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卍字会及其社会救助事业研究(1922-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红卍字会,全称世界红卍字会,是民国时期具有全国规模的宗教性社会救助团体。它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民间宗教——道院。道院与红卍字会之间实为体表关系。道院是红卍字会的根本,红卍字会则是道院的行慈机构,并最终为道院提供遁迹的空间。
     红卍字会主要的社会基础是绅商阶层,从此角度而言,红卍字会实际上是有着道院信仰的绅商团体。绅商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一方面使红卍字会的长期社会救助得以实现,一方面也决定了红卍字会社会救助行为的保守性,即维系社会而非变革社会的属性。红卍字会分布广泛,其势力不仅遍布国内,而且涉足海外。总会与分会、分会与分会之间基于共同的信仰和救助的需要,通过诸多形式的互动形成了社会救助网络。该网络的形成及其在社会救助过程中的作用,以确凿的事实凸显了由道院信仰整合,以社会救助为实务的民国绅商团体所具有的人员组织、资源动员等社会救助能力。
     红卍字会社会救助事业继承和发展了红十字会、中国传统社会救助事业及晚清以来义赈的救助理念和方式,熔铸了包括筹资、宣传、征信、运输、查赈、奖惩在内的一套机制,形成了“永久慈业”和“临时慈业”双峰并峙的架构。红卍字会永久慈业包含开办卍字医院、贫民学校、贫民工厂、道生银行、因利局、育婴堂、残废院等。红卍字会的永久慈业继承了传统民间社会救助事业的特点,种类齐全,分布广泛。与传统民间社会救助事业相比,红卍字会永久慈业不但具有近代社会救助事业的特征,而且教化内容具有宗教性。红卍字会的临时慈业包括战事救助和灾荒救助。红卍字会的战事救助师法红十字会,其战事救助的业绩毫不逊于红十字会。红卍字会灾荒救助超越了晚清以来义赈的范围,而且潜伏着以慈展道的动因。红卍字会的临时慈业形成了以民办的跨地域救助为传统,以各地红卍字会定点救助和各救济队机动救助交织成的社会网络救助为形式,以传播道院教义为原动力的代表性社会救助模式。红卍字会社会救助事业的兼容并蓄秉承了主张五教合一的道院信仰的神髓。虽然以慈修道是红卍字会社会救助事业的原动力和根本目的,但红卍字会社会救助事业客观上起到了扶危济贫,救死扶伤的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职能缺位的空白。红卍字会也为社会救助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代价。
     红卍字会是公开的社团,以不涉政治为原则,以争取自身及道院合法性为目标。但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红卍字会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各种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力量总是欲以自己的喜好左右红卍字会。除了个别特殊时期外,红卍字会争取信仰自由,及固守不涉政治原则的诸多努力均以失败结局。
The Red Swastika, whose full name is the World Red Swastika Society, was a nation-scale religious social redemptive organiz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originated from the folk religion, Daoyuan which was popular in the 1920s’.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oyuan and The Red Swastika could be summarized as“external-internal”relation, i.e., Daoyuan was the base of the Red Swastika, while the Red Swastika was an agency of Daoyuan for its philanthropic activities and meanwhile offered space for its seclusion.
     Since the gentry and merchants formed the principal base of the Red Swastika, therefore, from this sense, the Red Swastika actually wa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gentry and merchants who held the belief in Daoism.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tatus of the gentry and merchants helped to realize the long-term social redemptive work of the Red Swastika on the one hand, but on the other hand, also determined the conservativeness of those redemptive activities, i.e., to maintain rather than change social relations. The influence of the Red Swastika was widely sprea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 social redemptive network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various methods based on the common belief shared by general headquarters and branches of the Red Swastika. The formation of the network and its function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redemptive activities highlighted the ability and advantages of the gentry and merchants in personnel organization and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 social redemptive work of the Red Swastika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from the Red Cross,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redemptive enterprise and voluntary relief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Besides, the Red Swastika integrated a set of operating mechanisms, including donation collection, policy dissemination, transportation, checking, awards and punishments, which eventually formed its permanent and temporary philanthropic enterprise.
     The permanent philanthropic enterprise of the Red Swastika included establishing hospitals, schools and factories for the poor, Daosheng Bank, foundling hospital, and institutions for the disabled, etc. It inheri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teness in variety and broadness in distribu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folk social redemptive enterprise. A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olk social redemptive enterprise, the permanent philanthropic enterprise of the Red Swastika not only possessed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ocial redemptive enterprise but also showed religious beliefs in its contents. The temporary philanthropic enterprise of the Red Swastika included redemptive activities in the time of war and famine. Although its redemptive work in war imitated the work of the Red Cross, the accomplishments it achieved were not inferior to that of the Red Cross at all. Its redemptive work in famine had gone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voluntary relief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meanwhile the motivation of disseminating Daoism through the form of philanthropic work was deeply rooted in the work. The temporary philanthropic enterprise also set a model for social redemptive enterprise, in which the nonofficial and transregional redemption was its tradition, the social network composed of the local regular redemption and mobile redemption was its method,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Daoism was its motivation.
     The embracing spirit of the Red Swastika displayed in its social redemptive enterprise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ssence of Daoism. Although disseminating Daoism through the form of philanthropic work was its original motivation and ultimate aim, the social redemptive enterprise of the Red Swastika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helping those in distress and in peril, and in healing the wounded and rescuing the dying, and to some extent, filled in the blankness due to the vacancy of the governmental func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d Swastika also paid a lot in manpower, materials and finance for its social redemptive enterprise.
     The Red Swastika was a public organization, and it was founded on the principle of non-interference with politics, pursuing the legitimacy of Daoyuan as its objective. However, when faced with complicated social reality, the Red Swastika usually was in the passive position. All kinds of political powers were trying to control i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desires. Except for some particular times, most of the efforts for seeking the religious freedom and sticking to the principle of non-interference with politics made by the Red Swastika ended up with failures.
引文
①莫振良认为:“以道院为本体的红卍字会,究其宗教本质仍旧是白莲教,或者说是产生于民国时期的白莲教变体,又间或杂糅以其他宗教教义,如基督教、佛教”。概言之,道院是民国时期杂糅其他宗教教义的白莲教变体。见蔡少卿主编:《中国秘密社会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②《红卍字会慈业工作报告书》,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①全汉升:《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业》,《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慈善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秦晖在该书对寺院宗教公益组织及公益活动有专题研究。见该书第208-223页。张文:《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张文在该书中论述了宋代僧道慈善思想、行为和作用。见该书第242-253页。
    ②李小尉将社会救助等同于社会救济。他认为:“社会救助亦称社会救济,是指社会成员由于各种原因陷入社会生活困境或无法伸张其权益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或标准向其提供现金、物资或其他方面的援助与支持的一种制度安排和社会活动”。(李小尉:《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史研究论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该定义强调社会救助的制度性、程序性,而且明显着眼于当代。笔者将社会救助史社会救助史定义为:“政府或民间团体、个人,对生命处于极度危险状态下人救护和对日常生活中弱势人群救济的历史。”理由如下:一、笔者认为社会救助不仅包含了社会救济,即用金钱或物质资助灾区或生活困难的人,而且还应该包括社会救护,即对生命处于危难中的人给予适时的帮助。二、该定义之所以将社会救助主体明确定义为政府或民间团体、个人,而不是目前通行的国家与社会,主要是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歧义。三、该定义之所以不刻意强调社会救助的制度性、程序性,主要是着眼于中国救助史全局,而非特定时段的考察。
    ①目前学术界对于历史上政府办的社会救助事业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将其看作传统社会保障,如王卫平、黄鸿山的《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二是将其归入慈善事业,如周秋光、曾桂林的《中国慈善简史》;三是将其纳入社会救助活动,如陈桦、刘宗志的《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
    ②[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中文版序言。
    ③[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熊月之序。
    ④游子安:《善与人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页。
    ⑤马君武:《失业人及贫民救济政策》,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⑥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周秋光:《熊希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⑦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
    ①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②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郝平:《晚清赈灾的经验研究及其理性关怀》,见《读书》2008年第6期。
    ⑤孙语圣:《1931·救灾社会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⑥孙柏秋主编、池子华等著:《百年红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⑦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⑧郭大松、曹立前:《起源齐鲁的道院组织及其时代特征》,《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红卍字会」为例》,《文史哲学报》(国立台湾大学),1997年第46期。《慈善与功德:以世界红卍字会的「赣赈工作」为例》;《游弥坚与世界红卍字会台湾省分会》,见《宋光宇宗教文化论文集》(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2版。第561-618页。张根福:《抗战初期世界红卐字会在浙江的难民救济活动述略》,《浙江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25卷,2000年。孙江:《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赵宝爱:《山东女道德社的慈善活动简论》,《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年第1期。方竞、蔡传斌:《民国时期的红卍字会及其赈济活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郭大松:《<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辩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孙语圣:《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与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安徽史学》第2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濮文起:《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2期,2007年3月。李光伟:《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之典范——世界红卍字会烟台恤养院的历史考察》,《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3期,2007年9月。李光伟:《民国山东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文献资料知见略说》,《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年第1期。
    ⑨[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蓝天出版社1997年版,第93-171页。[日]中村元:《中国佛教发展史》,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版,第818-863页。两者主要研究红卍字会的教义和组织沿革。
    ①莫振良:《民国时期的红卍字会》,见蔡少卿主编:《中国秘密社会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123页。濮文起:《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350页。两者都有对红卍字会慈善事业的论述。
    ②邵雍:《中国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187页。
    ③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第5卷,陆仲伟:《民国会道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124页。
    ④[日]末光高义:《支那的秘密结社与慈善结社》,满洲评论社1932年版。
    ⑤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红卍字会」为例》,《文史哲学报》(国立台湾大学),1997年第46期。《慈善与功德:以世界红卍字会的「赣赈工作」为例》;《游弥坚与世界红卍字会台湾省分会》,见《宋光宇宗教文化论文集》(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2版。第561-618页。
    ⑥孙勇:《近代山东社会救济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⑦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红卍字会(1927-1949)》,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②张根福:《抗战初期世界红卐字会在浙江的难民救济活动述略》,《浙江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25卷,2000年。
    ③孙语圣:《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与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安徽史学》第2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①[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23页。
    ②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③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818-820页。
    ④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9-61页。
    ⑤参见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350页。
    ①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580-582、585页。
    ②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修订本)》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9页。
    ③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第5卷,陆仲伟:《民国会道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另据有关统计,晚清以来,有文献依据的会道门组织有4542种,其中会908种;道1601种;门366种;教368种;堂388种;坛295种;社152种;学14种;杂450种。参见赵嘉珠主编:《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近百年来会道门的组织与分布》(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④邵雍:《中国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165页。
    ⑤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141页。
    ⑥东方文化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杜亚泉、钱智修、陈嘉异(以《东方杂志》为中心,可称为“东方杂志派”)、梁启超、张君劢(玄学派)、章士钊(甲寅派)、梁漱溟(后来的乡村建设派)、吴宓、梅光迪、胡先驌(学衡派)等。见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①《道院说明书》,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②杜亚泉:《精神救国论(续一)》,见许纪霖、田建业编:《杜亚泉文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③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④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第5卷,陆仲伟:《民国会道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⑤《郑婴芝先生讲演录》,壬午年仲秋,张冠善记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郑婴芝,姓郑,道名婴芝,本名宝慈,字幼严,江苏江宁人,是庚申年初次受经的48人之一。见《济南道院授经人齿录》,《道德杂志》第1卷第2期(1921年)。该《齿录》标明,当时他登记的年龄是44岁。据此推断,他可能是生于1878年。
    ⑥[日]中村元主编:《中国佛教发展史》,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821页。
    ①酒井忠夫认为:“所谓真经,就是《太乙真经副集》”。从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的内容看,《太乙真经副集》就是《太乙北极真经》。1921年道院向内务部以《太乙北极真经》而非《太乙真经副集》名义申请版权。那么《太乙北极真经》为何又被称为《太乙真经副集》呢?原来道院1924年又传授了一部《太乙正经午集》,此经称“正经”。而道院创设前所传授之经,即《太乙北极真经》称为《太乙真经副集》。求修者,入修后三庚后(按:10日为一庚。以庚记日,是按阴历日干记之。如某日为庚子,即为庚日。次日称庚一,第九日为庚九,第十日再称为庚日。),先受《太乙真经副集》,3个月后,再请领《太乙正经午集》。在郭大松所整理、校注的《济南道院及红卍字会》中,有道院经典的记载:“道院真经有二集:副集名《太乙北极真经》,共一册。午集名《太乙正经午集》,共四册”。与酒井忠夫记述相符。(参见田林海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韩]新星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349页。)道院的《领经须知》更是清清楚楚地写道:“太乙北极真经即真经副集,庚申冬传授。太乙正经午集,即真经午集癸亥夏传授”。
    ②笔者在2008年购得《太乙北极真经》复印件一部,《领经须知》复印件一张。《领经须知》就是真经使用说明书,应该是领经附送。真经内容依次包括:《训语》、《箴》、《诫》、《铭语》、《首录》、《太乙北极真经子集卷一:心水轮篇》、《太乙北极真经丑集卷二:炁轮心始篇》、《太乙北极真经寅集卷三:脑髓轮天篇》、《太乙北极真经卯集卷四:形性命分篇》、《太乙北极真经辰集卷五:声色空轮篇》、《太乙北极真经巳集卷六:塑走关性与梳坚定合篇》、《太乙北极真经午集卷七:上元图说》、《太乙北极真经未集卷八:昧灵界轮天篇》、《太乙北极真经申集卷九:松拏穿素命天合篇》、《太乙北极真经酉集卷十:言口彀接适合篇》、《语后》、《经语》。其中除了午集卷七外,其他各集卷均分为三节:第一节言意旨也;第二节发真诠也;第三节语真经也(子集卷一第三节是“道真经也”;辰集卷五第三节是“言真经也”)。济南道院:《太乙北极真经》,慈济印刷所1930年续印。
    ③《郑婴芝先生讲演录》,壬午年仲秋,张冠善记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
    ④[日]中村元主编:《中国佛教发展史》,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823页。
    ⑤徐世光,“字有梅,河北省天津县人,东海总统之介弟也。先是母院在济南成立。督军田中玉加入。真经传世,眉签系由田氏亲题。一日杜默靖捧经往督署,遇同僚某公询持何书,欲假翻阅。杜公不许。因谮于田公。田公意动,欲查封道院。训令默真介绍老友一梅。默真遵训,诣公所,以道院立案事为请。公欣然往内务部,请通饬各省一体保护,旋荷批准。公又亲往济南面恳田督维持。道基因以永固。”总院:《坚基真人徐素一略历》,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57。
    ⑥[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13页。
    ⑦[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22-124页。
    ①初中池口述:《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5页。民国时期人们对扶箕看法各异,如许地山认为:“扶箕不过是心灵作用的一种表现。当一种知识去研究它,当会达到更了解心灵交感现象的地步。若只信它是神秘不可思议,沙盘上写什么就信什么,那就会坠落魔道了”。见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5页。
    ②安邦瀛:《所知烟台红卍字会的一些情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9辑,1988年版,第137页。
    ③莫振良:《民国时期的红卍字会》,见蔡少卿主编:《中国秘密社会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④初中池口述:《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6页。
    ⑤李骏轻:《滑县红卐字会始末记》,见政协滑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滑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9年版,第83页。
    ⑥《道院纪要》附录,转引自莫振良:《民国时期的红卍字会》,见蔡少卿主编:《中国秘密社会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⑦石鑫三:《博山道院、红卍字会的创办与活动》,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版,第106页。
    ⑧莫振良:《民国时期的红卍字会》,见蔡少卿主编:《中国秘密社会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⑨陈荣富:《宗教礼仪与文化》,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47-48页。
    ①据酒井忠夫研究,《道院院则》1922年2月18日初定,1924年4月22日第二次修订,1932年11月12日第三次修订。院则及办事细则,1922年4月21日初定,1923年4月21日第二次修订,1924年4月20日第三次修订,1927年4月21日第四次修订,1932年11月12日第五次修订。本文所引《道院纲则》摘自[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后的附篇,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51-171页。
    ①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修订本)》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0-1134页。
    ②[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11页。
    ③戴康生、彭耀辉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④《道院纪要》,第8页。转引自濮文起:《秘密教门: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40页。
    ①《道院院则》,《道德杂志》第3卷第7期(1923年)。
    ②道德社分世界道德男社(按:道德社如不特别指出,一般就是指道德男社。)和世界道德女社,世界道德男社成立于1921年。世界道德女社成立于1924年。1924年2月济南女道德社正式成立,其后推广各地,达150余处。济南女道德社为母社,女道德总社设在北平。女道德社是“坤方潜修研道之所”。(《女道德社之组织及内容》,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45)。之所以有女道德社的成立,是因为“道院内只准男子求修,女子没有学道的地方,所以道院设立女道德社,专为女子修道及研究宗教的地方,故女道德社的性质是道院和道德社相结合而成的,其内容包含道院及道德社两部分”。道德社供奉至圣先天老祖、五教教祖及道德男社掌籍康圣。道德社以“发扬道德精神,唤起人类互爱互助,促进大同为宗旨”。女道德社供奉至圣先天老祖、五教教祖及女教﹝社﹞掌籍莲台圣,以“修养女德,改进家庭教育为宗旨”。(郭大松整理、校注的《济南道院及红卍字会》,见田林海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韩]新星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349页。)尽管缺乏直接的证据,但从男女分设的架构看,道德社可能是受到了基督教青年会和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影响。基督教青年会(YMCA),基督教女青年会(YWCA),都是基督教新教活动机构。青年会1844年创立于英国伦敦,1885年由美国传入中国。女青年会1887年在英国合组而成,1890年由美国传入中国。参见《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664页。
    ③初中池口述:《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页。
    ④《道院院则》,《道德杂志》第3卷第7期(1923年)。
    ⑤《济南道德社试行章程》,《道德杂志》第3卷第3期(1923年)。
    ①《红卍字会之成立》,《申报》1922年9月5日。
    ②《道院纲则》,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52页。
    ③《济南道德社试行章程》,《道德杂志》第3卷第3期(1923年)。
    ④《道院纲则》,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52页。
    ⑤《济南道德社试行章程》,《道德杂志》第3卷第3期(1923年)。
    ⑥“杜公默靖,讳秉寅,字宾谷。江苏[人]淮安人(1852-1923),清季从政鲁省,以候补道充营务处总办,执法严明,刚正不阿,初入同善社习坐功,后闻吾院传经授坐,遂即入修,恭预其事,为最初创院三十六人之领袖。迨道院成立,任第一届统掌。”见道院:《圣哲略史》,世界红卍字会台湾省分会印行,1963年版,第18-19页。转引自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红卍字会」为例》,《文史哲学报》(国立台湾大学),1997年第46期,第250页。
    ⑦谢素止,“讳邦清,字锦章,安徽合肥县人,前任上海兵工厂总办。首创上海道院,并与钱玄机先生共同发起世界红卍字会,奉派任上海道院统掌,与何化南、姚化吉、蔡素契、夏惟声诸公共肩道慈,厥功甚伟。卒六十有。”凇沪代主院:《止性真人谢素止略历》,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57。
    ⑧李佳白(Reid,Gilbert 1857-1927),美国传教士。1882年李佳白受美国北长老会派遣来华,1894年以独立教士身份在华上层人士活动,1897年在北京发起组织尚贤堂(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na),1917年任《北京晚报》(Peking Post)社长,1925年组织北京各宗教团体在太和殿迎班禅大会,1927年在上海去世。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02页。
    ⑨《郑婴芝先生讲演录》,壬午年仲秋,张冠善记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
    ①《世界红卍字会东南各会及远东各地分会一览表》,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5。
    ②初中池口述:《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页。
    ③《红卍字会之成立》,《申报》1922年9月5日。
    ④初中池口述:《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页。
    ⑤《郑婴芝先生讲演录》,壬午年仲秋,张冠善记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
    ⑥吴廷燮等:《北京市志稿·民政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第187-188页。
    ⑦初中池口述:《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页。
    ⑧[日]中村元主编:《中国佛教发展史》,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860页。
    ⑨《济南道德社中华民国十一年简明报告》,《道德杂志》第3卷第3期(1923年)。
    ①《济南道德社甲子年社务报告》,《道德杂志》第4卷第3期(1924年)。
    ②《济南女道德社甲子年社务报告》,《道德杂志》第4卷第3期(1924年)。
    ③郭大松整理、校注:《济南道院及红卍字会》,见田林海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韩]新星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349页。
    ④初中池口述:《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页。
    ⑤吕海寰(1842-1927),辽宁抚顺人。清光绪年间,曾任江南常镇通海道、兵部尚书、外务部尚书等职。1911年11月13日,由清政府任命,“充中国红十字会会长。1912年10月19日,袁世凯发布“大总统令”,吕海寰被任命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1920年10月2日,吕海寰辞职,公推为名誉会长。(参见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2、513、518页。)吕海寰曾是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名誉会长,却也成为道院修方,参与了红卍字会的创建,个中理由耐人寻味。另据《天津道院职籍表》,吕海寰还担任了天津道院的道参长。《天津道院职籍表》,见《道德杂志》第2卷第4期(1922年)。
    ⑥王慧惠,“讳芝祥,字铁珊,河北通县人,乙酉孝廉。由京官选任广西知州,迭升广西布政使。辛亥革命任广西副都督,革命军会师南京,公任北伐军总司令。退隐后入修济南母院,赐名慧惠,奉派为母、总两院统掌兼卍字会会长,南北奔驰,布道设院。懋绩丰功,修人共仰。卒年七十有。”总院:《笃化真人王慧惠略历》,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57。
    ①王悟淡,“讳人文,字采臣。进士,外任贵州知州,历任广西、奉天知府。奉调四川署布政使,护督院。辛亥川省铁路国有民有问题发生。公主张维护民意。南北和议成立,公被选任国会议员。国会第三次解散后,杜门不出,在总院求修,赐名悟淡。任总会统掌,兼领中华副会长。熊妙通皈道后,公继任为会长。”总院:《枢府巡化使维基真人王悟淡略历》,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57。
    ②“乔素苞(1871-1951),讳保衡,字亦香,河北天津人。家素丰,清季官内阁中书,授湖北安陆府知府,辞不赴任,专营商业,设敦庆隆绸缎行于津市,自居【北】京,讲求修养,济南母院成立,即入修研道,并创京兆道院,任统掌。默真人证果,兼任母院值季统掌,并与徐公素一,共同主持宗坛事务。”见道院:《圣哲略史》,世界红卍字会台湾省分会印行,1963年版,第20页。转引自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红卍字会」为例》,《文史哲学报》(国立台湾大学),1997年第46期,第251页。
    ③《老祖世界红卐字会开会训》,《道德杂志》第2期第6卷(1922年)。所谓判示,即通过扶乩(开盘)方式获得神训。该刊物版权页标明,“中华民国十一年八月十日出版”,即1922年8月10日,但就刊文内容看,有明显晚于出版日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道德杂志》虽为月刊,但时效性不强。同一份月刊有再版,多版的现象。如《道德杂志》第1卷第1期,1921年10月初版,1922年5月再版,1924年7月三版。而且再版时,有时会增加新内容,所以就出现了部分内容的时间晚于初版时间的情况。本文该刊物一律以初版年份标注时间。另《道德杂志》中“卍”左右旋不分。
    ①《吕祖祝红卐字会文》,《道德杂志》第2卷第6期(1922年)。
    ②《济祖偈语》,《道德杂志》第2卷第6期(1922年)。
    ③《世界红卍字会宣言》(中英文版),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98。《世界红卍字会宣言》存在不同版本。中村元所录《世界红卍字会宣言》,就其内容看,与笔者所见的不同。其中提到“红卍字会之名,乃道院至尊无上的灵光所命,意谓世界全人类皆吾同胞,卍字普照上下四方,宛如人类获救的象征与指标”。见[日]中村元主编:《中国佛教发展史》,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860页。《道德杂志》第2卷第6期(1922年),刊载了另一篇《世界红卍字会宣言》。该版本解释道:“卐字云者,言上下四方,无所不普被也”。
    ①[日]中村元主编:《中国佛教发展史》,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860-861页。
    ②[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16-117页。
    ③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第5卷,陆仲伟:《民国会道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④邵雍:《中国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页。
    ⑤宋光宇认为:国际红十字会和基督教的各种救济工作,“刺激了中国地方仕绅的豪情。在不甘人后的情况下,道院成立了世界红卍字会,专门从事慈善救济工作。取名‘世界红卍字会’,就是要跟‘国际红十字’一别高下,主张慈善救济工作要从中国走向世界”。宋光宇:《慈善与功德:以世界红卍字会的「赣赈工作」为例》,见《宋光宇宗教文化论文集》(下册)(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2版,第567页。
    ⑥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⑦《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⑧如王佩文:《大同红卐字会的敛财骗术》,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大同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大同文史资料》(1-5选辑合定本),1987年版,第83-85页。李骏轻:《滑县红卐字会始末记》,见政协滑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滑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9年版,第81-88页。有意思的是两文在目录中的标题又都是左旋的“卍”。最大的可能是排版时未注意到卍的方向。为保留原貌,本文在征引资料名称及引文时保留了右旋“卐”,其他一律采用左旋“卍”。
    ⑨《道院、世界红卍字会说明》,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98。
    ①安邦瀛:《所知烟台红卍字会的一些情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9辑,1988年版,第141页。
    ②郭大松所整理、校注:《济南道院及红卍字会》,见田林海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韩]新星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349页。
    ③笔者尚未见到有关黑卍字会的任何文字。黑卐字是德国纳粹党党徽。该党党魁希特勒认为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的斗争的使命”,因而于1920年用作党徽。见《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④程亶聪:《回忆哈尔滨白卐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哈尔滨文史资料》,第14辑,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165、168-169页。该回忆文章中,都是右旋“卐”。
    ①《北京市内慈善团体经营状况》,《兴亚院、大东亚省调查月报》第3卷第15卷,昭和17年(1942年)5月,第124-138页。转引自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页。
    ②《蓝卍字会正式成立》,《益世报》1935年12月30日。转引自任云兰:《近代城市贫民阶层及其救济探析——以天津为例》,《史林》2006年第2期,第82页。
    ③邵雍:《中国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页。
    ④《僧人组织黄卐字会》,《申报》1914年2月20日。
    ⑤赵树檩:《黄卐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北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北郊文史资料》,第3辑,1990年版,第117页。
    ⑥[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⑦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八一三救济征信录》,1939年版,第44页。
    ⑧鲰生:《创兴红十字》(《申报》1898年5月)中记载:“十余年前,英医梅令威君设伤科医院于台湾,广收台闽聪慧弟子数十人,教以临阵医伤之术……其人腰佩利刀,左手持红十字小旗,肩荷药笼医具,衣袖亦以红十字为记号,出入于白草黄沙之内,施其妙技,井井有条”。据此推算,红十字1888年前在华就已有活动。参见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⑨《申报》1899年4月10日。
    ①《照录中国施医局章》,《中外日报》1899年5月5日。转引自闵杰:《近代中国文化变迁录》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以下凡《中外日报》注释均从该书转引。
    ②《救济善会公启并章程》,《中外日报》1900年9月17日。
    ③《杂评三·黄卍字会》,《申报》1914年2月20日。
    ④《红十字与黄卐字》,《申报》1914年2月27日。
    ⑤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下),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6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宣言》(中英文版),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98。
    ②“振”与“赈”在古汉语中通用,“振济”就是“赈济”。30年代内政部规定:“国民政府各级振务(济)委员会”的名称使用“振”而非“赈”字,有(在灾害面前)“振作”、“奋起”的意思。(见敖文蔚:《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民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8页。转引自孙语圣:《1931·救灾社会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9页。)不仅如此,其他官方和民间文献中也常有用“振”替代“赈”的做法。
    ③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7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374页。
    ④行政院新闻局印行:《中国红十字会》,第14页。印行时间依内容推断,当在1947年6月以后。
    ⑤孙江:《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
    ①虞卜磬、章太和:《我们所知道的常阴沙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辑存》第4辑,1963年版,第57页。
    ②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6页。
    ③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121页。
    ④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315、203页。在该书中,王卫平没有采用社会救助的概念,但他还是指出:“就中国古代而言,无论是政府采取的救荒备灾、收养孤残的制度措施,还是社会力量主持的慈善事业,皆集中于对各种社会弱势群体的收养,使其不致冻饿致死而已,属于社会救济的范畴”。
    ①《“明清慈善活动(公元1600-1850)”研究计划报告》,见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8-330页。该计划参考了2615种地方志,研究省份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18省。实际研究时限,就该计划报告书附表而言,最早为1564年,最晚为1918年。该报告实际上以1850年作为研究的分水岭,即分为1850年前、1850年后两阶段来研究。
    ②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页。
    ③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8-331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各地分会慈幼及其他慈业概要:民国二十三年》,上海图书馆馆藏;《永久慈业统计表》(1936),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45。
    ⑤[日]中村元主编:《中国佛教发展史》,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837-840页。
    ⑥参见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7页。
    ①《红卍字会缘起》,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
    ②谢家福(1847-1897),一名家树,字绥之,号望炊楼主人、桃源主人等。生于苏州慈善名家,长期从事华北各省的赈灾工作。参见王卫平、黄鸿山:《江南绅商与光绪初年山东义赈》,载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③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页。
    ④[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15页。
    ⑤《红卍字会缘起》,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
    ⑥[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131页。
    ①参见郭大松:《<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辩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郭大松认为:“寄修所”是乡村一级的道院,其实不然。“凡未设道院各地有修方五六人以上,得先设寄修所”,“寄修所之寄修,县有二十人以上,省埠有五十人以上得疏由原请院转请改设道院,其奉判特准改设者不在此列”。见《道院寄修所简章》,《道德杂志》第2卷第12期(1922年)。
    ②于文龙:《张家口的万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张家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张家口文史资料》第16辑,1989年版,第307页。于文龙认为:“东南主会在上海”,有误。东南主会总办事处设在上海。
    ③《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正俗杂志》第2卷第7期(1937年),第19页。
    ①王希亮:《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政治统治(1931-194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4页。
    ②魏绍武:《兰州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82年版,第27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四明分会章程》,《正俗杂志》第2卷第7期(1937年),第21页。
    ④朱式伦:《世界红卍字会在济南的兴衰》,见济南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1984年版,第162页。
    ⑤《世界红卐字会中华总会施行细目》,《道德杂志》第2卷第6期(1922年)。
    ⑥[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蓝天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⑦《各地红卍字会会址表》,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5。该表本身未标明时间,该档案标注时间为1931-1933年。但据所掌握的情况看,九江红卍字会分会成立于1935年6月9日,由此推断该表制作不会早于1935年。
    ①南通红卍字会遗址在今天南通市官地街。据笔者2009年1月17日上午的实地观察,官地街28号门楣上有“红卍字会南通分会”的石质门匾,只是字迹有明显人为损坏的痕迹。该会址现为若干户居民居住。官地街97号的居民陈瑞清(1923年生)回忆道:“日本人来时,南通封城,城里人没有得吃。红卍字会发粥,一勺一碗,凭牌取粥。一日两次,上午10点半,下午4点半。保长、甲长管发牌子的事,到家登记,几个人【就】几个牌,女儿回来的也报。那是我才十五六岁”。
    ②1928年,宁夏省就已存在。参见《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4页。《各地红卍字会会址表》将宁夏归入甘肃有误。本处仍然沿用,不做更改,是为与原表保持一致。
    ①[日]中村元主编:《中国佛教发展史》,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837-840页。时至今日,道院在一些国家、地区仍然有分布。中国道院(9所):天津道院;台湾总主院、台湾女道德社、嘉义道院、台中道院、台南道院、高雄道院、彰化道院;香港道院。日本道院(11所):东京总院、福生道院、成田道院、名古屋道院、歧阜道院、埼玉道院、大本本部中央主院、多摩主院、神户寄修所、伊势寄修所、尾张寄修所?涝海?所):汉城道院。泰国道院(1所):泰国道院。马来西亚道院(5所):吉隆坡道院、槟城道院、北海道院、怡保道院、马六甲道院。新加坡道院(2所):新加坡总主会、新加坡妇女道德社。加拿大道院(1所):多伦多道院。美国道院(1所):纽约道院。见http://www.twrss.org/ch0_main/ch0_index.html。
    ②《五主区域范围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03。
    ①曾耀中:《我接触的哈尔滨红卐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哈尔滨文史资料》第14辑,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页。
    ②组织的基本结构形式有:1、直线式职能制结构形式、2、矩阵组织结构形式、3、事业部制组织形式。事业部组织形式,又称为分权组织。它的特点是将规模较大的组织按地区划分成若干单位,这些单位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参见于显洋:《组织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155页。
    ③《道院、世界红卍字会说明》,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98。
    ④《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市分会调查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38。
    ⑤魏绍武:《兰州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82年版,第29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章程》,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会长制时6部各股分别为:1、总务部(文牍股、讲演股、调查股、庶务股);2、储计部(审核股、保管股、司纳股、司付股);3、防灾部(规划股、宣导股、预防股、测勘股、工程股);4、救济部(赈济股、收容股、施与股、捍卫股);5、慈业部(感化股、教养股、保育股、工艺股);6、交际部(联合股、劝募股、招待股、通译股)。见《世界红卐字会中华总会施行细目》,《道德杂志》第2卷第6期(1922年)。
    ②《世界红卍字会四明分会章程》,《正俗杂志》第2卷第7期(1937年),第22页。
    ③张玉洁:《世界红卍字会通辽分会的情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通辽市文史》第1辑,1986年版,第273-274页。
    ④张泰求:《济宁道院和红卍字会概况》,见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版,第127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市分会组织系统图》,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章程》,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②《世界红卍字会分会简章》,《道德杂志》第3卷第2期(1923年)。
    ③《世界红卍字会四明分会章程》,《正俗杂志》第2卷第7期(1937年),第21-22页;第8期,第19-20页。
    ④李文纲:《回忆新浦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印:《连云港文史资料》第1辑,1983年版,第49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分会历年办理临时赈济工作一览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418。
    ②石鑫三:《博山道院、红卍字会的创办与活动》,见山东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版,第104页。
    ③李骏轻:《滑县红卍字会始末记》,见政协滑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滑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9年版,第84页。
    ④《江西灾区赈济专册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3。该专册后改编为《赣灾专册》第1集。
    ⑤“何公素璞(?-1942),讳澎,字伯起,浙江山阴人,清季从政鲁省,以候补道任黄河河工下游总办,署理按察使,民国以来,无意仕途,乃从事实业,隐居青州益都县城内中所营街,公善书法,好收藏古书画,初入同善社,民国十年母院成立,遂参加焉。十一年成立益都【道】院【世界红卍字】会,即设于寓舍。默真人证果,公被派为母院值季统掌,旋晋母院首席统掌,乃移居济南,专心办理道慈。”见道院:《圣哲略史》,世界红卍字会台湾省分会印行,1963年版,第24页。转引自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红卍字会」为例》,《文史哲学报》(国立台湾大学),1997年第46期,第250页。
    ⑥《院会情况表》,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5。
    ①《各地红卍字会会址表》,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5。
    ②《全鲁卍联处成立报告书》,济南市档:22-1-19,转引自赵宝爱:《慈善救济事业与近代山东社会变迁1912-1937》,济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180页。
    ③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22。
    ④虞卜磬、章太和:《我们所知道的常阴沙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辑存》第4辑,1963年版,第60页。
    ⑤李文纲:《回忆新浦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印:《连云港文史资料》第1辑,1983年版,第53-54页。
    ⑥石鑫三:《博山道院、红卍字会的创办与活动》,见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版。
    ⑦李宗禹:《红卍字会在汉中》,见李铎主编:《汉中市文史资料》第8辑,1990年版,第167页。
    ⑧赵宝爱:《慈善救济事业与近代山东社会变迁1912-1937》,济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页。
    ②《红卍字会缘起》,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
    ①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2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216页。
    ②[日]中村元主编:《中国佛教发展史》,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844页。
    ③《道院纲则》,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61、163页。
    ④贾茨山等:《原宝鸡的红万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宝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宝鸡文史资料》第6辑,1988年版,第209页。
    ⑤《红卍字会之成立》,《申报》1922年9月5日。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章程》,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②[日]中村元主编:《中国佛教发展史》,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844页。
    ③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0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89-90页。
    ④白卍字会也有会徽。“白卐字会的职工,每人都佩戴一枚铜质圆形带链的会徽。会徽直径约三公分,中央有白卐字,衬以圆形红地,周围是一圈蓝地,上面有‘世界慈善总会’几个金字。凡向慈善会捐款的人,也每人赠一枚会做〔徽〕,附一张证明”。程亶聪:《回忆哈尔滨白卐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哈尔滨文史资料》第14辑,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版,第165页。
    ⑤安邦瀛:《所知烟台红卍字会的一些情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9辑,1988年版,第134页。
    ⑥王中廷等:《潍县红卐字会与道院简介》,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版,第146页。在潍县入会者家门上钉一白木牌,上有红卍字及有关文字,作为信徒的家庭标志。
    ⑦丛道滋:《我在威海道院的见闻》,见威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编:《威海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版,第142页。
    ①何浚洲:《新立屯红卍字会概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黑山文史资料》第6辑,1987年版,第198-199页。
    ②《庸报》为董显光所办,1935年卖给天津日本驻军。日本军方派台湾人李玉堂当社长。李玉堂在日租界主持了红卍字会,在《庸报》辟专刊,宣传红卍字会教义。吴清源对专刊发生兴趣,每期必读。见吴景略:《中华棋圣吴清源》,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版,第99页。
    ③[日]吴清源:《中的精神》,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107页。
    ④何浚洲:《新立屯红卍字会概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黑山文史资料》第6辑,1987年版,第199页。
    ⑤虞卜磬、章太和:《我们所知道的常阴沙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辑存》第4辑,1963年版,第56页。
    ①《敌利用红卍字会刺探军情》(193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11-2-661。转引自石玉中:《江苏秘密社会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5页。
    ②初中池口述:《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191页。
    ③安邦瀛:《所知烟台红卍字会的一些情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9辑,1988年版,第132页。
    ④王佩文:《大同红卐字会的敛财骗术》,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大同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大同文史资料(1—5选辑合定本)》,1987年版,第85页。
    ⑤曾耀中:《我接触的哈尔滨红卐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哈尔滨文史资料》第14辑,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版,第173页。
    ⑥何浚洲:《新立屯红卍字会概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黑山文史资料》第6辑,1987年版,第195页。
    ⑦《世界红卐字会中华总会施行细目》,《道德杂志》第2卷第6期(1922年)。
    ⑧[日]中村元主编:《中国佛教发展史》,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861-862页。
    ①安邦瀛:《所知烟台红卍字会的一些情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9辑,1988年版,第133-134页。
    ②李文纲:《回忆新浦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连云港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连云港文史资料》第1辑,1983年版,第55页。
    ③于文龙:《张家口的万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张家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张家口文史资料》第16辑,1989年版,第307页。
    ④郭世同:《红万字会与长城抗战中的救护工作》,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张家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张家口文史资料》第22辑(社会卷下),1992年版,第184-185。郭世同在《凤凰文史资料》也有相同的说法,“又如那些职员、店员出身的会员,他们大多是出力的”。郭世同:《熊希龄与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凤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凤凰文史资料》第4辑,1991年版,第19页。
    ②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红卍字会」为例》,《文史哲学报》(国立台湾大学),1997年第46期,第262页。
    ①[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47页。
    ②安邦瀛:《所知烟台红卍字会的一些情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9辑,1988年版,第133页。
    ③[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46页。
    ①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县人。幼聪颖,十六岁举孝廉,甲午成进士改庶常。少有大志,东游日本返,条议清理财政简,任奉天清理财政监理。辛亥之役,奔走和平,旋任为热河都统。第一届国会成立,被选为国务总理。卸职后特任石油煤炭督办,并办理永定河工有年。于北京创设香山慈幼院,教养孤儿。在总院进修,奉派为统掌,兼卍会总会会长。民十七年,驻京办理卍会继续立案,并与各院代表为道院立案在京请愿。嗣遁隐沪上,领导东南办理道慈。廿七年,拟入内地展开救济工作。讵于香港旅邸中风,皈道。享年六十八。”总院:《蕴基真人熊妙通略历》,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57。
    ②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红卍字会」为例》,《文史哲学报》(国立台湾大学),1997年第46期,第251页。
    ③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30页、第1353-1354页、第34页、第43页。
    ④宋光宇:《慈善与功德:以世界红卍字会的「赣赈工作」为例》,见《宋光宇宗教文化论文集》(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2版。第594页。
    ①容庵:《各地农民状况调查(无锡)》,《东方杂志》第24卷16号(1927年),第100-101页。转引自汪效驷:《江南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研究——以陈翰笙的无锡调查为线索》,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33页。
    ②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848页。
    ①唐力行指出:浓厚的血缘和地缘色彩是传统中国的重要特点,因此几乎所有的商人业缘组织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血缘、地缘的烙印。唐力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商人》,参见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第2版)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54-562页。作为绅商信缘组织的红卍字会亦如此。②[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47页。
    ③《世界妇女红卍字会之组织及工作》,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45。
    
