蘿生、蔡哲夫、胡毅、曾傅軺、李博仁、周輝域、陳世凯、周慶霎、文素松、張静江、張溥泉、衛聚賢、张凰、鄭师許、王献唐、袁同祖、戴季陶、朱子橘、朱敞钤、梁惠成、張嘉謀爲發起人。”轉引自《浙江省立圖書館館刊》第2卷第2期《图害文化消息·中國考古會之發起》,1933年4月30日版,第177页。
    ③中國考古學舍成立大會,推選“蔡元培、關伯益、王献唐、李濟、狄平子、謝英伯、焉衡、董康等十九人爲理事”。祥兑高平叔《蔡元培年措长编(下冊)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④中國大百科全害總编辑委員舍《考古學》编辑委员會:《中國大百科全害·考古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該書收缘中國金石考古孕家39位。山束籍除王献唐外,遗有:趙明誠(235页)、劉喜海(282页)、吴式芬(551页)、陳介祺(74页)、吴金鼎(550页)、張政娘(645页)、安志敏(20页),占總人數五分之一。参见靳桂雲《王獻唐先生封山柬文物考古事業的貢献》,《山東圖書馆学刊》2009年第3期。
    ①楊正旗、石可、王恩田、王企華、張彦青、吳澤浩、張軍、纪根垠、孟廣才:《山東省政協六届一次全委會提案(第53號)·爲考古學家王献唐火化遗骨置骨灰盒於四里山陵園案》,未刊稿,山東省檔案館A008-03-0323。
    ②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朱維錚校注《梁敞超输清学術史二種》,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415页。
    ①王献唐:《滕邑訪古錄》,《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4月7日),未刊稿。
    ②《滕縣發现漢代石室》,《申报》1933年4月13日。
    ①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10月31日),朱刊稿。
    ②王献唐:《春秋邾分三國考》,齊魯大學《國學彙编》第2冊,1934年6月版;《春秋邾分三國考·三邾疆邑圖考》,齊魯害社1982年版。
    ③王獻唐:《山東三年來文化事業的一部份一考古舆存古》,《山束民衆教育月刊》第3卷第6期,1932年6月25日版。
    ①王献唐:《山東的雁史和文物一在山柬省文物工作會議上的报告》,《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2期。
    ②王献唐:《山東的歷史和文物—在山束省文物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2期。
    ③王献唐:《山東的歷史和文物一在山束省文物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2期。
    ①陳星南1957年4月29日致《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其會编辑部函,未刊稿。
    ②王獻唐:《在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查會議上的發言》,1957年7月稿本,山束省檔案馆A027-02-0345。
    ③王獻唐:《山東文物選集(普查部分)前言》,山束省文物管理處、山柬省博物馆《山柬文物選集(普查部分)》,1959年9月版。
    ④王獻唐:跋周聿修《青州纪遊》,《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績编)》,第55-56页。
    ①王献唐:跋周聿修《青州纪遊》,《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績编)》,第55-56页。
    ①王獻唐:《顧黄書寮日记》(1932年4月14日),未刊稿。
    ①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6月29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耙》(1935年10月30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山柬三年來文化事業的一部份一考古舆存古》,《山束民衆教育月刊》第3卷第6期,1932年6月25日版。
    ②張害学、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害札輯錄》,《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舍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③王献唐:《山柬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2期《引言》,1936年12月。
    ④《山柬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陳列組展品参考文献资料·關於“黑陶分怖匾域圖”(初稿)》,手稿本,藏献唐後人處;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柬文献集成》影印《雙行精舍文稿》稿本。
    ①斡束生:《關於青岛市郊出土的黑陶》,《文史哲》1952年第4期。
    ②青岛市政協文史资料委员舍编:《青岛文物舆名腾保護纪實》,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第352-353页。
    ③斡東生:《阴於青岛市郊出土的黑陶》,《文史哲》1952年第4期。
    ④青岛市政協文史资料委具會编:《青岛文物舆名腾保護紀實》,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第352-353页。
    ⑤王献唐、衛志珍:《鲁西魯南幾個縣份的文物調查報告》,1953年5月7日,複寫稿,未刊,山東省檔案馆檔案A027-02-321。
    ⑥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1953年6月27日致山東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會函《希将滕縣發现彩陶以及掇在淄博莒南建立圖書館的詳情见告由》[社第207號],山東省檔案館檔案A027-02-321。
    ①王献唐:《在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查會議上的發言》,1957年7月25日稿本,山東省檔案館檔案A027-02-0345。
    ②王利器《六同求学前後——回憶導師傅孟真先生》:“李莊,古六同地也。歷史語言研究所在雕李莊十來里地的板栗坳,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在那裹設有辦事處,由邵廣銘先生负责。其峙,文科研究所的同學王明、任繼愈、馬學良、劉念和、逯欽立、胡度钧、王叔岷、李孝定諸人己在那裹。史韶所则有:向達、丁聲榭、岑仲勉、張政娘、王崇武以及董作賓、李方桂、陳盤、勞斡、石璋如、董同龢、高去寻、淩纯聲、芮逸夫、全漢升、楊峙逢以及寄寓的王献唐、屈萬里諸先生在那裹,朝夕相處,左右探獲,獲益良多。”聊城師範學院雁史系编《傅斯年》,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詳见王雨敏:《20世纪非主流史學舆史家》,廣西師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5年2月4日),未刊稿。
    ②蒙文通:《古史甄微》,上海商務印害館1933年版。
    ③劉锡蕃:《嶺表纪蟹》,上海商務印害館1934年版。
    ④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10月22日),未刊稿。
    ⑤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9月3日),未刊稿。
    ⑥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5年2月4日),朱刊稿。
    ⑦王獻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齊穆書社1985年版,第453-455页。
    ①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齊魯害社1985年版,第534-537页。
    ②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齊魯害社1985年版,第492-493页。
    ③王献唐:《訪碑圖詩》,《文献》]982年第9期;《文教资料筒報》1983年第1期。
    ④轉引自李坦:《<炎黄氏族文化考>校補释例》,《揚州大学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⑤王國華:《王献唐傅略》,《文教资料簡報》1983年第1期。
    ①蒋逸雪:《炎黄氏族文化考整理說明》,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齊魯害社1985年版。
    ②郭寶钧:《耙殷周殉人之史實》,《光明日報》1950年3月19日。
    ③郭沫若:《讀了<記殷周殉人之史實>》,《光明日报》1950年3月21日。
    ④王献唐:《關於殷周殉人問题》,1950年6月稿本,未刊。
    ⑤郭沫若:《讀了<記殷周殉人之史實>》,《光明日报》1950年3月21日。
    ①王献唐:《關於殷周殉人問题》,1950年6月稿本,未刊。
    ②王献唐:《關於殷周殉人問题》,1950年6月稿本,未刊。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10月26日),未刊稿。
    ①陳志连:《殷墟》,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②王献唐:《關於殷周殉人問题》,1950年6月稿本,未刊。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10月26日),未刊稿。
    ④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11月6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關於殷周殉人問题》,1950年6月稿本,朱刊。
    ②陳力:《20世纪中國史学孕衍编年》,羅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國:學術舆社會(史學卷)》第八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③李季陶,即李既陶。時供職山東省博物馆籌備處。
    ①王献唐1955年春致李季陶函,未刊稿,2009年10月28日張廣存持閱。
    ②“政治水準”四字乃王献唐補加。
    ③王献唐1955年致李季陶函,未刊稿,2009年10月28日張廣存持阴。
    ①山東省博物館籌借虚:《山柬省博物館籌備虚一九五四年自然之部與歷史之部陳列計劃工作總结报告》,1955年1月油印本,山東省檔案馆檔案A027-02-332。
    ②王献唐:《山束的歷史與文物——在山束省文物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2期。
    ③王献唐:《金石一得》詩,《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第116页。
    ④王献唐:《山東三年来文化事業的一部份——考古舆存古》,《山東民衆教育月刊》第3卷第6期,1932年6月25日版。
    ①王献唐:《覆傅斯年害》,原札,现藏山東省图書館;《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②夏鼐(作铭):《山束王献唐先生傅略》,《考古》1960年第10期。
    ③《国内图书馆刊物提要介绍—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浙江省立圖害館馆刊》第2卷第3期,1933年6月30日版。
    ④王献唐:《關於殷周殉人問题》,未刊稿。
    ①陳邦懷致王献唐函,约1934年7月30日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献唐师友害札》,第1402页。
    ②陳萝家:《山束古國考整理後記》,《山束古國考》,齊魯害社1983年版,第279-280页。
    ③鄭鹤聲、鄭鹤春:《中國文献學概要》,上海商務印害館1930年版。
    ④張舜徽:《中國文獻学》,中州書畫社1982年版。
    ⑤吴枫:《中國古典文獻學》,齊魯書社1982年版。
    ⑥王欣夫:《文献学講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⑦程千帆:《校讎廣羲》,齊魯書社1998年版。
    ⑧杜澤遥:《文獻學概要》,中苹害局2001年版。
    ⑨馮浩菲《我國文献學的现狀及歷史文献學的定位》,《學衍界》2000年第4期;孫欽善:《關於古文獻學内涵的全面認識舆具體贯徹》,《文献》2010年第3期。
    ⑩指劉向、班固。
    11王绍曾:《日照王献唐先生事略》,《山東圖書館季刊》1994年第]期。
    ①朱淵清:《再现文明:中國出土文献舆傅统學術》,上海華東師鲍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②[清]章學誠:《校讎通羲》,清嘉業堂刻《章氏遗害》本。
    ③[清]王呜盛:《十七史商榷》,上海書店2006年版。
    ①楊保彝编,王献唐校補:《海源閣宋元秘本害目》四卷,1931年3月山束省立圖害館排印《山東省立圖害馆叢刊第二種》本,北洋印刷局印刷。
    ②王献唐:《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叙》,《華北日報·圖書週刊》1934年第3期《海源閣專號》,1934年11月19日版;《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績编)》,第62-63页。
    ③王献唐:《聊城楊氏海源閣藏害》,《和平月刊》1939年第3期,1939年5月版。
    ④王献唐:《李南澗之藏害及其它》,原名《李南澗藏書史》,《山東省立图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⑤王獻唐:《南澗藏害補遗》,《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①王献唐:《露岩藏畫經眼錄》,《顧黄書寮日耙》未刊稿。
    ②高慶龄,潍城區西關人,酷愛金石,室名“上陶室”,辑《齊魯古印捃》。
    ①鹿鏡塘(1900-1977),原名鹿孝勤,筆名黑國,菏澤市鹿樓村人。北京大學文學系、山西大學政治經濟系畢業,後南下魔州参加國民革命。1927年春任黄埔軍校政治教官。1928年代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右翼軍政治部主任。1929年秋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兼國民黛漢口市黛部整理委员。1946年,任國民黨山東省党部主任委具。喜收藏,害籍连9萬馀冊。晚年大部分捐献國家。
    ②柳氏,名堂,字纯齋,河南周口扶满縣吕潭鄉人,近代著名藏書舆金石名家,有清光绪三十一年筆辣堂刻本《東平教案記》二卷行世。《周口地區志》:“柳公諱堂,扶满吕潭人,字纯齋,號勖庵,近代華北藏害舆金石名家..光緒十六年會試第五名進士……著有《筆諫堂全集》傅世。’
    ③王獻唐、柳式古:《扶满柳氏捐赠害籍清冊》,1932年7月山束省立圖害館油印本。
    ④王獻唐:《顧黄書寮日记》(1933年4月27日),未刊稿。
    ⑤王獻唐《顧黄書寮日記》(1932年6月23日):“至馆整理檢查書目。招省府、教廳監點人及柳式古等簽字蓋章,忙碌半日,至十二時手績始完畢,亚邀式古等在東鲁飯莊午餐。”未刊稿。
    ⑥丁錫田(1893—1941),字偉千,號稼民,山東潍縣人。學者,藏書家。博覽群害,精通金石考古。藏書豐富,辑山東各縣歷代刊行全部志害。勤於著述,著《潍縣歷史譚》、《潍縣文献叢刊》、《潍縣鄉鬓傅》等。1931年受聘重修《潍縣志》。
    ⑦丁樹桢,字斡圃,又號陶齋,别號長年。喜藏金石,搜羅範圍甚廣,铜器外,兼收石刻、磚瓦、古陶、封泥、泉幣等。
    ①王献唐:《泮樓敝帚錄序》,《顧黄書寮日記》(1931年11月24日),未刊稿。
    ②傅增湘1937年3月11日覆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献唐師友書札》,第96-97页。
    ①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2年5月4日),未刊稿。
    ②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记》(1937年6月15日),未刊稿。
    ①王獻唐:《李南澗之藏害及其它》,《山東省立圖害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②王獻唐:《顧黄害寮日記》(1931年10月31日):“日前魚臺焉氏後裔託人舆予接洽,欲将其先人遗著出版,從調甫處得其錄目,附記於次。”朱刊稿。
    ③丁竹筠,丁以此,日照人,丁惟汾之父。
    ④[清]丁以此:《毛詩正韻》四卷,1924年5月日照丁氏留馀堂北平初刻1931年11月山東省立圖害館增刻重印本。
    ⑤李佐賢(1807—1876)字仲敏,號竹朋,清山束利津人。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任國史館總纂、福建汀州知府。李氏嗜古精鑒,凡金石、害畫、砚石、印章,皆能剖析,辨其真赝,是清代著名錢學家、鉴赏家、金石家。有《古泉雁》、《害蛊鑒影》、《石泉害屋》、《石泉害屋颧稿詩钞》、《武定詩钞》等。其傅兑《清畫家詩史》。
    ⑥田士懿(1870-1929),字悳忱,山東高唐人,殫卿心金石目缘之學,有《金石著述名家考略》朱刊,别有《山左漢魏六朝贞石目》已刊行。
    ⑦徐世昌(1855-1939),字菊人,號東海、议人,别號水竹村人。直隸天津(今天津市)人。光绪十二年(1886)逛士。歷任翰林院编修、國史館協修,累官至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入民國被袁世凯任爲國務卿。段祺瑞孰政峙,一度任北洋政府總统。晚年退居天津,組織晚晴簃遴詩社,主持《晚晴簃詩匪》之编選刊印。著有《歷代吏治皋要》、《将吏法言》、《退耕堂集》、《清儒學案》等。
    ⑧傅增湘1937年2月25日致王献唐函:“献唐先生阁下:去臘得赐笺,知偶抱探薪之疾,甫幸復元,至爲驰繫。兹有託者:徐束海编《清儒學案》,欲廣搜齊魯學人撰述,附呈一目,目中各著,贵館中如有藏本,欲乞赐假閱,以供探擇。或祈代爲訪尋,或鈔或刻,千乞留神。如訪得峙,務懇示知,以憑酌定選鈔之法。此事關於鄉邦文獻,知執事必樂於相助也。《學案》已開工,稿本将削定,亟待此以合尖,切睜早日赐覆。手此敬候著祺。弟傅增湘拜敞,二月廿五日。宋晋之著:《績春秋三界考》、《禹貢靓義》、《夏小正释羲》、《旭齋文钞》。成琅所著書。成瓘所著書。法偉堂遗著。”丁原基《王献唐與傅增湘、傅斯年、屈萬里等往来害札標注》,臺潜《應用語文学報》2000年第2號。
