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迷信及其社会反应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义和团运动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这既有着客观的社会环境条件,也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就其客观的社会环境条件而言,与晚清民俗关系至为密切。从相关心理因素来说,义和团“降神附体”之类的“神术”,不排除在心理暗示作用下,确能使人体达到超常状态,产生奇特而明显精神作用的情况,这使团民对“神术”更加深信不疑,幻想利用它抵挡和战胜洋人。而团民不断制造迷信借口,则与其自我辩解的心理动机有直接关系,这是为减少认知不协调而采取的自我保护。义和团利用迷信进行宣传动员,确实收到某些实效,对推动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壮大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其相关舆论宣传和自我辩解的迷信借口,多为不实之词,虚妄荒诞,其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
     对于义和团迷信,相关各社会群体和阶层从不同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也作出各种不同反应:在义和团运动高潮时期,非团民众对义和团迷信的反应,以“崇信”与“盲从”为主要特征,而至义和团衰落时期,他们认识到义和团并不真正具有奇异超凡的“神术”,遂对其由先前的信从转变为怀疑乃至丧失信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守旧派”,出于所谓“借拳剿洋”的政治需要,曾“认可”义和团“神道”,幻想利用其“神术”灭洋,也试图“利用”义和团的迷信弱点,对其加以限制和约束,及至最后清廷转向对义和团进行严酷镇压,自然也就割断了此前“守旧派”与义和团连结的纽带。“一般”官绅对义和团迷信的反应颇为复杂,大致可分为“迎合”与“反对”两个方面。所谓“迎合”又分两种情况:一部分官绅出于仇教排外心理,肯定义和团神道灭洋;另有部分官绅则在逢迎心理驱使下,附和义和团迷信。反对义和团仇教灭洋的官绅,则无例外地也反对其神道,视之为“邪教倡乱”,斥其“邪术不可恃”,其中所包含的政治用意十分明显,当然,也有从纯文化的角度否定义和团迷信的,显示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以“雅”辟“俗”的文化倾向。
     庚子年及20世纪初年的报刊舆论,也对义和团迷信作出反应。尽管各报的政治倾向不同,如有的站在义和团的敌对立场,有的则对义和团起事给予某种程度的同情和支持,但当论及义和团迷信时,几乎无例外地都给予否定,显示出相当的趋同性。报刊舆论通过对义和团迷信的反思,倡导“破除迷信”而广开民智,这与义和团迷信给予它的警示直接相关,这种舆论成为20世纪初年启蒙运动的先声和前奏,显示出义和团事件给予国人的深刻启示。
The Yihetuan Movement is marked with strong superstitions, which was determined by both the objectiv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mplicate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terms of the objective social environment, it was deeply related with the folk custo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s for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e psychological hint, which is produced by the incantation of Xiang Shen Fu Ti (Make the ghost combine with the physical body by magics), did usher the people into a supernormal state, resulting in a special and obvious spiritual effect, which deeply convinced Yihetuan members of the magic power that they could use to resist guns of the Westerners. In addition, their constantly-made superstitious excuses were directly related with their psychological motives for self-explanation, which, in fact, was a self-protection to reduce the unbalanced cognition.
     Yihetuan made use of the superstitions for propaganda and mobilization, which was rather effective and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moti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Movement. But their propaganda and superstitious excuses were mostly untrue, thus with an obvious negative effect.
     Considering different interests and needs, the relevant social groups and classes made different reactions to Yihetuan's superstitions.
     When the Yihetuan Movement was at the prime period, the reaction by the non-members was featured by worship and blind submission. When the Movement was declining, they realized that Yihetuan had no fearful magic, so their worship and submission turned into doubt and unbelieving. But for the conservatives headed by Cixi, mother of former emperor of royal court, they showed the attitude of acceptance and utilization. Considering the political needs, they accepted the magic power of Yihetuan and dreamed of driving the Westerners by Yihetuan's hand. And they also tried to utilize the shortcomings of Yihetuan's superstitions to restrict Yihetuan Movement. The common officials' reactions were mainly featured by catering and opposing. In terms of catering, some held the affirmitave attitudes towards Yihetuan' s actions to drive the westerners by use of the legend of ghosts due to their hatred to the exteriors while some just believed in the Yihetuan Superstitions due to their catering psychology. In terms of opposing, all of them opposed the legend, regarding it as evil heathendom, in which an obvious political intention was hidden. Certainly some held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Yihutuan Superstitions only form the view of absolute culture, indicating a political incline of opposing-vulgar-by-tites which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Confucian ideology.
     The media in 1900 and early 20th century denied Yihetuan's superstitions without exception. And through reconsidering Yihetuan's superstition, they called for educations for the people and getting rid of superstitions. These public opinions became the harbinger and prelude of the enlightening movement in early 20th century, indicating the deep reflection on the Chines by the Yihetuan Movement.
引文
①董丛林:《义和团的‘神秘文化’情境及研究说略》,《人文杂志》2009年第3期。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85页。
    ①陈独秀:《克林德碑》,《新青年》第5卷第5号。
    ②和森:《义和团与国民革命》,《响导》第81期。
    ③路遥:《建国以来义和团研究概述(1949-1983)》,路遥编:《义和团运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2页。
    ④陈捷:《义和团运动史》,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2页。
    ⑤陈恭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89、501页。
    ⑥李鼎声:《中国近代史》,光明书局1949年版,第184-185页。
    ⑦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人民出版社,1947年2月延安初稿,1952年10月北京修订稿,第341、373页。
    ①翦伯赞:《义和团运动》,原载《历史教学》1958年第5期,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史论文选》,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7页。
    ②翦伯赞:《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史论文选》,第7页。
    ③陈振江:《义和团运动研究一百年》,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研究一百年》,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1页。
    ④王致中:《封建蒙昧主义与义和团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l期。
    ⑤张九洲:《试谈义和团与宗教迷信》,《史学月刊》1981年第1期。
    ①李吉奎:《应当如何看待义和团的宗教迷信》,齐鲁书社编辑部编:《义和团运动史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82年版。
    ②陈振江、程歗编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7页。
    ③《义和团政治意识散议》,路遥、程歗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207页。
    ④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页。
    ⑤黎仁凯、姜文英等:《直隶义和团运动与社会心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⑥王玉德著:《神秘主义与中国近代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⑦董丛林著:《晚清社会传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①罗萍:《义和团劫运观的历史内涵》,《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②孙立新、刘宁:《仪式和文本:义和团运动的宣传媒体》,《理论学刊》2009年第11期。
    ③林敦奎:《社会灾荒与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④李文海、刘仰东:《义和团时期的社会心理分析》,《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
    ⑤袁志海:《义和团时期京津下层平民心态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⑥黎仁凯:《义和团时期统治集团各派心态分析》,《河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⑦严昌洪:《义和团运动与民间风俗》,《史学月刊》1993年第1期。
    ⑧程献:《民俗信仰与拳民意识》,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版。
    ①王加华:《戏剧对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
    ②路云亭:《义和团与戏曲》,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③董丛林:《义和团运动时期神秘传闻现象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④郭小安:《谣言传播与社会心理——义和团运动时期谣言传播的心理学解读》,《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⑤杨天宏:《义和团“神术”论略》,《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
    ⑥张鸣:《华北农村的巫觋风习与义和团运动》,《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
    ⑦张鸣:《义和团“刀枪不入”之谜》,《读书》1999年第9期。
    ⑧孔祥吉:《义和团运动若干重要史实辨析》,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第651页。
    ①张玉田:《庚子那拉氏对外宣战原因的探讨》,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史论文选》,第371页。
    ②李喜所:《略论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
    ③史革新:《义和团运动与近代思想启蒙》,《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④潘家德:《论知识分子在义和团运动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⑤杜继东:《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的义和团运动史研究》,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研究一百年》,第253页。
    ⑥戴玄之:《义和团研究》,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7年再版,第21-31页。
    ⑦见《“义和团运动与中国基督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程序》,www.cuhk.edu.hk/ccc/csrcs/... /procedure.doc 2007-2-13;《义和团运动与中国基督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议程》,www.fju.edu.tw/public922/930604_1.doc 2004-6-4。
    ①[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2005年7月第5次印刷,“中文版前言”第7、6、5页。
    ②[美]柯文撰,陶飞亚、李莉译:《义和团、基督徒和神——从宗教战争角度看1900年的义和团斗争》,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
    ③大致相当于本文所说的“迷信”。
    ④[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l版,2005年7月第2次印刷。
    ⑤[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序言”第1页。
    ⑥[美]裴士丹撰,宋敏敏译:《义和团的宗教体验与20世纪20年代山东基督教“耶稣家庭”的比较》,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⑦[美]汤若杰撰,管训美译:《中国乡村地区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儒教徒及现代化国家(1861-1911)》,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①[美]李仁杰撰,杜凡译:《华北农村的宗教和权力——义和团运动前直隶地区的天主教》,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②[德]余凯思撰,程玲娟译:《宗教冲突:德国传教士与山东地方社会》,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第614、624、625页。
    ③[日]马场毅:《义和团的诸神与农民的日常生活》,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
    ④[日]吉泽诚一郎:《天津义和团运动与地方社会的记忆》,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
    ⑤[日]佐佐木卫撰,任明译:《近代华北社会的宗教活动及其活动者》,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⑥[日]佐藤公彦撰,任明译:《义和团民众的权力观》,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①[日]佐藤公彦著,宋军等译:《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中国民众Nationalism的诞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辞海》(中),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1980年2月第2次印刷,第2406页。
    ①张紫晨:《中国巫术》,第37页,转引自詹鄞鑫著:《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②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2页。
    ③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9页。
    ④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3-14页。
    ⑤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乱纪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27页。
    ①《北京西城义和团揭帖》,陈振江、程献编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14页。
    ②《马兰村坎字团晓谕》,陈振江、程献:《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26页。
    ③乌丙安著:《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次印刷,第4页。
    ①详见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2次印刷。
    ②马西沙著:《清代八卦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5页。
    ③刘晓明:《中国符咒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①高国藩著:《中国巫术史》,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47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③《论义和团的组织源流》,路遥、程歗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106页。
    ④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9页。
    ①[英]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上),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义和团史料》(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
    ③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73页。
    ④黄曾源:《义和团事实》,北京大学历史系编:《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31页。
    ⑤《宁津县志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义和团史料》(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72页。
    ⑥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24页。
    ⑦《石涛山人见闻志》,《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88页。
    ⑧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38页。
    ⑨刘以桐:《民教相仇都门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87页。
    ①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6页。
    ②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4页。
    ③宋兆麟:《巫觋——人与鬼神之间》,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页。