    ①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见《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第31-32页。
    ②《道院、世界红卍字会组织概要》,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98。
    ③《世界红卐字会中华总会实施细目》,《道德杂志》第2卷第6期(1922年)。
    ①安邦瀛:《所知烟台红卍字会的一些情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9辑,1988年版,第139-140页。
    ②李文纲:《回忆新浦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印:《连云港文史资料》第1辑,1983年版,第51页。
    ③王佩文:《大同红卐字会的敛财骗术》,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大同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大同文史资料》(1-5选辑合定本),1987年版,第84-85页。
    ④庄吉发:《民间秘密宗教的经费来源与经费运用》,见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8页。
    ⑤东南主院:《各院总巡道菊溪真君陶道开之父略历》,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57。
    ⑥安邦瀛:《所知烟台红卍字会的一些情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9辑,1988年版,第149页。
    ⑦王中廷等:《潍县红卐字会与道院简介》,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版,第147页。
    ①《世界红卐字会》卷,原件存吉林省公安厅档案科,转引自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第5卷,陆仲伟:《民国会道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123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总办事处各分会概况调查表》,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0。
    ①闵杰:《论清末彩票》,见《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②朱浒:《地方性流动与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8、362页。
    ③李友志等:《现代彩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④郭双林、肖梅花:《中华赌博史》,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296页。
    ⑤《世界红卍字会永远赈济基本券发行通告》,《申报》1923年12月25日。基本券正券奖金:一等奖1张10万元;二等奖1张1万元;三等奖1张5000元;四等奖2张,每张2000元;五等奖2张,每张1000万元;六等奖10张,每张500元;七等奖20张,每张200万元;八等奖50张,每张100元;九等奖100张,每张50元;十等奖1000张,每张10元;一等末一字相同9000张,每张7元;一二三等末二字相同2997张,每张8元;四五等末二字相同3996张,每张7元;一等附奖上下各1张,每张1000元;二等附奖上下各1张,每张200元;三等附奖上下各1张,每张100元;四等附奖上下各2张,每张50元;五等附奖上下各2张,每张30元;以上分条递减,共计17194张。副券奖金:一等奖1张2万元;二等奖1张2000元;三等奖1张1000元;四等奖2张,每张300元;五等奖2张,每张200元;六等奖10张,每张50元;七等奖20张,每张20元;八等奖50张,每张10元;九等奖100张,每张5元;十等奖1000张,每张2元;一等末一字相同9000张,每张1.5元;一二三等末二字相同2997张,每张2元;四五等末二字相同3996张,每张1.5元;一等附奖上下各1张,每张100元;二等附奖上下各1张,每张40元;三等附奖上下各1张,每张20元;四等附奖上下各2张,每张15元;五等附奖上下各2张,每张5元;以上分条递减,共计17194张。
    ①彩票奖金返还率=(奖金返还总额÷彩票销售总额)×100%;奖金返还总额=彩票销售总额-(善款+发行成本)。
    ②《世界红卍字会永远赈济基本券事务所通告》,《申报》1925年1月1日。
    ③《世界红卍字会永远赈济基本新章第一期正券头奖三万元》,《申报》1925年5月8日。
    ④《世界红卍字总会永远赈济基本券驻沪事务所紧要通告》,《申报》1926年1月3日。
    ⑤《六法全书》,第334页,转引自郭双林、肖梅花:《中华赌博史》,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国民政府实际是要垄断发行彩票的权力,而非禁绝彩票。如1934年3月20日的《申报》就刊登了国民政府航空建设奖券办事处发行的第五期建设奖券。
    ⑥郭双林、肖梅花:《中华赌博史》,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页。
    ⑦《世界红卍字会东南主会书画金石展览会公开展览启事》,《申报》1933年4月14日。
    ⑧《世界红卍字会募捐启》,《道德杂志》第2卷第7期(1922年)。
    ①《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办事处劝募兵灾助赈启事》,《申报》1924年10月13日。
    ②《红卍字济南分会乞赈电》,《申报》1928年6月7日。
    ③《红卍会为福建永泰水灾乞帐》,《申报》1934年7月31日。
    ④《靖江红万字会请募灾款》,《申报》1927年5月14日。
    ⑤《红卍字会陕灾振务专员报告》,《申报》1933年6月21日。
    ⑥《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办事处收赈济捐款及赈品第三次登报鸣谢》,《申报》1926年3月29日。
    ⑦《世界红卍字会上海总办事处为救济队出发榆关热河等处救济难民伤兵募捐启》,《申报》1933年1月12日。
    ⑧《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实施细目》,《道德杂志》第2卷第6期(1922年)。
    ⑨《红卍字会为民请命》,《申报》1927年8月31日。
    ⑩《上海普善山庄第一百八十号敬谢》,《申报》1940年8月26日。
    ①《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分会第四次理事会议案》,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20,转引自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红卍字会(1927-1949)》,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30页。
    ②合肥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撰:《合肥市志》第3册,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0页。
    ③《中国国民党指导下之政治成绩统计》1935年9月,第30页。
    ④《申报》1940年2月21日。红卍字会桂林分会1940年9月成立。见《桂林红卍字会昨日成立》,《申报》1940年9月30日。
    ⑤《中国国民党指导下之政治成绩统计》1934年12月,第29页。
    ⑥《世界红卍字会江北办事处各地收容所经支救济款物报告表》,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420。
    ⑦《中国国民党指导下之政治成绩统计》1935年1月,第30页。
    ⑧范存德:《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见中国人民政协江苏省徐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徐州文史资料》第10辑,1990年版,第96页。
    ①邵雍:《中国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②《红卍字会慈业工作报告书》,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③车吉心等主编:《齐鲁文化大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53、363页。
    ④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6。
    ⑤《道德社编辑部启事》,《道德杂志》第1卷1期(1921年)。
    ⑥《编目》,《道德杂志》第2卷第5期(1922年)。
    ①《散粟免祸》、《轮回之道可前知》(转载《劝戒九录》二),第1卷第2期(1921年);《阴罚之可畏》,第2卷第1期(1922年);《侵蚀赈银之报》,第2卷第2期(1922年)。《为富不仁之殷鉴》、《弱冠神勇》,第2卷第3期(1922年);《保全佛堂之功德》(录《神异典纪闻》),第2卷第5期(1922年);《记梦草》(《蔡之定自记》),第2卷第6期(1922年);《神诛逆子》,第2卷第7期(1922年);《一念感应》,第2卷第8期(1922年);《劫火不焚》,第2卷第9期(1922年);《火字示冤》,第2卷第10期(1922年);《雷劈盗弁》,第2卷第11期(1922年);《行仁起废》、《灭弃本宗之结果》,第2卷第12期(1922年);《王万青之恶报》,第3卷第2期(1923年);《阳羡生》,第3卷第3期(1923年);《解冤释劫》、《厩中人》,第3卷第4期(1923年);《神明罚恶》(见《夷坚志》)、《贫尼赈饥》,第3卷第5期(1923年);《一善延三世》(见《阅微草堂笔记》)、《还银匿银之报》(见《果报闻见录》),第3卷第6期(1923年);《天佑善人》、《珠勒易饼》,第3卷第11期(1924年);《私赈果报录》、《弃米圊中》,第4卷第2期(1924年);《从权周济》,第4卷第3期(1924年);《节母捐金》、《恶念伤身》,第4卷第7期(1924年)。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248。
    ③于穆林回忆:1934年他常在烟台街头看报纸。据他所见,《胶东卍字报》报道了社会多方面的情况,尤其是背面的第二版上可以看到诸如“朱、毛红军……”等零星消息。见穆林:《六十年革命工作纪实》,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于穆林(1918-1997)曾任山东党史学会副会长。
    ①车吉心等主编:《齐鲁文化大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63页。
    ②安邦瀛:《所知烟台红卍字会的一些情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9辑,1988年版,第139页。
    ③周幼瑞:《中国最早的报纸之一:〈申报〉》,见上海书店《申报》影印组编印:《〈申报〉介绍》1983年版,第37-39页。
    ④郁慕侠:《上海鳞爪》,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9页。郁慕侠(1882-1966),上海青浦人。上海龙门书院和江阴南菁书院肄业,上海师范讲习所卒业,清季秀才。入民国后,曾在求实小学、龙门附小任教。1913年进入报界,先后供职《时事新报》和《沪报》,并任汉口《武汉商报》、天津《益世报》、北京《晨报》等报馆的通讯员。解放后任上海市文物保管会编纂,1961年聘为上海市文史馆员。编著尚有《格言丛辑》、《慕侠丛纂》、《国耻小志》、《痛史》、《可爱的中国共产党》等。
    
