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景”的中国式城市意象与旅游开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意象”理论是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成为了西方城市规划的经典理论,并极大的影响着西方城市规划的潮流,“城市意象”,提出城市的“可读性”和“可意象性”,代表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是: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凯文·林奇用最简洁的系统图语构建出一个城市的Image。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对中国城市十分具有启发意义,在当今城市规划中,学习西方的现代规划思潮,而对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规划结合不够,明清以来,普遍形成的“八景”是对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完美诠释。八景普遍代表了城市的历史传承和地理格局,一座古城在变迁过程中,将积淀下来的精粹浓缩于“八景”之中,形成了人们对古城的完整印象,本文率先提出“八景”是“中国式城市意象”的理念,并结合四川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研究,试图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中国延伸,提出本土化的解读和规划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八景的起源和演变,八景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西方城市理论,提出了八景与“中国式城市意象”构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然后根据《中国地方志集成》文献资料,对四川古城八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分别从八景中的山川形胜、八景中的城市结构、八景中的社会心灵诉求、八景中的名人与胜迹、特殊的城市八景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分析,同时,对四川最典型资州八景进行了深入的图文剖析。在资料充分占有基础之上,分析了四川八景资源的旅游现状,从“八景”的古迹恢复、“八景”的符号化展示、新八景的评选和项目的融入四个方面,总结了八景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思路和方式,最后,结合笔者参与的旅游规划项目,对松潘城市的八景旅游项目打造,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构想和项目创意设计方案。
“city image”theory is setted by kevin lynch, who is a famous American city JCP in 1950s. It became a classical western city planning theory and effects western city trend.”city image”informs the“readablity”and“intention”,the 5 factors of the city are: road, border,area,node and marker. kevin lynch organised a city image with simplest picture. City image theory of Kevin Lynch can inspire chinese cities a lot.In the city planing today, we tried a lot to learn western style, but forgot to combine it with Chinese tradition. Since Ming and Qing Dynasty,“eight sights”are the perfect expla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ity culture. Eight sights symbolized 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the city. The changing of the ancient city concerntrate classical into“eight sights”, formed a complete image of the ancient city. In this text, the writer pointed“eight sights”should be“chinese city image”, and combined this with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ry to extend wrote by kevin lynch, pointed that the local explan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planning.
     In this text describes the origin and the changing of“eight sights”, the meaning of eightsights, pointed the base of“chinese city image”and eight sights through comparing this with Western city theroy. Then 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 from“China local material”, sort out the Sichuan acient city eight sights in details, analysize the eight sights from shape,city function, mind, famous people,special city eight sights. What’s more, describe Scihuan Zizhong eight sights as typical. I analysize the Sichan eight sights material through the complete material with recovering,logo show,electing and project, summarize the idea and way. At last, compined with the project I participate, pointed out the way to change Songpan city.
引文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
    1于希贤、李小波:中国传统地理学,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2约瑟夫·里克沃特著,刘东洋译:城之理念——有关罗马、意大利及古代世界的城市形态人类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1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2詹姆斯·E·万斯著,凌霓,潘荣译: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3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2003年
    4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 Chinese Landscapes. Ronald G.Knapp.1992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6周琼:“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云南“八景”文化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6-116
    1朱靖宇:“八景”的源流.《北京观察》.1994(8).11-12.
    2卢传裔:谈“八景”“十景”名胜的名称、发源与特色.《宜春师专学报》.1997(6).22-25.
    3戴林利:“八景”现象研究综述.《安徽文学》.2008(11).323.
    4张廷银:传统家谱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广州大学学报》.2004(4).40-45.
    5王德庆:论传统地方志中“八景”资料的史料价值———以山西地方志为例,《中国地方志》2007(10).47-52.
    6张廷银:传统家谱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广州大学学报》2004(4).40-45.
    7赵夏:我国的“八景”传统及其文化意义.《规划师》2006(12).89-91.
    1张廷银:西北方志中的八景诗述论,《宁夏社会科学》2005(5).146-150.