    ④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2页。
    ⑤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374页。
    ⑥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5次印刷,第14页。
    ①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事杂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238页。
    ②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③严昌洪:《义和团运动与民间风俗》,《史学月刊》1993年第1期。
    ④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68页。
    ⑤[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第37、57页。
    ⑥山东大学历史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第200-201、133页。
    ①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187页。
    ②[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第37、57页。
    ③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一,吉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6页。
    ④徐珂:《清稗类钞》第10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60页。
    ⑤《武安县志》(1931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风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472页。
    ①《万全县志》(1934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219页。
    ②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8页。
    ③[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第51页。
    ④[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第52-53页。
    ⑤《翼城县志》(1929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659页。
    ⑥《高邑县志》(1941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103页。
    ⑦《翼城县志》(1929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657页。
    ⑧《新绛县志》(1929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697页。
    ⑨《万全县志》(1934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207页。
    ①《沧县志》(1933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369页。
    ②《沧县志》(1933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377页。
    ③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2、28页。
    ④参看胡新生著:《中国古代巫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2版第4次印刷,第166-168页。
    ⑤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4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580页。
    ①高国藩著:《中国巫术史》,第457-458页。此处“敦煌”巫术,是指唐代敦煌民间巫术。
    ②詹鄞鑫著:《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页。
    ③高国藩:《中国巫术史》,第460、461页;参看弗雷泽:《金枝》(上卷)“妇女月经和分娩期间的禁忌”。
    ①江绍原:《女人秽物也》,江绍原著,陈泳超整理:《民俗与迷信》,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②江绍原著,陈泳超整理:《民俗与迷信》,第66页。
    ③《茌平县志》(1935年刊本),《义和团史料》(下),第1029页。
    ①转引自[美]柯文:《义和团、基督徒和神——从宗教战争角度看1900年的义和团斗争》,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第68页。
    ②戴玄之:《义和团研究》,第25页。
    ③美国学者周锡瑞也持相同看法,详见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第289页。此外尚有姚周辉:《降神附体风习与催眠术和人体特异功能》,《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等等。
    ④黄道理、杨滨:《催眠术的神秘性与科学性》,《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⑤黄道理、杨滨:《催眠术的神秘性与科学性》,《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催眠师的魔具——暗示效应》,《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年第6期(原文无署名作者)。
    ⑥如杨典诰记义和团“降神附体”,“入其门者,以手掴其面,而随手躺卧于地,不省人事者,以为孺子可教也”,杨典诰:《庚子大事记》,《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3页。
    ①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下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8页。
    ②参见黄道理、杨滨:《催眠术的神秘性与科学性》,《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③艾声:《拳匪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60页。
    ④《新河县志》(1929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992页。
    ⑤《岳阳县志》(1913年石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1020页。
    ⑥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374页。
    ①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8页。
    ②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事杂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251页。
    ③佚名:《庸扰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57页。
    ④艾声:《拳匪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60页。
    ⑤柳堂:《宰惠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04页。
    ⑥黄道理、杨滨:《催眠术的神秘性与科学性》,《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⑦董作宾:《庚子佚事》,《义和团史料》(下),第505页。
    ⑧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①郭淑云:《催眠术与萨满附体状态下的人格变化》,《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第4期。
    ②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事杂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243页。
    ③董作宾:《庚子佚事》,《义和团史料》(下),第505页。
    ④《海城县志》(1924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1005页。
    ⑤杨典诰:《庚子大事记》,《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2页。
    ⑥艾声:《拳匪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47页。
    ⑦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乱纪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49页。
    ①胡滨译,丁名楠、余绳武校:《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2、83页。
    ②田小戈:《自我暗示的妙用》,《解放日报》1985年9月20日。
    ③《护身咒》,陈振江、程献:《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149页。
    ①王火选辑:《义和团杂记》,《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1期。
    ②转引自陈振江、程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153-154页。
    ③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9页。
    ④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6页。
    ⑤张黎辉辑:《义和团运动散记》,《义和团史料》(上),第251页。
    ⑥艾声:《拳匪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58页。
    ⑦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53页。
    ⑧《汇报》,徐绪典主编:《义和团运动时期报刊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8页。
    ⑨蒋楷:《平原拳匪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54页。
    ①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5页。
    ②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下册),第961页。
    ③黎仁凯主编:《直隶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④均见刘晓明:《中国符咒文化大观》,第35-39页。
    ⑤黎仁凯主编:《直隶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第123页。
    ⑥蒋楷:《平原拳匪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54页。
    ①孙立新、刘宁:《仪式和文本:义和团运动的宣传媒体》,《理论学刊》2009年第11期。
    ②唐晏:《庚子西行记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471页。
    ③[美]何天爵著,鞠方安译:《真正的中国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51页。
    ④《顺义县志》1933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944页。
    ⑤《广宗县志》1933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956页。
    ⑥《寿张县志》(1900年刊本),《义和团史料》(下),第1040页。
    ⑦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册),第8、9页。
    ⑧《临晋县志》(1923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1023页。
    ⑨《新修曲沃县志》(1928年修),《义和团史料》(下),第1021页。
    ⑩《临汾县志》(1933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1019页。
    ①[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59、60-62页。
    ②《吴正斋家书》,《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260页。
    ③《临清县志》(1935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1035、1036页。
    ④《滑县县志》(1930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1046页。
    ⑤《新修阌县县志》(1932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1045页。
    ⑥《神助拳之二》,陈振江、程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33页。
    ⑦见陈振江、程献:《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31页。
    ⑧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8页。
    ⑨《北京西城义和团揭帖》,陈振江、程献:《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14页。
    ⑩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125页。
    ①《同心起义助天功》,陈振江、程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47页。
    ②《增福财神晓谕》,陈振江、程献:《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49页。
    ③转引自[美]柯文:《义和团、基督徒和神——从宗教战争角度看1900年的义和团斗争》,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第70页。
    ④参见[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61页。
    ⑤《御史管廷献折》(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次印刷,第124页。
    ⑥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义和团史料》(下),第784、787页。
    ①《御史黄桂鋆折》(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4页。
    ②《御史高熙喆折》(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9页。
    ③徐继孺:《徐悔斋集》,《义和团史料》(下),第766页。
    ④[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79页。
    ⑤《临清县志》(1935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1035、1036页。
    ⑥《威县志》(1921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961页。
    ①《清河县志》(1934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961页。
    ②《广宗县志》(1933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956页。
    ③佚名:《综论义和团》,《义和团史料》(上),第172页。
    ④陈振江、程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210页。
    ⑤马西沙著:《清代八卦教》,第155页。
    ⑥《军机处录副奏折》,其中“五月十一日”一句,年代不清,转引自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06页。
    ⑦《军机处录副奏折》,转引自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第1006页。
    ⑧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第716页。
    ①《宝坻县乩语》,陈振江、程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123页。
    ②参见陈振江、程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123页。
    ③《孔明碑记》,陈振江、程献:《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89-90页。
    ④《天师晓谕之一》,陈振江、程献:《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103-104页。
    ⑤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第1007页。
    ①参见陈振江、程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100、104页。
    ②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0页。
    ③陈振江、程献:《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73页。
    ④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31页。
    ⑤参见陈振江、程歉:《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74页。
    ⑥王火选辑:《义和团杂记》,《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1期。
    ⑦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5-16页。
    ⑧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31页。
    ①《增福财神李告白》,陈振江、程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22页。
    ②《北京西城义和团揭帖》,陈振江、程献:《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14页。
    ③《玉皇示梦庆王奕劻之二》,陈振江、程献:《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19-20页。
    ④[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郑日昌等译:《社会性动物》,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⑤陈振江:《华北游民社会与义和团运动》,《历史教学》1991年第6期。
    ⑥《告白》,陈振江、程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51页。
    ⑦罗正钧:《劬(?)官书拾存》,《义和团史料》(上),第366页。
    ⑧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144页。
    ⑨佚名:《庸扰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49页。
    ①佚名:《庸扰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49页。
    ②刘福姚:《庚子纪闻》,《义和团史料》(上),第223页。
    ③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374页。
    ④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2页。
    ⑤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9页。
    ⑥复侬、杞庐:《都门纪变百詠》,阿英编:《庚子事变文学集》(上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22、121页。
    ⑦杨典诰:《庚子大事记》,《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2页。
    ⑧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乱纪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19页。
    ⑨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34页。
    ⑩邹渭三等:《榆关纪事》,北京大学历史系编:《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二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69页。
    11《景善日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62页。需要特别说明,《景善日记》已被研究者揭明并非景善其人的原本日记,而是被他人造作的“伪书”。不过,就其内容而言,也绝非全然荒诞无稽,否则就不能达到“逼真”而蒙人眼目的效果。在知其所署作者之“伪”的前提下,斟酌择用其中的史料自是可以的。那种“伪书”即绝不可用的看法,实际是一种偏见。所以,本文中几处地方用及该书,下不再一一说明。
    ①柳溪子:《津西毖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75页。
    ②杨典诰:《庚子大事记》,《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6页。