    ①《世界红卐字会中华总会实施细目》,《道德杂志》第2卷第6期(1922年)。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章程》,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③《世界红卍字会四明分会章程》,《正俗杂志》第2卷第8期(1937年),第19-20页。
    ④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14页。
    ①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19页。
    ②夫马进指出:“征信”一词无疑源自《中庸》的“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作为会计报告书的征信录的出版,始于明末清初。征信录在承担着主管向他人表明信用的义务的同时,还承担着民间向官府、民间向地方官表明信用的义务。夫马进:《关于“征信录”》,见[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06-725页。
    ③上海市通志馆编:《上海市通志馆收藏图书目录》第1号,《征信录目录》,1936版,第1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江都分会办理江北水灾急赈各项赈品及款目收支征信录》,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⑤李光伟据其所知见的征信录,编制成《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曾编印、刊行“征信录”名称统计简表》,该表见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33-141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八一三救济征信录》,1939年版。
    ②《世界红卍字会天津主会二十三年全年各项慈款收支征信录》,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③《凡例》,见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八一三救济征信录》,1939年版,乙编第3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分会敬谢杜月笙先生捐助洋二千元正》,《申报》1933年6月4日。
    ⑤《世界红卍字会救济赣灾上海总办事处鸣谢》,《申报》1935年4月1日。
    ⑥《世界红卍字会鸣谢》,《申报》1934年8月29日。
    