    ⑨丁原基:《王献唐舆傅增湘、傅斯年、屈萬里等往来害札標注》,臺湾《應用捂文學報》2000年第2號。
    ⑩傅增湘1937年3月11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束省图害館;《王獻唐師友書札》,第96-97页。
    11丁佛言(1878—1931),黄縣宋家疃人。幼年聰颖好學,1904年入濟南師范學堂讀書。後留學日本。中華民國 成立後,常遴國會議員,反封帝制,1930年任國民大學文字學教授。精於古文字形、聲、羲研究,著《說文古籀補補》、《說文部首敞明》、《靓文抉微》、《松遊庵印譜》等二十馀種近百萬言,多未付梓。
    ①王獻唐:《黄縣丁佛言先生遗著目錄》,约1951年稿本,未刊。
    ②王献唐:跋《單縣時氏音學遗著》二十三穜三十九卷附十五種二十三卷,约1955年稿本,现藏山東省博物馆;2007年山柬大学出版社《山束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③王献唐:《老莊學案初稿》,殘,手稿本,现藏山柬省博物館;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柬文献集成》影印 稿本。
    ①禪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11月4日):“接子玺電新,進德舍擬翠行金石書畫展覽會,嘱余籌備。即至鑄九處,偕至逃德會晤張子仁會商一切。並聘任委具數人,檐任微集審查,其整理怖置则由本馆擔任。一時在進德會午餐,二時回,擬微集廣告一则。……接進德會函,聘余爲金石害畫展覽食籌備委员。”未刊稿。
    ②王獻唐:《濟南遊藝會名人字畫缝鼎碑帖展覽目缘及考释》,《三禅室日記》(1921年3月11日),未刊稿。
    ③余秉甲、王獻唐等编:《山東省進德舍金石害畫展覽會展覽物品紀略》四卷,1934年濟南北洋印刷公司鉛印本。
    ④王獻唐:《古籍過眼缘》,手稿本,與《書畫遇眼缘》合訂一冊,现藏先生後人處,未刊。
    ⑤王獻唐:《害畫過眼缘》,手稿本,舆《古籍過眼缘》合訂一冊,现藏先生後人虚,未刊。
    ⑥王獻唐引《爾雅》:“目,要也。”
    ⑦王獻唐引《周禮·春官》:“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
    ⑧王獻唐引《說文解字·錄部》:“錄,刻木錄錄也。
    ⑨王獻唐引《漢害·藝文志》:“每一卷已,向辄條其篇目,撮其要旨,缘而奏之。。
    ①名献唐:《目錄學講羲綱要》,未完稿,舆《文字學講羲大綱》合訂1冊,现藏献唐後人處;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②王献唐引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目缘之學,學中第一賢要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③王献唐:《目缘學講羲綱要》,未完稿,舆《文字學講羲大綱》合訂1册,现藏献唐後人處。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④王献唐:《目缘學講羲綱要》,未完稿,舆《文字學講羲大綱》合訂1冊,现藏献唐後人處。2011年山束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①缪、洪,指繆荃豫、洪亮吉。
    ②王献唐:《目缘學講羲綱要》,未完稿,舆《文字學講羲大綱》合訂1冊,现藏献唐後人處;2011年山束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③本表参考程千帆《校讎廣羲叙缘·校讎學範畴諸家論列異同表》改裂而成,程千帆《校讎廣羲》,齊鲁害社1998年版,第7页。
    ④参見洪亮吉:《北江詩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⑤参见缪荃孫:《<古學彙刊>序目》,廣陵書社2006年版。
    ⑥参见葉德辉:《害林清話》,復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⑦参见汪辟疆:《目缘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⑧参见程千帆:《校讎廣羲》,齊魯書社1998年版。
    ①王献唐:《目缘學講羲綱要》,未完稿,舆《文字學講羲大綱》合訂1冊,现藏献唐後人虚;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束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②王献唐:《目缘學講羲綱要》,未完稿,舆《文字學講羲大綱》合訂1冊,现藏献唐後人處;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束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③王献唐:《目缘學講羲綱要》,未完稿,舆《文字學講羲大綱》合訂1冊,现藏献唐後人處;2011年山束大學出版社《山束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①王献唐:跋清乾隆間鲍氏知不足齋刻清孫承澤撰《庚子销夏記》八卷,《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第198页。
    ②王献唐:《郘亭知兑傅本害目十六卷》跋,《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第176页。
    ③五献唐:《目錄學講羲綱要》,未完稿,舆《文字學講羲大綱》合訂1冊,现藏献唐後人處;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①王献唐:《山東之鈔書家——盧德水先生》,手稿本,藏献唐後人處;《山東省立圖害館季刊》第l集第1期;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②陳房伯,名希龄,一字鹤岩,又字萝九。生卒年不群,河北北平人。先世多精天算,歷咸豐、同治、光绪各朝,皆供職於欽天監,著曆書26種,僅《時憲辑要》二卷同治五年(1866)刻行。
    ③梁敞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衍史》,上海三聯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④王献唐:《新收陳房伯曆算書稿述記》,《山東省立圖害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⑤指丁少山。
    ⑥指江有誥。
    ⑦王獻唐、欒調甫、丁伯弢:《山左先哲遗害提要》,1935年3月瑞安陳氏仿古書局排印本。
    ①王献唐、欒調甫、丁伯弢:《山左先哲遗害提要》,1935年3月瑞安陳氏仿古書局排印本。
    ②王獻唐、欒稠甫、丁伯弢:《山左先哲遗書提要》,1935年3月瑞安陳氏仿古書局排印本。
    ③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4年12月29日):“修改《同文尚害提要》,重寫《提要》二则。整理目次,分四集。”未刊稿。
    ④王重民1957年5月15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王献唐師友書札》,第1758-1759页。
    ①柯平:《王重民舆姚名達的目錄學思想比较研究》,《圖書舆情報》2003年第4期。
    ②王绍曾:《日照王献唐先生事略》,《山東圖書館季刊》1994年第1期。
    ①沙嘉孫:《王献唐先生評傅》,濟南市政協文史资料委员舍编《濟南文史精華》,濟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352页。
    ②丁原基:《王献唐先生著述考》,臺湾《“國家圖書館”館刊》2007年第1期。
    ③葉昌炖(1849-1917),字鞠常(即菊裳),號缘督廬主人,江蘇長洲(今蘇州)人,著名校勘學家、金石學家。一生酷嗜碑版之學,以二十年心血著《語石》十卷,是難得的通論性著作。
    ④葉德輝(1864-1927)字焕彬,號直山,湖南長沙湘潭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中進士,生平长於經學,尤精通目缘版本,所著及校刻書逹百數十種。著有《害林清話》、《六書古微》等,彙编校刻有《邮國叢害》、《觀古堂匯刻書》、《雙梅景闇叢害》等。
    ⑤王献唐:《書林清話十卷》跋,《雙行精舍害跋輯存(績编)》,第64页。
    ⑥王献唐:跋葉昌熾《语石》,《雙行精舍書跋輯存》,第136页。
    ⑦王献唐:《颇黄書寮日記》(1931年4月3日):“調甫來談多時,言市上最近又發现海源圈害,種有《何義门稿本》一穜、影宋鈔《斡非子》、元残本《朱子校昌黎集》等。又以《阴天傅信缘》嘱跋。”未刊稿。
    ①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3年7月8日):“浙西陸君來,带傅沅叔先生一札,赠《清代殿試考略》、《藏園群害题記》各一冊,並赠聯一付,文爲‘藏身百宋千元内,抗論先秦雨漢間’。”未刊稿。百宋千元:指清代乾嘉藏害家黄丕烈、吳騫藏書。黄不烈藏有宋版書一百部,吳騫藏有元版書一千部,世稱“百宋千元”。
    ①王献唐:跋《大般涅盤經》卷三十七,现藏山東省博物館(魯博18·65號A),未刊稿,方廣铝整理鑒定,山東省博物馆于琴供稿。
    ②董井:跋南北朝寫本《大般涅盤经》卷三十七,现藏山東省博物館(魯博18·65號A),未刊稿,方廣錩整理鑒定,山東省博物館于琴供稿。
    ③王献唐:跋《大般涅盤經》卷三十七,现藏山束省博物馆(魯博18·65號A),未刊稿,方廑錩整理鑒定,山束省博物館于琴供稿。
    ④《大般涅盤经》卷三十七,南北朝寫本,现藏山東省博物館(魯博18·65號A),92.3×26釐米,11纸,57行,行17字。卷轴装,鳥絲欄桶。首尾殘,首尾及上下剪断,割爲10佃断片。舆《佛名經》、《妙法莲苹經》殘片託
    ①王献唐:《蒿庵閑話二卷版本考》,《山東出版志资料》[内部资料]1983年8月第3辑,王國華整理;《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績编)》本,第139-141页。文字稍異。
    ②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记》(1936年3月23日):“與鼎兄偕至梅園(主人榮氏),参觀其私立之大公圖書館。由主人榮德生出招待,至藏害樓巡視一周,又赠《大公圖害館害目》四冊,见其内有磁活字本《周易說略》一部,借出閱之,舆余所藏《蒿庵闲話》正同,皆爲泰山徐志定排印,爲《蒿庵遗著》之首初印本,向所蓄疑,一旦得證,爲之大快,即钞其序文。”未刊稿。
    ③王献唐《守害日记》(1930年8月3日):“此元椠明袖版《宋史》,存志四十二至四十六。”未刊稿。
    ①工献唐:《初跋殘本<宋史>》,《守書日記》(1930年8月3日),未刊稿,《雙行精舍書跋辑存》失收。
    ②王献唐:《再跋殘本<宋史>》,《守书日記》(1930年8月14日),未刊稿。
    ③魚尾上下通卷及寫刻人姓名,多不刻。或爲大黑口,或完全白口。
    ①王献唐:《跋明成化殘本宋史》,《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績编)》,第24-27頁。
    ②楊守敬(1839-1915),字惺吾,湖北省宜都市陸城镇人,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泉幣學家、藏書家。有83種著作傳世。
    ①二嶗:是指大小嶗山。大小嶗山指巨峰舆小嶗顶。亦代指嶗山。
    ②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32年6月21日):“晚飯後,爲伯弢题《二嶗訪經圖》,改草二次,欲學龔定盫文體。伯弢爲人,亦如此也。”未刊稿。
    ③王献唐:《跋二嶗訪經圖》,《颇黄害寮日記》(1932年6月21日),未刊稿。《雙行精舍害跋辑存》失收。
    ④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1年10月14日):“調甫来譚,即在馆中午餐,後同至曲水亭三號訪王壽容,借牟陌人校《斡非子》等,未遇。偕遊古董肆,得明字刀泉二品,最後至曲水亭南肆,獲厭勝泉六品,又得舊拓《蘭亭序》。至市肆修面,回馆考《蘭亭序》,乃定武嫡裔。又以影印吴退樱藏宋拓定武本舆之封勘,毫芒不爽,
    ①王献唐:《再跋宋拓定武蘭亭序》,《顧黄書寮日記》(1931年10月20日),未刊稿。
    ②王百谷:《珂羅版王百谷题藏蘭亭序》,1925年7月文明書局影印本。
    ③王献唐:《六跋定武蘭亭序》,《顧黄書寮日記》(1932年8月10日),未刊稿。
    ④王獻唐:《顧黄書寮日記》(1932年9月11日),未刊稿。
    ⑤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10月5日),朱刊稿。
    ⑥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2月28日),未刊稿。
    ⑦王献唐:《跋宋拓定武本蘭亭序》,《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8月5日),未刊稿。
    ①王獻唐:《初跋百川學海》,《守書日记》(1930年7月20日),朱刊稿,《雙行精舍害跋辑存》失收。
    ②王獻唐:《再跋百川學海》,《守书日記》(1930年7月24日),未刊稿,《雙行精舍害跋辑存》失收。
    ①王献唐:《三跋百川學海》,《守害日記》(1930年8月8日),未刊稿,《雙行精舍書跋辑存》失收。
    ②王献唐:《四跋百川學海》,《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7月14日);《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第239-240页。
    ③参见謝國桢《增訂晚明史籍考》,中華書局1964年版
    ④参见潘景鄭《著砚樓害跋》,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⑤参见傅增湘《藏園羣害题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⑥参見張元濟《涉園序跋集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⑦[清]葉敞崟:《害林清話跋》,《害林清話》卷末,復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⑧[清]葉德輝:《害林清新叙》,《書林清話》卷首,復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⑨王獻唐:《毛诗正韻跋》,清丁以此撰《毛詩正韻》四卷,章太炎、黄侃序,王獻唐跋,1924年5月日照丁氏 留余堂北平初刻1931年11月山東省立圖書馆增刻重印本有牌耙“日照丁氏留餘堂赠板山束省立圖害馆印行”。
    ①[元]敖繼公:《儀禮集靓》,清文淵閣《四庫全害》本。敖繼公,字君善,趟孟顺嘗從受業。此書成於元大德五年(1301),其撰述方法舆髓例,以注疏爲根柢,辨析其間得失,爲後世推崇。《四庫全害總目提要》:“《儀禮》至難讀,鄭注文句古奥,亦不易解。又全爲名物度數之學,不可以空言騁辨。故宋儒多避之不講,即偶有論述,亦多不傅。惟元敖繼公《儀禮集說》,疏通鄭注而正其失。號爲善本。”乾隆十三年(1748)编《欽定儀禮羲疏》四十八卷,亦以敖氏此害爲宗,稻“大旨以繼公所說爲宗,而参核諸家補正其舛漏”。兑《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禮類二。
    ②李勇慧:《近年新發现王献唐题跋三则》,《山東圖害館季刊》2008年第3期。
    ③羅振玉:《五十日萝痕錄》,1914年上虞罗振玉铅印《国学丛刊》本。1915年春,羅振玉由日本回國,旋赴安陽小屯考察殷墟遗址,歸後著《五十日萝痕錄》。是書群述其见聞,至此,早期甲骨之出土地點及出土情況,基本爲羅氏弄清,爲學界科学發掘及開展甲骨學與殷商史研究創造有利條件。
    ④即高鸿裁(1853-1918),字翰生,室名上陶室(堂)、退耕堂等。山東潍縣人,清末收藏家、考古學家,著有《齊魯古印捃績》、《古印偶存》等害。
    ⑤敬古齋:民國峙濟南市省府前街書鋪,主人王仁敬,绰號“王大個子”,1930年收得海源阁故物《說文繁傅》舆《穆天子傅》,是年售舆山東省立圖書馆。
    ⑥即柯劭忞(1850-1933),字凰蓀,山東膠州(今膠縣)人,清光绪進士,歷任翰林院编修、湖南學政、湖北提學使、京師大學堂經科監督署總監督、山東宣撫使等職。1914年起任清史馆總纂兼代馆長,参撰《清史稿》。封蒙古史、元史用力颇深,撰成《新元史》。主持績修《四庫全害提要》。著述甚富。
    ⑦王獻唐:《跋元大字本儀禮集說》,《華北日報·圖害週刊》第62期,1936年1月6日版。署名“献唐”。
    ①王献唐:跋清翁樹培撰山東省立图害館钞本《古泉匯考》八卷,《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績编)》,第109页。
    ②参见徐雁:《“九流四部闲微遍,消受春燈一種紅”—王献唐雙行精舍書跋中的蕾害業影蹤》,《山束圖害館學刊》2009年第3期。
    ③即明刻《西京雜記》。
    ④王献唐:《西京雜记》跋,《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第231页。跋記峙間爲“十月七日”,有误。掳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记》,常在是年“九月七日”。
    ⑤王献唐:跋明颇洪范修、張之錄、黄炎纂明萬曆十六年刻本《上海縣志》十卷,《雙行精舍害跋輯存(績编)》,第49页。
    ①王献唐:《跋張瘦铜手书荭谷诗集原序》,《顧黄書寮日記》(1931年4月27日),未刊稿,《雙行精舍害跋辑存》失收。
    ②枚生,献唐表兄。
    ③王献唐:跋清隙婉俊辑李肇褆評點清咸豐六年燦花閣刻本《唐詩三百首袖注》四卷,《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第283页。
    ④王献唐:《藏害十泳》,《文献》1980年第3辑。
    ①本段皆引王獻唐《山束省立圖書館善本書目(甲编)·叙》,《山束省立圖书館善本害目(甲編》,1937年稿本。
    ②张舜徽:《清人文集别錄·自序》,中華害局1963年版。
    ③[清]吳偉業《梅村家藏稿》五十三卷,張元濟等辑《四部叢刊·初编》,1919年上海商務印書馆影印清宣统三年(1911)武進董康诵芬堂刻本。
    ④王献唐:《跋董刻梅村家藏稿》,《守害日记》(1930年8月11日),未刊稿,《雙行精舍害跋辑存》失收。
    ①王献唐:《跋董刻梅村家藏稿》,《守書日記》(1930年8月11日),未刊稿,《雙行精舍害跋辑存》失收。
    ②黄裳:《榆下雜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66页。
    ③張繼:《張溥泉先生回憶缘·日記》:“[1942年4月]卅日,由亞光寺来國史馆,料理會務。借《剿闖小史》及《偏安排日事蹟》,王献唐君囑山東圖書馆寄來者。”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93页。