    ③黄曾源:《义和团事实》,《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32页。
    ④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3页。
    ⑤黄曾源:《义和团事实》,《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26页。
    ⑥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事杂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249页。
    ①杨典诰:《庚子大事记》,《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2页。
    ②柯文先生对此颇为强调,详看[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88-89页。
    ③艾声:《拳匪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54页。
    ④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事杂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240页。
    ⑤均见佚名:《庸扰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50页。
    ①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36页。
    ②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10册,第4653页。
    ③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10册,第4653页。
    ④杨典诰:《庚子大事记》,《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1页。
    ⑤复侬、杞庐:《都门纪变百詠》,阿英编:《庚子事变文学集》(上册),第124页。
    ⑥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6、19页。
    ⑦刘大鹏:《潜园琐记》,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34-35页。
    ⑧刘大鹏:《潜园琐记》,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35页。
    ①刘大鹏:《潜园琐记》,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41页。
    ②刘大鹏:《潜园琐记》,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43页。
    ③[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郑日昌等译:《社会性动物》,第178页。
    ④柯文也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详见[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94页。
    ⑤胡滨译,丁名楠、余绳武校:《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262页。
    ⑥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53页。
    ①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5页。
    ②柳溪子:《津西毖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84页。
    ③[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郑日昌等译:《社会性动物》,第180页。
    ④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22页。
    ⑤[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第74页。
    ⑥佚名:《遇难日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63页。
    ⑦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24页。
    ⑧李超琼:《庚子传信录》,《义和团史料》(上),第210页。
    ①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53页。
    ②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8-349页。
    ③陈恒庆:《清季野闻》,《义和团史料》(下),第637页。
    ④参见[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郑日昌等译:《社会性动物》,第183页。
    ⑤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53页。
    ⑥黄曾源:《义和团事实》,《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26页。
    ⑦参见[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郑日昌等译:《社会性动物》“减少不协调与理智行为”一节,第188页原文是:“减少不协调的行为是自我保护行为,我们可用减少不协调来保持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把自己描绘成善良、聪明或有价值的人。”
    ①詹鄞鑫:《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第309、310页。
    ②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2页。
    ③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80页。
    ④[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郑日昌等译:《社会性动物》,第188页。
    ⑤陈振江:《华北游民社会与义和团运动》,《历史教学》1991年第6期。
    ①汤殿三捷南:《天津拳祸遗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68页。
    ②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乱纪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219页。
    ③《新城县志》(1935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951页。
    ④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7页。
    ⑤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1页。
    ⑥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天津义和团调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5-126页。
    ⑦《有关义和团人物简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512页。
    ①汤殿三捷南:《天津拳祸遗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68页。
    ②《有关义和团人物简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511页。
    ③《有关义和团人物简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512页。
    ④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87页。
    ⑤均见《有关义和团人物简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510-511页。
    ⑥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组:《义和团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组织——天津地区义和团运动调查报告中的一章》,《义和团运动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258页。
    ⑦参见[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郑日昌等译:《社会性动物》,第197页。
    ⑧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51页。
    ⑨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68页。
    ⑩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36页。
    ①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36页。
    ②汤殿三捷南:《天津拳祸遗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69页。
    ③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8页。
    ④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27页。
    ⑤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53页。
    ⑥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事杂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271页。
    ①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8页。
    ②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8页。
    ③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9页。
    ④黄曾源:《义和团事实》,《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27页。
    ⑤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53页。
    ⑥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9页。
    ①[美]何天爵著,鞠方安译:《真正的中国佬》,第115页。
    ①《开民智法》,《大公报》1902年7月21日。
    ②《论中国民智闭塞之原因(续前稿)》,《大公报》1902年9月15日。
    ③佚名:《庸扰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47页。
    ④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9页。
    ⑤日本佐原笃介等同辑:《拳事杂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241页。
    ⑥复侬、杞庐:《都门纪变百詠》,阿英编:《庚子事变文学集》(上册),第120页。
    ⑦孙星枢:《庚子从军日记》,《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229页。
    ⑧佚名:《庸扰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庚子记事》,第256页。
    ⑨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68页。
    ①佚名:《庸扰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52页。
    ②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6页。
    ③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36、37页。
    ④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6页。
    ⑤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374页。
    ⑥罗惇曧:《拳变余闻》,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23页。
    ⑦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乱纪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35页。
    ⑧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2页。
    ①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6页。
    ②刘大鹏:《潜园琐记》,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39页。
    ③张黎辉:《义和团运动散记》,《义和团史料》(上),第256页。
    ④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8页。
    ⑤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15页。
    ⑥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7页。
    ⑦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30、33-34、37页。
    ①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3页。
    ②时蓉华编著:《社会心理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次印刷,第242页。
    ③《直隶总督裕禄折》(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十九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91页。
    ④费鸿年:《迷信》,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2页。
    ⑤詹鄞鑫著:《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第315页。
    ①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1页。
    ②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27页。
    ③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34页。
    ④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31页。
    ⑤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31页。
    ⑥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68页。
    ①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第50、52页。
    ②[德]狄德满:《基督教、帝国主义与清末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346页。
    ③《山东巡抚张汝梅折》(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八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3页。
    ④《山东巡抚张汝梅折》(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八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3页。
    ⑤《山东巡抚张汝梅折》(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二十八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3页。
    ⑥《御史黄桂鋆折》(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4页。
    ①《山东巡抚毓贤折》(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4页。
    ②《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祖谋折》(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2页。
    ③程歗:《甲午战后山东教案刍议》,《历史档案》1987年第3期。
    ④《山东巡抚张汝梅电报》(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5页。
    ⑤《直隶总督裕禄折》(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十九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91页。
    ⑥罗正钧:《劬盦官书拾存》,《义和团史料》(上),第365页。
    ⑦侨析生:《拳匪纪略》卷1,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1页。
    ⑧《署理山东巡抚袁世凯折》(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57页。
    ⑨高枬:《高枬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23-224页。
    ①《山东巡抚李秉衡折》(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6页。
    ②艾声:《拳匪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50页。
    ③《窦纳乐致英国外交大臣信》,《义和团史料》(下),第548页。
    ④详见李文海、刘仰东:《义和团时期的社会心理分析》,《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
    ⑤胡滨译,丁名楠、余绳武校:《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75页。
    ①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0页。
    ②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事杂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254页。
    ③罗正钧:《劬(?)官书拾存》,《义和团史料》(上),第358页。
    ④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7页。
    ⑤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1-22页。
    ⑥艾声:《拳匪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61页。
    ①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53-154页。
    ②佚名:《遇难日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61页。
    ③佚名:《庸扰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47页。
    ④叶昌炽撰,王季烈辑:《缘督庐日记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444页。
    ⑤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80页。
    ⑥刘福姚:《庚子纪闻》,《义和团史料》(上),第223页。
    ⑦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2页。
    ⑧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69页。
    ①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事杂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244页。
    ②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37页。
    ③时蓉华编著:《社会心理学》(第2版),第241页。
    ④董丛林:《晚清社会传闻研究》,第48页。
    ⑤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385页。
    ⑥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庚子记事》,第15页。
    ①包士杰辑:《拳时北堂围困》,《义和团史料》(下),第628页。
    ②杨典诰:《庚子大事记》,《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1页。
    ③杜某:《庚子日记》,《义和团史料》(下),第566页。
    ④是否是天津的义和团首领曹福田,尚不能确定。见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天津义和团调查》,第63页。
    ⑤均见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天津义和团调查》,第58、60、62页。
    ⑥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天津义和团调查》,第158-159页。
    ⑦《宁津县志稿》,《义和团史料》(下),第974页。
    ⑧《宁津县志稿》,《义和团史料》(下),第974页。
    ①开封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历史研究所:《义和团运动时期河南人民的反帝斗争》,《义和团运动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163页。
    ②全国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第4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9页。