    ①《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办事处紧要声明》,《申报》1925年11月24日。
    ②《致办事处、分会、救济队》,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31。
    ③《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紧要启事》,《申报》1937年8月23日、1937年8月25日。
    
    ①《赈灾物品免税章程》,见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三)》,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140页。
    ②《铁路运输赈济物品条例》,见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四)》,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061页。
    ①李慈开编述:《运输要义》,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43。
    ②成静生:《赈灾辑要序》,见忏庵编:《赈灾辑要》,广益书局1936年版,第1页。
    ③王敬铭:《办赈刍言》,见忏庵编:《赈灾辑要》,广益书局1936年版,第9页。
    ④李天真:《世界红卍字会查赈须知》,见忏庵编:《赈灾辑要》,广益书局1936年版,第116页。
    ⑤冯嘉锡、朱祖荫:《救荒一得录》,见忏庵编:《赈灾辑要》,广益书局1936年版,第26-27页。
    ⑥一般而言,查赈员分给赈票外,须附带急赈票、留养票、平籴票。“见有极贫而且病者”,于赈票外复给急赈票。“见有老幼残废之无家者,则给以留养票,令其赴食粥厂。见有虽贫尚不应食赈者,则给以平籴票,令其赴局自籴”。参见王敬铭:《办赈刍言》,见忏庵编:《赈灾辑要》,广益书局1936年版,第11页。
    ⑦刘钟琳:《义赈刍言》,见忏庵编:《赈灾辑要》,广益书局1936年版,第2页。
    ⑧李天真:《世界红卍字会查赈须知》,见忏庵编:《赈灾辑要》,广益书局1936年版,第116-117页。
    ⑨王敬铭:《办赈刍言》,见忏庵编:《赈灾辑要》,广益书局1936年版,第11页。
    ①李天真:《世界红卍字会查赈须知》,见忏庵编:《赈灾辑要》,广益书局1936年版,第116-118页。
    ②[美]约翰·W·纽斯特罗姆、基斯·戴维斯:《组织社会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119页。
    
    ①江乾六:《惩奖规则讲义》,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43。
    ②《修真传略》,《正俗杂志》第2卷第11期(1937年),第19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奖惩规则》,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43。
    ②刘少杰主编:《国外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帕森斯以A-G-I-L为框架的社会系统理论参见该书第167-176页。
    ①《济佛说设立慈善职业学校之利益》,《道德杂志》第4卷第2期(1924年)。
    ②《世界红卍字会慈业工作报告书》,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③《道院、世界红卍字会组织概要》,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98。
    ①《杭州世界红卍字会施医院之通告》,《三三医报》第2卷第1期(1924年)。
    ②石鑫三:《博山道院、红卍字会的创办与活动》,见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版,第101页。
    ③朱式伦:《世界红卍字会在济南的兴衰》,见济南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1984年版,第164页。
    ①《上海分会会务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01。
    ②丛道滋:《我在威海道院的见闻》,见威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编:《威海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版,第144页。
    ③李文纲:《回忆新浦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印:《连云港文史资料》第1辑,1983年版,第52页。
    ④魏绍武:《兰州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82年版,第31页。
    ⑤张玉洁:《世界红卍字会通辽分会的情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通辽市文史》第1辑,1986年版,第275页。
    ⑥李宗禹:《红卍字会在汉中》,见李铎主编:《汉中市文史资料》第8辑,1990年版,第166页。
    ⑦王中廷:《潍县红卐字会与道院简介》,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版,第147-148页。
    ⑧石鑫三:《博山道院、红卍字会的创办与活动》,见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版,第101页。
    ①《掘港红卐字会夏令施诊展期半月》,《中医科学》第1卷第4期(1936年),第278页。
    ②《引言》,见[美]马乐芮(Walter H. Mallory):《饥荒的中国》,明智书局1929年版。
    ③[美]马乐芮(Walter H. Mallory):《饥荒的中国》,明智书局1929年版,第19-22页。
    ④《贷济所统计表》,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45。
    ⑤石鑫三:《博山道院、红卍字会的创办与活动》,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版,第102页。
    