    2谢柳青:来自古潇湘的文化冲击———中、日“潇湘八景”浅谈.《求索》1988(4).11-16.
    3谢柳青:诗心高下各千秋———“八景诗”文化价值浅估.《长沙理工大学学报》1989(3).16-19.
    4黄卉:元人咏“潇湘八景”散曲比较兼论马致远散曲的画意.《中国文学研究》.1999(4).51-54.
    5刘金柱,田小军:士人的乡土意识与“八景”文化———兼及河北柏乡“八景”现象.《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2).23-25.
    6周琼.“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云南“八景”文化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6-115.
    7张静嘉:古筝名曲《长安八景》论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65-166.
    8王巨安:李因《越中八景图》.《东方博物》.2008(3).76-81.
    9杨梅:“玉林八景”古今考量.《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2).146-153.
    10翁汉民:古万州八景.《椰城》.2007(10).2.
    11明文:无锡新十八景.《旅游纵览》.2006(7).64-65.
    12杨敬先:话说琅溪八景.《金沙江文艺》.2006(2).59-60.
    13曹忠德:天汉八景谁人知.《陕西水利》.2006(5).45-46.
    1刘金柱、赵丽君:保定周边“八景”现象考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70-73.
    2李爵勋:茂名市四县八景.《南方论刊》.2004(5).54-56.
    3沈福煦:西湖十八景赏析(一).《园林》2004(1).9.沈福煦:西湖十八景赏析(二).《园林》2004(2).14.沈福煦:西湖十八景赏析(三).《园林》2004(3).12.沈福煦:西湖十八景赏析(四).《园林》2004(4).8.沈福煦:西湖十八景赏析(五).《园林》2004(5).9.
    4龙人:江宁八景.《上海集邮》.2004(4).19.
    5张嘉盈:宋代至今羊城八景演变的特点及其规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42-44.
    6刘亦文:“羊城八景”古与今.《环境》2000年第5期,12-13.刘亦文:“羊城八景”古与今(二).《环境》.2000(6).13.刘亦文:“羊城八景”古与今(三).《环境》.2000(7).11.刘亦文:“羊城八景”古与今(四).《环境》.2000(8).11-12.刘亦文:“羊城八景”古与今(五).《环境》.2000(9).8-9.刘亦文:“羊城八景”古与今(六).《环境》.2000(10).9-11.
    7刘国强:湖南旧八景文化遗产刍议.《中国地方志》.2003(4).72-75.
    8刘泉:《西湖十景图册》考析.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9薛正昌:“八景”文化在宁夏.《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4).12-17.
    1范志永:榆林八景对当代山水城市的启示.《山西建筑》.2007(34).342-343.
    2申月华,李硕,李品:“八景”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2008(36).15872-15873,15880
    3马艺军:城镇“八景”“十胜”的景观文化浅析.《小城镇建设》.2005(1).25-27.
    4王炎松,周霞:湖北省监利古城“八景”及其对当代山水城市建设的启发.《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6).86-90.
    5蓝力民:旅游景区内涵式发展窥探———以新世纪羊城八景之“莲峰观海”为例.《科学?经济?社会》.2008(2).83-86.
    6卢璐:永州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与永州新“八景”的构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109-111.
    7王炎松:阳新县古城“八景”及其对当代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启示.《华中建筑》.2003(6).35-38.
    8劳诚:南淝河沿岸“八景”规划构思.《当代建设》.2002(1).38.
    1(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17《书画》.
    2周琼:“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云南“八景”文化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6-116
    3周阅:“潇湘八景”的诗情画意———兼论中国绘画对日本的影响.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春之卷.170-177.
    1陈蒲清:八景何时属潇湘———“潇湘八景”考.长沙大学学报. 2008(1).1-2.
    2周琼:“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云南“八景”文化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6-116.
    1赵夏:我国的“八景”传统及其文化意义.《规划师》2006(12).89-91.
    2 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6.
    3王德庆:论传统地方志中“八景”资料的史料价值———以山西地方志为例,《中国地方志》2007(10).47-52.