    ③朴笛南姆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207页。
    ④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1页。
    ⑤林树惠、金家瑞辑:《有关义和团上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26页。
    ⑥林学瑊编:《直东剿匪电存》,《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二辑),第174页。
    ⑦《利津县续志》(1935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1035页。
    ⑧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义和团史料》(下),第790页。
    ⑨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乱纪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24页。
    ⑩《石涛山人见闻志》,《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78页。
    ①黄曾源:《义和团事实》,《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28页。
    ②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289页。
    ③《袁昶奏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67页。
    ④恽毓鼎:《崇陵传信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7页。
    ⑤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乱纪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31、118页。
    ⑥佚名:《遇难日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61-162页。
    ⑦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7页。
    ⑧《石涛山人见闻志》,《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77页。
    ①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庚子记事》,第26页。
    ②佚名:《庸扰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庚子记事》,第251页。
    ③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31页。
    ④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30、31页。
    ⑤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6页。
    ⑥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庚子记事》,第15页。
    ①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88页。
    ②王崇武译:《英国档案馆所藏有关义和团运动的资料》,《义和团史料》(下),第552页。
    ③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84页。
    ④高枬:《高枬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75页。
    ⑤杨典诰:《庚子大事记》,《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7页。
    ⑥张黎辉:《义和团运动散记》,《义和团史料》(上),第252页。
    ①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乱纪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16页。
    ②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4页。
    ③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6页。
    ④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76页。
    ⑤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9页。
    ⑥佚名:《综论义和团》,《义和团史料》(上),第195页。
    ⑦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庚子记事》,第12页。
    ⑧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庚子记事》,第22-23页。
    ⑨黄曾源:《义和团事实》,《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26-127页。
    ⑩《文安县志》(1922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947页。
    11 罗正钧:《劬(?)官书拾存》,《义和团史料》(上),第362页。
    ①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3、12页。
    ②李超琼:《庚子传信录》,《义和团史料》(上),第208、211页。
    ③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70、476页。
    ④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3页。
    ⑤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8页。
    ⑥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24页。
    ⑦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1页。
    ⑧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庚子记事》,第26页。
    ⑨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庚子记事》,第30、27页。
    ①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47页。
    ②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3、32页。
    ③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4页。
    ④华学澜:《庚子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庚子记事》,第111页。
    ⑤黄曾源:《义和团事实》,北京大学历史系编:《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29页。
    ⑥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2页。
    ①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1页。
    ②刘大鹏:《潜园琐记》,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34-35、41页。
    ③刘大鹏:《潜园琐记》,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35、46页。
    ④刘大鹏:《潜园琐记》,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35页。
    ⑤《重修信阳县志》(1934年修),《义和团史料》(下),第1047页。
    ⑥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7页。
    ⑦佚名:《遇难日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61页。
    ①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90页。
    ②《易州庚子拾零》,黎仁凯主编:《直隶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第37页。
    ③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90页。
    ④王锡彤:《河塑前尘》,《义和团史料》(上),第421页。
    ①朴笛南姆威尔:《庚子使馆被围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207页。
    ②邹渭三:《榆关纪事》,北京大学历史系编:《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69-170页。
    ③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乱纪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50页。
    ④高枬:《高枬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庚子记事》,第180页。
    ⑤杜某:《庚子日记》,《义和团史料》(下),第566-567页。
    ⑥董作宾:《庚子佚事》,《义和团史料》(上),第508、509页。
    ⑦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34页。
    ①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2页。
    ②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5页。
    ③张黎辉辑:《义和团运动散记》,《义和团史料》(上),第252页。
    ④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5页。
    ⑤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8页。
    ⑥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义和团史料》(下),第680页。
    ⑦《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53页。
    ①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436页。
    ②唐晏:《庚子西行记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473页。
    ③《石涛山人见闻志》,《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76页。
    ④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9页。
    ⑤侨析生:《拳匪纪略》卷2,第10页。
    ⑥侨析生:《拳匪纪略》卷2,第13页。
    ⑦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53页。
    ①侨析生:《拳匪纪略》卷2,第10页。
    ②华学澜:《庚子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庚子记事》,第111页。
    ③杜某:《庚子日记》,《义和团史料》(下),第566页。
    ④高枬:《高枬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庚子记事》,第154页。
    ⑤《石涛山人见闻志》,《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95页。
    ⑥华学澜:《庚子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庚子记事》,第111页。
    ⑦鬲津荣编:《宁津县志调查材料摘抄和补充》,《义和团史料》(下),第978页。
    ⑧《易州庚子拾零》,黎仁凯主编:《直隶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第93页。
    ⑨《易州庚子拾零》,《直隶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第93页。
    ⑩邹渭三等:《榆关纪事》,《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65页。
    ①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149页。
    ②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8页。
    ③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8页。
    ④阎骏业:《蓧城冒险记》,《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240页。
    ①这里的所谓“守旧派”,并非主要从与“趋新派”对应的意义上来使用,而是从学界对下文所述的一班人员惯用的特称意义上用之。
    ②张黎辉辑:《义和团运动散记》,《义和团史料》(上),第254页。
    ③高枬:《高枬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99页。
    ④高枬:《高枬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99页。
    ⑤高树:《金銮琐记》,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1页。
    ①胡思敬:《驴背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484页。
    ②罗惇曧:《拳变余闻》,《庚子国变记》,第35页。
    ③《论刚毅三大罪》,《中外日报》1900年10月21日22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97页。
    ④黄曾源:《义和团事实》,《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1辑),第133页。
    ⑤高枬:《高枬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53-154页。
    ⑥均见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7-98页。
    ⑦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96页。
    ⑧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1页。
    ①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193页。
    ②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1页。
    ③胡思敬:《驴背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491页。
    ④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1页。
    ⑤《原乱二》,《中外日报》1900年12月8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227-228页。
    ⑥《军机处寄各省督抚上谕》(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九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37-38页。
    ①《军机处寄署理山东巡抚袁世凯电旨》(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6页。
    ②《上谕》(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56页。
    ③《窦纳乐爵士致总理衙门照会》,《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12-13页。
    ④《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初二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06页。
    ⑤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事杂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260页。
    ①金家瑞、林树惠辑:《有关义和团上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5页。
    ②《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初十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18-119页。
    ③原件见《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05-106页。
    ④《窦纳乐爵士致索尔兹伯理侯爵函》,《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86页。
    ⑤胡思敬:《驴背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483页。
    ⑥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义和团史料》(下),第679页。
    ⑦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义和团史料》(下),第682页。
    ⑧罗惇曧:《拳变余闻》,《庚子国变记》,第35页。
    ⑨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列传252,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750页。
    ⑩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9、25页。
    ①佚名:《综论义和团》,《义和团史料》(上),第197页。
    ②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439页。
    ③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义和团史料》(下),第690页。
    ④《著载漪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事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四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96页。
    ⑤《著徐桐等与奕劻载漪并军机大臣会商一切事宜事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二日),《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604页。
    ⑥《刑部尚书兼顺天府府尹赵舒翘等折》(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初三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10页。
    ⑦《窦纳乐爵士致索尔兹伯理侯爵函》,《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第91页。
    ⑧《协办大学士刚毅等折》(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八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37-138页。
    ⑨《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七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32页。
    ⑩《步军统领崇礼等折》(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十九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41页。
    ①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98页。
    ②杨典诰:《庚子大事记》,《义和团运动史资料丛编》(第一辑),第13页。
    ③《高枬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44-145页。
    ④杨典诰:《庚子大事记》,《义和团运动史资料丛编》(第一辑),第13页。
    ⑤《贝勒载濂折》(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46页。
    ⑥均见《贝勒载濂折》(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46页。
    ⑦柴萼:《庚辛记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06页
    ⑧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436页。
    ⑨《荣禄与奎俊书》,《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39页。
    ⑩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438页。
    11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436页。
    ①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186页。
    ②恽毓鼎:《恽毓鼎庚子日记》,《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48页。
    ③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186-187页。
    ④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187页。
    ⑤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37页。
    ①《军机处寄协办大学士刚毅等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45-146页。
    ②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38页。