    ①《济南道院办理各项慈业及慈善报告书》,《道德杂志》第2卷第9期(1922年)。
    ②《红卍字会开办因利局》,《申报》1934年1月11日。
    
    ①《因利局简章》,朱翊新编:《大众应用文件集成·团体参考文件》,世界书局1936年版,第92页。
    ②丛道滋:《我在威海道院的见闻》,见威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编:《威海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版,第143页。
    
    ①《红卍字会慈业工作报告书》,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②《济南道院办理各项慈业及慈善报告书》,《道德杂志》第2卷第10期(1922年)。
    ③《济佛说设立世界红卐字会太原分会之利益》,《道德杂志》第4卷第1期(1924年)。
    ④《卍慈银行认募股款办法一览表》,《道德杂志》第2卷第7期(1922年)。
    ⑤《卍慈银行招股章程》,《道德杂志》第3卷第2期(1923年)。
    ⑥《红卍字会慈业工作报告书》,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①金忠明等编:《中国民办教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②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280、269页。
    ①王国江:《海龙县万字会》,见政协梅河口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梅河口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版,第55页。
    ②张玉洁:《世界红卍字会通辽分会的情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通辽市文史》第1辑,1986年版,第274-275页。
    ③朱式伦:《世界红卍字会在济南的兴衰》,见济南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1984年版,第164-165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16,案卷号:940。
    ⑤金忠明等编:《中国民办教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140页。
    ⑥http://tieba.baidu.com/f?kz=156338623
    ①曾耀中:《我接触的哈尔滨红卐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哈尔滨文史资料》,第14辑,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175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各地分会慈幼及其他慈业概要:民国二十三年》,上海图书馆馆藏,第6页。
    ③《立案卍字中学免费招生》,《正俗杂志》第3卷第5期(1937年)。中华总会的卍中学很可能就是北京第三十六中学前身。据《北京教育辞典》记载:北京第三十六中学,“1933年创办,当时校名为红万字中学”,1952年改为北京第三十六中学。参见苏影主编:《北京教育辞典》,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第335页。
    ④《卍字中学会考结果》,《正俗杂志》第3卷第7期(1937年)。
    ⑤《卍慈中学概况》,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84。
    ⑥《卍慈中学组织结构表》,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65。
    ⑦《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分会私立卍慈初级中学校章程》,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84。
    ⑧《卍慈中学概况》,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84。
    
    ①陈续先编著:《社会救济行政》,正中书局1946年版,第12页。
    ②《道院、世界红卍会组织概要》,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98。
    ③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第306页。
    ①《红卍字会慈业工作报告书》,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各地分会慈幼及其他慈业概要:民国二十三年》,上海图书馆馆藏。
    ③《解放前工业发展概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生曲阜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曲阜文史》第14辑,1994年版,第9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808。
    ⑤李慈开,“讳荣礽,字迪先,江苏江阴人,进修于江阴道院,来沪分揽会务。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组织伊始,奔走最力。‘一·二八’、‘八一三’沪战救济,均躬任其劳,对于各省振﹝赈﹞灾,提倡劝募,不遗余力。尤以办理赣省旱灾,勋绩为著。沪院发起固基,公首先倡导,并鉴于卍会办理振﹝赈﹞救基金缺如,因纠合同志,设立新生纱厂,以盈余百分之五作为道院、卍会慈济之用。又募巨资购回中和村原有住宅二十余幢,以备道用。于母院建筑劝募尤力,历任沪院统掌,东南总办事处常务监理、崇善堂董事有年,于民国卅二年二月廿五日皈道,享年五十有七岁。”凇沪代主院:《慈优真人李慈开略历》,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57。
    ⑥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65。
    ⑦关于流民,池子华指出:“移民有‘自发移民’之谓,所谓‘自发移民’,就是‘流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盲流’。”《引言》,第7页,见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①《流民愿词》,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65。
    ②《上海流民习勤所所民信条十项》,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65。
    ①《上海流民习勤所训育实施纲要》,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65。
    ②《流民提升职员办法草案》,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65。
    ③《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市分会慈开织造训练所筹设计划书》,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31。
    ④《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市分会慈开织造训练所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31。
    ⑤《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市分会慈开织造训练所民国卅七年九月至十二月各项收支报告表》,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31。
    ①《育婴堂统计表》,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45。
    ②于文龙:《张家口的万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张家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张家口文史资料》第16辑,1989年版,第308页。
    ③焦英棠:《伪满“新京育婴堂”孤儿生活的回忆》,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3-84页。焦英棠1949年后,曾任吉林大学哲学系讲师。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地总办事处各分会慈业统计表》,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6。
    ②焦英棠:《新京红卍字会总会片段回忆》,见长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长春文史资料》总第33辑,1990版,第163页。
    ③焦英棠:《伪满“新京育婴堂”孤儿生活的回忆》,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3-84页。
    ④武宪成:《河南汲县天主堂概述》,见《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编委会主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社会》,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98页。武宪成是在华西方传教士培养出来的中国籍神甫之一,1949年前任天主堂神甫,1949年后任汲县天主堂代理副主教,代理主教。
    ⑤据夫马进的研究,中国历史上对寡妇的关怀可以追溯到极为古老的时代,但开始把鳏寡孤独中的寡作为特殊问题却是极新的现象。“对寡妇的特别关怀,将她视为其他三者之外的救济对象的想法,要等到很晚,即清代恤嫠会和清节堂出现之时”。参见[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20页。
    ⑥[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23-324页。
    ①于文龙:《张家口的万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张家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张家口文史资料》第16辑,1989年版,第308页。
    ②谭文熙:《中国物价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8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慈业工作报告书》,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808。
    ②《济南道院办理各项慈业及慈善报告书》,《道德杂志》第2卷第8期(1922年)。
    ①《无锡红卍字会掩埋局章程》,见朱翊新编:《大众应用文件集成·团体参考文件》,世界书局1936年版,第95-96页。
    ②魏绍武:《兰州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82年版,第31页。
    ③贾茨山等:《原宝鸡的红万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宝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宝鸡文史资料》第6辑,1988年版,第212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慈业工作报告书》,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⑤《道院、世界红卍字会组织概要》,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98。
    ⑥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41-342页。
    ①石鑫三:《博山道院、红卍字会的创办与活动》,见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版,第103-104页。
    ②李文纲:《回忆新浦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印:《连云港文史资料》第1辑,1983年版,第53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无为分会赈粥厂旬报表》,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80。
    ④《苏城隐贫会章程序》,见《苏城隐贫会章程汇刊》,转引自冯筱才、夏冰:《民初江南慈善组织的新变化:苏州隐贫会研究》,见《史学月刊》2003年第1期。
    ⑤《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附设隐贫孤寡临时救济概况》,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99。
    ⑥《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市分会会务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01。
    
    ①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60。
    ②《耆老隐贤隐贫救济分配方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60。
    ③《世界红卍字会东台分会慈业概况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80。
    ①《沿革》,见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三周年纪念册》,1936年版,上海图书馆馆藏。
    ②《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简章》,见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三周年纪念册》,1936年,上海图书馆馆藏。
    ①张恤收:《禇文郁先生和烟台恤养院及其生活回忆》,见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烟台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版,第130-142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简章》,见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三周年纪念册》,1936年,上海图书馆馆藏。
    ①张恤收:《禇文郁先生和烟台恤养院及其生活回忆》,见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烟台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版,第135-138页。张恤收又名张须修,解放后任国家干部。据他1987年的回忆,烟台恤养院有丰富的文艺活动。张须修:《烟台恤养院的戏剧活动情况》,见《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第15辑(烟台市《文化志》资料专辑),第76-80页。
    ②张楚同:《烟台恤养院的历史变迁》,见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2辑,1983年版,第143页。
    ③王思斌主编的《社会工作概论》对“西方国家的教会”和“反动会道门”开办的育婴堂、孤儿院采取了批判态度。(见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188页。)但烟台恤养院的事实表明,在救助孤儿方面,红卍字会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
    ④张楚同:《烟台恤养院的历史变迁》,见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2辑,1983年版,第141页。
    ⑤张恤收:《禇文郁先生和烟台恤养院及其生活回忆》,见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烟台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版,第148页。
    ⑥《婴儿一览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249。
    ⑦《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之沿革及其历年事略》,《正俗杂志》第2卷第3期(1937年),第19页。
    ⑧张恤收:《禇文郁先生和烟台恤养院及其生活回忆》,见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烟台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版,第133-134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附设恤养院简章》,见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三周年纪念册》,1936年,上海图书馆馆藏。
    ②《残废老羸规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249。
    ③《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之沿革及其历年事略》,《正俗杂志》第2卷第4期(1937年),第20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之沿革及其历年事略》,《正俗杂志》第1卷第11期(1937年),第16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之沿革及其历年事略》,《正俗杂志》第2卷第4期(1937年),第19页。
    ③张恤收:《禇文郁先生和烟台恤养院及其生活回忆》,见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烟台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版,第130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之沿革及其历年事略》,《正俗杂志》第1卷第10期(1937年),第19页;第2卷第2期(1937年),第20页;第2卷第3期(1937年),第19页。
    ①张楚同:《烟台恤养院的历史变迁》,见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2辑,1983年版,第146-148页。
    ②张宽五曾为烟台新陆商行董事长,任恤养院董事,后改名张羽,寓居上海。张须修:《李大宸与恤养院篮球队》,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芝罘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芝罘文史资料》第6辑,《体育专辑》,1993年版,第73页。张楚同:《烟台恤养院的历史变迁》,见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2辑,1983年版,第147页。
    ③烟台市民政志编纂办公室:《烟台民政志》,1987年版,第567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牟平分会附设恤养院概况》,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26。
    ⑤《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之沿革及其历年事略》,《正俗杂志》第2卷第1期(1937年),第20页。
    ⑥从道滋:《我在威海道院的见闻》,见威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威海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版,第143-144页。
    ①曲言训:《牟平红“卐”字会恤养院始末》,见牟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牟平县文史资料选编》第1辑,1985年版,第39-56页。
    ②张楚同:《烟台恤养院的历史变迁》,见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2辑,1983年版,第144页。
    ③张恤收:《禇文郁先生和烟台恤养院及其生活回忆》,见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烟台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版,第128、157页。
    ④《烟台道院授经人齿录》,《道德杂志》第4卷第5期(1924年)。
    ⑤《沿革》,见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三周年纪念册》,1936年,上海图书馆馆藏。
    ⑥官方和民间开办孤儿院的都较少。1930年,国民政府调查了18个省的救济院及旧有慈善团体救济事业概况。调查的省份有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云南、福建、广东、河南、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绥远、察哈尔、新疆。结果表明救济院救济的6个项目数目从高到低为:育婴118处、施医94处、养老93处、残废70处、孤儿58处、贷款43处,其中孤儿救济数目排名第五。旧有慈善团体救济项目的数目从高到低为:施医335处、育婴269处、丧葬192处、、其他191处、济贫184处、养老165处、习艺118处、救灾59处、孤儿51处、残废45处、贷款12处,其中孤儿救济数目排名第九。可见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孤儿救济的排名都是靠后的。参见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36-337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远东主会沈阳分会:《恤养院征信录》,1935年版。参见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39页。
    ②参见高鹏程、李震:《张謇与清末民初南通的慈善事业》,见《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③《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市分会合寿会公祝文》,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30。
    ①《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分会合寿会简章》,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30。
    ②《世界红卍字会上海市分会合寿会恤老组简则草案》,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30。
    ③《合寿会议事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30。
    ①即便尚无直接资料证明,红卍字会还是存在着利用医疗传教的可能性。红卍字会将其医疗处所及某些药物冠以“红卍字”及类似名称的间接证据就是佐证。医疗历来是各类宗教传教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普遍性。显然,肉体拯救无疑是灵魂拯救的绝佳路径之一。如卞浩宇就指出:以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等为主要代表的早期来华传教士,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一种向当地居民提供义务性医疗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协助传教活动为最终目的传教模式和理论,即‘医药传教’”。(卞浩宇:《基督教新教在华“医药传教”剖析》,《历史教学》2008年第8期。)中国的宗教当然也不例外。但如果有这样的传教,红卍字会医疗与“宗教的秘密结社”医疗之间还是存在明显差异。长野朗指出:中国宗教的秘密结社,“其布教的手段,第一是采用医疗,所谓医疗,是不用药而用咒语。诊察病人,或以为是生灵作祟,茶碗之怪,扫帚之精,心口乱说,接着就写咒,把护符叫病人吞食。借这种方法渐渐的去收买人心。就此虽有敛财蓄妾的,但是具有野心的徒党,便一文医疗费也不取以收人心,且教以拳棒等等,逐渐的计算天下大事。”(见[日]长野朗:《中国社会组织》,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版,第242页。)相比之下,红卍字会医疗比较正规,一般有专业机构和人员诊治、施药,而非靠吞符治病。不过《领经须知》(按:领的是《太乙北极真经》)确有与吞符类似的规定:“遇有灾患可至经案前洁诚叩祷,默诵圣号(即至圣先天老祖六字)百遍。如有疾病可将供水煎服”,但此举是针对修方的。而且,红卍字会医疗既无敛财动机,也无政治野心。
    