    4周琼:“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云南“八景”文化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6-116.
    
    1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 (美)詹姆斯·E·万斯著.凌霓,潘荣译.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美)约瑟夫·里克沃特著.刘东洋译.城之理念——有关罗马、意大利及古代世界的城市形态人类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 (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 (美)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段进.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1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叶舒宪,田大宪著.中国古代神秘数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69-170.
    1侯仁之主编,唐晓峰副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18-19.
    1侯仁之著.晚晴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148-149.
    1侯仁之主编,唐晓峰副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89-91.
    1北京大学院士文库.侯仁之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李小波.奥运行动计划与北京古城旅游景观.北京社会科学.2004(4).43-46.
    1李小波著.城市景观的本土化解读与旅游意义.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235.
    1李小波.中国古代风水模式的人文地理视野.人文地理.2001(6).30-34.
    1 (民国)《灌县志》
    2 (民国)《西昌县志》
    1 (民国)《叙州县志》
     1 (清)《宜宾县志》
    1 (清)《宜宾县志》
     1 (民国)《灌县志》
    1俞孔坚著.理想的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李小波著.城市景观的本土化解读与旅游意义.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6-27.
    
    1 (民国)《江安县志》
    2 (民国)《江安县志》
    1 (清乾隆)《雅州府志》
    1四川省建设委员会编.《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90.
    1 (民国)《阆中县志》
    2李小波.阆中古城的风水意象及其规划意义.规划师.2005(8).25-27.
    1 (清光绪)《增修灌县志》
    1 (清光绪)《增修灌县志》
    2 (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
    1李小波著.城市景观的本土化解读与旅游意义.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225.
    1 (民国)《松潘县志》
    1左图:据四川省建设委员会编.《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19;右图:项目组李小波教授绘制
    2 (民国)《松潘县志》
    1 (民国)《松潘县志》
    1侯仁之.侯仁之文集(北京大学院士文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5-56.
    2李小波.昆明世博园规划的主题升华与城市旅游形象.旅游学刊.2001(6).60-63.
    李小波.延续历史剖面,寻找共生空间: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基本理念.城市问题.2001(5).1-6.
    [1](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17《书画》.
    [2](民国)《叙州县志》
    [3](民国)《西昌县志》
    [4](民国)《江安县志》
    [5](清乾隆)《雅州府志》
    [6](民国)《重修广元县志》
    [7](民国)《罗江县志》
    [8](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
    [9](民国)《松潘县志》
    [10](民国)《阆中县志》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
    [2]于希贤、李小波:中国传统地理学,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4]约瑟夫·里克沃特著,刘东洋译:城之理念——有关罗马、意大利及古代世界的城市形态人类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5]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6]詹姆斯·E·万斯著,凌霓,潘荣译:延伸的城市——西方文明中的城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7]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2003年
    [8]勒·柯布西耶著,陈志华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9]Chinese Landscapes. Ronald G.Knapp.1992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0]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6.
    [11](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2]段进.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13]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4]叶舒宪,田大宪著.中国古代神秘数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5]侯仁之主编,唐晓峰副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16]侯仁之著.晚晴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17]北京大学院士文库.侯仁之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8]李小波著.城市景观的本土化解读与旅游意义.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9]俞孔坚著.理想的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0]四川省建设委员会编.《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周琼:“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云南“八景”文化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朱靖宇:“八景”的源流.《北京观察》.1994(8).
    [3]卢传裔:谈“八景”“十景”名胜的名称、发源与特色.《宜春师专学报》.1997(6).22-25.
    [4]戴林利:“八景”现象研究综述.《安徽文学》.2008(11).
    [5]张廷银:传统家谱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广州大学学报》.2004(4).
    [6]王德庆:论传统地方志中“八景”资料的史料价值———以山西地方志为例,《中国地方志》2007(10).
    [7]赵夏:我国的“八景”传统及其文化意义.《规划师》2006(12).
    [8]张廷银:西北方志中的八景诗述论,《宁夏社会科学》2005(5).