    ④郭沫若《十批判害·後記》:“我以偶然的機舍得以讀到清初的禁害《剿闖小史》的古钞本。明末農民革命的史實以莫大的力量引起了我的注意。適逢造一年又是甲申年,是明朝滅亡的300年纪念。”中國苹儒出版社2008年版。
    ⑤杜師澤遜2010年4月16日語。
    ①陶湘(1871-1940),字蘭泉,號涉園。江蘇武進人,藏害30萬卷,以明本及清初精刊爲搜求之目標,藏明版1000部有“陶開花”之稱。刻《儒學語》、《百川學海》、《涉園所见宋版害影》等250種左右。目錄學著作《明毛氏汲古閣刻害目錄》、《涉園鑒藏明版目錄》、《清代殿版害目》、《武英殿聚珍版害目》、《内府寫本書目》、《故宫殿本害庫现存目》等,均己行世。
    ②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2月26日):“接陶蘭泉電話,新由津來,驱車至中國旅行社訪之。其百衲宋本《十三經古注》樣张已刻畢,赠二册,俟得常向常局說项能刻印行世,盛事也。共须二萬五千元。陶蘭泉又赠影印北宋本《孟東野集》,乃海源閣故物,歸李木齋,從而借印者也。伊言,近中新出南宋本前、後《漢害》二部,乃黄善夫本,初印,精整,向所未兑。物主欲抵押二萬元,日本人已出價四萬購之,物主不欲售也。常出照片數幅见示。又带宋椠《後漢害》殘卷一冊(衍數一卷),爲其自藏,楮墨精極,言此次新出之前、後《漢害》即如此光景,真可爱也。”未刊稿。
    ③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记》(1936年2月26日),未刊稿。
    ④《山東省立圖書館编藏圖書細则》,《山東省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①王獻唐:《守害日記》(1930年8月25日),未刊稿。
    ②参见WH/T20-2006《古籍定级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2007年颁。
    ③王獻唐:《跋二嶗訪經圖》,《颇黄害寮日記》(1932年6月21日),未刊稿。
    ④王獻唐“跋明儼山書院青藜館刻明陵楫撰《古今說海》存《說選》丁戊集各一卷《說纂》王集一卷”:“去歲殘臘赴青,克武以此明槧殘本《說海》三冊见惠。舊有藏本不全,能配入也。原害護葉,以元刊《玉海》及元興文署本《通鑒》粘背。残葉零星,重装峙不忍棄去,仍粘於前後附葉。時二十五年三月六日,虹月轩害。献唐撫病記。此害清有酉山堂覆本,顧間薲爲之敘行。骤視颇能乱真,封勘则經渭自别矣。《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第219页。
    ⑤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3月23日),未刊稿。
    ⑥王献唐:《洛神赋十三行考證》六卷,未刊稿,现藏献唐後人處;约1980年钞本,未刊,现藏杜澤遜教授處。
    ⑦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2年10月19日):“向山東書局取《淳熙績帖》,有正書局影印劉鐵 雲本,號稱宋拓,内有《十三行》。六時回家,以郁岡齋褚帖,乃偽本也。帖經張叔未、吴平齋褚家鑒定,竟盲目如此,可知真解者難得也。”未刊稿。
    ①王献唐:《洛神赋十三行考證》六卷,未刊稿,现藏献唐後人處;约1980年钞本,现藏杜泽遜教授處。
    ②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1月10日),未刊稿。
    ③王献唐:跋翁覃溪《乐毅论翻刻表》,《守害日記》(1930年8月12日),未刊稿。
    ①語出《输捂·爲政》:“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则寡尤;多见闕殆,慎行其餘,则寡悔。
    ②“颇廣圻批校本《戰國策》三十三卷以800.8萬高價創古籍善本单件拍賣纪缘”,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綱站,2010年12月11日。
    ①王献唐:《漢害食货志訂議》,《靓文月刊》第3卷第8期《國史馆籌備委員會尊刊》,1942年9月版。
    ②王献唐:《漢書食货志訂議》,《說文月刊》第3卷第8期《國史館籌借委員舍尊刊》,1942年9月版。
    ③顧廣圻(1766-1835),清代校勘學家、版本學家。字千里,以字行。江蘇元和(今蘇州市)人,家境清寒,自幼好學,人稻“萬卷害生”。師事著名學者江聲,是經學家惠棟的再傅弟子。學問淵博,卻终生朱翠,穷困潦倒,後靠推薦補爲曲阜衍聖公府奎文閣典籍。先後曾被孫星衍、黄丕烈、胡克家、秦恩復、汪閬源等人延聘,爲所刻印圖害校勘。經他校刻的書籍有《說文苑》、《唐律羲疏》、《國語》、《戟國策》、《文選》、《资治通檻》等多種。
    ④[清]颇廣圻撰、黄丕烈注:《百宋一廛赋注》,民國《叢害集成初编》影印清嘉慶十年(1805)刊黄氏《士禮居叢書》本。
    ⑤杜澤遜:《文献學概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86-187页。
    ⑥王献唐:《目缘學》(未完稿),手稿本,现藏山東省博物館;《山東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①王献唐:《目缘學》(朱完稿),手稿本,现藏山東省博物館;《山東文献集成》影印稿本。
    ②《魯圖書馆新瞒希世珍品三種》,《申报》1933年8月14日。
    ③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5月15日),未刊稿。
    ④王献唐:跋《講書敏求記校證》,《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績编)》,第59页。
    ①王献唐引朱駿聲《說文通训定聲·殷下》:“今安徽黟縣,猶讀殷如衣”。王献唐《新出漢熹平春秋石經校記》,《靓文月刊》第3卷第8期《國史館籌備委员舍尊刊》,1942年9月版,第66页。
    ②傅斯年:《夷夏東西靓》,《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生日慶祝論文集》,商務印書館1932年版。
    ①王献唐:《新出漢熹平春秋石經校記》,《靓文月刊》第3卷第8期《國史館籌備委員舍專刊》,1942年9月版,第66页。
    ②王献唐:《漢害食货志訂議》,《說文月刊》第3卷第8期《國史館等備委員會專刊》,1942年9月版。
    ①[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羲:《莊子郭注》,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鄒之嶧等校刻本,王献唐校跋,现藏山束大學圖害甜。参见山東大學图害館编:《山東大學圖书館古籍善本害目》,齊魯害社2007年版。。
    ②参见李勇慧《王献唐校勘<莊子>的文献學價值》,《文献》2009年第1期。
    ③陳鼓應:《莊子今注今釋》,中華害局1983年版,第502页: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35页。
    ④陳鼓應:《莊子今注今氏》,中革害局1983年版,第506页;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39页。
    ①王叔岷:《蓝子校氏》卷二,《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專刊》第26册,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第13页。
    ②参见陳鼓庶:《莊子今注今释》,中華害局1983年版,第723页;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41页。
    ①芮文浩:《莊子語詞考释》,2005年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献學碩士學位論文。
    ②王叔岷:《跋日本高山寺舊钞卷子本莊子残卷》,臺湾《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2册,1950年版,第165页。
    ③張景栻、張旻:《楊守敬舊藏日本卷子本目錄》,齊魯書社编《藏書家》第4辑,齊魯書社2001年版,第89-108页。
    ④杜澤遜:《長伴蠹魚老布衣—記藏書家張景栻先生》,齊鲁書社编《藏書家》第4辑,齊魯書社2001年版,第148页。
    ⑤王叔岷:《王叔岷回憶錄—慕廬憶往》,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48页。
    ①王献唐:《訪碑图詩》,《文献》1982年第9期;《文教资料簡报》1983年第1期。
    ②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4月20日):“接王墨仙以詩索和,业推餘爲明湖詩社名譽社長。”未刊稿。
    ③高亨1943年5月4日致王献唐書:“献唐老兄史席:四月廿四日大示拜悉,承赐詩軸,早既敬领,以疏懒未覆,罪甚罪甚!詩则珠光玉採,字则鐵畫銀鉤。懸之壁間,對之憶念舊遊,则雙江明月,孤塔閑雲,古渡沙汀,春山花樹,淩雲寺之辉煌,揖峨廬之幽謐,辨剖文字,究論經史,以及清談雅謔,都在目前。文旌去渝,蒞止李莊,未審能駐幾時?傅孟真先生諒常相见,蕲爲道候。近松舲兄言,弟之師兄梁思成、思永昆仲,均以積劳致疾,不知近狀如何?東北大學内部日增纷纠,弟正極力求去。如克擺脱,或薄遊渝都,而得剪燭話蕾也。颛答不宣,顺颂撰祺。五月四日,弟亨拜上。”原札;《王献唐友師書札》,第1567-1568页。
    ④王绍曾:《王献唐先生事略》,《山東圖書館季刊》1994年第1期。
    ⑤王献唐:《三禪室譚畫》,《上海時報·图畫週刊》,1920年版;北京大學《繪事雜誌》1921年第2期。署名“王献唐”。
    ⑥王献唐:《子中畫集叙》,手稿本,藏献唐後人處;2011年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影印《雙行精舍文稿》稿本。
    ⑦王献唐:《山左明文钞·序》,《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2月6日),未刊稿。
    ⑧王獻唐:《苦学小說:汪和鼎》,《青年聲》1918年4月1日、5月1日、6月1日第2至4期連载。署名“王獻唐”
    ⑨王献唐:《三禪室譚畫》,《上海時报·图畫週刊》1920年版;北京大學《繪事雜志》1921年第2期。
    ⑩王献唐《跋《松壺畫赘》跋曰:“髫年曾撰《三禪室譚畫》,投之時報,易得有正書局畫冊、書籍,内有《松壺畫憶》一種,最喜讀之。”《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第203页。
    ①王献唐《三禪室日記》(1923年9月9日):“至委員會上班。接局長委任,提升股畏,作如是觀而已。”未刊稿。
    ②王献唐《三禪室日記》(1926年6月22日):“中間因事去職。奸人覬觎,設計中俦,二年来輾抵拒,力盡筋疲,此可小休矣。”未刊稿。
    ③王献唐《三禪室日記》(1924年8月29日):“微覺不快,精假一日,著《公孫龍子懸解》四页。”未刊稿。
    ④王獻唐:《顾黄书寮日记》(1932年8月30日),朱刊稿。
    ⑤王献唐《登假室日記》(1920年7月24日):“代建三爲李天倪作合婚祝词,託務石带去。”未刊稿。王献唐時在濟南《山束日報》任記者。
    ⑥王献唐《三禅室日記》(1926年6月27日):“代勞公擬函稿,用骈體。”未刊稿。献唐峙在北平京漢鐵路局任文害科辦事員。
    ⑦王献唐(代):《<挽譚組安聯>(代丁惟汾)》。《顧黄書寮日記》(1930年9月23日):“晚間将睡時,接紫雛電話,知譚組安[即譚延闓——引者注]於今午逝世,鼎丞囑作挽聯。”未刊稿。
    ⑧王献唐(代):《跋<何維重臨懷素帖>(代何思源)》。何維重,何思源祖父。何思源,字仙槎,時任山東省教育廳廳畏。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耙》(1934年4月9日):“九峙至教育鹰,以其[指何思源—引者注]先祖所臨懷素草書囑题,业議商成立東方圖害館復典委员會分會事。”朱刊稿。
    ⑨王献唐(代):《子中畫集叙(代何思源)》,桑子中《桑子中畫集》,1934年濟南永記華洋印書局排印本。
    ⑩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2月18日):“代崇弟撰《王母石太夫人壽颂》,王主席之母也。文美齋曹君來,訂定壽颂裱件。懷古齋復以项文彦畫献桃大幅來,蓋亦稱壽送禮禮之,欲售於崇弟也。题摹本《獲鹿圖》卷首。崇弟來。”未刊稿。
    11王献唐(代):《濟南市政之一年(1947年)(代王崇五)》。《平樂印廬日记》(1948年3月13日):“連日張店周村失守,物價飛腾。濟市恐将随而緊張矣。崇弟來,代撰《濟南市政之一年》叙文。”未刊稿。
    12[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序》,嶽麓害社1988年版,第1页。
    13邢藍田、王献唐、李枚生等,邢藍田辑:《明湖顧曲集》,1936年濟南邢氏後思適齋朱印本。
    14参见張害学、李勇慧《王獻唐先生日记稿本述略》,齊魯害社编《藏害家》第16辑,齊魯書社2009年6月版。
    ①[清]姚鼐:《古文辭颧纂·序》,嶽麓書社1988年版,第3页。
    ②王獻唐:《自箴聯》。《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2月16日):“自撰聯一,有自箴意。”未刊稿。
    ③王献唐:《题舊摹程松门畫卷》,《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2月13日)。
    ④王献唐:《自铭畫砚》,《顧黄害寮日記》(1932年7月8日):“日前得一小端砚,自作砚銘窝之。”未刊稿。
    ⑤王献唐:《砚铭》,《平樂印廬日耙》(1948年2月13日):“榆《清史列傅》。再跋顧札。大荒、復唐来長談。爲於誨亭题《颂壺》拓本。看《簠牘》。致裕暐一笺。作《砚铭》。”未刊稿。
    ⑥王献唐:《砚铭》,《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2月13日),朱刊稿。
    ①王献唐:《虯税铭》,《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2月11日),未刊稿。《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2月11日):“今日爲舊曆元旦日……掇《杖铭》一首。”
    ②王献唐:《寓所大门春聯》,《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2月11日),未刊稿。
    ③王仲裕:《宗弟献唐事略》,臺北山東文獻社《山束文献》第2卷第3期,1976年版,第111页;王仲裕编:《王献唐先生詩文书畫集》,臺湾臺中莲社1998年版,第16页。
    ④王献唐:《收回膠濟鐵路四周纪念祝詞》,《三禪室日记》(1927年1月21日),未刊稿。《三禅室日記》(1927年1月21日):“邱處長嘱作《收回膠濟鐵路四周祝詞》,即日草成。
    ①王献唐(代):《王母石太夫人壽颂(代濟南市市長王崇五)》,《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2月18日),未刊稿。
    ②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48年11月23日):“调甫来,論談關於學問上之問题,甚投契,直至五峙始去。未刊稿。
    ③王献唐:《顧黄害寮日記》(1932年]月24日),未刊稿。
    ④王献唐:《赠欒調甫聯》,《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5月25日),朱刊稿。
    ⑤王献唐:《憶欒調甫》,王献唐《那羅延室稽古文字》,第104页。
    ⑥王献唐:《寿彦堂五十》,《平樂印廬日记》(1944年3月17日),朱刊稿。王献唐在此詩後未加题記,甚是少見也。
    ⑦王獻唐1944年4月15日舆孔德成、李炳南害:“《示小萍(董彦老之小女,老人之斡女兄也)》:不道人間又是秋,西風落葉仲宣樓。亦知无奈愁中老,喜問盧家唤莫愁。”王仲裕《王献唐先生詩文書畫集》,臺湾臺中述 社1998年版,第60页。
    ①参见董作賓原著、董敏编遴、張堅作傅《走近甲骨大師董作賓》,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②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3月17日),未刊稿。
    ③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3月18日),未刊稿。
    ④邢蓝田辑:《明湖顧曲集》,1936年濟南邢氏後思迪齋朱印本;2011年山束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影印邢氏本。
    ⑤關友聲(1906-1970),原名關隙頣,字友聲,以字行,號嘤園主人,濟南市濼口镇人。1928年就讀山東大學國学系,1931年舆兄關颂平在濟南共創國畫学社舆齊魯蛊社,先後執教山束南華學院藝衍系、齊鲁大學、山東葵術尊科學校。擅長中國畫,兼擅害法、詩詞、琴棋、京劇。
    ⑥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3月3日):“邀大千、仲探、友聲、老鹤、香拣在燕喜堂午飯。”未刊稿。
    ⑦王獻唐:《水調歌頭(1948年)》,《平樂印廬日耙》(1948年3月21日),未刊稿。
    ①[清]王士禛《秋柳四章》,是其成名作。成於清顺治十四年(1657),是年24歲。這四首詩以風神取腾,胎炙一峙,是秋柳社之主题詩。古文大家汪琬評曰:“嚴给事沆稻此詩風调凄清,如朔鸿關笛,易引羁愁,讀之良然。’
    ②孫文瀾1934年11月27日致王献唐函札原札,现藏山東省圖害館;《王献唐師友書札》,第415-416页。原署“舊曆1934年10月21日”,换算公曆馬“1934年11月27”。
    ③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4年9月29日),朱刊稿。
    ①王卓然:《中國教育一瞥缘》,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
    ②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2年4月9日),未刊稿。
    ③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3年4月18日),朱刊稿。
    ④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4月20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平樂印廬日記》(1943年9月14日),未刊稿。
    ②[清]康有爲:《廣藝舟雙楫》卷五,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版。
    ③王献唐:《跋雲溪外史诗翰》,《顧黄害寮日記》(1932年8月14日),未刊稿。
    ④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记》(1937年1月17日):“飯後二時與仲採至馆,子中、枚生亦至,今日在此舉行海岱美衍館董事會議也。”未刊稿。