    ①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②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2、307-308页。
    ③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页。
    ④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352、354页。
    ①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丛刊甲种第25号:《赈务实施》1928年12月,第2页。转引自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版,第82页。
    ②张泰求:《济宁道院和红卍字会概况》,见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版,第130页。
    ③魏绍武:《兰州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82年版,第30页。
    ④全鲁分会联合救济办事处:《世界红卍字会全鲁分会联合救济办事处救济水、兵灾总报告》,《乙编》第1-10页。
    ⑤《道院、世界红卍字会说明》,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98。理论上,救济队从事战事救助,赈济队从事灾荒救助,但实际上红卍字会并没有严格区分两者。
    ①大山:《战后的江南》,见《东方杂志》第21卷第23号(1924年),第5页。
    ②曹从坡主编:《张謇全集》第1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96-597页。
    ③大山:《战后的江南》,见《东方杂志》第21卷第23号(1924年),第5页。
    ④丁文江编:《民国军事近纪》,第182-183页,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6辑,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1年版。
    ⑤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9页。
    ⑥《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分会历年办理临时赈济工作一览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418。
    ⑦王春山:“讳春山,江苏江都县人。壬戌入修下关道院,奉派任院监职。甲子江浙战争,公悯战区兵民痛苦,毅然创立本会救济队,订立章程征集队员,派任督队长,亲率队往浏河、安亭一带躬冒锋镝,救死扶伤。丙寅革命军与公复组队乘江永轮赴九江救济。轮将抵岸,忽兆焚如。全队殉慈。获生者仅7人。遗体运葬江都平山堂。九江建有殉慈纪念塔。”见《劫化真人王春山略历》,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57。
    ①江浙战争时期,“昆邑城区为后方总兵站,安亭为前方总兵站,事前事后均为兵队屯驻之所,受战争蹂躏最久”,所以红十字会对昆山救护特别重视,“昆山士绅王沂仲等组织成立了昆山红十字分会,总办事处和其他分会也派队支援。”见池子华、郝如一等:《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②《红卍字会缘起》,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
    ③《南京红卍字会卫生部成立》,《申报》1924年9月22日。
    ④《世界红卍字会上海道院各道院修方皈道后传略及三灵室公祀祝文》,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57。
    ①郭世同:《熊希龄与卍字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凤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凤凰文史资料》第4辑,1991年版,第19页。
    ②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6。
    ③《世界红卍字会救济队旗帜、服章图式》,见《世界红卍字会救济队章程》,京兆慈济印刷所承印,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①《世界红卍字会救济队章程》,京兆慈济印刷所承印,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②《世界红卍字会救济队队长、员志愿书式》,见《世界红卍字会救济队章程》,京兆慈济印刷所承印,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①《十则》,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5-114。六约指:平气、定息、凝神、谨言、慎事、敏行。
    ②《世界红卍字会救济队奖惩规则》,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43。该规则没有表注时间,依据现有材料推断,最早应在1924年,即江浙战争时期。该规则也没有标明制定人。首创救济队,并草拟章程的王春山可能就是制定者。
    
    ①《红卍字会缘起》,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
    ②戴康生、彭耀辉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0、52-53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关于训练班各种讲义底稿》,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43。
    ④《红卍字会缘起》,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
    ⑤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版,第256页。
    ①《世界红卐字会救济队在洵遇险办理善后报告一(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道德杂志》第4卷第6期(1924年)。
    ②《世界红卐字会救济队在洵遇险办理善后报告二(十五年十月廿八日)》,《道德杂志》第4卷第6期(1924年)。
    ③《宁红卍会救济队之追悼会》,《申报》1926年11月10日。该条新闻标题下称“死事各员家属先赠五千元”有误,应该是“五十元”。
    ④《驻浔办理善后专员张冠善来函(十月二十五日即九月十九日)》,《道德杂志》第4卷第7期(1924年)。
    ⑤《世界红卐字会善后办事处报告四(十五年十一月三日)》,《道德杂志》第4卷第7期(1924年)。
    ⑥《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善后办事处发恤通告》,《申报》1926年12月26日。
    ⑦《驻浔办理善后专员张冠善来函(十月二十五日即九月十九日)》,《道德杂志》第4卷第7期(1924年)。
    ⑧《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办事处紧要广告》,《世界红卍字会南联救济队浔江遇险追悼大会通告》,《申报》1926年11月6日。
    ①《宁红卍会救济队之追悼会》,《申报》1926年11月10日。
    ②《劫化真人王春山略历》,《同净使者胡乾同略历》,《了尘使者谭休略历》,《和通使者顾南和略历》,《芝香使者余济芝略历》,《群德使者王宏群略历》,《璇玑使者端木榆玑略历》,《化尘使者王元化略历》,《霭光使者戴宏霭略历》,《性净使者甘元性略历》,《成明使者邵阜咸略历》,《吉相使者吴弘吉略历》,《滋道使者高旸滋略历》,见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57。有理由相信道院也封了其他12位队员使者封号,只是笔者未能见到。
    ③《附皖北卐联合救济队出发情形》,见《道德杂志》第4卷第7期(1924年)。
    ④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43。
    ⑤《世界红卍字会致办事处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03。
    ①《发北京电灯公司函(1938年6月2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04。
    ②《正科毕业名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03。
    ③《世界红卍字会护世模范队移交中学物品数目清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04。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03。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救济队训练班报告册》,第1-3页,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44。
    ②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67。
    ③《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关于训练班各种讲义底稿》,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43。
    ④《世界红卍字会江都分会救济工作概况报告第二号》,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20。
    ⑤《训练救济队》,《申报》1936年10月4日。
    ⑥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八一三救济征信录》,1939年版,第2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救济队训练班报告册》,第7-8、12、23页,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44。编写的教材包括:王道源:《慈旨》、《圣哲略史》;袁善净:《道旨》、《会计规程》;江乾六:《赈救人员奖惩规则》;李慈开:《运输要义》;李天真、张涵六:《坐旨》;张冠善:《法律常识》、《国际公法》;谭赞峤:《战区常识》;夏悟澈:《防空》、《防毒》。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救济队训练班报告书》,第31-33页,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44。
    ①李新总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12页。
    ②朱伯康等:《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神州国光社1947年版,第439页。朱伯康是浙江温岭人,1907年生,1930年毕业于上海劳动大学社会科学院经济系。见徐友春:《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3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正俗杂志》第2卷第7期(1937年),第19-20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8期(1937年),第17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10期(1937年),第17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8期(1937年),第18页。
    ①《红卍字会掩埋工作》,《申报》1932年3月26日。
    ②《赵队长讲演一二八掩埋经过情形》,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43。
    ③《红卍字会掩埋遗骸》,《申报》1932年3月27日。
    ④《红卍字会掩埋工作》,《申报》1932年4月1日。
    ⑤《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10期(1937年),第18页。
    ⑥苏家埠战役(1932.3.21-1932.5.8),历时48天,红四方面军歼敌3万余,俘皖西“剿匪”总指挥厉式鼎及五个旅长,解放淠河以东广大地区,为鄂豫皖红军创建以来空前大胜利。见李新总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345页。
    ⑦《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10期(1937年),第18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8期(1937年),第18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9期(1937年),第17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10期(1937年),第18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镇江分会本年二月至五月救济过境难民工作汇报》,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63。
    ⑤《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10期(1937年),第18页。
    ⑥《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9期(1937年),第17页。
    ⑦姜克夫编著:《民国军事史稿》第2卷,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63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联合救济第六队工作总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63。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10期(1937年),第18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关于成立及一二八战事救济总报告表(附临时职员表)治疗伤兵名册》,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6。
    ④《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10期(1937年),第18页。
    ⑤《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9期(1937年),第18页。
    ⑥《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10期(1937年),第18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联合救济队徐州第九队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63。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3卷第1期(1937年),第19页。
    
    ①《红卍字会救护消息》,《申报》1932年2月18日。
    ②朱伯康等:《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神州国光社1947年版,第455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11期(1937年),第19-20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3卷第6期(1937年),第19-20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3卷第1期(1937年),第20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2卷第12期(1937年),第19-20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镇江分会本年二月至五月救济过境难民工作汇报》,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63。
    ⑤《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3卷第1期(1937年),第19-20页。
    ⑥《世界红卍字会镇江分会本年二月至五月救济过境难民工作汇报》,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63。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主会上海总办事处赈救工作实录》(续),《正俗杂志》第3卷第1期(1937年),第19-20页。
    ②《红卍字会慈业工作报告书》,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①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②《红卍字会支配苏鲁河灾急赈》,《申报》1933年9月9日。
    ③《世界红卍字会历年赈救工作第三次报告书》甲编,第26-27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70。
    
    ①《红卍字会救济黄河决口》,《申报》1933年8月22日。
    ②《津红卍会派员赴冀鲁散放急赈》,《申报》1933年9月4日。
    ③《上海红卍字会派员出发赈济鲁西水灾并劝募赈款启事》,《申报》1933年9月21日。
    ④《上海红卍字会赈济团昨晚北上》,《申报》1933年9月24日。
    ⑤《红卍字会常太赈济队赈务报告》,《申报》1933年9月23日。
    
    ①《定陶赈务报告》,《申报》1933年10月23日。
    ②《上海红卍字会赈济团昨晚北上》,《申报》1933年9月24日。
    ③《红卍会募集棉衣》,《申报》1933年9月29日。
    ④《世界红卍字会发起募集棉衣万人团》,《申报》1933年11月2日。
    ①《红卍字会施放急赈》,《申报》1933年9月14日。
    ①《世界红卍字会历年赈救工作第三次报告书》甲编,第39-40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70。
    ①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②谢冠能,“号叔词,一字秋溪。江苏武进人,秉性刚毅不轻然诺。甲子年进修南京道院。初奉派为统藏兼卍会储计组主任,丙寅升任统掌兼会长。东南主会成立,公往来宁、沪兼筹并顾。尔时院址未定,公复募款购今址,重加修葺,以固道基。事变时院会赖公驻守得以无恙。公修坐参经之余,曾著《大道为五教之源》一篇,并编弥《灾寿世要旨》一书行世,又编辑各院圣哲嘉言六卷,名曰《道德精华录》,更续编《大道修渡真谛》六卷,对于修坐渡化真旨阐发靡遗。于壬戊皈道,享年八十四岁。”东南主院:《昌善真人谢冠能略历》,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57。
    ③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世界红卍字会历年赈救工作第二次报告书:自民国十八年二月十日起至二十年六月底止》,1932年版,上海市图书馆藏,第18-21页。
    ④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40页。
    ①《卍会最近赈救工作纪要:民国二十三年四月起至民国二十五年六月止》,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91。
    ②本目参见高鹏程:《红卍字会对日本关东大震灾的救助及影响》,见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8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290页。
    ③[日]竹内理三等编:《日本历史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92页。
    ④刘绍堂:《民国大事日志》第1册(台),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42页。
    ①《红卍字会缘起》,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
    ②长沙《大公报》1923年9月20日(快信摘要),转引自周秋光:《熊希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31页。周秋光认为:“自世界红卍字会组织成立,熊希龄就以该会作为自己服务社会、从事全国各地(包括海外)慈善救济的组织办事机构,并把自己的所有救济事业都与该会联系在一起”。
    ③《红卍字会购米运日》,《申报》1923年9月26日。
    ④《红卍字会赈米已东渡》,《申报》1923年9月30日。
    ⑤坚瓠:《日本地震杂感》,《东方杂志》第20卷第15号(1923年),第1页。
    ⑥[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171页。
    ①大本七十年编纂委员会:《大本七十年》上卷,转引自孙江:《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另陆仲伟认为:侯延爽等见到神户报纸上漫骂大本教的新闻后,折返拜访了大本教教主。见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第5卷,陆仲伟:《民国会道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②[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17-118页。
    ③[日]吴清源:《中的精神》,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④祝晴川:《丁丑南京屠城记》,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总第118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页。
    ⑤郭廷以编著:《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2册(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版,第164页。
    ①张静如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北法战争1936-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2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慈业工作报告书》,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③《救护外侨之回顾》,《正俗杂志》第3卷第3期(1937年),第19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历年赈救工作第三次报告书》甲编,第16-19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70。
    ⑤《美红十字之义举》,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419。
    ①《廿八年十月一日即农历八月十九日常监会议报告事项》,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5。
    ②毛彦文在自传中回忆道:“二十六年一月初,秉偕我赴爪哇(现名印度尼西亚)出席国联召集的远东禁贩妇孺会议。同行有陈鹤琴、宋发祥、关瑞梧、颜雅卿等。我们被招待住在万隆西式豪华旅店。此处风景极美,西式旅馆猬集,欧美气氛洋溢。二月三日正式开会,会期一周,远东各国都有代表参加,可谓盛会。各国代表所讨论者,均为如何有效制止国际贩卖妇孺及各国国内贩卖妇孺等议题,讨论热烈,议决多种制止办法。”见毛彦文:《往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③《红卍字会总分会前日盛大宴会欢送会长熊希龄赴爪哇出席大会》,《申报》1937年1月19日。
    ④李宁选辑:《中国代表团出席国联远东禁贩妇孺会议经过报告书》,见《民国档案》2007年第3期,第15-34页。据该报告书,当时中国代表团有代表:宋发祥,顾问:熊希龄、毛彦文女士、关瑞梧女士、陈鹤琴,随员:朱光焯、王剑尘女士,专员:颜雅卿。其中熊希龄、毛彦文女士代表中华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关瑞梧女士代表北平香山慈幼院;陈鹤琴、颜雅卿女士代表中华慈幼协会。
    ⑤《熊希龄等昨返国抵沪》,《申报》1937年3月8日。
    ①《道院说明书》,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分会历年办理临时赈济工作一览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418。
    ③《世界红卍字会历年赈救工作第三次报告书》甲编,第7-8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70。
    ④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八一三救济征信录》,1939年版,第6页。
    ⑤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01。
    ①李骏轻:《滑县红卐字会始末记》,见政协滑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滑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9年版,第81-82,87页。
    ②《廿九年十二月十四日(庚辰十一月十六日)第十三次常会提案》,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
    ③《世界红卍字会难民收容所管理规约》,见《世界红卍字会救济队章程》,京兆慈济印刷所承印,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①《世界红卍字会难民收容所管理规约》,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64。
    ②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八一三救济征信录》,1939年版,第50页。
    ③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下),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163页。
    ④该逻辑应该是民国时期社会救助团体共同秉持的。如郭圣莉通过对1947年7月和1949年8月上海慈善团体联合会向上海市社会局和上海市民政局呈文的分析,指出慈善团体“在当时的上海‘替政府’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救济性事务,故而慈善团体当仁不让地认为自己在任何社会都有一席之地,并以此与政府‘讨价还价’。”见郭圣莉:《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上海国家政权建设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⑤《香港红卍字会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82。
    ①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256页。
    ①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9-50页。
    ②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③红卍字会是民国时期的社团。《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收录了“世界红十﹝卍﹞字会满洲帝国总会”词条,将其作为宗教性社团考察,遗憾地是未收录“世界红卍字会”词条。见章绍嗣主编:《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王世刚主编的《中国社团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也没有提及世界红卍字会。
    ④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①对行政合法性的谋求,在华洋义赈会身上也得到充分体现。蔡勤禹指出:“翻开华洋义赈会发展史,可以发现其借助名流的加入、参加或‘象征性活动’,如号召、捐款、题词等,既吸引了公众注意力,扩大了社会影响,也向社会表明了名流对该会的态度,从而强化了其社会合法性,也便于其赢得行政合法性”。见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4页。
    ②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红卍字会」为例》,《文史哲学报》(国立台湾大学),1997年第46期,第248页。
    ③[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11页。
    ④《红卍字会之成立》,《申报》1922年9月5日。
    ⑤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5页。
    ①《红卍字会缘起》,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
    ②《济南破除迷信辩》,《道德杂志》第2卷第8期(1922年)。
    ③《世界红卍字会济南分会报告》(1928年5月16日),见济南惨案被难家属联合会编:《济南惨史》,1930年版。
    ④《世界红卍字会慈业工作报告书》,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⑤《申报》1928年10月22日。转引自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红卍字会」为例》,《文史哲学报》(国立台湾大学),1997年第46期,第278页。
    ⑥[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23-124页。
    ⑦《关于禁止邪教》,1929年5月24日,转引自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第5卷,陆仲伟:《民国会道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174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各地院会一览表》,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1-34。
    ②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红卍字会」为例》,《文史哲学报》(国立台湾大学),1997年第46期,第280-282页。
    ③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14页、第1167页、第819页。
    ④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3-74页。
    ⑤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2。
    ⑥《报告办理用镇江分会名义宣言之经过》,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2。
    ①《泰报》是民国江苏泰县的报纸之一。参见郭步陶编著:《本国新闻事业》,申报新闻函授学校1935年版,第72页。
    ②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
    ③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0。
    ①《济佛训》(十一月初六母院特统),见《江西灾区赈济专册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3。
    ②《老祖训》(甲戌十月初九日千佛山最高母统),见《江西灾区赈济专册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3。
    ③《慧圣训》(十月二十日凇沪代主院统科),见《江西灾区赈济专册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3。
    ④《东南凇沪代主会筹办赣赈宣言》,见《江西灾区赈济专册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3。
    ⑤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新生活运动辑要》第1编,《理论》,第1页。
    ⑥张庆辉、孟国祥:《蒋介石与基督教》,《民国档案》1997年第1期,第79页。
    ⑦《老祖训》(甲戌十月一日最高母统),见《江西灾区赈济专册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3。
    ⑧《世界红卍字会救济赣灾上海总办事处总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1。
    ①《世界红卍字会救济赣灾上海总办事处鸣谢》,《申报》1935年4月1日。
    ②《赈济苏浙皖鄂赣五省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150。
    ③《红卍字会运盐救济赣南盐荒》,《申报》1935年4月10日。
    ④《运赣赈衣总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2。一说赈衣3万套。见《红卍字会办理江西急赈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58。
    ⑤《赈济苏浙皖鄂赣五省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150。
    