    ③恽毓鼎:《崇陵传信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8-49页。
    ④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438页。
    ⑤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4页。
    ⑥《军机处寄直隶总督裕禄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53页。
    ①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39-340页。
    ②《军机处寄直隶总督裕禄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53页。
    ③《军机处寄各省督抚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63页。
    ④《论西人筹华以求变法得人为第一义》,《中外日报》1900年8月20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85页。
    ①胡思敬:《驴背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484页。
    ②杨典诰:《庚子大事记》,《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2页。
    ③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3页。原文为“报雪仇耻”,疑有误。
    ④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4页。
    ⑤柴萼:《庚辛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03页。
    ⑥罗惇曧:《拳变余闻》,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第41页。
    ⑦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187页。
    ①恽毓鼎:《崇陵传信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7页。
    ②胡思敬:《驴背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491页。
    ③《重订(钦定满族祭神祭天典礼)序》,载《辽海丛书》第5册,辽沈书社1985年版,转引自江帆:《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④详见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⑤溥佳:《记清宫的庆典、祭祀和敬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第3次印刷,第121页。
    ⑥均见胡思敬:《国闻备乘》,《近代稗海》(第一辑),第270-271页。
    ①佚名:《综论义和团》,《义和团史料》(上),第178-179页。
    ②德龄:《御苑兰馨记》,马烂杰编:《清宫秘史》(5),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2页。
    ③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7页。
    ④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436页。
    ⑤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187页。
    ⑥均见《荣禄与奎俊书》,《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39、138页。
    ⑦北京大学历史系编《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38页原书注:“八○○一”是密电码,似指载勋、载澜辈。
    ⑧高枬:《高枬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99页。
    ①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3页。
    ②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义和团史料》(下),第690页。
    ③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7页。
    ④佚名:《综论义和团》,《义和团史料》(上),第159页。
    ⑤《愤言一》,《申报》1900年7月1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71页。
    ⑥刘福姚:《庚子纪闻》,《义和团史料》(上),第223页。
    ⑦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439页。
    ⑧李超琼:《庚子传信录》,《义和团史料》(上),第213页。
    ⑨胡思敬:《驴背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485页。
    ⑩纪昌:《拳变纪略》,《义和团史料》(下),第559页。
    11 江帆:《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第135-136页。
    12 高树:《金銮琐记》,《近代稗海》(第一辑),第48页。
    13 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6页。
    14 佚名:《庸扰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47页。
    15 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54页。
    ①佚名:《义和团运动散记》,《义和团史料》(上),第251页。
    ②唐晏:《庚子西行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473页。
    ③罗惇曧:《拳变余闻》,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第35-36页。
    ④佐原笃介等辑:《拳事杂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252页。
    ⑤《军机处寄协办大学士刚毅等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45页。
    ⑥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438-439页。
    ①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437-438页。
    ②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0页。
    ③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4页。
    ④陈恒庆:《清季野闻》,《义和团史料》(下),第637页。
    ⑤柴萼:《庚辛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10页。
    ⑥佚名:《庸扰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51页。
    ①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7页。
    ②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25页。
    ③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22页。
    ④佚名:《西巡回銮始末记》,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第118页。
    ⑤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25页。
    ⑥《论祸乱由于不学》,《中外日报》1900年12月21日。
    ⑦胡思敬:《驴背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484页。
    ⑧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37页。
    ①胡思敬:《驴背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506-507页。
    ②均见高树:《金銮琐记》,《近代稗海》(第一辑),第49页。
    ③参见[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页。
    ④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68-69、74页。
    ①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69页。
    ②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100页。
    ③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159页。
    ④《良乡县志》(清康熙三十九年刻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第37页。
    ⑤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133页。
    ⑥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99页。
    ⑦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165页。
    ①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109页。
    ②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第161页。
    ③1900年6月,英年受命协助载勋、刚毅会同办理京津义和团事宜。1901年初,因庇护义和团罪,被赐令自尽。
    ④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7页。
    ⑤均见胡思敬:《国闻备乘》,《近代稗海》(第一辑),第270-271页。
    ①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438页。
    ②罗惇曧:《拳变余闻》,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第41页。
    ③佚名:《遇难日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65页。
    ④赵声伯:《庚子纪事长札》,《义和团史料》(下),第662页。
    ①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乱纪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36页。
    ②《景善日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69页。
    ③龙顾山人在《庚子诗鉴》中也记载此事,虽是照录《景茀亭侍郎日记》,说明他也相信《景善日记》中的这一记载,见《义和团史料》(上),第42页。
    ④《军机处寄协办大学士刚毅等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46页。
    ⑤《军机处寄直隶总督裕禄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57页。
    ①《直隶总督裕禄折》(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58页。
    ②《景善日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73页。
    ③恽毓鼎:《崇陵传信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52页。
    ④《著五台山僧人普济御击到津敌船事上谕》(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日),《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682页。
    ⑤金家瑞、林树惠辑:《有关义和团上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86页。
    ①参见[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第240页。
    ②《团练大臣载勋等折》(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三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392页。
    ③《上谕》(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四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07页。
    ④《载勋等奏陈布置义和团务大概情形折》(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四日),《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707-708页。
    ⑤《军机处寄出使俄国大臣杨儒等电旨》(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三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03页。
    ⑥《石涛山人见闻志》,《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96页。
    ⑦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4页。
    ①《谕旨》(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346页。
    ②《石涛山人见闻志》,《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95页。
    ③杨典诰:《庚子大事记》,《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15页。
    ④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143页。
    ⑤《军机处寄吉林将军长顺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九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29页。
    ⑥《高枬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63页。
    ⑦《石涛山人见闻志》,《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96-97页。
    ⑧《石涛山人见闻志》,《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91-92页。
    ⑨李超琼:《庚子传信录》,《义和团史料》(上),第216页。
    ①《团规》,《义和团史料》(上),第2-3页。
    ②陈振江、程献:《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第169-170页。
    ①详见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第2版第3次印刷本。
    ①李杖:《拳祸记》,土山湾印书馆铅印本1905年,第4-5页。
    ②李杕:《拳祸记》,第5页。
    ③《山东巡抚毓贤片》(光绪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4页。
    ④《总统武卫右军袁世凯折》(光绪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8页。
    ⑤《署理山东巡抚袁世凯折》(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57页。
    ⑥《给事中胡孚辰片》(光绪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83页。
    ⑦佚名:《遇难日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64页。
    ⑧《宣化县新志》(1922年铅印本),《义和团史料》(下),第983页。
    ⑨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386页。
    ①均见劳乃宣:《拳案杂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449页。
    ②柳堂:《宰惠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03-404页。
    ①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386、385页。
    ②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7页。
    ③杨慕时辑:《庚子剿办拳匪电文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343、353-354页。
    ④左绍佐:《悟澈源头》,《义和团史料》(上),第230-231页。
    ⑤左绍佐:《悟澈源头》,《义和团史料》(上),第232页。
    ⑥左绍佐:《悟澈源头》,《义和团史料》(上),第232-233页。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191页。
    ②左绍佐:《悟澈源头》,《义和团史料》(上),第234-235页。
    ③左绍佐:《悟澈源头》,《义和团史料》(上),第232页。
    ①左绍佐:《悟澈源头》,《义和团史料》(上),第231页。
    ②陈旭麓认为,义和团运动时期,个别人物如慈禧和载漪等人,他们信仰神拳是出于私仇或心术,但像左绍佐等人则与之不同,他们对洋人洋教的积愤“攀附于民族情感,但又代表着极端的顽固”,“从顽固走向迷信的过程更真切地反映了19世纪末年守旧士大夫的普遍心态”,笔者基本赞同这一观点。详见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199页。
    ③左绍佐:《悟澈源头》,《义和团史料》(上),第232、242页。
    ④左绍佐:《悟澈源头》,《义和团史料》(上),第236、237页。
    ⑤左绍佐:《悟澈源头》,《义和团史料》(上),第232页。
    ⑥左绍佐:《悟澈源头》,《义和团史料》(上),第234页。
    ⑦左绍佐:《悟澈源头》,《义和团史料》(上),第240页。
    ⑧左绍佐:《悟澈源头》,《义和团史料》(上),第240页。
    ①左绍佐:《悟澈源头》,《义和团史料》(上),第232、240、233页。
    ①董丛林:《义和团的“神秘文化”情境及研究说略》,《人文杂志》2009年第3期。
    ②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义和团史料》(下),第798页。
    ③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义和团史料》(下),第798、778页。
    ④刘大鹏:《潜园琐记》,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32页。
    ⑤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义和团史料》(下),第821页。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196-197页。
    ②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义和团史料》(下),第788页。
    ③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义和团史料》(下),第788页。
    ④刘大鹏:《潜园琐记》,《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29、38页。
    ⑤刘大鹏:《潜园琐记》,《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35页。
    ⑥刘大鹏:《潜园琐记》,《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第43页。
    ①刘以桐:《民教相仇都门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85、190-191页。
    ②刘以桐:《民教相仇都门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83、191页。
    ③刘以桐:《民教相仇都门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86-187、191页。
    ④刘以桐:《民教相仇都门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83页。
    ⑤刘以桐:《民教相仇都门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89、194页。
    ①左绍佐:《悟澈源头》,《义和团史料》(上),第235页。
    ②参见董丛林:《义和团的“神秘文化”情境及研究说略》,《人文杂志》2009年第3期。
    ③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15页。
    ①《御史刘家模折》(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77页。
    ②《攀桂奏改义和团为神武军藉为臂助折》(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第614页。
    ③胡思敬:《驴背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494页。
    ④李超琼:《庚子传信录》,《义和团史料》(上),第221页。
    ⑤李超琼:《庚子传信录》,《义和团史料》(上),第209页。
    ⑥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义和团史料》(下),第682页。
    ①罗正钧:《劬(?)官书拾存》,《义和团史料》(上),第364页。
    ②佚名:《综论义和团》,《义和团史料》(上),第202页。
    ③高枬:《高枬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98页。
    ④佚名:《综论义和团》,《义和团史料》(上),第186页。
    ⑤李超琼:《庚子传信录》,《义和团史料》(上),第213页。
    ⑥柴萼:《庚辛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11页。