    ⑤李岫:《威月、命運、人:李廣田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⑥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2月18日):“接教育廳聘函,聘馀爲第二次全國美術展覽會山東出品審查委员會委員。”未刊稿。
    ⑦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6月15日):“仍績爲人寫字。此次來南鄉,塗抹甚多,聞裕源宣纸已漲價,然無一幅可觀者也。”未刊稿。
    ①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3年9月13日):“爲李莊鍞長作畫一幅,颇不惡。所中某君有一西装爲洗衣鋪遗失,由镇畏交涉赔款酬报,不受,言得馀蛊一幅足矣。因輾轉求做作蛊事,甚可笑也。”未刊稿孽。
    ②王獻唐《平樂印廬日記》(1943年9月3日):“點缀《雪廬圖》,畫颇深厚,邇来之佳作也。”未刊稿。
    ③王紹曾:《王献唐先生事略》,《山束圖書館季刊》1994年第1期。
    ④俞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版,第145页。
    ⑤王獻唐:《锡遊雜詠》,《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7月7日),未刊稿。
    面匏盧,陳邦彦號。陳邦彥,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書房善書法,行草宗法二王,字體竟展秀髪,行草出入二王,深得董其昌筆意,晚年所作幾可亂真。《康熙字典》(?)序,《(?)明園十景詩》,皆出其手。
    ⑦王獻唐:《跋陳匏盧楷書世說残冊》,《顧黄害寮日記》(1932年7月3日),朱刊稿,《雙行精舍書跋輯存》失收。
    ⑧蘇齊:清翁方綱號。《清朝害畫錄》評之舆劉墉、梁同害、王文治齊名,並稱“翁、劉、梁、王”。
    ⑨王獻唐:《三禪室日記》(1920年10月8日),未刊稿。
    ①王獻唐:跋舊榻《超書天冠山詩》,未刊稿。
    ②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记》(1935年6月25日),未刊稿。
    ③王獻唐:《锡逆雜詠》,《五煌精舍日記》(1935年7月7日),未刊稿。
    ④王獻唐:《三禅室日耙》(1920年11月22日),未刊稿。
    ⑤王獻唐爲路大荒作篆字聯。此聯上题“大荒尊兄雅屬”,末题“王獻唐作於泮樓”,钤“献唐詩文書畫”、“献唐所得漢畫十七石”。以落款业钤印考之,約作於1931年。此聯现藏路氏後人處。路大荒孫女路方紅提供照片,特此致謝。
    ⑥王獻唐1937年夏爲孔德成作篆字聯,落款题“丁丑仲夏琅琊王献唐”,未刊稿,现藏曲阜孔府,懸扮於孔府後堂東間東牆上。
    ①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0年10月18日):“午飯後,寫真害一幅,又臨《校友碑》一幅。”未刊稿。
    ②王献唐给业题《雙清圖》曰:“病後腕弱,力不從心,……尚不甘爲青藤门下走狗也。”未刊稿。
    ③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记》(1932年5月23日),未刊稿。
    ④王献唐:《漢木簡》,《颇黄害寮日記》(1932年6月19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洛神赋十三行考證·序》,王献唐《洛神赋十三行考證》,未刊稿,现藏献唐後人處;约]980年钞本,现藏杜澤遜教授虚。
    ②王獻唐1937年10月21日致屈萬里函,臺湾山束文献集社《山東文献》第2卷第3期,1976年版,第10-11頁。
    ③王献唐:跋清拓本唐柳公榷書《苻尚書神道碑》,《雙行精舍害跋辑存(續编)》,第99-100页。
    ④何绍基(1799--1873),字子貞,晚號媛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進士,授编修。歷充廣東鄉試副考官,提督四川學政。後因言事罷官,先後主山東、湖南及浙江孝康堂講席。通經史、小旱,工害法,行楷私淑颜真卿。晚年喜作篆隸,草害尤其有名。
    ⑤王献唐:《跋舊拓本端州石室記》,《顧黄害寮日耙》(1932年7月4日),未刊稿,《雙行精舍書跋辑存》失收。
    ①王獻唐:《跋舊拓趙書天冠詩》,《守書日記》(1930年8月9日),未刊稿,《雙行精舍害跋辑存》失收。王獻唐跋此帖凡四则,兹爲初跋。未刊稿。
    ②王獻唐:《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6月25日),未刊稿。
    ③王獻唐:跋高南阜《肃拓淳化帖十跋留稿》,《颇黄書寮日記》(1933年2月12日),朱刊稿,《雙行精舍害跋辑存》失收。
    ④王獻唐:《跋何媛叟行害條幅》,《守書日記》(1930年8月21日),未刊稿,《雙行精舍書跋輯存》失收。
    ⑤王獻唐:《閱<汤幢小品>自記》,《五燈精舍日記》(1935年6月16日),未刊稿。
    ①[清]葛金:《爱日吟廬書畫缘》,1914年刻本。
    ②葉聖陶1939年7月29日日記:“晋生(高亨—引者注)來,攜來爲余丐王献唐君所作畫,高巖紅樹,茅亭錄蕉,略窟淩雲之景也。筆墨甚工,得之喜極。王君业题二絕句於其上云。”8月2日日记:“作成和王献唐赠余畫幅题韻雨絕。他日将書以素纸,託晋生致之,借伸谢意。”轉引自陳次園、葉至善《葉聖陶詩詞選注》,開明出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頁。
    ③葉聖陶:《王献唐以所给山水相赠题二绝依韻酬之》,轉引自陳次園、葉至善《葉聖陶詩詞選注》,開明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④王献唐:《题畫菊》,《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11月13日),未刊稿。
    ⑤王献唐:《题畫菊》,《平樂印廬日記》(1944年11月13日),未刊稿。
    ①王獻唐:《三禪室譚畫》,《上海峙报·圖畫遇刊》1920年版;北京大學《给事雜誌》1921年第2期。
    ②王獻唐:《仿僧繇沒骨山水小幅自题》,王獻唐《仿僧繇没骨山水》末署“六月十八日,獻唐晚飯後书。九行‘平’國華舊居中,2007年5月7日王國華遗孀安可荇女士出示筆者;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32年6月18日),下捝‘未见,二字,,等字。钤印二:“匋匋”陽文印、“献”陽文印。此畫现藏青岛市能江路21號乙,王献唐三子王朱刊稿,《雙行精舍害跋辑存》失收。二题記文字略異。
    ③高其佩(1660-1734),號且園,奉天遼陽(今屬遼寧)人,指畫阴山祖。工詩善畫,所繪人物山水,均蒼(?)沉厚,尤善指畫,晚年遂不再用筆。[清]張庚《國朝畫微錄》:“高且園善指蛊,畫人、山水花岛、焦蟲、鳥(?),天资超邁,情奇逸趣,信手而得,四方重之。’
    ①王献唐:《自题指畫荷花》,《顧黄害寮日记》(1931年6月19日),朱刊稿,《雙行精舍害跋輯存》失收。
    ②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7年2月28日):“至茹古齋,带其《程松門山水卷》回家看之。此卷前曾见過,宫子行、葉雲谷等遞藏者也。……臨《程松門山水卷》,未畢,以焦墨爲之,極不易也。”未刊稿。
    ③王献唐:《题舊摹程松門畫卷》,《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2月13日),朱刊稿,《雙行精舍害跋辑存》失收。
    ④王献唐:跋民國十九年中華害局聚珍仿宋版印本余绍宋辑《畫法要錄》十七卷,《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第204页。
    ⑤王献唐:《三禪室譚畫》,《上海峙報·圖蛊週刊》1920年版;北京大學《繪事雜誌》1921年第2期。
    ⑥王献唐:《三禪室譚畫》,《上海時報·圖畫遇刊》1920年版;北京大學《给事雜誌》1921年第2期。
    ⑦王献唐:《三禪室譚畫》,《上海峙报·圖畫遇刊》1920年版;北京大學《给事雜誌》1921年第2期。
    ①王献唐:《子中畫集·叙》,手稿本,藏献唐後人虚;2011年山束大学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影印《雙行精舍文稿》稿本。
    ②姚鹏圖:跋清同治刻朱墨套印本《桐蔭論畫》,朱刊稿,载[清]秦祖永撰《桐論畫》二卷,清同治三年(1864)刻朱墨套印本,姚鹏圖、王献唐跋,参見上海國隙商品拍賣公司《2008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古籍善本專埸》拍品D404號。
    ③王献唐:跋清同治刻朱墨套印本《桐蔭論畫》,未刊稿,載[清]秦祖永撰《桐蔭論畫》二卷,清同治三年(1864)刻朱墨套印本,姚鹏图、王献唐跋,参见上海國隙商品拍賣公司《2008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古籍善本尊埸》拍品D404號。
    ④王献唐:《仿僧繇没骨山水小幅自题》,王獻唐《仿僧繇没骨山水》,给本;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记》(1932年6月18口)。未刊稿,《雙行精舍書跋輯存》失收。
    ⑤王献唐:《自题指畫荷花》,《颇黄害寮日记》(1931年6月19日),朱刊稿,《雙行精舍書跋辑存》失收。
    ①王献唐:《跋劉叔憲雪山行旅圖》,《顧黄書寮日記》(1931年3月20日),未刊稿,《雙行精舍害跋輯存》失收。
    ②即袁枚與其弟。袁枚(1716-1797),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官江甯(今南京)知縣。以诗名聞於峙。偶寫墨梅,亦超群邁古,韻出天然。著《小倉山房集》、《随關詩錄》。
    ③王献唐:跋《袁簡齋袁香亭合作書畫冊》,《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3年1月10日),未刊稿,《雙行精舍害跋辑存》失收。
    ④王献唐:《颇黄害寮日記》(1930年10月18日),未刊稿。
    ⑤褚曦庵,名日如,清杭州人,以畫竹名世。
    ⑥王献唐:《题諸曦庵墨竹》,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耙》(1933年1月22日),朱刊稿,《燮行精舍害跋辑存》失收。
    ⑦張士保(1805-1879),號菊如,莱州掖城人,清代著名畫家、學者。同治初年,山東巡撫丁寶祯在濟南歷下李清照故居設“尚志堂”,遍請“齊魯窮經之士”來濟講学,張士保“巍然居首”。光緒四年(1878)任臨淄教論,卒於任。
    ⑧王献唐:《顧黄害寮日記》(1921年6月19日),未刊稿。
    ①“老人”,指王献唐。王献唐於川中時自號“向湖老人”、“八二老人”、“栗峰老人”。
    ②孔德成1943年9月16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館;《王献唐师友書札》,第1873-1875页。
    ①王献唐:《濟南遊藝會名人字畫鐘鼎碑貼展覽目錄及考释》,《三禪室日記》(1921年3月11日),未刊稿。
    ②王献唐:《顧黄書寮日記》(1932年5月11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7月9日),未刊稿。
    ②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4年12月23),未刊稿。
    ①顧頡剛《顧頡剛日記》(1931年5月10日):“遊(山東)圖書館,晤王献唐館長,導遊各室。”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版,第2卷525頁。顧頡刚於1931年春,與燕大同人組成考古旅行團,到河北、河南、陕西、山東四省稠查古物古蹟,歸作《辛未訪古日記》。
    ②顧颉刚:《辛未訪古日記》,葉聖陶《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開明書店1947年版,中華書局1985年再版。
    ③《山東省立圖書馆奎虚書藏落成纪念特刊》,山東省立圖書館编印,1936年12月版。
    ④王献唐:《論藝六絕句》,《三禪室日記》(1923年10月30日),未刊稿。
    ①[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①王獻唐:跋《聊齋詩詞集》三卷,《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5月9日)手稿本;《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第258页。爲路大荒题。
    ②王獻唐:跋周聿修《青州纪遊》,《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績编)》,第55-56百。
    ③王獻唐:《關於[山東省博物館歷史]陳列提綱草稿的修改意兑》,约1954年稿本,未刊。
    ①王仲裕编:《王獻唐先生詩文書畫集》,臺灣臺中莲社1998年版。
    ②時王獻唐護書南遷在四川,舆孔德成、李炳南往來書札甚密,多爲三人詩文唱和之作及王献唐爲李炳南给畫。1949年李炳南随孔德成带至臺湾珍藏,後悉数赠献唐同族王仲裕影印出版。
    ③屈萬里:《王獻唐先生詩文書畫集·序》,王仲裕编《王獻唐先生詩文書畫集》,臺湾臺中蓮社1998年版,第3-5页。
    ①程焕文:《圖害甜精神》,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頁。
    ②王献唐:《訪碑圖詩》,未刊稿;《文献》1982年第9期;《文教资料簡报》1983年第1期。
    ③王獻唐:《評高田忠周之古籀篇》,《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①王獻唐:《守書日記·题記》(1930年7月7日),未刊稿。
    ②王獻唐:《守書日記》(1930年7月30日),未刊稿。
    ③王獻唐1946年11月20日致山東省教育廳廳畏李泰華函,原札,山東省檔案馆J101-15-290。
    ④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引言”,1931年3月山東省立圖書館排印。
    ⑤王重民1932年9月8日致王獻唐函,安可荇、杜澤遜等整理《王獻唐師友書札(下)》,青岛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5-1757页。王重民時任國立北平图書館编纂委員會委具兼索引組組長。
    ⑥王重民致王献唐函,约1934年,《王献唐师友害札(下)》,第1710页。
    ⑦傅增湘1935年3月11日覆王獻唐函,《王献唐师友书札(上)》,第96页。
    ⑧颇頡刚:《辛朱舫古日記》,收入葉型陶编《阴明害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開明書店1947年版,中華書局1985年再版。
    ⑨詳見《浙江省立圖書館館刊》第二卷第三期“國内圖書館刊物提要介绍·山東省立图書館季刊”,1933年6月30日出版,第12页。按:此文未署作者姓名。
    ①王獻唐:《磚瓦圖害爲什麼要開會展覽》,山東省立圖書館排印,1931年版。
    ②王獻唐:《颇黄書寮日記》(1932年7月3日),未刊稿。
    ③祥见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2年11月15日),未刊稿。
    ④此跋文见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記》(1933年11月8日),未刊稿,雙行精舍書跋輯存》正績编朱收。
    ⑤王獻唐:《山東歷史文物陳列室(說明具用稿)》,未刊稿,共5页。首页有“準借朝鲜訪華團來参觀”字樣。張廣存提供。
    ⑥王獻唐:《周虎段贼戈考記》,《那羅延室稽古文字》齊魯書社1985年版,第68-69页
    ⑦王獻唐:《關於[山東省博物館歷史]陳列提綱草稿的修改意见》,约1954年稿本,未刊。
    ①王獻唐:《山東三年来文化事業的一部份——考古與存古》,《山東民衆教育月刊》1932年第3卷第6期。
    ②王獻唐:《中德学社缘起》,报纸粘贴本,在王献唐《三禅室日记》(1923年11月8日)。报纸名称俟考。
    ③王獻唐:《评高田忠周之古籀篇》,《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④王獻唐:《三禪室譚畫》,1920年《上海時报·圖畫週刊》;1921年1月北京大學《繪事雜誌》第2期。
    ⑤王獻唐:《評高田忠周之古籀篇》,《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1931年山東省立圖書馆印行。
    ①張丹斧1936年8月30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现藏山東省圖書馆;《王献唐師友書札》,第677页。
    ②王紹曾:《日照王献唐先生事略》,《山束圖書館季刊》1994年第1期。
    ③王獻唐:《雙行精舍書跋輯存》,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272页。
    ④王獻唐:《公孫龍子懸解》,北京中華書局《新编褚子集成》(第1辑)排印本,1982年版。
    ⑤王獻唐:《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4年8月27日),未刊稿。
    ⑥山東省政府秘書長張紹堂1936年3月15日致王獻唐函,原札。
    ①王献唐:《五燈精舍日記》(1936年3月15日),朱刊稿。
    ②郭沫若:《讀了<記殷周殉人之史實>》,《光明日報》1950年3月21日。
    ①王獻唐:《關於殷周殉人問题》,未刊稿。
    ②王献唐:《關於殷周殉人問题》,未刊稿。
    ③《山東省博物館籌備處一九五四年自然之部與歷史之部陳列計劃工作總結报告》(1955年1月),油印本,山東省檔案館A027-02-332。
    ④参見王冶秋:《在全國地志博物館工作經驻交流舍議上的發言》,國家文物局编:《王冶秋文博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6页。
    ①王獻唐1955年致李既陶函,原札,張廣存先生提供。
    ②王獻唐1955年春致李既陶函,原札,張廣存先生提供。
    ③王獻唐1955年致李既陶函,原札,張廣存先生提供。
    ④王獻唐1955年春致李既陶函,原札,張廣存先生提供。
    ⑤王獻唐致李既陶函中所附《歷史陳列說明修改意見》,未刊稿,張廣存先生提供。
    ①王獻唐:《評高田忠周之古籀篇》,《山東省立圖书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②王獻唐:《洛神赋十三行考證序》,《洛神赋十三行考證》四冊,未刊稿,现藏献唐後人處;约1980年鈔本,1冊,现藏杜澤遜教授處。
    ③王獻唐:《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2期“引言”。
    ①王重民1932年8月25日致王献唐函,原札;《王献唐師友書札》,第1711-1712页。
    ②王獻唐:《洛神赋十三行考證序》,《洛神賦十三行考證》四册,未刊稿,现藏献唐後人處;约1980年钞本,1册,现藏杜澤遜教授處。