    ①《红卍字会华北救济队昨日北上》,《申报》1934年6月22日。
    ②《陈槎济会长报告》,见《江西灾区赈济专册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3。
    ③《红卍字会救济队抵南昌》,《申报》1934年12月23日。
    ④《红卍字会赈济队第二队出发江西灾区》,《申报》1934年12月26日。
    ⑤《红卍字会赈品免税免费起运》,《申报》1935年1月24日。
    ⑥《红卍字会赣省赈济队返沪》,《申报》1935年6月28日。
    ⑦《世界红卍字会中华南北各会赈济掩埋队工作报告表》,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1。
    
    ①《红卍字会赈济赣收复区难民》,《申报》1934年12月25日。
    ②《赣拟欢迎卍字救济队》,《申报》1934年12月25日。
    ③《卍字第二号》,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70。
    ④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87。
    ⑤《红卍字会赈品免税免费起运》,《申报》1935年1月24日。
    ⑥李慈开编述:《运输要义》,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43。
    ⑦《红卍字会赣省赈济队返沪》,《申报》1935年6月28日。
    ⑧《赣赈专册》第二集,第75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150。
    ⑨《红卍字会办理江西急赈报告》,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58。
    ①《红卍字会赈济队第二队出发江西灾区》,《申报》1934年12月26日。
    ②《红卍字会在南昌筹设分会》,《申报》1935年4月8日。
    ③《南昌、九江院会成立之经过》,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1。
    ④《民运会统咨各省市准红卍会组织分会》,《申报》1935年4月19日。
    ⑤《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对于赣灾之意见》,见《江西灾区赈济专册录》,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3。
    ⑥《世界红卍字会历年赈救工作第三次报告书》甲编,第19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70。
    ①《卍会最近赈救工作纪要:民国二十三年四月起至民国二十五年六月止》,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91。
    ②《致沙市分会快邮代电》,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9。
    ③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9。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没有指名道姓提到的“某会”应该就是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历史大事记》载:1936年11月12日,绥远战事发生,“18日,中国红十字会与上海市商会、上海市地方协会合组‘绥远剿匪慰劳救护委员会’,募集捐款,‘实力援助’傅作义将军绥远抗战义举。红会派秘书长庞京周赴绥组织战地救护。”《中国红十字会历史大事记》,见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22页。
    ④国民党当局对此也有充分认识,认为“该会组织庞大,关系复杂,而一般思想落后,对国家民族观念薄弱,当此抗战时期,易为敌人暗中利用”,命令“凡设有红卍字会地方,应由当地党部派党员参加活动,并应详查其负责人经历背景,严密监视其行动,以资防范”。《敌利用红卍字会刺探军情》(193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卷宗号:11-2-661。转引自石玉中:《江苏秘密社会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5页。
    ⑤孙江:《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
    ⑥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22。
    ①王希亮:《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政治统治(1931-194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4-215页。
    ②孙江:《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
    ③傅大中:《关东宪兵队》,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3-94,271页。
    ④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⑤中央档案馆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1-322页。
    ⑥张泰求:《济宁道院和红卍字会概况》,见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版,第129-130页。王中廷等:《潍县红卐字会与道院简介》,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版,第118页。曲言训:《牟平红“卐”字会恤养院始末》,见牟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牟平县文史资料选编》第1辑,1985年版,第43-44页。
    ⑦张怿伯著,嵇钧生编注:《镇江沦陷记》,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张怿伯(1884-1964),江苏镇江人,曾任“无敌牌镇江工厂股份两合公司”总经理,1937年12月8日,镇江沦陷时,张怿伯是日军暴行的见证人。
    ⑧陶济安:《中国红卍字会汉口分会》,见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6辑,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
    ①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福山区志》,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416页。
    ②何浚洲:《新立屯红卍字会概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黑山文史资料》第6辑,1987年版,第199-200页。
    ③初中池口述:《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2页。
    ④曹步萧:《安福系与合肥红卍字会》,见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合肥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版,第181页。
    ⑤林振声:《我和宜昌红卍字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湖北文史集粹·民族宗教·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78页。林振声,湖北黄冈县人,1940年入宜昌红卍字会施诊所当医生。其父林梅阶,字国南,曾任宜昌红卍字会文牍主任,副会长。
    ①红卍字会南京分会同时也是红卍字会东南主会所在,所以也称南京主会。为行文一致,除史料标注外,文中一般都采用南京分会的名称。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民国26年至34年慈业工作报告书节录》,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各地分会会务概况调查表中有关南京分会的埋尸活动内容节录》(1942年9月),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另据《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救济队掩埋组掩埋尸体具体统计表》附记,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30日,总共掩埋43071名。1945年12月27日南京分会会长吴仲炎呈送埋尸统计数据证明函和1947年2月6日许传音在庭审时所做证言都采用了该数据。问题是据《统计表》所列数据统计,总共应该是43123具,见该书第81、74、87页。
    ⑤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①据《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救济队掩埋组掩埋地点及男女口数一览表》(1938年5月)统计,该表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3-57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救济队掩埋组掩埋统计表之二》(1938年3月),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5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救济队掩埋组掩埋统计表之二》(1938年3月),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41、45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各地分会会务概况调查表中有关南京分会的埋尸活动内容节录》(1942年9月),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②《许传音的证词与回答质证明》,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7册,杨夏鸣编:《东京审判》,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③《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关于埋尸、救济等项工作的报告》(1938年3月13日),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八一三救济征信录》,1939年版,第107页。
    ⑤《许传音博士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中关于红卍字会埋尸的陈诉节录》(1946年7月26日),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⑥《世界红卍字会各地分会会务概况调查表中有关南京分会的埋尸活动内容节录》(1942年9月),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73-74页。
    ⑦《满铁档案中关于红卍字会埋尸活动的内容节录》,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⑧[德]约翰·拉贝:《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60页。
    ⑨《罗森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1938年3月4日于南京),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册,张生编:《外国媒体报道与德国使馆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430页。
    ⑩《沙尔芬贝格的报告》(1938年3月4日于南京,编号7),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册,张生编:《外国媒体报道与德国使馆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453页。
    ①《赴京办理掩埋工作的报告》(1938年3月18日),见《世界红卍字会关于南京大屠杀后掩埋救济工作报告》,载《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4期,第11-12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东南主会关于办理南京兵灾赈济收支款项数目报告清册》(1939年5月),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66-68页。
    ①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7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东南主会1937年12月到1938年底接受捐助款项、物资记录节录》,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69-71页。红卍字会南京分会收到的捐款及掩埋物资中,助洋96011.12。汽油340.5听,每听作价7.5元,共2553.75元。棺木715具,每具作价8元,共5720元。石灰865担,每担作价4元,共3460元。芦席11174张,每张作价0.12元,共1340.88元。捐款、掩埋物资合计109085.8元。
    ③《世界红卍字会南京主会二十六年到二十九年秋季道慈业工作简报》,见《世界红卍字会关于南京大屠杀后掩埋救济工作报告》,载《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4期,第13页。
    ④[美]《密勒氏评论报》1938年3月19日增刊,见朱成山编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外籍人士证言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页。
    ⑤《红卍字会的埋尸等活动状况》(1938年8月),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⑥《世界红卍字会南京主会二十六年到二十九年秋季道慈业工作简报》,见《世界红卍字会关于南京大屠杀后掩埋救济工作报告》,载《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4期,第13-14页。
    ①郭岐:《陷都血泪录》,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编委会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②《赴京办理掩埋工作的报告》(1938年3月18日),见《世界红卍字会关于南京大屠杀后掩埋救济工作报告》,载《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4期,第13页。
    ③祝晴川:《丁丑南京屠城记》,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总第118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页。
    ④《世界红卍字会东南主会致中华总会报告主持人调整的信函》(1938年4月11日),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47、60、62页。
    ①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八一三救济征信录》,1939年版,第106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八卦洲分会就运送军民过江与掩埋尸体事致中华总会函》(1945年12月20日),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据考证,56师、153师不在南京守军序列中。
    ③2004年八卦洲镇双柳村86岁的徐锦顺说:“洲上姓刘的三兄弟成立万字会。刘老大任会长,刘老三任自卫团长”。又《世界红卍字会八卦洲分会就运送军民过江与掩埋尸体事致中华总会函》中提到的组织八卦洲分会的蓝田,就姓刘。他是八卦洲分会会长。可见刘蓝田正是何周氏所说的刘老大。
    ④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6册,张连红、戴袁支编:《幸存者调查口述》(中),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604、643页。
    ①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上册),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8页。
    ②《世界红卍字会各地分会会务概况调查表中有关南京分会的掩埋尸体活动内容的节录》(1942年9月),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③[日]吴清源:《中的精神》,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④孙江:《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
    ⑤《南京红卍字会创办人陶锡三关于辞去伪南京自治委员会会长职务的辞职书节录》,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30-31页。
    ⑥辽宁省档案馆:《满铁档案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组史料》,见《民国档案》1994年第2期。
    ①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上册),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②郭岐:《陷都血泪录》,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编委会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该文中的陶宝庆就是陶保晋。
    ③《世界红卍字会东南主会致中华总会报告支持人调整的信函》(1938年4月11日),见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④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7册,杨夏鸣编:《东京审判》,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397页。
    ⑤[德]约翰·拉贝:《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60-261页。
    ⑥转引自苏智良:《慰安妇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⑦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章开沅编译:《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①[德]约翰·拉贝:《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85-286页。
    ②张鸣:《民国的三个面相》,见《读书》2008年第10期,第91页。
    ①[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南天书局1997年版,第150页。
    1、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1-34。
    2、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
    3、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30。
    4、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31。
    5、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32。
    6、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38。
    7、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60。
    8、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65。
    9、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82。
    10、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84。
    11、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98。
    12、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99。
    13、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01。
    14、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20。
    15、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26。
    16、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3-157。
    17、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
    18、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
    19、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6。
    20、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9。
    21、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0
    22、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5。
    23、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6。
    24、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0。
    25、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2。
    26、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5。
    27、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
    28、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91。
    29、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22。
    30、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43。
    31、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44。
    32、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63。
    33、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164。
    34、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24。
    35、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45。
    36、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58。
    37、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0。
    38、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1。
    39、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2。
    40、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63。
    41、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70。
    42、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287。
    43、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419。
    44、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4-420。
    45、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Q120-5-114。
    46、中国第二历以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16,案卷号:940。
    47、中国第二历以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150。
    48、中国第二历以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248。
    49、中国第二历以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249。
    50、中国第二历以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03。
    51、中国第二历以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04。
    52、中国第二历以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70。
    53、中国第二历以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380。
    54、中国第二历以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418。
    55、中国第二历以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57,案卷号:808。
    1、虞卜磬、章太和:《我们所知道的常阴沙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常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辑存》第4辑,1963年版。
    2、焦英棠:《伪满“新京育婴堂”孤儿生活的回忆》,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吉林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魏绍武:《兰州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82年版。
    4、李文纲:《回忆新浦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印:《连云港文史资料》第1辑,1983年版。
    5、张楚同:《烟台恤养院的历史变迁》,见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2辑,1983年版。
    6、曹步萧:《安福系与合肥红卍字会》,见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合肥文史资料》第1辑,1984年版。
    7、石鑫三:《博山道院、红卍字会的创办与活动》,见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版。
    8、朱式伦:《世界红卍字会在济南的兴衰》,见济南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1984年版。
    9、丛道滋:《我在威海道院的见闻》,见威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编:《威海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版。
    10、曲言训:《牟平红“卐”字会恤养院始末》,见牟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牟平县文史资料选编》第1辑,1985年版。
    11、张泰求:《济宁道院和红卍字会概况》,见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版。
    12、初中池口述:《我所知道的济南道院》,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张玉洁:《世界红卍字会通辽分会的情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通辽市文史》第1辑,1986年版。
    14、何浚洲:《新立屯红卍字会概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黑山文史资料》第6辑,1987年版。
    15、王佩文:《大同红卐字会的敛财骗术》,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大同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大同文史资料》(1-5选辑合定本),1987年版。
    16、安邦瀛:《所知烟台红卍字会的一些情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9辑,1988年版。
    17、贾茨山等:《原宝鸡的红万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宝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宝鸡文史资料》第6辑,1988年版。
    18、李骏轻:《滑县红卐字会始末记》,见政协滑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滑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9年版。
    