    ⑦喻大华:《裕禄与庚子事变》,《历史教学》1997年第10期。
    ⑧张廷骧:《不远复斋见闻杂志》,《义和团史料》(下),第650页。
    ①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1页。
    ②柴萼:《庚辛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05页。
    ③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375页。
    ④金家瑞、林树惠:《有关“东南互保”资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325页。
    ⑤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88页。
    ⑥《直隶总督裕禄折》(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十九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90-91页。
    ⑦《军机处寄直隶总督裕禄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67页。
    ⑧《直隶总督裕禄折》(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四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10页。
    ①高枬:《高枬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57页。
    ②柴萼:《庚辛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05页。
    ③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382页。
    ④佚名:《综论义和团》,《义和团史料》(上),第188页。
    ⑤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51页。
    ⑥吴永:《庚子西狩丛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382页。
    ⑦《直隶总督裕禄折》(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八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366页。
    ①佚名:《天津一月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147页。
    ②李杕:《拳祸记》,第30页。
    ③沈祖宪、吴(?)生编:《容庵弟子记》,《义和团史料》(上),第295页。
    ④参见于伯铭、冯士钵:《论义和团运动期间的毓贤等“仇教”官员》,《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2期;孙石月、宋守鹏:《毓贤与山西义和团》,《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⑤佚名:《综论义和团》,《义和团史料》(上),第156页。
    ⑥李杕:《拳祸记》,第15页。
    ⑦李杕:《拳祸记》,第13页。
    ⑧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7页。
    ⑨林学瑊编:《直东剿匪电存》,《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二辑),第52页。
    ①李杕:《拳祸记》,第18页。
    ②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7页。
    ③金家瑞、林树惠辑:《有关义和团上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86页。
    ④许指严:《十叶野闻》,《义和团史料》(下),第760页。
    ⑤日本佐原笃介等辑:《拳事杂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262页。
    ⑥《山西巡抚毓贤折》(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二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39页。
    ⑦许指严:《十叶野闻》,《义和团史料》(下),第760页。
    ⑧许指严:《十叶野闻》,《义和团史料》(下),第761页。
    ⑨《山西巡抚毓贤折》(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四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281页。
    ①《山西巡抚毓贤折》(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二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438页。
    ②许指严:《十叶野闻》,《义和团史料》(下),第761页。
    ③《河南巡抚裕长折》(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72页。
    ④《河南巡抚裕长折》(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三十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92页。
    ⑤《河南巡抚裕长折》(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三十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92页。
    ①《河南巡抚裕长折》(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三十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93页。
    ②廖一中等编:《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0页。
    ③《张文襄公年谱》,卷7,第135页,转引自李文海等编著:《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243页。
    ④《张文襄公电稿》第36卷,转引自廖一中等编: 《义和团运动史》,第280页。
    ⑤廖一中等编:《义和团运动史》,第280页注释。
    ⑥高枬:《高枬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215页。
    ①恽毓鼎:《崇陵传信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51页。
    ②袁昶:《请亟图补救之法以弭巨患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59页。
    ③高枬:《高枬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61页。
    ④恽毓鼎:《崇陵传信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8页。
    ①袁昶:《请亟图补救之法以弭巨患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62页。
    ②袁昶:《请亟图补救之法以弭巨患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59页。
    ③袁昶:《请亟图补救之法以弭巨患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62页。
    ④袁昶:《乱中日记残稿》,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45、346页。
    ⑤袁昶:《请亟图补救之法以弭巨患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59页。
    ①金家瑞、林树惠辑:《有关“东南互保”资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329-330页。
    ②金家瑞、林树惠辑:《有关“东南互保”资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3),第327页。
    ③《袁世凯转两江总督刘坤一等折》(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一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94页。
    ④《军机处寄各省督抚等电旨》(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三十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87页。
    ⑤劳乃宣:《拳案杂存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449页。
    ⑥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433页。
    ①劳乃宣:《义和拳教门源流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435、438页。
    ②参见路遥:《“义和拳教”钩沉》,《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2期。
    ③劳乃宣:《拳案杂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457页。
    ①劳乃宣:《拳案杂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460-461页。
    ②劳乃宣:《拳案杂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453页。
    ③支碧湖:《续义和拳源流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443、444页。
    ④蒋楷:《平原拳匪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55页。
    ⑤蒋楷:《平原拳匪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54页。
    ①蒋楷:《平原拳匪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53页。
    ②罗正钧:《劬(?)官书拾存》,《义和团史料》(上),第365页。
    ③罗正钧:《劬(?)官书拾存》,《义和团史料》(上),第355页。
    ④艾声:《拳匪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44页。
    ⑤艾声:《拳匪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44-447页。
    ⑥艾声:《拳匪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60页。
    ①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68页。
    ②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79页。
    ③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75、485、471页。
    ④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69-470页。
    ⑤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90页。
    ⑥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86页。
    ⑦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68、486页。
    ⑧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68页。
    ①《论语·雍也》。
    ②参见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第197页。
    ③柳堂:《宰惠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04页。
    ④均见柳堂:《宰惠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399、403页。
    ⑤《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⑥《礼记·祭法第二十三》。
    ⑦《中外日报》载文指出:“唐书记武后时,河南道巡抚大使狄仁杰,以吴楚多淫祠,奏焚其一千七百余所。”见《论祸乱由于不学》,《中外日报》1900年12月21日。
    ①转引自潘承玉:《怪、力、乱、神:(封神演义)的文化品位》,《晋阳学刊》1995年第5期。
    ②艾声:《拳匪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44页。
    ③王锡彤:《河塑前尘》,《义和团史料》(上),第419页。
    ④管鹤:《拳匪闻见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第468页。
    ⑤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8页。
    ⑥劳乃宣:《拳案杂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471页。
    ⑦龙顾山人:《庚子诗鉴》,《义和团史料》(上),第132页。
    ①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5页。
    ②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16、25页。
    ③仲芳氏:《庚子记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第9页。
    ①刘孟扬:《天津拳匪变乱纪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5页。
    ②除具有破除迷信的思想外,刘孟扬还积极参加戒缠足运动,曾组织“公益天足社”,详见刘孟扬:《请遵谕劝戒缠足》,《大公报》1904年1月5日。
    ③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史林》2006年第2期。
    ④《左传·庄公三十三年》。
    ⑤杨典诰:《庚子大事记》,《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辑),第2页。
    ⑥张廷骧:《不远复斋见闻杂志》,《义和团史料》(下),第649页。
    ⑦叶昌炽撰,王季烈辑:《缘督庐日记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2),第441页。
    ①罗志田:《从异端走入正统的“子不语”:庚子义和团事件表现出的历史转折》,《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
    ②张九洲:《义和团运动中的地方士绅》,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第500页。
    ①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7页。
    ②参见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5集),人民出版社1982-1987年版。
    ③英文报纸,原名《北华捷报》,创办于1850年8月3日,1864年7月1日才改用《字林西报》的名称,由在沪英国人主办,见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35页。
    ④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2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58页。
    ⑤赵振:《说败》,原载《清议报》第87期,转引自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第2次印刷,第19页。
    ⑥1901年5月10日创刊于日本东京,主编秦力山,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710页。
    ⑦《中国灭亡论》,原载《国民报》第2、3、4期,转引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第83页。
    ⑧创刊于1901年6月20日,起初主张维新改良,1903年以后转向革命,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796-797页。
    ⑨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2集),第64页。
    ⑩由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创办于1872年,但主要不是依靠西方人办报,而是差不多全由中国人主持笔政和经营报务,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322-323页。
    11 《义和拳匪亟宜剿办说》,《申报》1900年6月8日。
    12 创刊于1893年,见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38页。
    13 《义和团神通感言》,《汉报》1900年8月19日。
    ①《论义和团必不为政府用》,《汉报》1900年6月15日。
    ②创刊时间及创办人不详。
    ③《警觉愚顽》,《时事采新汇选》第3卷。
    ④前身为《字林沪报》,由上海外商于1882年4月2日创刊,1900年由日本的东亚同文会购得,改名《同文沪报》,见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330、333页。
    ⑤《综论近日之时势》,《同文沪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77页。
    ⑥《禁邪教说》,《申报》1900年6月1日。
    ⑦《论义民与乱民之异》,《清议报》第52册。
    ⑧前身为《时务日报》,汪康年1898年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中外日报》,见李焱胜:《中国报刊图史》,第25-26页。
    ⑨《论拳匪之罪有四可诛》,《中外日报》1900年6月21日。
    ⑩《各国宜守和平宗旨说(上)》,《中外日报》1900年7月28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86页。
    11 《歼厥渠魁说》,《中外日报》1900年6月17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83页。
    ①创办于1893年,英商丹福士为总董,初为中外合资,华商张叔和是主要的创办人之一,并由中国人担任主笔,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333-334页。
    ②《团练与团匪不同说》,《新闻报》1900年4月19日。
    ③《歼厥渠魁说》,《中外日报》1900年6月17日,《义和团》(4),第183页。
    ④《论拳匪之罪有四可诛》,《中外日报》1900年6月21日。
    ⑤《论团匪之害在牵涉教案》,《新闻报》1900年6月4日。
    ⑥《团匪未靖》,《申报》1900年1月23日。
    ⑦《论义和团事中国与列强之关系》,《清议报》第43册。
    ①《歼厥渠魁说》,《中外日报》1900年6月17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83页。
    ②《论今日疆臣之责任》,《清议报》第51册。
    ③《平匪息祸议》,《新闻报》1900年9月9、10日。
    ④徐载平、徐瑞芳著:《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页。
    ⑤《论义和拳匪万无可抚之理》,《申报》1900年6月21日。
    ⑥《各国宜守和平宗旨说(下)》,《中外日报》1900年7月29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88页。
    ⑦《美官伟论》,《中外日报》1901年7月17日,转引自钱秀飞:《(中外日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①参见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166页。
    ②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167页。
    ③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167页。
    ④1903年8月7日创刊于上海,主编为章士钊,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739页。
    ⑤《恐怖时代》,《国民日日报汇编》第2集,转引自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3页。
    ⑥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集),第404页。
    ⑦《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第59-60、62页。
    ①[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第180页。
    ②《论西人筹华以求变法得人为第一义》,《中外日报》1900年8月20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85页。
    ③《综论近日之时势》,《同文沪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76页。
    ④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2集),第667、668页。
    ⑤《论团匪大炽》,《新闻报》1900年5月20日。
    ⑥该上谕称拳民为“国家赤子”,详见《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初十日(1900年6月6日),《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第118页。
    ⑦《政府义和团关系论》,《新闻报》1900年6月8日。
    ⑧《剿抚利害说》,《新闻报》1900年6月10日。
    ⑨《论义和团拳匪万无可抚之理》,《申报》1900年6月21日。
    ①《恭读本月初十日上谕敬书其后》,《申报》1900年6月10日。
    ②《论义和团拳匪万无可抚之理》,《申报》1900年6月21日。
    ③1897年创刊于天津,创办人为严复等,是维新派在北方的舆论机关,1899年,《国闻报》正式卖给日本人,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604-615页。
    ④《论义和团已成大患》(录国闻报),1900年5月29日。原文“已或大患”疑为有误,应为“已成大患”。