    ③王献唐:《跋明本集異記》,《華北日報·圖書逍刊》1936年第66期,1936年2月3日版;李勇慧:《近年新發现王献唐题跋三則》,《山東圖書館季刊》2008年第3期。
    ④丁原基:《王献唐先生之生平及其學術研究》,束吴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6月),第300-305页。
    ⑤王献唐:《洛神赋十三行考證序》,王献唐《洛神赋十三行考證》四册,未刊稿;约1980年钞本,1冊,现藏杜澤遜教授處。
    ⑥王献唐:《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績编》,齊魯書社1986年版,第1页。
    ⑦王献唐:《雙行精舍日記》(1938年11月25日),未刊稿。
    ①王献唐:《評高田忠周之古籀篇》,《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1集第1期。
    ②王献唐:《秤高田忠周之古籀篇》,《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1集第1期。
    ③[日]高田忠周1931年6月23日致王獻唐函,原札;《王献唐師友書札》,第1988-1989页。
    ④此承王獻唐三兄媳安可行女史相告。
    ⑤王獻唐:《漢書食货志訂議》,《說文月刊》第3卷第8期《國史館籌備委員會專刊》,1942年9月版。
    ⑥王獻唐:《目錄學》(未完稿),手稿本,现藏山東省博物館;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影印稿本,待刊。
    ①王文耀:《中國古代货幣通考整理說明》,载《中國古代货幣通考》,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
    ②王獻唐:《山左明文钞·序》,《平樂印廬日記》(1948年2月6日),未刊稿。
    ③王紹曾:《王獻唐先生事略》,《山東圖書馆季刊》1994年第1期。
    ④王國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壽序》,《觀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47页。
    ①梁啟超:《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析》,《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1989年版。
    ②参见陳冬生《清代山東“漢學”流燮及學衍成就》,《東嶽論叢》2004年第3期。
    ①王献唐:《同文尚書·序》,齊魯書社1981年版。
    ②王献唐:《詩切·序》,齊魯書社1983年版。
    ③王献唐:《雙行精舍書跋辑存》,齊鲁書社1983年版,第71页。
    ④王献唐:《雙行精舍書跋辑存》,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149页。
    ⑤王献唐:《五燈精舍印話》,齊魯書社1985年版
    ⑥王献唐:《羅泉樓記》,未刊稿,王福來先生提供。
    ①王獻唐:《覆傅斯年書》,《顧黄書寮日记》(1930年10月3日);《山東圖書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②王獻唐:《雙行精舍書跋辑存》,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70-71頁。
    ③王獻唐:《覆傅斯年書》,《山東圖書馆季刊》1982年第1期。
    ④王獻唐:《覆傅斯年書》,《山東圖书館季刊》1982年第1期。
    ①顧頡刚:《當代中國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②馬衡:《中國金石學概要》,《凡将齋金石叢稿》,中華書局1977年版。
    ③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①陳夢家:《介绍<黄縣其器)》,《考古》1961年6月第6期,署名“世贞”。
    ②陳夢家:《山東古國考·後記》,齊魯書社1983年版,第279-280页。
    ③参见王雨敏:《20世紀非主流史學舆史家·自序》,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④杜澤遜:《山東文献集成》第1辑《前言》,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⑤借用王献唐《洛神赋十三行考證序》语。
    ⑥王献唐:《詁雅堂主治學記》,新陣地書社《龍鳳月刊》1945年第1期;丁惟汾《詁雅堂叢書六穜》書首,1953年臺湾中華叢書编審委員會印行;齊魯書社1983年版《俚語證古》作爲“代序”。
    (一)《王献唐日记》八穜四十九册,手稿本,未刊
    1、《登假室日记》(1920年7月24日-9月28日),全,1册
    2、《三禅室日記》(1921年9月29日-1927年3月24日),全,8册
    3、《守書日記》(1930年7月7日-9月10日),全,3册
    4、《麒黄書寮日记》(1930年9月11日1-1932年9月11日),全,15册
    5、《太平十全之室日记》(1932年9月12日-1934年12月22日),全,7册
    6、《五燈精舍日記》(1934年12月23日-1937年8月15日),全,10册
    7、《雙行精舍日記》,残,存1册(1938年9月4日-11月28日)
    8、《平樂印廬日记》,残,存4册(未知册數者1,1940年5月16日-1941年4月
    22日;又第17-19册,1943年7月18日-1948年4月23日)
    (二)《王獻唐遗書》十一种,齊鲁書社1979-1986年版
    1、《中國古代货幣通考》,隙邦懷序,1979年1月影印稿本
    2、《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燭》,1979年影印稿本
    3、《雙行精舍書跋輯存》,1983年8月排印本
    4、《山东古國考》,1983年排印本。收書四種:(1)《黄縣(?)器》(2)《山東古代的姜姓统治集團》(3)《释醜(上)》(4)《邳伯罍考》
    5、《春秋邾分三國考·三邾疆邑圖考》,1983年排印本
    6、《麒黄书寮雜缘》,1984年排印本
    7、《雙行精舍校汪水雲集》,1984年排印本
    8、《那羅延室稽古文字》,蒋逸雪序,1985年1月排印本
    9、《五燈精舍印話》,1985年4月排印本
    10、《炎黄氏族文化考》,1985年排印本
    11、《雙行精舍書跋辑存績编》,1986年排印本
    (三)《王獻唐文集》十二種,青岛出版社2004-2010年版
    1、《國史金石志稿》,王文耀整理,2004年5月排印本,7册
    2、《中國古代货幣通考》,王文耀整理,2005年12月影印本,1册
    3、《炎黄氏族文化考》,宫慶山、王琦珍整理,2006年9月排印本,1册
    4、《山東古國考》六穜,张害學、李勇慧整理,2007年排印本,1册(1)《春秋邾分三國考》(2)《三邾疆邑圖考》(3)《释醜(上)》(4)《邳伯罍考》(5)《山東古代的姜姓统治集團》(6)《黄縣(?)器》
    5、《雙行精舍書跋輯存》,2007年5月排印本,1册
    6、《王獻唐著述三穜》,李勇慧整理,2008年4月版,1冊(1)《公孫龍子题解》(2)《顧黄書寮雜錄》(3)《古文字中所见之火燭》
    7、《王獻唐古文字考證(一)》雨種,宋易麟整理,2008年8月影印本,1冊(1)《那羅延室稽古文字》十四篇(2)《束周铜貝文製考》
    8、《五燈精舍印話》,2009年1月排印本,1册
    9、《王献唐师友害札》,安可荇、王害林手稿整理,杜澤遜编校整理,2009年1月影印本,2册
    10、《寒金冷石文字》,张害學、李勇慧整理,2009年影印本,1册
    11、《海嶽樓金石叢编》四穜,張害學、李勇慧整理,2009年11月影印本,1册(1)《雨漢印帚》三卷(2)《雙行精舍陶骨印存》(3)《漢魏石經残字》二卷(4)《臨淄封泥文字》
    12、《海嶽楼金石叢拓》五種,李勇慧、张書學整理,2009年11月影印本,2冊(1)《封泥货布文字》一卷,清劉喜海原拓,王献唐编,1930年山東省立圖書館辑劉氏原拓本(2)《秦韶量瓦集拓》一卷,清隙介祺原拓,王獻唐编,1932年山東省立圖書馆辑潍縣陳介祺原拓本(3)《二百鏡齋镜文》四卷,清隙介祺原拓,王献唐编,1932年山東省立圖書馆辑潍縣陳介祺原拓本(4)《十鐘山房金文》四卷,清陳介祺原拓,王獻唐编,1932年山東省立圖書館辑潍縣陳介祺原拓本 (5)《齊鲁陶文》不分卷一百一十二册,清隙介祺原拓,王献唐编,1932年山東省立圖害館辑潍縣陳氏原拓本
    (四)《王献唐先生遗稿》四十二種附缘三穜,王献唐撰,日照王福来等輯,杜澤逊、徐泳整理,山東大學出版社《山東文献集成》2011年影印本[按:子目参见本文第五章《著述考》]
    (五)《雙行精舍害跋輯存(三编)》,李勇慧辑,未刊
    (六)《王献唐先生遗札》,臺湾《中國文字》第36册,1963年版
    (七)《王献唐先生詩文害畫集》,王仲裕编,臺湾臺中蓮社1998年版按:王献唐先生其他著作,详见本文第五章《著述考》
    北京圖害馆编:《一九一一至一九八四影印善本書序跋集缘》,中華書局1995年版
    卞孝萱:《现代國學大師學記》,中華書局2006年版
    曹高腾:《國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常任侠:《戟雲纪事》,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
    卓吉心等主编:《齊鲁文化大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陳次園、葉至善等编注:《葉聖陶詩詞選注》,開明出版社1991年版
    陳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書店1983年版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释》,中苹害局1983年版
    [清]陳介祺:《秦前文字之语》,齊鲁書社1991年版
    [清]陳介祺藏拓:《簠齋古甸文字》,拓本
    [清]陳介祺藏拓:《簠齋吉金缘》,1918年風雨楼影印本
    陳慰祖:《封泥:發现與研究》,上海害店出版社2002年版
    陳玉堂:《中國近现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陳志连:《殷墟》,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陳自仁、楊莉编:《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馆珍贵文献叢書·石陶文字拓片與王獻唐题跋》,甘肃人民美衍出版社2010年版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羲》,齊鲁書社1998年版
    程千帆等编:《量守廬學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年版
    [明]仇英:《仇十洲卷》,绢本
    崔大華:《莊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崔巍輯释:《山東省博物馆藏明清民國山左學者著述知见錄》,2003年油印本
    崔巍輯释:《山東省博物館藏學者名人書跋彙编》,油印本
    岱峻:《李濟傳》,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丁福保:《古钱大辭典》,上海臀學書局1938年版
    丁惟汾:《方言音释》,齊鲁書社1985年版
    丁惟汾:《詁雅堂叢害六種》,臺北中苹叢害编審委具舍1953年版
    丁惟汾:《俚语證古》,齊鲁書社1983年版
    丁惟汾:《毛詩韻聿》,齊鲁書社1984年版
    [清]丁以此:《毛詩正韻》,1924年日照丁氏留馀堂北平刊1931年山束省立圖書館增刊重印本
    董井:《勉行堂印存》,1935年钤印本
    董作賓:《董作賓先生全集》,臺湾藝文印害館1977年版
    董作寅原著,董敏编選,張堅作傅:《走近甲骨大師董作賓》,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中華害局2001年版
    杜正腾、王泛森:《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捂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版
    傅增湘:《藏園群害题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傅增湘:《藏園进記》,印刷工桨出版社1995年版
    [清]高鴻裁:《上陶室磚瓦文捃》,1931年山東省立圖書馆拓本
    高平叔:《蔡元培年譜畏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清]高宗弘唇敕编:《景印文渊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清]葛金:《愛日吟廬書畫錄》,1914年刻本
    [清]颇廣圻撰,黄丕烈注:《百宋一廛赋注》,民國《叢書集成初编》影印清嘉慶十年刻《士禮居叢書》本
    顾洪:《顾颉刚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顧頡剛:《麒頡剛日記》,臺北聯经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版
    關立勃主编:《中國文化雜說》,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郭沫若:《十批判書》,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年版
    [晋]郭璞注,[明]程榮校:《穆天子傅》,明萬曆間程榮刻《漢魏叢書》本
    [晋]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羲:《莊子郭注》,明萬唇三十三年(1605)鄒之嶧等校刻本
    國家圖書館编:《國家珍贵古籍名錄》(第1-3批),中國國家圖書馆出版社2008-2010年版
    國家圖書馆编:《近代著名圖書馆館刊薈萃》(正编、績编、三编),北京圖書馆出版社2003-2006年版
    國家文物局编:《王冶秋文博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编:《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一——城子崖》,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年版
    韓天衡编:《中國篆刻大辭典》,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版
    何兹全、丁嵐生编:《一位誠寅愛圃的山東學者——何思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胡適:《胡適留學日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黄侃著,黄延祖重輯:《黄侃日記》,中華書局2007年版
    黄佩荃:《杜鄰存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清]黄丕烈:《士禮居藏書题跋記》,書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黄裳:《榆下雜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黄炎培:《黄炎培日記》,華文出版社2008年版
    濟南市政協文史资料委員舍编:《濟南文史集粹》,2000年印行
    贾贵榮輯:《歷代石經研究资料輯刊》,北京圖書馆出版社2005年版
    焦德森、張廣存主编:《山東省志·山東文物事桨大事记(1840-1999)》,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金毓黻:《静晤堂日記》,遼沈書社1993年版
    [清]康有属:《廣藝舟雙楫》,北京圖書馆出版社2004年版
    孔德懋:《孔府内宅轶事》,臺北傅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全集》,臺湾臺中蓮社2006年版
    李炳南:《雪廬詩文集》,臺中明光出版社1967年版
    李濟:《殷墟陶器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李蘸、李文昌:《博物靛的记憶舆想像:“百年文博:我與博物館”大型徵文活勤文萃》,學苑出版社2005年版
    [清]李希贡修,[清]藩迂莘纂:《[乾隆]沂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
    李希泌编:《中國古代藏害與近代圖書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後)》,中華書局1982年版
    李岫:《歲月、命運、人:李廣田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李勇慧:《王献唐著述考》,未刊
    李勇慧、張害學:《王獻唐年譜资料長编》,未刊
    李勇慧、張害學:《王献唐研究资料彙编》,未刊
    李瞻主编:《山束人在臺湾》,臺湾财團法人吉星福张振芳伉儷文教基金會2001年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梁啟超:《戊戌燮法記》,中苹書局1954年版
    梁敞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三聯出版社2006年版
    梁啟超著,朱維铮校注:《梁啟超論清學衍史二種》,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梁思永:《梁思永考古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59年版
    聊城師範學院歷史系等编:《傅斯年》,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劉國钧:《圖害館學要旨》,中華書局1934年版
    劉國铭主编:《中國國民黛百年人物全書》,團結出版社2005年版
    劉紅軍:《日照地區龍山文化》,山東友誼出版社2006年版
    劉陪平:《階平文存》,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
    劉錦藻:《清朝績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5年版
    [東漢]劉熙撰,[清]畢沅疏,[清]王先謙著:《释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年版
    劉錫蕃:《嶺表纪蠻》,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