    19、王中廷等:《潍县红卐字会与道院简介》,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版。
    20、于文龙:《张家口的万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张家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张家口文史资料》第16辑,1989年版。
    21、祝晴川:《丁丑南京屠城记》,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总第118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22、程亶聪:《回忆哈尔滨白卐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哈尔滨文史资料》,第14辑,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版。
    23、范存德:《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见中国人民政协江苏省徐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徐州文史资料》第10辑,1990年版。
    24、焦英棠:《新京红卍字会总会片断回忆》,见长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长春文史资料》总第33辑,1990版。
    25、李宗禹:《红卍字会在汉中》,见李铎主编:《汉中市文史资料》第8辑,1990年版。
    26、王国江:《海龙县万字会》,见政协梅河口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梅河口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版。
    27、赵树檩:《黄卐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北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北郊文史资料》,第3辑,1990年版。
    28、曾耀中:《我接触的哈尔滨红卐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哈尔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哈尔滨文史资料》,第14辑,哈尔滨出版社1990年版。
    29、郭世同:《熊希龄与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凤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凤凰文史资料》第4辑,1991年版。
    30、郭世同:《红万字会与长城抗战中的救护工作》,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张家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张家口文史资料》第22辑(社会卷下),1992年版。
    31、张恤收:《禇文郁先生和烟台恤养院及其生活回忆》,见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烟台文史资料》第17辑,1992年版。
    32、张须修:《李大宸与恤养院篮球队》,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烟台市芝罘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芝罘文史资料》第6辑,《体育专辑》,1993年版。
    33、《解放前工业发展概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生曲阜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曲阜文史》第14辑,1994年版。
    34、林振声:《我和宜昌红卍字会》,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湖北文史集粹·民族宗教·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5、陶济安:《中国红卍字会汉口分会》,见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6辑,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36、武宪成:《河南汲县天主堂概述》,见《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编委会主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社会》,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1、《道德杂志》
    2、《东方杂志》
    3、《卍字月刊》
    4、《申报》
    5、《三三医报》
    6、《正俗杂志》
    7、《中医科学》
    
    
    1、济南惨案被难家属联合会编:《济南惨史》,1930年版。
    2、济南道院:《太乙北极真经》,慈济印刷所1930年续印。
    3、《世界红卍字会江都分会办理江北水灾急赈各项赈品及款目收支征信录》,上海市图书馆馆藏。印行时间依内容推断,当在1931年11月底以后。
    4、《世界红卍字会天津主会二十三年全年各项慈款收支征信录》,上海市图书馆馆藏。
    5、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世界红卍字会中华总会各地分会慈幼及其他慈业概要:民国二十三年》,上海图书馆馆藏。
    6、《中国国民党指导下之政治成绩统计》1934年12月。
    7、《中国国民党指导下之政治成绩统计》1935年1月。
    8、忏庵编:《赈灾辑要》,广益书局1936年版。
    9、上海市通志馆编:《上海市通志馆收藏图书目录》第1号,《征信录目录》,1936版。
    10、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世界红卍字会烟台分会恤养院三周年纪念册》,1936年版,上海图书馆馆藏。
    11、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新生活运动辑要》第1编。
    12、朱翊新编:《大众应用文件集成·团体参考文件》,世界书局1936年版。
    13、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一)》,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4、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三)》,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5、徐百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四)》,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6、全鲁分会联合救济办事处:《世界红卍字会全鲁分会联合救济办事处救济水、兵灾总报告》。印行时间依内容推断,当在1938年1月11日以后。
    17、世界红卍字会中华东南各会联合总办事处:《八一三救济征信录》,1939年版。
    18、行政院新闻局印行:《中国红十字会》。印行时间依内容推断,当在1947年6月以后。
    19、曹从坡主编:《张謇全集》第1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0、辽宁省档案馆:《满铁档案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组史料》,见《民国档案》1994年第2期。
    2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编委会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2、《世界红卍字会关于南京大屠杀后掩埋救济工作报告》,载《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4期。
    23、穆林:《六十年革命工作纪实》,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朱成山编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外籍人士证言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0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
    26、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47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
    27、张怿伯:《镇江沦陷记》,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日]吴清源:《中的精神》,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29、许纪霖、田建业编:《杜亚泉文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0、郭大松整理、校注的《济南道院及红卍字会》,见田林海主编:《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下册),[韩]新星出版社2004年版。
    31、赵嘉珠主编:《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近百年来会道门的组织与分布》(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章开沅编译:《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33、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册,孙宅巍编:《遇难者的尸体掩埋》,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34、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册,张生编:《外国媒体报道与德国使馆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35、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7册,杨夏鸣编:《东京审判》,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36、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6册,张连红、戴袁支编:《幸存者调查口述》(中),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37、毛彦文:《往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全汉升:《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业》,《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
    2、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3、郭大松、曹立前:《起源齐鲁的道院组织及其时代特征》,《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4、[日]酒井忠夫:《道院的沿革》,见王见川等主编:《民间宗教》第3辑《中国近现代民间教门妈祖信仰专辑》(台),台北蓝天出版社1997年版。
    5、宋光宇:《民国初年中国宗教团体的社会慈善事业——以「红卍字会」为例》,《文史哲学报》(国立台湾大学),1997年第46期。
    6、张庆辉、孟国祥:《蒋介石与基督教》,《民国档案》1997年第1期。
    7、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8、张根福:《抗战初期世界红卐字会在浙江的难民救济活动述略》,《浙江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25卷,2000年。
    9、宋光宇:《慈善与功德:以世界红卍字会的「赣赈工作」为例》,见《宋光宇宗教文化论文集》(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2版。
    10、宋光宇:《游弥坚与世界红卍字会台湾省分会》,见《宋光宇宗教文化论文集》(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2版。
    11、冯筱才、夏冰:《民初江南慈善组织的新变化:苏州隐贫会研究》,《史学月刊》2003年第1期。
    12、高鹏程、李震:《张謇与清末民初南通的慈善事业》,《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3、闵杰:《论清末彩票》,《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14、孙江:《近代中国的“亚洲主义”话语》,《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5、曹礼龙:《修行与慈善——上海的红卍字会(1927-1949)》,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6、方竞、蔡传斌:《民国时期的红卍字会及其赈济活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7、郭大松:《<济南道院暨红卍字会之调查>辩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8、孙勇:《近代山东社会救济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9、赵宝爱:《山东女道德社的慈善活动简论》,《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0、李小尉:《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史研究论略》,《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1、任云兰:《近代城市贫民阶层及其救济探析——以天津为例》,《史林》2006年第2期。
    22、孙语圣:《红卍字会中华总会与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安徽史学》第2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李光伟:《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慈善救助事业之典范——世界红卍字会烟台恤养院的历史考察》,《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3期,2007年9月。
    24、濮文起:《民国时期的世界红卍字会》,《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2期,2007年3月。
    25、石玉中:《江苏秘密社会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6、卞浩宇:《基督教新教在华“医药传教”剖析》,《历史教学》2008年第8期。
    27、高鹏程:《红卍字会对日本关东大震灾的救助及影响》,见郝如一、池子华主编:《红十字运动研究》2008年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8、郝平:《晚清赈灾的经验研究及其理性关怀》,《读书》2008年第6期。
    29、李光伟:《民国山东道院暨世界红卍字会文献资料知见略说》,《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年第1期。
    30、李光伟:《道院·道德社·世界红卍字会——新兴民间宗教慈善组织的历史考察(1916-1954)》,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1、汪效驷:《江南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研究——以陈翰笙的无锡调查为线索》,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32、张鸣:《民国的三个面相》,《读书》2008年第10期。
    
    
    1、马君武:《失业人及贫民救济政策》,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
    2、[美]马乐芮(Walter H. Mallory):《饥荒的中国》,明智书局1929年版。
    3、[日]长野朗:《中国社会组织》,上海光明书局1930年版。
    4、[日]末光高义:《支那的秘密结社与慈善结社》,满洲评论社1932年版。
    5、郭步陶编著:《本国新闻事业》,申报新闻函授学校1935年版。
    6、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7、陈续先编著:《社会救济行政》,正中书局1946年版。
    8、朱伯康等:《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神州国光社1947年版。
    9、丁文江编:《民国军事近纪》,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6辑,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1年版。
    10、刘绍堂:《民国大事日志》第1册(台),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2、上海书店《申报》影印组编印:《〈申报〉介绍》1983年版。
    13、[日]中村元:《中国佛教发展史》,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
    14、[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5、郭廷以编著:《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2册(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版。
    16、烟台市民政志编纂办公室:《烟台民政志》1987年版。
    17、[日]竹内理三等编:《日本历史辞典》,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8、车吉心等主编:《齐鲁文化大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9、吴廷燮等:《北京市志稿·民政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
    20、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1、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福山区志》,齐鲁书社出版社1990年版。
    22、傅大中:《关东宪兵队》,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3、姜克夫编著:《民国军事史稿》第2卷,中华书局1991年版。
    24、[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5、吴景略:《中华棋圣吴清源》,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版。
    26、王希亮:《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政治统治(1931-194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7、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8、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9、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0、陈荣富:《宗教礼仪与文化》,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31、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2、王颖、折晓叶、孙炳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33、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4、王世刚主编:《中国社团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5、谭文熙:《中国物价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6、张静如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北法战争1936-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7、章绍嗣主编:《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8、郭双林、肖梅花:《中华赌博史》,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
    39、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0、解学诗:《伪满洲国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1、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2、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3、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下),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44、李新总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中华民国大事记》(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45、邵雍:《中国会道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6、蔡少卿主编:《中国秘密社会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7、[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48、闵杰:《近代中国文化变迁录》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9、郁慕侠:《上海鳞爪》,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50、合肥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撰:《合肥市志》第3册,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1、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慈善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2、苏智良:《慰安妇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53、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4、[德]约翰·拉贝:《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5、戴康生、彭耀辉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6、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2000版。
    57、[美]约翰·W·纽斯特罗姆、基斯·戴维斯:《组织社会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版。
    59、《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60、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6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版。
    61、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2、李友志等:《现代彩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3、《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民国山东通志·宗教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版。
    64、谭松林主编:《中国秘密社会》第5卷,陆仲伟:《民国会道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5、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6、金忠明等编:《中国民办教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7、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修订本)》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8、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版。
    69、孙柏秋主编、池子华等著:《百年红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0、[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1、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2、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74、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5、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
    76、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77、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8、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9、[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0、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上册),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81、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8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3、游子安:《善与人同》,中华书局2005年版。
    84、赵宝爱:《慈善救济事业与近代山东社会变迁1912-1937》,济南出版社2005年版。
    85、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第2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6、张文:《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7、郭圣莉:《城市社会重构与新生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期上海国家政权建设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8、[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9、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0、刘少杰主编:《国外社会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1、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2、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3、周秋光:《熊希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94、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5、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96、池子华、郝如一等:《近代江苏红十字运动(1904-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7、[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8、孙语圣:《1931·救灾社会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