    ⑤《论义和拳与新旧两党之相关》,《中外日报》1900年7月15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81页。
    ⑥《戊己间训政诸王大臣论略》,《中外日报》1900年11月23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219页。
    ⑦《论义民与乱民之异》,《清议报》第52册。
    ⑧《论召乱之由》,《新闻报》1900年9月2日。
    ⑨《戊己间训政诸王大臣论略》,《中外日报》1900年11月23、24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221页。
    ⑩《论肇祸诸臣之罪过于义和团》,《中外日报》1900年9月23日。
    11 《恭读十四日上谕书后》,《中外日报》1900年9月18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231页。
    ①《论召乱之由》,《新闻报》1900年9月2日。
    ②《愤言一》,《申报》1900年7月1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72页。
    ③《观大阿哥奉旨撤去事特抒鄙见论之》,《申报》1901年12月2日。
    ④《中国轻重论》,《中国旬报》第30期,徐绪典主编:《义和团运动时期报刊资料选编》,第298-299页。
    ①《中国旬报》第11期(1900年5月13日),徐绪典主编:《义和团运动时期报刊资料选编》,第27页。
    ②《中国旬报》第12期(1900年5月23日),徐绪典主编:《义和团运动时期报刊资料选编》,第30页。
    ③丁守和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2集),第289页。
    ④《字林西报》1900年9月11日社论,转引自《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2集),第657页。
    ⑤原名《益闻录》,由外国教会于1879年创办于上海,后改名《格致益闻汇报》,见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20页。
    ⑥《论拳匪》,《汇报》第184号。
    ⑦《论拳匪亟宜痛剿》,《汇报》第190号。
    ①《靖团匪宜先禁谣言说》,《新闻报》1900年5月24日。
    ②《平匪息祸议》,《新闻报》1900年9月10日。
    ③《论团匪大炽》,《新闻报》1900年5月20日。
    ④《辟驱逐疫疠》,《新闻报》1902年7月21日。
    ⑤《靖团匪宜先禁谣言说》,《新闻报》1900年5月24日。
    ⑥《论山东义和拳匪徒肇乱事》,《申报》1900年2月27日。
    ⑦《解散拳匪》,《申报》1900年2月19日。
    ⑧《靖匪篇》,《中外日报》1900年5月20日。
    ⑨《禁邪教说》,《申报》1900年6月1日。
    ⑩《论拳匪之无成》,《汇报》第202号。
    11 《推原祸始》,《汇报》第198号。
    ①《论都人称许团匪之愚》,《新闻报》1900年5月12日。
    ②《论义和拳与新旧两党之相关》,《中外日报》1900年7月15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80页。
    ③《论都人称许团匪之愚》,《新闻报》1900年5月12日。
    ④《论妄信鬼神之谬》,《新闻报》1902年1月18日。
    ⑤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创办人为英华,见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279页。
    ⑥《说中国人信邪坏处》,《大公报》1902年8月13日。
    ⑦《论拳匪》,《国闻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75页。
    ①《论都人称许团匪之愚》,《新闻报》1900年5月12日。
    ②《论义和团聚众入京事》,《新闻报》1900年5月31日。
    ③创办时间及创办者不详。
    ④《记拳匪事》,《北京新闻汇报》1901年1月11日。
    ⑤《论拳匪》,《国闻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75-176页。
    ⑥《论拳匪亟宜痛剿》,《汇报》第190号。
    ⑦前身为《中国教会新报》,于1868年9月5日由外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刊,1874年9月改名为《万国公报》,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338-339页。
    ⑧《拳匪祸速论》,《北京新闻汇报》1901年2月24日。
    ①《论拳匪》,《国闻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76页。
    ②《答客问义和拳事》,《申报》1900年6月5日。
    ③《说中国人信邪坏处》,《大公报》1902年8月13日。
    ④《记拳匪事》,《北京新闻汇报》1901年1月11日。
    ⑤《记拳匪事》,《北京新闻汇报》1901年1月11日。
    ⑥《记拳匪事》,《北京新闻汇报》1901年1月11日。
    ①《记拳匪事》,《北京新闻汇报》1901年1月11日。
    ②《论拳匪之罪有四可诛》,《中外日报》1900年6月21日。
    ③《论谣言为致乱之阶》,《中外日报》1900年6月13日。
    ①《靖团匪宜先禁谣言说》,《新闻报》1900年5月24日。
    ②《论义和团事中国与列强之关系》,《清议报》第43册。
    ③《义和团滋事汇志》,《清议报》第48册。
    ④《万国公报》第144卷,徐绪典主编:《义和团运动时期报刊资料选编》,第76页。
    ⑤《歼厥渠魁说申议》,《中外日报》1900年6月18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84页。
    ⑥《论谣言为致乱之阶》,《中外日报》1900年6月13日。
    ⑦《论都人称许团匪之愚》,《新闻报》1900年5月12日。
    ⑧《纪客述京师乱耗》,《申报》1900年6月24日。
    ①《愤言二》,《申报》1900年7月1日。
    ②《歼厥渠魁说》,《中外日报》1900年6月17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183页。
    ③《论义和团之祸责有攸归》,《汉报》1900年6月24日。
    ④《平乱先诛首祸说》,《汇报》第224号。
    ⑤《论召乱之由》,《新闻报》1900年9月2日。
    ⑥《论匪徒起衅之由》,《新闻报》1900年5月21日。
    ①《论都人称许团匪之愚》,《新闻报》1900年5月12日。
    ②《靖团匪宜先禁谣言说》,《新闻报》1900年5月24日。
    ③《拳匪祸速论》,《北京新闻汇报》1901年2月24日。
    ①创刊于1904年3月11日,早期的编辑人有徐珂、孟森、杜亚泉等,见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297页。
    ②《中国宗教因革论》(录自《申报》),《东方杂志》第3年(1906年)第10期。
    ③《说蛮教》,《大公报》1903年9月15日。
    ④《天津失城五十一周年纪念》,《大公报》1911年7月31日。
    ⑤《草菅人命》,《启蒙画报》第5册。
    ①《惩虑憍说》,《申报》1900年10月3日。
    ②《辟虚说》、《续辟虚说》,《申报》1902年1月23、24日。
    ③《续务实说》,《申报》1900年9月4日。
    ④《除虚矫以生羞恶说》,《新闻报》1900年9月22日。
    ①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第239页。
    ②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第15页。
    ③《善后策,变法第一》,《中外日报》1900年9月3日。
    ④《原乱一》,《中外日报》1900年7月4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226页。
    ①《论中国欲自立宜先开民智之策》,《中外日报》1900年9月17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4),第210、212页。
    ②《论内地宜多设乡学》,《中外日报》1901年6月20日。
    ③《迪民智以弭北乱论》,《申报》1900年7月12日。
    ④《论妄信鬼神之谬》,《新闻报》1902年1月18日。
    ⑤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史林》2006年第2期。
    ①《直督告示》,《大公报》1903年3月8日。
    ②《严禁仙坛说》,《大公报》1902年8月29日。
    ③《论天津收复城隍回庙事》,《大公报》1902年8月20日。
    ④《纪苏垣拘获妖道事论以广之》,《申报》1904年7月日。
    ①《论妄信鬼神之谬》,《新闻报》1902年1月18日。
    ②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③《信邪者戒》,《大公报》1904年5月12日。
    ④《故态复萌》,《大公报》1902年10月26日。
    ⑤《祷雨迷信之可哂》,《大公报》1909年7月13日。
    ⑥《辟驱逐疫疠》,《新闻报》1902年7月21日。
    ①《迪民智以弭北乱论》,《申报》1900年7月12日。
    ②《论愚民暴动于中国前途之危险》,《申报》1906年3月8日。
    ③《论祸乱由于不学》,《中外日报》1900年12月21日。
    ④《开民智法》,《大公报》1902年7月21日。
    ⑤1902年2月8日梁启超等人在日本横滨创办,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650-651页。
    ⑥《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新民丛报》第36号。
    ①《续务实说》,《申报》1900年9月4日。
    ②《看报比读书还强(续前)》,《京话日报》第1册。
    ③《论祸乱由于不学》,《中外日报》1900年12月21日。
    ④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2集),第147页。
    ⑤《迪民智以弭北乱论》,《申报》1900年7月12日。
    ⑥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第168页。
    ⑦《说戏本子急宜改良(续昨稿)》,《京话日报》第4册。
    ⑧1904年3月13日在安徽芜湖创办,主办人为陈独秀等,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793页。
    ①《论戏曲》,《安徽俗话报》第11期。
    ②《大公报》刊载《移风易俗议》一文,建议立“教部”,“参合礼部国子监的职任”,由教部负责办理移风易俗之事,如“另编新戏,并禁止妖魔鬼道及淫亵之戏”等,详见《移风易俗议·九续前稿》,《大公报》1904年1月2日。
    ③田涛《民间文化资源与清末社会启蒙》一文涉及此项内容,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④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第170页。
    ⑤田涛《民间文化资源与清末社会启蒙》一文,对此作了专门论述,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⑥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第8-9页。
    ①参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742页。
    ②参见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③胡汉民:《近年中国革命报之发达》,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④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2集),第641页。
    ⑤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441页。
    ①《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清议报》第100册。
    ②转引自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652页。
    ③参见《无神无灵魂说之是非如何》,《新民丛报》第38、39号合本,1903年。
    ④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782页。
    ⑤梁焕鼎、梁焕鼐《桂林梁先生遗著》,台北《中华文史丛书》第四辑,第37页,转引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第20页。
    ⑥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第119页。
    ⑦《〈大公报〉序》,《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
    ①《〈中国报〉序》,《中国旬报》第1期,1900年1月25日,转引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692页。
    ②《中国轻重论》,《中国旬报》第30期,1900年11月20日,徐绪典主编:《义和团运动时期报刊资料选编》,第299-300页。
    ③《本会录告白》,《开智录》改良第1期,1900年12月22日,转引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707页。
    ④《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安徽俗话报》第l期。
    ⑤《庆云县丁大令纶恩请饬官报局编白话报禀并批》,《大公报》1905年9月7日。
    ①《论匪类与洋人为难》,《汇报》第191号,1900年7月4日。
    ②《义和团神通感言》,《汉报》1900年8月19日。
    ③《论拳匪》,《汇报》第184号,1900年6月9日。
    ④《拳匪祸速论》(录《万国公报》),《北京新闻汇报》1901年2月24日。
    ⑤《责难篇》,《中外日报》1900年6月10日。
    ⑥《靖匪篇》,《中外日报》1900年5月20日。
    ⑦刘学照:《上海庚子时论中的东南意识述论》,《史林》2001年第1期。
    ⑧《江南商务报》1900年6月17日,转引自丁守和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2集),第52页。
    ⑨转引自刘学照:《上海庚子时论中的东南意识述论》,《史林》2001年第1期。
    ①《拳匪作乱有关上海市景说》,《申报》1900年6月12日。
    ②《与客谈义和拳匪作乱事》,《申报》1900年6月11日。
    ③《论都人称许团匪之愚》,《新闻报》1900年5月12日。
    ④《翠华西幸感言》,《中外日报》1900年8月22日。
    ⑤《北事足为千秋龟鉴说上》,《中外日报》1900年10月27日。
    ⑥《山东庞庄公理会来稿》,《万国公报》卷132,1900年1月,徐绪典主编:《义和团运动时期报刊资料选编》,第1页。
    ⑦《论谣言为致乱之阶》,《中外日报》1900年6月13日。
    ⑧《义和团神通感言》,《汉报》1900年8月19日。
    ①《义和拳事汇志》,《中国旬报》第11期,1900年5月13日,徐绪典主编:《义和团运动时期报刊资料选编》,第27页。
    ②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第539页。
    ③赵建国:《分解与重构:清季民初的报界团体》,第29页。
    ④《王楚乔致汪康年书》,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页。
    ⑤《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清议报》第100册。
    ①《官场之迷信》,《大公报》1907年8月22日。
    ②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第6页。
    ③参见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第32页。
    ④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①李文海、刘仰东指出:义和团迷信思想的存在,“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心理背景,需要我们细致地加以分析”,详见李文海、刘仰东:《义和团运动时期社会心理分析》,《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
    ②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史林》2006年第2期。
    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1-4),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庚子记事》,中华书局1978年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义和团史料》(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北京大学历史系编:《义和团运动史料丛编》(第一、二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
    5、胡滨译,丁名楠、余绳武校:《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
    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第1版,1979年第2次印刷。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下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
    8、路遥主编:《山东大学义和团调查资料汇编》(上、下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山东大学历史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80年版。
    10、黎仁凯主编:《直隶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1、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天津义和团调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2、乔志强编:《义和团在山西地区史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3、王火选辑:《义和团杂记》,《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1期。
    14、阿英编:《庚子事变文学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
    15、中国历史研究社编:《庚子国变记》,上海书店1982年版。
    16、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18、侨析生:《拳匪纪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五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19、李杕:《拳祸记》,土山湾印书馆铅印本1905年。
    20、徐珂:《清稗类钞》第4、10册,中华书局1984、1986年版。
    21、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2、陈旭麓等主编:《义和团运动——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3、王明伦编:《反洋教书文揭帖选》,齐鲁书社1984年版。
    24、王友三等编著:《中国无神论史资料选编》(近代编),中华书局2002年版。
    25、陈振江、程歗编著:《义和团文献辑注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6、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2次印刷。
    2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28、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9、德龄著,顾秋心译:《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0、德龄:《御苑兰馨记》,马烂杰编:《清宫秘史》(5),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
    3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1985年第3次印刷。
    32、全国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中华书局1960年版。
    33、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4、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5集),人民出版社1982-1987年版。
    35、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1978年第2次印刷。
    36、徐载平、徐瑞芳著:《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37、姜亚沙编辑:《清末官报汇编》第1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6年版。
    38、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39、徐绪典主编:《义和团运动时期报刊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90年版。
    40、《论语》。
    41、《左传》。
    42、《礼记》。
    43、《清议报》。
    44、《游戏报》。
    45、《申报》。
    46、《汉报》。
    47、《时事采新汇选》。
    48、《中外日报》。
    49、《新闻报》。
    50、《汇报》。
    51、《北京新闻汇报》。
    52、《启蒙画报》。
    53、《大公报》。
    54、《东方杂志》。
    55、《京话日报》。
    56、《新民丛报》。
    57、《安徽俗话报》。
    58、《新青年》。
    59、《响导》。
    1、吴玉章:《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9年第1版,1978年3月北京第7次印刷。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3、陈捷:《义和团运动史》,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4、陈恭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5、李鼎声:《中国近代史》,光明书局1949年版。
    6、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人民出版社1947年初稿,1952年修订稿。