    吕振羽:《吕振羽詩選》,吉林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吕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人文書店1934年版
    吕俊:《韓復榘》,山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欒豐實:《雨城镇遗址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羅振玉:《陸庵孴古錄·鄭廠所藏封泥》,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影印本
    羅振玉:《五十日萝痕錄》,1914年上虞羅振玉鉛印《國學叢刊》本
    耀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績编》,1913年刻本
    羅志田主编:《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馬國權:《近代印人傅》,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馬衡:《凡将齋金石叢稿》,中華書局1977年版
    馬亮寬编:《何思源文集》,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蒙文通:《古史甄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
    缪荃孫:《古學彙刊》,廣陵害社2006年版
    [清]莫友芝:《宋元舊本害經眼錄》,清同治十二年(1873)金陵刻本
    [清]牟庭:《詩切》,齊鲁害社1983年版
    [清]牟庭:《同文尚害》,齊鲁害社1981年版
    欧陽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潘景鄭:《著砚樱書跋》,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害館1997年版
    [清]秦祖永:《桐蔭論畫》,清同治三年(1864)刻朱墨套印本
    青岛市史志辦公室编:《嶗山志》,五洲傅播出版社2003年版
    青岛市政協文史资料委員會编:《青岛文物舆名腾保護纪寅》,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
    裘錫圭:《古文字输集》,中華害局1992年版
    屈萬里:《屈萬里先生文存》,臺北聯經圖害公司1985年版
    日照市委宣傅部、日照市文化局编:《日照風物選萃》,1993年印行
    桑兵等编:《國學的歷史》,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版
    桑子中:《桑子中畫集》,1934年濟南永記華洋印害局排印本
    山東大學束方考古中心编:《能山峙代舆早期國家國隙學衍研封會專輯》,2005年版
    山東大學圖書館编:《山東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齊鲁書社2007年版
    山東大學校史编寫组编:《山束大學校史(19011966)》,山東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山東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具會编:《山束省志·文物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山東省立圖書館编:《山東省立圖害館奎虚書藏落成紀念特刊》,1936年山束省立圖書能排印本
    山東省圖書館、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编:《山東省珍贵古籍名缘(第一批)》,齊鲁害社2009年版
    山東省圖書馆、焦臺縣政協编:《屈萬里書信集·纪念文集》,齊鲁書社2002年版
    山東省圖書館编:《山東省圖書館馆藏海源閣書目》,齊鲁書社1999年版
    山東省圖書馆志编纂委員會:《山東省圖書館志》,中華書局2004年版
    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山東省博物館编:《山束文物選集(普查部分)》,文物出版社1959年版
    山東省文物志编辑室编:《山東省文物志》(徵求意见稿),1990年山東省文物局油 印本
    山東文獻集成编纂委員會编:《山東文獻集成》第1-4辑,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2011年版
    商務印書館编辑部编:《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沈雲能编:《近现代史料叢刊第九十辑·簠齋尺牘》,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
    石璋如:《中國歷史地理》,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司馬朝軍、王文晖:《黄侃年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
    孫永如:《國學大肺叢書·柳詒徵評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
    臺北丁鼎丞先生治丧委员舍编:《丁鼎丞先生紀念集》,1954年版
    田漢雲:《清代山束名儒》,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
    汪辟疆:《目錄學研究》,苹束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王百谷:《珂羅版王百谷题藏蘭亭序》,文明書局1925年版
    王恩田:《陶文圖錄》,齊鲁書社2006年版
    王爾敏:《20世纪非主流史學舆史家》,廣西师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王家葵:《近代印壇點将錄》,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版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上海書店2006年版
    王紹曾:《訂補海源閣書目五種》,齐鲁书社2002年版
    王紹曾、沙家孫:《山東藏書家史略》,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王叔岷:《王叔岷回憶缘——慕庸憶往》,中華書局2007年版
    [清]王廷霖:《泉货圖释》,手稿本
    [清]王廷橒等重修:《王氏族譜·潍照合谱》,民國間四修本
    [清]王先謙:《績古文辭類纂》,世界書局1937年版
    王欣夫:《文獻學講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王欣夫:《學禮齋日記》,稿本
    王中秀:《黄賓虹年譜》,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版
    王卓然:《中國教育一瞥錄》,商務印害館1923年版
    王子驻:《王子莊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版
    吴枫:《中國古典文献學》,齊鲁害社1982年版
    吴浩坤等:《中國甲骨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謝保成:《國學大師叢書·郭沫若評傅》,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
    謝國桢:《增訂晚明史籍考》,中苹書局1964年版
    嚴文鬱:《中國圖書館發展史》,臺北枫城出版社1983年版
    楊仲揆:《刚毅木讷的學者革命家——丁惟汾傅》,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3年版
    姚名连:《中國目錄學史》,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
    [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嶽麓書社1988年版
    [清]葉德辉:《書林清話》,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菜恭绰辑:《清代學者像傅》第1集,1930年上海商務印害馆影印本
    葉聖陶编:《開明書店二十周年紀念文集》,開明書店1947年版,中華書局1985年再版
    [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俞劍華:《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版
    袁泳秋、李家喬:《外國圖書館學名著選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張岱年主编:《戴震全書》,黄山書社1995年版
    [清]張庚:《國朝畫徵錄》,清刻本
    張繼:《張溥泉先生回憶錄·日记》,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張潛超主编:《中國書法論著辭典》,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年版
    张書學輯:《雙行精舍藏書印鑒辑拓》,未刊
    張書學、李勇慧编:《王献唐檔案研究资料彙编》,未刊
    張書學、李勇慧:《王獻唐往來書札校注》,未刊
    張書學、李勇慧:《王獻唐诗祠辑存》,未刊
    張書學、丁原基、李勇慧:《王獻唐日记校注》,未刊
    張舜徽:《清人文集别錄》,中華書局1963年版
    張舜徽:《中國文献學》,中州書畫社1982年版
    張希鲁:《西樱文選》,昭通地匾行署文化局1985年版
    張元濟、傅增湘:《張元濟傅增湘論書尺牘》,商務印書馆1983年版
    張元濟:《涉園序跋集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張元濟等輯:《四部叢刊》,上海商務印書馆1922-1937年版
    [清]張之洞:《書目答問》,清光绪二年(1876)刻本
    [清]張之洞著,范希曾補正:《書目答問補正》,中華書局1963年版
    章炳麟:《國故输衡》,商務印書馆2010年版
    章炳麟:《國學講演缘》,凰凰出版社2008年版
    [清]章學誠:《校讎通羲》,清嘉業堂刻《章氏遗书》本
    趙爾巽等编:《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版
    趙儷生:《籬槿堂自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趙儷生:《趙儷生文集》,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趙儷生:《趙儷生學術自傅》,巴蜀書社1993年版
    鄭鶴聲、鄭鹤春:《中國文獻學概要》,上海商務印害館1930年版
    鄭玉霞:《日照歷史文化名人》,山束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鄭振鐸:《鄭振鐸日记全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中國博物館學舍编:《中國博物館志》,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编辑委具舍编:《中國大百科全害》,中國大百科全害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歷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國歷史博物馆藏捐赠文物集萃》,畏城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國史學會主编:《戊戌燮法》第4冊,神州國光社1953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WH/T20-2006《古籍定级標擎》,2007年印行
    [清]周悦讓:《倦进庵椠記》,齊鲁書社1996年版
    朱彦民:《巫史重光:殷墟甲骨發现記》,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朱淵清:《再現文明:中國出土文献舆傅统學術》,上海華束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宋]左圭:《百川學海》,宋刻本
    [美]M.H.哈里斯著,吴晞、靳萍浑:《西方圖書館史》,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
    畢曉樂、劉斌:《丁錫田致王献唐信札十通》,《山束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蔡煒:《王獻唐研究》,山束大學硕士學位論文2008年
    陳明超:《由<訪碑圖詩>窥探王獻唐先生早年的治學歷程》,《山束圖書馆學刊》2009年第3期
    陳训慈:《全國省立圖書館現状之岛瞰(民國二十四年)》,《浙江省立圖書馆館刊》1935年第4卷第3期
    陳自仁、楊莉:《西北民族大學圖書館藏王献唐题記》,《山束圖書馆學刊》2009年第3期
    黛相魁:《殷契斟释》,收入吕偉達主编:《紀念王懿榮發现甲骨文一百周年输文 集》,齊鲁害社2000年版
    丁惟彭:《清代進士丁麟年》,《日照文史》1988年第3輯
    丁原基、杜澤遜:《先师孔德成》,收入山束省圖書馆、齊鲁晚报合编:《大案講壇》(第三辑),山東友誼出版社2010年版
    丁原基:《丁惟汾先生生平及著述》,台湾《國立中央圖害館馆刊》第28卷第1期(1995)
    丁原基:《丁惟汾先生之學術成就——從文献角度之觀察》,臺湾《國立中央圖書馆馆刊》第28卷第2期(1995)
    丁原基:《讀<雙行精舍書跋辑存>正、續编》,臺湾《書目季刊》1990年第24卷第3期
    丁原基:《山左文獻學家静瀚之校勘學》,臺湾《“國家圖書馆”馆刊》1996年第2期
    丁原基:《王献唐日記的文献價值》,臺湾《“國家圖書館”館刊》2001年第1期
    丁原基:《王献唐先生日记選注》,《應用語文學报》1999年創刊號
    丁原基:《王献唐先生室名别號考》,收入臺湾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编:《昌彼得教授八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湾學生書局2005年版,又载《山東圖書館季刊》2008年第3期
    丁原基:《王献唐先生維護山東文獻之研究》,臺湾《國立中央圖害馆館刊》新25卷第2期(1992)
    丁原基:《王獻唐先生研究金石之著述及方法》,臺湾《國立中央圖書馆馆刊》第26卷第2期(1993)
    丁原基:《王献唐先生於校勘學上的贡献》,臺湾《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4卷第2期(1991)
    丁原基:《王献唐先生在金石學方面的成就》,臺湾《國立中央圖害館馆刊》第27卷第1期(1994)
    丁原基:《王献唐先生之生平及其學術研究》,臺湾東吴中研所博士學位输文1993年
    丁原基:《王献唐先生著述考》,臺灣《“國家圖書館”館刊》2007年第1期
    丁原基:《王献唐舆傅增湘、傅斯年、屈萬里往來書札標注》,《應用語文學報》2000年第2號
    丁原基:《許印林之方志學述评》,《應用語文學報》2001年第3號
    丁原基:《照邑朴學封王献唐學術發展之影響》,《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董井:《山東省立圖書馆金石志初稿》,《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1931年第1集第1期
    董作賓:《山東滕縣曹王墓漢畫像残石》,臺湾《大陸雜誌》第21卷第12期(1950)
    杜雲虹:《讀王献唐先生家書有感》,《山束圖書馆學刊》2009年第3期
    杜雲虹:《傅增湘致王献唐書札六通》,《文献》2010年第3期
    杜澤遜:《長伴蠹魚老布衣——記藏害家張景栻先生》,收入齊魯書社编:《藏書家》第4辑,齊鲁害社2001年版
    杜澤遜:《王獻唐師友害札整理靓明》,《山束圖害馆學刊》2009年第3期
    方凰麗:《筒論王献唐的文獻成就》,曲阜師範大學硕士學位論文2009年
    方廣錩:《山東省博物馆藏王献唐题跋敦煌寫經》,未刊稿
    方辉:《王献唐與雨城镇》,《山束圖害館學刊》2009年第3期
    馮浩菲:《我國文獻學的现状及雁史文獻學的定位》,《學術界》2000年第4期
    傅斯年:《夷夏束西說》,收入《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生日慶祝論文集》,商務印書馆1932年版
    高廣仁:《山束日照雨城鎮的發掘及其學術價值》,《束南文化》2000年第3期
    高曉東:《王献唐先生舆書的不解之缘》,《春秋》2007年第5期
    郭寶钧:《記殷周殉人之史寅》,《光明日报》1950年3月19日
    郭沫若:《讀了<記殷周殉人之史實>》,《光明日報》1950年3月21日
    郭慎娟:《王献唐舆石可的师生情誼》,《春秋》2006年第3期
    國立北平圖書馆编:《中外雜誌關於東方重要論文目錄》,《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5卷第3號(1931)
    韓東生:《關於青岛市郊出土的黑陶》,《文史哲》1952年第4期
    胡兵:《王献唐與潍縣高氏上陶室磚瓦收藏》,《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胡適:《“新思潮”的意羲》,《新青年》第7卷第1號(1919)
    黄侃:《毛詩正韻贊》,《國民月刊》第1卷第2期
    黄裳:《雙行精舍書跋》,《讀書》1985年第12期
    姜慶剛:《王獻唐先生史料幾则》,《山東圖書館季刊》2008年第1期
    姜慶刚:《王献唐先生舆<倦进庵椠記>》,《山東圖書館季刊》2007年第1期
    姜慶刚:《王献唐信札十三则》,《山東圖書館季刊》2007年第4期
    蒋逸雪:《老残遊記考證》,《束方雜誌》第40卷第1期(1944)
    蒋逸雪:《三十年來國史館籌備始末記》,《說文月刊》1943年第3卷第8期
    靳桂雲:《王獻唐先生封山束文物考古事業的贡献》,《山束圖害馆學刊》2009年第3期
    柯平:《王重民與姚名達的目錄學思想比较研究》,《圖書與情報》2003年第4期
    孔德成:《王献唐先生墓表》,《春秋》1994年第3期
    李關勇:《丁菊甦致王獻唐信札二通附丁菊甦文字直例一纸》,《山東圖書馆學刊》2009年第3期
    李光謨口述,陳遠整理:《李濟去臺湾的前前後後》,收入劉瑞林主编:《文故》
    李國慶:《王献唐先生與黄氏校跋本穆天子傳》,《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李静:《圖書馆精神與英美民主化進程的歷史渊源》,《當代圖書館》2008年第3期