    [9]谢柳青:来自古潇湘的文化冲击———中、日“潇湘八景”浅谈.《求索》1988(4).
    [10]谢柳青:诗心高下各千秋———“八景诗”文化价值浅估.《长沙理工大学学报》1989(3).
    [11]黄卉:元人咏“潇湘八景”散曲比较兼论马致远散曲的画意.《中国文学研究》.1999(4).
    [12]刘金柱,田小军:士人的乡土意识与“八景”文化———兼及河北柏乡“八景”现象.《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2).
    [13]张静嘉:古筝名曲《长安八景》论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4]王巨安:李因《越中八景图》.《东方博物》.2008(3).
    [15]杨梅:“玉林八景”古今考量.《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2).
    [16]翁汉民:古万州八景.《椰城》.2007(10).
    [17]明文:无锡新十八景.《旅游纵览》.2006(7).
    [18]杨敬先:话说琅溪八景.《金沙江文艺》.2006(2).
    [19]曹忠德:天汉八景谁人知.《陕西水利》.2006(5).
    [20]刘金柱、赵丽君:保定周边“八景”现象考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
    [21]李爵勋:茂名市四县八景.《南方论刊》.2004(5).
    [22]沈福煦:西湖十八景赏析(一).《园林》2004(1).
    [23]沈福煦:西湖十八景赏析(二).《园林》2004(2).
    [24]沈福煦:西湖十八景赏析(三).《园林》2004(3).
    [25]沈福煦:西湖十八景赏析(四).《园林》2004(4).
    [26]沈福煦:西湖十八景赏析(五).《园林》2004(5).
    [27]龙人:江宁八景.《上海集邮》.2004(4).
    [28]张嘉盈:宋代至今羊城八景演变的特点及其规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
    [29]刘亦文:“羊城八景”古与今.《环境》2000年第5期.
    [30]刘亦文:“羊城八景”古与今(二).《环境》.2000(6).
    [31]刘亦文:“羊城八景”古与今(三).《环境》.2000(7).
    [32]刘亦文:“羊城八景”古与今(四).《环境》.2000(8).
    [33]刘亦文:“羊城八景”古与今(五).《环境》.2000(9).
    [34]刘亦文:“羊城八景”古与今(六).《环境》.2000(10).
    [35]刘国强:湖南旧八景文化遗产刍议.《中国地方志》.2003(4).
    [36]薛正昌:“八景”文化在宁夏.《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4).
    [37]范志永:榆林八景对当代山水城市的启示.《山西建筑》.2007(34).
    [38]申月华,李硕,李品:“八景”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2008(36).
    [39]马艺军:城镇“八景”“十胜”的景观文化浅析.《小城镇建设》.2005(1).
    [40]王炎松,周霞:湖北省监利古城“八景”及其对当代山水城市建设的启发.《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6).
    [41]蓝力民:旅游景区内涵式发展窥探———以新世纪羊城八景之“莲峰观海”为例.《科学?经济?社会》.2008(2).
    [42]卢璐:永州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与永州新“八景”的构建.《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
    [43]王炎松:阳新县古城“八景”及其对当代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启示.《华中建筑》.2003(6).
    [44]劳诚:南淝河沿岸“八景”规划构思.《当代建设》.2002(1).
    [45]周阅:“潇湘八景”的诗情画意———兼论中国绘画对日本的影响.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春之卷.
    [46]陈蒲清:八景何时属潇湘———“潇湘八景”考.《长沙大学学报》. 2008(1).
    [47]李小波.阆中古城的风水意象及其规划意义.《规划师》.2005(8).
    [48]李小波.奥运行动计划与北京古城旅游景观.北京社会科学.2004(4).
    [49]李小波.中国古代风水模式的人文地理视野.人文地理.2001(6).
    [50]李小波.昆明世博园规划的主题升华与城市旅游形象.旅游学刊.2001(6).
    [51]李小波.延续历史剖面,寻找共生空间: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基本理念.城市问题.2001(5).
    刘泉:《西湖十景图册》考析.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