    7、费鸿年:《迷信》,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8、陈大齐:《迷信与心理》,北京大学出版部1920年版。
    9、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0、江绍原著,王文宝整理:《中国礼俗迷信》,渤海湾出版公司1989年版。
    11、阿英著:《晚清小说史》,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
    12、[美]何天爵著,鞠方安译:《真正的中国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路遥编:《义和团运动》,巴蜀书社1985年版。
    2、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史论文选》,中华书局1984年版。
    3、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研究一百年》,齐鲁书社2000年版。
    4、齐鲁书社编辑部编:《义和团运动史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82年版。
    5、路遥、程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版。
    6、路遥主编:《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黎仁凯、姜文英等:《直隶义和团运动与社会心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版。
    9、路遥、程歗:《义和团运动史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版。
    10、戴玄之:《义和团研究》,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3年初版,1967年再版。
    11、[美]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2005年7月第5次印刷。
    12、[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2005年7月第2次印刷。
    13、[意大利]阿德里亚诺·马达罗著,项佳谷译:《1900年的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14、中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15、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义和团运动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中 华书局1961年版。
    17、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廖一中等编:《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9、李文海等编著:《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齐鲁书社1986年版。
    20、陈贵宗:《义和团的组织和宗旨》,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1、林国华:《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2、[美]费正清、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4、万依等:《清代宫廷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05年10月第3次印刷。
    25、董丛林:《晚清社会传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6、李时岳:《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7、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28、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1860-187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年第2版第3次印刷本。
    29、《辞海》(中),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第l版,1980年2月第2次印刷。
    30、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31、肖万源:《中国近代思想家的宗教和鬼神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2、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3、马西沙:《清代八卦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4、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5、赖永海编著:《宗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6、陈麟书编著:《宗教学原理》,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7、王友三编著:《中国无神论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8、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9、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1990年10月第2次印刷。
    40、[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詹鄞鑫著:《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刘晓明:《中国符咒文化大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5、[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46、[英]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上、下),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47、[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张祖建译:《结构人类学》(1-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高国藩:《中国巫术史》,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49、宋兆麟:《巫觋——人与鬼神之间》,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50、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
    51、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2版第4次印刷。
    52、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1998年第2次印刷。
    53、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版,2008年第15次印刷。
    54、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5、江绍原著,陈泳超整理:《民俗与迷信》,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56、乌丙安:《民俗学丛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57、江帆:《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9、芮传明:《淫祀与迷信》,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0、王玉德:《神秘主义与中国近代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苏和:《神秘信仰之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2、郭春梅张庆捷:《世俗迷信与中国社会》,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63、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64、齐涛主编,任骋著:《中国民俗通志·禁忌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5、时蓉华编著:《社会心理学》(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次印刷。
    66、全国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第4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7、林秉贤:《社会心理学》,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68、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2007年3月第2次印刷。
    69、[美]埃利奥特·阿伦森著,郑日昌等译:《社会性动物》,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70、[法]库埃著,刘双译:《心理暗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71、童小珍、于海娣主编:《催眠术手册——一种神奇的心理疗法》,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72、温金权等:《心理战概论》,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73、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4、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5、李焱胜:《中国报刊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6、陈昌凤著:《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7、赵建国:《分解与重构:清季民初的报界团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78、侯杰:《(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9、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0、闵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1、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陈振江:《义和团运动研究一百年》,《义和团研究一百年》,齐鲁书社2001 年版。
    2、魏晓明:《建国前义和团研究史的考察》,《历史教学》1981年第7期。
    3、罗超:《建国前国内研究义和团状况述评》,《安徽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
    4、杜继东:《1949年以来台湾地区的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义和团研究一百年》,齐鲁书社2001年版。
    5、[德]R.G狄德满:《西方义和团运动研究一百年》,《义和团研究一百年》,齐鲁书社2001年版。
    6、[日]佐藤公彦:《日本义和团研究一百年》,《义和团研究一百年》,齐鲁书社2001年版。
    7、[俄]A.A.博克沙宁:《俄苏学者对中国义和团运动研究的评述》,《义和团研究一百年》,齐鲁书社2001年版。
    8、程玲娟:《近年来海外义和团运动研究评介》,《安徽史学》2006年第3期。
    9、陶飞亚:《另一视角下的义和团运动——以近20年国际研讨会中文论文为依据的学术史研究》,《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0、王学典:《“语境”中的“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义和团研究一百年》,齐鲁书社2001年版。
    11、[日]马场毅:《义和团的诸神与农民的日常生活》,苏位智、刘天路主编:《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董丛林:《义和团的‘神秘文化’情境及研究说略》,《人文杂志》2009年第3期。
    13、张九洲:《试谈义和团与宗教迷信》,《史学月刊》1981年第1期。
    14、赵宗诚:《义和团宗教形式的道教色彩》,《宗教学研究》1983年第4期。
    15、罗志田:《从异端走入正统的“子不语”:庚子义和团事件表现出的历史转折》,《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
    16、罗萍:《义和团劫运观的历史内涵》,《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7、孙立新、刘宁:《仪式和文本:义和团运动的宣传媒体》,《理论学刊》2009年第11期。
    18、董丛林:《义和团运动时期神秘传闻现象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9、郭小安:《谣言传播与社会心理——义和团运动时期谣言传播的心理学解读》,《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0、杨天宏:《义和团“神术”论略》,《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
    21、张鸣:《华北农村的巫觋风习与义和团运动》,《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2、张鸣:《义和团“刀枪不入”之谜》,《读书》1999年第9期。
    23、李占才:《迷信对义和团的影响》,《文史天地》2009年第7期。
    24、葛会英:《清末统治者的迷信与愚昧》,《中国档案报》2004年6月4日。
    25、薛锋:《近代农民选用不同宗教迷信的原因——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为例》,《井冈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6、王红信:《从恐惧到迷信——义和团运动与那拉氏的心理变化》,《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0年第4期。
    27、马洪林:《迷信导致义和团失败的历史思考》,《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3期。
    28、李越:《论20世纪上半期两次新文化运动对封建迷信的抨击》,《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29、王玉德:《试论历史上的社会动荡与迷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30、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史林》2006年第2期。
    31、刘宏:《清末官方对迷信陋俗的治理——以(大公报)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历史教学》2007年第4期。
    32、李文海、刘仰东:《义和团时期的社会心理分析》,《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5期。
    33、袁志海:《义和团时期京津下层平民心态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4、黎仁凯:《义和团时期统治集团各派心态分析》,《河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35、欧阳跃峰:《义和团运动时期慈禧太后心态剖析》,《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36、赵泉民:《试析晚清新知识分子对义和团运动的心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37、田小戈:《自我暗示的妙用》,《解放日报》1985年9月20日。
    38、姚周辉:《降神附体风习与催眠术和人体特异功能》,《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
    39、黄道理、杨滨:《催眠术的神秘性与科学性》,《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40、郭淑云:《催眠术与萨满附体状态下的人格变化》,《世界宗教文化》2006年第4期。
    41、潘承玉:《怪、力、乱、神:(封神演义〉的文化品位》,《晋阳学刊》1995年第5期。
    42、程歗:《甲午战后山东教案刍议》,《历史档案》1987年第3期。
    43、赵树好:《论晚清习俗教案》,《人文杂志》1998年第5期。
    44、戚其章:《近代教案与义和拳运动的兴起》,《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45、路遥:《“义和拳教”钩沉》,《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2期。
    46、李时岳:《义和团运动再认识》,《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47、严昌洪:《义和团运动与民间风俗》,《史学月刊》1993年第1期。
    48、王加华:《戏剧对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
    49、林敦奎:《社会灾荒与义和团运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50、陈振江:《华北游民社会与义和团运动》,《历史教学》1991年第6期。
    51、王兴宁:《义和团时期中下层官绅的态势》,《华南师大学报》1989年第1期。
    52、傅德元:《裕禄与直隶义和团运动》,《河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53、喻大华:《裕禄与庚子事变》,《历史教学》1997年第10期。
    54、于伯铭、冯士钵:《论义和团运动期间的毓贤等“仇教”官员》,《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2期。
    55、孙石月、宋守鹏:《毓贤与山西义和团》,《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56、欧阳跃峰:《清朝顽固派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57、林敦奎、李文海:《封建统治阶级与义和团运动》,《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2年第4期。
    58、骆宝善、桑兵:《民族资产阶级与义和团运动》,《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4 期。
    59、赵春晨:《论康梁维新派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态度》,《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60、何若钧:《资产阶级各派系在义和团运动期间的态度和活动》,《历史教学》1957年第9期。
    61、金冲及、胡绳武:《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各阶级动向》,《学术月刊》1960年第11期。
    62、史革新:《义和团运动与近代思想启蒙》,《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63、潘家德:《论知识分子在义和团运动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64、田涛:《民间文化资源与清末社会启蒙》,《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65、李文海、赵晓华:《中国这样走进二十世纪——义和团运动后的中国政局》,《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66、金富军、蔡乐苏:《陈独秀对义和团的认识变化及其政治意涵》,《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2期。
    67、郭世佑:《梁启超笔下的义和团运动》,《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
    68、周兴梁:《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和论述》,《文史哲》1998年第l期。
    69、梁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义和团运动的论述》,《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年第2期。
    70、周奇、赵建国:《近代中国报人群体的兴起与社会变迁》,《学术月刊》2008年10月号。
    71、刘学照:《上海庚子时论中的东南意识述论》,《史林》2001年第1期。
    72、张鸣:《庚子心潮——拳民意识的起源和走向》,中国人民大学1998年博士论文。
    73、路云亭:《义和团与戏曲》,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74、黄庆林:《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守旧派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75、况落华:《(新闻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76、钱秀飞:《(中外日报)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77、岑洪:《义和团运动期间的(申报)舆论》,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78、高雅琳:《(清议报〉与义和团运动》,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79、周晓丽:《直隶义和团首领研究》,河北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80、郑国:《民国前期迷信问题研究(1912-1928)》,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
    论文。
    81、李卫朝:《对中国现代化认识的一个侧面——百年“义和团”观》,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