    李坦:《<炎黄氏族文化考>校補释例》,《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李西寧:《宋刻本<文選>流傳紀略》,《山東商报》2010年3月29日
    李西寧:《王献唐<硖江行卷>補證》,《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李義贵遗作,李連英整理:《李義贵自述》,《山東圖書馆學刊》2009年第3期
    李永迪:《1930年代中研院史語所山東地區龍山文化的發掘與调查工作》,《東方考古研究通訊》第5期(2005)
    李勇慧、張書學:《王献唐與海源閣圖書之搶救》,《山東檔案》1995年第3-4期
    李勇慧:《“海源閣”藏書的散佚、搶救與歸属》,《民國檔案》2011年第2期
    李勇慧:《Dream No Small Dream-——中美圖書館員专業交流專案滙报》(2010年8月),未刊
    李勇慧:《近年新發现王献唐题跋三则》,《山東圖書館季刊》2008年第3期
    李勇慧:《臺湾中央圖書館所见海源閣原藏祕籍經眼记》,《文献》2008年第1期
    李勇慧:《王獻唐<守書日記>辑注》,《文獻》2011年第2期
    李勇慧:《王献唐接受中英庚款资助史實考略》,《山東圖書馆學刊》2009年第3期
    李勇慧:《王献唐先生年譜》,《山東圖書館季刊》1994年第2期
    李勇慧:《王献唐校勘<莊子>的文献學價值》,《文献》2009年第1期
    李勇慧:《王献唐與山東省立圖書館》,《春秋》1995年第6期
    李勇慧:《王献唐與山東省立圖書館建設之成就》,《東方論壇—青岛大學学報》1996年第4期
    李勇慧:《王献唐之“善本观”》,齊鲁書社《藏書家》第5辑,齊鲁書社2002年版
    李毓麟譯:《杜威圖書分類表(創稿)》,《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1931年第1集第1期
    梁啟超:《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清華學報》1924年第1卷第1期
    梁思永:《龍山文化——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考古學報》1954年第7册
    廖玉蕙:《讀書與治學的歷程——訪屈翼鹏先生》,《幼狮》第46卷第6期(1977)
    臨沂地匾文物管理委具會等:《日照亮王城龍山文化遗址試掘簡报》,《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
    劉敦願:《記兩城镇遗址發现的雨件石器》,《考古》1972年第4期
    劉敦願:《抗戟峙期山束圖害文物的内遷》,《文物天地》1997年第1期
    劉敦願:《日照雨城镇龍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學報》1958年第1期
    劉敦願:《山東五莲、即墨雨虚龍山文化遗址的調查》,《考古通訊》1958年第4期
    劉敦願:《王献唐先生曾經如是說——記邾國故城出土秦瓦量残片事》,《文物天地》1992年第5期
    劉敦願:《有關日照雨城镇玉坑玉器的资料》,《考古》1988年第2期
    劉階平:《楊氏海源閣藏書概略舆劫後之保存》,《束方雜誌》第28卷第10號
    劉相雨:《新發现王献唐書跋一則》,《文献》2009年第4期
    劉一聞:《氣骨真常勉规格不必同——關於王献唐的書畫篆刻藝術》,《山東圖書馆學刊》2009年第3期
    劉兆佑:《懷念一生獻身學術著述如林的“書傭”——屈萬里先生其人其書》,《新害月刊》1973年第3期
    吕金成:《王献唐印學研究初探》,《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欒矍寅:《雨城地區考古及其主要收穫》,《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羅福頣:《封泥證史舉隅》,《文物》1982年第3期
    羅復唐:《本館收赌海源閣遗書始末記》,《圖書季刊》新第7卷第12期(1946)
    羅復唐:《山東省圖書館的今昔》,《民聚教育》1947年第4期
    駱偉:《論王獻唐先生封我國圖害馆學的贡献》,《山東圖書馆學刊》2009年第5期
    駱偉:《王獻唐先生學術思想初探》,《束方输壇—青岛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馬振犢:《王獻唐编纂金石志報告》,《民國檔案》1996年第1期
    孟编聲:《山左三僳二知己——略述王獻唐與路大荒先生交往》,《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丘良任:《<文木山房詩說>初探》,《安徽大學學报》第24卷第6期(2000)
    曲文罩、朱孔偷:《文献學家王献唐<藏書十泳>箋释》,《山東圖書馆季刊》2004年第1期
    屈費海謹:《屈萬里先生的治學舆史語所》,收入《新學術之路——歷史語言研究 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臺湾中研院史捂所1998年版
    屈萬里:《王献唐先生事略》,臺湾《大陸雜誌》第29卷第8期
    屈萬里:《載書播遷記》,《山東文獻》1976年第2卷第3期,1977年第2卷第4期
    芮文浩:《莊子語詞考释》,南京师範大學硕士學位論文2005年
    桑兵:《晚清民國時期的國學研究與西學》,《歷史研究》1996年第5期
    沙嘉孫:《王献唐先生對圖書館事業和目錄學的贡献》,《山東圖书馆季刊》1985年第4期
    沙嘉孫:《王献唐先生評傳》,收入濟南市政協文史资料委員會编:《濟南文史精華》,濟南出版社1997年版
    山東省博物館等:《一九七五年東海峪遗址的發掘》,《考古》1976年第6期
    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日照兩城镇等七個遗址初步勘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2期
    商承祚:《古代彝器偽字研究》,《金陵學報》第3卷第2期(1933)
    商硕:《王献唐的印學交流》,《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邵養轩:《海源閣藏書聚散始末記》,《教育短波》(復刊)第1卷第6期(1947)
    沈绍期:《中國全國圖書館调查表(1918年3月)》,《教育公報》第5年
    石可:《憶尊師王献唐》,《春秋》1994年第2期
    石璋如:《董作賓先生與滕縣考古發掘》,《中原文献》1989年第1期
    宋協明:《建國前後山東文物工作的回顧》,《文物摘報》第21期(1985)
    孫钦善:《關於古文献學内涵的全面認識與具體贯徹》,《文献》2010年第3期
    汪東:《蘄春黄君墓表》,《制言》第11期
    汪康年:《論中國求富宜籌易行之法》,《時務報》第13期
    王恩田:《王献唐與新型金石學》,《山東圖書馆學刊》2009年第3期
    王福來:《記憶裏的祖父王獻唐》,《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王國華:《王獻唐傳略》,《文教资料簡報》1983年第1期;《日照今古》1984年創刊號
    王健:《德國法在中國傳播的一段逸史——從青岛特别高等專門學堂到赫善心和晚清修律》,《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
    王珂:《徒雙行精舍書跋看王献唐先生對版本规律的總结》,《山東圖書馆學刊》2009年第3期
    王寬、丁戈晋:《王獻唐爲搶救祖國文化遗產做出的贡献》,《東方論壇—青岛大學 學報》1996年第3期
    王绍曾:《日照王獻唐先生事略》,《山東圖書馆季刊》1994年第1期
    王叔岷:《跋日本高山寺舊钞卷子本驻子残卷》,臺湾《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捂言研究所集刊》第22冊(1950)
    王叔岷:《莊子校釋》,收入臺湾《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第26册,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
    王天昌:《“中央研究院”故院士屈萬里先生事略》,《書和人》1969年第361期
    王豔麗:《董作賓致王献唐信札五通》,《山束圖書馆學刊》2009年第3期
    王豔麗:《趟錄绰致王獻唐信札二通》,《文献》2010年第1期
    王仲裕:《宗弟獻唐事略》,《山束文獻》1976年第2卷第3期
    吴格:《王欣夫致王獻唐書札小笺》,《山束圖害館學刊》2009年第3期
    吴金鼎:《龍山城子崖寅物整理報告書》,《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務月报》1931年第7期
    吳銳:《阴於中國文明主體的再認識——評王献唐封炎帝文明的研究》,《東方論壇—青岛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
    吴稌年:《中國近代圖書館之隸属阴係》,《圖害館理输與寅践》2008年第6期
    吴振武:《戟國货幣铭文中的“刀”》,收入中國古文字學舍编:《古文字研究》第10輯,中苹害局1983年版
    夏鼐:《山束王獻唐先生傅略(1896-1960)》,《考古》1960年第10期
    夏青:《夏鼐、屈萬里、王仲裕、孔德成論王献唐》,《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小黑誥司:《日中圖害館界交流的歷史》,《圖書馆雜誌》1992年8月
    肖毅:《古鉩文字研究述略》,《人文論叢》2003年卷
    謝磊、東方夷:《王献唐靈枢遷葬青岛》,《山東图书館季刊》1993年第1期
    辛冠潔:《隙介祺及其藏镜》,《光明日報》2000年12月21日
    徐明兆:《書藏奎虚富·業繼海源裔》,《山東圖書館季刊》1989年第4期
    徐雁:《“九流四部闲徵遍,消受春燈一穗紅”——王獻唐雙行精舍書跋中的舊書業影蹤》,《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徐雁:《王献唐書跋中的泉城蕾害業風情》,《山束圖害館學刊》2009年第2期
    徐泳:《王獻唐搜集整理許瀚遗害述略——兼記<山束文獻集成>所收許瀚著述》,《山束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徐有富:《屈萬里成畏模式研究》,《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3期
    徐戟:《版本大家王獻唐及其書跋》,《收藏》2010年第5期
    許星園、馬維新:《滕縣安上遗址發掘紀要》,《勵學》1933年第1期
    于北山:《王献唐先生<疏簾淡月>詞附跋》,《齊鲁書刊》1984年第1期
    于海廣:《山東日照兩城龍山文化遗址圈城遗蹟的發现與發掘》,《東方考古研究通訊》第5期(2005)
    袁行霈:《國學的常代形態與常代意羲》,《北京大學學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
    張峰、劉永祥:《王獻唐學術及其遗著整理——張書學教授訪談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舍科學版)》2010年第2期
    張廣存:《介绍王献唐先生的一宗佚文》,《山東圖書館学刊》2009年第3期
    張景拭、張旻:《楊守敬舊藏日本卷子本目缘》,收入齊鲁書社编:《藏書家》第4輯,齊鲁害社2001年版
    張景栻:《濟南害肆記》,收入齊魯害社编:《藏害家》第2輯,齊鲁害社2000年版
    張其凰:《劉喜海封隙介祺的影窖考繹》,《美術舆設計》2006年第1期
    張榮刚、王爱平:《王獻唐先生藏害纪事詩輯注》,《济南職業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張書學、李勇慧:《新發现的傅斯年害札輯錄》,收入《近代史资料》總91號,中國社舍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
    張書學、李勇慧:《王献唐先生日記稿本述略》,收入齊鲁書社编:《藏書家》第16辑,齊鲁害社2009年版
    張書學:《<古泉彙考>之流傅與王獻唐》,《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S3期
    張書學:《傅斯年與王献唐的學術交往和贡献》,《山東圖書館季刊》1992年第4期
    張書學:《王獻唐先生藏害印鑒辑考》,《山東圖害馆學刊》2009年第3期
    張書學:《王献唐與吕振羽的學術交往及其在现代史學上的意羲》,《東方論壇—青岛大學學报》1996年第3期
    張書學:《王獻唐與翁氏<古泉彙考>之流傅》,《文獻》1994年第2期
    張新科:《德國现代大学制度在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首次移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張學軍:《王献唐與海源閣》,《蘭臺世界》2007年第22期
    張瑩:《王獻唐先生金石學研究的成就》,《山東圖書馆季刊》1999年第2期
    鄭欣淼:《故宫文物南遥及其意羲》,《新華文摘》2010年第22期
    鍾春翔:《王獻唐先生舆齊鲁文化研究》,《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周鳳五:《讀牟默人同文尚書》,臺湾《書目季刊》1985年第18卷第4期
    周晶:《王献唐與海源閣遗書》,《山東圖書館學刊》2010年第2期
    周民锋:《原始大一统文化心理的分析——王獻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讀後》,《政治學研究》1989年第3期
    周天游:《黄賓虹、王献唐、郭沫若褚家致陳直論學書九通》,《文献》1991年第3期
    周具陸:《吴敬梓失傅著作<詩說>在上海發现》,《光明日报》1999年6月24日
    周具陸:《周興陸先生来函》,《安徽大學學報》第25卷第3期(2001)
    驻红雨:《王獻唐先生與山東省圖書馆》,《山東圖書馆季刊》1989年第4期
    [德]衞禮賢著,郭大松譯:《同善會缘起與山東工作史略》,《山東文獻》1995年第22卷第1期
    [美]周啟柴:《孔子在海外:全球史视野下的儒學傳播》,2011年3月12日在山東省圖書館舆齊鲁晚報共同舉辦的“大衆講壇”上的講演稿,主要内容刊於2011年3月17日《齊鲁晚報》
    1、羅正钧:《奏東省刽設圖書館亚附設金石保存所折》(《京报》清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九日)
    2、《山東圖書館章程》(《山東官報》第三十二期,清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十三日)
    3、孫葆田:《山東创建圖書館記》(《山東官報》第三十三期,清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二十日)
    4、《山東圖書馆附設金石保存所暂行章程》(《山東官報》第三十三期,清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二十日)
    5、《山東圖書館協會成立》(《山東教育行政週報》第85期,1930年4月12日)
    6、《省立圖書館最近工作》(《山東教育行政週報》第86期,1930年4月20日)
    7、《奉部令轉發修正前大學院公怖之圖書馆條例並改稻為圖書館规程,令仰知照由》(1930年5月16日,山東省政府教育廳發怖[第1111號]训令)
    8、《滕縣出土之漢畫石連濟——省立圖害館将建漢畫堂亚附羅泉樓》(《山東教育行政週報》第91期,1930年5月23日)
    9、《海源閣遭匪劫之情形》(《中央日报》1931年1月16日)
    10、《日東省立圖書館组織章程》(《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一集第一期)
    11、《山東省立圖書馆编藏圖害细则》(《山東省立圖書馆季刊》第一集第一期)
    12、《山東省立圖書館購藏新害簡明程式》(《山束省立圖書館季刊》第一集第一期)
    13、《普通圖書閱覽室閱覽規则》(《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一集第一期)
    14、《山束省立圖書館捐赠圖害规则》(《山束省立圖害馆季刊》第一集第一期)
    15、《山東省立圖書馆圖書馆學研究舍组織簡章》(《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一集第一期)
    16、《一年來本馆工作之回麒》(節錄)(《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一集第一期)
    17、《本馆工作人員一覽表》(《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一集第一期)
    18、《各界捐赠書版古物圖害一覽表(截止二十年三月止)》(《山東省立圖書館季刊》第一集第一期)
    19、《遵令查明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遷運详情呈復核由》(《山東教育行政週报》1931年第124期)
    20、《山東省立圖書館组織大綱草案》(《山東教育行政遇報》1932年第179期)
    21、《二十一年四月视察省立圖書館報告》(《山東教育行政週报》1932年第213期)
    22、《二十一年九月视察省立圖書馆報告》(《山東教育行政週报》1932年第214期)
    23、《二十二年秋视察省立圖書館報告》(《山東教育行政週報》1934年第276期)
    24、《山東省立圖害馆概況(1933年)》(節缘)
    25、邢藍田:《奎虚害藏記》,原碑
    26、羅復唐:《山東省圖書館的今昔》(《民聚教育》第四期,1947年10月1日)
    1、《禮臀中學廿五周年纪念册[附同學缘]》(1925年)J110-1-210
    2、山東古蹟研究會致山東大學函(1934年3月)J110-01-501-003
    3、山東大學致山東省建設魔、山東古蹟研究舍、中國工程學會函(1934年)J110-01-527
    4、王献唐在山東大學填《全國各專科以上學校教員調查表》(1935年)J101-01-1361
    5、《山東省立圖書館第三次運移圖書金石细目清册》(1937年11月27日)J101-15-289-001
    6、王獻唐呈教育廳《為第三次連移圖書金石存曲阜奉祀官府造具清册,请鑒核備案》(1937年12月)J101-15-289-001
    7、《山東省公署教育鹿指令[教總3第97號]》(1938年6月)J101-16-327-001
    8、山東省立圖書館報告省圖遭焚毁後情形(1938年7月)J101-016-337
    9、山東大學聘王献唐為中文系兼任教授聘害(1938年)J110-01-673
    10、辛保鼎馆畏向省畏唐仰杜呈報就職日期(1939年9月)J101-16-327-010
    11、羅象臨就“謹奉廳長函論調查海源閣書籍”上书教育廳劉廳長(1945年10月)J101-15-231-001
    12、羅象臨《為呈報就職日期由》(1945年)J101-15-314
    13、《海源閣三萬馀册,政務廳劉廳長親往考查,苗蘭亭等捐入省立圖書館》(1945年)J101-15-231
    14、《海源閣書籍種數册數表》(1945年)J101-15-231
    15、王獻唐致山东省教育廳廳畏李泰華函(1946年4月)J101-15-290
    16、李泰華覆王獻唐函(1946年4月)J101-15-290
    17、山東省政府主席何思源向第十五區尊員張雲川、曲阜縣縣長王震宇簽署“山東省政府训令[府教四字第270號]”(1946年4月8日)J101-15-290
    18、劉道元致王献唐電(1946年9月)J101-15-223-003
    19、王献唐致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廳長李泰華函(1946年9月16日)J101-09-365
    20、李泰華覆王献唐函(1946年9月23日)J101-09-365
    21、王献唐致李泰華函(1946年11月)J101-15-290
    22、李泰華致王献唐電(1946年12月)J101-15-290
    23、《省立圖書館恢復及圖書整理情形》(1946年12月)J101-15-231-006
    24、《山東省立圖書館保存書籍數日一覽表》(1946年)J101-15-311-023
    25、山東省教育廳廳長李泰華復王献唐函(1946年)J101-15-290
    26、山東省政府训令[府教四字第270號](1946年)J101-15-290
    27、《山東省立圖書館造送民國三十五年員工姓名履歷一覽表》J101-15-293
    28、王献唐致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函(1947年4月)J101-15-290
    29、《據省立圖書馆館長王獻唐請示搬運存曲阜、樂山兩處文物一案應如何處理簽请核示由》(1947年5月)J101-15-290
    30、《據请示搬運存曲阜樂山兩處文物分别電覆仰遵照由》(1947年5月)J101-15-290
    31、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廳长李泰華呈王耀武主席請示(1947年5月2日)J101-15-290
    32、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廳長李泰華代王耀武主席覆王獻唐電(1947年5月3日)J101-15-290
    33、王献唐致山東省教育廳函(1947年6月)J101-15-290
    34、王獻唐致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函(1947年6月10-11日)J101-15-006
    35、曲阜縣縣長王震宇呈主席王耀武函(1947年6月12日)J101-15-290
    36、曲阜縣縣長王震宇致王献唐函(1947年6月12日)J101-15-339
    37、王耀武向曲阜縣縣長王震字簽署嘉許令(1947年6月23日)J101-15-290
    38、《曲阜縣政府呈[教字第8號]》(1947年6月)J101-15-290-005
    39、《山東省政府指令[(36)府教三甲第1474號]》(1947年6月)J101-15-290-005
    40、《由南京赴曲阜搬運山東省立圖書館書籍文物等件運費及宿膳費交付清單》(1947年6月)J101-15-290-006
    41、王獻唐《由南京赴曲阜搬運山東省立圖書館書籍文物等件運費及宿膳費交付 清單》末記(1947年6月)J101-15-290-006
    42、曲阜縣政府《為函覆協助移連贵館前存至聖奉祀官府書物情形请查照由[教字第四號]》致函山東省立圖書馆(1947年6月)J101-15-339
    43、王獻唐送王崇五衣物往返便條(1947年6月)J 101-15-318-006
    44、山東省政府教育廳職員王延琦向李泰華廳畏的请示(1947年7月18日)J101-15-290
    45、教育廳職員王延琦就王献唐呈報在南京所领之五百萬元遷運費應有何款项下開報,请示廳畏(1947年7月)J101-15-290
    46、李羲贵致王献唐函(1947年8月27日)J101-015-339
    47、王獻唐致李泰華函(1947年11月)J101-15-290
    48、王獻唐“為呈請發给保管費五百萬元迅速匯寄以资維持由”致李泰華公函(1947年11月)J101-15-290
    49、山東省政府教育廳廳畏電[(35)教四甲字第570號](1947年11月27日)J101-15-290
    50、《為擬用幹事丁春高、李羲貴二具榆證送驗呈请核示由》(1947年12月)J10l-15-323-(043-047)
    51、王獻唐為戟後没收敵偽圖籍均應分別移交省馆保存事致山束省政府教育廳函(1947年12月)J101-15-290
    52、《為據山東省立圖書館畏王献唐呈凝组織評議會,以利館務等情,簽請核准由》(1947年12月)J101-15-106
    53、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耀武批文(1947年12月)J101-15-106
    54、王獻唐為沈宜之阴具在四川樂山保管館中物品證明(1948年2月)J101-15-323-(043-047)
    55、王獻唐致代館長羅複唐函(1948年5月)J101-015-339
    56、中國博物館協舍致山東省立圖书館金石保存所函(1948年7月)J101-15-338-016
    57、李羲贵致王獻唐函(1948年8月)J101-15-339
    58、《山東省政府關於成立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员會、主任委员任免及印章啟用的通知》(1948年9月)G4-1-113-16
    59、《山東省立圖害馆工作方针及計劃》(1949年3月15日)G22-1-87-4
    60、1949年春,王献唐等向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员會捐獻書籍12冊G4-1-294-2
    61、《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三個月工作報告(一九四九年四月至六月底)》G22-1-68-1
    62、張静齋致山東省人民政府楊秘書畏函(1949年9月27日)G4-1-294-6
    63、山束古代文物管理委具會副主任张静齋致山東省政府主席康生、副主席郭子化函(1949年11月)G4-1-294-10
    64、山束古代文物管理委员會鄭亦橘致省政府楊秘书長函(1949年11月)G4-1-294-10
    65、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舍致山束省政府函(1949年11月)G4-1-294-10
    66、山束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張静齋致省政府楊秘害畏函(1949年11月)G4-1-294-10
    67、山束省人民政府致函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函(1949年12月)G4-1-294-10
    68、《山束古代文物管理委具會一九四九年工作彙報》G4-1-294-13
    69、《鲁西鲁南袭個縣份的文物調查報告》(1953年5月7日)A027-02-321
    70、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舍文化事業管理局致山東省文化事桨管理局函(1953年6月7日)A027-02-321
    71、《滕縣崗上村發现彩陶報告》(1953年7月20日)A027-02-321
    72、《山東省人民政府文化事業管理局报告[(54)化人字第二八六號]》(1954年7月)A027-02-147
    73、中央中共山束分局组織部下發[斡通字688號]文(1954年12月)A056-02-054
    74、《山束省博物館歷史隙列主题结構稿(修正稿)》(1955年1月)A027-02-332
    75、《山束省博物館籌備處一九五四年自然之部舆歷史之部陳列計劃工作總结報告》(1955年1月)A027-02-332
    76、《中國史學會濟南分會會務报告》(1955年2月17日)A032-01-039
    77、《山束省博物館自一九五二年至五五年各方面情况的簡报》(1955年5月30日)A027-01-118
    78、《為将省文物管理委具會改名為“山束省文物管理處”函》山束省文化局(55)化秘字第三四六號(1955年6月)A027-01-122
    79、《中國史學會濟南分會簡章》、《中國史學會济南分會辦事細则》(1955年12月22日)A032-01-039
    80、《中國史學會济南分會全體理事一覽表》(1956年)A032-01-028
    81、《中國史學舍濟南分舍甲骨研究組名單》(1956年)A032-01-028
    82、《山東省文化局黛组報告》(57)化组字第1號(1957年1月)A027-01-004
    83、王獻唐:《文物普查工作基本總结和今後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见(草稿)》(1957年7月25日)A027-02-345
    84、王獻唐:《在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查會議上的發言》(1957年7月25日)A027-02-0345
    85、王獻唐致山東省地方志资料编纂委員會副主任王祝晨函(1957年11月10日) A032—01-114
    86、王献唐致王祝晨函(1957年11月15日)A032-01-114
    87、王献唐致山束省地方志资料编纂委员會主任陳孝禄函(1958年3月20日)A032-01-153
    88、山東省委统一戟綫工作部致省委宣傅部函(1958年4月)A057-02-098
    89、山東省省畏趟健民簽發给山束聊城“海源閣”第四世主人楊敬夫樊状(1958年5月)A032-01-153
    90、《關於召開山東歷史學會预備會的通知》(1960年5月6日)A032-01-039
    91、《山東省歷史學會委員名單》(筋選)(1960年5月8日)A032-01-039
    92、《中國史學會济南分會提名》(1960年5月8日)A032-01-039
    93、王献唐家属向省博三次捐献害籍清單(1963年7月)A027-02-368
    94、王國苹致山束省博物館函(1974年10月)A027-4-24
    95、《山東省國家楼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審批表·李羲贵参加革命前後的祥細經歴》(1975年11月20日)G027-4-71
    96、《關於結清王献唐先生遗嘱生活補助黄的報告》(1984年3月)A027-4331
    97、《山東省政協六届一次全委會提案(第53號)》(1988年1月)A008-03-0323
    1、青岛市政府地政局公函B27-6-3936-3950
    2、《銓叙部令查明禮臀害院相常何穜學校案》臨27-6-4948
    3、《銓叙部函查德苹害院是否立案、是何程度》臨27-6-4949
    4、青岛私立禮賢中學校编:《青岛私立槽賢中學校概况表(附教職員履歷表)》臨27-6-5176-5182
    1、《國立山東大學教職員錄》(1933年12月油印)WSGL-1933-1-1
    2、《國立山東大學教職員錄》(1936年10月编)WSGL-1936-1-2
    1、國立武漢大學收文嘉字第8884號《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公函》L7-1938.39
    2、國立武漢大學收文嘉字第8980號《王獻唐箋》L7-1938.39
    3、國立武漢大學收文嘉字第9049號王献唐致國立武漢大學函(1938年12月3日)L7-1938.39
    1、(山東古蹟研究會)附送檔清單元169-6
    2、《國立中央研究院、山東省政府合组山束古蹟研究會成立會纪錄》元169-6
    3、《國立中央研究院、山東省政府合组山束古蹟研究會第一次會議紀錄》元169-6
    4、《國立中央研究院、山東省政府合组山東古蹟研究含第二次舍議纪錄》元169-6
    5、《國立中央研究院、山東省政府合组山東古蹟研究會辦法》元169-6
    6、《山束古蹟研究舍辦事章程》元169-6
    7、《國立中央研究院、山束省政府合组山束古蹟研究會舆國立青岛大学合作辦法》元169-6
    8、《發掘能山城子崖工作經過》元169-6
    9、《發掘龍山城子崖的理由及成績》元169-6
    10、《歷城縣政府論龍山里莊長保護發掘委员贴》元169-6
    11、《山東古蹟研究會收發檔》元169-6
    12、《中央研究院為發掘譚國故城合组山束古蹟研究舍與山東省政府来往文害》元169-6
    13、傅斯年致王獻唐函元1681
    14、董作賓致王獻唐函元16920
    15、《钞本所傅所長斯年復王獻唐、孔德成雨先生函》李3212
    1、《请禁止孔姓在曲阜孔林内埋葬案》(1956年9月)臨6
    2、《山束省人民委員會請研究辦理禁止在孔林埋葬問题的公函》[(56)鲁二丁第2832號](1956年9月27日)臨6
    3、王獻唐書篆書聯赠孔德成(無號)
    1、千年前古物發现(1935年6月13日)
    2、中研院定明春來魯發掘膠東古城遗址(1935年11月24日)
    3、丁文江逝世(1936年1月6日)
    4、發掘沿海各地古蹟(1936年4月13日)
    5、山東古蹟研究會赴日褚莒三縣發掘史前遗蹟古珍(1936年4月24日)
    6、中國文化之發源地(1936年4月26日)
    7、王献唐館長赴臨淄考察古蹟研究文化
    8、發掘鲁東史前遗址(1936年5月12日)
    9、何思源昨由京返濟(1936年5月19日)
    10、淄川縣志在績修中(1936年5月22日)
    1、中央研究院派具來鲁發掘鲁東商周遗址(1936年5月5日)
    2、梁思永過濟赴日照考察新石器(1936年5月12日)
    3、海城昨现古墓(1936年7月14日)
    4、山大新任校長林濟青來青就職(1936年7月18日)
    5、滕縣進德會新址已落成昨晨翠行大舍(1936年7月30日)
    6、北平研究院於北平圖害馆翠行拓片展覽(1936年9月17日)
    1、殷墟古物之重要發现(1930年2月21日第4版)
    2、中央研究院掘安陽殷墟(1930年2月21日第6版)
    3、山束滕縣發见漢畫石(1930年5月15日第5版)
    4、山束古物研究會掘獲譚國遗物(1930年12月1日第4版)
    5、山束發掘譚國故城(1930年12月4日第7版)
    6、鲁省府恢復各校經費(1930年12月11日第1版)
    7、中央研究院古物展覽(1931年2月19日第5版)
    8、研究院考古组展覽舍(1931年2月22日第4版)
    9、研究院招待學術界(1931年2月23日第2版)
    10、中央研究院考古成績(1931年2月23日第3版)
    11、鲁省府增加教育費(1931年3月29日第5版)
    12、山束古蹟研究會二次發掘古譚國都城(1931年11月18日第1版)
    13、滕縣束安上村發现商周古物(1933年4月1日第3版)
    14、安赐發现古物(1933年4月2日第2版)
    15、滕縣發现鐘鼎盤彝(1933年4月3日第7版)
    16、滕縣發现古物經遇(1933年4月10日第2版)
    17、滕縣古物運抵濟南(1933年4月11日第4版)
    18、滕縣古物繼績發现(1933年4月13日第6版)
    19、滕縣發現漢代古墓(1933年10月2日第4版)
    20、中央研究院發掘鲁省古物(1933年10月9日第7版)
    21、南鲁發掘古物記(1933年11月3日第8版)
    22、滕縣安上村新獲殷代巍甲(1933年11月6日第8版)
    23、安上發现商代占卜巍板(1933年11月6日第3版)
    24、曹王墓證明係束漢遗址(1933年11月20日第3版)
    25、鲁古蹟研究舍将掘邾國故都(1933年11月27日第6版)
    26、鲁南考古工作结束(1933年12月9日第2版)
    27、中央研究院總斡事将由丁文江繼任(1934年1月1日第2版)
    28、山東日照發现古墓(1934年1月8日第1版)
    29、鲁南考古團工作结束(1934年1月9日)
    30、魯日照縣發现周代錢幣(1934年2月24日第5版)
    31、研究院擬聘丁文江任總斡事(1934年3月12日第3版)
    32、鄒縣發现秦代瓦量(1934年3月12日第8版)
    33、傅斯年談發掘工作(1934年4月15日第8版)
    34、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虚缩小範圍(1934年6月3日第2版)
    35、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遥京(1934年9月23日第1版)
    36、濟南發现古代铜器(1935年3月22日第5版)
    37、濟南附近發现周代鐵器(1935年5月13日第6版)
    38、鲁古蹟研究會搜寻古代陶器(1936年4月24日第4版)
    39、魯省挪縣發现完整秦瓦代量(1936年6月7日第5版)
    1、調查研究河南古蹟(1932年3月16日)
    2、河南古蹟研究舍發现第二殷墟(1932年4月26日)
    3、豫省浚縣掘獲古物(1932年5月31日)
    4、河南考古新發现(1932年12月30日第4版)
    5、滕縣發现漢代石室(1933年4月12日第3版)
    6、滕縣古物運濟漢代石室繼績發掘(1933年4月13日第6版)
    7、考古界的奇獲(1933年9月30日第3版)
    8、發掘鲁南三縣古物(1933年10月17日第9版)
    9、滕縣安上村發掘古物(1933年10月31日第4版)
    10、滕縣安上村發掘古物(續)(1933年11月1日第4版)
    11、魯省考古記(1933年11月4日)
    12、鲁南考古迭有新發现
    13、鲁南發掘古物聲中嶧縣發现鄫國古墓(1933年11月11日)
    14、青岛山東大學考古團遇濟赴滕(1933年11月12日)
    15、山束大學参加魯南考古考古團績獲珍品(1933年11月13日)
    16、殷墟發掘團擴大工作區(1933年11月18日)
    17、滕縣考古(1933年11月22日)
    18、考古界奇獲滕縣發现周代骨骸及名贵陶器等九件(1933年11月26日)
    19、日照發现周代骨錢(1934年2月22 H第3版)
    20、鲁東故城(1935年11月25日第10版)
    21、殷墟掘古(1936年4月30日第10版)
    1、王獻唐跋清郭種德批校清刻本《紅楼夢》(1932年10月3日)
    2、王献唐致颇廷能函二通,顧廷龍藏,哈佛燕京圖書館沈津提供
    3、王献唐錄近作赠路大荒
    4、王献唐爲路大荒作篆害聯
    5、王献唐錄舊作赠路大荒
    6、王獻唐畫工筆《牡丹》
    7、王献唐畫《蕊宫牡丹》
    8、王献唐畫《風荷》
    9、王献唐書金文聯赠警吾
    10、王献唐集散氏盤文字聯赠维周
    11、王献唐作篆聯
    12、王献唐書扇面
    13、黄裳致周晶函
    14、王献唐畫《芭蕉》
    15、四川南溪李莊胡家院照片及說明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